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4 05:17: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城鄉規劃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城鄉規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土地資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須要進行合理優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市場經濟;城鄉規劃;資源配置
引言
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指的是,在進行社會資源配置時選擇將市場機制作為基本手段,隨著城鄉規劃的進一步發展,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已經成為了政府在城鄉規劃時著重考慮的問題。現階段,是我國城鄉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想進行城鄉規劃工作,必須要理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以社會治理結構為基礎要素進行規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果重構,就會影響到城鄉的規劃。因此,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必須要從土地資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對城鄉規劃資源配置進行優化。
1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1.1土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與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相比,資本的市場化程度、土地的市場化程度、能源的市場化程度是遠遠不及的,對于城鄉規劃資源配置而言,由于長期受政府干預,再加上管制不當,土地流動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都受到較大的阻礙,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使得土地資源配置十分混亂。土地流動問題導致城市建設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鄉鎮企業用地(如圖1所示)都一直處于閑置、低效使用的狀態[1]。盡管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背景下,城鄉規劃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應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較為缺失,還淺析著剛性規劃思想,導致城鄉規劃與市場的要求之間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城鄉規劃在土地管制問題上的處理不當,影響了土地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費情況嚴重,無法面對市場與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問題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在市場失靈的范疇之內,隨著政府企業化的不斷變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引進,公共物品開始被劃分為公私兩個部分,其市場化的現象導致我國有一段時間嚴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為一種私人工具供私人資本獲取私利。在城鄉規劃過程中政府需要供給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鄉規劃的編制、實施都存在很多問題,政府職責錯位,主要表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展現城市風采的對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實際上,我國很多濱江、濱水地區的公共空間都在被私人項目占用,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措施
2.1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市場在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場改革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化、土地市場化、能源市場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標,要想深化土地市場改革,必須要打破現有的土地資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規則,促進土地集約化發展。為了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應當在多地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活動,包括很多鄉鎮企業用地集體化,通過宅基地對鄉村企業用地進行置換,一方面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進鄉村工業的集中發展。從農民的角度來看,這種土地資源配置方法使他們獲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權,并提高了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從村集體的角度來看,這種土地資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質區位的經營性資產直接實現了向優質區位的轉換,村集體的發展權得到保留的同時,集體資產得到了有效的增值;從基層政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使鄉村建設用地集約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鎮建設用地。
2.2優化城鄉用地分類
在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城鄉用地分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工具,城鄉用地分類不僅可以引導城鄉規劃,還能對土地開發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通過土地分類,可以實現對土地開發市場的有效管制,同時還可以確保城鄉公共政策的有效實施。雖然現行的城市用地分類標準有所改進,但是仍然沿用傳統的樹枝狀分類結構,將土地功能作為唯一的標準,這在本質上是沒有太多區別的。要想在市場經濟下將土地使用的功能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必須要進行多重規劃,建立多維度城鄉用地分類體系,從而發揮出引導公共政策、控制土地開發等職能[3]。具體措施上,應當引進政策性分類標準,并且綜合功能分類,充分移入負面清單管理理念,降低對地塊功能的限制,對于一些經營性用地,要簡化土地用途分類,適當放寬土地用途管制,從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場層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
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信息進行預測,例如人口信息、經濟發展信息等,從而規劃未來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產業的發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動也十分不穩定,導致預測結果常常與實際不符。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要確保與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相適應,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才能確保規劃具備生命力,在實踐當中,必須要加強規劃在市場方面的應對能力,增加對技術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優化規劃管理方法,從而對剛性規劃與市場建設之間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緩解作用。在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時,要注意在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進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確保城鄉規劃土地資源配置結果的實用性。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土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問題,這兩種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進行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時,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通過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城鄉用地分類、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推動我國城鄉建設的步伐,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康健彥 單位:江西省泰和縣城鄉建設局村鎮股
摘要:城鄉規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土地資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必須要進行合理優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然后對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市場經濟;城鄉規劃;資源配置
引言
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指的是,在進行社會資源配置時選擇將市場機制作為基本手段,隨著城鄉規劃的進一步發展,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已經成為了政府在城鄉規劃時著重考慮的問題。現階段,是我國城鄉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想進行城鄉規劃工作,必須要理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以社會治理結構為基礎要素進行規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果重構,就會影響到城鄉的規劃。因此,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必須要從土地資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對城鄉規劃資源配置進行優化。
1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1.1土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與產品的市場化程度相比,資本的市場化程度、土地的市場化程度、能源的市場化程度是遠遠不及的,對于城鄉規劃資源配置而言,由于長期受政府干預,再加上管制不當,土地流動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都受到較大的阻礙,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使得土地資源配置十分混亂。土地流動問題導致城市建設用地十分缺失,但是大量鄉鎮企業用地(如圖1所示)都一直處于閑置、低效使用的狀態[1]。盡管在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背景下,城鄉規劃手段和管理水平都有了相應的提升,但是,政府在管制土地利用的工作上仍然較為缺失,還淺析著剛性規劃思想,導致城鄉規劃與市場的要求之間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城鄉規劃在土地管制問題上的處理不當,影響了土地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有效作用,土地浪費情況嚴重,無法面對市場與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
1.2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問題
公共物品的配置是政府的基本職責,在市場失靈的范疇之內,隨著政府企業化的不斷變革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引進,公共物品開始被劃分為公私兩個部分,其市場化的現象導致我國有一段時間嚴重缺失公共性,公共物品成為一種私人工具供私人資本獲取私利。在城鄉規劃過程中政府需要供給公共物品,但是目前城鄉規劃的編制、實施都存在很多問題,政府職責錯位,主要表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上[2]。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生活、交往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展現城市風采的對外窗口,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作用,但是實際上,我國很多濱江、濱水地區的公共空間都在被私人項目占用,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
2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措施
2.1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市場在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化市場改革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化、土地市場化、能源市場化都是改革的主要目標,要想深化土地市場改革,必須要打破現有的土地資源配置秩序,建立全新的規則,促進土地集約化發展。為了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應當在多地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活動,包括很多鄉鎮企業用地集體化,通過宅基地對鄉村企業用地進行置換,一方面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進鄉村工業的集中發展。從農民的角度來看,這種土地資源配置方法使他們獲得了宅基地的使用權,并提高了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從村集體的角度來看,這種土地資源配置方法使得劣質區位的經營性資產直接實現了向優質區位的轉換,村集體的發展權得到保留的同時,集體資產得到了有效的增值;從基層政府的角度來看,一方面使鄉村建設用地集約的利用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得到了大量城鎮建設用地。
2.2優化城鄉用地分類
在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城鄉用地分類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種重要的技術工具,城鄉用地分類不僅可以引導城鄉規劃,還能對土地開發起到重要的管控作用,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通過土地分類,可以實現對土地開發市場的有效管制,同時還可以確保城鄉公共政策的有效實施。雖然現行的城市用地分類標準有所改進,但是仍然沿用傳統的樹枝狀分類結構,將土地功能作為唯一的標準,這在本質上是沒有太多區別的。要想在市場經濟下將土地使用的功能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必須要進行多重規劃,建立多維度城鄉用地分類體系,從而發揮出引導公共政策、控制土地開發等職能[3]。具體措施上,應當引進政策性分類標準,并且綜合功能分類,充分移入負面清單管理理念,降低對地塊功能的限制,對于一些經營性用地,要簡化土地用途分類,適當放寬土地用途管制,從而提升土地利用在市場層面的自由度,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
2.3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
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信息進行預測,例如人口信息、經濟發展信息等,從而規劃未來的土地利用,但是,由于產業的發展并不固定,人口的流動也十分不穩定,導致預測結果常常與實際不符。在城鄉規劃的過程中,要確保與外部不斷變化的環境相適應,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才能確保規劃具備生命力,在實踐當中,必須要加強規劃在市場方面的應對能力,增加對技術方法的研究,并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優化規劃管理方法,從而對剛性規劃與市場建設之間的矛盾,起到重要的緩解作用。在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時,要注意在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進行管理,并且按照一定的秩序依法行政,確保城鄉規劃土地資源配置結果的實用性。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基于市場經濟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土地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一是公共物品配置存在的問題,這兩種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在進行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時,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通過改進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城鄉用地分類、建立多維度規劃管理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升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推動我國城鄉建設的步伐,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康健彥 單位:江西省泰和縣城鄉建設局村鎮股
摘要:城鄉規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建筑設計,它能充分體現出一個城市良好的形象,在設計生態建筑時,要綜合考量城市的環境因素,在提高城市居民舒適性的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總之,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對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建筑進行設計。
關鍵詞:城鄉規劃設計;生態建筑;城市形象;環境因素
城鄉規劃主要服務于鄉村居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城鄉規劃的地域特征十分明顯,不僅會受到文化和習俗的制約,而且生態環境對城鄉規劃設計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生態建筑設計必會成為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它符合目前我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要求,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設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力量。
1城鄉規劃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的概述
城鄉規劃是對城鄉之間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多方面進行統籌規劃,以此來刺激城鄉的經濟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鄉規劃的區域比較廣,會對城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等造成很大的影響。城鄉規劃設計需要立足實際,滿足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生態建筑應該適應當地環境
生態建筑應該根據當地的環境特征進行設計和建設,如果違反了當地的生態法則,就會給城鄉規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生態建筑的創新應該建立在結合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將生態建筑設計與環境充分融合能大幅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此外,在建造生態建筑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對原有環境造成破壞。
1.2生態建筑的建設應采用綠色環保材料
施工材料是建筑的基礎,如果要想建造綠色的生態建筑,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就必須是環保的。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很多施工單位為了減少建設成本,在采購環節弄虛作假,購買價格便宜質量差的材料,不僅會降低工程的整體質量,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且,建筑在長時間投入使用后,還會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有關部門一定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施工單位使用的是綠色環保材料。
1.3營造城鄉和諧的氛圍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都比較大,城鄉規劃打造出和諧的氛圍,能夠有效緩解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壓力,而且和諧的氛圍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熱情和對工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來迎接每一天。
2城鄉規劃設計與生態建筑設計的聯系
2.1城鄉規劃設計與生態建筑設計的不同
城鄉規劃設計和生態建筑設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側重點和起到的作用都是有區別的。城鄉規劃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規劃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用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方法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此實現城鄉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總之,將生態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設計有機結合起來,能大大加快城鄉建設的步伐。
2.2城鄉規劃設計與生態建筑設計的統一
城鄉規劃設計的目的是解決城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雖然其與生態建筑設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的效果卻有共通之處。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不僅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建筑設計如果立足于城鄉規劃設計的要求,就能從根本上減少發展給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
3目前生態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3.1沒有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融合
生態建筑設計需要不斷總結長期以來設計的經驗教訓,來對未來的規劃設計進行改善,只有這樣,生態建筑設計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城鄉規劃設計。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如果沒有進行調研,那么生態建筑設計就根本不具有科學性。現在生態建筑發展的難點是沒有與城鄉規劃設計有機結合,大大影響了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和建設進度。總之,目前生態建筑設計有兩點問題有待解決:第一,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第二,沒有將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建設中,這兩個問題極大阻礙了城鄉建設腳步。
3.2生態建筑理念意識比較差
在建造建筑之前,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將生態學和建筑學的理論組合起來應用到實際施工中,對建筑來說不僅是一大創新點,而且還能起到促進人體健康的作用。但是,由于有關部門的生態建筑理念意識差,城鄉規劃設計中根本沒有深層次體現出生態建筑設計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建筑設計表面,比如在建筑周圍增加一定面積的綠地,這樣淺顯的理念根本不會促進城鄉規劃設計的發展。
4城鄉規劃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
4.1不斷創新觀念和方法
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和諧統一,就必須在城鄉規劃設計中融入環保觀念。只有將城鄉規劃設計與生態建筑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并不斷進行創新,才能大幅度提高城鄉規劃的效果,改善城鄉的生態環境。在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應該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來確保實現建筑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培養發散思維是創新觀念和方法的重點。施工單位在建設生態建筑之前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建筑的布局作出合理的規劃,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來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要知道,城鄉規劃設計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合理的規劃設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并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社會背景下,應該綜合考慮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以此為基礎來進行城鄉規劃設計和生態建筑設計。
4.2深化城鄉規劃體制改革
城鄉規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是推動城鄉規劃的主要力量,所以,城鄉規劃體制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我國政策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生態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生態問題早已經成為我國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深化城鄉規劃體制改革能使生態建筑設計充分在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來。體制改革的深化需要立足于當前城鄉規劃的實際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能極大提高生態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并且還能降低建造成本,節約建筑空間,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
4.3結合城鄉規劃的實際需求
城鄉規劃設計會受到交通、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施工中,應該盡量規避不良因素的制約,如果存在不可變因素,就應該重點結合生態建筑設計的實際需求,使其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適應。生態建筑設計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理念,從采購原料到工程施工都應該堅守這一理念,如果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發生了矛盾,相應的調整也必須在滿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進行,以保證施工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鄉規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科學的城鄉規劃能極大促進城鄉各方面的統籌發展,生態建筑設計體現的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應該將其融入到城鄉規劃設計中,這樣在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付國紅 單位:湖北省天門市城鄉規劃局
摘要:
城鄉規劃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個領域均需要創新才能有所發展,對于城鄉規劃工作來說同樣如此,這一工作必須從制度方面進行優化與改革,使其能夠更加符合創新理念,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其規劃效果的提高。主要論述的正是有關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的問題,希望能夠為城鄉規劃過程提供參考,從而進一步的保證規劃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市場經濟;城鄉規劃制度;措施
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了目前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城鄉規劃過程同樣需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要在此基礎上完善資源配置工作,從而使其在制度方面達到創新,這對于我國城鄉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城鄉規劃制度的創新勢在必行,必須得到社會各領域的足夠支持。
1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制度資源配置所扮演的角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規劃制度資源配置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其角色類型的了解能夠為具體制度的創新提供基礎。具體而言,土地市場運行規劃以及公平配置空間資源均屬于其所扮演的角色類型,文章主要對上述兩方面展開來進行了分析。
1.1土地市場運行規則。
對土地市場運行的規劃是城鄉規劃所扮演的一個主要角色。總的來說,城鄉規劃的本質便是對土地的規劃與在分配工作,在這一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十分重要,這是保證社會各領域的利益能夠達到平衡的一個重要基礎。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具體制度,土地的私有制不可能實現,從根源上講,土地的所有者并不具備對土地的私有權,因此在城鄉具體規劃過程中,對于土地的規劃一定要以市場為基礎與導向,這樣才能使得社會各利益體的利益達到平衡。
1.2公平配置空間資源。
對空間資源的配置是城鄉規劃制度在資源配置中所扮演的另一個角色。城市與鄉村的空間不是固定的,這是城鄉規劃工程實現的基礎,空間作為人類生存的一個主要保證,其劃分過程必須足夠公平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發符合社會要求的標準,因此,在對城鄉規劃制度的制定與創新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對空間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2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措施
城鄉規劃制度主要包括決策制度以及執行制度兩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保證城鄉規劃制度能夠有所創新,就必須要從上述兩個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制度從各個角度得到創新,從而保證其整體的先進性,保證其能夠最大程度的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想適應。具體而言,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的創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對決策制度的規劃
2.1.1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筆者建議,在現的空間規劃編制體系下,積極探索“三規合一”,開展“多規融合”統籌發展研究,積極在編制主體、技術標準、編制方法和編制目標等方面實現“三規”更好的融合,從空間層次、規劃內容和行政管理三個方面理順“多規”關系,創新搭建“多規融合”工作平臺。同時,整合現有的各類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基于城鄉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資源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等不同規劃,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2.1.2建立年度計劃及評估制度。
基于事權、有效性等城鄉總體規劃的工作內容進行合理增減,增加管理性、統籌性和協調性內容,刪減無效、瑣碎且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落實的內容。通過建立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和年度實施評估制度,保障城鄉總體規劃的實施。在近期建設規劃的基礎上,每年滾動編制年度實施評估及下年度實施計劃,通過年度實施評估,充分了解城鄉發展現狀,監測、總結、分析和評價上年度規劃實施情況,在實施的過程中反饋、檢討城鄉總體規劃。
2.1.3創新規劃編制形式。
合理把握規劃指標的剛性和彈性,對于建筑退線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對高度、密度、開發強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加強用地功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交通
組織控制和景觀環境控制,以及城市開發中“公共產品”控制等內容。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改為可以根據效果、地塊所處位置的不同而通過走程序作規劃動態更新,體現規劃的靈活性。其次,要加強規劃編制研究,在思想層面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響開發等理念融入規劃,在編制技術層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時間,進行深入細致的現狀調查和經濟分析,重視并保障規劃編制成果轉化為規劃設計條件,確保應用于規劃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公眾參與制度、專家制度、聽證制度增加規劃審批的技術含量。采用“城市發展單元規劃”等新的規劃編制形式,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補充形式,實現綜合統籌、多方參與、富有彈性及經濟可行等目標。
2.2對執行制度的規劃
2.2.1統籌各機構的權利。
筆者建議將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機構統一起來,配合“三規合一”和“多規融合”的規劃協調機制,實現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協調和整合。整體性治理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此外,應合理劃分事權,實行“一級政府、一級事權、一級規劃”的城鄉規劃實施管理體系,強化規劃業務的垂直管理,建立一種有效的縱向制約與反饋關系。
2.2.2創新行政審批制度。
借鑒國內外經驗,將開發項目分為一般開發項目和特別開發項目,一般開發項目不需審查許可,特別開發項目需要審查許可;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縮短審批周期;在已有“一書三證”的基礎上,加強批后監管工作,抓好放線驗線、竣工驗收的環節,重視對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制度及加大對違法建設查處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技術審查和竣工驗收,同時重視基礎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真正做到“一張圖規劃、一張圖實施、一張圖管理”,提高規劃審批和驗收效率。
2.2.3完善責任制。
建立有效的規劃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于保障規劃決策者采取負責的規劃決策態度有著重要意義。建立城市規劃決策責任檔案可為決策責任追究提供事實依據。記錄決策的每一個環節,會議記錄或者文件簽發單記錄每一個環節的經辦人,在局務會等集體決策時應將各領導的反對或贊成的意見記錄在會議紀要里,會后應讓與會領導審查會議記錄的內容并簽名,將記錄歸檔,以備查詢,這樣的集體決策機制,為決策責任追究提供全面、真實的基礎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經取得明顯效果。
結束語
通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完善,其中制度問題便屬于其中的一項重要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領域都必須做出極大程度的創新才能使自身的發展與當前時代相適應,城鄉規劃領域同樣如此,城鄉規劃制度必須從決策以及執行兩方面入手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保證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創新。
作者:王飛 單位:沈陽都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也顯著增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成為了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在1998年,特地開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性人才。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重工業化階段,資源環境與城鄉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顯著。為了促進城鄉的良性發展,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并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等命題,為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但是,隨著畢業生的增多,該專業的就業形式不容樂觀,同時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暴露出來了一系列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就業情況。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依托平臺不同,課程設置差異較大,背離了專業設置的初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設置的最初目的是為國家建設培養具有城鄉區域規劃專業知識、資源管理知識、生態環境知識等的綜合性、應用性的人才。但是在專業發展中,這一初衷被嚴重背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展的資源環境和城鄉區域規劃管理專業的高校中,依托的平臺不一樣,分別有建筑規劃、農林、地理、測繪等專業。那么在課程設置上,各高校必然會考慮其優勢的學科和師資,突出自己的長處。所以,各高校的同一專業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動手實踐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內容與實際的需要并不一致,不符合現實的需要。
2.專業定位不準確,就業范圍過于寬泛。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設立之初就承擔著為城鄉發展綜合規劃和資源環境統籌管理培養人才的任務,所以該專業要克服其依托平臺的不足,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實際中充實驗證理論的準確性,在理論學習中豐富實踐的知識體系。但是,絕大部分高校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是按照“重基礎、寬口徑”的模式來培養人才,盡力讓該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到較多地學科知識,將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定位為考研究生,土地資源管理、科研部門、事業單位等,導致學到的內容不能充分得到應用,學生知識廣博但是不專,樣樣通,卻樣樣稀松,課程設置過于寬泛,無法突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3.實踐課程體系薄弱,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由于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的培養范圍由精英教育擴大到大眾教育。其典型的一個證據就是逐漸上升的畢業人數。在人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就業形式一年比一年嚴峻,大量的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無法實現順利就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高校的教育是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而不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尤其是那些在畢業后需要從事基層和實踐工作的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動手實踐時間和機會都比較少,實踐課程體系比較薄弱,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課程設置優化方案
1.選準專業發展趨勢,突出專業特色。雖然各高校依托的平臺不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一。但是,如果能夠充分合理地發揮固有的優勢,就能夠為該專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地理類專業比較強的高校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就可以傾向國土規劃、生態保護與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內容;農林類的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其農林專業的優勢,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時以農村規劃、產業調整為重點;規劃建筑類較強的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可以以居住區規劃、旅游規劃等為主要方向等等。在充分發揮依托平臺的優勢的基礎上,各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還應該突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力爭讓學生精通某一門技術,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實踐能力。
2.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確定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之后,就應該緊密結合現實情況,來確定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例如高校在優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敦促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鍛煉。在教學環節中,增加實驗課時、實習實踐等。在結構上以應用性課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為主,驗證性課程為輔助。在實習過程中,也要以生產實習為主要的實習內容。課程設計也要根據學生在就業之后,最有可能從事的工作內容來設計。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的設置要根據發展方向作出適當的調整,例如傾向于人文地理類的專業實踐應該將重點放在產業規劃、旅游資源調查評價方面,而傾向于建筑結構類的專業實踐應該傾向于土地合理利用、城市結構是否合理等方面。
3.強化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應用型專業,離不開先進的專業技術。提高學生對于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工作的適應速度。對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來說,技術學習能夠起到較大的支持作用。完整的技能學習應該三部分,計算機技術課程、地理信息與遙感課程、計量與規劃課程等等。
作者:向陽 單位: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2012年國家對高校本科專業招生目錄進行了調整,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兩個本科專業。由于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源專業)的內涵較豐富,涉及面較廣,截止2012年,全國已有150多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但各高校又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建立了相應的課程體系,這就導致同一專業,由于不同學校的課程體系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差別很大。基于這種情況,本文將以地理學為背景,提出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建設的一些建議和思考。
一、專業定位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定位應從學科特色和學生就業方向兩個角度來考慮,定位于地理學學科背景下的城鄉規劃和旅游規劃。
(一)學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本科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高1998[8])中,地理學一級學科下設地理科學、資源、地理信息系統三個二級學科。雖然2012年從資源專業拆分出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但新專業仍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故以地理學為學科特色的高校仍應堅持地理學的基礎學科地位。第二,新專業命名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事實上是強調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結合。實際上,人文地理學正是用地理學的眼光來看待人文科學,屬于理學的范疇。而城鄉規劃在學科劃分中曾屬于建筑學一級學科,授予工學學位,后來在學科調整中提升為一級學科,仍是工學學位,在業界認同其建筑學出身的同時,也在不斷強化地理學思維在規劃中的應用,所以在城鄉規劃教學與實踐領域中,地理學出身的專業城鄉規劃人員越來越多,尤其是宏觀層面的城鄉規劃,更加強調地理學的學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學范疇,使其更偏重于理論研究,在當下的實際應用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部分較少。同時,旅游學又因為與各類自然和人文類的旅游資源天然的聯系而成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人文地理學也專門有一個學科分支為旅游地理學。近年來,各高校在學科建設上強調面向市場的需求,有條件的高校紛紛在地理學的基礎上設立旅游學院或在地理學院下設立旅游類專業,其中一大依據即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的旅游規劃與管理。當前的專業目錄中并沒有旅游規劃專業,旅游規劃行業的從業人員來源較廣,旅游管理、地理學、城鄉規劃、園林景觀等專業都成為旅游規劃的相關專業,故從專業性和綜合性兩方面來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與旅游規劃行業的切合度還是很高的。第三,在學科發展環境上,隨著近年來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調整,在城鎮規劃與建設領域也不斷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三規合一、數字城市等,均對城鄉規劃的地理學思維提出新的要求。同時,旅游業作為一項無煙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正是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和地方均表現出對旅游業的極大熱情,旅游規劃無論是從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層面,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際,這其中對旅游地理學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學生就業方向從學生就業方向來看,以前的資源專業由于專業定位不明確,涵蓋內容太多,學生的就業方向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門,如規劃局、國土局、發改委、測繪地理信息局等相關單位就業的,另有一部分進入規劃設計單位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從事與專業無關工作的。考研的學生主要有三個方向,即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等。從以上就業方向可以看出,由于專業定位的不明確,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有較少的人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多數從事完全與專業無關的工作。由此說明,如果能明確專業方向,強化專業教學,將會對學生的就業產生極大的促進和影響,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專業方向在應用領域直接表現為城鄉規劃與旅游規劃。
二、課程體系建設
就專業的發展狀況來看,當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最大的三個方面的要求是專業化、實踐性與文化內涵。
(一)專業化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化從兩個方面展開,其一是地理學的專業化。此前的資源專業,雖然歸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學專業,故在課程設置上強調以地理學為基礎,兼顧資源學、環境學、管理學、城鄉規劃等學科,開設的課程很雜,沒有方向性,可以說缺乏明確的主干課程。如在某校資源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質學、自然地理學、測量與地圖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導論、土地資源學、遙感技術、經濟地理學、資源科學導論、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地理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學、土地評價與管理、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經濟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等,各各領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現出泛而不深的特點。在當前的專業定位下,地理學的專業化應強調自然地理的基礎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論是城鄉規劃還是旅游規劃,均是以對自然地理條件的深刻認知為工作基礎,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課程必須開足、開實,如自然地理學、地球概論、測量與地圖學、地質學基礎、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地貌水文學、遙感導論等。第二,地理學與專業方向的聯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課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經濟地理學、旅游地理學、計算機輔助制圖、地理信息系統等。其二是城鄉規劃的專業化。原資源專業中,城鄉規劃僅作為專業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專業的方向,故專業課程的設置很少。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中,城鄉規劃成為了專業的方向,雖然從專業性、學制年限、教師配備等方面難以完全照搬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方案,但仍應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將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開齊,如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總體規劃、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道路與交通、市政工程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實踐性地理學是一門驗證性的基礎學科,城鄉規劃則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所以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講,實踐教學是該學科發展的一項重要手段。第一,在綜合自然地理方面應延續地理學教育的實踐性,讓學生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有條件在現實中對其進行驗證,取得相應的感性認識。第二,在各層次的專業規劃上,更應強調其實踐性,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必須以實踐教學為主,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第三,在規劃思想的表達上,應想辦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手繪技法、色彩運用、CAD等。
(三)文化內涵地理學與文化融會貫通產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歷史地理、民俗地理、語言地理等分支學科。同時,城鄉規劃也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涉及城鎮的發展歷史、文化變遷、文物保護、人口遷移、地方認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為城鄉規劃超強的綜合性要求,僅僅是建筑出身的從業者難以完全勝任城鄉規劃,也正是由于地理學者對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獵,使得地理學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更深地理解規劃,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規劃。基于此,為發揮地理學在規劃領域的優勢,應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強化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歷史地理等文化類課程,這也是城鎮、鄉村及旅游區特色最直接的彰顯之處。
三、與現有教學體系的矛盾及對策
(一)教學課時不足新的學科定位下,要求開設諸多的城鄉規劃專業課及地理學專業課,這就面臨著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與城鄉規劃專業相比,工科的城鄉規劃為五年學制,有充足的時間來安排專業課。與地理科學專業相比,學制相同,但我們要留出相當多的時間來開設規劃類課程和文化類課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會遇到課時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從現有的條件出發,有以下兩個解決途徑:一是盡量減少與地理學、文化類、城鄉規劃無關的邊緣課程,將課時集中于核心課。二是在開設一些專業課時,提出更加明確的教學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該門課程自身的課程體系完全講完,可根據專業定位對該門課程的需求來展開,相應地,該課程的課時也可以縮減。如對于GIS課程來講,系統地學習該軟件需要很多時間,但城鄉規劃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為緩沖區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實用性非常強的部分,其他關聯不大的部分則可作了解或直接帶過即可,當然具體講哪些、講多少需要專業負責人與帶課老師深入溝通,要小心把握這個度。三是讓公共課為專業課讓路。各高校現行的課程體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課,大二、大三上專業課,大四象征性地上課,使得大學四年中真正學專業的時間只剩一半。針對這種情況,國內已經有高校進行了課程體系的改革,將專業課提前至大一,從大一入校即開始開設專業課,公共課則每學期都開設,由學生自己挑選上課時間。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所面臨的課時不足的問題較為嚴峻,對專業課時更有著迫切的需求。
(二)師資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學背景下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各高校在師資力量上普遍面臨著地理強、規劃弱的問題,尤其是在開設規劃類專業課的時候,規劃專業的師資力量更是顯得捉襟見肘。針對該問題,現有可行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積極引進人才,如城鄉規劃專業、建筑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等;二是與其他院系合作開設一些課程,如請美術系老師開設手繪課程,請歷史系老師開設歷史文化類課程,請建筑系老師開設建筑類課程等,既實現了學科交流,也緩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實踐教學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說,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勿庸質疑,當前的關鍵在于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將實踐教學安排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去。針對當前高校課程設置的特點,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結合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這也是是簡單的方式,但也存在與理論課搶課時的問題;二是在學期中專門安排一段時間用于實踐教學,這需要對整個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且因為時間較短,只能組織參觀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三是大幅度調整教學計劃,安排出半個學期以上的時間用于集中式的實踐教學,這是對實踐教學最直接的落實,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最好的培養方式。以上三種實踐教學的安排方式均對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模式產生影響,需要學校的專業負責人仔細斟酌。
(四)教學資源在傳統理論課教學模式下,學校基本都能保證教學資源的投入,但現在涉及到專業教育、涉及到實踐教學,對教學資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對機房的要求。規劃專業的各類制圖式的實踐課程占到了實踐課程的一半以上,對機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專門的機房,保證上機時間;第二,對專業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規劃方案的教學與討論、規劃圖紙的繪制,不僅需要有室內教學空間,而且對教室有專門的要求;第三,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如果能選擇規模適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圖、有全面資料的鎮、村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將其作為規劃對象,開展實踐教學,將對實際的教學工作產生極大的促進;第四,考慮與地方的規劃設計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爭取將其建為實習基地,既為設計單位降低生產成本,也為學生爭取實習機會,增加日后工作的籌碼。以上四項教學資源是當前地理學背景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普遍欠缺的,其中前兩項需要由院系爭取,學校提供,后兩項則需要專業老師的努力。
(五)產學研互動產學研互動是對該專業建設的進一步考慮。產學互動方面,高校在城鄉規劃和旅游規劃領域為地方的服務,既加強了高校與地方的聯系,又能夠為高校的教學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規劃項目中來,對高校和學生都是很有幫助的。學研互動方面,城鄉規劃在中國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規劃領域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為城鄉規劃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須跟上這一潮流。同時,作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如想在這個行業里取得較高的成就,考城鄉規劃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對學生來講,越早地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對其考研就越有幫助。產研互動方面,任何一個規劃設計單位想要迅速發展,都必須重視科研,以科研促生產,以生產帶科研。在高校里,如果這二者產生了良性的循環,對教學的帶動作用將不可估量。該環節對普通高校地理學背景下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講,不是簡單的矛盾問題,是整體水平較低的問題,必須三個角度共同發展,互相促進。
四、結束語
借助于專業目錄變化的東風,從專業化、實踐性和文化內涵三個方面入手,定位于地理學學科背景下的城鄉規劃和旅游規劃,將使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得到迅速的發展。
作者:王吉昌 屈康慶 單位:陜西省災害監測與機理模擬重點實驗室 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境學院
現在多個學科探索的關鍵點都是那些經濟發展速率較快的區域,對于廣大的農村并沒有深入的分析,尤其是我國的東北區域。很多的探索都是從自身的領域來分析的,雖說探索的要素非常多,不過各個領域間并未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尤其是怎樣在特定的區域之中把人為氛圍和植被氛圍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是當前要認真分析的事項。現在,我們國家的建筑領域有非常多的關于生態的文章,此類文章的出現能夠幫助我們發展可持續的理念,能夠切實的帶動建筑體朝著更加積極合理的方向發展。不過很多的文章都有一些局限性,它們只是存在于理論層次之中,沒有具體的實踐方面的論述。
城鄉規劃建設面臨的生態危機
每個區域的城鄉活動在開展的時候,特別是經濟發展速率較快的區域在開發的時候,還有很多讓人不是很滿意的地方,一些機構對于規劃的認知能力了解不多,所以經常出現一些不按照法律來使用土地,不按照法律來開展建設工作的行為,有時候還會出現跨級審批等的一些事項,此時導致了環境受到非常不利的影響。現在,對于那些經濟發展速率較快的區域,出現的一些環境事項可以表述為如下的一些層次:
1資源不合理的使用
現如今,很多城鄉在進步的時候,都會存在很多開發單位,利用不是很合理,有時候連一些優秀的耕地等都被占用,雖說國家一再的論述不能胡亂的開展建設,不過很多區域還是按照自身的思想開展工作,此時導致了非常嚴重的浪費問題發生。對于房產的開發活動來講,一些層次中對于其價值的認知并不是非常合理,而且供應量也非常多,不但使得區域不斷的擴張,還導致拆遷等陷入困境,而且基建設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間之中做好協調活動,此時不但干擾到新建筑體,同時還使得之前的生活裝置等無法有效的使用。相關方要高度的關注如上的一些事項。土地并非是可以變多的,如此的破壞環境肯定會受到環境的反作用。除了上述的內容之外,各個區域的道路兩旁,店鋪不斷的增多,不但占用非常多的土地,同時還使得車速受到影響,有時候還容易導致車禍發生。此類現象要受到相關方的高度關注。
2水污染問題嚴重
因為當前的經濟發展速率非常迅猛,很多的建設活動都得以顯著的發展,特別是鄉鎮單位。此時就出現了一大問題,水污染。尤其是那些牽扯多個省份的污染是最無法處理的。
3大氣污染嚴重
目前我國在工業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往往缺乏指導思想,致使大氣污染長期得不到徹底的治理。例如許多大工業區煤粉塵污染相當嚴重,對當地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現雖經治理,但效果仍不理想。又如南京大廠鎮地區,由于化學工業長年排出大量有害氣體,致使周圍居民的健康也有影響。最為突出的是近些年來興起的鄉鎮企業的大氣污染,它們的影響決不能低估。例如福建省晉江市素有建材之都的美稱,那里主要是生產面磚和各種建筑飾面的陶瓷材料,其中尤以磁灶鎮與內坑比較著名。由于目前尚屬創業階段,大規模先進的廠家寥寥無幾,絕大部分是獨自經營的私營小廠,因此這二個鄉鎮都有數百家小型企業在從事生產。就以內坑鎮附近的情況為例,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段上大約就集中有上千根大小不同的煙囪.平日煙霧彌漫,遮天蔽日,其“壯觀”場面絕不遜色于當年英國的伯明翰工業區。我們實地調查所見,周圍樹木幾乎全都枯死,附近農田也都嚴重受損,房屋表面幾乎都蒙上一層黑灰,鳥兒早已飛往他鄉。工業廢渣也比比皆是,路旁低矮廠房雜亂無章,部分工人居住的簡陋房屋也夾雜其間,環境條件十分惡劣。如果讓其蔓延下去,整個晉江的生態環境將破壞無遺。
4高樓林立與道路交通擁擠的矛盾日益嚴重
城鄉基礎設施也未能配套。由于城鄉建筑急速發展,城鄉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城市中心區更為密集,加上車輛數量猛增,交通日益擁擠,車輛首尾相接,但是道路容量有限,新增城市外圍環線與拓寬部分干道的工程遠不能適應建設發展的速度,因此,有些城市道路不得實行單行線辦法,甚至車輛也采用單雙號車牌在單雙日行駛的規定,雖然對交通稍有緩解,但對車輛行駛卻帶來了重重困難。
研究城鄉規劃設計中生態建筑的意義
生態環境對城鄉建設與人類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人類幾千年的建設史都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它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地區特色與民族傳統,同時,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態度也在不斷地發展。生態建筑學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它的任務是改善人類聚居環境,它的目標就是創造自然、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從以上環境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人類逐漸地在重視環境。國外從本世紀20年代起就開始對人類集中的聚居環境進行了城鄉生態規劃研究,但是直到二次大戰后人口空前膨脹,工業化程度急劇提高,城市迅速擴展,環境污染嚴重,人們才普遍關心環境問題。應用生態建筑學來解決城鄉生態危機,必須走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道路。由于它的研究幾乎涉及到自然、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所以它是一門跨學科的邊緣科學。
結束語
總的來說,要想處理好目前面對的生態問題,就要站在生態觀的層次之中,開展建筑和環境的全面規劃,以此來確保環境的發展優秀。當前的生態建筑理論是處理生態問題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因為目前的生態事項是一項非常綜合化的內容,要靠著多個領域不斷的綜合探索才可以處理好。(本文作者:葉龍、沈永偉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
摘要:城鄉規劃是城市運行及發展過程中較為重要的內容,通過研究,將市場經濟視角下城鄉規劃的發展作為核心,對城鄉規劃內容進行了研究,核心目的是實現城鄉規劃的穩定、和諧發展,為城鄉市場經濟的建設提供良好支持。
關鍵詞:市場經濟;城鄉規劃;制度創新;問題分析
伴隨社會經濟的運行及創新性發展,城鄉規劃制度體系的創新是在城鄉規劃、決策以及監督項目構建基礎上所形成的制度項目機制,并通過規則、政策以及法律內容的完善,促進技術的規范創新,通過制度的穩定結合,為城市規劃制度的項目協調提供良好支持。但是,在現階段城鄉規劃制度構建的過程中,其制度創新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所以,相關的項目管理者需要在制度執行的背景下,認識到這些內容,通過對城鄉規劃制度的完善,促進城市的穩定運行。
一、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的現狀
(一)過于依賴政府機制的主導性
在現階段城鄉規劃項目設計的背景下,其項目作為政府的基本行為,是由政府所主導的項目內容。因此,對于制度創新內容而言,其項目主體既包括了中央政府,又包含了地方政府,其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城市規劃制度及革新中的重要推動力。但是,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的限制,導致中央政府缺乏制度創新的基本來源,從而為制度的創新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二)以漸進遷移作為主體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新制度體系的構建會將經濟學者的基本需求作為主導,并在制度緩慢變化的背景下,呈現出制度體系變遷的管理模式,這種方式的創新為城鄉規劃工作的綜合性及復雜性執行造成了影響,而且也是制度創新方式呈現出強制性及漸進性的發展模式,同時,由于委托中存在問題,也就會為制度的創新效率帶來制約[1]。
(三)統計項目缺乏統一規劃空間
在城市規劃制度構建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會導致空間規劃體系缺乏系統性,出現了城鄉規劃工作的層次及種類存在問題,一些項目的規劃類型、層次逐漸的主體、技術以及方法存在差異。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城鄉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中發生沖突,更為嚴重的會為城鄉規劃的綜合調控造成制約。
二、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思考
(一)構建完善性的民主決策制度體系
在現階段城鄉規劃制度構建及完善的背景下,政府部門作為工作中的制定者、審批者以及執行者,與科學決策的項目原則是相互違背的,而且,在項目規劃的過程中,不同參與機構缺乏完善性的監督機制,導致呈現規劃的編制不能充分滿足我國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現階段城鄉規劃制度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完善委員會制度執行機制,通過對城鄉規劃項目的推廣及運用,可以促進制度的有效執行,從而提升項目決策工程的民主性。與此同時,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在城市規劃中需要認識到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模式,通過民主決策制度的創新,明確政府的基本職能,廣泛收集民眾的意愿,了解民眾對城鄉規劃的意見,從而實現政府部門與民眾利益的穩定協調。
(二)構建科學化的城市規劃管理機制
在統一城市規劃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傳統的城鄉規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現象,傳統的城鄉規劃受到市場經濟體系的影響,造成了城鄉規劃編制制度較低、城鄉規劃無法順利開展的現象,所以,在城鄉規劃制度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完善性的編制方法,提升編制結果的可操作性。并在制度完善及策略優化的同時,促進城鄉編制規劃統稱的合理性。通過現代通信系統的運用,進行項目流程編制的優化設計,從而提升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證城鄉規劃工作設計的實效性及創新性。
(三)構建科學化的城市規劃保障機制
第一,在程序性法律制度分析的過程中,城鄉規劃工作的完善需要建立正義性的制度機制合理完善城鄉規劃的程序內涵,將呈現規劃的決策作為重點,保證制度執行的法制化,從而為城市規劃保障機制的構建提供權威性的執行標準。第二,對于城市規劃中的各個機關耳環,在具體管理制度執行以及管理流程責任確定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明晰性項目內容的劃分。第三,構建公眾參與的制度保障機制,通過法律制度的穩定執行,完善城鄉規劃法律制度的配套措施,并通過對城鄉規劃的現狀分析,進行各項管理制度的穩定完善,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也需要結合城市規劃的基本項目,出臺明晰化的土地、產權以及稅收制度,從而滿足市場經濟背景下,城鄉規劃管理制度的穩定創新[2]。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構建的背景下,需要認識到規劃工作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構建創新性的規劃管理機制。而且,在市場經濟完善的同時,不同領域需要在某種程度上進行穩定的創新,結合時展的基本需求,滿足城鄉規劃的基本相關理念,并在項目決策、執行的同時,完善規劃規劃工作的穩定創新,從而為社會經濟的運行及城市化的發展給提供穩定支持。
作者:任慧斌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摘要:自然生態環境設計在城市規劃中尤為重要。自然生態環境設計對城市建設的美觀、城市居民舒適度、健康等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城市與鄉村的整體規劃設計中,不僅需要考慮舒適性與合理性的問題,還需要關注生態,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環境,推動經濟的穩步發展。文章主要針對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城鄉;規劃;生態;建筑;設計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鄉建設也呈現出了日新月異的態勢。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運用生態環保觀念,構筑綠色生態建筑,成為城鄉規劃設計的主要趨勢和必然選擇。實際上,現代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是非常復雜的,如何確保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設計中發揮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門和設計人員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生態建筑概念
生態建筑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概念。主要是根據建筑所處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建筑技術科學和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對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組織,使得建筑與環境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具備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對于居住環境舒適度的要求,使得人與建筑、自然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自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社會在工業文明與機械的帶動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難以估量的成就。同時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出現,使得人們終于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采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生態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種。運用生態建筑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對城市和鄉村進行規劃和設計,能夠有效解決城鄉生態危機,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與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1]。
2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建筑設計
2.1城鄉規劃設計
城鄉規劃設計是指相關建設部門針對城鄉發展的具體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對其發展進行安排和規劃,對有限的空間和自然資源進行布置和利用,從而改善城鄉現有環境,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因此,做好城鄉規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要想對城鄉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設計,就必須立足全局,從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個領域進行統籌,使得其均能夠為城鄉整體發展的大局服務,實現經濟發展、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事實上,城鄉規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同時滿足城鄉居民在物質以及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規劃建設部門應該立足實際,不斷更新理念,從全局層面做好各項工作。
2.2生態建筑設計
生態建筑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新興概念,簡單來講,就是在建筑的規劃中引入生態環保理念,通過自然環境的協調、人文環境的營造以及各類綠色生態材料的應用,實現建筑與周邊自然環境的融合,運用自然的調節能力,對建筑進行生態層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時,對環境進行有效的利用,從而達到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2]。而想要將生態建筑合理應用到城鄉規劃設計中,需要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
(1)制度觀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針對現有的城鄉規劃制度進行改革和創新,摒棄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構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規劃體系,將生態建筑設計的相關理念融入的城鄉整體規劃中,對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進行改善,確保生態建筑設計在城鄉規劃中能夠得到有效落實。例如,可以結合城鄉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進行針對性的改革,在現代建筑中融入生態理念和人文觀念,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環境效益的良好發揮;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觀念和方法上的創新,確保生態建筑設計能夠發揮出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例如,設計人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對一些優秀的設計理念以及經驗進行學習,結合城鄉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從一個相對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城鄉規劃,改變傳統建筑設計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過多種設計思路的有機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對生態建筑設計進行完善。
(2)自然環境的協調。生態環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關鍵所在,也是設計人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具體來講,應該將當前的建筑建設放在區域的整體環境中,結合專業的生態建筑知識以及自然的調節能力,對建筑進行生態改造,實現建筑與環境的一致,在不破壞原本建筑環境的基礎上,對環境進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環境的營造。人文環境主要關系著人們對于自身生活環境的體驗,涉及建筑以及環境所能夠帶給人身心方面的體驗內容。一個良好和諧的人文環境,可以給人更加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進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進行城鄉規劃時,應該強化對于人文環境的營造,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輕松舒適的環境,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3]。
(4)綠色建材的應用。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各類綠色環保建材不斷涌現,也為生態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在資金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選擇新型生態建筑材料,在維護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進一步減少建筑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構建綠色生態城市,實現和諧發展。3結束語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城鄉建設意義重大,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將生態理念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從建筑、環境和人三個方面出發,尋求和諧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相關建設部門應該從城市自身出發,將生態建筑設計合理融入城鄉規劃設計中,更好的完成現代城鄉的建設規劃。
作者:張娟 單位:北京世紀中天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
1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的重要性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城鄉規劃設計行業給設計師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鎮化發展的緊迫性需要設計師在短時間快速為城市發展編制出合理的規劃。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現使城鄉規劃工作趨向復雜化,倒逼設計師不斷提高城鄉規劃的科學性[1]。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正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知識,在短短6至8小時內快速完成規劃設計的能力。該課程是學校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卓越工程師的重要訓練環節,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2]。
2原有課程教學模式的誤區
2.1教學目標模糊
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究竟通過學習鍛煉學生哪些能力,達到何種程度尚需仔細考量。教學過程中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分側重于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但學生因為手繪功底薄弱,盡管方案設計比較精彩卻難以用圖示語言表達。其二是過分強調方案表現能力的訓練,最終導致學生淪為善于畫圖卻疏于設計的“畫圖匠”。
2.2教學方法單一
以往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中通常采用教師主導的“注入式”方式,先將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中表現技巧、圖紙深度與規范、不同類型題目設計方法等進行講授,學生利用兩周集中周完成3-4個快速設計訓練。在此期間教師講授和學生訓練分離,不利于學生隨時找到設計中的缺點及時加以改進。
2.3教學評價主觀
以往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評價的方式是以教師評價為主。由于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作為一種創新活動沒有標準的答案,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主觀性較強。學生成績受老師工程經驗、設計水平、審美取向等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另外教學評價更加注重對結果的評價,缺少對教學每個環節的過程評價。
3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3.1教學目標從表現設計分離到并重
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中的手繪表現和規劃設計是既獨立又聯系的兩個部分。富有創意的規劃設計方案是快速設計成功的基礎,嫻熟的手繪表現能夠將設計方案的亮點更好的展示。課程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手繪表現訓練與規劃設計結合起來。比如,在對優秀例圖進行臨摹的同時對例圖規劃結構、理念構思等進行深入分析。這樣在練習手繪的同時也提高了規劃設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學方法從注入式到互動
從傳統教師主導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轉化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由教師選取大量優秀快速設計范圖,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范圖的方案設計、圖紙深度、表現技法等方面展開小組討論和臨摹訓練。在課上時間主要進行范圖方案分析的匯報并與教師、同學討論。這樣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從而使教學更加高效,課堂氣氛也更活躍。
3.3教學評價從單向到多向
參與教學評價的主體應更加多元,除主講教師外還可引入規劃院工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職能部門職員、開發者等,可以從不同側面對學生作品深入評價,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實現多向互動。從評價的方式看,注重課程設計過程中評價而非對結果的評價,既在每次快速設計結束后立刻展開面對面的交流與評價。評價建立在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可以讓評價者更了解設計者的想法,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學生也可以及時了解設計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設計中加以彌補。
作者:李洋 崔俏 劉葉 單位:東北大學 沈陽高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時期,行政管理的職能從過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務與監督。而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未來的行政關鍵目標。但是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社會留下了深刻的痕跡,當前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城鄉規劃管理如何結合,是新的課題。本文將從當前城鄉規劃一體化的現有問題,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構建城鄉規劃工作體制。
關鍵詞:行政管理;改革;城鄉規劃一體化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不僅僅是經濟社會上的變化,也是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雖然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一直在推進,但是過去計劃經濟存在的政府管理和控制仍然影響著當今政府工作。自從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去的全面深化的新時期,行政管理的職能從過去的管理控制更多的走向服務與監督。而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城鄉一體化規劃發展是未來的行政關鍵目標。但是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機構”社會,在經濟領域和政府部門設置以及政府運行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以及習慣做法。當前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城鄉規劃管理如何結合,是新的課題。本文將從當前城鄉規劃一體化的現有問題,以及行政改革入手,分析如何構建城鄉規劃工作體制。
一、當前城鄉規劃一體化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不僅僅是城市的以及東部沿海城市的小康,而是體現社會主義原則的均衡發展。這就要求在政府進行資源分配,規劃布局中,從過去“城鄉二元結構”逐漸走向城鄉規劃一體化,引導資源在城市和鄉鎮的流動以及平衡發展。但是過去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和二元結構,讓這一過程面臨很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產業發展落后于城市是影響城鄉規劃的首要因素
經過幾十年的“剪刀差”運作,由農村來補貼城市,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已經基本上健全。從而讓城市形成了對勞動力、資本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吸引能力,城市工業園區也日趨完善。伴隨著工業園區的產業規劃,響應的生活居住區域以及娛樂休閑區域容易配套規劃。但是對比起來,農村的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當沒有基本的交通、醫療和休閑娛樂時,對勞動力和資本的吸引力就大大下降。因此當前的農村產業發展,就難以迅速形成與城市均衡的起步條件。這個時候,農村產業發展規劃,不能急于求成,更多的是構建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和土壤。同時也要在這個過程中醞釀地方產業的發展因素。但是目前的城鄉一體化規劃,更多的注重農村產業化發展,包括農村產業規劃,產業區建設,而沒有給予醫療、交通、休閑娛樂更多的關注。
(二)城市規劃不科學,盲目擴張嚴重
近年來,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二三線城市以及縣城迅速擴張。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短期利潤,紛紛規劃新城區。這個過程中,從周邊農村占用了水資源和耕地。例如修建水壩建造人工公園,占用周邊耕地。這樣的城鄉規劃,沒有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經濟協調發展。而且城鄉規劃受短期利益的驅動,缺乏長遠發展計劃。空間布局過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業的空間、產業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
(三)目前的城鄉規劃中條塊分割,整體協調不足
目前我國的二三線城市,幾乎每年都在大興土木。每個部門以及每一屆政府,都有自己的城市建設規劃。出現一條路前一任政府修,后一任政府挖了重修的局面。各個部門也獨立進行自己的計劃。例如城市供暖需要鋪設管道挖地,而修路與供水同樣需要,部門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和配合。這樣不斷的大興土木,不僅會影響居民的日常出行,更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而這些浪費的資源,本可以覆蓋更多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結合新時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城鄉規劃一體化問題的建議
如何應對上文提到的諸多問題,如何正確認知到過去幾十年來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影響呢?本文認為,首先要吃透中央關于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與文件精神,依靠工農的力量與智慧,搭建城鄉的直接互動,引導資源合理流動,才能逐漸實現城鄉規劃一體化。
(一)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工作機制
響應黨的十八大,關于進一步推薦政府機制改革的要求與精神,各個部門必須協同作戰,共同使用資源。首先,將多個部門,例如水利部門、交通部門、規劃部門以及國土部門、扶貧部門的資源和計劃,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統性的安排。建議成立城鄉統籌規劃部門,協調各部門的年度計劃,數據資源,以及工作經驗,在一個平臺上,相互配合工作。這樣對于城鎮建設中的土地征用、園區建設和水資源調度,進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同時更要避免,一條路建好又重建的局面。珍惜每一次規劃的成果,認真執行規劃方案。
(二)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推進
城鄉能否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否跟上。因此,本文認為,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應該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任務。這個任務,甚至應該優先于產業化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醫療、教育、交通以及文化休閑設施。政府的職責,不僅是出自建設,更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社會力量和商業力量參與建成后的運營維護。這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一個方面。例如鼓勵私立醫院、私人教育機構,以及健康的娛樂設施、大型商場的發展。近年來,電商也逐漸滲透到農村地區,本文認為,政府應該鼓勵電商在城鎮設立自己的提貨點,給予政策上的優惠。試想,當人們在農村居住的體驗和城市一樣,甚至比城市還要好的時候,農村才可能吸引生產資料,實現進一步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
(三)通過參與式的方式,進行城鄉規劃
城鄉規劃應該尊重本土居民的智慧,這是新時期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創新方向之一。也就是說,政府不在是單一的規劃進行建設,老百姓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和等待,而是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讓老百姓參與,貢獻自己的智慧。考慮到實際工作中的交流和工作量問題,固然不能每一村每一鎮都找全體居民進行協商,更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居民的參與。但是可以通過居民代表座談,投票,以及互聯網參與方式,盡可能的收集居民的意見。一旦調動出居民自身的熱情與家鄉擁有感,那么建設后的運營維護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綜上所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下,我國城鄉規劃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而新時期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利方式。雖然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仍然在探索階段,但是只要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教訓,伴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城鄉規劃將更加有效率和更加科學。
作者:李雪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摘要:社會的發展帶動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日漸荒蕪并凋零,給城鄉規劃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比較嚴峻的形勢,因此,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城鄉規劃建設進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城市和鄉村規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城市和鄉村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
中國從2008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法》,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該法律于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作出修改,制定該法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集約高效合理利用城鄉土地,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進行城鄉規劃建設的初衷和必須遵循的宗旨。
1城鄉規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城鄉規劃建設的體制不夠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體制完善與否,深刻地影響著城鄉規劃建設的協調穩定發展,因此,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規劃建設體制至關重要。而縱觀中國城鄉規劃的體制建設,在多年發展的錘煉下,仍舊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進程。
(2)城鄉規劃建設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在對城鄉進行規劃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各級政府比較注重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的調整、投資環境的改善等,而忽略了對鄉村的建設力度,這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鄉之間在規劃建設、經濟水平和產業結構上呈現嚴重失衡狀態,使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
(3)城鄉規劃科學性、合理性較差。國內的很多城市,為了追尋短期利益,丟棄了對城鄉建設的長遠規劃,導致城鄉的空間布局呈現不協調的狀態,極度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
(4)城鄉規劃前瞻性不足。近年來,交通擁堵問題成為各大城市交通規劃部門最為頭疼的問題,城市交通呈現這一狀態的原因,一是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帶來的衍生效應;二是城鄉規劃前瞻性不足。城市道路的數量和寬度遠遠沒有滿足私家車數量快速增長的需要,導致出行難問題日益凸顯,難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質量。
(5)城鄉規劃建設對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意識不足。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時代的更迭并未湮沒文化的傳承,有大量歷史文化遺跡流傳至今,帶著歷史的韻味在當下的社會熠熠生輝。但是中國城鄉規劃建設中,對于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的保護意識嚴重不足,為了追求當下的利益,不惜對其進行破壞和拆除,這對于有關領域對歷史文化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6)農村規劃以及編制質量參差不齊。通過相應的調查分析發現,我國目前農村的具體規劃以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其中農村的具體規劃以及編制的質量層次不齊。規劃的方式以及實施的形式都過于陳舊,沒有很好的對村莊的整體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導致其規劃嚴重落后于農村的實際發展需求。
(7)農村基礎類設施不健全。在農村的建設規劃中還存在基礎設施落后、不健全的現象,從農村目前整體的基礎設施配置的形勢來看,其缺乏相應的科學指導,在建設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的看出,無論是對房屋的具體排序上,還是道路的建設上,都充滿著隨意性,缺乏公共類村民的活動場所。
(8)農村整體生態環境差。農村的生態環境差,也是導致無法實現農村良好建設規劃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一些人們進行生產以及生活的污水和垃圾隨意的進行拍排放,而且得不到全面及時的處理,任由這種現象的產生,從而造成了對居民水源、環境、農田的嚴重污染,進而破壞了農村生態系統的平衡。
2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大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城鄉規劃建設的有關法律依據是《城鄉規劃法》,為了保障城鄉規劃建設的有序進行,有必要通過多種形式、多個渠道,全面地、綜合地加大對《城鄉規劃法》的宣傳力度。另外,與城鄉規劃建設有關的制度、宅基地審批程序、申請條件和報批程序等,也要作為向居民宣傳的重要內容,這樣做到的目的是使居民充分了解城鄉規劃建設的相關程序和規整制度,確保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積極的配合,共同為城鄉規劃建設的良好有序開展貢獻力量。
(2)建設并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體系。城鄉規劃建設體系的完善,有賴于與城鄉發展有關的城鄉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近期與遠期之間、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利益關系的統籌兼顧,這是保障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穩步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另外,城鄉規劃建設中,“以人為本”一定要被當做核心理念予以執行,站在更加利于人們生活居住的角度來進行有關規劃建設。同時,也要引導更多的有關人員參與到整個規劃建設中來,以增強城鄉規劃建設的凝聚力,在更高標準和更高要求上達到城鄉規劃建設良好發展的目的。
(3)創建可持續的城市交通系統。綠色交通系統的生成是可持續城市交通系統的戰略總目標,也就是在滿足城市基本機動性的基礎上,保障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方面達到更安全、更高效、更經濟、更公平、更低碳、更少污染的目的。具體地來說,城鄉規劃建設中對于持續交通系統的構建,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充分滿足居民的生活生產需要,符合城市持續穩定發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走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之路,強化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打造一體化的公共交通體系,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徹底地貫徹到城市規劃的各個細節當中,創建可持續的城市交通系統。
(4)對城鄉規劃建設的功能分區進行強化。傳統的城市規劃當中,強調從地理上完成城市功能區的劃分,導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辦公區變成了交通擁堵、生態惡化和城市蔓延的源頭,這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對城鄉進行規劃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新型的城市規劃思路的運用,在功能分區上實現“一體化”規劃,即打造具有結構特色的生活-生產-休閑為一體的功能分區新理念,這樣既有效避免了交通擁堵的發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產生,非常有利于城鄉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5)制訂全局性的城鄉發展規劃方案。為了有效的對我國的目前的城鄉規劃以及具體的建設情況進行改善,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國家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對城鄉管理的統籌發展建設及規劃的措施,以鄉村實際發展需求為主要的依據,根據地區經濟資源的實際情況,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區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尊重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規律,從而保障經濟、人口、社會、資源之間的持續發展。
(6)引導資金,加大對農村的建設。在根據地區經濟資源的實際情況,最大程度的提高地區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尊重大自然、社會以及經濟的發展規律,實現持續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做到一點,那就是加大農村建設資金的引入,要站在一個全局的角度去分析和進行農村的建設和規劃。提升農村建設宏觀決策的整體水平。
(7)提升農民整體參與城鄉規劃的水平。加大對城鄉的具體規劃以及建設的力度,需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通過相應的調查分析發現,城鄉規劃以及建設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農民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因此就需要啊提高要農民參與規劃的水平,對村民自主性和參與積極性進行充分的調動。
(8)制定長遠、科學的農村規劃及建設方案。而城鄉建設工作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還需要制定長遠、科學的農村規劃及建設方案。通過制定長遠的農村規劃建設方案,對城鄉建筑以及具體建設的制表進行科學全面的界定,而在具體的規劃上需要做到量力而行,嚴禁盲目攀比現象的發生。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就目前我國的城鄉規劃建設來看,其處于一個比較關鍵的發展階段,而城鄉規劃建設的內容保羅萬象,包括龐大的編制、審批和實施過程,因此,有很多問題需要規避。這就要求有關部門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鄉規劃建設的穩定協調發展,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作者:陳相權 單位:福建長泰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1城鄉規劃編制
無論新城市的興建和舊城市的改建、擴建,都必須首先制定城市規劃,沒有規劃就不可能有條不紊地來進行城市建設,就不可能建成一個功能協調、布局合現、環境優美、生態健全的文明城市。總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城鄉規劃是一項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無論是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都是以地形圖為基礎進行編制的。城鄉規劃在審批階段需要根據測繪成果來對城鄉規劃的具體內容進行審核,包括規劃地段現狀圖,規劃整體平面圖、施工實施的綜合詳細圖等,所有這些測繪成果將標注建筑物、構筑物、管線工程、規劃(現狀)道路、綠化等,這些測繪成果對于城鄉規劃審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鄉規劃的選址意見書以及道路(施工)紅線圖等都是在地形圖上進行的。可以說,沒有測繪圖規劃就無法進行,同時測繪的發展也離不開規劃的大力支持。
2工程定放線、驗線測量
城市規劃要付諸實施,要將圖上規劃設計的位置正確地轉移到實地上去,城市規劃道路定線測量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撥定測量是城市規劃階段測量工作的主要內容。城市規劃道路定線測量為城市的詳細規劃、各種市政工程的定線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撥定提供必要的依據,具有控制作用。建筑用地界址的撥定測量是根據規劃要求在實地確定建筑用的邊界,并以其界樁作為建筑物施工放線的控制依據,它是詳細規劃實施的具體化。放線測量是通過測量的科學手段將城鄉規劃的成果精確落實到實地的結果,在城市管理中,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規劃成果能夠精確地落實到城市建設所界定的實際位置上來。放線測量的成果直接指導著工程的施工和建設,關系著土地使用權限、撤遷工作的安排等一系列和城鄉規劃信譽以及與百姓及開發商切身利益相關的方方面面,是城鄉規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提供的成果為《工程測量放線報告》。
2.1定線測量的作業方法
①根據定線條件中所列規劃道路中線與所指定的現狀地物的相對關系,實地用全站儀定出路中線位置,釘中線樁,此為圖解法。若采用解析法,則應聯測中線各主要點及長直線加點的坐標,然后計算確定規劃道路各線段的方位角。這種方法也稱為實釘法,一般適用于通視條件較好或尚未建立各級導線網地區的規劃道路及其它線路工程的定線測量。②根據定線條件,布設定線導線測量條件中指定的地物點坐標,以推算中線主要點坐標及各段方位角。如果定線條件所擬定的是規劃道路中線各主要點的設計坐標,應算出中線各段方位角,然后用導線點將中線各主要點及直線上每隔150m~300m一點測設于實地。如果現場通視,對于直線段中中線點應選擇兩點作為基準線來進行驗直,記錄其它各點偏差數,調整直線的方法視具體情況而定,根據作圖量取或平差計算的改正數現場改正點位。這種方法也稱為解析撥定法,中線點撥定的精度主要取決于定線導線點的精度。此法適用于已布設一、二級導線網的地區,對于通視條件不好的道路和規劃道路群的定線尤其能發揮其優越性。
2.2撥地測量的作業方法
①解析實釘法。根據撥地條件中用地邊界與規劃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舊有撥的界樁)的相對關系,按給定的距離、夾角等先測設各界樁,界樁間能通視時應進行圖形校核,然后布設導線測量部分界樁坐標,作為條件坐標的起算數據或校核坐標,此種方法適用于一般的撥地。②解析撥定法。先布設導線,測定撥地條件中指定的地物點坐標,或按舊有撥地界樁坐標,根據計算的條件,坐標數據用導線點進行測設,然后校核圖形或界樁坐標。此種方法對于通視困難的現場、較大范圍的用地、實地無路中線樁或舊有撥地界樁以及地物稀少地區很適用。③圖解法。要求現場通視良好,可根據撥地條件中用地邊界與規劃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舊有撥地的界址)的相對關系,按圖上給定的距離等,用全站儀或距離交會等方法測定界樁,進行必要的校核。對于采用解析法尚感條件欠缺的城市,以及城市遠郊缺少測量控制點的局部地區可以采用此法。
3規劃核實測量
3.1驗線測量
為了加強對臨規劃路建筑的施工管理,在施工單位進行放線開槽后,規劃管理部門在必要時下達驗線條件,對建筑物的放線進行檢驗,以保證建筑物符合規劃設計要求,與相鄰建筑物保持正確的相對關系,且不超出紅線。有些撥地界樁在釘樁后,由于種種原因建筑遲遲未開工,待到施工放線時,有些撥地界樁又因未加固保護,樁位發生變動甚或丟失,建筑單位未申請補釘,而是憑記憶、感覺認定的界樁位置來進行放線,如果不加檢驗,待到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建成后,才發現房基線偏斜或突出,與周圍建筑物極不協調,就會破壞臨街的景觀。如果忍痛拆除重建,國家資金將造成巨大的損失浪費,不拆除又有礙觀瞻,對城市建設帶來嚴重影響。某些城市在這方面是有深刻教訓的,因此進行驗線測量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視的。驗線測量的方法根據情況不同而異。如果原撥地界樁保存完好,可在通過檢測校核無問題后,對龍門板上的放線位置進行檢驗。要弄清所放的線是墻中心線,還是外墻皮線或別的什么軸線,它們之間的尺寸關系,記錄偏差數值,通知施工放線員進行改正,并將驗線結果書面通知規劃管理部門。如果臨路的界樁部分或完全選擇,則可按照撥地測量的方法重新測設臨路界樁(不需重新釘樁),然后對放線位置進行檢驗。
3.2工程竣工核實
竣工測量應在工業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橋梁工程、地下管線工程和地下建(構)筑物工程等施工后進行。測量范圍宜包括建設區外第一棟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設區外不小于30m。竣工測量地形圖應包括工程建設地面建(構)筑物、道路、植被、地下管線及其附屬設施、地下防空設施、地下隧道、空中懸空設施等要素。規劃核實,是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為保證建設工程符合國家有關規范、標準并滿足質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對建筑工程的放線情況和建設情況是否符合《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其附件、附圖所確定的內容進行驗核和確認的行政行為。在具體實踐中,各地都要求建設單位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測繪單位對建筑工程實施放線、基礎竣工測量、工程竣工測量后,及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供該建設工程的放線報告、基礎竣工測量報告、竣工測量報告;而后,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每個環節的監管重點,將測量報告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件、附圖所確定的內容進行對照驗核,辦理工程竣工規劃核實確認書。①放線核實也叫灰線驗線,是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將放線報告與依法審定的建筑工程總平面圖進行對照,驗核該建筑工程的放線情況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定的總平面圖是否一致。②基礎竣工核實也叫±0.00驗線,是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將基礎竣工測量報告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件、附圖確定的有關建筑基礎規劃部分內容進行對照,驗核建筑工程基礎的建設情況是否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件、附圖相符。③工程竣工核實,是指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將工程竣工測量報告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件、附圖所確定的內容進行對照,驗核建筑工程的建設情況是否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及附件、附圖相符。規劃竣工驗收是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批復后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責,同時也是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和保障城鄉規劃實施的重要環節。規劃竣工驗收的實施依賴于規劃核實測量,規劃核實測量是關系到規劃實施、落實的一項重要測繪工作。其主要內容有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建筑間距及退界距離、退道路紅線距離、建筑高度及層數、停車位及配套設施等方面,不同城市規劃部門要求在測繪單位承擔規劃核實測繪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
4結語
城市測繪工作在城鄉規劃建設中至關重要,在城市規劃、設計、施工、竣工和管理各個附段都承擔著大量、繁重的先行基礎工作,向各行各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城市測繪還在不斷地拓寬服務面。近景攝影測量,多用于科學上的考察,遙感技術為城市測繪和規劃建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已被應用于城市規劃、地形測量、農業調查、土壤特性、植被分類、國土資源、礦產地質、交通、氣象、災害、環境污染等方面。當今興起的現代化、科學化的決策和管理系統———《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的最主要的基礎信息,就是城市測繪信息。城市測繪行業將逐步形成以獲取處理,提供城市自然環境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為主要目標的信息產業,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社會主義兩個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岳超 單位:淮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