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9 06:10: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中學生閱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要想切實有效地培養中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單靠課堂那點訓練還遠不夠,還必須重視習慣的培養。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因材施教。在進行快速閱讀前,教師應將培養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訴學生,使他們心理上有準備。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視覺運動;閱讀目標;閱讀方法;閱讀能力;閱讀習慣
中學生的快速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日益盛行的讀書方法。它不單是指眼睛看過文字的快速,更主要的是理解的快速、想象的快速、記憶的快速。因此,快速閱讀法不同于一般的瀏覽,而是注重讀書質量的一種創造性的理解過程。
為了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可以采取比較固定的讀書程序,,每次閱讀時讓學生都遵循這個程序,在腦子里形成“定勢”,從而養成讀書要講速度又需求甚解的習慣。只要一看書,就會自然地、習慣地循著下面七項內容去讀,這樣就能讀得快。七項內容是:文章的題目 ; 文章的作者 ; 文章的出處及發表時間 ; 文章的基本內容 ;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實(或重要詞語、句子); 文章的特點或有爭議之處;文章的新觀點、新思想,以及讀后的啟示。由于這七項內容包括了一般的瀏覽,甚至研究問題時所尋找的內容,而且其中不單要有記憶,還需要有思考,選取有用的信息,略過對自己用途不大的內容,所以進行這種能力培養時,在閱讀速度提高的同時,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1.快速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
所謂快速閱讀就是利用視覺運動的規律,通過一定的方法訓練,在較短的時間里閱讀大量書報資料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快速閱讀這一概念的內涵應有以下幾個屬性構成,即閱讀文學材料的快速性;閱讀文學材料的無聲性;閱讀方法的科學性。
1.1 閱讀文學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達到此目的,關鍵是眼肌能訓練,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靈活自如,達到視角,視幅,視停,視移等視覺最佳狀態,使視線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閱讀,當眼肌能訓練適應之后,可采用快速閱讀初級方法之一:跳讀法。所謂跳讀法就是指眼光從一個"字群"跳到另一個"字群"進行識讀(字群是由多個單詞組成的)這個過程眼球按"凝視--跳躍--凝視"的程序進行連續,不斷運動,當跳讀練習熟練之后,我們可進行練習擴大視力識讀文字的單位面積的訓練,這樣就能縮短凝視時間,達到快速閱讀的目的。
1.2 閱讀文字材料的無聲性。
上面我們介紹的只是快速閱讀的先決條件,速讀的關鍵還在于"無聲"訓練,在閱讀速度上,無聲要比有聲快,無聲閱讀只是運用眼和腦兩大器官,省去了口的發音和耳朵的監聽,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閱讀的信息變換方式為:書面信息->眼睛掃描信息->大腦記憶中樞的信息。因此我們應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讀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單聲調鼻音,單聲調心聲或外界背景音樂抵消并消除讀音和心音的手段,對特殊頑固的不發音不能閱讀的人,還可用一套自創歌曲,邊唱邊讀,最后達到無音。
1.3 閱讀方法的科學性。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必須通過直覺,聯想,相象,邏輯分析和綜合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才能把順次進入視覺的一連串文字信號轉換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閱讀過程,要完成其過程,必須進行科學閱讀,進行科學閱讀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自信心:一個人要想在快速閱讀上獲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閱讀時,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們堅信我們能成功,通過長期苦練就會實現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閱讀的同時還要求快速記憶,這就要求在閱讀時,不僅要閱讀,而且要記,要理解,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思維活動,沒有集中的注意力是很難保證"速讀"的完成。
(3)快速理解是快速閱讀的催化劑。"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獲得新的知識經驗,并把新的知識經驗納入已有的知識經驗系統中。
(4)抓住關鍵詞句。為了提高閱讀速度首先應抓住關鍵詞句,因為它是聯接上下文的紐帶,快速閱讀時只注意瞬時關鍵詞,其它便可迎刃而解,通過識別主題句,可以快速,準確地抓住文章中各個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在閱讀中識別主題句,并準確理解其意思,可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內容結構,搞清楚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和理解的準確性。
(5)快速閱讀能促使快速記憶。快速閱讀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連續的快速閱讀是一種強化活動,強化活動能夠鞏固和促進快速記憶的成果。以閱讀現代記敘文類(童話故事,作文選等)為例,要求硬記的是文題,作者,文中時間,地點,人物,姓名,名人名句等;要求聯想記憶的故事情節(事件起因,事件發展,關鍵情節,高潮情節,事件結局);要求理解記憶的關鍵詞,關鍵句,中心語,段首語,事件性質,人物命運,作者態度,人稱變化,詞語概念,文章含義或中心思想等等。總之,快速閱讀能促進理解的質量,促進理解的速度,促進快速記憶。
2.讓學生明確快速閱讀的目標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首先明確目標,做好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準備。否則,是很難把事情辦成或辦好的。同樣,我們要能較快、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首先就得讓學生明確快速閱讀的目標。本文所談的目標,其外延包含兩大方面。
首先是明確主體目標。這是就閱讀者主體而言的,要求閱讀者主體——學生應該明確自己在閱讀方面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即應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閱讀的哪些知識,不懂得哪些知識,應該在理論上重視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閱讀的知識(當然,對于這點,教師也應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有了正確的理論方法指導,實踐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閱讀者主體——學生應明確自己對閱讀材料方面的知識知多少。對于自己不懂的,應找機會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識、技能更豐富、更全面。不能揚長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補缺。
其次是明確客體目標,這 是針對閱讀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個小問題。
第一是明確試題目標。對于學生來講,雖然他們學習的目標是渴求知識,但直接的現實目標還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及平時的練習題)。而近年來的各種類型的語文試題中,閱讀理解題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學生答題時都比較被動,盲目性很大,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養成答題前弄清題目要求的習慣,搞清楚試題要求學生回答的是語音知識,或詞語理解、或詞語運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幾年試題中出現了一些較靈活的閱讀題型,如詞、句、段歧義的分析、辯證等。
第二是明確自我閱讀目標。(這主要指學生課外閱讀而言)。由于學生學習負擔本來就很重。(經有關調查表明,走讀學生白天從早自習到下午放學,其中只有下午第四節課才有一部分時間學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時的家務,除有時看自以為好看的電視節目外,每晚用于學習的時間至多兩小時,住讀學生除下午那一課時外,也僅多出晚上的一小時。何況,他們還要利用這點時間來完成課外作業和溫習功課),學生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間至多有兩小時。所以,采用快速閱讀來充分利用這可憐的兩小時,必須有明確的快速閱讀目標。關于總體閱讀計劃,本文不贅述,只談單個的一次閱讀活動的目標。這就是,指導學生首先速讀書前的序言(或出版說明,或內容提要)、書的后記、或刊物的目錄、或報紙的各版大標題等,了解其大致結構,揣度其內容框架。篩選出自己要尋求的信息范圍,如人物形象、環境的描寫,語言的運用藝術或是知識性文字的某個知識點,或是該文章(作品)的寫法,或其它科技知識。
第三是明確閱讀對象的文體規律性特色。因為對閱讀對象的文體規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閱讀的速度。比如,議論文,就要涉及到論點、論據及論證,講求語言的邏輯性和語言的書面化等,而小說則更多的是講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過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而語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講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們象閱讀小說那樣只注重議論文的形象性,那將導致事半功倍。又如,人們發的一封電報,文字簡略到幾乎不能再簡略的幾個字或幾十個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寫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會增加到幾百字甚至幾千字。其實,它所包含的閱讀信息量也還是電報那點。了解了這一層,我們即使是快速閱讀這電報,也必須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閱讀這信那樣“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對于這個問題,有的還涉及到作者的文風和學風、寫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學生只有在閱讀前明確閱讀材料的文體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閱讀的速度,提高閱讀的效率。
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前明確了這些目標,就能更好地減輕閱讀負擔,從而提高閱讀的速度。
3.交給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
使學生明確了快速閱讀的目標,還僅僅是具備了速讀的一個基本條件,其更重要的,帶有關鍵性的條件乃是懂得快速閱讀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較靈活地運用于閱讀實踐中去。
首先是,使學生明確何謂快速閱讀。所謂快速閱讀,是指利用視覺運動的規律,通過一定方法的訓練,達到變聲讀為視讀,以記憶快、理解快、閱讀快為標準進行閱讀的科學閱讀活動。當前,對于速讀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雖然國外對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對于漢語來講,還有它的特殊性,而且還只是剛引起人們的重視),還沒有一套較系統的科學方法。這里只談點膚淺認識,只根據前文的定義來說明我們在教學中應交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而已。
根據人在閱讀時的眼跳規律和“視讀野”的特點,人眼在眼停時具有攝取相當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僅如此,它還具有把攝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時傳遞到大腦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夠通過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輸入在大腦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記憶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實踐證明,傳統的聲讀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現實的需要,必須變聲讀為視讀,提高視覺掃描的速度,在不影響理解和記憶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擴大“視讀野”,充分調動大腦的積極性,綜合左腦得來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腦的圖式認識能力,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對于快速閱讀的速度,到底以多快為標準,綜合諸位專家的測定,我認為,一般中學生以每分鐘600—800字的速度閱讀,是切實可行的。當然,這個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我們要能使學生很好地進行快速閱讀,其實際情形又是極為復雜的。我們要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既要針對學生的閱讀情形、知識水平和教學實際,也要看閱讀材料本身的難易程度等靈活運用。
4.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
快速閱讀能力怎么培養呢?除了前文所談的使學生明確快速閱讀的目標,交給快速閱讀的方法外,還得進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閱讀課堂訓練和快速閱讀習慣培養。
4.1 快速閱讀課堂訓練。按三步訓練法進行有計劃的系統訓練:
4.1.1 提出要求,講明目標。提出本次訓練要達到的目標,訓練的題目。開始訓練時,可提示該次訓練的目標,逐漸地就取消了目標提示。題目由單一逐漸到復雜全面、循序漸進地過渡。最初訓練,可只注重字詞的注音、注釋的運用,這時就可采用“誤讀”(此指閱讀學上講的,讀者根據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詮釋的高級閱讀方法);然后到訓練語、句的詮釋、運用、“誤讀”;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對一些有較高藝術成就的作品進行藝術鑒賞。使學生得到比較系統的、反復的整體訓練。
4.1.2 給予材料,規定時間。所給予的材料,既要講求新穎、規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眾化,還要針對學生實際,循序漸進,由語言通俗化、大眾化、內容單一的材料,逐漸加深到形式多樣化的、內容復雜的材料。總之,注意材料的豐富性、多樣性。同時,選擇的材料要講求知識性,使其通過對該材料的閱讀,既培養了快速閱讀的能力,更又達到了學習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對于時間的規定,一定要注意科學性。即是說,所給的時間,不能過多,導致達不到快速閱讀訓練的目的;也不能過少,導致學不到知識、回答不了問題的后果;而應是針對學生實際,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學生的閱讀水平為準。一般地講,要求初中學生每分鐘閱讀500—600字,要求高中學生每分鐘閱讀600—700字為標準。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思考時間。所有這些,都應在實際運用中靈活處理。
4.1.3 到時檢查,糾正評析。規定的時間一到,應立即交卷,嚴格檢查、總結,糾正錯誤答案。重要的是對典型的錯誤進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產生錯誤的原因。提出補救的辦法。而且,檢查評析,還要注意兼顧評析上、中、下各等級學生的答案。實踐證明,最好是采用現身說教法,即由答案正確的學生介紹自己怎么地進行快速閱讀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紹給其他同學;同時,由答案錯誤的學生談自己的錯誤思路,老師糾正;對于根本就沒能安時完成的學生,更應讓他們談自己的閱讀情況,然后給予正確引導。
4.2 快速閱讀習慣的培養。俗話說“習慣成自然”。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難。所以,我們要想切實有效地培養中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單靠課堂那點訓 練還遠不夠,還必須重視習慣的培養。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相對于教師來講,我們對學生進行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養成習慣。我認為,除了要求背誦默寫的課文和需要逐字逐句進行講解、研討的課文外,都應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即是說,每個單元,可重點講析、研討一兩篇課文,其他的課文,就可大膽地按照前述的“課堂三步訓練法”進行快速閱讀訓練。既可進行篇與篇的快速比較閱讀,也可選擇該篇中精彩的片斷進行快速閱讀。既可口頭回答,也可書面回答。二是相對于學生來講,既要通過課堂訓練逐步養成習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生活中的閱讀(包括課外閱讀)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其實,生活中的快速閱讀的機會是很多的,而且是快節奏的生活逼迫人們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掌握盡量多的閱讀信息。所以,從社會的角度講,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習慣是可行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學生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改革實踐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對于這一點,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如果在某個問題上學生的見解有獨特精神,而自己的理解屬于很一般的看法或是看法片面陳舊的時候,要勇于肯定學生的見解而否定自己原來的觀點。”在認識到相信學生,激起他們的成就動機面適度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缺乏快速閱讀基礎和習慣的學生,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因材施教。在進行快速閱讀前,教師應將培養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訴學生,使他們心理上有準備。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重在啟發點撥,“撥開迷霧,使見端倪”。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在中學物理學習中,重視學生讀書,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能力,指導學生如何讀書,是當前物理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改變“教師講,學生聽”這一局面的一個重要方法。
物理教材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為教材體現了物理科學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及技能和研究方法,體現了教學大綱中的知識、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物理學習的全過程(即課前預習,課內聽講,課外復習、練習、考試、試卷分析與評講)中,學生都不能離開教科書。同時,學校學習,尤其是課堂學習,在時間、空間、知識范圍和深廣度、智能培養與訓練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今世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科學知識急劇增加,今后將面臨很多需要認識、探討、分析和解決的復雜問題,這就使得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有了讀書能力,學生今后可以從工作需要出發,獨立、有效地從浩瀚的書本中去尋找和獵取大量必要的知識。只有這樣,才算獲得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終身受用。就眼前來說,物理概念抽象,規律公式繁復,而高考對學生“雙基”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遷移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學生會讀書,也是解決物理難教難學這一長期困擾廣大師生的老問題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學習中,常見學生在閱讀時出現“四不”現象。
讀不慣:學生開始學物理,由于不了解物理學的特點,常常認為學物理就是背公式,做習題,只要完成了作業就萬事大吉,不習慣閱讀課本內容。
讀不細:閱讀時,有的類似看小說、翻連環畫,一晃而過,不假思索;有的用朗讀語文、外語的方法來讀物理,死記硬背,不重視將現象與概念、規律聯系起來,閱讀之后,收效甚微。
讀不懂:一開始閱讀物理,由于方法不當,常常現象與概念脫鉤,便感到讀不懂,產生倦怠情緒,以致覺得物理難學。
讀不實:好動好奇是現在的高中學生的特點之一,因此導致注意力不持久,興趣易轉移,使閱讀流于形式收不到實效。
針對這些現象,在教學中,認真分析教材和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閱讀課文的基本程序:
(1)首先理清課文的層次和條理。課文大致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想要探討什么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2)抓住重點,反復琢磨。概念和規律作為第一節內容的重點,要真正理解它們的物理含義和使用條件,有時對一個概念或規律要逐字“咀嚼”。對于重要的地方,可采用眉批和標注的辦法,以加強認識,幫助理解。
(3)看完后歸納、總結,形成體系。只有形成了知識體系,才能融會貫通,牢記于心,使知識得到升華。
這一基本程序要與通常用的“三讀法”結合起來。
通讀:上新課前,要求學生預習,通讀新課內容,大致了解知識結構和要點,不忙于解疑答題。閱讀中,了解哪些是新內容,對概念和規律要用著重號標出,疑難地方作記號。
細讀:要求具體地將現象和概念、規律等聯系起來,細致地逐句閱讀,弄清其內涵、外延,明確邏輯聯系,對抽象難理解處反復多讀、多思,并同相關的舊知識聯系對比,抓住實質識記,以了解知識的脈絡。
精讀:做到弄清重點字句,懂得術語含義,能把來源于現象的概念、規律活化,達到見“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聯其“物”,能靈活地將物理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要精讀關鍵字句,以深化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例如楞次定律是判定感應電流方向的重要規律,其內容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其中關鍵詞是“總是”、“阻礙”、“變化”。“總是”指出了楞次定律適用于任何電磁感應現象,“阻礙”不是“阻止”,并說明“原磁通”增大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要與原磁場方向相反,“原磁通”減小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要與原磁場方向相同。
課文閱讀指導有如下四種類型。
第一,答疑性閱讀。即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中解答疑難。一邊看書,一邊圈畫重點句子,一邊做筆記。最后大家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再整理成筆記。
第二,示范性閱讀。對于比較難以看懂的課文,教師給予示范性閱讀。如《光子說》一節,可逐段閱讀,逐段解釋:第一段,經典波動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實驗規律上遇到的矛盾;第二段,光子說的提出及光子說的內容;第三段,光子說解釋了第一、第三個實驗規律;第四段,光子說解釋第四個實驗規律;第五段,光子說解釋第二個實驗規律,特別對于光電效應方程,如何從能量守恒出發,用自己的語言作出敘述,并將其變形。通過較詳細的閱讀解釋,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課文的能力。
第三,預習性閱讀。對于重點課文要抓好預習性閱讀,如對《表征交流電機的物理量》、《光的干涉》、《光電效應》等課文,要求學生通過預習閱讀,列出提綱。上課時,抽查同學們所列提綱,請幾個學生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提綱。然后,再讓大家討論取得較一致的意見,從而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抓住課文的重點。
第四,復習性閱讀。即每章學完之后,全面整理閱讀課文,然后編織知識網,做小結。
1缺乏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是當前閱讀教學中非常突出的問題,學生沒有相應的社會活動閱歷,無法理解經歷了長期社會經歷的作者所寫出的優美文字。閱讀教學材料的解讀往往只能依靠教師一個人,對學生自己理解與提升不利。造成中專語文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的原因主要是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及學生社會閱歷的缺乏,從而導致二者脫節。我們看到,無論是閱讀課的范文還是閱讀理解試卷的題目,其所選取的材料都是文學形式見于實際生活的載體,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深刻的社會背景,而我們僅僅局限于課堂的閱讀教學,顯然無法讓學生去社會中感受作者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深刻的心理活動,閱讀教學的效果十分有限。
2提高中專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對策
2.1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質量是否能夠得到提升的關鍵,是學生文學素養養成的關鍵,也是教師水平的重要體現,中專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理解閱讀教學,從教學方法到教學內容上積極實現創新,用更加適合中專生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率,用更加有趣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閱讀教學不僅是課本內容與有限知識的教學,更要認識到閱讀教學與人生真諦、真理的重要關系,通過閱讀教學將學生引導到對實際生活的感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上來,使學生通過閱讀學習,達到強化內引,提升素質的目的。
2.2改變落后的教學觀念相對于中專語文其它的教學內容,閱讀教學可以讓欣賞到更多優美的作品,實在是一件多姿多彩的事情,中專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們愿意學、能學好的課堂。用更先進的、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教學觀念開展中專語文閱讀教學,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情景教學。針對閱讀量大、內容生澀的現實,在吃透課本的前提下,以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表現手段進行輔助教學,營造有利于學生提高效率的教學情境,將取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用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從點到面,逐步突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作者都是圍繞著其重心與中心而展開寫作的,抓住了作者表露出或是隱藏的關鍵環節,整個閱讀將會變得更加輕松和有效。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詩歌的朗讀、戲劇的主題表演,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他們自己的演繹,加深學生對閱讀作品的理解與掌握,如此一來,在興趣的帶動下,閱讀教學效果將更有保障。
2.3積極拓展教學內容
毫無疑問,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或是教師沒有正確地將閱讀材料與生活相聯系,將會導致中專生進行閱讀學習的興趣缺失,無法保障教學效果。作品是作者與讀者心靈共鳴的紐帶,閱讀教學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通過作品與作者心靈、情感的交流,要在閱讀中,將自身置身于作者創作的背景中去,從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作品所講到的人與事,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通過感受與休會,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洗禮與升華。但真正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學生能夠從生活中,從自己的閱歷中找到與優秀作品的共鳴,進而實現優秀的閱讀教學。中專語文教師可以用開展開放式教學,將學生納入到教學計劃的制定當中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保障閱讀教學。同時,注意多給學生預留一些閱讀時間與空間,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思維,使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解題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實現我們的中專語文閱讀教學目的。
3結語
中專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與重點,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也關系到學生文學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新課改日益推向深入的今天,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中專語文教師更加重視閱讀教學,用更加科學的教學理念,積極拓展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培養學生文學修養,陶冶學生心靈性情,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一、不斷提高閱讀的基本條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成詞、詞成句、句成段、段成篇來完成的。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為掌握的字、詞以及詞組的量太少,不能準確的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就更不用說段的意思了。由此可見學好語文對我們的重要性。中學階段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以后學習打一個良好的基礎,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為以后豐富的閱讀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開端。
2.了解熟悉基本的科學知識
現在的東西都是息息相關的,誰也離不開誰。在現代化社會里要提高閱讀能力,必須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面對現代社會全方面人才的要求,不能專攻一門,其他不精也要略懂。
3.懂得運用工具書
對于一些不理解的字、詞或以及詞組,我們都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書,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借助的工具太多了。例如最簡單的《新華字典》。
二、始終忠實于原文,抓住主體特征
無論讀什么樣的文章,回答什么樣的題目,毫無疑問的一點就是必須要忠實于原文,面對無從下手的問題謹記要去原文中尋找答案。當然,原文中的答案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或許要經過加工、修改才能用,或許要提取主干,或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總結答案,才會得出較為完整的答案。同時做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字不離詞
在文章中每個字眼的意思要根據原文的意思去翻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同樣的字在不同的場合就代表著不同意思,因此,必須要忠實于原文。
2.詞不離句
在綜合閱讀中常常要求解釋某個詞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或含義,這就要求同學們必須綜合該句話在文中的意思,表達的含義,再作答,如果僅僅是著重于該詞語去作答,得出的答案往往會有所偏頗。
3.句不離段
在做題是要求對某一句進行分析時,不能脫離原文中的段落,要看看該句所處的語言環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某種情感。
三、多讀文學名著,勤于思考
多讀書對學生來說絕對是有益無害的,不論是那類的文章,科普文、記敘文等,我們都可以去讀,這樣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同時對我們提高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多讀可以使我們的思維更加嚴密,解決問題時邏輯性更強。而對于課外讀物的閱讀,我還是建議要博覽,不必精讀。這樣既可以提高我們讀書的效率,又可以開闊胸懷,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四、結語
中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把握好那些寶貴的時間,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利用這一段時間多讀些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多給自己存儲些精神食糧。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他們的將來有很大的益處,可以為他們一生奮斗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豐富的閱讀生活也會給他們在將來的自學生活提供良好的條件,使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作者:朱偉娟 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湟里初級中學
摘要:小學作為教育初級階段,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索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總結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途徑
一、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迄今為止,大部分教師依舊崇尚傳統教學模式,只負責教學,學生的學習模式就是埋頭做筆記。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書是學生自己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閱讀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現如今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在課堂中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尊崇單一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被稱之為灌溉式教學方式,整個課堂所呈現出來的都是教師耐心講解,學生埋頭做筆記。其次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更加注重教學標準,認為不符合答案就是錯誤的解題思路。然而,世間萬物皆有不同,在學生閱讀時,每個人的見解都不一樣,不能單一的肯定某個答案。再者未能做到各科之間相互聯系,語文作為一門大學科,無時無刻不運用在生活當中。很多老一輩的教師全然沒有注意到這點,只是一昧的解決自己負責的學科。最后年輕的教師會根據實際情況去探討新的教學方式,但因為傳統教育的根基太深,老一輩教師的反對,家長對成績的過分重視,只能讓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半途而廢。
二、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教學模式應當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不斷轉換主導作用。培養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善當前教學模式的不足。
(一)巧妙設問,營造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先是從識字開始,然后逐步引導學生連字成句,連句成段,最后才可以在朗讀文本的時候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將課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學生對于課本的閱讀積極性并不高,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若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從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培養,利用巧妙設問,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例如,在小學課本《蘋果里的五角星》這篇課文,學習到中間部份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他的新本領是什么呢?(2)他是如何獲得這項本領的呢?(3)他是如何切蘋果的呢?跟我們平時切蘋果的方法一樣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競爭回答,在課堂快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刀與蘋果,實踐操作,切出不同形狀的蘋果,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觀察,看看有什么發現,緊接著讓學生思考按照文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切出一樣形狀的蘋果。如此一來,通過動手實踐,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使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實用性和樂趣。
(二)事先預習,自學存疑在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中,預習是重要的環節,是學生接受知識、獲取課堂信息的重要步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第一堂課所要教授的知識就是預習,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預習可以讓學生發現疑難問題,帶著疑問認真聽講。如此一來,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理解能力,又能有效的提高課堂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嚴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需要眼、口、手、腦相結合,同時做好讀書筆記。例如,在學習《螞蟻和蟈蟈》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自主預習,找出課文當中的生字,并標注拼音,利用新舊結合,讓學生溫故而自新。如形聲、筆畫、加換偏旁的方法鞏固學生的記憶力。對于文中生詞的意思,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解答,課后應當讓學生用生詞進行造句,從而加深記憶。對于重點問題,課堂當中可以進行學生之間討論,或者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解決。例如,在低年級學生學習“螞蟻”“蟈蟈”各自拼音,教師應當做出示范和領讀。
(三)解決質疑,提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是教學培養的重點目標之一。質疑能力培養的前提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鼓勵學生勇敢提出質疑,團隊合作解決質疑,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在高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區別于低年級教學方法,高年級更應該注重引導,設計矛盾,精心提問,引導學生思維定勢,把握整堂課的走向。例如,在《穿山甲問路》這篇課文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題質疑,明確本文的學習目標。將整篇課文合成以下幾個學習目標:穿山甲是什么?為何要問路?最終問到路了嗎?讓學生按著要求去閱讀課文,找出問題答案。解決完課本問題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再次提問“在我看來路就在腳下”這句話有何意義?從文章中喚起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三、結語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應當有適當的調整,制定出一套適合于放下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也應該改變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控制課堂,從而增強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本文分析總結的幾個案例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改善當前的教學模式,從低年級開始有目的、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疑難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作者:韓志軍 單位:河北省南和縣史召學區中心學校
摘要: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似乎從來都未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得到關注,很少有語文教師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專門列為閱讀教學的目標,也很少有專家對一堂閱讀課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給出評價。這一現狀使我懷疑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授人以漁”這一教學目標能否實現。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若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課程標準中的語文思維的培養也只是狹隘的考試思維。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邏輯思維;培養
1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意義
邏輯思維是一種抽象的思維能力,包括分析、概括、推理、評價、判斷、解釋等等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識,對知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認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邏輯思維理性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語文教學在中學階段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才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甚至出口成章。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科學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的有效手段。
2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途徑
2.1關注閱讀文本的語言目的: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文本大多是文學作品,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更關注的是閱讀文本中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即語言“說了什么”以及“怎么說的”,注重的是語文知識的學習,無異于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診療方式,不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必須關注閱讀文本的語言目的即關注作者“為什么這樣說”,通過分析、概括能夠把握一類文學體裁的表達方式,以小見大。關注閱讀文本的語言目的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語文閱讀教學應兼具感性和理性,引導學生理性的多角度看待問題。如在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時,一般教師會列出如下的教學目標:第一,了解該演講的時代背景和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反復誦讀文本,了解排比、比喻這些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體會文本科學嚴謹的語言;第三,把握演講詞的特點并學寫演講詞。就教學目標而言,并沒什么不妥之處,但是這樣的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把握演講詞的實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關注語言的目的。如,恩格斯為什么要在馬克思墓前講這些內容?他所講的內容和他要達到的目的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他是怎樣有效地運用語言來達到他的目的的?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通過認真的研讀文本,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演講詞,了解受眾的需求,通過靈活的科學嚴謹的語言達到自己演講的目的。
2.2關注閱讀文本的內在邏輯:
文學創造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作者有感于社會生活才能夠進行文學創作。社會生活是客觀的,是具有一定的規律的,因此,閱讀文本是有一定的邏輯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抓住文本的內在邏輯,才能夠抓住文章的文脈,抓住文章的主題,才能夠深入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準確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并內化為自身修養,逐漸的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關注閱讀文本的內在邏輯,就是在閱讀教學中從關注文本的語言目的入手,結合文本的體裁,進行深入的閱讀。如在教學魯迅的《祝福》時,在明確文本所屬體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關注祥林嫂出場的時間以及每次出場的變化,關注變化的地方,思考變化的原因,從中分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思考作者將文本命名為“祝福”的原因。此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將祥林嫂的死安排在魯鎮人們祝福的時候。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了解魯迅所說的中國人民的劣根性,以及整個病態的社會。并引導學生進行今昔時代的對比,在比較中能夠更全面的正確的認識自己,思考當今社會的相關問題,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正確認識。
2.3關注作家創作態度:
傳統的閱讀教學更過的關注的是對文本寫作手法的賞析,但是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作家的創作態度,在關注作家創作態度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內涵,提高思維水平和寫作能力。關注作家的創作態度,要理清寫作手法的賞析與作家寫作態度推斷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寫作手法是對文本某一個寫作特點的詮釋,寫作技巧歸根結底是屬于“形式”的范疇,“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內容”又是為表達作家的感悟、觀點或者態度等等服務的。如《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篇文章,文本中最感人的是喂水這一場景,但是作者對這一場景的描寫并不多,更多的筆墨是對伽西莫多接受刑法時的表現以及周圍觀刑群眾的表情進行描寫。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停留在對寫作方法進行分析的層面。而應引導學生繼續探究作者突出伽西莫多忍耐力強、力量超常、蠢笨、狂暴等一系列的性格特點的原因。學生進一步的分析會發現,這樣寫是為了更加突出“水”的影響力,伽西莫多因為艾絲美拉達的水,流出平生以來的第一顆眼淚。作者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表達出自己對人生抽象的獨特的見解即善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惡的人性可以被美的人性感染。
結語: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目的與內在邏輯,關注作者的寫作態度,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魏麗娜 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
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感悟“牽手”,閱讀教學將呈現出另外的風景。它不僅可以解決一些理性“言說”的困難,還能豐潤文學的“趣”“味”“氣”“韻”,使閱讀走向輕松,走向精彩。然而,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學走入了“感悟”的困境,課堂上的“感悟”知識走過場,缺少過程;有些問題本可以迎刃而解,結果卻因學生不懂得“悟”而變得困難。如何跳出困境,走出云霧,突出重圍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立根培土:找準切入的點———可悟
文章的重點詞語、句子、標題、文眼,包括作者重力凸現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動的字、詞、句,是研讀教材領悟文本的切入點。抓住這些詞句,能為落實教學目標找到有效途徑。而這一個個點往往又是破解全文密碼的關健所在,它們或統領全文,或概括內容,或提示中心,或提示內涵,或標明作者意圖,或流露作者情感。作為老師,更要找準這一個個點,為學生引路,立根培土,讓學生去習得,去感悟體會,把握文本的價值或內涵。教學《軍需處長》一文時,學生通讀文本后,了解了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其主旨是贊美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立足于這樣的根,筆者認為最能體現人物精神的應是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內心活動。軍需處長死去了,只能通過活的將軍來解讀。于是,筆者大量培土,讓學生讀一讀文中描寫將軍的地方,看能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豐富蘊涵。因為先給學生引了路,學生悟出兩個“愣”內涵不一樣:前一個“愣”可能是氣憤、發怒;后一個“愣”則是震驚、震撼。可見,教師要引領學生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潛在的信息,對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對文本潛心涵詠,品味語言藝術,發掘文本核心的價值。
二、理枝舒蔓:接對相關的線———敢悟
教材中總有部分內容因其發生的事件久遠,人物所處的環境或角度與現在不盡相同,如果讓學生自讀自悟出文字背后的東西可能很難起到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舒枝理蔓,適當鏈接,為兒童課堂學習知識提供源泉和補給,為他們的感悟插上翅膀,將有助于學生感悟相關材料。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中這樣一段話“: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學生讀完后完全明白這段話,那個學生由對徐悲鴻的嫉妒產生了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但就此拋出“因嫉妒徐悲鴻轉而歧視他的國家的原因”的問題讓學生悟,是不現實的。這時,筆者適度地把當時國內國際情況與文本內容進行對接,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在海外的學子,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沒有強大的國家,哪里有個人的人格、地位。
三、固本思源:融合情境的面———能悟
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要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離不開教師創設典型的場景來融合。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中心段,感悟他學畫的“勤奮”時,筆者采用融合情境來激活學生的理解力,讓他們可悟,敢悟,能悟。首先提問:課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徐悲鴻學畫?從這些語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當學生尋章摘句回答出“每逢節假日,徐悲鴻就進館去臨摹”“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后,從學生的表情、朗讀上,筆者發現這些并不是學生的真實感受。于是筆者讓學生回憶節假日他們常常干什么,接著讓學生填空:“每逢節假日,當我們,徐悲鴻就進館去臨摹”,再將填空進行整合,從他們的朗讀中,筆者聽出學生們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鴻學習的“勤奮”。學生用同法感悟出“:嚴寒的早晨,他的雙手凍得通紅,也不肯停下畫筆,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炎熱的夏夜,蚊蟲四處叮咬,他也舍不得花時間驅趕,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畫一整天。”筆者融合場景誘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填空形式訓練他們的語言,以朗讀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讀得進,悟得出,敢悟會讀。
四、傳花授粉:激活生活的圈———會悟
學生的生活常識、經歷和經驗常常是他們進行學習活動、從事實踐、展開思維、豐富認識、加深理解、提升感悟、加深體會的源頭,是他們的認知原點、思維根基和策動力。教學《最大的麥穗》最后一段時,在激活學生生活經驗的同時,在關鍵環節傳花授粉,讓學生真品細悟。當學生們一個個說出“最大的追求”是指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眼前的一穗”就是指眼前的機遇。只有實實在在抓住當前,才能展望未來。在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和體驗之間進行“傳花授粉”,學生會感悟出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
五、結語
總之,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從文本出發,幫他們找找點,連連線,設設面,盤盤圈,巧妙地引導學生感悟,學生才可感悟,敢感悟,能感悟,會感悟,從而真正感悟出生活的真諦、做人的內涵及人生的價值。
作者:徐小玲 單位:淮安 市富士康實驗小學
一、抓好基礎,掌握詞匯奠定閱讀基礎
詞匯是語言教學的地基,是感知語言的觸角,是實現交際,促進溝通的神經。高中階段的英語是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延續發展,閱讀材料的詞匯量與詞匯難度明顯加大,很多學生都產生了一時無法適應的高原現象。因此,筆者以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秉承“狠抓基礎,拓展詞匯,打好根基”的閱讀教學策略,從文本的構成源頭入手,豐富學生們的詞匯儲備量,奠定閱讀的基礎。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四《Unit1Advertising》這一單元時,筆者考慮到,隨著信息傳播的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廣告(Advertising)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謂無孔不入。因此,在教學前,筆者采取頭腦風暴法,引導學生們以“Advertising”這個中心詞匯四面拓展,以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各種廣告為素材,快速地說出與這個主題相關的詞匯。在學生們苦思冥想過程中,筆者適時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一些學生們日常常見的廣告圖片或商標,給出提示,如當教師呈現著名運動品牌安踏的商標時,不少同學立馬脫口而出:“keepmoving!”通過這樣的詞匯互動,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覺地關注詞匯,夯實學生的詞匯基礎,為隨后的閱讀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二、找準關鍵,逆向推導準確定位內容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較為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明確的抽象意識,因此,對他們而言,閱讀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審美的體驗,更是一個思維漫步之旅。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英語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抓文本的關鍵詞,以逆向推導的文本閱讀思維精準定位本文結構與所需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時,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Dyingtobethin”這篇文本時,引導學生們采取“帶著問題抓關鍵”的閱讀策略攻克難關。在閱讀前,筆者引導學生以快速橫掃的方式,揪出所給問題的關鍵,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關鍵詞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關鍵詞Where和pills),引導學生養成帶著問題、抓著關鍵找答案的閱讀技巧。在教學中,筆者發現,通過由問題再閱讀的逆向推導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縮小閱讀范圍,精準定位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長足發展。
三、瞻前顧后,精泛結合提高閱讀效率
在閱讀學習中,瞻前顧后的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把握文本,周全有效地考慮問題,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效率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往往會引導學生學會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通過泛讀快速地定位文本類型、情感基調以及題末問題;通過精讀,細細品味英語文化魅力,尋找細枝末節里的玄機,從而提高英語閱讀的有效性,提高閱讀課堂的目的性與指向性,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確閱讀目的,采取符合自己閱讀習慣的閱讀策略。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二《Unit3Amazingpeople》時,筆者在課堂閱讀實踐活動中,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補充了一則關于BillsGates的閱讀材料,通過這則補充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比爾`蓋茨為什么被稱為“Amazingpeople”。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采取瞻前不忘顧后、精讀泛讀巧妙結合的閱讀策略,結合教材中有關BillsGates的簡介,泛讀找相似,精讀破問題,在泛讀和精讀相結合的基礎上,總結回答“Howcanhebecomesorichatsuchayoungage?”這個探究性學習方法。
總之,閱讀是高中階段英語教學中一塊“大蛋糕”,如何讓這塊“蛋糕”新鮮誘人,幫助學生吃到、吃好這塊“蛋糕”,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一位英語教師都應該深入探討的教學課題。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著力打造與學生們心理相容的閱讀氛圍,為學生們提供緊跟時代、貼近實際、彰顯文化魅力的英語閱讀素材,為學生們創設豐富多彩、輕松愉快的閱讀實踐氛圍,讓閱讀變成愉快的體驗而非喘不過氣的學習壓力。
作者:邱美芝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
一、鼓勵發散,促進創新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途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突破單向線性思維的狹隘和保守,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品質。在閱讀教學中可結合課文讓學生說說和課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教學《曹沖稱象》一文,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比曹沖更好的稱象方法;教學《撈鐵牛》一課時,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比懷丙和尚更好的打撈鐵牛的辦法;教學《跳水》一課時,讓學生想想當船長的孩子爬上桅桿頂端,情況十分危急時,除了船長用開槍的辦法命令孩子跳水外,還有什么辦法可救孩子。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發散、想出種種的不同方法之后,還需要再引導學生將他們所想出的眾多辦法和課文中講述的辦法進行比較、選擇,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白課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二、引導求異,促進創新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按常規思維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但有的事情和問題按常規思維卻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情或問題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這就是求異思維或叫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課例。如《將相和“完璧歸趙”這一故事,藺相如出使秦國的目的是保護好和氏璧,但他見秦王無誠意換璧時,卻以“舉璧撞柱”逼迫秦王舉行典禮,贏得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的時間。由此可見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司馬光砸缸》中司馬光的絕頂聰明就在于從反面設想,使水離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在教學這類課文時,通過課內的啟發延伸至課外,鼓勵學生大膽求因,用求異思維解決現實的事情或問題,這有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啟發想象,促進創新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滲透在小學學習的各個方面,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學語文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維材料,在閱讀教學時應充分啟發學生想象,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增擴續補想象。擴想就是對教材文句內涵作開拓或將課文故事加以擴充。如教學完古詩《暮江吟》后讓學生進行擴充想象,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有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十分含蓄,可讓學生需想,續寫想象作文。如《糶米》、《凡卡》、《窮人》等文教學后,以《糶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養孩子之后》為題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作文;許多課文中有“空白”之處,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想象補充。如《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在犧牲時有許多話要對“我們”說,卻沒有說出來,指導員可能會說什么呢?讓學生進行補充想象,通過增擴續補想象,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畫圖想象。就是要求學生把自己對課文語言的理解用圖畫畫出來。這一畫圖的過程既是深入體會課文語言的過程,又是培養想象的過程。如《黃山奇石》一文,對奇石“金雞叫天都”作了生動的描繪,但文中沒有插圖。為使學生讀懂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讓學生按課文描繪,用畫表現出來。“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子彈琴”這三塊奇石僅說了名稱,沒有作任何描述,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黃山奇石的“奇”,讓學生想象這些奇石的樣子,并將其畫下來。
四、大膽質疑,促進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教師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則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主動探索,激活創新思維的作用。
語文閱讀教學中處處有疑。在課始可引導進行預習后的質疑,如教學《窮人》時,問學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問題:“漁夫一家生活很苦,為什么還要收養西蒙的孩子呢?”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如教學《月光曲》時,出示課題后,問學生看了題目想知道什么,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月光曲》是誰創作的?是怎樣創作的?曲子是怎樣的?這樣就更好地為理解課文作了鋪墊;在教學課文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性的質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引導學生提出”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通過釋疑弄清溪流的寬窄緩急變化,弄清溪流和雙龍洞的變化,使學生明白“山勢”的變化引起了“溪聲調子”變化的關系,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在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的質疑,如在教學完《鳥的天堂》后,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了“大榕樹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通過釋疑,既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又使學生受到一次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教育。
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五、教給學法,促進創新
“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是當今世界流行的口號,教學改革發展的共同趨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不僅對學生在校學習各門學科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的良好品質,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以下幾個方面閱讀方法的指導: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方法段意的概括方法、概括課文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寫作特點的方法、朗讀方法、默讀方法和閱讀課外書籍的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要從整體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能力培養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有機滲透,適時點撥。比如教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可采用兩種學習方法:(1)認真仔細讀課文,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把各段大意有機合并,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2)抓“四要素”句子(就是人物、事件、時間、地點俱全的句子。例如《登山》一課,①先看題目,“登山”是“四要素”中的一要素——事情;②通過閱讀,找到人物——列寧和巴果茨基,地點是普羅寧,時間是一天早晨;③根據故事情節,歸納一段“四要素”俱全的話。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來源,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育。圖書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圖書館要改變陳舊的管理思想、服務方式,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充分發揮教育、知識信息等優勢,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培養;興趣
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只有把握各個時期的閱讀行為,分析各個階段的閱讀需要,才能較為準確地掌握他們各個階段的閱讀動機,從而在讀者工作中掌握主動,指導課外閱讀。
培養課外閱讀興趣是圖書館讀者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讀者的閱讀興趣千差萬別,要培養他們好的閱讀興趣,有針對性地做到符合讀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讀者,研究讀者的學習心理、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和愛好。
讀者的學習心理,閱讀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會因素、職業、年齡以及個人興趣愛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會直接影響到讀者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閱讀的能力。
閱讀動機是反映閱讀需要引起興趣的行為,并為了達到一定的閱讀目的的內在原因。培養讀者的閱讀動機,首先是通過閱讀目的,激發讀者的閱讀,通過閱讀的過程,調節個人的閱讀活動,引向一定不變的方向。同時還要不斷創造各種“誘因”來引發讀者,培養讀者閱讀動機。中學生尚未正式進入社會,職業尚未定向,知識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還不成熟。因而,他們的閱讀目的只能是為了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而做好準備,主要是做好知識能力、行為思想方面的準備。圖書館就要開展有計劃、有目的地輔導學生課外閱讀,開展各種座談會、報告會、圖書展覽等來激發學生,把直接、間接主導和輔導的結合起來,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
閱讀興趣也是人們獲取知識、研究問題、探索未知的一種認識傾向和心理素質,是人們對閱讀某種出版物的一種特殊的情緒傾向。培養讀者閱讀興趣是圖書館當今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讀者閱讀興趣呢?由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文化水平和年齡差別,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讀者閱讀興趣是有它的廣泛性、深刻性、選擇性及自覺性。讀者閱讀興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實踐的需要而決定,亦受社會政治、經濟、社會職業、活動、環境、個人興趣愛好等影響而產生的興趣。而中學生的閱讀往往憑興趣,隨意瀏覽,遇到什么看什么,沒有一定的閱讀目的。因此,閱讀起來缺乏方向性和系統性,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有些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選擇有益身心健康的優秀讀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以上的特點,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創造條件,根據不同愛好興趣,提供不同的讀物,并提供一些愛好以外的讀物,作參考閱讀,培養學生的多種閱讀興趣,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手段。
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僅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擴大知識興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中學生閱讀興趣亦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他們二者能夠有機結合。能夠使閱讀興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培養課外閱讀興趣。首先要做好:
一、學校圖書館應為師生提供學習資料
現在的課程結構是由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組成。除了必修課以外,選修課有知識類(實用知識和理論知識)、技能課(家電、電腦)和體、藝類(體育活動和藝術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學習等多種類型。活動課也將是豐富多樣的。因此,圖書館要為新的課程結構、新的教學內容提供多種學習資料,要按上述教學內容和要求,添置各類課外讀物供師生閱讀。
二、搞好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和閱讀能力
中學時期是人生里程的關鍵階段。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其年齡、身體、性格、思想、學識等各方面都經歷著跨度較大的變化。學生不但需要在課堂內打下堅實的基礎,也需要從課外獲得廣博知識。其主要是閱讀古今中外的各類作品。為此就要開辟學生閱覽室,讓他們在良好的場所閱讀圖書、報刊資料,逐漸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三、積極引導,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要正確選擇課外讀物,而中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在當前浩如煙海“良莠”并存的課外讀物中,我們根據需要選擇一些思想內容健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的書,課內學習有關的讀物,談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養、介紹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著作,也要讀一些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學》《少年文藝》《中學生閱讀》《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閱讀與鑒賞》《閱讀與寫作》等刊物中的優秀文章。還要適當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革命領袖、名人、英雄人物的傳記《名人傳記》《名人錄》和一些介紹新知識、新科學、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學小品《科學世界》《求知與探索》《飛碟探索》等,以擴大知識面以及圖書展覽,進行直觀宣傳,使一些五顏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種題材的優秀作品,使學生眼饞手癢,使他們認識到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書世界。從而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和興趣,使他們逐漸接近圖書館,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到圖書館借閱各種書籍,加深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而有細致的工作。在培養閱讀興趣過程中,內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樣的,還需要多下點功夫。作為一名中學圖書館工作者,為了提高教育質量,讓更多師生得到更多的好書,指導學生閱讀,培養課外閱讀興趣,以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合格的人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努力做好為讀者服務的本職工作,使課外閱讀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一、反思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練地道出了關于閱讀的要義——我想無論如何,在教書先生的學堂是破不了萬卷書的,唯有在學堂外也即今天的課堂外才有可能去讀成千上萬卷的書,也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是美國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過對寫作與課外閱讀的關系進行長期調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與中國古人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然而我們既丟掉了優秀的傳統,也沒有借鑒外國學者的先進理念,卻走進了講課文講作文“唯講是上”的死胡同,在“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體看來,對課外閱讀的忽視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大硬傷:無趣和貧乏。“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現在有一種現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家長和學校都把學生束縛在教材中,不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孰不知,這就切斷了學生了解生活和社會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劉國正先生的這段話十分清楚地闡明了輕視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在閉塞中壓抑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即抑制了學習的興趣。在許多地方和學校,語文課成為學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歡迎的課。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無疑為語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這正是我們長期以來不重視課外閱讀所付出的最慘重的代價。
另外,忽略課外閱讀致使學生囿于狹小的“課本”空間,成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貧血癥”,從而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總是同樣的答案,作文中總是同樣的思路同樣的材料,甚至是同樣的假話、空話和套話,孰不知這一惡果的釀造正是我們自身的失誤。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這個工具,要掌握得好,運用得好,首先必須手中握有豐富的材料,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古人一直強調多讀,他們認為只有多讀,才能善寫。他們不主張狹窄,主張廣博。”“多讀”“廣博”正是課外閱讀所承載的任務,要治愈語文的致命傷“貧乏”,唯一的藥方就是走進課外閱讀。
二、實踐篇
基于在語文大討論中的反思,基于對語文高考命題原則“知識點在課內,題在課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學生(尤其是筆者所在學校生源為三類)因閱讀少而文化底蘊淺,因廣東白話的影響而語感差的現狀,為適應高考改革形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把抓好課外閱讀作為突破口,從1998年起在高三這個敏感的雷區大膽進行了嘗試和摸索,連續四屆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其中也包含考試能力)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
我嘗試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徑可概括為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
一、喜愛一本雜志。推薦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人文性較強、國內知名度和發行量最大的雜志《讀者》為日常讀物(也可選擇《青年文摘》《視野》《中國青年》等),并開展“讀《讀者》評《讀者》”課前演講活動,學期結束將演講稿由學生自行設計、編輯、打印、裝訂結集為作品集。每期《讀者》約15萬字,一年24期,約360萬字。
二、欣賞一個作家。買或借自己喜愛的作家作品,潛心閱讀,高三一年內讀所喜歡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萬字,加深對作家的感情,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三、輯錄一本《作品精選》。每周選擇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給予點評,并寫出喜歡的理由。文體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約有3萬字。
四、推薦一篇好文章。每周輪流由一名同學給全班推薦一篇自己欣賞的好文章,要求寫出百字左右的推薦語,印發給全班閱讀,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體不限。一學年全班累計有6萬字。
五、做一系列專題對比閱讀。借《語文學習》雜志上的“閱讀新空間”欄目,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共進行了如下10個專題:
1.傾心閱讀(關于讀書與人生)
2.音樂之聲(關于音樂與人生)
3.學會傾聽(關于感悟自然)
4.品讀文化雕塑(關于文人與古跡)
5.風景的再造(關于唐詩宋詞散文化)
6.最后的家園(關于環保)
7.感受奧運(關于奧運會與體育文化)
8.瘋狂足球(關于足球、球星與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語言的藝術
以上每個專題各由3篇同一話題不同角度的文章組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適于對比。每個專題約有6000字,共計6萬字。利用課外輔導課進行。
閱讀“五個一工程”的嘗試實驗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之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在高三讀《讀者》成為學生學習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據班主任反映,在學習之余學生借讀《讀者》做調節的為最多。在調查中有50%的同學能期期必買必讀,有90.2%的同學讀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還有不少同學課桌上同時有幾份雜志,閱讀興趣高漲,閱讀蔚然成風。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選抄佳作時,有許多學生一次抄10頁以上甚至20頁,我勸他們不要因此而費太多時間,應適可而止時,他們竟風趣地說:“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喜歡,你管不了。”在學生離校前的調查中,有95.8%的同學認為經過高三一年的培養,已基本養成了經常閱讀的習慣,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完成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語感能力。北師大博導劉錫慶教授強調,一個人學語言,第一是靠積累。閱讀“五個一工程”一年提供給學生的閱讀總量達到了近400萬字,有60%的同學閱讀總量達到了300萬字以上,有30%的同學達到200萬字以上,其余同學也在100萬字左右,遠遠超過了新大綱要求高中三年閱讀300萬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學年的課外閱讀量在20萬字以上的只有9.85%,10萬字以下的卻有70.4%,而每學期的課外閱讀量在3萬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達36.6%。300萬與10萬之比是30倍,300萬與3萬之比竟達100倍,而這又是在學業最緊張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對如此大量的閱讀要求持贊成的同學高達97.2%,認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贊成的為0。有85%的同學認為閱讀開闊了視野。有57.7%的同學認為增強了對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養語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學認為提高了分析和鑒賞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要習得以‘人治’為主要特征的漢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素材,培養語感是一條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五個一工程”閱讀中“讀讀—說說—抄抄—背背—寫寫—講講”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時下被語文界認同的語感培養模式。
第三,順應了教育改革,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講析”為主要特征的課堂閱讀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學生當成純粹的“聽客”或“看客”,消磨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五個一工程”閱讀給予學生極大的主動性,課外閱讀的性質就決定了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無論是“喜歡一份雜志”“欣賞一個作家”,還是評《讀者》演講,推薦文章和選抄文章,都突出一個“自己”,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決不替代學生,老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者。即使是“專題對比閱讀”,也是以學生閱讀、交流、討論為主。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習的主人的強烈優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語文空間。令人驚訝的是曾經不喜歡的魯迅成為學生的最愛,錢鐘書、沈從文、托爾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學生經常談論的作家。原先在自習課看不到學語文的狀況極大地改變為人人都在學語文,致使其他學科羨慕不已。而當高三的課外輔導課在學科安排上有沖突時,學生總是以最快最急切的聲音呼喚語文課。在多次問卷調查中,語文課總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歡迎的課。
第四,高考結碩果。盡管素質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評判老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禁得起高考檢驗的教改實驗才能得到學校、家長和同行的認可。令人欣慰的是在進行課外閱讀“五個一工程”實驗的四年中,實驗學生的高考成績年年有進步,屆屆有突破。1999屆有4位同學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屆政史地班平均分達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級9名本科生的語文成績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語文的受益者;2001屆政史地班均分創歷史新高達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屆理化班和生物外語班均分均達530分,較上年提高30分,創學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這些成績的取得,我想主要應歸功于課外閱讀,2000屆幾位學生戲稱自己的本科是讀《讀者》讀來的,戲言中有真意。2000屆王雁聲同學回北京參加高考,語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優異成績(最高為140分),她說堅持讀《讀者》,愛讀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為大量閱讀、少做練習會影響考試成績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強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基本標尺的《讀者》作為國內最具人性、最具溫情的雜志,被讀者喻為“溫暖靈魂的陽光”。余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讀者》:“它的大多數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許多普通人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這些美好并不壯麗卻純凈得不羼雜質,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獨立的精神天地;執掌這個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劇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訴苦人或抗擊者,而是心靈光亮的點燃者。”難怪學生中有80%把《讀者》選為自己最喜歡的一份雜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發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學生喜歡的作家魯迅、沈從文、錢鐘書、朱自清、巴金、托爾斯泰、哈代、莎士比亞……無不是人性的化身。10個專題閱讀所選的文章也都與文化與人生相關,學生推薦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鐘錦云同學在《滿溪流水香》的推薦語中寫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撓而勇往直前,那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生活著的人的我們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們用心去把握那股沖勁,那么當深度、廣度、純熟度合并為一時,便再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的阻礙了。”在選抄點評自己喜歡的文章時,同學們更是自由地抒發出了一些對人生的體驗和理解。“一臺破舊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愛的結晶,物件因為愛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為愛而充滿生氣,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滿眼都是愛!”“文章是隨性隨心的東西,它的美需要共鳴和應和的。凡事只求不負心,不負心,便有了寧靜;而寧靜,恰是綿延的源泉。”這兩段文字分別是周家榮和鐘玉清兩位同學對《滿眼都是愛》和《缺口》寫的點評,課堂是教不出這種體悟的。在學生評價課外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時,“有書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閱讀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選擇率高達90%,學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課外閱讀的一種必然收獲和最大收獲。
三、啟迪篇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得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獲得良好的效果,從四年的實踐體會來看,以下五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激發興趣是前提,養成習慣是最終目標。國際閱讀協會把“鼓勵人們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而努力”作為根本宗旨。語文教學的“叛徒”——復旦附中教師黃玉峰自豪地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生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養成習慣的前提是激發興趣,使學生對讀書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地去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中學生年齡增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欲了解社會,關心天下事,要求探討人生的價值;他們課業繁重,開始人生的煩悶,欲尋求解脫,愉悅自我心情,調整生活節律;他們還想提高修養,涵養氣質。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導學生投入課外閱讀的內在有利因素。還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閱讀的積累可強化語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語文成績。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積極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積累是首要任務。實現積累要達到三個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學者將語文教學的問題歸納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閱讀量少。新大綱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分別要達到400萬字和300萬字,就是對量的要求。量的保證,才能帶來質的變化。二是范圍要廣,閱讀視野要開闊。劉錫慶教授提出:“經典名作和有興趣的好書,或應讀、可讀之書等,都可以盡興去讀,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賈平凹也建議:“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筑、美術、樂理……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讀者》雜志視野的開闊和涉及領域的廣泛性是獲讀者好評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稱為“百科雜志”。三是要堅持長期性。課外閱讀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是一點一滴積累所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期間的邊角料時間或休息日來閱讀。語文閱讀還要積極與其他課爭搶學生的時間領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主動讓時間給數理化和外語。也不能給學生沒時間的借口。高三學生尚且一年能讀300萬字,其他年級更無理由不讀多一些。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時間如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茍子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堅持就是勝利。
第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閱讀要體現自由性。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的語文教學班與學生達成共識突出一個“自己”:靠自己看書,靠自己領悟,靠自己修煉;讓學生自己看書,和古人對話,和外國人對話,自己升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不可逆轉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師應充分地相信學生無限的潛能,尊重學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體味人生。只有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越學越要學。
第四,閱讀的讀物和方式要多樣化,切忌單一。課外閱讀的讀物應允許在統一中求個性,閱讀的方式要在穩定中有變化。在“五個一工程”閱讀嘗試中,“最喜愛的雜志”以《讀者》為主,也允許選擇《青年文摘》等;“欣賞一個作家”任學生自由選擇,不求一致;“課前評《讀者》演講”因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力和心理素質能力而受歡迎;“推薦一篇文章”因同齡人推薦,更有知音之感,并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大受賞識;“系列專題閱讀”則因開闊了閱讀的視野得到70%同學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學生反對的“每周抄寫并點評自己喜愛的一篇文章”的閱讀方式也僅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種享受”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維護和認可。讓名著經典與雜志時文并存,讀寫抄評與聽說論辯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多樣中獲得豐富,在豐富中擁有厚實,在厚實中求知欲得到滿足,從而保持經久不衰的閱讀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師大王尚文教授認為,語文界數十年高舉語文的工具性,致使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嚴重流失,應當掀起以突出人文性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課外閱讀在尊重學生閱讀的選擇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閱讀那些充滿人性,關注人類命運和地球家園,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具有正義感,愛好和平,擁有愛心和溫情的報刊雜志書籍,尤其要誘導學生與那些人類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魯迅、曹禺、巴金等大師對話,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培養起他們對人的終極關懷,奠定堅實的人文底蘊。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倘若通過課外閱讀,讓每一個學生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那么便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也實現了閱讀的終極價值。
內容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來源,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育。圖書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圖書館要改變陳舊的管理思想、服務方式,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充分發揮教育、知識信息等優勢,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培養;興趣
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只有把握各個時期的閱讀行為,分析各個階段的閱讀需要,才能較為準確地掌握他們各個階段的閱讀動機,從而在讀者工作中掌握主動,指導課外閱讀。
培養課外閱讀興趣是圖書館讀者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讀者的閱讀興趣千差萬別,要培養他們好的閱讀興趣,有針對性地做到符合讀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讀者,研究讀者的學習心理、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和愛好。
讀者的學習心理,閱讀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會因素、職業、年齡以及個人興趣愛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會直接影響到讀者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閱讀的能力。
閱讀動機是反映閱讀需要引起興趣的行為,并為了達到一定的閱讀目的的內在原因。培養讀者的閱讀動機,首先是通過閱讀目的,激發讀者的閱讀,通過閱讀的過程,調節個人的閱讀活動,引向一定不變的方向。同時還要不斷創造各種“誘因”來引發讀者,培養讀者閱讀動機。中學生尚未正式進入社會,職業尚未定向,知識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還不成熟。因而,他們的閱讀目的只能是為了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而做好準備,主要是做好知識能力、行為思想方面的準備。圖書館就要開展有計劃、有目的地輔導學生課外閱讀,開展各種座談會、報告會、圖書展覽等來激發學生,把直接、間接主導和輔導的結合起來,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人格。
閱讀興趣也是人們獲取知識、研究問題、探索未知的一種認識傾向和心理素質,是人們對閱讀某種出版物的一種特殊的情緒傾向。培養讀者閱讀興趣是圖書館當今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讀者閱讀興趣呢?由于個人的興趣、愛好、文化水平和年齡差別,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讀者閱讀興趣是有它的廣泛性、深刻性、選擇性及自覺性。讀者閱讀興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實踐的需要而決定,亦受社會政治、經濟、社會職業、活動、環境、個人興趣愛好等影響而產生的興趣。而中學生的閱讀往往憑興趣,隨意瀏覽,遇到什么看什么,沒有一定的閱讀目的。因此,閱讀起來缺乏方向性和系統性,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有些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選擇有益身心健康的優秀讀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以上的特點,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給予創造條件,根據不同愛好興趣,提供不同的讀物,并提供一些愛好以外的讀物,作參考閱讀,培養學生的多種閱讀興趣,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手段。
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不僅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擴大知識興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還能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中學生閱讀興趣亦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他們二者能夠有機結合。能夠使閱讀興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培養課外閱讀興趣。首先要做好:
一、學校圖書館應為師生提供學習資料
現在的課程結構是由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組成。除了必修課以外,選修課有知識類(實用知識和理論知識)、技能課(家電、電腦)和體、藝類(體育活動和藝術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學習等多種類型。活動課也將是豐富多樣的。因此,圖書館要為新的課程結構、新的教學內容提供多種學習資料,要按上述教學內容和要求,添置各類課外讀物供師生閱讀。
二、搞好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和閱讀能力
中學時期是人生里程的關鍵階段。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其年齡、身體、性格、思想、學識等各方面都經歷著跨度較大的變化。學生不但需要在課堂內打下堅實的基礎,也需要從課外獲得廣博知識。其主要是閱讀古今中外的各類作品。為此就要開辟學生閱覽室,讓他們在良好的場所閱讀圖書、報刊資料,逐漸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三、積極引導,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要正確選擇課外讀物,而中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在當前浩如煙海“良莠”并存的課外讀物中,我們根據需要選擇一些思想內容健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的書,課內學習有關的讀物,談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養、介紹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著作,也要讀一些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學》《少年文藝》《中學生閱讀》《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閱讀與鑒賞》《閱讀與寫作》等刊物中的優秀文章。還要適當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革命領袖、名人、英雄人物的傳記《名人傳記》《名人錄》和一些介紹新知識、新科學、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學小品《科學世界》《求知與探索》《飛碟探索》等,以擴大知識面以及圖書展覽,進行直觀宣傳,使一些五顏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種題材的優秀作品,使學生眼饞手癢,使他們認識到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書世界。從而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和興趣,使他們逐漸接近圖書館,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到圖書館借閱各種書籍,加深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而有細致的工作。在培養閱讀興趣過程中,內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樣的,還需要多下點功夫。作為一名中學圖書館工作者,為了提高教育質量,讓更多師生得到更多的好書,指導學生閱讀,培養課外閱讀興趣,以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合格的人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努力做好為讀者服務的本職工作,使課外閱讀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摘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新課程改革對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探討初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能力;技能;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要學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正確閱讀教科書,學會歸納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和鑒別各種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探討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1.創設情境,提升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為此,教師應該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如運用教材中的導圖、章首語、插圖等創設問題情境。現在初中物理教科書的每一章節都有導圖、章首語和插圖,形象生動,充滿了人文氣息,符合廣大初中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巧妙利用這些有利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在教學《聲現象》(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一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海豚發聲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分析為什么人聽不到海豚之間交流的聲音,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習慣
習慣,就是為了完成某一類型行動的需要,多次重復某一行為(或方式)使得動作趨向于自動化、穩固的行為習性。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注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在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教師可以提供導學案,引導學生預習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通過預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和學習興趣。為了提高預習效果,教師在新課開始之前,應該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導學案,為學生提供閱讀提綱和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應該注意問題的概括性、啟發性、針對性,形式上可以采用問答式、填空式、計算式等。在課堂教學前,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如通過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通過學生對導學案中的習題的解答情況,分析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在教學《摩擦力》時,教師可以這樣為學生擬定預習提綱:①摩擦力是什么?滑動摩擦力又是什么?②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突出木塊是在木板上做勻速運動?為什么要通過彈簧測力計拉木板,并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③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過預習提綱,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探索問題的答案,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多方實踐,提高閱讀技能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提高閱讀技巧。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抓關鍵詞,增強閱讀效果。例如,在講述“阿基米德定律”的時候,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抓住“浮力的大小”“浸”“排開”等字詞。其中,“浸”是原理發生的條件,“排開液體應承受的重力”“浮力的大小”是理解把握阿基米德定律的關鍵。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分析理解,學生對“阿基米德定律”的內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運用定律時就不容易出錯。教師還應該教會學生分析語句結構。當學生閱讀到結構比較復雜的長句時,可以分析句子的主、謂、賓和定、狀、補。最后,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通過某一章節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結合課本內容,列出本章的知識結構,并通過知識結構表,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縱橫對比、前后聯系,使零碎的知識條理化.
作者:梁清源 單位:北流市石窩鎮初級中學
摘要:在初中歷史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文章結合筆者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介紹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一、引言
教育部頒布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閱讀能力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在日常歷史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積極轉變思維,認識到歷史學習必須加強學生對史料閱讀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2001年修訂后的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編排有序、圖文并茂、重難點突出,需要學生自主閱讀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課前提示(導入框),放在每課最前面的方框內,以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詩歌、文物、圖畫等形式呈現,便于把師生帶入正文的學習;第二,正文,也就是課文,是學生閱讀的主要內容,既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線索,又補充大量史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第三,穿插許多圖表和注解,形象直觀地再現歷史情境,便于學生感知;第四,利用黑體字(即豎排字)引用大量文獻資料,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真實性;第五,設置了許多課內動腦筋和課后活動探究題,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第六,課后附設諸多自由閱讀卡,擴展與課本有關的歷史知識。這樣的教材安排,增強了課本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對學生而言,是比較符合口味的,對教師而言,可以把課本作為培養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范本。
二、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導
1.對照課文子目,閱讀課前提示
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每課前面都有課前提示(導入框),主要概述本課主要內容和幫助教師引入正文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照課本子目閱讀課前提示,明確本課主要內容,并在出示學習目標時,突出“重點、難點目標”,點明三維目標時,突出“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強調貫串整個初中歷史課本的主線:以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以歷史事件為綱,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大字和小字相結合閱讀
大小字結合,小字多于大字,內容富有彈性,是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的一大特點。大字言簡意賅,但結論性比較強,學生不易理解。小字則是對大字的補充,尤其是課后附設的自由閱讀卡,多姿多彩,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拓展歷史知識。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把大字和小字結合起來閱讀,加深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結論的理解。例如,學習七年級歷史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一課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涉及到經濟術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明朝小說《醒世恒言》里描寫的施復夫婦發家致富的故事,了解當時一些小手工者發展成為早期資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變為大型手工工場的過程,就不難理解課本出現的“機戶“機工”“機房”三個歷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3.文字和圖表相結合閱讀
圖表文并茂,以圖表佐證文字或直接敘史或充實文字等是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點。學生喜歡看圖,但往往膚于淺表,抓不住圖中反映的問題,或者僅僅看圖,而忽視文字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把看圖和閱讀文字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學習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中“凡爾賽體系”這一目內容時,對“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的新秩序”這一結論,學生在空間概念上是難以理解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兩幅地圖,通過對比,就能從空間看出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前后勢力范圍發生的變化,從而就弄明白了“凡爾賽體系”確立的統治新秩序。
4.講練結合閱讀黑體字
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幾乎每課中都有黑體字(豎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既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真實性,同時也是學生平時考試或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這些黑體字,還要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弄清意思。同時,要根據文獻資料,設置一定問題,加強訓練,提高學生閱讀和解決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能力。
5.整理課堂筆記
學生整理課堂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的過程。教師應以規范的板書和醒目的提綱進行示范,指導學生領會知識要點,建立知識體系。學生在整理課堂筆記時,教師指導學生既要記住知識點,也要記住重點、難點和疑點,而且要簡明扼要抓住關鍵“字”“詞”“句”。這樣,學生既歸納整理了課堂筆記,也提高了識記效果和閱讀能力。
三、結束語
初中學生具有愛看圖、愛發問、愛動手等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積極性,盡量為他們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閱讀。同時,教師要抓住初中學生的閱讀心理,精心設計閱讀模式,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加強對他們的閱讀指導,讓他們逐漸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為他們以后的歷史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作者:陳庚
高中英語教學目標對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都有要求。但就中國的英語學習環境來說,學生的英語能力主要是通過“讀”來獲得,“讀”即我們常見的英語閱讀。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要求主要包括單詞的掌握、語法的理解以及文章結構、主旨和背景的領會。筆者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做出一些總結和分析,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探討。
一、目前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總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大問題。首先是教師的教學模式問題。過去的英語教學多通過“朗讀翻譯練習”的途徑進行,容易形成“灌輸式”教學,從而導致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握英語閱讀的要領以及影響教學質量。另外一方面,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語言學習能力、個人性格特點對英語閱讀教學至關重要,然而,教師往往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角色及其特點。
二、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筆者針對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結合自身經驗和思考,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采取“學生先理解,老師再講解”策略
為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老師可先讓學生自我閱讀,利用已有知識背景詮釋文章,在學生已把握文章大意后,老師進行講解。在加深學生對文章印象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從而保證了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例如,在學習高中英語文章《HowtoImproveYourStudyHabits》時,老師可先與學生開展關于文章題目含義的互動,發散學生思維。在學生形成“StudyHabits”的思考模式的基礎上,規定在15分鐘內完成閱讀。另外,可利用5分鐘讓學生自由討論以及分享文章中提到的“StudyHabits”。最后,進行逐句講解、翻譯,讓學生充分參與。
(二)授予閱讀基本技能,讓學生自主完成細讀環節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語法是溝通詞匯和文章的橋梁。因此,要高效率地完成英語閱讀,必須在擴大學生詞匯量的基礎上完善語法知識的教學。另外,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時,存在許多閱讀技巧方面的缺陷,老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發現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措施。例如,在學習高中英語文章《Sailingtheoceans》時,老師可首先通過直接介紹法、猜詞法、形象法或多媒體展現法向學生介紹本文涉及的新詞。如“voyage、deposit、exploration”等,保證學生能完全把握新詞匯的含義和用法。其次,老師需先通篇把握文章包含的語法點,根據其難度、重要程度分層,并在課堂上輕重有序地介紹和強調。如《Sailingtheoceans》一文中,關鍵語法點為謂語,主要要求學生把握謂語的分類和應用。老師可以文中句子為例,提煉出使用謂語的一般方法,并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引申造句,從而構建學生關于謂語知識的框架,以獨立完成文章其他部分的細讀。
(三)口頭重述文章,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有效的英語閱讀不僅在于對詞、句等細節的理解,全文的把握和頓悟也很重要。因此,老師可在完成詞、句以及語法的細讀教學環節后,設置課堂活動,如使學生用英語重新敘述課文內容、對課文進行創意延伸等。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閱讀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符合新課程教學宗旨。例如,在學習《JourneydowntheMeKong》一文時,可在學生完成基礎學習任務后,設置分享活動環節。首先,令學生用兩句話復述全文,復述的側重點可根據學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另外,可讓學生回憶旅行經驗,以《JourneyDownTheMeKong》為模板,結合自身情況敘述旅游經歷,如“JourneyDownTheYellowRiver”等。
三、結束語
英語閱讀能力需要長期培養。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采取科學、有效、適宜的策略,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思維模式,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與時俱進,向學生呈現與當代科技、經濟、文化等有關的英語閱讀素材,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為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奠定基礎。總而言之,新課程視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應集效率、質量、創新為一體,培養學生符合時代要求的英語運用能力。
作者:李瑞 單位:通遼市奈曼旗實驗中學
一、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
初中語文閱讀其實是教師與學生就文章進行交流,閱讀是交流的媒介。但是由于師生之間存在年齡、認知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師生之間的閱讀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應當了解學生認知和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規律,切實貫徹初中語文閱讀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下介紹幾點教學原則:第一,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原則。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可選取教材中一些經典的并且容易理解的文章來作為案例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的信心,也為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原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課內知識和課外的生活實際,將一些處事方法、思想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多關注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品質和素養。第三,理解文章整體結構和首尾呼應的原則。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結構的分析,注意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呼應,注意文中過渡句和過渡段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
(二)以教學目的為準則,挖掘對學生有益的教學內容
語文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點學科,語文課具有綜合性和聯系其他學科的特點,因此學好語文課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起到了基礎的作用,因而合適的、良好的教學內容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仔細研究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選擇最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教學內容。教師只有深入教材理解和把握,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和喜愛,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挖掘對學生有益的教學內容,才能逐漸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實現教學目的。
(三)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順序,提高學生注意力
合理安排教學順序,有利于明確教學目的,避免課堂上出現沒頭沒尾的現象。在安排教學順序時,應當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堅持符合學生認知事物的原則,突出教學重點,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提高效率。
(四)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感情進行閱讀
情感是事物之間進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初中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語文教師既是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文章作者情感的疏導者,每一篇文章都會蘊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學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要求,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五)掌握語文閱讀教學的手段和方法
1.增強語文課堂氣氛,激發初中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語文閱讀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共同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平等看待學生,學生必須尊重語文教師,才能制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氣氛。在課堂上,教師要認真地幫助初中生融入作者的世界里,感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一個合理而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意識地發表感想,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2.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素質
在進行課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碰到生僻字詞,這時教師不應該幫助學生認識生僻字詞,而應教導學生要自覺使用語文工具書和相關文章資料進行查詢,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能夠獨立地完成課堂任務,提高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二、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不斷地更新現有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以及真正從文本出發進行閱讀教學,以此有效地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對閱讀學習充滿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者:徐平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施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