時間:2022-07-30 11:23: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淺談財政學課程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財政學作為一門兼有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屬性的學科,是經濟管理類學科的主要課程。通過分析當前國內的財政學教學主要存在的教材內容相對落后,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以及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文章提出了財政學教材的內容要適應中國國情和與國際接軌,增加案例與實驗教學的比例,以及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教學的對策,以改善目前國內財政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財政學 課程內容 教學改革
財政學作為一門經濟管理類學科的主要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學生的課程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屬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的范疇。盡管從我國的學科劃分來看,財政學屬于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但由于財政學研究政府收支管理問題的復雜性,財政學實際上是介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等多個學科之間的一門學科。隨著經濟理論的發展,財政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工具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內的財政學教學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當前國內財政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國內財政學教材的內容相對落后。作為經濟學一個分支的財政學,其學科的發展與經濟學基礎理論發展緊密相關。傳統的財政理論是為國家的財政計劃和管理服務,主要是進行國家財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財政學理論融合了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等多種經濟學理論,主要是以社會效用最大化為目的來研究公共經濟與私人經濟或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極大地擴展了財政學的研究范圍和豐富了財政學的研究方法。另外,我國從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多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國家的政治體制和各級政府的職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財政學作為研究政府收支活動的學科,其研究的范圍和方法也應該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相適應。而國內的財政學教材基本上維持了“收、支、平、管”框架{1},沒有反映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和國內各級政府職能的變化,不僅與國際上通用的財政學教材的體系相差甚遠,而且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財政學教學中理論聯系實踐不夠。財政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兼有經濟學、政治學和管理學的屬性,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還有一定的實踐性。但目前國內財政學教學中過于重視書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而輕視財政學理論知識的實踐。教師教學上是滿堂講,而學生是滿堂記,使學生在聽課時常常倍感枯燥乏味,對一些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常常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夠深{2}。不少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主要講解財政概念和職能以及財政收支管理,而對于理論與實踐連接點的財政政策講授的比重過小。很少有教師能夠很好地講解財政實際業務處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財政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去分析社會中的實際問題,因而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使學生難以很好的掌握所學的財政學理論知識。
再次,財政學的教學目標不明確。財政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生的主干課程,不僅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而且內容比較龐雜,所以對于不同類型的院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目前我國財政學的教科書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數的教材都是追求內容全面而顯得重點不突出。有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出適合的教學目標和講授不同專業學生所需要的相關財稅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上的“缺位”和“越位”。這對于學生隨后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以后的社會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優化當前財政學教學的建議與對策
首先,加強財政學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既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也要與國際接軌。現代財政學理論與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關系密切,其必須回答政府如何通過財政資源的分配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就業水平的提高,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促進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國際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3}。因而當前的財政學教材的內容要能夠反映西方財政學理論的最新變化,不僅要借鑒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而且還需要利用博弈論和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知識來分析各國面臨的財政問題和充實現代財政學的理論知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進一步明確,確定各級政府的相關職能也應該是我國財政學需要重點探討的內容。而由于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同,我國的政府活動不僅包括傳統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兩個環節,而且還應該包括國有財產管理這一重要的環節,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國有財產是國家財政不可推卸的責任{4}。所以相對于西方財政學教材的內容,我國的財政學教材是應該增加國有資產管理等相關理論內容的。
其次,財政學的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提高。基于財政學不僅與經濟學基礎理論關系密切,而且分析的諸多問題又同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是一門主要揭示政府的社會經濟行為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因而財政學的教學應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和強化實踐教學,以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一,教師上課時可以提出一些現實經濟中的熱點財經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這不僅僅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其二,要加大課程中案例教學的比例,在講解基本財政理論的過程中要輔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講解和分析,以加深學生對相關財政學理論的理解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切身體會,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財政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其三,要增加財政實驗課程和加強實踐模擬教學。有條件的高校要完善財稅實驗室及實驗課程建設,使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計量統計軟件對課堂上的教學結論進行驗證性實驗,也可以對預算編制和政府會計等具有明確管理流程的業務進行仿真模擬型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5}。
最后,財政學教學需要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教師在選擇財政學教學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出各專業的特點和差別,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來確定講授的內容。對于高校財稅專業的學生,其要求應該要高些,講解的內容也要更全面些,而且要側重理論分析,重點講解公共產品理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收支理論和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等。考慮到財稅專業的學生還有很多后續專業課程,例如財稅專業的學生一般都需要上國際稅收課程,所以財政學中國際稅收部分可以先進行簡單講解或者不講,待學生上該門課程時再詳細講解。對非財稅專業的學生,需要針對各專業的特點來選擇講解的內容。例如,對于工商管理類的學生而言,為何消費地稅在全球資源配置上要優于產地稅的理論推導可能不需要掌握,只需要掌握結論就足夠了,但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就需要詳細講解了。另外,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側重于公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相關內容的講解,而對于工商管理學類專業的學生則要求其重點掌握稅收的理論和稅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只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需要,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財政學知識。
總之,鑒于財政學在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的重要地位,為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財政學教學需要進一步改善國內財政學教材相對滯后的內容,在教學中加強財政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并對不同專業實施差異化教學來提高財政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優化經濟管理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提要] 本文簡單介紹財政學課程特點,分析財政學在教材、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規范教材、改善教學方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財政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財政學;公共財政;案例教學
一、高校財政學課程特點分析
財政學是經濟類專業和管理類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其以西方經濟理論為基礎,圍繞政府收入和支出進行研究,是一門側重于宏觀分析的理論課程。財政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政府行為對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國內財政學的課程體系和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分,對學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礎理論部分,要求學生了解財政學的基本理論,掌握財政的含義和財政職能,理解“公共財政”的含義;第二部分即財政支出部分,重點圍繞政府支出規模、結構和效率進行學習,學生應該會分析經常性支出、資本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內容;第三部分即財政收入部分,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稅收方面的內容,包括計算以及評價我國稅收制度;了解我國國債內容;第四部分即國家預算和預算管理體制。學生應該了解我國政府預算的基本內容,掌握分稅制的預算管理體制;第五部分即財政政策部分,重點在于要求學生會應用財政工具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國內大多數教材都是圍繞這五個大方面展開分析。學習財政學對于本科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學生經濟思維模式的擴散和現實社會問題的認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財政學教學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學教材上存在的問題。首先,財政學沒有權威、科學和規范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財政學教材,種類繁多。各高校使用較多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陳共主編的《財政學》,但是這本教材從適用范圍上標明既適合于財政學專業學生也適用于各財經類專業以及工商管理類專業,由于其適合不同的專業學習,所以其內容體系相對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對來講重點不突出,且專業性不強;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有區別有選擇的進行教學。有些新教師由于對財政體系掌握不透徹,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本專業的特點,只能所有專業同一標準,同一內容,同樣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不同專業的學生也不能有重點的學習;其次,財政學的很多內容不符合財經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西方財政學理論融合了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多種經濟學理論。特別是公共選擇理論的發展,拓展了財政學的研究范圍。改革開放以來,新情況和新問題的出現,要求政府職能也進行一定的調整,更多側重于“公共財政”分析。但是,國內大多財政學教材內容變化不大,沒有反映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變化和政府職能的調整。有些教材上適用的數據還停留在1995年,顯然已經無法反映任何經濟現象,更談不上對實際的指導意義。有些教材在再版的過程中,也未能對不符合現實的內容進行調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選擇理論約束政府行為,減少一系列尋租行為,也應該列入教材,體現理論的實際指導性。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上的問題。從教學內容來看,目前財政學在教學過程當中重理論、輕實踐。很多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和實際的任何聯系,也很少利用財政理論去分析現實問題,忽視了財政和實際政府工作的聯系性。事實上,政府的重要工作會議內容就存在很多和財政理論的契合點,類似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每年召開的兩會,財政預算、“三農”等問題都有涉及,也是我們應該去關注的焦點;關注這些問題對于我們理解為何我國行政管理費居高不下,為何政府要加大“三農”投入,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書本知識從財政角度分析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其學習興趣。
從教學組織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記,考試考筆記,在一次課100分鐘的時間內,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采用多媒體教學的老師,也沒有很好地發揮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老師將教學內容一版版的輸出,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沒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唯一的變化就是將板書變為播放幻燈片;有些老師幻燈片播放速度過快,信息量又較大,學生在課題上根本來不及消化和吸收,整個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這種教學方式的結果就是,學生感覺課程枯燥乏味,越來越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也不夠,經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后考試時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且,有可能會出現學生逃課,以及上課睡覺等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學生上課不聽,出勤率低,也會直接影響教師授課的心情,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所以,要提高教學效果,需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上同時更新。
三、解決財政學教學問題的途徑
(一)規范教材。作為一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無論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離不開一本規范、統一的財政學教材,教材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財政學的教學效果;所以,有必要結合公共財政理論,考慮各專業學科特點,體現不同專業差異化的需求,有重點的制定教材。
教材內容設置上要體現中國國情,考慮到我國政治體制的調整對政府職能的影響,我國政府職能除了有傳統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活動外,還應該增加國有財產管理這一重要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牽涉土地占用的問題比較多,如何有效管理國有財產成為國家重要的職能。同時要與國際接軌,在教材內容上體現福利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重要經濟理論的發展,利用公共選擇理論的相關內容分析財政問題,充實現代財政學的理論內容。
(二)探索財政學多樣化教學方式
1、西方經濟學分析方法。西方經濟學理論是財政學的基礎,財政學在教學過程中離不開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價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價法、負荷定價法等,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濟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這些定價方式在講解過程中離不開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價格理論。再比如公共選擇理論,也是將經濟理論應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動的例子,以經濟學最基本的“經濟人”假定用于研究選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員們的行為,在承認其“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約束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另外,在稅收當中講述稅收的經濟效益時,也是借助于消費理論中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政府征稅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動以及消費者收入的變動,自然會產生所謂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是教授財政學的基礎。
2、案例教學法。財政學是一門偏重理論的宏觀基礎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單獨講理論,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能夠讓學生融入課堂,參與討論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初期,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首次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應用案例,則教學效果會有很大提升,學生也能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案例教學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討論、專題辯論、穿插案例教學等;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一國所得稅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線上升還是拋物線型更好一些,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在課前查閱資料,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理論。對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記憶的內容,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視頻,幫助學生加深了解。當然,選取案例要有時代性,如在講到一國國債發行規模和限度問題上,讓學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國債理論;其次,結合歐洲債務危機情況,選取有代表性的國家希臘,重點講述其發生債務危機的原因,分析對整個歐洲經濟的影響。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查資料了解我國目前債務負擔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標,分析我國債務狀況。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結合案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針對不同專業“差異化”教學。財政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有重點、有區別的進行教學。對高校非財政專業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各個專業選擇重點內容,如對于國際貿易專業,應該重點講解國內稅收理論知識,關于商品稅、所得稅具體知識,以及如何評價我國現行稅收制度;而對于國際稅收則不作為重點,因為該專業要系統學習國際貿易以及海關實務等牽涉到國際稅收的課程,而其他專業課程又不涉及國內稅收內容。對于財稅專業的學生,后續還有很多專業的財政課程要進行學習,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重點放在財政基本理論,圍繞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講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財政分析能力,能夠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所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需要有區別地進行教學,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財政知識。
4、計量經濟學在財政學教學中的應用。計量經濟工具的發展,直接促進了財政學實證研究的發展。自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計量經濟學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了財政學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財政收入規模、財政支出規模以及財政分權、財政政策等領域。現實經濟問題紛繁復雜,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要借助計量經濟模型檢驗對模型具有顯著影響的因子。財政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勵應用計量工具的原創性論文。在現代財政學研究領域,實證計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響一國財政收入規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現實證明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財政收入規模都要高于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規模又會高于落后國家。要證明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國財政收入規模大小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借助最簡單的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簡單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夠豐富財政學教學內容,又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水平。
(三)改變財政學成績考核方式。在財政學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試作為學生最終分數的考核方式,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設計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將平時學習以及參與程度也考慮進去。作為宏觀理論課程,考核時要盡量減少客觀試題,增加能夠發散學生思維,聯系學生學習內容的擴散性思考題;要圍繞財政學所涉及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等能力培養展開。設計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評分標準,在布置作業時也要盡量能夠將財政理論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調動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的積極性,這樣的作業也可以作為考核的參考依據。做到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夠對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給予客觀、公正評價。
總之,財政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理論基礎課程,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教材、教學組織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財政學教學改革的突破。
雖然各高校、各出版社都不斷在推陳出新一系列的教材,但教材體系設置缺乏統一性,內容差異也比較大。教材名字也是名目紛繁復雜《財政學》、《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甚至《政府經濟學》等都作為財政學的教材出現。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定的二+一世紀教材系列電《財政學》就有三種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哈維?羅森編著的,還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陳共主編的,也有一些院校使用張馨和鄧子基主編的,同時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編寫的。光是這些教材,都已經是讓人眼花繚亂了,走進書店那更是五花八門,這種情況導致財政學這門課程缺乏統一的大綱,教材難以通用,知識體系千差萬別,教學各行其道,因而培養質量也就謬以千里。
教學的內容安排問題。在具體內容上,表現出了兩種主要傾向,一是繼續以傳統的國家分配論為出發點,一種以公共產品論為起點,這兩種體系的斷裂與對立表現出了國內財政學界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理解和思想沖突,不同學校的財政學理論教學在內容上差異巨大,整合兩種財政學體系的基礎理念顯得很有必要。同時,財政學的很多基本理論和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差異也很大,像財政的概念,有的教材認為是國家和政府的分配行為,有的認為是收支行為。對財政的屬性進行界定,有的教材有,有的教材又沒有。與此同時,財政學教材的內容也有些與實際脫軌,對稅收、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內容介紹得比較少,很多非財稅專業學生學完財政學后并不再學稅收學了,因而對稅收知識了解甚少,這就為以后進入社會從事財稅實務工作埋下了脫節的根。
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問題。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教學手段方面仍然很落后,依然是教師課堂上講,學生認真地做筆記,記概念,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師生存在著教學“梯級差”,幾乎沒有太多互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有些院校以為實現了教學多媒體化,教學效果就可以成倍大增了。事實上,在多媒體授課方式下,只不過是將手工板書的知識灌輸變為計算機頁面展示,教學的模式并未有多大改進,甚至因為課件播放速度過快,學生來不及記憶和消化課堂內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成績考核和評定也是以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沒有平時的課堂內外考核指標。這樣的教學手段和模式,學生平時聽課也會感覺枯燥不已,缺乏對財政實踐的感性認識學完之后對財政學理論知識也理解不深刻,只有靠到考試前猛背狂背,考完試也就丟得一干二凈,這種教學手段和模式很不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財政學課程教學的優化與創新路徑
(一)針對不同專業選用差異化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不同的專業需要在統一的大教材體系下選擇差異化的教學重點內容,以滿足各專業未來知識和實務的需求。如財政專業的《財政學》課程應在強化基礎理論的前提下,注意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金融專業應增加國債部分內容的課時量;國際貿易專業應增加關稅政策、國際稅收等內容的介紹。對于不開設稅收課程的財務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應增加稅種知識的課時比例,而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增加社會保險、社會保障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上,應該以公共財政學理論體系為主,主要包括政府經濟職能、公共選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權等內容,其制度基礎是市場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在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結課后,會計、稅收、財務管理等專業課開課之前開設,使課程在安排上能夠前后銜接,使知識的傳授具有連續性、邏輯性和科學性。
(二)在教學組織方式上,應引入討論、案例教學及社會調查等多種教學方式。財政學理論教學中應更多地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課堂討論,通過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揚長避短,達到教學相長。如財政部分側重理論應以課堂講授為主,討論為輔。具體可以在講授財政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就財政總論、財政概念、財政制度、財政職能、財政支出、財政收入、國家預算等一些重要理論問題進行專題討論,也可以結合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一些專題討論。通過討論以使學生開闊思路和視野,舉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社會經濟政策。稅收部分側重實踐,因此應以案例教學為主,課堂講授理論為輔。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求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在接近實際的條件下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財政政策和實踐貫穿整個社會運行,時時刻刻就在我們身邊,需要布置適當的社會調研任務,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家財政政策和民生概況,在學生調研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所在,進而為其思考政策制定和改良提供視角和思路,增強對書本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比如通過調查三峽移民的生活,可以更深刻理解轉移性支出的意義和功能;通過調研地方政府豪華辦公樓攀比之風,可以知曉財政監督與預算透明的重要性等等。
(三)在成績考核上,采取多階段、多類型評定方式。在財政學教學中,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課程考核,降低學生盲目追求期末考試分數的“逐利性”動機,甚至可以考慮降低期末考試的比重,采用出勤考查、課堂討論、積極發言、課后寫小論文、案例分析思考等方式,實行多階段、多類型考核,去除“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述當前較為關注的財政專題,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要求學生人人發言,在檢驗知識外也鍛煉學生的膽量和魄力。課后布置給學生一些財政方面的課程小論文,促使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知識閱讀和涉獵,鍛煉學生的信息搜索和資料整理分析的能力。期末考試成績考核要在綜合平常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踐行大學素質教育的理念。
作者:周鵬飛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