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4 09:55: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幼兒教育反思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參加工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經過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虛心學習,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幼兒教育有很大的學問,還有很多知識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在今后,我會進一步的努力工作虛心鉆研爭取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認真的進行了反思,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在教學活動之后,我讓小朋友們制作手工紙――小黃鶯頭飾時,小杰因為兩條紙帶插不到一起而向我發出求救信號:“老師,這兩個我插不上去,請你幫幫我吧!”他一邊說,一邊還不忘用手嘗試。我對他說:“只要你仔細看,對準了再插就可以了。”小杰重新拿起兩條紙帶,一開始,他仍然做不好。我微笑著撫摩他的頭,我的鼓勵使他消除了內心的顧慮,他終于插上了。“老師,老師,你看,我插上了誒!”他的臉上洋溢著得意的喜悅,我也為他高興。如果當時我沒有這么做,那么他也就無法體驗到自己努力過后所成功的喜悅。
由此我想到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長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包辦、代替的太多。這往往讓孩子對父母長輩的依賴性逐漸加強。例如有時候,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車,一不小心,車輪掉了出來。“媽媽,快來呀,幫我修一下。”聽到寶寶的求救聲,媽媽立馬趕來,而且做起了“維修工”。其實,車輪的安裝過程很簡單,只要對準然后用力按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媽媽沒有把這個維修機會讓給孩子,而是自己直接完成。這樣很容易讓寶寶養成一種習慣:一遇到困難,就大聲“呼救”,根本無法體會到,原來自己也是很能干的。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有意識的讓孩子體驗困難。遇到問題的時候,應該鼓勵他們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馬上動手來給予他需要的幫助。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自信、勇敢、果斷的意識品質,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夸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夸夸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夸出來。
二、用愛來渲染氛圍
愛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孩子渴望能在充滿愛的、愉快的環境中成長。“快樂教育”就是一種滲透著愛的教育,是用愛進行教育。愛是雙向的,既要讓孩子得到愛,也要讓孩子學會愛。在生活中,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孩子的世界,“你愛著哪些人”,“你喜歡參加哪些活動”深入淺出地與孩子交流內心的感受。以故事的形式來感染幼兒,知道樹枝不能折,小凳子要輕輕放,否則它們會很痛的。知道玩具要把它們送回家,要不然,找不到爸爸媽媽,它們會很傷心的。在孩子的眼里,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讓孩子尊重你的情感,體驗你的情感,當他們快樂地圍繞在你的身旁聽故事時會因你的愛而愛,因你的樂而樂,因你的恨而恨,因你的怨而怨……有時,我問“如果你是故事里XXX。你會怎樣?你有什么感想?”促使孩子從他人角度來體驗情感,以后便也常常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慢慢地讓他們以后也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無論是對他人的痛苦或者愉快的情緒都產生共鳴,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讓孩子們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成長。
三、用美獲得快樂
愛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們這么說:這孩子每天早上都要挑衣服穿,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其實,這是孩子的獨立權利,沒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體,總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親安排好的,以至造成孩子不快樂的情緒,因此,這個時期是接觸美和藝術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最宜培養對美和藝術作出反應的才能,曾有一次我給孩子們畫了一個蘋果的輪廓,請他們涂色,可其中一個孩子把蘋果涂成一半是紅,一半是綠,說是皇后給白雪公主的毒蘋果;有些孩子涂成七彩的,他們說我覺得各種顏色涂起來才好看呢。而他們的臉部表情都充滿著滿足感,所以,你不能壓制孩子美的世界,說蘋果是紅紅的,那就可能使他們終身得不到藝術修養的機會,蘊藏在他們內心的藝術才華也無法挖掘出來。當孩子走進美麗的環境中時,他們會發出贊嘆聲“哇,老師怎么這么好看呀?”“媽媽,幼兒園很漂亮的”孩子的情緒是很高漲的,可以想象孩子如能沐浴在美麗陽光下,他們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悅。
四、創造
孩子是最喜歡創造的。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欲望。創造力是蘊藏在每個孩子身上最寶貴的資源。我們所說的創造,當然不是什么大的發明,主要是使孩子們樂于動手,兒童時期是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造才能的最佳期。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鼓勵孩子們開展創造性游戲,當我們吃完桔子,孩子們會用桔子皮做成小桔燈,娃娃頭,剪下桔子皮,串在游戲棒里,變成一棵棵小樹,特別會利用玩具隨意拼搭,粘貼等來完成一件成品作。在生活中,他們來到“小醫院、商店、娃娃家”會自己組織、分配角色,繪聲繪色地演繹著。在繪畫中,孩子的畫面是不一樣的,就如:畫螞蟻,有挑蜂蜜的螞蟻,有抬各種東西的螞蟻,有玩耍的螞蟻……姿態萬千。舞蹈的創造性動作也很美,當我音樂一放,他們會告訴你:“老師,這段音樂是抒情的,要用這些動作來表示。”而活潑的會用另外一種動作來表示。他們在游戲中身心放松、愉悅,并得到了充分發展,我把孩子的創造性學習、創造性游戲看作是教育成功的標志,同時,在這樣的學習與活動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創造的愉快與歡樂。
幼兒教育很辛苦,需要我們老師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多費心,多盡心就一定能夠把幼兒教育做好,做成品牌。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薄之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一、案例背景
“什么是研究?年輕教師能進行研究嗎?我們應該怎樣去研究?”這是一次園本教研活動中大家共同研討的話題。
二、事件闡述
針對教師們提出的問題和困惑,我出了一幅命題畫:“你所認為的研究是什么?它需要我們準備什么研究工具?”十五分鐘后每一位教師針對自己的答卷開始了交流:王老師在作品描述中把研究比喻成一片未成型的森林,自己和教師們則是一片片剛剛或尚未出土的嫩芽,它們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才能成才、成林;石老師則把研究比喻成一條看不到終點的路途,在這條路上有人在步行、騎車或開車。她說:“在研究的這條路上,為什么有人快有人慢,關鍵是看選擇什么樣的工具,如何運用這些工具,我們需要的是運用這些工具的方法。”教師們對專業成長的渴望和認識在一幅幅作品中油然而生。
我的視覺和聽覺在教師們研討交流聲中變得有些模糊,有一種心靈的感動,我在考慮一個問題:“作為幼兒園能為年輕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些什么?”經過短暫的思考,談出我的看法:“我們每個教師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都可以成為一個研究者。研究的確像一條路,在這個旅程中,我們必須掌握必備的工具和能力,才可能去駕馭研究的方向;要想成為研究型教師,需要我們一邊行動一邊研究,行動研究法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而適合的反思性教學方式。”
整個教研活動氣氛輕松,采用“問題繪圖――自我闡述――在智慧談話中找到研究的工具”這種形式,明確了教師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三、分析與反思
1.背景分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從理念的確立到實踐的運用,最終都將轉化為對教師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教師行動研究作為教師專業成長重要途徑被提到重要的位置。
2.原因分析。教師對研究的困惑是來自于: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要求與現實發展教師專業素質之間的矛盾,教師現有的教學研究水平與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差距。基于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教師對研究的渴望油然而生。
3.反思。通過這一次教研活動,不難看出當前教師們普遍存在問題。反思這個過程,我們在詢問自己:“研究對教師的挑戰有多大?困境到底應該怎樣走出來?”經過認真思索,找到我們通往“研究大門”的金鑰匙――學習。深入的自主性學習將是我們邁向研究型教師的基石。
四、解決措施
1.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研究環境,激發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通過園本教研、教學觀摩交流、研究課題等不同形式,不斷發現并幫助教師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促進不同專業層次教師的成長。
2.讓學習當作自然而然的事情,成為一種習慣。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交流和展現自我專業的平臺,讓學習自然而然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3.通過學習讓教師擁有、掌握和靈活運用觀察法、教育日志、檔案袋記錄法等研究的專業工具,讓它們成為教師在行動研究中之旅中攀登頂峰的重要方法。
4.讓課題研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一條重要途徑,讓一本本生動的課題研究檔案記錄研究的歷程。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秉承新教師“學著走”,骨干教師“領著走”的思想,使教師在研究中獲得原有水平的提高。
依然借用約翰?莫菲特的“去看吧”這首詩中的一句話,“你必須成為那條‘黑蛇’”,來讓我們再一次感悟要想真正成為一名研究者的必備。
本文所論的“當代”,重點指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今30年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揭示當代幼兒教育思潮的變化,我們首先勾勒中國現代意義上公共幼兒教育經歷和正在經歷的四次變革。
第一次是1903年湖北幼稚園的誕生,標志著我國小農經濟社會“膝前教育”的終結,現代大工業背景下公共幼兒教育的肇始。這既是殖民主義經濟和文化侵略的結果,又是當時中國進步知識分子放眼看世界變法圖強的必然產物。第二次是20世紀20、30年代,以陶行知、陳鶴琴、張宗麟、張雪門等既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又領會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驅發起的教育運動,其中的生活教育思想等達到了空前的理論水平,開創了幼兒教育的時代輝煌。第三次是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教育建設,借助蘇聯教育經驗,在前蘇聯幼教專家的指導下,中國政府自上而下地對幼兒教育進行了改革,奠定了新中國幼兒教育的理論框架和教學模式,影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第四次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世界幼兒教育理論的蓬勃發展背景下進行的中國特色幼兒教育理論體系的反思與重構。這是在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轉型時期的又一次變革,本文討論的重點正是這一時期的歷史面貌。
通過以上的簡單描述可知,中國幼兒教育一開始就在被動接受與主動適應中前行,這一過程是在中西方文化和幼兒教育理論的沖突中不斷完成的,體現了教育的保存與更新的雙重規定性。
一、在中西幼兒教育理論交匯中碰撞
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新的經濟基礎必然引發新的上層建筑之思想意識的變革。經歷了浩劫之后的荒蕪,中國幼兒教育界重整旗鼓。隨著國門的洞開,世界五花八門的幼兒教育理論洶涌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對這些理論的驗證和嫁接此起彼伏,實證成為此期的最大特點。
80年代一個最鮮明的印記就是倡導培養主體性和全面性發展的“完整兒童”的教育理念。與此相關的理論,比如,皮亞杰兒童發展心理學、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美國High/Scope課程認知方案、瑞吉歐教育理念等風行大江南北。事實上,在20世紀初,“南陳北張”對于兒童的認識就已經達到了這一水準,立志培養整個的、完整的兒童,并以單元教學法、行為課程等形式貫徹這一思想。由于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形勢和經濟條件的影響和制約,解放前的有益經驗被棄之不顧。當國外理論進入中國大陸的時候,幼兒教育似乎又一次從原點起步,甚至還有歷史的倒退。
趙寄石先生回顧這一時期的幼兒教育認為,“一些外來的、許多人還一知半解的東西又被不加分析地全盤認可”,“這種學了又丟,丟了又學的惡性循環使幼教改革再一次走進誤區”。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原因就在于此時的幼兒教育一方面還沒有作好應對和消化國際流行的“先進理論”的準備,來不及從西學傳統的延續中去審視所吸納的理論的因果關系并予以揚棄;另一方面對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知之不深,無法將西學納入傳統文化中定位,也無法用現代中國的理性眼光來將西學定位和對當下中國幼兒教育走向的認真研究,所以,80年代的國外幼教理論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中國的幼兒教育卻難以形成批判的力量。后現代主義等時髦名詞和熱門話題很快吸引了幼兒教育理論工作者的興趣。
二、在碰撞中沉淀和梳理當代幼教的時代主題
20世紀90年代的歷史契機結束了80年代的沖動與盲目,那就是“人的解放”這一口號的響亮提出,緊迫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即需要建設性地張揚一種思想立場來匹配改革開放的社會運動進程。雖然,這在80年代的歷史發展中已經萌芽,但它只是萌芽,遠沒有被重視,也不可能被重視。因為80年代的浮躁,人們普遍缺少耐心,因而也顯得沒有時間。當然,也只有躁動才會有沉淀,社會正是這樣以自己的躁動呼喚著時代精神。
在這面旗幟下,圍繞“人性覺醒”、“人性豐富”等主題,90年代的幼兒教育更加突出了人的意義。尊重兒童主體性、回歸生活、建構學習等一些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并體現在幼兒權利、師幼互動、組織管理、環境創設、課程設計、家園共育等方面。
1 尊重主體性發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兒童主體性及其權益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以國際法加以保障:一是1989年的《兒童權益公約》,把兒童視為行使自己權利的主體;二是1990年“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發表的《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向全世界緊急呼吁:“讓每個兒童有更好的未來”,使全世界關注尊重兒童的生存、權利和福利。為此,我國政府制訂了《90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主體性教育被稱之為教育領域時代精神的精華,而人的主體性更被推為21世紀新人的最基本素質。與之相呼應,幼兒教育認定,幼兒是發展的主體,幼兒主體性的培養是幼兒教育追求的高層次目標,幼兒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發展兒童,服務于兒童,這代表了當代兒童觀和幼兒教育的最高水平。
2 崇尚幼兒教育回歸生活
回歸生活并非回歸生活的雜亂無序,而是代表一種哲學理念,體現一種生成的、開放的、人性的、超越的思維方式。“回歸生活”理論將人與生活看作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認為人的活動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教育的過程就是個體生命展開的過程,是過程和體驗的統一,并以個體的幸福生活為教育的重大使命。幼兒教育回歸幼兒的生活,重要意義在于尊重幼兒的生命價值和主體地位,關注幼兒的生存空間和生活事件,確立了幼兒人本意識和生命意識。“回歸生活”是人的主體性價值日益凸顯必然喊出的口號,因而,幼兒教育回歸生活是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3 倡導幼兒建構的學習方式
建構的學習方式反映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反映了從重視知識的獲得到重視態度、能力的形成,從靜態的知識到動態的活動,從表征性知識到行動性知識,從“掌握”知識到“建構”知識的變化。自我的主動構建成為世界幼教的基本精神之一。“主動”表現為兒童學習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強烈的探究欲望;“建構”表現為兒童的知識在行動中的理解和構筑,在這種富于個人情感體驗與環境交互作用中,學習者與學習融為一體,從而自覺地、體驗地獲得個性化的知識。建構的萌發和結果充分展現了學習者的學習意義和存在價值。3-6歲幼兒的智慧條件決定了建構的學習方式在此階段必須充分運用、恰當設計和組織,這是對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尊重,更是對幼兒主體地位的尊重。
總之,這三個主題在邏輯上是彼此密切相連的,即經由建構的途徑和回歸生活的方式實現主體性發展的最終目的。這一認識是幼兒教育在世界幼教發展背景下所取得的歷史性進步。
三、在重整中建構有中國特色幼兒教育理
論體系
進入21世紀,根本問題已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弄清為什么要這樣做。我們的出路究竟何在?
回到傳統?雅斯貝爾斯說:“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春秋戰國時期,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論基礎上提出的“有教無類”的愿景,體現了儒家強烈的教化精神,當今世界的“全人教育”與之遙相呼應;亞圣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開創了中國良好的慈幼傳統。儒家以“生”為“絕對的善”之取向,天人合德而物我圓融、生機流暢,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命本位特質和古老的東方思維。但是,面向過去的教育傳統只給了我們部分的生存智慧,幼兒教育的命運只能在現實中延續。
照搬西方?人類發展生態學家勃朗芬布倫納“雀巢”式的生態理論認為,每種文化都有自身各級生態系統的獨特的構建藍圖,發展主體在大系統所屬的各級生態系統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實際上也是大系統對人的發展的影響的具體表現,任何關于人的發展的研究都必須考察大系統的影響作用。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能適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種不同教育方案能很好地適合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兒童。比如,發端于意大利的蒙臺梭利教育方案或瑞吉歐教育理念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首先因為它們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在“人”的復活征程中,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而最終實現。隨之而來的十七世紀科學大發現,刷新了西方對人的地位和價值的認識。可見,意大利的人本思想不自今日始,熱愛自然、熱愛兒童、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個性解放的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之中,決非一日之功。長期的熏陶和習染深刻地影響著文藝復興發源地的意大利,兒童作為一個人的意識被反映在以兒童觀為核心的幼兒教育中。思想史可能有兩種形式出現在歷史上,原本的思想史可能要演化幾百年,但模仿的思想史卻只要短短的幾年。脫離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土壤和歷史氛圍,尊重兒童、發現兒童無疑是空話和套話,以致于“生于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歷史像―個鐘擺,思想史的不成熟直接導致歷史的動蕩并反受其累。經歷了從溫和到激烈又走向溫和的一個歷史循環,中國幼兒教育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才從大的方向上深切體悟到中西融合的極端迫切性,才體悟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對一個有巨大的歷史遺產的民族來講具有的迫切意義。正如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所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人類歷史始終是一部沖突史,交流的過程就是各種價值傾向左沖右突的激蕩和磨合。
那么,當代中國幼兒教育如何才可能在民族傳統與世界性的現代化進程的沖撞中立身?立德?立言?中國幼兒教育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思想只能產生于現實,今天幼兒教育理論建樹只能在當下中國之命運中。因此,陳幗眉教授指出:“我們所謂有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論,是從兩個方面理解的: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學前教育理論,另一是由中國人提出的、沒有國界的、符合普遍規律的學前教育理論。當然,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這是遠見卓識之語,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才能為中國幼兒教育的價值取向找到出路。
當代幼兒教育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大膽探索,除去“”時期的停滯,自現代意義上幼兒教育傳人中國以來,本土化、科學化、民主化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腳步。不過,由于中國幼兒教育自身的稚嫩,歷史注定中國的幼兒教育還要走一條模仿之路,然而又同時是變革的必經之路。只有走過荊棘叢生的矛盾與困境,才是中國幼教立身、立德、立言之時。
[摘要]蒙臺梭利教育法非常強調環境的作用。蒙臺梭利認為,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要通過環境來發揮作用,但是環境既可能促進兒童的發展,也可能阻礙兒童的發展,所以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然而,我國幼教工作者在實施蒙臺梭利教育時走入了不少誤區,比如過分關注活動室環境和教具的準備,忽視家庭環境、自然環境、人際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準備,忽視兒童在環境中的主動性,忽視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阻礙作用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并妥善解決。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育法;環境系統理論;有準備的環境
談到蒙臺梭利教育,我們習慣將關注點放在教具的操作、教學方法的運用或課程的設置上,而事實上創設“有準備的環境”也是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系統就好比是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骨架與基石。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們的教育體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對環境的強調。”蒙臺梭利對環境系統的理論闡述散見于她的著作之中。
蒙臺梭利認為,舊教育和新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不同。要改變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舊教育的弊端,我們必須從改造教育環境開始。舊教育只有教師和兒童兩個要素。而新教育則包含了教師、兒童和環境三個要素。在新的教育體系中,教師和兒童都要與環境產生密切聯系。環境對促進兒童的專心致志、遵守紀律、獨立自主等品質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成長不是外界所能給予的,而是其內部潛在的生命發展的結果。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過環境來發揮作用。也就是說,環境雖然不能直接創造生命。但它是生命現象的第二因素,可以阻礙或促進生命的發展。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發展是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種交互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1)兒童的“精神胚胎”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著交換關系,兒童在內在生命力的驅使下不斷從環境中吸收信息并將其具體化,促進自身不斷發展。(2)兒童不斷適應周圍環境,被迫與環境達成某種妥協,環境特征也就成為兒童本性的一部分。對兒童來說,適應環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內容。如果兒童在這方面失敗,他將來會面臨嚴峻的社會適應問題。
蒙臺梭利強調,環境既可能促進兒童的發展,也可能阻礙兒童的發展。早期的環境經驗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能夠生活在一個不受拘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能夠充分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與兒童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成長,兒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發展。但事實上兒童是生活在成人占據支配地位的環境中的,這種環境對兒童來說是不適宜的,經常會阻礙兒童精神生命的成長。所以,幼教工作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發揮其自然力量的環境,即“有準備的環境”。筆者認為蒙臺梭利強調的“有準備的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容,家庭環境、活動室環境和自然環境等物質環境要素以及家長、教師、同伴和社會文化等人文環境要素均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蒙臺梭利教育實踐的核心在于教師致力于觀察并發現兒童發展的內在動力,提供適宜的環境來滿足每個兒童的不同需要。但是,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人們盲目地追求蒙臺梭利教育的功利化效果,過多地照搬蒙臺梭利教育的形式,卻忽視了蒙臺梭利教育的真正內在價值。我國幼教工作者在認識與運用蒙臺梭利環境系統理論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過于關注活動室環境和教具的準備
在引進蒙臺梭利教育模式時,許多學前教育機構錯誤地認為,只要購買了一整套昂貴的蒙臺梭利教具,建立起完備的蒙臺梭利活動室,就具備了開展蒙臺梭利教育的環境條件。因此,這些學前教育機構投入大量的財力、精力,把實施蒙臺梭利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活動室環境和教具的準備上。另外,作為蒙臺梭利活動室設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蒙臺梭利教具名目繁多,精巧而富于變化,往往同一種教具包含不同的刺激等級,遵循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為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提供不同的探索機會。于是,一些蒙臺梭利教師培訓機構把教具操作的技能技巧作為教師培訓的重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誤導了一些教師把蒙臺梭利教育僅看作一種教學方法,過于強調蒙臺梭利教具的準備,認為只要教具齊全,按部就班地向兒童展示教具操作,教會兒童各種教具操作,就是實施蒙臺梭利教育了。這種做法把教具與兒童周圍的環境割裂開來,使教具脫離兒童的生活,淪為缺乏變化、機械而又形式化的教師教學工具和兒童學習工具。兒童被教具束縛,他們無法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無法與他人互動,其社會性發展也受到影響。
蒙臺梭利教具是蒙臺梭利環境系統理論物化的結晶。蒙臺梭利發現,工作是人的一種天賦能力,兒童不僅可以通過不斷工作進行創造,滿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而且還能通過工作來完善周圍的環境。兒童工作時需要一定的材料,蒙臺梭利教具正是基于此而產生的。所以說,蒙臺梭利教具不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兒童工作的材料,“不存在通過這套教具教給孩子大小尺寸知識的問題,目的也不是要讓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錯地使用這套教材圓滿地完成這個練習”。教具的真正教育意義在于讓兒童學會自我教育,學習發現錯誤并改正錯誤,最終促進兒童的內在自我建設和心理發展。
由此看來,教具不能孤立存在,它應存在于環境之中,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與環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于兒童。只有這樣,借助教具,兒童才能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忽視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準備
過多地關注活動室環境的準備,還容易導致另一種傾向,就是忽視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準備,無形中割裂了各個環境系統之間的聯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家長。一些家長誤以為蒙臺梭利教育只能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或蒙臺梭利活動室內進行,他們在為孩子選擇蒙臺梭利幼兒園時會過分看重幼兒園的硬件條件,容易忽視自身為孩子創設家庭教育環境的重要性。忽視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準備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教師和家長發現兒童在蒙臺梭利活動室里能自然地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處于獨立自主、安靜專注的工作狀態。但是一旦脫離蒙臺梭利活動室的環境,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就很難得到保持。換句話說,這些教師和家長發現似乎只有在蒙臺梭利活動室中蒙臺梭利教育才能產生效果,這實在讓人費解。
實際上,蒙臺梭利從不孤立地看待兒童身處的教育環境,她堅持認為,“如果科學教育學不能影響新一代成長的社會環境,那么,它尋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勞”。她認為教育有雙重目的,不僅要幫助兒童個體自然地發展,形成健全的人
格,還要培養兒童適應周圍環境,使其成為一個能真正適應社會生活的人,從而實現對社會的改造。
在教育過程中與兒童關系最密切的社會環境是家庭環境,因此,蒙臺梭利主張把家庭環境的準備放在首位,從兒童一出生起就重視家庭環境的創設。蒙臺梭利堅信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目標相一致。她在建設“兒童之家”時對貧民區兒童的家庭環境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從而改變了貧民區兒童入學前的教育落后狀況。即便是在蒙臺梭利活動室里,很多蒙臺梭利教具的操作原理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聯系也非常緊密。蒙臺梭利教學法三大領域之一的日常生活練習就被稱為蒙臺梭利將活動室環境與家庭環境完美融合的典范。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不僅肉體生命的發展需要從大自然中吸取力量,精神生命也需要與天地萬物接觸,以便從大自然中獲得身心發展的養分。所以說,自然環境的準備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讓兒童在室外、公園里自由成長,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質量。蒙臺梭利幼兒園有必要配備一個帶花園的寬闊操場,讓兒童自由出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綜上所述,活動室環境、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均是兒童發展必需的環境,它們相互聯系,各自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蒙臺梭利教師在精心準備活動室環境的同時,也要去關心兒童的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將蒙臺梭利教育理念延伸到兒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讓兒童體會到蒙臺梭利教育的延展性和連貫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城市兒童接觸大自然的天性需要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身為蒙臺梭利教師,我們必須為兒童接觸大自然創造條件,保證他們有時間、空間去欣賞和感受大自然的秩序、和諧之美,從而掌握各種自然規律。這對兒童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忽視人際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準備
人們常常從“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方面去解讀蒙臺梭利教育環境的層次或結構,這樣做容易忽視蒙臺梭利教育對人際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強調。
蒙臺梭利指出,個體的生活是與他人緊密聯系的,兒童的成長需要特殊的人文環境,這種人文環境要充滿愛的溫暖,有著豐富的精神營養。正是教師、家長、同伴等組成的人際環境和文化環境促成了家庭環境、活動室環境、自然環境等對兒童發展的內化。
兒童與成人之間往往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主要由成人對兒童的強制引起。要消除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沖突,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成人有必要調整自己在兒童世界中的定位,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家長不僅應該關注兒童身體發育的需要,更應該關心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不僅要為兒童提供一個適合其身體發展的家庭環境,更應該營造一種使兒童感到安全溫馨的精神氛圍,以此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而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應該成為兒童世界的保護者和管理者。教師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去了解兒童的需要。促進兒童的發展。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教師應該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引導兒童去自主活動。教師應該振奮和鼓舞所有兒童,不去打擾和中斷兒童的活動,以免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在兒童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為兒童提供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蒙臺梭利不僅看到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之間的差異和沖突,她還充分肯定了兒童社會的獨特價值。她認為,兒童需要來自同伴的友誼。不同年齡的兒童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自然的心理相通性,了解各自的心理秉性,會產生一種互補的情感;他們尊重各自的價值,具有同情心,會漸漸形成互相保護的氣氛,進而產生集體歸屬感。蒙臺梭利把這種受無意識力量引導和受社會精神鼓舞的兒童之間彼此需要的現象稱為兒童的社會內聚力,并指出成人應該努力保護兒童之間的親密關系。
同時,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天生就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能力。社會文化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對兒童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蒙臺梭利強調,兒童還只是胚胎時就會受到妊娠期母親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即便是嬰兒,我們也要為他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從而避免兒童因為缺乏心靈營養而引起倦怠。
所以說,作為蒙臺梭利教育者,我們要為兒童創設一個人際關系和諧的環境,它是兒童與父母、教師、同伴之間對話、互動及共同成長的平臺;我們還要為兒童準備一個蘊含豐富文化的環境,兒童可以直接從環境中吸收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四、忽視兒童在環境中的主動性
在蒙臺梭利教育實踐中,人們常常認為教育環境是教師精心準備和預先設計好的,而兒童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兒童只有選擇教具和時間的自由,而在教具的操作方法和規則制訂上沒有自由,必須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驟來反復練習和擺弄教具。因此不利于兒童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其實是對蒙臺梭利環境系統理論的誤解。
蒙臺梭利曾經激烈批評過人們對兒童主動性的無視,她認為“兒童的真正的建設性能力,即能動性,幾千年來一直被忽視”。蒙臺梭利指出,成人總以為兒童容易被具有強烈刺激的環境所吸引,其實這些環境只會引起兒童的短暫注意,兒童反而會全神貫注地去凝視那些成人認為毫無意義的事物,所以成人要探索兒童的環境秘密,發現深埋在兒童精神世界中的寶藏,為兒童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環境,而不是想當然地從成人角度出發為兒童準備環境。
如何探索兒童的環境秘密?蒙臺梭利從法布爾對昆蟲的觀察研究方法中得到啟發。認為兒童教育也應該仿效這種自然方法,將兒童置于合適的環境中,任其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活動。教師要像科學家一樣耐心地對兒童進行觀察,不去干涉兒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到兒童自由展現出自己的特性。
蒙臺梭利發現兒童對周圍環境很感興趣。兒童常常以一種敏銳和熱情的方式去主動觀察周圍環境的特征。這不僅是兒童的一種情緒反應,還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為兒童的成長提供養分和動力。除此之外,兒童還能主動創設環境。蒙臺梭利在日常生活練習中設置了“照顧環境”的內容,讓兒童學習做家務,學習照顧動植物,從而學會生活自理,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逐漸適應社會生活。
由此可見,成人為兒童準備兒童需要的環境,最終目的是為了促使兒童成為獨立自主的“環境主人”。因此,成人必須等待兒童對周圍環境的自發探究,使他們體會到每一次新發現的快樂,從而鼓舞他們以后從周圍環境中尋求更多新的體驗,逐漸成長為環境的主人。
五、忽視環境的阻礙作用
我們常常會看到環境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作用,卻容易忽視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阻礙作用。蒙臺梭利多次強調,兒童遭遇成長障礙或發生心理畸變的根源在于兒童不能實現其發展的原始計劃。這是因為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有敵意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成人占據了支配地位。當兒童富有生氣的活動遭到外界阻擾時,兒童會作出強烈的行為反應,表現出成人冠之以“任性”“發脾氣”“不可理喻”等名稱的行為。蒙臺梭利環境系統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兒童出現問題行為或偏差行為時,不要急于歸咎于兒童,首先要反思兒童是否在環境中遇到了障礙或受到了干擾。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要實現某種教育效果,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去改變兒童,更需要的是為兒童去改變環境。
綜上所述,正如澳大利亞教育學家康內爾指出的那樣:“蒙臺梭利一直致力于提供這樣的學校環境:兒童能夠獨立于成人而成長。能自由地做他們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步伐前進。”蒙臺梭利提倡的環境系統是開放、動態、變化的網絡系統,而不是一座僵化的脫離社會生活的“學校孤島”。作為蒙臺梭利教育者,我們要為兒童準備適宜的環境,使兒童周圍的一切顯得盡量安全、自然、美麗,激發起兒童的探索欲望。我們要激勵兒童親身體驗環境的豐富多彩,幫助那些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受到干擾的兒童從無所事事的狀態向渴望活動的狀態轉變。相信只要周圍的環境能夠充分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兒童的健康發展就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一、關心———從幼兒園虐童事件關注深層原因
1、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國幼兒教育還沒有完全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公立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的命運兩重天。民辦幼兒園教育資源國家投入少或者幾乎不投入,經費基本上靠民間籌集。經費不足導致幼兒園辦學條件差,教師工資低,學生收費高;教師基本上是幼兒園自主聘任,教師入職門檻低,教師基本素質差,無證上崗教師比較普遍,合格幼兒教師嚴重緊缺,師資隊伍得不到優化;為了節約辦園成本,租個房子、擺張桌子就是一個幼兒園,硬件不能保證幼兒教育教學需要,這何嘗不是一種功利性幼兒教育?
2、教師觀念和愛心的缺失
幼兒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幼兒應當受到尊重,幼兒不是幼兒教師的附庸,不是幼兒教師隨意擺布的機器;幼兒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不僅是家庭的,更是國家的。這些觀念都是家長、教師和社會必須樹立的基本觀念。幼兒之所以被教師打罵,被幼兒教師虐待,主要是因為教師的這些觀念缺失所致。另外,教師缺乏愛心是導致虐童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師者,愛也。試想,一個沒有愛心的幼兒教師,怎能關心和愛護幼兒?怎能搞好幼兒教育?
3、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差
幼兒的自我意識并沒有形成,在認識方面,不會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在情感方面,不會自我克制和自我調節;在意志方面,不會自我監督和自我制約;在行為方面,不會自我計劃和自我檢查。由于缺乏自我意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極差,其行為任人擺布,而且有苦不敢訴,有痛無處講,忍氣吞聲、遮遮掩掩進行逃避。
4、幼兒教育過程管理的缺位
相對而言,發生在私立幼兒園中的虐童事件多于公立幼兒園,這是幼兒教育發展不適應社會發展現實矛盾的反映。這種現實與幼兒園管理體制是有關的。公立幼兒園的機構設置、人員安排、管理制度、資源投入等都納入到政府行為,教育行政部門親力親為;而民辦幼兒園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單打獨斗、各自為政,是一種松散式管理模式。理論上說,政府辦園的責任是無限的,但是政府辦園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對于公立幼兒園的管理來說,對民辦幼兒園管理缺位的現象嚴重存在,往往是亡羊補牢。
二、用心———幼兒教師要用心做好幼兒教育
一位管理學者曾經說過,認真做事可以將事情做對,用心去做可以將事情做好。做好幼兒教育,不僅需要全社會認真做,而且需要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用心去做,才能真正將幼兒教育工作做好。將幼兒教育當作一個事關國家未來、社會和諧和幼兒成長的教育事業來做,是全社會的責任。
1、加強教育,提高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和從業能力
教師是一種受人尊重的職業,更是一種造就千秋萬代的職業。幼兒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就要堅守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即適應幼教要求而產生的道德規范,是幼兒教師在履行幼教工作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幼教觀念、幼教情感、幼教態度、幼教技能、幼教良心等多方面的內容,貫穿于整個幼教工作之中。集中體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對學生的愛。因此,幼兒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都要將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擺在首位。職業道德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要讓幼兒教師在實踐中親身感受、深入體驗、時常反思;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需要領導親臨親為、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是立足之本,離開了職業道德談幼兒教育,一切歸零。
2、規范管理,著力抑制幼兒園虐童事件發生
虐童事件一旦曝光,清查幼兒園有沒有辦園資質或者幼兒教師有沒有教師資格證,成為職能部門常規檢查項目,也是有關部門工作的定勢思維。真正要解決或者抑制虐童事件,需要通過常規管理常抓不懈,以規范幼兒教育行為。首先,明確和落實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的管理職責和工作任務,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本區域的公立和私立幼兒園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并且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逐步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管理范疇,使幼兒教育成為政府的強制義務,這是解決虐童事件的重要舉措。其次,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區域幼兒園管理基本規范,結合幼兒園實際提出規范辦園行為的具體要求,特別強化虐童事件的依法管理,通過政策法規制約虐童行為。再次,優化幼兒園資源配置,地方政府對民辦幼兒園也要有政策支持和一定的經費投入,政府對幼兒教育暫時不能包攬,但不等于不投入,要通過公共財政投入惠及到民辦幼兒園的每一個孩子身上;特別是對幼兒教師的選拔、使用、考核、晉升和獎懲,都應該納入到教師統一管理的范疇,不能讓民辦幼兒教師流離失所,要使民辦幼兒教師有歸屬感。最后,對幼兒園的辦學行為隨機督導檢查,特別要積極預防虐童事件發生,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家長和幼兒園的聯動,一旦發現虐童事件,實行責任追究,堅持對幼兒園虐童事件零容忍的處置原則。
3、推行托管,促進民辦幼兒園均衡發展
虐童事件多發生在民辦幼兒園,既與民辦幼兒園管理有關,也與民辦幼兒園與公立幼兒園發展不均衡有關,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也是制約民辦幼兒園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通過公立幼兒園特別是優質幼兒園,對民辦幼兒園或者薄弱幼兒園實行托管,通過委托管理、教師流動、教學互動,共享優質幼兒園的教育資源,也是抑制虐童事件發生的重要途徑。
4、社會參與,強化幼兒教育的社會責任
虐童事件屢次發生與社會參與程度有關,社會關注度不高使幼兒園管理的不規范行為有了生存的空間。現實表明,幼兒教育并不是政府化,幼兒教育特別是民辦幼兒教育有市場化傾向。作為幼兒教育市場,幼兒教育的發展要靠政府和社會的協同,政府、社會、幼兒園和家庭應各負其責。政府在幼兒教育市場中除了提供基本的幼教供給之外,還需要負責對民辦幼兒教育進行很好的引導和監督;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也有個行業的內在監督和規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幼兒教育市場不是無法無天,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幼兒教育市場也應該有行規,有其市場倫理、公益要求和社會責任。因此,呼吁全社會支持幼兒教育,參與幼兒教育管理,履行幼兒教育義務和責任,監督幼兒教育教學行為,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或者抑制虐童事件的頻繁發生。
三、放心———讓幼兒園成為孩子真正的樂園
幼兒園應當是幼兒愉快生活、快樂成長的園地,走進幼兒園,看到的是老師燦爛的笑容,孩子綻放的天真,充滿生機的樂園。這樣,家長安心、學生開心、社會放心。為此,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尤為重要。
1、堅持幼兒園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
幼兒園不是幼兒“上學讀書”的地方,它是幼兒“開心玩耍”的地方,通過幼兒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玩耍中增智;幼兒教育不是“前小學教育”,而是“學前教育”,不存在什么課業負擔,最大的任務就是適應兒童天性,讓幼兒自由快樂地發展。當幼兒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幼兒園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園對幼兒的管理也不再是一種負擔,更不會因為不會算數、忘帶作業本等現象而發生虐童事件。
2、改進幼兒教育的方法手段
許多幼兒園重視幼兒園的硬件建設,注重幼兒園開設的課程甚至雙語教學,以此取得家長的信任,吸引更多的幼兒入園。固然,一流的設備設施是必要的,并且可以產生附加值;殊不知,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到的東西,諸如管理理念、教學思想、激勵幼兒的學習方法手段等,才是最重要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幼兒的天性和發展特點,利用玩具、游戲、電影、計算機網絡等幼兒教育手段,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指導,發展他們的智力,養成健全的體魄,高尚的道德,教給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3、強化虐童事件的預防機制
教師虐童具有非理性、隱蔽性、危害性等特點。教師虐童不僅影響幼兒園聲譽和教師形象,還會傷害家長和教師的感情;不僅使幼兒遭受皮肉之苦,還將給幼兒帶來心理創傷。因此,應當建立幼兒教師虐童事件預案,即教師虐童事件應急處理相關部門及其職責;教師虐童事件的監測與預警(如電子預警系統、指標預警);教師虐童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通報制度;教師虐童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方案;教師虐童事件預防、現場控制;教師虐童事件應急處理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培訓。顯然,預防機制有利于幼兒園的快速反應,有利于減少教師虐童事件監測成本,有利于提高教師虐童事件監測效果。
4、加強幼兒教師虐童事件的立法跟進
我國早就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有《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各地方政府相應出臺了相關的實施辦法,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了家庭保護、學校保護和社會保護,監護人要承擔責任,對幼兒在幼兒園期間加以保護。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政府的責任,也要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建議《刑事訴訟法》完善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盡快頒布《兒童福利立法》,各地要出臺專門的制約幼兒園教師虐童的相關規定,使幼兒教育管理真正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從法律上抑制幼兒教師虐童或者變相虐童現象。幼兒教育安全化,家長和社會才能放心。
作者:陳牛則 李麗斯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摘要: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幼兒教師虐待兒童的事件,如打耳光、扯耳朵、扔垃圾桶等,這些事件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幼兒教師是十分崇高和神圣的職業,應該是兒童的引導者、守護者。而近期發生的虐童事件嚴重地摧殘了孩子幼小的心靈,阻礙了整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深入探究發現存在著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師缺乏職業道德,幼兒園管理缺失等其原因。打造職業道德高的教師隊伍,提升幼兒教育水平,是目前幼兒教育的迫切需要,也幼兒教育管理的根本所在。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教師;幼兒教育;虐童事件
前言
教育與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緊密相關,幼兒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頻頻爆出幼兒園教師“虐童事件”,嚴重沖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令家長憂心忡忡,幼兒教師隊伍背負起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了幼兒園的教育管理,使教育管理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
1虐童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傷害
眾多的虐待兒童事件讓我們痛心不已。對正在生長和發育的兒童進行不當的體罰和虐待,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影響正常發育。更讓人憂心的是,虐待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由于兒童處在社會認知的初期,虐待行為一方面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影響其性格養成;另一方面兒童可能對老師的行為進行模仿,增加了長大后的暴力傾向。長遠來看,虐童行為不僅會對孩子、對家庭產生傷害,也會給整個社會來帶來損害。
2導致虐童事件的原因
導致幼兒園的孩子受到傷害甚至殘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對孩子的關系和愛護。關愛不僅應該是來自于孩子家長,更應該來自幼兒園、幼兒教育甚至是全社會。
2.1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我國的幼兒教育還沒有完全納人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公立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差距懸殊。國家對民辦幼兒園的投人很少甚至零投入,教育經費全靠民間自籌,幼兒園辦學條件差,幼兒教師數量少、學費高。民辦幼兒園教師多半是自主聘任,任職門檻相對較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無證上崗現象比較普遍,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低。在經費缺乏的情況下,教師數量不足使每位教師承擔的工作壓力大。再加上辦學環境惡劣,硬件設施簡陋,很多民辦幼兒教育都成為了功利性幼兒教育。
2.2教師職業道德和愛心的缺失:
當前,幼兒教育師資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幼兒教師都沒有經過正規師范,甚至沒有教師證就上崗或上崗后再拿證,缺乏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和對兒童的耐心。同時,工資低、壓力大、生存狀態差,導致部分教師情緒失控,進而出現虐童的事件。孩子是家庭的重心,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健康茁壯成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家庭、教師乃至社會都應該樹立起愛護兒童的責任感,重視學前教育,為孩子們開啟人生啟蒙美好的第一篇章。
2.3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差:
學齡前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夠,在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欺負和傷害后,不懂得進行自我保護。很多孩子因為害怕老師,不敢把受到的傷害告知家長,只能忍氣吞聲,默默承受,這也導致了虐童事件不能被及時發現,,助長了此類事件的發生。
2.4幼兒教育過程管理的缺位:
發生在民辦幼兒園的虐童事件多于在公立幼兒園。這種現象與幼兒園的管理體制有關。公立幼兒園的機構設置、師資配備、教育管理、資源投入都有政府的教育部門親自督辦,而民辦幼兒園的管理體制、教育資源都是自己想辦法籌集的。相比較而言,民辦幼兒園管理松散,容易造成教育的管理缺位。
3如何做好幼兒教育工作,防范虐童時間發生
做好幼兒教育工作,幼兒教師必須用心做好教育工作,幼兒園應加強辦學管理建設,社會應關注兒童教育事業。解決教師虐童事件,不能僅僅對涉事個人進行處理,而是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形成合力,從根本上遏制此類事件的發生。
3.1加強教育,提高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和從業能力:
幼兒教師是一種受人尊重的職業,是兒童認知社會的引導人,其專業素養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存在著重要的影響。幼師教育必須注意培養教師的師德,加強教師道德素養。幼兒園管理中不但需注重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更要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培養。作為幼兒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有責任心有耐心,不宣泄負面情緒發泄給學生,積極引導孩子,和他們交朋友。
3.2規范管理,著力抑制幼兒園虐童事件發生:
一方面相關部門清查幼兒園的辦學資質和幼兒教育從業者資格證書,整改未取得辦園許可證、設施條件差、管理混亂、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學前教育機構,加強對幼兒園的監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幼兒園辦學條件和師資情況,嚴格幼兒園辦學資格的審查,提高幼兒教師的準入門檻。
3.3社會參與,強化幼兒教育的社會責任:
重視學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廣泛宣傳學前教育法律法規、政策規定,提升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營造全社會支持幼兒教育發展的氛圍。社會對于兒童教育的高度關注能使幼兒園的管理更加規范,幼兒教師的責任感更加強烈。
3.4加強幼兒教師虐童事件的立法跟進: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兒童的健康、基礎教育、國民素質有重大意義。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通過立法規定保護學齡前兒童的權利,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同時,要加大行業監管力度。除開按照法律規定給予當事人處拘留、罰款乃至有期徒刑等處罰外,還要利用行政手段對涉事幼兒園和幼師進行備案,暫停或取消相關幼兒園辦學資格,取消涉事幼師的從業資格。
4結語
我們因孩子受到傷害而憤怒,對幼兒教師的惡劣行為進行譴責,更應該深刻反思虐童事件發生的根本緣由,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首先,國家應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扶植民辦教育,提升幼教職業道德水平,改善幼教師的工作環境及待遇;其次,加強對幼兒園的管理,堅決取締管理混亂的非法辦學機構。同時,完善兒童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虐童行為的威懾力。溫嶺幼師虐童事件絕非是個例,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需要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斬斷伸向兒童的毒手。
作者:武小琰 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第三幼兒園
2005年,自治區頒布了《自治區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意見》,標志著新疆的學前“雙語”教育全面啟動,新疆的幼兒教育覆蓋面正在擴大、普及。這些都是新疆幼兒教育的可喜成績,表明新疆的幼兒教育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幼兒教育將會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這必將為提高新疆各族兒童的后期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1新疆的幼兒教育的不足之處
然而在取得長就的同時,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其存在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正制約著新疆的幼兒教育更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社會團體、公益性的幼兒園辦學數量在下降,這使得弱勢群體享受學前教育的可能性被降低,催生了民辦幼兒園價格昂貴的現象,也使得政府層面分配教育資源,創建優質幼兒園的可能性被降低,這為全疆的幼兒教育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優質資源分配失衡,使得有些幼兒園或學校條件好的超好,差的極差。少數條件較好的幼兒園所擁有的資源甚至超過大部分條件較差的,兩極分化趨勢很明顯。城鎮學前教育和農村牧區的學前教育出現了極端的不平衡。城鎮的幼兒園規模與日俱增,條件也逐步完善,教學質量較高,而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卻得不到重視,尤其是牧區,幼兒入園率極低,這會加劇社會不公平感。2)幼兒教師師資水平不均衡總體來講,新疆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這對幼兒教師的師資水平限制很大,使得幼兒教師的培訓變成形式,而實際上,專業的培訓有助于幼兒教師展開工作,如此一來,專任教師嚴重欠缺,這種現象在農牧區尤其明顯。隨著幼兒園數的增加,專任幼兒教師的增加速度卻遠遠趕不上前者。除此之外,幼兒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尚欠規范,未評職稱的幼兒園教師所占比例非常大。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少數民族教師與漢族教師的差異顯著。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但和漢族幼兒教師相比,少數民族幼兒教師人數及專業化水平都明顯偏低。教師的工資等待遇問題也是影響幼兒教師隊伍穩定的一個重要問題。據調查,全疆幼兒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這嚴重影響了幼兒教師隊伍的穩定。
2新疆幼兒教育的可行性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如此才可以有效促進新疆幼兒教育的良性發展。
2.1加大投入,規范管理教育投入太少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必要把幼兒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同時,對所有幼兒園平行管理,取消一級、二級“等級制”,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還要對教育亂收費行為嚴懲不貸,收費必須透明化、標準化。其實,只要把教育資源合理分配,投入有所保障,所謂“尖子幼兒園”也就沒有生存的土壤了。
2.2科學規劃,完善機制應加強政府及社會各界對幼兒教育的關注與重視,各地相關部門應根據當地適齡幼兒人數及區域分布,對各類型幼兒園的發展比例、園(所)規模、區域布局進行科學規劃。這樣做有利于幼兒就近入園,緩解或解決目前因搶生源而帶來的虛假宣傳、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及接送車等安全隱患。政府應加大投入,規范收費,推動幼兒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各地、州(市)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逐步給予幼兒教育與義務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大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投入,特別是對經濟落后地區,更需要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其幼教事業的發展。教育部門應合理規劃監督本地區幼兒園的范圍、層次與程度,進一步健全幼兒園的有關法規,明確幼兒園的產權和經營權,明確對各種類型幼兒園的管理,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提高行業準入的“門檻”,嚴肅查處非法辦園的行為,提升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
2.3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根據目前全區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與需要,政府應重點確定各學前師范學校辦學的層次、規模及辦學布點等,并定期對這些學前師范院校進行辦學水平評估。政府應鼓勵優秀學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在滿足城市需要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鄉鎮,實行定向培養。對于幼兒教師的待遇要有保障,完善幼兒教師聘用制度,穩定教師隊伍。各幼兒園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按勞取酬,教師的工資與職稱、學歷等掛鉤,嚴格執行幼兒教師的聘用制度,以保證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及教師的穩定性。把幼兒園骨干教師工作納入中小學骨干教師工程,使骨干教師的培養一體化、系統化,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以培養一批幼兒園中青年骨干教師。
3對新疆幼兒教育的思考
3.1逐步推進幼兒教育社會化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積極發展民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的內部管理、園長、教師的配備、保教工作要納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歸口管理,以保證各項幼教方針政策的執行與落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輿論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按照村辦、鄉管、縣政府支持的原則,在各村、牧民定居點開辦正規或非正規的托幼機構,在牧區嘗試舉辦季節性的寄宿制幼兒園。
3.2提高少數民族幼兒教育水平少數民族幼兒教育一直是新疆幼兒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邊遠的農牧區,幼兒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必須提高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他們送子女接受幼兒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應因地制宜,積極利用當地資源和環境,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幼兒教育。民漢合園是新疆幼兒園的發展趨勢,廣泛組織開展民漢幼兒教師之間的業務交流學習,可以促進彼此的共同進步。
3.3積極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為發展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2005年,新疆學前“雙語”教育全面啟動,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學前教育是一個極好的契機,各地、州、市、縣隨后開展了相關工作,學前“雙語”教育工作全面推開,為了保證教師質量,使幼兒學前教育切實有效,各政府部分還為此開展教學指導和教師培訓,極大地促進了“雙語”教學的發展。
作者:蘆吉宴單位:新疆大學幼兒園
摘要:2012年溫嶺虐童案件的發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虐童行為的觀察與思考,同時也使得積弊已久的幼兒教育的弊端呈現在大眾面前,而不得不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幼兒教育是人類的啟蒙教育,應該是健康的、美好的,如果幼兒時期身心受到嚴重危害,對于孩子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為了創造良好的幼兒教育環境,必須要認識到虐童事件的危害性,并且客觀的分析其發生的根本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形成完善的兒童福利與權益保護體系,保證幼兒可以享受健康的、有益的幼兒教育.
關鍵詞:幼兒教育;虐童事件;教育管理
2012年,浙江溫嶺某幼兒園女教師的虐童事件在網上曝光,其他地區的虐童事件也接二連三被爆出,一時間,虐童這個被長期忽視的社會問題,引爆了廣泛的社會輿論,無論是政府管理部門,還是教育部門,都成為了輿論的焦點,虐童事件的發生究竟是誰之過?幼兒園是開展幼兒教育的基地,本應充滿純真與美好,但是頻發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如何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本應承擔著師者責任的幼兒教師,為何將罪惡的黑手伸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值得整個社會深思的.
1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危害性
虐待兒童是幼兒教育的一種極端行為,對于幼兒產生的傷害是巨大的.一方面,在軀體方面.虐待兒童是通過各種形式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對幼兒的身體產生損傷,包括肢體上的損傷和臟器損傷.另一方面,體現在幼兒的心理傷害.軀體的傷害可能會造成幼兒肉體的疼痛,但是心靈上的影響卻是無形的,也是長遠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打罵、嘲笑、挖苦等等不良的行為,都會對幼兒的人格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有的孩子在受到虐待之后,會形成孤僻、自卑、膽小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做出一些攻擊他人的行為,有些變相體罰不會在幼兒身體表面留下直接的傷痕,但是卻對幼兒的內在產生嚴重影響,甚至造成幼兒心靈的扭曲,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
2幼兒園虐童事件發生的原因分析
幼兒園虐童問題的發生,除了幼兒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偏差以外,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教育資源的配置、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幼兒教育管理等,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
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同樣擁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也應當受到尊重.但是,很多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出現偏差,認為幼兒不懂事,必須要通過體罰、責打才能讓他們養成正確的習慣,因此而導致有些教師在教育行為上失當,產生打罵孩子的現象;另外,也有個別幼兒教師在心理上存在缺陷,對幼兒缺乏愛心,通過打罵幼兒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或者從中獲取快感,這也是導致虐童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
2.2幼兒教育資源的配置不科學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尚未完全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加之學前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國家在幼兒園的建設與管理方面能夠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很多民辦幼兒園,幾乎很少有國家資金的投入,只能依靠民間集資或者地方企業贊助;在幼兒園的辦學條件、幼兒教師的薪資等方面的投入都較為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幼兒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幼兒教育的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
2.3幼兒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在不會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克制的階段,所以幼兒經常會出現打鬧、不聽話等現象,這也成為很多幼兒教師責罰孩子的理由,動輒打罵,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在受到幼兒教師打罵時忍氣吞聲,大多孩子由于受到教師的威脅而不敢將事件的發生告訴家長,所以很多家長都無法在第一事件發現孩子的異常,也會因此而導致虐童問題的惡化.
2.4幼兒教育管理的缺位
通過對虐童事件的總結與觀察發現,虐童問題大多發生在民辦幼兒園,而這與政府在幼兒教育管理方面的缺位有直接的關系.公立幼兒園在辦園條件、教師福利、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足夠的投入與管理,但是民辦幼兒園需要依靠社會力量進行建設,而且缺乏有效的監管制度,而且民辦幼兒園的幼兒教師準入門檻很低,甚至沒有專業的幼兒教師資格也可以從事教育活動,所以幼兒教育的開展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虐童問題也常常被忽略.
2.5缺乏法律的有效干預
浙江溫嶺虐童事件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以“尋釁滋事罪”將當事女教師處以刑事拘留,22天后被無罪釋放,面對判罰結果,社會公眾存在巨大疑問,為何如此惡劣的行為卻不用當事人承擔刑事責任,這也反映出我國在幼兒教育法律法規建設方面的缺陷.從當前的法律體系來看,沒有一部專門針對或者涉及到幼兒園虐童應該如何判罰,所以只能根據現有法律體系中的虐待罪、故意傷害罪等法律法規進行判處,但是有沒有達到一定的危害程度,沒有嚴重侵害社會秩序或者國家利益,所以缺乏具有說服力的法律依據對當事人進行判罰.
3加強幼兒教育管理、消除虐童現象的反思與建議
幼兒教育是一項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教育事業,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并且保證每個適齡兒童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針對虐童問題的發生,也同樣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努力,從多個方面著手,構建完善的幼兒教育管理制度,創造安全、可靠的幼兒教育環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1加快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進程
從本質上來說,學前教育是一項公共事業,而享受學前教育是每個適齡兒童的權利,也是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從當前來看,虐童事件的發生集中在民辦幼兒機構,如果不能對民辦和私立的幼兒教育機構進行全面,不僅會導致虐童現象的惡化,更會偏離幼兒教育的發展規律.因此,需要加快學前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的進程,不斷加大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資.首先,在公辦幼兒園的規模方面需要不斷擴大,并且明確幼兒園的辦園標準和限制條件,徹底解決適齡兒童入園難的問題;其次,提高幼兒教師的入園門檻,尤其是注重對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考核,為幼兒教師提供更好的薪資和福利待遇,提高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尊重和認可程度,從根本上加強幼兒教師隊伍的建設,才能杜絕虐童事件的發生.
3.2加強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培養
教師是幼兒教育的根本,如果幼兒教師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懂得關愛幼兒、尊重幼兒,就無法保證幼兒教育的有效開展,虐童事件的發生也無法避免.因此,要注重對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強化,為人師表,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幼兒教育,充分尊重并且理解幼兒的一切語言和行為,在人格上堅持與幼兒平等的地位;其次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為幼兒進行知識、禮儀以及藝術等方面的素養培養,而且幼兒教師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擁有豐富的胸懷,才能以和藹的態度去應付幼兒的哭笑和打鬧;最后,幼兒教師要會欣賞,學會欣賞幼兒的純真,可以在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融入到幼兒的心靈世界中,這種正面情緒的影響下,自然呈現出和諧、溫馨的教育氛圍,自然可以遏制虐童事件的發生.
3.3著重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是引發虐童事件的一個重要誘因,所以需要著重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更多關注.一方面,作為幼兒教師要時刻懂得加強自我心理保健,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面對幼兒的哭笑和打鬧也可以平常心待之;另一方面,幼兒園方面也需要加強對幼兒教育環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并且為幼兒教師創造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使幼兒教師充分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對于幼兒教育活動開展產生的重要影響,也可以定期開設心理輔導講座,幫助幼兒教師解決心理上存在的疑問和困惑,消除他們的顧慮,可以保證幼兒教育活動的健康開展.
3.4促進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
虐童事件的頻繁發生不僅反映了幼兒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更折射出社會對于幼兒教師的忽略,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做保障,使得虐童事件一再發生,卻無法對當事人作出合理的判罰.對此,必須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可以借鑒日本、美國等在兒童保護方面立法相對較為完善的國家,結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對虐兒行為的判定標準進行嚴格劃分,制定符合中國特色的兒童保護法、防止兒童虐待的處理辦法以及針對虐待兒童做出的判罰標準等等,對虐童的幼兒教師進行嚴厲處罰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幼兒教師的法律意識,使他們清楚認知虐待兒童的邊界,從而在思想上杜絕傷害兒童念頭的產生.
3.5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
要從根本上杜絕虐童案件的發生,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意外,還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而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如香港地區有80%的兒童保護工作是由社會力量完成的,而且社會力量與政府之間建立了商業合作關系,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合適的社會組織,并且賦予其保護兒童的權利和義務,通過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可以促進幼兒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另外,也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著重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自衛、求助的方法,可以減輕傷害,為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爭取更多有利的時間.
總之,幼兒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掌握基礎的知識和節能,更重要的是為幼兒的人格培養奠定基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才能在未來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成長為身體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虐童行為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對孩子的軀體和心靈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尤其是對幼兒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會產生永久性的傷害,因此必須要重視虐童問題,通過政府部門、教育部門以及幼兒家庭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教育環境,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作者:高桐江 單位:綏化學院教育學院
【摘要】本文闡述了教育在幼兒階段具有的作用和價值,重點分析了現在幼兒教育現實情況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幼教工作的建議和措施,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童年氛圍。
【關鍵詞】幼教;素質;玩耍
一、引言
對于一個人正式的教育就是從幼兒園開始的,這是我們對一個人開始正規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道德底線等方面的教育,這是我們對一個人開始正式進行社會生存技能的培訓。因此可以看出幼兒教育在教育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的家長也把孩子的起跑線人為的設定在這個地方。由于社會上“雙獨”的寶寶越來越多,一個孩子不僅是一對小兩口的問題,更是幼兒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兩個家庭的問題。幼兒的教育越來越成為現實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虐幼事件頻發,大家關注幼師素質能力建設問題,對于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人們開始思考怎樣對待孩子的教育內容優化問題。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集中到了幼兒教育之中,對于幼兒教育的深層次思考進一步加深,對于其價值思考還是基于對目前幼兒教育現在存在問題的分析。
二、幼兒教育的作用
一個人的教育是從幼兒教育開始,它是我們開啟孩子學習程序的鑰匙,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很快,這時候的教育是否得當,對于孩子智力、情商等開發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很多孩子潛能的開發主要源自這個時候的一種教育,只有教育得當,孩子才能更好地開發智力,延展情商。幼兒教學階段也是人類認知世界最快的一個時期,小學前的孩子就具備成人一樣的大腦,這時候的孩子對于世界的認知不斷提升,對事物具有了自己的一種看法,這是今后一個時期孩子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彌補的一個教學階段,一旦錯過,將耽誤孩子的一生。另外這時候也是孩子感受關懷和愛護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接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們對自己的關心,然后他們也會將這種關心反饋回去,使得他們在感受愛的同時,也學會愛別人,這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兒教育中不斷學習的。
三、存在的問題
(一)聯想的空間受到壓縮。三到六歲的孩子的想象力相對人的一身來說,是十分豐富的。而然國內的幼兒教育起步較早,在很多的時候將一些小學知識進一步下放到幼兒教育之中,使得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接受一些提前教育,例如小學的英語,數學加減法運算等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孩子加餐,這也是現在孩子家長的一種心理,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也正是因為這種幼兒教學的小學化發展,使得更多的孩子失去了聯想的空間,他們的思想被完全固化,在孩子的眼里,太陽不是一個簡單的恒星,他們將給太陽賦予更多的含義,例如太陽是一個蛋黃派,太陽是一個圓圓的餅。如果你問孩子這樣的問題,他們會給出豐富多彩的答案,也許在成人看來,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是很多都是一種無稽之談,可能看起來都十分可笑,但是這是基于幼兒對世界的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聯想,一種發散思維,但是現在的幼兒教育對于這方面的抑制相對比較嚴重,對孩子開展了認識教育是基于一種理性化教學手段,沒有注重對于孩子發散思維的一種培養,只是粗暴地將認識教育建立在一種成人視角的教學之中,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聯想思維的發展。(二)超負荷的學習壓力使得孩子從小出現厭學的苗頭。很多家長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觀點驅使家長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例如給孩子報一個鋼琴班,報一個書法班等等,選擇雙語幼兒園,從幼兒園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英語和漢語的雙重教育,這種教育的出發點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失去了更多玩耍的時間,需要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之中,學習的壓力不斷增大,但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處在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玩耍的時間,他們在打鬧的過程中將學會更多的生活技巧和社會經驗。在玩耍的過程中,他們學習起來更加具有興趣和積極性,這些在正規的教學之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很多家長目前還不明白這個道理,還是一味地進行教育投資,很多孩子周末、寒暑假的時間都被一些興趣班所填滿,被一些特長課程所擠占,久而久之,這種學習壓力使得孩子產生一種厭學情緒,不斷對學習失去興趣,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他們更加沒有積極性,對于學習的抵觸情緒不斷提升。因此,家長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將適得其反,興趣班沒有達到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反而使得更多的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四、促進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幼師素養培訓。幼師隊伍建設是現在幼兒教育的主要力量,只有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幼師的知識能力,提振她們的素質教育的意識,才能不斷加強她們在工作中更好地服務現在幼教事業。一方面加大對于在職教師的業務技能培訓,加強他們知識結構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鮮血液注入中,需要進一步提出對幼師培養的整體方案,引入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使得這些準幼師們更好地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知識,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需要升級更新,適應現在素質教育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幼師隊伍不斷得到優化。(二)教學理念貼近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玩耍是幼兒的天性,桌子對面的教育對于這個時候的孩子相對有點嚴肅,而且有點早,需要不斷拓展在游戲中的教育,孩子對于玩耍有著天生的興趣,在玩中探索認識,能力創新,思維發散的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隨著社會關注度不斷提高,幼教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不斷暴露出來,需要通過教師知識能力的提升,教學理念的轉變,實現幼教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還給孩子一個更美好的童年。
作者:吳敏 單位:勝利石油管理局濱南社區建翔幼兒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提高國民全面素質的奠基工程。為了不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迫在眉睫。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要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必須將反思滲透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抓實每一個細節的反思,實現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達到“學有良教”、“教有所獲”的目標。
一、教學前慎密反思,夯實“優教”基礎。
教學前的反思是在活動實施前對所設計的教育方案進行反思;即對為什么要這樣做進行一番深刻的解釋,以證明即將實施的實踐是處于一種自覺的狀態中, 能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 ,適合本班幼兒的興趣愛好的年齡特征,為優質教育教學的呈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思”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幼兒能力發展水平;活動中每個幼兒對目標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選擇內容時要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力求使不同層次的幼兒在活動中都會有不同的表現,也會獲得不同的知識和經驗。
(二)“思”教學活動是否能激發幼兒興趣;興趣是幼兒有效學習的首要動機,只有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活動,幼兒才會全身心的投入,活動才會取得成功;在設計活動方案后應反思,我所選用的導入語、環境布置、教學方法是否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對于許多事情都感到新鮮、有興趣,從而樂于接觸它們、認識它們。但是,他們的興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對于年齡小的孩子,由于知識的貧乏,活動目的性差,因而,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受當前具體生動形象所吸引和誘惑,總是從對事物本身的喜愛出發來認識事物。因此,我們要考慮:活動一定要符合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合理的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來調整課程。
(三)“思”活動材料的準備是否充分、恰當;活動中幼兒通過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擺弄的過程中,不斷地開動腦筋,積極的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戰,想出對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過程,使幼兒增加了對活動的興趣,發展了幼兒智力,并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 教學后精密反思,提升“優教”水平
面對變化不定的教學活動,面對活動中發生的教學事件,當我們以經驗的方式無法化解的時候,就需要通過反思來提升我們的教育智慧,使我們從“日常教學”中覺醒過來,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活動方式,為提升教育水平奠定堅實的和基礎。
實事求是,“思”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后應記錄下來,日后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數學活動――我是水果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使用1元、5角、1角貨幣購買水果的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準備一些價格復雜點的水果價簽和不同面值的貨幣,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低面值貨幣組合購物和找零的機會。
綜合分析“思”優劣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本內容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理答和追問的方式、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效嗎?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出現困難嗎?幼兒學到了什么?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一個主題延續了一段時間,做完后教師同樣要綜合分析:通過這幾個活動,能不能完成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開展的具體活動哪些比較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效果反應好;哪些內容幼兒缺乏興趣、遠離生活經驗,效果不夠理想?主題展開中是如何在預設中進行有機生成的?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激勵幼兒自主探索、多元表達?再者,也可進一步反思,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兼顧領域平衡……教師應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綜合出來,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才能把經驗的“點”連成“線”,最后鋪成“面”,形成自己的體系,提升自身的而業務水平。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豆豆樂】
在開展主題活動《豆豆樂》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豆豆已有一定的了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豆豆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種子、植物等幾個方面。當問到豆豆可以用來做什么?它們會變成什么?,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探尋豆豆奧秘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豆豆樂》這個主題內容復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于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將幼兒分成幾個組,一組負責豆豆的種植、觀察、記錄;一組探究豆豆的特性尋找豆豆的玩法;另一組則收集豆制品和豆制品的制作方法。幾個線索同時展開加快探究進程,各組又相互探討、一起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能相互補充。在這個主題推進的過程中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不僅滿足了幼兒的不同需求,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更好的發展了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找準關鍵“思”突破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如我園有一位教師,她上課時總能將活動內容與幼兒熟悉的事物或者本地特色結合起來,讓孩子們一下子有了熟悉感和親切感,自然也就有了參與的興趣;有的教師特別注意活動中動態資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師對合作學習或小組活動有獨到的做法……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這些閃光點扼要地記上,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于日后有重點有選擇地采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個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反思案例:美術活動――夜晚的樹】
在這次活動中我從幼兒已有的經驗入手收集了不同環境中夜晚的樹的圖片,先出示一張圖片(可以看見在幽藍的暗光中有一棵黑色樹干、黑色樹冠和黑色樹葉的樹)讓幼兒觀察,再讓幼兒說說夜晚的樹都是這樣的嗎?你看見的夜晚的樹是怎樣的?一下子打開了幼兒的思維,有的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說出了城市街道上夜晚的樹是彩色的;農村老家夜晚的樹就是黑黑的一團,看不清樹干和樹葉;我看見的夜晚的樹是一條粗粗的線、、、、、、還有點通過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了一些夜晚的樹的形象,比如:夜晚的樹像妖怪,有很多手臂;夜晚的樹像大灰狼張著大大的嘴巴、、、、、、。然后我再通過課件讓幼兒觀察各種不同的夜晚的樹,更進一步抓住這些樹的特征,最后孩子們畫出來的夜晚的樹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從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來看,幼兒的能力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弱,還是很有潛力可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相信孩子“能行”,還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三、教研后周密反思拓展 “優教”空間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讓學生持續發展、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就必須博采眾長,積極主動的參與各類教研活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我們在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吸收、內化、遷移,也就是強化反思。
一要找準著眼點
我們要以《綱要》為指針,把新課程理念為反思的著眼點;新課程倡導教學要回歸幼兒的生活世界。從生活實際中選取合適的素材供幼兒學習,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的生活與實際的生活狀態相一致。教師在進行反思時,應該對照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思考自己的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做些什么,這樣的反思會使得新課程的理念逐步在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與落實。
二要把握關鍵點
把已有經驗與相關理論作為反思的重要參照;進行教學反思時并不見得只是就問題而談問題,在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作深入思考時,需要回憶、整合先有的經驗,借助相關的理論來分析。使教學反思成為聯系以往經驗與現有做法的紐帶,成為貫通即定理論與實踐的中介。
三要抓住結合點
把反思結果運用于實踐,改進實踐;教學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玄思,需要將反思得到的啟示、體會、對策轉化成為教學的具體舉措;以再實踐來檢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再實踐以后再反思: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再尋求新的解決方法。面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反思,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方案,并在實踐中檢驗不同的實施效果,深化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認識,提升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就可以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
近些年來、學前教育改革問題得到了國家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2011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可目前,我國仍有不少的幼兒園走不出不顧幼兒自然發展天性,不注重情感和社會發展,而僅僅追求認知和一些雕蟲小技的傳統教育怪圈。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的我們,不能不自我深省啊!古語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觀許多文獻和論文文摘,不難發現美式教育有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教學手段可以為我所用,取長補短。現通過兩者的對比和思考,旨在對本人的教育教學工作做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大同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們都秉承著“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宗旨,尊重、愛護孩子,竭力“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五千年來的傳統應試教育卻留下了許多的弊端,使我們的“以孩子為中心”教育理念不能落到實處,往往只是搞形式主義的素質教育,把大人們的寄望擱到了孩子們弱小的肩膀上,追求的是認知與技能的增長。而外國的幼兒教育模式則是更側重于以“人”(即孩子)的成長為基本點,遵循幼兒的年齡發展與認知特點,著力于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發展社會性。
二、教學實施手段的差異
1、教學形式上:形散,神不散――重規則,輕實效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幼兒的課堂:“我們走進了一個課堂,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課堂上的無序狀態,孩子們三三兩兩,有的手支撐著臉坐在座位上,有的坐在桌子上……孩子們分散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要是這樣的課堂現象發生在我們的幼兒園里,我們一定會很詫異,隨即對此扣上“常規太差”的帽子。我們的幼兒園,最注重的就是孩子們的一日常規,特別是上課的常規。孩子們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要“小小手,放背后;小小腳,并并攏”,我們都苛求著孩子們用長時間統一的姿勢去集中注意力聽講。可是,我們怎么就都忘了:他們并不是不會動的木偶而只是三四歲的孩子,他們不可能用一種固定的姿勢去長時間的完成一項任務。要是他們真能做到那樣,那他們的全部注意力也早已經是集中到了該如何保持姿勢這件事上了,又還能企望他們在課堂上學會些什么呢?而美式課堂“雖然孩子們分散在教室的各個角落,但每個孩子的眼睛都關注在教師的活動里,幾乎沒有一個處于游離狀態。”對比之下,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都太重視孩子們的表面規矩了,學習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 這不只是搞形式主義么?而美式教育則務實得多,它著重于從多方位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能動性,“小嘴巴,不說話”這樣的要求絕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課堂要求中。他們認為孩子的“說”在課堂中應該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當教師講40%,孩子講60%時,效果才是最好的。所以他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采取小組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自身參與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彼此的觀點。而我們雖早就在理論上知道“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可惜在實施起來時卻常常是講得唾沫橫飛,滔滔不絕,生怕說少了孩子會搞不明白,弄不懂,甚至是嗦嗦,周而復始。更甚的是還要律令幼兒上課時不準說話和討論,只是接受老師被動的灌輸。殊不知這樣硬塞硬灌的傳授并不是幼兒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他們更樂于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揣摩去把問題弄明白。
2、課堂教學成果:善于等待――急于求成
我們傳統教學模式中,檢驗一節課的教學成果優劣標準往往只有一個:教學目標的完成與否。所以從一節課的開始就急著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逼著他們按照我們所預設好的教學思路一直往下走,要是他們說不出我們設定的答案,我們就緊張了,向他們反復灌輸以達到我們的要求。比如我在數學課《5的加減法》教學中,在通過授課講解和幼兒的探索討論后,我讓幼兒做書本上的小練習。有小部分幼兒年齡偏小,數理邏輯概念沒發展起來,無法完成任務。我急了,在課后又手舞足蹈的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又一番的引導,終于他們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覺得通過我的努力,孩子們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可是在觀看了許多美國課堂教學實例以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美國孩子在一節學習分數的活動中,有30%的孩子沒有及時完成目標。可是老師卻沒有任何反應,繼續安排后面的游戲。是他們就這樣放任自流嗎?不是的!其實美國的教師是在耐心的等待著幼兒的成長,他們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終身發展教育。
三、教育途徑:親身體驗式――刻板說教式
我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教育模式卻是注重孩子們“紙上談兵”式的說教,常常給孩子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抑或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許多“欲行動”行為,認為他們的所為是“破壞”或“闖禍”,沒什么意義。 其實不然,“破壞”并不是孩子們的目的,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的頭腦探求一點道理;“闖禍” 也并不是他們的初衷,他只是想用自己的雙手嘗試著解決一點問題。有感于此,我在班內開設“體驗活動區”允許他們在小范圍內無害身心的“破壞”與“闖禍”。經過一段時間的親身體驗,孩子們反而遠離了真正的破壞與闖禍,因為他們在直接感知的過程中已經深刻的領悟了什么是“該做”與“不該做”,這樣的自身體驗,遠比簡單的理論說教有效的多。記得園內剛開始使用飲水機之初,有一個孩子飲水時老不注意,總是邊玩邊打水。這樣容易發生燙傷的安全隱患,我和本班的老師多次提醒,可惜收效甚微。于是我決定讓這位孩子來一次特殊的“自身體驗式教育”。我把開水的溫度調好,使得不會對他產生嚴重傷害,又可以讓他小懲大誡。他還像以前那樣邊玩邊打開水,我故意分散他的注意力,“誒呀……”他呱呱大叫起來,我知道我的“詭計”得逞了。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會再邊玩邊打水了,無論做什么事情,他都專心多了。
現階段,我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最主要矛盾就是孩子對童年自由的渴望和成人對孩子未來成就的期待的矛盾。這兩方面的價值追求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的統一而只能尋求相對的平衡。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的我們應該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我們應通過情景化、生活化、社會化的形式來幫助幼兒成長。既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傳承我國優良傳統文化,又以開放兼容的心態和敏銳的思考來做好教育,這樣才能樹立起自身精益求精的品牌教育理念和方法,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摘要】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在幼兒階段,主要表現為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健全發展。新時期對幼兒教育應促進其生長發育,提高身體素質,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智力發展,發展個性,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培育美感,促進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課程安排;轉變
現代幼兒教育的目標是以促進幼兒健康水平以及情感、態度、認知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使幼兒成為健康活潑、好奇探究、文明樂群、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兒童。
所以我們農村幼兒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觀念,轉變理念,以適應時代要求。
一、幼兒教師必須注重轉變教育觀念
在改革幼兒教育、強調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浪潮里,轉變更新教育觀念是一個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但是我們沒有從幼兒教育的核心去理解一些理念和觀念,更多地把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分開: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幼兒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非常嚴重,所涉及的課程不是從適齡兒童的生理階段出發,其實這嚴重地侵害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幼兒教育的核心深處去理解新時代幼兒教育觀念的轉變方向。
二、幼教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
第一,重視教師的業務學習
要充分調動教師,提高自身教育素養,掌握操作技能的主動性、創造性,幫助教師懂得作為幼兒教師,除了以自身積極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來吸引幼兒主動學習之外,還需要不斷開拓自己的知識面,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組織教師依據幼兒的發展目標,根據自身的需要和特長,制定自我發展計劃。鼓勵教師進行業務進修,使教師自身發展目標與幼兒的培養目標融為一體。同時,幼兒園又能積極的送自己園內的教師走出去學習交流,把別人先進的東西帶進來,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第二,重視幼兒潛能的開發
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基礎上健康、和諧、快樂的成長。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幼兒半日活動各個環節加大教育、引導力度,讓每一個幼兒實現科學發展。在生活課程中,讓幼兒園自主參與,成為生活的主人,培養他們自理生活能力;在學習課程中,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探索;在游戲活動中,放手讓每一個孩子操作,保證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和游戲材料。教師置身孩子游戲中,當好組織者、引導者,使他們個性得到發展、智慧得到張揚。我們既要做到母親般的關愛,又要做到高于母親的教育,我看到他們的老師都和藹可親,能關注每一個幼兒,從思想上、品質上給予滲透影響,教育他們使他們是非概念清晰,引導他們能關愛別人,帶動他們積極樂觀開朗,實事求是,使他們誠實。
第三,重視教研活動的開展
利用中午時間進行大教研和小教研活動,是促進本園教學更上一層樓的有效途徑。針對某一主題、某一材料的投放,某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再解決,這種集思廣益的想法和組織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狠抓教研、抓教學、抓活動,讓每位教師在活動中動起來培養了教師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欲望。有的園實行推門聽課,同課異構、一課多研的形式,使教研活動更加的豐富多彩。有效發揮教師研究共同體的作用,在“做中學”科學教育研究的過程中,幼兒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運用集體智慧才能解決。
三、幼兒課程安排必須和生理特點相適應
幼兒園的課程安排應該注重幼兒對安全與健康、關愛與尊重的基本需要,并為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與發展機會;課程與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與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課程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個體差異,體現個別化教育。教育內容和要求,融于幼兒生活、運動、學習、游戲等多種活動中,課程實施強調活動性和體驗性。強調活動的教育價值,注重活動的過程體驗,優化教與學的方式。整體地考慮活動的預期目標與活動的展開過程,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發展認知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同時,豐富的區角活動讓我明白了幼兒育德是關乎我國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關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兒童個體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一個教育標志。嬰幼兒時期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從娃娃抓起可以事半功倍。孩子生來好動,游戲是孩子的生命。在孩子的生命成長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游戲。生活中能所被他使用的物品無不成為他的游戲材料。游戲所帶給孩子的價值也絕對是不可用標準化的工具能測量清楚的。他們的自主游戲活動讓幼兒充分地張揚了個性,讓幼兒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不斷提高幼兒與人交流的能力。
【摘 要】孩子具有多種語言,他們是社會的一分子,在人類的舞臺上演繹著精彩的人生。只有尊重他們、尋找適合的教育方法,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只有改變現行的教育方式,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更主動地學習。
【關鍵詞】教育模式 興趣 瑞吉歐教育 幼兒
瑞吉歐幼兒教育的創始人馬拉古奇寫了這樣一首詩:“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總是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創造,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夢想……”在瑞吉歐人眼里兒童是獨立的個體,是社會的一分子,是人類歷史舞臺的演出者,是兒童文化的創造者……
一、瑞吉歐教育體系的特點
瑞吉歐教育體系極具特色,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在很多方面都富于創新和突破。首先,它強調幼兒的主動建構與合作 學習;其次,它側重以“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多種表達和學習方式來摸索其主動學習規律,并以此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再次,它重視并尊重幼兒的興趣,不規定強制劃一的學習時間,更有利于開展促進幼兒深入理解多種學科的方案教學;第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它關注多樣性、啟發性、和藝術性的環境創設;第五,它給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教師研究幼兒知識的建構學習過程,成為幼兒學習的合作者和研究者;第六,它努力建立并維持教育機構與家長、社區高水平的多變互動與交流。
二、結合自身教育對現行幼兒教育方式的反思
當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參觀過戴安娜學校后就曾表示“最打動我的地方是他們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如何強化孩子們可能性的認識和知覺……我參觀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對人的尊重,無論是孩子、教師、家長還是學校的全體員工。”
(一)以孩子為中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瑞吉歐的教育體系中最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地方就是以兒童為中心。最具特色的要數方案教學了。瑞吉歐一般沒有明確規定的課程內容,更沒有固定的教材,或預先設計好了的教育活動方案。而他們的課程內容主要來自他們生活的周圍的環境,來自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現象和問題,來自他們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真是因為沒有預先制定幼兒必須所學習的正規課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感興趣的身邊事物,創造更有利于兒童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熟悉的情景中,能熟練地運用自己的經驗,可以在自己的計劃中獨當一面,能夠更好地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以興趣為著手點,開發孩子的想象力
書中有一則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1989年,戴安娜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對恐龍非常感興趣,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恐龍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經常在玩恐龍的游戲,于是,老師決定與幼兒進行深入的恐龍研究。確定主題后,先以畫恐龍作為活動的開始,老師與每位幼兒談論他們的作品,然后集成小組進行討論,孩子們提出了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如:恐龍吃什么?恐龍住哪里?……根據孩子們的愛好,教師要設定各種小題目,來促使他們對事物進行思考。如“恐龍是怎么樣演化的”“他們的生理習性施舍呢”“恐龍與人們的關系如何”等等,再逐漸對每一個小子題進行擴大,如“恐龍的演進模式是什么”還可以提出“恐龍是從什么時候起源的”“恐龍是什么時候消失的”“恐龍是什么怎么樣消失的”等等。主題“放大到什么程度”,進行多長時間主要以幼兒的興趣為轉移。而“恐龍”方案主題整整延續了四個月,涉及了44個與恐龍有的關的小子題活動。
看完這則案例的時候,我不由自主的思考,我同樣帶著大班,孩子們對恐龍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卻沒有和孩子們共同深入研究過恐龍。因為我們所用的建構教材在教育內容上,將相對獨立的五大領域健康、社會、語言、科學和藝術被硬性的編入分科教材,在不同的教學時段加以實施;在教學方式上,以集體授課為主,同一位教師面對不同幼兒,并不能滿足每個幼兒的個別需求,也照顧不到同一位幼兒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需要。
在瑞吉歐戴安娜學校里,教師和幼兒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彼此沒有地位的高低差別,就像是玩乒乓球游戲,一方把球拋過來,另一方把球接過去,對方再把球打過來……
在瑞吉歐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教師的專業成長途徑又是怎樣的呢?因為再完美的教育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摘要:近年來,各地區出現幼兒教育“小學化”錯誤教育傾向。導致了教育的不合理,不利于幼兒的正常成長。我們需要堅決貫徹落實在幼兒教育中踐行素質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兒的教育,成長規律,回歸幼兒教育本位,正確銜接小學教育。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反思與對策
目前出現的“小學化”傾向是指部分幼兒園將小學的教育理念提前應用于幼兒教育,以應試為目標,導致幼兒的身心發展過于壓抑和模式化,不利于其今后的培養。
幼兒教育“小學化”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為了應試而采取不恰當的教育手段。針對這一點,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幼兒園要認真貫徹原國家教委《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積極推進幼兒教育改革,擺脫‘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應試教育’的消極因素向幼兒教育滲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①由此,我們需要綜合的糾正和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而采取相應策略。
一、在幼兒教育階段就提倡素質教育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素質教育的本意。“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②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③由此,幼兒教育應當是以優生學、兒童保健學、兒科學、學前兒童心理學、學前兒童教育學等科學理論為依據,以《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和《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為指導,對學前兒童實行科學的養育與教育,總之,我們需要分別對待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做為指導思想。在幼兒的啟蒙階段,堅持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才能更加科學的培養幼兒的身心發育。
二、遵循幼兒的教育規律
任何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幼兒教育必須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有順序和階段的進行培養的教育。通俗的講,什么年齡我們傳授什么知識,培養相應的習慣。而事實證明,拔苗助長的行為會嚴重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有可能一時在應試上初顯成效,但從長遠來講無疑是極為負面的。也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壓力。
幼兒教育“小學化”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其教育效果必然適得其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從中深刻的反思。
三、樹立正確價值觀
普遍的民辦幼兒教育機構都沒有從應試的狹隘思維中走出。實際上也是幼兒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兒園向幼兒家長或社會的功利取向妥協的結果。為了迎合社會上衡量一所幼兒園好壞錯誤觀念,幼兒教育機構也被迫教幼兒認字,背詩,做算術題,記誦英語單詞等。家長中間也存在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錯誤的思想,一些教育機構便開始了拔苗助長的行為,生搬硬套小學的教育模式和課程。
《規程》是“我國幼兒園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規,是管理幼兒園的基本依據。”⑤《綱要》“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幼兒園工作規程》制定的指導廣大幼兒教師將《規程》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指導性文件。”⑥幼兒園應當認真學習貫徹《規程》和《綱要》,堅持公益性、服務性的辦園指導思想,堅持素質教育、準備教育的辦園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幼兒教育脫離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學化”。總而言之,幼兒園應當“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⑦通過“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8}使幼兒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四、家庭的配合
糾正和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幼兒所在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樣極為重要。幼兒家庭“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比較普遍的出現在國內家庭。這種急功近利思想和教育行為,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和傾向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促使作用。“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希望家長提高教育能力。”⑨為此,幼兒園和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端正自身教育思想和辦園方向,也要積極與幼兒家庭溝通。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