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08:54: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會計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戰略管理會計是建立在企業戰略管理有關理論基礎上,以管理會計手段,運用會計信息有效地服務于企業戰略的領域。全面預算控制是年度經濟業務開始之際,根據預期的結果對未來的計劃和控制,既可控制各項業務的收支,又能控制整個業務的處理。在戰略管理會計環境下,企業的全面預算有其特點和制定方法、程序。
關鍵詞:戰略管理;全面預算管理;目標管理;責任會計
現代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企業只有關注外部市場,關注競爭對手,知己知彼,努力獲取并保持競爭優勢,才能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機會,由此產生了戰略管理。
改變了過去公司財務管理人員集中精力于組織的內部,而相當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通常做法,要求管理會計具有戰略思維,從組織的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到戰略評價的整個過程都要注意內外環境的影響,平衡長期目標與年度目標、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以實現企業的任務。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定義及特點
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與企業戰略的結合,是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與企業戰略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并據此來協助管理當局確定戰略目標,進行戰略規劃,評價戰略管理業績的一個管理會計分支。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向性。戰略管理會計跳出了傳統管理會計僅注重內部生存空間的狹窄視野,密切關注整個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動向。它提供了超越本會計主體范圍的更廣泛、更有用的信息,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如相對價格、相對成本、相對現金流量及相對市場份額等。
2.長期性。傳統管理會計注重企業短期獲利能力,而戰略管理會計將戰略思想貫穿于管理會計,注重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取得和維持,甚至不惜犧牲短期利益。
3.整體性。企業管理可以從不同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統,各子系統從總體上來說目標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產生矛盾。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必須把企業管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只有整體的目標才是系統的最高目標,只有整體最佳才是最優的管理對策。戰略管理會計必須根據上述要求,從整體上去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戰略管理活動。
4.應變性。任何策略都不是靜止不變的,戰略管理會計系統中的各個策略必須根據企業外部和內部條件的變化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不斷地進行分析、比較和選擇,在動態中尋找最佳的平衡點。戰略管理會計對傳統管理會計的觀念和方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管理視角的核心在于關注企業經營業績的核心驅動力,能夠使企業的經營重點向前看,充分利用外部機遇,并通過采用先進的信息系統及早作決策、采取行動,從而防范潛在的威脅。此外,戰略管理會計更加重視人的因素,注重維持和培育支持企業戰略的文化,也體現了戰略管理的非財務收益。即有助于提高企業對外部威脅的認識,增強對競爭者戰略的了解,提高雇員的生產效率,減少變革阻力,促進溝通。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全面預算與傳統預算的區別
所謂全面預算是以貨幣等形式展示未來某一特定期間內企業全部經營活動的各項指標及其資源配置的定量說明,即在預測和決策的基礎上,按照規定的目標和內容對企業未來的銷售、生產、成本、現金流入流出等有關方面以計劃形式進行具體的、系統的反映,以便有效地組織與協調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完成企業的既定目標。預算是傳統管理會計的一個重要領域。但在市場競爭加劇的今天,一個合格的預算體系一定要具有戰略性意義,才能夠經得起市場、競爭和成本條件的考驗。對一個集團企業來說,預算管理在整個決策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戰略管理會計的全面預算與傳統預算具有以下區別:
1.在預算編制形式上,與傳統管理會計相比,戰略管理會計注重競爭對手、顧客和其他戰略因素。傳統的編制形式,習慣上將同一賬戶的歷史數據作為編制預算數據的關鍵依據,預算結果與企業戰略似乎沒有明顯的聯系。而戰略管理會計則改進了傳統的記錄、計劃和報告模式。
2.根據戰略需求要求進行資源的預先分配。全面預算實質上是事先對企業現存和未來可獲得資源的合理配置。將戰略思維引入預算機制,在預算編制過程中,要求聯系戰略需求進行資源的預先分配。這種聯系的緊密程度,將決定預算是促進還是阻礙戰略實施過程。資金過少,會削弱相關部門的戰略任務的執行能力;資金過多,又會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并降低財務業績。要避免這兩種情況,則要求戰略實施者深入參與預算過程。同時,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戰略也會相應作出調整,戰略的變動總是需要預算資源的重新分配,這就產生了動態預算的要求。
3.要有信息系統對預算的支持。傳統的全面預算沒有信息系統的支持,預算數據的收集、整理、匯總、上報及預算的追加、調整、控制只通過手工或借助簡單的電子表格來實現。直接的后果就是預算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并且數據的真實、嚴格性受到很大的局限。在戰略管理會計環境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優秀的財務軟件已能夠很好地滿足預算編制、控制的要求。靈活的報表設置能夠滿足預算管理報告的要求,報表數據溯源的功能方便預算的分析與控制。
4.更加強企業基礎管理,提高預算精度。全面預算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但是全面預算的編制、執行、分析、考核卻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管理過程。預算管理不是孤立的管理系統,必須是建立在公司現有的基礎管理和核算系統之上的龍頭。為了使預算管理得到順利推行,預算管理所需的各項計劃、標準、業務流程和實踐信息反饋等必須滿足預算管理的要求,才能推動和發展全面預算 管理的龍頭作用。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的全面預算更加強了公司的各種基礎管理,使預算指標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體現公司的經營要求,也防止了目標置換的傾向。
5.對預算管理人員、業務人員有更高的要求,并不斷促進財務管理和專業管理的有機結合。戰略管理會計預算管理具有全面覆蓋的特點,全面反映了公司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一方面作為預算管理人員,必須了解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才能起到預算審核和管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各業務部門為了安排好各項內容的費用預算,需對各項工作進行詳細計劃,對工作過程中將會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進行測算,相應對費用支出的水平和費率進行分析判斷或制定一系列內容控制的標準和方法,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業務人員逐漸具有財務管理知識,因此預算管理人員和專業管理人員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互為促進與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管事與管錢兩者分離的現象,提高預算的管理水平。
三、戰略管理會計的企業集團全面預算的編制
集團公司因組織結構的多層次及復雜性,決定集團公司的預算須有一個系統的模式作為指引,從而使其高效地進行 預算編制,并保證編制的預算滿足每一管理層次需要,同時又滿足集團公司總體經營目標的要求。
1.戰略管理會計集團公司預算的組織架構的建立。為保證預算編制工作的進行建立強有力的預算組織架構是必不可少的。在集體公司的條件下,預算的組織架構的設立的方式一般是設置全面預算管理委員會,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管理委員會設置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集團公司總部,由總經理或總會計師直接領導,成員有集團公司發展規劃部、資產經營部、財務部、審計部、綜合管理部等部門。第二層是總部所屬的二級實體,由各所屬實體的 主要領導直接領導,各實體經營管理部為預算編制的組織機構,各職能部門為分子項預算編制單位。預算的目標及審定,由所屬實體主要領導、經營管理部、財務部及各職能部門共同確定。
2.全面預算的編制。集團公司全面預算的模式與單純進行費用預算編制有很大的區別。全面預算是所有以貨幣及其他數量形式反映的有關企業未來一段期間全部經營活動各項目標的行動計劃與相應措施的數量說明和管理工具。全面預算涉及公司所有主要經營和財務活動。戰略目標往往由集團公司管理高層確定,是制定預算的基本的前提條件。根據集團公司的戰略目標所確定經營方針、預算依據、重大舉措等構成預算綱要。預算綱要是制定預算的直接依據。具體步驟有:
(1)預算編制時,首先須擬訂“預算編訂進度表”,此進度表一方面用作時間進度的跟蹤控制,另一方面明確編制單位及編制表格。
(2)“預算編訂進度表”須呈報公司主管財務經理審核,并經公司有關會議通過后予以公布。
(3)編制預算前,應擬訂“預算編制共同基準”作為各單位編制預算的遵循依據。
(4)經營計劃說明書、銷售計劃說明書與生產計劃說明書是預算編制中最重要的文字說明資料,負責編制的部門主管應親自起草,并經主管財務經理核閱后公布,才能延伸后續的預算編制。
(5)預算編制時間應從7月份開始,以便能有充裕的時間編訂,不可草率行事。
(6)確定預算編制的組織單位為公司發展規劃部,以便預算執行過程中平衡協調。
(7)如遇重大經濟變動或季節性影響,需修訂預算,必須依程序辦理。
3.預算管理配套制度。健全管理制度,確保全面預算有效實施。全面預算是企業經營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推行預算管理對企業來說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財務管理手段。
(1)預算審計制度。將預算管理和內部審計相結合,成為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客觀、真實地反映基期年度的企業資產狀況及盈利情況,確保下一年度預算編制依據的可靠性,可以通過委托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對基期資產狀況、盈利情況進行審計,并在第二年對上一年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審查,分析差異原因,促使企業提高經營效果。
(2)預算評審制度。審核分、子公司預算,必須有嚴格的評審制度與一整套可操作的標準。
(3)健全項目預算內部審計制度。建立獨立的內審機構,建立兩級審計網絡。總審計師有權參與公司上層工作,及時了解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經營預算決策,便于審計監控。兩級審計隊伍職責清楚,規范開展內審工作。同時,完善財務結算制度,建立財務結算中心。為了更好地控制預算費用,公司預算委員會可下設預算管理處(常設在財務金融部),全面負責監控預算執行情況。采取計算機內部聯網,隨時掌握各子公司、分公司的資金流轉和預算執行情況,對項目投資、管理費用等預算費用均進入計算機設定。通過建立財務結算中心,加強了對子、分公司的財務預算監控,使資金運行更安全,有效地避免了財務管理的漏洞。
(4)健全分配和激勵機制。為體現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宗旨,可建立嚴格的預算考核獎懲制度。全面預算指標與經濟責任制考核相結合,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穩定員工隊伍,保證企業長遠的利益。
(5)建立例外報告審批程序制度。對預算中未規定的事項和超過預算限額的事項,以及執行預算差異較大的事項,及時向全面預算管理委員會上報,以便及時調整或修訂。
摘 要: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不斷改變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對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效益的提高更是有著深刻的影響。當前信息化條件下,會計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不可否認,會計管理也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本論文首先論述了現階段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會計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然后從制定適合企業實際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加強會計管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加強信息化環境下會計檔案的管理和完善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委派制建設等方面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會計管理;內部控制;信息化
信息化會計管理是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現代企業管理、會計管理、信息管理等相關理論為依據,以會計管理信息、流程、知識和能力為內容,充分開發和利用會計信息資源,最終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會計管理過程。當前信息化條件下,會計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不可否認,會計管理也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
一、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會計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網絡普及應用帶來會計管理的風險
信息化最大的促動力在于網絡迅猛普及發展,滲透于社會、企業的方方面面。在企業內的業務逐漸集成到系統的過程中,網絡在企業內也開始大量地應用。不僅是各個部門,網絡也把異地的分支機構也連接起來。由于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這個環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論上都是可以被訪問到的。網絡下的會計信息系統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訪問或者病毒的侵擾,而且內部人的非法訪問成功的幾率還很高,一旦發生將造成巨大的損失。
同時,電子商務也改變了傳統會計管理的性質。網上支付、網上銀行等結算方式的興起,更加大了資金流控制的難度。由于網上開展的一系列商務活動無法像傳統的結算方式一樣得到有形的記錄痕跡,同時由于信息處理的協同與集成,使得對信息流的管理變得復雜繁瑣,控制起來也變得異常困難。面對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環境,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新的會計管理方式與時俱進顯得尤為必要。
(二)業務流程的改變帶來的風險
首先,信息化的發展就像最初會計電算化所帶來的影響一樣,和原有的手工賬務處理差異很大,會計人員不能馬上適應新的操作方式,由此帶來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造成了風險。其次,業務流程的變化,企業的管理架構趨向扁平化,內部控制由程序執行,自動化程度得到提高,業務人員大大減少,給個人身兼多職帶來可能,因而導致控制風險。再次,流程化管理進一步密切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系,跨職能部門的流程管理使得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直接影響其他流程的運作。過去職能化的管理也許還有繞過某些環節變通的方法,而集成系統就必須經過每個流程。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將直接影響到后續流程的實施。最后,由于集成系統采用的是單一數據庫,所有的數據采取一次性單點輸入,如某產品入庫的具體數量若只有倉庫確認,如果有差錯,將直接影響銷售、生產、財務等部門統計。
(三)信息化為會計管理中的內部控制帶來的新問題
信息化的實施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風險發現、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的理念和方法,使企業可以及時準確地分析、辨認企業在實現既定目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并適時地加以處理。把信息化環境下信息技術與業務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作為風險防范的工具,將能大大減少錯弊的發生,保證企業業務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我們又應該看到,信息化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風險,例如計算機系統的復雜性增加了企業潛在的應用風險,電子數據可以被方便地改寫和刪除、數據處理過程無法直觀觀測等都增加了數據安全風險。
同時,信息化的實施增強了控制手段的靈活性、多樣性和高效性,加強了內部控制體系的預防、檢查和糾正功能。信息化的應用,可以使企業擺脫人員和資源對內部控制體系有效性的限制并在企業內部形成新的控制理念:內控體系不再僅僅依賴過多的檢查、審批、核準人員或復雜的控制程序,而是依靠信息技術對其進行合理設計,經濟、高效地達到控制目標。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增加了企業內部控制的難度與復雜性,使會計管理面臨無法回避的挑戰。
二、信息化環境下加強企業會計管理的建議
傳統會計理論體系雖然完備,但在信息化發展日益重要的企業管理領域,有些理論明顯跟不上發展的腳步,甚至被淘汰,繼續沿用可能對信息化會計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為此,必須在繼承優秀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時代性的特征,總結過去的缺陷,探討信息化環境下用于指導和支撐會計管理體系發展的新思路。
(一)制定適合企業實際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加強會計管理
企業應根據《會計法》和2006年頒布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以及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 、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制定適合本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以抵御在會計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內部控制風險。具體說來,涉及一下幾方面:
1、企業應實行嚴格的職責劃分和授權控制,使各部門、各崗位、員工明確自己的職責。同時,企業還應明確規定實物接觸和保護制度、內部稽核制度。
2、制定各種作業程序、管理辦法和工作目標,并訂立明確的控制標準,定期進行考核,以便員工按照規定的標準正確處理各項業務,實現預定的目標。
3、做好會計基礎工作,完善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的財務和會計制度,明確賬務處理的權限,特別是在實行電算化條件下,應加強職責劃分,并加強對有關數據文件的保護。
(二)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內部審計是企業經濟活動的評價監督部門,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系統中一個特殊的構成要素,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審計,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業內各組織機構執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向企業最高管理部門提出報告,協助企業最高管理者監督內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來促成好的控制環境的建立,并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意見,從而有效防止內部控制失控,促進企業控制目標的實現。
同時,信息化環境下要加強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具有特殊性,其審計評價恰當準確、客觀與否,直接關系到審計結果報告的質量,也關系到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企業會計管理有效性的實施。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角度,借助于信息化技術,以數字和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評價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把握好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尺度。正確處理好界定經濟責任,統一評價標準,核實單位家底,劃分遺留的潛虧掛帳等問題的基礎上,深化被審計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內部控制。
(三)加強信息化環境下會計檔案的管理
會計檔案作為企業經濟業務交易的載體,信息化環境下,給會計檔案的管理帶來了巨大沖擊。因此,加強會計檔案管理,直接關系到會計管理的整體成效。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信息化環境下電算化會計檔案的歸檔制度。會計電算化系統開發和使用的全套文檔資料及軟件程序,都應視同會計檔案保管;會計數據在未打印成書面形式輸出之前,應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記賬憑證、總分類賬、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應打印輸出,并按照有關稅務、審計等管理部門的要求,及時打印輸出有關賬簿、報表。
2、建立信息化會計檔案的保管制度。根據國家檔案局的標準,建立信息化會計檔案保管制度。選擇優質的磁盤介質進行會計檔案數據備份,備用盤與儲存盤分離存放;做好防壓、防塵、防光、防腐蝕工作;按分類和一定順序對數據磁盤、光盤的著錄等電子會計檔案進行編號,標明時間和文件內容,制作檔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信息化檔案定期備份制度。數據會計檔案應定期將會計數據備份到磁性介質,并設立備查登記簿,提供備份時間、數量保管方式等備份細節信息;同時由于磁性介質的特殊性,管理人員必須對這些會計電算檔案進行定期檢查、復制,以防止會計信息損壞。
4、建立信息化軟件內的會計檔案管理多用戶、分權限調用制度。對信息化會計檔案的各項內容要規定不同的使用權限。普通數據,可較大范圍共享;涉及單位機密的數據,僅供一定需要的人員使用;而設計原程序文件、數據結構文件等,則只有主管人員或程序開發人員才能使用。通過這樣設置,保證電子檔案的安全性,減少人為修改的可能。
(四)完善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委派制建設
會計委派制不僅是傳統會計管理下的一種手段,在信息化環境下,會計委派制更應發揮特有的作用。當前,財務負責人對企業的延伸監管不全面。現行財務負責人制度對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的企業集團財務總監的監管范圍,主要定位在“一級”企業層面上,對有產權關系的“二級”、“三級”企業,即控股、參股企業的延伸監管尚無具體規定。一些由產權代表或董事會確定的委派財務負責人,在確定其權責范圍時中常常出現偏差。信息化環境下,有利于委派下的財務負責人將觸角延伸到企業的各個層面。當然,這對會計委派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賴于會計委派人員素質的提高。
財務委派負責人應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財務負責人在企業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當好一名財務負責人,要具備一些特定的素質,以滿足這一職位的要求。包括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現代企業越來越注重財務負責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總體思維能力。歷史賦予了財務負責人新的使命,也對財務負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財務負責人應具有堅定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有維護資產安全、確保資產保值增值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善于學習,敢于負責,忠于職守,遵紀守法,保持敏銳的觸角,捍衛所有者權益。其次,擔任財務負責人的人員應具有扎實的企業財務知識和現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熟悉經濟、財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豐富的實務操作能力,熟悉審計規范和技巧。同時,會計委派人員還需要系統掌握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等信息化技術,以更好開展會計管理工作。最后,擔任財務負責人的人員應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善于應變,特別是在當前信息化環境下,如何獲取信息,如何進行溝通等。這樣才能使財務負責人的監管作用真正實現。
(五)加強對信息化環境下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維護的控制
應當加強對計算機系統的控制,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并監督會計部門實行,以保證會計軟件的正常、安全運行,免遭外界干擾破壞。應建立嚴格的系統開發與維護、設定數據輸入與輸出權限、批準、復核、文件備份、儲存與保管、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同時,設置專門的系統管理員對系統進行日常的維護與管理。定期、不定期對硬件和軟件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并對系統軟件及殺毒軟件及時進行升級,使會計管理系統處于最佳狀態。
中小企業現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小企業在自身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日益顯現,因此探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妥善的解決辦法, 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1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可以及時發現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及時加以糾正,進而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財務管理有利于降低企業籌資成本
籌資對企業順利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起著重要作用,企業籌資的渠道很多,如何選擇合理的籌資渠道,有效降低籌資成本,都與財務管理工作的好壞密切相關。
1.3 有效的財務管理有利于提高企業投資收益率
財務管理在投資決策和執行階段作用很大,決策階段財務管理可幫助找到好的投資項目;執行階段搞好財務管理可以實施有效的監督,保證投資的預期收益得以實現。
2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2.1 財務管理意識淡薄
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大多不精通財務管理,投資決策經常出于個人主觀判斷,缺乏財務理念。很多中小企業的技術部和銷售部建設往往高于財務部,忽視了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財務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業大多屬于家族式經營,沒有設置健全的財務管理組織機構,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缺乏財務管理和必要的會計監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財務管理的混亂,這必然為以后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留下隱患。
2.3 財務管理人員素質普遍不高
我國中小企業中,在任用財務人員時任人唯親的現象普遍存在,財務人員不是領導的近親就是好友,他們很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財務知識培訓,只能進行簡單的財務記錄和資金收取。財務人員素質的偏低,必然導致財務管理的混亂。
2.4 會計信息失真,企業融資困難
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外乎三種:一是親朋借貸,適用于初始創業階段;二是向銀行借貸;三是到資本市場融資。中小企在財務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其提供給社會的財務信息很難取信于人,這就使中小企業從銀行渠道融資受到很大限制,到資本市場融資更是無從談起,資本的短缺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普遍面臨的重要難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3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中運用的方法和觀點
管理會計是新興的會計分支,目前在我國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方法和觀點如下。
3.1 作業成本法
該方法是從成本發生的經濟原因(表現為特定的經濟活動或作業)來認識成本。通過作業來確認生產費用,再依據產品確認其耗用的作業,從而實現了以作業為中心的成本計量目標。
3.2 目標成本法
該方法是以同行業或競爭性的產品價格作為新產品售價的上限;根據期望的產品銷售數量,決定利潤目標;以預計的具有競爭性的售價減去目標利潤,確定產品生產的目標成本;運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產出的同時,將成本一并“筑入”。新產品的目標成本一旦確定,就應當為以后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建立各自相關的目標成本,各部門都要為其目標成本承擔相應的責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業文化
眾所周知,現代企業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按現代企業管理觀點,企業價值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人力資產的價值,包括職員安全與發展需要滿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產價值,表現為質量、服務和生產率的高水平;三是財務價值,通過銷售、支出、市場份額、股東權益、股票價格等表現。企業在增加人的價值和生產價值方面表現出色,自然會得到財務價值的回報。企業追求價值,必須借助于一個有效的價值測量系統,這個系統就是管理會計。由此可見,企業實現價值離不開管理會計的價值計量。而實現價值最大化,則有賴于塑造相應的企業文化,使價值觀念深入全體職員之心。為此,中小企業必須注重培植企業文化。
4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4.1 管理會計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中小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層次,把財務管理人員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財務人員的任用上,要培養、引進、選拔高素質的人才,敢于讓家族外人才擔任財務管理崗位,不能任人唯親。
4.2 管理會計所倡導的作業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各有特點和優勢,中小企業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如果強調產品生產前各階段(特別是產品設計階段)對目標制定及實施的影響,就應采用目標成本法;如果從成本發生的經濟原因角度認識成本,宜采用目標成本法,通過提高作業效率和減少不必要、無效率的作業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業要以財務會計為基礎,拓寬管理會計所需資料、信息的來源渠道
中小企業在應用管理會計時,應該以財務會計為基礎,努力拓寬管理會計所需資料、信息的來源渠道,規范財務會計信息的提供,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真實、有效,使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能夠直接應用到管理會計中,為中小企業投、融資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
4.4 實現會計電算化
計算機在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管理會計發展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逐步建立存貨管理、財務分析、資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預測等計算機軟件系統,是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摘要〕本文從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研究對象入手,在分析了兩者聯系和區別的基礎上,認為:造成目前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兩門學科研究內容交叉、重復、混亂的主要原因是學術界對兩者的研究對象認識不清,關系沒有理順。并以財務分層理論為基礎,提出了關于兩者關系的新的構想。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研究對象;資金運動
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是會計專業的兩門重要課程,但這兩門課內容重復嚴重,以至于一些學校把其中的一門砍掉,不予開設。這樣做雖然可以避免教學內容重復之弊端,但也使許多有用的知識無法進行教授。筆者認為:我們對這兩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及其關系的認識模糊不清甚至混亂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聯系——研究對象均為資金運動
從最早的管理會計專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一書的書名上我們不難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會計是財務管理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門學科。其次,從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研究對象來看,財務管理的研究對象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雖然學術界有各種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與財務管理對象重合。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盡管各派觀點存在差異,均離不開資金二字。即管理會計的活動目標也離不開資金或價值。1999年第11期《財會月刊》發表了王曾清、樓勝亞《淺論管理會計的對象》一文,文中對管理會計研究對象的描述可以說頗具代表性:“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質上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創造和實現的過程,而價值量是通過貨幣來表現的,因而在商品經濟社會里,必須同時運用實物的形式和商品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來保證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資金在運動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現金、原材料、產成品和固定資產等。它們雖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質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種價值,可以用觀念的貨幣來統一表現。由于商品生產運動從價值形式來看就是價值運動,而價值量用貨幣來表現,價值運動也就表現為貨幣的運動。在貨幣轉化為資金的條件下,資金運動成了價值運動的表現形式”。“資金運動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完整地描述著價值系統靜態和動態的變化,從而更全面的反映著企業價值運動”。會計“作為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直接面向企業的資金運動,也即會計的對象是資金運動,因為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也是聯結作為法人的企業和企業內部、外部的紐帶。而管理會計作為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之一,和財務會計同屬于一個系統,因而兩者的對象應是一致的,即管理會計的對象仍應是資金運動。”由此可見,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在研究對象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相似造成兩門課程內容的大量重復。
二、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研究對象的區別——資金運動的不同層面
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都是資金,卻是資金運動的不同方面。財務管理區別于管理會計的顯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種實體管理。日本學者宮匡章在《會計信息手冊》一書中這樣寫道:“財務是以資本為對象的實體活動,會計是以財務活動及其結果為對象的情況處理活動。會計的機能是組織情報,不處理資金籌集、供應與運動,僅在必要時反映其結果,這就是說財務是進行有關資金籌集、供應與運用的意向決定,會計是為這種意向決定提供情報的。”因此,財務管理內容應涉及財務制度制定,財務機構設置,財務人員安排,外部財務環境的適應,內部財務環境的協調及資金籌集、運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體組織財務預測、決策和財務控制等財務方法的實施。而管理會計只是為財務活動的組織及財務關系的處理提供相應的信息。如在投資籌資活動中,企業高層財務管理者根據企業內外部理財環境,確定企業長遠發展目標,并據以提出投資戰略,圍繞投資戰略,管理會計應廣泛搜集資料,進行預測、決策分析,為高層財務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當投資方案確定后,高層財務管理人員應按照決策方案制定籌資戰略,提出各種可能的籌資方案,管理會計人員則圍繞這些方案廣泛搜集資料,進行預測、決策分析,為籌資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并據以編制財務預算。財務管理人員負責安排預算的執行、協調,控制。
根據企業運用管理會計的目的,可將其視為財務管理的信息系統,為財務管理提供價值信息,換言之,就是對企業資金管理活動提供信息。目前,管理會計的內容雖然較多,但最終均可歸到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這樣的處理有利于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可使管理會計的其他理論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也有利于理順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的關系。作為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管理會計,應將籌資、投資、資金運用、資金耗費、資金收回及資金分配活動作為其研究對象,將預測分析、決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評價分析作為其主要環節,目前管理會計的內容在系統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適當的歸屬。
三、財務分層理論為界定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如果更進一步分析的話,管理會計屬于經營者財務管理的信息系統。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的體制下,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是出資與受資經營的關系,這種關系實質上是一種財務關系,因為出資與受資經營本身都是一種財務行為。企業財務管理權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分割,形成所有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所有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均需要相應的信息體系,會計的兩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別側重于其特有的服務對象。財務會計,我們通常稱之為對外會計,即主要通過記賬、算賬,并定期編制報表的專門方法,提供企業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情況的一整套信息處理系統。盡管財務會計也向企業管理當局傳輸財務信息,以便加強財務管理,但它的服務主要是外向的,側重于對企業外界有經濟利害關系的團體和個人進行報告。企業與所有者的財務關系作為現代企業的主要財務關系,所有者作為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理應作為財務會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換言之,從財務管理的角度而言,財務會計主要服務于所有者財務;而管理會計主要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它有關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對比、分析,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進行規劃
與控制,并幫助經營者作出各種經營決策的一整套信息處理系統。管理會計的服務主要是內向的,側重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從財務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會計主要服務于經營者財務。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這樣構架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關系:即企業財務首先可分為出資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兩部分,財務會計作為出資者財務的信息系統,管理會計作為經營者財務的信息系統。
由于財務管理研究的對象是企業資金運動的各方面,而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財務管理應包括管理會計,而管理會計應屬于財務管理的組成部分。兩者可以合二為一,但也可以自成體系,就象財務管理屬于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價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體系。管理會計屬于財務管理的信息系統,但也同樣不排斥其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因為其畢竟有獨特的研究內容。
持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合二為一觀點的專家和學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會計研究》一書中為會計專業設制的專業主干課程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和《會計理論》六門,沒有《財務管理》。財政部組織編寫的中等財經學校教材《企業財務管理》中,將管理會計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組成部分。但通常情況下,兩者可自成體系。
四、對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學科目前狀況所進行的反思
管理會計這樣一門被譽為可以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學科,一些西方會計學者認為其已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這主要表現在管理會計訖今為止仍沒有一套完整的能夠解釋、指導并可以應用于實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學科之間的界限沒有明確的界定。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CIMA)前任主席、倫敦經濟學院布羅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會計看來缺乏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反映在雜志和教科書中的管理會計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沒有在理論水平上形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國對管理會計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中都明顯缺乏規范化或規范化程度較低。筆者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于沒有解決好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管理會計的歸屬等基本理論問題,難以確定經濟活動的哪些內容屬于管理會計的研究范疇,哪些內容不屬于管理會計的研究范疇。所以,確定管理會計的研究對象,理順其與財務管理的關系,不僅影響的管理會計的發展應用,也影響的財務管理的發展和應用。
目前,大多數財務管理教材存在著重預測分析、決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輕財務活動實體管理的缺點。一方面,從西方財務管理中引入的數學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設的基礎上,難以實際操作;而另一方面,對財務組織、財務實施、財務控制與協調等涉及較少,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財務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內容應由管理會計來進行研究,為避免重復,財務管理應著重研究財務制度設計、財務組織設置、財務預測、決策、控制和協調等活動的具體實施,及具體從事籌資、投資、收益分配、各部門業績評價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驟。惟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理順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的關系,并避免兩者之間的重復現象。
當前商業銀行面臨會計結算風險日益增大。本文分析了會計結算的基本風險表現及其產生原因。對比了國內外商業銀行會計結算風險管理的差異,就如何加強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結算風險管理提出有建設性的對策。
會計結算風險是指由于控制、系統以及運營過程的錯誤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潛在損失的風險。新經濟模式的出現,更為負載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戰略、技術系統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監管要求日趨嚴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機構面臨的會計結算風險。為客戶提供快捷方便服務的同時,如何做好會計結算風險管理工作成為商業銀行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會計結算的基本風險表現
1 票據業務風險。包括:銀行違規承兌、貼現商業匯票、偽造、變造、仿造票據、詐騙銀行資金、利用職務之便違規簽發空頭支票、偷用銀行資金等。
2 內控風險。表現為會計結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證管理不嚴;會計內部憑證隨意制作,復核和事后監督制度落實不到位;對重點崗位、重要人員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等內控制度不嚴產生的風險。
3 會計核算風險。金融機構設定了存(貸)款余額數、費用指標數等考核指標,這些指標的統計期間因受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核算期間制約,一般均以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時點數為準從而導致會計核算不實,會計報表信息失真失靈,形成嚴重的會計核算風險。
4 信用風險。產生于由于負債方無視商業信用,對到期的債務不予落實的會計結算過程中,其風險表在銀行和企業雙方均有表現。
5 競爭風險。無序競爭不僅嚴重違紀、違章甚至違法,導致銀行因無序競爭而形成嚴重的經營風險和結算風險。
對于會計結算中出現的上述風險問題,必須認真歸集、思考,需找出問題原因,進而做出更為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防范風險的發生。
二、會計結算風險產生的原因
1 內控制度軟弱,違章操作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員配備不到位、規章制度形同虛設,使業務相互制約機制不落實、出現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機作案二是監督檢查流于形式,使一些內部案件長期暴露不了;三是內控手段滯后。
2 銀行會計結算系統中自身機制存在缺陷。隨著銀行業金融機構競爭的日趨激烈,支付結算工具的不斷創新,一些金融機構并未根據各自業務特點或針對新產品、新業務沒有及時制定相應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客觀上存在風險控制盲點,被作案分子利用進行詐騙活動。
3 票據詐騙猖獗,是造成會計風險結算又一重要原因。偽造票據的原因一是容易得到真的支票用紙;二是容易得到被假冒出票人的簽章印模。偽造票據多伴有變造行為,如對支票號碼、金額的變造。
4 企業信用危機引起的結算風險。信用風險產生于單位、個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無視商業信用,故意簽發空頭或與銀行預留印鑒(支付密碼)不符的支票;信用卡惡意透支,在結算中故意設置陷井等等,引發銀行支付結算風險。
5 銀行迫于競爭壓力,進一步損害會計結算的良性發展。某些經濟不發達地區或因自身經營管理不善,創利水平負增長的銀行,迫于同業競爭和上級考核需要在會計核算上亂用、錯用會計科目,搞賬外經營和賬外賬,或假造、變造、更改會計憑證、賬表與賬簿等。
三、國內外商業銀行會計結算風險管理的差異
西方商業銀行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運作過程中有效管理了本國的銀行風險。中西方在此領域的管理差異如下:
1 合規風險管理理念的差異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合規與銀行內部合規部門》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合規應從高層做起,應成為銀行文化的一部件,銀行應明確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在合規方面的特定職責。美國貨幣監理署認為,要強化銀行高層的示范作用,即高層的行為是否有力支撐銀行所倡導的價值觀,董事會是否有反應銀行風險容忍度的道德準則和書面政策,高級管理層是否切實貫徹并傳達給每一位員工,并以身作則,在業務活動中恪守嚴格的道德準則。相比較而言,國內商業銀行的合規風險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合規應從高層做起”這一基本理念沒有真正樹立;二是重業務拓展,輕合規管理。
2 合規風險管理方法的差異國外商業銀行監察合規部每年第一季度都應根據上一年合規稽查的情況,重新對各個業務部門進行合規風險評定。這種錯發為該年度合規風險管理運作提供了一個具有很強指導性的合規保障與計劃。譬如,美國的銀行目前采取多種手段和技術從事合規管理。例如風險管理結構、早期問題探查、解決問題程序、平衡計分卡等。同時,美國的銀行越來越重視利用高科技來進行合規管理。內部互聯網、信息庫的采用擴大了合規管理的知識含量,復雜的技術使風險管理可以更有效地發現問題和違規行為,隨時向有關方面提供對問題的處理決定。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習慣運用定性分析和簡單的數據分析方法加強對風險的管理工作,缺乏量化分析,在風險識別、度量、檢測等方面科學性不夠,而在風險管理支持技術上也無法適應新的要求,缺少主動引入內部評級法等先進定量技術工作,也缺少涵蓋信用、市場、操作三類風險的完整的計量模型,因此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方法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也差距較大。
3 銀行業的管理體制與公司治理機制不適應內部欺詐特別是管理人員欺詐事件頻頻發生,與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產權結構缺陷、治理結構缺陷、內部控制不力及對經營管理層激勵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內部人控制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在總行層面上,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虛位,很容易導致銀行高管人員利用政府產權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 ,進行違法違紀活動。另一方面,在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分支機構,也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分支機構在組織形式、人事管理、經營活動、財務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分支行權力過大,又缺乏獨立部門對風險進行控制。即使是內部治理較好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公司治理結構仍然不夠理想,也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內部制衡機制不完善。
4 審計力量較為薄弱在某些情況下,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不如外部審計部門強,而這一點在我國商業銀行系統中表現尤其突出,國內銀行內部審計部門往往審計力度不夠,很難發現風險隱患。國外商業銀行常常會聘請權威的外部審計所進行審計,且對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上崗資格有嚴厲的規定。
5 缺少自動預警系統英國渣打銀行對操作風險實行矩陣式控制,除集團總部設審計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外,集團主要業務部門均有獨立的風險控制部門,對本部門所有業務進行風險評估和監控,每一項業務進展相應產生一項風險評估報告,對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估并標出風險等級。而國內商業銀行在建立自己的風險預警系統上行動遲緩。
6 金融生態等環境因素不佳一是社會信用秩序混亂。全社會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滯后于市場經濟體制發育進程。二是商業銀行客戶選擇權極為有限。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往往無權限制客戶消費金融服務的權利。其直接后果是增大銀行經營成本和支付結算風險.當然,社會中介機構發育不足和法律對銀行債權保護不力也是支付結算風險重要誘因。
7 支付結算風險的信息披露嚴重不足國內上市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時未披露有關支付結算風險本身的信息。目前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提出了更為具體、細化的披露要求,但對支付結算風險的披露沒有提出要求。商業銀行為占領并擴大市場份額,不斷推出各種金融新產品、新業務和新服務舉措,如果配套的內控制度不及時跟進,就會引發新的支付結算風險。
8 與風險控制有沖突的考核激勵政策容易誘導支付結算風險我國商業銀行遍存在對經營管理層激勵不足和激勵失當的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人員的薪酬體系收入差距過大,相對于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從業人員待遇偏低,銀行沒有向員工提供足夠的激勵去防范風險。激勵制度失當也是經營管理人員道德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現有的銀行業績考評往往過分看重利潤指標和收入指標特別是存款指標,忽略了風險指標。“弱總行一強分行”的管理體制加劇了支付結算風險。在這種環境下,基層行“絕對的權力”、“不受約束的權力”便成了滋生“腐敗”和“案件”的溫床。同時,多級科層式管理體制導致委托一關系錯位和管理信號的衰減和失真。總行對分支機構的控制力層層衰減,管理漏洞比較多,最后總行容易失去對風險的控制,導致基層行發案率比較高。
四、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結算風險管理的思考和對策
同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措施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會計結算風險管理方面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增強制度實效性防范支付結算風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制訂詳盡的業務規章制度和支付手冊。目前國內銀行業制度建設滯后,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人民幣支付結算辦法》自1997年頒布實施以來還未進行修訂,支付結算環境以及新的結算工具不斷出現,我們也應改變觀念,與日俱進地對《支付結算辦法》、《票據法》等法規制度進行修訂,使之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更好地防范結算風險。新推出的支付密碼器、電子支付等缺少結算法律支持。如雖然《電子簽名法》在法律層面上確立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具有同樣的法律競爭力,但現有的《票據法》、《會計法》等還不承認電子簽章的有效性。
2 提高全民信用、法律及風險意識
(1)提高全社會支付信用意識支付信用是當事人在辦理支付結算過程中的履約態度和履約能力。由于支付結算行為將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工商企業之間、工商企業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經濟交往緊密相連,在支付信用的網絡上,任何一鏈即使是偶發性的破壞都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映,致使支付信用良好的銀行或企業也會被動地受牽連而陷于危機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倡導嚴守信用的社會主義文明風范,全面提高全社會支付信用意識,促進支付結算的良性循環。
(2)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應提高辦理支付結算主體對象的法律意識,通過提高法律意識來循序漸進地推進法律規范對象學法、知法、懂法,最終用法律武器來規范自我行為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使他們懂得用法制的觀念來依法合規地辦理支付結算。
(3)提高全民防范風險意識風險的產生淵源于自我管理不善和對外在風險抵御能力不強兩個方面。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中,辦理支付結算人員必須全面提高防范風險意識,一方面要學習并掌握支付結算一般的防假、識假、打假的防范技能,另一方面還必須時刻繃緊防范風險意識的弦,提高防范風險的綜合素質,自覺抵制違規經營中的無序競爭和違規、違紀、違章的做法,扎緊防范風險的鐵柵欄,用優質的結算服務,以穩健的經營作風,力促一方經濟秩序的穩定和金融平安。
3 進一步強化結算風險管理的手段目前,在國內商業銀行支付結算風險計量模型開發和應用幾近空白,計量支付結算風險資本的方法單一。我國實行經濟資本管理的商業銀行,對于支付結算風險資本計量都是采用單一的基本指標法,且直接將監管資本等同于經濟資本。大多數商業銀行缺乏支付結算風險計量所需要的損失數據。新頒布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沒有把支付結算風險納入到資本充足率計算中。
現代商業銀行在支付結算風險的管理工具上,除了傳統的內控體系及內審外,還有保險、記分卡法以及運用模型管理,尤其是保險這一緩釋工具。《新資本協議》鼓勵保險公司開發“一攬子”的保險產品。但我國商業銀行只有內控及內審這一工具,保險對于支付結算風險的緩釋機制基本上處于零起步階段,也未推出早已成為國際慣例的存款保險制度。
4 培育健康向上的支付結算風險管理文化和理念
(1)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個人行為與企業發展、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的有機結合,堅持內控優先、審慎經營的理念,糾正片面追求業務發展的傾向,正確處理好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競爭與規范、改革創新與防范風險的關系,高度重視支付結算風險的新特點。
(2)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要依靠優質服務和個性化的產品來爭取客戶,而不是無原則的惡性競爭。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健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增大風險管理指標的權重,同時將支付結算風險指標單列考核, 建立雙向激勵機制,促使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發展。
(3)樹立正確的風險觀,加強對員工的職業道德、風險意識教育和人文關懷,增強其合規經營自覺性、自我保護意識和綜合業務素質,使合規文化與每位員工融為一體,成為工作習慣和其生命的組成部分。
(4)糾正支付結算風險的認識偏差,針對中國實際建立支付結算風險的定義和分類體系。強化支付結算風險監管制度框架,主要包括:
①監管當局應按輕重緩急并結合商業銀行支付結算風險的實際,制定支付結算風險監管制度立法規劃,適時將支付結算風險納入資本監管。
②監管當局應定期驗證商業銀行支付結算風險管理程序的執行情況,建立有效的支付結算風險評估和風險提示制度,同時建立關鍵崗位及管理人員的從業資格證管理制度和銀行業違法違規人員信息查詢平臺。
③監管當局應建立重大支付結算風險事件責任追究制度。
④要適時引入合格的中介、審計等外部監管力量,重點加強對違規問題突出機構和薄弱環節的獨立評估。
⑤強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場約束和公眾監督。
⑥對支付結算風險提出監管資本要求。建立健全支付結算風險管理體系。該體系建設目標充分識別和評估所有重要產品、活動和系統中的支付結算風險,并在引入新產品、活動和系統之前,對其中的支付結算風險經過足夠的評估;通過一套程序定期監測支付結算風險的狀況和重大損失,及時報告有關信息,敏感地反映有關支付結算風險的變動,以此形成有效的風險預警和決策支持機制;要有相應的策略方法程序來控制或降低風險,并根據整個風險狀況和風險承擔能力來及時調整支付結算風險政策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本質研究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本質
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下簡稱SMA)是對管理會計的發展,但目前人們對SMA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許多人雖然對其有所耳聞,卻缺乏一個清晰的理解。這里筆者從戰略管理與SMA、SMA的發展及含義和SMA與傳統管理會計的區別三個方面,闡述SMA的本質。
(一)戰略管理與SMA
SMA的形成和戰略管理的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因為管理由傳統的僅注重內部管理,發展到現代的既重視內部又重視外部的戰略管理,發展到現代的既重視內部又重視外部的戰略管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圍必須加以擴展,管理會計向SMA方向的發展才成為必然。
“戰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以下簡稱SM)是1976年由美國學者安索夫在《從戰略計劃走向戰略管理》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現論及實務界對戰略管理的主要描述是這樣的:
1、SM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企業的戰略競爭力。一旦企業取得戰略競爭力,將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取超額回報,而這種優勢是難以被模仿的,即使被模仿,其模仿成本也是巨大的;
2、SM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環境的變化,因此要求企業具有較強的戰略靈活性,而戰略靈活性的取得是與整個戰略管理過程相關的;
3、戰略管理過程是SM的核心,主要包括戰略投入和戰略行動兩個部分;
4、在戰略投入階段,企業應平衡“以外部環境為基礎”和“以自身資源為基礎”的兩種戰略形成思想,才有可能獲取戰略競爭力和超額回報;
5、在戰略行動階段,戰略的形成及其表述與執行、補充不是相互割裂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交融、互為促動的。
由此可見,為了維持整個戰略管理過程的順利運轉,最終達到戰略目標,獲取戰略競爭力和超額回報,企業必須研究自身所處的內部環境--企業擁有的資源和能力,還要研究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競爭者、客戶、政府等,并及時傳遞環境變化的信息。而提供這種重視外部性因素和長期性信息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就是我們所研究的SMA。
(二)SMA的發展及含義
1981年,Simmonds在其論文《戰略管理會計》中最先提出SMA概念。認為SMA就是未來管理會計發展的方向。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會計的定義與范圍:從管理角度的認識》一文中闡述了自己對SMA的觀點,推進了對SMA的研究。Bromwich認定SMA是管理會計的發展(而不是分支),是未來處在高級管理崗位的管理會計人員所必須掌握的。與Simmonds相比,Bromwich更進一步認為,SMA不僅僅是收集企業競爭對手的信息,而更應該是:(1)研究與競爭對手相比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和創造價值的過程;(2)研究企業產品或勞務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實現的、客戶所需求的“價值”,以及從企業長期決策周期看,對這些產品及勞務的營銷能給企業帶來的總收益。
1989年和1994年,Bromwich和Bhimani相互合作,分別發表了《管理會計:發展還是變革》和《管理會計:發展的道路》兩篇論文,進一步討論了SMA,并給SMA下了如下定義:“SMA是這樣一種管理會計:它收集并分析企業產品在市場和競爭對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結構的信息,并在一定時期內監察企業和競爭對手的戰略。”
(三)SMA與傳統管理會計的區別
從以上對SMA的形成、發展及含義的闡述中,我們不難總結出“強調對外部因素的重視”和“強調長期性”是SMA的兩個最重要的特性,這也是其與傳統管理會計的最大區別。
作為管理會計的發展,SMA的外部性和長期性特征是滲透在管理會計所涉及的各個“毛細血管”中的。從管理會計方法看,在現代的許多管理會計領域(或方法)中,SMA理念都已有所體現。隨著市場不確定性和競爭的加劇,SMA將包含一個更完整的、體現SMA理念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在傳統管理會計中,一些管理會計方法也包含著一定的戰略思想,但從整體看,這種戰略思想并未全面體現在多數管理會計中,或成為采納這種思想的管理會計方法的核心。如標準成本法。“標準”可以依據企業最優水平、行業平均水平、企業可實現水平等制定。這里,分析企業及行業的做法就具有SMA特點,但相對于以市場成本為依據的目標成本法、或是結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的作業成本法、或是結合價值工程、以實現客戶需要的“價值”為出發點設計的成本分析方法等,標準成本法仍是以財務會計系統提供的信息為基礎,而不是對企業成本進行類似價值鏈分析的戰略分析,即還不是以SMA理念為核心的管理方法。而以采用標準成本法為特征之一的30年代至50年代,管理會計的其他方法,如預算管理、差異分析等,也都類似這種情況,即管理會計還未從整體上體現出SMA理念。
SMA的其他特征還有如下幾個方面:SMA與其他職能部門(如營銷、人事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信息的提供、人員的作用等。這與SMA講求全局性、靈活性相關的。其中,SMA與營銷的關系格外特殊,兩者都重視外部性因素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產品、客戶、競爭對手,并且都重視長期性問題。但相比而言,SMA的內涵更為廣泛,它要求將各個職能部門的信息和產品生產部門進行系統的結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管理會計與SMA的界限并不是清晰的,涉及管理會計發展的有關論文及著作也少有關于區分兩者的論述。本文做這樣的比較,目的在于更清晰地論述SMA的本質。事實上,SMA理念是隨著管理會計的發展逐步成為管理會計系統核心理念的,而以這種理念為核心的未來的管理會計,就是我們正在研究的戰略管理會計。
二、SMA在21世紀的發展與完善
SMA的形成是以企業生存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強為背景的。展望21世紀,這種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加大,SMA也必將會有長足的發展。21世紀企業所處的競爭境況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技術方面;二是在經濟全球化方面。
(一)技術方面
首先,技術革新和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產業著名的“摩爾定律”認為:信息技術產品以平均每6~9個月的速度更新一代,而目前有跡象表明,“摩爾定律”的有效時間跨度正在縮短。技術革新速度
的提高是與其傳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關的。傳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類似加速器的作用,促進了技術的不斷更新。這種快速變化使產品的壽命周期縮短,市場競爭也更為激烈。這從中國VCD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可見一斑,當某一制式標準才被某一廠商提出后不久,眾多廠商就能夠推出基于這一標準的產品。這樣,新技術所能擁有的超額回報期縮短了,廠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而創新的方向和決策的作出,要基于對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的戰略分析,這就要求管理會計系統提供更為及時的信息。其次,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加強調知識對企業保持其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并日益重視信息的價值,這在實務中表現為對軟件(人、技術)和硬件(信息工具、網絡)的管理和運用的不斷加強。從其對SMA的影響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處理及傳遞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強,傳統的“維護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系統過于昂貴”的觀點將會改變,建立并維護一個能同時提供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的系統,將普遍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所接受。這種變化為SMA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企業管理人員將更有機會和能力從戰略角度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結合下文所述的經濟全球化趨勢,SMA系統將為企業的全球化運作管理提供必要的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和知識要素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強,將要求SMA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決策者確定是否對人力及技術進行投資,并評價所作出的人力及技術投資決策的投入--產出效率和效益。這些信息將要包括研究與處在同一技術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競爭對手的有關信息,并要結合分析決策前后客戶需求的變化等戰略信息,以判斷投入是否有利于企業獲取戰略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方面
資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業的SMA系統在分析自身及競爭對手的資源情況時,不能再是靜態地分析所處時刻、所處狹小地域的資源狀況,而要動態地分析資源的未來流動趨勢。這種考慮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區域性。
市場機遇的全球化還要求企業的SMA系統關注全球的市場動態,以便更早地進入市場,獲取利潤。一方面,網絡交易的推廣將使企業更直接地面對客戶,獲取有關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人類需求層次的提高,造成需求個性化發展趨勢加強,利基市場的開發將成為企業未來爭奪的焦點。SMA系統就要一方面加強收集此類信息量,一方面注意分析企業產品或服務被消費的全球性變化情況,以盡快調整其全球的戰略部署和尋找新的客戶需求方向。
總之,SMA是一種以外部性和長期性為核心特征的管理會計形式,是管理會計的發展,是在企業生存環境日益不確定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展望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強,SMA將有長足的發展;SMA理念將滲透到整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為企業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業獲得持久的戰略競爭力。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分析
戰略管理會計(SMA)是近年來興起的一支新的會計學分支學科,是企業戰略管理與管理會計相結合的產物。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適應變化中的內外部條件,企業資源在內部如何分配與利用,如何使企業內部之間協調行動以取得整體上更優的戰略效果。戰略管理會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具有豐富的內容,本文主要對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作出闡述。
1、戰略管理會計具有明顯的外向性。
戰略管理會計跳出了單一企業這一狹小的空間范圍,將視角更多地投向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勢、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法律環境和經濟環境。具體是指一國的政治形勢變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戰略目標群體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新的法律的出臺及原有法律的變更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以及整個經濟市場、自然環境和競爭對手的變動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或比較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如相對價格、相對成本、相對現金流量以及相對市場份額等。
2、戰略管理會計更注重長期、持續的發展戰略。
現代企業非常重視自身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國外研究表明,以下八個因素對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顧客的滿意程度;制造優良;市場占有率;產品品質;可信賴程度;敏感性;技術領先地位;優良的財務業績。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必須超越單一的期間界限,著重從長期競爭地位的變化中把握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更注重企業持久優勢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犧牲短期利益。所以,構成企業競爭地位的上述八大因素都是戰略管理會計必須研究的內容,而不是僅局限于優良的財務業績這一財務指標。
3、戰略管理會計將提供更多的與戰略有關的非財務信息。
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單靠優良的財務業績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依仗眾多的非財務指標,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必須提供與戰略有關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具體包括五大類信息:(1)戰略財務信息和經營業績信息。其中經營業績信息主要是指與收入、市場占有率、質量等經營活動有關的信息;與戰略成本有關的數據;與生產率有關的數據;與從事戰略經營業務有關的數據;與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戰略資源數量和質量有關的數據;與知識開發和創新有關的指標;員工的參與和滿意度;與供貨方的戰略關系。(2)企業管理部門對上述戰略財務與經營業績信息的評價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體包括揭示機會和風險;揭示管理部門的計劃,包括影響成功的戰略因素;實際經營業績與以前披露的機會和風險進行比較,以及與計劃的比較。(4)背景信息。一是企業的廣泛目標和戰略;二是企業經營業務、企業資產的范圍和內容;三是產業結構對企業的影響。(5)競爭對手信息。具體是指: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的目標和所采取的戰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和劣勢;面臨外部企業的挑戰,競爭對手是如何反應的。
4、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全面性、綜合性的風險管理。
戰略管理會計既重視主要生產經營活動,也重視輔助活動;既重視生產制造,也重視其他價值鏈活動;既重視現有的經營范圍內的活動,也重視各種可能的活動。因此,戰略管理會計應高瞻遠矚地把握各種潛在的機會,回避可能的風險--包括從事多種經營而導致的風險;由于行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的風險;由于資產、客戶、供應商等過分集中而產生的風險;由于流動性差導致的風險等等,以便從戰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
5、戰略管理會計更加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
由于未來企業的競爭充滿風險,信息使用者更關注的是企業的未來信息,因此,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成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因素,即對那些相對不太可靠但又相關的信息,只要在披露的同時披露其計量方法和假設即可,這樣,信息用戶可據此評價信息風險,調整其戰略決策。同時,隨著高級制造技術(AMT)、電腦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彈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ZMS)等先進、自動化生產技術的日趨普及,以及適時生產管理系統、零存貨管理系統、全面質量管理等先進的管理觀念和技術的廣泛運用,迫切需要戰略管理會計提供實時
信息,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則為此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6、戰略管理會計對企業效益的評價將從狹隘的財務效益轉向全方位的綜合性效益,經營成果計算的重點將從利潤計算向增值計算轉變。
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以知識和人才為核心的綜合素質的競爭,并以智力和技術投資作為基本的投資方向。與此相適應,對企業效益的評價,也應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國際大市場,以為企業全面、長期地提高競爭力、發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礎為基本出發點,而不應拘泥于一時的、短暫的得失,它是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目前效益和長遠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體。同時,隨著智力投資的擴大和知識創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勞動的轉移價值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員工所擁有的專利權等無形資產所創造的價值增值卻大幅增長,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這樣,企業計算經營成果的重點應從計算利潤轉向計算價值增值,并通過編制專門的增值表加以系統反映。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各種創新的會計理論與實踐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而層出不窮。經濟理論的每一個領域都在發生巨大的變革,理論和實踐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論框架與模式,邊緣化的現象日趨明顯。
戰略管理會計(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簡稱SMA)的理論與實踐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它是建立在企業戰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的有關理論基礎之上,并以管理會計手段,運用會計信息有效地服務于企業戰略的新領域。由于戰略管理會計是一個新出現的領域,因此,對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企業哪些活動屬于戰略管理會計范疇,如何進行操作等問題,均沒有完全統一的觀點。故此,有必要對戰略管理和戰略管理會計,特別是戰略管理會計的定義界限和實際應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尋求規律,促進相關理論和實務的發展。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內涵
戰略管理會計興起于二十世紀80年代。該詞的首創者是Simmonds.Simmonds被公認為戰略管理會計之父,他在1981年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對關于企業及其競爭者管理會計指標的準備和分析,用來建立和監督企業戰略”。他對傳統管理會計理論的挑戰在于,他不再從企業內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潤的增長,而是從企業在其市場的競爭地位這一視角,重新看待這個問題。
從不同視角研究戰略管理會計的學者是很多的。Govindarajan和Shank主要研究成本信息在戰略管理的以下四個階段所起的作用,即戰略的簡略表述(公式化表達)、戰略的交流、戰略的推行和戰略的控制。在此,他們使用了三個主題:價值鏈分析、戰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統地表述關于企業戰略和管理會計之間關系的框架。他們將此框架稱為“戰略成本管理”。Shank將戰略成本管理定義為“成本信息直接針對戰略管理循環的四個階段之一或之幾的管理化應用”。
Bromwich和Wilson的研究角度又有區別。Bromwich關注于最終商品市場,他將戰略管理會計定義為“對企業的產品市場和競爭者的成本和成本結構的財務信息進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對企業及其競爭者一定期間內在這些市場上的戰略所進行的監督”。Wilson則主要強調戰略管理會計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關于戰略管理會計的這些文獻從不同的側重點反映了人們對戰略管理會計的多方面理解。有兩種觀點主要來源于Porter的競爭地位模型。Simmonds的觀點將戰略管理會計的功能看成是提供對競爭者的成本、價格和現金流量的評估,并將這一信息還原為價格——成本——產量指標。其他如Porter和Wilson的觀點則更側重于產品的壽命周期。
從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內容可以看出,傳統管理會計領域呈現出與“策略”有更為密切的聯系,而并非“戰略”。將上列戰略性主題置于傳統管理會計實務的主要領域這一背景之下時,這個結論更是顯而易見。傳統管理會計體系并不傾向于采納長期的、面向未來的立場,也不被市場或競爭所左右。涉及到管理會計的時間框架,財務年度多占主導地位。預算總體上根據1年來確定,構成投資報酬率基礎的時間框架是1年的一個合計數及按歷史成本確定的余額(即1年的利潤占資產歷史成本的百分比)。從對內還是對外這個的角度出發,傳統管理會計體系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對內的方面,這與戰略管理會計強調對市場的認識或評價競爭者行為的目標是不一致的。
對戰略管理會計定義內涵的研究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們的主要目的在于界定歸屬于戰略管理會計的實務范圍,并尋求戰略管理會計的整體框架和運行規律。綜合上述各位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認為,對“戰略性”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關鍵,因而,凡是體現非戰略性傾向的方法和舉措,均可歸于傳統管理會計實務領域;反之,體現戰略性屬性的方法和舉措,則可列入戰略管理會計實務的范疇。現有對戰略管理會計實務進行探討的文獻,揭示了戰略管理會計實務的下列屬性:環境或市場導向,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和長期的、面向未來的導向。
三、幾種常見的戰略管理會計實務及其應用
利用我們對戰略管理會計實務的屬性分析的結果,我們認為作為戰略管理會計實務應滿足關注競爭對手、關注市場和關注未來這三個最基本的判斷標準。這些判斷標準與該實務是否能將企業的戰略導向具體化以及具體化的程度密切相關,但并不一定屬于某一具體企業負責管理公司戰略的經理人員所需要的會計行為。目前,在實際應用中常見的戰略管理會計實務主要包括三大類:戰略性成本計算和定價、競爭對手會計和品牌價值會計。下面我們對各項實務的內容和應用分別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戰略性成本計算和定價
1.產品屬性成本計算(Attribute Costing)
產品屬性成本化是將吸引顧客的特定產品屬性成本化的過程。可以進行成本化的產品屬性包括:經營行為的多樣性,產品的可靠性,擔保的安排、完工和齊備的程度,供應的保障及售后服務等。產品是由大量的屬性構成的,正是產品的不同屬性造成了產品之間的區別,而產品屬性對消費者品位的迎合程度恰恰決定了企業的市場份額。
2.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計算(Life Cycle costing)
是指基于產品或勞務生命中各階段的長度所進行的成本評估。在此,我們不再以年度為基準評估成本,生命周期成本化的時間框架基于產品生命中各個階段的長度。這些階段包括設計、推廣、發展、成熟、衰落直至廢棄。對這種方法的評述一致認為,該方法能夠避免短期行為的管理傾向。在產品設計階段積累下來的年度虧損用傳統財務會計方法加以確認,由此產生的壓力會促進產品成熟之前的市場推廣。如果管理當局相信生命周期成本化理論,他們就能夠認識到,為了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實施一個全面的研究和設計階段。
3.質量成本計算(Qual ity Costing)
質量成本是指那些與創新、鑒定;修理和預防殘次品有關的成本。這些成本可以劃分為三大類:預防成本、評估成本和缺陷成本。出具質量成本報告的目的在于引導管理當局優先注意質量問題。產品或勞務的質量,不論是觀察到的還是真實的,均可作為競爭優勢的源泉。預防成本、評估成本和缺陷成本之間存在這內在的聯系。我們可以通過事實,建議管理當局對質量成本進行監控,以確保企業政策的最佳相關性。總體上講,預防費用的增加會導致大量的節約,并帶來由減少缺陷成本(退貨、返工、廢品和銷售失敗等)造成的競爭優勢。
4.戰略成本計算(Strategic Costing)
是根據戰略和市場信息,利用成本指標,開發并確定能夠保持相對優勢的最佳戰略的過程。為了使成本分析有助于追求競爭優勢這一目標,必須仔細考慮戰略結局。最初的研究者曾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集中說明一項由使用傳統成本化方法(即由相關成本和短期視角出發開展的分析)帶來的次佳戰略。通過對戰略結局的考慮,并利用市場學和競爭戰略有關文獻提供的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該戰略方案產生的過程。
5.戰略定價(Strategic Pricing)
是指在定價決策中對戰略因素的分析。利用競爭導向分析進行戰略定價,會帶來比較正確的定價決策。這些分析中應予評估的因素包括:競爭對手的價格回應、價格彈性、市場的增長、規模的經濟性以及經驗。在此類分析的過程中,市場營銷人員發現了會計信息在與價格決策相聯系后,發揮了巨大的潛在作用。
6.目標成本計算(Target Costing)
這是一種用于產品和程序設計階段的成本估算方法,具體是通過用估計(或基于市場)的價格減去需要的目標利潤,以得到所需要的生產、工程或市場成本。然后,該產品就按滿足該成本的方式設計。目標成本化主要應用于制造程序中的開發和設計階段。與目標成本化密切相關的是Kaizen成本化。該方法也應用于產品的制造階段,因而將目標成本化引導到設計與開發階段之外。Kaizen成本化要求為保證進一步的節約而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這些理論將成本化從追求精確的監督轉化為具有前瞻性的成本化理論,從而與追求競爭優勢密切聯系起來。
7.價值鏈成本計算(Value Chain Costing)
一種作業基礎的成本化方法,成本被分配到設計、采購、生產、市場、分配和產品或勞務的服務這些必要的作業當中。這種方法建立在價值鏈分析基礎之上。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最終來自于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較高的顧客價值,或來自于以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顧客價值。在產品的設計與分配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活動如同鏈務上的環節,正是這一思路產生了價值鏈分析。這一研究鑒定了在企業價值鏈的各有關部分中,顧客價值可以在哪個環節提高,或者成本可以在哪個環節降低。價值鏈成本化使傳統成本分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傳統管理會計由于僅僅關注于增值,缺乏對包含在企業與供應商和顧客的聯系當中潛存的利益和潛在成本節約的探求,因而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
(二)競爭對手會計
1.競爭對手成本評估(Competitor Cost Assessment)
競爭對手成本評估是基于對競爭者的設備、技術、經濟規模等的評估,定期更新對競爭對手的推測。這是一項廣為討論的戰略管理會計實務。當然,通過競爭對手者成本評估得到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結果有時可能是因追加技術進步投資而引起的,于是,與這種投資相關的長期影響及投資顯現出的競爭對手者對提升競爭地位的追求,更助長了企業對競爭對手成本了解的需要。競爭對手成本評估的系統性方法包括:評估競爭對手的制造設施、經濟規模、政府關系和技術產品設計。除這些方法之外,還有一些關于競爭對手信息的不直接來源。這些不直接的信息來源包括實地觀察、共同的供應商、共同的顧客以及雇員(特別是競爭對的前雇員)。
2.競爭地位監督(Competitive Position Monitoring)
競爭地位監督是在行業內部通過評價和監督競爭對手的銷售收入、市場份額、銷售量、單位成本和銷售收益率,分析競爭對手的狀況。這一信息可為評估競爭對手的市場戰略提供基礎。競爭地位監督是競爭對手評估的一種更為權威的方法,它將分析擴大到評價主要競爭對手的銷售收入、市場份額、銷售量、單位銷售成本和收入。這些會計計量是具有廣度的,因為他們提供了比僅僅簡單地基于市場份額所進行的評估更多的關于競爭對手的情況。競爭對手單位成本的增加可能原本是一個好的征兆,然而,如果這種增加是由追加對廣告費用的投入以增強品牌知名度,或者是由投資新產品開發造成的,則變動的成本結構更可能恰恰意味著競爭對手正在保持較強勢的競爭地位。
3.基于公開財務報表的競爭對手評價(Competitor Appraisal on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
是指對競爭對手公開的財務報表進行的數字性分析,作為競爭對手競爭優勢評估的一部分。實際上,這是基于對公開財務報表的解釋而進行的競爭對手業績評價。與前面討論的方法不同,對公開財務報表的解釋包含了受傳統會計教育的會計師所熟知的一切技術,運用這種分析模式評估競爭對于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可以獲得具有戰略意義的結果。分析的內容包括監測銷售趨勢和利潤水平,以及資產和負債的運動。
(三)品牌價值會計
1.品牌價值預算(Brand Value Budgeting)
這是將品牌價值應用于分配資源的管理決策,旨在支持或提升一個品牌的地位,因而將注意力置于管理當局關于品牌爭議的對話上的過程。
2.品牌價值監控(Brand Value Monitoring)
是通過評估品牌強度因素而對某一品牌進行的財務估價。這些因素包括:領導能力、穩定性、市場、國際化能力、趨勢、支持和與歷史品牌利潤相結合的品牌保護。
品牌價值預算和監控可以統稱為品牌估價,它僅能應用于擁有品牌產品或勞務的企業。此項戰略管理會計技術出現較晚,也存在較多的爭議。但是對于擁有著名品牌的公司來講,將品牌價值作為衡量市場成就的因素是非常合理的。當然,與其他因素相比較,品牌估價實務的戰略影響取決于估價方法的使用。
以上列舉的12種戰略管理會計實務,并不能代表所謂普遍公認的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對戰略管理會計實務范圍的理解尚存在一些分歧。國外的研究表明,競爭對手會計和戰略定價在企業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將各種戰略管理會計實務應用于企業戰略當中,需要更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信息應用于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控制,就達到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目標。戰略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尚不夠廣泛,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的加快,其應用前景將會十分廣闊。我們有必要對相關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推廣,并在應用當中加以豐富和完善。
摘 要:掌握企業經濟命脈的會計管理工作至關重要。資金調動的合理與否影響著企業的運轉狀況,會計管理工作就是對資金活動的的有效管理,盡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使利潤最大化,保證企業正常有效運轉,會計管理方案在現代企業中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在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就會計管理方案的發展進程和推廣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會計管理;發展現狀;成績;價值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約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多年時間,管理會計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近20多年來,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信息產品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高速進步,便企業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全面質量管理、適時制、作業成本法等管理會計方法的出現,大大強化了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成本計算的正確性。隨著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成本管理會計中引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從而形成戰略成本管理,至此傳統的管理會計也開始向戰略管理會計轉變。
一、會計管理在企業中的發展
會計管理在企業管理中之所以處于中心地位,是因為他可以對企業的經濟產生影響,而且對于企業經濟的預測非常有關。
(一)在企業管理中處于中心地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財務會計管理已成為企業一項基本的經濟管理項目,企業在不斷的生產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企業的資金管理活動也隨之越來越復雜,在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中也越來越重要。在現代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條件下,企業必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重視對資金的調動和運用,控制成本,增加利潤,使投入的資本不斷運動增值,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財務的管理,重視會計管理方案的實施,加強對企業資金運動的管理。
(二)在企業的資金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資金是企業正常運轉的根本保障,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但是當前許多企業卻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影響著企業的正常運轉。會計管理就是對資金運動狀況的調節和監督,是對企業資金的一項綜合管理工作,通過加強對企業資金財務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業資金的利用率,有利于企業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成本和費用,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會計管理是對企業資金運動的計劃和控制,其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一致,其最終價值還是要體現在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上,利潤最大化的實現必須存在于有效的資金管理中,因此會計管理工作對企業生存的意義便可想而知了。
(三)對網絡化管理的要求也日漸提升
隨著計算機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在社會各行業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網絡環境為會計信息系統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網絡會計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對企業的各項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和計量,幫助企業實現財務與其他業務的協同,便利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排除了信息傳遞在空間上的限制,改變了以往獲取和利用財務信息的單一方式,使得各種信息可以在綜合處理后融入企業的信息管理系統中。經濟交易中采用電子單據、電子貨幣或其他電子形式的交付手段時,無論業主身在何處,都可輕松的與各國各地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交易,因此,企業內部各業務進程中產生的書面憑證均被電子憑證所代替。
二、會計管理方案在企業中的應用
(一)會計管理在企業中的重要性
會計管理工作與企業整體的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會計和審計對信息的披露工作是搞好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維持企業的高效運轉中,會計管理工作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每個企業都有一個龐大的管理系統,其中包括很多個子系統,而會計管理工作則銜接于各個子系統之中,因此必須處理好會計管理系統與其它各環節的關系,無論從那一個角度觀察,財務會計管理作為一種價值管理方式已經滲透到了各個子系統之中,因此企業必須降低管理成本,通過對資金運動的合理組織,來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二)影響會計管理應用的因素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會計管理方案在企業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影響其快速應用的因素。企業外部環境的影響,外部環境影響著會計管理方案能否得到普遍的適應,其理論與實踐也受社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兩者的變化會導致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進而影響企業會計管理工方案的實施;內部環境的影響,企業的內部環境對會計管理方案的的普遍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企業經營者的素質不達標,企業內部會計人員的職業水準不高,在會計審計和披露工作上不實事求是,弄虛作假,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信度。
(三)改善會計管理應用水平的措施
若要會計 管理方案在企業中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應用,就必須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深化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的改革,為企業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產權清晰、政府與企業分權的現代化管理體制,為會計管理方案的應用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企業經營者對實施方案的重視,慎重對待會計人員的應聘工作,要求會計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養,提高會計管理人員的素質。
綜合所述,在現代企業中,會計管理工作作為企業的一項基本活動,要全盤考慮,統籌兼顧各個環節,把價值管理的觀念落實到企業的每個人和每個環節,雖然目前的管理工作已經得到初步的深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的結合實踐,不斷的改革和深入,為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以及企業的社會效益努力。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是會計科學和會計工作的發展方向,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普及和提高是企業信息化應用推廣的重要方面。自我國電算化會計推廣十多年來,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會計軟件從一個不起眼的小軟件,發展成為國產軟件的主力軍,且會計軟件市場空前的繁榮,國產會計軟件占這一市場90%以上。從我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經歷的十幾年的歷史來看,我國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和引導,政府的推動引導起了關鍵的作用,但是隨著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推廣的不斷普及、市場的不斷完善、政府和企業信息化進程的力度加大、會計人員的基本素質的日益提高,政府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管理職能、管理作用將會有新的變化,政府在宏觀管理的背景下對企業電算化會計的管理將越來越弱,最終完全走向市場化管理。
二、目前我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政府管理的背景分析
我國政府對電算化會計事業的管理主要是指財政部以及各級地方財政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對企業會計電算化、會計軟件市場等的管理。
(一)我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發展歷史概況
十幾年前,我國還是一個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社會,計劃經濟的特點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力很強,企業是政府部門的附屬品,因此,政府部門的推動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80年代初,我國領導人提出了“抓住機遇,迎接新技術革命”的號召,引起了全國的普遍響應,掀起了以微機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高潮。一時間似乎不配微機就有一點落后,許多單位微機配上了,但是沒有應用,這就帶來了80年代中期定點開發會計軟件的熱潮,形成了政府部門“以點帶面,推廣會計電算化”的政策,推廣會開了不少,但是發展依然比較緩慢。到了80年代末,我國財政部提出了發展通用會計軟件的號召,提出了我國會計軟件的“十條基本要求”,這是我國第一個會計軟件的標準。這短短的十條,為我國會計軟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財政部在推動通用化的同時,特別強調了商品化問題,會計人員在當時不接受商品化會計軟件,不太承認軟件的價值。1989年,財政部了《關于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提出實行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制度,將“十條基本要求”作為商品化會計軟件的評審標準,也是對商品化會計軟件的最低要求。
1994年又了《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范》,使會計軟件的標準更加細化。1995年,財政部在全國開展了會計電算化初級培訓,參加培訓的會計人員共200多萬人,為會計電算化準備了人才。1996年,財政部又了《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為各單位應用會計軟件的全過程提供了解決方案,為會計電算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礎。同時,由于在我國境內無論中資、合資還是外資公司,每年必須向有關部門上繳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會計報表,一些國外軟件由于在數據計算方法、計算口徑方面的原因,以及本地化方面力度偏弱,根本無法編制完成這些報表,除了Daceasy會計軟件外,其他品牌國外會計軟件都不能在國內銷售。
財政部1984年《會計人員工作規則》和1996年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給了會計軟件開發很大的幫助,會計準則使統一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給會計軟件的開發帶來很大的便利。所以財務工作流程相對穩定,也是商品化會計軟件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政府對我國會計人員電算化教育培訓管理
我國政府對我國會計人員及在校學生的電算化會計的教育培訓工作非常重視。從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教育系統首先開始進行會計電算化方面的教學試點,隨后一些重點院校開始開設會計電算化專業方向,財科所等還招收會計電算化方向的研究生。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的培訓,財政部及各級財政廳(局)和行業主管部門為了推進我國電算化事業發展,制定了會計人員的電算化培訓目標,試行會計電算化上崗證考試,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目前在一些會計電算化應用較好的省、市大多數會計人員參加了初級培訓,而且這些會計電算化應用較好的省、市都有一套培訓管理辦法和一些較好的培訓基地,財會及管理軟件協會組織也比較活躍,比如江蘇省。
(三)政府對我國電算化事業的管理細分
我國政府對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管理主要分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電算化會計軟件市場的管理,具體地說就是對各會計軟件開發商的管理。為了促進電算化會計的應用普及,規范會計軟件行業的行為、確保會計軟件的質量、保護最終用戶的合法權益,財政部及各級財政廳負責組織會計軟件的階段性評審工作,這就使得我國會計軟件的發展初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在國外財務軟件進入我國之前,我國財務軟件開發商有了近10年的黃金時間來發展自己。在國外財務軟件進入我國的頭幾年,由于本地化和服務工作跟不上,使這些軟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進入較早和發展比較快的個別軟件,還是因為本地化和服務問題,斷送了它們在中國的前途或阻礙了自身在我國的進一步發展。SSA企業管理與控制軟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其價格在幾十萬美元,該軟件在我國有上百個用戶,應用成功的很少,進一步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外國財務軟件進入我國的時候,他們發現國產的財務軟件已經占住了腳,這在軟件領域是絕無僅有,據不完全
統計通過財政部門評審的我國自行開發的會計軟件達200多家,且產品種類繁多,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內擁有一定用戶。這些用戶為我國電算化會計的普及推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對會計軟件市場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國財政部及各級財政部門從80年代中期至今下發了《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規則》、《關于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范》、《財會軟件數據接口標準》等相關文件。
另一方面,是對基層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電算化的管理。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財政部及各級財政部門為了推廣和普及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加快企業信息化進程,實現“到2000年,力爭達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縣級以上國家機關在基本會計核算業務方面實現電算化;其他單位的會計電算化開展面應達到10%~30%。到2010年,力爭使80%以上的基層單位基本實現會計電算化”的目標。財政部及各級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有關《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關于大力發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意見》、《會計電算化知識培訓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
三、現階段我國政府對電算化會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政府各管理機構對電算化的管理不能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要有“權變”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的發展。目前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對我國電算化會計事業的管理主要有如下問題值得商榷。
(一)對企業領導缺少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引導教育培訓管理,只重視基層會計人員的應用培訓
企業領導的觀念需要改變,在許多企業,企業領導對會計電算化建設缺乏應有的關心和支持,同時企業領導片面地認為企業信息化就是會計的電算化,或是辦公的自動化等等,不能全面認識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會計電算化建設的關系。
(二)企業體制及機制的局限
目前,我們的許多企業仍是完全的國有的企業,它們通常具有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明確、政企不分開、管理不科學等特點,沒有真正面向市場、真正自主經營,因而缺乏進行信息化的原始動力。另外,有的國有企業雖然改制成了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卻仍是計劃經濟的那一套,缺乏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需求。具體地表現為許多企業、事業單位不愿意實施會計電算化,等待主管部門來組織培訓、統一購買會計軟件。即使單位在主管部門的安排下已經購買了會計軟件,也有不少單位不使用會計軟件,造成資源的浪費。
(三)未遵循市場規律對會計軟件進行管理
正確引導會計軟件市場方面,對會計軟件開發商的管理方法單一,會計軟件開發商是企業,它應該遵循一般的市場規則,政府對會計軟件開發商管理過多,會造成會計軟件企業過分地依賴政府管理部門,走“行業推廣”的市場策略,同時也是形成政府管理部門腐敗的一個根源。所以政府管理部門不要搞會計軟件的評優、推薦等活動,同時也要規范一些行業協會。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的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WTO的加入已不能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而且限制了國外財務軟件進入中國市場。
(四)會計軟件的數據格式千差萬別
會計軟件的標準制定方面,由于國內財務軟件公司多達200余家,數據格式也千差萬別,導致同一個企業的財務信息都無法共享,對用戶利益造成較大的損害。稅收、審計等部門面對的是200多種千差萬別的財務信息格式,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稅收、審計等部門實現業務過程計算機自動處理。盡管1998年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分會委托國內軟件公司制定了《財務軟件數據接口標準》,但是大多數會計軟件公司還沒有按照這個標準去執行,事實上財務軟件數據接口標準的制定是用戶對財務軟件的進一步要求,財務軟件要與不同牌子的企業管理軟件配合使用,這就需要有靈活的接口。而制定《財務軟件數據接口標準》不能以一個會計軟件為藍本,因為沒有一家會計軟件能夠成為事實上的會計軟件標準。
(五)會計電算化證書的效用方面
由于會計電算化的培訓、教材、管理、采用的考試軟件、會計軟件等方面存在著利益關系問題,政府管理部門不能處理好之間的關系,使得省與省之間的會計電算化證書互不承認,甚至省與市之間也互不承認。
(六)單位實現會計電算化后甩賬費用較高
有些地方相當于購買一套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價格,加重了企業的負擔,造成很多企業不愿甩掉手工賬,手工賬本抄電腦賬。
四、加強政府的宏觀管理的一般策略
(一)加強對領導的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培訓
建立CIO、CEO崗位,促使領導觀念的轉變和思想的解放,企業的主管部門應充分領會國務院有關“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指示精神,認真抓好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并促使企業領導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使其從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來認識企業信息化和電算化會計的建設。企業的信息技術主管領導也要善于引導企業領導轉變觀念和解放思想,使其做自己的堅強后盾。變被動接受領導為主動要求進行信息化改造,對領導的現代管理思想的教育和培訓是實現企業信息化和單位會計電算化的關鍵。
(二)放開市場,停止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的行為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電算化會計較普及,會計人員的基本素質較好,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推廣應用力度較大,市場較完善,各會計軟件公司市場行為也較規范,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電算化會計的應用水平較低,很多地區還停留在低級手工作業或電腦的低級應用階段,會計軟件市場不發達,很多會計軟件公司也不在這些地區投入很多精力,政府的市場管理、電算化推廣應用力度也不夠,市場經濟思想淡薄,往往是對會計電算化投入了一定的財力、物力,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購買了會計軟件或委托開發了會計軟件但是沒有用起來。另一方面各行業之間的電算化會計的應用水平也不平衡,當然這行業“條"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弱了.所以我國要實現財政部頒布的會計電算化總目標,加快西部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政府管理部門必須對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制定相應的會計電算化政策及發展策略,比如,對經濟發達的地區政府適當地引導會計軟件市場,政府不要干預市場,對一些大集團大公司應站在企業信息化的高度來認識和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組建信息技術機構(信息中心),該機構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既擁有信息收發和技術支持職能,也擁有企業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和技術管理職能,否則將很難開展工作。而對于經濟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政府管理部門應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各會計軟件公司在當地設立分公司,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會計軟件公司的售后服務加強管理,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會計電算化基礎培訓,選擇一些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單位進行包括管理軟件在內的會計電算化的建設,也可以選擇一些經濟效益比較好的行業進行推廣,以點代面,逐步推廣,對已經購買了會計軟件而沒有使用起來的單位(有的只使用了報表系統)要限期使用起來。總的來說,為了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增強加入WTO后軟件開發企業的競爭力,不能再用“擋”的方法來限制國外會計軟件及管理軟件進入國內市場,應放開市場,政府不要干預企業的經營行為。所以財政部也撤消了原有的電算化處,下屬的各級評審委員會也要撤消,會計軟件將是一個純粹的市場行為,政府管理部 門不再進行“發文”來管理會計軟件市場,一些宏觀管理應由各行業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等市場中介機構來承擔。
(三)對企業的會計電算化管理不能以增加企業負擔為代價
基層單位實現會計電算化需要政府部門的甩賬評審,甩賬評審工作各地方的收費標準不一致,一些地方收費標準接近購買一套商品化會計軟件的費用,給企業造成一定的負擔。特別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的會計電算化的推廣應用不利,所以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采用企業自行甩賬的方式,只需要在財政部門或主管部門備案,不需要再進行甩賬評審,從而企業的更大的自主權,調動企業實現會計電算化的積極性。由于會計信息和會計數據的重要性、會計處理的周期性和實時性,一個企業要想實現會計電算化,一般不會采用盜版會計軟件,否則會計軟件出現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務。根據這種情況,建議各會計軟件的加密方法采用序列號方式或者不加密,以免因為采用了硬加密而造成各種各樣的硬件沖突、軟件故障問題,同時也會真正給會計軟件使用者更多的選擇比較的機會。
(四)制訂企業有關的標準和規范
重新修定《財務軟件數據接口標準》,增加網絡會計軟件的數據接口標準,使該標準能真正成為會計軟件的數據標準,加強執行監督管理。同時由于我國的一些大集團大企業有一些軟件是由上級主管單位下發的,與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不能數據共享,或要求不同的運行平臺造成數據轉換困難。例如,有Windows95下的,也有Windows98下的,甚至,還有DOS下的,這給企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不便。特別是企業在上管理軟件時必須要考慮數據接口問題。會計軟件只有在充分考慮企業內部管理機構、管理當局、銀行、審計、政府管理部門、注冊會計師以及股東和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使用特點,才可能做到“信息提供”的恰當性,也只有組織這些使用部門和計算機的專家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會計軟件數據標準。本人認為文本格式作為會計軟件數據格式比較可行。另一方面,隨著Internet/Intranet的普及,B/S結構的網絡會計軟件的研制,在新的計算環境下,計算機用戶迫切需要克服異種設備和千差萬別的軟件標準對信息交流和共享所形成的障礙。因此,開放性和兼容性已成為用戶衡量系統的重要標準之一,政府管理部門也迫切需要制定會計軟件與相關行業的標準數據接口以及網絡數據標準,即接口的標準化,以便稅務、審計等部門共享會計數據。當然稅務、審計、銀行等部門也應采用標準化的數據格式以便實現數據的兼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企業集團創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沖擊著企業的組織結構,使其由傳統的金字塔型轉向扁平形、網狀型,這種分權式的企業管理模式決定著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方向,企業集團要想使其組織結構和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相適應,需要基于公司治理視角對權力進行合理分配,對企業會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合理設計。公司治理系統一般由內部監控和外部監控構成,在一定情形下,內部監控是公司治理的主體。內部監控是指企業管理當局根據會計信息系統生成的各項財務報表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約束和激勵,并且當局有義務保證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向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外界披露準確、及時、系統的會計信息。
一、企業應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現狀
目前多數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普遍使用會計核算軟件,然而,會計核算軟件不等同于會計信息管理系統,企業在對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認識和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執行環境受限
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執行環境受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我國的企業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較低的現象,這制約了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和發展。大型的國有企業具有較為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尚算成熟,然而在中小企業中,應用會計信息系統的成本較高,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也較低,多數企業對會計信息系統敬而遠之;二是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即使部分企業認識到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性,不惜花重金配備比較齊全的網絡設備,適宜于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安裝和使用,但是卻缺乏相應的管理人才,一般聘用外部人員進行維護,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所應用的會計信息系統不能與自身企業的組織結構、公司治理系統相協調,更不能對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根據自身行業和企業的特點進行設計。三是傳統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內部之間缺乏責任機制,基于公司治理的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應以責任制為中心,責任中心網絡的建立必須由縱向上的各級子公司、分公司及分支機構和橫向上的各職能部門組成,在會計管理信息系統責任中心內部實行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但是,在現行企業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實踐中,各級職能部門難以全面實現經營管理責任化,從而導致系統內部數據的實時性較差,橫向、縱向間的協調性差,會計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系統的反饋職能基本空置;此外,還有部分企業管理混亂、管理效率較低,他們期望通過應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管理水平,人員及制度等執行環境上的缺陷導致了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局限性。
(二)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不合理
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往往不能切合企業的實際業務流程,只是簡單的將各環節的工作手工的流程應用電腦程序進行模仿和照搬,并未改變會計處理流程的實質;或者只是進行了財務部門的電算化改造,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門,部門之間也沒有建立起聯系通道,由于各部門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容易導致信息數據的不規范;或者完善了會計管理系統,但在系統中各個模塊間是相對獨立,工作人員通過操作各個獨立模塊進行管理和完成相應的工作,各項工作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即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上沒有建立會計數據傳輸和共享通道,這種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存在以下弊端:經營活動相關數據和管理信息被分別保存在財會人員和非財會人員手中,這導致信息隔閡及同一數據被多次重復存儲和調用,除非查閱原始憑證,否則無法了解經營活動的本來面目;在多數企業應用會計信息系統中,數據通常是在業務發生后采集,而不是實時采集,財務報告經過后臺若干加工程序后才能生成并提交到使用者手中,這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時從會計信息系統中得到所需信息。
此外,會計信息處理分散。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本質上是信息系統,為企業計劃、控制、決策和業績評價傳遞信息數據。目前企業信息收集處理分散,信息數據的表現形式十分繁雜,特別是大型的、涉獵多個行業的企業集團,許多需要錄入的基礎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信息生產部門和不同的人員手中,信息收集和查找都比較困難,并且他們數據庫操作系統多變,存儲數據的格式不同,在傳遞到不同服務器間交換時產生困難,使得信息處理失靈,甚至產生低質量的數據信息,這將導致會計信息系統出具不真實的報表,誤導人們對企業經營狀況的評價,并可能引起錯誤的決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視角設計和完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
基于公司治理視角構建一個完整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對企業制度規范水平、信息化程度、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應該是一個經過設計、執行檢驗、反饋、再設計的長期的過程。基于公司治理視角設計和完善會計管理系統應本著可行、安全、相關、信息共享、整體性原則及權衡優化的原則。
(一)創造良好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執行環境
創造良好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執行環境,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改
變部分企業管理基礎薄弱的局面,具體包括規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執行力的低下、業務流程的不規范等。這些外部條件影響了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第二要提高相應管理人員的專業職能,企業上線會計信息系統需要有相關管理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懂得數據庫管理、網絡技術等;還要具有企業管理知識,能夠對系統進行合理選型、維護和二次開發;第三要建立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內部的責任機制,按照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責任中心網絡,加強各職能部門的協調溝通,保障系統內部數據良好的實時性,使得會計信息能夠及時共享。
(二)構建完善的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基本框架
會計信息管理體統設計的關鍵是要構建系統的基本框架,應該包括各項數據庫,如企業會計事項數據庫。把企業日常經濟活動中所有的信息(包括財務和非財務信息)以原始數據的形式存儲在該數據庫中,該數據庫是多維數據倉庫建立的基礎;記賬憑證庫。該數據庫對會計事項數據庫中的數據經過處理生成的記賬憑證信息;數據抽取、轉換、裝載處理數據庫。即根據企業的決策目標,對會計事項數據庫和其他業務數據庫中的原始數據及外部數據信息加以整理、過濾,然后加載到數據倉庫中;數據倉庫。該庫是集成的、穩定的數據庫集合,基于公司治理視角支持決策和權力監管;元數據庫。用于管理所有與數據倉庫相關的模型、視圖和操作策略;此外還要應用數據挖掘處理和聯機分析處理的新技術,對數據倉庫進行多維分析。
(三)根據業務流程進行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生產型、商貿型企業都應根據自己的核心業務流程對會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設計,一個業務產品、一項業務流程分散在各部門中,在各部門間應該系統地形成一套完整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對會計信息的錄入使用統一口徑。在具體的業務模塊中,如在財務管理模塊,應按照會計核算原則,以記賬為起點,涵蓋算賬、結賬、編造報表等主要財務流程,使得會計信息能夠被充分挖掘,便于管理層的投資決策;在銷售模塊,應按照不同產品和客戶設計多樣化業務流程,單獨進行核算和售后,并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在績效考核模塊,應把企業的業務活動劃分為利潤中心或成本中心等責任中心,對其編制責任預算,進行分析、考核和實施獎懲,實現質量跟蹤和安全控制,同時也可以生成分析預測報告,為全行經營管理提供決策參考。在數據處理方面,要運用先進的數據加工和處理技術,能按照管理需要建立多種對應關系,使數據同出一源,但可以實現在系統內部的及時共享,提高數據相關性。
(四)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應控制風險
基于公司治理視角進行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應考慮風險因素,在系統內部建立風險管理模塊,內部設置預測中心,充分發揮其風險監測的功能,通過管理會計等相關學科的技術方法完成風險識別和風險指標確定,并進而使得會計信息系統內部錄入的和生成的數據,自動與風險指標比較,并生成相應的風險評估報告,便于進行風險決策或采取控制措施。然后通過后期的反饋機制,對風險處理方案中實際執行的風險指標與預測的數據進行比較,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風險處理方案的實際情況,檢驗風險處理方案設計的正確程度,并尋找存在的差距的原因,為新風險處理方案的評審提供依據。
三、結論
企業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公司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和精確度,企業內部及外部的利益相關者能夠根據披露的會計信息掌握和監督企業活動并做出相關決策,對企業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企業應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現狀,主要存在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執行環境受限和系統設計不合理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基于公司治理視角對會計信息管理體統進行設計的幾點建議。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衍生金融工具也飛速發展起來。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源于規避風險的需要和金融創新的發展,是滿足一種或多種標的物,不要求初始凈投資以及在未來日期結算等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約。文章針對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趨向,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產生的各種風險及其特征,并且在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四項金融工具新會計準則的背景下,探討了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下的會計監督與管理。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分析;新企業會計準則;會計監督;會計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如同一把雙刃劍,在規避風險的同時又不斷地誘發新的風險。從不同角度,可以對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進行分類。按風險影響的對象,可以分為宏觀風險和微觀風險;按風險源自的市場,可分為外在風險和內在風險;按風險覆蓋范圍,可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按市場主體對風險的控制力,可分為主觀風險和客觀風險等。按照巴塞爾委員會發表的權威性論述,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風險有以下幾類。
(一)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指市場價格變動或交易者都不能及時以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衍生金融工具而帶來的風險,包括價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通過預測價格變動到某一價位的概率,可以比較不同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最普遍的風險,它存在于各種衍生金融工具之中。其原因在于:每一種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都以這種基礎金融產品價格變化的預測為基礎,當實際價格的變化方向或波動幅度與交易商的預測出現差異時,會隨之帶來市場風險。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因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合同規定的責任和義務而給另一方帶來的風險。在場內交易中,由于交易所對于交易行為有嚴格的履約、對沖、保證制度約束,因而一般不存在信用風險。在場外交易市場中,由于沒有嚴格的制度約束,發生信用風險的可能性較大。信用風險分為對手風險和發行者風險兩種。
(三)營運風險
營運風險是指因人為因素或交易、清算系統故障而造成失誤和蒙受虧損的風險,這些失誤本質上均屬于管理問題。這種由于企業內部管理失誤、人為錯誤等原因而帶來的損失,包括經營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人員在交易決策出現故意的錯誤或非故意的失誤,給企業帶來損失的風險。
(四)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指因合約在法律上的缺陷或無法履行導致損失的風險。法律風險的形成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衍生金融工具合約文件不充分,交易對手沒有法律授權或超越權限,或合約不符合某些法律規定,法院依據有關規定宣布衍生金融工具合約無效;二是交易對方因破產等原因不具有清償能力,對破產方未清償合約不能依法進行對沖平倉,從而加大風險導致損失。
二、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一般特征
信息不對稱是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各種衍生金融工具風險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從一般意義上講,衍生金融工具風險都具有虛擬性、契約性、杠桿性、突發性等特征。
(一)虛擬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虛擬資本,具有虛擬性。其虛擬性表現在:一方面它通過資本集中和資本集聚的方式實現資本的規模化和社會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有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運動規律和運行規則。衍生金融工具的雙重虛擬性使之較基礎金融工具而言更不受真實資本運行的市場約束,從而更加遠離實體經濟運行。這就導致部分貨幣資本停留在這種能夠生息的有價證券上以獲取風險利潤,使交易往往表現為純粹的資金博弈。
(二)契約性
衍生金融工具還具有契約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契約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雙方簽訂的一種信用合約。由于交易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有可能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行為,使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利益受損。金融衍生交易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資源的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從而加劇金融市場的風險程度,促進經濟的泡沫化。
(三)杠桿性
衍生金融市場的規模大大超過原生市場,甚至遠遠脫離原生市場,其風險在原生金融工具上有了急劇地放大。衍生金融產品交易要求的初始凈投資額很少,因而參與者只需少量保證金,就能進行巨額交易,猶如“四兩撥千斤”。也就是說,保值者可以用較少的資金為龐大的金融資產找到避險港灣,投機者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巨額收益。同時,這種“以小搏大”的杠桿式交易機制也加劇了交易風險。
(四)突發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是一種未來不確定的交易。其風險的突發性正是源于此。與傳統金融交易不同,衍生金融交易在發生之初只是對未來的權利和義務做出約定,合約的訂立和資產的實際交割是分離的,市場交易正是基于對簽約到實際履約這一期間的市場行情做出判斷。但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市場價格波動的隨機性、金融市場高度敏感性特點,再高明的投資者也難確保其判斷的正確性。在這一期間,任何突發性的經濟、社會、政治、心理等因素都可能引發市場行情的改變,因而風險事件的發生時間與影響程度都是不確定的。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的突發性還源于傳統會計核算模式跟不上現代金融交易的發展,使市場的透明度較差,監管者無法對交易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
三、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下的會計監督與管理
財政部2006年公布的四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了有效銜接,也充分考慮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國情,為國內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目前企業涉及金融工具業務的會計處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引。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上出現的表外業務表內化的重大改變,有利于及時、充分反映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業務所隱含的風險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也有利于企業加強其對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的會計監督與會計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下的會計監督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風險性,業務表外化、杠桿性能等特征,這給它的會計監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適應衍生金融工具廣泛運用的現實狀況,本文認為,對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下的會計監督可以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來考慮。
1、事前的會計監督。事前的會計監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未實施交易之前進行監督。它主要包括:是否確立了風險管理的原則,如分散風險原則、限制風險原則等;是否及時收集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歷史、現在的資料,是否根據這些資料進行了科學決策;是否建立起完善的預警指標體系,如現金流量狀況、交易量的上限、當日頭寸的數量上限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救急
計劃;是否建立了全新的報告體系,從而將表外業務納入監督體系。例如:是否按準則的規定將表外業務表內化或是提供特殊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報表及揭示。
2、事中的會計監督。事中的會計監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實施交易之時,對全過程進行監督與檢查。如果說事前的會計監督工作是基礎性的準備工作的話,那么,事中的會計監督則是核心,這個核心部分的工作包括:檢查交易中是否貫徹所設立的原則,如:是否按分散風險原則進行多元化組合(品種、期限等)投資或交易,是否按限制風險原則將風險限制在一定的限度,是否按內部控制原則實行部門分工(交易部門和清算部門分離)和部門間的相互核對和監督;檢查交易中的有關指標是否達到預警指標體系的要求,如現金流量總額限制量、交易量的限額(包括對外往來交易和對內交易額)、敞口頭寸限額等。若現實交易量將接近這些指標,應予以警示或停止交易;檢查每筆交易是否都經授權以及是否經不同級次授權,檢查每筆交易是否及時報告,重大事項是否共同決策,檢查每項合約的法律效力等。
3、事后的會計監督。事后的會計監督是指在衍生金融工具實施交易以后,從會計角度對交易事項進行及時的記錄與管理。它包括:是否及時地反映在會計報告中,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單項報表及其他關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重大事項的會計揭示和說明。建立對上報的會計報表或報告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動進行審計的審計報告制度。在審計過程中,主要檢查每筆交易的合法性、合規性和合理性,檢查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檢查交易活動有無重大舞弊行為等,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傳送到決策層。
(二)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下的會計管理
1、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要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向投資者及其他報告使用者充分及時地提供企業進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存在的風險及對企業的影響等信息,必須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納入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如何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潛在的損失或收益進行確認并予以量化是衍生金融工具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在會計確認方面,與傳統會計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有其特殊性。衍生金融工具雖然也為企業所控制,但合約所體現的交易并未實際發生款項的收付,合約雙方只是享受某種權力或承擔某種義務,因此要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確認,需要繞開過去交易事項的約束,立足于未來的經濟利益和損失。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數是待執行合約,它體現的是“或有索取權”,衍生金融工具不僅僅以交易發生的時間為確認標準,除了和約締結時需要確認以外,還將存在著再確認和終止確認,因此在確認標準和確認時間上也要慎重其事。在會計計量方面,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可以反映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工具影響的市場估計,公允價值的變化反映經濟環境的變化,在相同市場、或具有相同負債的信貸標準等條件,擁有資產或負債的特定企業,其公允價值是相同的。此外,公允價值在不同企業、不同年份中保持一致性,在任何計量日是可比的,因此公允價值代表一種不存偏見的計量。
2、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列報與信息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信息應通過表內列報和附注中披露兩種方式,以向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相關信息。上述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內容都需依照《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的有關規定在會計報表中反映出來。包括繳納的保證金、支出的期權費等簽約時實際發生的各項開支;合同金額,衍生金融工具報告日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和損失,以及終止確認或部分終止確認在會計報表中的反映。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錯綜復雜,而且更復雜的工具還在不斷創新之中,因此,光靠表內用抽象的貨幣量化的信息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情況的了解。因此,還必須通過報表附注或補充資料進行表外披露。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披露做了詳細的規定,披露的內容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類別和性質、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政策、套期保值及有效性評價、未來風險預測(包括市場風險、信息風險、流動風險、結算風險等)及管理當局的風險控制政策等。例如企業應當將衍生工具區分為交易類和套期工具類對它們的性質、合同金額或名義金額;到期日、失效日或合同執行日以及期末公允價值進行披露;企業應當將其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和政策進行披露;企業應當就現金流量套期進行發生的期間,以及預期計入當期損益的時間、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有關的信息的披露;企業應當就公允價值套期披露本期發生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損失,以及被套期風險引起的被套期項目利得或損失。衍生金融工具風險信息應該將表內列報和附注中披露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說明。
1我國會計電算化管理發展的現狀分析
作為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電算化是財務、業務和人力的有機結合。會計電算化的引進改變了會計數據的存儲方式、處理方法與程序,對于整個會計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巨大影響,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實施過程,同時也是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改造的過程。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正處于從專用會計軟件到商品化會計軟件、從單一的核算型會計軟件到以財務為中心的管理型會計軟件的過渡階段,擔負著推動廣大企事業單位向管理現代化轉變的任務,雖然總體的工作前景看好,但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和不足。
2我國會計電算化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重視賬務功能,忽視管理功能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企業在選擇會計電算化軟件時,往往只重視軟件的賬務功能,而忽視會計電算化軟件的管理功能。這些軟件只是簡單地將原有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僵硬地移植到計算機系統之中,而沒有對這些核算程序和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整理,造成了核算程序中原有的問題和漏洞在新的會計電算化流程中依然存在、這就使得會計電算化的功效大打折扣。
2.2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核算、管理方法等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必須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管理制度體系,以確保會訓一電算化的正常運作。但是,一方而許多相關人員對會計電算化的一些規章并不了解,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就容易違規。另一方而,有些企業沒有制定會計電算化操作人員的權限限制措施,如操作員密碼公開或不設密碼,為越權使用和數據篡改留下隱患;還因有些企業沒有處理好實施會計電算化后人員職能的轉換問題,也沒有建立專門的會計電算化機房,沒有制定相應的上機操作制度,導致會訓一電算化的管理混亂,會訓一人員崗位職責不明確。
2.3會計信息的保密性與安全性很差
有些會計信息對于企業來說是絕密的,它關系企業決策與戰略規劃,影響著企業的長遠發展,但從口前財務軟件的設計方向來看,多數都偏向功能、技術層而,而對于信息的保護卻沒有全而、認真的進行研究。訓一算機技術發展的同時,網絡安全問題日益被人們廣泛關注,企業一旦遭受黑客攻擊或者是病毒的入侵,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企業會計電算化程度越高,越是要關注會計信息的保密性與安全性。
3針對會計電算化存在問題的對策措施
3.1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企業會計電算化的實現首先就是需要有大批懂得會計電算化原理和操作的人才,因此企業應當對現有的會計人員進行再次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使其在擁有豐富的會計實際操作經驗的同時逐步提高同會計相關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3.2建立電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為了使電算化工作有效的實施,就必須明確規定上機操作人員的操作內容以及對密碼的嚴格管理、按會計業務流程操作軟件、按正確程序打開和關閉財務軟件、填寫上機操作記錄、及時備份和查殺病毒。原始憑證經領導簽宇方可錄入計算機,會計憑證必須連續編號,現金賬和銀行賬必須日清月結,按有關規定裝訂憑證等。
3.3建立電算化崗位責任制
在會計電算化實際工作中,要明確制定各職能組及各成員的責任。可以根據內部牽制制度和本企業的實際清況,對會訓一崗位實行必要的調整和重新劃分。電算化的工作崗位可以分為基本會計崗位和電算化會計崗位,基本會訓一崗位可分為會訓一主管、出納、會訓一核算、稽核、會計檔案管理等崗位;電算化會計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維護計算機及會計軟件系統的工作崗位。
3.4. 加強基礎工作建設,改善會計電算化運行環境
要充分發揮電算化會計運算速度快,儲存容量大的特點,使其在則務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需要從兩個方而加強基礎工作的建設,改善會計電算化的運行環境。一方而,加強預算收支和憑證審核制度。電算化會計只能迅速、準確地處理數據,及時提供有關信息。但并不能預知將要發生的費用及支出情況,也不能審核支出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要使電算化會計輸出數據真實可靠,首先必須保證輸入的數據真實合法。另一方面,完善電算化會計內部控制制度。除手工操作下的內部控制同樣適應外,電算化會計系統還必須從系統控制方而給予加強。
3.5加強數據的安全、保密工作
而對日益猖撅的計算機犯罪,企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企業的日常管理往往忽視了對計算機犯罪的防范,但是一旦發生了計算機犯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企業必須要在財務管理信息軟件中建立數據保護系統,涉及到企業秘密、計算機系統安全性的文件時,要設置訪問權限,一旦發現非法訪問或者錯誤口令超出限額時,系統能夠自動對終端進行鎖定,以凍結非法訪問用戶的標識,并且對相關情況進行詳細記錄,保護重要的犯罪線索。同時企業還可以采用防火墻技術、殺毒軟件以及身份認證等等,保護計算機系統的安全,為會計
電算化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持。 結語
綜上所述,實現會計電算化既是管理現代化的需要,也是自身改革和發展的必然之路,然而,我國目前在會計電算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企業的會計電算化變革任重而道遠,我們應加強合作和互動,力爭共同推進我國的會計電算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1 會計電算化與企業信息管理的關系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約占企業全部信息的70%,會計電算化系統在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統比作大腦,那么會計電算化系統就好比神經中樞系統,控制著整個系統的運行。會計電算化是整個企業信息化的重要保證。
會計電算化是采用電子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算賬、報賬及對會計資料進行電子化分析和綜合利用的現代記賬手段,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和信息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中的簡稱。企業通過實現會計電算化,使財務人員從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從簡單的核算向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業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業資源計劃(ERP),它以供應鏈管理(SCM)為重點,以財務成本控制為目標,通過精心設計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把從原材料開始到產品服務整個過程企業所擁有的人、財、物、信息、時間、空間等資源進行綜合平衡和優化管理。
如果一個企業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臺,那么基于模擬人工業務內容和流程,與實時發生業務處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傳統會計電算化,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將發生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將不亞于從手工會計系統到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飛躍。那么,建立在企業信息管理化下的嶄新的會計電算化———“會計化系統”將是一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系統(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是基于局域網的信息系統),是一個能與業務協同處理,能實時進行數據處理,實時管理控制的系統,是一個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統。它能隨時查看各種成本費用的實際發生情況,變事后反映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隨時利用賬表一體化產生業務執行數據,為領導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真實、可靠的數據。
會計電算化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相融合,改變了傳統的單一信息生成和傳遞結構,進一步加強了財務職能與企業各環節的密切聯系。使企業的信息資源達到最佳配置。
2 企業信息化管理對現行會計電算化的影響
2.1 對會計數據輸入形式的影響。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會計數據的輸入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書面形式的原始憑證在很多情況下被電子數據所代替,如電子商務產生的交易憑證、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自動記錄的生產數據等。二是原始憑證的輸入點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在財會部門,而在產生數據的業務部門,如采購部門、銷售部門以及辦公自動化環境中。三是大多數記賬憑證將由會計電算化系統自動產生。會計數據輸入形式的改變將對傳統會計崗位的設置、數據處理流程、會計數據資料的生成與管理帶來一系列的變革。
2.2 對會計數據處理內容的影響。傳統會計數據的處理圍繞會計要素展開,會計信息主要是價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會計報表傳遞給信息使用者。會計的主要目的是確定資本價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數據就可決定決策模式。這種會計方法的特點是,提供的會計信息對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統一的、事先確定的、綜合性的、單一計量的。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數據庫信息為整個企業信息系統共享,它存放的是企業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事項的數據,而不是按會計要素進行貨幣計量并分類、歸并和綜合化的數據。利用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使會計信息化系統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綜合系統地位得到加強,由原來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資料為主,發展到對企業的各類管理人員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聯網的會計信息化系統的發展,大大擴展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時空范圍,遠程處理、使實時監控成為可能。
2.3 對數據處理流程的影響。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數據處理流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數據處理流程的起點由財會部門的憑證輸入點擴展至企業的業務源頭,進入系統的業務數據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系統數據處理的準確與否。二是日常的會計數據處理和信息輸出均由計算機網絡系統自動進行,除非出現計算機安全問題,計算機內部數據處理一般是不會出差錯的。也就是說,只要保證輸入的正確性,一般也就保證了處理和輸出的正確性。因此,在計算機內部沒有必要模仿手工處理流程進行賬賬核對和試算平衡處理,數據處理流程可直接根據實際的數據流來設計。
一、行為會計的涵義及其職能
(一)行為會計的涵義
行為會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企業實現科學管理,提高內部經營管理水平的需要,它是會計與相關行為之間的關系。始于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它是現代會計的第三大分支,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行為科學在會計領域的管理活動。
(二)行為會計的職能
行為會計的職能超過了傳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職能,它所涉及的內容更廣,跨度更大。傳統的會計職能分為核算(反應)和監督(控制)職能。會計的核算職能就是為經濟管理搜集、處理、存儲和輸送各種會計信息。會計監督是指通過調節、指導、控制等方式,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有效地進行考核與評價,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響,以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管理會計的職能是作為控制系統,分為規劃和控制兩大職能。管理會計是對相關財務信息進行目標選擇,并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進行歸劃,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它更強調對經濟活動的事先控制監督過程。行為會計基本職能分為行為財務會計和行為管理會計。行為財務會計是對行為進行記錄、考核、報告分析,實現會計的核算職能,以提供會計信息為目標。行為管理會計是對行為進行監督規范、預測分析、控制指導、參與決策,實現會計的管理職能,以內部管理為目標。
(三)行為會計的社會實踐價值
1.行為會計有助于企業規范化管理。不僅要求企業提供財務信息,還要求企業提供與財務信息相關的報告和說明。加強對企業財務分析和財務監督,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財務部加強對財務監督的職責,包括預算、收支、資產負債各方面的監督。2.行為會計有助于企業完善財務規章制度。行為會計“以人為本”更加強調企業高層的管理水平,行為會計更加注重會計在專業技能和財務決策。企業應設有獨立的會計部門,專業的財務精英團隊,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預測性,針對企業有積極良好的見解,規劃企業會計制度,控制預算系統,切實為企業經濟效益把關。3.行為會計有助于推動責任會計的發展。要發展企業就必須要首先做好企業人員的責任制度,從現代企業管理角度出發,切實抓住行為責任的激勵手段。行為會計有助于完善企業的行為責任制度,做到明確責任的劃分,賞罰分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為企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4.行為會計有助于優化會計行為。行為會計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還有待提高,因此,大力推進法律、金融體制改革,為企業提供公平,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成為推動管理會計發展最根本的動因。
二、行為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由于行為會計涉及的范圍廣泛,主要應用在協調經濟利益與會計行為合理性方面,協調社會效益與企業經濟行為方面,組織監控和人事管理方面,整頓會計工作秩序方面。
(一)協調經濟利益與會計行為合理性
行為會計包括的內容廣泛,涉及到建立會計制度、會計政策的研究、會計決策的執行等。這必然引起對企業經濟利益的影響。這就提現了行為會計在企業的經濟管理中發揮的控制作用。
(二)協調社會效益與企業經濟行為
企業的經濟行為必然影響著社會效益。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為協調社會效益與企業經濟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三)組織監控和人事管理方面
行為會計是分析會計信息與企業成員行為之間的關系。行為會計是協調企業管理,針對財務信息,進行人力資料的合理配置,組織人員的各項工作,完成企業經營目標。
(四)整頓會計工作秩序
會計工作秩序非常重要,經濟行為會導致會計工作的秩序混亂,為避免這種秩序的混亂、腐敗、黑幕交易等行為,要加強企業經濟的控制。行為會計工作有效的維護了會計工作秩序,加強了對企業的內部控制,規范了企業經濟行為。
三、行為會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行為會計在我國發展的現狀
在我國,行為會計的發展要更加重視,然而我國學者引進行為會計以后,我國對此的研究領域狹隘,參考文獻較少。
(二)行為會計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行為會計在經濟發展中,存在一些弊端問題,面對這些疑問,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行為會計的研究。行為會計雖然有社會價值的提現,但是缺乏實踐,過多依賴于自然科學中的實證研究方法。企業不重視財務管理的地位,投資風險大。企業領導者的干預,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有民營企業。缺乏投資的風險控制。對企業整個投資過程沒有全面的預測和分析。
(三)解決行為會計在企業管理中問題的對策
1.尊重我國民情來分析行為會計在管理中的問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傳統文化的聞名國家。要將行為會計學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需要對國家文化和企業性質進行研究,將行為會計滲透式地融入企業的管理中。2.加強企業財務分析和財務監督,完善企業內部控制。財務部加強對財務監督的職責,包括預算、收支、資產負債各方面的監督。同時,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加強經濟活動的財務控制和監督,防范財務風險。行為會計在企業的管理中是漸進可行的, 電力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推進實施。3.發展責任會計。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充分發揮責任會計在經營管理中的作用。在行為過程之前,要劃分責任制,這樣規范了企業的規章制度,更加嚴格的劃分責任歸屬,有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的行為會計研究領域正處于初級階段,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相對西方的成熟行為會計學,我國可借鑒研究,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相應的應用。行為會計針對于我國處于摸索階段,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對管理者也是一種挑戰。面對諸多行為會計涉及的問題,企業應該加強內部控制,做好事前預算,建立規范財務制度,劃分責任制,預防財務風險,為企業的良好發展做好鋪墊。
摘 要:會計管理體制,是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設置隸屬關系以及職責分工等一系列會計運行機制的總稱。會計管理體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會計管理職能和會計人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經過50年的探索、總結,我國基本上建立了包括會計人員職責權限制度、會計人員任免制度、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考試制度、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制度、總會計師制度、會計人員培訓制度、會計人員表彰獎勵制度。會計人員榮譽證書制度等在內的下系列有中國特色的會計人員管理制度,強化了對會計人員的管理,調動了會計人員刻苦鉆研業務、做好本職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會計隊伍的發展壯大和會計人員素質的穩步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
關鍵詞:農村會計;管理體制;問題對策在新形勢下,農村會計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其突出表現在農村會計更換頻繁。隊伍不穩定,部分村會計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業務水平偏低,不適應新形勢對I作的需要,這不僅影響了村“兩委”班子的團結,而且還造成了一任會計一包賬的弊端,影響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同時有的村會計政治素質不高,原則性不強,存在誰讓我干,我就為誰干的思想,只對人不對事,對村干部監督不力,導致了村財務管理混亂和群眾不滿。其次,農村相關會計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混亂。缺乏有效監督。再次農村財務資金管理混亂,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正常開展。并引發了農村許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改革當前農村會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推進農村會計管理體制改革,規范和完善農村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人員管理I作。是加強和改進會計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農村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一、我國會計管理體制的現狀
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發展時期,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決定了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是政府主導與行業自律結合的會計管理體制。政府直接領導會計管理部門,制定會計規范,同時會計職業團體實行行業自律,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我國會計管理組織機構有財政部門、職業協會、會計學會等。我國會計管理體制的規范體系主要由會計法,套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組成,我國的會計管理的法規體系呈現出以《會計法》為依據,以會計準則為導向,以會計制度為核心,以內部會計規程和其他會計法規為補充的運行結構。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為核、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為主體的三個屑次的會計規范體系,而且我國一直采取用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共同規范會計工作,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我們有必要繼續實行用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共同規范會計工作,這不僅是進一步完善我國會計管理體制適應我國國情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明智之舉。
我國現行的會計人員管理是一種“雙重管理”模式:財政部-門負責會計資格的評定審查及會計工作考贛,住自行任免本單位的會計人員,決定會計人員的工薪待遇、職務晉升。這容易使會計人員陷入“兩難”境地,不利于會計人員保持較高的執業水平和起好的職業道德。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寬松的會計人員管理制度的長處,結合我國的國情,針對各地實際情況,對我國的會計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在國家統管會計資格評定審查的同時,可以考慮對國有企業實行財務總監制,對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委派制,對農村經濟組織實行村賬鄉管和對私營、個體、外商投資企業實行會計人員自主管理。另外,奇以鼓勵私人興辦會計咨詢服務公司,給一些小型企業記賬。既可節省企業的開支,又可以提高會計信
二、農村會計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會計素質偏低、年齡老化;農村會計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財務管理比較混亂,而且透明度不高;農村會計管理缺乏統一的協調管理機制,管理混亂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會計人員存在的問題。農村會計學歷較低、報酬偏低、會計人員素質低。由于年輕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適人選。致使一些業務生疏的財會人員無證上崗。村級財會人員素質較低,年齡老化,普遍存在無證上崗的現象。一些村在挑選財會人員時,不是從工作考慮,而是完奎憑個人好惡,憑感情辦事。一些素質低下,根本不具備會計條件的人,被選拔到會計崗住上來。會計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專業技術、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又加之長期以來疏于管理,不少會計人員從未接受過正規會計專業培訓,無證上崗現象也比較嚴重。另外,會計人員的選用也存在很多問題。會計人員的選用大都局限在本村范圍內,并且選用的隨意性較大,往往是根據村領導的喜好或是近疏關系來選用,因此造成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普遍較低。
2.農村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制度不健全,收支不建賬,財務賬目混亂不清。一方面財務科目設置不規范,大部分是流水賬。不能夠正確反映財務收支的情況,同時查賬也相當不便。比如說要查某個費用,每個科目中都有反映,這就需要一筆一筆地登記后再 統計,不是專業人員根本沒法查出問題,不便于群眾監督。另一方面,有的村幾本賬,有的一個村就有兩個出納。有的村一屆班子一任會計出納,各自保管賬本,沒有統一保存起來,同時,村級資金坐收坐支現象嚴重,鄉鎮經管站資金代管流于形式。村干部在收取集體資金后,不經資金代管及審批程序就私自開支現象仍然存在。
3.民主理財流于形式。有些村理財小組不健全,人員健康狀況差,理財時不能出席;有些村理財小組成員大多是老好人。理財只是走過場,有些單據甚至不看就蓋章,更為嚴重的是沒有民主理財小組,無法真正地起到作用。
4.村務公開流于形式,財務監督不力。由于公開事項不及時,公開的目的大部分是為了迎接上級等的檢查,公開的內容不具體不詳細,就是專業人員也不一定能看懂,更何況老百姓,會計監管偏松,首先村級財務管理缺乏透明度,財務公開力不夠。雖然定期將財務收支情況公開,但公開內容不具體,比較空洞。群眾無法實施監督;其次分散的家庭經營,使村民集體觀念、民主意識淡薄,部分村民對集體的事不關心、不過問、不了解;三是鄉鎮機構改革后,經管站人員相對減少,對村級財務的管理職能有所削弱;四是村級民主理財小組一般鑒于鄉鄰鄉親,或是怕打擊報復,都僅限于事后監督或睜只眼閑只眼,得過且過。沒有監督機制,沒有審計組織機構,為對村財務管理開展日常監督檢查工作,,鎮政府除了要求村干部應付上級財務檢查外,一般不過問村級財務情況,更不研究村級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完全的放任自流的態度。代管只是一種形式。
三、對策建議
1.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實行會計委派制、建立定期培訓制度。會計委派制是由上級財政部門培訓或招聘一批會計人員,委派到下級單位任職,被委派會計人員的人事、工資關系與所在單位脫鉤的制度。我們認為,在鄉鎮村推行會計委派制,不但可以提高鄉鎮村財會人員的業務素質,而且能夠強化財務監督,有效抵制所在鄉鎮村的不合理要求,避免不廉政行為的發生。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管理和考核。考核分業務考試、工作考核和民主評議三部分,對個別違法違紀的,在群眾中信譽差或素質差并且老是提高不了的。要堅決令其下崗,以純潔會計隊伍,建設一支遵紀守法、業務水平高、群眾信任的會計隊伍。提高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當前會計人員的工資水平普遍低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會計工作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要適當提高會計的工資待遇,要迭到或超過當地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工資由鄉鎮統一統籌發放,要出臺政策,不準出現拖欠村干部工資的現象。這樣才能穩定會計隊伍。
2.建立和完善各項會計制度。建章立制,規范農村財務監督管理體系。一是要進一步解決農村財務管理體制,實行會計委派。根據各村實際,由鎮經管站向社會公開招聘財會人員,經培訓考核,擇優錄用,委派到各村。對不能實行會計委派的村,由鎮經管站代管賬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財務工作的規章制度,如民主理財制度、現金管理制度、財務審批制度等,通過制度來規范財務工作。三是將財權進行適當分解。由一人掌握變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發票或收據至少要有兩名村干部簽名,避免財務開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約的機制。四是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民主監督的有效方式,加大財務公開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參與財務管理;集體重大事項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定期對村干部使用資金的情況進行審核;設立村務公開欄,定期將財務收支情況、大額資金使用、干部報酬、個人借款、水電費、招待費、車輛費用等一些群眾關l心的熱點問題列項公布,增強財務工作的透明度。五是要保證財會人員工作的獨立性,認真聽取財會人員的意見扣建議;村干部不準兼任會計、出納。
實行會計電算化,提高管理水平。實行會計電算化,是運用現代管理手段提高農村經營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可以大幅度提高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規范農村財務管理、提高會計核算水平和會計信息質量,最終實現以財務管理電算化為核心的農經電算化,為將來的農村信息化打下基礎,包括會計核算、資產管理、合同管理、財務公開等。實踐證明,凡是實行了農村會計電算化的地方,群眾因財務問題發生的糾紛明顯減少,群眾對財務工作的滿意程度明顯增加。
3.完善財務資金管理體制。對鄉鎮財務進行一次全面清理檢查,對清理核實出來的問題,屬于違法的堅決查處,嚴肅處理,決不姑息,以教育有關人員遵紀守法做好新老會計人員的交接。為保證農村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防止出現財務混亂,保持農村的社會穩定,在公開選舉和招考前,先清理村級財務,保護好賬務,超前預防毀、改、調、藏賬務以及借機弄虛作假、謀取私利等現象的發生。
實行財務公開。財務公開是民主理財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勢下擴大基層民主,保證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推進村民自治的一項有力舉措。進一步規范村級財務公開,各村民主理財小組定期向村民公布項目收支情況,使村級財務管理做到“陽光操作”。加強日常監管,進一步健全落實村級財務管理責任制,做到財務運行的各個環節都有人把關,有人自責。
4.制定和宣傳相關法規。根據《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法規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內部財務會計管理制度,使會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按照新會計制度規定,規范了會計科目的使用,調整會計憑證的傳遞程序。加強票據管理和會計檔案管理,從而規范會計行為:再次全面推廣會計電算化工作,將會計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同時加強會計報表填報,使會計信息更加真實、準確;還要全面進行固定資產的清查和處理,有效防止資產流失。
學習宣傳會計法規,營造一個全社會了解會計法規、執行會計法規的良好氛圍。《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是會計基礎工作的依據,《會計法》是會計工作的準繩。要加大對會計法規的宣傳和對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高農村會計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四、結論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加入wTo,促進農村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我們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道德修養,健全相關會計制度實行會計委派制,同時嚴格會計聘用制度,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加強財務管理同時健全相關會計監督體制,建立健全各種監督管理制度和賬務公開制度。這樣,既減輕了各村的自擔。又減少村民對干部的懷疑,減少了群眾來信來訪,會計的業務素質又得到了保證,理順了村會計與財政所的關系,保證 了各種稅費的廈時征收。杜絕了挪用和貪污公款現象發生。特別是民主監督體制保證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證,從而有利于陽光政府的建設,從而做到政務公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從而保證會計各項工作有法可依,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保證
一、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特點
廣義的電算化會計檔案,是指存貯會計數據(各種憑證賬簿、報表)和程序的軟盤及其他存貯介質,系統開發運行中編制的各種文檔以及其他會計資料,同時輔之以打印輸出的各種紙質賬簿、報表、憑證。狹義的電算化會計檔案只包括前者,即保存在磁盤、可讀寫光盤、磁帶等存貯介質上的會計檔案。如不作特殊說明,下文提到的電算化會計檔案均指其狹義概念。與傳統的會計檔案相比,電算化會汁檔案一般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電算化會計檔案比傳統會計檔案具有更廣泛的內涵。它除了包括打印輸出的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外、主要是指電算化會計系統中的所有系統軟件、會計軟件程序及其全套文檔資料。
2.電算化會計檔案較傳統會計檔案有更多的存貯形式且對存放條件要求更高。它一方面以打印輸出的紙質賬簿、報表、憑證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以磁性介質或光盤的形式存在,包括存貯在計算機硬盤上系統正在使用的檔案資料和存貯在軟盤、光盤等存貯介質上作為備份使用的檔案資料。后者受存貯介質質量、存放環境和存貯有效朗等因素的影響很大,保存不當容易遭到破壞。
3.電算化會計檔案較傳統會計檔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跡。
4.電算化會計檔案的使用和會計軟件的版本密切相關。
5.電算化會計檔案必須借助于一定的環境才能再現在使用者的面前,且使用時具有方便、快捷、直觀,容易產生一些分析結果,可以對管理和決策提供較好的支持。
二、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鑒于電算化會計檔案具有上述區別于傳統會計檔案的特點,在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管理工作中,除了傳統會計檔案管理應注意的問題外,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特別注意對電算化會計檔案中軟件文檔的管理。這些軟件文檔是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維護必不可少的資料,它可以幫助理解別人的設計思路和編制的源程序代碼,同時一個軟件系統由于主客觀的原因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問題,如果沒有保存完整的軟件文檔,系統的維護將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
2.針對電算化會計檔案受質量、溫度濕度、磁場等因素的影響較大,易受破壞的特點。在管理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①在選用保存會計檔案的存貯介質時,應特別注意選用質量較好、可靠性較高的介質,存貯介質的質量關系到會計檔案能否被使用,而紙張的質量只會影響到使用效果; ②對存放在存貯介質上的會計檔案應寫好保護字樣,存放在防潮、防熱、防塵、防磁的場所:
③對存放往年會計檔案的介質應定期復制,如每半年復制一次且最好復制雙份存放在不同的地點;
④對使用時間較長的存貯介質應定期進行替換;
⑤對硬盤上的會計檔案應定期備份到軟盤或光盤上。
3.針對電算化會計檔案易修改且不留痕跡這一特點,在進行管理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1)對硬盤上的會計檔案,應具有相應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對會計檔案進行修改。常用的安全保密措施有:
①用戶識別控制,防止非法用戶接觸會計檔案。
②操作日志管理,應由系統自動進行操作登記,建立加密的機內操作日志,監督系統操作,留下審計線索。
③數據存取權限限制,對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數據,應給不同的使用人員賦予不同的操作權限,防止越權使用。
(2)對存放在軟盤或光盤上的會計檔案應至少一式兩份分別在會計和計算機操作部門的檔案柜存放,以防止某一方面存貯介質損壞造成數據丟失或單方面修改會計數據。
4.針對電算化會計檔案和軟件版本密切相關的特點,在對電算化會計檔案進行管理時應注意保存各種版本軟件系統的軟件檔案和相應的磁性介質或光盤會計檔案。在具體進行操作時可在存貯介質的標簽上注明軟件的版本號,保存會計檔案的介質上標明與哪個版本的會計軟件相對應。
5.針對電算化會計檔案必須借助于特定的環境才能再現的特點,在進行管理時必須注意組織力量編寫一套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軟件,以便對往年資料進行管理;同時利用電算化會計檔案處理方便、快捷、直觀,對管理和決策支持性好的特點,利用保存完好的各個時期的數據,進行財務分析(趨勢分析、對比分析)和預測,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
為了更好地管理電算化會計檔案,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了注意上面提到的問題外,還必須形成一套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管理制度,包括存檔手續、分類管理辦法、使用審批手續、保存期限及銷毀手續等內容,以便對電算化會計檔案的管理形成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