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7 04:48: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心理學研究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明確指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16號文件”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較高的目標,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擺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來思想教育發展的趨勢
多年來,西方的公民教育一直強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從外部灌輸向自覺觀察學習的教育方式轉化,加強隱性教育力度,增強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合力。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注重正面教育,注重運用灌輸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輸社會主導思想意識和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這種方式固然簡單、易于起效,但西方的思想教育方法相比之下則更為隱蔽,深入人心,值得借鑒。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離開有效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開展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當今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出的重要課題。當前,國際敵對勢力與我爭奪下一代的斗爭更加尖銳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如何開展一場有效的、潛移默化的、浸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實踐方面面臨的重要課題。以腦電理論為啟示,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將具有較高的操作性和廣泛的推廣性。
二、腦科學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
跨學科學習腦科學,可以在腦電理論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之間實現有效的銜接,用腦電理論指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選擇和實踐開展。
1、左右腦分工理論概要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1913.8.20-1994.4.17)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因此榮獲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大腦有左右兩半部,各有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左腦操縱語言、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產生直觀、想象,具有形象思維功能,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100萬倍。思想政治教育要產生效果,必須內化到大學生的心中,這一過程既是邏輯的,又是非邏輯的;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所以,既要儲存于左腦又要儲存于右腦。以往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邏輯性強,只能與左腦相互關聯。科學開展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與右腦相互關聯,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內化,深入到同學們的心中。
2、腦電理論概要
腦電理論,又稱腦波理論或腦電波理論。自從1929年,德國的精神科教授柏格(HansBerger,1873~1941)成功完成首例人類腦波的記錄之后,經過數十年不斷的測試及研究,腦波專家已經了解正常人在不同年齡的腦波型態、清醒與睡眠的腦波變化。國際腦波學會針對不同震動的周波數,把腦波由慢到快依序分為δ(得爾塔)波、θ(希塔)波、α(阿爾法)波、β(貝塔)波。研究表明,在α波時,人的意識處于清醒與半清醒之間,腦的防御降低,身體更為放松的,靈感與直覺敏銳,腦的活動活潑。所以α波是為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均是在大學生“警覺狀態”(β波狀態)下開展的,起效不明顯。采用有效載體,讓學生在“放松狀態”(α波狀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則效果更好。但是,以往觀念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僅停留在“寓教于樂”的層面,此舊觀念有待推翻。
三、目前國內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目前,國外均非常重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環境、教育督導、發揮實效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做法;在我國香港和臺灣,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長足的發展;但是,內地高校對于如何科學、規范地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還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實操經驗的提升。
1、理論研究現狀
國內在理論層面,開始有效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如何開發、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調動校內外各種力量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活動、載體、環境建設為切入點,運用隱性方式切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形成一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包括人員的組成、培訓、考核等;如何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加以結合;如何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如何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評估、考評和激勵。如何制定政策,完善機制,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等。
2、實踐開展現狀
在實踐方面,開展的工作則略顯滯后。很多學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灌輸為主。誠然,在一定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正面灌輸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多元文化下,如何讓課堂教育、政治灌輸不僅入耳,而且入心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些時候,受眾表面在聽,實則內心不接受,這種做法的效果就會大大折扣。以大學為例,目前的高校開展思想教育的隊伍主要有兩支,一支是思想政治課的兩課教師,另一支是輔導員,筆者調查了大連的一些高校,從目前的工作形式看,兩支隊伍都是以正面灌輸教育為主。
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開發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眾多,而從研究中來看,隱性載體發揮作用的強弱,與其能否降低受眾的內心防御有關,如果通過一些活動讓受眾的腦波達到“放松狀態”(α波狀態)那么教育效果會更加深入人心。研究中,開展了針對大學生道德和行為實踐,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素質,真正促進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符合社會的需求,側重考察藝術熏陶、團體輔導、社會實踐、文化建設等十幾種載體,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影響。
1、藝術熏陶
目前,還沒有對藝術育人的效果給予足夠的重視。事實上藝術作品是最富有情感的,它通過塑造生動的感性形象去感染人,使之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時,優秀的藝術作品蘊含著大量的作者思想,當欣賞作品時,欣賞者就會與作者心意相通、實現共鳴。而更多的欣賞蘊含優秀思想的藝術作品,欣賞者就會領略到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就是無言的教育。所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開展藝術教育的時候,不僅讓更多的高雅藝術走進校園,更應該讓同學們學會欣賞藝術的方法,而不是“看熱鬧”;同時,研究建設優秀的藝術作品庫,收錄更多的優秀藝術作品,供學生自由的選擇欣賞;舉辦大眾化的文化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藝術表演當中。藝術作品,不僅能陶冶情操;根據左右腦分工理論,藝術作品還能開發潛能。
2、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有組織者的一對多開展的主題活動,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這種方式以運用專業的技術,促進學生們對自我的認知、對環境的適應、對他人的理解、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正是因為團體輔導的過程中沒有說教,達成的共識也均在類似游戲的過程中形成,團體成員在分享體驗時則更覺得真實。成功的團體輔導,可以很好的形成團隊的精神和大學生合作的意識,同學們領導的能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
3、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于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社會實踐以社會為教材,大學生在參與實踐中可以直接感受經濟的發展、職場的氛圍、團隊的建構、自強的重要,所以,以社會為師,可以讓大學生鍛煉優秀的品質。同時,社會實踐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是一種以他人為師的教育方式,讓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通過社會實踐以后的學生,通常會更加熱愛國家和社會,更加體會創業的艱辛、更加理解家長與師長的期待、更加珍惜大學生活的時光,一個嶄新的精神面貌通過實踐得以形成。
4、文化建設
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可以讓大學生自覺成長、寓教于樂。《音樂欣賞》、《公共關系學》、《大學生心理衛生》等人文選修課,文理交融,為大學生開辟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各式各樣的競賽,鍛煉了能力,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擴大了知識面;陽光體育運動、大學生藝術團、朋輩輔導小組豐富了大學生健康的課余文化生活,有利于優良學風的形成。軍訓、觀影、沙龍等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和進行自我教育,使各種能力協調發展。歷史和實踐證明,新的教育方法的創新必須依托于教育理論的改革,而教育理論改革的靈感也來源于實踐經驗總結。很好地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進行學科交叉和學科交融,已經成為學科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新思路。20世紀,腦電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腦電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針對人的學科,將腦電理論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必將很好地提示如何選擇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提供來自自然科學的依據。
作者:陳肖東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1農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礙的表現
通過對大量農民工子女的調查和研究分析,我們發現,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障礙包括交往動機、交往情感和交往行為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一是在交往動機方面,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圈子較小,他們更加渴望交往。但他們往往受到所生活的交往空間限制,交往范圍較為有限,而城市學生往往也不太愿意與他們交往。二是在交往感情方面,農民工子女的現實交往往往不暢。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同學中朋友少,而好朋友更少。在這一背景下,他們在交往中碰到的問題和困難往往容易積累起來。因此,存在大量農民工子女把交往的感情需要轉向社會青年和虛擬網絡空間的現象。三是在交往行為方面,較易走向封閉,不愿主動交往。農民工子女容易因為物質的匱乏產生交往的自卑,在城市生活中難以找到交往的對象,往往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不會主動與人交往,因而極易形成孤僻心理,影響到日常的交往行為發展。
2農民工子女交往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
2.1農民工子女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個性即人格
指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經常的、穩定的不同于他人心理特點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于不同的人的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所生活環境都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行為方式和別人相比總是存在千差萬別的。個性品質表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令人生厭的、疏遠的,有容易被人接受的,也有被人喜歡的等各方面不同情況。
2.1.1農民工子女具有一定的良好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
但容易被誤解,不利于交往農民工子女在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存在一定的交往優勢,如他們具有勤勞、誠實、謙虛等品質,這些品質可以使他們獲得一定的交往便利。同時,農民工子女身上不少的良好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在交往中也容易被城市孩子誤解,如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對物質較為敏感,容易被城市孩子認為是小氣、自私;農民工子女說話較直,容易被理解成是語言尖酸刻薄;農民工子女較為膽小,容易被理解成是不合群,脾氣怪異。這些誤解,容易使本來人際交往能力就較差的農民工子女產生交往的障礙。
2.1.2農民工子女有部分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
容易導致交往障礙的產生在城市生活中,一些農民工子女會具有不良的個性品質,這些不良個性品質表現在思想以及行為上。在學習上,一些人成績不好,經常不交作業;在行為表現上,會拖班級的后腿,甚至有些人還破罐子破摔;更為嚴重的是有部分孩子還結交社會上的問題青年,甚至開始早戀等。這些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很易引起同學們的反感,進而導致他們不愿意與農民工子女交往。同時,這些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還會破壞班級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導致班風學風被破壞,對農民工子女自身的學習和成長是不利的,甚至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從而導致一些老師也在心理上不接納農民工子女。
2.2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障礙
產生的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長既是啟蒙之師也是終身之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施加的影響是最早和最全面的。農民工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也受到父母的直接影響,家庭教育能否跟進、父母的文化水平、職業收入等因素都將影響到農民工子女的人際交往。農民工家庭容易導致子女人際交往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2.1父母的缺位,造成親子感情的缺失
不少的農民工子女都在農村長大
上小學后才來到城市,而在農村生活時,這些孩子往往是由爺爺、奶奶隔代進行撫養的,等到孩子要上學讀書了,才把孩子接到城市來。由于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長期缺位,孩子與父母形成了一定的隔閡,無法表達他們間的感受和愛,孩子心理在發展上已經蒙上了陰影。
2.2.2農民工父母文化水平過低
缺少必要的教育常識可以說,大部分農民工子女父母的學歷水平都不高,在城市中主要從事收入較低的體力勞動。同時,他們還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常識,但卻對孩子的發展有較高的要求,這極易形成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影響孩子的自信。
2.2.3家長與老師缺少溝通
對孩子發展關心不足不少老師都反映,一些家長,特別是農民工家長,除了考試分數,他們平時極少與老師溝通,很少關心孩子的表現和發展,以為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學校,孩子的一切教育問題都迎刃而解,自然能夠獲得比在農村學校更好的成長。
2.2.4父母收入偏低
影響孩子交往的自信農民工受文化程度所限,在城市大都從事建筑、環衛等職業,他們的收入也較低,在城市生活中往往僅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這樣的經濟條件,往往不允許孩子在物質方面與城市孩子相對比,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進而影響孩子在學校的交往。
2.3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障礙產生的學校原因
學校在學生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影響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學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同伴交往等,這些因素不合理,都會導致農民工子女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
2.3.1學校管理不夠合理
過分注重學習成績學校的教學管理包括對教學紀律、成績管理、評優評先、班隊活動的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知道,由于農民工子女的生活總是隨父母在城市和農村之間來回,他們曾在不同的學校學習過,對城市和農村學校的管理都有一定的對比,不少城市學校較為注重成績,評選各種先進均根據排名,而農民工子女基礎本來就有一定不足,他們還存在一定的學習適應困難,因此往往很難跟上城市學生的學習步伐,學習成績也就很難提高。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很容易造成他們喪失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以致產生怕學、厭學的不良情緒。這些怕學、厭學情緒的產生,以及學習興趣與信心的喪失,都是產生人際交往障礙心理根源。
2.3.2學校教育方式不夠恰當
缺少教育的針對性在城市學校里,一些農民工子女無法和本地生學生一起參加升學考試,一些農民工子女基礎較差,甚至有的農民工子女人際關系不夠好。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一些老師就把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看成例行公事,甚至有一些教師還把農民工子女看成是教學及班級管理的負擔,僅限于課堂上傳授知識,不太關心他們心理的需要。哪怕有些老師或是班主任意識到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而學校和老師也沒有對他們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3.3同伴關系的不良
容易產生不良行為農民工子女的人際交往存在弱勢,一方面他們難以得到重視;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在學習和行為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城市學生對他們也會產生反感,不愿意與農民工子女交往。從而使他們在同伴關系中正常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交往往往就會表現出退縮、封閉、膽小、怕事等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會使他們在內部形成小團體,脫離班集體的范疇,成為一個游離于班級的小團體。而一些問題嚴重的農民工子女,將交往的需求轉移到互聯網上,甚至結交社會上不良青年上,進而導致這些農民工子女在學習、行為上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2.4導致農民工子女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的社會原因分析
農民工子女來到城市生活,在城市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環境里,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容易導致他們的交往障礙產生。
2.4.1傳統的城鄉差別觀念
對農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偏見農民工及其子女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一些城市居民對農民工及其子女存在一定的歧視。一些素質低的城市人甚至認為是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到來,影響和破壞了城市的形象與秩序,擠壓了城市居民的原本就不足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等。這些歧視,容易導致農民工子女看不起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2.4.2戶籍的二元結構體制問題
對農民工子女的學習和生活有較大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戶籍制度都是二元結構體制,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問題同樣受制于戶籍的二元結構體制。雖然,農民工在城市里為所在城市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可在工資待遇和社會福利上,甚至是在社會的認可上,都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平待遇。農民工想讓子女得到城市居民一樣的教育,讓孩子來到城市上學,往往因為戶籍障礙使其子女在入學和升學等方面的問題無法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到平等的優質教育。同時,加上家庭無法給子女創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這些會對農民工子女幼小的心靈造成深深的影響。
2.4.3人際關系網絡過小
農民工子女無法獲得各方關愛農民工雖然來到了城市生活,但要融入現實的城市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他們往往是較孤立的來到城市,沒有多少親戚和朋友,在平時的生活中,無法讓孩子獲得包括叔叔、阿姨等各方的關愛。人際關系網過窄,極容易使他們的內心產生失衡狀態,從而產生自卑心理。此外,農民工子女還會受父母心態、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在與同伴交往中產生心理落差,存在明顯的自信不足,評價過低,這些拘謹、壓抑、退縮等心理綜合在一起,讓他們無法獲得正常的人際關系。
3交往障礙的引導策略
農民工子女健康的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很多,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的重要影響。農民工子女是人際交往中的主體,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從農民工子女的人際關系發展過程看,他們在中小學階段的人際交往發展還是人際發展與成熟的開始階段,尚未形成穩定和人際關系,還有較大的可塑與可變性,這一階段也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影響人幸福的環境因素,包括創造力的體現、培養、發揮等,都包含了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因素。因此,要消除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障礙,家庭教育是孩子發展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也是成長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應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努力,建立起一個和諧友好的發展與交往環境,進一步提高農民工子女的自信,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獲得健康快樂地成長。
3.1農民工子女的公平受教育權利,有賴政府的保障與社會的關愛
3.1.1教育公平是建設
公平社會的基本體現現代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以保障公平受教育權為基本出發點制定相關教育政策,使孩子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教育公平包括孩子在入學、受教育過程和取得學業成功等等方面的機會均等。
3.1.2政府保障農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權應采用的措施
農民工子女公平的受教育權能否可以得到保障,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所采取的措施是密切相關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將農民工子女學習納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的績效考核范疇,并對職能部門的責任進行問責,確保落實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權;還要取消農民工子女入學以及升學的戶籍的限制,讓他們可以和城市孩子一樣可以就近入學,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學習考取理想的學校,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優質教育,和城市生有相同的機會升學與考試,甚至在將來同樣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農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是他們是否被城市的教育認可,他們在學習的熱情與潛能能否被激發的前提與保障。
3.1.3社會要形成關愛
農民工子女的城市氛圍Williams等人的研究證實:當孩子們的周圍環境提供了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反之,這些孩子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方式。農民工子女來到相對陌生的城市,他們肯定向往城市生活的美好,但現實卻把農民工子女推進了城市生活的低層,對心理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本來就容易產生孤獨、寂寞和自卑的心理。在部分城里人歧視的眼光下,他們的發展將步履維艱,幼小的心靈是無法承受這樣的負擔的,他們作為弱勢群體,無法在城市里尋找到歸屬感。因此,他們在學業和人際交往上都將受到巨大的影響,不但會造成他們難以適應城市的發展,也極易造成他們將來成為城市生活不穩定因素。因此,應該客觀公正地對待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貢獻,全社會都要關注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接納和包容城市農民工的存在,給農民工子女創建溫暖的發展空間,讓農民工子女能夠在城市平等地生活與學習,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
3.2改善家庭教育的環境,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
3.2.1父母要掌握相應的教育知識與技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孩子在城市中呆在家里的時間是最長的,他們受到家庭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因此,農民工雖然自身的文化水平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應該掌握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能。一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不少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無暇關注,只關心成績,成績不好就知道責罵或是懲罰,不利孩子的身心發展。二是要加強與子女的溝通,父母除了孩子的學習問題,還要關注的交往問題,要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談,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罵,不宜讓孩子幼兒小的心靈獨自承受過大的壓力;三是要有合理的期待目標,不少農民工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甚至有些人還把自身在文化上的缺失轉移到孩子的身上,這樣不但容易造成因目標的差距給孩子過多的責罵,也會讓孩子承受了過大的心理負擔。家庭教育的不當,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不利他們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
3.2.2創建家庭和諧的人際關系
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與家庭人際關系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分不開的。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是子女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不但能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物質條件不足所產生的自卑心理。反之,缺少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和睦相處,使家庭成為孩子發展過程中躲避風雨的溫馨港灣。積極的家庭人際關系,父母是“溫和、易接受人、民主”的,則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內在的價值。
3.2.3關注孩子交往過程的細節
孩子交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好的交往行為或是不良的交往行為產生總有一個發展過程。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密切關注孩子平時交往過程中的細節,及時發現一些不良行為的苗頭,對培養孩子的良好交往能力非常重要的。對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的有益的交往行為,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而對一些不良的交往行為,則要及時給予說理、引導,防止他們走上交往的不良極端。
3.3學校要重視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3.3.1學校要制定相應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
在學校管理中,要制定相應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督促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履行公平教育農民工子女的責任,也讓教師能夠開展有效的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學習、身心健康發展的工作,禁止歧視農民工子女的行為發生,使學校和老師切實關注農民工子女。同時,學校也要創建一個同學間和諧友愛的交往環境,同學間是能夠產生和保持愉悅、興趣、自豪和滿足等積極情緒,避免城市學生和農民工子女歧視或孤立現象的產生,給農民工子女一個安心學習和發展的平臺。
3.3.2根據農民工子女特點
提高其自信水平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二是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境和環境的挑戰,后者則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積極個性特征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樂觀,農民工子女交往障礙的存在,歸根結底是因為自信的不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首先,教師應該幫助農民工子女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信水平;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要關注農民工子女,要有意識地多提問他們,對他們的良好表現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成就感;此外,教師還要根據每個農民工子女的不同特點,分配給他們相應的任務,給他們更多展現自身的潛能的空間與平臺,通過能力的展現和提升增強他們的自信。只有自信水平提高了,孩子才有可能敢于主動問老師和同學的學習問題,通過在學習和活動中與老師、同學的接觸,增加他們和老師及同學之間的認可,克服交往中存在的障礙,提高交往的能力。
3.3.3引導農民工子女學會交往的技巧
農民工子女身上有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存在一定的個性不足,因此如何充分發掘他們的優點和長處,揚長避短,讓他們學會交往,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一是要教會農民工子女學會角色扮演,在交往中,要克服自我中心,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同伴,只有信任同伴,才會獲得同伴的信任,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人際交往一定會成功;三是要讓孩子勇于和同伴交流,把自己從封閉中解放出來,在交往中改變自己的態度,在行動中加強與教師和同學的友誼;四是要教會孩子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交往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的消極情緒,要教會孩子及時通過學習或活動等形式轉移出去。通過積極的情緒教育,在樂觀心態的過程中,甚至能夠將一些消極的情緒轉變為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保持積極和陽光的交往的心態。
4總結
總之,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關心與幫助,他們交往能力的提升,也要有農民工子女自己努力,只有當農民工子女享有了和城市人一樣的公平教育環境,個性和潛能都能夠得到積極的發展,他們人格才能不斷地健全,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才能夠不斷提升。
作者:謝龍華 鐘貞 單位:梧州學院
一、以情境教學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對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在進行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激勵學生學習物理,勾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同時還能夠有效地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幫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通過情景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學需要將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等結合在一起,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經驗等建立適合學習的情景教學環境,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歸納總結等獲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礎知識.例如,在講“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準備幾個通過敲打可以發出響聲的物體,如茶杯、小鼓等.讓學生閉上眼睛,教師用木棒敲擊任意一個物體,學生猜出是哪個物體發出的聲音.之后教師將撕碎的紙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動鼓面,帶領學生觀察鼓面上不斷舞動的紙屑.這時教師可以提問: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人體什么器官起到了聲音的感知功能?聲音又是怎么傳播的?讓學生一一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模式,使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有趣物理現象進行理解,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以角色扮演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
角色扮演教學方式在初中物理學的教學中同樣十分的適用,在該方法的使用中,讓學生扮演物理學習活動中的某一個角色完成任務.在實行角色扮演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相關的課堂主體設計一個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物理活動,該活動的設計主題中還應該融入樂觀、好奇等積極的元素,然后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分組,通過抽簽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學習電功率以及歐姆定律后,教師可設計一個相關的學習主題.這個學習主題的主要內容是學生扮演成一個設計師的角色,設計一份自己房間電器設備以及電路的圖紙,在這些電器設備和電路當中,應該包括電燈、電表、變壓器、空調以及開關等.為了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挑戰性,還應該對這些電器設備和電路的功能和作用進行解釋.學生設計完成之后,同學之間可以對這些設計進行評價,還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相關的交流和溝通.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某個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通過設計一個較好的主題,讓學生在學習的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開發學生所具有的潛在力量,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實驗教學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
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大家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授課開始的前一段時間,教師可以對整堂課的布置進行精心的設計研究,將需要引入的教學實驗合理地融入進教材內容當中,使學生在讀書、聽課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發現這個關鍵點,為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埋下伏筆,激勵學生認真學習.例如,在講“速度”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實驗,準備幾張白紙、刻度尺、秒表等相關實驗器材,讓學生比較紙片下落的速度.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提出問題:哪張紙片會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據什么進行判斷的呢?在演示實驗時,讓學生拿出兩張16開的紙,將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外一張對折兩次,為了讓紙片可以平穩地下落,可以把紙片兩端向上疊起一些,將紙片放在同一高度,將其同時釋放.要求學生對紙張下落的時間進行記錄,比較那張紙下落的速度快.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動手實驗,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速度的知識,使其能夠更好地對其進行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以評價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
積極心理學是一項重視學生幸福指標的學科,教師是影響學生感受幸福的關鍵人物.在進行物理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評價的方法,對學習有進步的一些學生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演以及肯定,為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積極的評價,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潛在力量,板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融入積極心理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教師能夠更加合理地開展教學,順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作者:江銀燕 單位:江西上饒婺源中學
1、理順師生關系
1.1換位思考來理解老師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會對沒有缺點的人敬而遠之。其實世界上不存在一點毛病和問題都沒有的人,在中學生的師生關系里,有時會出現師生沖突,這時無論是怎樣的情況,學生首先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千萬不能不顧場合頂撞老師,甚至有過激的行為發生,這樣會使問題升級,鑄成大錯。想想老師有時出發點是好的,是對學生的負責任,也許有時語言會激烈些、或者是不是學生誤解了老師等等原因,造成了師生關系的沖突。但不管如何,中學生都要尊重老師,維護老師的自尊和尊嚴。
1.2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優越感強,以自我為中心現象明顯,有些學生不允許批評,也受不了挫折和批評,如果在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往往就會對老師產生不滿、心中不悅,有時還會影響到其所教授課程的學習效果。
2、協調親子關系
這里所說的中學生的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交往關系。具體包括父親與子女之間的交往、母親與子女之間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種人際關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關系。青春期是人生中發展的關鍵時期,更容易產生親子的沖突,所以我們要構建和諧溫暖的親子關系。中學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2.1理解父母
首先,要看得起父母。無論父母從事什么工作,無論他們的文化水平如何,他們都是在為社會同時也是為子女做奉獻。理解和珍惜他們的付出,從心里感激他們。中學生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平和,有事情要與父母商量,遇到父母與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時,要與父母好好溝通,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不能頂撞父母、與父母大嚷大叫,甚至有的中學生還與自己的父母來硬抵抗,讓他們感到極度地傷心。
2.2關愛父母
從小事入手,養成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的行為習慣。主動做些家務勞動,平時多留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如果看到哪里不舒服,問一問,有病要陪他們去看病。父母過生日時,送上真誠的祝福,節日里多陪陪父母。2.3自我成長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也在成長,成長中我們既要做到與父母的良好溝通,也要鍛煉自己的獨立性,因為不遠的將來,未來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要注意從老師、父母、長輩身上學習他們的經驗和閱歷,汲取他們知識和教育,這些有益于我們中學生日后的發展和提高。
2.4培養尊敬長輩的美德
尊敬長輩要落到實處。比如:吃東西時,要先給長輩,出門之前要同家人打個招呼,公共汽車上要給老人讓座等。
3、同伴關系
3.1不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在學習和生活中,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和想法,總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種交往方式最不好,最容易導致孤立局面。要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學會理解他人,要學會運用人際交往的“黃金原則”——即象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3.2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努力理解對方
當觀點不一致時,應想辦法心平氣和地講明你的想法,增進相互的理解,使彼此間的感情融洽。切記不可粗魯行事,傷害他人。凡事多為他人著想,自己有錯時應主動承認并道歉,對他人的缺點也要給予寬容。
3.3對待友誼需要真誠
進行人際交往要有一定的原則,要給予他人真誠的批評與幫助,要有一個真誠的感覺,建立起真正的、互幫互助、和諧有益的人際關系。
3.4交往方式要及時調整
當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時,同時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新型的人際關系。如果我們只與自己喜歡的人交往,對自己看不習慣的人根本不理,就顯得十分幼稚,會造成自己的心理壓力。
4、結語
最后,做為中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時期,往往具有新奇性、探索性的特點,有時情緒也不是很穩定,所以我們要主動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避免有時會導致一些不良事件的發生。所以我們認為在中學生這一人生發展特定時期的人群,社會、學校和家長要充分重視學生們的人際關系的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對于出現這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時準確地處理好,保證中學生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劉恕華單位:吉林遼源職業技術學
1.研究目的職業教育心理研究學的首要任務是揭示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更好地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服務。應以職業教育對心理學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以解決職業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為目的,根據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工作范圍。
2.研究領域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及時地吸收本學科和某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調整自身的學科體系。從組成內容上說,職業教育心理學將包含有關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心理發展理論、職校師生心理理論、職業心理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等相互聯系的六大塊;從理論觀點上看,除了認知觀外,職業教育心理學還將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論學說的精華,如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證明是正確的理論觀點,來充實和完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3.研究方法就職業教育實踐而言,負責施教者是本地區的教師,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區的學生。
因此,任何有關教與學的問題,全都是本土性的。針對本土性的職業教育問題,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以謀求解決,以實現職業教育目的的一切構想與實際運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未來職業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適當的方法,沒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適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對象以及問題性質的方法,就是最適當的方法。
4.研究對象職業學校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感情、有個性的、整體的人,在職業學校教育的情境中,應以全體學生為范圍,以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部為對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雖然研究的范圍包括學生全部,但研究對象卻是以個別學生為基礎的,是在“了解學生心理需求與主觀價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對每個學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體的身心統一的學生主體是未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艱巨任務。
5.研究重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熱點”紛呈,心理潛能開發、心理素質(健康)教育、創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操作技能訓練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將更加深入,這些策略是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職業教育實際的橋梁。要解決未來職業教育領域的實際問題,上述這些課題的進一步集中與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6.研究手段目前,世界各國對教育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都加強了高新技術和方法的訓練。我國心理學研究人員巳經開始借助于計算機,采用多因素分析等統計技術,而且還引進了現代統計分析軟件包,這就為未來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增添了現代化手段。可以預見,高新技術與手段在未來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7.研究隊伍由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完善與深入,復雜性日益增加,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課題研究僅憑個人的努力是難以勝任的,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協作完成,越來越多的相關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已經進入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心理學工作者、職業教育工作者,職教行政管理人員等共同合作進行職業教育心理研究,必將成為未來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取向。
【摘要】電工課程是高校電子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獨立學習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思索并探討的問題。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電工課程的特點,探討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學習心理學;學習興趣;自主學習
電工課程是電氣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具有明顯的工程性質和很強的實踐性,涉及的半導體器件多,內容雜又難理解,抽象概念多,大部分的學生普遍認為入門難。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的特點,邏輯抽象思維能力有很大發展,求知欲旺盛,對感興趣的東西可以積極思考,樂于創新。教員在教學工作、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作為教員,只有理解了學生,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授課質量。
1.大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
大學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中小學生學習的特點。
1.1學習內容上的特點。
大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高級專業人才,這就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職業定向性比較強。大學生即要學習各專業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掌握從事各類專業活動的基本技能,又要在本專業內撥博覽群書,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鉆研。大學教育還強調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學習方法的特點。
經過高中的有組織有指導的學習后,大學生的學習轉變為自學方式占主導地位。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學習的意義、價值,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學習獨立性、批判性都很強,能夠獨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確結論,喜歡表達自己獨到的想法、見解和觀點。
2.順應時展潮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倡教育終身化。
一個人的工作職能也將會經常變動,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也必須不斷更新,我們應當緊跟時展潮流,隨社會經濟結構經常變動,以“學校課堂”為主體的一次性教育將不能夠滿足社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領會終身化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人才的培養和塑造正是依賴自主學習,從人才應具備素質和能力分析,排在前三名的是:創造性和創造精神、學習能力、技術能力。這三大能力的結合正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任務有
2.1培養學習興趣。
培養興趣是做好自主學習的關鍵,自主學習不是強迫性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自覺發展進行的,這將有利于自己的個性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中,實踐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將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自主學習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自學,而是一個在交流中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而獲取知識的過程。
2.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長期的學習中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經過高中時期的教師直接組織和指導,自學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2.3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的刻苦努力固然重要,良好的學習方法會事半功倍。大學教育并不一定要記住所學的東西,但一定要學會學習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到很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3.合理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
奧蘇伯爾在其《學校學習》一書中提出,學習心理學中有一種重要的驅動力,即學校情境中的學習成就動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這三種內驅力就是學習需要的三個組成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這些動機的應用對教學效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內驅力指的是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業問題的需要。
當一個學生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課程基礎階段時,教師要很好的利用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一些與課程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比如在講述555定時器時,先從我們日常用的觸摸燈講起,在黑板把燈的亮滅設為輸出,幾次觸摸設定為輸入,與學員一起分析輸出與輸入間的邏輯關系,而后引出本次課的主要內容,在心理上給學生們制造一種懸念,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然后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學習書上關于555定時器的內容。最后才有教師講解,這時已經激起了學生的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學的效果大大提高。
關注學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學生對電工學的興趣或是認知內驅力決不是生來就有的,教師要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樂趣,逐漸鞏固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動機。比如電力電子技術這一章,采取的授課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學,然后讓學生去開放實驗,在規定的時間內幾個學生一組親自動手做一穩壓電源。任務布置后,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課上認真學習,不懂的地方主動與老師討論,課后積極的查閱相關的資料,挑選合適的電力電子器件,系統和設計的思想貫穿課程的全過程,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本章的重點如晶閘管、雙基極晶體管、橋式整流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穩壓電源的結構及應用,對電力電子的專業知識有全面、系統、深刻的把握。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對器件的輸入輸出特性有了深刻理解和印象,熟練的掌握基本電子儀器的使用,了解電子儀器、器件的基本功能和應用。學生看電路圖能力、電路分析計算能力、選擇設計方案和器件的能力、電路設計及調試的能力在自我設計方案的過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感到自己學有所用,這就大大的提高了他們學習電工學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相互之間的協助能力。超級秘書網
附屬內驅力是指學生為了獲得教師的贊許和同學的接納而表現出的把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大學生的爭強好勝之心甚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很好的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組織合理的學習競賽,以競賽中的名次和勝負來滿足學生的附屬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有的章節如時序邏輯電路這一章,在教師統一講授后就可以采用分小組學習,把與本章節有關的計算機硬件的內容整理組合,然后利用課余時間,每小組選派代表為大家講解。最后有教師點評,給他們以鼓勵。例如譯碼器這一節,學生在自己組織時,自然而然的就與計算機的存儲器這一部分內容聯系起來,即很好的理解了譯碼器,又很直觀的理解了地址的概念,學生普遍認為學習起計算機硬件不再覺得很難了。一個章節內容完結后讓每小組就所學的課程及時歸納總結———寫出各章小結,總結出每章的知識點、應用的分析方法及重要的結論,再有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講解,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會有較大提高。事實證明表明表揚與激勵可以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
4.結束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心里特點,關心和愛護學生,給學生以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很好的把握住學生的心理,對他們熱情期望,嚴格要求,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利用學生的學習心理學,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再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積極心理學產生的背景;積極心理學研究概況;對積極心理學的評價;積極心理學發展趨勢;結束語,對積極心理學研究概況趨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積極心理學的起源、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基本含義、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回顧過去——幸福而滿足、面對今天——快樂而充盈、憧憬未來——現實而樂觀、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的研究、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兼顧個體和社會層面、整合研究方法、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完整早期積極心理學家不愿承認它的人本主義淵源,后來雖然承認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這使得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有些單薄,理論體系也不夠完整、表現出一定的“積極話語霸權”[3],即否認消極的價值與功能積極心理學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學家倡導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動,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與這些知名學者的權威性結合在一起時,它在一定意義上表現出“積極話語霸權”,一味地宣揚積極,對傳統心理學進行批判,對消極進行指責,忽略了消極本身作為一種防御機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功能、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難[4]首先,由于東西方社會文化價值的差異,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取向下對快樂、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使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須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此外,一些西方積極心理學中的英文單詞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漢語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譯為快樂,也可譯為幸福,而well—being(主觀幸福感)的漢語意思實際上是“良好的狀態”,這就使我們在研讀西方的有關著作時產生概念上的混亂,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的出現給傳統主流心理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導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從“心理問題”轉向“人的積極力量”,目前已經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影響著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本文就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背景、研究概況做一綜述,找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意義和不足之處,并對其發展趨勢做出展望。
關鍵詞:背景;研究概況;評價;趨勢
一、積極心理學產生的背景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它與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消極和病態心理不同,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看待正常人性,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創造力和人才培養等,成為心理學的一種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涉及有價值的體驗,如幸福感、滿足和滿意(對過去而言)、希望和樂觀(對未來而言)、充盈和快樂(對現在而言)。在個體層面上涉及積極的人格特性,如愛與召喚能力、勇氣、靈性、人際交往技巧、審美觀、韌性、寬容心、創造性、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體層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動個體更好地發展的社會機能,如責任、教養、利他、禮貌、適應、容忍力和職業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尋求人文關懷為宗旨,致力謀取人類幸福和社會繁榮,也就是說,積極心理學以積極的價值觀來解讀人的心理,試圖激發人類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幫助個體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美好的生活。
積極心理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包括當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種族和宗教沖突,人們對當代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困惑,廣大普通民眾對自己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在于挖掘和發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積極的一面。“積極”一詞來自拉丁語positism,具有“實際”或“潛在”的意思,這既包括內心沖突,也包括潛在的內在能力。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討,以及榮格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由此產生的人類潛能研究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幾乎中斷,戰爭及戰后心理學的主要任務變成了治愈戰爭創傷和治療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為紊亂以找到治療和緩解的方法,心理學對人的積極性研究似乎被遺忘了。消極心理學模式在整個20世紀占據了心理學發展的主導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御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雖然竭盡努力,但仍沒有使主流的心理學研究主題發生根本的轉移。再加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要是依靠個人的觀察、體驗和傳記資料,缺乏必要的實驗手段及實證根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對正常人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心理學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識到,心理學不僅應著眼于心理疾病的矯正,而且更應該研究與培養積極的品質,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幸福、發展、快樂、滿足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發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學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優點和價值,實際上,發展人性的優點比修復病癥更有價值。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積極心理學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
(二)積極心理學的產生
19世紀60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為先驅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確立臨床和行為方法的全新觀點。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的積極性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突出人性中積極向上的一面,彰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這在心理學史上來說是一個創舉。
積極心理學的思想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它是積極心理學主要理論參照。積極心理學倡導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義思想為指導。Seligman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在動物實驗中,若給狗重復施加其無法躲閃的電擊,狗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行為,它會對本可以避開的電擊不再躲避。在人中也會出現由于對環境事件的“習得性無助”而產生抑郁。在后來的研究中,Seligman又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實際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學有三項使命:一是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二是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三是鑒別和培養人才。由于心理學過于重視對消極心理的研究,因此現在有必要進行積極心理學研究,從而拓展心理學在后兩個方面的貢獻。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職時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隨后,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涉足這一研究領域,并逐漸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1]心理學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積極層面時涉及的主題有:主觀幸福感、快樂、滿足、士氣、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情緒平衡、幸福覺察、主觀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質量等,以及所激發的人類潛能和積極的人格特征。
二、積極心理學研究概況
(一)基本含義
關于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兩種。
第一種表述: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第二種表述:積極心理學在主觀水平上涉及有價值的主觀體驗,諸如幸福感、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充盈和快樂。在個體水平上,涉及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關系技能、審美力、創造力、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體水平上,涉及公眾品質:責任、利他、關愛、文明、現代性、容忍力及職業道德。積極心理學并不是不研究消極心理學以及人的心理問題與疾病,但它更強調研究人性的優點與價值,從更廣闊的層面來說,積極心理學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與娛樂,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獲得美好生活的途徑與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學的方法與技術來理解人類雜的行為,其目的就是要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活力,促進人的能力與創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和實驗法等),并把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它甚至想模仿傳統主流心理學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診斷和統計標準),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從一開始就讓心理學界看到了一張熟悉而又親切的臉。
積極心理學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態度,它以實證的研究方法為主,同時也不拒絕非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也是它比人本主義心理學高明之處。它幾乎繼承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一切實證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等等。積極心理學在2004年還以世界心理診斷標準DSM(第四版)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標準(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還采納了人本主義現象學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積極進展時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繹推理,甚至還用文化解釋學的方法來論述個體的發展歷程。
(三)研究內容
就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來看,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主觀水平上的積極體驗研究;個人水平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社會環境研究。
1.積極主觀體驗研究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⑴回顧過去——幸福而滿足
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觀幸福感作為幸福的指標。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自己對于本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感受的指標。對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到1969年時僅有20多篇研究論文,但現在對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最近10年間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已有幾千篇,這些研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對個體幸福感的影響這一領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錢與幸福感之間關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積極心理學影響的逐漸擴大,一些心理學研究者對幸福的含義進行了新的解釋,形成了心理發展意義的主觀幸福感研究。在他們看來,幸福不僅僅是獲得快樂,而且還包含了通過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的完美體驗。Dinner就是這一領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對與主觀幸福感有關的氣質和人格以及主觀幸福感強烈的群體的個人背景進行回顧,然后進行更為廣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觀社會環境與幸福之間的關系。這些調查研究發現,并不是發生的事情決定了人們的幸福,而是決定于人們如何看待所發生的事情。包括婚姻關系、家庭成員關系、朋友關系、鄰里關系等在內的社會關系和人格特質也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對今天——快樂而充盈
研究發現,在每個年齡階段雖然都存在著不快樂的人,但還必須承認,同時也有著許多快樂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較了那些
快樂的和不快樂的人,發現他在認知、判斷、動機和策略上有所差異,并且這種不同經常是自動化的,而并未被意識到的,主要表現在快樂的人對社會性比較信息較那些不快樂的人稍微遲鈍些(LyubomirskyS.,2001)。快樂與金錢的關系、快樂與信仰的關系以及快樂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變化等主題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調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錢的100位美國人,結果發現,他們僅比一般美國人多一點點快樂而且還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樂。甚至有人說自己已經不記得快樂的感受了。財富對快樂的影響如此小,有學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環境及人口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異中和了。為此,一種解釋快樂理論提出,要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樂,那么就必須了解保持和提高長期快樂以及個體感情產生的認知過程和動機水平。
⑶憧憬未來——現實而樂觀
擁有樂觀精神是促使希望和樂觀增長的關鍵,因為樂觀可以讓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認為,樂觀涉及到認知、情感和動機成分。樂觀的人更容易擁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擁有更好的身體健康狀況。大量對如患有愛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終保持樂觀的人活得更長久一些。樂觀的作用主要是在認知水平上起調節作用。一個樂觀的人更可能習得促進健康的習慣并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當然,樂觀有時會產生“樂觀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斷自己的風險要比判斷他人的風險小,從而表現為盲目的樂觀而不現實(SandraS.,2001)。這樣就產生了矛盾:現實主義會提高成功適應環境的可能性,而樂觀則會使個體具有較好的主觀感受。為了解決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討了“現實的樂觀”,認為“現實的樂觀”與現實并不相互抵觸。從原則上說,人們能做到樂觀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這種對“現實的樂觀”研究是積極心理學的詮釋:讓生活更加富有意義。[論\文\網LunWenNet\Com]
2.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因為積極心理學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有適應性的整體為前提理論假設的。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2]。積極人格有助于個體采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方面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性(self-determination)、樂觀、成熟的防御機制、智慧等,其中引起關注較多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培養這些特質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人格特質的研究范圍也會越來越廣。自我決定性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發展能做出某種合適的選擇并加以堅持。積極心理學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的形成:先天學習、創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礎;這些先天的本性還必須與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外在的生活經歷相結合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和價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是其形成的前提,這里包括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勝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問卷的基礎上將積極人格特征與消極人格特征進行了區分。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著兩個獨立緯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義,是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能夠把握環境因素及其挑戰;二是與他人的積極關系,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夠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幫助,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于已達到的與他人的關系表示滿意。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創造力與天才的培養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之一。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關于創造力和天才培養的研究蓬勃發展起來,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創造力投資理論,認為創造力是一種多維結構,由多種資源構成。他的理論對人類關于創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綜觀西方心理學關于創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創造性的個體特征,創造性思維加工過程與創造性環境。Steinberg等人根據創造力投資理論提出了發展性創造潛能的12種策略以及創造性生理激活從腦機制方面進行的實驗研究,發現在發散思維時,高創造性被試(創造性測驗得分高考)兩側額葉都被激活,而低創造性被試只有單測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
馬斯洛、羅杰斯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愛的信息的話,那么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積極心理學非常重視社會背景下的人及其體驗的再認,意識到積極團體和社會機構對于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FrancisBacon認為與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檔接觸有兩個好處:“它加倍快樂,并將痛苦減半。”確實,當同別人一起時會感受更快樂些。當被調查問及:“你擁有多少親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員)?”報告中有26%的人少于5個朋友,38%人有5個以上的朋友,并說他們感到“很快樂”(DavidG.,2000)。
不同文化對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判斷的感覺有很大的差別。在個人主義文化為主的國家中,當判斷自己有多快樂時,會理所當然的參照他們的情感,經常感受到快樂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預測因子。相反,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人們則傾向于參照一定的標準來判斷他們是否快樂,并且在評估生活時,會考慮到家庭和朋友的社會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們認為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的因素也是有差別的,這或許源于文化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目標所帶來的影響。
三、對積極心理學的評價
(一)積極意義
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修正和彌補了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心理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并不意味著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積極心理學作為當代心理學取向之一,從不同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試圖從元理論高度克服心理學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境,整合心理學內部的分裂與對峙,重構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視野。
1.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功能應該在于建設而不是修補,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他們的弱點。積極心理學在對心理學的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從而填補了心理學在正常人心理活動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復了人性的積極面。
2.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
積極心理學重視對心理疾患的預防,并認為它們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主要來自于個體內部系統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預防的大部分任務將是建造有關人類自身力量的一門科學,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個體身上培養出這些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挖掘困境中的個體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預防。若僅關注個體身上的缺點或弱點,其實并不能達到有效地預防的效果。心理學的任務在于能夠有效測量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弄清它們的形成途徑,并通過恰當干預來塑造這些心理品質。
3.兼顧個體和社會層面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視野上擺脫了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的缺陷,在關注個體心理研究的同時,強調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討。另外,在對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原因的認知及其理論假設的建構上,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內在積極力量與群體、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與交互作用。盡管積極心理學者強調個體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質,但仍十分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如人種、政治、經濟、教育、家庭等因素對個體情緒、人格、心理健康、創造力以及對心理治療的影響。積極心理學主張個體的意識和經驗既可以在環境中得到體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影響。從廣泛的角度——進化過程來講,環境塑造著人類積極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經驗,因而對群體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積極心理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實驗、測量等,積極心理學需突破現有研究方法,尋找到適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一樣,積極心理學仍是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對人類心理學進行研究與探討,其研究結果不能被實踐證實,那么,再完美的理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因此,在某些方面積極心理學仍不能對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釋。例如,積極心理學強調快樂、滿意等積極情感,認為應該重視、強調人性的積極情感因素,然而中國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過程中,經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煩瑣的、艱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是痛苦的,而快樂的人似乎容易“玩物喪志”,成為事業上的失敗者。人們的這種常識有其科學依據嗎?如何轉換?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如果能夠得到積極心理學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必將能促進積極心理學,乃至心理學科本身的發展。
(二)存在的不足
積極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很短,不夠成熟,還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完整早期積極心理學家不愿承認它的人本主義淵源,后來雖然承認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這使得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有些單薄,理論體系也不夠完整。因此,積極心理學還有眾多的研究領域需要積極心理學工作者不斷去開拓。
2.表現出一定的“積極話語霸權”[3],即否認消極的價值與功能積極心理學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學家倡導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動,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與這些知名學者的權威性結合在一起時,它在一定意義上表現出“積極話語霸權”,一味地宣揚積極,對傳統心理學進行批判,對消極進行指責,忽略了消極本身作為一種防御機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功能。
3.研究對象不夠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縱向研究[3]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對象的取樣上還不夠全面,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價值取向,忽略了兒童和老年人這兩個重要的群體。另外,由于其發展的歷史較短,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難[4]首先,由于東西方社會文化價值的差異,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取向下對快樂、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使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須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此外,一些西方積極心理學中的英文單詞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漢語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譯為快樂,也可譯為幸福,而well—being(主觀幸福感)的漢語意思實際上是“良好的狀態”,這就使我們在研讀西方的有關著作時產生概念上的混亂。積極心理學由于產生時間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隨著其理論的發展與完善以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積極心理學發展趨勢
積極心理學與其說是一個完善的心理科學體系,倒不如說是一個有待開拓的處女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積極心理學羽毛漸豐,終于與消極心理學分庭抗禮,成為現代心理學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積極心理學思想,建構積極心理學體系,發展積極心理學技術,促進積極心理學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體驗的快樂水平是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建構基礎。包括主觀幸福感、適宜的體驗、樂觀主義和快樂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雖然人們已經對幸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了相當的了解,但幸福主題本身仍然存在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別在我國,幸福感研究剛剛起步,更有待開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積極心理學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個體的人格優勢會滲透在人的整個生活空間,產生長期的影響。這種研究途徑的共同要素是積極人格、自我決定、自尊、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適應(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創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須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考察。即應該注意到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系性,因此,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著的社會背景建構著人的素質,社會關系、文化規范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能脫離人們的社會環境孤立地研究積極心理,必須在社會文化生態大系統中考察。
第四,積極心理學將成為心理學理論新的增長點。積極心理學與傳統主流心理學并不是相對立的,它使傳統心理學長期被忽視的兩個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視,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它使原來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學變得更完整、更平衡。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學的許多研究領域轉向人的積極層面,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的運動,改變了人們在傳統意義上把心理學僅僅認為是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的錯誤認識。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歸宿。隨著神經生理學、腦科學、基因生物學等學科的進展,積極心理學將成為心理學理論新的增長點。
五、結束語
積極心理學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一個社會只有以積極作為自己的價值導向,這個社會才能成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會。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倡積極人性論,它消解了傳統主流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如果心理學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積極的本性來使人更像個人,而人又能在個人和集體的解放中表現出充分的積極,那么,心理學在使社會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貢獻。
摘要:從整體角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受到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認知主義、人文主義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新形勢下,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取向,并且從現實角度分析,對其發展趨勢加以概述與分析。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多元取向;發展趨勢
一、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構主義取向
從某個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學中建構主義已經發展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產物,并且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帶來了變化,在諸多刊物中建構主義這一內容均得到體現,比如《英國教育心理學雜志》《教育研究回顧》等。從理論上分析,雖然建構主義并不是一個比較單一的理論,但是其內容多以強調解決問題、強調合作學習等,所以說建構主義對教育心理學的影響是比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學設計、課程設計、培訓中具有代表性,當然,這種模式會一直持續下去,逐漸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
2.后現代主義取向
后現代主義同樣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哲學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達默爾、德里達等,從后現代主義的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張多元化,對還原論有所反對,且后現代主義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對教育心理學而言具有推動性。其中在后現代主義中教育心理學的主要表現是在后現代主義思維的影響中涌現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領域以及研究性話題,比如,跨文化研究、個體差異、網絡教學等。
3.認知主義取向
在20世紀末認知心理學誕生,且在心理學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漸演變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認知主義在心理學中的作用十分明顯,不僅可以為心理學提供連貫的觀念,還能推動心理學的創新發展。其中在認知主義取向中,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先前知識作用、分散聯系、儲備知識等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然,根據相關文獻得知,在近幾年認知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內隱學習、認知神經科學、社會認知理論、動機研究已經成為認知主義理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
4.人本主義取向
從某個角度分析,在心理學中人本主義被稱為第三勢力,而且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由國外諸多研究家提出了眾多理論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羅杰斯的個體中心理論,無論哪一種理論,均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教育發展中離不開方法論、跨文化理論,還需要從多維度以及多途徑角度分析,所以,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義當前已經發展成為極端機械主義的矯正器,尤其在某一個特殊情況下,人本主義往往以人道主義在整個研究中得到復蘇。
5.行為主義取向
在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現在人們身邊,其中與行為主義取向相關的包括個別化教育系統、不間斷的持續默讀。從整個發展趨勢分析,現階段受到應激影響的行為主義已經不存在,這種情況導致心理學家受到批判,甚至導致心理學湮沒在社會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行為主義演變得比較溫和,而且將各個流派的內容進行了融合,雖然缺乏絕對話語權,但是卻出現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即行為主義教學方法仍舊屬于主流教學方法。
二、新形勢下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總而言之,教育心理學是傳播心理規律的一種科學,是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作為發展基礎的,自教育心理學出現以來受到諸多思維的影響,無論是哪一種取向,所形成的現實性、客觀性等,均能夠推動教育心理學的創新發展。在當前的發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學會呈現出以下幾種形式:
1.實現理論觀念的融合
從當前的發展趨勢分析,后現代主義的影響會導致人們過分追求多元化,幾千年前的理論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夠實現多種理論觀念的融合,這些理論的多元化融合能夠推動教育心理學的創新發展與進步。
2.實現研究情景的生態化
在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新發展下,教育心理學的社會價值期望逐漸增加,雖然從全局出發教育心理學理論已經比較完美,但是仍舊存在非常多的缺陷,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研究者也明顯感受到與社會現實有所脫軌,所以在這種發展背景下,需要盡可能地在自然環境中創設非參與式研究情景,從根本上探究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行為機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學貼合教學實踐。
3.研究視角呈現多樣化
根據相關文獻得知,在近幾年我國教育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下,大多數現代教育心理學家會利用后現代主義思維實現對傳統理論體系的構建,能夠從嶄新的視角出發,實現對教育心理學的審視。此外,教育心理學在研究視角上所存在的各種固執、偏執等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從多個因素以及多維空間進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備綜合化
在當前的研究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在科學心理學創建的時候僅僅認為加強實證才能推動心理學的發展,與性質類似,所以教育心理學也不例外,在整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敘事式、闡述式、客觀式等,因為方法不同,所以在統一研究中的應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證研究方法的綜合性,才能真正推動教育心理學的創新發展與可持續進步。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以及發展趨勢往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為了進一步實現對教育心理學的分析,本文主要對其研究取向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夠推動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進步。
心理環境是相對物質環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種情緒、思維、心態等。幼兒時期是心理衛生的黃金時期,其思維、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感覺、知覺、注意、想象、記憶、情感、意志的發展,無不需要家長、教師、社會的密切關注和科學的教養。因此,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然和諧的心理環境,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會的不斷發展令人們日漸重視“情商”的培養,也就是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內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們對群體的生活的適應能力差,對家人的依賴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不能經受挫折,令父母老師頭疼不已,而這一切正是因為幼兒沒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證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只有內外因結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一個開心而又開朗的孩子。筆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與經驗。
一、作為家長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1.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在專橫的舊式家庭環境中,教育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過分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的個性特征,并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2.在生活中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讓幼兒在正確的關愛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現代的生活日漸富裕,孩子也越來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個“寶”,此“寶”自然變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辦,盲從的父母、祖父母等數不勝數,可事實證明這樣的關懷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只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并未為孩子的成長給予良好的幫助。我們提倡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從一個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這種開放式的關懷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堅持花20分鐘的時間參與幼兒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表揚孩子合適的行為,說出您的感受等,讓孩子們感受到肯定性的關懷,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3.給予孩子積極的約束,我們在讓孩子得到正確的關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到紀律約束性的必要性曾有個孩子,因為下午放學的時候說好媽媽來接,媽媽還答應孩子下午接的時候會帶玩具來,但下午來的卻是爺爺,媽媽臨時有事來不了了,爺爺沒有帶玩具,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推爺爺回家,叫媽媽來,爺爺勸孩子不能這樣,但說了幾句也沒什么效果。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家長們都在犯著同樣的錯誤,認為總是應該勸孩子,給他們機會,即使他們行為已超出了社會現有接受的標準。其實,正如一名國外作家所說:“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紀律的約束,這既是積極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為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1.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尊重理解幼兒學習興趣,創造主動學習氣氛,讓幼兒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完成任務,達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創設一個文明、健康、溫馨的心理環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許多大人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意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他們愈來愈沒有自信,最后成為孤獨自卑的人。為了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開學回來我要求每個孩子都要講一個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講故事當成接受懲罰的方式,緊張到哭了。那一刻我發現,自己給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方式確實能鍛煉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組織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活動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集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做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例如:針對部分家長一味的溺愛和包辦,忽視對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這一現象,可以設計“看誰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誰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動,如拾落葉、拔草、種花等,到社會實踐中去接觸,了解一粒麥子,一顆螺絲釘,一分錢,一張紙來之不易,使之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等良好品質。
4.還應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動,但因為大人過多的去約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體能發揮,導致孩子在該動的時候不敢動,不該動的時候卻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師告訴我有一個孩子,天性比別的孩子好動,但因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處亂跑,所以很少帶他出去玩,以為把孩子控制在較小的空間里,那樣他會有所改進,但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心理健康與心理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心理環境能讓孩子在輕松、愉快、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環境,不僅對孩子的性情行為有所影響,甚至于會歪曲、破壞孩子的一生。
三、社會傳媒對幼兒道德品質培養的影響不可低估
幼兒期,兒童生活范圍較狹窄,大眾傳播媒介對于他們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影視片、廣播、廣告、音像制品和部分報刊雜志。如果這些傳媒內容健康,會對幼兒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積極作用,讓幼兒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幼兒喜愛模仿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會去模仿社會傳媒中的人物及言行舉止。而內容不健康的傳播,則會從反面為幼兒樹立某種學習樣板,使幼兒出現品德障礙。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善于選擇和引導,使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影響幼兒道德品質和行為發展的積極因素。總之,我們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絡,占領家庭這塊陣地,把握學校教育這個主渠道,醞釀良好的社會大氛圍,讓幼兒在健康和諧的環境里受到全面的教育,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讓我們攜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陽更加燦爛、輝煌。
作者:高慧敏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鄂爾多斯附屬學校
【摘要】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電子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觀看影視娛樂的方式也在不斷進步,影視娛樂的內容隨著觀眾需求在不斷變化。近些年來,電視劇、電影以及電視廣告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觀眾的審美觀念和消費觀念。本文著重對于影視娛樂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視娛樂化對于觀眾審美心理的具體影響作出分析。
【關鍵詞】影視娛樂化;審美心理;影視娛樂化的問題;影視發展方向
一、影視娛樂的審美心理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視娛樂對人們心理的影響主要是靠人的精神潛意識來完成的。影視娛樂的內容觸發人們的潛意識,觀眾在觀看影視作品后會在腦海中產生合理或夸張的想象,這是審美意識產生的基礎。這種潛意識的形成和人的夢境形成比較相像,在夢境中除了可以生活場景重現,還會將人的想法或者內心渴望的東西重現在畫面,組合成人們的夢境。電視、電影通過較為豐富的表現形式將人們的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因此電視和電影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文化娛樂產業之一。電視電影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和聽覺感受,兩種體驗相結合,通過還原較為真實的生活片段,刺激觀眾的大腦皮層,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潛意識。
二、影視娛樂產生的必要性
心理學家對于人的心理進行分析,總結成三種心理狀態“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與生俱來的精神狀態,而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趨向輕松、快樂方面的內容。電影和電視因其較完美的畫面感、故事內容以及聽覺享受,給觀眾精神上的享受,放松觀眾的精神狀態。但是這種放松只是暫時的,僅僅會在潛意識中對觀眾的心理產生影響。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給人們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還會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觀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狀況越來越差。我國的人民群眾不習慣通過心理醫生來舒緩自己的心理壓力,因此影視作品成為解壓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觀眾可以通過愉快的影視作品,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輕松的故事內容中,從而減輕部分壓力,使觀眾能夠放下部分憂愁,自信樂觀的繼續生活。
三、影視娛樂發展的不足
由于受商業化影視作品的影響,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影視作品缺乏真實內涵,這使得人們在觀看影視節目時被錯誤引導逐漸失去了文化審美能力。觀察近幾年飛速發展的電影市場,不可否認,電影市場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影響著人民的審美理念與生活觀念。例如,這兩年來真人秀節目以其趣味性的內容受到了眾多觀眾的追捧,于是真人秀進軍電影市場,誕生了一系列的真人秀電影作品。雖然這些能給人愉快的精神享樂,但缺少藝術內涵,電影純粹只是為了商業。看過真人秀電影的我們,頂多在電影院內哈哈大笑,電影并沒有對我們實際的審美價值和文化觀念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對影視娛樂作品的監管,給觀眾正確的審美心理暗示,這對我國影視娛樂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四、影視娛樂化的發展方向
針對影視娛樂作品中出現的過度娛樂內容,我國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娛令”,要求電影電視作品不可以裝瘋賣傻,沒有文化內涵;作品內容不可以嘩眾取寵,出現虛假信息;作品內容更不可出現錯誤的價值觀宣傳。這些禁令有利于規范影視作品市場,保障影視作品的內涵和正確的娛樂性,從而給觀眾美好的休閑內容,豐富娛樂生活。
影視作品的規范內容應該與時俱進,保護社會公眾與影視明星的利益。近些年來,各類親子節目盛行,部分兒童明星開始拍攝廣告或者參演影視作品,這些活動不利于兒童明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且給他們自身的生活學習帶來不便,除此之外還會給普通兒童傳遞錯誤的價值觀。因此,今年廣電總局就了對于親子節目的要求:限制明星兒童的出鏡率;對于普通兒童在影視作品中的出鏡加以限制;更對親自節目的內容加以規范。影視作品的發展,除了依靠廣電總局的限制,還離不開制作人和導演對作品內容的把控。導演在拍攝過程中應該拒絕低俗媚俗的影視畫面,并且注重畫面的華美,注重對傳統文化或者價值觀念的傳承,對于廣告植入的內容,也應該做到“無縫連接”,使廣告的出現不影響作品內容的表達。
因此,我國未來的影視作品應該更注重于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面貌,反映群眾的真實想法,為群眾樹立正確而有深度的價值觀念,給觀眾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審美體驗。從而使影視作品在內容、思想和道德方面做到統一,拒絕低俗作品或過度娛樂作品,生產更多高質量的優秀作品。
五、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的興起為我國影視娛樂文化審美心理學的發展與研究提供了基礎,同時對審美心理學的研究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文明產業的發展,并為我國新興文化的發展走向樹立新的航標。因此對影視文化審美心理學的研究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作者:李鑫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摘要:管理心理學提出的有關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新觀點、新理論,已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理論基礎。本文在論述管理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關系的基礎上,著重闡述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的選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應用,旨在使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更具有效性。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應用
管理心理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企業家都越來越重視管理心理學的學習和研究,并將學習或研究成果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尤其是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學概述
(一)管理心理學的概念
管理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去解決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問題,并使之在管理領域具體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從而提高管理者預測、引導、控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能力,更為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員工心理上起到激勵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強員工的積極行為等。這些就是管理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學習管理心理學的意義
管理心理學的意義有兩個,一方面是充分發掘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另一方面是對員工進行心理方面的培養和訓練。通過掌握工作中員工的心理活動及其需求,才會在管理上制定出相關政策和方法,從而切實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生產效率。通過對管理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將其真正運用到企業管理當中去,對提高工作積極性以及全體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二、管理心理學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開發與應用
(一)管理心理學對人才選擇方面的應用
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在人才選擇方面,為了更好地了解崗位的具體信息,通過利用管理心理學能夠對其工作的內容、性質、任職者需要具備的素質進行綜合分析考慮,由此對任職者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進行有效地判斷。為了真正了解員工對自己任職的崗位是否真的合適,崗位的細致化判斷和員工的綜合素質都需要通過管理心理學進行明確分析,企業在崗位設計的同時適當增加崗位職責,增加工作的挑戰性,使員工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對企業和職工雙方都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管理心理學在人才使用方面的應用
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崗匹配,為了讓員工的能力與工作崗位的任職條件相匹配,首先要對員工的個性心理和身心素質等具體方面進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斷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職的崗位和團隊環境。通過對員工的心理素質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強與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和學習,才會對員工的身心素質的把握更進一步,逐漸使其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對個人的發展空間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活動中,要盡量發揮每個人的優勢與強項,也要盡量回避個體的劣勢和弱項,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為他們提供最合適他們的工作崗位,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能力和長處,使每個員工都能夠在工作中體現其自身的價值,企業能夠有效地實現其整體目標。比如說,外向善言的員工,適合從事影響他人想法和行為的工作;沉穩、內向的員工,適合做嚴謹細致的工作。因此,在企業用人或員工職位晉升時,要特別考慮員工的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學對人才保留方面的應用
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與企業中的每一位員工有著密切聯系,企業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實了解員工的真實需求并盡量滿足,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工作積極性才會有所提升,同時員工也會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最終達到雙贏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學激勵理論的應用
員工個體的積極性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整體的績效,而提高員工積極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給予適當的激勵,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觀察員工的行為和心理,了解他們內心的需要并適當的采取某些激勵手段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比如說提高薪酬待遇,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讓員工職位能得到晉升和生活中給員工更多的關心與照顧等。另外,給那些有能力的員工安排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這樣也可以激發員工的成就感,對于那些在事業發展中遇到瓶頸的員工,可以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培訓機會,這樣不僅能讓員工勝任本職工作,還能對員工產生激勵效果。
三、小結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是在組織各資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組織最重要的資源。我們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運用管理心理學原理并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作用的研究和討論,讓企業管理者在選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學知識并真正將其運用到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上。
作者:黃亞敏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一、我國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問題
(一)教育實踐中對人性關注的缺失
很顯然,我國的中學教育目前來看是失敗的。社會各方面往往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而忽視對其人格的培養,從而造成學生中普遍出現高分低能,缺乏個性和創造力等現象。大學教育更也是如此,由于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以前的“教”和“學”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同時由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無法對人生做出規劃,浪費了大好的學習時光,大學校園成為了他們混文憑的地方。大學教育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首要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這需要以學生完善的人格為依托。然而中國教育在思想人格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在人格方面出現“斷層”,無論從能力結構還是成才觀念上都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對原來憧憬的大學身生活產生失落感,出現目標和能力上的空白區。
(二)大學生群體普遍出現嚴重復雜的心理問題
有以上分析可知,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的自控能力與心理抵抗能力嚴重不足,無法應對大學里更加復雜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與外界之間的關系,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者學生的生存適應力差,從在父母身邊的被保護與被指導到大學生活的親力親為,自主、自控與自我服務,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轉換自己的角色,缺乏自主意識與自控能力,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其他同學及老師的關系,無法快速的適應大學生活,從而對大學生活產生厭倦情緒,久之很可能發展成抑郁癥,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心理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大學生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會通過心理體現出來,使得行為表現與特定的社會化境,人文環境交織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和復雜性,對其他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是校園安全的潛在隱患。
(三)大學的擴招,自費,選擇就業等問題已經出現端倪
由于大學的大量擴招,招收的學生個性更加多樣化,興趣也各有不同,這就給高效的教育帶來更大挑戰。現代的教育應該提倡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傳統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大學生全面性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靈活多變的,引導性的教育模式。擇業的自主性產生的就業壓力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每年都會有因為找工作問題而發生的自殺事件,這就凸顯出了輔導員在就業規劃和心理輔導方面的作用。高校內的就業擇業輔導課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層次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教育背景、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性,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高效管理層應該盡快注意到這種轉型,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成功就業。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在心理層面的缺失
(一)育人與自我發展層面的缺失
通過大量的調查問卷和市場調研,總結出高校輔導員認為自身缺失的問題主要有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不足;學生們認為輔導員的理解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有待提高。學習能力體現了輔導員的自我完善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也有利于提高輔導員的理論水平與工作激情。而其他能力都是關乎輔導員對于輔導學生的工作是否能勝任的關鍵因素,這些能力的缺失不僅影響輔導員在學生中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輔導員與學生的正常交流與合作,對輔導員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培養都是不利的。
(二)育人理論與輔導技術的缺失雖然說現代大多數高校都不再設置班主任,輔導員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班主任的角色。輔導員的工作主要是引導為主,因此輔導員必須懂管理,會育人,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學生所想,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講究育人的藝術性與技巧性也是輔導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數輔導員的工作完全是照抄前人的模式,不能將靈活多變的形式和方法運用到實際當中,甚至有些做法過于偏頗。至于心理層面的交流與輔導更是缺乏,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產生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因為輔導員缺乏相應的教育理念,無法深入學生內心探究學生的實際需求,缺乏相應的交流技巧和管理經驗,能力不足以勝任輔導員的工作。
三、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學建議
(一)選拔過程中注重輔導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
高校相應管理部門在選擇輔導員時應該綜合考慮參選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點,專業知識以及面試表現等因素,并對他們及時的進行能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選擇最有能力勝任者,然后再利用一段時間對入選者進行實際檢測,看其是否可以勝任輔導員的工作。同時高校應該完善對相應人員的任免制度,通過制度的約束力來減少任人唯親等現象的出現,使得輔導員的任免更加透明化,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創建有效的培訓機制,提升輔導員的心理素質
專業化培訓是提高輔導員的專業水準,提升其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可以彌補輔導員專業知識不足,輔導技巧單一等問題。多數學校每年都會花費大量時間與財力對輔導員進行培訓,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輔導員對這種形式的培訓往往存在抵觸情緒,或者無法提起足夠重視,這就導致培訓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目標。所以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訓機制,使之成為高效管理的一種制度,同時要不斷地對輔導員進行思想教育,對這種培訓提起足夠重視,真正滿足輔導員們提高輔導水平的愿望。
(三)營造和諧的校園氣氛,增強輔導員工作的安全感
輔導員作為一種長期和學生打交道的工作,其身心安全往往受到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影響。再者輔導員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校區內,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對輔導員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障。輔導員的安全感既來自外在的人際和諧,也需要練就自身的堅強與獨立。所以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對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輔導員的輔導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可以直接影響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現在很多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注重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和實際能力,創建有效的培訓機制提高輔導員的心理素質,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等措施,輔導員的工作能力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我國高校教育水平一定會更上一個臺階。
作者:李凌峰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一、教育心理學是適應學生心理特點所必需
首先,高職類院校學生來源多樣,水平各有高低。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高考生,通過高考進入院校,二是來自部分等職業學校的中專生。學歷背景各不相同。因為專業差異,文科專業只招收文科生,理科專業大都招理科生,有的專業不限文理,因此,學生的組成多樣,但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基礎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職類院校學生的來源與普通大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學生素質有差異。普通大學的學生大都來自普通高中,而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多來自中等職業學院,甚至存在初中畢業生。學生來源廣,學校無法很好的掌握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成長環境、心理特點都缺乏了解,在教學中只按照的統一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難免出現學生接受困難甚至厭學的情況,不能兼顧個性化學習。與此同時,部分學生基礎差,不愿意學習文化課程,學習的缺乏主動性,又對學校的管理存在抵觸心理。因此,這樣的學生組成不僅加大了教學難度,也增加了學校管理的難度。其次,由于高職生的學歷為專科,與本科生相比,高職類院校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里。高職類院校著重培育專業類人才,因此對文化課分數要求并不高。進入此類院校的學生大多文化課成績不好,在之前的學習經歷中就不受重視,高考結束后,又覺得出路不如一些學習好考上大學的同學,對于以后的發展沒有信心,更有自暴自棄的想法。加上周圍大多數同學情況都是如此,缺乏學習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氣氛,使得學生會覺得不上進也是常態,最終會使得學習越來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當今社會對高職類院校和學生仍存在認識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點院校受到重視,雖然現在各項政策有所傾斜,且在宣傳上也對高職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業單位,仍然持有偏見,這樣的社會氛圍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只會加深對自身的不認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學應用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激發求知欲和主動性,從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習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習的普遍規律,一個人知道的越多,才能發現自己不知道的原來更多,這樣才能激發人們不斷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運用教育心理學,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學校加大對學習的重視,教師積極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技能時間,有問題積極幫助解決,有進步要及時肯定,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興趣為導向,以求知欲為動力,求知欲越強烈學習動力才能越強。另外,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進行班級管理。班級是學生生活的小集體,好的班級管理可以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班級樹立以班級為單位的目標,使學生的個人目標與班級目標相結合,才能實現教學的真正進步和整體提高。班集體管理好,每一個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班級規章紀律。學生的這種從中是在管理規范、集體性活動的壓力下產生的,雖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轉變,但是對于個人行為的規范和心態轉變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解決難題,為班級爭得榮譽。班級管理得當,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團結的環境,幫助學生建立開放的心境,溶于集體。對于部分表現優秀的學生,老師可以將其樹立為榜樣,鼓勵其他同學像其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模仿優秀使自己變得優秀,是學生進行心態轉變的重要步驟,引導學生像優秀的方面進步,有利于促進積極態度的形成,從而實現教學的進步。重視高職學生心理輔導。學生的心里輔導包括隱性引導和障礙梳理。通常,人們將學生的心里問題大致分為困擾、障礙疾病等不同等級。心理問題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的影響,由于高職學生學習成績一般,長期以來受到社會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見,容易產生自卑等心理。因此,應當在教學之余,教師多與學生溝通,也可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辦公室,對學生進行集體的心理輔導,也為需要個別咨詢的學生提供便利,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積極地生活態度。對于學生的心理輔導,不僅在輔導和引導,還要加入“干預”機制。如有學生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那么學校的心理輔導則不能僅限于等待學生主動尋求幫助,而應積極干預,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心理輔導,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學校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和關注,關注學生心態的變化,只有加強學生心理狀態的關注,才能有效掌握學生的心態變化,做好輔導和干預工作。在學校工作中,可以實行教師值班,定期談話等形式,增加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感覺被重視、被關心。同時,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宣傳,讓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加入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尊重學生,樹立積極心態,從而影響到學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類院校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都需要重視教育心理學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學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宗旨,是將來社會工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健康發展對學校和社會都是尤為重要的。因此要積極采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必要時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作者:王麗 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
一、管理者的特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個傳統的中國人所推崇的。管理者的素質是一種修養,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紅樓夢中有具備卓越管理才能的人,“金紫萬千誰治國,釵裙一二可齊家”。綜合薛寶釵,王熙鳳和賈探春的特點,管理者的特征可總結如下。
(一)恩威并施
管理不能多恩無罰,僅靠下人的良心是不行的。應該恩威并施,因為管理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PK。王熙鳳評說過家中的奴才:“你是知道的,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們,那一位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說槐地抱怨。‘坐山觀虎斗’,‘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干岸兒’,‘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武藝。”平兒也訓過奴才:“你們素日那眼里沒人,心術利害,我這幾年難道還不知道?二奶奶若是料差一點兒的,早被你們這些奶奶治倒了。饒這么著,得一點空兒,還要難他一難,好幾次沒落了你們的口聲。眾人都道他利害,你們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們呢。”管理的理想境界不應該是因為權利而生出的對權力的懼怕,而是應該由自身的影響力決定的。鳳姐的失誤在于威多恩少。在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一回中,鳳姐一到寧國府,她就發表了措辭極其強硬的就職演說:“既托了我,我就說不得要討你們嫌了。我可比不得你們奶奶好性兒,諸事由得你們。再別說你們‘這府里原是這么樣’的話,如今可要依著我行。錯我一點兒,管不得誰是有臉的、誰是沒臉的,一例清白處治。”薛寶釵和王熙鳳一樣,深知管人是要討人嫌的。但她的處理風格卻和王熙鳳完全不同,她在就職演說中說道:“我本也不該管這事。就你們也知道,我姨娘親口囑托我三五回,說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閑,別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們太太又多病,家務也忙。我原是個閑人,就是街坊鄰居,也要幫個忙兒,何況是姨娘托我?講不起眾人嫌我。倘或我只顧沽名釣譽的,那時酒醉賭輸,再生出事來,我怎么見姨娘?”薛寶釵把自己參與管理說成是身不由己、萬般無奈的事情,這樣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即使是強化治安管理,薛寶釵也不是金剛怒目式的,而是循循善誘,盡可能啟發人們的羞恥之心。事實證明,薛寶釵的這套柔性管理確實具有很強的感化作用,人們對此都口服心服。
(二)德才兼備
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要求管理者應是有德之人。下屬對管理者的德行進行評價,進而決定管理者所具有的影響力。鳳姐所不足的就是德行。她的精明中含著狡詐,潑辣中帶有陰險,追求獨立的個性中又包藏著權欲和貪心。作為賈府的實際管家人,鳳姐并沒有以維護家族利益為出發點,她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打算[5]。興兒演說榮國府中說:“一輩子別見他才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估著有好事,他就不等別人去說,他先抓尖兒,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錯了,他便一縮頭推到別人身上來,他還在旁邊撥火兒。”(六十五回)顯而易見,正因為王熙鳳的無德,她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權威,有的僅僅是一時的權勢而已;靠山一倒,便寸步難行,一敗涂地,任憑她再有管理才能也無力回天。
(三)心里口里都來的
1.心理素質結構
(1)上進心上進心就是要求向上、進步的心情。這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首要品質。林黛玉沒有。林黛玉擅長寫詩,有文學才華,她多愁善感,傷春悲秋,以為愛情便是生活的全部。她從不曾勸寶玉追求“仕途經濟”,寶玉也深深感激林妹妹“從不說這些混賬話”。薛寶釵、王熙鳳、賈探春都是有上進心的,薛寶釵在《詠柳絮》中寫道:“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賈探春說過:“我要是個男人,我早走了,到時做出一番事業來,自有我說的,偏我又是個女孩,話也沒有我多說一句的。”而鳳姐最喜攬事逞強:“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么是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么事,我說要行就行。”
(2)經濟頭腦做管理者一定要有經濟頭腦。寶釵懂得“生計”,且會“理家”,對社會的商業運行非常熟悉。她認得當票(五十七回),知道商人會如何給人參作假(七十七回),她與王熙鳳都知道錢的用處,所以鳳姐拼命斂財,寶釵使勁散財。鳳姐斂財有三條主要途徑:第一,下人送禮;《紅樓夢》中有三處寫到鳳姐弄權,弄權鐵檻寺、賈蕓種樹、金釧月例;第二,利用月銀放高利貸;第三,當家中順手得利,比如給鳳姐湊份子過生日時,湊的銀子多花不了,鳳姐就賺下了一部分。寶釵用自家的錢財幫助姐妹,得到了姐妹們的高度贊揚和評價。寶釵幫助史湘云辦過中秋螃蟹宴,給林黛玉送過冰糖燕窩,給王夫人送過金釧的裝裹衣裳,給襲人送過戒指,還把哥哥從南方帶回的土特產分送給每一個人,甚至包括趙姨娘。賈探春作為一個千金小姐,本可只知安富尊榮,但她頗有經濟頭腦:“我因和他家女兒說閑話兒,誰知那么個園子,除他們帶的花,吃的筍菜魚蝦之外,一年還有人包了去,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剩。從那日我才知道,一個破荷葉,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探春在管家期間,興利除弊,不僅節流,精簡不合理的費用,而且開源,把大觀園承包出去。(五十六回)
(3)情商高薛寶釵在賈府獲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評,這與她在人際關系上付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薛寶釵白天要到賈母王夫人處去問安,還要承色陪坐,姐妹那隔三差五也要去問候看望,白天幾乎沒有時間做針線活,每天晚上忙到后半夜。從情感智商的角度來說,林黛玉與薛寶釵相比的確是遜色的。假如在我們周圍,有一個像林黛玉那樣的人,她(他)只專注于自己的感情,不大注意別人的情緒反應,甚至時常為了“我的心”而開罪別人;另有一個像薛寶釵那樣的人,她(他)不動聲色地把別人的情緒看在眼里,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排憂解難,或慷慨相助,我們會更愿意和誰做朋友呢?
(4)處事靈活研究表明,管理者中外向性格占90%以上。外向性格的人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經常而且是自然地被外部的人和事物吸引,更多趨向于參加外部活動。與之相對應的特點就是靈活。他們在根據外部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相當高的適應性。對環境十分敏感,能根據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為(隨機應變)。寶釵撲蝶是寶釵思維靈活性的最好表現。寶釵在大觀園中看到一只美麗的蝴蝶,一路追逐來到一個亭子旁。亭子里兩個丫頭正在說悄悄話,怕人聽見就打開了窗戶,寶釵想走已經來不及了,急中生智,遂含笑喊道:“顰兒,你還不快出來,我看到你了!”然后向兩個丫頭問道:“你們可見到林姑娘了?”兩個丫頭心驚膽戰,生怕悄悄話被林姑娘聽去了。寶釵撲蝶一直為人所詬病,認為是她心底狠毒的表現,但是事實上這個事件并不能給黛玉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傷害。王熙鳳的思維靈活性更是功夫非同一般。正如王蒙先生所說:“王熙鳳其人雖然沒有高水平的戰略眼光,個人品德上也頗可非議,但她的精明強悍機變卻使她成為能夠勝任賈府的日常管理的唯一的、無可替換的人物。”
2.表達能力
(1)口才王熙鳳言談爽利,說話風趣,素日善說笑話,肚內有無限的新鮮趣談。元宵節家宴上,鳳姐要講笑話,下人們紛紛開心地去叫親屬來聽笑話,可見其語言表達能力之強。山東大學張瑞芳教授曾說:“恨鳳姐,罵鳳姐,不見鳳姐想鳳姐。”薛寶釵和賈探春的語言表達能力從她們的詩詞水平上就可看出來,寶釵的詩詞水平與黛玉難分伯仲,探春的詩詞水平雖不如釵黛二人,在賈府的姐妹中算是出類拔萃。
(2)反應快反應快慢與神經系統的活動特點有關。心理學研究認為,王熙鳳是典型的多血質氣質類型,賈探春是典型的膽汁質氣質類型,薛寶釵是多血質和膽汁質的混合型。這三種氣質類型都是外向型,精力充沛型。林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質氣質類型,內向、易倦、孤僻。
(四)雅俗共賞
雅指的是知書達理,俗指的是世俗事情。管理者要做到上上下下都敬服,需要做到兩點:
1.懂禮日常生活中王熙鳳在賈母面前貌似隨意說笑,其實從未離過正譜。賈母說:“我喜歡她這樣,況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沒人,娘兒們原該這樣。橫豎禮體不錯就罷,沒的倒叫她從神兒似的作什么。”(三十八回)圍繞賈母生活所展開的諧趣橫生,歡樂活躍的場景,幾乎都是王熙鳳“效戲彩斑衣”(五十四回)的效應。既表現了她對老祖母的一片孝心,又表現了她千方百計討老祖宗歡心的心計。鳳姐在賈母跟前的承歡取樂,是其他小輩所不敢為也不能為的,是她獨有的才干———“心眼子“和”巧嘴兒”的絕妙結合。在賈璉娶取尤二姐的問題上,她抓住了“國孝”和“家孝”兩重違禮的把柄,牢牢地把握了事情的主動權。
2.懂理理就是道理,做事的智慧。鳳姐再強悍,也要講理,做事情要能堵住別人的嘴,就是俗語說的“天下逃不過一個理字去了”。在秦可卿的喪事上,鳳姐的風度無人能敵,“一應張羅款待,獨是鳳姐一人周全承應。合族中雖有許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腳的,或有不慣見人的,或有懼貴怯官的,種種之類,俱不及鳳姐舉止舒徐,言語慷慨,珍貴寬大,因此也不把眾人放在眼里,揮霍指示,任其所為,目若無人”。(十三回)在劉姥姥第一次進榮國府,見到鳳姐時,鳳姐的表現既不失貴族少奶奶的身份,更不失熱情。“鳳姐也不接茶也不抬頭只管撥手爐內的灰慢慢地問道:‘怎么還不請進來?’一面說一面抬身要茶時,只見周瑞家的已帶了兩個人在地下站著呢,這才忙欲起身猶未起身時滿面春風的問好又嗔著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說。劉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數拜問姑奶奶安。”(第六回)
二、結語
《紅樓夢》被認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書中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反映了一定的心理規律。性格的養成與家庭環境和參加的實踐活動有密切關系,其中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做得更好。
作者:趙冬梅 王雪艷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
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實現手段。如何進行跨文化教育及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當今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專家和學者們所要面臨的重要挑戰和難題。本文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以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三大教育心理學取向為指導,以學習者的認知、感情(態度)和行為三個層面為切入點,著力培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心理學
引言
2010年,國家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需求,更是當今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保證。國際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僅要求學習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和水平,這是外語工作者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和任務。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召開的國際教育大會上頒布了《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這一文件的頒布為國際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紐帶和橋梁,是傳播本國文化、吸納他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必要組成部分和環節。跨文化教育不應該僅僅是一門獨立的、新增的學校課程,它更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態度,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尤其是與外語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優秀的國際化人才,除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是跨越文化背景,傳遞異域信息的必要橋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數和外化標準。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者們具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稱,跨文化交際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具備恰當的動機、知識和技能水平。賈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際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際能力、情感和關系能力、情節能力和交際方略能力組成。此外,張紅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指應具備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同時還要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跨文化場景中,并且從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而且,對不同文化表現出包容和欣賞的態度。楊盈和莊恩平(2007)則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還要重視跨文化意識、思維能力、非語言交際及交際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雖然學者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觀點不一,但是研究者們積極歸納總結,從不同定義中找出共同之處。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總結作為本文探討和研究的基礎,即以認知、感情(態度)和行為這三個層面的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內容。胡(2013)指出,“在認知層面,學者們指出要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交際者不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識,還需要具備特定文化的知識以及關于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人文、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的知識。感情層面包括交際者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對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對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為層面主要是指交際者的各種能力,如語言能力(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語言能力、變通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在異文化環境中做事的能力等。”
二、教育心理學
自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五步教學法”以來(即準備、提示、聯系和比較、概括與總結、實踐應用),教育科學化的觀點便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經過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當代教學心理學的發展研究已經十分科學化、系統化以及獨立化。教育心理學并不是簡單地將心理學原理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其發展已日漸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系統化獨立化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教與學的制約因素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張大均,2005)。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充分重視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原理,著重分析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及要求,且結合自身教學條件,做好教學準備。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學,長期以來,研究者們意見不一,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答案與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即一類是把教育心理學看成是一門研究人性的科學;第二類是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及其心理規律作為教學心理學的主要任務;第三類則是主張兼顧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董剛,2010)。第一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類觀點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多側重于學習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類觀點則較為全面,從教與學的兩個角度出發,探討二者與學習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還有學者直接將其分為兩類對抗性的觀點,即一類是教育心理學看作是普通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應用領域,是實驗心理學在教育領域中的延伸。第二類則是將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類行為的科學研究,是獨立的應用型學科(葉浩生,2012)。就學習理論而言,教育心理學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主要流派。其中,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及人本主義是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們所最為廣泛討論及研究的理論派別。本文也以這三大理論派別為指導,從認知、感情(態度)和行為三個層面出發,探尋培養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經之路。
三、理論應用及實踐
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外語能力的需求已經不言而喻。廣大研究者和學者從不同的視野和角度都對外語教育進行了系統科學的研究和論證。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而言,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齡),認知因素(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情感因素(動機,動機歸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慮),社會文化因素(語言態度、文化適應、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等。1.認知主義學派認知派認為學習在于依靠主觀的組織作用形成完形或認知結構,主體在學習中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盲目的;主張對學習問題應注重對內部結構與內在條件的研究。其突出之處在于肯定意識及主觀的能動作用。從外語學習角度而言,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其意識到外語學習,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涉及面積廣泛,可以是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故而能與學習者的固有知識建立相應的緊密聯系,更新現有知識體系。這也是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說的先決條件。在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做好課程設計,尤其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以及未來的職業走向,從未來職業要求出發,為學生有選擇地介紹本國及他國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固有知識可以被看作是影響學生理解和認識新知識的內部結構和條件,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實現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識。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引導者、輔助者和啟發者的角色,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學”上,逐步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完成由被動學習到獨立學習的轉變。同時,從認知角度出發,教師應幫助學生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加強學習效果,如此,學習者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習者進一步自主學習、自我指導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學的各大派別中,教師的角色早已從以往傳統課堂上的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協助者及組織者的作用。學習者的自主能動性和自我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是學習過程的源動力和推動力。2.本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馬洛斯和羅杰斯,主張心理學的首要任務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質,從人的存在出發,以人為本,其典型教育主張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習主體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并且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境。同時,羅杰斯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自由的,而自由學習是有意義的。在其列出的10條學習原則基礎中,提到“學生傾向于拒絕那些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同時“當外部威脅逐漸降低時,學生比較容易覺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內容”。在外語學習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是文化溝通和理解過程中難以跨越的鴻溝,這種差異便是“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會對學生原有知識體系和認知造成沖擊或沖突,故而學習主體往往“傾向于拒絕”。在情感上的表現則是,學習主體對異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學習主體對外語學習的畏難情緒,產生情感上的恐懼,進而容易缺乏學習動機,產生焦慮情緒,并造成學習主體自尊心上的打擊。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及準備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脅”,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學生才會“察覺”和“同化”相關學習內容。此時,在實際教學課堂的組織中,教師應注意學生情感上的細微變化,引導學生逐步從“拒絕”到“同化”學習內容,可以通過深刻理解本國文化,比較異域文化差異,進而最終達到尊重他國文化,包容異域文化的目的。同時,從情感(態度)角度出發,教師還應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動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學習,而教師作為輔助者參與其中。3.為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提倡以“刺激—反應”為原理,來揭示人的心理活動。在外語教學中,語言是一種行為活動,可以通過反復刺激和反應,重復操練形成語言習慣,為學習者輸入足夠語言材料,進而達到輸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注重語言材料的輸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外語使用能力。同時,較為普遍的語言練習場景則是對語境的模擬。學習者通過對跨文化交際場景的模式,熟悉語言環境,增強學習者對跨文化交際的適應性。該理論多應用于語言技能的磨練與提高,但對于非語言技能等能力的培養,仍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渠道。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為學習者營造實際的跨文化交際語境,給學生實戰訓練體驗。通過反復大量的“練習”,得到理想的“效果”,并從中“學習”。行為主義學派主張通過反復“刺激”的強化練習,使得行為習慣得到改變和加強,由此產生與美國的聽說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語學習至今仍在廣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過對實際交際語境的不斷觀察、模擬和演練,鼓勵學生克服對文化差異的不適感,習慣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溝通交流。
四、總結
外語教學的心理過程,既包括教師的心理及認知,也包括學生對外語課堂的依賴與認可。教學“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自我的認知、行為和情感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張慶宗2010:147)。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多層次、多角度以及全方位的參與,教師要從教育心理學的維度出發,積極把控學生心理,從認知、感情和行為三方面,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文化認同度和包容度,熟練語言及非語言技能,夯實心理素質,增強異域文化適應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主體在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困難與難題。
作者:高姝 康立敏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公共外語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