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05:54: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高科技的發展、交通通訊手段的進步,人們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廣泛。人們的交際離不開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文化差異的問題。因此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時,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一直都是重點,雖然今年來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問題。
一、文化和語言
文化的定義十分廣泛,許多語言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aylor)認為:文化從其廣泛的民族志意義上來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由此定義可以看出,文化幾乎無所不包,它意味著某個特定社會或社群的一切活動,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外在和內在的活動。
語言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系統,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事實上,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語言首先是人類表達思想的手段,在語言符號化以前,它也是人類籍以進行思維并形成思想的工具,因為人類思維的過程或結果均體現在詞匯和其他語言結構當中。
人們早就注意到語言與文化就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二者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皮爾(Edward Sapir)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發展的基礎,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來自不同民族的語言,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不同民族的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系統等有許多不同點。隱含在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精神狀態、生活方式、道德標準、風俗習慣等。這些方面都是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注意的。
二、跨文化交際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在英語學習中,學會跨文化交際是掌握這門語言的一個關鍵點。它是一門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必須掌握的內容,可以從詞匯、語用、交際習俗和非言語交際手段等不同方面進行。
大學的英語教育并不能像高中英語教育那樣,重點情調語法,句子,詞匯這些基本的語言點,因為大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平臺,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提高綜合素質,除了語言本身之外,文化在語言中的作用應該給與足夠的重視。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培養,使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交際功能;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的空間、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具體交際需求,自覺運用妥帖、恰當的語言形式實現跨文化交際功能的能力。因而,使學生能自如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并能夠把所獲得的語言能力應用到新的語言環境,成為自覺的語言使用者,這才是大學外語教學的重中之重。
著名跨文化學家Ruben認為實現有效交際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應包括七個因素,它們分別是:向對方表示尊敬和對其持積極態度的能力;采取描述性、非評價性和非判斷性態度;最大限度了解對方個性的能力;移情能力;應付不同情境的靈活機動能力;輪流交談的相互交往能力;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從容不迫對其作出反應的能力。以上七個因素對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行為進行了描述和界定,涉及到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也給大學英語的在這方面的教學提供了啟示。
(一)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有助于英語學習者的表達和交際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圍,人們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應當是包羅萬象的,當然也必須是系統的,有目的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他們傳授英語國家的民族價值觀、時間觀、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問候、致歉、道謝、委婉語等交際習慣等這些文化差異較大的部分。
(二)了解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象征也各異。交際雙方對對方語族的文化象征不了解而發生碰撞的情況屢見不鮮。比如: 英美等國稱自己是上帝的兒女,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外國人對于龍的傳人一說卻十分不解。在中國,作為文化象征,龍代表帝王;它象征著強大、向上。而在西方人眼里,龍象征著邪惡。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只有正確地了解隱含在語言系統中反映對方民族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習俗、言語行為、交際形式等因素,才能在交際中產生共鳴,消除和逾越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三)了解價值觀念有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
英美人崇拜個人英雄主義,終生追求成功,整個社會提倡平等競爭、推崇強者,認為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個人狀況的象征,肯定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表現。所以對他人的夸獎和恭維,他們總是報以熱烈的Thanks;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取得成就的夸獎,總是以自謙或自貶作答,這是與幾千年來中國人“存天理滅人欲”、“克己復禮”的儒家傳統文化有關。
(四)兩種語言的語用功能的區別有利于正確的表達想法。
話語是形式、概念和功能三種知識體系的集中體現, 它們之間有著千變萬化的相互關系。在交際中,人們在闡述自己的看法、思想,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時,只有人們相互領悟對方的意圖時,才能進行有效的交際。例如:英美人說“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是想邀請對方一起就餐,而這句話在中國人看來,純屬一種問候。交際中必須注意所用語言的得體性,這種得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所用語言是否適合于該語言所屬的文化,另一方面是所用語言是否適合該語言使用的場合。
三、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贅述,語言的習得離不開其文化境。出于對干擾交際 的異域文化因素的無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當中,我國英語學習者很可能會“以我為主”,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漢語思維方式和符合漢語習慣的表達方式,產生一些語用性錯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發現這一問題并及時糾正,強化學生跨文化意識,是大學英語教育應當重視的。筆者曾就我校學生進行過一些相關探索,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強化教師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教師必須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首先英語教師應當具備兩種不同文化理解,即對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理解能力,并能成為兩種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釋者,設法幫助學生克服不同文化差異,使他們盡快獲得一種跨文化識;此外,教師如何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的講解,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掌握知識也至關重要。
廣泛的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
除了進行文化教育,教師應當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如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文化以及該民族的心理狀態等方面最生動的材料。在學習英語時,為了減少母語文化的干擾,在學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識到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的交際活動以直觀的讓學生形成對異域文化的認識。
強化母語的正遷移作用
對語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語文化在外語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會發生正遷移作用。因此不能因為學習英語而放松了對母語的學習,因為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到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時,你若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你縱有極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非常尷尬難堪的境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
結語
英語教學首先是語言結構規則的教學,也就是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語言能力;但僅僅有語言能力是不夠的,是不能保證現實生活當中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還需要進行語言使用規則方面的教學。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外語教學的全過程。英語教學是語言能力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的結合,二者同等重要,均不可忽視。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的論述,分析了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怎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上,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 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英語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明白, 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 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 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努力嘗試。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信息等值;語義信息對等;文化差異
[論文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際中本國和異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國際商務英語翻譯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丟失與扭曲,要想方設法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去除。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研究其語言現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的等級時不少企業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現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比如:“本協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 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其音節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六六大順,八一八(發一發),但在英語中666卻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發(財)的內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卻是“7”這個數字,比如有一種碳酸飲料叫“seven-up",在譯成中文時似不應譯成“七上”,因為這會使人聯想起漢語中的成語“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譯為“七喜”則較為合適.
又如國產“雄雞牌鬧鐘”原譯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雞”在我國是一種吉祥的動物,‘一唱雄雞天下白”,以“雄雞”作為鬧鐘的商標比喻鬧鐘早上像雄雞一樣喚醒沉睡的人們。但在英語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國理語中則有“一團槽糕”的意思。這種效果恐怕是生產廠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為“金雞牌”鬧鐘,譯為"Golden rooster”則會使中國消費者和國外客戶都能獲得類似的美感。
3.原語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詞語取代
加拿大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在其撰寫的《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這本著作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在書中他還指出“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他的觀點對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原文與譯文語義信息的對等語義信息是基礎,沒有語義信息就不會有風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為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須通過語言的的基本含義體現出來。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假使語言沒有傳遞信息,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談不上了。一般來說風格和文化都是通過語義信息所反映出來的。語義信息包括表層語義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層語義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層語義信息一般是指話語或語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語中的“dry goods”應和漢語的“紡織品”(textile)對應,而不能譯成“千貨”,“干貨”則應譯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國人歷來推薦“東風”,古人詩句中有“東風送暖”字樣,諸葛亮借的是“東風”,上世紀五十年代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的是“東風”牌汽車,而在英國人的心目中,“西風”( zephyr )是溫暖和煦的,這是因為大西洋在英國的西邊,西風從大西洋上吹來,在英國有一首專門頌揚西風的詩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譯成:“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由于英語中西風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們出口到英國的商品,在商標上就應考慮入鄉隨俗。
三、如何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進行文化信息的調整
各國各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作為商務英語翻譯人員便應了解這些差異的存在,通過適當的翻譯達到文化信息靈活等值,要做到這一條,就必須在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當中找一個切合點,就要把兩種語言的文化進行比對,具體體現在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人員必須對文化上的差異進行適度調整,以實現文化信息上的對等,上文提到的把“亞洲四小龍”譯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傳遞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對等。對下列這些情況,文化上的差異似應作出調整,A:原文指稱對象有可能引起讀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稱對象乍一看好像毫無意義,C:譯入語出現“語義過載”現象使讀者不易理解,指稱對象是詞語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觀世界:英語和中文譯文所指事物往往類似,反映出客觀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現象,體現出相同的語言功能,然而,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學,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差異,跨文化交際中這種差異肯定存在,從而使文化翻譯的可譯性產生一定的障礙,語言文化的這種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詞語在英語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對應語,有時根本就找不到對應語,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戶”,“五七干校”等中文詞語在英語中存在“意義空缺”,故其文化負載沉重,翻譯時必須進行文化信息調整,通常翻譯界對漢英詞語指稱意義的翻譯一般采用四種方法,即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音譯與意譯結合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指的是在不違背譯入語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譯入語中完全保留原文語言詞語的指稱意義,由漢語直譯成英語的例子有: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鐵飯碗(Iron Rice Bowl)、紙老虎(paper tigers)、丟臉(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語直譯成漢語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鐵幕)、chain reactions (連鎖反應)等等,有時為了保持原文符號意義的完整傳遞,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例如:“拳頭產品”( fist products),有學者認為,如果把它翻譯成“competitive produc 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達原文含義,如直譯成“first products”又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比如‘·拳頭產品”直譯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頭產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緊的拳頭,用來指過硬而又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這樣的直譯加注,即對詞語的指稱意譯做了清晰的說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風格,傳遞了近似的語言文化信息。
2.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是翻譯人員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舍棄原文的字面意思,力爭譯文與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一種方法。由于地理、風俗、歷史等差異、各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直譯有時晦澀難懂,有時會引起歧義,有時則不能充分傳達原文的神韻,由此我們只能采取意譯,意譯保留了原文的特點和形式,一般來說意譯可有兩種形式:直接意譯和轉換意譯,直接意譯是指將源語言在詞典中的意思譯為目的語。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話不離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魚米之鄉),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譯成英語為“戶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國星相學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語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譯法的典范。
轉換意譯是指翻譯人員不按詞典中詞匯的解釋釋義來翻譯源語言,而是在了解了該商品的特點并考慮到本國消費者消費心理習慣后采用另一個譯名來取代原名原意,使其與商品的特點有關聯,例如:Walkman(隨身聽),safeguard(“舒膚佳”香皂)、Whisper(護舒寶)、Coca-cola“可口可樂”飲料),Benz(“奔馳”轎車),這種譯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產品的特點及性能,從而引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音譯法
音譯法指的是用音位為單位在譯文中保留源語言的發音以便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以突出l}文主要語言功能的一種翻譯方法,常見的有“humor(幽默)、logic(邏輯)、sofa(沙發)、nylon(尼龍)、sonar(聲納)、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歐)等等。
音譯法看似簡單,卻也有很多講究,翻譯人員在下筆之前似應反復斟酌比較,比如“Benz“奔馳”轎車)本來是譯成“本茨”的但后來采用諧音聯想法,譯成“奔馳”顯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譯商標也須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則是盡量簡短,省去某些非重讀音節,比如將“Rolls-Royce”譯成“勞斯萊斯”,而不是譯成“羅爾斯.羅邁斯”。
如果是中文商標譯成英語,有兩種情況:一是諧音造詞,二是按照漢語拼音,這里須注意如用漢語拼音做商標,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漢詞典,看看英語中是否有與該拼音一模一樣的詞、如有,應該搞清它的詞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與該商品是否適宜?例如,我國曾有一種“芳芳”牌的化妝品系列被譯成“Fang Fang",但“Fang”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思卻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譯和意譯結合法
音譯和意譯結合指的是在英譯.中保留原文的發音同時又體現出原文的指稱意思,是一種兼顧音譯和意譯、諧音又諧意的方法。例如“X-ray”譯成中文是“愛克斯光”,“愛克斯”是字母X的音譯,“光”是ray的意譯,又如“Cambridge”譯成“劍橋”,"Uncle Sam"(山姆大叔”,指芙國政府或美國人),New Delhi(新德里,印度的首都),ice-cream(冰淇淋)等等。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方出現了一種影響頗廣的翻譯理論,該理論認為翻譯人員的根本任務就是使他的翻譯成果對讀者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讀者產生的效果一模一樣,這條原則有人稱之為“等效”(similar or equivalent response or effect)也有學者稱之為“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靈活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
“等效論”的影響很大,但在熱鬧盛行了一段時間后人們開始懷疑它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質疑,考慮到商務英語的翻譯是一種涉及不同商務業務的十分復雜的符號轉換過程,“等值”或“對等”只能是人們一種美好的愿望,所以說“等值”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絕對的“等值”或“對等”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源語言承載了文化信息,或是在譯入語中存在“意義空缺”,在其文化負載過重的情形下,翻譯人員必須對其進行文化信息的調整,盡可能做到減少“代碼轉換”過程中文化信息的丟失,注意分寸,揚長避短,恰到好處,靈活運用,盡最大可能使譯文反映出原文的真實面貌。
摘 要:本文探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分析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意義,并且筆者對跨文化教學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沖突;非語言行為;文化對比
當今世界,高新科技在通訊領域里的使用和國際互聯網的開通,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便可進行跨地區、跨國家的交流。外語學習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英語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許多場合起著交際橋梁的作用。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只懂語言并不能解決所有的交際問題,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語言教師來說,研究探討跨文化交際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一. 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 ural /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簡言之,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總希望學生學會對外語的運用盡量能像英語國家的人一樣正確、流利和自然,母語味兒越少越好。可是,由于學習者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概況、風土人情了解甚少,而且在實際交流中喜歡套用母語的觀念方式和習慣去理解對方話語,因而常常會產生交際障礙。可見,跨文化交際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換言之,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 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文化沖突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些老師按照傳統的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由音標到單詞,由單詞到句子結構分析,循規蹈矩。盡管其所教的學生們對所學的語言知識基本達到了會聽、會說、會讀、會寫,但這仍不足以保證在實際應用語言時不犯錯誤。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例子:
A :what an unusual necklace ! It is really
beautif ul .
B :Oh. You may have it .
A :No. No. [1 ]
這是一段師生間的對話,A 是老師,來自西方國家,不難看出此時A 一定非常尷尬,她說話的本意是想找個話題活躍氣氛,沒想到對方卻誤以為她喜歡這條項鏈。B 顯然來自中國,其文化熏陶使其自然而然想到,既然老師喜歡項鏈就送給老師以表敬意。結果彼此陷入尷尬局面。這是一則典型的文化沖突的例子。交際中,兩人因無法容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從而導致交際失敗。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動性,造成語言學習和應用環境的脫離。學生們往往發音準確,掌握了系統的語法知識和大量的詞匯,可“臨陣”就是無法順利交際。因此,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其所在的文化語境,否則學生在交際中就容易產生文化沖突。所謂文化沖突,是指學習者不知不覺地將本民族的習慣、文化模式套用到或強加到所學語言上去,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誤,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在英語學習中,這是學生們普遍遇到的一種問題。歸納總結一下,其產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1. 對英語語言文化中的特有事物缺乏感性認識
這在學生們閱讀與文化有關的文章時尤為突出。每當遇到一些俚語或習語,學生們便不知所云。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們平時攝入的相關文化常識較少,常誤用本族文化知識填入或壓根兒無法填補這一空白,即無法找出上下文關系,嚴重影響其對文章的理解,常表現為閱讀速度慢、歪曲原文意思。
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 A Good Heart to Lean on" 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令許多學生費解: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 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 he fight began.(《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3 Section A)這句的難點在短語" take a dive" ,許多學生從字面上去理解," take a dive" 是“突然下降,暴跌”的意思,可在本句中怎么也理解不通。事實上,這還是個美國俚語,通常用做隱喻。它原用于職業拳擊比賽中一方事先被收買在比賽中假裝認輸,下注者因此從中漁利。后來又引申為“假裝認輸,甘愿認輸”。倘若學生們在平時英語學習時未攝入英語中這些特有的俚語或習語,那么在閱讀時自然會碰釘子。
2. 混淆了英漢兩種文化中共有事物的文化感情色彩
有的事物在英漢兩種文化中都出現了,但所表達的文化感情色彩卻截然不同。比如,孔雀(peacock) :在我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在英語中,peacock 的內涵意義通常是貶義,含有驕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所以英語中經常用之來喻人: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樣驕傲) [2 ] 在英語學習中若不留心這些差異,就會導致文化沖突。
3. 混淆了英漢兩種文化中的非語言行為的不同社會文化意義
人們的行為是傳遞信息的媒介。說話顯然是一種行為,然而,揮手,微笑,皺眉,沉默,行走
等也都是行為,它們屬于非語言行為。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這些行為起著與他人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時也受文化的影響。曾有學者研究表明,人能夠發出70 萬個各別的身體信息,而每種文化中都會展示出動作和姿態的某些特有情況。就數字手指符號而言,我們只用一只手就可表示1 - 10 的數字,這卻使英語國家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得用上兩只手才能表示1 - 10 的數字。
比如,我們通常根據漢字“八”字造型,大拇指和食指張開表示“八”,可這個造型在美國人看來卻是“二”。[3 ] 可見,同一種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們若不了解這些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在實際交流中難免會誤解,發生文化沖突。
三. 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探討
針對上述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技能是一個值得關心的話題。許多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都對此提出了一些有效見解。如:開設課程、舉行講座、舉辦展覽、開展第二課堂等。但最為有效的還是結合日常的大學英語教學從事文化對比,其覆蓋面廣,學生易吸收。在此,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一淺探。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根本方法———文化對比外語學習不同與母語習得,學生學習外語一般是在他們已經掌握了母語之后才進行的,這個時候,學生已經在大腦中具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語言符號系統,這種原有的知識對外語學習有很大影響。一方面,它可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干擾新的語言知識的獲得。[4 ]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若很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結合日常教學把兩種語言經常加以對比,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在理性上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自覺地汲取目的語言中各種文化信息的習慣,從而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
結合日常外語教學進行文化對比可以在各個層面進行,例如可以在詞匯、語用、習俗、語篇,文體等各個層面進行文化對比。由于我們的日常大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概念都是通過語言行為來闡釋的,筆者在此對有關語言行為方面的一些層面做初步探討。
A. 詞匯對比
詞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在課堂上通常都要講解詞的意義、用法、搭配等,并做各種詞匯練習,但是對于詞的文化內涵往往涉及不多。在某些人看來,學英語,就是把一個個的詞、詞組、短句學好,掌握其讀音、拼寫及意思,同時掌握一些基本語法,知道如何把一個個的詞、詞組及短語連接起來。掌握了這些,英語就學得差不多了。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只是把單詞按字面意義串起來,而絲毫不懂有關文化背景知識,在實際運用中是行不通的。比如:某一中國大學生在學英語時遇到一個句子:"You chicken ! He cried ,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 "這令其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根本不了解" chicken" 這個詞的文化內涵。事實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常把" chicken" 比作“懦夫、膽小鬼”,但在漢語中卻沒有這種比喻,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英語里的膽小鬼竟是雞![5 ] Seelye 曾指出“, 如果學生不了解詞的文化內涵,他就不知道那個詞的意義———不論他是否會讀出或譯出那個詞。”[6 ]實際教學中我們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詞匯對比:
a) 對比字面意義和涵義
字面意義就是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詞的涵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意義。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分析中英兩種語言字面意義與涵義的關系,辨別它們是相同還是不同的關系。如" green" 一詞的字面意義為“綠”,而在"green - eyed"中其涵義卻不同,表示“嫉妒,紅眼病(而不用red - eyed) ”
b) 對比詞的感情色彩差異
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同一詞語在不同文化中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存在差異。因而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對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引導學生比較詞語感情色彩上的差異,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夏日”一詞。在漢語中“, 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在英國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等意相連。了解到詞的這種感情色彩的差異,我們就可以體味到為什么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7 ]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重視那些同漢語對應卻有著不同內涵和外延的英語詞匯。對詞的文化內涵進行對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異文化的結構和觀點。
B. 語用對比
語用對比對英語學習有很大幫助,因為漢、英兩種語言在用語方面是存在差異的,只有找出差異,才能成功地進行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然而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一味重視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的教學,學生又往往機械模仿(中文思想+ 英文形式) ,因而在實際應用語言時犯語用上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英語課堂上常可聽到學生提出問題前這樣說:" I have a question?" 或在拒絕別人時說:" No , 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 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漢化英語,在語法結構上是正確的,卻不符合英語習慣。與語法錯誤相比,這種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語用失誤更加隱性化、多樣化。正如托馬斯所說的“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像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8 ] 因而,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對此,筆者建議幾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語用對比:a) 情景教學
在教學中,用情景教學法進行語用對比較定義教學法更全面、更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如"well"一詞相當于漢語中的“好”," well done" 是“干得好!”的意思,但當"well" 作為句首語氣詞時,定義法就無濟于事了。這時用情景法,把"well"放入一定語境,就可使學生領悟到well 用于說話者自己意識到所說的話不能滿足聽話者要求的時候:
Did the weat her - 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ine tomorrow ?
Well ,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9 ]
b) 話語教學
話語教學的關鍵在于能否恰當地運用英語。在進行話語教學時,教師既要告訴學生英語句子結構使用的一般規律,又要教會他們活的語言規律和習慣。比如,結構相異的句式不等于功能完全不同,如:
I hope you’ll close the window.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
It’s cold in here. [10 ]
在特定的環境中用特定的語調來說這些話,可對聽話者產生相同的效果。
c) 其它可利用渠道、方法
除了上述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我們還可通過其他渠道來培養學生的語用技能,如觀看英語電影、錄像,閱讀現代外國文學作品,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等。雖然語用方面文化差異的表現是多樣的,但是,只要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準確到位地加以講授,并啟發幫助學生對之進行對比、分析,將之歸類化、顯性化,那么學生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語用失誤必然會越來越少,從而能夠真正準確得體地表達、理解英語。同時,在學習 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要掌握這門外語的發音、詞匯和結構,更要自覺、有意識地將英語同母語進行比較。只有重視積累語用對比方面的知識,才能更自如的使用英語,避免出現語用失誤。
C. 習俗對比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因而我們在學習英語語言時尤其要注意各民族語言習俗的差異。比如,在英國,要是在街上遇到有人問你,"Have you got a cigaret te for me , please. " ,可不要真的拿煙給他。因為這其實是個轉義的間接的言語行為,他要的并不是煙,而是錢,說的是行乞語言。再如,在英國,聽到人家打噴嚏,一般有人會說:"Bless you. " 這是因為英語國家的人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人在打噴嚏時靈魂會出殼,因而一般要說" God bless you" 或"Bless you.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我們熟悉兩種語言的習俗差異,我們在遇到上述情況時就可以做到當機立斷。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了解盡可能多的文化習俗差異呢? 根據在課堂教學中的摸索,筆者總結出幾點建議:
a) 結合教材提供的內容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
由于外語教材大多為語言教學而編,其中必然涉及相應的外國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結合課文,配合文中的故事情節,作者觀點,文體風格等來比較中西文化習俗差異。這樣,對學生來說,既形象又生動。適當時候,我們可采用傳統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例如:對涉及歷史文化、宗教禮儀方面的文章,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通過電影,圖像等的展示,揭開西方文明神秘的面紗;對涉及國外節假日的文章,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自己先搜集關于中西節假日方面的資料,然后組織課堂討論,再選擇補充講解,以加深學生對之的理解;對涉及飲食住行等方面的文章,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一些社交活動,主動與外國人交往。通過輕松的個人間交往,學生們可以看到、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等等
b) 組織專題講座對跨文化習俗知識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
c) 鼓勵學生閱讀一些外國名著或劇本,并同時要求他們做讀書筆記,記下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
d) 開辟第二課堂:學校可成立英語協會、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等活動,模擬現場,使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中學好英語。這些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
四. 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息息相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促進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如若缺乏這種能力,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就會導致文化沖突,出現不得體、誤解、冷場、尷尬等局面,阻礙交際的順利進行。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把跨文化交際教學提上重要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