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6 11:23: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思想品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初級中學課程體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教師和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課堂中,如何在課堂上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斷揣摩的問題。
一、環境是前提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對教師而言,首先就要在教學中 “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的方向。新課改所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合作學習的課堂,體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感受與情感流露,是教師、學生、學習內容與環境之間的全新整合,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情感與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學習生長與發展狀態的優化。這樣,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就形成了平等對話、信息多方交流、師生互助、師生與文本互動的格局,新型的師生平等關系也就構成了愉快、輕松、民主、自由的學習環境。同時要對學生進行評價與鼓勵,激勵既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種教學氛圍。這也就是新課改強調的“課堂小組評價”。
二、精心設計是關鍵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精心的設計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例如在講到環境保護活動課時,我首先口述新聞聯播中播放的北方受到沙塵暴襲擊的案例,然后提出四個問題:第一,這個案例反映了我國目前存在什么問題?第二,北方遭受沙塵暴襲擊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認為國家應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第四,而對這個問題,作為青少年學生應做些什么?讓學生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分析、討論、交流和評價,結果同學們興趣高漲,思路大開,討論積極,表達了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觀點。整個課堂完全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三、教師是“導演”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承擔“主演”的角色,學生是觀眾,采取教師滿堂灌,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新課程背景下給教師的定位是:教師要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即教師要成為導演。教師的主導性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主體”和“客體”之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據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活動課,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活動內容,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如收集活動過程的信息,加工處理所收集的信息資料,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與活動,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識,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為認識社會、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四、激發興趣是策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充分注意運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我們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體、投影、錄音等教學輔助用具,設置巧妙的懸念、組織競賽、動手實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創設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變為主動學,達到快樂學的境界。
五、聯系實際是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課既包括貼近學生生活、思想實際的內容,又包括反映社會發展、國計民生的內容,可以說,它與時代、社會、青少年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教師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緊密結合起來,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情感因素,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教師的授課只注重課本教材知識的傳授,而根本不與生活結合,使得思想品德課堂與現實生活有了距離,學生也不喜歡這樣枯燥的教學過程,甚至感到很厭煩。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講授,拉近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既讓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又落實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在講授“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時,教師可以講現在的釣魚島和朝鮮的核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關心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這些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就要把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小組的合作交流探索中成長,把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有機融合,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平等的情感環境中學習,從而激發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效率,落實課堂效果。
知識的掌握運用與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構成個體的心理面貌,又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關系問題是教育實踐者很難把握的一個課題。
下面就此試談幾點看法與同行商榷。
第一,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統一性。
首先,傳授知識的過程和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共存在于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不僅要傳授知識,同時還要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世界觀的基礎,以及促使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發展。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思想品德是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形成的心理個性,兩者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統一,而實現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其次,傳授知識過程與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是相互滲透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要解決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問題,而態度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學生正是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態度;傳授知識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態度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證。
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課教師要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思想品德教育過程浸透知識傳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離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
第二,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異性。
首先,從二者形式而言,傳授知識是依據知識本身的系統性,結合學生思維發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學生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識的過程。
以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廣度與深度來判斷智育高低,具有相對穩步發展屬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轉化的過程。四種基本因素的協調與平衡的過程意味著反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反復是在新的基礎上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復屬性。
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學過程,但是,同一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不同側面并不是完全同步發展,往往出現“智高德劣”或“智低德優”的現象。
其次,知識內容直接受生產力的制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受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生產關系制約,反映統治階級的立場觀點,因此帶有一定的階級性。
第三,正確認識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問題。
在教育實踐中,有人認為“學生的知識學多了,自然明事理”。這種教學態度強調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統一性,但是,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還存在差異性。知、情、意三種因素可以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實現,道德行為則要求進行行為訓練,一般內容包括:道德動機的激發,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意志的培養。“學生的知識學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錯誤認識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結構中的道德認識,抹煞了道德為行訓練的作用,教育結果往往出現言行脫節,道理會講,但實際道德行為沒有。
在教育實踐中,還有人認為:學科教師只講學科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師及班主任的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這種教學態度片面強調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之間的差異性,忽視了二者的統一性。教師是培養學生的專職人員,既要傳授知識,又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分工明確”的錯誤態度不僅沒有看到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統一性,而且把教育簡單化了。
只有正確認識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之間的統一性、差異性,我們教育工作者才會做到知識教學時,不斷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帶有明確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識;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不缺乏知識運用,而做到論據確鑿,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說教,努力做到教書育人,實現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
內容摘要: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聯系。政治教材中有許多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抽象的,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教材知識成為“一潭死水”,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課堂教學只有聯系生活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將課堂生活化,才能使學生獲得的理性知識變得鮮活,充滿生命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堂生活化
一、生活化課堂的含義及理論淵源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反思的結果,是適應新課改的重要措施。
課堂教學生活化即指要把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作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味著課堂教學既需要關注個體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構個體的可能生活。
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論根源于美國教育學者杜威的實用主義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力理論。在陶行知看來, 生活無時不變, 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營,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故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學校”意味著學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會, 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打破封閉的學校教育。
二、思想品德課呼喚課堂生活化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材內容比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也往往都是強調理論觀點的灌輸和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解、體驗和感悟。這種脫離生活的理論說教,淡化了思想品德課固有的科學內涵,很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生活化課堂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關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知識的應用意識。這也是創建生活化課堂的內涵。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落實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課程生活化”的理念呢?為此本人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三、對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的實踐與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堅持一個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也就是是把思想品德課中的抽象理論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課程內容,從而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
(一)平時注意積累素材,以備后時之需。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聯系,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能只重視對教材知識的傳授,而應把課內知識的學習與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世界結合起來,用所學知識去觀察、分析、思考并解決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教師和學生在平時就要關注社會與生活。我的做法是做素材本,自己做,同時也鼓勵學生做。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東西還是需要我們去記下來,特別是現在有了電腦的幫助,搜集材料就更加方便、容易。對于學生,我的要求是每日一篇,可以是身邊有感觸的事,可以是新聞報道,范圍廣泛: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但不是簡單的摘抄,一定要體現出自己的看法。學生既可以自己加評論,也可以對這個材料提出有深度的問題然后去探尋答案。這種做法,經過證明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講授新課時,還能向大家提供材料或案例。
(二)結合社會熱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是有興趣的。結合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導入新課,不但可以使學生所學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求知的內驅力。如現階段學生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的房屋拆遷、物價上漲、職工下崗、貧富懸殊等問題,或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的腐敗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中學生也是關心的,但限于能力又無法搞清,如果放任不管,學生容易形成錯誤的意識和觀念。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教案時,緊密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設計好問題,鼓勵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討論、辯論、布置展覽等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探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思考性,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觀點,并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珍愛生命”時,我列舉了最近幾年出現的”虐貓事件”以及有人拋家舍業收養流浪貓這兩個案例,以鮮明的反差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 引導學生進行了熱烈討論,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培養學生人文主義的情懷;在講“公民的財產所有權”時,我引用那幅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照片《重慶最牛的釘子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結合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剛剛通過的《物權法》這樣一個大背景,說明我國法 律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
(三)編排小品,創設課堂真情境。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社會體驗、生活體驗,注意創設現實生活情境,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保持教學的時代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所學知識能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和鞏固。
我鼓勵學生成立一個班級劇社,每周根據所學內容來編排小品,既將學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實現,又為學習提供了幫助。例如,在講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將一個學生在一天中的遭遇編成小品,而他所經歷的恰恰是平時學生經常遭遇卻又不注意反思的,引起學生在道德情感上的碰撞,從而學會去尊重社會中的其他人。巧妙地將這種“小我”的實際和“大社會”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注重鄉土教育,引導學生愛家愛國。
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在此過程中可有機地和鄉土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
比如,在學習“世界各地的文化習俗”時,要求學生首先對本地區的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禮節、風土人情等進行了調查,又通過網絡、報刊等搜集了其他國家的民俗,不僅增進了見聞,學會了如何對待外來的文化,對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也進行了保護和傳承。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發揮了學習活動主體的角色,不僅學會了學習,而且學會了合作;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創造。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活動結合起來,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識變成了完全知識。同時,活動的開展也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在課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
當然,要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不是容易的,特別是在當前考試成績還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成績與能力的統一對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挑戰。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多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心理特征;深入學生當中,掌握能與學生共鳴的生活素材;不斷地學習,多接觸新生事物,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不要讓生活化把我們難倒了。
總之,教師只有多發揮些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生活實際、社會生活實際,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摘要:小學思品課是對小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內容涵蓋“個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范”諸方面。每一主面的教學均須實現認知、情感、行為三大目標。換句話說,最終要解決小學生“該怎么做”、“愿怎么做”、“能怎么做”的問題。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結構、行為習慣和思品課的特殊使命,知識講授不宜繁難艱深,情感引導不能空洞說教,行為養成不應有名無實。而要想輕松愉悅、了無痕跡地實現目標,每堂課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端,要找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既能暗示即將學習的內容,又能激發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關鍵詞:思想品德 新課導入
學習《誠實守信》一課時,如果用《狼來了》這個古老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開端,學生很容易明白不誠信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這個道理,再順勢探討什么是誠實守信,做人為什么要誠實守信就變得易如反掌了。學習《勤勞節儉》一課時,可先講這樣一個故事:“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兩口一生都非常節儉,積累了相當多的財富。為了教育孩子,使家業一代代地傳下去,老兩口特意做了一塊大匾。上面刻了四個字:'勤勞節儉'。不久,老兩口都去世了。兩個兒子過不到一起,一定要分家另過。他們把所有的家產都一分為二,一個一半。最后剩下這塊大匾,怎么分呢?只得從當中一鋸兩半。老大分到'勤勞'這一半,從此他終日辛勤勞動,但卻忘記了'節儉',把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吃光花光了。老二分到了'節儉'那一半,從此他省吃儉用,但卻忘記了'勤勞',不久,便把分家時分到的東西都用光了。兩個人都過著窮苦的生活。”聽完后學生馬上就能明白:光勤勞不節儉不行,光節儉不勤勞也不行。教師順勢總結出:“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學生對此二者必須相互依存的關系便有了深刻的印象。
學習《有責任心》一課時,可先剖析對白求恩高度評價的作八個字:“毫不利已,專門利人。”“毫不利已”就是一點兒都不為自己考慮,“專門利人”意即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再簡要介紹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對待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典范。至此,學生一定會迫不急待地進一步閱讀課文中介紹的白求恩的故事,也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工作中是怎樣盡職盡責的。
學習《勤勞節儉》一課時,可先剖析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話:“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即成功,“破”即破敗、失敗;“勤儉”包括勤勞和節儉兩方面,“奢”即奢侈,也就是大手大腳、鋪張浪費。這句話產意思是勤儉是事業成功的保證,而鋪張浪費只能導致失敗。若再列舉歷史上或身邊的正反面事例加以闡述,學生會不明白勤儉的重要意義嗎?
學習《勤勞節儉》時,若能讓學生背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情商較低的學生也能激起對糧食的珍愛,對節儉的認同吧?學習《敬愛父母長輩》時,請學生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向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歌纏綿的意境或許能讓學生產生感謝母親的共鳴,從而激起敬愛父母長輩的情懷。若讓學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學生定能動感受到母愛的彌足珍貴。唱一唱:“那是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相信小學生也該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撫育后代的深情……
“有人問著名的電影導演謝晉:'你導演過許多部電影,最喜歡的是哪一部?'他說:'下一部。'有人問著名足球名星貝利:'你踢進了那么多球,最喜歡的是哪一個?'他回答說:'下一個。'這'下一部''下一個',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學生回答是不滿足于現狀,積極進取的精神時,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要學的新課題《積極進取》。
學習《自立自強》時,可嘗試這樣導入:“同學們,人都需要自立自強的精神。當體育健兒摘取金牌,五星紅旗飄揚在奧運賽場的時候;當登山隊員登上珠峰,五量紅旗飄揚在世界屋脊的時候;當科考隊員深入南極,五星紅旗飄揚在冰天雪地的時候。你有何感受?想過沒有他們是靠什么精神取得了成功?
現代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引入多媒體教學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教學《為人正直》時,可播放電視連續劇《包青天》中包振大義滅親、秉公斷案、不徇私情、執法如山的精彩片斷,來激起學生明辨是非、堅持原則、嫉惡如仇、趨真向善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思考:包公何以能如此正直坦蕩?本質在于無私無畏。這樣很容易就抓住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教學《助人為樂》時,可先播放電影《雷鋒》中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以及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踏著泥濘、冒著暴雨送大嫂回家的感人片斷,再引導學生思考:一個普通的解放軍戰士,既不圖名也不要利,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哦!原來他是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快樂,也就是“助人為樂”。于是學生明白了“助人為樂”的深層含義,再列舉大量事例讓學生辨析哪些是助人為樂,哪些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助人為樂,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學任務。
道德概念是構成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體實施思維操作的元件,是建構道德觀念的 骨架。學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思想品德素養。本文擬從四個方面談 談道德概念教學。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學水平
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概念教學水平,是以年級為縱軸螺旋上升的。這種漸趨推進的軌跡,是與學生的年齡增 長、生活經驗的日趨豐富,知識的增多和思維水平的發展相統一、相吻合的。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道德概念教學不能不帶有具體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以 下簡稱《大綱》)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屬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確定的行為模式,只 要憑借形象思維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學什么是“不嬌氣”,通過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來,撣去土;天氣冷 ,照常到戶外跑步做操……等直觀形象,然后引導學生從中領悟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就是“不嬌氣”的表現。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概括水平不高,這個年段還不可能進行嚴格意義的道德概念教學。
到了中年段,學生的思維有了較大發展,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維階段。一方面,他們借助形象的東西作支撐,通過概括和抽象,能夠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質特征。另 一方面,他們概括、抽象的能力還不太高,對道德概念的理解還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學時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級,隨著學生實踐活動的日益增多,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提 高。一些實驗表明,高年級兒童已經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據此,高年級 有可能對道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揭示得更準確、更全面。
以上談了思想品德課低、中、高三個年段道德概念教學的不同水平,下面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如“勇敢” 這個概念,按照《大綱》精神和教學要求,明顯區分為三個等級。低年段是結合兒童親身經歷和自己身邊的事 ,側重讓他們理解勇敢就要不膽小。中年段是提供兩類鮮明的形象,引導學生劃清“勇敢”與“蠻干”的界限 ,在此基礎上說明: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就是勇敢行為;如果僅僅為了顯示自己 ,行為后果對人對己都有害無益,就不是勇敢行為,而是逞強蠻干。高年段教學這個概念,是在透析榜樣人物 的心靈以及學生深深受到榜樣人物高尚情懷的感染后,再從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表 現為人們為了正義的事業,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了維護和捍衛真理,而不怕艱難和危險,甚至不怕犧牲 自己的生命。這個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課道德概念教學,是由初級水平逐步發展、上升到較高水平的。這 就要求我們善于分年段,認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學所應達到的“度”。中、高年級要防止起點過低,低年級 要避免拔高教學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
要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里建構道德概念,其教學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鞏固等三個環節。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有時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這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較為細膩的教學步驟,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適當擴充事實,給學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這是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即從列舉的具體事例中找出共同點。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礎上進行,主要是讓學生抽取、領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三)道德概念鞏固 主要是運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實際上是道德概念具體化的 過程。隨著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體化,都會促使對它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總之,道德概念的建構,要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經過多次反 復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學方法
對于道德概念教學,應當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呢?下面擇要介紹幾種方法。
(一)響鼓重錘法
道德概念是由詞語組成的。它的本質特征,有的就凝結在關鍵性詞語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終”這個概 念中,關鍵詞是一個“終”字。它點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廢,要做完做好。采用“響鼓重錘法”,就是 抓住這個“終”字,加大力度進行剖析,讓學生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領略該概念的內涵。
(二)情理協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內移入學生頭腦,既是主體道德思維的成果,也是學生情感選擇的結果。表達道德概念的 詞,一般帶有贊揚、喜愛或貶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評價性因素滲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學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納它時,就必須有相應的情感投入。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如教學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啟動認知因素,讓學生獲得“該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堅持做;不該 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認識外,還要調動情感因素,使學生從正負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獲得愉悅的體驗;管不住自己,就會出現過失、心情沮喪的體驗。像這樣借助認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學生才樂意接納并掌握這個概念。
(三)討論辨析法
對于比較復雜的道德概念,可圍繞設定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既“辨”又“析”,教師則伺機點撥,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內涵。例如,“助人為樂”概念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師先和同學們討論一位老大爺三次過馬路的事。
2.學生按照具體情況對教師設定的問題討論辨析:
(1)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一次要過馬路,李麗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正與一個人講話。老大爺說:“ 請說話的這位小朋友,扶我過馬路,好嗎?”李麗同學滿口答應,并迅速將老大爺攙扶過了馬路。老大爺向李 麗道謝。李麗說:“不用謝,我應該主動地幫您。”
(2)學生發言(略)
(3)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二次過馬路,魏銘站在老大爺身邊,魏銘想,這是一個機會,我把大爺攙扶過 去,肯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魏銘的想法對不對?
(4)學生發言(略)
(5)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三次過馬路,馮星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他趕忙上前攙扶大爺過了馬路。老大 爺向馮星道謝,馮星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他在作文中寫道:“我伴盲人老大爺安全過了馬路, 心里感到舒服和快樂。”
請同學們講講:馮星為什么要幫助老大爺,他幫助別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學生發言(略)
3.(教師借助反饋信息,對同學的討論進行小結)魏銘是為了圖表揚才幫助人,這不好。李麗是應別人 請求,才幫助人的,不是主動的。馮星是主動助人,當別人因獲得幫助而克服了困難,他感到快樂。
4.(抽象)通過這次討論辨析,我們明確了幫助別人 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得到報答和求助對方,也不是 為受到表揚和獎勵,而是為了解決別人的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樂,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們要從這個高度領會“助人為樂”的含義。
這個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題,讓學生討論辨析,通過一層層“剝皮”,一層層“過渡”后,學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質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學要強化運用
注重實踐性,是道德概念教學的又一特點。俗話說:經常用的鑰匙才是光閃閃的。學生對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遷移和活化。
怎樣增強道德概念運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訓練。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設計類型一般 有三種:其一是“變式”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式上有變化、而本質屬性不變的問題。借 助這類練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 式相似而本質屬性有別的問題,借助這類“似是而非”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 屬性。三是對概念間易混點的辨析,如對于“刻苦學習”與“主動學習”這兩個既有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 概念,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區分兩者的內涵,教師精心編制了一個選擇題:
請你從題后的幾個備選答案中,選擇出正確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讀書、做作業不用別人督促,落下的功課自己補上。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 B.主動學習)
2.夏天的蚊蟲很多,努努同學把腳放在裝滿水的腳盆里,目的是防蟲蚊,為的是多讀一會兒書。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 B.主動學習)
通過練習,顯化區別,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明確“刻苦學習”的側重點是刻苦認真, 而主動學習的內涵則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以上談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學水平,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教學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運用等問題。加強 道德概念教學,是落實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發展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需要,同時又是思想品德課教學論中需 要突破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應加大研究力度,為繼續探索、尋覓道德概念教學的客觀規律而努力。
思想品德課是讓學生把握道德認知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將德育知識等同于一般學科知識,進行簡單化的灌輸和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情緒感受和情感品質在道德內化過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課不能達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增強自主意識,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根據思品課的教育主題和教學內容,模擬課文中描述的情境,運用電教煤體教學手段再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入境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 電教媒體、圖音生動,增強實效
幻燈是小學最常見、最普通的教學媒體。采用幻燈片進行教學,可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加深理解知識。教師要利用幻燈片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看圖,展開聯想、再現情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從而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改革開放普新篇》采用幻燈片展示深圳高樓林立圖,學生腦海中就建立了深圳城市繁榮景象,老師再從一個邊陲小鎮怎樣崛起為一個經濟特區進行描述,學生就能感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認識到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偉大。
錄音機是每個班的必備品,利用錄音范讀課文、講故事,能向學生提供生動的形象語言,烘托氣氛,把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總之教學中在關鍵處,利用媒體,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教學內容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教學重點形象鮮明地浮現于學生腦海之中,抓住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認真聽課,使思想品德課學文明理達到實效。
二、電教媒體、加大信息, 加深理解
多媒體計算機將課前輸入的文字、圖片、等資料顯示出來,既為教師節省大量的時間,又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通過計算機生動、形象的畫面的演示,達到形象化、具體化目的,使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體的事物現象,從而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拓寬了知識面,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參與教學活動,使思品教學落到實處。如《保護環境》通過計算機演示,惡劣的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滔滔的洪水沖毀糧田,沖垮房屋;沙塵暴侵襲北京,天變顏色,滿街黃沙,人們在沙暴中艱難的行走。。。。。。實情實景促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的意義,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積極參加環保活動。
三、 電教媒體,營造情景,最具感力
電教媒體的運用,集音畫于一體,靈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內涵,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多媒體教育技術的運用最具感力,往往傳知、冶情、明理、能一氣呵成。如《祖國一定要統一》利用電視機播放《國歌》激情,用多媒體播放《近代中國的屈辱史》知史,播放香港、澳門回歸的實況錄像,揭示教材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領土不可分割,實現祖國統一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媒體教學,不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擴大眼界、豐富知識、發展想象力,同時也掌握現代化學習手段。
一、創境育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情感的引發,往往與一定的情景有關,情感受外部環境和氣氛的影響。開課時,應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情景交融,導入新課。如《珍惜勞動成果》一課,老師讓學生和著《鋤禾》樂曲輕輕吟唱,并配上鋤禾動作,在看、聽、唱、演中師生共同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境,在情感共鳴中,板書課題。這樣,用一段音樂、歌曲等,創境育情,把學生引入“佳”境,增強講課的感染力。
二、開門見山
如教《我是中國人》一課,老師這樣開頭:“母親,生育我,哺育我成長,是人世間最親近、最可愛的人,我們都愛自己的母親,中國,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母親,祖國母親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都熱愛自己的祖國母親,我們要為祖國母親爭光,為中華民族爭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板書課題。這種直截了當談主題的開頭藝術稱之為“開門見山”,它使學生思維迅速定向,明確教學目的,進入主題探求,一般用于新課或一冊新教科書的教學開始。
三、設疑導思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一開講,老師提出疑問,使學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下,啟迪他們積極思考,導入新課。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課,老師問:每個人都有好朋友,當你發現好朋友做錯了事時,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這個問題提到學,生心里去了,學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設疑導思,激發學生求知欲,相機板書課題,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疑中思,“山重水復疑無路”,思而明,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朗讀導入
“當你背上書包高高興興上學的時候,當節假日你同爸爸媽媽愉快地去公園游玩的時候,你可曾想到:是誰日日夜夜地守衛在祖國的邊境線上,使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學習和生活?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入境生情,老師板書課題。這種朗誦句段、詩文、名人名言等的方法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導入新課,水到渠成,恰到好處。
五、圖像激趣
新教材圖文并茂,我們應充分發揮課文插圖作用,看圖導入新課,或利用電化教學,讓插圖“活”起來,制作幻燈片,配上解釋詞,生動形象地再現插圖,吸引學生,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在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下,板書課題。
六、直觀啟示
實物、實驗等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出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實物或實驗等,有利教學,導入自然。如教《要珍惜勞動成果》一課,老師帶來一個大包,裝的都是學生平時扔掉的紙筆、本子等,一件件展示在講臺上,學生望著這一大堆被浪費的學習用品,驚訝極了。老師抓住學生內疚心理板書課題,引導討論: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為什么要珍惜?怎樣珍惜?平時我們還搜集自編了一些微型小品,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課堂里即興表演,這種方法直觀性強,氣氛活躍熱烈,對學生思維積極性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七、故事誘導
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老師搜集、編寫有針對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學生在專心致志的聽講中,初步領會本節課要講的內容,引人入勝。
八、溫故知新
如教《孝敬父母》一課時,讓學生回憶一、二年級時學習的內容“要愛父母,聽父母的話,對父母有禮貌”等,通過溫習導出今天學習的課題“孝敬父母”,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敬愛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懂得關心體貼父母。這樣溫故知新,自然貼切,通過回顧低年級的學習,導入新課學習,既是復習鞏固舊知,又引發了對新知的積極思維,加深道德內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繁榮、深化,社會上的腐改現象對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帶來一些逆向影響。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堅持“五個結合”的教育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頗為有效。
一、縱向與橫向結合。縱向,就是上級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規格的基本任務和要求。橫向一是樹立身邊榜樣,即“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刻苦學習”、“拾金不昧”等學生模范;二是走向社會,請有特殊貢獻的優秀青年、退伍軍人、老黨員、老干部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教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有榜樣,從細小的心靈里孕育為祖國繁榮而發奮進取的良好品質。
二、家庭與學校結合。把兒童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才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心愿。與家長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揚長補短。
與家長談話在充分肯定學生成績的基礎上,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2.對品德較差的學生定期與家長聯系,不斷變換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學期中間進行學生操行返家,廣泛征求家長意見。這樣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就能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課內與課外結合。小學的班主任肩負著既教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完成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比如通過講《小珊迪》、《年關》等在學生中開展“三對比”,即新舊社會對比、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對比、我與舊中國、資本主義兒童對比,使兒童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課外,設法為學生創造一 個良好的德育環境,結合兒童的愛好,通過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頌老前輩,歌頌社會主義祖國,歌頌英雄人物,使學生在歡樂中受到教育。
四、顯型教育與隱型教育結合。班主任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分析不同時期學生的思想素質。對學生中出現的普遍性、共同性的問題(即顯型),通過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召開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使他們真正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對學生中偷東西,看黃色書刊等問題(即隱型),以個別談話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自覺抵制。
五、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身教重于言教,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模仿性強,意志薄弱,缺乏自覺克服困難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極大的可變性。他們需要適應性格發展的環境,同時也需要成人的關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則,成為兒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他們,衣服破了,給他們縫補,凍了讓他們到房子烤火等,這樣不僅能消除他們對教師的恐懼心理。而是使他們愛教師、愛學校。
網絡時代:如何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從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談起
一、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今年4至6月進行了一次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的調查。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在校的800名青少年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青少年上網的時間過長
調查數據表明,青少年的上網時間總的來說是過長的,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3至4小時的占18.3%,5至6小時占5.7%,7小時及以上的占4.4%,2小時左右的占21.4%,1小時左右的占21.1%,少于1小時的占29.1%。調查中,當問到您最長一次上網的時間是幾小時時,回答9小時的竟占31.8%,5小時至8小時的占25.9%。
調查數據顯示,一星期中天天上網的青少年占11.3%。
青少年上網主要是利用課余時間,如下午放學后或晚上,而占用上課時間上網的將近13.5%。
青少年上網的時間過長,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給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2.青少年上網的內容
青少年上網,主要做些什么呢?調查表明,“查資料/做研究/學習”的占27.3%,“聊天”占27.2%,“玩游戲”占14.6%,“收發電子郵件”占12.5%,“下載歌曲、電影、圖片等娛樂內容”占13.9%,“看新聞”占1.8%,也即是說,用于聊天、玩游戲、下載娛樂內容等的比例高達55.7%,超過“查資料”、“收發電子郵件”的39.8%。
在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分地呈現在青少年的面前,使得沒有足夠辨別能力的青少年較容易受到影響。調查發現,29.9%的青少年在網上看到過一些“與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格格不入的政治言論”,64.8%的青少年玩過網絡游戲,而玩過的網絡游戲中有暴力和色情內容的占14.3%。
在網上,由于其匿名性,使得一些人缺乏約束力,可以在網上盡情地發泄。調查發現,27.2%的青少年在網上把自己裝扮成另外一個人,而在網上實行一些違規行為(如說臟話,施行人身攻擊,盜用別人的用戶號碼或密碼,進行智能犯罪等)的青少年占19%,(其中經常占4.1%,偶爾占14.9%),青少年對黑客的態度,崇拜的占6.7%,欣賞的占9.7%,無所謂的占26.7%,厭惡的占56.9%。
在上網時,50.2%的青少年曾經無意中看到含有色情,暴力內容的網頁,39.2%的人表示沒有看到過,青少年喜歡上網聊天,57.1%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在網上有特別聊得來的朋友,表示沒有的占42.9%,同時,19.3%的人認為自己曾經跟網友見面。他們在網上認識和交流的主要是與自己年齡相當的人。
3.青少年對上網的態度
調查中,青少年認為使用互聯網對學習“利大于弊”的占35.0%,“弊大于利”的占13.9%,“利弊相當”占51.1%,可見,部分青少年已經意識到了過度使用互聯網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青少年上網時間過長,上網成癮。從調查結果來看,青少年本人都認為自己有上網成癮的跡象,并且認為,因為上網影響了自己的學業和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親子關系。嚴重的還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2)網絡上的色情,暴力的內容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調查表明,青少年認為人們上網成癮的原因主要是“網絡游戲”,而目前的網絡游戲中暴力內容已經在毒害青少年。據了解,很多青少年是接觸網絡后走向犯罪的,而在押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70%左右曾經沉溺于網絡游戲。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大量接觸游戲中的暴力情節會習以為常,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往往會想到用游戲里的方式解決。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網絡充斥的色情內容,使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極容易受其影響,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3)網絡上個體身份的虛擬性、多樣性、隨意性和隱匿性使部分青少年放縱自己的言論,盡情發泄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具有煽動性,使青少年缺乏社會責任感,容易使青少年受到影響,仇視社會。
二、面對現實的反思
面對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我們的教育和青少年工作者,值得好好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對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究竟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原因何在?
1.青少年為什么會長時間沉溺于網絡
青少年正處于學知識,長身體時期,他們本應該無憂無慮地在學校快樂學習,在社會快樂成長,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孩子并不快樂,原因主要有下面幾點:
(1)學業壓力大。現在雖然高考入學率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學生的學業壓力是有增無減,在學校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論英雄,以考試成績為標準,很多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在家里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家長的高期望值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就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感到苦悶,覺得生活沒有樂趣。
(2)心理壓力煩惱無處宣泄,因此,網絡游戲以其虛擬性、隱蔽性和交互性吸引青少年,在這個虛擬世界,青少年能夠做很多現實社會規范所不允許的事情,比如結婚、殺人、隨意罵人等,可以隨心所欲地宣泄。一部分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挫敗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被吸引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中。
(3)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很多都是家庭方面出了問題。有些是父母離異,在家里得不到溫暖;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計,無顧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覺得孤單,因而上網打發時間,尋求溫暖;有的是父母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與子女溝通存在障礙,親子關系緊張等等。
(4)同輩群體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弱化。在人的一生中,同輩群體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現在的城市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大都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或沒有意識與子女多溝通,因此,他們在家中比較孤獨。現在城市住的單元套間,鄰里之間的孩子也不像過去那樣互相來往,社區又缺乏必要的活動場所和設施,孩子們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愿望只能在網上實現,上網交友,網絡聊天,使很多人欲罷不能。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較差,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苦悶、孤獨時,就會尋找發泄的途徑,而網絡恰恰能滿足青少年這方面的需求。
2.青少年為什么這么容易受網絡的影響
青少年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學校就向他們灌輸各種主流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道德觀,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現在的很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缺乏愛心,缺乏責任感,自私、冷漠。這說明,我們過去在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過于空洞,教條,沒有從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習慣做起,缺乏生命教育。
(2) 教師、家長不能以一種平等、對話的方式來引導青少年,而是以一種權威式的灌輸方式來教化青少年,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不恰當的家庭教育,使得親子關系緊張、對立,孩子們不愿意聽家長“嘮叨”式的教育,而更愿望聽網友的意見。使老師、家長的教育無法入腦入心。而網絡卻能以一種平等的、互動的方式滿足青少年這方面的需求。
(3)成人社會不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在誤導青少年,使青少年深受影響。
(4)缺乏對青少年進行媒介教育。在中國大陸,學校、家庭普遍缺乏對青少年進行媒介教育,面對網絡以及其他媒體上的各種良莠不分的信息,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對和分辨,極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
總之,現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無論在觀念上、具體的做法上都存在著許多不足,因此,當青少年在網絡上遇到各種不健康、甚至非法的東西時,缺乏免疫能力,輕易地受到影響。
3.青少年為何這么容易接觸到暴力、色情等游戲
對網絡缺少有效的監管是目前產生這一社會問題的根本所在,未成年人可隨意進出網吧玩游戲,一些游戲軟件的開發商缺少必要的社會責任感,為增強游戲的刺激性,不斷開發出充斥著暴力、色情的網絡游戲。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也缺乏對網站的監管,使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垃圾信息和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
三、網絡時代:如何開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在網絡時代,青少年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網絡上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因此,他們的知識面廣,思維活躍、主體意識較強。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成效的話,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改進。
1.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上,更加貼進實際生活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著脫離實際的做法,無論是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都要求他們以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作為品德教育的目標,脫離實際,收效甚微。在網絡時代,如果我們不進行改進,還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筆者認為,對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合格的公民,因此,作為一個現代公民,他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素質呢?
我們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將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等內容逐步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筆者從近年來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當前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幾點要著重加強。
(1)加強對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養,使青少年擁有“精神家園”。鼓勵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閱讀經典名著,陶冶情操。
(2)強化日常生活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公德意識培養。要讓青少年知道怎樣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責任和義務,教育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會尊重他人,懂得遵紀守法,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等。
(3)生命教育。目前對未成年人進行生命教育尚屬起步階段,很多家長和學校對此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關愛身邊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對生命的敬畏感。這樣,就不會輕易傷害生命,不至于碰到一點挫折時,輕易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輕易地受網上流行的“自殺手冊”之類的東西的影響。
(4)生存教育。在應該教育的體制下,學校教育的內容大都圍繞考試的內容來開展,缺乏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拓展訓練等一類生存教育。家庭教育中,由于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和保護,使得青少年懦弱,依賴性強,缺乏毅力,缺乏合作精神等。因此,要多開展戶外拓展活動,通過戶外拓展活動,磨練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5)媒介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是媒介教育的核心。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媒介教育,提高對負面信息的醒覺能力,同時,學會用媒介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幫助青少年發展一種認識媒介,建設性使用大眾媒介能力,促進自己健康發展。媒介教育是最具建設性的,也是最有效的防止媒介負面影響的方法。
2.在開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應用科學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1)在網絡時代,開展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權威式的,教育式的方法和手段,巧用現代媒體和工具,變單純灌輸為平等對話式的教育方式。讓青少年多參與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
(2)充分利用網絡,開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既然青少年喜愛上網,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來開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如大力發展青少年教育網站,以生動、豐富的內容來吸引青少年。政府應從政策上支持游戲開發商開發有利于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軟件,利用游戲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來培養他們的優良的道德情操。
3.凈化社會風氣,整個社會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
成人社會要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只有這樣,才能對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全社會要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改進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以及選擇人才的機制,使青少年真正從應該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滿足他們心理與成長的需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們的教育目標要著眼于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而不僅僅是學會知識。
4.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
父母是青少年網絡經驗形成和改變的最直接影響者,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健康成長。筆者多年來的研究經驗表明,提高家長的素質,改進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家長要與時俱進,樹立科學成長觀。對子女長遠的發展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急功近利。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片面地認為只要學習好,考上重點大學,孩子將來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因此,一天到晚逼著孩子學習,給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孩子產生厭學心態,覺得生活毫無樂趣,使孩子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或上網成癮,或離家出走,或自殺等。
(2)家長應改進與子女溝通的方式。21世紀的青少年,他們處于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通過網絡,他們獲取的信息甚至已經超過了家長,家長的權威性正在逐步喪失。因此,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尊重自己的子女,以一種平等的對話方式與子女溝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3)家長要學會電腦,掌握網絡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和孩子一同上網,引導孩子怎樣分辨信息的好壞,怎樣進行自我保護。家長如果有時間還可以適當與孩子一起玩游戲,但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每天不宜超過2小時,這樣,家長與子女溝通時共同的語言就更多一些。此外,利用過濾軟件,避免孩子接觸到不良的網絡內容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5.共青團等各級青少年工作機構,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共青團,少先隊是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機構。現在的中小學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室內活動多,戶外活動少;模擬體驗多,生活體驗少;間接體驗多,直接體驗少。針對這種狀況,共青團、少先隊可以 組織青少年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素質拓展訓練,如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志愿者活動,環保活動,希望工程,青少年戶外拓展訓練,夏令營等。通過這些活動、訓練,培養青少年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此外,利用青少年普遍喜愛上網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網絡編程大賽,動漫設計比賽,將青少年從單純迷戀網絡游戲引導到電腦程序設計這方面來。
6.加強社區內青少年工作,活動陣地的建設
青少年除了在學校上學的時間外,寒暑假、節假日大多數時間都在社區里,過去,我們較忽略社區的青少年工作的開展。實際上,加大對社區青少年工作的力度,對培養青少年優良的思想品德是非常必要的。在社區,可以組織青少年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如敬老愛老活動、志愿服務、環保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培養青少年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社區還可以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引導家長掌握現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開展親子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家庭和睦、改善親子關系,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非常有幫助。此外,加強社區青少年活動陣地的建設,增加一些體育活動場地,圖書館等,讓青少年在課余時間有地方去運動或娛樂,而不至于一個人呆在家里看電視或上網,客觀上可以盡量避免青少年上網過多,影響身心健康。
7.加強對網絡游戲,網吧的管理
加強對網絡的監控、立法的工作,做到“以法治網”、“以技治網”。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加強信息網絡方面法律的執法力度,加大對現有的網絡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同時,應積極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有效地對上網內容進行監控、過濾紀錄,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盡量避免青少年接觸到不良或有害的信息,加強對網吧的管理,堅決取締黑網吧,對現有的網吧加強監控的力度,政府或社會團體可以投資興辦“綠色網吧”,各個學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網,讓青少年在學校里就可以上網,避免他們到網吧里去,通過網絡運營進一步的規范化,法制化以及網絡環境的逐步凈化,將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
一、前言
實踐教學是指學校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有計劃的為學生開展一定的活動,創造適當的活動情景,通過各種項目和活動形式,利用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指導學生實踐為主的各種活動。
思想品德是學校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從目前我國思想品德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例如,思想品德理論教學與學生思想品德實際情況脫節;大部分教師只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上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很多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時,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品德課的出發點,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自身的思想覺悟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原則
1、樹立"德育為先"原則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隨著西方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生了消極作用,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由于深受"分數至上"、"文憑至上"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得更多學生在對待思想品德課的態度上更加扭曲。因此,在新形勢下,加快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原則,堅持"教育為先",從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和精髓進行教學,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
2、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統一原則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每當提及思想品德教育,就會出現抵觸和排斥的情緒,究其原因,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脫離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設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統一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實現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統一,創造性的實現適應性教育,盡快幫助學生確立新的成才目標,有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使得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自覺的實踐學習內容,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
3、堅持課堂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統一的原則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重視對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發揮,而忽視了學生能力上的培養。建立思想品德實踐教學體系,就必須堅持課堂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相統一的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積極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三、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對策
1、提升科學育人理念,培養育人意識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重在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因此,實踐課堂教學的目的應該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主,提升科學育人理念,在課程設計中努力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生活出發,積極探索與實踐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和理念,緊緊圍繞著"人"的發展,用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構建三維目標,明確科學價值取向,提升科學理念。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思想品德教學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科目,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更應該完善自身道德素質,加強自身修養,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培養教師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幫助教師端正教學態度;另一方面,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的培養,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社會的多元化培養教師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樹立正確的教育核心價值。
3、完善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的組織保障
在完善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完善相應的組織保障,一方面,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學生思想品德課實踐教學的實施,為實踐教學提供有力的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還要成立專門的實踐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形成指導小組,制定實踐教學計劃,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實踐教學。同時,努力為思想品德實踐教學提供一套科學的、操作性強的制度,制定相應的實踐形式、實踐成果、成績與學分等具體的規定,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學的運作機制。
創新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展的需要。廣大的青少年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理念為目標的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要適應時代要求,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
一、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營造創新的教學環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發展氛圍,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是促進者和指導者,又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水平,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有利因素,進行創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信任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行為。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將表現人們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開發的問題中,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要將教學活動看做是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和進行知識擴展的過程,鼓勵學生不斷探索與實踐,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
二、創新教學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研究與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是進行創新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進行發現和創造。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可以開展小品表演、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社會調查、觀點辯論等活動。例如,學習“情緒多樣性”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感受進行描述與表演;學習網絡交往時,可以讓學生對上網狀況進行調查,并進行分析。通過這些不同的活動,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并且拓展思維,提高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充盈創新氛圍與時代氣息。
當前,教學手段多種多樣。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先進性。這樣學生會充滿創新的激情與能量,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
3.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促使課堂教學接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
實際生活是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場所和途徑。思想品德課程的主要特點就是關注時事,關注生活,注重從實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舊知識和材料的聯系,培養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并且問題的設置要面向全體學生,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
三、教師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要將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1.注重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學生從外界存在的眾多信息中,發現自身需要的有價值的問題,并通過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并且讓學生學會收集與分析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辯證思維能力是發展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邏輯與歷史統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很多哲學的思想,為學生進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進行,使學生認識到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讓學生能夠利用矛盾的觀點及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就是將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用于解決實際的問題或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社會生活實踐能力。例如,社會調查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和社會的適應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鍛煉和培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實就是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知識發現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解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與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相結合,因為只有發揮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創造性。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建立創新的教學環境,靈活采用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創新教育的開展。
每個學生都是處在人的社會化的特定階段上,已不是一張白紙。由于先前的各種影響(家庭教育、社會影響、學校教育、自身實踐),學生在接受思想品德課教學之前,已經形成某種固定的、往往不被注意的心理準備狀態。積極的態度定勢使學生對教學抱有歡迎、信任態度,從而樂于接受所學的知識、理論和道德規范;反之,消極的態度定勢則會使學生產生不信任感和厭惡感,形成對教育的頑強的抗拒心理。
初中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學校任務都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發展,但形象認識事物仍占重要地位,學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發生了變化,獨立意識增強,但自制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社會閱歷不豐富,容易受到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的影響,往往會受到不良誘惑的影響。
目前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相當普遍地存在以下問題:(1)信息污染;(2)社會上不良事物的影響;(3)家庭教育不力;(4)師生關系障礙;(5)教育中的權力主義;(6)逆反心理;(7)教育體制問題。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就有一定的困難了,但只要我們采取適當的方法,這些負面影響是可以克服的。
一、造就全社會的大德育環境和大德育氛圍
對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思想品德課的任務,是全社會的任務。某些消極現象發生在學校和課堂上,根子卻深植于社會的各個角落,只有全社會上上下下都關心和配合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學校只有在這個大環境中,才能積極地發揮作用,在這個大環境中,電影、電視、廣播、報刊、書籍等大眾傳播媒介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施具有積極影響意義的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證明,人的智力開發和品德的形成,與早期的家庭教育關系極大。一個人早期受到的教育如何,對其一生的發展,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育經驗證明,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只要方法得當,比較容易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但一旦在早期教育中養成某種惡習,進入學校后再進行糾正,則需要付出數倍的勞動未必有效,學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必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三、更新教育觀念,端正辦學思想,變升學教育為素質教育
目前,學校教育中,教育觀念落后,辦學方向走偏,升學教育統治著大多數校園,德育下降到從屬地位,并被狹隘化了,在這個格局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認識,輕情感,重強制,輕人格,升學機器無情的壓迫著老師和學生們,也強化了教育傳統中的權力主義。只有端正辦學思想,向素質教育轉軌,才能使學校教育更全面、更科學、更和諧。
四、加強思想品德課的說理性
經驗證明,學生對思想品德課中的說理部分比較感興趣,也比較信服。說理與說教相比,他們更傾向于說理,科學的體現、嚴謹的邏輯、詳實的材料、客觀的態度、辯證的方法、雄辯的論證能夠激發學生求真的欲望,實現由知到信得轉變。
五、加強思想品德課的情感性
逆反心理和學生的某些消極的情感體驗有關,因此,情感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育實踐中,情感教學的思路有:(1)以理育情。即用高質量的說理教學培育學生的信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激情。(2)以情育情。教學不應是冷冰冰、留聲機的。教師不僅要用舌頭說話,而且要用感情說話,教師把對下一代的愛傾注到教學中,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感情共鳴。(3)以境育情。教師應能夠巧妙地利用和積極地創設教育情境。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情感容易被激發。教育情境是十分多樣的,它可以是各類活動,如參觀、調查、演講、辯論等,也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則新聞、一個道德兩難問題、一句發人深思的警句。如何恰當的選擇教育情境,要靠教師的教育機制。(4)以美育情。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創造美、表現美、是實現教學的情感目標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力量加美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逆反心理。(5)以真育情。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理要真、情要真,要能夠真實現實,敢于剖析生活,越是這樣越能取勝,相反,粉飾生活會使學生產生判斷事物的教條主義,禁錮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產生懷疑主義,不再相信崇高的思想和原則。(6)培育教師威信。教師的威信是影響學生的重要條件,一個品德高尚、知識淵博、造詣高深、平等待人的有威信的教師,即使他走上講臺尚未施教,學生以對他抱有某種信任,一種對他將要講述的內容的真實性、正確性的信任,而缺少威信的教師受到的逆反心理的抵制就會較多較強些。(7)改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放任型和專制型的師生關系很容易導致逆反心理,民主型是唯一可取的師生關系。
六、社會實踐啟迪法
即通過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搜集分析社會上活生生的事例,及培育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又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進一步提高德育實效性。當前德育教育的實效不夠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某些社會的影響對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產生了負效應,因此有必要指導學生通過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待外界的影響。運用此法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調查實際前一定要充分準備,擬好調查提綱,明確調查對象、調查方式,所調查實踐項目提綱要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和方向性。其次,調查實踐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最后,調查實踐,務必認真組織交流,做好總結,使學生真正有收獲。
總之,上述幾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實現德育目標的動態體系方法。有機的結合教學,恰當的運用,能夠使德育工作最優化和德育效果最佳化。
目標教學,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教學評價為手段,以反饋--矯正為關鍵,并以此將教學過程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促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獲得最佳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體系
我們將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確定為道德認知領域,道德情感領域和道德行為領域。各領域的分類如下:
(一)道德認知領域
學生對思品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識記、領會、辨析三個層級。
1.識記。“識記”是學習的最低層級的目標。它是指能回憶再現最基本的道德知識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寫出本課基本道德觀點。
2.領會。“領會”是認知領域中教學目標的第二層級,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學道德知識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確地解釋或舉例說明本課的觀點和概念的內涵。領會是最低層次理解,著重于要學生對道德觀點或觀念了解透徹后,能利用該道德觀點和觀念與人交換意見。
3.辨析。“辨析”是指將所學道德知識用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情景的能力。
換一句話說,就是學生能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來判斷、分析、評價自己從來接觸過的材料中某種道德現象的是與非。辨析是較高層次的理解,著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識運用于適當的情景中,正確地作出結論,解決問題。
道德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編制,我們認為每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應當列出其需要達到的學習水平,并用學生的具體行為加以說明。如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教學目標,我們是這樣表述的:識記:能說出常用的禮貌用語。
領會:1.知道“你好、再見、謝謝、請、對不起、沒關系”等日常用語的用法。
2.知道對人說話有禮貌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3.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對個人、社會有什么好處。
辨析:能辨別禮貌用語的使用是否正確。
(二)道德情感領域
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一種內心體驗,并逐步實現道德情感的內化或個性化。道德情感領域包括接受、反應、態度三個層級的目標。
1.接受。“接受”是內化過程的第一層級,是指學生對新課中的學習內容感興趣,有學習新課的強烈愿望。從教育的角度看,要達到這一層級的目標,就是要吸引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注意;從評價角度看,需要判斷學生是否愿意注意這課學習目標。
2.反應。“反應”是內化過程的第二層級,是指學生對課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現象產生的滿意、愉快、喜悅或憤怒、厭惡、悲痛的情緒,這種情緒表現了一種道德感。
3.態度。“態度”是內化過程的第三層級,是指學生將道德感轉化為內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種價值觀或責任感。
道德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情感內化過程的表象情緒反映,編制道德情感領域的目標時,盡可能地用貼近表象情緒的外顯性行為語言來表述,目標才具有可測性。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道德情感目標我們是這樣表述的:接受:喜歡使用禮貌用語。
反應:體驗到使用禮貌用語的好處及喜悅感。
態度:愿意效仿課文中使用禮貌用語的同學的言行,自覺使用禮貌用語。
(三)道德行為領域
1.領悟。指學生能以課文中的道德知識為依據,說出正確的行為方式。
2.模仿。指學生能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進行模仿或操作,并達到正確。
3.習慣。指學生經過反復練習,能按正確的道德行為規則在相應的情景中,自覺、獨立地行動,并達到正確。
道德行為領域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情感內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可測性強。因此在編制造德行為領域的目標時,語言表達要準確、具體。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道德行為領域的目標,我們是這樣表達的:領悟:知道什么情況下使用“你好、再見、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見、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語言。
習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禮貌用語。
二、編制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編制教學目標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體現著目標教學的教學思想。
(一)目的性。所謂目的性,就是編制教學目標要以教學大綱及課程的基本要求為標準,以課時教學目的和要求為依據來制定教學目標,體現目標的編制為教學目的的達到服務。在編制教學目標時,必須處理好目標與大綱、教材的關系,要體現課時教學知識要求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二)整體性。所謂整體性,就是在編制教學目標時要遵循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邏輯思路來進行,使教學目標體系由學科的總目標到具體實施的課時教學目標,構成一個有序的、聯系緊密的目標系統整體以縱向上看,要使教學目標結構化。編制的教學目標相互之間的結構聯系要反映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使各個單元,各冊教材及整個學段的學科教材的教學目標形成一個有機的結構體系。
從橫向上看,要使三個領域的教學目標一體化。編制的教學目標必須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統一在一個目標大系統中,發揮目標的整體功能。
(三)適應性。所謂適應性,就是編制教學目標必須著眼全體學生的發展,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設計教學目標要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過一般發展水平又要促進其發展,防止過高與不及的兩種傾向。
(四)可操作性。所謂可操作性,就是編制的教學目標要用簡明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緊密結合教材,能綜合考慮目標的達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落實。
(五)可測性。所謂可測性,就是編制的教學目標可以分解成幾個或幾組檢測試題,在階段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測驗或其他檢測手段加以檢查,清晰地表示出學生階段學習效果及達標程度。
三、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程度
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必須尊重學生年齡特點,以品德培
養過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規律為依據。 根據這一規律和教改實驗的基本經驗,我們設計了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五步教學程序,為規范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這一步是實施目標的開端,它決定著學生對老師發出信息的情緒,影響著學生對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課題之前,必須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題的揭示在自然和諧的樂趣中引出,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確目標,閱讀感知。
這一步是指把學習任務明確地告訴學生,使教師教有目標,學生學有方向。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教學內容心中有數,形成初步的品德觀點、觀念,為實現目標作好鋪墊。
第三步:實施目標,激情明理。
實施目標是目標教學的重要一環,激情明理是實施目標的重要手段。創設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標規定的品德轉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置身于情境活動之中,通過自身內部的矛盾斗爭,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質存矛盾斗爭的推動下向目標規定的品德轉化。這是促使情感內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檢測目標,明辨是非。
目標檢測,是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階段反饋,為調節教學,彌補教學遺漏和錯誤進行的一次信息診斷。明辨是非是情感內化,由原有品德向規定目標品德轉化的較高的層次。通過目標測試,反饋矯正,可使學生更進一步形成正確完善的品德認識及情感體驗。此環節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書面測試來掌握目標實現的程度。
第三步:評價目標,指導行為。
評價是以一定的價值觀為基礎,對事物進行的價值判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從實現各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到最終實現總體目標,都要不斷地進行評價、反愧矯正,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從品德教學的角度講,評價是對道德觀點、道德觀念正確與否的有效判斷,及時正確的教學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講,直接指導著人的道德行為。因此,思想品德課的目標評價,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行成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教學目標編制的準確性。
2.描述教學目標的語言一定要具體化。
3.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有利于導教導學。
4.力戒零效應、負效應及形式主義。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愛動的,快樂的感受是更好地學習的情感基礎。在課堂上,我們發現,當學生喜歡某種活動時,他們便會全情投入,還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為孩子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生樂學,達到學習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快樂”教學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討的最熱門課題,近年來,也有豐碩的研究成果見諸報刊。現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課程實施中所積累的點滴教學經驗,談談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快樂”教學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對學生宣傳“假大空”的套話,進行機械式地灌輸,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營造“快樂課堂”?
一、 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快樂”教學氣氛。
這是政治課堂實行快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老師必須勇于拋棄陳舊、迂腐的傳統觀念,放下唯我獨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學生“造反”,來挑戰你的權威。讓學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也有不如學生的地方,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的,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可以放膽在課堂上發表。總而言之,師生間平等了,教學才能“快樂”起來。
二、搜集充分的“快樂”素材。
這是思想品德課“快樂”教學的必備條件。“快樂”教學離不開“快樂”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課時,臨時抱佛腳去瞎編幾個。每天都要上課,如何搜集這么多的“快樂”素材呢?這就需要我們平時注意多多積累。搜集素材的途徑有很多,只要我們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細心留意身邊或社會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書籍、雜志和報紙;上網瀏覽查閱有關資料;電視、廣播等媒體上的獲知等等。但有一點都必須做,就是要把獲取的信息資料及時記錄在案,并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或篩選。
總之生活中有許多的“快樂”的素材,但需要我們不辭辛勞,細心積累,最好是隨身攜帶素材記錄本,隨時準備記錄有用素材。
三、建構“快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在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于學會經營課堂,建構師生、生生交往互動的課堂。經營的主導者是教師,理念是學習方式的轉變,途徑在于教會學生學習,落腳點則是學生在快樂中發展。
1、創設“快樂”的教學情景。這是進行“快樂”教學的基本方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體驗并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冊(上)第七課《友好交往禮為先》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創設這樣一個“快樂”的能調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情景。以下是這堂課教學的簡要片段實錄:課前,我叫同學們把課桌椅搬至邊上,中間空出一塊地方設置成一個比賽場地。上課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關禮儀大賽,最終將根據各參賽同學的表現評出最佳,并授予“公關小姐”或“公關先生”之稱號。然后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寫有情景考題的紙片放在一個密封箱里,并說明比賽規則:①每位同學均可參賽,先隨意抽取情景考題,然后根據考題的要求進行即興表演;②歡迎其它同學上臺客串配角,并允許適當“刁難”參賽選手,以考驗選手的禮儀水平;③由同學推選出的5名相對客觀公正的同學擔任評委,并由評委給參賽對方打分以決定比賽結果。好多同學在聽完比賽規則后早已躍躍欲試,5位被推選為評委的同學也已正經八百地坐到了主席臺上開始等待參賽者的表演。就這樣整堂課在一種非常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度過。最后,誰獲得最佳已是次要,關鍵是同學們在“快樂”初中到許多有關禮儀的知識,也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這比教師一個人力竭聲嘶說教式的教學效果要好的多。
2、列舉“快樂”的教學案例。政治課本中有許多的知識點需要舉例說明,才能讓學生理解明白。我們在保證合適的前提下盡量選取“有趣”而能發人深省的案例顯得尤為重要。往往一個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并進行積極思考。濃厚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有效學習的強大動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這課的教學時,我們可選用著名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里主人公皮諾丘因為經常撒謊而鼻子變長的搞笑故事為素材搞活課堂,從而引發學生對誠信問題的深思,感悟誠信的重要性。
3、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快樂”神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它能做到圖文并茂,影音具全,給予學生極大的感覺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同樣,我們也可以借助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快樂”教學。
同樣是《誠信做人到永遠》這一課的教學,可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趙本三的著名小品《賣拐》。“快樂”的小品馬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投入到本課焦點話題“誠信”的討論上來。
4、給予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濃厚興趣。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意識潛藏于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賞識,所以在教學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老師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勝任,有獨創性。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這種“快樂”的激勵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從中看到自己的創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
四、“快樂”教學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以下條件。
1、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完全取決于課任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劇本假如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導演等于白搭。教師就好比導演,一堂課準備的最充分,環節設計的多完美,如果沒有一個較強課堂管理能力的老師來把握同樣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我們都有過類似體會,本以為準備十分充分的一堂課上下來卻發現根本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那是因為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無法正確引導好課堂中“快樂”的氣氛,導致“快樂”演變成混亂,無法把持。結果,每個人都“快樂”著自己的“快樂”,課堂基本思路沒有按照我們預先設計的思路走,出現教學失控。所以,進行快樂教學還必須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能夠輕松駕馭課堂這架“快樂”馬車,不然“快樂”不但沒有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相反成了教學活動的混亂制造者。如果是這樣,還不如不要所謂的 “快樂”教學。
2、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課前進行充分備課、充分預測、充分研究、知識準備要充足。假如一堂課是一次戰爭,那備課就是戰前的戰略準備階段。大家都知道沒有充分的戰略戰術準備是要打敗仗的。所以備好課是關鍵。
3、要求教師富有個人魅力,比如知識的淵博、富有感染力、親和力,和較強的責任心。“快樂”教學法是對那些傳統的、按部就班的、無所用心的教師是極大挑戰和否定,只有高素質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的教師才有資格、才有能力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勝任這種教學工作。
此外、思想品德課的快樂教學中,我們還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切記對“快樂”教學的適度把握,如果“快樂”無度,不注意對“快樂”的及時引導,結果“快樂”會演變成一場災難,導致教學失控。
2、注意“快樂”素材的適用性。“快樂”教學以快樂為載體來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快樂”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而不是為了“快樂”而“快樂”。有些老師不注意對“快樂”素材的適用性把握,全憑心血來潮,不管對本課有關還是無關,想到什么有趣都講。結果學生是樂了個前府后仰,但卻感覺與本課知識無任何關系,有點不知所謂。這樣的“快樂”只會被證明是一種嘩眾取寵而無聊的舉止。
3、注意“快樂”后的引導,防止學生樂不思學。有時候,“快樂”的案例是舉了,但老師沒有加以恰當引導和延伸,結果學生樂不思學,沒能及時把“快樂”轉化為學習的動機。
總之,挖掘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在樂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幽默風趣的老師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尊重;而充滿歡聲和笑語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師能在樂中教,生能在樂初中,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