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4 05:25: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綜合素質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公共體育課;合作意識;意志品質;心理素質;審美意識
論文摘要:離職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通過挫折教育。運用激勵手段。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通過調解和疏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
公共體育課不同于專業體育課。專業體育課是以提高技術水平為主,公共體育不但要提高技術水平,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課堂。但是。高職公共體育課沒有受到學生的重視。甚至沒有受到一些老師的重視。一些老師認為公共體育課就是讓學生學一些基本的技術。鍛煉一下身體就完成任務了。學生們認為。我也不是學體育專業的,將來也不從事體育工作,對付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人們對公共體育課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開設體育課。高職院校從入學到畢業也一直開設體育課,這就說明開設公共體育課是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簡單地學點技術,而是要學好技術,更要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
一、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
在體育運動項目中。大多數運動項目都存在著合作的內涵,有整體合作、小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讓每位合作者都發揮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勝利。
1、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類運動中,隊員要密切合作,場上隊員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表情都表示一個戰術。只有隊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勝利。在體育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結合所學的項目,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懂得有比賽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2、加強合作能力的培養
例如,田徑項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隊員不但有合作意識,而且更要發揮好伙伴之間的協調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體育課中,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從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選擇合適的內容,學生在自學自練的過程中相互觀察、相互幫助、相互糾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提高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不斷提高動作質量,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公共體育課不同于其他理論課,它不但要學一些理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有身體的體驗。每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要付出較大的體力和產生許多不適反應,如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恐懼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礙,如怕苦、怕臟、怕失敗、怕丟臉等。尤其現在的高職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比較優越。過著“農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沒受到這樣的“苦”。作為體育老師,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以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和戰勝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從而逐步培養起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1、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在體育課中可以人為地設置一些障礙,創立挫折情境,讓學生碰些“釘子”,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意志。增強對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學生已經完成練習任務后再增加練習任務。延長規定的練習時間;在疲勞時要求學生完成比較復雜的動作。并要求保持動作技術的穩定性、準確性。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頑強性和堅韌性,從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質。
2、運用激勵手段。增強其學習信心。激發起克服困難的勇氣
學生在體育課中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虧一簣”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我們能在學生可能退卻的關鍵時刻,適當地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鼓勵,就可以促使其去堅持、去奮斗、去拼搏,從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練。
3、在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好強”、“好勝”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心理在體育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體育課中組織形式多樣的比賽來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也是一種較好的舉措,讓水平相當的學生一起比賽,讓他們在競爭中超越自我,培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質。
三、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高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入學開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經歷了學業不良,高考失敗等打擊,在心理上受到了無形的傷害,失去了遠大理想和明確的人生目標,使他們目標模糊,不能全神貫注地學習,一些學生因得不到及時的調解和疏導,致使其消極行為加劇,變成病態的心理行為。體育課就能起到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調解作用。眾所周知,娛樂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最有效的良藥,那么娛樂的項目又大多是體育項目,在健身房里、廣場上、公園里隨處可見那些運動健身的人們,一個視野開闊的運動場就會讓你忘記煩惱,一段節奏較快的健美操就會讓你心情舒暢。因此在體育課上合理安排一些大運動量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如.為男生安排一些球類比賽;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戲,有意識地通過這些運動項目,讓學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緒、委屈情緒等多方面心理壓力釋放出來,以達到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效果,使學生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體育課能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
公共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有其獨特的作用。在公共體育課上學生所學的每一項技術,都要求身體的各個器官的協調配合。例如,籃球的胸前傳球技術,眼睛看傳來的球,大腦判斷來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邁出選好位置;田徑教學的起跑練習能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籃球的投籃命中率能培養學生的準確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體操動作能培養學生的時空感覺和運動感覺。在體育課中,還可以讓學生設計準備活動內容,編排徒手操、設計場地,制作體育器材等,這些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規律性,使學生的基本技術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發揮,促進學生的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讓學生的智能水平通過體育教學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五、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1、教會學生欣賞美、發現美,提高審美意識體育運動是美的運動,從動態到靜態處處存在著美。在體育課中體育運動的場地、運動過程更是美的展現,一個籃球、一塊田徑場展示的是靜態美;被稱為“東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動作、職業籃球隊員的扣籃動作,展示的是動態美;藝術體操、健美運動、武術、太極拳優美動作以及各種動作之間和諧的編排組合,展示了美術中的造型藝術;音樂中的音響藝術;舞蹈中的形體藝術等多種藝術因素。當我們看到這些運動健兒那種健壯優美的形體、機敏靈活的動作、和諧舒展的造型時,會使我們獲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過體育課的培養讓學生擁有美的行為
當我們親自參加體育運動,從中體驗到運動的美妙愉快時,我們的心靈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職公共體育課就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通過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體育和觀賞體育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觀賞者獲得美的享受。體育教學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體美的有機統一。高職公共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總之,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體育工作者要從對教育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角度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體育理論,重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學生,全面把握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有了顯著變化,所以高校在開展素質教育活動中必須及時準確地把握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素質教育。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各素質有著緊密聯系,因而學校應正確處理好它與各素質之間的關系,擺正體育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論文關鍵詞]體育教育 綜合素質 社會適應能力
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發展愈加迅速,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社會的發展需要綜合素質人才。作為當代大學生,只有在具備了良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擁有了全面綜合素質以及良好社會適應能力,才可能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校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縱觀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待業學生人數也相應上升,2008、2009兩年學生就業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讀研和單位試用人數后。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更是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類社會的知識儲備迅速增長,新的學科不斷出現。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用人單位對人才專業化的需求也愈發迫切。社會分工的專業化與交叉綜合并存,新職業、新崗位不斷涌現,各職業所涵蓋的知識技能的范圍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每一種職業的內容也不斷更新。這所有變化都要求學生在具備良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還需要具備較強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會生活中對包括職業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際關系角色轉換上進行良好適應。
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綜合素質不高、社會適應能力差的缺點,這也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質量,是當前素質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強健學生身體,還能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1世紀教育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21世紀的教育擁有四根支柱,即學會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學會生存(earning to be)、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體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貫徹了素質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體育活動與綜合素質的關系
(一)積極的體育活動情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續特定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相對穩定且具有自我約束作用的社會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在這其中,既有政治素質、道德素質這種主要由外因影響的準則,又有思想素質、個性心理素質等自身影響占主導的規范。在積極的情感支配下進行體育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形成高尚的體育道德品質,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高尚的責任感,形成關心他人,愛護集體的良好道德觀。同時,積極的活動情感能幫助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靜的心態。保證學生在樂觀穩定、積極向上的情緒下學習生活。
(二)積極的活動情感能夠幫助學生發展自身才智
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最終目標。個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華的綜合體現,包含智力素質、科學素質和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知識總量不斷增加,社會科技水平迅速發展,對生產者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參與體育活動就是一種個性的展示,因為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過程。誰能想到一個沒有積極體育活動情感的人卻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通過體育活動強化情感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從而幫助學生達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積極的體育活動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身體素質
現代社會對學生身體素質健全的評定有了新的標準,健全的身體素質需包括運動機能素質、抵抗疾病素質和心理適應素質。據有關調查表明,當前近30%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適應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通過強化學生積極的體育活動情感,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以此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完備的健康意識。我們可以看到,強化學生積極的體育活動情感過程,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
二、體育活動在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上的作用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體育競技活動當中所具有的種種心理活動,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調節,以及強烈的情緒體驗和直接的互動關系,因此,體育活動在促進個體充分發揮自己潛能,主動解決情境中面臨的問題,改變環境使之適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一)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體育課與其他科目不一樣,因為體育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活動遠遠比其他科目多,它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體育運動以及各種體育競賽中,由于人員之間交往頻繁,這不僅增進了友誼、促進了交往,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融入集體、接觸社會。體育活動不但能增加人與人之間接觸和交往的機會,縮短相互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幫助師生更好地溝通,促進人際交往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體驗社會角色
在個體社會化的進程中,游戲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學生在游戲中個體角色的不同扮演,參與者同時體驗了各種角色的義務、責任、技能與心理。個體從事體育活動,特別是從事集體性的體育活動,需要個體與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達到協調配合的目的,此種經歷對于個體體驗社會角色,促進個體融入社會,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體育活動,很多時候正是以游戲的方式,使學生學會適應不同的規則、環境,體驗不同角色,從而得以繼續發展。
(三)體育競賽有助于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受各種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個個體對自身心理調適的過程,個人只有具備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體育比賽具有其鮮明的競爭特征,有競爭就會有勝利和失敗,對于失敗的一方來說,這種體驗就是一種挫折體驗鍛煉過程。學生在體育競賽中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失敗,這種情景引發的挫折感,對學生是一種心理的磨煉。個體承受挫折并通過自我調整重建信心的過程是一種心理調適的過程,這種自我調節、重建信心的過程就是個體提高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
(四)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自我控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體育課堂中,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行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種種教學要求和規范對學生也有具體的掌控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既要通過自我控制服從于教師的組織,還要服從課堂紀律以及相關的行為規范。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控制與自控是同時存在的,教學中控制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服從,學生的自控是對這種要求正面的回應。無論是對教師的要求還是對課堂紀律、行為規范的限制,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學生逐步實現自我調整,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與此同時,體育活動中的競爭行為也在不斷發生,隨著競爭目的、參與者群體大小、參與者年齡性別特點的改變,競爭行為也會有相應改變。學生如果想在競爭中獲勝,就要學會遵守規則并與同伴相互配合,通過協調合作來解決問題,養成團隊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體育活動對于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是由體育活動的社會特性所決定的。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體育活動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學校需重視體育教育作用,提升體育教育地位,這也是當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視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職業行動能力;綜合素質
【論文摘要】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本文通過對職業行動能力的闡述與項目教學法特點的介紹,使人們認識到項目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
項目教學法是在職業教育中被普遍推崇和認可的一種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它是指在一個教學過程的某一個階段為完成一個教學目標而開展的一項具體的活動,通常在一個比較集中的時間(如項目周)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由不同的教師帶隊,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如完成一個程序的開發與設計或一件產品的加工與制作。項目教學法的特點是從項目計劃的制定、項目的實施到項目的驗收與評估都是以學生作為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完成與專業相關的具體工作任務,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不參與,但是在此之前的相關知識要傳授給學生,教師只是給出一個題目和一個框架,剩余的都由學生自己來做,當學生發生意見分歧時,教師很少進行干預和裁決,而是多給學生一些鼓勵,相信學生完全可能比老師做得好。如果我們將項目教學法的理念與方法從專業領域推廣開來,為學生設計出跨專業的項目任務,鼓勵學生從實驗室走向社會,并且由不同專業與部門的教師組成教師指導團隊對學生進行指導,則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既我們所說的職業行動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是指有目的的,按照專業要求和一定方法獨立解決任務和問題并評價結果的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職業教育的任務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因為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具有跨專業性,是一種隱性的能力,學生不可能從教師的講授中獲得,更不能通過考試的方式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必須通過具體的工作來獲得,通過工作結果、特別是工作過程來評價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以往所進行的專業領域的項目教學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只局限于同專業、同年級、甚至是同班級的同學,指導教師為單一的專業課教師,項目也往往局限于在實驗室進行,因此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往往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學校的實際工作有許多跨專業、需要多部門配合的綜合性的工作任務,這些工作任務有些已經交給學生來完成了,并且已經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只是教師沒有指導學生嚴格地按照項目教學法的步驟要求來進行,教師也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通過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師沒有完整、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指導,計劃不夠嚴密細致,項目實施過程中缺少有效地控制,活動結束后也沒有進行有效地評價,教師往往干預的過多。最終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沒有完全達到培養鍛煉學生的目的。因此為了使項目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對項目教學法重新認識、熟練運用項目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一個完整的項目教學的流程分為以下步驟:
1 設計項目主題
就是要為項目制定一個主題,項目的發起可以來自學生或者是教師,也可以來自學校的外部環境。重要的是,要設置一個與生活環境相關的題目或專業問題,要圍繞培養學生能力來策劃項目的主題,如組織營銷專業的學生開展一次校園促銷活動等,同時要能夠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教師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介紹項目的目標與背景。和學生一起商討項目的可實施性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可能涉及到的學校相關部門及校外相關單位,設計出大致草圖或粗略方案。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收集各種想法和主意。
2 設定目標和計劃
這一步完全可以由學生獨立進行,教師進行監督和必要的指導。通過制定目標,明確不同的興趣,確定子題目和任務,確定預期成果。必須注意現實的條件限制(例如資金投入,學校領導機構及相關部門的認可,專業教師設置以及該項目的某些環節是否會觸犯有關的制度或法規)。
3 項目實施
在這一步,主要是進行具體的工作。學生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如個體工作,小組工作等)實施有計劃的工作,老師作為咨詢員和矛盾協調員的身份參與。它是一個開放式的,讓學生親自參與的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在此過程中,理論、實踐和社會學習融合成為一體。
4 項目評估
項目評估是為了檢驗項目的成果,為今后的項目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在項目反思階段,要對參與者的經驗和進展過程進行討論,項目反思是評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由參與者自主進行,教師可以輔助性地指導。
5 成果報告
項目教學法要有明確的項目結果報告會,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介紹自己的工作成果并進行討論。通過結果報告會中學生的項目結果演示對學生的工作進行肯定或批評。項目教學非常注重成果匯報,項目是如何計劃、如何實施、結果如何,遇到哪些問題等都要進行詳細的準備和匯報,匯報時可以邀請相關部門的領導、老師及其項目以外的同學參加,匯報之后還要進行答辯、回答各種提問。
項目評價以過程評價為主,重點看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要簡單以項目的結果進行評價。如促銷活動的評價不要簡單以是否贏利為唯一標準來衡量。演示結束后要進行相關文件的存檔,它是項目的組成部分,也是演示和公關工作的基礎。在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項目的策劃者與參與的專業同事和學校領導協商達成一致是十分必要的,對于跨專業性的項目,要加強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與企業或相關單位進行協調,以得到他們的支持;教師要注意時間上的靈活安排,考慮到不要與學校的正常教學安排產生沖突;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不要過多地干預。
如今,項目教學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專業領域,是一種跨專業、多部門參與的教學活動,它提倡學生走出學校,更多地了解社會的各個方面,學會和不同人、不同部門打交道。如果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運用得當,相信一定能夠達到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培養應用技能型高素質高職人才的必然要求。現從分析研究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現狀入手,談到了目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學生 綜合素質 教育現狀 有效途徑
一、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分析
1.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偏向自我,缺乏社會責任感
高職學生和本科學生相比,由于培養的目標不同,其表現出來的思想行為具有鮮明的特點。高職學生的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做事情缺乏一種韌性和毅力。從我校高職學生來看,他們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生在改革時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從小到大沒受過苦、沒經歷過挫折,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嬌氣十足。歸結起來講,從其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存在較大的偏頗、缺陷,需要我們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引導。
2.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目的不明確
文化基礎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說是現今高職學生的共性。從我校錄取的高職學生的成績看,有的學生高考總分360~370分,而英語成績100多分,或者語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績只有40~50分。進入高職院校后,面對新的學習課程,尤其是《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與中學基礎密切相關的公共課程,由于其基礎本身就較差,因此很難掌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又跟不上老師的上課進度,可以說高職學生在新的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比中學時的學習困難更大,而學生對此又往往缺乏艱苦學習、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上課不聽講,課堂上講話、看小說、聽mp3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時有發生。“得過且過,順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共同選擇逃避的方法和被動應對的方法。
3.高職學生的專業素質——缺乏理論學習基礎,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
進入高職學習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渴望通過大學三年的學習能夠擁有一技之長,但是他們的學習毅力較為薄弱又往往成為阻礙他們前進的動力。
4.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還不夠
從高職學生日常心理表現癥狀看,他們存在許多負面心理,一些學生的自我定位出現偏差,導致對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許多高職學生剛進校時往往跳不出原來所在中學同學的圈子,覺得自己只考了專科院校,而同學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學校的檔次低,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有一種自卑的心理而不敢與老同學進行交往,長此以往,就容易導致性格孤僻,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帶著這種心態去想自己的未來,往往又表現出焦慮、急躁的情緒,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
5.高職學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賴性強,自制力差,情緒波動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礎薄弱,自我學習能力不強。薄弱的文化基礎給他們大學的學習帶來一定的難度,使他們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厭惡學習;(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職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長期以來,習慣于在家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學校聽從老師,形成了一種較強的依賴性。他們一旦離開親人進入大學,往往會感到茫然,無所適從;(3)情緒情感調節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較濃;(4)缺乏自信,對于任何事情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總感覺別人做的永遠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沒有用的。
二、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加強素質教育的課程化建設
根據學院的辦學特色,依據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適當調整學院現有的教學計劃,加大素質教育的教學力度,使之真正成為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可開設《演講與口才》《禮儀》《書法》《攝影》等選修課程,并要求學生必須修滿幾個學分以上才能取得畢業資格。這一舉措旨在進一步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2.實行學分制的管理,增加選修課的分量
學分制是高等學校特有的一種以學分計算學生學習分量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淡化專業,強調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一點恰好和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而學分制、選課制、導師制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就是構成學分制教學管理的一種基本框架,其中選課制是學分制的核心。
3.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n
bsp;
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們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質教育的難中之難。針對高職學生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政治素質較差的現狀,要充分利用“兩課”和其他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平臺,提高高職學生的政治鑒別能力,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培養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樹立他們兢兢業業的獻身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體來說,應加強對高職學生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三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
4.成立各種學生社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就是加強學校的社團建設。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容忽視。(1)正確引導學生自發成立各種有益于提高他們自身素質的學生社團,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協會、書畫協會、演講與口才協會、攝影協會、街舞協會、動漫協會、k歌協會等等。通過學生社團這一平臺,開展內容健康、形式新穎、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書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一二·九詩歌朗誦賽、講課大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形象設計大賽、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等等,為學生提供參與、創造的廣闊天地,使學生在美的創造與欣賞中陶冶情操,豐富和發展個性。(2)加強校園科技文化建設,依托專業為背景,在各學部成立以專業為特色的學生社團。比如:英語劇團、營銷協會、會計協會、健康協會、營銷協會、電子商務協會等等。通過這些協會,可以廣泛地組織科技競賽、科研知識報告會、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數學建模大賽等形式的科技活動,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科學發明與科學實踐,使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些一般學生社團和以專業知識為背景的學生社團,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對學院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良好有序的校風、學風和考風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5.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高職教育的主旋律。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看,一些教師一般都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強化專科學生的動手和實踐等教學環節,注重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年輕人獨特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去思考問題,從而加強自己思維的變通性、流通性和獨特性;在加強對高職學生在校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多組織開展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學校書本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相結合。
6.以專業知識為依托,大力開展專業素質拓展活動
為進一步讓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通過課堂教學、實際操作和各類的學科競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為他們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會計專業的學生,可開展珠算和點鈔大賽,也可參與全國會計技能大賽;外語類專業的學生,可舉行翻譯大賽;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舉行軟件設計大賽;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的學生,可舉行制圖大賽等等。這些專業素質拓展活動的開展,都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延伸和實踐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7.大力挖掘先進典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對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進典型,要進行系列報道、重點報道、深入報道和連續報道,比如充分利用學校表彰的“綜合素質標兵”“優秀學習標兵”“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干”“優秀團員”以及各學部自行挖掘的在文體、學習、社會活動等方面涌現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種表彰的機會,充分挖掘這些先進典型事跡的內涵,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讓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進事跡能深入同學,以激發更多的同學勤奮學習,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報效社會、報效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8.加強對高職學生自身觀念轉變的教育
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定位不準這一普遍現象,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盡快走出“讀高職無前途”的這種傳統觀念的誤區。讓高職學生能重新認識眼前,能重新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讓學生能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摒棄那種消極的行為和思想狀態。樹立一種自信、積極進取的思想狀況,盡自己所能,各盡其才,讓每一位高職學生能有用武之地。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核心表現在兩個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即育德強調道德素質的養成,是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素質教育體現在對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屬“成人”式教育,即屬于一種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從目前來看,基礎教育中德育的時效性還比較低。因此,我們應該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合理調整工作中的重點,大力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依托學校、學部、任課教師、班級導師等有效管理部門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學生社團這一載體,讓同學們的素質教育得到全面的發展。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僅影響到學生、家長的個體利益,更重要的是它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然而,近年來素質教育建設并不理想,應試教育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反而有變本加厲之趨勢。現實中以重復訓練、低效勞動為主要特征的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得素質教育的實施變得非常困難。再加上我國的基礎教育的特點是應試、選拔。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程起點高、難度大、知識面窄。我們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知識、要寫太多的作業,要參加太多的課外輔導班。學生沒有自由學習的時間,每天就是讓教師牽著鼻子走, “素質教育喊得兇,應試教育抓得實”,這恐怕是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實情。不可否認,推進素質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在與應試教育的辯證統一中不斷完善。可喜的是,教育部門保持了清醒的態度,提出“冷靜不窩火,思考不埋怨,信心不灰心”。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并沒有錯,我們需要做的是,研究探索出一條全方位的、高質量的素質教育之路,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
一、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下面兩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一個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2.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身立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
二、借鑒成功學校的教改經驗,勇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師本”為中心,“傳道、授業、解惑”幾乎成了我們教育教學的定律,每一節課都是由教師把知識傳給學生,甚至于拋給學生,學生成了被動的溶器,課堂教學成了老師的課堂,只有老師在哪里唱獨角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厭學,教師倦教,教學效率可想而知。近幾年,我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以生為本”,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課改,掀起了一股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的“旋風”。我們要借這一股課改的強風,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學以致用,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1、轉變思想觀念,勇于創新。要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我們老師要先動起來,變革教學觀念,以開放的心態,虛心學習,勇于探索和實踐。大膽變革過去“一張嘴,一支粉筆”包打天下的局面,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把課堂讓位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臺。
2、 變革備課方式,“敢于放手”,“學會放手”。“敢于放手”就是課堂上真正讓學生“動起來” ,改變教師講得太多的通病。每一節課老師盡可能把講課的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把更多的教學內容交給學生操作。 “學會放手”就是要不斷提高教學經驗和教學藝術水平,做到學生“能說、能想、能做、能寫、能評”時,教師“五不代勞”。這就意味著教師備課方式改變,教師備課不僅僅是備自己怎樣教,更重要的要備學生怎樣有效地學。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備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和自主學習的形式,使學生自主學習有方向、有目標,從而減少無效勞動,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3、變革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1)以習題課、復習課和試卷講評課為突破口,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由于復習課、習題課、試卷講評課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完全可以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合作要課下解決疑難問題,課堂上由小組成員上臺講解,再由學生之間相互點評、質疑等方式完成教學任務,當學生講不到位時,我們教師要適時點撥,做到講在關鍵處。對于一些關鍵點、易混點、易錯點,老師要講清講透,幫助學生鞏固提高。 “講在關鍵處,評在易錯點。”當我們放手讓位于學生的時候,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
(2)適當處理好新授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改的最大疑問新授課如果采作以學生講為主,同樣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講得清晰嗎?學生的能力可以應負嗎?當然,全部新授的教學內容都交給學生是不合實際的,某些教學環節交給學生是完全可以的,基本的程序是布置前置性的預習提綱——設計某一個教學環節由學生在課堂上分析(逐步提高學生講解內容的難度)——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宗旨是學生“能說、想、做、寫、評”時教師“五不代勞”,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在發現學生不能解決時或需要教師歸類深化提高的內容,由老師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你會發現學生會越講越好,還有很多老師也想不到的新亮點。
4、創新備課組活動方式,構建“研討型”備課組。備課組是開展教研活動最具體、最經常的基層單位,起著抓教學、搞科研、培養教師的作用。重視校內的校本教研,積極發揮備課組這一團隊的整體合力,可以發揮1+1?2的效果。,構建研討型備課組,各組員之間更多的進行專業的研討,互相聽課,共同探討課改新模式,調動備課組成員爭優創先的積極性,達到能力互補,實現提高備課組整體效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這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5、鼓勵個性化教學,鼓勵多樣,包容多樣。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課堂教學沒有整齊劃一的模式,無論是小組合作學習,“杜郎口”模式、 “英才造”模式、香港模式等都不可能照單全收,照抄照搬,必須對別人的成功經驗進行二次研究,根據自己教學的個性特征、學生實際情況,自身的教學條件有所取舍,努力創造有學科特色的,有較強的教學實效的,能展示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 “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環境中不斷推進教學改革。
三、以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所謂素質教育,其真正的內涵,乃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位特級教師曾經總結出“十學會”: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課堂教學的改革,變革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更多的是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組內分工,不同的學生都有自已的位置,保證全組同學都能參與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組內好差結合,考試時看二人的平均分,組與組之間捆綁計算平均分,促使組內幫扶,有效的縮小好學生、學困生之間的差距,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他律”向“自律”轉變,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自律。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課堂還原給學生,培養學生大膽發言、板書個人見解,激發了他們的表現欲望、樹立自信心。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學習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他們自覺主動的行為,老師只是在“不悱、不啟、不發”的關鍵時刻出現,做到了“學”為主體,學生已經真正成為了自立、自主學習的人 ,教師真正成為“導師”。在課堂上,沒有講臺,沒有權威,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解,只有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互補充。老師成為了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人,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了解、在傾聽。學生的學是自覺的、主動的、快樂的,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的體現。
論文關鍵詞: 高校 輔導員綜合素質 能力提升
論文摘 要: 抓好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普遍存在配備欠合理、非專業化程度高、思想不穩定等問題,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高校應不斷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完善輔導員績效考評及考核機制、重視對輔導員的培訓等。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在校學生不僅在規模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學生群體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許多新特點、新情況、新問題。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中發[2004]16號),進一步明確了高校要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目標,指出: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保證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當前高校輔導員綜合素質與能力情況分析
(一)輔導員隊伍配備現狀。
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高校輔導員隊伍得到了不斷充實,吸收了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輔導員隊伍中。隊伍的學歷層次顯著提高,年齡層次明顯降低,學科背景得到了進一步優化,一支政治素質高、作風過硬、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正在逐漸形成。但是各學校之間發展也不平衡,部分高校在輔導員的人數配備及選聘的具體操作中存在差異。
1.在輔導員人數配備方面各高校之間存在差異,就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而實際上有的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高達1∶300,而有的高校只有1∶125的比例。
2.有的學校內不同院、系輔導員的配備也存在差異。由于輔導員“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觀念在教師甚至部分領導干部當中還是存在的,導致輔導員的配備數量明顯與學生人數不相適應。
這些問題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深入程度,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
(二)輔導員專職不專業,非專業化程度高。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24)號令明確指出:輔導員選聘要考慮“具有相關的學科專業背景,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接受過系統的上崗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選聘輔導員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科背景,甚至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降低標準的做法,造成輔導員隊伍非專業化程度較高,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1.部分高校在選聘輔導員時存在誤區。一方面要求思想素質好、品學兼優;另一方面要求專業突出,并且往往考慮相關學院的相關專業。而忽視了輔導員應具備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專業背景,忽略了應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及組織、協調能力等。
2.有的高校在充實輔導員隊伍的具體操作中存在誤差。部分高校在輔導員建設的規劃中,受學校局部利益的影響,認為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課教師素質抓好了,就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對輔導員的配備不著重考慮專業背景、素質、能力,而且規劃輔導員隊伍建設時,常常強調“因地制宜”,操作中將本校不適合做專任教師或機關行政工作的人員轉崗擔任輔導員工作,造成輔導員隊伍“專職不專業”的事實,出現輔導員職業要求與個人能力不匹配的現象。
(三)輔導員隊伍思想的不穩定。
1.輔導員不看好自己的職業前景。
雖然,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大多具備碩士及以上文憑,但有部分輔導員對輔導員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差異,表現在:對輔導員工作缺乏認同感,認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是學生管理中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是吃“青春飯”的,是不值得奉獻終生的職業,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往往給人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把自己擔任輔導員工作看成是不得已的選擇。
2.部分高校缺乏科學的德育觀。有的高校由于缺乏科學的德育觀,在輔導員的選聘操作中,考慮本單位編制等因素,輔導員的配備往往采取聘用制。一般具體做法是:輔導員的配備采用人事或人才租賃的方式,而單位編制用來考慮引進專任教師。這就在高校教師隊伍中人為造成輔導員隊伍就是“編外人員”的感覺,客觀上影響了輔導員隊伍的穩定。
(四)多重管理體制下輔導員職責不明,缺乏科學的定位。
目前,輔導員在工作實踐中,較多還是以應付日常事務性的工作,學生助學貸款、困難學生補助、宿舍管理等工作較繁重。表現在:工作中缺乏理性的思考,工作熱情不高、計劃性不強,有疲于應付的感覺,沒有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輔導員工作職責內容認真履行八個方面的職責,輔導員的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二、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對策建議
早在2005年1月,總書記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著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使他們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幾年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在人員的配備、學歷層次、工作效能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2010—202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具體到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建設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高等教育體系,躋身高等教育強國行列,為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不斷完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與能力,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一)堅持科學發展,不斷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
首先,要充分認識高校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國家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深層次問題。高校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6)號文及教育部2006(24)號令的精神,不斷完善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其次,輔導員工作是創造性很強的復雜勞動,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在輔導員的配備和選聘中要堅持標準,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高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來抓,不僅要配齊、配全輔導員隊伍,而且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德才兼備,熟悉、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樂于奉獻,潛心教書育人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引向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的發展方向,以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為高校培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提高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程度。
1.要提高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程度,逐步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水平,要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輔導員選聘中的做法,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教育部可以試點有條件的高校開辦高校輔導員專業,從事輔導員工作必須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專業背景,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把好輔導員隊伍入口關。大學期間是學生從不成熟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輔導員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方面接觸最多、往往也是學生依賴和信任的人。高校要充分認識到,輔導員隊伍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甚至會影響到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輔導員選聘中要堅持標準,著重考慮三種能力: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要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質,具有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勤于學習、甘于奉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素質。其次,在知識結構方面既要考慮本體學科,又要考慮學科背景情況,輔導員應該是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等專業,并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如哲學、法學、文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知識)。最后,在職業技能方面要考慮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和協調能力。所以高校在輔導員選聘中,不僅要考慮選聘對象在學校期間的思想狀況、表現情況、學習情況,更要認真審查選聘對象特長、愛好、組織、參加活動能力、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等。
3.為輔導員提供發展平臺。通過工作實踐,選拔優秀輔導員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要讓輔導員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學習再回到實踐,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理論素養,為輔導員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創造條件,切實解除輔導員既要做好現在工作,又要想方設法為今后的出路作打算的“后顧之憂”。實現輔導員隊伍不僅向專業型轉變,而且要向專家型發展。
(三)完善輔導員的績效考評及考核機制。
為了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要不斷完善輔導員的績效考評及考核機制。高校輔導員工作是獨立性相對較強、彈性較大的工作,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績效考評與考核,讓輔導員明晰工作要求和工作職責,增強責任心,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調動工作積極性,圍繞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開展有針對性、創新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輔導員工作的盲目性,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實效性。
(四)穩定輔導員隊伍思想狀況。
1.引導輔導員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要建設一支專業化、專家化的輔導員骨干隊伍,要關心、引導輔導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高校組織部、學工部門、學院要結合輔導員專業背景和綜合素質,引導他們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將個人前途與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整體目標結合起來,一方面,讓輔導員有目標、有方向,激發工作熱情;另一方面,實現輔導員隊伍科學、長遠、協調發展。
2.為輔導員特設職級崗位。教育部2006(24)號令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近年來,各地、各高校在關心輔導員成長,穩定輔導員隊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輔導員作為教師身份,在職稱評定方面出臺了一系列規定,明確了政工系列教師職稱的評聘,必須針對高校一線輔導員等。但是就輔導員干部身份的問題,部分高校在落實中存在差異。可以借鑒推廣目前有的高校的做法:對輔導員設立職級制,根據輔導員的工作業績,設立科員級、副科級、正科級、副處級、正處級輔導員管理崗位,輔導員職級與學校其他管理崗位職級同等待遇。這樣有利于明確輔導員干部身份,增強輔導員對工作的職業認同感。
3.為輔導員提供科研平臺。要讓輔導員像專任教師一樣成為長期從事的職業,要為輔導員創造、提供科研的平臺,引導輔導員將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工作感悟作為科研的第一素材,從工作中找問題、尋對策,進行科學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輔導員學術研究水平,增強科研的實效性、針對性;另一方面,可以鍛煉輔導員工作能力,增強做好學生工作的科學性。使輔導員工作有目標、有方向,自覺地把它作為奮斗一生的一項事業來做。
4.重視對輔導員的培訓,提高專業技能。針對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現狀,讓輔導員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健康發展,要改變輔導員培訓、學習及交流機會少的局面。一方面,要定期召開輔導員研討會,開展科研成果及工作經驗交流,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在學校部分學院之間交流,這樣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通過交流找出差距、取長補短,促進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間應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輔導員開展不定期的講座、參觀等交流培訓,讓輔導員有更多外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這樣有助于輔導員拓寬視野,開闊思路,是提高、促進輔導員工作效能和工作創新的有效途徑。
論文關鍵詞:護理學生;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及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從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等方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要求。高校應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護理專業是直接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其特點是護士面對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社會的人、是需要給予健康照顧的人,護理工作服務于人生老病死的各個階段,人們期望護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嫻熟的技能和優雅的舉止、良好的文化素養及健康的人格等優秀的心理品質與職業素養。為此,我們在培養高校護理學生上應更新觀念,積極探討如何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以應對當前社會對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質,它主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現為對人民、國家、集體能否獻身的精神等。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依托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因此在平時工作中應注意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和服務的各個方面,作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同時結合青年學生活潑好動,希望多方位發展以及反對空談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論教育與關注、討論國內外時事、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相結合,與欣賞經典愛國影片、黨史教育片相結合,與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技館、改革開放成果展相結合;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的培養。從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二、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文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可以為學生的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面對科學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解決。因此,廣博的文化知識能為業務素質的培養提供堅實的基礎。護理工作在本質上是充滿關愛的服務,而服務是無形的商品,給人帶來的遠非物質和感官的滿足,所以要求護士必須理解人,關懷人,必須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護士具備寬容、豁達、博愛的胸懷,才能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內涵、有愛心的護理。因此人們把護理稱為——極具人文特征的專業,把護士——稱為極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據這一專業特征,加強對護理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培養尤為重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貫穿大學始終,不同年級都應具有不同的培訓內容。首先是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力度,如開護士人文修養、護理人際溝通與交往藝術、護理禮儀、護士形體訓練、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護理法律等課程,同時還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護生日常的學習和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5·12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們懂得熱愛、學會奉獻、學會溝通、學會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成為有教養、有品位、有尊嚴、有內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體貼人、照顧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氣質、儀態、行為等由內到外散發出知性之美的專業人才。
三、深化護理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大學專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核,應培養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有專業特色專門人才,基礎扎實是專業人才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現代科學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需要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成為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因此在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上必須在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優化教學總體設計,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繼續加大人文學科的比例,將專業課程提前,讓學生早接觸專業,早了解專業;改革實踐教學、強化護理技能訓練,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護理學與人文學科的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方面得到較好地培養和提高。
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營造學院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名言、名句、名醫、名畫、專題文苑等文化長廊、宣傳學院辦學理念、護理學發展及護理研究動態等。利用各種形式及時向學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開展多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熏陶,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專業知識與技能大賽、歌詠比賽、文藝表演、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鍛煉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未來醫學護理學發展的趨勢都要求培養具備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醫學護理人才,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必須把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力求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育,使學生學會做人并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及創新能力,學會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優良的道德、和諧完美的精神個性、求真的科學精神、文明的人文素養,具備基本專業能力包括:護理專業技能、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解決沖突的能力、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作者:劉德華 劉春華 高志偉 許秋華 孟慶勛 豆銀霞
摘要:在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和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強化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就業的能力。
關鍵詞:文理科 人文 專業課 實訓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這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先進的發展方向。而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制度,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部分院校為了彌補生源,出現文理兼收的情況。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則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理工類考生,分析問題思維敏捷,但人文素質較弱;文史類考生,思想活躍,方法靈活,但專業基礎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很差;對口類考生,有的學校為了升學和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和實驗過程,專業理論薄弱,缺乏實訓,文化課基礎差。
上述現狀及欲解決的問題,是在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探索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要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和學生綜合能力提高,課程設置和創新是關鍵,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就業的能力。教育以學校為本,學校以教學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因地制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社科知識教育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目前我國許多大學都過多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及就業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人文知識的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單純強調“就業導向”培養目標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造成了“高職”不能“高質”現象的產生。
1.1加強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的支持、配合與管理。
毫無疑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應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一條是加強高校教師的認識。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不僅是相互補充的、相互支持的,而且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1.2強化知識傳授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我國現階段中學教育的應試化傾向和社會上對人文科學的輕視等原因,許多理工科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人文知識面狹窄,甚至出現對基本文化常識也知之甚少的情況。因此,在理工科學生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我國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例如語文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實際,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和講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信息,指導學生去了解、思考,從而學習和借鑒。。
1.3營造豐富多彩的人文校園文化氛圍,開設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構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
提倡一種什么樣的校園精神,怎樣形成一種校園文化氛圍以實現對人的思想觀念、思想方式、精神狀態和價值取向的塑造在各理工科院校目前還比較缺乏。學校可以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點,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引導學生建立各種協會、社團,大力舉辦學生參與性強、具有濃厚文化氣息的活動,如征文活動、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
2.拓展新的教學模式,加強專業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綜合多方面的調查和調研,現在職業院校的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專業操作技能掌握甚少,創新能力缺乏。大部分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很難全面系統掌握,實訓環節操作不熟,這與社會需求實用型技能人才相差很遠。
經過對社會需求的分析,職業院校應該是培養基本理論知識扎實、專業基本功過硬,有較強實踐操作技能和技巧,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一定程度創新能力,能適應生產、管理、策劃、設計、經營與服務一線的應用型、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分別進行,存在著理論學習比較抽象,不利于與生產實習相結合;學習內容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學習具有盲目性,缺乏針對性等問題。理論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實習教師只關心實際操作訓練,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嚴重脫節,不但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困難,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面對這一問題,我校整合現有教學資源,以電子應用技術專業教學為試驗,積極推行專業理論教學實驗化,專業技能教學實訓化,理論實習一體化。即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理論課與生產實習課交叉按一定課時比例進行的一種嘗試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很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脫節問題,突出學生技能訓練,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達到了優化教學的目的。 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
在對社會人才需求狀況進行全面和準確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提煉出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知識和能力,以此來設置課程或重組課程。基礎課要精選學科核心知識,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對那些完成相同功能的多種分析方法,只講生產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專業基礎課的整合中,我們把重復的教學內容堅決地刪除,定量分析盡可能的簡化,定性分析要講清楚,學會工程應用。把聯系比較緊密地教學內容整合為新的課程體系,使其具有新的系統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基礎課老師定期參加專業教研活動,以便更好地實現“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專業課程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生產中已淘汰的內容要堅決地刪除,追蹤新知識、新技術。教材跟不上,可以以講義形式彌補,要求教師上網查閱資料,進行深度加工處理。例如《視頻音響技術技術》課程,傳統的單元電路分析內容已毫無意義,如今都是大規模集成芯片,只要講清方框圖,掌握芯片外特性、外圍電路應用等知識即可。專業課還要擴大知識面,不一定深,但要廣,了解性的內容要多,可以少學時。我們的限選課、選修課、技術講座等就是落實該思想。
3.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訓基地的建設
根據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正確定位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實習環節的設置、開發和實施,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質量;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熟練程度的培養和能否體現理論與實踐是否能夠緊密聯系有著直接的影響。
以就業為導向,更新實驗手段,加強校企聯合,加強社會實習環節,把企業的工作環境、文化氛圍和管理模式引入學校,指導學生在校的實驗和實訓內容。作為省級試點專業,認真研究學生現狀和理論課內容,大膽地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開發和實施作了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習效果。作為國家級實驗室,充分利用我院電子專業現有實驗室。根據教學設計的要求,通過真實崗位能力分析,將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訓練四大模塊。然后根據這些模塊的要求確定實訓課程,并制定了每一門實訓課程的教學大綱,再將每一門課程的實訓內容劃分成若干個獨立進行的基本訓練單元,每個訓練單元對應為一個實驗、實訓項目,每個實驗、實訓項目必須有實驗實訓講義、儀器設備使用記錄表、實驗實訓報告等內容。
我院十分注重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為了使學生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我們一直在努力研究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摘要: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競爭的勝負,取決于人才的素質,而人才的素質培養,又取決于我們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確保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高職教育中需要強化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師德、高尚的職業道德、寬厚的學識、較強的教育能力、勇于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和良好的身心素質,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教育 教師 綜合素質 育人質量
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高等職業教育承擔的歷史使命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需要。本人認為,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應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一、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師德
作為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教學一線的任課教師,還是為教學服務的教職人員都應以全身心的熱情和永不放棄的毅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而努力工作,其目的不外乎為國家培育出合格的人才,為社會輸送棟梁之才。人民教師肩負著祖國的希望,塑造著祖國的未來,責任重大而光榮,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忠于黨的教育事業,這樣才能自覺地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教師工作是平凡的,也是艱苦的,作為教師就要有一種為教育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就我校而言,教師可分為青年、中老年兩大群體,青年教師應爭取在學識上有所專長,使自己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真正的教育理論水平。中老年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對教育及學術方面要不斷進行研究,以使自己更好的適應教育新形勢的需要。
自古至今,教師是社會文明的傳播者,教師以"人梯"的精神,培育了數以億萬計的人才,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歷史的前進,教師的事業是偉大、光榮而高尚的。多年來的教書生涯,我們教師一直情系教壇,真誠執教,無論什么挫折和誘惑,都動搖不了我們"教書育人"的天職,改變不了我們"終生從教"的執著追求。作為教師在物質上,我們也許是貧窮的,可在精神上,我們卻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因為我們為國家創造了最大的財富--人才。
教師在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同時,還應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身正為范",人格高尚者方能為師。俗話說:"正人先正己"。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育學生不僅需要教師的言教,更需要教師的身教,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要有良好的師德。
二、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教師應該既教書,又育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首先,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精心培育一代新人,如果沒有熱愛學生的感情,就無法與學生心靈溝通,也就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對學生耐心教育,而不要傷其自尊心,只有尊重學生人格,才能教會學生尊重別人,并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再次,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這也是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努力成為現代新人。
教師,它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希望與幸福的傳播者,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石子一樣,默默地鋪筑歷史的跑道。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學生心靈的荒漠里開拓出一片片綠洲;以身體力行及為人師表,在學生的人生旅途中豎起引航的燈塔、道德的豐碑。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應當表里如一,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要做到言行一致,為人師表。
三、鉆研業務,精益求精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劇增,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新的科技不斷出現,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學會一生夠用的知識,學會未來需要的知識。教師更是如此。
教師必須從教育觀念、知識結構上不斷更新,應具有較強的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要善于分析、綜合,實現知識結構的現代化,以使自己更好的適應新形勢的挑戰,適應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為人師者,乃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句話千百年流傳,億萬人傳說,可其真意到底為何?簡言之,所謂"道",即:為人之理,治事之方。教育之根本是為樹人,是為把愚昧化為文明,也就是把普遍適用于當前的習慣、禮儀、規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使之能成人。所謂"業",不外乎技能、本領、專業、特長之類用于謀生之法。教育之目標就在于教會學生生存之道,即傳授各種領域、各個專業的特殊知識與技能。所謂"惑",即為一切不為學生所理解、認知的問題。"解惑"即為解決所學專業內的疑難問題。
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首先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在學業上,教師要努力鉆研自己的專業知識,使自己具有專而博、精而深的文化素質。在實際教學中,要努力鍛煉和提高鉆研教材、備課和講課的能力,掌握和運用教學技巧,不斷充實知識,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本人多年來一直在教學一線從事教師工作,雖說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熱情,下了許多工夫,但還應在教學上潛心研究,業務上多鉆研,做到求深求精,以真正把握教學中的規律。
古人云:"為人師,必有智"。我們都知道,高尚的職業道德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前提,而精湛的業務能力又是體現教師崇高職業道德的基礎。教師應在具備崇高職業道德的同時,還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包括獨立鉆研教材的能力,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等,要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吸取各種新知識,不斷拓寬新視野,動態地調整和優化知識結構。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結合,這更加要求教師博學多識,一專多能,延伸自己專業外的縱向知識,拓寬橫向網絡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新穎而豐富,才能把握教育觀念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教學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動權。
四、更新教育觀念,具有創新意識
教育要創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創新。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認識、理解和信念,它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我國有著許多優秀的教育傳統,但也有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教育觀念不創新,就不能很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不能培養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也適應不了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更無法滿足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只有創新教育,教育創新才具有時代的先進性,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創新教育的積極性,具有科學的、富有時代精神的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
因為教師所有的教育行為和思想都是在一定教育觀念的指引下實現的,因此,教師要積極吸取教育創新的理論,不斷探索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用最佳的教學方法去實施教育教學工作,不能把教育只單純地理解為傳統的傳遞,而應看成是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培養過程,并根據學生的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增強創新意識,創造新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在最短的時間里收到最大的傳授知識的效果,做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創新,讓教育工作真正符合創新教育的需要。
五、良好的身心素質
高職教師的身心素質主要包括教師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經過多年的教師工作,我感受到教書育人是一項很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師將承擔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做到身體健康,充滿活力和朝氣,才算具有現代教師的精神風貌。反之,是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素質教育不相適應的。另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教師還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能與現實保持平衡;有自知之明,正確看待自己;理解、尊重、信任他人;熱愛生活,熱愛教育工作。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對學生來說將是一種無形的最有力的教育。
總之,高職教育應以質量為本,與時展共進,為了確保育人質量,高職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高職教師一定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高尚的職業道德、寬廣的學識和良好的業務素質,做到教書育人,更新教育觀念,具有創新意識,愛崗敬業,真正理解教師的職責和任務,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摘要:專業技能競賽作為實訓教學的一種補充形式,被各省的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廣泛加以運用。對于師范生來說,經常性地開展書法、普通話、課件制作、說課與講課這類基本功的技能競賽,有助于提高他們從教的綜合素質及就業競爭能力。
關鍵詞:師范生;技能競賽;專業實踐;綜合素質;提升
專業技能競賽是當今許多大學生樂于參加的活動之一,師范生專業技能競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從教素質。如何將它與實訓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師范生的專業技能競賽開展得更有成效,從而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師范生基本功的不足與專業技能競賽的內容
師范院校的學生將來畢業后大多數要從事教師職業,從目前在校的一些師范生來看,他們的綜合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不僅如此,他們作為一個準教師,許多人做教師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的師范專業學生,表現得更為突出。具體表現為:(1)口頭表達能力差,普通話很不標準;(2)書法水平差,不論是粉筆字、鋼筆字還是毛筆字,都離一個教師的要求相差太遠,板書沒有章法;(3)盡管會制作一些簡單的多媒體課件,但課件與教學切合得不夠緊,有的課件內容與教學無多大關系;(4)說課和模擬講課容易緊張怯場,其心理素質和對課堂教學的掌控有待提高。
當前的師范院校學生之所以在教師基本技能方面存在這么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這方面的實習實訓與實踐鍛煉。目前,許多學校對實訓教學重視不夠,給學生提供鍛煉各種師范生技能的機會很有限。各種技能競賽本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受經費和其他條件的限制,一些學校技能競賽活動開展得太少。有的學校甚至對學生實習也不重視,放任學生“自主”實習,有的不到教育崗位實習。
全國許多省份開展了師范生技能競賽。一些設有師范專業的職業院校,也紛紛參加這類比賽。如在2010年舉辦的浙江省第四屆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中,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代表隊獲得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和3個優勝獎[1]。有的省份(如湖北)在開展師范生職業技能競賽時,高職高專單獨設組,不分學科類別[2]。為了參加省里比賽,各個學校自己經常性地舉行師范生技能比賽,而且將此作為一個傳統項目保留下來,定期舉行師范生技能競賽。
江西省教育廳師范處2008年舉辦了江西省首屆師范生基本功大賽。基本功比賽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寫字、二是演講、三是課件制作。縱觀其他省份的師范生技能競賽,其內容大同小異,主要集中在書寫、普通話、課件制作和說課、講課上。
二、專業技能競賽對于提高師范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少實訓機會,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對師范生來說,在正式上講臺之前鍛煉一下從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書寫比賽對提高板書水平的作用
隨著電腦的普及,學生的書法水平不斷下降。據調查,書法水平在師范生中的發展呈現不平衡的狀況。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書法和板書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內部,書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從小練字書法較好,有的缺少練習書法較差。從整體來看,硬筆字明顯又要比軟筆字好,學生的毛筆字普遍較差。
板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但現在對板書的重視程度很不夠,許多剛畢業的師范生的板書非常差。一些學生到中小學教育實習,他們在板書時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寫內容安排得也雜亂無章,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板書設計”。從這一點來看,舉行板書比賽也是提高師范生從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現在這方面的比賽開展得不夠廣泛,作為師范生技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方面還有待加強。
提高師范生書法水平的辦法之一,是經常性地舉行書法比賽。比賽可分為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具體一點說主要是“三字”即毛筆字、鋼筆字和粉筆字。通過經常性地舉行書法比賽、板書比賽,可使廣大的學生在書法上取得較大的進步。
(二)演講、辯論比賽對表達能力等方面的促進
普通話過關是對一個教師的起碼要求,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對此有明確規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普通話測試水平要達到二甲以上,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作為一個教師,除了普通話要標準,口頭表達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師范院校在平時便會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而通過技能競賽的形式進行的,大多是演講比賽或辯論賽。
演講比賽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江西省的師范生技能賽,其中就有演講這一項,第一屆比賽的演講主題是“怎樣當一個好老師”。在練習和準備演講的過程中,學生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過有經驗的老師加以
指導,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講時的普通話是否標準、演講時的語速、語調以及節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導老師的點撥之下得到校正。同時,演講比賽還可以促進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因為演講比賽通常要寫演講稿,為了演講得更精彩往往還要反復修改,在這個過程中師范生的書面表達(寫作)能力會相應得到提高。
除了演講比賽,還可以舉行辯論賽。圍繞一個辯論主題,將參賽者分為正反兩大陣營,然后進行辯論,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辯論賽。自從著名的“獅城舌戰”后,這種方式大受人們歡迎。參與辯論的辯手要有敏捷的思維和出眾的口才,通過這種形式的比賽可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課件制作對教材把握能力的檢驗
多媒體課件是教師用來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的工具。教師從預設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智能水平與學習現狀,依靠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其網絡教學系統,以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的方式來調配課程資源,按教學環節與流程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學系統。運用多媒體教學,是一位老師基本的教學技能。作為將來要走向教學崗位的學生,自然也應重視這項技能,在實訓過程中熟練掌握它。常用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門學科中運用的。每個軟件都有優點與不足,其關鍵處在于體現學科教學特性與適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從某種程度上說,多媒體的運用恰當與否,是對課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種檢驗。通過課件制作比賽,可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要通過課件制作比賽,提高學生對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體課體,一定要緊扣教材內容。第一要切合課文的題旨情境。例如,有人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七根火柴》時,在“歐化”(現代氣息太濃)的金邊相框中播放衣衫襤褸的紅軍戰士在草地跋涉的場面,這是不妥當的;第二要準確地表現出課文或語句的意思來。例如,有一個《沁園春·長沙》的課件給“百舸爭流,魚翔淺底”制作了一幻燈片,畫了幾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幾尾魚不時躍出水面。這沒有準確地表現出“魚翔淺底”的意境來。“翔”是形容魚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動,絕不是躍出水面。這樣的畫面不但不能幫助學生對詩句的形象理解,反而會導致學生誤解。
(四)說課、講課對教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許多省份辦理教師資格證時,都有“說課”這一環節。而一些中小學招聘教師所進行的考試,也都要過“說課”這一關。2010年筆者曾擔任過本校附中招聘語文教師的評委,當時就有“說課”這一關。從應聘者說課的情況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比起沒有經驗的碩士生來,對教材的把握能力顯然要強得多。由此可見,多“說(課)”、多“講(課)”對師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說課”呢?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即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說課其實就是要談談你是怎么教的?為什么要這樣教?通過說課,可以看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情況。例如,說課人是否把握重點難點、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為師范生的一項基本技能,說課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客串講課在當今的教學中經常會被采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講臺充當“教師”的角色,借以提高學生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為實訓教學的一種手段,這種方法不可能在課堂中占太多的時間,因為這樣做會影響教學進度。因此通過講課比賽來促進學生課后自練,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如西南大學的師范生技能競賽,其中就有講課比賽。
現在絕大多數師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創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按自己的構想去進行講課,然后再反筆觀看自己講課的錄像,找到自己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許多學生到外面的學校實習,開始總是會膽怯,緊張時說話的節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訓練幾次,多參加有關說課、講課的比賽,有利于提高他們教學方面的綜合能力。
三、對專業技能競賽提升師范生綜合素質的思考
首先,職業技能課的開設問題。過去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教師職業技能課,只開設《教材教法》方面的課程。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過去開設《中學語文教學法》,現在有的更名為《語文教育學》,實際上講得大多是理論性的東西,比較抽象。為了彌補學生在從教實踐方面的不足,我系曾開設了《普通話教程》、《演講與口才》等課程。后來修改教學計劃,又將上述兩門課取消,新開設了《教師職業技能》課。《教師職業技能》課包括普通話、書法和課件制作等方面內容
,每周三節共54課時。毫無疑問,《教師職業技能》課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但課時是否太少,普通話、書法、課件制作各占18課時是否合理,還有應當放在第幾個學期開更科學,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反映這門課的課時偏少,有必要將《普通話教程》和《演講與口才》作為選修課加以恢復。
其次,競賽內容的再拓展問題。就競賽內容來說,還要體現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如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只進行書法、課件方面的訓練是不夠的,中文系畢業生將來當語文老師,要教學生作文,有的還要指導學校文學社,寫作技能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寫的能力要進一步加強。所以我們每年都組織大學生參加江西省寫作學會舉辦的“大學生寫作比賽”。除了比賽內容的拓展,賽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課件比賽,要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與交互性,要重視把課件建立在網絡上。賽后可模仿網絡聊天室進行設計,如利用網絡聊天室的“大廳”和“獨立窗口”進行研討,發表意見。“大廳”供學生對共性問題進行討論,“獨立窗口”供學生討論有關問題,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同時打開瀏覽窗口,調用網上資源供自己研究討論用。或在課件中設置供網絡筆談的特殊交流版塊,如供表達的寫作板,供別人發表意見的意見板等。
再次,競賽形式的多樣化問題。現在的師范生技能比賽,大多圍繞“三字一話”、課件制作和說課、講課來進行,其基本內容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在競賽形式上長期不加變化,會使學生感到缺乏新鮮感,興趣會漸漸消失。特別是已經參加過這類比賽又拿過名次獎項的學生,興趣會更差。因此,如何將競賽形式變得豐富多樣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成為擺在舉辦者面前的一大課題。如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從舉辦單純的演講比賽進到辯論賽、擂臺賽,形式就更吸引人。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競賽的興趣,還可以在獎勵機制上作點文章,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加大獎勵。如西南大學舉行的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競賽,四名學生可公派出國學習一學期。[3]這種獎勵形式的比賽,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條件差一點的學校,可以考慮與重點中學或相關企業合辦比賽。
最后,賽后的總結與反思問題。競賽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平,不是為競賽而競賽,因此必須善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反思存在的不足。青海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做法值得借鑒,比賽后他們總結了活動開展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對板書檢測、普通話檢測和從教綜合檢測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總結得非常具體,并就這三方面提出了“今后在開展教育教學的相關建議”[4]。只要我們認真總結經驗和反思不足,專業技能競賽必將在提升師范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摘要:“程序設計”這門課程,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其傳統授課方法是重語法而輕算法,現行的授課方法是算法語法并重,作者認為這門課程包括算法、語法、綜合素質三方面的內容,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應該對學生終生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程序設計;算法;教學思想;終生學習
1 嚴謹的邏輯思維,表現出雄厚功力
如果沒有程序驅動,計算機不過是一堆金屬和塑料而已。程序可以讓計算機忠實地實現人的意圖,嚴謹的邏輯思維是程序設計的關鍵,而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是“流程圖”,這正是描述邏輯思維的最好工具。大廈有施工流程圖,裝電視機有裝配流程圖,而企業的生產線則是運動的流程圖。流程圖就是秩序,就是邏輯。畫流程圖必須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力求無懈可擊。作為訓練,教師應要求學生上街購物前畫購物流程圖,班委策劃活動應畫活動流程圖,進而寫程序也須先畫程序流程圖。有了程序流程圖,就可按圖索驥,迅速將思維轉化為程序。
2 學習規則,利用規則,在限制中求發展
對程序設計初學者來說,最頭痛的事是太多的語法規則限制,動輒語法出錯,進而望而生畏,失去信心。這主要是教師的心理教育沒有跟上、學生思想不通造成的。其實,生活本非隨心所欲,它是充滿各種限制的。如國有國法、校有校規,玩游戲要遵守游戲規則,過街口不也受紅綠燈限制嗎?歌德詩云“在限制中顯示出能手,只有規律能給我們自由”。計算機語言的各種規則是科學家們智慧的結晶,已經深入人心,由這些語言編寫出來的程序給社會創造了極高的效益和效率。據作者所知,特別是計算機語言,規則和規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要細加分析,這些規律是很好掌握的。無論做什么事,均似刨丁解牛,掌握規律之時,就是游刃有余之日。
3 標新立異的算法,追求事半功倍
算法是程序的靈魂。衡量程序質量的高低,算法是重要指標之一。
思路決定出路,人生是需要思考的。俗話說“磨刀不誤打柴工”,先思考后行動,可以規避風險,提升成功率。
4 程序模塊化思想,培養學生管理意識與合作意識
打一場戰役,要分成若干階段,在若干戰場實施。這種“分解大任務,各個擊破”的思想,正是現代模塊化程序設計的思想。其實,模塊化思想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企業分部門,軍隊分兵種,學校分專業……,各類計算機語言中的函數、過程等正是為此而設,它實現了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編程時應盡量要求學生把問題分解為功能相對獨立的子模塊,將它們定義成函數、過程,這樣既增加了程序可讀性、可改性,又方便了系統編譯。
5 從項目入手,舉一反三,提煉特殊中蘊含的普遍規律
程序有順序、選擇、循環三大結構,無論程序要解決的問題多么復雜,均可用這三種結構來實現,這就是程序設計的辯證法。一個優秀的程序員不在于它寫了多少個程序,正如高考狀元并不是做題最多的學生。當然,不做題,也絕對當不了狀元。對于程序設計這門課程,教師應該采用項目教學法,以項目作為實訓的基本單位。每個項目做完后,還應指導學生回頭分析,認真總結規律,然后再利用規律去完成一個類似的項目。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才能反過去更好地駕馭事物,進而達到人生的上乘境界。
6 把握變量類型、作用域及生存期,學會節約資源,量體裁衣
雖然現代計算機硬件配置越來越好,但其運行的軟件也越來越大,特別是當運行多個任務時,往往會因爭奪有限的系統資源而導致軟件運行速度降低,甚至死機。每一種計算機語言均提供豐富的數據類型,還可以控制諸變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使程序緊貼硬件運行。
7 瀟灑的程序風格,宛如一首人生的詩
程序是一首詩,程序員應該有詩人的耐心和超脫。唯有精雕細琢,才能誕生耐人尋味的作品。各類計算機語言均要求的“鋸齒形”源代碼書寫風格十分科學、漂亮,行行代碼,仿佛人生層層階梯;而程序的兩邊又像人生軌跡,有進有退,錯落有致。作為一名稱職的“程序設計”課程教師,理應要求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像寫程序一樣,不但要完成指定之功能,而且要追求完成功能的過程規范、漂亮、瀟灑。
論文關鍵詞:聲樂教學 綜合素質 培養
論文摘要:文章從教學實際出發,分析了現行幼師聲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幼師聲樂教學應注重改革的初步設想和建議。
聲樂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應在培養綜合素質方面不斷探索和提高。本文僅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修養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起點,聲樂教學也不例外,聲樂教學除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專業水平外,還應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學生人格的塑造。藝德比技藝更重要,在教學中通過古今中外優秀音樂家的高尚情操和音樂中所傳送出的美好情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才固然重要,而藝德尤為重要,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合格的人格修養,就不能正確理解音樂的美妙情感,更不能創作出高雅的具有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幼師學生畢業后要走上講臺,為人師表,培育祖國的下一代,如果沒有高尚的藝德,又怎么能教出健康活潑的好兒童,上梁不正下梁歪,禍及幼童,罪莫大焉!所以,只有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才能培養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二、科學的音樂理論,扎實的業務能力
聲樂(歌唱)是人們用歌聲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要學好就必須首先掌握歌唱器官的構造和發聲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發聲的運動規律。
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動力和基礎。發聲的準確.音質的優美及歌曲感情的表達,都與呼吸密切相連,在歌唱方面的學習中,必須掌握好氣息的運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依靠恰到好處的氣息的運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依靠恰到好處的氣息支持和科學的呼吸方法,完善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樂府雜錄》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的論述,由此可見,呼吸是打好歌唱基礎和進行音樂藝術表演的重要環節。
練聲訓練也是歌唱中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掌握正確的練聲方法,還應養成良好而有規律的練聲方法和有規律的練聲習慣。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保持悅耳動聽的歌喉,幼師學生的學習生活分外緊張,時間尤其寶貴,供練聲的黃金時間更少得可憐,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教育她們利用一切有效時間練聲,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有收獲。
另外,其它音樂基礎理論也應受到重視。例如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其中視唱練耳尤為重要。它包括讀譜能力、聽辨能力節奏感、音高感及音樂感受和表現力的培養等內容。甚至涉及對學生綜合協調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聲樂器樂及各門理論課程都需要有較好的視唱練耳能力。因此,學好這些基礎理論對歌唱有著極大的幫助與促進。
三、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文學修養
一些人認為聲樂專業學生只需具備動聽的嗓音和美妙的歌聲,文化知識略知一二就行了。實踐證明,那些只重視專業而輕視了文化課的學生,即使音樂功底再高,其發展前途也將受到限制。而那些既有文化底蘊、又肯鉆研音樂的學生,往往有廣闊的前程。
近些年來,各種類型的青少年大獎賽,都增設了綜合素質測評,進一步說明當今社會需要的聲樂人才,是那些既具有扎實的音樂專業技能,又具備全面的音樂修養,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的人才。
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歌甜人美,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她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心靈美、氣質美、人格美,從唱歌到歌唱得優秀需要一個質的飛躍,而從一個優秀的歌唱演員到一個德藝雙馨的歌唱藝術家,需要加強文化的修養與人格魅力的完善,更需要經歷文化知識與人格修養的雙重檢驗。正如徐悲鴻所說“廣博其知識,完善其專業,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可見只有廣博其知識才能完美專業、一個人知識不廣博在專業上也很難達到完善的境界。同樣,沒有高尚的志趣和高尚的品格同樣難以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
四、良好的心理素質,豐富的臨場經驗
在聲樂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會竭盡全力去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其中部分教師忽略了歌唱教學中的心理因素,往往在練習演唱的時候讓人十分滿意,但在正式登場時,卻不能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所以說,歌唱的心理素質在歌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成分,歌唱時的心理因素好壞直接影響著歌唱者的思想狀態、演出效果及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首先應著手于心理品質的磨練,對于演唱者來說,意志品質、情緒與情感品質在訓練和演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訓練中,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練習,聚精會神地投人到音樂的情緒中去,以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另外,練習的準確、熟練程度也是消除緊張、減少心理壓力的前提,胸有成竹地登臺,是演唱成功的保障。
當然,良好的臨場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演唱者的心態,級別越高,場面越大,競爭越激烈,對演唱者的心理壓力也越大。聲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把講臺布置成小型歌舞臺,讓學生在場景中想象歌曲進人角色。同時反復教育學生在演唱時假想觀眾就在面前,多次進行這樣的“模擬”演唱和預演,也是引導學生走向歌唱舞臺的有效手段。在平時,讓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各類藝術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聲樂人才。
論文關鍵詞:公共體育課;合作意識;意志品質;心理素質;審美意識
論文摘要:離職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通過挫折教育。運用激勵手段。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通過調解和疏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
公共體育課不同于專業體育課。專業體育課是以提高技術水平為主,公共體育不但要提高技術水平,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課堂。但是。高職公共體育課沒有受到學生的重視。甚至沒有受到一些老師的重視。一些老師認為公共體育課就是讓學生學一些基本的技術。鍛煉一下身體就完成任務了。學生們認為。我也不是學體育專業的,將來也不從事體育工作,對付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人們對公共體育課認識上的一個誤區。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開設體育課。高職院校從入學到畢業也一直開設體育課,這就說明開設公共體育課是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它不只是簡單地學點技術,而是要學好技術,更要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
一、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能力
在體育運動項目中。大多數運動項目都存在著合作的內涵,有整體合作、小組合作、二人合作等。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只有很好的合作,讓每位合作者都發揮出最好水平,最后才能取得勝利。
1、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合作學習的前提
例如,在三大球類運動中,隊員要密切合作,場上隊員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表情都表示一個戰術。只有隊友就得明白,才能取得勝利。在體育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結合所學的項目,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懂得有比賽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合作,在合作中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2、加強合作能力的培養
例如,田徑項目中的接力跑,要求四名隊員不但有合作意識,而且更要發揮好伙伴之間的協調的配合能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體育課中,讓學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從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選擇合適的內容,學生在自學自練的過程中相互觀察、相互幫助、相互糾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提高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的能力。不斷提高動作質量,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公共體育課不同于其他理論課,它不但要學一些理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有身體的體驗。每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要付出較大的體力和產生許多不適反應,如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恐懼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心理障礙,如怕苦、怕臟、怕失敗、怕丟臉等。尤其現在的高職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比較優越。過著“農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沒受到這樣的“苦”。作為體育老師,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以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和戰勝這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礙,從而逐步培養起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1、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在體育課中可以人為地設置一些障礙,創立挫折情境,讓學生碰些“釘子”,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意志。增強對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在學生已經完成練習任務后再增加練習任務。延長規定的練習時間;在疲勞時要求學生完成比較復雜的動作。并要求保持動作技術的穩定性、準確性。這些都能起到挫折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頑強性和堅韌性,從而形成良好意志品質。
2、運用激勵手段。增強其學習信心。激發起克服困難的勇氣
學生在體育課中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虧一簣”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我們能在學生可能退卻的關鍵時刻,適當地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鼓勵,就可以促使其去堅持、去奮斗、去拼搏,從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練。
3、在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好強”、“好勝”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心理在體育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體育課中組織形式多樣的比賽來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也是一種較好的舉措,讓水平相當的學生一起比賽,讓他們在競爭中超越自我,培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質。
三、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高職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入學開始大都或多或少地經歷了學業不良,高考失敗等打擊,在心理上受到了無形的傷害,失去了遠大理想和明確的人生目標,使他們目標模糊,不能全神貫注地學習,一些學生因得不到及時的調解和疏導,致使其消極行為加劇,變成病態的心理行為。體育課就能起到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調解作用。眾所周知,娛樂是減輕心理壓力的最有效的良藥,那么娛樂的項目又大多是體育項目,在健身房里、廣場上、公園里隨處可見那些運動健身的人們,一個視野開闊的運動場就會讓你忘記煩惱,一段節奏較快的健美操就會讓你心情舒暢。因此在體育課上合理安排一些大運動量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如.為男生安排一些球類比賽;為女生安排健身操、游戲,有意識地通過這些運動項目,讓學生“合理宣泄”,使受挫情緒、委屈情緒等多方面心理壓力釋放出來,以達到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效果,使學生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
四、公共體育課能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
公共體育課與其它學科相比,有其獨特的作用。在公共體育課上學生所學的每一項技術,都要求身體的各個器官的協調配合。例如,籃球的胸前傳球技術,眼睛看傳來的球,大腦判斷來球方向,手要伸出接球,腿要邁出選好位置;田徑教學的起跑練習能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籃球的投籃命中率能培養學生的準確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體操動作能培養學生的時空感覺和運動感覺。在體育課中,還可以讓學生設計準備活動內容,編排徒手操、設計場地,制作體育器材等,這些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規律性,使學生的基本技術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發揮,促進學生的各種智能的協調發展,讓學生的智能水平通過體育教學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五、公共體育課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1、教會學生欣賞美、發現美,提高審美意識體育運動是美的運動,從動態到靜態處處存在著美。在體育課中體育運動的場地、運動過程更是美的展現,一個籃球、一塊田徑場展示的是靜態美;被稱為“東方神鹿”的王君霞的奔跑動作、職業籃球隊員的扣籃動作,展示的是動態美;藝術體操、健美運動、武術、太極拳優美動作以及各種動作之間和諧的編排組合,展示了美術中的造型藝術;音樂中的音響藝術;舞蹈中的形體藝術等多種藝術因素。當我們看到這些運動健兒那種健壯優美的形體、機敏靈活的動作、和諧舒展的造型時,會使我們獲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2、通過體育課的培養讓學生擁有美的行為
當我們親自參加體育運動,從中體驗到運動的美妙愉快時,我們的心靈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快感,受到美感教育。高職公共體育課就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通過系統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參與體育和觀賞體育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美的感染,使觀賞者獲得美的享受。體育教學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體美的有機統一。高職公共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總之,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體育工作者要從對教育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角度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體育理論,重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學生,全面把握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