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10:24: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財務報告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隨著客觀環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財務報告已越來越無法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本文借鑒國際國內研究成果,論述了財務報告體系的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使會計披露能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財務報告;會計環境;發展趨勢
國務院2000年頒布的《企業財務報告條例》指出,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根據2006年2月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30號》,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變動表、附注等。
在西方,財務信息的披露經過了以賬本披露為主體(12世紀到15世紀)、以財務報表披露為主體(15世紀到20世紀)和以財務報告披露為主體(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三個時期,財務報告的產生及每一次發展變化無一不是會計環境變化的結果。當經濟、法律、社會文化、政治、科學技術以及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同時也對財務報告的實質內容及形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他們對財務報告的影響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使得財務報告不斷發展變化。以更好地適應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會計環境的含義和內容
財務報告在現實應用中的缺陷是它不能夠滿足環境的變化。會計環境是指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各項條件的綜合。它包括存在于會計主體內的會計內環境和存在于會計主體外的會計外環境。生產實踐中與會計相關的內容稱為會計外環境,而會計實踐則稱為會計內環境,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會計外環境的有機結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本質、職能、程序和方法;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影響會計的程序和方法。
二、現行財務報告存在的局限性
現行財務報告披露偏重于財務信息的披露,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不足。
由于企業間競爭的加劇,諸如產品銷售渠道、市場份額、用戶滿意程度、新產品開發和服務、企業經營業務、資產范圍與內容、主要競爭對手及企業發展目標、企業管理當局的分析評價、有關股東和主要管理人員的信息、企業管理能力、職員結構及主要職員素質等非財務信息顯得越發重要。非財務信息不僅是企業管理者有關政府部門了解企業并加強對企業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資人、債權人等其他利害相關者分析企業未來發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這部分信息,他們對企業未來的盈利分析必然會受到影響,也就難以達到財務報告真實公允反映財務狀況的目標,從而無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作出全面揭示,所以企業應該將相關的非財務信息作為我國財務報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現行財務報告偏重于反映企業歷史經營活動的財務信息。而對未來經濟活動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財務信息對經營業務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反映。現行的財務報告主要提供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財務信息,缺少有關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重大風險與報酬機會以及種種不確定性的財務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夠對決策有用的、體現企業現在及未來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預測性信息的披露。這使得現行財務報告無法反映企業未來的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由于顧及和判斷的客觀存在,“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
現行財務報告很少涉及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不能全面反映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忽視了企業與周圍自身環境方面的信息。只側重于反映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兼顧經濟的增長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要求企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對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資源損耗、人員消耗、土地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進行核算和計量。并對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這樣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后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所以,企業財務報告中應加入經濟責任觀念。從會計角度來講。較為系統地研究作為“可持續發展”問題核心之一的自然資源形成、開發、運用、存儲、保護和再生產的經濟效益核算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財務報告的發展趨勢
會計環境的變化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變化。而財務報告的目標就是要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財務信息需求。會計環境的變化誘致了新的會計信息需求,在這一需求的拉動下,會計披露得以發展。因此會計披露發展的動因在于不斷滿足會計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擴大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的內容和范圍。增加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財務信息的披露,使財務報告由解釋有形資產為主向解釋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并重轉變。從現有的情況看。無形資產在企業持續經營中的地位至少在目前還沒有重要到可以完全取代有形資產的地步。因此,會計系統在解釋無形資產的同時不能忽視有形資產的計量顯得十分必要。鑒于當前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為解決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鑒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準則委員會(1ASC)在金融工具問題上的做法:首先著重解決相關信息披露問題,暫時繞過確認與計量問題,待時機成熟之后再研究確認與計量的實務操作。在未解決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則,即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需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使用戶易于理解。
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注的信息量,提高非財務信息披露的質量及數量。現行財務報告僅僅對財務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夠完全分析出給企業長期價值創造帶來影響的具體因素。現行財務報告體系自財務報告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內的非財務信息,但并不是說財務會計報告披露了這些非財務信息,這只是借助非財務信息來輔助說明和解釋財務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更準確地理解與運用財務信息,從而提升財務信息的價值。未來的會計應在拓展財務信息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為增加財務信息的價值服務。
加強披露財務預測信息。可以增加預測性財務報告,使財務報告由解釋事后信息為主向解釋事后信息與前瞻性信息并重轉變。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數據記錄的匯總表,是一種向后看的會計報表。預測性財務報告是建立在對未來經濟條件和行為方案進行假設的基礎上。反映企業下一年度或未來期間的主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變動的報表。目前我國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說明書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預測信息。另外,編制預測財務報告也只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需要,預測信息雖然缺乏可靠的保證,但它畢竟能克服歷史信息的不足,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會計信息,以增加使用者決策和評價的相關性,應當成為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借鑒西方許多企業編制并對外公布的“預測財務報告”,它采用與傳統財務報告相問的報表形式。這種做法無論從編制角度。還是從使用角度來講都有極大的好處,特別是便于對比,從而進行差異分析,充分發揮預測性財務信息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可以增加衍生金融工具財務報告以解決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及報告問題。金融工具創新對財務報告的結構和編制方法都有一定的影響。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傳統會計理論中的資產、負債的定義,傳統財務報告揭示的是歷史成本信息,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種合約,他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交易尚未發生,因而無歷史成本可循。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可以采用表內與表外披露相結合的方式。在表內,可以揭示在產生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交納的保證金和支付期權費金額,合同的金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報告日的公允價值,并且在每個報告日有,必要用報告日的公允價值對其進行重新計量。附表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財務報表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在報告日因衍生金融交易而持有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企業,編制一張“衍生金融工具明細表”對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衍生金融交易的情況及進行風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強現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可以改年報為月報,使財務報表的項目、結構進一步國際化;推廣全球化戰略財務報告,加強現行財務報告的會計信息國際可比性;在財務報表結構安排上將核心業務與非核心業務分開反映,提供最能反映企業經營趨勢的信息等等,以加強會計決策的有用性。更好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
摘要:虛假財務報告的審查實際上是審計的一種特殊審計程序與方法。審查過程中所運用的具體方法也于一般的審計方法相類似,查詢法,審閱法,核對法,調解法,盤存法,估計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過程中側重點不同,效果不同,因為他們服務的目標不同,下面主要針對虛假財務報告審計的特殊性,來探討一些筆者認為重要的審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戶經營現狀,發現舞弊征兆
任何企業在虛假財務報告之前總是有些跡象或征兆的,在審計職業界通常將這些征兆稱為“紅旗”或“警訊”,原國際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國際公司列舉了比較重要的幾方面,提醒審計人員注意,主要包括:資金短缺已影響營運周轉;融資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資)下降,資金來源只能靠盈余;發展中或競爭中企業對資金有大量的需求;現有借款和和流動比率,額外借款和償還時間的規定缺乏彈性;為維持現有的債務需要,必須獲得額外的擔保品;主要客戶經濟困難,造成壞賬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長超過收入的增長,或者受到嚴重市場競爭威脅;訂單減少,生產壓縮,預示著未來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質量下降,不合理的變更會計政策;夕陽工業瀕臨倒閉的企業;對單一或少數產品,對客戶或交易過分依賴;管理階層或主管有被嚴格要求達成預算目標的傾向;管理階層或主管有前科紀錄,或者沒有正當的理由更換審計師。
以上這些跡象都是可以通過分析發現的,一旦發現這些情況,即應予以關注,另外,在我國,如果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業績和股價波動異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財務報告虛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國通過大量的統計研究,也總結出了極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兩年連續虧損,今年經營業績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兩年平均凈資產報酬率達到10%,今年行業不景氣的公司;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的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波動厲害的上市公司;全行業虧損或行業過度競爭的上市公司。
二、執行分析性程序
一個健康、真實的企業,經過一年的融資,投資和經營活動,從年初的狀態轉換為年末狀態,各項財務指標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資金加上本期融資所增加的額外資金與本期的投資活動相匹配,本期的投資加上年初的資產總是與本期的經營活動相適應,按照財務學的觀點,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之間存在鉤稽關系,如果這種慣常的鉤稽,均衡關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證實,分析性程序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而且極為有效的審計方法,尤其在發現和檢查財務報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當明顯。
任何嚴重的財務報告舞弊,都可能使企業的財務結構出現異常的狀態。歸納起來,虛假財務報告通常具有以下八個主要特征:
1.報表的主要項目及前后各期發生異常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主要項目金額會由于經營業務的影響而在不同會計期間發生變動。真實的財務報告主要項目金額的變動一般表現為有規律的正常變動,而且上市公司能就變動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釋,而虛假財務報告項目金額變動較大,且對這種異常變動上市公司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2.報表反映的主要財務指標嚴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投資報酬率、存貨周轉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審計中應根據所審計的財務報告計算出主要財務指標并判斷其合理性,判斷其是否合理的標準包括經驗數據、上年同期數據、歷史最好水平、同行業平均水平等。如果計算出的財務指標與上述指標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財務報告存在問題。
3.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嚴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為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往往采用資產裝潢、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增加賬面利潤。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會增加公司的現金流入,反而可能會因利潤的增加多交所得稅而增加現金的流出,結果必然導致財務報告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表明該上市公司存在對財務報告進行造假的可能。
4.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經營業績滑坡的情況下,往往利用資產置換、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來增加非經常性利潤。以此來粉飾財務報告,審計人員在審計財務報告時,若發現非經營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就該注意該報表的真實性。
5.不良資產數額較大,資產質量低下
由于虛構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賬面會有許多不良資產。如子公司虧損或業績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掛在帳上。一些租賃、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這個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資是否存在,是否應該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6.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距過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應繳稅金數額特別大,則欠稅很可能是虛構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虛開發票。根據會計公式計算的應繳稅金期末余額,與公司的實際期末欠繳稅額相比較,若兩者相差較大,則公司造假確定無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潤都可能是虛構的。需要說明的是,只要稅法允許,上市公司對財務會計實行不同的會計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要保持連續性,除非稅務準則發生顯著的變化。
7.期后事項異常,出現經常性的第四季度調整
期后事項包括資產負債表日至審計報告日,以及審計報告日至會計報表公布日這兩個時間段所有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事實上公司往往在資產負債表日前后調整損益,美化財務狀況。
綜上所述,虛假財務報告不僅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正常發展,而且也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虛假財務報告產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產生,需要社會各界加強會計法規和會計法律制度的建設,從根本上杜絕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的根源,為企業,國家的和諧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們有許多原有的經濟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披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本文就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定的研究,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完善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的體系,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會計信息;披露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也是重要體現,而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的會計信息披露是企業經濟情況的直觀表現,對于經濟決策者的決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它也是企業對于自身發展的參考衡量指標,所以這些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我們所重視。
一、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對無形資產的披露不全面
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企業的發展的影響因素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一個企業的固定資產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它并不僅僅包括金錢,物資等有形的財產,也包括知識產權,發明創造等無形的財產。并且這些在一個企業的資產評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知識為代表的的無形資產更能直觀的評價一個企業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也更能判斷企業的未來經濟走向。而在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中,往往依據傳統的信息披露的原則,而忽視無形資產這一點。這就導致了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全面,不能滿足投資者,債權者以及企業管理者決策的需要。
(二)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不全面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企業必須要承擔和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也是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對企業發展的必然影響。一個企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免不了其他企業和行政執法部門的互相影響。在資源的使用上,企業對于資源的獲取途徑和對資源的使用率以及生產方式對社會的影響是不同的。另外企業的生產免不了會對社會環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這些都屬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體現在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中。但事實上有不少企業忽略了這一點,并沒有將社會責任納入到會計信息的核算中,主要注重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對社會責任的重視,是會計信息的核算不夠完善。
(三)信息的披露缺少時效性
信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財務報告的會計信息也是如此。市場的形式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可以說經濟市場受多種因素的調控,所以他每時每刻都處于動態的變化中。這種情況下,經濟市場的一點小的波動,都會影響企業經濟管理人員的決策。但現在一般的財務會計信息報告是采取定期報告的形式,而缺少實時的披露,這就不能滿足決策者對于信息時效性的要求,不能滿足決策的需要。
二、強化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大監管力度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依法治國的國家,要想保證一項工作很好的進行,必須有一定的法律規定進行約束。對于財務報表會計信息披露也是如此,要想加強對其工作的控制,必須完善相關的法規,這是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合理的對財務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管理,加強相關立法,加大懲罰力度,對企業管理者和會計進行相應的法制教育,讓他們認識到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意義。另外有關部門也要加大監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對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工作進行一定的檢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懲治標準,對其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二)加強對無形資產和社會責任的披露
對于無形資產核算的忽略,我們應該從企業內部入手,加大對無形資產方面的重視。具體可以增設相應的科室,聘用專門的人員,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與鑒定,建立無形資產核算的體系。其次,對于社會責任的披露的忽略主要是在體現在企業對于環境的影響,這可以用法律規定來約束,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可以說企業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對于企業生產中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企業必須付一定的責任,這也從某種角度體現了社會的公平。
(三)提高創新能力,使會計信息披露成多元化發展
目前,我國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對于會計信息披露的方式進行改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告別以往單調的信息,編制全面完整的專用信息報告表,其中的項目必須多樣,以滿足不同需求者的需要,可以使決策者從多方面了解會計信息的情況。這就要求企業對于經濟市場的情況足夠了解,需要有專門的經濟市場分析人員配合會計的工作。企業管理者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會計信息的披露,防止鼠目寸光,過分關注眼前利益而使財務信息失真。而新的會計信息披露中也應該反映出對于會計信息時效性的要求。首先在報告的周期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縮減,在信息的方式上,我們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表格,圖像等,使決策者可以對信息有更直觀的了解。另外在信息的傳送方式上我們最好采用網絡傳送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一定的時間,實現信息的時效性。
三、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前財務報告會計信息披露存在這些的問題,對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但具體的改革也是小的改革措施匯集起來的,所以在現階段,我們還是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方式,對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小問題進行優化和創新。是我國的會計信息披露朝著準確,完整,直觀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張艷 單位:大慶市農業投資有限公司
當前,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快,社會網絡的普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推廣,社會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經濟發展局勢也同傳統比較,也呈現出更新的特點,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迫使企業開始尋求新的利益增長模式,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而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發展與利益獲取。故筆者從財務報告入手,就其性質、信息特征與改進措施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一、企業財務報告性質及其信息特征分析
從技術層面來講,財務報告同工程技術一樣,均屬于一門技術方法,本身具有內在一致性與系統性,能夠同人們可察的客觀現實達到一定吻合,且不受個人或某集團控制,它的生成與呈報過程均需遵循相應的程度方法,有著一定客觀性與規律性。而從經濟層面來講,財務報告做提供的相關經濟信息,是可以體現并調整人與人間的相互利益關系的,也就是說,財務報告上所顯示的信息最終會對利益關系人利益分配格局造成影響,進而影響到使用者決策[1]。具體表現在:(1)揭露了企業整體財務信息。在財務報告中,其信息最大特點就是可揭示企業整體財務狀況,客觀反映企業在財務方面存在著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對于企業領導者來講,財務報告信息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性,足以影響到企業的所有財務活動,可實現對那些不必要財務信息的有效控制與管理;(2)可實現對企業未來成本和效益評估預算。在財務報告中,其信息對未來成本和效益預算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信息將直接影響到企業下一次財務活動的展開,為此,在財務報告中,管理者必須對企業未來成本和效益進行預算。但是,也需注意到,若想要獲得完全正確的未來成本預算,肯定是不可能的,故財務報告信息必須具備一定科學性;(3)最大限度迎合企業發展需求。因財務報告必須在付出最小代價,且不影響企業最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迎合企業發展需求,為此,財務報告中的信息必須具備一定科學性與真實性,管理員必須借助各種形式來收集、整理企業財務信息,進而編制出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的財務報告,以迎合企業需求結構體系。
二、企業財務報告改進發展措施分析
從上述敘述可知,財務報告對企業的發展、領導者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后,從眾多企業實際情況來看,因收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其財務報告并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作用,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報告記錄側重于近期效益,未從長遠效益進行考慮;較多受到法律形式影響,而相對忽視了其實質;類似于信用資產擔保、訴訟待決等信息并未納入財務報告中,使得報告信息有失完整性與真實性;缺少對無形資產的記錄,報告結構形式不可理等[2]。為此,新時期,為充分發揮出財務報告的作用,就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其加以改進。第一,逐步改進財務報告設計原則。(1)改進目標設計。即逐步強化企業財務報告內各報表之間的聯系,把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形成的資金流量、利潤與資產負債等信息,在單獨列表的基礎上構建相互間的聯系,并將各報表間所具有的顯著相關性信息標出,便于決策者查看;按照一定關聯性與層次性充分分解報告中有著不同功能的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收入等信息,并在報告中彈性表示企業償付債務與所掌握的投資能力信息;全面披露企業財務所有信息,便于報告使用者全面評估企業情況;(2)改進內容設計。諸如籌資、利潤與投資、利潤等信息都需在企業財務報告中體現,而且以上5種主要內容的各種會計、管理與經營等信息均需詳細顯示在報表中,以便于使用者更好的評估;(3)改進模式設計。結合目標與內容設計改進情況,就可把報告中相關主要報表間的項目,制成一個統一模式,從而更加清晰明了的反映出各報表中各項目間的關系與聯系,并實現各報表間的互相補充說明,讓企業財務報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增加現金流量信息,注重分部報告。就企業而言,其償債能力、財務實力與變現能力、應力大小等信息在現金流量中的反映,不僅有著較高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而且也極易被使用者關注。但是當前所采用的年度報表形式的現金量表,并不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故可將年度報表改為月度報表進行審核,革新考核制度,如盈利額中現金流量比、營業額比重等,理論聯系實踐,確保報告信息的實用性[3]。同時,還需重視對中期財務報告的編制,確保報告及時性;狠抓分部報告,就股份有限公司關鍵信息的披露加以整合梳理,以便于使用者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有用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分部報告信息及時公正的披露,是緩解我國現實信息披露不足的一個有效手段。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財務報告雖然為現代企業領導人做出正確決策提供了有利的參考與依據,但伴隨新時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其不足也日漸突出。基于此,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財務報告的性質及其信息的特點,進而總結出其財務報告存在問題,并具體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與時俱進,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作者:江姍
摘要:財務分析指標是以簡明的形式,以數據為語言,來傳達財務信息并說明財務活動情況和結果。在此建立的財務指標與國家考核企業工作規定的財務指標是不同的。涉及到企業財務活動較廣的范圍,包含的指標數目多,而國家規定的考核指標則是抓住重點,有選擇地規定一些指標,分為外部分析指標體系及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關鍵詞:財務分析指標;內部分析指標體系;外部分析指標體系。
企業財務分析的內容包括:a.外部分析內容。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社會貢獻能力分析;企業綜合實力分析。b.內部分析內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內容外,還包括:企業籌資分析;企業投資分析。
另外,內部分析內容還應有:企業經營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專題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企業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特定的目標選取特定的資料及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專題分析。
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分析、資本資產結構優化分析等。d.關于財務分析與相關學科關系的探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財會學界學科體系的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財務會計之爭深入到各二級學科,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學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環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而致,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進入20世紀到90年代,財會論壇上就有財務分析要獨立成科的微弱聲音,到了現在,對此論題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且似乎已達成共識,即由于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逐步完善,財務分析必須獨立出來。那么,獨立的財務分析學科在財會學眾多學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內容,與其原附著的學科關系如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問題,而是一個漫長的選擇和甄別的過程。
1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內部指標體系的設置,主要是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和管理的特殊需要靈活設置,其內容相當廣泛。
一般說來,可從籌資、投資等方面設置。
1.1企業籌資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經營所需資金需靠企業自己來籌集,這樣,籌資分析便成為企業財務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籌資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業的資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再次分析企業的資金成本和籌資風險;最后確定一個合理的籌資方案并與資金供應者進行協商,使企業籌資活動順利進行。可設置籌資結構比率、資金成本率等指標。
1.2企業投資分析。
企業對投資活動首先應進行可行性分析,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這是投資分析的重點;其次應對投資活動進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最后對投資活動進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資效果、評價投資業績,為改善企業今后的投資決策提供依據。企業在投資分析時一般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投資的風險價值、資金成本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在投資階段為考察投資方案的可行,可設置內含報酬率,為考察投資的收益可設置投資報酬率、投資回收期等指標。
2外部分析指標體系。
2.1企業償債能力。
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其債務的能力,通過對它的分析,能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按債務償還期限的長短,又將其分為短期償債能力與長期償債能力。
2.1.1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一個企業以流動資產支付流動負債的能力。設置該指標對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對于企業來講,該指標也至關重要,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企業營運資金的大小以及資產變現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準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償債能力的聲譽、未作記錄的或有負債、擔保責任引起的負債、未決訴訟等對它也有影響。短期償債能力通常設置以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或酸性測驗比率;現金比率。
2.1.2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以資產或勞務支付長期債務的能力。對長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是因為企業的利潤與其有緊密的聯系,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時不能不重視企業的獲利能力,這是因為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最終取決于能夠獲得的利潤,現金流出量最終取決于必須付出的成本。此外,債務與資本的比例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外。還有長期租賃、擔保責任、或有項目等因素。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已獲利息倍數;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凈值債務率。
2.2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
資產運用效率是指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運用效率和周轉情況所作的分析。企業經管的目的在于有效運用各項資產獲得最大的利潤。利潤主要來源于營業收入,企業必須憑借資產、運用資產才能取得營業收入。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表示其運用效率越高,利潤越大。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有無過量投資?有無因設備短缺而導致生產不足?有無因資產閑置而導致利潤降低?凡此各種問題,皆為企業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人士所關切。通過分析資產運用效率,則可以評價企業營業收入與各項營運資產是否保持合理關系,考察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效率的高低。資產運用效率指標有: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公務員之家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況所作的分析。它是企業財務結構和經營績效的綜合表現。企業經營之目的,在于使企業盈利且使其經營與規模不斷成長與發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無不對企業盈利程度寄與莫大的關切。投資者關心企業賺取利潤的多少并重視對利潤的分析,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報酬是從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業盈列增加還能使股票市價上升,從而使投資者獲得資本收益。對于債權人來講,利潤是企業償債能力的重要來源。政府有關部門關心的則是微觀和宏觀的經濟效益以及各種稅費上交的可靠性。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講,可通過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來評價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分析變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企業獲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經營業績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現。對于職工來講,則是豐厚報酬及資金的來源,并可保證工作的穩定。它也是集體福利設施的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可從一般企業及股票上市公司兩方面制定。一般企業盈利能力指標有: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總額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權益利潤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標外,還可借助以下指標: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會貢獻能力分析。
社會貢獻能力是從國家或社會的角度衡量企業對國家或社會的貢獻水平。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單純的片面的追求企業個體的經濟效益是不行的,還必須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對盈利企業可用實現利稅來衡量,但對一些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的企業講,則無法適用。故為此設計的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可兼顧反映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情況。
2.5綜合財務能力分析。
綜合財務能力分析是根據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總體變化的性質、趨勢進行的分析。
前述指標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必須把它們綜合在一起,進行系統分析。其指標有杜邦模型中的權益報酬率和計分綜合分析法的實際得分值。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深入了解客戶經營現狀,發現舞弊征兆;執行分析性程序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企業在虛假財務報告之前總是有些跡象或征兆的、年初的資金加上本期融資所增加的額外資金與本期的投資活動相匹配、任何嚴重的財務報告舞弊,都可能使企業的財務結構出現異常的狀態、報表的主要項目及前后各期發生異常、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主要項目金額會由于經營業務的影響而在不同會計期間發生變動、報表反映的主要財務指標嚴重不合理、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嚴重不平衡、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不良資產數額較大,資產質量低下、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距過大、期后事項異常,出現經常性的第四季度調整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虛假財務報告的審查實際上是審計的一種特殊審計程序與方法。審查過程中所運用的具體方法也于一般的審計方法相類似,查詢法,審閱法,核對法,調解法,盤存法,估計法,分析法等,只是在使用過程中側重點不同,效果不同,因為他們服務的目標不同,下面主要針對虛假財務報告審計的特殊性,來探討一些筆者認為重要的審查方法。
一、深入了解客戶經營現狀,發現舞弊征兆
任何企業在虛假財務報告之前總是有些跡象或征兆的,在審計職業界通常將這些征兆稱為“紅旗”或“警訊”,原國際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國際公司列舉了比較重要的幾方面,提醒審計人員注意,主要包括:資金短缺已影響營運周轉;融資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資)下降,資金來源只能靠盈余;發展中或競爭中企業對資金有大量的需求;現有借款和和流動比率,額外借款和償還時間的規定缺乏彈性;為維持現有的債務需要,必須獲得額外的擔保品;主要客戶經濟困難,造成壞賬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長超過收入的增長,或者受到嚴重市場競爭威脅;訂單減少,生產壓縮,預示著未來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質量下降,不合理的變更會計政策;夕陽工業瀕臨倒閉的企業;對單一或少數產品,對客戶或交易過分依賴;管理階層或主管有被嚴格要求達成預算目標的傾向;管理階層或主管有前科紀錄,或者沒有正當的理由更換審計師。
以上這些跡象都是可以通過分析發現的,一旦發現這些情況,即應予以關注,另外,在我國,如果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業績和股價波動異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財務報告虛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國通過大量的統計研究,也總結出了極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兩年連續虧損,今年經營業績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兩年平均凈資產報酬率達到10%,今年行業不景氣的公司;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的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波動厲害的上市公司;全行業虧損或行業過度競爭的上市公司。
二、執行分析性程序
一個健康、真實的企業,經過一年的融資,投資和經營活動,從年初的狀態轉換為年末狀態,各項財務指標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資金加上本期融資所增加的額外資金與本期的投資活動相匹配,本期的投資加上年初的資產總是與本期的經營活動相適應,按照財務學的觀點,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之間存在鉤稽關系,如果這種慣常的鉤稽,均衡關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證實,分析性程序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而且極為有效的審計方法,尤其在發現和檢查財務報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當明顯。
任何嚴重的財務報告舞弊,都可能使企業的財務結構出現異常的狀態。歸納起來,虛假財務報告通常具有以下八個主要特征:
1.報表的主要項目及前后各期發生異常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主要項目金額會由于經營業務的影響而在不同會計期間發生變動。真實的財務報告主要項目金額的變動一般表現為有規律的正常變動,而且上市公司能就變動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釋,而虛假財務報告項目金額變動較大,且對這種異常變動上市公司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
2.報表反映的主要財務指標嚴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投資報酬率、存貨周轉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審計中應根據所審計的財務報告計算出主要財務指標并判斷其合理性,判斷其是否合理的標準包括經驗數據、上年同期數據、歷史最好水平、同行業平均水平等。如果計算出的財務指標與上述指標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財務報告存在問題。
3.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嚴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為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往往采用資產裝潢、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增加賬面利潤。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會增加公司的現金流入,反而可能會因利潤的增加多交所得稅而增加現金的流出,結果必然導致財務報告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表明該上市公司存在對財務報告進行造假的可能。
4.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經營業績滑坡的情況下,往往利用資產置換、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來增加非經常性利潤。以此來粉飾財務報告,審計人員在審計財務報告時,若發現非經營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就該注意該報表的真實性。
5.不良資產數額較大,資產質量低下
由于虛構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賬面會有許多不良資產。如子公司虧損或業績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掛在帳上。一些租賃、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這個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資是否存在,是否應該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6.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距過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應繳稅金數額特別大,則欠稅很可能是虛構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虛開發票。根據會計公式計算的應繳稅金期末余額,與公司的實際期末欠繳稅額相比較,若兩者相差較大,則公司造假確定無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潤都可能是虛構的。需要說明的是,只要稅法允許,上市公司對財務會計實行不同的會計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要保持連續性,除非稅務準則發生顯著的變化。
7.期后事項異常,出現經常性的第四季度調整
期后事項包括資產負債表日至審計報告日,以及審計報告日至會計報表公布日這兩個時間段所有財務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事實上公司往往在資產負債表日前后調整損益,美化財務狀況。
綜上所述,虛假財務報告不僅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正常發展,而且也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虛假財務報告產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要有效的防范其產生,需要社會各界加強會計法規和會計法律制度的建設,從根本上杜絕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的根源,為企業,國家的和諧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摘要]財務報告舞弊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并一直令會計界頭痛的問題。如何對財務報告舞弊行為進行有效治理,這不僅是理論研究者和會計實務人員探討的課題,更是廣大財務報告使用者共同關注的焦點。有鑒于此,本文運用財務報告舞弊的相關理論,在對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就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上市公司外部監督體系的構建這兩大層面,對防治企業財務報告舞弊進行了有益的社會思考。
[關鍵詞]財務報告舞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一、國內外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務報告舞弊事件頻發,這種不法經濟行為掩蓋了企業財務的真相,導致投資者決策錯誤并使資本市場陷入困境。為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舞弊的相關理論,本文擬對國內外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進行實證分析。
1.美國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概述
美國典型的財務報告舞弊案,當首推美國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在20世紀初的轟然隕落。安然公司營運的天然氣與石油曾占全美市場的20%,經營業務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并因此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位居《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第七位,成為華爾街財務分析師力薦的藍籌股。
然而,隨著安然公司在2001年10月16日第三季度虧損6.18億美元及其在1997年到2000年間由關聯交易共虛報了5.52億的盈利這一系列內幕消息的公布,安然股東財富瞬間蒸發,流通市值由顛峰的680億美元跌至不足2億美元,下跌了99.92%。安然大廈的崩塌給全球證券市場、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震撼,不亞于“9·11”事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的綜合分析
①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手法主要是以虛假手段高估資產、高估利潤、隱瞞負債。首先,安然公司設立了大約3000家關聯企業來進行“對倒”交易,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使公司進行大量的表外融資,以提高信用等級;又可以虛構交易規模,編造會計利潤。其次,安然策劃不具經濟實質的對沖交易以掩蓋投資損失;空掛應收票據以虛增資產和股東權益。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在向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提交的重新編制的1997年至2001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中,就公開承認該期間曾高估利潤5.9億美元,隱瞞負債6.28億美元。
②按照財務報告舞弊動因的理論分析,安然舞弊案的發生囊括了四因素理論中的所有因素。
首先,安然的管理層具備貪婪和需求的兩大要素。安然的管理層想把安然構建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公司,為實現這一目標,安然實施了“從美國到印度、從能源管道到寬帶網絡”的瘋狂擴張政策。但這種盲目擴張并未成功,當關管理層無法實現許諾的發展速度時,就開始尋求“第二條道路”——人工增長法,即通過秘密交易和“創造性”的會計方法來粉飾業績,以便繼續博取投資者的青睞。而另一方面,為了保住自己的分紅,安然管理層毫無羞恥感地“盜取”公司員工和廣大投資者的財富。這樣,虧空黑洞越來越大,在承認了12億美元的虛假利潤后,安然又掙扎了大約六個星期,終于宣告破產。
其次,安然的保密措施在為其財務報告的舞弊行為提供契機的同時,也能有效地防止外人揭穿和披露舞弊行為的可能。就連為安然歡呼的人也承認:沒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錢到底是怎么掙的!其原因在于安然一方面以“防范競爭對手”為由,以商業秘密名義把收入或利潤的細節保護起來;而另一方面他們提供的財務數據又通常過于繁瑣和混亂不清,連為標準普爾公司這樣的債務評級公司負責財務分析的專業人員,都無法弄清這些數據的來由。不管是極力推薦安然的賣方分析師,還是想證明安然不值得投資的買方分析師,都無法打開安然這只黑盒。”
2.中國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概述
1986年烏魯木齊市新產品技術開發部和天山商貿公司先后成立,從事彩相沖擴、服裝批發、食品加工、計算機銷售等業務,這也是德隆的前身。1992年新疆德隆實業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800萬元;并成立新疆德隆房地產公司,開始進入娛樂、餐飲和房地產投資領域。1994年新疆德隆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1億元,在新疆進行農牧業開發。1995年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設立北美聯絡處,拓展國外業務。1996年受讓新疆屯河法人股,組建新疆屯河集團。1997年受讓沈陽合金法人股,進入家用戶外維護設備、電動工具制造領域;受讓湘火炬法人股,進入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1998年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改制為新疆德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并成立中國民族旅行有限公司,進入旅游業。1999年成立了北京喜洋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武體育交流有限責任公司,進入文體產業。2000年在上海浦東注冊成立德隆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控股新疆德隆集團和新疆屯河集團;同年8月,更名為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冊資本增至5億元人民幣。2001年成立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黨委。2002年德隆大廈落成并投入使用。
可見,德隆的發展歷程非常神速,然而在2004年4月14日,對于風光的德隆來說是個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駕馬車”: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資第一次集體“跌停”。這不僅反映了市場對德隆的信心喪失,也增加了市場流傳的德隆資金鏈斷裂的真實性。德隆王朝的瓦解在2004年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2)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的綜合分析
①德隆財務報告舞弊的主要手法是通過財務報表造假、關聯擔保和關聯交易等方式騙取銀行巨額貸款、挪用上市公司現金。a.財務報表造假。德隆財技高明是大家公認的,只需在一夜之間弄來幾億到上市公司賬上去,或者更簡單的方法,只需通過關聯的金融機構(如南昌市商業銀行,昆明市商業銀行)出示一下存單。b.關聯擔保和關聯交易。從當前上市公告的數據來看,合金投資為蘇州太湖擔保貸款9959萬元,為星浩特擔保4500萬元的貸款,為蘇州美瑞擔保1.38億元的貸款,然而,蘇州太湖委托德恒證券理財8000萬,星浩特委托德恒證券理財6400萬,蘇州美瑞委托恒信證券國債投資7000萬元,除了與美資合作的蘇州美瑞外,委托德隆旗下金融機構理財的數目都大致與擔保借貸的數目相同。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的2億多資金就合法的成了德隆炒股的資金。
②德隆財務報告舞弊的動因主要有激進目標和盲目擴張與業績的失衡、上市保殼、圈錢謀私利等。首先,從目標定位來看,德隆與前述發達國家的兩個案例相似,其一直遵循著的理念是產業整合做成行業老大,而且只涉足傳統產業。從德隆發展及擴張的過程中,企業戰略政策過于激進,上市公司激進的目標在無法實現時必然會成為上市公司操縱財務報告、粉飾財務指標的導火索。其次,為上市保殼,進而圈錢謀私利,粉飾財務指標、操縱會計信息就成為了德隆的重要事務。
二、防治財務報告舞弊的對策辦法
從上述發達國家與我國的兩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國安然案屬于在資本和金融市場高度發達、各項機制相對健全國家的典型案例,其舞弊手法是高明而隱蔽的;而我國的德隆舞弊案則屬于高技術含量的舞弊犯罪,其舞弊手法除了造假外,還廣泛運用了關聯企業和關聯擔保、關聯交易等復雜方式。但無論是哪一類型,也無論其手法高明與否,都與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和外部監督體系的不完備密切相關。因此,防治財務報告舞弊的良方,無疑當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外部監督體系的構建這兩方面來共同思考。
1.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
(1)加強對大股東的控制
雖然我國正在推行的股權分置改革能夠有效的解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所帶來的弊端,但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大股東“一股獨大”的狀況在短期內不可能很快就得以解決,即使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東問題仍會存在。為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東權力行使,避免出現通過財務報告舞弊而牟利的現象發生。一般來說,對大股東控制可以采用以下兩種途徑進行:
①權力制衡。由于大股東控制的根源在于大股東對公司具有控制權,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直接方法就是分散公司的控制權,使股東的股權結構類似,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比如股改后進行國有股減持,當然這一辦法比較直接,需要充分的研究。考慮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作為過度的辦法,也可以建立中小股東表決權的信托制度。因為當前我國大量的中小股東由于勢單力薄,加上受業務素質和技術條件等的限制很難做出有影響的決策,因此往往只有名義上的發言權,使得股東大會被大股東所操縱,對董事會的監督作用也無從實現。而表決權信托制度可以將為數眾多的中小股東的表決權集中起來,使他們作為個人在股東大會原本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聲音變的有分量,從而達到影響公司決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股東及其管理層的投機行為。
②對大股東的行為進行控制。當前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對大股東及其管理層的行為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比如證監會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03年8月聯合了56號文件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進行了限制。但這方面的規定太少而且層次有限,還沒有調動起廣大中小股東維權的積極性。因此一方面證監會及其有關部門針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且較典型的侵犯相關利益者的大股東和管理層行為進行明令禁止,對違反者給以嚴肅處罰外;另一方面對其他一些存在但不普遍的大股東及其管理層侵權行為應有關通告予以明示。
(2)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雖然引進了獨立董事制度,但獨立董事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為使獨立董事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完善獨立董事的選聘機制。目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強,與其選聘機制有關,因此可考慮:在股改完成后及國有股減持前,可以由大股東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但在股東大會表決時,提名的大股東應該回避;在股票全流通及國有股減持后,可以借鑒外國經驗由專門委員會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再由股東大會表決通過。
②建立有效的獨立董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獨立董事的積極性。有效的獨立董事激勵約束機制應在公司治理的基礎上,將權力、責任和利益有機結合,建立有效的報酬機制和聲譽機制。具體而言,即:一方面,應對獨立董事的報酬實行固定報酬加延期支付部分,支付主體應改為證監會或獨立董事協會,并由支付主體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費,這樣既提升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又由于延期支付收益與獨立董事工作的業績密切相關,促使獨立董事更加關注公司的長遠利益。另一方面,還應注重獨立董事的聲譽機制的建設,通過對獨立董事的工作業績及時予以披露和宣傳,從精神上滿足獨立董事的需要更能有效激勵獨立董事。
(3)加強和改進監事會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諸多因素,監事會并沒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需完善監事會組織結構,增強監事會的獨立性。進行監事會人員構成改造,改變監事會成員的產生辦法,降低大股東或控股股東代表在監事會上的席位,增加其他相關利益者代表在監事會中的席位,同時監事候選人應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監督能力,使監事會的作用得到真正的發揮。
2.構建上市公司外部監督體系
(1)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結果,為了達成一致,留有較多的選擇空間,這也為財務報告舞弊埋下了伏筆。公司管理當局往往會利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漏洞進行舞弊,所以加強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自身建設,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和制度就成了當務之急。
①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調整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基本原則。眾所周知,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的質量特征,這兩個質量特征到底誰應該居于主體地位還一直存在爭議。但正如我國著名會計學者葛家澎所指出的:我們絕不能反對相關性的重要性,會計信息應當具有相關性,但相關性要有可靠性來落實。如果相關的信息不可靠,等于不相關。強調相關性不能犧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誤導使用者。特別是就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果過分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則可能加重財務報告舞弊,因此,當前應該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為重。
②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嚴謹。首先,盡量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觀性,減少會計準則中的模糊性語言和概念,減少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其次,在制定新的會計準則時,應做好調查研究,不要照搬國外現成經驗,使制定的會計準則符合中國實際。
③建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評估制度。美國在1997年公開對已經頒布并生效的會計準則進行了評估,因此,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中國也應該建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評估制度,建議財政部相關部門會同各方面專家盡早制訂出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評估制度,定期對已頒布生效的準則和制度進行評估。對那些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質量較低的準則和制度應重點關注,集中有關的人力物力優先修訂。
(2)完善政府監管
①進行監管政策的市場化改革,消除誘發財務報告舞弊的政策因素。在比較成熟的證券市場中,企業上市與退市取決于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資者偏好等因素,政府更多的是充當服務與裁判角色,維護交易的誠信、公平、公正、公開。
②加大對舞弊公司的處罰力度。公司的會計行為是受自身利益和外部環境約束的綜合結果,如果違規的會計行為沒有受到處罰,公司在利益驅使下就會傾向于選擇違規行為;若加大對財務報告舞弊行為的懲罰力度,就能產生威懾作用。
③理順監管體制,提高監管人員素質。當前能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機關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和審計署等,雖然各部門間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但還是存在“政出多門”的現象,因此有必要理順監管體制。同時證券監管機構也要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增加監管專業人員,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使其能夠及時發現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問題。
(3)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
注冊會計師對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起到質量把關的作用,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是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直接評判。因此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上市公司向證券市場上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如若注冊會計師未盡到應有的職業勤勉,就很難保證上市公司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為此必須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及其行業的監管,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
近年來,我國財政體制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財政部門開始循序漸進的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在公共財政體制下,要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財政管理的公開、公正、透明,考察部門預算的合理性及其執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購成本的公允性,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實施有效的監控等,都需要相應的政府會計信息作支撐。與此同時,政府出于向納稅人、國債購買者和投資者等政府資金的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如納稅人對于政府資產管理的關注,國債購買者和投資者對于政府債務結構和償債能力的關注等),出于監控財政資金的使用和加強政府自身資產和負債管理的需要,我國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政府會計核算標準和財務報告制度。
政府績效評價制度的建設離不開政府財務報告的改進
隨著我國新一屆政府開始推行問責制和公共財政體制要求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追蹤問效,我國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對政府部門及官員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在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政府績效評價標準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為政府績效評價提供數據的政府會計信息和其他有關信息則更加重要。從這個角度講,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離不開政府會計的改革和政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如果要評價財政項目的有效性,就必須依賴于政府會計提供有關項目成本的信息和由項目所形成資產的信息如果要評價某一政府或者部門的工作業績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需要依賴于政府財務報告中所包括的營運績效表和資產負債表所提供的有關收入、費用、資產、負債信息等。
改進政府財務報告是加強社會監督的需要
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對于政府財務狀況、運營績效和現金流量信息也日益關注,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知情權,從而對政府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監督網。政府要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解脫其公共受托責任,滿足社會監督的需要,也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會計標準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
結束語
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會計的“產品”,它向社會公眾提供有助于分析和評價政府的受托業績及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財務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據此做出相關決策。政府財務報告在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架起一座重要的信息溝通橋梁,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實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政府財務信息只是散見于政府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或稱政府財政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以及政府工作報告等政府報告中。我國在政府財務報告的構建方面,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對于政府財務報告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
會計一般原則中的客觀性,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在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企業財務報告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其披露的會計信息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正在逐步失去其相關性。
(一)財務報告信息含量不夠完整
首先,完整性缺乏是現行財務會計模式的固有弊病。以交易為基礎的現行財務會計模式勢必會對某些與交易無聯系但卻十分重要的期間價值變化不反映。可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企業對經營業績的反映和控制難以令人滿意。例如企業經營過程之中造就的競爭優勢,因為不與企業的交易活動直接相關,因此在財務報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這類事項或情況卻對企業日后的經營業績意義深遠。
其次,現行財務報告的不完整性還在于它實際上是一種通用格式的報表,它提供給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會計信息,并將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予以程式化。然而,隨著新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會計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喚通用格式財務報表以外的、有利于特殊信息需要的“專用”財務報表。且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被估價的資產不同、報告公司的環境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所以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程式化的通用格式的報表,實在難以滿足上述需求。
再次,現行財務報告的核心是企業的有形資產,而對企業內生的人力資源狀況和各種軟資產如商譽、知識產權、企業文化等未能得到真實而公允的反映,一些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也在財務報告中長期被忽視。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些軟資產才是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和市場價值的動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現。據統計,1995年美國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例高達60%,特別是根據1997年中國品牌價值報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高達479.78億美元,中國第一品牌紅塔山的品牌價值也達353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在一些高技術企業和大型企業中,無形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視。然而傳統的財務報告對此卻無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導致當今類似英特爾、微軟之類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場價值通常比賬面價值要高出3—8倍,從而不能有效滿足信息使用者基于無形資產的決策需求。
(二)財務報告信息反映不夠準確
不可否認,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中,估計和判斷客觀存在,“不確定性”貫穿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事實上,只要現行財務會計模式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主,那么財務會計處理過程之中的估計和判斷就不可避免。例如,壞賬準備的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年限和殘值確定,無形資產經濟壽命認定,職工退休金和遞延所得稅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再有,在會計處理過程中,不可掩蓋地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1重法律形式而輕經濟實質。要使會計資料反映如實,那就必須根據其經濟實質,而不是依據法律形式進行反映和核算。因此,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發生背離時,會計核算應根據經濟實質進行會計處理。盡管現代財務會計模式中不乏“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運用的典型例子,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律形式”取代“經濟實質”在會計處理中很有市場。例如,按現行財務會計理論,資產被定義為未來的經濟利益,但是,究竟有多少資產是按照現值去計量?有多少歷史成本屬性對資產計量的結果與經濟事實相符?再如,在進行有退款權的產品銷售處理時,會計人員往往在交易發生時就完全確認為收入,但經濟事實卻是與該商品相聯系的風險并未完全轉移或排除。
2重成本而輕價值。成本、價格和價值是經濟學中的三個重要概念,但具體到會計核算,要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卻并不容易。譬如,對特定的會計主體而言,若以一定價格購進一臺固定資產,當固定資產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后,原來支付的價格就體現為固定資產成本的一部分,在會計學之中,這時價格就轉化為成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僅僅代表資產的存量特征,價值則代表了資產的流量特征,現行財務會計模式重成本輕價值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到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來會計學者提倡重價值卻是站在提高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立場或角度上的。因此,現行財務報告重成本輕價值是不適宜的。
3重利潤核算而輕現金流量。現行財務報告力爭體現資產負債觀,而非收入費用觀,但在財務報告中卻并末始終如一地貫徹這一思想。例如:過分注重盈利的核算;過分強求收入、費用的配比而忽視資產計價;過分注意最終的利潤數據。而對代表企業實際支付能力的現金流量狀況長期忽視。但是,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關心的是企業現金流入、流出的時間,金額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有助于評估企業支付股利的能力、償債能力,并通過分析企業盈利數字和現金凈流量的差異來調整投資策略。
(三)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不夠及時
1重定期報告輕實時披露。信息的最大特點在于時效性。隨著競爭的加劇;科技的進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異,經濟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企業的經營類型和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會隨時轉換。會計信息使用者要求會計能夠提供“實時”信息。為了向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情況,現行財務報告采取了定期報告的制度。然而,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無法達到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時限過長,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過時的信息往往無助于決策甚至有害于決策。英國巴林銀行倒閉一案就是最好例證。因此,滿足用戶信息需求,提供更短期間的財務報告就成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共同心愿。
2重歷史經濟活動記錄而輕對未來經濟活動的及時預測。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數據的匯總表。會計要素的定義應該包含現在和未來這兩個時間點的交易和事項,事實卻并非如此。在經濟環境變化不顯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結果財務報告及其因果聯系去推測企業的未來,但在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的條件下,不可能直接用過去的財務報告去及時推測企業未來,這就導致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大大降低。
(四)財務報告項目結構不甚合理財務報表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損益表上:
第一、損益表中未列出銷貨退回、折讓和折扣。而銷貨退回、折讓金額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戶對企業商品質量、規格的滿意情況。由于未列出它們,管理者不能從表中了解客戶對企業商品的評價。未列出銷售折扣額,管理者就難以知道企業為擴大銷售和減少壞賬風險所用經營策略的實施情況。第二、未將非常損益與正常損益分開。非常損益是指非管理當局所能控制的損益項目,其性質特殊、具有偶發性,表內的營業外收支包含較廣,非常損益僅僅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未將非常損益與正常損益分開,這就使人們對企業財務成果難以分清哪些是經營決策的結果,哪些不是企業所能控制情況下非經常發生的結果。從而不利對企業績效進行正確評價和對現金流量作出正確預測。第三、缺乏極為重要的每股盈余項目。第四、將投資收益單列一項缺乏一定邏輯性。
此外,附注內容簡單粗糙,財務情況說明書形式單一,缺失重要信息披露等等,也是現行企業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2、解決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存在問題的對策
社會經濟環境和會計信息使用需求的變化是推動會計發展的兩大動力。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企業內外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已擺在重要位置。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更好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對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已勢在必行。筆者認為,現行企業財務報告的改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擴展信息披露范圍,適當增加報表附注內容。
按照財務報告的充分揭示原則,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并使用戶易于理解,亦即財務報告應揭示所有對用戶的理解及決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此應在現行財務報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適當擴展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僅要有財務信息,還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不僅要有定量信息,還要披露定性信息;不僅要有確定的信息,還要披露不確定的信息;不僅要有歷史信息,還要披露預測信息;不僅要有整體信息,還要披露分部信息。因此,財務報告的內容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第一、要增加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揭示,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充分披露它的價值變動、報酬與風險的轉移、潛在風險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以配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
第二、要注重知識資本、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軟資產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視對企業未來價值預測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披露企業未來價值趨勢,諸如企業投資、產品市場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產品開發、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預測數據等。
第四、要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環境因素而產生的或有負債、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環境風險損失等影響企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第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東權益稀釋方面的信息。否則公司經營者易通過權益交換方式來降低利息費用,虛增企業利潤,可能誘導投資者作出有損經濟利益的決策。
第六、增加財務報表附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行財務報告仍停留在以報表為主要內容的階段。而發達國家會計報表附注長度幾乎是報表本身的5倍,因而適當增加報表附注,增加有用信息的披露,是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也是充分體現會計信息全面性、相關性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相應會計準則,創新會計確認、計量標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會計確認和計量必須創新,才能解決內容復雜,而納入報告進行確認、計量有困難的難題。一是會計確認的范圍要擴大,確認的標準要更新。二是計量屬性須重新解釋。要從廣義上理解貨幣量度,不以貨幣量度為限,鼓勵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例如:衡量一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可以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度量:(1)市場占有率可用百分比來量化;(2)顧客滿意度可用“很滿意”、“滿意”、“不滿意”等概念量化;(3)企業風險可用概率來量化。可見,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就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改進。三是要適當拓展計量標準的范圍。由單一計價模式向多元計價模式轉變,由歷史成本計量向現行價值計量轉變,同時要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解決諸如自創商譽等項目如何確認和計量的問題。
(三)縮短報告時間間隔,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
當前,企業面臨的現實是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衍生工具不斷涌現,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日益顯著,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而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在時效上不能很好地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須建立一套能提供實時信息的財務報告制度。一方面,定期報告仍要存在,作為財務成果分配的依據;另一方面,編制實時報告作為有效決策的依據。為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及時性,我國中期財務報告可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在時間上采用季報編制形式,在內容上要重點突出,避免“小而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會計數據能通過計算機進行實時的處理與反映,會計人員賬務處理一完成,計算機就可以自動生成報表。這就大大縮短了報告輸出的時間間隔。其次,必須建立和完善實時財務報告系統。通過互聯網企業會計信息已經成為企業與用戶溝通的重要手段。網絡會計使會計信息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寬,減少了會計信息產生、傳播與利用的時間間隔。我們可要求需要外送財務報告的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進入實時財務報告系統,這樣不僅給使用者獲取企業財務報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遏制一家企業兩套帳甚至多套帳的做法。再有,職能部門可將查處的虛假財務報告問題在網站上公布,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問題揭露,使會計信息的用戶早做防范。
(四)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改進財務業績報表
第一,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應將這三張報表結構進行調整,將披露的會計信息劃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部分。企業的核心業務,是指正常的或經常的交易或事項。例如,正常或經常性的經營活動以及經常性的非經營利得或損失。而非核心業務是針對于具體的企業來說是非典型的經濟業務或偶發性的交易或事項。當然,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的劃分是相對的,也是因企業而不同的。將企業的經營業務劃分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可以力保集中資源向使用者提供最能夠反映企業經營趨勢的會計信息。
第二,改進財務業績報表。在改進財務業績報告時,可以充分借鑒英國、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兩張財務業績報表的觀點,即在保留現行利潤表的前提下,增加一張與之同等重要的全面收益表,來更有組織地列示那些已經得到確認但直接在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中進行報告的末實現利得項目。這種處理方法有以下優點:一是可以保留使用者熟悉的利潤表格式,避免因報告全面收益使現行實務發生太大的改變;二是增加了末實現利得項目對使用者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和公司間報表的可比性;三是全面收益表根據現行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加工而成,編制成本可降至最低。在我國推行全面收益表,不僅必要,而且可能,這是因為:
首先,在現階段推行全面收益表,對于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進而促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都十分必要。
其次,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決我國已經出現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會計難題。我國目前已有不少利得項目繞過利潤表直接進入資產負債中所有者權益部分,如外幣折算差額、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利得等。隨著我國金融業務的發展,政府部門也在抓緊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準則,如果以公允價值作為衍生工具的計量屬性,那么就必須解決公允價值變動的確認和報告問題。可行的解決辦法還是在現行財務體系中增加全面收益表。
再次,推行全面收益表還是會計國際化的需要。我國已經加入WTO,根據現有WTO協定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條款,在“合理、客觀、公正”的前提下,我國將逐步開放國內會計市場。另外,國內有些企業不斷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籌資,他們也要求縮小與國際慣例之間的現實差異,降低公司的籌資成本。
總而言之,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在新經濟條件下受到了諸多沖擊,必須改革,但改革中我們一定要堅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則,一定要考慮財務會計自身的理論與方法,一定要在會計準則的規范內進行。只有這樣,現行企業財務報告的改革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1、我國現行政府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
我國迄今還沒有一份能夠集中、全面、完整、系統地反映政府財務受托責任的政府財務報告。政府財務報告不能向公眾和監督部門提供更多的政府會計信息,難以集中、全面、完整、系統地考核和評價政府財務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全面解除財務受托責任。尤其是作為反映國家財政情況全貌的預算報告和決算報告,內容量往往只夠占用一兩個報紙版面。我國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政府財務報告內容比較分散
我國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中均規定了相應的一套會計報表,但各會計報表自成體系、分別編報,沒有一套能完整集中地反映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全貌的合并會計報表,使人民代表大會等政府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難以全面、系統地考核和評價政府財務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與此同時,政府也難以向人民代表大會等政府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全面解除財務受托責任。
2.政府財務報告的內容不夠完整,披露的信息過于簡單
現行財務報告只能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它只是政府會計的一個側面,而不能充分反映整個政府和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一些資產產權股權、債權、債務的情況沒有核算或者核算得比較粗略,即使是收支情況也未能與預算項目協調配合,難以充分反映預算收支的執行結果。
2、改進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必要性
1.改進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我國政府職能逐步轉換的過程。新一屆政府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綱領和建立透明政府、績效政府的目標。政府職能的轉換,體現著以下基本精神:
(1)強調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資金,來管理國家各項事務包括各項國有資產和財政性資金,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務。
(2)政府應當為人民當好家,理好財,政府應當接受人民的監督和評價,其中包括對國有資產管理、債務管理和財政性資金管理的監督和評價。
(3)在市場力量逐步增強、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和政府職能逐步轉換的情況下,人民與政府之間需要真正建構起委托與受托之間的關系,政府負有公共受托責任。
(4)政府的功能將逐步向服務型、管理型、績效型轉換。毫無疑問,實現上述政府職能的轉換,建立一個完善的政府信息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在整個政府信息系統中,政府會計信息是政府信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政府職能轉換、提高政府透明度的重要一環。政府財務報告關注整個政府的資產負債狀況和運營績效,可以完整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運營情況和現金流量,有助于解脫政府公共受托責任,滿足人民群眾等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要。因此,政府職能的轉換要求政府財務報告的改進。
2.改進政府財務報告是公共財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財政體制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財政部門開始循序漸進的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在公共財政體制下,要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財政管理的公開、公正、透明,考察部門預算的合理性及其執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購成本的公允性,對財政資金的使用實施有效的監控等,都需要相應的政府會計信息作支撐。與此同時,政府出于向納稅人、國債購買者和投資者等政府資金的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如納稅人對于政府資產管理的關注,國債購買者和投資者對于政府債務結構和償債能力的關注等),出于監控財政資金的使用和加強政府自身資產和負債管理的需要,我國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政府會計核算標準和財務報告制度。
3.政府績效評價制度的建設離不開政府財務報告的改進
隨著我國新一屆政府開始推行問責制和公共財政體制要求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追蹤問效,我國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對政府部門及官員進行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在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政府績效評價標準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為政府績效評價提供數據的政府會計信息和其他有關信息則更加重要。從這個角度講,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離不開政府會計的改革和政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如果要評價財政項目的有效性,就必須依賴于政府會計提供有關項目成本的信息和由項目所形成資產的信息如果要評價某一政府或者部門的工作業績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需要依賴于政府財務報告中所包括的營運績效表和資產負債表所提供的有關收入、費用、資產、負債信息等。
4.改進政府財務報告是加強社會監督的需要
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對于政府財務狀況、運營績效和現金流量信息也日益關注,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知情權,從而對政府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監督網。政府要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解脫其公共受托責任,滿足社會監督的需要,也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會計標準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
3、結束語
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會計的“產品”,它向社會公眾提供有助于分析和評價政府的受托業績及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財務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據此做出相關決策。政府財務報告在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架起一座重要的信息溝通橋梁,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實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政府財務信息只是散見于政府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或稱政府財政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以及政府工作報告等政府報告中。我國在政府財務報告的構建方面,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對于政府財務報告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我國現行政府財務報告在披露內容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主要由財政總預算會計報表、行政單位會計報表、事業單位會計報表三大報體系組成。財政總預算會計報表主要由資產負債表、預算執行情況表、預算執行情況說明書及其附表等報表組成;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報表主要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細表、基本數字表和報表說明書等報表組成。這一政府財務報告體系是在1998年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后開始實施的,與當時的形勢是相適應的,但隨著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組織,這樣一套政府財務報告在披露內容上的弊端越來越暴露出來。我認為我國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在披露內容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沒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擔的債務情況
反映政府所承擔的債務情況的財務報告主要是資產負債表。
目前,我國財政總預算會計的資產負債表反映一級政府承擔的債務情況的項目主要有三個:“借入款”項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數額舉借的國內和國外債務,以及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法律和國務院特別規定舉借的債務;“與上級往來”項目反映的是在預算執行期間本級財政對上級財政形成的債務;“暫存款”項目反映的是在預算執行期間財政對預算單位形成的債務。這樣看來,目前政府財務報告披露的政府債務范圍過窄,沒有披露政府的隱性債務。長期以來,我國著重強調政府財務報告是為政府的預算管理服務的,因而一些與政府的預算收支沒有直接關系的重要債務信息被忽視或遺漏,如政府欠發工資、社會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擔的各種借款、國債的未來還本信息負擔、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壞賬等,因為它們都不涉及當前的預算支出,對于這些情況,不僅社會公眾難以進行監督,財政部門也缺乏準確的了解。
(二)沒有真實地反映政府的運營成本和運營績效
長期以來,我國的預算會計主要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的核算基礎,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教育等事業單位會計都不進行成本核算,對內不計算成本,對外也不報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編制的政府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幫助使用者評判政府的運營成本,特別是有關的服務成本,如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目前就眾說紛紜,社會公眾很難從政府財務報告中得到權威的評判信息。除了沒有如實地反映政府的運營成本外,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也沒有如實地反映政府的投入產出情況,不能準確地反映政府的運營績效和受托責任,如政府對國有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權的管理這一重要的信息并沒有一個完整披露,這和當前我國強調的公共績效管理理念有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績效管理的開展與政府受托責任的強化。
(三)不能如實地提供國庫現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從2001年起,我國開始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這一改革在全國已基本完成。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后,所有財政性資金的收支活動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導致國庫現金大大增加,但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既沒有提供現金流量表,國庫對外也沒有公布“國庫現金日報表”及“國庫現金月報表”,這就沒有如實地披露政府國庫現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國庫現金的流入、流出及結存情況,政府對國庫現金余額采取了何種運營方式,取得了怎樣的運營績效,制定了什么樣的風險控制機制等,社會公眾知之甚少。
(四)資產負債表的項目設置不科學
我國政府財務報告中有關報表的項目設置不科學的內容很多,這里筆者重點談談資產負債表的項目設置問題。現行預算會計制度規定,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按資產+支出=負債+凈資產+收入這一會計等式設計資產負債表,其結構為左邊為資產部類,包括資產和支出兩大類項目,右邊為負債部類,包括負債、凈資產和收入三大類項目,因而在資產負債表的項目設置上,既設置了資產、負債、凈資產三類項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兩類項目,這樣的項目設置顯然不科學。從國外政府會計的資產負債表和我國企業會計的資產負債表來看,其項目設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兩類項目,因此,我國政府財務報告中的資產負債表在項目設置上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沒有與我國企業會計接軌,同時還與收入支出表中的項目造成毫無意義的重復。
(五)沒有包含審計報告,降低了政府財務報告的可信度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預算如何編制、如何執行,財政資金如何使用,產生了什么效益,社會公眾對這些不十分了解,盡管每年三月份財政部部長代表政府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國家預決算草案的報告向社會公布,但報告過于籠統,缺乏必要的審計監督,不僅社會公眾看不懂,專業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門長期大量違規使用資金,國家審計署近幾年每年都審計出高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違規資金,如2005年審計署審計長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04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時,披露了中央部門違規資金高達90億元。對社會公眾而言,不包含審計報告,政府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披露內容的改進
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披露內容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導致我國政府財務報告同其他各國政府財務報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統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運營業績及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借鑒西方國家成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披露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全面、系統地披露政府的債務
我國政府的債務目前主要包括我國政府向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借入的債務,國債的未來還本付息負擔,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壞賬,社會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擔保的各種借款等。這些債務有些已按收付實現制的確認條件,在會計上得到確認,并已在政府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國政府向外國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借入的債務,而更多的隱性債務在會計上沒有得到確認,在政府財務報告中也沒有予以披露,如國債的未來還本付息負擔,政府擔保的各種借款等。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市場經濟國家能夠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全面、系統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債務信息。我國政府財務報告也應改進對政府債務信息的披露,對于符合權責發生制基礎下負債的確認條件和計量標準的政府債務,財政總預算會計應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并在資產負債表中有關項目予以披露;對于不符合具體的負債確認條件和計量標準,無法量化的政府隱性債務,應在政府財務報告附注中披露相關信息,以全面、系統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債務信息。
(二)增加政府運營表、資本性支出表、產出與業績分析表等報表
從2000年以來,我國逐步開展了財政資金績效考評工作,但目前的績效考評主要是為了提高預算管理水平,是為預算管理服務的,如在預算管理中引入了績效預算的思想,對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項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績效考評制度。但目前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明顯示滯后于財政績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實地提供政府的運營成本和運營績效這方面的信息,鑒于這種情況,筆者建議借鑒外國的經驗,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增加政府運營表、資本性支出表、產出與業績分析表等報表,將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轉變為順應公共績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國家預算執行信息為重點,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體財務狀況、運營成本和運營績效的綜合性財務報告。
(三)增加現金流量表
目前,我國學術界正在進行預算會計改革有關問題的探討,在政府財務報告中是否增加現金流量表意見不一。但筆者認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應增加現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國庫現金的流入、流出數量及余額大大增加了,為了加強對國庫現金的監督管理,政府財務報告必須全面、真實地披露國庫現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對國庫現金余額的運營信息。
第二,隨著我國政府履行的受托責任越來越廣泛,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對于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政府財政年度的現金流量情況是他們進行分析評價和作出各種決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別是今后我國預算會計的核算基礎由收付實現制度變為權責發生制后,這方面的信息更為重要。
(四)資產負債的項目列示
資產負債表應是反映政府某一時點靜態財務狀況的報表,而我國現行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的資產負債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項目,這就說明現行的資產負債表是反映某一會計期間動態財務狀況的報表,因此,有必要刪去資產負債表中的收入、支出項目,改為按資產=負債+凈資產的會計等式設計新的資產負債表,僅列示資產、負債、凈資產三類項目。建議在財政總預算會計的資產負債表中,在資產類項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資資產、對內貸款、對外貸款等項目,以全面反映一級政府所擁有的資產;在負債類項目下不增加列示國內債務、國外債務、借入轉貸資金等項目,以全面反映一級政府所承擔的債務;在凈資產類項目下增加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貸款基金等項目,以全面反映一級政府所擁有的資資產。
(五)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增加審計報告
政府財務報告必須接受客觀、公正的審計,只有在此基礎上對政府財務報告進行分析才具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講,政府行政當局編制政府財務報告、社會公眾、立法機構等使用政府財務報告,由于使用政府財務報告的立場與提供政府財務報告的立場不一致,政府行政當局提供的政府財務報告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就會受到使用者的懷慮,這就要求政府審計機關或其他社會審計機構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過對政府財務報告進行審計,提供客觀、公正的鑒證報告,使政府財務報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責任。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在政府財務報告中增加審計報告,借以保證政府財務報告披露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摘要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部門及其附屬機構向國家權力機關、決策機構、資源提供者、社會公眾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真實、可靠、有用財務信息的書面文件。我國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在其披露內容上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許多問題,迫切需要改進。
關鍵詞政府財務報告問題改進
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部門及其附屬機構向國家權力機關、決策機構、資源提供者、社會公眾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真實、可靠、有用財務信息的書面文件。從內容上來說,政府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須全面、真實、可靠、透明,能夠充分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運營績效及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使政府財務報告既能夠為國家權力機關、政府決策機構宏觀決策服務,又能夠為政府管理服務,同時還能夠充分滿足社會公眾對政府財務報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都在不斷地豐富、完善政府財務報告的披露內容,而我國現行的政府財務報告從其披露內容上來看不僅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差甚遠,而且也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許多問題,迫切需要改進。
[摘要]財務報告舞弊是一個具有300多年歷史,并一直令會計界頭痛的問題。如何對財務報告舞弊行為進行有效治理,這不僅是理論研究者和會計實務人員探討的課題,更是廣大財務報告使用者共同關注的焦點。有鑒于此,本文運用財務報告舞弊的相關理論,在對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就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上市公司外部監督體系的構建這兩大層面,對防治企業財務報告舞弊進行了有益的社會思考。
[關鍵詞]財務報告舞弊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一、國內外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財務報告舞弊事件頻發,這種不法經濟行為掩蓋了企業財務的真相,導致投資者決策錯誤并使資本市場陷入困境。為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舞弊的相關理論,本文擬對國內外財務報告舞弊的典型案例進行實證分析。
1.美國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概述
美國典型的財務報告舞弊案,當首推美國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在20世紀初的轟然隕落。安然公司營運的天然氣與石油曾占全美市場的20%,經營業務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美元,并因此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位居《財富》雜志“美國500強”第七位,成為華爾街財務分析師力薦的藍籌股。
然而,隨著安然公司在2001年10月16日第三季度虧損6.18億美元及其在1997年到2000年間由關聯交易共虛報了5.52億的盈利這一系列內幕消息的公布,安然股東財富瞬間蒸發,流通市值由顛峰的680億美元跌至不足2億美元,下跌了99.92%。安然大廈的崩塌給全球證券市場、注冊會計師行業的震撼,不亞于“9·11”事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案的綜合分析
①安然財務報告舞弊手法主要是以虛假手段高估資產、高估利潤、隱瞞負債。首先,安然公司設立了大約3000家關聯企業來進行“對倒”交易,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使公司進行大量的表外融資,以提高信用等級;又可以虛構交易規模,編造會計利潤。其次,安然策劃不具經濟實質的對沖交易以掩蓋投資損失;空掛應收票據以虛增資產和股東權益。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在向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提交的重新編制的1997年至2001年第二季度的財務報告中,就公開承認該期間曾高估利潤5.9億美元,隱瞞負債6.28億美元。
②按照財務報告舞弊動因的理論分析,安然舞弊案的發生囊括了四因素理論中的所有因素。
首先,安然的管理層具備貪婪和需求的兩大要素。安然的管理層想把安然構建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公司,為實現這一目標,安然實施了“從美國到印度、從能源管道到寬帶網絡”的瘋狂擴張政策。但這種盲目擴張并未成功,當關管理層無法實現許諾的發展速度時,就開始尋求“第二條道路”——人工增長法,即通過秘密交易和“創造性”的會計方法來粉飾業績,以便繼續博取投資者的青睞。而另一方面,為了保住自己的分紅,安然管理層毫無羞恥感地“盜取”公司員工和廣大投資者的財富。這樣,虧空黑洞越來越大,在承認了12億美元的虛假利潤后,安然又掙扎了大約六個星期,終于宣告破產。
其次,安然的保密措施在為其財務報告的舞弊行為提供契機的同時,也能有效地防止外人揭穿和披露舞弊行為的可能。就連為安然歡呼的人也承認:沒有人能搞得清安然的錢到底是怎么掙的!其原因在于安然一方面以“防范競爭對手”為由,以商業秘密名義把收入或利潤的細節保護起來;而另一方面他們提供的財務數據又通常過于繁瑣和混亂不清,連為標準普爾公司這樣的債務評級公司負責財務分析的專業人員,都無法弄清這些數據的來由。不管是極力推薦安然的賣方分析師,還是想證明安然不值得投資的買方分析師,都無法打開安然這只黑盒。”
2.中國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及其分析
(1)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概述
1986年烏魯木齊市新產品技術開發部和天山商貿公司先后成立,從事彩相沖擴、服裝批發、食品加工、計算機銷售等業務,這也是德隆的前身。1992年新疆德隆實業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800萬元;并成立新疆德隆房地產公司,開始進入娛樂、餐飲和房地產投資領域。1994年新疆德隆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1億元,在新疆進行農牧業開發。1995年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設立北美聯絡處,拓展國外業務。1996年受讓新疆屯河法人股,組建新疆屯河集團。1997年受讓沈陽合金法人股,進入家用戶外維護設備、電動工具制造領域;受讓湘火炬法人股,進入汽車零部件制造領域。1998年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改制為新疆德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并成立中國民族旅行有限公司,進入旅游業。1999年成立了北京喜洋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武體育交流有限責任公司,進入文體產業。2000年在上海浦東注冊成立德隆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控股新疆德隆集團和新疆屯河集團;同年8月,更名為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冊資本增至5億元人民幣。2001年成立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黨委。2002年德隆大廈落成并投入使用。
可見,德隆的發展歷程非常神速,然而在2004年4月14日,對于風光的德隆來說是個黑色的日子,德隆系旗下的“三駕馬車”: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資第一次集體“跌停”。這不僅反映了市場對德隆的信心喪失,也增加了市場流傳的德隆資金鏈斷裂的真實性。德隆王朝的瓦解在2004年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
(2)德隆財務報告舞弊案的綜合分析
①德隆財務報告舞弊的主要手法是通過財務報表造假、關聯擔保和關聯交易等方式騙取銀行巨額貸款、挪用上市公司現金。a.財務報表造假。德隆財技高明是大家公認的,只需在一夜之間弄來幾億到上市公司賬上去,或者更簡單的方法,只需通過關聯的金融機構(如南昌市商業銀行,昆明市商業銀行)出示一下存單。b.關聯擔保和關聯交易。從當前上市公告的數據來看,合金投資為蘇州太湖擔保貸款9959萬元,為星浩特擔保4500萬元的貸款,為蘇州美瑞擔保1.38億元的貸款,然而,蘇州太湖委托德恒證券理財8000萬,星浩特委托德恒證券理財6400萬,蘇州美瑞委托恒信證券國債投資7000萬元,除了與美資合作的蘇州美瑞外,委托德隆旗下金融機構理財的數目都大致與擔保借貸的數目相同。在這一過程中,銀行的2億多資金就合法的成了德隆炒股的資金。
②德隆財務報告舞弊的動因主要有激進目標和盲目擴張與業績的失衡、上市保殼、圈錢謀私利等。首先,從目標定位來看,德隆與前述發達國家的兩個案例相似,其一直遵循著的理念是產業整合做成行業老大,而且只涉足傳統產業。從德隆發展及擴張的過程中,企業戰略政策過于激進,上市公司激進的目標在無法實現時必然會成為上市公司操縱財務報告、粉飾財務指標的導火索。其次,為上市保殼,進而圈錢謀私利,粉飾財務指標、操縱會計信息就成為了德隆的重要事務。
二、防治財務報告舞弊的對策辦法
從上述發達國家與我國的兩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美國安然案屬于在資本和金融市場高度發達、各項機制相對健全國家的典型案例,其舞弊手法是高明而隱蔽的;而我國的德隆舞弊案則屬于高技術含量的舞弊犯罪,其舞弊手法除了造假外,還廣泛運用了關聯企業和關聯擔保、關聯交易等復雜方式。但無論是哪一類型,也無論其手法高明與否,都與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和外部監督體系的不完備密切相關。因此,防治財務報告舞弊的良方,無疑當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外部監督體系的構建這兩方面來共同思考。
1.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
(1)加強對大股東的控制
雖然我國正在推行的股權分置改革能夠有效的解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所帶來的弊端,但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大股東“一股獨大”的狀況在短期內不可能很快就得以解決,即使在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東問題仍會存在。為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東權力行使,避免出現通過財務報告舞弊而牟利的現象發生。一般來說,對大股東控制可以采用以下兩種途徑進行:
①權力制衡。由于大股東控制的根源在于大股東對公司具有控制權,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直接方法就是分散公司的控制權,使股東的股權結構類似,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比如股改后進行國有股減持,當然這一辦法比較直接,需要充分的研究。考慮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現狀,作為過度的辦法,也可以建立中小股東表決權的信托制度。因為當前我國大量的中小股東由于勢單力薄,加上受業務素質和技術條件等的限制很難做出有影響的決策,因此往往只有名義上的發言權,使得股東大會被大股東所操縱,對董事會的監督作用也無從實現。而表決權信托制度可以將為數眾多的中小股東的表決權集中起來,使他們作為個人在股東大會原本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聲音變的有分量,從而達到影響公司決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股東及其管理層的投機行為。
②對大股東的行為進行控制。當前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對大股東及其管理層的行為也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比如證監會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03年8月聯合了56號文件對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進行了限制。但這方面的規定太少而且層次有限,還沒有調動起廣大中小股東維權的積極性。因此一方面證監會及其有關部門針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且較典型的侵犯相關利益者的大股東和管理層行為進行明令禁止,對違反者給以嚴肅處罰外;另一方面對其他一些存在但不普遍的大股東及其管理層侵權行為應有關通告予以明示。
(2)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雖然引進了獨立董事制度,但獨立董事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為使獨立董事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完善獨立董事的選聘機制。目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強,與其選聘機制有關,因此可考慮:在股改完成后及國有股減持前,可以由大股東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但在股東大會表決時,提名的大股東應該回避;在股票全流通及國有股減持后,可以借鑒外國經驗由專門委員會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再由股東大會表決通過。
②建立有效的獨立董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獨立董事的積極性。有效的獨立董事激勵約束機制應在公司治理的基礎上,將權力、責任和利益有機結合,建立有效的報酬機制和聲譽機制。具體而言,即:一方面,應對獨立董事的報酬實行固定報酬加延期支付部分,支付主體應改為證監會或獨立董事協會,并由支付主體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費,這樣既提升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又由于延期支付收益與獨立董事工作的業績密切相關,促使獨立董事更加關注公司的長遠利益。另一方面,還應注重獨立董事的聲譽機制的建設,通過對獨立董事的工作業績及時予以披露和宣傳,從精神上滿足獨立董事的需要更能有效激勵獨立董事。
(3)加強和改進監事會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諸多因素,監事會并沒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需完善監事會組織結構,增強監事會的獨立性。進行監事會人員構成改造,改變監事會成員的產生辦法,降低大股東或控股股東代表在監事會上的席位,增加其他相關利益者代表在監事會中的席位,同時監事候選人應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監督能力,使監事會的作用得到真正的發揮。
2.構建上市公司外部監督體系
(1)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結果,為了達成一致,留有較多的選擇空間,這也為財務報告舞弊埋下了伏筆。公司管理當局往往會利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漏洞進行舞弊,所以加強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自身建設,建立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和制度就成了當務之急。
①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調整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基本原則。眾所周知,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重要的質量特征,這兩個質量特征到底誰應該居于主體地位還一直存在爭議。但正如我國著名會計學者葛家澎所指出的:我們絕不能反對相關性的重要性,會計信息應當具有相關性,但相關性要有可靠性來落實。如果相關的信息不可靠,等于不相關。強調相關性不能犧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誤導使用者。特別是就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果過分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則可能加重財務報告舞弊,因此,當前應該以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為重。
②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嚴謹。首先,盡量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觀性,減少會計準則中的模糊性語言和概念,減少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政策,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其次,在制定新的會計準則時,應做好調查研究,不要照搬國外現成經驗,使制定的會計準則符合中國實際。
③建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評估制度。美國在1997年公開對已經頒布并生效的會計準則進行了評估,因此,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中國也應該建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評估制度,建議財政部相關部門會同各方面專家盡早制訂出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評估制度,定期對已頒布生效的準則和制度進行評估。對那些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質量較低的準則和制度應重點關注,集中有關的人力物力優先修訂。
(2)完善政府監管
①進行監管政策的市場化改革,消除誘發財務報告舞弊的政策因素。在比較成熟的證券市場中,企業上市與退市取決于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投資者偏好等因素,政府更多的是充當服務與裁判角色,維護交易的誠信、公平、公正、公開。
②加大對舞弊公司的處罰力度。公司的會計行為是受自身利益和外部環境約束的綜合結果,如果違規的會計行為沒有受到處罰,公司在利益驅使下就會傾向于選擇違規行為;若加大對財務報告舞弊行為的懲罰力度,就能產生威懾作用。
③理順監管體制,提高監管人員素質。當前能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的機關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和審計署等,雖然各部門間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但還是存在“政出多門”的現象,因此有必要理順監管體制。同時證券監管機構也要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增加監管專業人員,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使其能夠及時發現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問題。
(3)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
注冊會計師對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起到質量把關的作用,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是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直接評判。因此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上市公司向證券市場上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如若注冊會計師未盡到應有的職業勤勉,就很難保證上市公司提供會計信息的質量。為此必須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及其行業的監管,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
財務報告,也稱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財務報告包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狀況說明書,其中,會計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其相關附表。公司財務報告的功能在于以貨幣形式提供關于企業經濟資源、義務以及影響它們經濟活動的連續記錄。這些項目及其任何變化按照編制報表日公認的財務會計準則加以確認和計量。財務報告的目的是提供關于企業及時、相關、可靠的量化的財務信息。
財務報告關系到高級管理者所關注的許多問題,如公司戰略、與股東的關系、公司股價、股利政策及資本結構。由于信息不對稱,財務報告使用者很難獲得公司全面、準確的內部信息,獲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較缺乏,分析公司財務報告就成為較佳的信息獲取手段。
一、注意閱讀審計報告
公布公司的財務報告通常會附有一份由審計人員出具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專業的注冊會計師根據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在完成預定的審計程序以后出具的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告表示意見的書面文件。它是對整個財務報告質量高低的總體評價,一般有四種類型: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拒絕發表審計意見。這四種意見中,后三種屬于不利意見,注冊會計師將對其提出不利意見的決定作出必要的說明。與財務報表一起的審計報告必須與報表一起閱讀。分析財務報告時,應當特別注意這些不利意見,盡量剔除引發這些不利意見的錯誤根源所造成的影響,以期獲得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政策選擇分析
財務會計和披露決策反映了許多基本慣例或概念,它們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導選擇適當的會計政策。在實務中,會計慣例多是功利主義的,它們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們有助于涉及會計數據的決策。會計政策的選擇形式上表現為企業會計過程的一種技術規范,但其本質卻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經理人員被允許作出許多與會計有關的職業判斷,因為他們最了解公司的經營和財務情況。公司管理層的財務決策對財務報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影響財務報表數據、分析人員對數據的理解、會計規則的選擇、科目調整、格式選擇和計量判斷等。
財務報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對交易和事項加以確認、評價公司會計數據反映經濟現實的程度以及執行會計政策的正確性。分析公司運用會計政策靈活性的性質和程度,確定是否調整財務報告的會計數據,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當的會計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單位選擇會計政策、估計的程序是:1.辨明關鍵的會計政策;2.評價會計靈活性;3.評價會計戰略;4.評價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5.辨明潛在虧損;6.消除會計扭曲。
三、全面分析財務報告
財務報告的主體和核心是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及其相關附表。表與表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單獨分析某個報表是不可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發展趨勢了解全面的。因此,將報表與報表分裂開來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正確地分析應是全面和系統的,如在分析銷售收入時,單看利潤表上的銷售收入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過賒銷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潤表中的收入都已變成“真金白銀”,這時分析銷售收入就要結合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項目、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欄目中的數字進行分析,如果結合會計報表附注中的有關情況說明則更佳。在分析財務報告時尋找報告中的關鍵數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報告時的重要技巧,不可輕視和忽略。一拿到報告就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閱讀和分析是不明智的,這樣做沒有方向,沒有重點,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亂的。一般來說,拿到報告后,先審閱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現金流量等幾個反映總體方面的關鍵性的數字,對企業的經營規模、經濟效益、財務狀況有一個大體的印象。然后再根據自己的需求進一步分析,如債權人更關心收益質量和資產的安全性,而投資人則更關心成長性方面的數據。將上述數字與本企業上年指標相比,與同行業平均水平相比等,尋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異常的跡象,便于在具體分析時能夠把握大局,抓住重點,使具體分析更具針對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強分析的準確性。在作財務報告分析時,一定要重視對報表附注的分析,因為許多在報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過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賬戶余額詳細說明、表外負債及風險、或有負債等信息。在分析會計數字之前必須先閱讀附注。
四、合理運用財務比率分析
財務比率是解釋財務報表的一種基本分析工具,它通過一些數學方法把財務報表中的某些項目聯系起來。財務比率是對財務報告信息進行重新組織的結果。比率分析旨在評價公司當前和過去的業績,并判斷其業績是否能夠保持。財務比率分析應根據公司和公司所屬行業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從中找到一些對分析公司及其所屬行業有用的線索。包括:將公司與同一行業內的比率對比;將公司在各個年度或各個會計期間的比率對比。財務比率分為四類:一是流動性比率;二是償債能力比率;三是資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體目的而言,不同財務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樣的。在開始分析時,應就自己分析的目的來選擇相應的比率類型,然后計算那些最能達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時,要將一定時段內的某一比率與標準進行對比,深入分析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和原因,最好從多角度來對多種比率進行比較,加深對財務報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財務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一是財務數據可能會受到管理層的重大影響。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數量性的信息,對諸如管理層道德觀、能力等質量性因素未考慮。三是因為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不同,公司間比率的比較可能有誤導性。四是孤立的一項比率沒有太大意義。五是根據財務報表計算出來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過去的情況。所以,運用財務比率分析時,不要被其誤導,只有靈活使用,才能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視收益質量與成長率分析
在為一個公司的股票進行定價時,投資者一般會通過研究公司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變動情況,結合公司目前和未來經濟價值創造能力來作出評價,這項研究和評價稱之為收益質量分析。收益質量分析著重進行兩項評價:一是公司收益質量的絕對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質量的相對變化。絕對收益質量評價影響到公司的價格收益倍數;收益質量變化體現了公司經濟價值的正面或負面的變動,這個變動是由營業環境或財務環境的變化或者前景變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質量評價可以做如下解釋:高質量收益指標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狀況和未來前景,同時表明管理層對公司經濟現狀的評價較為客觀;反之,低質量收益指標表明管理層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實的經濟價值,對公司狀況進行了粉飾,或者表明管理層沒有客觀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狀況和未來前景。收益質量上升表明管理層的決策越來越客觀地反映了公司環境,同時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經濟價值不是依賴于降低收益的質量,而是提高了創造能力;反之,收益質量下降表明相對于過去,公司目前狀況和前景正在惡化,管理層通過降低收益質量來增加收益,企圖向外界傳達比公司實際狀態要好的經濟狀態信息。可見,收益質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來的替換價值創造,因而可稱之為實質性分析。
要分析收益質量應特別注意識別“會計紅旗”。會計紅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對收益不利的影響因素,如審計報告有異常的言詞;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應收賬款的增長與過去的經驗不一致等等。“會計紅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發生變化,公司的會計數據具有潛在誤導性,或者在分析報表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長率分析對公司的定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銷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預期成長率。一般來說,成長特點和成長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步驟:1.對成長率的各個變量進行數量計量;2.說明各種成長來源,包括成長來源的數量性分析,也包括質量性分析,重點是各種來源之間的相互關系、公司經營特點和財務特點、研究會計期間的外部環境及其變化趨勢;3.預測未來的成長水平和預測分析可能的財務效率和經營成果。
無論是收益質量分析或成長率分析,都要著重對現金流量表進行仔細地分析。分析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很有價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資產和負債之間關系的變化,特別是收益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之間的關系,是收益質量分析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如雖然收益增加了,但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減少了,這表明收益增長可能是通過非經營活動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這意味著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續的。
六、參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財務報告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對報告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再加工。如果單純地就報告而分析報告,其產生的信息所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因為企業的經營狀況要受到整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部門和企業自身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分析報告時就必須在有關報告信息的基礎上,參考其他重要的信息再展開分析。一般情況下,需要參考的信息有: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國家有關的法令和政策,行業主要經濟指標、行業技術進步的變化,企業的經營觀點、企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主要領導者的資歷、整個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等。
財務報告是財務信息的傳遞手段和表達方式。財務信息是以貨幣形式的數據資料為主,結合其他資料,表明資金運動狀況及其特征的經濟信息。公司財務報告既可以披露真實的管理業績,也可以披露虛假業績。公司在決定如何報告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時,是有一定的選擇空間的。公司的利潤隨報告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些能運用公司財務報告辨別真實和虛假業績的報告使用者在作出各種決策時,具有很大的優勢。
著名的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說過:"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與技術飛躍發展的新時代,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作為立足企業、面向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信息系統,當然也要迎接并適應經濟和市場的變革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表述形式。現在的財務會計和財務報告(最初只是財務報表)原是工業經濟社會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才在傳統的會計與報表的基礎上形成的。在資本市場產生并成熟之后,財務報告對市場所起的財務信息傳遞,幫助投資人進行投資決策和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的作用,是很獨特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今天人類已跨進新經濟社會,財務報告在許多方面已經滯后于整個經濟環境的要求。因此,對其進行重大的改進及發展勢在必行。
一、財務報告過去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一)財務報告理論上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1、關于計量。財務報表是以傳統會計的三個特征為支柱的。那就是:記錄按復式簿記系統;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量采用歷史成本屬性。因此,人們把傳統的財務會計分別稱為復式簿記會計、權責發生制(即應計制)會計和歷史成本會計。在財務會計的上述三個特征中,對會計信息特別是盈利信息最有影響作用的,是確認和計量。傳統財務報表受到的沖擊最早也是針對計量。所以,報表的使用者莫不關注計量。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在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之外,先后創造了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清算)凈值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正如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所說:"當前,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的各種項目,是用不同屬性來計量的。這要由項目的性質和計量屬性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來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財務報告中的計量可以看到下列變化:由早期以歷史成本為主(甚至占完全統治地位)到幾種計量屬性同時并用,再到當前傾向于采用公允價值。這種種變化明顯地說明,計量屬性的采用決定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即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同計量屬性所帶來的不同經濟后果及其應用的不同前景。
2、關于確認。早期財務報表的確認僅研究收入的決定和費用的分配。在股份企業出現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收入和費用。那時確認的唯一標準是看有無現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費用)。后來,由于出現委托和關系,為了正確反映和評估在某一期間的受托責任,就產生并廣泛運用了權責發生制。然而權責發生制仍然是針對收入的實現和費用的發生來說的。它提出了確認收入和確認費用的新標準。這個新標準不再是看有無現金收付,而是看權利與責任是否發生。為了實現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應計、遞延、分配和攤銷等四個特殊的會計程序。權責發生制使財務會計處理和報表的編制較前復雜,當然所獲得的收益數據也較前更為相關與可靠。人們主要關注收入和費用確認的另一解說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左右,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認可為第一報表。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共同關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樣決定的呢?從收益表的構成可以看到:通過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決定收益。這就是流行于當年的收入/費用觀。然而收益也還可以由凈資產(不包括業主權益的變動)的期末與期初的余額對比來求得。后一決定收益的方法稱為資產/負債觀,因為這可不依賴收入與費用而單獨對資產、負債和?姓呷ㄒ嬤苯詠腥啡稀H舾葑什赫郟ㄔ鴟⑸憑筒荒芄鉤扇坎莆癖ū硪氐娜啡匣S謔荈ASB發展了會計確認的理論。在1984年12月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確認和計量"中第一次提出確認的完整定義,確認的四項基本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并根據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報表要素正式記入或列入某一企業財務報表的過程"的定義,而把確認的過程分為"初始確認"、"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三種類型。FASB第5號概念公告關于會計確認的見解如同它強調現值技術的運用和大力提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樣,為把各種創新經濟業務(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確認而尚未實現的有關收入項目等)在表內予以確認、計量或者在表外進行披露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見,財務報告理論與實踐的這一發展,不是憑空而來。它們同樣是競爭技術與全球化等環境因素發生作用的結果。
3、關于報告。早期的財務報表,是直接根據日常記錄所編成的。報表的內容就是表內的項目。項目只不過是會計科目的重新分類、匯總和排列。后來由于經濟業務日趨復雜,表內陳述的內容基本上屬于會計上的術語而不易為廣大投資人所理解。為了提高報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這一部分的出現,同證券監管機構(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上市公司的報表提出補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開的。雖然表內和表外的區分,人們已習見為常,但多數人并不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區別和不同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FASB于1978年發表的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當前實務中的財務報表應當稱為財務報告;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其他財務報告。財務報表需要由注冊會計師審計,而其他財務報告則可以請企業以外的會計師或專家審閱,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審計,也不審閱。在講到財務報表和附注的關系時,FASB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則反復強調:在財務報表表內表述是確認;用附注(包括表內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報告手段進行表述,不是確認,而是披露。這樣,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二)財務報告及其種類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兩種表述形式共同構成今天的財務報告,乃是財務報告經歷了60多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再從報告和報告的種類看也產生了很多重要變化:
第一,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
早期的基本財務報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兩種。20世紀60年代中期增加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到1987年被現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財務會計準則公告》95),成為第三財務報表。1997年,美國又發表"報告財務業績"的第1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提出:企業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為第四財務報表,(在此以前,英國已在ASB(《會計準則公報》的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中提出"全部已實現利得和損失表"作為第四報表)。
第二,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
1、從覆蓋面看,原先的財務報告只反映一個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或現金流量的變化。后來,由于出現控股企業,控股企業除編制本身的財務報表外,還要編制覆蓋整個控股企業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同時,一個企業由于規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對具有不同機遇和風險的地區和業務分部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合并報表和分部報告都能向投資人補充提供對決策更有用的信息。
2、從時間間隔看,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一年報告一次,屬于年度報告。為了提高報告的及時性,后來,在年報之外,又陸續增加了半年報、季報、月報等統稱為"中期報告"的財務報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來信息的報告將越來越快,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在實際上已開始在網上實時信息。
3、從內容上看,第四報表較好彌補了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長期以來,西方會計界對編制收益表都聲稱堅持"滿計損益觀"而不是建立在當期經營業績基礎上,但實際上對可賺得卻未實現的收入,往往繞過收益表,而把它們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這種做法,實際上壓低了企業當期所確認的全部損益,違反了滿計損益的原則。第四財務報表即全面收益表,所報告的企業財務業績包括了所有已確認的損益(不論是否實現)。這種業績報告,才真正體現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收益表。
二、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批評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并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滿意的。有人則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準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后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別是針對新經濟的要求,財務報告有待改進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環境的加速變化,要求企業披露更多的、面向未來經營發展的關鍵性信息。但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在確認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對于計量,也主要限于貨幣量度。這樣就使許多能反映企業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這些信息大部分屬于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廣義無形資產,如一家企業的員工、客戶、知識基礎和該企業的聲譽。
第二,由于交易、事項、情況要得到會計的確認,從而在財務報表內表述,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它們必須是已經完成,至少是已經發生的。每一項符合確認要求的報表要素,在它們的定義中都明確規定屬于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帶來的結果。這樣,整個財務報表的信息--這是財務報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過去,而不可能面向未來。
第三,盡管各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實際上,在財務報告中,是成本而不是價值反映著現代企業的經濟活動,可是使用者(特別是投資人)卻更關注企業價值的創造和增加。資本市場的股價漲落,反映的也是企業價值的變化。而現在,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無法直接計量和表現企業的價值,它們只能用盈利和現金流量兩個會計信息間接地作為替代變量。
三、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進
當前人們面臨的經濟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于以往。關于這一點,FASB在2001年關于"改進企業報告--對增進自愿披露洞察"這一研究報告中進行了描述。該報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變企業環境的關鍵作用力量。從經濟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權分散、競爭、著眼于財富的創造、企業資產構成的變化等特點。與此同時,今天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也會產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應當突破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需要在財務報表之內對確認和計量方面有所創新,使之可確認更多的有用信息;
2、應當提供不一定用貨幣量度,但卻非常有用的信息,為此要改進和擴大信息披露;
3、整個財務報告在維持有用的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更多地披露預測信息,特別是關系一個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關與相關的,但企業價值的創造與變化的信息、可能更為有用。
面對競爭、高新技術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匯合的挑戰,適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筆者認為在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加以改進時,一定要解決好繼續和發展的問題。要改進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中與會計環境不相適宜的部分。總的來說,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應是一種揚棄;具體來看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沒有改變之前,構成財務報告核心的應還是財務報表,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即它們必須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等四項標準。并將它列為財務報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對于核心會計信息,應該更加注意其計量的可靠性;而對于非核心的會計信息,則可以相對地采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投資報酬、財務彈性和變現能力的會計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借鑒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做法,在損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
2、對財務報告中可采用的計量屬性不以貨幣量度為限,并進行廣義解釋。這一點,其實并未動搖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以貨幣為計量基礎的假設。因為貨幣仍然是財務報告特別是其中的財務報表的基本量度。只是,應當同意,甚至應當鼓勵同時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總有可以量化的屬性。問題僅在于量化的精確程度有所不同。現代企業具有如此復雜的經濟活動,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前進。
3、要充分發揮披露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注意披露各種表外融資方式的特征和風險。在財務報表的補充資料之中,披露企業物價變動的會計信息;另外,可以適當披露采用"區間"或"范圍"估計數量報表項目的有關信息,借以消除報表項目貌似確定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產生的誤導。
4、在其他財務報告中,著重披露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征、經營活動重大的不確定性--存在的顯著風險和報酬機會、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和關于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以及評估的商譽的信息,并盡可能披露關于競爭對手或同行業其余相關企業的信息。
5、盡可能及時提供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要時可以縮短財務報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財務報告或適當發表臨時財務報告,簡化年度財務報告等。
6、對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業,應該單獨予以披露并進行核算。
7、若存在著多個企業分部,應盡量按照行業分部或地區分部編制或提供分部報告。
8、鼓勵企業進行適當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據的預測性、前瞻性會計信息和管理當局的意圖等。
9、鼓勵企業披露關于履行社會責任和關于企業增值的會計信息,并根據具體條件酌情采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進行敘述性披露、在現有財務報表中添加某些項目或單獨披露如社會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盡量注意"效益>成本"這個普遍的約束條件,在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在保護商業秘密和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之間進行權衡,要盡量避免會計信息披露過載現象。要根據會計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兼顧財務會計的固有特征,并作適當的調整。
摘要:從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曝光至今,企業尋求其治理措施在理論和實務方面做了諸多努力,然而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和會計信息的復雜性決定了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問題是未來財務會計面臨的首要難題。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200多年的治理歷史證明,財務報告真實和虛假是動態的,杜絕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對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會計理論研究者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關鍵詞: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治理
一、虛假財務報告的概念界定
現代資本市場實質上是一個信息市場,根據委托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上市公司存在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動因。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主要有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和臨時報告。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據企業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相應決策,會計也藉此達到決策有用性的目的。要使會計信息具有決策有用性的價值,就必須使會計信息具備相關性和可靠性,這就要求財務報告的揭示應符合三個標準:適當、公正和充分。我國新修訂的《會計法》要求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完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制定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規定企業對外財務報表必須具備“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存在性”四個基本質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為四項質量要求的核心。在現實中,可靠性集中體現在“真實反映”。
虛假財務報告是指未能遵循財務報告準則,無意識或有意識地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做出不實陳述的財務報告,其后果必然導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使會計在經濟生活中應有的功能失效,進而危及到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項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動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整個基礎。從虛假財務報告的內容看,有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和非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財務數據虛假的財務報告包括虛計資產、少列負債、虛增利潤、少扣費用等;非財務數據虛假財務報告指對非財務數據進行虛假陳述,如對關聯方關系的虛假陳述等,這類虛假陳述同樣可以使企業達到造假的目的。從虛假財務報告形成的性質看,有錯誤型虛假財務報告和舞弊型虛假財務報告。錯誤型虛假財務報告是指無意識地對企業經營活動狀況進行了虛假陳述,在主觀上并不愿意使財務報告歪曲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主要由會計人員素質較低引起的錯誤;舞弊型財務報告是指為了實現特定的經濟目的而有意識地偏離會計準則和其他會計法規對企業經營活動狀況進行虛假陳述的財務報告,是一種利益集團或個人為了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而進行的一種有意作為。本文討論的虛假財務報告指的是舞弊型虛假財務報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歷史考察
會計自從誕生起,作為一種由企業內部向外部傳遞經濟信號的媒介,其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差異導向決定了其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現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會計信息這種具有經濟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現,誘發了具有決定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體按有利于實現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會計信息,從而導致上市公司操縱財務報告種種行為的發生。
虛假財務報告與現代公司制的建立和發展相伴而行,歷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嚴重的虛假財務報告現象出現以后都會帶來會計信息治理的改進,然而每一次改進無一例外地未能從根本上改善虛假財務報告泛濫的狀況,200多年來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現象依舊,造假的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勢,造假的空間和參與范圍更加廣泛,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問題已經演變成為一個歷史性痼疾。隨著上市公司在我國市場經濟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歷史根源,明確其艱巨性對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為早期股份公司發展迅速的英國,自然成為了虛假財務報告的發源地。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破產案掀起了人們對虛假財務報告不良后果的重視。“南海公司”破產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間審計師的誕生,同時政府部門意識到了虛假會計信息的惡劣影響,于同年頒布了《泡沫公司取締法》,并沿用了百余年。然而,該法案只是通過簡單地禁止設立股份公司來保持資本市場的穩定,以及保護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卻嚴重地影響了英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顯然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
19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閉,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市場的完整性和穩定性。1844年英國議會頒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確了董事登記賬簿義務,以及監事對董事會計記錄的審查權力。但由于早期的審計技術不熟練,缺乏專業的審計人員,審計范圍僅囿于審查全部支出是否編制了相應的支出憑證、資產負債表是否與總賬余額相吻合等事項,這種簡單樸素的會計信息形式的審計在當時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難以遏制虛假財務報告現象的發生。
到了20世紀,由于世界經濟的中心由英國轉移到美國,虛假財務報告這一經濟頑疾在美國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1929年至1933年美國證券市場大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當時上市公司會計實務的混亂,缺乏正確可靠的財務報告。美國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別出臺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明確了設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作為會計與審計實務的管理和監督機構,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審計義務,然而,這也同樣沒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案件的發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國由于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引發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19世紀60年生的大陸自動售貨機公司案,80年生的國際商業信貸銀行倒閉案,90年代巴林銀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發生的朗訊、山登、安然、施樂、世通、環球電信、施貴寶等國際知名巨頭企業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發了新一輪的會計信任危機。為挽回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美國進行了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的廣泛調查和研究,開始了對會計更嚴格的監管,制定了《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并以此為依據重塑會計信息的監管模式。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時間檢驗。
我國新興的資本市場從開始就飽受虛假財務報告的困擾。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開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序幕,隨后相繼發生了北京“中誠”(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瓊民源”(1998)、成都“紅光實業”(1998)、四川“東方鍋爐”(1999)等上市公司惡性財務舞弊案件。2000年“鄭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還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發的“麥科特”、“銀廣夏”、“藍田股份”風暴更是將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推向頂峰。針對上市公司造假現狀,盡管證券監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件并沒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為中小企業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江蘇瓊花”,上市僅10個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業板首例財務丑聞。該公司上市前隱瞞了三筆金額合計為3555萬元的國債投資,而這三筆投資的合作方均為當時的問題公司。2006年初,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龍電器”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財務舞弊公司排行榜。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問題的不斷曝光,會計信息造假性質之惡劣,使得我國股票市場自2000年后持續低迷,股價嚴重縮水,廣大投資者損失慘重。在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幾年中,盡管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優化,監管制度和監管措施不斷完善,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寄生”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挽救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尋求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現象是我國會計理論、會計實務以及監管界面臨的迫切而現實的問題。
三、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國際視角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資料顯示,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現了64家會計和財務報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數量還多。根據美國《商業周刊》的統計,從1995年到2001年重新進行申報的公司從每年50家增加到超過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開承認數字有重大錯誤,不得不重新申報。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頭“安然公司”破產案及隨后出現的“世界通訊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件震驚了整個世界資本市場。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國證券市場財務報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國這些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寫了一個會計監管時代,新的包括《薩班斯法案》在內以加大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造假懲治力度保護投資者利益為主要特征的監管措施陸續出臺,對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問題具有一定震懾作用。
歐洲資本市場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擾。2003年2月24日,僅次于美國沃爾瑪和法國家樂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蘭皇家阿霍爾德(Ahold)公司爆出震動全球的“假賬丑聞”。阿霍爾德丑聞的發生,讓投資者對歐洲上市公司的誠心度和歐洲公司及財務監管機制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并使歐洲在目前的會計標準之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隨處找到虛假財務報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問題,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而是一個國際性難題,并已成為制約資本市場發展的瓶頸,世界經驗發展的絆腳石,應引起全球會計界和審計界高度關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未來趨勢
上市公司虛假財務報告作為近代工業社會發展以來全球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迄今還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虛假財務報告的良劑。可以預見,該難題仍將是困擾未來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如果僅僅認為會計認知的有限和會計監管的缺失,恐怕難以找到治理虛假財務報告的路徑。會計信息的復雜性決定了虛假財務報告治理的艱巨性。會計信息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復雜性、信息披露的復雜性、信息監管的復雜性。(一)會計計量的復雜性
會計的學科屬性決定了無論是會計理論還是會計實務,假設、估計、判斷是會計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主觀取向與會計計量結果密不可分,在多種理念交織情形下的會計信息難以簡單的以“是非”或“對錯”衡量。會計計量的復雜性表現在:第一,會計規范自身的彈性不可避免。準則和制度中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及會計估計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professionaljudgment)。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國際會計準則“可比性改進項目”,直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等等,旨在削弱對會計實務的人為判斷取舍,提高會計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會計信息的可信性。但對同一經濟業務采用唯一的會計政策還只是理想。因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會計政策有其各自理論依據,在理論上的爭議澄清之前“統一”只是夢想;另一方面是會計政策具有經濟后果,政策的選擇將導致信息相關使用者決策的差異,信息相關使用者對有助于維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會計政策具有偏好,其結果是找到一種讓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滿意的會計政策是不現實的。會計估計更為復雜,在經濟業務不斷創新的今天,會計計價中對現在和將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程度加強,計量中的估價問題是一個長期內難以解決的國際難題。第二,會計準則和制度運用中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動機效應和能力效應。如前所述,由于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準則和制度中自身的彈性擴大了其在運用中的選擇空間。就不同的會計主體而言,對同一經濟業務出于不同動機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會計處理選擇,對不同的經濟業務出于特定動機也可能會有相同的會計處理選擇。基于動機對會計處理的選擇違背了會計“如實反映”的要求,對會計方法的濫用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制造虛假會計信息;能力效應是指會計人員準確地運用相關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能力。一方面會計人員受其自身專業素質水平的影響,對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的理解、運用可能會產生偏差;另一方面機械性誤差是客觀存在的。
(二)財務報告能否有效地傳遞給信息使用者
會計信息的提供者擁有信息優勢,在披露中占有主動地位。財務報告包含的會計信息的信號傳遞作用使公司在財務報告中有自愿或主動披露好消息而隱藏或推遲披露壞消息的動機。從信息使用者看,信息使用者要將對其有用的會計信息從財務報告中甄別出來,還要對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斷。信息使用者要在信息的加工成本與期望在信息中獲取的收益進行權衡,成本與收益顯然取決于使用者對會計系統的熟識程度、特定的信息使用目的,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披露監管者看,披露監管者的監管對象為數量眾多的公司,對每一個公司的財務報告做出虛假與否以及程度如何的判斷是不現實的,而且信息披露監管者同樣是會計信息的外部人士。然而,在監管內容、監管與懲罰力度方面同樣面臨來自信息使用者(投資人、債權人、政府部門等)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間的壓力。會計信息披露的復雜性后果就是廣大的信息使用者難以以合理的成本從披露的財務報告中區分出會計信息的良莠,即哪些會計信息是虛假的,而哪些會計信息是可以信賴的。尤其在不完善的資本市場,市場秩序的混亂使得信息使用者無法對財務報告的可信性做出有效評價并且監管制度對虛假財務報告的威懾與懲罰力不足時,財務報告提供者可以從虛假財務報告中獲取額外收益,而且在道德約束弱化的情況下,“劣幣驅逐良幣”虛假財務報告充斥資本市場的現象隨處可見。
(三)獨立審計的復雜性
會計信息生產和披露的復雜性使得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寄希望于能較多接觸和了解內部信息的會計信息驗證者——獨立審計人員。然而會計信息鑒證中的復雜性決定了其職能發揮的不確定性。首先,審計師賴以工作的標準——獨立審計準則如同會計準則一樣存在彈性,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受到會計職業界、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公司或企業的挑戰,審計準則本身也難以提供一個非對即錯的絕對標準;其次,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也在社會期望和自身價值取向中協調,審計質量高低是法律風險和利益激勵權衡的結果;最后,審計人員的執業能力如審計人員對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理解,專業判斷能力、職業敏感與洞察力等對審計質量,進而披露的財務報告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從現代審計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不論在詳細審計、制度基礎審計階段,還是風險導向審計階段,查錯防弊始終是審計的基本職責。然而時至今日,審計師似乎并沒有完全履行好這一基本職責。
會計信息的復雜性致使財務報告游離于“真實”和“虛假”之間,而財務報告的“逼真”程度最終取決于會計信息的利益相關主體的較量與均衡。在會計市場上,公司的差異性以及動態發展性決定了這種博弈的結果是:部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真實,而部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虛假的;財務報告真實和虛假是動態的,杜絕虛假財務報告的產生的研究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
五、上市公司提供財務報告的框架與啟示
對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和治理措施進行系統、深入研究,降低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比率和程度,尋求根治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途徑,會計理論研究責無旁貸,且需要持之以恒。
通過對上市公司造假的歷史、國際視角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是一個歷史性難題,是一個國際性難題,也是財務會計未來面臨的首要難題,實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根本好轉任重道遠。盡管每一次上市公司虛假財務事件的爆發,都會帶來理論界新一輪的研究探討,引起監管界新一輪監管制度的出臺,然而,兩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的現象有增無減,造假的原因及手段并沒有什么質的變化。這一事實提醒著理論工作者,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長期、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認為,找準治理的切入點,構建治理框架,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是解決問題的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