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08:03: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國際商務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 本文結合國際商務教研室校外實訓基地流于形式的實際情況,分析了當前商務類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分類建設和深化合作思路,并立足于國際商務專業特色和溫州高職院校發展實情,提出了五條校外實訓基地分類建設和深化合作的建議。
關鍵詞: 國際商務專業 校企合作 校外實訓基地 分類建設 深化合作
高職教育實訓教學基地建設是決定實踐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環節。其中校外實訓基地是整個實訓基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實訓基地的發展延伸,與校內實訓相得益彰。校外實訓基地是基于產、教、學相結合的原則,依托涉外型企業,學生直接參與企業實際工作的現場培訓;校外實訓基地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兩個資源,改革教學模式,增強學校實訓師資,是學生培養職業道德、熟悉行業信息、明確就業方向并最終走上崗位的關鍵對接環節,是學校各專業能否做出實踐教學品牌的關鍵。我們結合國際商務專業特色,并基于對溫州市高職院校的走訪調查得知,國際商務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并不樂觀,有必要對其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和合作機制進行反思。
一、國際商務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現狀分析
我們走訪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和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四所院校,了解了國際商務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情況,各校之間發展水平差不多,共調查20個,每個院校該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平均5個。
1.校外實訓基地分布狀況。
從地域分布情況看,幾乎所有院校國際商務專業實訓基地都建于溫州本地,且市區所占比重達到80%,縣郊比例不高。校外實訓基地地域覆蓋范圍狹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根據生源地就近實習和就業,限制了各個院校開拓校外實訓基地的空間,不利于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校外實訓基地開發力量薄弱,投入不足,過于依賴教研室社會資源,以致于只能局限于地域。
從行業分布看,所調查的實訓基地中,單純外貿型企業所占比重才20%,工貿結合型企業65%,商業企業及其他所占比重15%。顯然,單純外貿中間商型的實訓基地比重過少,而這些企業往往是溫州外貿行業發展的常態。
從規模分布結構看,過于傾向大型企業。溫州傳統輕工產業一直以來是外貿出口的主力軍,所調研企業,主要從事鞋靴、服裝、眼鏡、閥門及合成革等出口,主要出口市場分布在歐美國家。這些企業小的三個人,大的也就三四十個人。忽略了溫州中小外貿企業的主體地位的實情,使我們構建實訓基地的時候過于狹隘,過于保守。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校外實訓基地有奧康、溫州進出口公司、溫州糧油進出口公司、溫州港務集團、溫州加美有限公司5家企業,這五家企業都是大規模企業。
2.校外實訓基地運行狀況。
一直以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和發展都是學校“唱獨角戲”,企業參與熱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依靠私人關系建立的實訓基地,校企雙方權責利界定不明確,很難有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另一方面法律政策層面也沒有鼓勵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的教學中。在缺乏激勵的情況下,學校一方面每年都不斷擴大校外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又沒有持續跟進原有校外實訓基地的維護和開發,陷入一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中。國際商務專業校外實訓基地運行機制也呈現上述特點,據我們調研,80%以上的外貿型實訓基地都處于“休眠”狀態,而且幾乎所有校外實訓基地處于不規范運作狀態。系部直接把學生交給企業,至于企業如何培訓學生,則不管不問;實訓結束后學生只用提交學校制定的實習日記和實習報告,就能拿到學分,缺乏過程考核。很多企業沒有培訓經驗可循,也沒有專職的實訓管理部門,進而沒有培訓計劃,沒有輪崗制度,沒有考核機制,實訓效果不理想。
3.實訓效果。
在四個院校隨機抽樣了的185名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實訓基地作用不大,不能吸納足夠學員;被調研人員中,談及對實習單位的滿意程度,95%人表示滿意。從而得知學生在尋找頂崗實習崗位的時候難度較大;但是一旦找到合適崗位或者就業意向,基本上還是滿意所在單位提供的培訓和指導。從用人單位來看,實習和就業反饋基本良好,但是對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與崗位匹配性,提出了諸多意見,如學校理論指導和企業實用技能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也說明校企合作不夠深入,互動不夠。
二、國際商務專業校外實訓基地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校外實訓基地普遍“重形式,輕實質”,難以有效利用。在我們的“2+1”①教學體系中,校外實訓基地作用有限,主要問題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務類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過于依靠教師私人關系。
學校追求的是教學質量,而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兩者很難尋找一個利益平衡點。合作初期企業迫于人情面子配合學校教學,真正涉及實質合作時,企業則很難發揮作用。
2.基地管理機制不夠成熟。
目前從教研室到院系都沒有專門管理校外實訓基地的機構,沒有明確的領導機構和實施機構,難以主動做好和實訓基地溝通,缺乏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3.責任機構權、責、利界定不明確。
學院、系部和教研室分工不明確,責任不清楚,資源支配難以協調,開拓校外實訓基地和管理實訓基地的時候,不能形成合力。
4.運行機制不完善。
校外實訓機構難以深度參與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綱和計劃的編制,從認識實習、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到畢業綜合實習沒有有針對性的地校外實訓基地對接。導致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實訓過程難以控制、實訓質量難以考核,實訓效果難以達到。
基于前期的探索,我認為我們國際商務教研室,應該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和課程特點,探索符合國際商務學生實情,符合商務崗位分類特點的校外實訓建設和合作模式。
三、分類建設,深化合作
我們要立足于本土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實情,結合國際商務專業建設現狀,提出分類建設的理念和深化合作的思路。就實訓基地規模而言,所在行業、地域及與學校合作緊密程度不同,這就要求我們以此為依據進行定位,有區別地進行發展,從而進行分類管理。比如按國際商務專業實訓階段和從事公司的類型不同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商務基礎類和專業技能類。商務基礎類主要指從事銷售、采購、后勤管理等業務的公司;專業技能類實訓基地主要指貿易類、貨代類、商務策劃類等公司。根據校企合作戰略目標,可以根據合作緊密程度和實習側重點不同,分為認識體驗型、頂崗實習型、就業導向型和聯合開發型。認識體驗型實訓基地,學生實習期限較短,初步認識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初涉人際關系,為進一步學習指明方向,對自我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有初步認識。這類實訓基地主要是商務基礎類,比如我校與肯德基、連鎖超市等商業服務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勤工儉學機會,提供認識體驗工作的機會。頂崗實習型主要為學生提供操作平臺,讓學生從一開始的崗位助理,如單證員、跟單員和業務員助理做起,通過企業內訓和企業導師指導,從事頂崗業務操作,接觸全真工作流程,達到商學交替的實踐教學效果。就業導向型實訓基地,這類企業每年都有招聘員工,能為學校提供大量的頂崗實習崗位;學生通過頂崗學習,獲得企業技能鑒定,最終能為企業所錄用。聯合開發型實訓基地,遵循了“實訓基地教學化”要求,學校能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教師深度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為企業出謀劃策;企業技能人才能參加學校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專業建設,參與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開發。這四種類型的實訓基地,層次鮮明,逐步深入,分類建設,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深化合作。
在分類建設的基礎上,理順合作機制,權衡校企利益的原則,針對不同層次的實訓基地追求深層次的合作。一方面,學校要建立教師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溫州涉外型中小工貿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時候遇到很多挑戰和瓶頸,經貿類老師可以為其提供企業內訓,甚至通過下企業調研為企業獻言獻策。教師通過到企業里掛職或者兼職,不僅僅為企業提供高智力服務,同時教師在企業工作中也不斷積累業務操作經驗,積累教學素材。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學習實踐教學環節,獲得學校的智力支持和相對廉價的高素質的專業實習人才,就有動力全程參與到教研室的實踐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等環節。深化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產、學、研”多方互動的一體化。
四、國際商務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分類建設和深化合作的幾點思考
1.增加校外實訓基地數量。
數量上要保證每5個學生配備一個體驗型校外實訓基地和頂崗實習型校外實訓基地,達到40個實訓基地。目前基地數量嚴重不足,以致學生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認識實習和專業實習單位。地域范圍上看,打破局限于溫州地區的思路,結合生源地和學生愿意就業地,拓寬學生實習基地地域覆蓋面。學校應該加大經費投入,不斷在義烏、杭州、寧波等外貿發達城市建立各種類型的實訓基地。打破地域限制,從而突破區域經濟的局限和行業局限,拓寬實訓基地行業覆蓋面和產品覆蓋面,以及學生實習和就業的面。
2.重視與小型涉外企業合作。
浙江省區域經濟優勢在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外貿出口中小型、微型企業數量眾多,而這些企業注重短期利益,喜歡使用廉價實習生,校企雙方合作存在較大利益空間。改變傳統只注重優秀大型企業的建設思路,重視小型外貿企業,可以把這類企業建設為認識體驗型為主、頂崗實習型為輔的實訓基地。
3.建立分類建設機制。
四個層次的實訓基地,每類基地實習側重點不同,針對性提出建設方案,從而滿足學校不同層次的實訓需要。認識體驗型實訓層次低,應最大程度發揮認識體驗的功能,甚至進一步深化為其他合作類型。頂崗實習型企業,更應該注意建立持續發展的利益機制,做到校企共贏,不然往往是善始而不善終。頂崗實習型和就業導向型基地注重校企戰略合作,吸收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進入專業指導委員會。以此為平臺,學校可以了解與專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動向以及企業對本專業的具體要求,加強師生與企業社會的聯系。這種模式的典型校企合作就是“訂單培養模式”。聯合開發型是校企聯系最緊密的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出資建立咨詢服務機構,或者引入企業工作站到學校等,這些模式都值得探索。
4.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合作機制。
實訓基地能否有效運作,根本取決于是否有一個穩定的共贏機制。調研的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沒有精力和動力去推進實質合作;參與積極性不高,發揮作用不大。當務之急是尋求互利點,提高合作層次;變學校單方面的需求為雙方共同的需求,變校企階段性合作行為為全面、穩定和長久的合作關系,變學校被動滿足企業需求為校企各自滿足對方需求;共同謀劃長遠發展大計,形成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比如學校廉價提供辦公場地、設備,企業提供客戶資源,在校內共建經營實體――校企合作工作站;外貿公司可以把一部分業務或者某個工作環節放到學校。我院正在建立創業園,初步形成創業商業氛圍,可以作為聯合開發型實訓基地的孵化器,實現校外實訓基地內部化,實現和校內實訓基地資源共享。
5.基于分類,健全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建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領導機制、協調機制和合作機制。系部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制定合作戰略,對合作項目予以決策。教研室作為合作辦公室,負責協調溝通事宜,促使校企合作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地推進。在具體操作中,我們要制定周密的實訓計劃。學校教師要深入企業調查,與企業培訓人員或指導老師共同商討,確定實訓時間、實訓內容及輪崗計劃,保證實訓按質按量完成。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向型企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但從近年來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看,形勢卻不容樂觀。這種背離現象的出現有比較復雜的深層原因,如不及時解決,將可能對我國外貿企業把握這次歷史機遇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加強研究,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推進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建設向前發展。
【關鍵詞】高職國際商務職業教育專業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外貿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近十幾年來,我國外貿行業快速發展,外貿企業對國際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從近年來國際商務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看,特別是高職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沒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本人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的定位不準、專業設置思路不清、教育培養能力與現實脫節等,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均不高或者說不具備實踐能力,不能滿足外貿行業對“零距離”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學改革,改進專業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才能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做好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國際商務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專業,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清晰的定位,這個專業的建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我國的高職院校多是從過去的中等專科學校升級而來,部分升級后的高職院校沒能準確把握中等專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高等教育這三者的定位差異,在規劃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時往往定位過于寬泛,以“萬能”為應用目標,造成畢業生知識面廣而不博、專而不精的局面,從而導致畢業生無法快速適應外貿企業的要求。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精神,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工作過程導向理論為指導,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應用為目的,以提升商貿人才綜合職業應用能力為主要目標,面向外經貿企業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備較強的進出口業務操作能力和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創新意識、誠信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從事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報檢、報關和船務等相關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只有準確把握辦學定位、始終堅持把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作為高職院校辦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教育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區分各層次、各類型教育定位的關鍵。根據高職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以適應社會需求為根本,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適應國際商務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為目標,構建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高職教育要直接面向職業崗位,其培養目標是企業管理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體現外貿行業的崗位需求,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相關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與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必須從對外貿行業職業崗位群的調查開始,然后對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職責與任務進行逐一分析,確定本專業的職業能力結構,并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確定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以及能力培養的實施模塊。
(2)課程綜合化,突出針對性。將原來按學科劃分的各門課按“企業需求與能力本位”的原則,有機合理地綜合成若干門主干課程,突出重點,重在應用。另外,要求課程體系保持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結構,及時追蹤了解社會職業崗位的變化及其對學生能力與素質要求的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與要求體現于課程設置中。
(3)加強實踐性教學。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能人才,目標職位是外貿行業的一線崗位,這就決定了學生必須具備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是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個目標明確的、系統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圍繞培養目標的職業技術與崗位資格標準,把崗位資格考試納入到畢業考核的范圍內,積極推行畢業證書與崗位資格證書的“雙證”制度。
2.課程體系設計思路
(1)針對職業崗位群設立專業方向。首先,通過對目前外貿行業職位的調查,可以將行業中的職位分成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報關員、報檢員及船務員等六大工作崗位,從而確定六個專門化方向。其次,明確崗位的工作任務及其具體的職業能力要求是課程設計成功的關鍵。通過對崗位工作任務及企業用人需求的進一步調查,對六大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進行分解。
(2)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在調查分解的基礎上,按照職業崗位群應掌握的知識與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以知識應用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打破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對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可將課程分為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兩大類。
專業核心課程是指以完成國際商務專業的共同工作任務為目標的,即六個崗位共同的職業能力為內容的課程。根據本人的調查分析,學好以下課程便能夯實其職業能力的基礎:《國際貿易》、《國際貨物運輸地理》、《國際市場營銷實務》、《國際商務法律知識》、《實用會計基礎》、《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匯兌》、《國際商務單證》、《商務英語交際》和《外貿英語函電》。通過職業能力課程教學,讓學生掌握進出口貿易商務知識,培養學生的未來職業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
專業方向課程是指在核心課程的基礎上,針對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報關員、報檢員和船務員所應完成該崗位的工作任務,并應符合相關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為目標的課程。因此,在分析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參照該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大綱,本人建議設置下列課程:《國際商務談判》、《外貿跟單實務》、《報關與報檢實務》和《國際貨運實務》。通過實施這些課程的教育,可以完善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與應用能力。
(3)根據工作崗位技能需要,構建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框架主要包括:認知見習――課內實訓――集中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加大課程課內實踐操作的比例,增加實踐性課時;增設集中實訓和綜合實訓,充分利用學院的校內及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強化專業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實踐業務能力。
建設好高職國際商務專業,一個關鍵點在于構建一支穩定的、理論知識扎實、掌握現代化教學方法、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教師在教學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學生知識能力、動手能力的獲得與教師素質和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可按照“內培外引、培養骨干、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原則,采取多種手段切實建設好這支師資隊伍:一是鼓勵教師進修學習,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和加快更新速度。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參加教學工作的,缺乏教學經驗與實踐工作經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的效果。二是安排專業教師到相關行業或合作企業生產一線工作學習鍛煉,直接參與外貿企業的商務活動,熟悉實際操作流程,體會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加強專業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三是依托相應外貿行業企業,聘請生產一線的業務骨干及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承擔專業教學工作,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兼職教師資源庫。四是構建一支素質高、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在“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著重培養實踐型教師,實現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標。
四、重視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就國際商務類的專業而言,由于企業保密的需要,以及時間、空間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約,大規模地安排學生到企業中去見習、實習有很大的困難,同時,由于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專業實踐經歷,無法真正參與到外貿企業的具體生產經營活動中,因此,直接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效果亦不能保證。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和抓好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是重視校內專業實訓室建設,學院投入適量的資金建設實訓室的軟硬件環境,使實訓情景接近經營的環境,投資購進能滿足學生進出口業務模擬仿真實訓訓練的軟件。通過模擬平臺讓學生對崗位有所熟悉,使學生把所學的概念和知識轉化為具體操作能力。加強對實訓學生進行專項實務操作的反復訓練,提升學生的職業執行力與適宜性和實戰的能力。二是加快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企業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加強與校外企業的深度合作,選擇規模大、技術力量強、實訓條件好的企業單位作為合作伙伴,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踐中,為學生頂崗實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個方面,還應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達到與外貿行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為我國的外貿行業事業輸送綜合素質較高的國際商務專業應用型人才。
【摘 要】商務英語函電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寫出來的商務函電具有較高的專業性,最重要的是寫作技巧――詞語和句子的正確使用。詞語的替換可根據詞語處在句子中的詞性劃分。句子的替換以不改變原有的意思為前提,運用靈活多變的語句和結構來構建巧妙生動的商務語言。
【關鍵詞】商務英語 寫作 替換 詞語
國際商務英語寫作是一門要求很高的專業寫作課程,不僅要求英語水平高,而且要熟練掌握國際商務專業的詞匯及具備一定的商務專業知識。只有經過專業訓練之后,才可以表達出與商務英語相匹配的函電。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商務英語寫作水平?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來的商務文章具有較高的專業性?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了解商務英語文體的特點:禮貌、體諒、完整、清楚、簡潔、具體、正確;內容應避免混亂、冗長或空洞;不要言辭粗魯或盛氣凌人;不要以文學體裁寫信。一篇好的商務英語函電應該是經過有效信息的多次過濾、字斟句酌的不斷錘煉、篇章結構的反復構思而凝結的精品之作。而在這個過程中,起著支柱和橋梁作用的是詞語和句子的正確使用。在實踐中,之所以很多學生感到商務英語寫作的難度比較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表達同樣漢語意思的多種英語表達方法不熟練。往往做不到活學活用,無從下手。因此,逐漸培養詞語和句子的替換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替換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使語言生動活潑;避免同一篇文章寫作中一個詞語或句子多次重復使用;精確地根據不同要求使用詞語和句子。下面分別就詞語的替換和句子(從句)的替換進行舉例分析。
一、詞語的替換
可根據詞語處在句子當中的詞性劃分為名詞的替換、動詞的替換、形容詞的替換、副詞的替換、介詞的替換等。
1.名詞的替換
在寫作中有些名詞可以替換使用,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根據不同的情形進行意思上的區分。如在“Being closely connected with reliable suppliers here, we shall be able to do considerable export business with you. 一句中,suppliers(供應商)一詞根據不同的背景可以用wholesalers(批發商)來替代,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詞來替代,如dealers(經銷商)、clients(客戶)、distributors(推銷商,經銷商)、customers(顧客,消者)manufacturers(制造商)等。在漢譯英翻譯時,可將同一個漢語詞匯翻譯成不同的英語。如“如蒙早日答復,將不勝感謝。”可以翻譯成“Your early reply will be greatly Appreciated”我們可以將“early reply”替換成更正式一些的表達方式“immediate response。”也可以替換成稍微不正式的表達方法“quickly answer”等。甚至有時我們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意義的微小變化。如將early reply替換成“prompt attention”,“further instructions”、“wholehearted cooperation”等更為客氣和委婉的表達方法。更多的例句,如在“Your advertisement in this month's issue of China Foreign Trade interests us and we should like to receive full details of the commodities.”句中的“commodities”(商品)可以用“products”(產品)、“lines”(某一類商品)、“articles”(某一種具體的商品)、“merchandise”(雜貨商品)、“goods”(泛指商品)、“items”(所列商品)等來替換。
2.動詞的替換
在實際應用中,動詞的使用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表達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動詞結構來實現。如在“Please send your illustrated catalogues and mail latest price-list to us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一句中“send”可以替換成“forward”、“submit”、“dispatch”、“furnish”等。
眾多的動詞,替換之后的整句的意思并沒有變化。同樣,在“We have obtained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our embassy in your country.”句中,我們可以將“obtained”替換成“come to know”、“heard”、“learned”等詞語。有時我們還可以將動詞詞性進行變化,結構進行調整,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如在“We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of May 21st.”句中,“have received”可以變為“are in receipt of”和“acknowledge receipt of”等結構。有時候,既可以換動詞,也可以變換詞性。如在“You may be assured that the dependabl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ill give you every satisfaction.(請放心,商品質量可靠,一定會令貴方滿意)”一句中,我們可以用“be certain”、“be sure”、“trust”、“rely on us”等來替換“be assured”。
3.其他詞性的替換
在實際運用中,形容詞(結構)、副詞(結構)、介詞(結構)的替換也經常出現。
(1)We are thankful(grateful, obliged)to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e U.S.A. for giving us your name and address.(形容詞替換)
(2)The captioned goods are urgently needed so we wish to receive your invoice by return(at once, as soon as possible, at the earliest date).(介詞替換)
(3)Please see to it that your goods are exactly(strictly, closely)following our color instructions.(副詞替換)
二、句子(從句)的替換
句子的替換可以劃分為句子中的主句的替換和句子中的從句的替換。句子的替換以不改變原有的意思為前提,運用靈活多變的語句和結構來構建生動的商務語言。
1.主句的替換
在構思商務寫作時,主句的靈活多變將會使商務用語更加委婉生動,避免刻板僵硬。如在“As to the question of your acting as our sole agent, we are not yet prepared to take the matter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time being. 句中,可以將主句(we are…for the time being.)替換成以下句子,而基本意思不變:
(1)It would be better to consider the matter some time later when it is necessary.
(2)We should think it premature for us to discuss this at the present stage.
2.從句的替換
同樣地,在句子 The delay is threatening the loss of our best customer, we, therefore, urge you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asten the dispatch. 中,可以將從句(The delay...customer)替換成如下從句:
(1)Any delay will add to the cost of the shipment and cause great inconvenience.
(2)The demand for these goods is seasonal,等等。由此可見,平時多傳授句子替換訓練的模式,到真正使用時,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商務英語的表達。
除了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替換模式之外,在實際應用中還有很多種替換模式,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舉。在詞語的劃分中,除了本文中按照詞性劃分的方法之外,還可以按照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來劃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劃分。一篇好的文章是由精彩的句子和貼切的詞匯構成的。商務英語寫作也不例外,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導入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詞與句子,這樣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商務英語寫作能力。
摘 要 現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運用過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應用效果。本文著重探討了高職國際商務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國際商務專業做了介紹,也分析了在國際商務專業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分析了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法。通過這些可以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有更好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 高職 國際商務專業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
現在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時多注意對學生理論的傳輸,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卻不加重視,從而培養了很多只會紙上談兵的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參加工作之后會由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而出現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情況。現在在高職院校中有很多專業都實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缺乏工作經驗的問題,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有很大幫助。下面是對高職院校中國際商務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的分析:
一、國際商務專業概述
在高職院校中國際商務專業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專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及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際貿易越來越頻繁,這也就增加了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國際商務專業的設立也應運而生。國際商務專業培養人才的主旨是培養面向國際市場、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扎實的國際商務理論的專業商務人才。國際商務專業人才還需要精通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能熟練運用國際法以及國際慣例解決對外貿易中出現的貿易摩擦,更好地維護我們國家的利益。國際商務專業需要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進行培養,使人才具有復合型和應用型的特點。國家商務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以及相關知識有西方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國際商事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要熟練掌握,另外,營銷、統計、計量、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知識也需要熟知。所以從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計來看,這個專業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國際商務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是應用型的人才。國際商務專業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在跨國公司和外向型企業,同時在一些涉外經濟貿易部分中對這方面的人才也有需求。[1]這個專業伴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前景也越來越廣闊,這個專業的人員有比較不錯的就業前景和發展前途。
二、高職院校商務專業工學結合的必要性與意義
上文對國際商務專業做了簡單介紹,通過對國際商務專業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專業在學生培養方面是對學生全面的培養,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并且學生有些能力的培養僅靠學校的力量實現不了培養目標中的要求,很多技能和能力是需要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經驗中才可以獲得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商務專業實行工學結合很有必要性。高職院校在培養國家商務專業學生方面資源有限,教師資源和其他硬件設施都滿足不了教學要求。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中可以獲得理論知識,在學校之外,學生可以獲得實踐經驗,學生可以把在學校中學到的專業知識加以運用,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和實習崗位,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能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另外,從高職院校的角度講能有效提高學校本專業學生的質量,提高學校的聲譽,能更好地獲得外界的認可。從社會的角度講,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國際商務方面的人才,使我國在開展國際貿易中有更多的人才儲備,使對外貿易更好展開。因此,高職院校中商務專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很有實行的必要性,同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國際商務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方法
(一)改變課程安排模式,創新課程設置形式
國際商務專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典型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加偏重,因此對于這個專業的課程安排上就要做出改變,實現創新。[2]傳統的課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僅局限于教科書,沒有多樣性。這樣的課程的一個很大弊端就是學生所能接觸到的知識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才培養方案。因此,需要對課程進行大膽創新,課程設置上實現多樣性。可以增加校外課程的數量,學生在外邊實習或者在一些公司中上班都可以算是對課程的學習。這樣的方式更加具有靈活性,不拘泥于傳統,這樣學生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工作經驗,為以后踏上工作崗位打下更好的基礎。這樣的課程設置可以把理論、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養。對課程的設置進行創新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的一種有效方法和途徑,可以對其不斷加以完善,探索出更好的課程設置形式。
(二)加強與校外企業合作
要想實現高工學結合,高職院校必須為學生找到更多的實習崗位,這就需要學校和校外的一些對外企業或者跨國公司展開合作,定期向這些企業輸送國際商務專業方面的人才。[3]學校與校外企業展開合作可以實現雙贏。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跟校外企業展開合作可以為本校學生找到更多的實習機會,有利于提高本校學生的質量。對提高學校的聲譽也能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對于企業而言,實習生在企業實習可以為企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可以有效減少成本,為企業創造出一定的價值。對于學生而言,雖然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收入不多,但是可以獲得寶貴的工作經驗,也能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使自己畢業以后在眾多畢業生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保持一定的競爭力。學校在與校外企業合作時,對企業也要有所選擇,要選擇那些具有一定規模,學生實習過程中能真正學到一些知識的企業進行合作。這樣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學校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反之雙方則都可能面臨一定的損失。因此,與校外企業展開合作時也需要慎重。
(三)建設“雙師”教學團隊
所謂“雙師”教學團隊主要指高職院校通過高校招聘、企業實踐、企業選聘、掛職鍛煉等形式培養起“雙師型”教師。建設“雙師”教學團隊時首先需要確定教學團隊的建設規劃。明確“雙師”型教師的發展方向,同時采用多種渠道等方式提高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另外企業中的一些技術人員等有比較專業的知識,高職院校可以把這些教師引入高職院校,這些教師由于有長期的實際工作經驗,在給學生授課時所講內容也更具實用性,對學生能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另外,還可以設立起一套有效的績效考核標準,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教師能更好地投入教學工作中。“雙師”型教師隊伍要能夠做到自我要求、自我修正和自我檢測,保證有一個高質量的教學隊伍。高職院校除了從企業引進教師外,還可以把自己本學校的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再學習,獲得更多的直接教學經驗,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具有實用性。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中的國際商務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采取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適應國際商務專業實踐性強的專業特點。具體運用這種模式時需要對應用方式和應用途徑不斷進行研究,探討出最適合的方式,然后在高職院校中加以實施,努力實現最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為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國際商務英語作為一門外交性和語言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較為注重,該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期望在實踐教學及校企合作內容上不斷進步。我國當前對涉外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專業性較強的國際商務英語人才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但當前我國高校對商務型英語人才的培養出現諸多問題,主要集中于學生理論大于實踐的教學效果。許多學生在實際實踐過程中出現口語交流方面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在于改革當前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國際商務英語 實踐技能 創新意識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在培養國際商務英語人才方面不遺余力,主要著重點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若想改變當前國際商務英語的教育現狀,則需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轉變教育觀念,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不斷摸索改革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設施,以此培養創新性與實踐性并存的高素質國際商務英語人才。
二、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實踐創新意識的培養的現狀
當前我國對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教育模式較多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課,硬性灌輸知識的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但鑒于國際商務英語的實用性和交流性,學生的實踐技能得不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考試成績得以體現,這種教育模式對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訓練幅度較低,對學生貿易能力的培養呈現強制注入式的方式,滿堂灌的方式為學生學習帶來了壓力。由此造成學生的學習過程出現理論到理論,書本到書本的較為死板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諸多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無法通過所學的理論知識真正用于實際,學生的口語能力較差,諸多商業活動下來,工作壓力較大且工作效率較低。實際工作能力較差的現狀無法為學生的一線崗位工作提供保障,反而造成阻礙,影響學生就業。近幾年,我國將高職高專院校的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作為專業培養的涉外技術人才,并將高職高專院校作為主要培養基地,盡管該門課程的外交性和實踐性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但基于我國教育制度的限制,加之新型教學模式的根基不穩,同時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的影響,由此造成當前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當前高校在國際商務英語的教學中,較多采取傳統知識通過教師進行傳授的方式,主要將理論知識傳達給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上死記硬背,該種模式在國際商務英語教學甚至其他學科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課程教學中偶爾會穿插調查研究、社會實踐、相關實驗和課程設計等,但以上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環節均處在輔助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其存在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若想改變當前的國際商務英語教學現狀,首先需要對國際商務英語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完善,培養目標應當集中于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改變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矛盾性,對教學環節的改革尤為重要。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結合,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由此幫助學生在深層的角度思考和把握當前國際貿易中所需要的溝通技巧和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在畢業前做好專業就業狀況調查,使學生做到心里有底,找工作時便能得心應手。
三、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實踐創新意識的培養措施
(一)更新教育觀念
當前新型教學模式的背景下,要求教師思考如何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采取正確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中僅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教學中要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體現出來。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傳統教學理念的指引造成教師一成不變地強調理論知識,但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缺乏關注,原因在于教師本身接受的教育和教學實踐集中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導,由此來完成教學目的。為避免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與社會脫軌,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針對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行分析,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將教學目標集中在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綜合教育方面,將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和實踐技能作為重點,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將培養實踐技能與創新意識于一體的國際商務英語人才作為當前的新型教育觀念。
(二)優化課程體系
針對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特點,即語言能力、商務能力和綜合能力為一體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商貿業務能力,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業務能力出發是該課程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特色。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當集中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作為培養重點,同時適當拓寬學生的商務知識,不斷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改革核心,發展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調整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重
國際商務英語的教學環節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理論教學過程包括課堂講授、習題課程和復習指導課程等,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涵蓋了社會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寫作和答辯等。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理論教學屬于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實踐教學僅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課程。由此,教師在國際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需要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重進行調整,將重點放在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上,理論知識作為實踐課程的輔助工具,即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由此來保障學生在未來工作和學習上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支撐。
(四)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于其教學方式的死板,對學生強制性灌輸的方式不僅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學習情緒,同時也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受到影響,終日死記硬背的模式對學生的記憶力造成刺激,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許多學生在考試后便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拋之腦后,有種解脫的感覺,對以后的實際使用和實踐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當前的理論教學模式是圍繞知識點進行討論的方式,具體過程是教授講解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充分討論,并自主得出結果的過程。該過程與以往教學模式的不同點在于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精神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需要通過現代化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將知識精選后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的實踐獲取較多的時間。
(五)改變考核方式
我國傳統的考核模式將教師作為中心,通過書面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卷面成績即理論知識呈現過度關注的狀況,這種考核模式在極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固定的答題模式和題目答案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形成阻礙,無法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型的考核方式的制訂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配合,教師需要在完善教學大綱的同時將教學內容的目標點和側重點進行揣摩,通過有效的課堂實踐來達到教學目的。
四、國際商務英語的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
1.個性化情境教學。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力和個性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在特定的領域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因此,將情境教學運用在國際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實施個性化的情境教學。情境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的融合必將成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習得商務語言知識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可以設置主題和場景,依據每個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進行角色分配,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角色扮演中增強心理素質。例如,對于“國外訂單的合作會議”,小組內部需要分工協作,有的學生比較內向,那么可以擔當會議記錄員的角色;有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主動開朗,就會選擇公司代表的角色等等,在開展這個商務會議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且在情境化的教學條件下,學生能夠直接將學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之后再針對每個學生的弱項環節進行針對性訓練和培養。
2.集體性情境教學。實際上,集體性情境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統一策劃活動,虛擬情境,設計布置任務,在解決處理問題時,以公司職員的角色思考問題,進行合理分工,然后匯總觀點,達成一致,最后進行總結和展示。教師在教The Resolution of Disputes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談判小組進行現場談判,每個小組在談判結束后,要對自己小組的觀點進行總結和闡述,為了能贏得這場“商務談判”,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協作,共同討論,才能得到統一的觀點。
(二)課堂游戲引導法
教師在開展國際商務英語教學時,可以采用一些課堂游戲來引導學生,具體來說,采用Free talk游戲進行強制性口語對話練習。方法是由一個學生在教室里隨意選定一位同學,隨意說出一個英文句子,對方必須用英文給予回復,然后其余同學根據這兩位對話同學的語音語句做出客觀判斷,游戲得以繼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語音語調,同時英語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鍛煉,教學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躍、生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提高了。
(三)課外實踐
學校應當加強實訓室建設,購置相應的教學軟件進行模擬實踐教學,有效提高國際商務英語的運用與操作能力。加強校園網與互聯網的構建,完善計算機與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口頭實踐與書面實踐等形式,并運用情景模擬、案例教學與仿真訓練等方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不同崗位的真實情境下,靈活應用英語,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操作能力,使設備、技術、場地等各種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也要強化校外的實訓基地建設,應緊密聯系相關企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際商務英語應用技能,打造國際商務英語專業的情境型綜合實踐體系。
五、結語
為改變當前的國際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學校和教師應當共同配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實踐創新意識的培養。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需要構建高職高專國際商務英語實踐教學創新體系,通過細化和完善,將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貫穿于教學過程,在輕松創新的氛圍中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這樣,學生在畢業后才不會感到迷茫,才能增加我國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數量,實現教學改革的目的。
摘要: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產生了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不少高校開設了國際商務專業,然而部分高校的培養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適應中國企業的人才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國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特點,并從企業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國際商務專業培養模式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國際商務 人才需求 培養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國際商務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為了滿足新時期國際商務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國已有不少院校開設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迅速擴大,而在規模的擴大中,該專業的培養模式并不成熟,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尤其是應該研究如何更能滿足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中的人才需求。本文對培養模式的探討主要針對本科專業。 一、國內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概況
我國已有70多所開設了國際商務專業,綜合各高校的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來看,基本上涵蓋了所培養的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國際商務和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知識)、應具備的能力(跨國經營、管理、策劃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有的高校還強調了外語應用能力)和就業方向(主要是跨國公司或各類企業的國際商務工作,也可以從事政府部門的相關管理和理論研究工作)。該專業的開設,符合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層次發展的大環境,切合“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中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開展國際商務活動的需求,可以認為是我國高校在培養對外經貿人才方面的適應社會需求方面的一種升級。 二、中國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
根據有關調查,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中,跨國經營人才的缺乏排列第二。可見,由于國際商務人才的缺乏造成的管理瓶頸是制約中國企業“走出去”成敗的關鍵。
而對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人才需求的分析,除了了解規模方面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外,必須還要認識到:我國企業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
1.在人才需求規模方面
如前所述,我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成功的“走出去”或者正在實施全球化經營戰略,這些都構成了對國際商務人才的現實需求。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15年1-8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0個國家/地區的486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對外投資4734.3億元人民幣(折合77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是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見我國企業對從事跨國經營的國際商務人才是有著迫切需求的。而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以獲得競爭優勢,參與全球價值鏈,謀求長足發展,這就蘊含著對國際商務人才的潛在需求。
2.我國企業國際商務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相應的特點
中國的跨國企業目前國際化水平低。2014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非金融類跨國公司平均國際化指數64.6%,而入圍該名單的 3 家中國內地企業的平均國際化指數僅為28.2%,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指數達到平均水平。由此可見,中國大量的跨國企業才剛剛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需要在夯實基礎之后提高國際化程度以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從人才需求的角度來講,更需要有大量的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知識結構,具有跨文化的洞察力,能站在全球角度考慮問題的國際商務人才。
從跨國經營的產業分布來看, 我國企業目前進行的跨國經營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而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海外投資明顯低于全球水平。2013年,第一產業境外并購金額為 348.2 億美元,占比為66% ,而全球水平為19.5%;中國制造業境外并購金額為73.2 億美元,占比為14% ,服務業境外并購107.6 億美元,占比為20%,同全球制造業36.1%和服務業44.4%的份額相比,明顯偏低。這說明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在產業結構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國內產業的升級,未來幾年,高附加值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都會大力開拓海外業務;企業利用全球資源促進自主創新已成趨勢,各種通過自建、并購、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一批大型流通企業、生產企業并購全球性或區域性流通企業,還將持續在重點區域打造和整合中國流通產業鏈。在跨國經營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我國企業將更需要開拓型的、能夠整合全球資源、制定和實施跨國經營戰略的國際商務專門人才。
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經營的比重非常高。2013年,中國流向發展中經濟體的直接投資917.3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85.1%。一般來說,發展中或轉型國家市場體系構建相對不夠成熟,法律體系相對不夠健全,政治和文化因素對企業商務活動的影響程度比發達國家更大,這就使得商務環境更加復雜,風險也可能更大。這就要求國際商務人員應該更全面謹慎地評價商務環境,更慎重地對待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管理。
所以,我國大多數企業國際商務專門人才的需求應該更注重國際化視野、經營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等,同時,由于多數企業還處在跨國經營的初始階段,仍然需要相當數量的能夠進行具體業務操作環節(外貿業務、外匯風險規避等)的國際商務人才。
今后,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的畢業生將會成為企業國際商務人才的重要來源,高校應該從企業的實際需求特征出發,能夠主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創新改革培養模式,培養綜合型和開放型人才。
三、目前國際商務專業培養模式中的主要問題
從企業需求的角度來看,目前從大多數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培養模式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與社會需求有一定差距。
1.課程體系不合理
(1)通識教育課程不夠,尤其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從本文前述企業的人才需求分析可以得知,相當多的企業需求的國際商務人才不只是會操作個別商務環節,而要求的是能謀劃企業國際商務戰略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要求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這就需要大力發展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主的通識教育。目前,我國高校課程設置中通識教育普遍不足,對人文素質教育也缺乏重視,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就業和將來的職業發展。
(2)專業課設置不夠合理。一是國際商務專業的專業課體系同國際經濟與貿易或國際金融這樣的專業混同。國際商務專業與這些專業雖然都是涉外經濟類的專業,但培養目標不同,專業課的設置雖然應該有相通之處,也不應該混同起來。二是照搬國外的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雖然英美等國家國際商務專業的培養模式比較成熟,值得我們借鑒,但如前分析,我國的企業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國外專業的課程設置未必能完全適應我國企業的人才需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有選擇的借鑒而不是整體照搬。
(3)小語種外語課程設置不足。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很多都是面向小語種國家,尤其是目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情況更是如此。雖然英語是國際上通用的商務語言,但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使用當地語言交流始終被認為是解決跨文化障礙的有力武器。我國高校普遍重視的是英語的學習,小語種教學一般只針對外語專業,而國際商務專業也應適當地開設小語種外語課程。
2.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
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實踐能力不可或缺,國際商務專業的培養應該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所學理論真正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但是目前就各高校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實驗室建設不足,或者雖已建起實驗室,但并沒有真正充分利用起來;缺乏穩定的實習基地,實習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使得學生們很難有機會在校期間進行實際的實習鍛煉。所以目前高校內雖然有模擬與實訓,但不足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呈現嚴重脫節現象。
3.缺乏系統的跨文化能力培養
跨文化能力是保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群體、組織與部門、組織與政府之間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認同的一種文化素質和交往能力。國際商務活動中普遍存在著跨文化現象,為避免文化沖突,降低國際商務成本,必須要提高國際商務人才的跨文化能力,以應對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沖突,國際商務專業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就十分重要。雖然目前大多數國際商務專業的專業課中會包括跨文化管理方面的課程,但系統的跨文化能力培養不應該僅限于一兩門專業課,而應該作為一種素質培養,貫穿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使學生了解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形成習慣成自然的跨文化思維,實現從無到有的跨文化能力的增長。
4.師資力量不足
師資力量是影響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開設國際商務專業的高校中,師資問題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師本身無實踐經驗,對授課內容只有理論上的理解,致使授課內容與實踐脫節,枯燥而缺乏生動性,也影響對學生的所學課程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學團隊的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師有專長的領域趨同,影響到整體教學任務完成的效果,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能力。
5.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目前,我國國際商務專業培養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課程教學中主要是課堂講授,也有案例教學的采用,但一般僅局限于讓學生回答案例的特定問題,而不是采用發散性思維思考和討論;案例數量不足;同時所選案例的真實性也可能不是十分真實和準確。這種簡單粗放的培養方法不利于我國國際商務人才質量的提高。 改革國際商務專業培養模式的途徑
1.改革課程體系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小語種外語的應用能力,增加通識教育課程和小語種外語的選修課;調整專業課的課程和學時,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比如:對于某些內容重復交叉的專業課,可以適當去除或減少課時;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增加的跨文化培養課程或技能類課程可以通過設置不同方向的專業課或專業選修課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 2.加強和重視實踐教學
落實實驗與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是提高國際商務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建立實踐教學平臺體系,可以由以下幾種形式組成:第一、建立國際商務綜合模擬實驗室。使學生在高仿真的訓練系統中,能夠很快掌握各個業務環節系統規范的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國際商務活動打下基礎。而對于暫時沒有條件建立模擬實驗室的高校,也可以采用網絡模擬實驗。第二,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根據商務專業特性,學校應與商貿部門,行業組織,在華跨國公司、涉外企業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
3.加強跨文化能力培養
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國際商務文化、跨文化管理、國際商務環境等課程來加強商務環境教育,幫助學生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商業運作規律、經濟環境和法律制度。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走出國門交流訪問,實地體驗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跨文化沖突。另外,也可以鼓勵學生課余組織相關活動來提升跨文化能力,比如模擬跨文化沖突及解決的游戲或表演活動,邀請跨國企業的管理人員做跨文化管理的報告等。 4.制定和實施系統的提升師資力量計劃
對于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應該組織和鼓勵教師到企業或行業協會中進行交流和實踐,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參加實踐技能方面的短期進修、參加相關行業協會的活動或主持橫向課題、開展產學研踐習等。關于優化知識結構,一方面通過現有教師的進修來解決,另一方面可以引進人才,尤其是可以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以及引進國內外優秀師資,甚至可以與企業或國外高校實行聯合辦學。
5.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有助于使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能勝任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中應該將課堂講授與案例分析和討論、實地參觀考察、實驗訓練、問題調研、文獻查閱、撰寫課程論文、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或方法相結合,著力訓練學生在商務環境中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能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
摘要:課程體系的構建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然而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還是基于傳統的學科體系來進行課程設置,所培養的學生在知識、技能上都存在著與企業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因此,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專業,根據國際商務行業崗位實際需要,構建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加強社會實踐環節,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關鍵詞:高職;國際商務;工作過程;課程體系
一、論文研究的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商務已全面展開,“十三五”時期,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在國家加快自貿區及“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影響下,社會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國際商務專門人才。近年來高職教育的發展,各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的興建與建設,高職國際商務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響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健康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人才培養系統性的偏差,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離較大,而導致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課程體系。
根據麥可思數據,大學畢業生認為大學教學中最應該改進的三大方面: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和陳舊,培養主動學習能力不夠。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否合理對職業能力結構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起著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課程體系構建必須打破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束縛,從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活動方式等方面進行變革創新,構建一種能真正解決職業技術教學中實踐與理論關系問題、能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的新型課程體系,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培養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二、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要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方針,結合專業崗位職業發展的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圍繞素養、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通過將工作領域轉換成學習領域,將課程分解成項目和任務,以學習型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組織教學。具體目標應是:
1.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確定課程內容
以能力體系為基礎取代以知識體系為基礎來確定課程內容,圍繞職業能力來組織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同時注意避免把職業能力簡單地理解為純粹的操作技能,突出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注重職業情景中實踐智慧的養成,培養學生在復雜工作關系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綜合職業能力。
2.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確定課程體系
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要對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具體過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過程的實際需要來設計、組織和實施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工作崗位的標準要求劃分專業方向,打破 “三段式”課程和學科課程的傳統模式。要盡早讓學生進入工作實踐,為學生提供體驗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3.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確定課程設置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從崗位需求出發,要以工作任務為引領,通過課程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內容能滿足本行業崗位或多崗位轉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要體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課程設置現實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動態性和前瞻性,要不斷適應我國對外貿易業務發展的趨勢,這是當今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使命。
4、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為目標確定課程設置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還應該以全人教育為理念,打破狹隘的職業知識與技能訓練,關注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塑造,即在關注學生職業技能提高、關注各方利益主體對學生質量要求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習能力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通過課程提高學生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高職教育的終身性是高職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步驟
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專業定位分析,明確培養目標;第二步,進行職業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第三步,確定學習領域并根據行業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為學習情境;第四步,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
1.開展企業調研,明確培養目標
通過社會需求調研,企業專家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區內企業、行業所需人才的具體規格。共計調研了161家企業,其中青島地區的企業136家占總量的85%,煙臺的企業19家占總量的12%,日照,濰坊,東營等地的企業5家占總量的3%。據調查顯示,青島及周邊中小型企業國際商務人才需求量較大,崗位主要集中在出口營銷、單證處理、報關報檢、商務文員、商務翻譯等。因此國商專業面向各類涉外工商企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區域經濟的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具備一定的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國際貿易、貨運以及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能勝任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貨代業務員、貨代操作員、商務文員、商務翻譯等工作崗位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進行職業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
根據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院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項目組邀請了外貿企業、貨運公司、報關公司和物流公司以及國際商務咨詢行業等十多家企業,近20位專業人士,其中有業務經理、資深的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貨代員、單證員和跟單員等,運用頭腦風暴、工作日志等方法進行工作領域、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分析,確定了 6個主要工作領域、25個典型工作任務。
3.確定學習領域課程及學習情境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的課程內容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編排課程內容應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務過程及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把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進行理論化,轉換為學習內容。學習領域課程發展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從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轉換。學習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由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用于學習的“情形”和“環境”,是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深加工的結果。學習情境是客觀反映典型工作任務包含的職業信息,每個學習情境可以包括一個或若干個的學習任務。如:
第四步,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工作領域一學習領域一學習情境”分析轉換流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考慮學生的現有基礎,著眼于學生職業成長規律,依據工作任務系統化的思想,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國際商務專業全新的課程體系。
綜上所述,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打破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以專業技能為基礎,以職業素養為核心,以工作任務為引領,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工作崗位為模塊,構建能力本位的新型課程體系。真正做到,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同時,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引入全人教育的理念,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摘 要 文章針對迅猛發展的跨境電子商務進行專項調研分析,提出開設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的可行性及課程開設建議,為準備開設該專業的院校提供資料借鑒。
關鍵詞 2015年度 國際商務 跨境電商方向 調研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加之受人民幣升值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外貿行業遭受打擊,進出口增速下跌,2015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現了自2009年以后的又一個“雙降”年份,僅為24.58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7%;而與此同時,跨境電子商務卻發展迅猛,其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不斷攀升,2015年中國跨境電商總交易額約為6.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加30%以上。良好的發展態勢使得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需求相應增加,尤其是服務于中小型外貿或電商企業的熟悉外貿業務流程和跨境電商平臺操作,且有良好的商務英語綜合能力的一線跨境電商技術技能型人才更是供不應求。為深入了解行業形勢和市場動態,獲取跨境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狀況,進一步明確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根據調研方案,國際商務學院國際貿易教研室組織5名專業教師分成2個調研小組對長沙地區及深圳地區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項調研,現將調研結果總結如下。
1 調研目的
(1)了解跨境電子商務在中小型外貿貨電商企業中的業務比重及相關崗位設置;(2)掌握企業中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崗位結構和能力要求;(3)分析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子商務方向)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4)洽談跨境電商校企合作事宜;(5)探討跨境電商類專業課程設置。
2 調研內容(表1)
3 調研途徑和方法
(1)對跨境電商企業及相關培訓機構進行實地走訪,切實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深入了解企業的基本經營狀況、人員結構及崗位需求等信息;(2)發放跨境電商專項調研問卷,了解相關企業對該類人才在知識結構、能力要求計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3)召開畢業生座談會,了解畢業生對傳統外貿業務和跨境電商業務在操作上的區別和看法,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依據;(4)征求企業和培訓機構對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開設的意見和建議,以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
4 調研結果分析
4.1 調研企業跨境電商相關崗位分析(表2)
4.2 跨境電商及相關從業人員在企業員工中的占比分析(圖1)
4.3 跨境電商核心專業技能所占比重分析(圖2)
4.4 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專業課程設置建議
結合跨境電商人才培訓中心及調研企業建議,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的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應分為四大模塊:(1)專業基礎課程:電子商務實務、國貿實務、網絡營銷、外貿業務英語等,該階段課程一般應在第一、二學期開設完畢。(2)專業核心課程:跨境電商平臺操作、圖形圖像處理綜合應用、網絡信息編輯、跨境電商數據分析、外貿單證、外貿函電、國際物流等。該階段課程一般應在第三、第四學期開設完畢。(3)專業方向課程:國際市場調查與預測、跨境電商客戶關系管理、跨境電商平臺維護與優化、國際商務談判、進出口業務綜合操作等課程。該階段課程一般應于第五學期及其他學期穿插開設。(4)專業課程實訓與畢業頂崗實習:其中專業課程實訓主要在校內實訓基地由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指導完成;畢業頂崗實習則集中安排赴校企合作企業由企業導師指導完成。
5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通過此次專項調研,總體來說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的前景較為樂觀,這是一個有活力的、創新的且符合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專業,專業課程設置也客觀可行。但要長遠發展還存在一些局限和問題丞待解決。
5.1 主要問題
(1)跨境電商并不適用所有的外貿企業和產品。調研顯示,很多大型外貿企業主要通過展會發展市場和新客戶,跨境電商的發展較為緩慢;一些技術含量較低且產品更新速度較慢的產品發展跨境電商的速度也較慢,這就使得跨境電商人才在這些企業和領域的需求有一定局限性。(2)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與現行的專業設置極不匹配。目前與之相關的專業主要以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兩個專業為主,并沒有專門針對跨境電商的專業設置,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等方面課借鑒的經驗極少。(3)跨境電商師資力量較為缺乏。除了少數在企業有電商平臺操作經驗的兼職教師和部分參加了跨境電商業務培訓的專業教師以外,能承擔專業課教學的老師明顯不足,具有“雙師”素質的老師更是缺乏。(4)跨境電商作為單獨的專業方向開設在廣大的家長和考生眼里認可度還不高,存在一定的招生壓力。相對于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大部分的家長和考生對跨境電商還較為陌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誤區,這也將影響該專業的進一步宣傳和招生工作的開展。
5.2 對策與建議
(1)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的就業面向應重點放在中小型外貿企業,主要的就業領域也應以電子產品、輕工業產品等更新速度快、中間環節少的行業為主,人才培養規格也應著重培養企業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2)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設置應充分組織企業專家進行論證,并根據每年的行業形勢進行動態調整以適應其飛速發展,力求形成一套區別于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真正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課程體系。(3)采用“引進來”和“送出去”兩條途徑并行,盡快培養一線操作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和“雙師”素質過硬的專業教師,才能形成適應行業發展的師資力量。(4)通過網絡、媒體及招生資料等方式全方位對國際商務專業(跨境電商方向)進行立體宣傳,組織在校學生參加跨境電商技能競賽,擴大該專業方向在普通民眾中的影響力,鼓勵考生優先選擇。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專業承接了廣東省制定專業標準的項目,前期在省研究院的領導下,做了很多調研工作,現把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和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當前省內國際商務專業呈現的特點
在項目的調研階段,通過進行大量學生問卷調查,通過走訪相關院校的同類專業,通過相關企業的訪談,我們較好了解了企業和學生的現狀,對學生的崗位情況、同類專業的辦學情況、企業的要求等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應該說對我們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深入了解和學習的機會。
經過大量的調研和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國際商務類專業呈現以下特點:
(一)專業國際化成為趨勢,學生就業前景看好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商務專業相關對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種類繁多,主要集中在外貿類人才、營銷類人才與物流貨代類人才。隨著我國出口貿易額穩步提高,加之國家對于跨境電商的扶持力度加大,大量崗位虛位以待。這些業務的開展很大程度依賴于中外合作往來,從而對于畢業生的國際化程度與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順應時代潮流,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國際化程度,培養出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調研組發現,國際商務相關企業最傾向于聘用高職、本科的學生,尤其愿意招聘專業對口的學生。由于高職學生在校內接觸大量實際、應用知識,步入工作崗位以后可以較快地適應工作崗位,使得他們在就業市場中有著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國際商務專業畢業生由于接受較多外語方面教育,同時也掌握大量商務專業知識,對于進入國際化企業有先天的優勢,也有很強烈的意愿。鑒于企業、學生需求強烈,相關高職院校更應該加大力加強專業的國際化建設,以順應市場需求。然而,調研組也發現,當前企業對于國際商務高職畢業生的評價并不理想,大部分企業認為畢業生的實操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仍需大力提升。
(二)廣東省內各城市國際商務發展水平參差,業態繁多,人才培養難度較大
廣東省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眾多國際商務相關企業,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粵東、粵北等地區則較少。這些企業從事的業務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常見的包括外貿類、營銷類、物流貨代類、財務類、電子商務類。不同業務的企業所設置崗位千差萬別,對于畢業生的需求也大相徑庭,導致學生技能培養難度大大提升。如何總結、歸納不同崗位群的工作內容與能力要求,從而加強畢業生的競爭力,是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制定中亟需解決的課題。
(三)當前高職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的國際化程度總體不高
雖然地域特色、行業的變化與發展對高職畢業生與相關院校的國際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通過在校生與畢業生的調查,本課題組發現,當前高職院校中開辦國際商務專業的部門國際化程度尚不理想。離學生滿意、企業滿意的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雖然國際商務專業冠以“國際”之名,但是如何體現國際性并不明確。專業國際化與否關系著學生的切身利益,是提升學生軟實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大部分院校當前只停留在開設外語課、國際貿易、國際營銷等理論課程,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國際化交流、國際化貿易實務能力的落地。如何提升專業的國際化水平還需要相關院校進一步探索。
(四)部分院校積極探索國際化建設道路,取得突破
雖然相關院校的總體國際化水平還差強人意,但是有部分院校已經在探索國際化建設的道路中邁出了不小的步伐。例如,在當前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些學院都在跨境電商方面加大投入,與大型網絡平臺如敦煌網、阿里巴巴等加強合作,開展實際貿易業務,開設了國際電子商務平臺操作、在線國際貿易實戰、網絡營銷實務、電子商務實務等有關課程。有些院校依托行業、校企合作的專業優勢,將校企合作落實到專業的國際化建設,如與企業共建在線國際貿易實戰中心、網絡營銷中心等。還有一些院校與國外大學、教育機構合作,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引入原版教材等。這些舉措都為國際化教學標準與課程標準建設堅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國際商務企業對于外語能力、溝通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通過調研發現,由于崗位需要,國際商務企業不僅對于畢業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學生的溝通能力也要求較高。然而相關企業普遍反映,當前的畢業生外語能力、溝通能力很多尚不能滿足企業需求。畢業生也反映,現在高職院校的外語教育仍然不能顯著提高他們的外語水平。而且他們也提出,外語水平的提高對于他們的長期發展極為有利。另外,在溝通能力方面,縱觀各大院校的課程設置,針對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設置的課程與實訓基本空白。因此,高職院校極有必要對于當前課程進行改革,強調外語課程的應用性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
(六)學生認為高職院校的教學過于理論化
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因而課程設計需要以實踐為導向,而通過對國際商務學生的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仍然認為學校的教學過于理論化,同時,企業也反應學生的動手能力、實操教育仍然較為缺乏。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對于課程的改革、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入勢在必行。
(七)國際商務學生對于高職院校認可度欠佳,但對專業興趣強烈
通過對在校生的調研,本調研組發現,大部分學生選擇高職院校是出于考不上本科的無奈之舉,這對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較大的打擊。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學生對于專業的選擇,大部分是出于自己的愛好與選擇,說明學生對于專業有較高的認可度。這與國際商務專業較高的就業率、薪酬水平不無關系。
二、針對上述特點在制定專業標準時應關注的問題
針對上述的問題,課題組建議在未來制定專業標準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注行業趨勢,及時調整課程體系
對一個專業來說,專業標準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礎,而課程體系則是核心,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國際商務類專業的學生普遍在外貿行業、貨代行業、國際營銷行業就業,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跨境電商逐漸補充或者取代傳統的外貿方式,國際結算的方式和物流的形式也發生變化,國際營銷中新媒體營銷、整合營銷、直復營銷也日益廣泛,這些產業變化應該及時反映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調整中,以保證我們培養的人才能順應產業的變化。
此外,信息化對于教育行業也同樣帶來變化和影響,慕課、微課的發展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學分互認、彈性學分制將會成為必然,如何針對這種趨勢,在課程體系中進行體現也應該是專業標準應該考慮的問題。
(二)聯合企業,制定分層的專業標準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廣東省內的國際商務類的專業發展參差不齊,建議在未來聯合一些優秀國際化企業參與專業標準的制定,針對國際商務相關行業業態繁多、崗位繁多且差異大的情況,根據每個學校具體的情況,進行分層專業標準的設計,比如說對于典型行業能力需求中的共性,例如學生溝通能力、外語能力、實操能力等能力,可以設計通識課統一培養,在專業拓展課上,可以根據學校不同的差異,根據用人單位崗位的差異,進行分層設計,以滿足各個層面學校的需求。
(三)引進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提升國際商務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在未來,把行業標準引進專業標準,同時借鑒國際標準將是有價值的探索與實踐,建議深入了解行業、企業的要求,引進行業標準;同時多方比較國際商務類專業在職業教育發達區域的做法與實踐,尤其是職業教育發達程度較高國家,如德國、澳洲等國相關行業標準和專業標準,取長補短,進行必要的借鑒與創新。
同時,結合廣東省的對國際類人才的需求現狀,加強課程設置及內容的適用性、實用性、應用性,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信息化的契機,進行“廠中校”“校中廠”的探索,例如,利用國家對于跨境電商大力扶持的契機,加大在跨境電商方面的投入,具體可以與大型跨境電商如敦煌網、速賣通等合作,將網絡營銷實務、國際電子商務等課程的設置與跨境電商的實操高度融合,真正讓課程的設置和內容和要求落地,在校企共育中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
(四)鼓勵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進行“本土化”與“國際化”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此次調研中發現中外合作辦學是一些國際商務類專業國際化的途徑,學校采用全部或者部分的國外專業標準培養學生,學生全部或者部分學習外方課程,該部分課程全部是英文教材,學生較好地提升了英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且成績合格可以獲得雙文憑,為學生就業及出國升學帶來了更多機會。應該說,這種模式對于提升學生與專業的國際化水平都有重要意義,這類學校的國際商務類專業的國際化本身也走在全省前列。但是這些專業依然面臨問題,因為按照外方體系進行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同時忽略了“本土化”的課程改造,因為有些外方課程并不適應國內學生的學習和培養,而畢業后國內就業的學生仍然是多數,對于這類走在前面的專業,建議未來在專業標準的調整中能根據學生就業的崗位能力,對外方課程進行適度整合,進行本土化改造,增加本土化的教學資源;同時在專業標準中適度增加本土化的課程,讓學生提升本土化的就業能力,通過“國際化”和“本土化”課程的融合,為國際商務類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經驗。
(五)加大英語課的教學,提高對國際商務類專業英語水平的要求
從調研可以看出,學生普遍對國際化的專業有濃厚興趣,這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和廣東地區國際化的程度及較好的就業市場都分不開,但是學生普遍感覺在校期間課程的國際化程度和應用性都不夠,說明我們的課程體系在國際化和應用性方面亟待提高。
作為國際化,首先英語是個重要工具。首先,在必要時可以在錄取時增加對英語的要求;其次,建議國際商務類專業要加大英語課程的學時,提高對專業英語水平的要求,促進該專業的學生更好掌握國際化的工具;最后,在專業課上在有條件的學校建議采用雙語教學,適度選用英文教材,讓英語進一步和專業課有機結合,通過這種融合,能進一步提升英語水平。
(六)培養一支雙師型、專兼結合的國際化教學隊伍
對于國際商務類專業的國際化而言,離不開國際化的一支隊伍,一批合格優秀的雙師型的、國際化的教師隊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專業標準設置中,應設置有效機制,促進高職教師與企業、行業的有效互動,例如,對于教師下企業制定一定的激勵機制,讓教師了解熟悉企業的要求,可以在教學中貼近企業實際,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提升專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為行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同時,要和合作企業建立有效機制,通過“訂單培養”“企業進校”等方式促進企業專家走進課堂,實現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再者,專業國際化的建設有賴于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因而相關院校需要提高專業教師的國際化程度,可以通過聘用有留學經歷的教師或者外教、派遣教師去國外院校交流訪學等提升團隊國際化的水平,以保證專業國際化教學的實施。
三、對后期研制相關專業標準的建議與思考
在后期研制最后的專業標準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關于課程體系
在職業能力分析完成的基礎上,再組織研討專業的課程體系,討論如何實現課程和職業能力的呼應,總之這個課程體系應該體現和核心崗位的對接,和核心職業能力的對接,在課程上要進行大膽的解構和重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同時探索如何進一步壓縮學時學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和課堂外的學習。
(二)關于專業標準
在后續研制專業標準中,要關注國際上同類專業的建設情況,爭取把國際借鑒在專業標準中進行體現,通過一些國際比較,增加這個專業的“國際特色”。
同時,針對前面調研省內相關院校和專業發展不均衡的現狀,能進行分類、分層的專業標準設計,以讓研制的標準有更大的適用性,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能和職業標準或者技能考證進行一個關聯。
(三)關于課程標準
在前期調研中,已經反映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欠缺,和企業的要求有較多的距離,主要問題還是在于課程改革還沒有深化,大多數老師還停留在傳統教學的思路里。因此,省標準的制定要起到引領作用,因此,在研制課程標準時,能進行大的突破和改革,能拿出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標準,能體現課程的發展趨勢,能把好的模式和設計在課程標準里面體現,要體現先進性和方向性,爭取在省內給予示范與引領。
同時,對于專業一些特色課程,爭取在這次項目研制中,嘗試進行項目化課程、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的探索與實踐,爭取把這些能反映進課程標準里,能為兄弟院校的課程建設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總之,經過調研與反思,在研制項目的過程中,專業老師都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為未來的專業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摘要】:根據我國高職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現狀即是對課程體系構建提出新的改革思路,課程專業建設提倡工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適合企業需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強調專業核心課,強化企業實踐教學環節,本文就是從高職教育背景下,工學一體化教學對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進行分析,給相關院校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職; 工學一體化; 國際商務; 課程體系; 構建
國際商務專業是為了對外貿易需要而進行人才培養的,很多高職類院校開設此專業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建設,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具備工學一體的素質能力,勝任社會提供的職位需求。那么,如何進行課程體系構建,是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相吻合,更加合理科學,這對社會與學校對接,培養優秀人才是非常關鍵的。
一、正確定位高職專業培養目標是進行高職教育改革的關鍵
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通過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實戰性人才是高職院校育人的根本目標,工學一體化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從根本上說這種教育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工學結合能夠強化課堂知識的同時更能將其知識轉化成企業所需,提高學生品格和應用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設計課程要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法等,依托市場的需要,通過強化學生的能力以便學生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變化和需要,要加強教學與企業實踐對接,通過學生學習的知識與崗位技能融會貫通,加上職業道德和能力訓練,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能夠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勝任社會企業的崗位,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進取心,上進心,具備對外交往的常識和技能,在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前,我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對外貿易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很多企業需要的應屆畢業生除了具備國際商務方面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他們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具備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職教育不僅要將具備國際商務能力作為學生培養的目標,而且還應該將對外貿易的相關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等傳授學生,使他們具備更強的實踐綜合能力,是綜合的業務,管理,服務基于一體的應用型對外的人才。
二、工學一體化的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1、課程體系改革的原則以工學一體化的高職教育,主要任務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工學一體化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尊重學科但不恪守學科化,高職教育必須突破學術人才培養所采用的學科中心型課程模式的束縛,根據涵蓋職業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知識的職業能力要求,面向職業崗位(群)任職需要,構建“基于技能培養,面向崗位群集”的課程模式。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明確課程體系改革應遵循的原則有:(1)市場導向原則,即以實現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為驅動力,以現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源泉,將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融入課程。(2)職業導向、應用導向、行動導向原則,即按照職業崗位(群)實際工作任務、過程和情境,回歸工程實際原貌,重組內容,開發課程。(3)課程教學目標服從、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原則,即強調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課程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價值,使課程教學內容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要適應課程教學內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課程教學手段服務課程教學內容。
2、課程設計采用模塊式方案,重視學生的能力訓練,理論知識傳授以“必須、夠用”為度,教學上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評價不是專業知識掌握,而是受教育者獲取從事某種職業所需的能力,因此整個課程體系旨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課程開發以職業分析為起點,并把職業能力看作職業教育的基礎,這相對于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學科系統化課程開發來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和傳統的課程模式相比,能力本位課程具有許多不同點:在指導思想上,前者是學科導向型的課程模式,主要由學科專家參與制定課程,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學科,后者是工學一體化型的課程模式,吸收社會用人單位參與課程制定,滿足產業界和雇主對培訓對象的要求,課程開發的出發點是職業需求;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前者是按學科的邏輯順序排列課程,后者是根據與職業活動順序有關學科的邏輯順序來組織課程;在課程實施上,前者在教學時注重統一性,忽略了不同學生的差異,后者注重個別教學,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來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速度;在課程評價上,前者是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業成就,后者是評價學生在工作情境中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相比較而言,能力課程更接近于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DD培養學生的工學一體化能力。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分為認知實踐、模擬實踐、實習實訓基地實踐和畢業實踐。調整教學內容順序與實際流程一致,引導學生邊學邊做貿易,真正教會學生做貿易,并形成獨特的教材體系,為提高實際操作水平,使用“模擬教學軟件”,使學生在方寸之間熟練掌握外貿實務技能。
4、按照“崗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外貿崗位群的職業要求,并結合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證對學生進行具體職業崗位的強化訓練,按照“崗證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明確不同職業崗位所對應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資格證書,促使學生實現“雙證”畢業
三、結語
總之,高職教育的定位目標決定了高職教育出來的大學生必須具備企業需要的能力,與從事職業的崗位任務有緊密聯系。高職國際商務專業在課程建設中的問題是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以及對外貿易的工作和國際商務領域等構成,我們通過對外貿易主要的工作流程,主要從事的關鍵崗位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務,職業所需要的能力等認真研究,就可以準確的定向人才培養的方向,開展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來和企業實際需要相對接,建立工學一體化的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