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5:13: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傳播學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路徑,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青年“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化”青年的辯證統一。總結馬克思主義青年化認識前提、理論依據、傳播過程等方面的基本經驗,及其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與方式、傳播目標方面的特點與需求,強調傳播者控制角色思維的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首要選擇。并從傳播主體大眾化、傳播對象多質化、傳播內容時代化、傳播方式多元化、傳播效果可控化的角度,提出關于培養意見領袖、把握受眾特點、創新話語體系、暢通信息反饋、豐富傳播媒介等關于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策略思考。
關鍵詞:傳播學;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策略思考
作為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的馬克思主義要想贏得大眾,首先就要贏得青年、凝聚青年、武裝青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戰略和民族復興的高度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充分肯定了青年的歷史地位,賦予了當代青年神圣的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基于這種理論和現實前提,我們不難導出一個基本命題: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助推力,直接關系到青年成長,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科學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復興,是影響興衰存亡的國家與民族高度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內涵
(一)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基本內涵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理論課題,是發揮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銳利思想武器的時代使命,更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現實課題。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符合青年接受特點和規律,為廣大青年所理解、接受、掌握、銘記,從而有效地武裝青年,成為青年的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并發揮青年的創造才能和智慧,成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青年,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創新理論,即青年“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化”青年兩個過程的辯證統一。[1]青年“化”馬克思主義,是指通過馬克思主義與青年的接觸,獲取青年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富于創造的思維品質,并轉化為馬克思主義自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辯證發展的理論品質,使馬克思主義生命之樹常青,這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動力與源泉。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2]馬克思主義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青年“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俱來的品質。馬克思主義“化”青年,是指用鮮活的、富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青年的思想,用符合青年特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青年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青年思維品質與思維方式,并內化為自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外化為自覺的實踐行動,指導青年進行創新實踐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基本歷史經驗
1.認識前提: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和希望。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始終把青年看作革命事業的未來、執政黨的基礎。從世界范圍的政黨來看,青年知識分子是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構成,是黨的執政事業的推動者、繼承者。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認同是當代世界各國政黨獲取和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從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來看,青年始終是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的重要構成,是黨執政事業的重要推動者、繼承者,也是敵對勢力爭奪的重點對象。重視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和培養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經驗和優良傳統。陸士楨等認為,應從青年發展的視角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當今世界各國都重視青年發展,青年發展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3]
2.理論依據: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動力。 “結合論”把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認識提到了黨建高度,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理論淵源,在歷史發展層面,對指導和推進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體現,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理論源泉和實踐動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目標和歸宿。
3.傳播過程:互化傳播。灌輸和接納是馬克思主義“化”青年的重要途徑和內化過程,推進理論創新是青年“化”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和目標。
馬克思主義“化”青年是內化與外化的統一,是社會教化與個體內化雙管齊下,是“理論灌輸—思維接納—指導實踐”的循環過程。首先是向青年輸入外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廣大青年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4]這里用“灌輸”這個概念,是廣義上的,具體輸入的渠道和方式是非常復雜和多樣的,是青年根據自己思想和思維特點,接受、領悟馬克思主義,并尋求與自己行動實踐的結合點,也是青年在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體系,并具體用來指導實踐與行動。
在青年“化”馬克思主義中,其一,青年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播推廣者。青年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受眾,學習、掌握、領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大眾化的重要傳播主體。其二,青年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承和創新者。青年是最為活躍、最富創新性的社會群體,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行為實踐和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馬克思主義持續注入新鮮內涵。培養青年領袖是馬克主義青年化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對青年成長的成功引領,正是其理論指導實踐成效的最有力鑒別和證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公認的馬克思主義者,在青年時代都經歷了一個由不掌握馬克思主義到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由一個不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逐步成長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歷程。這個歷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發展歷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時俱進的蛻變與升華的歷程。
二、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傳播模式選擇
(一)傳播學語境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特點
傳播主體。面對社會思想深刻變化,青年思想更加活躍,如何通過教育引導,使馬克思主義更加深刻地指導青年世界觀與方法論,面臨著新的挑戰。遵循青年心理發展形成規律和思想意識發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能有效實現當代青年思想引領與成長服務的時代重任。
傳播內容。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內容,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內容的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固有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5]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要從內容、過程等不同視角著眼,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等三個方面,辯證統一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內容的整體性[6];從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創新等縱向進程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從運用辯證思維全面地把握、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從領悟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高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基礎性前提。
傳播渠道與方式。傳播渠道,這里指傳播媒介。當前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傳播渠道高度集中,主要是組織和機構單向傳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系統體系及青年的特點而言,傳播渠道不健全,傳播中干擾多,傳播信息靈敏度低,失真度高,傳播渠道對青年的覆蓋面相對有限。就傳播方式而言,灌輸性傳播占據了統治地位,受眾反饋不夠暢通,效果難以把控。當前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傳播主要以灌輸方式進行,青年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雙向反饋、平等對話、思想與觀點的碰撞交流嚴重匱乏。
傳播目標。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最終目標就是使當代青年在不斷發展的、不斷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武裝下,實現全面自由發展。在經濟大崛起、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發展的新形勢、新時期,如何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青年多樣化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追求,達到一元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的統一,如何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內化為青年的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并外化為實踐行動,實現知與行的有機統一,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當前目標。適時準確、全面合理評估傳播效果,成為實現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傳播模式選擇
1948年,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了什么效果。這就是著名的“5W”傳播模式。 結合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傳播問題,這五要素分別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傳播主體(集體、社會組織機構、社會個體)、傳播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渠道(宣傳培訓、教育教學、社會活動、大眾傳媒)、傳播對象(青年)和傳播效果(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效)。
三、傳播學語境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策略
(一)培養意見領袖——傳播主體大眾化
傳播主體能否大眾化直接影響和關系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接受深度、教育廣度和內化與外化速度。培養意見領袖無疑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主體大眾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意見領袖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在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
縱向視角:教師的意見領袖作用。從學校教育的渠道推進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基礎性途徑。學校是青年學生接受知識、進行思考、形成觀點的重要場所,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重要渠道。教師是學生的信仰引航者,是學生思想啟蒙、成長發展中的重要意見領袖。教師的信仰對學生的信仰具有強烈的正面引導作用。
橫向視角:青年領袖的傳播主體作用。青年領袖是指在青年群體中處于核心和樞紐地位,掌握并支配該群體各種關系和資源,設計并促成實現該組織群體生存和發展范圍的資源擁有者、決策者、帶動人和監護人。[7]青年領袖是青年群體中最為活躍的民間領導力量,在馬克思主義青年化過程中,對普通青年的發展趨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前喻”作用。按照Troldahl雙循環信息傳播模型理論,青年領袖在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中能引領和主導帶有特定信念與行為影響的信息在社會中流動。梅爾文·德弗勒對新時期的新聞信息傳播進行過細致的分析,認為青年領袖在口口相傳、行為示范的信息傳播方式方面獨具優勢。
(二)把握受眾特點——傳播對象多質化
“大眾”從來都是多質的,有史以來,便不存在完全同質化的大眾。[8]從“現實的人”出發,我們所講的“青年”,是以“多質”的形態存在和發展著的,在思想觀念、政治信念、政治立場、道德品質、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公民意識、法治觀念等方面的實然狀況和特征方面均有體現。
青年的發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諸多方面。青年要實現這種全面的發展,必須有物質的、精神的和社會的支撐。認知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是青年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3]當代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不夠準確,接受和理解方面較為教條,尤其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和現實的綜合解讀,可能也是當代青年缺乏的追求信仰的精神。
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狀態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當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的獨立性、選擇性、復雜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不少青年人受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多,主要表現在:一是理想信念務實化、功利化日趨明顯。二是政治觀念淡薄,政治素質不高。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社會問題,客觀上使青年的成長環境異常復雜起來,一些人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上存在一些片面的、模糊以至錯誤的認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不高。三是價值觀呈現出多元性、波動性和矛盾性。相當一些青年的人生價值觀帶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傾向,部分青年不注重把個人發展與國家、集體利益統一起來,對應盡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缺乏認識,艱苦奮斗精神不足,組織紀律性差,是非觀念不強,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三)創新話語體系——傳播內容時代化
從傳播對象上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指向最廣泛的青年群體;從時代環境上看,當代馬克思主義青年化處在思維活躍、文化繁榮的大變革、大發展時期。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是當代青年深層價值秩序位移和重構的過程,是當代青年思維方式塑造和觀念重塑的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青年化要克服理論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現實、脫離時代、遠離青年的問題。通俗的語言符號、時代的話語體系、鮮活的實踐內容,不僅符合青年的接受特點和文化傾向,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武裝青年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發展的內在品質與必然邏輯。
構建富有時代氣息、符合青年特點的話語體系,并不是對傳統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否定,更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摒棄,而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前提下,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外在形式和傳播載體,主要體現在:一是強調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話語體系的大眾性。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話語要“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符合受眾的思想方法和接受特點,風格簡明樸實。那種動輒照搬西方語言,那種張口‘藍色文明’、‘普世哲學’的抽象說教肯定無效,那種不著邊際的過時說教不會激起人們的接受熱情,那種貌似深奧的牽強附會的聯系必然失敗”[9]。二是強調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話語體系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鮮活的實踐,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與實踐性。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與發展,時代的信息化、數字化進程,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嶄新的實踐資源,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建構符合時代特征的話語體系,以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話語主導權。三是強調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話語體系的年輕態。符合青年的興趣取向、適合青年的接受特點、滿足青年的發展需求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年輕態的前提性原則,信息化、網絡化、時尚化、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年輕態的基本特征,平等對話、思想碰撞與交流是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年輕態的基本傳播方式。
(四)豐富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多元化
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應該能在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通過各種文化樣式傳播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化青年”和“青年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10]
傳播方式多樣化是信息化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除傳統的“社會大課堂”和“學校小課堂”外,大眾傳播媒介是重要的傳播方式。施拉姆認為,在社會變革時代,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這一變革的代言者,而且是這一變革的促成者。大眾傳媒能促進社會向新的風俗行為,乃至向新的社會關系過渡。“媒介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因為它們能打破距離和孤立的藩籬,把人們從傳統社會傳送到‘偉大社會’中。”[11]大眾傳播媒介是當代青年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他們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在傳播途徑上“有用以復制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臺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12]。此外,網絡已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大眾傳媒承擔著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提供娛樂、傳承文化、教育監督等諸多功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正是通過大眾媒介的諸多功能才得以實現青年化的。第一是印刷媒介。主要有報紙、雜志和書籍等,這些是馬克思主義青年化重要的宣傳媒介。第二是電子媒介。主要有電影、廣播和電視等。第三是網絡媒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化、數字化的傳播環境,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提出了新課題。網絡不僅帶來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也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帶來了教育觀念和內容的現代化。
(五)暢通信息反饋——傳播效果可控化
傳播效果就是傳播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就馬克思主義青年化而言,其傳播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播對象的變化,即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化與外化情況;二是傳播環境的變化,即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在青年群體中產生的影響、氛圍的總體;三是理論本身的創新,即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化過程中自身的發展、完善與創新。馬克思主義青年化是過程動態與目標狀態雙重內涵的統一,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的社會工程。為保證其按照科學決策、正確的預定目標和既定任務有序協調地運行、發展,并保持正確的方向,就需要構建靈活科學的調控機制,以便適時對傳播過程進行調控。
反饋是意見信息從受傳者或目的地傳回給傳播者或信源,以幫助傳播者調節此后的信息輸出。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反饋機制是指以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的目標體系為準繩和依據,將青年化傳播過程呈現的態勢與其相比較,并以特定的方式影響和改變傳播過程和態勢,確保沿著與既定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傳播路徑運行,并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構建良好的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反饋機制,首先要獲取青年的反饋信息,包括青年對馬克思主義青年化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的評價,以及傳播效果的評估。其次要獲取社會的評價信息。評價的內容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為青年的掌握和接受程度,主要從量和質的兩個維度進行衡量。再次要從理論自身發展目標和創新軌跡獲取傳播情況的反饋信息。主要評估青年化傳播過程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自身發展邏輯;是否對不斷變化的現實問題和社會問題給出了解釋,引領了青年成長與發展;是否從實踐的層面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年輕化。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對傳播學的影響非常深遠。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霸權理論、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文化研究學派都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影響。本文主要探尋了文化研究學派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傳承與發展,認為文化研究學派不同于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秉承的二元框架,也不同于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霸權理論,而是跳出二元框架,逐步打開了自己的新天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學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提出了經典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影響了歐洲傳播學研究。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霸權理論、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文化研究學派都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影響。我們有必要梳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傳播學中的貢獻,以便更好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批判學派。
一、馬克思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了經典的二元框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馬克思提倡:“在任何社會,獲取生活必需的基本資源的不平等,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引起社會沖突的文化。”這句話批判了社會的不完美,需要加以改變。在經濟基礎方面,沒KESI區分了資本家和工人,并指出資本的力量使資本家能夠剝削受眾,獲取更多資本以便擴大再生產。為了維持剝削,他們使用暴力壓制的手段。形成了國家。
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上層建筑。軍隊、法庭、政治制度、學校、教會成為資本家的保鏢,通過各種手段影響人民,壓制人民的反抗。其中,大眾媒介屬于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同樣起到壓制大眾的作用。
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唯物史觀的經典思想,結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了文化工業論等一系列理論思想。傳播政治經濟學同樣秉承“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二元框架,提出受眾商品論、文化帝國主義等一系列獨到看法。阿爾都塞本質上仍然持結構決定論的觀點,認為暴力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都對民眾產生決定性的控制作用。霸權理論走出了決定論的藩籬,開始關注民眾的能動性力量。然而,完成徹底的轉向的,還是文化研究學派。
文化研究順著葛蘭西再進一步①。他們深度挖掘了意識形態作用機制。眾所周知,媒介對受眾產生影響的渠道是文本。通過文本(文字、圖像等等)傳遞信息,信息到達個人之后,還得經過人的解讀。即“傳播者意義編碼文本解碼受傳者意義”的過程。弗洛伊德最早研究了意識形態作用機制。但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決定了前意識,而意識形態影響了潛意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帶有一定程度的潛意識決定論色彩,意味著人無法抵抗受意識形態影響的潛意識。但該理論因為過于絕對而遭受批評。
文化研究早期學者霍加特、威廉斯、湯普森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決定論影響。但已經發現文化并非精英主義的特點。仍然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二元框架的角度來看,威廉斯提出“文化唯物主義”,多少有一些經濟基礎決定論的含義。但他也提出了“文化即生活”,意識到文化并不一定是由上層建筑所控制和影響的。“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集合。”因此威廉斯轉向了葛蘭西的霸權爭奪思想,認為文化不一定是完全受到統治階級的控制,而是有反抗的余地。
霍爾就此扛過研究意識形態作用機制的大旗。霍爾認為,意識形態是否起作用,應當和受眾的解讀方式聯系在一起。受眾存在了反抗的余地。在《文化、傳媒與意識形態效果》中,霍爾充分肯定了大眾媒介的重要性。在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論基礎上,霍爾進一步指出:大眾媒介是主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但霍爾同時認為,意義在解碼過程中具有多樣性。因此,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悲觀論點不同,霍爾認為受眾的反應不是被動的,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對“統治話語”加以解碼。在《電視話語的制碼與解碼》中,霍爾指出,電視話語的生產流通分為三個階段:制碼階段:電視話語意義的生產,即節目原材料的加工階段;成品階段:節目完成后,“意義”已經注入節目。此時意義以語言和規則的形式客觀存在,尚未被解讀;
解碼階段:觀眾必須解碼才能夠獲得意義,否則觀眾就沒有消費。在觀眾解碼階段,霍爾提出觀眾有三種解碼模式,即“霍爾模式”:偏好閱讀:受眾以編碼者預設的意義來解讀信息,制碼意圖與解碼意義完全一致;妥協閱讀:訊息編碼與解碼者討價還價,觀眾與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始終存在矛盾;對立閱讀:盡管觀眾看出電視話語制碼的意義,但是觀眾故意解讀成其他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霍爾模式已經超脫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結構決定論的含義,開始走向了關注受眾的解讀與反抗的層面,開始跳脫出二元框架之外。
文化研究的另一位學者大衛?莫利創新的使用了民族志研究方法證實了該觀點。早期的《舉國關注》研究采用焦點小組座談、團體訪談的方式,得出階級立場決定解讀,和文化唯物主義的含義相近。但莫利使用民族志法進行了家庭電視研究,將研究從訪談的“非自然語境”轉向家庭的“自然語境”;對受眾解讀意義從“階級向度”轉向“性別向度”。他深入家庭內部,分析家庭環境中權力的性別化并得出結論:家庭中的性別不平等關系對受眾的解碼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除了“階級立場”這種因素之外,“生活情境”也是解讀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在霍爾的三種模式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游離于二元框架之外,從生活情境而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角度關注媒介內容的解讀問題。
思想最激進的,是約翰?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費斯克提出“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電視節目作為商品,生產和消費是兩個經濟系統: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金融經濟:媒介生產節目,觀眾付出金錢消費節目,這個過程重視交換價值;文化經濟:觀眾生產(觀看商品的)快感,并解讀出自己的意義。這個過程重視使用價值。第二重文化經濟更重要,因為它受觀眾的直接控制,進行創造性或抵抗性消費。費斯克對意義解讀的極端強調使得文化研究徹底拋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結構決定論,完全跳脫于馬克思主義二元框架之外,也打開了傳播學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理論、霸權和文化研究的脈絡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馬克思沒有主要研究意識形態的部分。他更多研究經濟基礎方面對民眾的剝削。法蘭克福學派則開始關注意識形態的部分,借助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指出文化工業在剝削民眾的商業價值的同時,文化工業所決定的上層建筑也在傳遞意識形態,起到“意識形態水泥”作用。傳播政治經濟學秉承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分析,并運用到媒介產業(經濟基礎-民眾這條線)分析,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研究并不多。只有赫伯特?席勒在后來作出了突破(研究上層建筑-民眾)。阿爾都塞則提出多元決定論,認為意識形態力量同樣強大,繼而也在上層建筑-民眾這條線上研究出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較之馬克思,法蘭克福、傳政經、阿爾都塞、霸權、文化帝國主義幾個流派學者都或多或少有改變,但唯獨文化研究,尤其是費斯克直接研究受眾解讀,從而完全脫離了馬克思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結構決定論的二元框架。完全轉向“文化主義觀點”或者說“能動性觀點”,認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文化,能夠“能動的”反抗社會意識形態結構,也引發了后人的更為深刻的思考。
[摘 要]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機制規律,有助于加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宣傳效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內在的傳播機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在于充分發揮傳播者的主導作用,實現傳播形式的科學化和大眾化,促使傳播技巧的生動化和豐富化.
[關鍵詞]傳播學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在以往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過程中,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方面存在不足,如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灌輸,忽視傳授雙方的相互溝通,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傳播過程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被中國人民認知和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最新的理論成果,通過一定的形式、方式和手段作用于傳播對象,從而獲得傳播對象的認可并成為指導從事各項具體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既不是文本上抽象的、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被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適用中國現實土壤并且為中國廣大人民所接受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這里有兩點,一是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論的指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基本原則;二是馬克思主義宣傳必須根據中國客觀實際加以改進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一種文化形式。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一種傳播過程。在傳播學中傳播活動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及傳播媒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也具備了這四個要素:傳播者,主要指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宣傳中具有宣傳和教化的組織或個人,這里主要指中國共產黨;傳播對象,主要指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受眾者,廣大人民群眾;傳播內容,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成果;傳播媒介,廣大群眾傳播的媒介,包括網絡、電視媒體、報刊雜志等各種生活中的理論傳播手段和實物。所以說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雙方通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本理論為中介進行的、以思想認識為主的雙向信息交流和反饋過程。所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審視馬克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理論及教育效果,并運用傳播學的科學原理與方法來分析和運用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機制
從文化傳播學角度來看,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輸入和傳播從來不可能全面移植或是簡單的相加,而本民族傳統文化也不可能被徹底洗滌。外來文化必須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和,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與本民族文化血脈相通、開花結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中國歷史傳統、民族特點和傳統文化進一步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不將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和內容轉換為適合中國的形式,馬克思主義是不能得以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原來是洋文,如果一種主義連語言表達都不是中文的,那萬萬是不可能傳播并‘中國化’的”[1]。當今社會,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土壤發揚光大,在于馬克思主義根據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特點,創新了思想內容,塑造了新的文化形式和結構,形成了一種能為中國廣大人民所喜愛并易于接受的傳播機制。這種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傳播學中的傳授關系原理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有效性。要保障傳播信息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有效傳遞,就必須要求傳播者和受傳者間的良性互動。“任何一種傳播――無論其參與者是個人、群體還是組織,都必然是一種通過信息的接受和反饋而展開的社會互動行為”[2]。傳播突破了傳統的單純的單向傳授方法,而是在傳播者和傳授者之間架起了相互作用、相互溝通的橋梁,通過二者圍繞著傳播內容展開良性互動,最終使傳播的價值得以實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中,如何發揮傳播者和受傳者的二者的良性互動,最大程度地發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效果,是加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里必須要有兩個轉變,其一是從過去的單向“灌輸”傳授說教的宣傳模式轉變為在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協商的探討交流,其次,從過去對傳統經典文本的闡釋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重新再造。前者可以通過討論式、啟發式等多種方式方法來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成果,后者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前提下,深入中國具體實踐,實現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指導實踐的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在實踐中不斷驗證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進程。正是這種不斷的理論創新,使我們傳播主體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真正地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中更好地突出宣傳的針對性;也正是這種不斷的理論創新中,始終充滿新鮮的傳播內容,引起傳播對象的選擇性注意,產生更多的互動,對其進行多維度、多視角的信息整合,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和豐富。
2.利用傳播學中“把關人”理論把握理論宣傳的導向性和豐富性。在現代傳播學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把關人”,指在傳播過程中負責搜集、整理、選擇、處理、加工和傳播信息的人。作為傳播中的“把關人”,核心問題是把關,不僅是信息傳播形式的把關,而且還要對信息內容的把關。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把關人”――那就是中國共產黨。首先要把握正確的理論導向,在當前各種文化思潮相互動蕩的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不斷發生改變。傳播媒體技術的變化也影響傳播主體傳播效果。在網絡、電視等媒體日益普遍的情況下,傳播主體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會發生轉移。“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播者的這種地位,網絡中的傳播者已經不再居于傳播的中心地位,任何擁有一定技術手段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別人傳播信息。……在網絡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成為傳播者”[3]。如何把握住正確的輿論方向,保證馬克思主義在整個社會輿論中起到主導地位,是關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能否成功實現的關鍵所在。就傳播角度而言,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把關人”,首先,要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導向,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不斷強化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念教育、誠信教育、道德教育,從根本上防御和抵制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在整個理論傳播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守門人”的作用。其次,優化傳播內容,暢通傳播渠道。作為傳播過程中的“守門人”,要根據形勢和當前受眾群體的需要,適當地改變傳播內容,改造成廣大人民群眾樂意接受的內容。在傳播學中,信息的順利傳播需要建立在社會信息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上,需要多個參與系統活動的主體加入其中,而且每個主體都有獨立豐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動,再加上受到許多可變因素的影響,當傳播的方法不當,會產生傳播信息的隔閡,影響社會成員的認知、判斷、決策和行動上的混亂,阻礙了信息的順利傳播。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廣泛地得以傳播,避免被當作形式化或者口號化,就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創造出適應中國情況的傳播內容,呈現出中國特色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具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
1.充分發揮傳播者的主導作用。對于傳播者來說,樹立良好的形象爭取受眾的信任是實現傳播效果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現在經歷了一個形成、發展、成熟的發展過程,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充分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在理論素養上逐漸成熟。但是過去的先進并不能代表現在的先進,現在的先進并不能代表永遠的先進。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面對國際化和時代化的挑戰,一些領導干部缺乏應有的理論素養和價值規范,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徒有形式,把馬克思主義扭曲為語錄化、口號化。傳播主體理論素養的缺乏,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障礙,必須加以改變和克服。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強大的人格力量,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廣大傳播對象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擔當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任,首先在全國全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提高分析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的能力,特別是面對當今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的全球化浪潮,如果中國共產黨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就難以抵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沖擊,就很難實現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任。所以作為中國共產黨承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任,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內行或專家,才能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靠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結合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實際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真正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精神解決實際問題,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更廣泛地得以傳播。同時,傳播主體還擔當起提高受眾者的教育文化水平的重任。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也制約馬克思主義中國的重要的制約因素,加強傳播對象的文化知識、理論思維的教育,發揮廣大傳播對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作用,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廣泛傳播不可或缺的內容。
2.促使傳播形式的豐富化和生動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形式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生改變,傳統的傳播媒體和傳播途徑在過去一段時間曾經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如學習中心文件、開報告會、搞輿論宣傳等等,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有的傳播方式只是徒有形式,不僅不利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而且與廣大群眾的意愿相駁,沒有起到相應的宣傳效果。因此,必須在傳播形式上要實現突破和改進,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大眾化,通俗化,避免把理論的抽象化、高深莫測,遠離群眾和生活,成為少數人的專利,不易為大眾所掌握。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語言表達和語言風格。書本上的和文件上的馬克思主義不易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必須實現從書本理論到生活文字的轉換,尋求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通俗化的內容和形式,這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要進行創新,沒有結合,創新無從談起;沒有創新,結合只是空洞的口號。因此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應該“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的,又完全是中國的。這是中國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5]P48
3.實現傳播方式方法的科學化和大眾化。提高馬克思大眾化的傳播效果,必須要掌握靈活的傳播方法或傳播技巧,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有效性,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科學化和大眾化。“傳播技巧指的是在說服性傳播活動中為有效地達到預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6]P188義大眾化傳播活動的宣傳技巧包括提示式、探討式、啟發式等,并將此方法恰當地運用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內容及個性不同的主體,進而優化傳播效果。這需要突破以往馬克思主義教育過程中的“單一性”和“呆板性”的傾向。這是因為在整個的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環節和因素都有可能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傳播技巧性和藝術性對傳播的效果有重大的作用,為了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切實達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和目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改變以往的單向“灌輸”方法,而是以開放性胸懷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憑借當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網上交流、網上論壇、網上課堂等多種形式,調動廣大受眾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受傳者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內容提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通過宣傳普及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轉化為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內在動力,并在群眾的實踐中進一步提升和發展這一理論。為此,我們需要積極利用人際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宣傳馬克思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當代中國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傳播學
任何理論,如果與千百萬人們群眾的實踐脫節,就會失去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如此。因此,深入實踐、深入大眾,實現大眾化本身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問題遠不是這些,而是在于我們需要從更獨特的視角、以更敏銳的洞察力去深入地探討其必要性、實現路徑和有效手段。本文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傳播為切入點,把傳播者、媒介、受眾三者聯系起來思考,透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基層社會受眾之間深層互動關系的一種嘗試。
一、從傳播者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
傳播者是傳播內容的發送者,是信息傳播的第一個環節,決定著傳播的內容。傳播者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位置上,或者說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它可以是單個的人、具體的組織或者一定的階層。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角度看,他們或者是這一理論的直接創造者,或者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機構,或者是黨和政府的各級各類宣傳教育機構和團體。這些人、機構和團體為何要強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為什么要向社會基層傳播這一理論?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訴求
向人民大眾傳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負有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精神,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振興和發展世界范圍的社會主義事業等重大歷史使命。要完成這些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僅靠黨內少數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僅靠黨自身的力量也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把億萬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并使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需要讓每個共產黨員,讓全體人民了解黨的思想、路線、方針和政策,需要讓人民了解黨所要實現的理想,所要達到的目標,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而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體系之中。通過向人們宣傳這一理論,通過用這個理論武裝人民的頭腦,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夠順利地帶領人民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2、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在創造自己的理論時就明確指出,以往的思想家們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以改變世界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就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要實現改變世界的宗旨,馬克思主義就必須由一種理論的形態變為人民群眾的實踐理性,成為人們規約自身行動、指導自己從事實踐活動的根本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各項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人民群眾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不僅關系當前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而且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健康發展,也只有當這種科學理論被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轉化為投身改革建設的內在動力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才能順利實現。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3、中國革命與建設經驗的昭示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總結,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方法。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黨內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人,也是最早解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人。。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堅定支持者和執行者,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到新中國的成立,從中國工農紅軍到人民解放軍,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路。在要求各級干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反復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中的銳利武器。這是思想中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體現。他說,“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鄧小平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活動。他在《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二九師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等文章中,總結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新聞聯系革命和建設實際的思想,提出了大眾化問題。他認為,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依靠新聞辦好教育,辦好學術刊物,對青年進行樹立理想的宣傳等。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命題:“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國家的快速發展和巨大變化,最根本的是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能樹立共同理想,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充分發揮黨的創新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通過宣傳普及活動,讓人民群眾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黨的創新理論,就能夠把思想統一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自覺地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防止工作上的偏差,排除各方面的干擾,確保建設發展各項任務的順利實施。
二、從媒介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途徑
信息的傳遞需要一種媒介(或稱之為通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需要一種通道。總的來說,媒介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際傳播媒介,另一類則是大眾傳播媒介。對大多數人來說,大眾媒介提供了最佳且易于獲得的(也是唯一的)與不斷變化的政治現實相近似的信息。
1、人際傳播媒介
人際傳播是指個人與個人或少數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等。人際傳播是一種面對面的傳播,具有互動性好、反饋及時、自由度較高等優點,較易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
眾化的人際傳播有很多種形式。
一是座談會、宣講會、學習討論會。每一次重要思想的推出,就伴隨著一輪學習和討論活動。這種形式的開展,很好地實現了學習精神的推廣。比如,科學發展觀宣講會的推行,使得各省、市、自治區的基層干部、廣大黨員很好地領會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層次精神。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工作者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從傳播學的角度,他們屬于傳播者的范疇,他們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和入耳入腦的傳播效果。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因為是執政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可以通過國家法律和黨的規定等形式確定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但是,要使之成為人民群眾的政治信仰和行為準則,還必須將之轉化為“大眾話語”,并通過座談會、宣講會、學習討論會的形式,使大眾學到馬克思主義。在學習中,要注意改進宣傳教育方式,增強宣傳教育的效果,要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基層群眾的實際理解能力、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通過編寫通俗讀物、公益廣告、宣傳先進典型等多種形式,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使之真正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是以高校的“兩課”教育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中的大眾化,直接的體現就是高校的“兩課”。兩課是高校學生了解和學習“四觀”、“四基本”、“四個如何認識”的主要場所,高校兩課已經成功實現了改革,加入了科學發展觀和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使得兩課教育更全面、更貼近中國現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當前,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要任務就是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高校的“兩課”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在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擔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們要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著眼,認真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從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人手,探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從客觀存在的現實出發,回答學生在這方面的難點熱點問題。同時,還要依托兩課,積極開展黨支部、社團組織以及校園文化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中,應重點抓好共青團、生活區、學生社團等重要陣地建設,創新思想教育形式,注重教育工作實效。
2、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在傳播途徑上“有用以復制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臺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具體可分為印刷媒介(報紙、雜志和書籍)和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除此以外,網絡已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大眾傳媒承擔著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提供娛樂、傳承文化、教育監督等諸多功能,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正是通過大眾媒介的諸多功能才得以實現大眾化的。
第一,印刷媒介。主要有報紙、雜志和書籍等,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要的宣傳媒介。一是報紙。《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中央機關和軍隊系統的報紙,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陣地。它們以大量的篇幅報道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廣大人民群眾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二是雜志。雜志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在傳播和宣傳某種思想。三是書籍。書籍也是一種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媒介。從陳望道翻譯的《資本論》,到現在數以萬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國的廣大勞動人民從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第二,電子媒介。主要有電影、廣播和電視等。這些電子媒介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確定宣傳方針、制定宣傳計劃、明確宣傳重點,堅持維護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發揮好電影、廣播和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優勢,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第三,網絡媒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提出了新課題。網絡不僅帶來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也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了教育觀念和內容的現代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從集中統一的“一刀切”模式,轉變為分散的多樣化形式;從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轉變為雙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動;從單調的指示、命令、說教,轉變為圖文并茂、多媒體并用、生動活潑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從工作周期較長、效果反饋較慢,轉變為跨越時空障礙,及時性較強,周期短,見效快。這些都有利于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但網絡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我們不可低估的。所以,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過程中,應盡量利用網絡的積極方面,防范網絡所帶來的消極方面。
三、從受眾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
受眾是媒介傳播效果的最終鑒定者。媒介效果的大小和功能的發揮,最終要通過其爭取受眾的多寡反映出來,因此媒介無不注重發行率、收聽率和收視率,而也只有爭取到盡可能多的受眾,媒介的思想才能得到傳遞,才能達到媒介傳播的效果。
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就
大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考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就,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方面是受眾的數量,另一方面是受眾接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質量。從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開始,到改革開放30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眾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方面是受眾數量的廣覆蓋。從全國范圍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幾乎覆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能通過人際傳播、印刷媒介(報紙、雜志和書籍)、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另一方面是受眾接受馬克思主義的質量大大提高。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形成了不斷豐富的理論宣傳形式和載體。在宣傳過程中,很好地做到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提高了理論宣傳的說服力和戰斗力;堅持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切實增強了理論宣傳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二是受眾接受的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建立健全了工作責任制,明確了領導責任和工作職責;建立健全了考核與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強了理論宣傳、普及隊伍建設,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中去;同時,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推廣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三是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先進典型是時代的先鋒、社會的脊梁和群眾的榜樣,用先進典型事跡教育群眾比單純講道理更富有說服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2、“大眾化”過程接受性的分析
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面向黨員干部的學習資料和傳播渠道多,符合受眾需求特點的少。近年來,有關部門編著的理論學習資料數量應該說還是比較多的,但主要是針對黨員干部這個群體的,真正適合基層老百姓口味的、通俗易懂的、喜聞樂見的理論書籍很少,造成“有書無人看,有人無書看”的問題。廣大基層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也僅僅局限于媒介的淺層次說教,沒有理解到深層次的含義。
其次,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不濃、學習熱情不高。在社會轉型期,受眾的思想觀念、信仰和價值觀念多樣化,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更多地關注實際利益,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興趣不濃、學習熱情不高。
再次,受眾關心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和熱點問題得不到有說服力的解答,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阻礙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內容上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有針對性地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開展工作,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另外,由于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等多樣化趨勢日趨明顯,這使我們的理論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對于新經濟組織、外來務工人員、社區等新型組織、新型社會群體,如何加強理論宣傳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方法,都是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所以,要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