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5 02:57: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幼兒藝術教育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在音樂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自主性
活動前,教師與幼兒一起參觀了“小舞臺”的布置,幼兒驚嘆不已,哇!好美呀!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躍躍欲試。這時,教師以主持人“畢福劍”的身份出現:歡迎步入小小舞臺,你將為我們帶來什么節目呢,幼兒興奮不已,有的結伴準備,有的自己忙碌,有的請求教師幫助,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參加活動的興奮之中。化妝、換衣服、選節目、找搭檔,忙碌不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達到極致,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展,幼兒在活動中能獨立地、自主地選擇活動方式,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后來的活動中。幼兒在沒有教師左右,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大膽地展示自己,體驗到自主活動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欲望。
1.1寓音樂活動于游戲之中,使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幼兒自主性的培養離不開游戲活動,游戲因其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能激發幼兒內在的活動時機,使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并與其他幼兒發生相互聯系,所以能促使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在音樂教育過程中,能恰當好處地把音樂融于游戲之中,不僅能引起幼兒濃厚的興趣,還能使孩子們在自主活動中很快地掌握音樂的技能和內容。如:在實施《舞動的小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而是用準備的拼圖教具和幼兒一起玩拼板游戲“會變的小鳥”,幼兒在“小鳥飛”的音樂中,愉快拼出各種不同姿態的小鳥,幼兒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自主地進行活動,不自覺的感受了“小鳥舞動”的各種姿態,這時,教師和幼兒一起隨歌起舞,幼兒在音樂聲中會情不自禁地演繹自己所拼出的不同形態的小鳥,由于每個幼兒感受各異,所表現出來的舞蹈動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幼兒這一自主表現環節非常豐富,每個幼兒的自主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幼兒在教師恰當的啟迪下,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舞動的小鳥”的舞蹈基本技巧,同時還能進行自主創新,教師真正成為了幼兒學習的合作者、支持者。由此可見,音樂活動的游戲化不僅可以讓教師教得輕松點,也增強了幼兒活動的興趣,孩子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感覺自己成了活動的主人。
1.2音樂活動中留給幼兒自主思維和表現空間,是培養幼兒自主性的重要環節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留給幼兒自主思維的空間,還要激勵幼兒把想到的東西表現出來,使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更為持久,主動參與的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如在音樂欣賞《蝸牛與黃鸝鳥》的活動中,在和幼兒一起分析了音樂的風格和特點后,教師沒有把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固定在一個情節上,而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創編故事情節,表現音樂的內涵,孩子們各抒己見,教師不時給予肯定、贊賞,并提出自己的建議、意見供幼兒參與,欣賞活動的氣氛異常熱烈,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還能把他們創設的情節改編成歌詞,幼兒在這樣一種自主氛圍中,欣賞水平提高了,對音樂的理解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最后,教師把音樂本身所表達的內容告訴幼兒,并對照情節進一步分析了音樂的特點。幼兒的自主思維和積極參與、教師和幼兒的共同活動把音樂欣賞活動推向了高潮。又如在打擊樂教學中,教師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需要自主地選擇樂器,根據自己的意愿打出各種節奏,教師幫助幼兒把所表現的節奏記下來,并讓全班幼兒嘗試合奏,孩子們看到自己的成果被采納,興致頗高,主動參與意識更強了,由此可見,孩子們在音樂活動中任何有創造意味的表現都是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結果,教師不僅要為幼兒留出適當的“自主”空間,還要為他們創造的一些自主活動的條件,并激發他們積極參與活動的欲望。
2在美術活動中激發幼兒的自主性
2.1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美術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層次性的特點,能為幼兒進行自主活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能力發展需要,提供表現同一主題的多種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如:在美術活動“有趣的汽車”中,教師準備的可供幼兒粘、畫、手工制作等材料和工具,幼兒在選擇表現方式的時候會“量體裁衣”。這種根據幼兒興趣愛好、發展類型提供難易積極程度不同的材料,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進行自主活動的需要。
2.2美術活動中的“對話”活動使幼兒能獲得自主發展“對話”即師幼、幼兒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它是美術活動的靈魂。當選擇了同一活動材料進行活動的幼兒一般是有共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幼兒在與同伴的溝通中,學會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在交往中幼兒可以從同伴那里獲取自己所需的相關知識、經驗。每一個孩子為了能夠與同伴合作或是尋求同伴幫助,必須主動學習與同伴交流的技巧,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個性、情感、行為習慣、交往能力以及相互適應性都逐步得到培養鍛煉、提高。同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面對全體幼兒進行傾瀉知識的人,而成為幼兒活動中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師和幼兒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求,并適時提供幫助,這種美術活動中的對話方式,促進了幼兒獨立、自主的發展。
2.3引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自主探索和創新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創造意識,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創新的重要途徑。為此,提供給幼兒可持續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以及進行個別輔導是十分重要的。幼兒初步的創新是在操作實物的活動中萌芽的,也是在不斷操作實物的活動中發展的。持續的操作活動是幼兒初步創造活動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術活動可為幼兒自主探索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如:在進行“美麗的房子”這個活動時,教師與幼兒及其家長一起首先對房子的種類、樣式、結構、風格等通過上網查閱、看“VCD”、圖片等已有了一個很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讓幼兒利用豐富的操作材料;廢舊紙盒、易拉罐、煙盒、礦泉水瓶等讓幼兒搭建自己最喜愛的房子,并記錄下來。幼兒興趣盎然,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動中,大膽地進行探索與創新,所畫的內容豐富,形態各異,活動效果出乎想象。可見讓幼兒能自主地進行活動,就是給予了幼兒探索創新的機會,就會激活他們潛在的“生命潛力”。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被動接受學習,而是一種自主的、積極的、愉快地體驗。
作者:楊庶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幼兒園
但在培養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現實中,具有專業學科出身背景的音樂教師卻更多關注的是學生音唱的準確性、音拍節奏的到位性;臨摹范畫、模仿制作手工是否精巧完美、像不像成為了美術教師評價作品的標準;“修長的身體線條,精湛的技術技巧,綜合的舞蹈表現力”這是舞蹈教師的教學計劃中所設定的幾個最重要的教學目標。這種藝術教育培養出來的準幼師或許在藝術技法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卻以幼兒教師審美體驗的喪失為代價。“審美體驗包含了人對生活、對藝術的各種感官,包含了人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包含了人對藝術的通感,所以它不是靠單純的技法訓練所能獲得的”。現今教師將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價值重點,放在了對藝術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上,而不注重審美體驗的培養,就是拋棄了內在的藝術情感與人文性,忽略幼兒教師的實際感受與各種經驗。很難想象沒有審美體驗的幼兒教師能教出具有創造能力和藝術想象的幼兒。這種技藝化為主的幼兒教師藝術技能價值目標給幼兒教師太多的框框和限制,也必將導致幼兒教師成為缺乏個性、程序化的幼兒教師。
一、從學習視角認識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學習。有效的幼兒教師藝術教育不是日常層面的上課或教學,而是以激發幼兒教師學習愿望、促進學習能力、喚醒學習潛能為目標的并對其藝術實踐、反思、變革能力的有效培養。當強調平面或立體的形象用點、線、面三要素進行概括;視覺形象用線條、固定的形式的搭配進行表達的方法被廣泛使用于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時,完全忽略“師法自然、氣韻生動、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簡單”的美,如此有程式規律的審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從一定的方法規則,美的真諦就可以被洞悉、被體悟。因而對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過色彩、線條等反映幼兒教師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讓幼兒教師通過內省感悟美的意義及價值后的藝術體驗,而是一味地灌輸單一技能技巧、使其傳承一脈香火。這就造成藝術教育對幼兒教師來講,不再是藝術觀、語言形式和視覺思維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個機體反應的習性。例如,簡筆畫中的魚就是那幾種固定形態的魚,而熊也就永遠是憨態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實,每個幼兒教師都是以一種個體的方式積累學習經驗、實踐學習方法,吸收價值觀、形成習慣和進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實踐印記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學方式、教學風格,有效的藝術教育學習可以使幼兒教師在對藝術經驗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礎上加以個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兒教師的畫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種模式,其動作技能的反應也會成為習慣,一提筆、一運氣都與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進行個性化的改變就需花掉一定或相當長的時間、精力。但若此單一方法再傳授于幼兒時,藝術教育對幼兒來講就不是培養具有批判意識、創造能力主體的有效途徑,而是使其進行歸順和馴服的過程。
二、從幼兒視角認識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
對于幼兒教師為什么要進行藝術教育,我們往往總是認為這是幼兒教師成長的必需。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在學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術語談論,而很多人完全無視它在幼兒的現實世界是如何被呈現的。這與對幼兒的生活知識缺乏關注是緊密聯系的。在幼兒的地方藝術意味著什么?怎樣通過藝術表達可能對于他人的痛苦艱辛或是快樂愉悅?這些問題的答案超出了培養幼兒教師技能,卻是特別需要幼兒教師去探索的過程。實質上,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教師專業完善與自我成長,它是促進幼兒藝術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幼兒教師職業存在的價值與依據。然而,在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教學場域中,示范、講解、反復糾正、先學譜后唱詞,均是藝術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成為了幼兒教師今后教授幼兒的方法。幼兒教師藝術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兒唱唱、畫畫、跳跳,至于藝術的歷史、評論、哲學、民族文化等內容幾乎都被剔除在幼兒教師的藝術學習之外,教育內容設置的表淺與窄化,必將剝奪幼兒教師多維度學習藝術的機會。例如,民族文化內容的空缺,導致部分幼兒教師跳了無數的民族舞蹈后卻不知為什么蒙古族會有聳肩,壯族會有鳳凰掌、螞拐舞等基本的藝術問題。不接觸人類歷史上優秀藝術作品的幼兒教師,是難以教幼兒感受藝術作品中豐富的人類思想感情的,也難以教幼兒學習和欣賞名師的優美形式及嫻熟技巧。又如,在幼兒的手工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通常是先臨摹后點評,然而一幅作品的藝術效果不僅有造型、圖案的有機組合所呈現出的特殊結構,還有作者蘊涵其中的獨特意境。肢解地學習各部分結構不但造成幼兒對藝術作品整體感覺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難以體現其原有的藝術價值。這種照搬科學教育、忽略藝術獨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藝術的方式進行教學,把知識技能從它賴以生存的藝術情境中剝離出來,把藝術從它產生的各種文化環境中分離出來……這種脫離藝術整體情境所獲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暫時的和膚淺的”。幼兒教師藝術教育對于幼兒的意義,不僅表現在幼兒教師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各種原理、方法促進幼兒的藝術學習而獲得自我成長與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方向。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幼兒教師的幫助,使幼兒自己建造或構建他們的藝術世界,讓他們通過自己與人、事、物及觀念的直接經驗進行探索,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在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中如果不傾聽幼兒真實的聲音,不考慮幼兒的邏輯特性與學習需求,不管怎樣的藝術教育,都不能使幼兒真正地受益。
三、從綜合視角認識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作為幼兒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教師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現行的幼兒教師藝術教育都開設有專們肩負著“涵養美感、陶冶心身、養成人格”之重任的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科目。然而,藝術自身的特點及幼兒園綜合實踐活動的特性表明:“要想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取得實驗的成功,就必須摒棄傳統的學科觀念和教學方式,拆除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屏障,站在課程的高度,以音樂、美術等藝術性較強的學科為龍頭,將各學科中與藝術有關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身的特點”,讓幼兒教師在綜合藝術中學習藝術。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的綜合性體現在培養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設計等各個層面,絕不是藝術教育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量的簡單疊加。它蘊涵的愉悅性、人文性、游戲性是分科藝術教學所不可比擬的。如《尋找七星瓢蟲》是從美工角度切入,用創意手工的方式將小動物的形態特征展現出來。在整個藝術活動中,幼兒教師可用低沉、悲哀的音樂表現樹媽媽被蟲咬的痛苦與無奈;用繪畫將生動可愛的瓢蟲寶寶“真實”展現,以便幼兒目測與點數瓢蟲寶寶背上的斑點;用歡樂明快的舞蹈表現樹媽媽身上的蚜蟲被七星瓢蟲全部吃掉后開心愉悅的情景。又如,有的幼兒教師面對幼兒的亂寫亂畫表現得“驚慌失措”,他們會對幼兒的畫進行更正、指責和勸導,甚至會親自示范什么是“正確”的畫。因為單純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沒有時間和機會傾聽幼兒內心的聲音。但在綜合化的藝術實踐教學中,藝術教育已與幼兒園其他領域的學習融為一體,我們不僅容許幼兒自由發展藝術,而且關注其藝術作品背后所呈現的與幼兒身心發展緊密相關的健康、生命力、強健、柔軟、快樂、生動等意義。因而,在綜合化的幼兒教師藝術實踐教學中,美術、戲劇、音樂、舞蹈、媒體藝術之間的有意識強化及藝術學科與非藝術學科之間的融合,通過主題式或網絡式或綜合式或單元式的藝術活動設計,將藝術過程中的感知欣賞、體驗創新、反思積累各環節與幼兒教師的其他能力溝通,使幼兒教師人文素養得以提高的同時發展其藝術能力。
作者:趙海燕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作者:蔡兆梅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
一、甘肅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現狀
近年來,甘肅省幼兒園藝術教育在大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以甘肅省保育院為代表的幼兒園在幼兒藝術教育方面為地方幼兒園開展幼兒藝術教育樹立了榜樣。但是,甘肅省地處西北邊陲,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整體而言學前教育比較滯后,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發展就更加滯后,尤其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由于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幼兒園辦學條件很差,幼兒入園率極低,幼兒園藝術教育舉步維艱。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學前藝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甘肅省幼兒園藝術教育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幼兒園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形式令人堪憂。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兒園藝術教育為基礎,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從幼兒園教師的年齡、學歷層次,對藝術知識的了解程度切入,分析探究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并提出改善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措施和實施策略。甘南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南州)位于甘肅省西南部,是全國31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東連秦隴,西接雪域,南鄰天府,北與寧夏接壤。歷史上是中原地區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甘南州在內地與藏區之間起著承接過渡的作用,是“藏族現代化的跳板”[2]。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現轄7縣1市。全州有藏、漢、回、蒙、土、撒拉、保安、東鄉等24個民族,總人口68.01萬人,其中藏族36.7萬人,占總人口的54%。這里高寒缺氧,境內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4℃,其中夏季平均氣溫8-14℃[3]。
甘南州共9所公辦幼兒園,分別為夏河拉卜楞幼兒園、瑪曲縣中心幼兒園、碌曲縣中心幼兒園、卓尼縣幼兒園、迭部縣幼兒園、臨潭縣幼兒園、舟曲縣幼兒園、甘南州中心幼兒園和甘南州軍分區八一幼兒園。在編在崗專任教師或帶班教師(不包括保育員和勤雜人員)共116名,其中:藝術類教師8名,僅占教師總數的7%。調查數據顯示:1.民族地區幼兒園師資構成還是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師資特征不明顯。如在甘南州9所公辦幼兒園中,幼兒教師主要由漢族、藏族等民族構成,其中漢族占51%,藏族占41%,其他少數民族教師所占比例均不足10%。2.懂漢語和本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師人數較少。如在甘南州9所公辦幼兒園116名教師中,懂雙語的教師僅25人,占教師總數的22%。3.幼兒園藝術教師奇缺。例如在甘南州9所公辦幼兒園中對藝術類知識(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手工)非常了解的幼兒教師只有14人僅占12%,60%的教師對藝術類知識很不了解。調查中有81%的教師認為,幼兒教師最基本的專業素質應該是掌握一門藝術類知識,但是由于條件所限民族地區幼兒園缺少的正是這方面的幼兒藝術教師。
二、甘肅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我省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區,隨著各民族頻繁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藝術的單一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多樣化本應是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強項,但交通的不便和經濟基礎欠發達,造成了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
1.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管理體制不規范。在我國學前教育也是基礎教育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政府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政策,政府的保障機制與幼兒教育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學前教育既然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辦好幼兒教育應該也是政府的職責之一。據調查了解: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大都沒有被納入義務教育的保障體系。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學前教育沒有專項投入,對學前藝術教育的投入幾乎沒有,只能做到保障教師的工資和適當改善硬件這兩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忙于“普九”,把主要的時間、財力和物力投入到義務教育,對學前教育做得不夠,廣大農村和民族地區的學前藝術教育沒有得到重視,政府主管部門對學前藝術教育沒有給予政策上的傾斜與經費上的支持。
2.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師資匱乏、人才難留。我省少數民族居住地一般為山大溝深、地形復雜、自然條件較惡劣的偏遠山區,交通的不便和艱苦的居住環境,使幼兒園藝術教師難以引進或留住。如甘南州9所公辦幼兒園116名教師中,學前和中師藝術專業畢業教師只有8人,僅占教師總數的6.9%。
3.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形式單一、方法簡單。《綱要》中指出:“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幼兒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1]。根據對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兒園在藝術教育活動過程的調查(《甘南州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狀況的調研》),甘南州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中采用的教學方法還是以觀摩活動為主[5]。觀摩活動具有能夠結合本地幼兒園實際的特點,同時便于實踐操作,但觀摩在一定程度上畢竟只是一種簡單的臨摹,對提高幼兒藝術素質、開發幼兒音樂潛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明顯。
4.幼兒園藝術教育設施簡陋、場地奇缺。調查發現,幼兒園藝術教育基礎設施簡陋、缺乏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場地在民族地區幼兒園已成普遍現象,甘南州幼兒園生均占地面積只有5.5平米,遠小于13平米的國家最低標準,有些幼兒園生均占地面積僅有2.3平米,普遍缺乏室外活動場所和活動設備,園舍的空間結構、防震、采光和通風條件也不符合要求。9所公辦幼兒園中只有一所幼兒園有專門的音樂房、舞蹈室和多功能活動室。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幫助每個幼兒建造一個美好精神家園、和諧的精神境界,讓幼兒在獲得精神滿足和審美愉悅的同時促進其完整的人格形成,因此,只有完備的藝術教育設施,才是提升幼兒的審美敏感性和審美情趣的前提。
5.幼兒園藝術教育質量不高,缺乏民族特色。首先,幼兒園藝術教育小學化傾向明顯。大部分幼兒園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一架腳踏琴、一本教科書成為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課堂上是簡單的你問我答,我教你唱,教育方法大都是傳統的灌輸式,忽略了音樂藝術對幼兒審美情趣培養的重要性。其次,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能力相對較弱。幼兒園的環境也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對幼兒審美情趣的教育任務。而民族地區大部分幼兒園只是把環境創設當成了幼兒園簡單的區別小學的一個標志,在墻上畫一些畫、貼一些圖片、寫一些彩色的字,從此就不會更換,沒有將幼兒園的環境與幼兒藝術教育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沒有能夠很好地將環境利用起來。最后,幼兒園藝術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數民族地區本身具有文化優勢,有豐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可是幼兒園在藝術教學活動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識和特色,對于鄉土知識以及鄉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較低。#p#分頁標題#e#
三、改善民族地區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措施和實施策略
2010年11月21日,《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10條意見,要求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其中第三條意見強調要多種途徑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教師隊伍[6]。因此,民族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要以此為契機,加快幼兒園藝術教育教師建設步伐,盡快建設一支業務精良、作風過硬、安心從事幼兒藝術教育的教師隊伍。
1.建立學前藝術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應建立學前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逐年加大對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設立學前教育專項經費,列入各級財政的年度預算,保證公辦幼兒園、鄉鎮中心幼兒園的正常運轉及教職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要從地方財政自籌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支持學前藝術教育。學前藝術教育的經費要隨事業發展和教育經費的增長而逐步增長,做到專款專用,任何部門不得沉淀、截留和挪用。
2.結合本地民族特色的實際,確定合理的生師比。核定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健全幼兒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嚴把入口關;大幅提高該區幼兒教師,尤其是幼兒藝術教師的福利待遇,著力解決當前高素質幼兒藝術教師“招不來、留不住”的難題。
3.教育主管部門要信任幼兒園的管理能力,放手讓幼兒園管理者到有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招聘具備條件的優秀畢業生充實幼兒教師隊伍。針對民族地區幼兒教師初始學歷低、專業不對口、藝術素養質差的特點,制定措施,安排教師到相關大專院校培訓或學習學前教育專業及藝術理論知識,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水平。
4.因地制宜,采取定向委托培養的方式,大力培養本地區熱愛幼兒園藝術教育的年輕人。本地區熱愛幼兒藝術教育事業的年青人熟悉當地自然條件、熟知當地學前教育現狀,渴求學前藝術教育理論知識,畢業后回到家鄉能安心從事學前教育事業。
5.鼓勵幼兒園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研討。聘請幼兒園藝術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講學,開展不同層次的研討交流活動,開闊教師視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綜上所述,民族地區幼兒藝術教育應以引進和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為出發點,以深化師資管理制度改革為動力,堅持優化結構、強化激勵、提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方針,盡早建立起一支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幼兒藝術師資隊伍。
一、幼兒藝術教育現狀
(一)重知識技能,忽視幼兒潛能開發
幼兒藝術教育的實質是借助藝術手法的表現形式,實現精神世界自由發展,讓幼兒的創造潛能走向現實,但是由于多數教師習慣了“教師教,幼兒學”的教學模式,習慣了慣有的規范標準,導致畫畫教學成為了臨摹練習的課堂,音樂活動演變成了重復的發音訓練,舞蹈教學則整天壓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訓練,在幼兒教師權威至上的引導下,幼兒逐漸喪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動的記憶和訓練老師分派的各種任務,整個藝術教學成為了固定的套路,機械、規范、模仿,成為了幼兒藝術教育的主題。幼兒的靈性和創造性漸漸消失。
(二)重藝術教育結果,輕視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貫穿幼兒藝術教育的始終,它對人格的培養、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質量的打造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這個漫長的培養過程中,許多幼兒教師日常教學中,輕視日積月累的積淀,而是改為片面的追求藝術教育結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兒學了哪些歌曲?繪畫線條是否橫平豎直?舞蹈步伐是否優美等,為了突出自己的教學效果,一些幼兒教師在日常的匯演比賽中,不惜搞突擊戰術,讓幼兒在翻來覆去的訓練同一個舞蹈,幼兒在舞臺上機械地唱著、跳著,臉上掛著成人設計的“笑容”,雖然比賽后幼兒得了一些獎賞,但這種作法完全與藝術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幼兒從中體會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厭倦,造成了藝術技能訓練和藝術情感的培養之間彼此沖突。
二、幼兒藝術教育存在問題分析
(一)幼兒藝術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兒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導致了藝術教育的功利心太濃,從而扭曲了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為了迎合家長或幼兒園的教學目標,他們往往將自然愉悅、溫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審美活動異化,用漂亮的藝術外衣將幼兒進行包裝,甚至借此進行大賺錢財的商業行為,至于幼兒的藝術引導、藝術教育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各種功利化的目的,掩蓋了藝術教育的正確原則。
(二)幼兒教師藝術教育觀念落后
有些幼兒教師固守著陳舊的藝術教育觀念,不能正確地引導幼兒藝術的審美教育觀,也缺乏主動發展幼兒個性的積極性,部分教師看來,幼兒藝術教育只是簡單的學幾首歌,畫幾張畫,跳幾個民族舞等,至于藝術教育能環節生存壓力、增強對美的發現、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發展等作用,教師往往認識不到,結果耽誤了幼兒的藝術發展之路。
三、幼兒藝術教育發展思路
(一)正視幼兒發展,賞識幼兒創造
幼兒天生就有藝術天賦,比如聽著音樂節奏舞動身體、拿著畫筆畫出正在做飯的媽媽。可以說,他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藝術活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只需要能保持一顆完整的童心,去賞識幼兒的行為,理解幼兒的表現方式,鼓勵幼兒用手中的畫筆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分享他們自由發揮、自由創造時地快樂,只有這樣,幼兒教師才能真正走出藝術教育的困惑,以正視幼兒個體發展為基礎,引領幼兒走上真正的藝術之路。
(二)明確個體差異,給與適當的引導
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幼兒,讓他們都能得到藝術的熏陶。同時,對于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開發他們的潛能,避免單純重視知識技能或藝術教育的結果,而忽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摒棄那種不分有無藝術天賦,而強迫所有幼兒都要接受同一項藝術技能的訓練的盲目做法,激發幼兒從藝術教育中,主動感受美、表現美的情感發展,豐富幼兒的審美情趣,讓他們真正體會藝術教育的真實魅力。
(三)培養藝術感知,創設審美空間
“人須具備音樂的耳朵,藝術的眼睛”。馬克思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藝術感知力的重要性,審美感知力是藝術欣賞、藝術創造的前提和基礎,它需要在生活實踐的土壤中慢慢積淀培養。因此,幼兒園和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環境,大膽發揮幼兒的個性,引導幼兒參與三位空間環境的創設,有意識地提升幼兒視覺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強不同風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內容的童話故事播放,刺激幼兒的聽力感知能力,只有將幼兒長期置身于這種藝術氣氛濃厚的空間,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才會水漲船高,得到更好的發展,在行動上,幼兒教師要鼓勵幼兒敢于嘗試,努力創新的意識,也可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感受大自然和真實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在親眼看、親耳聽、親自說的活動中,有效發展審美感知能力,體驗社會實踐能力。
四、小結
總之,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幼教工作者應該摒棄傳統落后的藝術教育模式,堅持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幼兒融入生活,感受藝術教育的魅力,同時還要注意借鑒現代開放型的教學模式,使幼兒教育呈現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實現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作者:趙麗芳單位:遼寧省喀左縣幼兒園
一、精選教材,建構課程
首先以新的教育理念對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價值分析和篩選。二是以民俗、節日活動為線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將節日來歷故事、民俗娛樂活動等引入教育教學,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三是通過對民間藝術用品商店、南通民間藝術館等的實地調查、參觀,開發了一系列民間工藝、社會文化的教學內容,如“藍印花布”“音響風箏”和美麗的“刺繡”等。在此基礎上,初步建構本園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體系,主要包括民間美術類,像剪紙、扎染、刺繡、編織、花燈等;民間音樂類,像海門山歌、民間歌謠及音樂游戲、民間樂器等;民間文學類,像海門童謠、民間故事等。
二、大膽探索,形式多樣
1.設置民間藝術特色的區域活動。
手工坊、編織坊、剪紙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區域,為幼兒提供了活動和表現藝術才能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與材料的積極互動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繹了自己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與認識,表達了自己對世界、對生活的感受。
(1)手工創意坊:刺繡、扎花燈、扎風箏、納鞋墊、扎掃帚、壓簾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說“:在社會的偉大學校里,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同學,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幼兒園請來扎花燈藝人,扎掃帚、壓簾子的師傅,問這些老藝人學習扎、剪、編等各種技能。一只只生動形象的花燈、一把把淳樸的掃帚、一卷卷精美的簾子、一雙雙喜人的鞋墊作品現身了。
(2)編織坊:編織蛋袋、漁網、草鞋、芭蕉扇、麥秸粘貼、稻草創意造型等。在欣賞具有農家特色畫面的基礎上,讓幼兒用麥秸等自然物進行粘貼,如挑谷子、插秧,農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種技能編織出造型各異的小動物,在實踐中發現和感受民族游戲的魅力,提高審美情趣。真正驗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句話———“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3)有趣的陶藝坊:漂亮的小茶壺、簡潔的筆筒、瓶子、瓦片畫等。用顏料在瓶子上作畫,用鮮艷的色彩在瓦片上裝飾,更是孩子們百玩不厭的創意游戲。孩子們在盡情“玩耍”中領悟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4)剪紙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動物等。剪紙是一種實用性強、表現力豐富、流行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各種剪法:鏤空法、二方連續法、重疊累加法等。利用這種具有鮮明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為廣泛的民間藝術來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變得“心靈手巧”。
2.專門性教育活動與滲透性教育活動相結合。
專門的教育活動是指由教師組織的集體的全班或小組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園實施民間藝術教育的基本途徑。幼兒園以主題教學和區域活動相結合,園內教學和園外實踐相結合,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幼兒園活動和親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資源,注重發揮環境對幼兒情感和認知上的熏陶作用,將民間藝術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晨間接待時,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間童謠,寫春聯,剪窗花,猜燈謎;自由活動時間,在活動區開展民間藝術創造活動,如民間服飾秀、種子粘貼、編織漁網、納鞋墊、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時,帶幼兒欣賞園內壁畫和民間藝術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時,講述民間故事;離園活動時,欣賞民間音樂、海門山歌等。
作者:張紅梅單位:海門市實驗幼兒園
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滲透民間藝術,可以使孩子們從小就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主義教育的熏陶,比如通過欣賞皮影戲,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還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精神;通過欣賞地方民歌,可以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學習傳統的禮儀習俗,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精神品質和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兒童在能夠滿足自身生理及安全需求后,他們就會轉而希望獲得歸屬感,希望能夠融入到團隊中去,并且能和團隊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因此,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融入民間藝術資源,可以逐漸培養起孩子們的民族歸屬感,對兒童進行民間藝術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就會把這種民族精神不斷地內化于兒童的血液中,這恰恰滿足了他們渴望歸屬的需求。在藝術教育中,幼兒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游戲和情景表演,通過這些方式,幼兒就能很自然地與他人建立起伙伴關系,并逐漸養成謙讓、合作、遵規守紀等良好的社會行為。
民間藝術資源應用于幼兒藝術教育的策略
雖然我國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是還存在諸如從事民間藝術資源運用的教師自身民間藝術素養缺乏,缺乏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教學選取的內容較為狹窄貧乏,民間藝術教育活動不能與其他領域的活動有機融合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措施,以促進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更有效的應用。
(一)加強師資培訓幼兒教師不單是挖掘民間藝術資源的踐行者,還需要從浩瀚的藝術海洋中選擇恰當的內容來進行幼兒藝術教育,并最終實施這一活動,所以,必須提高幼兒教師的民間藝術素養,這也是幼兒藝術教育中應用民間藝術能否達致高效的關鍵所在。對幼兒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是提高幼兒教師民間藝術素養的有效途徑。其專業培訓包括兩個方面:園外培訓與園本培訓。園外培訓,應組織教師立足本土,深入調研,參加民間藝術專家講座和教育交流活動,使其能對本土民間藝術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認知水平,拓展其視野。園本培訓,可聘請專家來園指導,然后組織本園的幼兒教師參加民間藝術創作觀摩,也可以組織科研活動等,以提高全體幼兒教師的藝術素質。通過這種專業化的培訓,幼兒教師的民間藝術修養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從而也就可以提高他們運用民間藝術資源的能力。
(二)科學選取民間藝術素材努力挖掘民間藝術資源,是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有效應用民間藝術的基礎,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間藝術都適合幼兒藝術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對民間藝術有所擇取,并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需要等進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兒的審美觀和興趣愛好。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盡可能地貼近幼兒的生活,健康積極向上,應既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價值,還能夠陶冶幼兒的情操。
(三)采取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對幼兒多角度地感受民間藝術是十分不利的,這樣他們就很難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認識民間藝術,所以,豐富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豐富幼兒本土民間藝術教育主題性活動。幼兒園的主題活動指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圍繞一個固定的教學內容而組織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這種活動可以突破學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題,把所有的學習內容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并展開活動。這一活動首先考慮的就是幼兒的愛好需求,活動要緊密地與生活中各種新鮮的內容結合起來,目的是讓幼兒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主動地進行探索與學習,從而獲得有價值的體驗。在組織主題式活動時,選擇的內容和方法都必須以預定的主題為中心,活動的每一個部分都要為主題服務,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把民間藝術應用于幼兒藝術教育中時,民間藝術就是基礎,因此,可以把有關聯的同一個類型或者內容的民間藝術劃分為若干主題來組織活動。每一個類型就是一個主題,在教學中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活動。主題活動還可以劃分為周主題和月主題,教師可以按照具體情況來建立活動網絡。隨著活動的進行,這個主題網絡就像一棵成長中的樹一樣,會越來越茂盛。當然,隨著主題活動的越來越豐富,這個主題也要不斷地進行修正,這樣活動才會越來越深入,學生從中得到的關于民間藝術的體驗也才會越來越豐富。陶冶滲透式活動。陶冶滲透式活動指的是,在除了幼兒園專門設置的教學活動之余的其他活動中滲透民間藝術。也就是說,除了正常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外,還要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滲透民間藝術,比如幼兒生活學習的環境、平常的游戲乃至吃飯、睡覺等等。具體而言,陶冶滲透式活動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在幼兒園的物質文化環境中滲透民間藝術。幼兒園的物質文化環境主要包括室內活動場所,室外活動場所,活動需要的設備以及材料,室內外布置等,這些物質文化環境能夠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通過幼兒園的物質文化環境滲透民間藝術,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在幼兒園的公共場所滲透民間藝術,如室外活動場所、墻面、走廊、宣傳窗等;在幼兒園的班級物質文化環境中滲透民間藝術,如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墻報,有藝術特色的班級活動角等。另外,教師還可以設定一個特定的民間藝術主題,發動幼兒共同營造班級文化,這樣不但可以引起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濃厚興趣,還可以促使幼兒積極地去了解民間藝術。第二,在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滲透民間藝術。可以在幼兒每天的生活中滲透民間藝術,比如說在幼兒入園的時間段內播放民間童謠,讓幼兒欣賞民間音樂,如《吉祥三寶》、《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時間段內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歡快活潑的舞蹈音樂,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增強幼兒的節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間故事或者兒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兒對民間文學的了解,還能逐漸改善幼兒的一些不良習慣。第三,在幼兒游戲中滲透民間藝術。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現代幼兒教育中,游戲是幼兒最有興致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教育常用的教學方式。通過游戲,不但能夠使幼兒愉悅心情,同時還能豐富幼兒的情感,并對幼兒進行教育,所以,幼兒教師一定要重視游戲的功能,并在幼兒游戲中滲透民間藝術的因素。在幼兒游戲中滲透民間藝術,不但能夠讓幼兒在輕松的游戲中獲得民間藝術知識,體驗民間藝術的豐富內容,還可以借助民間藝術增加幼兒游戲的內容,比如,可以組織小朋友參與當地的特色游戲活動,諸如摔跤、當地舞蹈、戲曲等,從而使他們在游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民間藝術的影響。
幼兒教育機構運用民間藝術的建議
(一)構建適合當地需求的教學體系幼兒教育機構應根據國家《綱要》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整合當地的藝術資源,構建有特色的,適合幼兒發展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實際,整合當地民間藝術資源。要對當地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調研,努力爭取當地教育部門和社會的支持,組建一支民間藝術展演的隊伍,并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站等文化物質資源,建立可供幼兒展演的藝術基地。與此同時,還應盡量爭取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支持,使其對幼兒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采取支持態度,比如可以在表演期間邀請家長前來觀看,這既能使幼兒的藝術成長得到家長的支持,同時也間接弘揚了民間藝術在當地的影響力。構建適合幼兒發展的民間藝術教育課程。第一,構建課程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素質,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3]教育目標不僅要包括藝術趣味、審美、創造等技能目標,還要包涵道德、知識個性等發展目標。第二,構建適應的內容體系。在結合當地民間藝術資源和幼兒身心素質發展的基礎上,應設定一定的課程內容,以涵蓋民間文學、美術、音樂、游戲以及民俗節假日等,使幼兒的民間藝術教育課程既切合當地和本教育機構的實際,又能貼近幼兒的生活,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比如蒙古族的幼兒教育機構,可以組織小朋友參加每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傳統的民間節日的氣氛,并在參加之后,結合課程內容,加深幼兒對此的理解。第三,構建民間幼兒藝術教育活動體系。不同的幼兒教育結構應該結合自身機構和幼兒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設計出系列活動內容,包括活動可行性的評估、內容、目標(系列、單個目標)、資源信息的收集、活動的具體設計、具體的組織步驟等。
(二)加強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具體而言,就是園本課程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幼兒機構可以采取與幼兒教育專家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份園本課程開發計劃,及時對教師進行指導。首先就是動員廣大教師從事科研,因地制宜地從事教學研究。可以對教師先進行一定的培訓,比如思想認識、本地民間藝術知識、科學科研的方法等等,使他們對研究的目標和方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主動參與到園本課程的開發中來,并主動參與本土民間藝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其次就是開展實踐活動,建立家庭、社會、幼兒園之間的合作關系,邀請家長以及社會人士參與課程研究過程,比如可建立多方合作監督機制,組織幼兒參觀當地的民間藝術演出和表演,邀請當地民間藝人來學校表演講解等等;再次,建立對外合作機制,和其他本地以及外地優秀的幼兒教育機構聯合建立資源數據庫,循環共享幼兒藝術教育成果,可以采取定期和本地幼兒園進行合作交流的方式,比如共同匯報演出等。民間藝術博大精深,是一座挖掘不盡的寶藏。面對當前素質教育日益高漲的呼聲以及傳統文化復興的趨勢,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提升自己的民間藝術素養,變革創新教學方法,為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鄒榮華單位:衢州學院藝術系
一、幼兒藝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兒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越來越受到社會、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一場意義深遠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這一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的推出不僅是我國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礎教育領域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給當前幼兒藝術教育指明了科學的發展方向[1]。《綱要》中藝術領域的基本精神是向傳統的藝術教育挑戰,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的藝術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實施新型的、科學型的藝術教育[2]。
《綱要》實施以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幼兒藝術教育已成為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其社會地位也不斷上升。然而,藝術的本質是審美,孩子們真的從幼兒園藝術活動和所參加的藝術興趣班中感受到了藝術之美?據調查,兒童藝術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諸如,兒童藝術教育非藝術化、專業化、成人化、時裝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隨著《綱要》的頒布與落實,我們應對照《綱要》精神反思當前幼兒藝術教育的種種弊端,尋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幼兒藝術教育途徑,讓孩子真正從藝術活動中受益。
二、《綱要》藝術領域的主要精神解讀
《綱要》中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要求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養幼兒審美愉悅為藝術教育目標
人類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是通過藝術最集中、最典型、最強烈地表現出來[4]。《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能初步感受并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幼兒藝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審美愉悅,目標層次依次為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性地表現美。
感受美:藝術能啟迪和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幼兒的美感多處于直觀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點。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應與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特點相應適。他們喜歡貼近自己生活、色彩鮮艷、畫面清晰、生動活潑的藝術品。
發現美:通過藝術活動幫助幼兒發現美。美是藝術的特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種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處處皆美,當我們面對美麗的大自然,面對社會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對優美的藝術作品,一種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這就是美感。幼兒發現美的事物多半依賴于客觀事物本身的鮮明特征,缺乏自覺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們通過探索和學習自覺發現美的能力。如發現春天之美、發現螞蟻搬家之趣味、發現一葉知秋之神奇等。創造性的表現美:通過藝術活動表現心靈美、自然美,創造美的形象。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幼兒的圖畫、詠唱、各種形體表演都充溢著童真之美。他們不拘一格的繪畫、自編的歌詞、興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個性的新創意。這些稚嫩而新穎的創造性表現需要教師以真誠、喜悅之心去發現、去接納、去欣賞,更需要引導他們不斷的創新[5]。
總之,幼兒藝術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萌發美的情感,并使幼兒的美感和認識得到深化和發展,能使幼兒通過藝術活動具體感知和認識美的形態,并通過藝術活動具有初步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愿望,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思想品質和性格,陶冶幼兒的情操,激發幼兒積極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質,從而為幼兒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貼近幼兒生活走進自然為藝術教育內容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幼兒藝術教育是自然的藝術教育,《綱要》中多處指出,教師要引導孩子去接觸發現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來源于生活,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也應該源于生活。藝術教育活動把日常生活和幼兒真實的生存環境作為藝術學習的最初起點,藝術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通過日常生活和藝術的連接,汲取和擴展藝術想象和藝術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在不斷提高藝術能力的情況下反過來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6]。
自然是藝術的源泉。兒童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兒的心靈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們更容易與大自然的生靈溝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鮮活的生命。自然能幫助幼兒感受色彩的鮮明;自然能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如樹林的里小鳥鳴叫聲,小河邊嘩嘩的流水聲.大自然的聲音就這樣不知不覺在幼兒心中回響,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節奏、韻律[7]。因此,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應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讓幼兒在自然中感受美、發現美。
(三)以幼兒喜歡的方式作為藝術教育組織方式
《綱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樂趣。”“幼兒的創作過程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幼兒在喜歡參加藝術活動的前提下能夠大膽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體驗,這需要教師組織的藝術活動具有寬容性,能夠接納各種不同智力水平的兒童,給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發揮所能的均等機會,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接納不同水平,不要橫向比較,對所有兒童都提供一視同仁的愛心,不歧視,也不限制,讓幼兒能夠在輕松愉快、有自由表達機會的情景中進行藝術活動。
(四)以促進幼兒發展的評價為藝術教育評價目的
《綱要》明確指出評價是“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們能看到一個根本的變化,即評價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得到充分的關注。幼兒藝術教育評價不是為評價而評價,而是為了教育而評價,強調評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診斷和改進教育,促進教育活動參與者(包括教師、幼兒、家長)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8]。也就是說,幼兒園評價絕非用于篩選、排隊,更不是用于給幼兒貼標簽,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給他們的成長蒙上陰影。幼兒藝術教育評價要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幼兒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幼兒的知識技能的獲得,更要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情感體驗、溝通能力的發展;幼兒發展評價不僅要關注幼兒目前的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分析過去,預期未來,注重發現和挖掘幼兒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幼兒發展中的需要。
三、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藝術教育觀念存在的問題
教育改革,觀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兒園教師、家長的幼兒藝術教育觀念屬于“學藝術就是要成名成家”“學藝術就是要讓孩子畫出最好看的畫,唱出最好聽的歌”“讓孩子現在多學一點以后就會輕松一些”之類。其實幼兒藝術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為本,強調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強調幼兒藝術教育對幼兒自身的影響作用以及對其發展的促進作用,其功能并非單純的技能訓練和表演。這是都是教育者必須深入領會并在實施中深入貫徹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樹立這種新觀念就談不上真正的改革。
“別的孩子都上了藝術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別人。”“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多學一點技能性的東西能夠在社會上立足。”這些家長或者由于盲目跟風,或者望子成龍心切,或者出于現實的壓力而讓孩子選擇了藝術學習,然而這些錯誤的觀念將導致家長過分關注孩子學習的結果而忽略孩子在藝術學習中的審美情感和體驗的獲得。“我現在已經有4家連鎖幼兒園了,我的目標是把幼兒園辦成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的連鎖管理的企業,這樣的規范管理,贏利肯定沒問題。”“我不管教師通過什么途徑(來開展藝術活動),只要教師排的節目在能在匯報演出上得獎。”這是一個規模較大的連鎖幼兒園的董事長在談到辦園理念及對藝術教育活動的看法時提到的。
通過以上幾例我們可以看出當前人們在幼兒藝術教育觀念上存在偏差,滯后于《綱要》中藝術教育新觀念。不屬于九年義務教育范圍的幼兒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些老板、投資者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成了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途徑。更有甚者,一家省級示范幼兒園竟然引進了國外企業管理體系ISO90001國際質量認證,且引以為榮,老師的一切行為被高科技攝像頭監控。我們的幼兒園成了企業流水線管理的工廠,幼兒在這樣的工廠中就成了流水線中生產出來的產品。
(二)幼兒藝術教育目標確立與實現存在的問題
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決定著教學發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教育目標在確立與實現時存在缺失審美體驗、凸顯功利性等方面的問題。
1、缺失審美體驗。幼兒藝術教育應該是“審美”的,幼兒藝術教育還應是“快樂”的,應讓幼兒與音樂、美術等藝術活動一同游戲,大膽創造,獲得應有的自我愉悅與審美享受。過于刻板和理性的藝術知識學習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師意識到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應該重視審美體驗。然而,教師處在幼教的傳統觀念與現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審美目標的實現。在教師的觀念中依然認為孩子必須要學習關于藝術的知識,為了知識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動中的審美體驗與感受,讓幼兒掌握復雜的樂理知識。隨著《綱要》的實施幼兒園教師的觀念上有所轉變,行動上卻放不開,目標的確立與實現之間存在偏差,目標的實現過程中依然注重知識傳授,對藝術審美目標的把握不夠。
2、凸顯功利性。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是整個幼兒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所在[10]。幼兒藝術教育目標應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于培養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依托各種藝術活動和活動的各個環節來實現。然而許多幼兒園在實現目標時存在功利化的傾向,偏離了《綱要》中提出的價值取向,不是為了幼兒的終身可持續發展,而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為了幼兒園自身的利益。離六·一兒童節越來越近的同時,教師和幼兒不是沉浸在節日即將到來的喜悅中,而是越來越忙了,幾乎每個幼兒園都將這個節日視為展示幼兒園藝術教育“成果”的機會。他們以匯報演出這樣的方式來慶祝兒童節。為了這臺演出,幼兒園一般都提前一個月甚至更久開始排練,在最后一周里幾乎是全天停課來進行節目排練,為的是能夠讓家長、讓社會各界人士看到幼兒園的孩子多才多藝,看到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這種最好的廣告,生源也就隨之而來。盡管教師非常清楚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的藝術興趣和藝術素養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技能技巧,但是沒有辦法,必須達成后者。因為競爭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師在家長們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學”讓孩子們能在匯報演出時有讓家長滿意的表現。在他們看來,只要家長滿意,生源就會穩定。
兒童發展的自主性,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質,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用成人的要求來約束兒童,是對兒童的最大犯罪,是對人性的犯罪。在這方面18世紀的教育家盧梭早給我們以啟蒙:“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是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兒藝術教育內容選擇存在的問題
藝術教育內容是實現幼兒藝術教育目標的一個核心問題,這是由幼兒藝術教育內容在實施整個幼兒藝術教育的地位所決定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最終通過內容來實現。所以如何選擇藝術教育內容來實現目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當前許多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在選擇內容時存在著缺少藝術欣賞活動;缺少各領域綜合的藝術教育活動。
1、缺少藝術欣賞活動。《綱要》中藝術領域的目標要求與內容都體現了使幼兒體驗到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藝術欣賞活動是體現審美目標貫穿幼兒藝術教育活動始終的主要內容,幼兒藝術教育要大力加強藝術欣賞教育。在傳統的幼兒藝術教育中,藝術欣賞是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對此現象,邊霞曾經作過這樣的論述:“目前我們的藝術教育就等同于藝術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把兒童對藝術知識技能的掌握當作是兒童藝術教育的直接目標和唯一任務,兒童缺少參入藝術、體驗藝術并獲得審美愉悅的機會。”[10]藝術欣賞教育無疑在整個藝術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一塊。實際上藝術欣賞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國音樂教育家穆塞爾直截了當地把兒童藝術教育理解為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對于技能技巧訓練與藝術欣賞的關系,他認為“解決整個技巧問題的正確方法就是以欣賞為動機并以欣賞為目的”[11]。隨著《綱要》的頒布和實施,一部分幼兒園已意識到需要加強幼兒藝術欣賞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師認識到了藝術欣賞教育在整個藝術教育中的地位,認識也往往因為缺乏欣賞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賞理論指導,沒有欣賞指導經驗等主客觀原因而無法開展有效的藝術欣賞活動。
2、幼兒藝術教育內容專業化。幼兒藝術教育作為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該是一種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藝術素養教育[3]。《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當前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存在專業化的傾向,表現在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以及各種興趣班的教學中,不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追求整齊劃一的效果。活動要求幼兒掌握嫻熟的藝術知識和技能,忽視幼兒現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對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當作是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直接目標。這種以藝術知識和技能教學為主的專業化的藝術教育即不符合幼兒藝術教育的審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據調查所知,一般幼兒園的舞蹈藝術班都要練難度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還要練習各種基本功。除了藝術興趣班,幼兒園的藝術活動同樣存在專業化的傾向,表現在要求幼兒掌握專業的樂理知識,如某幼兒園中班幼兒被要求學會前后附點音符的唱法與寫法。高難度、專業化的藝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時間內看到有一些成績,但事實上,卻因此削弱甚至磨滅幼兒對藝術所具有的敏感和樂趣。這樣的藝術學習與《綱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馳。
3、缺乏藝術活動之間及各領域的有機整合。綜合藝術教育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就發展壯大起來,到90年代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流[12]。當今藝術教育整合化、綜合化成為各發達國家藝術教育的新趨勢。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綜合藝術教育認為各藝術門類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雕塑是靜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動的雕塑,生動的表明了各藝術門類之間是相通的。
摘要:目前我國的幼兒藝術教育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無論是參與接受藝術教育的幼兒數量還是質量較以前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在這成績的背后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教育內容上表現為藝術教育內容選擇過于單一,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缺少融合溝通,遠離幼兒的生活,游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來源挖掘得遠遠不夠。本文通過對藝術與游戲,藝術與藝術教育及“游戲精神”內涵的分析認為,在“游戲精神”的觀照下來改革目前的幼兒藝術教育內容會使藝術教育內容能豐富更完善,會使藝術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和發展。本文由中國收集整理。
關鍵詞:游戲;游戲精神;幼兒藝術教育;教育內容
一、游戲與游戲精神
1、游戲與藝術,游戲與幼兒藝術教育
當我們在考察藝術的起源的時候,發現游戲與藝術有著深刻的淵源,“兒童藝術:游戲的孿生姐妹。”①他們之間有著異質同構的關系。藝術起源于游戲,游戲是藝術的雛形,藝術是游戲的高級形式,當游戲發展到高級形態時,不再稱之為游戲而是藝術了。鑒于幼兒的藝術感知能力,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游戲與藝術也是常常交織在一起,“幼兒藝術教育可以通過游戲活動或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游戲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可以是藝術”②游戲既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內容。
2、游戲精神的內涵
對于游戲的定義目前沒有一個公認的概念,因為游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們很難用一種判斷性的方式給他下一個定義。當筆者進一步考察游戲時發現所有不同種類的游戲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質,也只有具有這些特質的活動,才能稱之為游戲,這些所謂的特質即從游戲活動中提煉出來最能反映游戲活動最本質的,核心特點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游戲精神”。關于“游戲精神”有人從兒童文學創作,文藝學,教育學上進行過相關研究,綜合前人的論述,本人認為“游戲精神”具有如下特點:“游戲精神”是一種自由的精神;“游戲精神”是一種愉悅的精神;“游戲精神”是一種創造的精神;“游戲精神”是一種超功利的精神;“游戲精神”是一種平等的精神。詳見本作者論文《試論“游戲精神”的內涵-----從幼兒教育的視角》發表在《科教文匯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戲精神”改革當前的幼兒藝術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學計劃的具體形式存在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念和行為。它們是根據各種社會為學校規定的目的和目標而設計的……是構成一個具體過程的學習對象。”②總之教育內容是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的。“游戲精神”是一種自由開放、創造的精神。因此在這種精神觀照下的藝術教育在組織幼兒藝術教育內容時不僅是單個藝術門類,還可以是多個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融合,所采擇的內容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的來源不僅可以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事先預設的,也可以是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敏銳地捕捉來自幼兒生活和興趣中突發性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內容,生發出新的更適宜的活動主題,使活動主題呈現動態、靈活的特性。游戲既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藝術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戲作為藝術教育的內容吸納進來,能更好地豐富藝術教育內容。為此在這種精神指導下的藝術教育內容應該有以下特點:
1、內容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
“游戲精神”是一種自由、愉悅、創造的精神,是幼兒生活狀態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兒的生活是自由、偷悅的,進行藝術活動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這種精神指導下的幼兒藝術教育內容的選擇是貼近幼兒的生活的,以幼兒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藝術教育內容,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創造。同時,幼兒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離不開人的生活的,藝術教育是幼兒真實生活體驗的反映。因此藝術教育內容應該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多采擇那些充滿幼兒生活氣息的題材為教育內容,選擇容易讓幼兒理解和接受的藝術年個十時毫作為教育內容。這樣一方面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也能夠照顧到幼兒的興趣及滿足幼兒從事藝術活動的自由,愉悅的情感需要。眾所周知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轉換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構起人與世界的活潑、生動、富于教育意義的關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質,充實人的生活與人生,把教育與人的生活統一起來,在教育與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構人的各種素質。培養人終身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幼兒藝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將滿足幼兒的基本學習需要以及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
以《孔雀的生日》為例:活動的設計是圍繞為慶祝孔雀的生日展開的,幼兒動手制作蛋糕、裝飾孔雀漂亮的羽毛、給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圍著孔雀翩翩起舞。就這樣在幼兒熟知的活動情節中,展現他們許多平時隱藏著的藝術潛力,將幼兒學到的成果學以致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因為藝術教育內容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聯,幼兒容易獲得成功感,愉悅感,從而擁有學習藝術的信心,就這樣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兒從中既學到了藝術的知識,又陶冶了情操。
2、幼兒藝術教育內容走向綜合
“游戲精神”是一種創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觀照下的藝術教育內容應該是各藝術門類自由往來,自由創造,相互交融的。藝術教育的內容不再是定位于單科藝術知識的灌輸和某一種藝術技能的訓練,而是富有創造性地將不同的藝術門類相互交叉,選擇融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整合為一體的教育內容。同一教學內容中幼兒自由地,創造性地以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達,這樣就使得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效果更好。其實“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聲音、節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種藝術都可以借用其他藝術的要素,再與各自的領域同化,而許多藝術又可以借用非藝術的要素,藝術地加以運用,轉化成表現素材。”③由此可見各種藝術門類的綜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多種感官通道融合為一體,為幼兒藝術綜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藝術感覺的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對視覺、聽覺、觸覺等的直接體驗,幼兒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創造力都會得到發展。因此綜合式的幼兒藝術教育內容能夠為幼兒藝術才能的表現創造良好的環境,藝術學習不再局限于音樂就是純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單純的動作練習,綜合式的藝術教育內容就是融多種藝術門類于一體,幼兒在其中能夠自由的載歌載舞,吹拉彈唱,是“游戲精神”的充分彰現。
3、教育內容既可以是教師預設的,也可以根據活動發展需要隨機生成
“游戲精神”是一種創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這樣一種精神觀照下的藝術教育內容應該是動態的富于變化的和創造性的。能夠平等關注到不同幼兒需要,教育內容既可預設也可隨機生成。但是傳統的教育內容是教師在開始上課之前就已經預設好了,只是等到在課堂上按部就班的進行表演,毫無創造性可言。若教師根據本班本園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兒的藝術內容,就能夠更好地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其獨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師原本預設以唱歌、跳舞的內容方式為活動主題來慶祝“六一”,表達幼兒的快樂感情。大部分幼兒按照幼兒預設的內容載歌載舞的,煞是高興,但是教師注意到少部分幼兒并不很積極主動的參與歌舞活動,一問為什么,幼兒說:“我喜歡畫畫,不想唱歌、跳舞。”這時教師就可以靈機一動隨機要求幼兒以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快樂之情,這樣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學內容。當然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生成教育內容也并不等于教師被幼兒牽著鼻子走,教育內容畢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內容永遠抹殺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時機,因勢利導,不露聲色地隨時把幼兒拉回到“正軌”上來,從而使師生生成內容與教師預設的內容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教師預設與隨機生成的藝術教育內容就是“游戲精神”的高度體現
4、將游戲本身進一步納入幼兒藝術教育內容
游戲是“游戲精神”的物質載體,特別是對于幼兒,游戲就是幼兒的生活,幼兒的生活狀態是一種游戲的生活,是一種富有“游戲精神”的生活。在幼兒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藝術,處處存在著游戲,處處閃爍著“游戲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藝術活動,就是人類閑暇之余的游戲。”在兒童的生活中游戲與藝術總是交織在一起,特別是對于早期幼兒來說,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游戲與藝術是融合一體的。比如一些民間游戲本身就是民間藝術,幼兒經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戲,角色游戲,結構游戲等都富有濃厚的藝術氣息。特別是一些歌舞類表演游戲,皮影戲等就更是純粹的藝術了。就是在這樣的游戲過程中幼兒體會到了藝術的元素,體會到了藝術的美感。在這樣一種張揚充分張揚著“游戲精神”的游戲與藝術糅合的過程中,幼兒對藝術的把握,對藝術的欣賞和創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兒藝術教育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把游戲本身作為藝術教育內容納入到里面來。
一、探究的藝術和藝術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但在教學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藝術與藝術的探究等同起來。探究的藝術是更多地從探究式學習理念貫徹的方式和手段上進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藝術的探究實際上是要求幼兒用以獲取知識、領悟藝術家的思想觀念、領悟藝術家研究藝術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種種活動,更注重幼兒對藝術內涵、教育價值的體驗和實踐,以尋求藝術教育在孩子身心發展方面發揮更為有效的促進作用。那么作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工作,我們的工作重心應是什么呢?我想應是后者,即藝術的探究。這與綱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標應該是統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和體驗。但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我們教師去研究和探求實施藝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這是我們開展藝術教育中滲透探究式學習理念的重點。這兩點概念的闡析不僅充分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雙邊效能,也有助于我們明確幼兒園藝術教育研究的重心不僅是教師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藝術教育價值的研究。
二、藝術教育中貫徹探究式學習理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語文網中網文秘頻道)
1、藝術的探究式學習應注重突出藝術在幼兒情感體驗、情感抒發方面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藝術領域是這樣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在指導要點中也明確指出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與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我們更多地是將藝術教育作為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手段,而非藝術內涵的本身。就拿音樂教育來說,提到音樂的定義,總不外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們可以將一首音樂作品從這些立足點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點是:把上列這些要素隨便拼湊起來,卻不能算是音樂藝術。音樂藝術應該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節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渾然的、不可取代的整體。而這個時候,所謂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強已不單獨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匯集成一道聲音的洪流,聽著音樂的時候,我們是被這個無比美妙的整體所震撼、所驅動。達芬奇和凡高都是偉大的畫家,但是他們的偉大也都是在當我們的心被他們的作品感動的時候,他們的偉大才顯現出來。幼兒藝術教育也是如此,我們教育所探求的應是如何讓孩子在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藝術所帶來的愉悅性、感官沖擊、美感體驗和對人格的升華作用,從而使孩子喜歡藝術、樂于表現。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學中,我們不應強調這個舞蹈的基本動作是什么,怎么做,應引導孩子理解這段音樂所表現的什么情感,從而可以用什么動作去體現。在繪畫教學中,我們不應強調這片樹林應畫成秋天的金黃色,而應引導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顏色來表現收獲的喜悅。(語文網中網文秘頻道)
2、藝術的探究不能離開必要的藝術表現技能的培養。
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是一種感官藝術,幼兒對藝術的感悟和體驗更多地是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得以表現出來,而藝術的表現不可避免涉及到藝術表現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屆,曾對藝術教育需不需要傳授技能技巧進行過爭論,而且當前在許多藝術教育活動中,也已越來越不重視藝術表現技能的傳授,但我認為不強調技能技巧的傳授,并不是擯棄技能技巧,試想一個連顏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現藝術作品蘊含的色彩美?,一個不知道節奏、不會聽辨旋律變化的人,靠什么來感悟和體驗音樂的美?著名的畫家達芬奇的最初的藝術創作也是從雞蛋的寫生畫開始的,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創作生涯也是從最初的鋼琴彈奏開始的。為此,幼兒的藝術教育不應拋棄藝術基本技能的傳授,只不過我們應改變以往受人以魚的傳統教學方法,積極探究受人以漁的教學手段和策略。
3、幼兒藝術教育的探究應植根于幼兒已有的生活和興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將幼兒園教育活動建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上,這是新《綱要》的主導精神,作為教師要關注這些真正來自兒童和屬于兒童的問題,聯系幼兒生活和社會實際,藝術教育也然。藝術題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藝術創作的潛能,容易使孩子產生創作的欲望,而選取幼兒感興趣的題材則是保證幼兒藝術創作活動獲得成功的關鍵。幼兒藝術創作開始階段的動機呼喚鼓動起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和自信性,在進行過程中的興趣能激活幼兒的思路,啟迪智慧,而結束階段的興趣則是幼兒獲得自我的滿足和對自己的欣賞,從而把興趣延展到對新的藝術創作活動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設計中,由于孩子對各種各樣美麗的窗花有感性經驗,因此有很高的藝術創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疊剪的技能又為幼兒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準備,因此幼兒能積極地投入與窗花設計創作活動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成功,積極地向同伴學習新的剪折的方法,從而在體驗成功的同時,自主性的獲取了新的技能和經驗。
幼兒探究式學習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幼兒的探究活動為主,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讓幼兒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和相關信息,積極的從活動中去尋找問題、發現意義與探求答案的一種活動。它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兒為中心,給幼兒的學習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活動的結果。近年來,隨著探究式學習模式在幼兒教育界的廣泛運用和深化,其實際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學模式的范圍,上升為一種師生互為主體的,共同學習的的教學理念,在探究式學習理念的指引下,不僅更加倡導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現學習的主動探索性、發現性,而且將教師對新知識、新教學手段的探究和學習融匯與其中,倡導師生的共同成長。
但在實踐探索中,由于教師對探究式學習內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貫徹實施探究式學習理念時出現了各種偏差,一是對探究的泛化,就是隨意地將探究的標簽貼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而不考慮其價值性、科學性。如一個從目的到內容再到方法、步驟,甚至連表格都畫好了的活動設計,僅為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討論或者是操作的機會,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稱;在藝術教育中完全拋棄應有的知識技能的傳授等。另一是對探究的神化,既過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學性,把問題的提出、資料收集、方案的制訂和實施到結論的得出等等都讓幼兒自主發現、由幼兒獨立完成,而無視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無視探究活動的階段性。此外,許多教師還將探究式學習與創造性思維活動混為一談,在兩者之間劃起了等號,特別是在藝術教育領域中。本學期,憑借我園作為區藝術領域綱要試點園的東風,我們著重針對藝術領域中如何滲透和貫徹探究式學習理念進行的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為此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想法。
摘要:中國民間藝術作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幼兒學習民間藝術能充分體驗到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愉悅。本文通過民間藝術教育對幼兒的創造力、審美能力、民族意識以及智慧潛能的開發進行了闡述,為民間藝術教育在幼兒園的實施提出具體方法與策略,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民間藝術教育;幼兒;作用;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更多的人開始崇尚外來的、現代的文化和藝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同時,通過開展民間藝術教育來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文化藝術,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兒民間藝術教育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或在勞動群眾中廣泛流傳的藝術,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意思是說,民間藝術是植根于勞動和勞動者的。幼兒民間藝術教育是在民間藝術的眾多門類中篩選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鄉土氣息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如:民間文學(童謠與童話、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歌曲、舞蹈、樂曲等);民間美術(繪畫、年畫、手工、刺繡、剪紙、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兒各類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民間藝術啟蒙教育。
二、民間藝術教育對幼兒全面發展的作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民間藝術作為其間一支瑰麗奇異,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和活力,它產于自然,內容豐富多彩。在幼兒園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是為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尊心,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興趣、情感和審美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
1.提高幼兒的民族意識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愛憎,他以豐富的內容對人們進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特別是民間文學,它記載著中國歷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鄭成功、屈原、岳飛”等民間文學絢麗多姿的內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潤著幼兒的心田。在幼兒園里進行民間文學欣賞教學活動中,不但讓幼兒了解了“屈原、岳飛”等一個個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情感。
2.增強幼兒的審美能力
民間藝術教育不僅讓幼兒了解了民間藝術初步的風格形式,擴大了藝術修養的視野,而且在進行民間藝術教育活動中,孩子們對音樂、剪紙、畫畫等知識技能有所提高,更萌發了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樂活動中我們應選擇一些符合幼兒審美特點的經典音樂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媽媽》等。幼兒的審美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等特點,他們只對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事物產生興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畫的活動中,引導幼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審美活動,掌握美的規律,表現美的藝術。
3.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去學校里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獨立工作--創造。”因此老師要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去大膽地做,大膽地想,創新的潛能才能夠得到發展。例如:在進行民間陶藝活動時,孩子們用泥巴創造性地做出了許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有的還把它編成故事來講,想像力非常豐富;在美工區角活動中,他們用玉米皮編出許多“小鞋墊”、“小花”、“小魚”等自己喜歡的作品。由此可見,民間藝術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想像和創造空間。
三、民間藝術教育在幼兒園的應用
民間藝術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態存在于時空之中,能讓幼兒產生豐富的構想,給幼兒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可供開發與利用的教育資源,雖然民間藝術形式資源豐富,但是可以在幼兒園使用的民間藝術活動內容較少,而且比較零散。許多幼兒園也有一些涉及民間藝術的活動,但都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可供幼兒園借鑒的資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憂心的是,民間藝術教育資源用于發展幼兒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就這些問題而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
幼兒園民間藝術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民間藝術教育設計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幼兒學習的活動,是班級集體或小組性的學習活動。例如我在實習看到的一節課《陶瓷藝術》,以“美麗的陶藝”為主題活動,通過收集各種各樣的陶藝品、交流與討論有關陶藝的知識、參觀并調查陶藝品的制作過程、嘗試動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幼兒對陶藝的興趣和熱愛,使幼兒對中國陶藝有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豐富多彩的區角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幼兒的知識是在操作與探索中通過自身的活動獲得。現在的許多幼兒園都開有區角活動區,區角是一個沒有局限的地方,幼兒可以在里面盡情的活動。現在幼兒園里的區角活動有很多種,如游戲區、美工區、表演區、圖書區等一些活動區域。
在游戲區,可以運用家長、教師收集大量的民間玩具放進游戲區,并且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安全因素等進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風車、木板、降落傘、冰棒棍等適合游戲的材料。這些材料可塑性強,可以千變萬化,來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愛,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在美術區可以放進橡皮泥、彩色紙、彩帶、碎布頭和大量的農村自然材料,讓幼兒通過畫、剪、貼等進行簡單的工藝操作,在這里進行民間藝術教育活動,讓孩子漸漸流露出對民間藝術的迷戀,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盡情的享受民間藝術美的熏陶。
3.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當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兒園的生活環節也是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老師應該把民間藝術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在每天的幼兒園生活活動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民間藝術,讓民間藝術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兒入園時,播放一些瑯瑯上口的民間藝術童謠以及婉轉流利的民間藝術兒歌等給幼兒欣賞,讓幼兒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幼兒園;飯后散步時給幼兒講述民間故事;午睡后,民間音樂伴隨著幼兒起床、穿衣……課間操時讓幼兒在民樂、民歌的伴奏下做韻律操、武術操等。讓民間藝術教育與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間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國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娛樂性強,內容豐富,具有游戲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兒喜愛,且能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因此讓幼兒學習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教育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創造力以及智慧潛能,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幼兒良好個性品格的形成,增長了幼兒對祖國家鄉及周圍人的積極情感,讓幼兒的心靈得到和諧地發展。
[論文關鍵詞]接受關學幼兒藝術教育美術欣賞啟示
[論文摘要]通過解析一次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可以解釋這次活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讀者第一性”理論啟示教師要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期待視野”理論啟示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讀者參與作品”理論則啟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創造性表現的機會。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康士坦茨大學教授姚斯、伊瑟爾等美學理論家創立的一個美學派別。他們以解釋學和現象學美學為理論基礎,從研究文學史人手。打破傳統的文學理論,將美學實踐中讀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讀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認為,不同時代的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作品的價值由讀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創作時應考慮讀者。接受美學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對我國的美學研究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后,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它又給我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以諸多有益的啟示。
美術欣賞是幼兒園目前較為常見和十分重要的一種藝術教育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即感知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與文學接受一樣,幼兒美術欣賞也是一個藝術接受的過程,其中“讀者”即幼兒,“作者”即美術作品創作者,“文本”即美術作品。所不同的是,這里的“讀者”身心尚未發展完善,他們的接受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進行。那么,如果將接受理論的主要思想納入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能否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讓幼兒更好地感知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現的是某幼兒園大班的一次美術欣賞活動,它將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大班美術欣賞活動:凡·高的油畫《向日葵》
活動背景介紹:此次活動之前,該班幼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探索“用油畫棒表現不同質感的物體”。長期的單一探索使幼兒創作興趣逐漸降低,他們只求用油畫棒表現物體奇特的質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構圖上的整體美感,畫面也嚴重脫離現實。
活動過程:第一部分是欣賞與討論,教師首先引導幼兒談談對該油畫的整體感受。接著由整體到局部分別討論油畫的顏色、造型、構圖和質感。第二部分是臨摹與創作,教師鼓勵鋤兒用油畫棒臨摹或者創作一幅《向日葵》。整個活動持續了50分鐘,教師語言流暢生動、富有激情,幼兒始終保持著興趣盎然的專注狀態。
這次活動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各個環節的銜接自然緊湊,教師、幼兒和作品間的順利互動成就了幼兒專注而愉悅的審美體驗,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藝術教育活動。究其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幾個重要理論的運用也許就是關鍵。
一、運用“讀者第一性”理論。讓幼兒成為藝術欣賞活動的中心
接受美學的倡導者強調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地位,即讀者是第一性的,他們承認讀者的能動創造,提出“一干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時反對文學文本具有決定性的觀點,倡導文學史應該成為讀者的歷史。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也是能動的,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審美經驗,可以對同樣的藝術作品作個性化的詮釋和創造性的想象。正是因為這種能動性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才使得欣賞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顯。因此,欣賞者之于創作者和美術作品也應該處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賞者的解讀和參與的藝術欣賞才算是真正的欣賞。
在這次以凡·高的油畫《向日葵》為對象的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并不像以往那樣只是灌輸給幼兒有關油畫創作者的背景知識,然后告訴幼兒別人怎樣評價這幅作品。教9幣已經意識到“審美活動對于兒童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兒童在審美過程中的體驗”,因此留給幼兒比較多的自由感知、解讀和想象的空間,從而確立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動第一部分,教師首先讓幼兒仔細看看這幅畫,然后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這一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幼兒進入認真欣賞的狀態。由于問題簡單而感性,幼兒回答起來沒有壓力。可以暢所欲言。有人說:“這是一盆花,感覺很溫柔,很好看,比我們畫得好。”也有人說:“是一盆菊花,我看著心里很高興、很快樂。他畫得很漂亮。”還有人說:“是向日葵吧,看著心里很舒服,一點也不亂七八糟的。”……教師仔細傾聽,頻頻點頭,幼兒的答案越來越豐富多彩,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表達而感到自豪,誰也不能否定他們的所見和感受。在活動一開始安排這種開放式的話題討論,幼兒迅速體驗到了自由欣賞和表達的樂趣,很快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并專注于欣賞和表達,這使得整個活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整體欣賞之后,教師很自然地將幼兒引向對作品的局部欣賞。在這一環節,教師的幾個追問又一次讓幼兒充分表達出自己對美的解讀和體驗。在討論畫面顏色時,幼兒發現了一對“好朋友顏色”——深綠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顏色”是該班幼兒對近似色的生動的稱謂,這是他們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們非常興奮。教師捕捉到這一契機,緊接著提出幾個問題:“看看還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顏色?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畫家為什么要用好朋友顏色?”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對幼兒提出視覺、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戰,激發幼兒主動地思考,因此換來了幼兒下面精彩的解讀。在回答“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綠色的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綠色顯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還有幼兒說“綠色很清爽,讓我很高興”,等等。而在回答“畫家為什么要在這里用好朋友顏色”時,有幼兒說“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兒說“這樣顯得顏色更漂亮了”,還有幼兒說“它們像家人一樣,顯得很舒服”。由此,幼兒加深了對近似色的審美體驗,不僅僅停留于對近似色進行辨識。同樣,在欣賞畫面的造型時,教師也將理解和感受的空間留給了幼兒。以下是他們的部分對話:
教師:你們看,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側面的。還有什么樣子的啊?
幼兒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擋住了,看不到。
幼兒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還有的花瓣是向上長的。
教師:為什么會向上長呢?
幼兒C:花是活的,長得很好。
幼兒D:它們長得很有勁,很快樂。
幼兒E:花莖有長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彎曲的。
教師:直的花莖和彎的花莖給你什么感覺?
幼兒F:彎的花莖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兒G:直的莖顯得很高,彎的顯得很有力氣。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關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樣性,而且體驗了由造型多樣性所產生的各種美感。尤其是對這幅畫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難把握,幼兒卻能領會,我們不得不感嘆,藝術欣賞活動的確不該剝奪幼兒體驗與表達的機會。
幼兒是能動的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會因為年齡小而絕對受到限制。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藝術欣賞時應該撇開成人對作品固定的解釋,運用教育機智給幼兒自由體驗和表達的空間,讓他們處于藝術欣賞的中心。
二、運用“期待視野”理論。充分調動幼兒已有經驗
“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又一個重要理論。在姚斯的理論里,“期待視野”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由讀者原先的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集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期待視野”一方面影響了閱讀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響了閱讀者的提升,即能否創造性地接受。
對于幼兒來說,期待視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等綜合形成的一種潛在的審美尺度”。而這里的審美經驗表現為“他從以往的審美活動中獲得的經驗以及所形成的審美情趣和對藝術史、藝術類型、藝術語言、主體、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領悟與認識等等”。
在這次欣賞活動中,首先是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幼兒的“期待視野”,調動了他們的已有經驗。從前文介紹的活動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兒厭倦了對油畫棒技能的單一探索和重復表現,教師才認識到,幼兒當前需要的是更豐富、更高級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寬幼兒的視野,讓他們認識到油畫棒技能的可遷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兒認識到油畫棒可以表現出充滿美感的畫面。在這樣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畫《向日葵》很快進入教師的視野。《向日葵》這幅作品色彩對比強烈,筆觸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異,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質感,整個畫面鮮亮明快而簡潔。如果把這樣一幅藝術作品拿來欣賞,正好可以滿足幼兒當前的實際需要,即遷移已有的油畫棒技能經驗,獲得更豐富的視覺感受,切實體驗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動過程中,尤其是在欣賞和討論畫面質感時,幼兒的表現驗證了教師對幼兒“期待視野”的分析。教師先提問:“不同的花朵摸上去會是什么樣的感受?”有的說“毛毛的”,有的說“硬硬的”,還有的說“可能蠻重的”,這讓幼兒對質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著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是你,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畫出這樣的感覺來?”由于有了先前的關于油畫棒技能的經驗。幼兒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畫法,有的說“用筆的側面用力擦,畫出花蕊,再滾一圈”,有的說“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畫出毛毛的感覺來”,有的說“可以用重重的點畫出黑黑的瓜子來”,也有的說“用短的油畫棒一圈一圈地滾,多滾幾次,就會是重重的了”,還有的幼兒甚至躍躍欲試,想要到黑板上畫給大家看。正是這一提問,充分調動了幼兒已有的技能經驗,使他們表現出對油畫棒技能從未有過的激情和創新,他們不僅更好地體驗了質感,而且創造性地遷移了已有的繪畫經驗,。即產生了新的“期待視野”。
此外,幼兒從欣喜地發現近似色到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近似色的審美感受,同樣也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切合了幼兒的“期待視野”。教師考慮到在幼兒已有的審美經驗里已經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兒還親切地稱它們為“好朋友顏色”,因此才在幼兒發現了一組近似色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幼兒尋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體驗和想象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這既調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也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近似色的認識,同時還使幼兒獲得了新經驗,即對近似色的美感體驗。
“期待視野”可以有效參與到幼兒獲得更高層次經驗的過程中,因此熟悉幼兒、了解幼兒已有的各種經驗以及他們當前的興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礎上選擇教育內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這將幫助幼兒形成更高層次上的“期待視野”。
三、運用“讀者參與作品”理論。讓幼兒進行創造性表現
接受美學提出讓讀者參與到作品中來。姚斯認為,“只有通過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會進入變化著、體現某種連續性的期待視野,而在這樣的連續性中,簡單的接受將轉化為批判的理解,被動的接受會轉變為積極的接受,被認可的審美標準將轉化為新的、超越這種標準的文學生產”。㈣參與有多種形式,既可以是讀者單純的解讀和欣賞,是讀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過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現出來的;也可以是讀者在解讀和欣賞的基礎上,通過其他媒介來表現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辯論、再創造等。特別是幼兒,由于他們思想更易于外顯,他們更樂于通過后一種形式的參與來表現自己對作品的接受,這是一種積極的接受。同樣,我們也更易于通過幼兒外顯的表現了解幼兒已經發展了的“期待視野”。
在這次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幼兒進行創造性表現。一是讓幼兒想象作品中不同質感的繪畫表現方式,并讓他們在黑板上進行演示;二是讓幼兒臨摹或創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還是鼓勵幼兒畫出一幅不一樣的《向日葵》。這兩個環節都是在幼兒積極地想要嘗試表現的時機下開展的,滿足了幼兒創造性表現的需要。且不論他們畫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兒通過這種表達表現體驗了一下藝術家的創作,同時感受到了創作的興奮和愉悅。而事實上,我們確實也從畫面的細節處看到了他們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和進步。這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者應該啟發幼兒的想象,激勵幼兒的創新,為幼兒的創造性表現提供及時而充足的機會,讓幼兒的創造性表現成為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摘要】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的繪畫也以各種形式和特征體現出來。孩子心理上的變化、他對世界的看法、對環境的情緒體驗都在他的畫中。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藝術來教育人,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關鍵詞】幼兒;繪畫;藝術教育;全面發展
正文:
繪畫,是孩子們創造天性的顯露。我們也許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兒畫外在的形、色、圖案,卻不知這里面蘊含著的重要意義。孩子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尋找一切可以涂畫的工具和材料,在墻上、地上進行涂鴉。為什么他們有如此強烈的內在表現需求呢?他們究竟是為了什么而畫?為了游戲?為了成長?為了藝術?擬或是發自生活本身的一種自然展示?
毫無疑問,藝術對幼兒是有價值的,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成為他們成長和自娛的重要實踐活動。那么,我們的藝術教育將為幼兒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藝術活動對于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何在?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指出:“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的使命就是通過藝術來教育人。也就是說它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教育家蒙臺梭利主張:“應讓兒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勞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創作,讓孩子學會駕馭自己的才能。”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藝術這個媒介,幫助孩子的心智成長,讓孩子從繪畫過程中體會到藝術的快感和美感。藝術也是一種個性的表達。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以一種玩的心態來嘗試和體會自我表達的快樂。
我們在開展美術活動時,應注重發揮每個幼兒的能力和創造熱情,引導孩子去發現美,并形成對這個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因此,幼兒美術教育應著眼于以下幾方面的發展:
1培養幼兒的美感和審美情趣
幼兒美術教育的功能,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在于培養幼兒對美的感受性,引導幼兒審美觀的發展。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帶有直覺性,雖然還很幼稚、膚淺,但已有了初步的審美意識。他們喜歡色彩鮮艷、形象夸張的事物。我們可利用周圍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動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兒進行美的啟示和教育,并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藝術美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為自身對美的事物的追求與表現,因而變得更富有人性。并通過各種不同的美術活動,使幼兒把自身對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作之中,從中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這種創造對幼兒來說是很快樂的。
2使幼兒個性得到自然發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培養人的個性,順應兒童自然本性的發展。”美術教育是表現內心的藝術,幼兒通過視覺藝術這一形式來表示個人的感受,從中體驗到快樂、成功、確定自身內在的本質和價值。美術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最佳形式。教師應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利用現有的課程,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在尊重幼兒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個幼兒的這一權利,并給予被承認的快樂。使幼兒增進自我了解,自我肯定從而促進其自我成長。將來的社會是個多元化、個性化的社會,所有獨具個性的美的藝術和文化將在這里獲得展示,達到融合。因此,美術教育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幼兒擁有自發的藝術傾向和創造。正如羅恩菲爾德所倡導的:“讓兒童以異于其他人的方式表達其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樹立自我表現的信心。”
3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培養創造能力
藝術活動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多少職業藝術家,而在于利用這一手段啟迪幼兒成為他人藝術的欣賞者和自己藝術的創造者。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創造,21世紀更需要富有創造性的人才,促進科技的日益進步,使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為美好。
每個幼兒都具有創造的潛能和天賦。孩子們喜歡敲敲打打,搓弄著泥巴,堆砌著沙堆,趴在地上涂畫。對各種各樣的形與色有著濃厚興趣,他們總是忘我地投入。發展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的主要方法,是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時間和豐富多樣的材料,鼓勵他們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輕松、愉快地進行表現,在這一自然而然的過程中使幼兒的創造性逐漸豐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導、要求幼兒。急于讓幼兒學會寫實地表現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應順應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美術活動對
他們來說,是一種感興趣的快樂的游戲,一切教育的概念都應立足于這個現實基礎之上。
因此,無論孩子的天賦差異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兒從中受益并獲得發展,這是我們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兒的人格
未來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教育應面向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兒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藝術活動為幼兒真正人格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從某中意義上來說,幼兒美術活動的實質就是人格化的過程。在美術活動創造的實踐過程中,包含了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領悟,以及把這一體驗賦于自己的熱情和生命加以描繪,從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幼兒繪畫時,決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復寫,而是表現一個整體的世界。繪畫是幼兒的一種內部語言,幼兒經常借助這一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瀉泄憤怒,流露憂傷。幼兒的繪畫就像一面鏡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們的思想和心態以及對我們這個現實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藝術教育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正確把握和利用這一手段。假定我們今天的教育,不過只是對幼兒灌輸以技能訓練,或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積極意義的影響,將很難保證幼兒是否能獲得一個健康全面的發展。美術教育面臨的任務是:教會幼兒學會生活,熱愛生活,珍惜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認識自己的能力,愉快地進行創造、表現、體現自身價值,健康充實地成長,成為21世紀真正的主人。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為基礎和先導,同時又賦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構建和諧社會必然會對作為基礎教育組成部分的幼兒藝術教育提出新的時代要求。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我國幼兒藝術教育必須思考從其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和評價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和諧社會;幼兒藝術教育;改革;新思考
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社會理想,是我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升華,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關鍵時期應對各種社會矛盾和挑戰的正確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蘊含著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和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沒有和諧的教育,就沒有和諧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為基礎和先導,同時又賦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構建和諧社會必然會對作為基礎教育組成部分的幼兒藝術教育提出新的時代要求。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及特征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求“天人合一”的國家,所謂“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祈求“大同”社會的美好愿望。國家的安定,社會的和諧是歷代執政者的共同目標,中國古代出現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時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的和諧社會。對當今的中國而言,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時代的意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社會長久以往的心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和戰略任務。它主要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方面的基本內涵。
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澤,社會的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無限制地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和諧社會也無從談起。自然和則美,生命和則康,社會和則安。和諧社會需眾人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構建和諧社會要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增進和諧成分,才能夠營造“貴和”的環境,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社會結構之間的協調統一的關系是和諧社會的根本。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法律與道德,兼顧理性與情感,平等與仁愛,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會結構,真正使得社會和諧、人際融洽。
人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從因果律,在這個意義上的人具有動物性,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必然會產生沖突、戰爭。在人類社會中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樣才能同時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呢?在這兩者的沖突中,人怎么決定自己的行為?康德對此揭示了人還有一種獨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對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為溝通真與善的橋梁,從人性和教育的廣闊視野證實了美育的價值與功能。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最直接的途徑,藝術教育以其審美的本質,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二、構建和諧社會對幼兒藝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全面系統的社會發展歷程,它包括了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精神文化、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但是歸根結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構建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所以人的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只有人發展了、完善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才會真正獲得內在的推動力。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支撐點,離開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此外,教育的和諧發展本來就是社會和諧發展有機的組成部分,要建設和諧發展的社會,就必須有與之相呼應的體現公平公正、均衡發展、和合一致、改革創新以及和諧育人,即以人為本,整體育人、全面育人、長遠育人,而不是“分數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諧教育。
藝術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兒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幼兒教育中一個領域的藝術教育,在微觀上的確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教育目標,但在宏觀上有著與整個幼兒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把幼兒的發展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方面都要和諧發展。目前,兒童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諸多的不和諧,它不是面向全體幼兒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來的教育,不是創新的教育,不是主體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開放的教育,不是為了孩子終身發展的教育,是缺失審美素質,缺少真、善、美、愛、民主和心靈關注的、過分強化了藝術教育的工具價值和功利價值的不利于幼兒和諧發展的教育,這一切折射出我國幼兒藝術教育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和諧發展的教育相差甚遠,我們不僅有必要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發展的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規范當前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內容、方法、評價,更有必要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的實際需要與實際可能出發,進行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幼兒藝術教育改革。
三、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幼兒藝術教育改革的思考
1、確立和諧發展的幼兒藝術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人們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綜合確定的產品質量規格與要求,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育的各種活動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導向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擁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幼兒藝術教育目標就要通過審美理想,培養幼兒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諧的靈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維系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共同的審美理想則是營造藝術生態和諧環境的思想靈魂。”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與創美的,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豐富的創造力,使個體在充滿誘惑的世界中能夠保持寧靜的心態、人性的純潔。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不能僅僅只停留在教授簡單的藝術知識與技能,而應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幫助每個幼兒建造一個精神家園,提升美好、和諧的精神境界。越來越多的對幼兒藝術素質的關注和對幼兒審美情操的投入,是人們對異化的社會和教育的批判,是對和諧美好、充滿創造活力的未來社會的呼喚,從而達到美化個體、美化社會、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
2、采擇貼近生活的幼兒藝術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或者具體地說課程教學內容是學校或幼兒園向兒童所傳遞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教育內容的取向和選擇,體現了教育決策者、學科編制者和教學執行者共同的知識觀和質量觀,對兒童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懂生活、會生活、在生活中升華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質的同時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兒藝術教育內容要與幼兒的藝術生活和諧,貼近幼兒的藝術生活,包括幼兒自身、幼兒與自然環境、幼兒與社會環境、幼兒與身邊的人群等。將幼兒的生活當成一個整體,不要人為地割裂藝術與生活的聯系,自然和諧地從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發掘藝術教育資源,整合協調幼兒藝術教育內容的各方面,用愛和美的教育聯通藝術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在藝術生活中,幼兒能夠自覺地將一般生活經驗與藝術性的生活經驗相互溝通、相互融合,從而達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導意義的經驗。幼兒能夠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夠用豐富的藝術活動及其產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3、運用靈活多樣的幼兒藝術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為達到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而采取的各種方式和辦法。教育方法是溝通教與學共同活動的中介,對實現教育目標來講,它起著“橋”與“船”的作用。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個性張揚的,敢于自我承擔的,面向未來的新生勢力。幼兒藝術教育方法應該以幼兒為主體,運用靈活多樣的幼兒藝術教育方法,以充分調動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保護幼兒的創新意識,滿足幼兒的創新需要,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以往的幼兒藝術教育,人們總是關注教師如何教,設計一系列課程,幼兒始終處于被動,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中心地位的權利。在單向的灌輸中,幼兒學會了缺乏生命氣息的模仿,被動地完成教師既定的教學程序,教師也把原本應是十分活躍的“生命運動”引向了死氣沉沉的“荒漠”。幼兒藝術教育方法應該本著個性化,民主性,開放性的原則,創造寬松、和諧的藝術教育氛圍,讓幼兒在其中自主地探索、體驗和感受,讓幼兒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創作、發表見解,從而培養幼兒的創新素質。
4、選擇多樣化的幼兒藝術教育教學組織形式
教育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與學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活動的結構,是教學活動的結構特征,它規定了以什么樣的外部形式使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條件下展開運行。幼兒藝術教育活動除了選擇在幼兒園進行個別教學、班級教學和分組教學這些教學組織形式外,還應讓幼兒走向家庭和社區,利用家庭和社區環境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發展的人應該與周圍的人、事、物相處融洽,和諧的社區環境就是一個和諧的小社會環境,社區教育也應成為一種幼兒藝術教育的組織形式。社區教育是實現“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全民大教育的具體形式,在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諧社會構建的提出也對社區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良好的大環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幼兒藝術教育也不能僅僅局限在幼兒園中進行了,與社區的合作成了幼兒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通過家園社區合作共育,擴大幼兒藝術教育范圍,實行開放式的幼兒藝術教育,讓和諧社會的大教育觀早日深入人心。社區為幼兒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大舞臺,社區的資源和幼兒園的資源互通有無,形成家——園——社區一條和諧的流型線條。
5、進行“以人為本”的幼兒藝術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按照科學的程序和方法,對教育活動及其參與者的情況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為教育決策、教育改革提供依據的過程。教育評價對參與教育活動的每一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賦予了一種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全社會把眼光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關注人,重視人,正視人作為人的存在。幼兒藝術教育評價也應該全面地關注幼兒的和諧發展。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走向數字化、網絡化、全球化,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也不斷增加著教育活動中的高科技含量,在教育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也開始急促地追求著效率和功利,幼兒藝術教育功利化和專業化的現象也越演越厲,嚴重背離了藝術與教育的初衷。幼兒藝術教育評價貫穿在整個幼兒藝術教育過程中,是教育理念的最終體現。幼兒藝術教育評價和之前三個方面是環環相扣的,是不容忽視環節。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是在更高的境界中領略自然、找回心靈本應擁有的寧靜,創造出心靈、自然、社會三者之間更真、更善、更美的和諧。幼兒藝術教育評價也應該與這種和諧的思想相呼應,克服工業文明給藝術和教育帶來的共同異化,恢復藝術和教育的魅力,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幼兒藝術教育評價標準應該以人為本,以幼兒為基礎,真正了解幼兒的藝術表達方式,真正尊重幼兒的藝術作品。評價內容應該更重視幼兒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和藝術欣賞過程中的情感與情緒體驗。評價方法應該多元化,協調各方面因素多樣性地進行綜合評價。為幼兒和諧的生命打下基礎。
藝術具有審美認識、審美教育和審美娛樂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特點,藝術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其他學科教育難以企及的獨特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有賴于與之相應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構建和諧發展的教育,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作為和諧社會構建基礎的幼兒藝術教育,其自身的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理應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責任!
【內容摘要】幼兒藝術教育是提升幼兒藝術素養、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亟待優化的問題,因此,本文以提升幼兒藝術教育成效為出發點,對幼兒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優化策略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幼兒教育;藝術教育;幼兒發展
幼兒藝術教育成效的提升,不僅要求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考慮幼兒特殊性、尊重幼兒的特點、重視幼兒的成長,而且需要找準有效的藝術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過程中,針對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作出研究與探討,對于豐富幼兒藝術教育理論、優化幼兒藝術教育活動、推動幼兒藝術教育活動體現出應有的教育價值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在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中,挖掘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問題,探索幼兒藝術教育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藝術教育內容與幼兒生活、興趣的關聯
幼兒群體在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方面與其他年齡階段的群體具有明顯差異,在尊重幼兒群體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開展藝術教育內容的選擇,不僅有利于幼兒對藝術教育內容的接受以及幼兒學習積極性的提升,而且能夠在推動幼兒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的基礎上,讓幼兒所具有的個性和創造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然而,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忽略藝術教育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興趣關聯性的現象客觀存在,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對教材體現出過度依賴以及主觀意愿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選擇行為產生明顯影響兩個方面,繼而造成了藝術教學內容的選擇出現了以教材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兩種傾向,幼兒生活經驗和興趣沒有被作為藝術教育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從而導致了藝術教育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幼兒興趣愛好相脫離。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傳達
幼兒藝術教育的重點應當是審美教育與生命教育,而非藝術技能教育,這要求幼兒藝術教育應當以推動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重視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文化傳承意識、強調幼兒審美素質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豐富化,從而促使幼兒保持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然而,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重視藝術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傳達的現象客觀存在,特別是單一的藝術教育內容和灌輸式的藝術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兒藝術教育對人文精神的彰顯以及對幼兒成長的關照,這種幼兒藝術教育目標錯位的現象,不僅導致了幼兒藝術教育難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導致了幼兒藝術教育難以體現出相應的教育價值。
(三)忽略兒童對藝術的體驗與表達
幼兒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重視幼兒對藝術教育內容的體驗以及表達,這不僅有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藝術教育內容、感受藝術教育內容所具有的內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促使幼兒產生對藝術進行學習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引導幼兒對藝術教育內容作出細微的觀察和體驗,與此同時,對藝術知識和技能傳遞的重視以及教學模式的單一化,也導致了幼兒在藝術表達過程中出現了固定化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幼兒雖然掌握了藝術知識和技能,但是卻失去了主動挖掘美、感受美和表達美的能力。誠然,藝術理論教育與技能教育對于推動幼兒藝術素養的發展同樣重要,但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養成主動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藝術理論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為幼兒感受藝術魅力和開展藝術表達提供服務,這是推動幼兒藝術素養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兒藝術教育工作優化對策
(一)尊重幼兒生活與興趣
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幼兒熟悉的內容或者感興趣的內容來確定藝術教育內容,只有如此,幼兒才能夠對藝術教育內容進行更好的接受與理解。具體而言,幼兒藝術教育內容的確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嘗試:一是幼兒在生活中喜歡的人物可以成為藝術教育內容中的組成部分,也可以成為對幼兒開展藝術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親節,教師設置以“最美媽媽”為主題的藝術活動,引導幼兒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對自己的媽媽進行裝扮。這既是藝術教育活動,又是親子活動,對于深化幼兒與家人的感情、引導幼兒對自身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進行重組與再現具有著重要意義;二是幼兒在生活中喜歡的事物可以開發為藝術教育內容中的組成部分。如教師可以將幼兒領到廚房,和幼兒一起利用廚房中的鍋碗瓢盆創作“廚房序曲”,這種藝術教育活動不僅有利于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參與藝術教育的積極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兒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走進自然、走進社區,發現更多生活中的藝術,從而體現出藝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對幼兒生活經驗以及興趣愛好的尊重。
(二)重視人文精神的體現
幼兒藝術教育并非專業性和職業性的教育,因此,幼兒藝術教育不僅要重視幼兒對藝術知識的獲取,而且需要重視對人文精神的彰顯,在此過程中,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幼兒藝術教育工作作出優化:一是幼兒藝術教育中藝術形式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當具備人文氣息。幼兒藝術教育需要關注幼兒整體發展,特別是需要關注幼兒人文素養的提升,因此,知識和技能的獲取并非是幼兒藝術教育中選擇藝術形式的唯一標準,而是應當重視在藝術形式中凸顯人文關懷,從而體現出幼兒藝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如圍繞“愛”這一人文主題,幼兒藝術教育可以引導學生用筆或者歌聲歌唱幼兒園、歌唱大自然,圍繞“團結”這一主題,幼兒藝術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選取與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和藝術形式等;二是圍繞人文主題對藝術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在幼兒藝術教育中,教師可以嘗試圍繞特定的主題,將音樂、美術、舞蹈等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整合進一個課堂當中,這不僅有利于推動幼兒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內涵,而且也能夠讓幼兒對教學中的人文主題有更為深刻的認知。
(三)強調幼兒對藝術的體驗與表達
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要推動幼兒對藝術進行更好的體驗和表達,一是要求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能夠創造民主、輕松的教學氛圍。幼兒教師需要與幼兒構建起平等對話關系,與幼兒共同參與到藝術教育內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藝術創造當中,確保幼兒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發揮空間和創造空間,從而確保幼兒能夠具備更多體驗藝術的機會以及表達自身看法、開展藝術創造的勇氣;二是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幼兒個體的表現與表達。在幼兒藝術教育實踐中,每個幼兒都具有表達自身體驗和情感的需求和權利,而作為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則需要尊重幼兒的這些需求與權利,通過引導幼兒進行自主表達、自主創造,推動幼兒藝術素養及其個性的發展;三是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導幼兒與同伴開展積極的交流與分享。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是幼兒在同輩之間開展表達的重要路徑,并且這種表達更容易讓學生表現出自身真實的想法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教師需要重視為幼兒開展交流與分享,對他們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行為進行肯定,從而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藝術表現力以及藝術創造自信,促使幼兒對藝術保持較高的興趣。
作者:孫媛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