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0 04:56: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紡織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頂崗實習過程學生素質提升
頂崗實習經過崗位師傅的現場指導及學生工作過程的切身領悟,使學生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得以全面提升。鑒于此,我們課題組通過對紡織工程學科各專業頂崗實習一年后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問題見表1。
(一)問卷調查數據統計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紡織工程學科4個專業共147名學生,發放147份調查表,收回147份。填表過程學生根據個人認知及感受可不選或多選,這樣每道題目統計的人數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對問卷分析無影響。具體數據統計見表2。
(二)學生對校內2年教學環節的建議
1.與工作相關的專業課程第7題你認為___專業課對你們未來工作比較重要,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與之有關的專業課程;其次是實踐技能課;再次是與之職業生涯有關的其他學科。這些課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都有設置,只是課程內容、課時比例有主次之分。通過學生的問卷回答說明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和成長。2.與專業課程對應的職業技能第8題你希望開設___技能鑒定,第9題根據頂崗實習的感受你認為___專業課程需要增加技能訓練課時,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我院已實施實訓課程與技能鑒定相融合或只開設實訓課程而未實施技能鑒定且學生希望實施技能鑒定的專業課程,如紡織品檢測(與紡織纖維檢驗工技能鑒定相融合)、紡織品面料分析(與針紡織品檢驗工技能鑒定相融合)、紡織品研發及小樣設計與制作(與紡織品設計師技能鑒定相融合)、針織面料設計(與面料設計師技能鑒定相融合)、針織服裝制版、羊毛衫工藝設計、紡織工藝、織造工藝等技能課程;其次是計算機程序、專業英語、銷售、機械操作等課程。這些課程我們只開設了課程,未單獨進行實訓,但有些課程可和專業課結合,如計算機程序在紡織品設計、針織服裝面料設計中都有應用;機械操作可以單獨進行也可與我們專業課程相結合,如紡織工藝中的細紗工,技能鑒定中要求的職能之一就是能清潔保養機器,處理故障。說明頂崗實習中學生勝任的崗位職責已不再是簡單機械重復的操作,而是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工藝技術越來越多學科交叉,對人才需求越來越突顯多元化。3.學生對校內2年教學環節的建議第10題通過一年的頂崗實習你最想給本專業的建議___。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刻不容緩;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二是專業課程應與實踐巧妙結合,實踐教學先與理論教學,即實踐-理論-實踐;實訓的時間過短,多增加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通過學生親自操作積累經驗,為今后工作奠定基礎;增加課時,講解透徹;將實踐操作課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會實踐;三是加強拓展與專業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及技能;如加強計算機基本操作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紡織貿易的聯系;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訓練;四是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實訓內容太過簡單,與生產實際有一定差距;與合作企業做更深入細致地專業交流,有針對性學習;多去工廠實習;多組織些校外參觀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多親身體驗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增加實訓硬件設施。
二、我院紡織專業課程改革略見成效
針對上述學生的問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我們紡織專業應認真審視當前課程教育教學中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持續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專業課程的建設,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一技多長的全面發展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績
由表2題1、題2可知,頂崗實習工作性質與專業對口率達到66%,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緊密的人數(36%)和一般人數(55%)共占91%,說明其他問題的回答具有說服力。由表2題4可知,認為用人單位重視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占72%,重視學歷證書的人數占63%,說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重視學歷證書,更重視職業資格證書,企業或公司希望高職學生一踏上工作崗位,就具備當前職業對從業人員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由表2題5可知,認為企業或公司最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數占35%、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數占40%、社會協同能力的人數占25%,說明同學所處的崗位不同,對能力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社會所需的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應該具備上述三種關鍵能力,學校必須培養高職學生具備的崗位技能,并激發其創造精神,使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團隊合作。由表2題3可知,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喜歡實踐實訓技能操練的人數占92%,充分說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方法。由表2題6可知,學生對自己就業前景憂心沖沖的人數占14%,有點擔心占(39%)和問題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說明學生在學校經過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實踐訓練、技能鑒定以及頂崗實習,具備職業生涯的素養,對就業充滿自信。
(二)存在問題
由10題學生問卷答案可總結出存在的問題。一是忽視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個性化培養,進而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表2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力培養、創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學方法手段比較單一,教學過程以課堂教學傳遞知識為主,忽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效能。因為目前我們多數實訓課程與理論課是獨立的,即先理論教學,后實訓教學,甚至會不同學期完成,這樣就造成學生在學理論時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接受;等到理論教學結束后再集中實訓時,理論知識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視教材內容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我國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專家及教學專家只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宏觀指導,但對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的指導大部分專業還未落實,以至于我們有些專業課選用的教材還是本科院校的壓縮版,且陳舊的知識技能比例比較大,而現代化知識技能只是一帶而過,造成了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四是忽視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終身學習的培育和適應社會群體能力的鍛煉。五是忽視利用社會資源裝備實訓、實驗基地。因為學校的實訓基地及設備有限,比較先進的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學生參與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導教師演示為主。盡管每年學校都在添置實訓設備和實驗儀器,但很難形成配套的生產線和現代化技術,畢竟學校的裝備是只折舊沒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資配套齊全,這就需要探究如何發揮社會資源的功效,能夠借雞生蛋,突破制約專業課實訓實驗的瓶頸。
三、深化高職紡織專業課程改革
針對上述我院紡織專業課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還需深徹轉變課程教學范式。具體分析如下。
(一)強化高職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
高職課程教學始終遵循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技術適應能力,更要有本著對經濟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參與設計和創造未來的技術能力。樹立紡織專業課程的目標是培養職業能力,課程應突出職業技能:注重實用;職業資格:注重資質;職業能力:注重內化,培養的從業者能夠依靠自身內化的職業能力在變動的職業生涯中,不斷獲得新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課程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排序應遵循以過程性知識(實踐知識)為主,以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知識(理論)為輔。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其開發路徑應為: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以行動導向完成課程的實施,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可包括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等六個工作和學習步驟)”的實踐中,習得職業技能,掌握實踐知識,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課程實施過程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學習舞臺的導演。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嫻熟地掌握一門技能往往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教師的經驗可以在學校教學中積累,技能的積累卻不能在學校的環境中形成,必須經過實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完善師資培訓機制,依托行業和實訓相結合的手段,積極開展各大類專業教師的培訓;二是積極輸送專業骨干教師赴境外培訓學習,如美國從學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國核心階梯式(雙元制)、澳大利亞TAFE培訓包等等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及模式。國內培訓不可忽視,學習國家級示范職業院校的先進課程模式。三是持續開展有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的活動。如依據國家紡織行業職業標準對各工種職業資格規范要求,進行技能操作訓練,并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充分利用寒、暑假開展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旨在培養一批能熟練應用新原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鼓勵專業教師定期下廠實習。實時了解自己專業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更新教學過程中的技能知識;同時與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完成教學中的課題,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三)課程內容的優化與整合
課程的設計上突出實踐和技能部分。實施“模塊整合化”[1],將一個課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學知識、技術知識、技能知識組合在一個單元內,打破原來的學科體系,使學生的學習在相關領域范圍內融會貫通,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材對準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將崗位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以靈活組合的模塊編排。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功能,企業向學校提供最新的生產技術資料,學校根據模塊式教學的實際需要加以整合,編寫出更適用的高職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實踐技能實訓,力求更貼近就業崗位群與現代化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生產崗位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就業后能快速適應社會及行業企業的發展變化。
(四)高職教育教學方法富于創新
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和創新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如“一體化”教學[1],是以技能為主線,理論知識穿插其中,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高度融合,把理論課和實訓課放在一個課程體系中全盤考慮、融為一體,以避免二者相脫節的一種教學模式。同時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要將關注職業教育的外在目標轉向注重學習行為,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內在目標的行為導向教學方法[2]。由于學生學習獨立性、責任感、團隊合作、求知欲的增強,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學習和進行科研的積極性、自覺性,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實訓基地,同時要發揮社會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業成套的工藝設備、財力優勢,不斷擴大辦學經費來源,改善辦學條件,使學生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實驗實訓演練,不斷完善教學、培訓、鑒定三種功能為一體的高技能培訓條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調整
課程教學評價多元化,不僅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更要重視職業技能和總結職業本領考核,將行為目標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以強化學生規范行為的養成。紡織專業課程評價通過“應知”、“應會”和“創新”三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即高職紡織專業課程評價包括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和過程表現,對于理論知識的考試,既要貫徹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還要貫徹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對于專業技能的考核主要體現在對實踐技能的考核過程中,實踐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業為導向,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將學生的課程成績和職業技能鑒定成績相結合。結語毋庸諱言,當前形勢下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們職業生涯因經濟發展存在的可變適應性,意味著高職教育教學課程改革任務持續而艱巨。
本文作者:尚亞力工作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資料顯示,在國內各種的商業業態中,專業市場的比重最大,然而,傳統專業市場規劃的欠缺、經營的不規范等問題導致其千鋪一面,同質化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專業市場已成為服務水平最低的業態。通俗地講,不少傳統批發市場即使經過所謂的升級改造,也基本屬于新瓶裝舊酒,就是將過去散落在街頭的小攤位集中到一幢現代化的大樓里,沒有本質的發展,管理和競爭手段仍然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經營者大多只是坐地收租。在專業市場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是伴隨產業發展和商業流通體制改革而出現的,面臨著新的業態變革,市場將從單一的交易平臺提升為融信息交流、貿易洽談、流行趨勢、品牌匯集的綜合平臺,通過多元的資源整合,使專業市場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商戶實現共贏。中國加入WTO已多年,一方面國內批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根據世貿組織協議規定,中國對本土商業企業階段性的保護措施在2004年底已全面開放,批發市場業態面臨著強大的國際競爭對手的沖擊。在新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創新發展,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產業集群地專業市場
產業集群地市場,首先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優勢企業和重點產品,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這樣才足以支撐一個大規模專業市場地產的發展。產業集群地市場主要具有低成本、低風險、高效集約、工商聯動等優勢;根據國內服裝產業水平,服裝產業集群地市場具有產品檔次相對較低的劣勢。
在產業集群地市場中,存在城鎮式和群體之獨立式兩種模式。
城鎮式是指整個集群地就是一個專業市場品牌。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濮院羊毛衫市場等。中國東方絲綢市場地處江蘇盛澤,素以絲綢紡織業而聞名,通過數輪大規模技術改造,盛澤絲綢紡織裝備和生產水平顯著提升,成為國內有名的生產基地。依托盛澤絲綢優勢而創建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交易、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交易品種也從單一的絲綢化纖面料、原料拓展到裝飾、家紡、服裝、紡機配件等10余類數千個品種,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成為規模大、品種全、價格低、運輸暢、服務優的面料、里料采購地,成為絲綢化纖薄型織物集散地。
針對濮院市場銷售產品以外地產品為主,“買全國貨、賣全國貨”的特點,桐鄉市委、市政府認為,濮院羊毛衫市場作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必須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作為依托,與市場互促共進,共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羊毛衫產業。2000年3月,建設毛衫特色工業區的決策應運而生。濮院羊毛衫市場是政府引導、民資參與、社會共建、市場運作的典范,建有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市場管理委員會代表市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職權。濮院羊毛衫市場盡管有知名品牌的進駐,但其交易的貨品總體上層次偏低,品牌孵化能力不強,市場對本地產業和本地品牌的升級貢獻不大。
對于城鎮式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最重要的是要盡量做到政府引導、民資參與、社會共建、市場運作。
群體之獨立式是指在一個產業集群地中有多家專業市場,彼此是獨立的實體,一個市場品牌不能代表整個集群地。比較典型的例子有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虎門富民時裝城等。杭州是中國女裝生產集群地,其中,除了比較典型的四季青服裝市場外,還有其他服裝專業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是國內首批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專業市場,開創性地在行業市場內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方法,并結合豐富的市場運營經驗,使“四季青”在全國的同行業和商戶中享有很高的品牌吸引力和影響力。市場健全的制度與不斷提升的服務內涵,全心全意為廣大經營戶著想;多方位的商品質量管理,不斷提高上市服裝品質,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市場商戶及物業管理全部采用高效的計算機網絡管理體系。從服裝經銷的來源和方式上看,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自己有加工廠的經營戶都在積極地考慮注冊自己的商標,目前注冊品牌商標的經營戶仍在繼續增加,這說明經營戶們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這不僅有利于品牌自身的發展,也將有助于市場更好地發展。同時,杭州四季青服裝專業也存在一些自身劣勢,市場經營業態水平有待提高,市場發展也受到地區結構調整的挑戰與現有經營場地的限制。
虎門已經形成了自己頗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其中包括企業集群、市場集群等八大集群。自1993年富民時裝城開業以來,虎門現已擁有大型專業服裝批發商場21個,大中型布料市場9個。虎門富民服裝城核心的經營策略就是抓住機遇,應需而動。包括應需起步——低租金,培育品牌、應需擴張——品牌和資本,雙管齊下、應需升級——商貿物流,國際接軌。虎門服裝集群效應明顯,整體實力較強,但是服裝專業市場孵化知名品牌能力不足,經營服裝檔次偏低,與浙江相比有一定差距。現代物流的需求阻礙著富民時裝城的進一步發展。虎門服裝城周邊環境和交通比較混亂,既影響了物流,又不利于服裝城檔次的提升,為此富民在周邊尋求空地來興建停車場和物流配送中心。
對于群體之獨立式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最重要的是在依托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抓住機遇,應需而動,提高自身檔次,提升自身品牌,首先在產業集群地站穩腳跟,繼而資本品牌輸出,模式復制,連鎖經營,尋求更大發展。
總之,產業集群地市場要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一、依托產業集群,提升集群地市場優勢;二、規范經營管理,開拓高附加值領域;三、尋求工商聯動,增強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后勁等。
集散地專業市場
盡管產業基礎薄弱,沒有產業集群效應,集散地市場所在的地區一般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當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高成本、高風險、工商分離的劣勢。
集散地市場可分為升級改造式和新型專業市場兩種模式。
升級改造式是指為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和要求,在原有老市場品牌的基礎上對軟硬件進行升級改造,主要形式包括退市進樓和局部改造。比較典型的例子有鄭州銀基服裝批發市場、成都荷花池批發市場等。由于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交通,鄭州歷來就是重要的內陸商貿城。在鄭州火車站附近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服裝批發市場集群。國內服裝廠商在向北向西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華北或華中總首選銀基服裝商圈市場。20世紀90年代初期,銀基斥巨資打造“樓宇式批發”新模式。另外,讓商戶參股,建立“銀基財富俱樂部”,財富俱樂部是銀基商貿城股份改造的一種有益嘗試。租賃經營形式是一次性投資,分期收益;出售產權則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實物型資產向貨幣型資產的轉化,從而回籠巨額資金。銀基選擇興建12年后出售部分商鋪的產權,是非常科學的商業行為。經過12年培育,這些商鋪除了具備較低的房產價值外,還成倍地增長了商業附加值。銀基建立了“一站式服務”,定期舉辦大規模的廣派、漢派、海派等服裝交易會和時裝展覽會,為廠家和商戶朋友宣傳自己的產品提供舞臺。銀基商圈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與鄭州的區位優勢有關,但這種優勢伴隨電子商務及交通網絡的發達將削弱,所以,鄭州服裝加工業的崛起相當關鍵。
成都市是中國西部商業重鎮,為中國西部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荷花池市場坐落在成都市的北大門,是一個集多種經營形式、經營方式、經營品類、管理服務功能和多地區客商并存的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成為成都市和四川省乃至整個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是外地商品進入四川市場的一個必須占據的陣地。成都荷花池羊毛衫批發市場的成立填補了這一市場的空白,成為西南地區首家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配送化、現代化針織品批發市場,吸引了國內外多家知名品牌入駐。
對于升級改造式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貨品質量,樹立市場品牌,增強市場輻射力,擴展市場空間,構建完整的現代分銷環節,打通產業鏈,加快發展速度。
新型專業市場是指在缺少老市場基礎的情況下,按照專業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實際要求,規劃和建設先進的硬件設施,制定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所形成的全新專業市場。比較典型的有哈爾濱紅博世紀廣場、北京百榮世貿商城等。北方服裝交易中心趨向“北移”,在中國服裝界已經形成了“南有廣州白馬,北有哈爾濱紅博”的新格局。全面推行新商業模式ShoppingMall的紅博世紀廣場整合市場資源,以大會展帶動大物流,以大物流拉動大經濟,實現紅博“輻射全東北,面向大歐亞”的遠景戰略規劃。
ShoppingMall,意為大型購物中心,號稱“第六代商業業態”,是超級市場的升級,屬于一種新型的復合型商業業態。與其他業態比較,它有如下特點:第一,將購物和休閑、娛樂及餐飲結合起來,營造出了一種深化的購物體驗。第二,在購物中心,商店的組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第三,對于不同的零售商而言,Mall提供同樣的外部經營環境,如統一的營業時間、櫥窗展示,外部標志也遵守統一規范等。缺陷主要在于:與獨立的商店及中心商業區相比,Mall的租金較高,租房經營還會受到諸多來自物業管理上的不自由,另外,商業競爭可能更加激烈,小型的專營店很難與大型百貨商店直接競爭。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Mall還有著不同的“類型”,如:地區購物中心、折價商品和過季商品中心(如紐約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一個占地120萬平方英尺的工廠過季商品大廈)、歷史名勝購物中心(如加利福尼亞MountaiView的老磨坊中心)等。購物中心與旅游度假區相結合,對我們的一些著名旅游地商業的發展,無疑是有啟發意義的。在我國,大型購物中心這兩年一直處于一種狂熱狀態之中。由于購物中心建設牽涉過多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已暴露出種種問題,切忌貪大求“洋”,在高層或多層、超大面積、豪華、張揚上做文章。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特別提到:“特級商場……購物所需的長距離行走也使許多顧客感到不便。”我們已經有了“大商廈熱”的教訓,要講究“以人為本”,重視生態環境,珍惜國土資源。另外,ShoppingMall的模式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管理經營理念和模式。
北京以其無可替代的首都地位,成為商家將地方品牌提升為全國性品牌的必占之地。北京百榮世貿商城交通便利、定位明確、功能完備、服務到位、分行排市、布局合理,最重要的是經營模式獨特,交易方式和商戶多元化、多層次和立體化。市場管理者打出了服裝零售批發市場的升級版——高檔商場式零售批發市場的概念,保持商品低廉的價格,又追求舒適性、休閑性的購物方式,無論從購物環境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目前,這種新型專業市場在國內多存在于集散地,當然,在產業集群地也應該是適用的。
新型專業市場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有軟件建設上,都有幾分舶來品特有的現代味和先進性,這就要求引入者不能奉行簡單的“拿來主義”,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本地實際,實事求是,創新經營理念和具體的經營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先場后市”,高起點謀發展。
其他模式的專業市場
一些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不具有歸類的典型性。新七浦服裝市場位于中國經濟、金融中心上海,兼具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地和集散地的雙重要素,無論在區位、交通、硬件、管理、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商戶實力和品牌效應更是其制勝法寶。上海新七浦服裝市場的商戶大多數是服裝品牌的華東總商(包含部分的全國總、廠家)。他們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多年服裝品牌經驗和散布全國的分銷網絡。目前,新七浦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對于那些不具有歸類典型性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特定環境中,揚長避短,走出了一條地區性品牌市場之路。
針對不同模式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應該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但市場的品牌建設是所有專業市場面對的共同課題,只有具備了名牌效應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面對新的形勢,國內紡織檢測機構必須高度重視自身檢測專業化問題。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化程度,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有效提升紡織檢測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將成為其下一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要想提升紡織檢測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及其核心競爭力,紡織檢測機構必須具備一種競爭性定位的思考方式,為紡織服裝企業客戶提供充分的、獨一無二的選擇理由,并將檢測專業化的建設同紡織檢測機構的生存、發展命運結合起來。
通過對業內比較知名的國際檢測機構Intertek Testing Services(ITS)、Societe Generale de Surveillance S.A.(SGS)、Bureau Veritas(BV)及日本化學纖維檢查協會等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國外檢測機構均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客戶群體穩定、服務全面優質、檢驗檢測設備和技術先進、企業管理水平高,因而很快取得了國內客戶的認可,占據了紡織品外貿檢驗檢測市場。因此,就紡織檢測機構所屬的行業特點而言,要提升紡織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可以從檢測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的配置、檢測項目;實驗室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檢測機構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檢測機構管理水平、系統內外信息交流與業務合作的能力這三個方面入手。
優化檢測實驗室設備配置,適當增設檢測項目
檢測實驗室儀器設備是否先進,檢測項目是否能滿足廣大紡織服裝企業客戶的需求,直接影響到紡織檢測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從檢測設備看,設備水平的不足嚴重制約檢驗能力的提升,從而導致檢驗效率低下,檢驗質量無法保證,不具備開展國外先進方法檢測的基礎條件,同時高精尖儀器的缺乏也使得一些檢驗機構無法承接科研項目,從而阻礙了先進檢驗方法的開發和應用。再者,檢測機構不同于其他企業,它以提供科學的檢測數據作為主要服務內容。而這項工作的本身具有很多的關聯性。它不僅僅只是交易雙方的事,有時還可能會影響到第三方或第四方的利益。這就要求檢測機構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技術進步,必須以科學的檢測數據為根據,以相關法規為準繩,嚴格按程序辦事,為顧客提供客觀準確的證書或檢測報告。這就使得檢測機構在客觀科學的技術法規下必須具有符合檢測要求的高水平設備和環境條件。從檢測項目看,國際國內法律法規、標準更新速度很快,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客戶要求的檢測項目也日益增多,這些對我們擴大標準覆蓋率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新標準、新項目的研發,擴大產品標準覆蓋率,努力讓客戶得到齊全的服務。
提升檢測人員業務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
檢測人員是否有過硬的業務素質,良好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直接影響到紡織檢測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從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看,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是檢測機構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把提升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科研創新作為一項戰略性、根本性任務來抓,建立以重點項目和專業領域為核心,以創新型團隊為依托,與發展戰略相適應的質檢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對檢測人員的業務素質的培訓和優秀人才的吸收,加大對檢驗檢測方法、技術法規制定與修訂。推動人員素質與市場需求的進一步對接。從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看,紡織檢測機構是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機構,因此,作為紡織品檢驗檢測的專業技術機構,應樹立服務意識,積極深入企業、細化優化服務、提高服務水平,縮短檢測期限,只有與客戶的需求相適應,才能真正融入紡織服裝企業的運作體系,并被企業所認可。對此,檢測機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業務工作形式應多樣化,可以通過走訪客戶、召集客戶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分析市場、客戶的現實和潛在的需求,改進服務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要求。第二,服務應更加深化、細化,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關于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質量等方面的問題,而解答這些問題正是紡織檢測機構的優勢,只有強化服務觀念,細致入微地提供人性化的技術服務,才能切實解決客戶的困難,保障客戶的利益,并最終得到客戶的認可和信賴。可見,“專業化”是過硬的人員素質和良好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的有機結合的結果,只有當檢測機構的“專業化”信譽得到保證和提升,才能真正增強競爭力。
提升檢測機構管理水平、加強系統內外信息交流與業務合作
檢測機構是否有科學的管理,與系統內外的信息交流和業務合作是否緊密也是體現其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管理水平看,一個具有良好管理水平的檢測機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企業客戶,更全面地建立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更有效對實驗室的組織機構、質量體系、人員素質、設備配置、檢測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控制,從而保證整個機構有序的運營。從系統內外信息交流和業務合作看,檢測機構要加強與系統內兄弟檢驗機構、企業、科研單位及高校的聯合,充分利用社會上現有的資源,這樣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還可以同時提升質檢機構檢驗人員的水平以及實現業務量的拓增,提升其專業化程度。
總之,紡織檢測機構要走向市場,必須高度重視提升其專業化程度。根據市場的定位和紡織服裝企業的需求,檢測機構應努力優化檢測實驗室設備配置,適當增設檢測項目,提升檢測人員業務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加強系統內外信息交流與業務合作,從而不斷增強競爭力,迎接市場挑戰。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質量計量監測中心)
一、關注紡織品所用面料、輔料是否有有害特質
1.甲醛的含量: 甲醛常用于紡織纖維純紡和混紡織物的樹脂整理及部分服裝成品的定型整理,具有免燙、防縮、防皺和易去污等作用。由含過量甲醛的紡織品做成的服裝,在人們的穿著過程中甲醛會逐漸釋放出來,通過人體呼吸及皮膚接觸,在體內的甲醛對呼吸道黏膜和皮膚產生強烈刺激,引起相關疾病并可能誘發癌癥,長期低濃度攝入甲醛會引起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衰弱、失眠等癥狀,對嬰幼兒的毒性則表現為氣喘、氣管炎、染色體異常、抵抗力下降等。
2.pH值: pH值是表示酸堿性強弱的一個常用指標,一般在0~14之間取值。人的皮膚帶有一層弱酸性物質,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紡織品特別是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的pH值能控制在中性至弱酸性范圍內,則對皮膚最具保護作用;反之,就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導致皮膚損傷、滋生細菌、引起疾病。
3.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指染色或者印花紡織品在染色、印花以后的加工過程中或在使用過程中,受各種外界因素的作用,能保持其原來的色澤的能力(或不褪色的能力)。色牢度不僅關系到紡織產品的質量好壞,也直接關系到人體的健康安全。色牢度低的紡織產品,染料或顏料很容易轉移到皮膚上,其中包含的有害有機化合物和重金屬離子等可以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輕者讓人感覺瘙癢、重者可以導致皮膚表面起紅斑丘疹等,甚至誘發癌癥。特別是嬰幼兒用品的唾液和汗漬色牢度指標尤其重要,嬰幼兒可通過唾液和汗漬吸收有色、有害的紡織品中的染料,會對嬰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4.異味: 不合格的紡織品往往都伴有一些異味,異味的存在說明紡織品上有過量的化學物質殘留,這是消費者最容易判斷的一項指標。紡織品在開封后,如果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煤油味、魚腥味、芳香烴氣味中的一種或幾種,則可被判為“有異味”。
5.禁用偶氮染料: 禁用偶氮染料本身并沒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其在一定條件下特別是染色牢度不佳時,部分染料會從紡織品上轉移到人的皮膚上,在人體的正常代謝過程中分泌物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會還原出芳香胺,通過皮膚被人體逐漸吸收,導致肌體病變,甚至能改變人體原有DNA結構,誘發癌癥等。
6.致敏染料: 致敏染料是指某些會引起人體或動物的皮膚、黏膜或呼吸道過敏的染料。目前致敏染料共發現27種,其中分散染料26種,酸性染料1種,分散染料常用于聚酯、聚酰胺和醋酯纖維純紡或混紡產品染色。
7.重金屬的含量: 使用金屬絡合染料是紡織品上重金屬的重要來源,而天然植物纖維在生長加工過程中亦可能從受污染土壤或空氣中吸收重金屬。此外,服裝輔件如拉鏈、紐扣上也可能含有游離的重金屬物質。紡織品上殘留的過量重金屬組分一旦通過皮膚為人體所吸收,將會造成嚴重的累積毒性。
8.農藥殘留量: 殺蟲劑主要存在于天然纖維(棉)中,紡織品上的殘留農藥一般都結構穩定、難氧化、難分解、毒性大,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后容易累積穩定存在于人體的組織中,也能在肝、腎、心臟等組織中蓄積,干擾體內正常分泌物的合成、釋放、代謝等過程。
9.織物燃燒性: 大多數紡織品都具有易燃特性,而且現有的纖維材料都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能最大限度地接觸大氣中的氧。因此,服裝等紡織品很容易給人們帶來燃燒傷害。織物的起燃時間越長就越有利于接觸者及時擺脫起燃物品對人體的傷害,并在火場中對人體有短暫的防護作用,可以為人類躲避燒傷和逃生爭取更多的時間。
10.抗微生物整理:抗微生物整理劑是用于紡織品的抗菌防臭、防蟲整理的助劑,它們中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這些整理劑既要滿足紡織品自身性能、加工工藝又要滿足最終用途,理想的抗微生物整理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弱點。有些抗菌劑對細菌非常有效,但是對真菌類無效,有些正好相反;有的不耐水洗;有的對人與環境有一定的危害等等。因此,根據紡織品的最終用途適當選用抗菌劑是合理的。用于與皮膚接觸的紡織品的抗菌劑及其整理產品必須是安全的,對人完全無毒、無刺激,經常使用的產品所采用的抗微生物整理劑還必須是非致敏性的。
11.其他指標:其他紡織產品的安全性還有含氯苯酚、有機氯載體、有害細菌存活量和揮發性物質釋放等。
二、纖檢人的責任
基于紡織品有以上諸方面的安全隱患,國家標準保證了紡織品的基本安全性,廣大的紡織企業和經銷單位積極配合執行有關標準,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衛生健康的紡織品。作為質檢人、纖檢人,針對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紡織用品的安全隱患,我們應該在確保紡織產品安全性方面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引導生產企業生產符合有關產品標準、《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及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的產品。一是加大紡織品安全的宣傳。應加強環保意識和安全性紡織品生產、消費的宣傳,建立專門的、安全性紡織品信息咨詢機構,使紡織企業和消費者真正具有環保意識;重視紡織品安全性信息的收集,幫助我國紡織和服裝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在紡織品服裝領域對有害物質限量的最新要求和認證標準。二是加強對紡織品安全性的研究。紡織工業的生產鏈包括原料加工、紡紗、織造、印染、后整理加工和制品加工等。紡織品中的有害物質除生產工藝不當會過量殘余外,有部分是上游原料帶來的。因此,我們對紡織品安全性的研究必須從原料的生產、加工到半制品生產過程有害物質含量指標及檢測方法、功能性產品的評價方法及對紡織品可降解性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積極為生產企業選擇原料和工藝提供技術指導,也為提高最終產品的安全健康性奠定基礎。三是開發安全性產品,取得國際認證。
2.提高檢測水平。根據紡織品產品標準及安全標準,完善相應檢測手段,學習先進的檢測知識,提高檢測水平。?結合我國國情和當地實情,制定相應的檢測依據,或制定相應的地方標準,密切關注國際上相關法規的動態,制定系列與國際接軌的“綠色”紡織品強制性標準,并使之成為國際認可的標準。國外生態紡織品標準列入考核的內容多,公布的檢測方法很少,未公開的檢測方法都具有相當的難度。被列入歐洲的紡織品有害物質清單的項目中,我國仍有不少項目沒有統一的檢測方法。我們應加強對紡織品有害物質檢測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探討。我國的紡織產品安全標準也存在著部分現行標準水平相對低于國際標準,技術標準滯后于國際標準;標準的具體內容和項目設置不夠詳盡,標準涉及產品分類較籠統模糊,專用性不強等缺陷。所以,還應該不斷改進管理標準體系,完善技術標準體系,逐步與國際先進標準體系接軌。
3.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對生產、銷售、使用(包括學校、醫院、賓館、餐飲及其他服務行業)紡織品的單位、部門積極宣貫有關法律法規、標準,使不合格、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不得出廠出售、在市場流通、供消費者使用;規范市場行為,嚴防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加強對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的監管;堅持“打擊假冒,保護名優”兩手抓;積極引導和幫助有關商品進貨單位和銷售市場建立健全商品質量自律機制的同時,根據群眾舉報和顧客投訴的熱點問題,依法進行查處,為紡織品市場保駕護航。
4.正確引導消費。消費者大部分缺乏專業知識,對紡織品安全性難以辨別、不會選擇。所以,作為專業纖檢部門應向社會能夠指導消費的信息。
紡織品安全問題是系統性問題,它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管理及體制問題是我們纖檢部門面對的大問題,它需要我們纖檢人在國家不斷完善紡織品的安全標準保障體系的前提下,對與纖檢有關的紡織品進行安全質量監督,確保在執法監督過程對紡織品進行安全質量檢查時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標準可執行,給人們一個放心消費、生活的空間。
(作者單位:山西省纖維檢驗局)
摘 要:紙質期刊是高校圖書館重要的館藏學術資源,具有很高的參考利用價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專業紙質期刊利用的現狀是“重藏輕用”,服務模式仍延續傳統的“守株待兔”,在很大程度上影期刊的利用率。為了從根本上提高紙質期刊利用率,圖書館應該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利用圖書館微博、微信、官方網站等網絡工具,增加期刊的信息量輸出服務工作,發揮紙質期刊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紡織高校 圖書館 專業紙質期刊 期刊管理
期刊,出版周期短、時效性強、情報價值高、信息刊載量大、代表著最前沿的學術動態信息,是高校科研工作者們教學與科研中不可替代的文獻參考資料。在現在網絡化、數字化電子期刊充斥的信息時代,科研工作者會逐漸青睞于使用簡單方便,鼠標一點就可獲取到最全的資料,圖書館期刊工作者如何深入挖掘、利用好專業紙質期刊文獻資源,更好地為師生們服務,值得圖書館期刊工作人員深入思考的課題。
1 紙質專業期刊存在的問題
1.1 期刊上架滯后
中國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中的電子期刊資源由于很多原因一般會滯后3~6個月不等,按正常程序來說紙質期刊發行的時效性比電子期刊更好一些,由于該館在期刊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與漏洞,也涉及訂購,采編部,期刊閱覽室分管,各個環節容易出現斷層現象,再加之各部門館員之間不經常溝通協調,你推我、我推你的推卸責任,就導致我們期刊閱覽室需要及時上架的新刊在驗收環節那里一直積壓,進而會滯后3~4個月才上架,每次送來都是好多捆,每次將缺的期刊返給采編部,之后就不了了之了,這就造成了很多讀者經常閱覽時發現閱覽室總是不能及時提供最新的期刊閱覽,最新紙質期刊上架的時間和電子期刊出現的時間是一樣的,還不如在網上下載方便,久而久之,形成慣性,讀者也就不太愿意來期刊閱覽室了。
1.2 期刊管理方面
該校有兩個校區,因而圖書館設置金花校區圖書館和臨潼校區圖書館,期刊閱覽室在兩校區均有設置,由于該館99%的期刊均無副本,為保證期刊所謂的完整性、連續性,防止期刊丟失、破損,規定紙質期刊一律不外借,讀者如果進入閱覽室查閱資料,需要將自己的書本和包存放在外面的借閱柜子中,如果讀者覺得哪一期的論文特別好,想復印一下帶回去繼續閱讀,還得將借閱證壓在期刊閱覽室工作人員那里,出去復印(該館兩校區沒有設置自助復印機),這樣跑出去,再跑回來,學生覺得非常麻煩,一般就不太愿意復印了,管理模式過于死板,過于落后,不考慮用戶使用是否方便,進而也就大大降低期刊的有效利用率。
1.3 利用不均衡
在期刊閱覽室日常工作中發現,科技類的紙質期刊都是怎么上架,就怎么下架,幾乎沒有學生讀者翻閱過,都是嶄新的放置在期刊架上,無人問津,到了裝訂的時候又機械性的搬下來打捆送去裝訂,除了紡織類的期刊,經常會有學生查閱一下,總體來說,讀者還是比較青睞于社科類的大眾娛樂性期刊,閱讀率普遍要高一些。
1.4 期刊工作人員服務方面
閱覽室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言行舉止很關鍵,該館的期刊工作人員均是60年代的館員,他們的服務很單一、很原始,主要以守閱覽室為主的工作模式,就只是簡單的將期刊上架、下架,刊架整理工作,而不會主動去引導讀者找需要的資料,或者學習一些新的查詢文獻技巧的理念或者方法,總是認為現在都是在網上下載需要的電子資源,覺得紙質期刊沒人用就算了,就干好這一點就行了,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僅僅是守株待兔,坐等讀者上門,缺少積極性、主動性,也缺乏工作熱情。
2 應對建議
2.1 調整期刊排架
該校的特色學科是紡織、服裝,比如將利用率比較高的科技類紡織的中文、西文現刊,甚至紡織類過刊可以設置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形成一個特色閱覽區,可以放置在剛進閱覽室比較顯眼的位置,可及時引導學生關注此區域,做的時間久了,也可做一些相關的專題咨詢服務工作,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學術視野,也提升了對工作的滿意度。
2.2 紙質期刊開放短期借閱
紙質期刊如果一直實行靜態管理的模式,將使紙質沒有充分利用的空間,利用率將大打折扣。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圖書館一些專業學術期刊,比如紡織類的特色刊,經常來閱覽的用戶也就固定那幾個研究者,一般的學生由于其太枯燥基本沒有人閱覽,到裝訂下架的時候,很多期刊裝訂后就直接堆在過刊區域無人問津了。圖書館花了那么多錢訂購學術性的核心期刊,又有那么多管理人員驗收期刊,上架期刊,完后又下架裝訂期刊,裝訂回來的過刊又得上架,費時費力又費錢,到最后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全部都靜靜的躺在無人問津的黑房子,確實是極大的浪費。我們期刊工作人員更要克服困難,更新觀念,做好期刊的短期借閱工作,根據期刊的特點,可借4~6 d不等,以保證期刊流通起來,提高利用率。
2.3 做好期刊的宣傳工作
為了改變讀者對期刊閱覽室以守閱覽室的形象,加強與讀者的聯系互動,做好期刊的對外宣傳工作。比如,圖書館期刊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官方微博、微信、網站宣傳期刊閱覽室的布局,服務內容范圍,向各個學院老師們介紹最新專業學術期刊的到刊信息,也可將學校特色學科最新的雜志、名家、學科前沿動態進行簡單的編輯摘錄放在宣傳區,讓科研工作者們及時獲取最新的信息;定期做一些期刊知識海報粘貼在宣傳欄。
2.4 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
期刊閱覽室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整個圖書館的形象。首先,我們接待期刊閱覽室讀者要以非常熱情、主動而友好的態度去引導讀者查找所需的文獻資源,有足夠的耐心去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同時可以以問卷的形式了解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都有哪些,及時改進服務模式。我們面對的服務對象基本上是教師、研究生、高年級的本科生,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在引導其查找紙質期刊資料的同時,也可同時輔導學生如何利用中西文期刊數據庫怎么查全所做課題的所有文獻資料,有必要的條件下,也可開展相應的專題學科服務工作,提供相應的信息咨詢服務工作。
2.5 保證最新期刊的上架率
為了保證讓我們的讀者可以看到最新的期刊,我們要改變以往懶散的工作作風,積極克服各種困難,及時查新刊的到架率,積極與采購部門協調,催促書商及時送刊,做到書商送刊后,及時驗收,及時交接,及時上架,這樣就避免了新刊滯后的問題。
2.6 建設紡織、服裝特色過刊文獻庫
該校是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院校,最起碼紡織類、服裝類過刊收藏應做到完整性和連續性,積累幾十年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館藏特色,過刊屬于館藏固定資產,具有長期的使用價值。期刊館員更應該做好特色館藏資源的宣傳工作,可以先設計問卷,在日常工作中,可實際調查經常來閱覽特色期刊的讀者層次,他們經常會追蹤的專業期刊,或者對期刊管理的一些好的建議等,調研完后及時統計問卷,從讀者需求的角度出發改進我們的服務模式,同時也可對特色過刊進行短期的借閱,4~6 d不等,讓過刊也流通起來,更好的為每一位師生服務。
3 結語
在電子期刊備受青睞的網絡化時代,科研工作者越來越習慣于使用電子資源,但其缺點是:由于大部分電子期刊資源是建立在紙質期刊資源上,在時效性上會比紙質期刊滯后3~6個月,同時電子期刊資源因為版權原因或者論文作者其使用版權,也并不是全部收錄了公開發行的期刊,紙質期刊可以彌補這一缺點,給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全、最準的學術信息,我們應該徹底改變以守閱覽室的服務管理模式,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利用圖書館網站、微博、微信,提高期刊的信息宣傳服務工作,期刊短期借閱,建設特色過刊文獻庫,提高紙質期刊的利用價值,更好的服務每一位讀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小批量生產,品種越來越豐富的紡織產品的需求度在日益提升,這也意味著紡織專業和紡織行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在紡織專業的教學工作中,要注意教學的方式,不斷探索創新,以期為培養高素質紡織人才,促進紡織產業有序發展做出貢獻。為此,針對中職紡織專業教學進行研究分析,從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的角度闡述優化紡織專業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中職;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
1中職紡織專業教學及其現狀
1.1中職紡織專業教學
中職紡織專業是中職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專業,主要因為中職紡織專業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中職學生在前期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缺陷,在文化知識體系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中困難比較大,學生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都很大。第二,紡織專業是針對紡織行業,紡織相關知識做理論和技能指導的專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關系著整個紡織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紡織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而且還關系著整個社會經濟,關系著人民的生活需求。第三,中職紡織專業是為紡織企業、紡織機構提供專業技術人才而服務的,對于中職紡織專業的教學成效高低與否直接關系著紡織企業在人才上質量的高低。
1.2中職紡織專業教學的現狀
目前,中職紡織專業教學的現狀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分別是學校和老師在紡織專業教學體系探索完善上的重視程度不高;學校和企業、紡織機構之間的聯系不深,企業化策略還沒有完全落實;中職紡織專業教學方式陳舊,缺乏創新。
1.2.1學校和老師對中職教育教學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國家和社會對中職教育的關注度在提升,為了保障中職教育教學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有關部門也成立監督管理部門。但是在具體落實的時候,首先是部分學校沒有按照相關政策來制定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在探索建設教學體系上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中職教育只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拿到證書即可。其次,部分中職老師在對待其工作的時候也缺乏責任心,不僅不重視學校教學體系的建設,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關心,只在乎自己能否達成教學任務,至于中職學生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已不在自己的教學任務之內。這種錯誤的教育觀念導致中職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沒有得到系統的專業的指導。
1.2.2學校和紡織企業、紡織機構之間的聯系不深,企業化策略被擱淺
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對中職教育以及中職紡織專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在觀念上的不重視導致在具體落實政策的時候也沒有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教學方案和目標的時候沒有認真考慮,沒有把紡織專業課堂教學和紡織專業企業化教學結合起來考量。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和紡織企業之間在利益和共識上還有摩擦,兩者并沒有建立深刻的合作關系。另外,也有企業方面的原因,比如企業規模不大,政策不完善等。
1.2.3中職紡織專業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學生興趣不高
這是紡織專業教學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老師的教學方式不新穎缺乏創新。一方面導致紡織專業教學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對紡織教學探索造成阻礙,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身中職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就不高,對紡織專業的學習也是抱著一種來拿證書的心態,如果老師的教學方式還得不到提升,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那勢必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降低,也就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2中職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策略
中職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是指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教學和生產結合起來,學生和工人,教師和師傅的角色合二為一。
2.1使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
在中職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過程中,使得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教育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中職學生在企業化策略下,一方面可以在學校接受專業的理論知識和紡織技能上的教育培訓,并在素質教育上得到發展,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光有紡織理論知識遠遠不夠,必須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所以,企業的社會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第一,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也是為畢業后進入工作打好基礎,否則光有理論沒有動手創新能力將無法適應紡織企業生產工作的要求。第二,學生可以在紡織企業中一邊學習技能,一邊還可以學習到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為學生進入社會打好基礎。第三,學生還可以在紡織企業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意識,更加清楚而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后取長補短,針對自己的特點做好未來的職業以及人生規劃。另外,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還能使兩者達到互惠雙贏的結果。
2.2使得教學和生產結合起來
學校和企業,教學和生產在中職紡織專業企業化過程中是分不開的,兩者的關系密切。首先,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企業的生產,盡量把企業的最新研究成果,產品設計,生產創新手段帶入到課堂中來,學校課程設計中也要將企業的相關產品內容考慮在內,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通過紡織產品的展示學習、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其次,企業在對剛畢業的學生進行崗前培訓的時候,也要注重紡織專業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再次教學,使得學生可以養成教學中生產,生產中教學的觀念。總之,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道路在探索中,要盡量做到教學生產化,生產教學化的模式。
2.3使得學生和工人角色合一
學生和工人本來是兩個角色,但是在紡織專業企業化策略中,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理論技能方面的知R時是學生,到了企業、工廠進行實踐操作的時候就是工人。一方面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是無法滿足紡織產業以及社會的要求的,很容易在就業中遭到淘汰,所以要讓學生走進工廠和工人一起進行生產操作,提前體驗工人的角色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職紡織專業類學校的主要教學目標和任務就是為紡織企業培養一批可以適應企業需求,高質量完成紡織生產任務的工人,這也是紡織專業企業化的核心。所以學生要提早接受素質教育和職工生產技能教育。在素質方面學生要明白作為一名合格的紡織生產工人,必須要具有敬業、合作、勤奮、創新等精神,還要有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國際意識等。在生產技能教育方面,學生也需要掌握科學技術,生產技術,具有生產、經營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4使得教師和師傅角色合一
最后,是老師的職責所在。也就是說老師不但要在學校為學生傳授紡織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還要親自深入到紡織生產一線,走進紡織企業、紡織工廠。一方面老師需要到生產一線中去了解最新的紡織產品,生產技術,并且要參與到企業的產品生產設計、科研成果展示和研究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老師需要把在生產一線所得的最新紡織產品信息、技術信息帶進課堂上,在課堂上不但是教師,也是師傅,尤其是當學生進入企業工廠進行實習實踐的時候,學校也應該安排老師進入企業工廠,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做一定的指導,實現了教與學的統一。
3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紡織專業教學企業化策略是新形勢下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要求和紡織生產企業的要求,是適應當前國情、社情的。在企業化策略的探索道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惑,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此,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進企業化策略,學校要注重對老師隊伍的培養,不斷提高老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校還要制定清晰的制度和機制,加強和紡織企業的聯系,使得學校和企業結合起來,教學和生產結合起來,學生和工人合一,老師和師傅合一。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大眾化、全球化和滿足社會需求工程化人才的大背景下,面對未來將要面對的沖擊和挑戰,思考高校工科專業教學模式的變化。結合工科專業的教育特點,以紡織科學和工程專業為藍本,以項目為導向,以微課為知識載體,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微課和項目教學法有機結合,在課堂、實踐等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教學模式與應用方案,為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微課;項目教學法;翻轉課堂;工科專業
在教育信息化、大眾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國內高等教育備受詬病的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是否適應信息技術的挑戰,是否符合工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緩的問題。目前學習模式正在發生飛速的變化和發展,除了學校課程學習之外,基于網絡平臺的開放課件項目、同伴互助對等學習、可汗學院、專業輔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逐漸被學習者接受,并且有些形式可以一定程度替代學校的課程教育[1-5]。傳統學校專業教育不能被取代的根源在于學分的認定,已開始有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思考學分互認的可行性,從教育機制上可能會發生變革。當學分互認成為可能,傳統的學校課程教育將受到不可估計的沖擊,思考和變革新的教學模式是順應潮流、面對未來挑戰的必然之路。在眾多新興模式中,翻轉課堂將課堂內教師授課的事情放在課堂之外完成,課堂內學生動手實踐或師生共同討論促進知識內化,微課等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翻轉課堂外學習教師講授的知識,以便提高翻轉課堂內的學校效果[6]。
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包括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等多個方向。專業知識涵蓋如何用機械、物理、化學等手段實現符合各個領域和各種功能要求的紡織品的加工及性能評價。紡織科學與工程的專業主干課程含《紡織材料學》、《紡紗學》、《織造學》、《染整工藝學》、《非織造布》等。通過干機械法加工紡織品的知識鏈條為紡織原料的物化結構和性能――產品設計和機械加工工藝――半成品的物理結構和性能――產品設計和機械加工工藝――紡織品的物理結構和性能;通過濕化學法加工紡織品的知識鏈條為紡織原料的物化結構和性能――染化料的化學結構和性能――濕化學加工工藝――紡織品的結構和性能[7-8]。因此,紡織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可以分割為基于機械加工或濕化學加工工序的單個項目,各個項目相互串聯組成一門課程。
一、教學模式的設計思路
結合工科專業的教育特點,以紡織科學和工程專業為藍本,研究微課的開發與應用,以項目為導向,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提出基于微課和項目導向的翻轉教學的形式與應用方案。設計思路為:專業課程特點與知識體系研究――項目分解、規劃、框架搭建――微課設計與開發――項目執行方式――考核評價方式――教學模式思考和修正。
二、微課的類型、設計與開發
1.項目框架微課。教師負責項目框架設計,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內容,將具體的技術和工藝被分解為具體的項目,指點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明確考核分數的分配和評價方法。學生根據項目框架微課的指導,了解本項目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應閱讀的書籍和文獻、應在實驗中制作的產品和觀察的現象、應完成的作業、課堂討論的提綱等。
2.基礎理論微課。教師將具有深度的專業基礎原理分解成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點標題明晰,用精練準確的語言解釋概念、揭示結構、描述性能、明示工序、方法和工藝、闡釋結構、性能、工藝三者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利用較短的時間在課堂之外通過理論微課學習掌握相關專業理論知識。
3.實驗技能微課。將項目中實驗涉及的儀器和設備的原理進行闡釋,儀器和設備操作過程進行錄制,強調操作儀器和設備的注意事項。可適當加入動畫模擬機械運轉和產品加工過程,模擬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幫助學生參照實驗技能微課的演示學習操作實驗儀器,進行實驗方案的合理制定。
4.資料檢索微課。教師詳細介紹電子資源中各數據庫的資料檢索方法,幫助同學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和方法查閱到相關性、時效性和權威性高的書籍和文獻。學生進行擴展閱讀,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對實驗方案的合理制定,有助于實驗結果的分析、作業的完成和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
三、項目執行方式
課堂之外,通過項目框架微課按圖索驥,了解該項目的學習思路、學習方法、知識點、實驗對象、作業和課堂討論內容等;通過理論微課學習掌握某一項目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實驗技能微課熟悉儀器操作和制定實驗方案;通過資料檢索微課的指導查閱相關的教材、專業書籍、專業文獻進行自學與總結。
根據具體的項目框架,學生在教室中完成所掌握技術和工藝理論知識的匯報、解決知識點中的不解之處、對相關主題發表交流彼此的觀點等,教師起到主持流程、答疑解惑、總結點評、鼓勵爭鳴的作用;學生在實驗室中完成技術和工藝的設計與產品開發實踐,教師對實驗方案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由此通過理論微課、項目框架微課、資料檢索微課、實驗技能培訓微課等微課的課外引導學習,在教室和實驗室的課堂中的討論和實踐,實現了學生為主體的翻轉教育的方式。
四、考核評價方式
采用過程化考核方式。基于項目框架設計的分數分配,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根據具體規定的評價方法,作業、論文教師賦分,匯報、討論師生共同賦分,分數及時公開,評語及時反饋,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所在,及時在后續學習中調整,弱化一紙定輸贏的“GDP考核方式”。
五、結語
對微課與項目導向結合的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旨在通過微課和項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研究在課堂、實踐等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教學模式和過程化考核方式,為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一點思路。
摘要: 針對目前工程化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結合紡織工程專業的特點,作者采用整合教學內容,注重與專業基礎課之間的銜接,加強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生產以及科學研究之間的聯系,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教學,并開設實驗環節等多種手段對工程化學的教學進行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紡織工程;工程化學;教學改革
0引言
《工程化學》就是建立在化學知識與工程實踐之間的一門橋梁學科,目的就在于將化學的基本知識以及一些新興學科和應用學科的信息傳授給學生。但是,工程技術具有非常廣泛的范疇,內容十分龐雜,這導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學教學存在著各種弊端,例如教學內容不夠系統、知識點比較零散、不同的專業區分相對較小,缺少與專業的銜接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這門課程與自己的專業有什么關系,缺少學習動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實情的新的工程化學教學體系。針對此現象,作者對我校紡織工程專業的工程化學教學進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學內容,做好銜接
我校紡織工程專業是浙江省重點專業,其目的在于培養紡織品設計、紡織技術與貿易相結合的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高級工程技術與貿易人才。該專業特點決定了學生們將來涉及較多的是有機材料,鑒于此,對工程化學教學內容進行了如下整改:選用李成琴等主編的《紡織有機化學》為教材,重點講述與紡織專業關系密切的傳統有機化合基礎知識,以官能團為主線區分各類有機化合物,介紹其分類、命名、結構特點及物理化學性質,分析各種反應的發生機理和歷程;增加物質結構基礎知識,為隨后的雜化軌道和電子效應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礎;將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譜作為教學重點內容;增加表面活性劑、染料化學和高分子纖維等專業基礎知識,介紹專業相關的表面活性劑、染料和高分子纖維的結構、性質及應用,以便于更好的與專業課相銜接;學習過程中引入有機化學史和人名反應及相關小故事,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對該反應的印象。另外,在對工程化學教學內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學理論基礎和工程技術在教學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據教學條件和專業實際,在理論基礎教學內容上適當取舍;另一方面,聯系工程實際,介紹現代有機化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最新應用。
2與實際生產和科研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化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十分緊密,尤其是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果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或者實際生產聯系起來,使學生們親身體會到知識的力量,將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莫大的推動力。因此,在介紹到與課本相關內容時,可考慮引入一些實際生活或生產中的實例,例如在講解氨基酸和蛋白質時,可以引入鹵水點豆腐的機理和用雞蛋清來減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識;在介紹到表面活性劑的時候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潔物質的使用等,使學生感到化學是一門滲透到我們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中的學科。
3豐富教學形式
由于工程技術的發展迅速,抽象的微觀結構和最新的儀器設備很難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直觀地表達和展示。為了適應新的教學計劃,又不降低教學要求,我們采用計算機輔助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大課堂的教學信息量,創造良好的授課環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鹵代烴的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過程中的瓦爾登轉化時,僅以板書或者口頭講解很難給出一個立體、形象的解釋,而將該過程用多媒體形式演示出來,會幫助學生理解,加深記憶。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摒棄粉筆板書的教學形式。有機化學中需要理解記憶的知識點有很多,課堂講解要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詳細展開,這時候采用板書形式將有利于所講內容的邏輯組織和講解速度的控制,幫助學生達到理解性記憶。
4開設實驗環節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其發展和對其反應機理的理解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因此,化學實驗是每個學習工程化學的學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個實踐性環節。我們利用有限的學時,安排了蒸餾、萃取、精餾和重結晶等實驗,并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操作,然后獨立撰寫實驗報告,這一系統的工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面對問題,獨立思考、解決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學學科的神秘感,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化學的本質和價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結語
工程化學是我校今年來開設的新課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還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銜接和滲透,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加強實驗環節等方法來對工程化學的教學進行整改后,學生們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興趣大增,在掌握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實驗動手能力。而在教學的同時,我也深深體會到有機化學學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負的重任,這為我更加努力進行工程化學教學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工程化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會日趨完善,對其進行的改革和實踐研究還會取得更新的進展。
摘要: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就紡織專業頂崗實習的柔性管理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柔性管理
1柔性管理理論
柔性管理是一種當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幾年來在理論上不斷完善并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它強調“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據企業的共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員工心目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為個人自覺行動。它是21世紀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種有用的管理方法,未來管理的發展趨勢。
柔性管理是相對于剛性管理提出來的。剛性管理指“以規章制度為中心”,憑借制度約束、紀律監督、獎懲規則等手段對企業員工進行管理。柔性管理屬于一種人本主義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則能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要,深層次地激發員工的工作動力,發揮其潛能。同時柔性管理有利于企業內部形成集體主義和相互協作的精神。自覺提高各自的工作標準,而且愿意挖掘其潛能,發揮其天賦,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組織內部形成集體主義和相互協作的精神,有利于對種種失范現象形成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機制。
在實際工作中,剛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華。使其不僅20世紀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論就是將人看作“經濟人”、“機器的附件”,強調組織權威和專業分工。人本主義的管理理論,首先以“人際關系理論”的形式始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運并發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人力資源理論”的形式廣泛運用于各種管理活動中。人際關系理論和人力資源理論都重視組織中個體成員的合理需要的滿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梅奧的行為科學理論即是一種人本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是“社會人”,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滿足員工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而不是紀律的強制和物質的刺激。
從實際效果來看,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長。剛性管理易于維持企業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對員工進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權利影響力(如上級的發號施令),依賴于每個員工內心深處激發的主動性、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因此具有明顯的內在驅動性。
2現階段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學院缺乏對頂崗實習質量積極主動的自我約束機制,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過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規章制度的不完善,責權利不可能完全對等,頂崗實習的學生權利難以保證,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沖突。面臨這種的狀態,研究頂崗實習柔性管理成為提高實訓質量的必然要求。
3運用柔性管理理論,系統管理頂崗實習
3.1 建立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企業需求的柔性管理體系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要求,根據企業的需要適時調整。企業以效益為要務,效益以質量為保障,企業需要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備一定操作技能的頂崗學生,這樣的學生在操作之前就對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了解決的預案,以使產品質量不受影響或者質量比以前更高,因此這樣的學生企業是很歡迎的。但是,從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崗位的學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的了解還比較缺乏、對生產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比較差,與企業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這個差距,提高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滿足學生個性職業的發展,提高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的適應空間。
3.2 建立集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多種功能于一體,高端的校內外頂崗實習基地提倡產學研相結合,一方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充分發揮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與企業共同制定有一流水準較為完善的紡織專業頂崗實習教學基本文件,主要有頂崗實習計劃,實綱,實習指導書,頂崗實習協議,形成獨具特色的頂崗實習體系。另一方面充分應用學院的智力資源和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的各種儀器設備,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技術成果推廣、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與企業緊密結合,聯合承接工程或生產中的應用課題,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項目,并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3.3 爭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讓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業得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以提高合作企業的主動性,達到雙贏的目的。
3.4 構建企業參與學生頂崗實習評價的綜合評價機制,準確評價學生頂崗實習情況考核評價是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高職院校實施的頂崗實習在考核評價環節上普遍存在問題,大多僅以實習小結等形式考核學生,實習小結一般由帶教老師或師傅寫評語、蓋圖章。方式形式單一,方法簡單,難以對學生的實際實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特別是對學生整個實習環節的實踐技能訓練狀況無法實現實時跟蹤,不能對過程進行考核評價。通過構建企業參與學生頂崗實習評價的綜合評價機制,將素質教育納入學分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5 加強學生導師制的研究實踐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營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養成長的氛圍為滿足學生即時的指導要求,需要考慮給學生有導師一樣的指導,具體措施:學院聘請企業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行業導師,給每位學生有行業導師作指導。受聘任課的全職教師都應該有義務、有機會擔任學生的導師,優秀高年級學生甚至也可以擔任導師。導師要指導學生個性化地選擇學習方向、選課,密切與學生的聯系,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減少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盲目性,為頂崗實習做準備。
摘 要: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紡織服裝專業的設置必須適應當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只有按實際需要設置專業,才能為社會提供有用的技術人才。本文結合鹽城工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當前的專業設置進行分析,試圖提出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具有挑戰性的紡織服裝專業人才的專業設置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紡織服裝 專業設置 現狀 改進方法
紡織服裝行業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所受惠最為顯著的幾個行業之一,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不論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還是民營或私營中小型企業能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關鍵都是如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術的創新與改革。這兩個方面都離不開高等教育。通過高等教育,可以為企業培養有用的專業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工藝改造、數字化建設,加快紡織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轉變。
大學的職能之一是為社會服務,大學的專業設置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大學能否履行為社會服務的功能,而且與學生將來的就業及學校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本文以江蘇省鹽城工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為例,從當前的專業設置現狀入手,介紹了當前高等教育紡織服裝的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試圖提出更加適應經濟全球化、具有挑戰性技術人才的專業設置對策與建議。
1.紡織服裝專業設置現狀
1.1課程設置現狀
當今世界是一個以創造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會。高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必須結合當前的實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要緊跟服裝發展的新動向,而且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紡織服裝專業設置的不合理雖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普及,紡織服裝行業的市場變化越來越快,企業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的課程設置應該超前,并且根據形勢隨時作調整,這樣本科生經過四年的在校學習,走向社會時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第二,專業間的知識體系很難形成。紡織服裝行業是一個綜合的大體系,產業鏈長,價值鏈復雜且寬。從纖維的生產開始,到面料,到服裝,再到銷售。我國紡織服裝院校根據專業劃分進行課程設置時,只強調個體性,而忽略了整體性的協調。這樣,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靈活性,影響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最終,培養出來的紡織服裝專業人才知識面窄,市場意識薄弱,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第三,課程安排的順序欠完善。大多數服裝院校習慣于把立體裁剪放在平面結構設計之后,認為學生應該先學習理論的平面結構設計,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立體裁剪。事實上,平面結構設計是經過大量實踐總結歸納得來的,如果讓學生先學習立體裁剪,因為它是直觀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學習平面結構設計,就不會覺得枯燥,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四,實踐課程所占的比例明顯不足。紡織與服裝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從紡紗、織布、制衣到銷售都離不開實踐。雖然各院校都設置了實踐課,但動手機會少,學時短,實際作用甚小,學生所學的知識始終停留在淺顯的理論層面,無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生從進入高校開始就已經確定了專業和方向,然而絕大部分的高中學生對于職業的意識很淺,幾乎都是聽從家人、老師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見,更有甚者是在填報志愿時服從本科志愿的調配而被分配到一個自己毫無興趣的專業,很少有人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主動選擇的專業,這種填取志愿的體制極大地限制了我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3學分制現狀
普通理工類本科院校的學制是四年,以學分制為主。在我國很少有學生因修滿學分而提前畢業,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只要達到60分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同樣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在進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幾乎無法體現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很多學生都存在60分萬歲的態度,只要拿到學分就能拿到相關證書,對于個人能力的鍛煉及無法量化的專業知識的掌握則顯得漠不關心。
1.4教學現狀
我國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仍是課堂教學法,以教師面授為主,結合討論、參觀、問答等多種輔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固定、陳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或者使用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下面忙于記筆記。教師和學生都比較習慣于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師不能深入企業、深入實踐,則缺少聯系實際的案例教學,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又進入學校參加工作,對專業生產前線的知識甚是缺乏,由此給學生上課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次,用理論解釋理論,無法深入,缺乏對學生的啟發,而學生更多的是在被動地接受老師所介紹的知識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主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2.紡織服裝專業設置改進辦法
2.1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僅要緊跟行業發展的最新動向,而且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及時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要提高實踐課程所占比例,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要研究當前大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心理特點,合理安排課程;考慮將本科四年的課程濃縮在兩年的課堂教學內,隨后一年可深入企業學習并鍛煉,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園補充理論知識的欠缺。
此外,學校還要結合當前行業的發展趨勢及單位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或增加新生專業方向,如與紡織服裝專業相交叉的服裝貿易與檢測專業,在服裝生產和管理的專業基礎上增加貿易知識,還可以將貿易與語言結合起來進行建設,如服裝英語專業、服裝日語專業、服裝韓語專業,各專業學生必須結合實際要求通過國家英語、國際日本語和韓語等級考試的資格證書才可以順利授予學位證書。紡織工程專業還可以和機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學方向等相交叉開設紡織機械專業、紡織材料專業等。
2.2靈活運用學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時需依據一個可量化的標準,每門課程首先必須及格,才能給予相應的學分,然后再根據課程的成績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則,即使每門課程都達到60分,但因為總成績排名靠后也同樣有可能拿不到相關證書。其次,積極鼓勵有能力學生提前修完學分,即可辦理校外實踐環節,學生帶著理論知識進入生產部門,有效地檢驗在校期間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對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2.3改進教學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競爭機制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最有效辦法。同一門課程配備多名教師,學生根據教學效果進行選擇。對教師業務能力評估時,一方面要考慮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慮所授課程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鼓勵教師采用案例指導教學的方法,鼓勵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學習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工廠收集案例教學的資料,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時得到更新。同時可增進與企業的交流,可以將企業中面臨的一些生產技術上、管理上的問題帶回研究領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
2.4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紡織服裝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專業的高等教育必須進一步強化產學研的有機結合。一來可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企業的贊助,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二來可為高校提供優秀的從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適時為在校學生開展相關講座或報告,讓學生及時掌握當前市場和社會形勢,以及培養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第三,可幫助學校培養和鍛煉年輕的專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獲得感性的專業知識;第四,對于企業而言,可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使企業獲得優秀畢業生,還可加快企業的產品創新和技術改造,以及對員工的知識培訓。因此,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是紡織服裝專業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必經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中應適當安排專業教育,提前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興趣方向而有效地選擇合適的專業,為積極調動大學生的創造性和實現高等教育的職能而努力。
3.結語
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為社會服務。大學的專業設置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大學能否履行為社會服務的功能,而且與學生將來的就業及學校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紡織服裝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所擔當的責任甚重,她能否為企業提供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國應加快高等服裝教育的改革,合理進行專業設置,有效提升紡織服裝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摘 要:隨著紡織市場的不斷變化,社會對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CBE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與新形勢下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吻合。本文借鑒CBE模式,分析了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崗位能力及專業能力,并對本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建議,以期實現職業能力培養目標,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關鍵詞:CBE 紡織品檢驗與貿易 課程體系
CBE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縮寫,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模式和反饋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突出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它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強調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確定、學習、掌握和運用。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是為紡織、服裝、質量檢驗、貿易等行業培養紡織品檢驗、紡織品跟單、紡織品貿易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CBE教學體系能很好地適應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對構建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具有現實意義。
基于CBE的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要分析專業所從事的崗位和需要的崗位能力,然后根據崗位能力梳理所需要具備的專業能力,再根據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確定能力培養的載體――課程,最后根據專業成長規律構建課程體系。
一、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崗位能力分析
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主要為紡織品生產、檢驗、貿易等企業培養紡織品檢驗和紡織品貿易兩大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主要從事紡織品、服裝檢驗(紡織原料檢驗、紡織染整試化驗、紡織品性能檢驗、生態紡織品及服裝檢驗),紡織品、服裝貿易(紡織品服裝貿易、紡織品服裝跟單、紡織品來樣分析)等工作,因此,學生必須具備對主要纖維、紗線、織物、生態紡織品等的檢驗能力,織物分析能力,市場調研、市場營銷能力,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除了強調紡織品檢驗和紡織品貿易兩個核心模塊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外,還應突出英語的核心地位,強調紡織品檢驗、貿易、英語綜合運用三方面能力相互融合。
二、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能力的確定
DACUM即Developing A Curriculum(教學計劃開發),它的本質是一種分析和確定某種職業所需能力的方法,現在已成為一種科學、高效、經濟的分析確定職業崗位所需能力的職業分析方法。筆者邀請紡織、檢測行業及紡織生產、紡織檢測、紡織貿易等企業專家,分析了紡織品檢驗、紡織品貿易等崗位的工作任務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最后歸納出高職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的DACUM能力。從事紡織品檢驗的學生應能熟練地操作各種檢測儀器,能正確測定紡織品的各項性能指標,能對照標準判定檢測結果等。從事紡織品貿易的學生應具備國際、國內市場調研能力,線上、線下市場營銷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及獨立制作符合要求的各類單證等職業能力。
三、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紡織品生產、紡織品質量檢驗、紡織品貿易等行業,從事紡織品檢驗和紡織品跟單、紡織品貿易等工作,要求該專業的畢業生既具有豐富的紡織品生產與質量檢驗的基本理論知識,又熟悉紡織品貿易的政策和法規,以及中外紡織品質量檢驗標準,同時,還應具有較強的紡織品檢驗與紡織品貿易的實際操作能力。根據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專業所面向的崗位群、從事的典型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崗位能力,應構成如下專業課程體系:紡織材料、紡織標準與檢測、紡織工藝、織物結構與分析、針織工藝、染料與助劑、服裝縫制工藝、纖維的鑒別實訓、面料檢測實訓、生態紡織品檢測實訓、功能性紡織品檢測實訓、服裝檢測實訓、紡織商品學概論、消費心理學、紡織品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紡織外貿英語、外貿函電、國際紡織品貿易實務、國際商法、紡織品跟單實務、國際商務單證、商務談判、電子商務實訓、國際商務單證實訓等。
四、小結
高等職業教育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時,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廣泛了解與深入分析行業企業發展的基礎上,從職業崗位的需求出發,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構建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培養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新型人才帶來了新的機遇。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是前提;強化教材和課程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管理是關鍵;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實施因材施教、導師制管理、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創新。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 師資隊伍 教學改革 創新人才
隨著世界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備受關注,如何培養出符合現代化、適應未來發展、民族復興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值得深思[1]。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就我院如何提高紡織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一、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
1.引進高層次優秀人才。學院每年按發展需求,引進海外留學的優秀高層次人才來我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逐步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與企業、科研機構、社會團體、政府的項目資助等方式為教師出國進修增加渠道,進修時間分為三個月、半年、一年,進一步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將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全民所共享,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水平。
2.積極與企業聯系。學院鼓勵教師多與企業聯系,挖掘企業生產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與企業聯合申報橫向、縱向項目、專利等,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增加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學院聘任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邀請企業專家定期到學院開展講座,進行學術交流,了解行情,在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生產實習時,指導學生,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培養適應社會的優質人才[2]。目前,學院已經聘任了近30位企業導師。
3.增設多門不同語言講授的專業課。隨著學院海外博士人員的不斷引進,學院增設多門不同語言講授的專業課,有韓語、日語、英語等雙語課程,授課內容逐步向國際化接軌,滿足境外企業在華急需性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中青年教師各年齡段層次分配比例協調,老教師指導新教師,建立科研團隊和教研團隊,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強化教材和課程建設,提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管理
1.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學院鼓勵教師參加編寫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規劃教材和校本教材。利用暑假,組織教師參加全國十三五教材指導會議,教師身臨其境,了解國家、社會、企業和行業的需求,有目標、高標準地編寫符合社會發展、緊跟時代變革的新教材;進一步加強教材管理,嚴格按照選用程序,選用高標準,高質量的學生教材,優先選用省部級規劃教材、緊跟時代潮流的優秀新教材。到目前為止,學院教師已經出版多部教材,部分專業課程采用自編教材上課。在實踐課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外,通過校級精品課程建設、優質課程群的建立、微課建設、雙語課程建設等方法,加大學院的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力度,以建促學,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院精心打造教學名師,探究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探討啟發式、討論式、情景式、問題式及協作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采用講授法,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特定的情景場合采用情景教學法,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采用討論法,實踐性的環節采用體驗教學法,多角度喚起學生的求知熱情。開展課堂創新,將生產實踐中的難題進行討論,多角度分析,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建設進行整合,采用現代化、先進、高效、實用的教學手段模擬現場。比如:拍攝的圖片與教學視頻進行整合,采用動畫模擬、軟件模擬的形式展現,進一步推進創新課堂建設,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逐步推進先進的教學方法,增加使用多媒體課程授課的數量和比例,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知識的優勢,努力開發網上課程,實現資源共享,拓寬知識面。如:慕課、微課、精品視頻公開課、教學錄像、多媒體課件、習題、參考文獻以及教學成果等資源共享。強化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加課程學習的自由度,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學生自主學習、多重交互式合作學習、個性化學習、網上學習提供平臺[3]。
3.考核方法改革。學院積極探索符合現代高等教育教學規律的考試制度,高度重視課程考試質量分析工作,努力通過考試質量分析報表改進教學方法,考核要求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采用文獻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等方法進行學習研究[4],采用開卷、閉卷、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例如:試卷考核、實踐操作考核、設計作品考核等,注重知識和技能并重,繼承和創新并舉,以考促學,培養全面性人才。考試內容注重綜合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考核,注重過程考核,建立專業必修課試題庫,隨機抽取試題,實現教考分離。考查課程注重科研訓練、課外實踐、社會調查等環節,如:大學生創新項目、面料設計師、針紡織品檢驗工、色彩搭配師、各類考證等,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4.教學管理。學院從以下四個方面狠抓教學管理:(1)抓好課程設置整體規劃,定期結合社會、企業發展需求,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修訂,人才培養嚴格按照培養方案執行。(2)對教師之教和學生之學進行過程管理,如對教師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作業批改、成績考核等方面進行管理;對學生課前預習、聽課、復習、鞏固、考查、掌握和運用進行管理,具體措施包括:領導聽課制度、教案檢查制定、期初教學檢查、期中教學檢查、期末教學檢查、考試總結檢查等。(3)教學評價: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采用學生評價、同仁評價、領導評價的方法進行教學評教,另一方面對畢業、結業的學生由教學質量管理處發郵件開展問卷調查,通過麥可思評價法對學生的培養質量進行全面考核,挖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剖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時改正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4)學院教學建設規劃,按照學校的要求制定相關的教學文件,如:重點專業規劃、階段性建設報告和總結報告、相關專業認證和專業評估、院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管理辦法、院級課程資源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院級轉專業管理細則等相關文件,努力完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以建促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人才培養的創新研究
1.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自身素質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的辦法,發揮學生所長,彌補學生不足,因材施教。全校性公共課,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等課程按學校入學公共課程考試學生成績分班,分別學習不同難易程度的課程,修不同的學分;專業課程按課程屬性設定為必修、實踐、限選、任選、專業選修,同一專業進行方向分流,增強學生選課的靈活性,實施小班化、個性化教學,實行由半完全學分制逐步向完全學分制過渡。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引領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興趣,注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2.拓寬轉專業口徑。
新生入學的第二學期,如有學生對所學專業興趣不足,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全面了解學校所開設的專業情況及就業情況后,提出轉專業申請,由所在學院審核。審核通過的學生,按學校要求,統一參加考核,通過考核的學生由轉入學院組織面試、筆試,合格者即可進入相關學院學習。如學生在原專業第一學年所修課程與轉入專業第一學年所修課程相差不大,可申請同級轉專業;如果學分相差太大,則按降級轉專業處理,大大拓寬學校的轉專業口徑,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專業自由度增加,學習興趣和學習氛圍更濃郁,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導師制管理。學生進校后,大學一年級由輔導員、班主任負責管理,全校性公共課按學校分班級上課;大學二年級,學生根據專業導師的研究方向、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投緣的導師,導師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社會發展、企業需求、研究方向等靈活設置專業小方向培養方案,留意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選修相關專業課程,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社會發展的急需性人才。通過導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零距離接觸,耳濡目染,克服學術浮躁,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教育學生先做人,后成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4.國際交流與合作。學院加強與港澳臺地區著名大學和國外大學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和創新合作,努力實現教師國際化、學生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如:與日本的信州大學、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臺灣玄奘大學合作辦學,為教師出國進修,學生境外交流鋪路。一方面,教師在國外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開闊國際視野,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研究凝練出深厚教學經驗、先進教學理念、優質的、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培養出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學生。另一方面,學院大力倡導有條件的學生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國外的學校體驗、歷練、學習、交流,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如:社會適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增強自身的自信心、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另外,學院積極聘請外籍教師和海外留學博士增設雙語課程,進一步推進課程教學向國際化接軌,開展留學生交換教學。目前,學院已經與國外多所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交流,培養了許多境外交流的學生,對境外交流的學生所修課程學分進行了學分對接,學費有獎學金制度保障,減輕了學生的壓力。
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為了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應用型兼技術技能型人才,需從點滴做起,不斷探索各類人才培養規律,總結階段性成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努力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5]。
摘 要: 紋織物設計能力是紡織工程專業工科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紋織物設計能力包含工程技術設計和藝術設計能力等多方面。文章針對企業能力需求和教學中存在問題,闡述了提高紋織物設計能力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措施。
關鍵詞: 紡織工科生 紋織物 設計能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產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紋織物(大提花織物)的應用越來越廣。一方面,服裝面料大量使用紋織物,另一方面,家用紡織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帶動家紡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家用紡織品的主要織物類型正是紋織物。由于人們對產品審美要求的提高,紋織物的圖案色彩需要更加新奇漂亮,紋織物的組織結構更加復雜。因此,設計出高性能高藝術性的紋織物已成為紡織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而紡織高校如何提高學生紋織物設計的能力已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紋織物設計的能力要求
紋織物由大提花織機織造而成,由紗線通過復雜織物組織構成大型的多彩的多層次的花形圖案。相對于普通紡織品的設計,紋織物的設計內容和過程更復雜,包括基本織物設計、圖案設計、色彩設計、紋樣設計、意匠設計、提花裝造設計、紋版設計及織造工藝設計等。
因此,紋織物設計者必須具有以下幾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紡織工程專業知識及具有一般紡織品設計能力,能夠進行纖維原料和紗線的選擇設計,能夠進行基礎組織織物設計以及織造工藝設計;二是具有基本的藝術素養及圖案與色彩設計能力,能夠進行多色的花形圖案設計;三是具有紋織物和提花機知識,并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夠進行意匠設計和提花機裝造;四是具有一定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夠熟練使用紋樣CAD軟件;五是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設計出藝術性和技術性都有較大突破的紋織物產品。
二、培養工科生紋織物設計能力面臨的問題
1.工科生色彩圖案紋樣設計能力薄弱。
無論是用于服裝或是用于家紡,紋織物必須具備功能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如果只進行技術設計而不進行圖案設計和色彩設計,紋織物就失去它基本的藝術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紋織物。由于形象思維和藝術素養基礎相對薄弱,工科生在色彩圖案設計的學習中存在較大困難,也就不能設計出美觀的紋織物,成為限制學生紋織物設計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礙。
2.學生整體(大設計)設計意識不強。
紋織物不同于一般紡織品織物,它的設計一定與所使用的服裝或家紡的設計相聯系,并形成整體設計,即大設計。而現有教學體系中紋織物設計、服裝設計和家紡設計相互分離,分屬不同的專業,使得學生整體設計的意識不強。
3.重視課堂知識學習與忽視實踐能力提高。
紋織物設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紋織物設計能力的提高,作為紋織物的設計人員,除了紋樣和工藝等設計外,還需要一些裝造等方面的操作技能,而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各類實踐環節培養。當前,相對于紡織高等職業學校,本科院校在實踐環節重視不夠,更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紋織物設計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4.缺少創意設計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把紋織物作為面料的服裝和家紡產品都具有強烈的時尚性,且流行周期越來越短,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紋織物產品結構和圖案等設計不斷翻新,只有不斷有新創意,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目前教學與市場相脫離,學生體會不到競爭,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和創新能力。
三、我校提高工程類本科生紋織物設計能力的改革和措施
1.針對紋織物設計能力培養的課程與實踐環節系統改革。
根據紋織物設計能力要求,我校對紋織物設計的課程與實踐環節系統進行了改革。如下圖所示,在紡織工程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紡織品設計課程,保證學生具有紡織專業知識和一般紡織品設計能力;通過課內外的繪畫和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美術藝術素養,在此基礎上開設色彩、圖案和紋樣課程,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紋樣(藝術)設計能力;紋織物設計課程是整合后的紋織物設計的綜合性課程,基本包含紋織物設計的各個環節內容,同時配以CAD課程與上機實驗使學生掌握紋織物基本設計能力;通過紋織物設計實訓、服裝與家紡設計實訓、校內外專業競賽和企業實習,最終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和以往教學系統相比,新的教學系統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整體設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更有效。
圖 基于紋織物設計能力培養的課程與實踐系統
2.增強“工”“藝”結合,提高紋樣設計能力。
我校紡織工程專業學生均是高考理科生,由于高考的壓力,他們很少有較深的藝術熏陶,藝術修養基礎相對薄弱,對藝術認知較淺。為了培養學生的色彩圖案設計能力,有必要進行相關藝術修養教育。在學時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為了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主要是在有關紋樣課程中增加一些基礎的美術理論知識的傳授,大部分是通過課外藝術活動培育學生的藝術修養。要求學生選修“美術史”、“繪畫技法”、“美術作品賞析”等學校層面選修課;鼓勵學生成立“繪畫社”“攝影社”等藝術類的社團,也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名畫欣賞和書畫攝影展示活動。在整個相關教學過程中,都要求教師更多地從色彩、圖案的藝術性方面講解,各個環節的教師都懂得,只有將“工”“藝”深度融合進行教學,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紋織物設計能力。
3.項目式教學,以產品為目標提高學生的整體設計能力。
我校在紋織物設計教學中提出項目式教學方法,要求始終以某個服裝或家紡產品設計為最終目標,提出各種設計任務。在課程教學中,以服裝或家紡面料設計為主線組織教學活動,首先講授服裝或家紡基本設計思路,接著才是色彩圖案設計、紋樣設計、意匠設計、紋版設計、裝造設計和上機裝造的教學。在紋織物設計和產品設計實訓教學環節,在經過來樣設計的簡單紋織物設計后,在產品設計環節學生自己設計服裝或家紡產品,提出紋織物面料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色彩圖案設計,然后學生應用紋織物CAD進行紋樣設計、意匠編輯處理和紋版設計,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裝造設計、上機裝造并織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最終產品設計為任務,邊學習邊實踐,在一個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下,始終圍繞設計的目的和內容,感受到紋織物設計和生產的整個過程。
4.構建校內外實踐場所,加強紋織物設計實踐能力培養。
過去,一般紡織高校紡織工程專業培養人才主要面向大型棉紡織企業為主,還有針織和色織企業,因此校內實訓基地中大提花織機生產設備較少,校外實習基地中家紡類使用大提花的企業也不多。為了適應紡織產業產品結構的變化,高校必須重視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和更新。我校在紡織工程實驗室和現代紡織實訓中心的基礎上,構建了校內紋織物實訓工程中心,另外,在服裝CAD中心和紡織CAD中心建立仿真模擬實訓場所。校外,在悅達家紡集團等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并采用產學研、社會實踐等形式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在實踐教學系統中,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如組織學生課外進行繪畫能力訓練;在紋織物實訓中,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意匠圖的臨摹、平涂、勾邊和點間絲等手工繪制技能基礎上,再學習在電腦上使用紋織物CAD軟件來替代,這樣知識和能力更全面;在上機裝造時,訓練學生掛鉤、吊綜、穿經和軋紋板等技術;學生在校內能夠完成全部設計內容,并進行部分產品試織;通過在實習企業頂崗實習,可實現自己設計的部分產品的生產。此外,還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大賽和學科競賽活動。通過多層次的實踐環節,使學生的紋織物設計實踐能力大大提高。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教學團隊。
提高學生紋織物設計能力的關鍵之一是教師隊伍建設,我校紡織工程專業教師主要是工科專業出身,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教師不多。為了提高紋織物設計教學中的圖案色彩等藝術方面教學水平,短期內快速提高現有教師藝術水平是不現實的,我們主要采取引進和兼職兩個辦法,組建“工”“藝”結合的教學團隊。近年來,招聘多名藝術設計類的教師,并從家紡企業引進具有較高紋樣設計能力的設計師充實教師隊伍,另外,通過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許多企業的設計師成為我校的兼職教師,形成多層次多學科多類型人員組成的教學團隊。與此同時,積極建立長效的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機制,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在校內由教師組建紋織物設計工作室,與學生一起“真題真做”,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既指導了學生又提高了教師自身設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校組織教師到生產企業第一線開展產學研合作,并選派部分教師到企業掛職鍛,教師實踐能力大大提高。
6.組織和參加學科專業競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紋織物設計需要緊跟時尚,需要“人無我有”和“人有我新”的創新精神。我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創意、創新等發散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除了在藝術素養教育和常規理論實踐教學外,積極組織和參加各種紋織物相關的學科和專業競賽。學校每年舉行“繪畫作品競賽”、“織物設計大賽”、“紋織物設計大賽”和“紋織物CAD設計大賽”,對學生和指導老師進行評選獎勵,并給學生計算學分;同時鼓勵學生參加行業認可度高,組織正規的專業競賽,如“紅綠藍杯”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中國大學生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中國國際面料設計大賽、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和中國絲綢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等。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專業競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高水平的專業大賽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和當前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參加各種專業競賽為契機,構建基于導師制的專業競賽輔導機制,將導師和學生聚集在一起,集體研討創意設計、色彩圖案和工藝制作中的相關問題,訓練學生準確把握設計作品的優缺點。實踐證明,組織和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科專業競賽,是提高學生紋織物設計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摘要:紡織工程專業應根據社會與行業發展需求,確立紡織工程科技創新與紡織商貿實踐能力綜合培育的指導思想,本文圍繞紡織工程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探討,并結合行業與企業對用人的要求分析了本專業的就業領域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紡織工程;應用復合型人才;高技術;創新;就業需求
紡織工業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早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就提出紡織業發展要強調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也就是說,在今后紡織工業發展過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資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過調整投資結構、產業結構和資源結構來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需要具有高技術和專業技能較高的人才[1]。我國是一個紡織工業大國,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提高本國的紡織企業力量,對高級紡織人才的需求會更加迫切,因此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為適應這些需求,紡織工程專業應確立紡織工程科技創新與紡織商貿實踐能力綜合培育的指導思想。專業應培養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紡織材料科學、現代紡織加工制造技術、紡織品設計與紡織產品檢驗等工程理論與實踐知識,熟悉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理論和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計算機與英語應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具有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和組織管理能力,滿足紡織生產一線和紡織貿易的崗位要求,從事紡織生產管理、紡織品設計與開發、紡織產品檢驗、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等工作的工程應用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的具體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識
具備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所需的數學、物理、化學基礎,掌握紡織品設計與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實踐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紡織工程問題。
2.問題分析
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紡織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掌握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知識、方法和技能,能夠綜合運用紡織專業知識分析紡織品檢驗、紡織貿易業務中的工程問題。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
能夠設計針對紡織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掌握紡織材料的性能及其測試方法,掌握紡織生產流程,掌握紡織品開發技術,具有紡織品工藝設計、紡織品產品設計、紡織產品檢驗和解決紡織品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有創新的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能夠跟蹤紡織工程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提出解決紡織工程問題的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
4.研究
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紡織工程問題進行研究,能夠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分析與評價,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
掌握數據處理技術和方法,能夠針對紡織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紡織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
6.工程與社會
具有工程實習和社會實踐經歷;
熟悉與紡織工程相關的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能夠客觀評價紡織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紡織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范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具有運用科學技術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
具有組織管理、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
能夠就紡織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
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能夠制定項目規劃,并整合資源,組織實施。
12.終身學習
能夠制定并實施自身職業發展計劃,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在紡織工程學生培養過程中,應重視采取將校內學習和校外工作實踐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學生及早接觸社會提供機會,以便由此積累工作經驗,為畢業后順利就業做準備。
紡織工程專業在專業學科中屬于工學類中的輕工紡織食品類,其中輕工紡織食品類共15個專業,紡織工程專業在輕工紡織食品類專業中排名第3。紡織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一般可以在紡織企業的技術和業務管理部門從事工藝設計、生產管理、產品開發等工作,到經營和外貿等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和專業外貿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單位、紡織學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同時,由于專業調整,畢業生就業面更廣,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進入其他行業大型公司就業,不少畢業生被合資、獨資企業錄用,部分畢業生被國外企業錄用,直接到境外就業。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從事的崗位主要有銷售工程師、面料輔料采購、專業咨詢技術人員、機械工程師、機電產品招標與進口業務經理、銷售經理、儲備干部、紡織助劑銷售工程師、面料開發、產品檢驗工程師、驗貨員、研發工程師等[1]。據統計,紡織工程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地區有:1、上海、2、廣州、3、杭州、4、深圳、5、蘇州、6、北京、7、東莞、8、寧波、9、青島、10、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