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03:15: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設計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數學科課件的設計方法以及注意點,第一,找準課題;第二,選好開發工具;第三,設計好每個界面;第四,體現動感;第五,做好試講、評價、改進、再設計這幾個環節。
關鍵詞:課件,多媒體,計算機
課件開發的熱潮正在校園興起,課件各式各樣、風格各異,收到很好的效果,體現了課件輔助教學的優點。一個成功的學科課件,能充分地運用動畫,與學生思維同步,保證循序漸進,運用恰當的素材,操作簡捷方便、靈活易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可以被本學科老師借鑒和引用。如何選好一堂課,設計好腳本,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選擇開發軟件,進行開發設計,使課件發揮其特有的效能,優于傳統教學手段?這是每位教師在課件開發前首要思考的問題。下面就我制作一個課件的過程與體會與大家探討。
第一,找準課題。數學課題種類繁多,應針對各自不同特點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并非每堂課都得用課件,并非每個課題用課件輔助教學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我們選準了課題,設計好了課件就能如虎添翼,使課堂氣氛更加濃厚。例如:我們選的課題為"數學歸納法"、"不等式的證明"、"二項式定理"等,這時,若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只能代替粉筆板書,課件的優點就得不到充分的體現,效果不好;若選擇課題為"數形結合"、"三角函數變換"、"棱臺的分割"、"多面體與旋轉體的側面展開圖"、"二次函數的圖象"等等,這時就可借助課件進行教學,生動直觀,通俗易懂,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選好開發工具。現在設計軟件較多,常見的有Authorware、幾何畫板、PowerPoint、蒙泰瑤光多媒體編著系統、翰林匯多媒體課堂等等。這些多媒體編輯軟件,專門針對多媒體制作,界面簡單,易于上手,控制容易、模板豐富、人機交互性強、流程清晰、支持動畫。在設計一個專業化課件時,必須找到某個軟件的優點,使設計過程得以簡化,開發周期短,又能生動地體現了本節知識點的本質。如"圓錐的側面展開圖"這一課題可用"幾何畫板"就能很快地設計出來,呈現三維動畫的效果,但若用Authorware設計,則難度較大,開發時間長,用PowerPoint設計無法顯示其動畫過程;有的課件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設計軟件支持,互相調用,集各個設計軟件的優點,既能取長補短,又可以縮短開發時間,不必苦尋某個軟件的設計方法。
第三,設計好每個界面。界面需要插入恰當的聲音、圖象、視頻,設置超級鏈接、人機交互,演示動畫與文本等。課件猶如電影,生動有趣,明了易懂,引人深思,自覺參與。我們要寫好初始腳本,設計簡要概念、主要結構模塊、課堂練習等,使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構清晰,界面調度靈活而又簡單。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界面,插入聲音、視頻時要恰到好處,順其自然地融合于教學之中。如在開發"數形結合"課件時,我設計了運用此數學方法的四種類型:線段和與差、斜率、方程根的個數、實參的取值范圍,以此界面作為調度中心,分別講解相應的例題,這四種類型歸納起來既填補了教材的空白,又體現了此方法運用的題型,使學生今后碰到相關類型的題目時能觸發聯想,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解題經驗,減少對數學題目的畏懼感,增強學習的信心。
第四,體現動感。優秀的課件離不開動畫的展現,數學函數在動畫設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確定一個動點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從而讓點乃至整個圖形沿既定的軌跡運動,形成函數圖象,或動態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這些動畫的設計運用了解析幾何中的坐標平移、曲線方程,代數中的比例等相關的數學知識。如果我們重視對函數的研究與實驗,就能使課件能讓教師隨便改變參數,生成不同的圖形或運動軌跡,化抽象為具體,體現數學函數之間的變換關系,而且能簡化流程,設計出來的課件短小精焊,功能強大,通用性強,為師生所歡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五,做好試講、評價、改進、再設計這幾個環節。課件開發并不是一揮而就的,需進行反復地斟酌與修改。如:哪個地方該需要停頓的就得停頓,使學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例子過多,知識滿堂灌,收不到較好的效果,反之,例子太少,則不能達到鞏固新知識,聯想類似題目的自覺思維過程,應對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增刪。課件開發后,應與本教研組教師進行交流,對課件所包含知識與例題進行評審與調整,整體布局合理平衡,文字信息簡潔規范,色彩醒目,畫面過渡平滑自然。在設計過程中協調好常規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關系,互相促進,達到教學目的。
設計好數學課件,化枯燥為生動有趣,讓課件作為教學的配角,展現其特有的魅力與作用。讓我們辛勤的勞動化作學生學習的動力,激起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這是我們設計課件的目的與宗旨。
1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第25章第二節,本節內容綜合性較強,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等方面的知識,又涉及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不僅與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又與全球的環境、資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動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各營養級中能量的來源和去路比較復雜,學生理解難度相對較大。但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又學過水(氧)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組成等基礎知識。另外,生活經驗也提供給他們大量相關的信息,學生對生物學主題中與實際應用和社會問題相關的內容興趣較濃,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有利條件。為此,本節教學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及特點和碳循環過程作為重點,將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分析及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作為難點,應用問題情境、閱讀、小組討論、比較和師生談話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分析、總結,學會思考。教學設計如下。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描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特點;說出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初來源。
2.2能力目標
通過分析總結,培養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圖片的觀察,培養識圖、觀察和分析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2.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正確認識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的作用,增強環境、資源意識,更加熱愛大自然和保護大自然。
3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預習本節課本內容,并搜索相關資料。
3.1引入
播放紀實視頻“實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馬驅逐”片段,學生觀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終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馬驅逐。精彩、直觀的視頻展示引入新課,以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能否說出草原上一條食物鏈?學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進一步提問:兔(羊)的能量從哪里來?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學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態系統的能量是怎樣輸入的呢?又是怎樣傳遞和散失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共同探究。
3.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提出問題:從上述的食物鏈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獲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從哪里來的?按以下步驟展開教學:(1)第一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設置問題①生態系統的能量最初來源是什么?②能量進入生產者的途徑是什么?③能量來源的起點是什么?④流動的渠道是什么?設置問題情境導讀,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閱讀效率,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激發競爭意識。(2)第二步嘗試分析“草兔狼”食物鏈中的各個營養級以及所屬的生物組成,學生分析后作匯報(如下),明確“營養級”概念。(3)第三步呈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示意圖”并提出問題:能量是怎樣流動的?有何規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組討論,教師可作為參與討論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師生交流:輸入第一營養級的能量,一部分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則用于生產者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還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動物攝取,這樣能量就從第一營養級流人第二營養級,以此類推……教師再問:能量從一種生物傳到另一種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傳遞?為什么?(不是,因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從哪種生物又流向哪種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鏈中,能量流動能不能倒流過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條食物鏈中各營養級的排序是否可以變動(不能,單一方向)。能否總結能量流動特點?學生:逐級遞減,單向傳遞。接下去,可展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動畫(配解說),豐富學生的感覺視覺,加深學生對能量流動的理解,有突破教學難點;繼續展示“能量金字塔”,闡明其含義及特點……通過層層遞進,引導和分析,使學生獲得新知,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
3.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過渡: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伴隨物質的循環,能量由太陽提供,物質由地球提供的,為什么生態系統中的大量物質,億萬年來沒有被耗盡呢?是因為物質可以被循環利用的。教師引導學生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說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課件呈現“碳循環示意圖”并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每一個箭頭代表的生理過程及物質名稱,可設置思考題:①碳在大氣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體內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④地球上無數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氣并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缺氧?⑤嘗試描述碳循環的過程。通過圖片觀察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討論和交流中,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小組合作能力。接著,播放“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動畫,然后師生共同歸納碳循環的含義:碳(元素)循環是指生物(群落)與無機(非生物)環境之間進行的循環;碳循環的范圍是全球性的,特點是全球性往復循環。引導學生繼續探討:物質是可以循環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資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亂砍濫伐和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對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有沒有影響?你有什么建議?談談自己的看法。同學們各杼己見。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境、資源意識。
3.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通過填表(表1)總結全課,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最后,借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句充分體現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一句俗語“一山不容二虎”,應用本課知識如何作解釋?一節課結束后,應給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空間,提倡課外思考,學與用有機結合。
第1章 引 言
一.一 鉆研違景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個人以及企業發生巨大影響,也對于政府部門發生重大而深入的影響。作為引導社會發展方向以及管理整個社會運轉的各國政府,為維持本身地位以及介入全世界競爭,紛紜引入大量信息技術,施行本身的信息化以及業務管理與服務的電子化。電子政務系統不是簡單的信息的 Web 站點,它是1個綜合的信息系統,包含的內容無比豐厚,例如政府部門為社會提供的各類服務,通過摹擬政府部門各個職能部門政務處理流程的方式,減免各類繁雜繁瑣申請手續,增進政府各個部門內部的協作,加速政務辦理以及信息的;電子政務系統還可以受理公家的各類申請,接管投訴、建議以及請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門對于各類事件的處理信息以及處理意見[一]。為了提高政府部門辦公效力以及信息化程度,國家在鼎力推進政府辦公信息化也就是電子政務。采取先進技術的電子政務,對于政府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請求。現階段,政府工作人員還有很大1部份人對于電子政務認識不夠,存在認識表面化現象,對于電子政務中安全問題以及法律法規認識不夠,并且中有很大1批春秋偏大的工作人,對于信息化技術掌握不夠熟練,為了提高這部份人的信息水平,以便更好的進行電子政務辦公,對于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忙碌,很難抽出固定時間在固定處所進行學習,于是網上學習成為最好的選擇。
一.二 國內外鉆研現狀
國外網絡教育平臺的發展速度較快,一九九七 年就呈現網絡教學軟件平臺。目前,最早進的網絡教育平臺,當屬采取 IBM 電子學習策略核心技術的 Learning Space系統。該系統不僅支撐完全的可擴大的散布式解決方案,并且同時支撐3種在線學習模式[二]。哥倫比亞大學在 一九九五 年開發了對于課程內容以及教室進行管理的TopClass 系統。良多企業從網站建設逐漸發展到對于網上教育平臺的開發,并且開發出1系列支撐網上教育以及培訓的軟件。國內網絡教育的平臺發展相比國外較晚。一九九九 年以前,部份鉆研院所以及高校開始在網絡教學方面進行嘗試。二00一 年由北京師范大學開發完成國內第1個網絡教學平臺[二]。二00一 年后,國內各個高校開始建設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的優勢,不但是由于以計算機網絡作為傳輸教學內容的載體使學習者突破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走訪學習,還在于它提供多種交換渠道,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換,并通過把多媒體技術利用于教學中,使學習者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依據網上教學系統實現方式以及教學施行模式,可以把目前網上教學系統分為兩種,1種方式是以視頻會議系統為基礎的網絡教學方式[五],該方式中,散布于多個遠真個教室中的學生通過視頻以及音頻的傳輸來上教師講解的課程,并于教師互動。這類模式可以解決學校師資氣力不足的問題,然而投資巨大;此外1種方式就是基于 Web 技術的網上教學情勢,它是將教學內容、教學資料(文本、PPT、視頻、音頻等)、課后練習等制作1組相干的 Web 頁面,寄存在 Web 服務器上,供學生網上走訪。該種方式是非實時的,支撐學生在任什么時候間段進行自主式的學習。這類方式支撐同窗以及教師之間進行討論以及交換,展開多種教學情勢。
第2章 相干理論及開發技術
二.一 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系統[二]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標準,樹立起來的匡助政府部門內部、政府機構之間、企業和社會公家實現信息服務以及信息處理的系統。電子政務系統不是簡單的信息的 Web 站點,它是1個綜合的信息系統,包含的內容無比豐厚,例如政府部門為社會提供的各類職能服務,通過摹擬政府部門各職能部門政務處理流程,增進政府各部門內部的協作,加速政務辦理以及信息的;電子政務系統還可以受理公家的各類申請,接管投訴、建議以及請求,并且可以向公家政府部門對于各類事件的處理信息以及處理意見。總之,電子政務系統既包含信息的交流處理,也包含信息的以及接管等內容[一]。中國電子政務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1個無比首要的組成部份,它的發展閱歷遲緩發展的低級階段以及快速發展的較高層次階段這兩個階段。發展遲緩的低級階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八0 年代末期,由中共中央展開的辦公自動化工程,為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使用奠定了部份基礎。一九九三 年中國政府正式啟動“3金工程”,標志著中國電子政務的正式啟動,“3金工程”(即金卡工程、金關工程以及金橋工程)的目的是為重點行業以及部門進行數據以及信息的傳遞,這些是電子政務發展的低級階段。[三]中國電子政務工程于 二00二 年進入全面發展時代,中央開始投資建設了“金農”、“金保”、“金盾”、“金財”“金審”等 四0 余項電子政務工程,獲得顯明成效。各地各級政府部門的辦公自動化以及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也獲得很好的成就,并且接踵建設了1批業務系統。在1些信息化化建設走在前面的地區以及部門,在政府信息化工作中獲得較大進展,他們在精簡機構以及行政審批流程的基礎上應用政務網站以及辦事大廳,推廣“1站式行政審批”獲得較好的成效以及經驗。
二.二 Web 技術
由1系列技術標準構建的 Web 技術發源于上世紀 八0 年代,目前這些技術標準都是由 W三C 組織管理以及。Web 由眾多 Web 站點形成,每一個 Web 站點均可以看作是1組資源的聚攏,這些資源位于 Internet 的服務器上。典型的 Web 機制工作原理圖如下圖所示:首先由 Web 客戶端(閱讀器)發送 HTTP 要求,接著 Web 服務器接管并緩沖 HTTP 要求后,對于用戶要求進行處理并生成 HTTP 響應,最后 Web 服務器向Web 客戶端發送 HTTP 響應。由此可知,Web 利用中信息交流要觸及到客戶端以及服務器端兩個層面。Web 服務器提供各種情勢的信息,供客戶走訪閱讀。Web 服務器的工作流程是:用戶在客戶端使用閱讀器走訪 Web 服務器端資源,閱讀器會使用無狀況的超文本傳輸協定 HTTP 向 Web 利用服務器發送要求。Web 利用服務器監聽到
用戶要求后,調用相應的邏輯處理模塊對于用戶要求進行處理生成響應,然后返回給客戶端,以 HTML 頁面的情勢展示給用戶。
一、問題的情景化
一個有效的問題,首先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學生感興趣?貼近生活的、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有關聯的才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即要有問題情景。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中與生活、生產緊密聯系的知識點,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進行設問。
案例:必修I模塊“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的教學。
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1)你吃比較成的食物時,例如腌制的咸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2)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餡時,常常要放一些鹽,過一段時間后就可見有水分滲出,這些水分是從哪里來的?
(3)蔫了的青菜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會有什么變化?
(4)你還能想到哪些類似的例子呢?
這樣的問題設計看似簡單,但因源于生活,又緊扣教學內容,學生不僅感興趣,還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一條清晰的線索。
二、問題的科學化
問題的內容和表述都應具有科學性,即問題內容必須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及其運動規律,敘述問題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因此教師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節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維點,特別是能展現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素材,使得所設計的問題緊扣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易錯點,能反映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要分析學生的知識準備,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考慮教學的起點,從學生的舊知識中找出同化新知識學習的“生長點”。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提問,這樣有助于學生通過思考問題,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的同化。
案例:必修模塊I“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
本節課的重點之一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如何解決這個重點問題的教學呢?
首先請學生觀察幾種氨基酸(甘氨酸、纈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結構。然后提問:
(1)氨基酸這一名詞與其分子結構有對應關系嗎?
(2)這些氨基酸的結構有什么共同點?
(3)這些氨基酸的結構有什么不同點?
(4)你能歸納氨基酸內的結構特點并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嗎?
學生根據已有的化學知識,可以找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與“氨”字相對應,羧基與“酸”字相對應。在此基礎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點是有一個氨基、一個羧基和一個H原子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同點是碳原子上連接的另一個基團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從而可以引導學生得出氨基酸的種類就是由這個基團決定的。經過這三個問題的討論解決,學生就可以歸納出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和結構通式了。
三、問題的層次化
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根據教學的需要,按照教學程序、知識結構循序漸進地設計。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
案例:必修I模塊“ATP的主要來源—— 細胞呼吸”的教學。
針對有氧呼吸這一知識點設計的問題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應場所在哪里?反應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寫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分析有氧呼吸反應式中各種元素的轉移途徑。(3)在細胞內,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 161 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則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請你計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大約是多少?這些能量大約可使多少摩爾ADP轉化為ATP?這一系列問題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質,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此外,當遇到有難度的問題無法解決時,教師應設計出有坡度的一個個子問題,逐漸點撥學生的思維,使之思路入軌。
四、問題的思維化
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奇認為:“教(文秘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因此,課堂問題設計要能激勵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1.問題設計激勵學生思考
問題按其自身的屬性、設問的指向、答案的深2008年第5期(總第171期)度和廣度,可大致分為三類:事實性問題(是什么)、分析性問題(為什么)和應用性問題(怎么做)。“是什么”的問題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問題。“為什么”的問題能引發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問題需要在思考的基礎上尋找方法,加以應用,這兩類問題都是課堂教學中應該倡導提問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2.問題設計具有開放性
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例如,在學習“生態因素”一節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一片原本生長狀況良好的馬尾松林,出現生長不良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態工作者,你會調查哪些內容?學生通過討論,逐漸明確思路,從調查的方法、調查的內容等方面考慮。如調查方法采用樣方法中的最小面積法,調查的內容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
3.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切忌提出問題后,不待學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學生回答或由教師代替問答,這樣的問題問了等于沒問,屬于無效問題。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還要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回答完問題后,還需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補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學來評價或補充。只有給學生充足的解決問題的時間,才能促使學生產生新穎的想法和充滿創意的探索方法。
新課程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問,巧妙提問,以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一、什么是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過程設計”
首先,“過程設計”就是一種教學設計.其次,它更為強調的是重視過程的教學,詳細地說,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過程設計”就是指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設計實驗的情境或系列的問題,使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索過程,重蹈科學家關鍵的設計步驟,體悟實驗的設計思想,掌握儀器的使用事項,提升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的一種教學設計.
二、物理實驗教學中為什么要進行“過程設計”
這要從一則教學事例談起.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教師教學時對這一“成型實驗”的設計未作鋪墊,學生并不清楚科學家設計該實驗的心路歷程.以至于教學中有些學生竟然認為:“這么簡單的實驗,很容易得出結論呀!法拉第怎么用了十年的時間?他真是太笨了!”可見,教師在已經“成型實驗”的教學中有必要還原科學家的心路歷程.法拉第在當年先是怎么設計的,后是怎樣改進的,以后是怎樣突破的,最終又是怎樣設計的.別人為什么沒有做成功,唯獨法拉第做成功了.在充分揭示科學家思維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適時地經歷從實驗的初始設計到逐步完善的思維過程,這樣,學生才能領略到實驗設計的精妙所在,也才能感受到法拉第的偉大之處.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當注重“過程設計”,
三、物理實驗教學中如何進行“過程設計”
1.儀器使用的過程設計
儀器使用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結構簡介——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先簡單介紹儀器的結構、功能,再分步介紹操作步驟,第一步怎樣操作,第二步怎樣操作,……,要注意不能有什么樣的操作,同時做好示范,然后學生照樣練習,直至純熟,這種教學模式喪失了學生的自主性,削弱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樣的設計并不可取.儀器使用的“過程設計”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其設計模式如圖2所示.設計的線索是:(1)教學內容;(2)過程設計,其中,過程設計又分為:①學生活動;②過程小結,
案例:實驗:使用多用電表測電阻.采用“儀器使用的過程設計”進行教學時,教師不需強行灌輸多用電表的使用方法,學生在活動中即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其過程設計見后頁.
實踐表明,這種設計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經過動手動腦后獲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其印象也更為深刻.
2.成型實驗的過程設計
本文所講的成型實驗指的是已遠離了實驗的原型,經歷了多次的修改后呈現出來的一個最終完善的電路、一套完整韻儀器、一種完美的實驗方案.它經過了多次的打磨,雖則完美,卻磨掉了思維演變的痕跡,如果直接呈現出來,學生將無法感受到探索過程的艱難和探索過程的樂趣,理解起來也更為困難.
案例:用以下器材測量待測電阻見的阻值.待測電阻R阻值約為lOOR電源E,電動勢約為6.OV,內阻可忽略不計;電流表Ai,量程為0~50mA,內電阻ri=20Q,;電流表A2,量程為0—300mA,內電阻r2約為4Q;定值電阻風,阻值Ra-20Q;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Q;單刀單擲開關5,導線若干.
(1)測量中要求兩塊電流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且要求盡量多測量幾組數據,試畫出測量電阻R,的實驗電路原理圖(原理圖中的元件用題干中相應的英文字母標注).
(2)若某次測量中電流表Ai的示數為,電流表A2的示數為,2.則由已知量和測量量計R,的表達式為Rx=________.
這是本校一道高三復習的測試題.它難倒了一大批學生.試題講評時,教師直接呈現正確的實驗電路,然后做一扼要的解釋,結果,很多數學生直呼:“太神奇了!”他們覺得自己是很難想出這種設計方案來的.究其原因,該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思維實際,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明顯有曲高和寡的感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型實驗的過程設計”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其操作模式如圖3所示.據此,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步,構畫原型,根據問題情境,要測電阻Rx的阻值,明確實驗的原型是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題中“要求盡可能多測幾組數據”,可知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式為“分壓式”接法,由此,構畫出實驗的原型電路,如圖4(a)、(b)所示
第二步,構畫實驗設計1.題中提供的是2個電流表而無電壓表.故需造一個電壓表.已知內阻的電流表Ai串聯一個定值電阻Ro可當電壓表用.如圖5所示,其中圖5中虛線框內Ro、Ai的組合相當于一個電壓表.
驗如圖7中的(a)、(b)、(c)、(d)所示Ⅲ,根據實驗,在表1、表2中填人實驗現象.此時,A2未達1/3滿偏.故此電路尚不符合題意.
第三步,構畫實驗設計2.設計依據:已知通過電流值的定值電阻也可當電壓表用.設計實驗如圖6所示.其中,圖6中虛線框內的風就相當于一個電壓表。
由此確定圖6為所求的實驗電路圖,
按照“成型實驗的過程設計”分三步進行教學,學生覺得根據這一方法自己也應該會設計所要求解的電路,也并不覺得這樣的實驗設計有什么高深之處.在這里,憑借一個實驗原型,根據問題的情境,適當地加以修正,所求實驗電路就能水到渠成,通過這樣的設計過程,學生在實驗設計上就有思路可循,能輕松地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
3.實驗現象分析的過程設計
許多時候,實驗現象非常精彩,可惜由于過程分析不得法,學生無法深入思考,教師只能匆匆地給出結論.表面上課堂教學變得順暢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卻未能很好地得到訓練,教學中留下了很多的遺憾.要盡量減少這類遺憾的發生,教師應做好實驗現象分析的過程設計.
比如,楞次定律的教學.研究感應電流方向的實驗如圖7中的(a)、(b)、(c)、(d)所示Ⅲ,根據實驗,在表1、表2中填人實驗現象.
分析:由表1知,(a)(b)中線圈內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反,由表2知,(c)(d)中線圈內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的方向相同.結論: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以上教學,雖然思路流暢,但是要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怎么會想到要引入“感應電流的磁場”作為“中介”來表述,因而在表格中列入“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呢?這一點教師未作什么交代,學生是很難想得通的,實驗現象分析的過程設計要以實驗為基礎,以問題為主線,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逐步推出結論,才能令人信服.
案例:實驗:探究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如圖8(a)所示.實驗的現象:條形磁鐵N極靠近金屬鋁環,鋁環向右擺,條形磁鐵N極遠離金屬鋁環,鋁環向左擺,
分析過程:沿著以下兩條線索(如圖9)層層展開問題的設計,最終得出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楞次定律.
磁鐵靠近鋁環時,鋁環向右擺,說明磁鐵對鋁環有斥力,這個斥力應是磁場力,它與鋁環產生的感應電流有關,圖8(a)中相互作用的情況等效于圖8(b)中相互作用的情況,
問題1:結合(a)、(b)圖,判斷鋁環中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及鋁環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
問題2:在圖(a)中標出條形磁鐵的磁場方向 、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感應電流的方向.(標出后的結果如圖(c)所示)
問題3:標出條形磁鐵離開鋁環,鋁環被吸引向左擺時,條形磁鐵的磁場方向、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感應電流的方向.(標出后的結果如圖(d)所示)
問題4:條形磁鐵靠近鋁環時,鋁環中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條形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反;而遠離時,卻相同,這會引起鋁環中的磁通量發生怎樣的變化?
問題5:如把條形磁鐵在鋁環中產生的磁通量稱為原磁通量,則條形磁鐵靠近鋁環時,原磁通量增加,感應電流的磁場是使原磁通量增加還是減少?條形磁鐵遠離鋁環時,原磁通量減少,感應電流的磁場是使原磁通量增加還是減少?這說明,感應電流的磁場對原磁通量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起阻礙作用?
經歷以上現象的分析后,再引導學生分析圖7中的(a)、(b)、(c)、(d)四種情況,學生將不再對引入“感應電流的磁場”感到突然了,而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四、結語
開展物理實驗教學的“過程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經歷實驗的設計過程、現象的分析過程、儀器的使用過程,從而在質疑問難中、在對比分析中、在動手動腦中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在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摘要:本文首先從物流學學科發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實踐等不同角度,論述了明確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必要性,進而用兩種方法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進行了設計,并對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經濟三個子學科分別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物流學學科建設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物流學 學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經濟
1 引 言
物流學是一門綜合學科,物流產業是一個新興聚合型產業,它的理論與實踐必然在中國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被稱為"第三利潤源"的現代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競爭的國際化、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的一體化使現代物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級階段。許多專家指出,現代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實踐的發展,需要對物流學理論更深入、更規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應我國物流發展的要求、適應物流學理論研究和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提出關于對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兩種設計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們的爭鳴和共同探討。
2.構建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必要性
從二十世紀初,美國人提出物流這一概念開始,就有許多爭論,并逐步深化與發展,到目前為止,各國對物流的定義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異。物流業已成為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個重要產業,已是既成的事實,物流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無可質疑。物流作為一門科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國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物流尚未作為一個學科屹立于眾多成熟的學科之林,這個學科就是“物流學”。直至目前,物流學還是一個沒有進行充分研究的新學科,建立和不斷完善這樣一個學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這個學科下面又應該包含哪些子學科、其學科體系究竟如何?這是長期致力于物流實踐、物流理論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訓的專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2.1 物流實踐的發展急需明確物流學學科體系
目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和物流學理論研究上的滯后已嚴重影響了中國物流實踐的發展。物流實踐活動對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影響日益明顯,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然而,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物流學學科體系至今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致使物流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還沒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學學科的本質還沒有被全面揭示出來,進而直接導致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偏差。
2.2新興的物流學呼喚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
物流學理論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術和物流模式,產生了許多傳統學科無法解釋的問題,帶來了傳統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學學科。通過理論研究,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物流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由管理學、經濟學、工學和理學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物流學學科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作為一個學科,物流學有著自己的學科體系。從物流學理論研究出發產生的建立物流學學科體系的需求,是學科發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
為適應物流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深入,社會和經濟發展各對層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長,目前我國物流教育正在快速發展(見下表),從2001年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專業,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辦物流專業。但是,我們的同仁中仍在對有關物流的學科專業的內涵進行著討論。例如,對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從系統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稱為物流系統工程,簡稱為物流工程”,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有的定義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從物流系統整體出發,把物流和信息融為一體看作一個系統,把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看作是一個整體,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物流系統規劃、管理和控制,選擇最低的物流費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顧客服務,達到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綜合組織管理活動過程。”這樣,就從方法論、工學、管理學三個角度對同一概念產生了三種定義。物流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學科體系的支撐,試想,在這種內涵混亂的情況下,必然產生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由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不明確產生的。
2.4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對今后學科的調整和完善會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的物流學學科體系正在建立過程中。由于受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分業管理等問題的影響,我國物流業呈現一個分散的狀況,再加上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物流教育條塊分割的狀況也未得到徹底的改變。因此,各學科專業的研究領域、研究目標、研究的重點不明確。新設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原來某一物流相關學科的轉型,使物流學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進行構建,以期對今后物流學學科體系的調整和不斷完善起到指導作用。
3.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設計方法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是指一定的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發展歷史表明,一個學科的成熟將要引發這個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集成。對于在一定層次和高度已經認識清楚的事物,人們將會在更高的層次上來認識。物流學學科的發展也是這樣的。以前人們所認識的重點是物流各要素所組成的這些學科。目前我們認識到,這些學科必需進行集成才能達到更大規模的優化,而這個更大規模的范圍就是物流學學科的研究范圍。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過程,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總費用最小,因此,經濟指標是衡量物流系統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學必然涉及經濟學的有關內容,特別是近代興起的技術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關系。在對作為物流要素的對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對對象物產生時間維和空間維物理性變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術科學的許多領域。在運輸技術、倉儲技術、搬運和包裝技術中融合了機械、電器自動化等學科的成果。對物流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須以數 學特別是應用數學、運籌學等為基礎,也要以電子計算機作為手段來實現分析和控制的目的,這些都是物流學的研究范疇。綜上所述,物流學可以說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或是管理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鑒于此,我們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提出以下兩種設計方法,供大家討論和完善。
物流學學科體系構建的第一種設計方法:
將物流學作為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物流學下面進一步分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三個二級學科。
在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中設立一個二級學科——物流管理工程,該二級學科下可設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個研究方向。將物流經濟作為經濟學學科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下產業經濟學二級學科的一個研究方向。這種設計方法可鼓勵多學科共同研究物流問題。
3.1物流管理
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對物流的定義為:“高效、低成本地將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等由始發地向消費地進行儲存和流動,并對與之相關的信息流進行規劃、實施和控制,以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論強調物流學科研究的重點就是對物流系統的管理。在我國,物流管理學科應該作為國內物流學的重點子學科進行研究。
物流活動是由物流組織來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企業的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物流業務的具體運作、物流過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與評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論的指導。物流與許多的管理學專業有關,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學科有著自己的研究范圍。
(1)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同現代生產經營、科技、經濟、社會等發展相適應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學科的內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對象是物流系統,它是由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物質資料(物品)的運動構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物品實體運動的客觀規律,它包括物品運動的時間及時性、路徑合理性、速度的經濟性以及物品運動過程中的停滯和相關形質變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學科是研究以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現代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手段來分析處理物流活動,設計建立物流系統,以及對物流問題進行決策的科學。因此,物流管理學科必須以經濟學、管理學、運籌學為基礎,以網絡化的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
(3)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
物流管理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現代管理科學的方法與科技成就,闡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動的規律,發展物流管理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過程的運作效率。該學科作為一個專業,培養具備堅實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方法、管理數學及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理論;掌握物流系統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物流計劃、預測、決策、經營、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4)物流管理學科的特點
物流管理學科具有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特點,將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于物流管理實踐領域,通過分析宏觀和微觀物流發展的規律,研究發展適合宏觀管理和企業管理特點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
(5)物流管理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管理實際是對物流活動的管理,通過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運動,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統”作為概念所反映的物質實體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業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它的運動不僅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而且還由于它的運動,使社會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供應鏈。科學地進行物流管理,不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還可消除或緩解經濟主體之間聯結點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學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動化的物流設施,建設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分析和工程設計,建成后需要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和管理;物流的載體——運輸車輛、自動立體倉庫、裝卸搬運設施的建設等,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實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術,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學的許多學科方向,如機械、建筑、電子、信息、材料、交通運輸等等。
在眾多的理論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種含義(見本文第一部分)。我們認為,“從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是真正意義上的物流工程,國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劃在了工學學科門類下。
(1)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多目標決策的、復雜的動態物流系統,主要從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統的設計和實現。
(2)物流工程學科的內涵
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對物流系統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的全過程進行研究。設施設計是工程的靈魂,規劃設計是物 流系統優劣的先決條件。物流工程為物流系統提供了軟件和硬件平臺。一個良好的物流系統不能僅留在規劃階段,需要通過具體的工程建設來實現,物流工程的實施過程就是完成整個系統的硬件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過程,同時也需要規劃軟件的功能。在進行物流系統分析、設計和實現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其經濟性指標,又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科學性。因此,物流工程學科主要是以工學學科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它既是技術學科,也有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的滲透。
(3)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
物流工程學科的目標概述為:運用工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根據物流系統的基本要求,對復雜物流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實施,以提高物流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
(4)物流工程學科的特點
物流工程學科具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要運用自然科學中常用的科學邏輯推理和邏輯計算,同時,也常采用對系統進行模型化、仿真與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計算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學科的意義
物流工程學科的研究意義主要在于培養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時掌握管理方面堅實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熟練運用現代物流工程理論、系統規劃設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具備獨立從事大型物流工程項目規劃、實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
3.3物流經濟
物流學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資源優化配置、物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宏觀物流產業的發展與增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靠的是經濟學理論,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理論在物流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日本行政管理廳統計審議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的流通是與商品的物理性流動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包括物資流通和情報流通。物資流通由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以及運輸基礎設施活動組成。”日本的物流定義中強調了物流是一種經濟活動,物流在日本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從經濟學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經濟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
物流經濟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流產業的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問題。
(2)物流經濟學科的內涵
物流經濟學科應以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中國宏觀物流問題的關注為基礎,以深度分析宏觀物流發展趨勢及宏觀物流產業發展政策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經濟發展中的宏觀物流理論體系;同時應關注微觀物流經濟的研究,研究重點集中在與企業問題有關的物流企業制度、物流項目評估、物流市場需求預測等政策和理論問題上。
(3)物流經濟學科的目標
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目標為:研究物流產業發展政策及其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關系,對物流業發展提出決策建議,成為有關決策部門和企業的思想庫和參謀部;加強物流經濟理論體系建設并與國際物流經濟學科接軌。
(4)物流經濟學科的特點
物流經濟學科同樣具備多學科相互交叉的邊緣學科的特征。相關學科有運輸經濟、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術經濟、信息經濟和會計學等。該學科的特點就是要緊密結合物流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宏觀和微觀的物流發展問題進行理論探討。
(5)物流經濟學科研究的意義
物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物流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動脈系統,同時對實現資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還以本身的宏觀效益支持國民經濟的運行,改善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結構,促使其優化。特定條件下,物流會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一個新的物流產業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產業結構。因此物流經濟學科的研究必將促使國民經濟向更加合理的、協調的方向發展。
4.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建議
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物流人才的培養應該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物流學學科的設置應立足于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按照這一思路,對物流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提出如下幾點相關建議:
(1)保留現有某些按物流環節設置的物流類專業。這類專業有交通運輸、油氣儲運工程、包裝工程等,它們既是按物流環節設置的專業,也分屬不同的行業。這些專業都有他的特定的領域適用性,不一定要全盤改造成為物流工程專業。
(2)盡快構建和完善物流學學科體系,進一步明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經濟等學科專業的內涵。
(3)加強高校、學術團體、企業之間的交流,對物流學學科體系問題進行不斷的探討,逐漸深化,求同存異,在適當的時候向國家提出調整學科專業目錄的建議。
第一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
教材分析:
本課時的學習內容有認識圓柱,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體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加之一年級對圓柱的簡單認識,所以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判斷哪些物體是圓柱。然后通過觀察、比較從實物中直觀感受圓柱側面的特點,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些都是與圖形有關的概念,教學側面積。圓柱的認識學生經歷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識建構過程。
在認識了圓柱后,接著探索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教材中設計了"把罐頭盒的商標紙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看看商標紙是什么形狀"的活動,并呈現了剪商標紙的過程示意圖,這樣通過把圓柱側面展開成平面的實驗,再聯系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總結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時,我根據學生所帶的實物,設計了讓學生給圓柱側面包裝的環節,激發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內心感覺到學習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思路:
1.教學圓柱的認識
(1)教學圓柱的認識,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和操作。教師做一些圓柱模型,也可讓學生課前收集一些圓柱形的物體(如紙筒、罐頭盒,藥盒、藥瓶等)。還可以將教材中的圓柱形物體的圖片做成課件或掛圖,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并說明理由,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接著請學生交流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加深對圓柱認識。
(2)探究圓柱特點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從中發現和總結出圓柱特征。引導學生探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 了解"圓柱是由哪幾部分面組成的?" 在學生觀察、交流的基礎上,指出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一般學生不太容易發現并指出圓柱的高。教師可出示高、矮不同的兩個圓柱,提問:"哪個圓柱高,哪個矮?想一想,圓柱的高矮與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得出:圓柱的高矮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從而揭示圓柱高的含義。教師通過教具或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既可以在圓柱的內部表示出來,也可以在圓柱的側面上表示出來。學生掌握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后,應讓學生結合立體圖形認識圓柱圖形的底面、側面和高。
第二, 深入對圓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如,學生發現圓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樣的兩個圓,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你怎么證明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索,學生可能會把兩個圓剪下來比較;也可能把圓柱的一個底面畫下來,再把另一個底面放在畫好的圓上,看是否重合;還可能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側面是什么面?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感覺側面是一個曲面。高可用多媒體演示,使學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圓柱的內部,也可以在圓柱的側面表示出來,有無數條。
2.探索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是讓學生看物體,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開圓柱的側面加以認識;
三是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長方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紙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的什么有關系?"讓學生經過分析、比較,概括出長方形紙的長等于圓柱體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紙的寬等于圓柱的高。從而探索推導出圓柱側面積公式。此時順勢提出"議一議"的問題:"怎樣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學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讓學生思考:"什么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這樣學生通過在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系,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學生分析:
初步認識圓柱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能夠辨認,并從日常生活中搜集到圓柱形物體或類似(近似)于圓柱的物體,但是對圓柱還缺乏更深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學生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圓柱有無數條高,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數學經驗:
獲得解決生活實際的活動經驗,體驗過程的快樂。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紙及小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讓學生交流自己帶來的物品,說出它的名字和形狀。
2、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的。
二、認識圓柱
1、讓學生先觀察圓柱體物品,再閉著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3、讓學生拿一個圓柱形實物,指出它的底面、側面和高。
預設:根據學生的回答,看學生指出的高的位置,進一步強調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圓柱里面和表面)。
4、認識兩個底
重點在引導學生如何知道兩個底的關系。
學生可能說到以下方法:
(1)測量底面直徑(或半徑)來驗證,兩個底面直徑(或半徑)相等,兩個圓大小就一樣。
(2)可以用卷尺或線繩測量周長來驗證。
(3)把兩個底剪下來
(4)可以用圓柱體物體的一個底面描一個圓,用另一個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說明兩個圓大小一樣。
三、圓柱側面積
1、創設情境
如果讓你給一個圓柱的側面包裝,你怎么做?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環境,想辦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探究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讓學生根據手里的圓柱,實際包裝一下試試。
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實物和紙,包一包,得出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經歷、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
3、說一說:(1)長方形紙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的什么有關系?
(2)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
4、議一議:該怎樣計算圓 柱的側面積呢?
四、嘗試應用
1.同組共同測量出組內一個圓柱的周長和高。
2.讓同組學生根據測量的數據嘗試計算出它的側面積,并組內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用自己獲得的知識再去解決實際問題。
五、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并判斷用哪張紙比較合適。交流時,重點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2、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自己計算罐頭盒包裝紙的面積,然后交流學生的計算方法和結果。
六、課堂小結
你知道了什么?談一談感受。
七、課堂作業
練一練第3題。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d=8cm h=6cm (2)r=3m h=1.5m
第二部分:課后反思
生成1:探索兩個底的關系。
教師預設:學生可能說到以下方法:
(1)測量底面直徑(或半徑)來驗證,兩個底面直徑(或半徑)相等,兩個圓大小就一樣。
(2)可以用卷尺或線繩測量周長來驗證。
(3)把兩個底剪下來。
(4)可以用圓柱體物體的一個底面描一個圓,用另一個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說明兩個圓大小一樣。
學生生成:其一,預設的第二種方法,學生沒有說出,但學生吳錚(學生認為是中下等學生)卻間接的說出用滾動法測出兩個底面的周長是否相等來驗證兩個底是否大小相等。其二,學生對于教師預設的這幾種方法基本呈現出來。
教師反思:設計這一環節的幾種方法,教師最初的想法只是為了應付教案,對于學生是否能想到這些方法,沒有真的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在實際的教學巡視中,發現學生的一些想法其實挺讓我們感動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真的俯下身來,去發現學生的真實想法,尊重他們的潛力,正如教研室的評價一樣"巡視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并不是那么簡單、形式而已"。這也提示我們,在課堂中有時需要教師發現的眼睛,需要我們給學生相的時間、空間,給學生說的權利,表達的愿望和機會,這才能讓我們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生成2:動手操作,探究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讓學生根據手里的圓柱(自帶的圓柱型學具),實際包裝一下試試。
教師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實物和紙,包一包,得出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學生生成: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是在圓柱型物體的側面用紙包一圈,然后用剪刀剪下來,得出側面是一個長方形。學生楊俊(學生認為是中上等生)帶的是一個塑料的圓柱型,所以他用剪刀把這個圓柱沿側面的高剪開,然后展開成長方形。這就是很好的現場說教,不再需要任何課件的支持。
教師反思:課堂真的需要交還給學生,學生的思維真的具有很大的潛能,就看我們能不能創造這個環境和機會,有時學生的思想和做法也能給教師提供一定的教學策略。
失敗處:
一是在動手操作,探究側面積的計算公式環節中,思索在"什么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圖是正方形?"忘滲透、引導了。看來匆忙備課、一次性備課還是不利于課堂教學,超周備課、二次備課有利于我們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更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設計是否全面。
二是時間的控制上出現了前松后緊,在學生的認識圓柱的特點、探究側面積的計算公式環節還有些沉不住氣,給學生的時間,空間還是不到位,欠把握最佳時機或火候。課堂真的需要我們的耐心,正如吳正憲老師說的等一等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要求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要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學習背景,依據活動、體驗、內化的邏輯規律,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教學活動主題。通過生活化的活動和實踐,引領學生用心去經歷生命的美好艱辛,用心去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奮斗與幸福,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讓兒童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具體而言,小學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化教學,就是以目標為導向,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相關的道德問題;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內化為目的,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認識的內化和升華。
一、回歸生活:切入點在哪里?
學生個性的形成過程,是作為主體的“自我”的人的社會化過程,需要外部的灌輸和行為的塑造來完成,更需要依靠自己的體驗、經驗來發現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生活化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領兒童從書本世界走向日常的現實生活,把教育的觸角伸向兒童的真實內心,在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
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體驗的道德認識,能否得到現實生活的認同,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的沖突所在,這就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設計的根本依據和切入點。從這一點切入,通過展開生活化教學,引發兒童在生活實踐中思考:我應該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使之逐漸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善惡觀念,自主建構起個性特色的內心道德標準。
二、回歸生活: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具體體現?
1、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設計,評價方法的多元構建:讓孩子在過程中感悟、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目標,既有明確的顯性目標,又有模糊的隱性目標,而兒童又具有喜歡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這就需要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編兒歌,趣說公益廣告用語,編童謠,師生共同表演,做游戲,畫卡通畫,講童話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方法,通過自由、主動、生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動中導行,在活動中發展個性特長。
如設計《熱愛動物》和《保護環境》的教學,可以將兩課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
首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動物、環境有關的新聞,在課堂上。學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結論: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愛護動物應該與保護環境緊密地結合起來。
其次,設計一項調查活動,了解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壞,出現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環境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從而把學習活動向課外延伸。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到圖書館、到網上查閱,收集有關的圖片和報道,或在家長的幫助下,走訪環保局,等等。
再次,指導學生將自己調查的資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悟的過程。同時將這一活動擴展為環保活動,由學生自編小品、小詩,設計宣傳板報、小隊報,在校園內外宣傳保護壞境、熱愛動物的意義。
2、學科之間有機滲透:實現綜合性體驗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的綜合性學科,客觀上需要結合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進行生活化教學,實現綜合性體驗。
如上《團結友愛》一課,數學課正好上到“幾加幾等于7”,可以設計這樣一組練習:
①、小朋友做游戲,5個做小雞,1個做老母雞,1個做老鷹,有幾個小朋友在做老鷹抓小雞游戲?
②、學習小組原來有5個文明學生,在他們的幫助下,又有兩個后進生被評為文明學生,現在這個小組有幾個文明學生?
③、星期天上午,有4個少先隊員在紅領巾小區花壇清除雜草,后來又來了3個,一共有少先隊員在清除雜草?
通過思考練習,既使學生懂得同學之間要一起游戲,一起做好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從積極評價中、自己的愉悅情感體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3、在生活化的片斷、情景中提煉主題:在體驗中思辯,在思辯中內化
依據特定的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設計片斷式的話題、范例、情景,引導學生思辯和提煉其中的主題,深化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如設計《團結力量大》一課,讓大家合作制作水果拼盤,這既是生活技能的訓練,也是小組成員團結合作的成果。老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制作步驟:先觀察再討論,給作品起個好聽的名字;分工時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辦?水果不夠了怎么辦?有人不會做怎么辦?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學生會在生活中碰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解決好了,事情做好了,同學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的涵義和意義。
三、回歸生活:如何藝術化地運用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簡潔、實際
把教材內容由大變小、化繁為簡、變虛為實地進行處理,將抽象的道理用淺顯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引導學生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一課,是用古人陳正之、蘇秦、孫敬……刻苦學習故事作為教材內容的,與我們現代的生活實際已經有較遠距離,這就需要補充本地、本班刻苦學習的優秀事例。
2、教學目標設計:激發興趣、涵養情感、激發求知欲和參與意識
把情感作為貫穿課堂的基本線索,具體地變換信息刺激的內容、形式和強度。如在導入新課時,可創設與主題相對應的游戲活動、實物演示、智力競賽、猜謎語等趣味性活動,從相關的直觀情景導入,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感染下進入課文意境;在明理階段,可利用幻燈、實驗、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教學形式,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讓學生從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觀點的內涵。
3、教學情景設計:拉近時空距離,提 煉真實主題
引入學生聽得到、摸得到的生活熱點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并從中提煉出學生能夠真實感受的主題,不能讓學生產生虛幻、飄浮的感覺。如學習《神州巨變》一課,可以用家鄉農村生活的改善、鄉鎮企業的騰飛、學校面貌變化、城市建設的發展等各方面的事例,讓學習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體會神州巨變。
4、教師角色設計: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欣賞者
用學生的語言、情感合成和演繹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心靈上產生觸動,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形成體驗。如:重視學生通過自我思考、感受、體驗所認識到的學習對象的價值和意義,幫助學生提升問題價值,引導和指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判斷、失敗與成功中積累經驗與教訓,使學生經常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教學過程設計:情景再現----體驗領悟----內化升華
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推理、判斷,嘗試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進而生成為一種自我意識,形成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如教學《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一課,可以特意離開教室一會兒,讓大家自習。上課了,學生有做作業的、畫畫的、看書的、講笑話的、做游戲的,等等。然后走進教室讓學生自我評判: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在干什么?對不對?誰在干什么,值得我們學習?誰還需要改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剖析。
6、課外實踐活動設計:注重情境訓練
尤其要善于借助特定的情境進行行為訓練,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強化行為養成。如二年級的《學會過馬路》,可以用兒歌配合進行“安全過馬路”的行為訓練:“橫道線內過馬路,先看左、后看右,紅燈停、綠燈行,看清車輛才可走。”用瑯瑯上口的兒歌形式配合訓練,有利于學生接受,并在行動中經常對照。
總之,生活化的活動和實踐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兒童只有在環境中活動,才能觸摸世界、感知萬物,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發展。通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活動、體驗、內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認識的深化,形成較為穩固的道德觀點與信念,并以此來指導、規范和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
為了適應會計政策的變更和會計準則的變化,編寫人員要及時更新實訓資料的內容,確保會計實訓資料的與時俱進。
會計實訓教學內容設計
1.校內模擬實訓內容設計。
手工會計實訓設計。手工會計實訓在學校設立的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進行。實驗室里模擬真實的企業會計工作環境,每桌配備手工會計工作所需的用品,如企業科目章、模擬銀行業務受理章、模擬單位財務章及各種文具用品;為每位學生配備財務部門各崗位的核算資料,如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工資結算表、固定資產折舊計算表、原材料及周轉材料的單位計劃成本表等;銀行往來憑證和匯票,如商業承兌匯票、銀行進賬單、銀行轉賬支票、銀行現金支票、匯款委托書、銀行匯票、信匯憑證、貼現憑證等。另外,實驗室還要配備人民幣偽鈔鑒別儀(點鈔機)、票據打印機、外幣票樣圖集、人民幣票樣、點鈔紙等。手工實訓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兩種模式:(1)在實訓指導教師的輔助下,每位學生按實訓要求獨立完成一整套會計賬務處理業務,內容包括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并將原始憑證作為附件粘貼于相應的記賬憑證后,登記日記賬和各種明細賬,定期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編制試算平衡表及會計報表,裝訂會計憑證檔案資料等。通過仿真的實訓內容,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賬務處理工作的全過程,提高了獨立手工操作的能力。(2)“角色扮演、崗位仿真”的實訓教學模式。結合模擬企業基本概況、企業組織結構、企業生產流程,按照財務部人員設置和崗位分工,遵照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采用分崗輪崗的方式,對模擬企業一個月的業務量進行會計處理,直至出具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實訓課程以一個新會計人員進入一家中等規模的工業企業工作為背景,首先由教師扮演的“財務副總經理”介紹企業概況、組織結構等基本信息,然后進入財務部門了解財務部人員及崗位設置,并學習企業的財務制度和內控制度,然后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見習———模擬實訓。由于會計人員是在各個崗位工作的,所以模擬實訓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每組由5-6位學生組成,分別扮演不同的崗位角色。在熟悉了崗位工作并掌握了相應技能之后,進行輪崗,使得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從事各個崗位,從而掌握并具備全面的崗位能力。
會計電算化實訓設計。會計電算化實訓在校內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進行。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會計工作也從傳統的手工方式步入了電子化、信息化時代。會計電算化是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在會計領域中的應用,是會計發展的方向,是會計工作者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會計電算化實訓是會計實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實訓,要求學生了解財務軟件的基本程序結構及基本數據流程,掌握通用會計軟件各主要功能模塊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要在會計電算化的知識和操作技能上面達到國家對會計電算化初級人員的要求。實訓內容主要是要求學生熟悉財務軟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夠利用企業會計模擬實訓資料(務必與手工賬相同的資料),使用財務軟件上機進行賬務系統初始化、日常業務處理、期末賬務處理、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工資管理系統等模塊實訓操作,并和手工賬進行對比,達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會計電算化操作能力的目的。1.3納稅申報實訓設計。中職學校可以專門設置納稅申報實訓室,實現從企業的稅務登記到稅務申報再到發票保存等其間的所有業務流程和操作實訓,增強學生對稅務操作的感性認知,有效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實訓室采用企業電子報稅實訓系統,讓學生模擬操作稅務機關的申報大廳中的各項業務,包括稅務登記、發票領購、納稅申報、稅款繳納等業務,通過在實訓室的實踐操作使學生由淺入深地學到征稅機關人員應該掌握的電子稅務的技術、方法和能力,納稅人應該掌握的納稅電子化的技術、方法和操作程序,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使學生熟悉我國稅務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一個理論結合實際的實踐環境。
2.社會實踐方式設計。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學完相關理論課程之后,由學校或學生自己與校外相關單位聯系,將校外單位作為實踐教學的基地,讓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實地實踐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由于財會工作涉及商業秘密的特殊性,致使目前社會實踐存在走過場的現象。鑒于此,學校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盡力創造學生實踐的機會,通過學校推薦與自主聯系的方式,或建立校辦企業、在校內成立記賬機構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會計實訓 考核方法
會計實訓考核是會計實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查實訓教學過程及實訓教學管理等情況的重要環節,也是督促學生學習,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的重要環節,同時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也是對學生一個重要評定。校內模擬實訓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操作結果考核。過程考核主要依據學生出勤、上課認真態度、小組討論和分組實踐中表現的動手和協調能力,占50%的比重,視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由指導教師評定其過程考核成績;操作結果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實訓資料書寫的規范性及實訓任務的完成情況、實習心得及總結等,也占50%的比重。校外實訓情況的考核應以實習單位給出的實習評價為依據,綜合評定學生的畢業實訓成績。
總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應按照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精心設計實訓教學內容,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會計工作崗位。(本文作者:李鵬霄 單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學校)
多媒體計算機能優化組合多種媒體的長處,實現信息多途徑、全方位的正確傳遞,強化對學生多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接受知識的最佳氛圍,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多媒體計算機引入自然教學將為解決教學難題創造有利條件。但計算機輔助教學不是為了來替代已經有效地解決了大量教學難題的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而是為了解決用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難以突破的教學內容的傳授問題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使用恰當的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用不恰當,則會是畫蛇添足。下面我就根據這幾年進行研究來談一談,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課件的選題的設計問題。
一.自然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制課件的選題:如何讓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來為教學內容服務,課件的選擇可從這幾方面來考慮:
1.宏觀世界的物質及其運動,可借助計算機來壓縮空間呈現其全貌。
自然這門學科涉及到許多宏觀世界的知識,如地球與通信衛星信息的傳遞、月相的變化、四季星空的運動變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現象受空間限制我們無法看清其全貌,那么我們就可借助多媒體電腦來壓縮空間,使其面貌及運動規律全面展露在我們眼前。
2.物體的運動變化受時間限制的內容,可考慮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而讓其展現全過程或細節。
例如,自然課本中講到金魚游泳時鰭的擺動和青蛙跳躍時前后腿的運動,因這一過程短暫而迅速,學生無法清晰看見,就可利用電腦延長時間,拉大各動作之間的間隙,就能使學生對各細節一目了然。還有一些不適合課堂展示的緩慢的變化現象,如卵石、地層的形成,物體發霉、金屬生銹等,可讓電腦用縮短時間的辦法來展示其全過程。
3.對于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識,計算機可以采用示意圖、動畫等方法,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形象化。
如小學自然“空氣”單元中《空氣占據空間》、《壓縮空氣》、《大氣壓力》,“熱”單元中《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這幾課均可制成多媒體電腦課件。
4.那些復雜的難以講清的內容,可利用電腦動畫進行剖切、定格、特寫,分步演示的方法深層次地揭示事物的內部運動過程。
如“植物”單元中的葉的蒸騰作用、葉的光合作用,“人體”單元中血液的循環、消化過程、呼吸作用,“電”單元中的電鈴、電話機的發聲原理等。
5.需反復多次模擬展示的內容,利用電腦可方便地反復模擬有效地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節約教學用時。
如肌肉收縮引起人體手臂的屈伸變化、單擺實驗、物體的熱脹冷縮等教學內容就屬于這一類。
6.一些較復雜的實驗課,利用電腦輔助教學可有效地進行指導、糾正,甚至還可彌補一些缺憾。
如“水的過濾”實驗,這一實驗器材組裝、實驗操作步驟很復雜,使用電腦可進行分步指導實驗,將會取得很大成功。用電腦演示鬧鈴在真空中無法傳聲的實驗及馬德堡半球等實驗,可避免因環境因素或缺少一些貴重儀器而造成的實驗空白。
二.自然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制課件的設計:
自然計算機輔助教學課題選定后,有的有現成課件,但教學由于現成的課件不是教學一線的教師設計制作的,所以大部分課件不能符合教學要求,需要我們教師親自動手動腦來制作課件。正確地創意設計是課件成功的重要環節,所以在設計課件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課件要解決教學難點而設計。
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也不是提倡一堂課從開始到結束都依賴這種手段來進行教學。如果一堂課從頭至尾都中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那么由于教學手段的單一性,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而且也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都只集中于屏幕,無法關注老師的講解。所以一個好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應該有側重點,要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計的。例如,在《熱對流》一課中,水、空氣的對流是教學難點,用電腦動畫的形式將水、空氣對流的過程展現出來,易于學生的理解;而對于熱對流的應用通過看掛圖學生就能理解了,就不需用計算機這一輔助教學手段了。
2.課件的設計力求體現交互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當重要,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容忽視。而計算機本身就具有人機對話的功能優勢,如果在設計課件時考慮到它的交互性,讓學生與計算機實現人機對話,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大大提高,同時也使教師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及時發現問題,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消化器官》一課時,就利用電腦設計了一個鞏固練習,請學生到電腦上,用鼠標將各消化器官的名稱移動到相應的位置上,做對了的學生由電腦獎勵一個紅蘋果,并送上一小段動聽的音樂,答錯的學生電腦就送上一句鼓勵的話,并請他(她)再試一試。這個小練習一出現,學生的學習勁頭馬上就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要求上前一試身手,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真正地體現出來了。
3.課件的設計要突出主要內容。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在設計時要突出主要畫面,無關信息如菜單、按鈕應盡量減少或縮小,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要求學生重點觀察的部分要擺在顯著位置,顏色可鮮艷些,并可采用閃爍、畫圈等方法提請學生加以重視。給學生閱讀的文字要短小精悍,可設計成大號字體,顏色要醒目,盡量做到最后一排學生也能清楚看見。
4.課件的設計要加入智能因素。
以前計算機輔助教學側重于演示,所以課件也常以線性結構進行設計,學生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現在提倡要以學生的學為主,要由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所以課件的設計就要以非線性的結構進行,也就是要加入智能因素。例如,在《杠桿》一課中,由于學生在完成杠桿省力還是費力的實驗后會出現三種結果,所以在課件設計時,就要預先考慮設計成三個分支,在教學時,教師就可根據學生的回答的靈活控制計算機,很自然地改變支點、重點、力點的位置,并正確出示相應的結論,這樣也使學生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5.課件的設計要多學習其他電教媒體的優點。
在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時,應多借鑒其他電教媒體的優點,將它們化為己用,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精確清晰的錄像片段,只要選用得當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火山和地震》這一課前我就到蘇州市電化教育館借閱了有關火山和地震的錄像資料片,從中發現有一段火山爆發的鏡頭生動形象,于是在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時我就把這一段鏡頭也放了進去,利用電腦重新剪輯定格、特寫、放大,結果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有助于對學生火山的認識。
6.課件的設計要考慮教學時操作的簡便性。
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我們在設計課件時也要考慮教師教學時操作上的效率性,要做到操作簡便,教師只需按一下空格鍵(或其他常用鍵)就可繼續計算機輔助教學,而不要為了在電腦屏幕上找小小的鼠標光標而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上是我對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中進行的一些探索,有許多地方還很不成熟,希望各位老師、行家多多指正。計算機輔助自然教學還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研究,才能真正解決教學中難題,為教學服務,成為受師生普遍歡迎的好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讓我們共同來為之努力。
一、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的必要性
農業科學事業的研究領域不僅限于總體設計和自身的針對性研究,還擴展到農業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科學。傳統的農業科學事業工作模式,即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農業作為國民生存的重要命脈,在新形勢下的有序發展,需要從宏觀角度制定發展戰略規劃,理順體制機制保障,完善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和解決好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其次,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的依法決策偏重責任落實,基本實行院所長負責制的模式。此種模式的運行過程很難做到各種不同意見的充分客觀表達,決策也失去了必要的創新性與科學性。而農業科學事業大發展需要借鑒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以正確的決策為導向,逐級落實責任與任務,并通過體制機制保障,共同促進農業事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農業科學事業以農業為背景載體,深入農村的各個領域,重點解決農民關心的問題,其事業本質(即公益性)決定農業科學事業很難依靠成果推廣從農民身上取得利益以支持事業的快速發展,這一點在我國熱區體現更為明顯。農業科學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基礎保障導致工作效能降低、工作重點偏離等原因亦導致了農業科學事業的滯后發展。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完善頂層設計能夠將“三農”問題看的更真、更全,有助于把握大局、準確定位和出實招,通過開放思路、協調各方組織優勢以實現整體目標和保障國家農業事業健康發展。
二、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模式構建
管理學認為,凡事要成功,首先必須做正確的事,即把方向和目標搞準,然后才能正確的做事(斯蒂芬.P.羅斯賓等,2004),此時才談得上細節決定成敗。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國家三農工作,以科研工作為基礎,注重成果轉化與應用,通過社會主義理論引導,促進國家農業事業發展。
1.戰略目標頂層設計是農業科學事業發展的主體結構和主要模式,更是一種戰略思維和科學規劃,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導、社會利益群體的互動以及充分激勵基層動力與創造力。在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構建頂層設計重點是以逐級落實責任、創造價值和培養人才為導向。(1)逐級落實責任。逐級落實責任是指改變農業事業單位“一人負責制、一個人決策”的體制,自上而下逐級賦予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堅持法律基本原則,尊重事物客觀規律,充分吸收不同意見的客觀表達,強調思想上,注重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駕馭全局,共同著力解決牽動全局、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和關系民生的緊迫任務。(2)培養三種人才。三種人才指偏重于技術、溝通、戰略三種技能的人才。對于基層技術人員來說,技術表現在對于科研項目執行的能力,理論基礎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等;對于中層人員來說溝通表現在對上的匯報與執行能力的直觀體現,對下的任務分配與督促實施;對于高層人員來說戰略表現在以長遠的目光和審慎的思維對重大事項的戰略規劃與科學決策。以上三種人才應隨著工作經驗的逐步累計,三種能力的發展也逐步全面。(3)創造三種價值。三種價值指個人價值、單位/集體價值、社會價值。即通過激發體制的活力、動力、潛力,廣泛凝聚發展共識,樹立長遠眼光,釋放主觀能動性,激發職工工作熱情,以自我價值的體現,實現單位/集體價值,最終創造社會價值,實現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服務農業的公益性目的。
2.組織框架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立足于未來一個時期事業發展的總體謀劃,結合“三農”實際需求做出基本戰略取向,對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重大決策、系統管理及保障體系進行高層次、全方位綜合籌劃。其頂層設計模式(如圖1)體現于整個管理環節,從任務下達到組織實施,從信息反饋到組織決策,最關鍵的環節是溝通,自上而下的運行模式正反相通,以實現事業發展的持續穩定和運行過程的相對獨立性。設計框架見圖2。
3.組織保障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的發展受需求、經濟、科技等條件的限制,社會需求是動力,先進技術是前提,經濟投入是保障。從宏觀角度看,農業科技的健康發展得益于國家對于農業科研事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和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科學事業發展需重點解決經濟投入嚴重不足和體制機制運行不健全等相關問題。基于以上實際,完善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保障:
(1)健全體制機制。依據國家和上級部門的相關政策規定,排查完善單位相應的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面前辦事人人平等;依據工作實際情況,制定階段性目標計劃,做到任務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形成各部門/組織間協調體系,確保各項工作內容按時按質完成。
(2)適度權利下放。理順各級職責與權限,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權、不漏職,按程序辦事,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權利的適度下放,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體現,更是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和明確職責的保證。
(3)完善激勵措施。只有激發了人對工作的熱情,頂層計的實施主體才算具備,而激勵作為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種誘因,能夠激發工作動機,使其努力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績效激勵、崗位激勵(培訓)、文化激勵等激勵措施的完善有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同時,為保障頂層設計的實施沿著既定的發展方向前進,建立健全的約束機制與激勵措施同樣重要。
三、結論
農業科學研究是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活動的特點與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在發展過程中的被動性。基于農業科研事業發展模式與實施現狀構建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模式,是加快農業科學事業快速發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迫切需要,頂層設計模式堅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立足自主創新,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是發展核心,配套相應的保障措施是基礎,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頂層設計的構建必將明朗化現代農業事業的發展視角,助推農業事業的科學發展。
一直以來,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時總貪多求全,生怕有遺漏,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實上,能力的高低與機械的記憶書寫沒有多大關系,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那種機械的書寫作業已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還讓孩子們對作業喪失了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把課后作業設計得形式多樣,爭取讓作業內容豐富而又不失創造性,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增強趣味性。
1.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量的分層是指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和對其發展要求的不同進行增減。對于優等生可不留書面作業,讓他們發展其他愛好,給他們有更多的自由發展時間和空間;對于學困生應適當增加作業量,讓他們得到充分練習,使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促進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2.作業難度的分層。
作業的難度應遵循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給學生一個可以選擇的范圍。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作業,如果設計作業不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結果往往是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而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語文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我在作業的設計中,撇棄了過去那種強制、命令式的作業布置方式,讓優等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讓學困生得到充足的練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3.作業選擇的自主性。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彼此有不同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用奇謀孔明借箭(節選)》后,我設計了以下作業:①復述《用奇謀孔明借箭》;②給諸葛亮寫一封信;③采訪“諸葛亮”、“周瑜”(當然是同學)并寫下采訪記錄;④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改寫《用奇謀孔明借箭(節選》;⑤選讀《三國演義》或有關三國的故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自選作業。因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我們在設計作業的內容時,應該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既要注意語文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綜合,也要注意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突出開放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課前擴展性作業。此類作業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前,結合文章內容,查找并閱讀相關資料。可以上網查尋、查閱參考書籍等,整理成“摘抄”筆記。
2.課后延伸性作業。學完課文后,延伸性的閱讀有關資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六下的“豐碑”這一單元后,請學生去查找更多的豐碑式人物取去了解,推薦《感動中國》讓學生閱讀。
3.積累性作業。新課程標準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俗語、諺語、詩句、格言警句,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等。這類作業可以充實學生的語言素材,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4.練筆性作業。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周記的習慣。
傳統的作業讀寫訓練量大,形式枯燥,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多樣的課后作業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1.演說交際類作業。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實踐活動型作業,一改傳統作業單一的紙筆功夫,強調作業在生活中、實踐中完成。注重實踐探究,強調把書本上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達到學以致用。這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積淀語感,鍛煉能力,提高口語水平。
2.生活實踐類作業。“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生的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提供給語文學習無窮的資源。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汲取語文方面的營養,老師布置的作業應該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語文中學會積極生活。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設計課后作業,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創新。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設計有效的語文課后作業。讓語文課后作業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干,豐富生活的向導,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發展他們的個性,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質,為新課標下的語文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