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04:0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技術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把學習信息技術同應用信息技術結合起來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不光要重視硬件建設,更要重視基礎知識教育。教師應在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能基礎上廣泛搜集信息資源,以便其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知識。
二、把應用信息技術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結合起來
在教學中,多媒體獨特的畫面、聲音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人們的想像力方面和在知識的再現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資源在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方面也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把信息技術教學看成是一門學科,而忽視了它在帶動其他學科、促進各學科教學質量提高方面的作用。
三、把改革教學內容同改革教育手段結合起來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改變了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以及現代社會實際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等,這是可喜的。但教學內容的改革,若僅靠傳統的“一支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加以貫徹,則顯得力不從心。對于參與新課程實驗的教師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教學手段就是多種教學媒體和網絡。因此,現代教學手段在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方面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四、把信息技術的學習同培養創新能力結合起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解決傳統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而信息技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語文教學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就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若數學教學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動畫手段,就很容易使學生學會思維;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應用繪畫軟件學習畫畫;等等。
五、把信息技術的學習同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結合起來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還處于較低層次,其研究的重點往往局限于對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而對教材、教學、評估考試等環節的研究尚顯不足。因此,廣大教師應在關注教學內容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對教學過程諸環節的研究。總之,信息技術教學是值得廣大教師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是我們每個小學教師應盡的職責,也是信息技術教育業務管理部門的責任。
[摘要]:隨著高考由過去的純知識的考查到如今的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在高考文綜試題中“新、熱、活”試題不斷涌現,(即:“新”體現在設置新情境、提供新材料、提出新問題;“熱”表現了時代性、思想性強,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以及學生的思想實際;“活”指題目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貫徹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的要求。)而作為文綜之一的政治更需要許多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熱點來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有著速度快、覆蓋面廣、資源豐富等優點。我校作為江西省中小學電教示范學校之一,選擇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課題,《高中政治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我校的自設子的課題之一。為此,本人作為課題組成員之一,結合自己的長年的教學心得和體會對高中政治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整合作了些理論和實踐的探究,也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關鍵詞]:高中政治 教學 現代信息 技術整合 探究
當二十一世紀到來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知識經濟”正在把人類社會引向一個新時代。“知識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以信息為支柱,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教育,不僅促進教育觀念和模式的變革,而且帶來了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通過數字化技術,將各種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方法的運用,課堂教學結構和過程的優化等各方面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手段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優越性
現代教學媒體的多樣化,具有信息量大,能運用聲光電等技術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功能比較優勢,因此,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
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體主動性、參與性
傳統的教學法手段雖然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參與性,但其力量就顯得比較單薄,對學生感官刺激比較單一,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充分發揮。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情景設計,讓學生真正身臨其境,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感染力,提高教學實效。這對于發揮學生參與性,并最終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大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一味依靠教師講解而導致學生機械被動接受知識,并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乏味而產生厭學情緒。
如:在講高中政治的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引入時,通過國際互聯網,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讓學生跨越空間,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十六大的會議現場,親眼看一看全國黨代會的盛況,并通過舉國上下,關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新聞報導,引出關心政治是每一個人的義務。順利引入本框課題要講解的政治知識。這樣,上課開始就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促使學生進行活潑、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這正是信息技術教育所特有的色彩,逼真的畫面與豐富的音響,對學生視覺、聽覺作用的結果。其效果是傳統教學單憑教師的一張嘴所無法達到的。
2、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體現教學的針對性。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具有形象性,綜合性等特點,便于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過直觀、具體、形象的媒體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講解高二哲學“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時,利用FLASH動畫“小雞是怎么長大的”科普知識, 形象地說明了:“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這種動感的畫面可以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學難度的目的,并且可以體現現代教學手段的魅力,優化教學內容。
3、有助于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學法,由于教學媒體的簡單(粉筆加黑板模式),課堂教學的任務似乎僅僅是講解或傳授教學內容,這種邏輯分析講授過程的課堂教學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進入課堂,從而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從信息材料中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和能力的培養,而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手段恰恰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手段極大改變政治課教學法內容抽象,理論性強的特點,使教學過程真正轉變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提高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應用能力的培養。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手段的運用,能最大限度發揮政治課本身內容新,時代性強,與社會實際聯系密切的特點,同時對學生觀念轉變,素質培養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可能產生的問題和不利狀況。
1、信息技術手段只能機械的計算機操作,屏幕的演示,而且其程序的事先編排性,從而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造成一定的距離感,缺乏傳統手段的親切感和人情味,不利于師生情感交流的充分進行,不利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情緒智力。
2、由于程序的事先預設和操作的固定性,從而造成學生的個性心理活動難以捉摸,削弱教師主導地位和功能。
3、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信息容量的加大,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必將促使學生思維的高度緊張,思維活動受屏幕內容的抑制,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影響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益。
4、信息主要是靠網絡來傳播,網絡中有不健康的內容,同時,內容太多,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對我們將是機遇又是挑戰。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與對策
1、優化現代教育技術,注重Cai課件的“二性”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制作僅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與高中政治課教學整合研究的第一個環節,它只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將教材研究與電教手段相結合而成的一個“課件”,只有將它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才能發揮它的優勢,達到我們的最終目的。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認為在制作Cai課件時應重視以下兩方面:
(1)、課件的靈魂----科學性
科學性是任何學科、任何領域開展科研均必不可缺的一項重要標準。僅從政治學科的輔助教學軟件的角度看,我認為首先是看它是否體現了政治教材的教學目的,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表現形式,符合科學原理和客觀實際,內容要與教材一致,必須正確無誤,無任何科學錯誤,這是一個成功課件的前提。其 次要看它的主題是否鮮明。多媒體手段可以將字幕、圖形、聲音和動畫等融為一體,但這些都要圍繞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設計方案,突出重點、詳略得當,既不可嘩眾取寵,堆砌素材,也不可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要體現輔助教學過程安排的科學性。
(2)、課件的生命力----實用性
不言而喻,課件是為輔助教學而用,是教學的工具,因而實用性就成為評判課件的重要標準之一。首先要能為教學所用,除上述的科學性之外,有時甚至還可體現出教師的學術水平、教材內容發掘的深度等獨到之處,成為更好地溝通師生交流的一座現代橋梁,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其次是要體現出課件的易用性,因為教學過程決定教師主要精力應放在教材分析、傳授和師生交流上,對于軟件的演示和操作僅是“舉手之勞”,不可占用太多時間或進行太復雜的操作。第三是實際效果,當我們走出僅將多媒體作為“演示手段”的“初級階段”后,擺在面前的就是開始從形式轉向深入,注重課件在中學政治教學授課過程中對教材重難點的分析解決、師生交流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甚至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時也體現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導的指導思想。因此可以說,實用性就是Cai課件的生命力所在。
2、提高學生自身素質,自覺抵御網絡不良現象
由于網絡中還存在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因素,除加強管理外,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的資源優勢。
3、對政治課教師的要求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為政治課教學帶來全新的機遇,使政治課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同時也對政治教師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要求政治教師要轉變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樹立現代教學思想,糾正教學目標單一的傳統思想,把知識、能力、覺悟三個方面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準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有較廣闊的知識面。政治多媒體課件應能迅速準確地反映目前國際時勢和國內改革開放的最新動態,能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充分體現教學的時代性和實踐性。
再次要求教師能熟練地駕馭多媒體硬軟件系統,尤其是對軟件的應用,應能充分利用軟件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功能,注意課件的背景顏色與布局,文字的字體,位置和色彩、圖像、動畫和錄像的質量,使多媒體課件具有更高的欣賞價值,既有科學性,又要有藝術性。
第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堅持教學手段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原則,現代教學手段只不過是輔助工具,不應喧賓奪主,使整堂課演變為工具的展示和手段的演示,堅持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運用的適度性和簡潔性原則。牢記課堂教學的主體和主導都是人,而不應讓機器唱主角。
總之,新時代,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都將賦予高中政治課教學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和新的變化,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之一,為政治教師才能的展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同時也讓高中政治教師看到了新的希望。
本文試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實際應用入手,分析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所遇到的困難,并通過分析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論述了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 前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信息、信息技術不僅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而且滲入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服務人們。
社會需要信息技術,教育也需要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僅需要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而且更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服務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教育界出現了以信息技術應用為特征的發展趨勢,國內學者稱之為教育信息化;相應的信息技術課程,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程稱之為信息技術教育。
各地學校對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解和執行情況不一,很多學校將其理解為新添的一門獨立學科,更多的學校由于經費短缺、沒有電腦室等硬件和資金的問題,甚至是沒有專業電腦教師的原因,而將信息技術教育落了下來,可見,信息技術教育的起步非常艱難。有人問:什么是信息技術教育?為什么要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怎么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本文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及發展前景做一些分析。
二、 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硬件配置不足
據統計:全國80萬所中小學,近3萬所配置了計算機系統,并開設了信息學教學的必修課和選修。其中大部分是中心城市學校。從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中獲知:“我國平均每121名中小學生中擁有一臺計算機,在2億中小學生中每年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不足3000萬人。”而其中小學的資源要比中學差得多,而且大部分電腦已壞得不能再修理;還有大多學校還沒有教學用的計算機。在不改變現狀的情況下,是難以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課程。
(二)課程設置不當
在課程設置方面,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一般被簡單理解為上機操作,學中英文打字,用簡單語言編程,用WINDOWS學畫畫等。而學生通過這樣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并不能具有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創新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這樣的課程設置是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信息技術教育目的不相吻合的。
(三)師資力量奇缺
缺乏信息技術專業人才令小學出現“有機沒人用的情況。”這種現象在全國小學范圍內非常普遍,人才的引進和培訓成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另一重要課題。為提高該課程教師的人數和質量,各地教育局所屬的教師進修學校紛紛舉辦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但信息技術教育人才仍舊非常缺乏,滿足不了現在信息技術教育專業課程和學科課程整合需要的教師需求。另外,負責培訓工作的教師進修學校一般不鼓勵教師到外面的正規學院進修,而教育局也不愿意接受非教育專業的和非應屆畢業的人才,某些有能力的信息技術教育人才也不愿局限于教育部門,這使信息技術教育人才繼續貧瘠。
三、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前景。
1.信息技術的教育目標應更加側重于高級認知能力培養。
在思維空間不斷拓展的信息社會,單純外在的行為訓練和規范,已經不能滿足信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要求;教育活動必須更加重視和強調人們思維活動的規范和思維空間秩序的維護。因此,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信息技術教育應在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六個方面,以培養學生的自覺和自我意識為中心,培養他們對于信息社會的內在的歸屬和認同。我們不能單純的訓練學生的對現有的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訓他們記幾個基本概念、幾個按鈕的名字,以應付某種考試和證書。而應該培養他們對信息技術以及信息社會的深刻理解,培養他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適應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
2.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在教學內容上,以側重隱性知識為主;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如任務驅動、案例教學、協作學習等;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交互性;在評價方法上,可采用計算機輔助測驗(CAA)等形式,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以及個性化特點更加突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則真正成為的主體。
3.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應是動態開放的。
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應圍繞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來安排,課程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充實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體化的內容。不能把這類課程僅僅作為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訓,而應當作為一種系統的、發展的、動態的課程,是學生能夠終生受益的課程。在教材建設方面,可以考慮適當引進國際優秀教材。在教學資源方面,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資源,教學中產生的案例和資源也可以放到網絡上,以實現資源的共享。
4.大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銜接。
從學生受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來看,大學中的信息技術教育應充分考慮學生在中小學時期所打下的信息技術的基礎。因此,從長遠來看,大學信息技術教育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首先掌握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情況,并結合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盡量避免教育的重復、資源的浪費,使那些在中小學接受了信息技術教育的同學,在步入大學殿堂后,能夠受到更高層次的、與專業緊密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
除了信息技術教育外,小學的另一個相關內容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主要有三個方面: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課堂教學和社會問題的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各模塊知識之間的整合。這三個方面的整
合是與信息技術在大學中的教育應用相類似的。事實上,信息技術教育是課程整合的基礎,課程整合需要師生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認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養以及足夠的心理準備。如果教師和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與素養,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四、 結語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領域與信息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信息技術教育是現代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要求,信息技術教育成為整體教育的大事,它需要每一個人去關心和支持,僅寄此文能為我國信息技術教育出點微薄之力,也希望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將來陽光普照。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 傳授型 啟發性
論文摘要: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改革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只有職業技術教育課堂教學結構的特點與所培養的人才特點緊密聯系、和諧統一?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知識廣博、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而目前在職業大學課堂上?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缺乏實質性的突破。如何改革這種“頑固”的課堂教學方法已成為目前職業技術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傳授型’夕課堂教學結構存在的弊端
我們不能否認傳授型的教學模式曾培養過出類拔萃的學生曾造就過德高望重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它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但傳授型課堂教學結構也存在明顯的弊端它對于職業大學的消極影響史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起著突出的、絕對的主J作用。教師在氏期的教學實踐中可以自成系統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個性但正是如此才容易犯程式化的毛病。雖然教者“輕車熟路”卻容易走陳規老路沒有創新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至今為止我們的教學重視演譯、推理對歸納、分析與滲透、綜合重視不夠表現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盛行教學中過分強調系統、完整很少能給學生留有較充足的思維空間和余地。這種教學方法往往注重調動教師因素的一而而忽視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的發揮助氏了學生過多依賴教師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最近對某校數學、中文、歷史二個系的25門主干課所采用教學方法作抽樣調查結果發現除了一門課采用了其他教學方法外其余課程百分之百地使用了講授法。據說這是因為課程學時少而內容多只有教師一講到底才能把課程講完。這樣木應山師生共同參與變成了教師“自彈自唱”教師成為知識的傳聲筒學生成了消極的知識的“接收器”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講授過多違背了職大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職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趨成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學習的能力正確的教學方法必須與這一心理年齡特征相適應。
第四氏期以來即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存在重視課堂知識傳授學生主要在課堂上獲取知識忽視實踐環節的弊端已經成為學生能力與創新思維培養的羈絆。據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表現出八個方而的不適應①社會實踐能力②與人合作精神③抗挫折的心理準備④組織管理能力③自我認識能力⑥選擇與批判能力⑦中文寫作與外語口語能力。其中社會實踐能力排在首位。不少畢業生雖然在學校學了專業知識但山于缺乏實踐鍛煉而對工作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籌莫展。
既然傳授型教學結構有它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既然我們職業大學強調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動于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為培養目標因而就必須改革課堂教學結構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
二、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l.課程目標的能動性
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實現的教師是主濘教師應考慮學生學于卜么學到于卜么水平怎么學‘學生是主體即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形式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興趣、個性選擇學習的方法調節達到目標的速度課堂教學應突破“填鴨子’,的模式實現能力目標模式即用明確的目標吸引學生一讓學生自己運用方法去實現目標一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實際操作一學生具有自我生存、發展和超越的能力。
2.課程體系的能動性
課程體系應該是一個可變的組合不同職業崗位需要設置多種課程少I=有機組合某一課程一也需要形成理論、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要改變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二類體系結構可設置成集群式的四類課程體系即“文化知識類”、“專門知識類”、“基木技能類”、“實踐操作類”實踐操作類又可以按崗位能力目標分解成幾個專門化模塊。
3.指濘‘學生獨立學習
一個德國學者說今人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學習也只能閱覽他自己專業的全部出版物的5 `%。因此課堂教學就不能只傳授知識而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善于搜集、提取和加工與木課程有關的資料和信息不斷去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再者在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獨立工作以后繼續學習主要靠自己所以在大學期間培養他們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
4.要逐漸減少講授時數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應把傳授、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變為引路、濘學的教學方法。過去教師講授占了教學時數的絕大部分現在應增加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堅持精講。教師可以只講重點、難點和關鍵對教科}5已經寫清楚的許多內容可以讓學生預習或自學不必一一復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基礎課微積分學l32個學時課堂討論高達60學時約占45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標準應從每門課的實際出發。需要強調的是講授時數減少后非講授的課時仍然必須在教師的主濘作用卜合理使用絕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
5.必須增強講授的啟發性
啟發性教學是一個普遍的教學原則。物理學家勞厄說過“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師根據教材實際創設和!誘發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引濘學生積極發展思維達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能力的目的變信息傳遞的申一向模式為雙向交流從而使學生積極思維參與教學課程。
6.重視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通過課堂討論可以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把師生活動融為一體。可以整堂課進行課堂討論對一些重要理論問題作系統研究增強教學的科研性一也可作為一個環節對個別重點、難點作短時間的討論使講授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活躍。在課堂討論中還可以采用類幣羅‘知識競賽”等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7.把自學引進課堂
自學時間的增多是職業大學的一大特點。每人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自學。這種教學結構教師采取“退居一線”的辦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鉆研、處理教材到質疑問難從學習方法的運用到學習習慣的培養基木上山學生自己掌握教師只在關鍵之處起指濘點撥作用。
8.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職業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實現的除了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也是主要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主要是進行專業工作能力的培養通過一系列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實踐訓練使學生掌握所學專業必須具備的實際工作能力實踐教學對職業技術教育尤其重要它是體現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主要教學方式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根木途徑。要辦出專業的特色必須緊緊把握培養目標在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方而要切實壓縮理論教學內容的學時使實踐教學無論在要求上還是在學時上都應該高一些而}}‘內容應該豐富、具體充分體現釗一對性和實用性。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升華到新的境界使其思路寬、辦法多、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基木理論、培養學生動于、觀測、查閱、記憶、思維、想象、表達等多種能力使學生走出校門后能夠應付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9.教學效果評價以過程與結果少I=重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卜評價教師工作質量往往以一張試卷定論只看得分結果。現在評價工作質量特別要注重教學過程即在教學過程中交給學生于卜么樣的目標于卜么樣的方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是否充分發揮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結果當然這種結果絕不僅僅是考分應該是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具備職業崗位的工作能力山此教師在授課時就應該改變以往的“傳授型”模式以適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
課堂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仟務的基木途徑能否在教學方法上革舊鼎新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人才培養的質量。
[內容摘要]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本文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來體現素質教育。在基礎性方面: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同樣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實用性方面: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擴展性方面: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自主性方面: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之,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 基礎 實用 擴展 自主
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挑戰,世界各國都把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這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可見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形勢下,如何在信息技術教育中進行素質教育,是計算機教育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和自主性四個方面進行考慮。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體現創新精神;有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一)課堂教學的基礎性
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是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學科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計算機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圍的普及,但是小學生真正有接觸過的,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不能一上來就讓學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詞術語,這會讓學生敬而遠之,也就談不上教學效果了。如在學習運用"畫圖"程序繪畫時,需要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這兩個詞學生不容易聽懂,我是這樣來說的:"我們畫圖時要用到筆和紙,用電腦畫圖時也一樣,要選好筆(前景)和紙(背景)的顏色……。"又如在介紹文件名時,學生經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擴展名,我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可以解決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區分各類的文件。"這樣,適當地應用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對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興趣,而且能達到幫助記憶和理解的目的,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認識電腦時,我讓學生學會辨別計算機的四大件(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并學會開啟和關閉電腦的步驟,隨后讓學生進入Windows,讓學生操作鼠標,讓他們打開畫圖工具,寫字板工具,甚至進入電腦自帶的游戲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當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統保護下),通過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畫圖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教授完"畫圖"的基本操作后,為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讓學生按照書上的圖片進行繪畫,而是給學生一個題目或是一樣事物讓學生自己創作、發揮。比如,我讓學生在"畫圖"程序中畫上自己的姓名。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文字的組成都有一定的含義,每個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圖畫。例如:"林"字,是由兩個木字組成的,有的學生把一豎畫成樹干,一橫畫做彎彎樹枝,然后在下面加上兩片樹葉,就成了一個"木"字,復制一下就成了一個"林"字。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從教學實踐中,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這要求任課教師除了掌握本科知識外,還要掌握一定的相關學科知識,綜合運用,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把深奧的計算機知識轉化為小學生所能接受的內容。
(二)課堂教學的實用性
大家知道計算機更新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我校的設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最初的中華學習機到現在的Pentium3處理器;從無盤工作站到現在的可以單機運行Windows軟件。芯片技術是按每18個月就進步一倍的速度向前發展的,因此,學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機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學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負。即使可以,教學內容要保證學生進入社會后仍適應社會需要,也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學到一些實際的技能,為他們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條件。
文字編輯軟件的應用在小學教學中還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漢字的錄入,漢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鍵盤輸入,而是把漢字轉換成字母或者數字表示的代碼,在將代碼送入計算機識別,是一種間接輸入的方法。現在要求小學生背誦某種與小學語文教學規范相悖的漢字編碼規則,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小學進行漢字輸入的教學,其目的不在學習某種漢字編碼方案,而是學習打字技能,輔助和促進語文教學。所以"智能ABC輸入法"和"全拼輸入法"應是小學生首選的基本輸入法,它可以幫助小學生學習和鞏固漢語拼音,提高識字率。由于拼音輸入法存在不認識的字就無法輸入這一缺陷,所以應該輔助以其他的輸入方法,例如"微軟拼音輸入法"中就帶有手寫輸入的功能,可以幫助小學生對不認識的字進行輸入。而其他對小學生語文學習可能產生誤導的編碼都應該堅決屏棄。
鼓舞、指導學生大膽、靈活地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工具體現自我價值,我還結合一些節日進行電腦賀卡的設計。在圖文混合排版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繪圖、強大的功能和簡單的操作下,優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層出不窮。把優秀的作品打印給學生本人,還有利于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小報,更多的同學則學會了運用電腦作為寫作、閱讀、認識世界的工具,為自己快速、高效的學習增添一個新的途徑。
在Windows環境下大多數軟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記事本"和"畫圖"程序的區別在于"畫圖"程序多一個工具箱和一個顏料盒,當把這工具箱和顏料盒隱藏起來后,就和"記事本"一模一樣了。當學生看到這樣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畫圖",還可以舉一反三,達到知識的遷移,為以后學習其他軟件打下基礎,提高學習的能力,這也正是信息技術教育追求的目標。
因此,我認為,在信息技術教育中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創造條件。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因此實用性應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課堂教學的擴展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還要注意知識的擴展性,雖然主體是基礎教育,但是計算機也是一門活動課程。一些對計算機知識具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電腦。而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是小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世界奧秘的重要途徑。
Logo語言的設計者之一的基爾代爾教授,在開發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語言能帶給小朋友們嚴密的計算思維和有趣的學習體驗。Logo語言既是一種程序,也是一種玩具,它能用直觀的運動來體現編程的結果,讓我們在游戲中進行思考,在趣味中學習。在歐美等國家Logo語言在小學計算機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為,Logo語言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這對于一些喜歡數學的同學來說,Logo語言對其綜合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從程序設計的角度看,學習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可以為學生今后學習其他高級程序鋪設道路。因此,我們在教學Logo語言時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學習一種"玩具"為出發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我校的電腦興趣小組,在完成基礎教育的前提下,根據自愿的原則,吸收部分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進行Logo語言教學的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四)課堂教學的自主性
小學信息技術課50%以上的時間是上機操作,而在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哪樣不同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幾乎人人都喊老師我的計算機怎么怎么了,教師根本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學生的積極性。個別同學對計算機的掌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學都會用Photoshop處理圖片;制作Flash動畫設計;甚至可以制作個人網頁,難道我們還要讓他們來學習"畫圖"程序嗎?而個別同學碰到問題都不敢問老師,結果讓也時間白白浪費了。
因此,我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邊巡視輔導,一邊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先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不但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而且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于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時也鍛煉了小助手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學內容也得到了強化,使小助手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計算機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斷提高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課本,而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實踐,及時總結,發揮計算機教學的基礎性、實用性、擴展性、自主性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為21世紀培養出實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摘要:本文闡述了兩方面的內容:信息技術教育課內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六點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育 改革
從第一臺計算機ENIAC的誕生,到今天只有半個多世紀,然而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已經覆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學校和家庭。由計算機、通信、控制技術結合起來的信息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的第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技術基礎和保證。從掌握計算機這個"人類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來看,同學習語言、文字一樣必須從娃娃抓起。計算機教育,尤其是計算機在中小學的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關計算機教育的改革也顯得勢在必行。
一. 信息技術課內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
計算機普及教育推動著教學體制的結構性改革。大量實踐表明,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課內外結合,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對學生的計算機教育要達到基礎知識普及、科技素質訓練、培養計算技術后備人才的多重任務,因此要課內、課外并舉構成一個有機配合的整體。
⑴.課內教學要完成對青少年的計算機知識普及。首先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操作及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增長對計算機的基本了解和愛好,能適應學校教學中逐步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法的要求和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本人擔任高一年段的計算機教育課程,所開設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正是重視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主要講解了計算機的發展、應用、Windows操作系統、漢字錄入技術(五筆字型)、Word2000文字處理系統,VB程序設計基礎等。
計算機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要重視理論知識與上機相結合。
⑵.校內、外的課外科技活動要為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提高的條件。更好作到計算機理論與上機相結合。我校一直重視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并且取得好成績:數學、物理、化學等都有全國、省、市競賽中獲獎的。電腦興趣小組才剛剛起步,就有喜人的好開端。晉江季延中學在近四年"中國電信杯"信息學競賽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組團體第一、兩次取得了高中組團體第一、個人獎第一的好成績。而且信息技術會考也大面積的豐收,今年高一所有學生將參加福建省信息技術(二級VB)會考。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經過我們的努力,以后定能碩果累累。我曾設想,中學也象大學一樣,提高計算機的利用率,將機房向有志學習計算機的老師與學生開放。當然這樣可能產生人多、設備不夠的矛盾,不過憑"機票"上機能解決此問題,我校目前每天中午與周末免費開放電腦室讓學生上網進行"研究性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知識,也加強了信息技術的學習。目前中學有繁重的基礎教育的任務,可能會對其他學科在時間上有小的影響,但若真正推行"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加強計算機教學正是其有效途徑。而且能真正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素質,從而給其他學科帶來好的影響。
二.關于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六點建議
現在教育體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術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
1.關于信息技術課的地位
電子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和龍頭,它的出現和發展,把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創了一個技術革命的新時代。計算機把人從重復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類智能獲得空前發展。科學家們曾預言:計算機科學將是繼自然語言、數學后的第三位的,對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為如此,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已成為當今世界大趨勢。在學校開設信息技術課是提高人才科學素養的需要。過去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恐怕不行了。社會向前發展了,跨世紀人才的科學素質應有五大支柱: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近年來國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學開設計算機課的規劃,強調了計算機在中小學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十分重要和正確的,也真正體現了小平同志曾說的"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術課的地位,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⑴.計算機教師首先要認識到計算機教學的重要性,知道當今社會計算機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計算機教學。我們肩負著"科教興國"的歷史重任。
⑵.對已有的計算機房加強管理,讓設備發揮最大效能,而不是應付上級檢查或為了提高學校名氣的單純的"擺設"。
⑶.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質量,狠抓計算機教學效果,干出成績,讓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看得見"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護和調動計算機課程教師的積極性,在考核、晉升、進修等方面與其他學科等同對待,甚至優先考慮。
2.關于課程結構與課時調整
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應試教育",比較重視分數。時常用考試來刺激學習,"考試是法寶,分數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計算機課決不能再循老路。計算機應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實踐學不會,不實踐學了也沒有用。針對這一特點,計算機課程應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讓練的比重大于講。
一個中學生坐在計算機前,他所面對的不是一般的物理儀器或化學試驗裝置,而是他可以用來進行學習、動手實踐和進行構思與創造的環境。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還有創造能力的培養都可以借助于這個環境來實現。
鑒于目前中學生負擔比較重的情況下,不可能撥出很多計算機課時,因此必須通過教學改革通盤考慮。比如有的課的部分內容可以利用計算機上,計算機課的作業也可以用于解數學題或物理題。總之,在中學開設計算機課,決不是僅僅多了一門課,給一些課時的單一問題。教育部門及學校都應做好課時的適當調整。中學計算機教學每周至少應安排2課時,才能滿足理論教學與上機實踐操作的需要。
3. 師資培訓:
面對計算機普及的大潮,師資水平的提高顯得越來越迫切。目前計算機課的教師緊缺,真正計算機專業人才不太愿意到計算機教育第一線。大部分中學計算機教師是從數學和物理課轉過來的,多數人邊教邊學,非常辛苦。加之計算機學科的知識更新極快,更加使這些老師難以勝任。為此,師資培訓工作很有必要開展起來。我們從事計算機教育的老師,特別是中小學老師深感計算機文化交流的范圍太小,須知搞計算機工作絕對不能閉門造車,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給我們一些培訓的機會。
師資培訓還包括對其他非計算機行業老師的培訓。我校就經常利用假期對青年教師進行計算機知識的普及與培訓,學校規定每周六下午為學習電腦日,早在1997年就對全校教師大規模進行電腦培訓,部分老師不只通過了全國計算機一、二級考試,掌握了計算機入門知識,以及一般教學軟件的使用知識,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網絡瀏覽器、E-mail電子郵件等。現在幾乎所有老師可以通過電腦編輯打印試卷,為真正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而精選試題,精講精練,所有教師都能使用校園網絡系統輔助日常教學,大大推進了信息技術在其他學科的應用。這樣既提高了計算機資源的利用率,又讓更多青年教師能參與到計算機教學中來,從而更好推動計算機教育事業的發展。
4.要把計算機做為現代化教學手段引進學校。
現有的教學模式已經沿續了幾百年,這中間有過改革,但從總的投入產出的教學系統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飽和,已經不太適應新的形勢。作為新體系的物質方面的支柱,歷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學的頭上,這里最重要的是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系統。將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勢在必行,也已成為發達國家的趨勢。科教興國,重點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支持環境要定位在計算機和網絡上。當然,限于國力,我們不能想像全國80萬所中小學全面鋪開,但我們又不能不開始試點。先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始試點工作,不然,我們還會貽誤時機。使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學校算走在前列,為了推行"素質教育",我校花了大筆的資金添購新的電腦設備,還搞起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校園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我校真正成為"窗口學校"、省重點僑校。
5.加強學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園網絡系統開展信息技術教育
為了加強學生的信息化教育,還必須更好使用校園網絡系統。只有學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學生才能主動接收并利用校園網絡系統學習,相反,只有加強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園網絡系統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服務。當今發達國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擺在首位,我國信息化教育也必須加強,我們學校在信息課教學中不只是教會學生"掌握計算機與網絡操作",還把"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所提供的強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作為重要內容,讓他們能主動有意識地利用校園網絡系統學習更多的新的知識。早在幾年前我校就將計算機列為了必修課,學校成立了計算機興趣小組和網絡興趣小組,在福建省中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競賽方面成績十分喜人。我們還建立了一支學生計算機管理員隊伍,他們不僅能在日常的計算機教學中承擔管理計算機的工作,而且能指導其他學生學好計算機。同時他們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終端設備。
6.以國際互聯網為拓展,建立學校網頁、班級主頁、師生個人主頁,從而開展"自主性學習"。
在校園網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時,我們以國際互聯網為拓展,建立學校網頁、班級主頁、師生個人主頁。學校網絡系統對外通過高速光纖(10M)寬帶網專線24小時全天聯接Internet網,季延中學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網頁全面介紹了學校各方面情況,開設了領導機構、光輝歷程等欄目;有的教師從互聯網上找到相關的資料,為做課件服務,也制作教師主頁,把所教學科的一些具體內容送到互聯網上,給同學們開辟了一個永不落幕的第二課堂。學校每天晚上對教師開放網絡教室,中午對學生開放,讓他們能上網主動參與網上文化建設。還專門組織成立了網頁制作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班級主頁(比如《演義二班》)和一些優秀的個人主頁。同學們從國際互聯網中學習到了更多新的知識,開展"自主性學習",獲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學校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愿全社會多關心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與改革,為"科教興國"獻上一份厚禮。
以上僅僅是本人在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的幾點建議,希各位領導與同仁們指教。
摘要:我國全面發展教育方針,要求我們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勞動技術教育是其它各育成效在實踐中的集中體現,同時它又影響著其它各育的發展。就目前狀況而言,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家庭,望子成龍,只求其學,不求其做的情況十分嚴重。致使許多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一旦離開家庭,步出校門就無所適從,成了被現代社會和時代生活淘汰的人,有的甚至無法面對現實,喪失生存的意志,走上絕路。這不能不說是教育上的一大失誤,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悲哀。為此,我們要切實改變教育觀念,促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實現勞動技術教育的生活化。
關鍵詞:玩中學 做中學 教學做合一
一、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的生活化
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的層次化是實現勞動技術教育目標生活化的最好體現。通過勞動技術教育要達到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勞動的潛能的目的。因此,我們制定教育目標一定要密切聯系生活,密切聯系社會。
1、基本生活勞動技術要求人人達到。
基本勞動技術指一些以自我服務勞動為主的生活必須掌握的勞動技術,要求人人達到。教育學生從小學會洗臉、洗頭、洗澡、穿衣、梳頭、刷牙等等基本技能以及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不管是誰,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生活勞動技能還得人人具備。不至于上了大學,連雞蛋要剝殼吃也不知道!沒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何來人類社會的發展。
2、特色勞動技術要因材施教,分別對待。
特色勞動技術指一般生活勞動技術以外的為適應未來社會勞動的技能。諸如縫紉、烹飪、陶藝、園藝、木工、竹編、機械維修等等特色勞動技術,不必給學生定出整齊劃一的標準。社會需要的不是同一模子鑄成的,統一規格的人才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各有特長的人才;每個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也不可能達到統一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合乎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學生分別對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想學習的內容和想達到的層次。這樣無疑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利于勞動技術教育質量的全面豐收。
二、勞動技術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
學生勞動知識的獲得,勞動技能的形成,絕不是僅靠課堂上教師的教能解決的,它更需要學生自身的勞動實踐。實踐出真知,勞動技術教育尤其如此。沒有勞動實踐的勞動技術教育只是紙上談兵,不能算真正的勞動技術教育。那種光說不練的方法是教育不出有能力的學生的。所以,勞動技術教育形式方法的生活化勢在必行。
1、改變常規教學模式,變課堂為學堂。
通常的教學總是教師站在講臺前教,學生坐在下面學。這種形式不利于勞動技能的培養。勞動技術教育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大可不必老站在講臺前,不妨走到學生的后面去,讓學生動腦想想,動口講講,動手做做,動腳走走,自主學習,嘗試錯誤,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幫助,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有時,教師甚至可以是學生的"同學",和學生打成一片,同學,同玩,同做,同樂,相互配合,相互幫助,教學做合一。課桌也應根據教育的具體內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學會勞動,學會協作。
2、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奔向社會。
有些勞動技能的培養單在課堂內是無法完善的,最好能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奔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社會。比如:端午包、煮粽子,可以結合學校實際,借用食堂,讓學生圍在食堂的大桌臺周圍,邊學邊包;陶藝教育課可帶學生到一片空曠的田野,挖泥,摔泥,揉泥,捏泥,"現炒現賣";帶學生上山拾柴,下海撿貝,能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學工,學農,學軍,學商,能學的內容都可以學。
3、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家務勞動建卡立制。
學校教育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而家庭教育在勞動技術教育中的作用尤為突出。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制定相應的家務勞動內容,分散在一個學期里。每生一卡,按周編制,每周規定一兩項勞動內容,學生再自行選擇一項,家長負責督促子女按要求完成任務并填寫執行情況,每周反饋一次。把家務勞動情況與學生品德操行評定結合起來,鼓勵鞭策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勞動,培養體貼孝敬父母,從小熱愛勞動的情感,成為真正的小主人。
4、玩玩、做做、學學,切實提高學生勞動能力。
小學生天生愛玩,如果把勞動技術教育與游戲、比賽、表演等方法相結合,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游戲法:游戲是兒童定向發展心理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使孩子們通過模擬活動發展想象能力,認識周圍世界。動用游戲的技能訓練設計方法,就是在強制與基本強制性的訓練中引入兒童在游戲時所能體驗到的那種輕松活潑、自由選擇的情感,實現在訓練過程中師生、學生間的全面合作。我們可將勞動內容編成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例如"猜一猜,我在干什么?"游戲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一名學生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一猜,學生或梳頭,或系鞋帶……個個興致盎然。
比賽法:兒童好勝心、進取心特別強烈。組織合理的小型比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激勵"方法。如低段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賽,高段可進行釘鈕扣、做墊子、做蠅拍等比賽。由于比賽時學生十分投入,因此收效甚高。
表演法: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國茨基曾講到表演教學的好處:一是由孩子自己進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表演完全符合小學生愛動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齡特征,因而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愛。事先讓學生按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成表演小組,然后按根據特長選定內容。由于內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準備時間,表演時學生總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戲。這樣,準備、表演多次練習,學生的技能自然得到了提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協作精神。
模擬法:計算機網絡的應用為勞動技術教育開創了更為寬廣的新局面。例如,要讓學生學會上超市購物,可設計相應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在網上逛超市、購物、付款。集趣味性、實踐性、綜合性于一體。
實踐法:勞動教育要以勞動實踐為主,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管課內課外都要堅持實踐第一的原則。學校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開辟勞動場所,如工藝室、實驗室、植物園等等,或者帶學生參加革命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勞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兒童善于動腦,勤于動手,培養他們的勞動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
總之,勞動技術教育生活化對培養能適應生活和社會的有用人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應予以重視,有待于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課程整合的三種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論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能力培養
人類已經邁進高度信息化的21世紀,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社會中,信息將是構成現實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資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處理能力”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現在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擬訂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我省從2001年秋季開學的高一年級起,把信息技術課作為必修課,并列入2002年的會考科目,這也是我省落實第三次全教會精神、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造素質的新型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也標志著我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們不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目前“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原則和模式談幾點認識。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
“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廣義上,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聯系,成為整合的過程。狹義上,它指的是各學科之間(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即各學科互相聯系的加以學習。在這一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系和有機的結構。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課程整合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別的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正如國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課程整合指的是“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的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為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針對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將其他學科和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與一個或多個要素,把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各學科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按照固有的順序將信息技術分為不同的章節,而是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信息技術課程。
二、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它承認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甚至多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2.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絡環境(尤其互聯網)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三、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三種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但對于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
1.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2.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
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
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游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是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合的過程或結果,產生聚集效應。
四、結束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定位;計算機教育;信息素養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什么是計算機科學,分析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歷史,把信息技術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對信息技術教育在這三個階段的內容、特點、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對當前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一些質疑,以供讀者思考。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我國實施的20多年時間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也日益顯示出信息技術教育的重大意義。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的課程結構中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術學科還是一門新興學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該如何定位,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計算機科學的含義
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趙偉教授(美國科學基金會計算機與網絡部主任)在中國計算機50年大會演講時問過在場的計算機科學家,什么是計算機科學。然而,沒有人能夠信心十足地回答這個問題,也沒有人可以明白無誤地回答出來。美國斯坦福大學在20世紀60年代給計算機科學下了定義,計算機科學是算法的科學。不管當初這個定義是否正確,至少我們現在應該研究清楚計算機科學到底是什么科學!它絕不像物理學、化學、氣象學等科學,因為計算機和照相機、菜刀一樣是個產品,計算機科學不應該是計算機的科學,就像不會有照相機科學、電視機科學、微波爐科學、菜刀科學一樣。
對于信息技術,我們通常將其定義為:能夠支持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存儲和呈現的一類技術。其中,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電子音像技術、衛星電視廣播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仿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
只有教育教學管理部門以及教師、學生都明白了計算機科學究竟是什么科學,信息技術是什么, 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信息技術教育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演變
按照華南師范大學徐曉東博士的觀點,從計算機技術教育到今天以培養信息素養為目標的信息技術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計算機教育時代、計算機素養時代和信息素養時代。
1.計算機教育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
這一時期,計算機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硬件結構和程序設計、算法語言、文件處理等,教學目標定位在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上,課程內容主要設定在程序設計上,程序設計語言主要是BASIC語言、LOGO語言,教學的形式主要是興趣小組。
按照尹爾肖夫的倡導,這一時期對人的內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計算機素養,核心是程序設計能力,強調邏輯思維能力,強調利用算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理想的結果應當是學生可以通過程序設計的學習學會利用算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計算機素養時代(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隨著圖形化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計算機教學內容的重心轉向學習圖形化的操作系統和工具軟件的使用,直接為學習者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文字處理、列表計算,數據庫、計算機繪畫、計算機通訊等應用軟件的運用。
隨著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不斷增多,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也不斷拓展,使人們深切感受到計算機被普遍應用的可能,于是開始重新審視計算機的定位及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其明顯的變化是課程目標中明確了計算機的工具性定位,強調計算機應用。教學內容則相應轉向了關于計算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軟件的學習。
按照課程目標的規定,這一時期對人的內在品性的要求已經涉及以計算機為工具處理信息的能力,可以稱之為計算機素養,其核心是計算機應用能力。
3.信息素養時代(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分化為兩個分支:專業化的信息技術和大眾化的信息技術。大眾化的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類也正步入信息化社會。
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2000)、《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2001)和《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的出臺,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確定為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素養通俗地講就是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識與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識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組成。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信息素養已經成為繼讀、寫、算之后的第四種基本能力,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本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教育把信息技術看成是為解決問題、建立計劃、進行表現等的手段,并重視靈活運用這一手段從事分析、綜合、創作、展示等活動。
這一時期對人的內在品性的要求是具備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創造新信息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倫理道德,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識,也就是信息時代的公民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對信息素養的描述:“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現在我們將信息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確定為提高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但信息素養概念過于寬泛,難于把握,由于研究者的視角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讀。而且許多專家、學者強調信息技術要整合到其他學科中進行教學,還提出不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但筆者看來“整合”這個概念就有點不倫不類,如果其他學科中用點信息技術就是整合,那么物理課、化學課中用到數學,是不是就叫數學與物理整合,或數學與化學整合呢?我們現在很重視教育信息化,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已經將多媒體配置到班級,欠發達的地區也開始重視“農遠工程”。但教學包含兩個方面:教和學,我們現在的信息化主要是為“教”信息化,為教師信息化,為學生學習的信息化卻沒有多少,學生還沒有課余時間使用計算機,又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
從計算機教育到信息技術教育,我們走過了20多年,一開始我們過于強調計算機技術本身;而現在我們又過分淡化計算機學科本位,強調一線教師難于把握的信息素養。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到底該如何走,值得我們深思。
論文摘要:闡述了普通高校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分析了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現狀,提出了市級重點學科管理的建設策略,即增強管理意識,健全管理制度,明晰管理主體,明確管理責任,完善管理機制。
論文關鍵詞: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
重點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基礎和核心,處于龍頭地位,在高校的各項建設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輻射性作用,加強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是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本文結合天津市普通高校的重點學科管理,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為例,分析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與現狀,就重點學科的管理意識、管理制度、管理主體、管理責任、管理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解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
1.1國家關于重點學科建設的提出
1985年5月27日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最早提出了建設重點學科的問題,1987年頒布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做好評選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概念,1996年的《國家教育委員會“211工程”辦公室關于下發“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論綱的通知》將國家第一批高校重點學科稱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2001年《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選工作的通知》仍然沿用“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稱謂,直到2006年10月,以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意見》為標志,正式更名為“國家重點學科”。通過以上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國際、國內環境和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也在隨之轉變,雖然歷經幾次改革,但基本上保持了連續性和一貫性,并體現了適應、發展和提升的特點,是使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體制逐步趨于完善的過程。據此,各省市和普通高校也相繼設立了省市級重點學科和校級重點學科。
1.2重點學科管理的內涵
2001年,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選工作的通知》指出:重點學科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財力可能,在高等教育學校擇優確定并安排重點建設的學科”。據此,可以理解為,所謂重點學科,就是重點建設的學科或發展的學科,是學科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實際,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促進學科發展和學科水平提高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重點學科的管理應當包括學校內重點學科的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審和配套措施與政策。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重點學科的管理應該實施項目管理,那么,根據現代項目管理理論,重點學科建設一般要經歷學科可行性論證、規劃與計劃、實施與控制、收尾與驗收等幾個階段,所涉及的管理技術包括學科范圍管理、進度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師資隊伍管理、設備采購管理、溝通管理與學科整體管理等。重點學科管理必須要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注重學科交叉與整合,注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需求,制定出既有科學性又有可行性、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的學科發展戰略與對策。
2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現狀
經過“八五”、“九五”、“十五”期間持續不斷的努力,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工作已在管理意識、管理制度、管理責任、管理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各個重點學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學科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重點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2.1管理意識不夠濃厚
管理意識是影響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的關鍵因素之一。管理意識不同于管理計劃,計劃是提前做好的方案,可以隨著情況變化而相應調整, 管理的意識是隨時可以產生的,是對管理的思考,涉及到戰略、文化、制度、模式、性質等等。雖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方面要求實施項目管理,但部分地方與高校并沒有完全領會這點,對于重點學科的管理沒有從學科本身的內在規律出發,管理意識不足,缺少創新性,主要體現在管理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配置效率較低;對重點學科帶頭人以及學術骨干等人員的整合不夠,人員難以發揮各自的優勢;資金管理模式不合理,導致學科建設經費不能及時到位等諸多方面。目前,就天津市重點學科管理來說,是缺少主動思考的意識與探索發展的意識。
2.2管理制度不夠健全
管理必須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有經濟學家認為,未來經濟的競爭,不是商品的競爭,不是技術的競爭,甚至不是人才的競爭,只要有好的制度,就會有好的人才、好的技術與好的商品,就會有好的經濟建設,就能營造好的學科環境,快出成果,創建學校的重點學科特色。當前存在于學科管理制度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且不同的制度之間也相互矛盾、沖突,致使很多制度無法操作,形同虛設。
教育部針對重點學科建設的政策在不斷的更新與調整,部分省市也先后據此調整和頒布了較新的重點學科建設管理條例,高校也相繼制訂了系列的重點學科遴選與建設條例,但仍有部分省市與高校至今沒有重點學科管理條例,其重點學科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可略見一斑,這也使得重點學科內部管理工作不夠規范。如學科內部人員不能自由流動;實驗室缺少專人負責;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較低或者不恰當使用造成資源的浪費;缺少科研合作與交流的機會;重點學科建設缺少動態跟蹤等等。總之,由于制度的缺失導致重點學科建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3管理主體不夠明晰
管理主體是指管理活動的出發者、執行者,在這里指管理者。管理客體是指管理活動所作用的對象,即指被管理者。但是根據現有情況,大部分重點學科管理的主客體之間存在著責權利的不對等以及對于管理的客體一一人、財、物配置的不合理問題。
在重點學科管理過程中,重點學科的管理主體是主導的因素,在整個重點學科的管理活動中起著積極的、能動的作用。重點學科管理的主體無疑是人,是管理者,但是,重點學科宏觀管理的專職人才卻相對缺乏,重點學科的管理主體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管理客體的重要性,不能恰當地配置重點學科建設的人、財、物等。另外,學科建設的宏觀管理存在多個部門進行多頭管理的現象;而對于重點學科的微觀管理而言,業務繁忙而又不善管理的學科帶頭人卻被推到了技術管理和學科組織實施的前臺。如此一來,便單純地把學科帶頭人作為學科的組織者與執行者,事實上,根據現有的管理模式,學科帶頭人是無法調動更多所需用的學科建設資源的,也就無法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信息溝通也不夠暢通。
2.4管理責任不夠明確
彼得·德魯克在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寫出的《管理:使命、責任、實務》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管理者并沒有權力,而只有責任。它需要而且必須有職權來完成其責任一一但除此之外,決不能再多要一點。”由此可見,德魯克認為管理的核心就是“責任”。企業是這樣,高等教育也同樣適用,就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責任而言,處于重點學科管理各個層面上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責任都不夠明確。首先,重點學科管理的上級行政部門的配套措施與政策不完善;部分高校并沒有營造出適合重點學科發展的校園環境;重點學科帶頭人在定向、管理與整合學科隊伍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強。其次,重點學科管理一般涉及學科辦、人事處、科研處、教務處、財務處、后勤處等多個職能管理部門。職能部門的繁多使得此項管理工作變得繁雜,各主體之間存在責、權、利不對等的情況,不利于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因此,不得不再次思索處于學科建設各個層面上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責任。
2.5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重點學科管理機制是重點學科建設順利進行的保障,重點學科管理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重點學科建設實施的成功與否,也關系到學校綜合實力的發揮。盡管教育部提出重點學科建設的管理模式為項目管理模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做的不到位,上級主管部門、學校學科辦和系部負責人與項目負責人之間職權責利的關系不夠明確,項目負責人不能根據項目建設需要有效地調動各種資源,對于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隊伍建設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不能確保重點學科建設工作高效運作。另外,各高校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缺少相應的一些機制,由于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不能根據需要對既定的項目范圍進行適當的調整,項目管理的立項建設缺乏有效的責任制、監控機制、競爭機制、淘汰機制和激勵機制等。
3普通高校重點學科管理的對策
天津市學科發展雖然經過長期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績,但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差距,主要表現為: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處于領先地位的標志性成果還不多;缺乏頂尖的學術大師;知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等,尤其是對重點學科的管理還有待加強。為使天津市學科發展緊跟國際國內學術前沿,項目組從學科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3.1加強制度管理,促進重點學科的規范性
學科制度是學科建設的主體,為保障學科建設的順利進行,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學科建設與管理的相關規則、規定成為當務之急。如重點學科遴選制度、檢查評估制度、獎懲制度等。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為例,學院為確保市級和院級重點學科建設,2006年在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基礎上制定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科建設暫行條例》、《院級重點學科遴選暫行辦法》、《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科(學術)帶頭人遴選暫行條例》等系列規章制度,進一步確立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重點學科建設總體目標,并就重點學科設置、申請與評定、建設與管理、學科帶頭人職責、學科經費管理及學科檢查與評估等方面從制度上進行了規范,確保了重點學科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促進了學科的協調發展。
3.2實施項目管理,強化管理過程中的責任性
在重點學科管理中,應落實項目管理,優化重點學科建設的資源配置。完善重點學科管理機構,統一協調各重點學科的設置與資源分配,并配備德才兼備的懂學科建設與管理的專職人員。高校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沒有一支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就不可能建設高水平的學科。培養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學科團隊對學校科技發展及職業教育現代化日標的實現具有戰性意義,培養一批重點學科建設的專職管理人才也同樣重要。只有這樣,重點學科建設才可以根據本學科建設需要統一調動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使重點學科建設得到組織的保障,并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建設的動態,避免信息溝通不靈帶來的損失,保證學科建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在采用立項建設管理模式進行重點學科管理時,努力做到在學科建設成效上,建立崗位責任制;在項目負責人的選聘上,引人競爭機制;在中期檢查和終期驗收上,實行淘汰機制和監控機制;在終期驗收結果的處理上,落實獎懲機制J。堅持“人才、項目、學科”三位一體理念,倡導大科學理念,緊緊圍繞學科建設,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打破學科與學科之問的界限,鼓勵學科之間的合作與共建。大力推動人文學科建設,實現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共同發展。
3.3實施過程管理。提高重點學科的科學性
將重點學科發展規劃納入高校的整體發展目標與方向,高校應該成立重點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在實施的過程中協調與整合重點學科管理者與學科帶頭人的力量,克服管理與執行的背離現象。在建設過程中體現現實性、邏輯性和創造性相統一,南重點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全權領導重點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實行動態管理與過程管理,對重點學科建設的過程進行監控,確保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保持現有重點學科優勢和特色,提高學科建設質量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堅持“規模發展”、“質量提高”、“重點突破”的原則,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學科發展過程中,積極倡導學科問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在掌握重點學科進展動態的基礎上,適當調整重點學科的科類、結構,把重點學科建設的過程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目標管理為主,提高重點學科建設的科學性。
3.4突出結果管理,注重重點學科的有效性
重點學科管理要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評價要力爭做到科學、公正、客觀、全面,堅持有利于促進學科發展,有利于體現優勝劣汰的原則,便于發現并解決問題。對建設及教學、科研工作進展良好的重點學科,應給予表彰,并繼續給予優先支持,對工作效果比較差的,應促其限期改進后作必要調整。
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充分征求專家以及一線管理工作者的意見,應便于操作。學科建設工作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問題的復雜系統,要想用有限的指標來評估一個復雜系統,各指標的設定則應以精確的指標內涵與外延相結合,做到科學合理、界定準確。由于學科專業性質不同會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指標設計的內容上應盡可能剔除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把不可比因素設法轉化為可比因素,對評估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定量分析。指標設計應圍繞各學科發展的共性和國家教育部的相關統計數據制定,能客觀地反映學科的實際運行情況,為管理部門和上級領導全面了解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提供依據,并為其進行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論文摘要]在促進巴西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當中,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被認為是對其經濟騰飛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以經濟為導向,緊跟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與演變,最終發展成為校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與校內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相輔相成的教育體系。近年來,巴西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與支持,其校內外相輔相成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思路、校區合作的辦學模式以及緊貼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做法,都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論文關鍵詞]巴西 職業技術教育 發展 參考
與中國同為“金磚”國家的南美大國巴西,近年來經濟增長保持了良好的態勢,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促進巴西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當中,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被認為對其經濟騰飛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隨著工業的現代化,巴西逐步形成了學校教育體系與校外教育體系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的教育體系。那么,巴西的職業技術教育是如何發展的?其現狀如何?有哪些特點?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有何啟示?這是本文力圖探究的問題。
一、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的歷史沿革
巴西作為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南美大國,其經濟成就與其普職一體化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是分不開的,根據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19世紀中期~20世紀40年代:發展萌芽期。1822年巴西獨立以后進入帝國時期(1822~1889年),文化教育開始有所發展。1816年創立了第一所學校——皇家科學藝術學院,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巴西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工業企業的興起對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1892年巴西頒布了第一部《教育法》。隨后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私人集團都紛紛增設小學、創建了中學,并建成一些農業和職業技術學校。
在隨后的共和國時期(1889~1930年),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的形式是以職業化的分科學校為主。1930年,瓦加斯政府(1930~1946年)設立了第一個主管教育的職能機構——教育衛生部。代表巴西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瓦加斯上臺后,為了適應新興工業生產發展對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比較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1931年,聯邦政府簽署了巴西高等和中等教育組織法,強調發展工程技術專業、發展自然科學和綜合大學。20世紀30年代,巴西建立了一批綜合大學和技術專科學校。瓦加斯政府在1937年的憲法中規定:普通勞動者在就業前應該接受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訓練。總之,這一時期,巴西的職業技術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職業技術教育零星地分布于技術專科學校和工程技術院校中,尚未形成體系。
2.20世紀40~60年代:發展初期。20世紀40年代初期,巴西工業發展較快,生產體系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規模的集約生產對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私營工商業主的倡議下,政府分別于1942年和1946年創立了專門為工商業界培訓合格技術工人的國家工業培訓服務中心和國家貿易培訓服務中心。由于這些培訓機構系正統學校教育體系外機構,故被稱為非正規或校外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這一時期,校外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開始形成。至此,巴西教育體系得以完善,并開始培訓兩種不同的勞動者: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截至2007年,國家工業培訓中心已經擁有600個獨立的教育中心和260多個與企業合辦的教育中心。作為技術員學校的補充,工業培訓服務中心還開展技術員教育。而國家貿易服務中心則有598個獨立的教育中心、75個教學企業和25個移動學習機構,其學習期限從6個月到18個月不等,并在交通工具(如火車車廂、大型集裝箱、在這汽車和輪船)上開設流動學習機構,為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提供流動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此外,在正規學校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內,1942年巴西當時已有的中學組成了聯邦技術學校,中學職業技術教育開始發展。
3.20世紀60~80年代末:蓬勃發展期。從1964年開始,巴西開始了長達21年之久的軍人統治,軍政府采取強硬政策穩定政治,經濟上實行“專家治國”政策,巴西逐漸由進口替代經濟戰略轉向進口替代與促進出口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戰略。巴西經濟逐漸復蘇,為實現民族經濟獨立發展和國民經濟現代化,政府把教育與國家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把人才培養作為實現國家經濟現代化的戰略措施之一。因此,這一時期巴西教育發展很快。由于當時大中型企業大規模生產對勞動力需求增加,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也進入了蓬勃發展期。
1971年,巴西政府頒布《初、中等教育改革法》(LDB 5.692/71),明確規定中等教育(14歲之后)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既要給學生講授科學基礎知識和進行基礎理論訓練,為他們進入高等院校深造打基礎;同時,也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勞動者和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根據這一法律規定,巴西中等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中,都加入了技術教育課程,使進入中等教育階段學習的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與此同時,還大量增設職業技術學校,正規學校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這一時期成為政府優先發展的教育目標。據統計,1970年巴西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為68萬人,占全國中學生總數的17%,到1978年職業技術學校和實現職業化改革的學校已有學生150多萬人,占中學生總數的59.2%,換而言之,半數以上的中學畢業生具備了服務于社會的條件。截至1981年,巴西全國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共有7140所,其中私立學校占50%。
此外,這一時期,巴西校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進一步發展壯大,1972年成立巴西支持小微企業培訓中心,推動巴西小微企業的發展。1987年,巴西制定了《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政策》,涉及改善職業準備和職業咨詢、建立國家“職業證書”制度、購置代表最新技術的教學設備、強化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和開展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合作等內容。
4.20世紀90年代至今:調整完善期。這一時期重點發展高等教育領域的職業技術教育,校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趨勢加強,產品必須達到國際標準才能保持其國際競爭力,這就對技術工人的資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建設方面,1992年巴西成立了國家農業培訓服務中心,1993年成立了國家交通培訓服務中心,1998年成立國家合作培訓服務中心。這些校外職業培訓機構為巴西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工人,由于這個體系的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巴西文都以S開頭,因此也稱為“S”培訓系統。校外培訓機構主要提供一些靈活多樣的培訓課程,與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相輔相成。目前,巴西校外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無處不在,逐漸發展成一個體制外的終身學習體系。
這一時期,巴西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加大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和資金的投入。1995~2002年,巴西勞工部推行“全國工人職業培訓計劃”,聯邦政府對全國職業培訓計劃投資30億雷亞爾(約合10億美元)。1996年,總統卡多佐宣布1996年為“巴西教育年”,并要求政府和全社會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2002年,巴西總統卡多佐簽署《中學普及電腦及網絡教育計劃》,政府投資5億美元,為全國所有公立中學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配置上網電腦等。值得一提的是,巴西政府1996年頒布了第LDB 9.394號法律,即《國民教育方針與基礎法》,并首次對高等教育多樣化進行創新改革,規定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職業技術教育,即繼續教育課程。
巴西的高職教育為兩種類型:一是為個體或團體提供的補充教育;二是只面向團體提供的職業技術教育。其中,補充教育高職課程的對象是已經大學本科在讀、希望補充所學專業知識或增加具體工作技能和資質的個人或團體。而職業技術教育類高職課程是專門針對那些未接受過任何高等教育、需要接受某種特定工作技能教育和訓練的學生開設的。該類高職專業的總課時不得少于1600小時,且授課時間不得少于400天。
在高等教育機構開設職業技術教育的規定受到了巴西傳統大學的抵制,但近年來巴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速度很快。1996年高職教育改革實施以后,據教育部數據顯示,1999年巴西全國有178門繼續課程,2002年年底增至612門,僅圣保羅州的一所大學就開設了60門繼續課程。2000~2002年,選擇技術課程的大學生數量增加了29%,完成技術課程的學生增加了18.7%。1996年新教育法還推出“技術教育改革”方針,加強職業培訓與正規基礎教育的聯系,允許受訓者經常返回培訓機構進行技術教育,以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
二、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特征
1.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一體化。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巴西職業技術教育在巴西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1971年巴西頒布的《初、中等教育改革法》,為巴西中等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技術教育普通化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實現了巴西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良好結合。經過改革,目前的巴西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及成人教育除外)分為三級:初等教育(6~13歲),中等教育與技術教育(14~17歲),及高等教育(18歲之后),其中初等教育8年,包括小學4年和初中4年,為義務教育;中等教育即高中,學制3年,高中又分為普通高中和職業技術高中;高等教育包括高職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級。初中課程分為普通教育課程和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兩類。在初中階段的最初兩年,只開設普通教育課程,在初中階段后兩年,開始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但是普通教育課程仍占主要地位。在職業技術高中,職業技術教育占主要地位,課程分為非技術員課程和技術員課程。在初中階段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開始接觸生產勞動。在職業技術高中,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并為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培養中級技術人才。
經過改革,巴西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逐漸實現了一體化,使得第一級和第二級教育都具有終結性教育的性質,兩級學校的畢業生都受過專門的職業技術訓練,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具有就業的準備訓練或就業的資格。此外,巴西教育法還規定,職業高中畢業生可以報考高等院校,與普通中學學生一樣有升入大學深造的權利。這一規定有利于職業高中的發展和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
2.校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與學校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相輔相成。目前,巴西的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兩個體系:學校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也稱正規職業技術教育)、校外職業技術教育(也稱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兩個級別,由公立或私立的技術學校或大學開設。如前文所析,校外非正規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主要包括:國家工業培訓服務中心、國家貿易培訓服務中心、國家農業培訓服務中心、巴西支持小微企業培訓服務中心、國家交通培訓服務中心等。此外,校外非正規技術教育體系還包括非政府組織、工會、企業基金會及宗教團體提供的相關培訓。
巴西的校外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系統與學校教育系統相并列,又與之相連接,成為學校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有力補充。校外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機構除提供職前教育之外,還提供多形式、多規格的職后教育。近年來,這些教育機構為巴西的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勞動者。這一貼近職業實踐、符合經濟需求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獲得了國際上廣泛的認可,德國、瑞士、法國等多個發達國家與其開展了職業技術教育合作。
3.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適應其工業化發展的需求。縱觀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與巴西工業化發展進程緊密相關,是適應其工業化發展需求的結果。20世紀40年代,巴西經歷國家重組和工業化起步,巴西職業技術教育也因此應運而生;20世紀70年代,巴西進入進口替代工業化模式的巔峰時期,巴西職業技術教育也隨之作出重要改革,高中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壯大,巴西職業技術教育達到發展的高潮期;20世紀90年代,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鞏固,為適應工業與經濟發展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階段開始開設職業技術教育。總之,巴西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以振興民族經濟為目的的,以經濟和就業為導向的。此外,巴西職業技術教育注意與企業密切合作,巴西強大的校外培訓機制本身也是在企業家倡議下建立的,是企業支持和控制的。這使得巴西職業技術教育具有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特點。
三、巴西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一體化,加強中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學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一體化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趨勢。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已經開始,但是至今為止,中學階段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基本上處于隔裂狀態。而巴西積極推動中學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一體化的實踐,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巴西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緊密結合,第一級教育與第二級教育都具有終結性教育的性質,兩級學校的畢業生都受過專門的職業技術訓練,具有就業的準備訓練或就業資格。這種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一體化的做法順應經濟發展需要,有利于緩解中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減輕高等教育壓力,緩解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等。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我們應該轉變重學歷教育的思想,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要,加強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更好地實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良好結合,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并為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培養中高級技術人才。
2.政府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與支持力度。巴西與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但相比之下,巴西政府更加重視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與投入。巴西政府通過立法,向企業收取工資稅(占企業工資總額的1%~2%)并向農民收取農產品銷售稅,國家將這筆稅款作為辦學經費撥給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專門用于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此外,根據巴西有關法律,學生在與職業技術教育服務機構簽訂教育合同后可獲得生活津貼。青少年就讀職業培訓學校基本是免費的。
近年來,為了加速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巴西政府已經與世界銀行和美洲發展銀行簽署了貸款協議,幫助改善校舍條件和提高職業技術學科教師的培訓質量。教育部門要求企業界更多地參與教育事務,幫助學校制定職業技術教育規劃。同時,組織力量翻譯了大量有關職業技術教育的教材和其他資料。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很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確立了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方針,增加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但職業學校目前基本上只能保證正常經費,基建費、設備費等專項經費還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職業學校的發展。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現代”兩字賦予了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的內涵。未來政府只有繼續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才可能實現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這一新的目標。
3.密切校企合作,科學追蹤分析,根據勞動力市場需要培養合格技術人才。我國目前提倡職業技術教育與企業相結合,但企業沒有提供實訓的法定義務。很多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而職業技術教育缺少企業的參與,其培訓的“產品”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學校還停留在學歷教育的層次上,嚴重地脫離市場。大學確定的科研項目缺乏對其應用價值的調研,投資回報率不高,成果得不到社會認可,也就很少得到企業的經費資助;職業學校在與企業合作教育中,由于課程設置的控制權在學校,而學校深入企業程度不夠,不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因此,作者建議應該借鑒巴西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校外職業技術培訓體系的經驗,讓政府、企業參與到職業培訓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模式等內容的制定中去,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使培養的人才真正掌握有用技能。此外,還應該大力發展企業作為實訓基地的作用,如巴西相關法律規定:每一個雇用20個工人以上的企業要安排一個學徒工實習,在企實習期間,企業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底薪和交通伙食費。此外,巴西學校系統注重通過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分析,估計預測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從而決定學校的課程設置。在巴西,學校、州、教育部門和國家中小學教育辦公室聯合建立職業技術教育數據系統,負責收集、處理和分析職業技術教育的有關數據。并建立職業技術教育畢業生質量追蹤制度,通過對畢業生的質量評估,為制定職業技術教育政策和規劃提供基本的數據,從而建立了貼近職業實踐、符合經濟需求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
綜上所述,巴西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這些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只有真正做到校企結合,科學追蹤分析,才能真正建立貼近職業實踐,符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