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10:32: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音樂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此外,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愛家鄉、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音樂教學應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強德育意識,從備課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師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
有些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屬顯性教材,如:《我們多么幸福》、《頌祖國》、《咱們從小講禮貌》等。而還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擔》,《小烏鴉愛媽媽》、《看龍船》等歌曲,被稱為隱性教材。這些教材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和理解。如:歌曲《看龍船》表現了端午節熱烈緊張的賽龍舟場面和興奮激動的心情。在學唱時,除了讓學生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外,還應聯系祖國美好的今天,引導學生分析歌詞,理解“屈原爺爺看見了也會笑得胡子翹”的深刻含義。
二、寓德育于音樂藝術美之中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音樂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學歌》是一首以教師護送學生放學離校為題,盡情抒發了學生對教師熱愛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時,應注意到三拍子的敘事性及抒情性,引導學生充分投入感情,動情地歌唱。“教師辛苦了,教師再見了……”學生在演唱時情真意切,充滿了對教師滿腔的愛。在生動的感情體驗過程中,受到藝術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學的全過程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
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范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老敬師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采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四、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
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讀譜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于各種課型之中。
課本中的唱歌教學所選用的歌曲內容豐富題材,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優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
一、中學音樂的教學
1.中學音樂教學的方式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方式多以課堂教學為主,按照課本的內容給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在學生理解之后再把相同類型的音樂播放,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想聽更多的音樂而不想學習的內容,往往一節課下來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學習的內容。所以,教師應該在課本的基礎上對音樂內容進行補充,這樣的話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內容,然后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結合,學生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樂理知識,可以在進行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提升對知識的認知和感受,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學習音樂的能力。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音響效果好的多媒體教室進行音樂的鑒賞課程,這樣的教師能夠給學生比較立體的音樂享受,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給學生帶來的震撼和感悟,再加上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從而讓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地提升。
2.中學音樂教學的目的
要想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還有鑒賞音樂的感受,首先要提升的是學生的聽覺能力,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耳朵聽到音樂,然后用自己的感官對音樂進行辨別,不斷地走進音樂給學生帶來的快樂之中。音樂的鑒賞其實不只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放松出來,最終的目的其實在放松之余用心去感受音樂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力。學生在課堂上感受音樂的美還能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心情,并且,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得到的體會要比教師講授的內容直觀的多,讓學生體會到屬于自己的音樂心得,讓學生在以后對待音樂上能夠有不同的情感,最終達到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增加對音樂的審美教育
1.創造美的環境
為學生開展審美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僅僅是學校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優美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還有就是要組織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審美潛能的活動,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審美啟發的同時,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提升審美觀點的興趣與激情,還有就是豐富的活動的開展也能讓學生通過參與其中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不斷地追求藝術,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地方。比如,在學生開始一天的課程之前,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比較歡快的名曲,比如《清晨》之類的,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接受新一天的到來。然后,在課件中也可以給學生穿插著放一些中外的名曲,讓學生感受一些歌曲給他們帶來的放松,主要的基調還是以激情昂揚的歌曲為主,例如《軍隊進行曲》能夠讓學生把飽滿的激情投入到下一節課堂中;最后,在休息的時候給學生播放一些比較安靜的、能夠讓學生好好放松的曲子,例如《藍色多瑙河》讓學生好好放松自己,減輕學習的壓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收到音樂給自己帶來的改變,也能通過對音樂的感受豐富自己的生活。
2.從音樂作品中感悟美
音樂是一門藝術,所以,要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學習和感悟。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一些比較有名的音樂劇作品,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上都有感悟和提升,并且,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加強對音樂劇的關注,通過表演的形式更加直觀地了解音樂想要表達的意境,印象深刻感受直觀。對于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在音樂的道路上提升自己的素養,讓學生能夠有音樂創作的想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的創作中,也是一種審美提升的標志,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音樂作品中的美。
3.提高音樂審美教育
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在對音樂的情感上產生共鳴,還有就是能夠在音樂中找到自己追求的東西,在體驗音樂魅力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熱愛之情,還有就是在其他美德方面的提升。因為音樂就是給學生一個美的享受的過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情感和情緒能夠更加平和,反映出來應該有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標準。這樣的話讓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總之,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從提升自己審美觀點的同時,還能夠加強學生對美的感悟,這樣的話不僅能讓學生提升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還有就是讓學生通過音樂的視角感受到作者創作時候的情感,也能夠加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教學模式不斷改革,音樂學科的教學也迎來了一系列嶄新的變化。要求音樂課堂教學越來越生動、豐富和多樣,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拓展,音樂課堂氣氛寬松而和諧。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已經成為了教育熱點問題。
一、音樂課堂教學基本類型
課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形式,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形式,可分為單一課型和綜合課型。
單一課型指在一節課中,只進行一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完成一個主要任務,其內容集中、單純、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如唱歌課、器樂課、欣賞課、樂理課、視唱練耳課、節奏訓練課等。
綜合課型是指在一節課中,進行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教學內容,完成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教學任務,其教學內容豐富,有講、有唱、有聽,有藝術實際,有層次變化,生動活潑,課堂氣氛活躍。如唱歌與欣賞的綜合課;樂理、唱歌與欣賞的綜合課;器樂、樂理與唱歌的綜合課等。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以歌曲教學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
本教學模式充滿快樂、全員參與、給學生創設空間、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增進友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態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游戲、音樂故事、律動、肢體表演、媒體播放或談話等方式導入新課。
第二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環節根據歌曲表現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風情或不同季節變化,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向學生展示該地域該民族的民俗習慣、風光或民族歌舞,同時播放本課歌曲音樂,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風情的同時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風情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探索發現,學習新知。
1、范唱歌曲,激發學生興趣:
由多媒體畫面展示歌曲所表現的情景(播放錄音或老師范唱),給學生全方面的視聽撞擊,使歌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學習歌曲節奏:
在歡快的擊掌中讓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學生們逐步學會自己擊
打節奏,較難的節奏老師適當講解。
3、按節奏讀歌詞:
低年級學生認字少,學習歌詞時,會有許多生字不認識,按節奏讀歌詞為學習歌曲清除障礙。
4、學唱歌曲:
在前面的環節中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可讓學生把自己聽到的唱一唱、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指導,或利用直接跟琴學唱、變換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師領唱等形式來教學。
5、練習歌曲:
給學生展示空間,讓學生之間相互聽唱,或指定學生獨唱、男女生分唱、邊律動邊唱、對唱等形式練習歌曲。多種練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使課堂氛圍積極活躍。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每一個小環節都緊扣教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打節奏、讀歌詞、學歌曲中,學會音樂知識、增加音樂素養。
第四步:表現歌曲,實踐創造。
讓學生根據音樂旋律自創舞蹈動作,相互表演、樂器伴奏、同學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據音樂強弱音的分布,用手勢表現等。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創編中培養創造能力,分享與同學合作的快樂。
第五步: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歌曲課堂教學主要解決的內容是讓學生唱會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會唱歌曲并不是最終目的,但是學生首先必須學會歌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更深層次,這就是音樂的拓展。音樂課的拓展內容應該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相聯系,拓展后最終還要回到音樂中。在師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悅耳的樂聲中,在歡快的舞蹈中,音樂課落下帷幕。
(二)以欣賞教學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
該模式課堂教學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的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師生相互問候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音樂課的新課導入雖然不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但卻是通向賞析新作品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科學誘導積極啟發學生主動學習新課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此階段所采取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情境圖片視頻導入法、啟發談話法、音樂導入法、預留懸念式導入法、開門見山式導入法、設問式導入法、復習導入法等。
第二階段:新作賞析,感知體會。
新作賞析、感知體會,是音樂欣賞課中新授的重要環節。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新授教學的過程一般分為初次聆聽(整體感知);分段賞析(走進音樂);再次聆聽(體會內涵)三個步驟。
1.在初次聆聽、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通過初聽全曲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初步感受作品的情緒、音樂情境,同時分辨演奏形式及主奏樂器,簡單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等等,使學生對作品有個初步的了解。
2.分段賞析、走進音樂,是引領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分段聆聽對作品進行細致欣賞分析,通過聆聽體驗根據情緒、音樂要素等的變化判斷曲式結構、作品表現內容等,通過聆聽、視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記憶作品的典型節奏和主題音樂。
3.再次聆聽、體會內涵,是在學生分段細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整欣賞作品,把握作品的風格流派。
感知作品的體裁特點,同時能夠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充分體會音樂內涵,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賞習慣和審美能力。
第三階段:理解體驗,創編實踐。
這是欣賞課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目的是通過創編各種音樂活動,深化本課的主題,同時也是主題音樂及音樂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積累,為學生全面提高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打下基礎。此階段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有:辨聽、演奏或演唱主題音樂、聽音樂判斷體裁、聽音樂判斷樂器以及音樂知識(包括音樂基礎知識及和作曲家及作品相關知識)搶答競賽等。
第四階段:拓展延伸,小結升華。
本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基本可采用拓展欣賞(創造活動)和課堂小結兩個步驟來進行。
1.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 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拓展欣賞的內容包括:同體裁作品音樂欣賞、同作曲家音樂作品欣賞、同種樂器音樂作品欣賞、同民族或地域音樂作品欣賞等。
2.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知識點,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課堂小結的方式有多種,可小結本課知識點,也可適時小結學法,還可由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小結,甚至也可針對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延伸、德育滲透,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小學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
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三維目標高效達成,使學生全員參與、充滿快樂、積極上進的課堂。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盡其所用,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有提高。讓學生的思維活躍,積極的探索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高效課堂。
判斷一堂課是不是高效課堂,主要有“八看”:一看教學目標是不是落實了“三維”要求,二看教學程序是不是實現了“先學后教”,三看課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變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師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變成了“導演”,五看學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觀眾”真正變成了“主角”,六看教學手段是不是實現了現代化,七看教學過程是不是由封閉走向了開放,八看課堂教學效果是不是實現了“堂堂清”。
那么究竟該如何打造音樂高效課堂呢?
(一)認真備好每堂課、準確的確立教學目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教師的本職是教學,說到底必須業務要過硬,臺上一分種,臺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節課,必須備好一節課。因為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和保證。音樂教師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1、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
2、在鉆研課標上下功夫;
3、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
(二)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師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課堂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針對音樂教學的特點,教師應嘗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發揮教師語言的作用,增強教師語言的趣味性,采用靈活的語言技巧,為整節課的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三)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音樂知識,而事實是音樂教育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俗話說“歌聲乃人之情也。”不難想象,一個毫無感情的人是無法發出悅耳之聲的,人的心理狀態會直接作用在發聲器官上。我們音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給他創設思維的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作品的意境。這既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也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如今小學的教育現狀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提高音樂教師的個人素養,緊緊抓住課堂40分鐘,才能做到“低負高效”,發揮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性,促進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最后,以美國教育家雷塔科的話與老師們共勉:“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獨特的方式尋找自己道路的時候,教育才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量。
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何為課堂教學有效性呢?通俗地說,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提高、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專業角度說,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 就其內涵而言,發展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基于中學音樂課堂來說,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 整合、精化教學內容
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備課至關重要。在備課時我們往往注都是照抄教參。沒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真正要想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把教材重新整合和精化,也可以補充調整,把教教材變成用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知道音樂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對學生有用的,對本課有用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時,首先要反復聆聽,尤其要把本課涉及到的音樂知識分析透徹。要讓自己的課堂,各個教學環節都要做到順理成章。例如:在上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傾聽亞洲的聲音》這一課中,教師要搜集日本、印度、泰國的風土人情等相關知識,自己加以整和,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習《相馬盂蘭小調》時,教師要搜集與日本的“盂蘭盆節”相關的知識,讓學生了樂曲的來歷。這樣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拓寬了學生視野,也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儲備,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其目的性、計劃性主要反映和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因此,一節課要實現有效性,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清晰對于課堂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在每堂音樂課中,所有的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清晰外,對于同的學生可以設置不同的目標。也就是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架橋設階,以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欲望,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圍繞目標,環環相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六年級《傾聽亞洲的聲音》這一課中,教學目標可以這樣設計: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亞洲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亞洲音樂文化的探索精神, 在與同伴合作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過程與方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聆聽、模仿、體驗等方式初步感受亞洲部分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知識與技能:欣賞《虔誠》、《相馬盂蘭小調》等作品,了解和感受樂曲的音樂風格,認識各個國家的特色樂器, 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也非常有操作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富有成效的完成教學。
三、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音樂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那就是要善于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例如:在六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銀屏飛出的旋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觀看幾個電影的片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熟悉的電影片段中,讓學生思考如此精彩的電影,音樂是如何陪襯和應用的?也可以給學生放無聲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給電影配樂。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用小樂器、可以配音、可以用口技。充分調動學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性思維,達到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四、豐富教學方法
有效教學方法很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更要得法。需要我們不斷的更新觀念,課程改革不能只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所以教師怎樣做到“低負高效”,這是問題的關鍵。在研究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資源的同時,更要注重研究學生的基礎和發展需要,把教室變成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與老師共同研討、共同交流、創新的場所。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設計中,重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便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便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比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教師應可以從這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導入,可以先看一些有關《梁祝》的其它表現方式,如戲曲、電影等。讓學生充分了解樂曲背后的人文知識,通過人文知識吸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不同的教學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終是為了是課堂教學富有實效。
五、善于激勵學生
老師要能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回答得好的學生,要用肯定性語言進行評價,使學生感受到被贊譽的喜悅。回答得較差的學生,盡量不要用否定性語言加以評價,而是適當降低問題難度,引導學生正確回答,并進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熱切的期望。老師少一份居高臨下,學生就多一份自信與熱情。例如在欣賞非洲音樂《祁雨歌》時,就讓學生通過音樂去想象歌曲的演唱環境。有的學生會想到在舉行篝火晚會,有的學生會聯想到葬禮。盡管沒有完全想到是求雨,但我覺得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價值已經得到體現,學生也能夠與所學的知識產生聯系。教師不能否定和打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因為音樂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想象,教師應給予鼓勵和正確的引導,只有這樣,學生在以后的欣賞中才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六、調動學生主動性
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實現知識能力轉化。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例如:在上七年級的《熱情奔放的拉丁美洲音樂》時,教師可以教學生幾個拉丁美洲的舞蹈動作,學生分組練習、分組展示。對跳的好同學給予鼓勵,這樣就調動了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七、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音樂專業素養是指音樂教師必須具有的直接服務于音樂教學的音樂專業技能,如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合唱指揮技能等基礎素養。只有具備了這些扎實而深厚音樂專業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才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現音樂之美,讓學生去感受音樂之美,體會音樂之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八、充分利用多媒體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在學校,現代 教育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怎樣客觀地認識它,揚長避短地使用它,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要樹立課件它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為了更好的為課堂服務的觀點,不能喧賓奪主。其次要明確課件是為課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間小,可重復使用等,都是它的優點。但我們要客觀認識到它的弊端,制作課件費時費力,其屏幕的視覺感受會干擾學生的聽覺感受,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萬一設備出問題,或停電等,就會讓有依賴性的老師無所適從。因此盲目夸大課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著唯有課件的課才是貫徹新課標的認識,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課件制作時充分認識到人與機器的主次關系,注意到聲畫穿插的恰當時機,注意到動靜結合,巧用課件,活用課件,才能讓它很好的為我們的音樂課錦上添花。在教學中,以前運用得比較多的是教學磁帶,而隨著多媒體電腦的輔助教學的應用,使課堂教學實現了平面變立體,抽象變形象,單向變多向的轉變。因而現代教育在教師要善于把傳統媒體與媒體有機結合,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開拓思維,探求新知有所創新,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九、及時完善教學設備
在教學設備的管理上,要檢查督促,使教學用具及學具盡快落實到位;音樂室要寬敞明亮,教室布置要高雅,有文化品位,多媒體設備要齊全,保證學生的音樂活動能積極健康地充分開展;教師要及時更新或添加與教學相關的教學設備,以確保教學使用方便;鋼琴走音,不及時調音,都將影響教學的正常開展。好的教學設備會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藝術教育自身的獨特功能,不是其他學科可以代替的。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時代的要求,是音樂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要求,只有我們音樂教師不斷探索、總結才能使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真正有效。
音樂、語文、美術三學科關系非常密切,象帶有血緣關系的“三姊妹”抓住這種聯系進行教學,能收到特殊的教學效果.此“三姊妹”雖自古以來,早已各立門戶,但古今中外藝術家集此三藝或兩藝于一身者,不乏其人。華西里?康定斯基是畫家,他會彈琴,但他繪畫力圖體現音樂情趣,他的作品經常利用音樂標題,如《雄偉的賦格曲》、《即興》;而作曲家勛伯格創作的歌劇《幸運的手》直接受到了繪畫作品《黃色的音響》的影響;我國古代,許多文學家十分懂音樂和美術。白居易在《畫竹歌》中認為欣賞名畫,可在無聲中聽有聲。“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認為聆聽名曲,可在無形中見畫面。“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風凰、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和美術色彩早已結合。宋祁《玉樓春》“綠揚煙里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鵡空好音”是最好之例。蘇軾、王維、蒲松齡等留下了留芳百世的美術之作。我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顏文梁先生可謂音美教育聯姻的祖輩.他雖是畫家,但也能作曲,此等事例舉不勝數。下面我們把音樂教學與語文、美術相聯系之己見淺談如下。
一、音樂、語文相結合是培養學生情感和準確掌握音樂語言的重要手段
音樂是用音響塑造形象。對沒有訓練的耳朵(這里叫音樂耳朵),在聽音響時,讓他說樂曲表現了什么,他會感到非常困難。從這一點看音樂比較抽象,要讓學生聽懂抽象音響,除教他們必要音樂知識外,還必須挖掘內心深處情感這一主要因素,讓喜、怒、哀、樂真正和樂曲發生聯系,才能在音響和學生心靈之間搭起一座無形橋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就給了他們打開藝術大門的鑰匙.這是學生學習表演、創作的最好捷徑。而音樂課和語文學科相聯系是挖掘情感的重要手段.因為語言表達情感最直觀,讓學生了解歌詞后,再和音樂曲調結合,效果就有質的變化,學生能立即抓住音樂整體,具體做法如下:
1.朗歌詞,劃段落,總中心,感樂情。教學中,學習每一首歌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語文水平,引導他們分析、朗讀歌詞,不識的字,老師要標好音,不懂的詞老師要解釋。在朗讀基礎上,使學生理解歌詞,進一步分析、處理歌曲,掌握歌曲整體情感。在教唱《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讓同學反復朗讀歌詞,老師提問:此歌曲由幾段構成?中心表達什么?樂曲情緒怎樣?同學們很快劃出了段落,我緊接著講:第一段由三小段構成,通過蕩雙槳、推波浪,迎太陽等動詞,展現了少年兒童活潑、向上的心理,而“水中魚兒望著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地歌唱”,抓住了兒童的特點和倩趣,好象魚兒就在面前,歡笑望著我們,這樣美好景象,是誰給我們安排的幸福生活?這一問就引出中心,同學們都恍然大悟。此歌表面看很優美、輕快,實質借用寫景來歌唱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同時,暗示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同學此時把握了中心思想。又講第二段只有兩句歌詞:“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每讀這兩句時,令人心曠神怡,涼爽的風是什么呢?“社會主義優越性“,“美好的生活”,“大家庭的溫暖”,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言。此曲情緒應是怎樣的?我提問。“應歡快跳躍”,“應深沉抒情”,“應活潑跳躍,同時委婉抒情”,又有許多同學發言。這樣,同學們把握了情緒,在學唱時能掌握音樂形象。相反,即使歌曲學得再快,勢必造成有聲無情,長此下去,怎能培養出好人才呢?
2.歌詞與曲調的聯系.在朗誦歌詞、掌握歌曲整體情緒基礎上,再細致給學生講歌詞與曲調的聯系,這樣不僅使學生及時掌握曲調情緒,也能掌握一些音樂規律,使之變得淺而易懂。我在教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時,讓學生朗讀歌詞,然后問他們歌詞是什么樣的情緒?回答:“堅定、有力”教師說:“有力歌曲一般都是一字一音,這樣顯得有力,同時歌曲一般都是大調式”。說后,把歌詞和曲調一起寫在黑板上。在教唱《洪湖水,浪打浪》時,首先朗讀歌詞,然后我間:“這曲子是什么樣情緒?”同學說:“是抒情。”我緊接說:“抒情歌曲一般一字多音,并且多用圓滑線。”我又把一字多音上的連線和圓滑線以及切分音對照講,使學生立即就明白了。整體情緒掌握了以后,我告訴學生,有力的歌曲,在曲子進行到一定程度,也會有抒情,而抒情的歌曲,進行到一定程度,其樂句也會有力。
3.歌詞內容情緒與曲子速度的關系。讓學生通過朗讀歌詞內容,了解音樂語言是個最好辦法。歌詞內容有力、活潑、喜悅,曲子速度則快,而歌詞內容抒情、訴說、哀傷,曲子速度則慢。我在教學生唱《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這首歌時,讓學生朗誦歌詞,通過朗誦感知了少年兒童活潑、歡樂的情緒,所以,我告訴同學此曲速度不能慢。最后,我在課堂上總結:曲子速度快,表達的情緒則熱烈、歡快、跳躍、有力等,而曲子速度慢,則表現抒情、優傷、悲哀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音樂表現手法。
4.歌詞朗誦語氣與歌曲旋律高低強弱的關系。讓學生運用語文課所學的知識,掌握歌詞哪里是語氣讀重,哪里讀輕。語氣重的地方,往往也是歌曲曲調音較高之處,而音調最高之處也是歌詞內容最激昂之處。我告訴學生曲調激昂是通過音調越來越高、音量越來越強表達的。曲調悲傷,則是通過音調越來越低,音量越來越弱來表達的。我在讓學生欣賞《祖國,慈祥的母親》這首歌時,讓學生逐句朗誦和曲調對應著看,使同學一目了然。歌詞的前半部分,音調都比較小,語氣深沉。所以,曲調平穩。音以級進為主,曲調力度弱,好似面對母親,深情、親切地細語。而到“親愛的祖國,慈祥的母親”,朗誦也增加了最大力度,曲調由原來的級進,變成了跳進,音量到了最大程度。然而,我告訴學生歌曲中最強的一句,還要根據歌詞的意思,再細分強弱,如上句“親愛的祖國,慈祥的母親”,這句話反復多讀兩遍會發現,如果把親愛的祖國讀得強,而慈祥的母親比前一句弱,慈祥的母親,深情地、加重語氣地讀,雖然音量比前一句小,效果會更好,把這種朗誦的感覺唱出來,就成了有血有肉的音樂。
5.音的連、頓與歌詞抑揚頓挫的關系。音樂上連音、頓音、是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怎樣使同學更好地了解掌握這個問題,必須在朗誦歌詞上下功夫。我在教唱仗唱支山歌給黨聽方時,學生在朗誦.‘鞭子抽我身”時.我啟發學生把鞭子抽我身,朗讀得有力、頓挫,這樣才能表現出地主的兇狠.我們好似已聽到”啪啪”的鞭聲,感覺到身仁隱隱發痛。學生朗誦’‘母親只會淚淋淋’.的時候,我啟發學生用柔弱,拉長音調朗讀,這樣,我們仿佛看到母親無能為力的樣子,從而更加突出了只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所以才要《唱支山歌,給黨聽》。然后我又告訴學生“鞭子抽我身”的旋律,有力頓挫是用休止符和演唱頓音來表現的。“母親只會淚淋淋”,是通過連音來表現的。這樣曲調一強一弱,一頓一連,就對比出了地主和母親,一個兇狠慘忍、一個軟弱無力,這樣學生準確地掌握了音樂形象。
除以上幾點外,我在課上還給同學們總結過歌詞段落與曲式的關系;歌詞表達的內容與調式的關系,同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音樂課中運用語文課中的朗讀知識和音樂發生聯系,能使音樂形象變得淺而易懂,能使學生清楚地知道音響表現的是什么。我想,這是學生在欣賞沒有歌詞的器樂曲、及大型音樂作品之前,必須進行的一門不可缺少的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對學語文有促進作用。文學素質的培養,文學知識的積累,一定能給藝術人材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音樂課中,運用美術知識及掛圖,使音樂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
在音樂課上根據歌曲內容,借用美術知識及繪制彩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圖畫給人視覺是直觀的,學生一眼就能看見。根據圖畫所描繪的內容,結合朗讀歌詞,音樂形象才能準確地表現出來。美術、音樂藝術表達很相近,美術靠視覺,音樂靠聽覺。如在教學中搞好兩科滲透,對于理解學習任何一科都是非常必要的。如在音樂和美術中都講究色彩的運用,而在美術中色彩是最直接的表現手段。畫家常把色彩看作一種象征物。現代抽象主義畫派的鼻祖康定斯基認為:藍色是高貴的;綠色象征自我滿足和平靜;紅色表示力量、勝利,白色代表沉默……在音樂中,作曲家也常利用特定的色彩表現人們的具體感受和情緒反映。英國作曲家勃里斯1921年創作的《彩色交響曲》其第一樂章《紫色》,代表紫水晶,象征高貴、死亡。第二樂章《紅色》代表紅寶石,象征勇敢、歡樂。第三樂章《藍色》代表藍寶石,象征華貴、憂傷;第四樂章《綠色》代表綠剛玉,象征青春希望。所以要想聽懂音樂中的色彩,運用美術中的色彩,來比喻音樂就更直觀.外國音樂家梅酸說:“要理解我的音樂中的音色、和聲及聲音的結合,你就必須熱愛色彩,必須對色彩敏感,并懂得聲音與色彩之間的聯系”。所以我們不把音樂的色彩和美術的色彩相互滲透,我們就無法理解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歌劇《圣誕節前夕》第六場序曲中所描寫的,寒冷的夜晚,天空中白云飄浮星光閃爍的景象;無法理解穆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第八曲《墓穴》陰森森、冷清清的氣氛中,閃爍著骼鏤的瑩光;無法理解普羅耶夫交響組曲《冬日的髯火》第四樂章的《簧火》那風聲呼呼、髯火熊熊的景象……當然表現音樂的色彩,也是有一定手法的。如:調性色彩;調式色彩;和聲色彩;配器色彩等。但無論如何這些色彩和美術中的色彩直接滲透,才能做到更直觀、形象,使學生更易于掌握音樂形象。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1.運用美術掛圖,使學生了解音樂的整體感覺。在音樂教學中,我經常使用美術掛圖。我覺得音樂的語言在孩子理解起來是困難的,而根據音樂形象和歌詞中心思想,概括起來用一個或幾個彩圖,把它表現出來。會使學生及時掌握歌曲內容、演唱情緒、演唱風格。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之前,就繪制了幾幅彩圖:(1)群山近景處,畫了一群牛在地上吃草。(2)一群鬼子氣勢洶洶地沿著山路進山掃蕩。(3)敵人抓住了王二小,他從容對答鬼子提出的問題,并表示給他門帶路。(4)鬼子被帶入我軍的伏擊圈,被打得人仰馬翻。(5)我們的王二小慘死大石旁。身仁被[I本鬼一子的刺刀刺了無數f1j口。(6)無數群眾眼含熱淚.懷念王二小,在藍天的背景1幾.王二小含笑討著群眾。當把掛圖掛在墻上,同學按掛圖的意思.就獲術知道了歌曲內容。通過掛圖也培養了學生形象記憶,使他們閉上眼睛通過圖畫就能想起歌詞。按圖的順序記歌詞,段落不會顛倒。演唱的時候,讓學生感情和圖畫的場景發生聯系。畫面是景色優美的,就讓學生演唱的美妙、輕淡一些;是激烈的,就讓學生演唱的高昂、有力一些。可喜的是學生在演唱第5段“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時……面對著畫面王二小渾身血跡斑斑的景象,同學們竟把歌曲的速度放慢,語氣加重,有的同學甚至沒唱完已泣不成聲了。我想這是視聽的最好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握住了音樂,了解了音樂。
2.在具體的歌曲中,用美術的色彩與音樂的色彩相聯系。在圖畫中色彩是直觀的,它能給我們留下各種感覺。而在音樂中,根據歌曲的內容與情緒及時給學生以啟迪,是掌握音樂的一個手段。我在教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時,用一張紙畫了一個大大的黑正方形,然后對學生說:“黑色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是悲哀、傷感。那么我們就把小白菜這首歌唱成黑色的吧。緊接著我給學生講在音樂中怎樣表達色彩,并講了大小調式。我說采用大調式寫成的歌曲,色彩明亮、熱烈,在美術的色彩上象紅色、桔黃色等;小調式則暗淡、柔軟。在美術色彩上象黑色、藍色等;大調式在美術上可以說暖調子,而小調式則是冷調子。在音樂中還有一些具體的表現手法,如表現暖的調子,在旋律線上音越高,則色彩越暖,音的進行往往是跳進,甚至是大跳。而表現冷調子,則旋律線就越來越低。音調下行級進。《小白菜》每句的尾音,都是越來越低的,到“親娘啊!親娘啊廣這兩句時,已帶有無可奈何的哭腔了。
3.歌曲中強弱、快慢與美術繪畫用筆輕重緩急相互聯系。音樂中的強弱、快慢,是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要使學生正確、直觀、清晰地掌握快慢、強弱的規律,運用美術用筆的輕重緩急(或濃淡干濕)最能說明這一點。如欣賞《我愛你,中國》,講到此曲的強弱、快慢時,就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結合此曲的強弱、快慢、音高變化,高低不一、輕重不一的曲線,把相對應的歌詞寫在曲線下面,然后再放錄音。讓他們看著詞,對著曲線,掌握音樂形象相當快,此時,如果學美術的學生看見我們把音樂旋律用筆畫出來,他也一定會受到很大啟發。那么,他所畫出的線也一定具有音樂的旋律感.所以,我們如此上課,不僅提高了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方面的能力,而是且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覺得藝術中,音樂、語文、美術三者關系太密切了。因而在教學中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不僅對一門藝術有益處,同時也對其它兩門藝術起促進作用。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教育素質的提高,藝術院校一定會重視這一點,而對藝術人才同時進行此三門藝術的教育和培養。我們現在從中小學開始,有意識、有方向地把這幾科互相滲透地進行教學,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要求我們每一位音美教師要多學、廣學,在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同時,增強其它兩門藝術學科的藝術造詣,這樣我們就能在藝海天涯中“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這樣,才能早出、多出人才
21世紀是人類依靠知識創新和可持續 發展 的世紀,世界將進入全球知識 經濟 時代。 教育 是知識創新應用的基地,也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也是時代的需要。所以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引導學生聯想與想象,發展創造才能
音樂作品是與一定事物形態相聯系的,與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聯系在一起的。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理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前行。”在教學中,我結合范唱錄音深入淺出地分析歌曲內容、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作風格等,使學生有一清晰的印象。如教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時,通過聆聽歌曲范唱錄音并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歌詞的內涵,啟發學生聯想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馬兒在自由的奔跑,周圍是鳥兒的翠鳴。體現了一種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種美好的生活圖畫。音樂的想象力自由的,但不能脫離作品。因此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從歌曲的標題和有關知識到反復聆聽作品的音響,逐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里,喚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聯想和想象。在體驗歌曲情感中,增強感受、理解和發現音樂作品 藝術 形象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改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傳統音樂課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認為對原有歌曲樂譜,不能多一個音符,不能少一個音符,讓學生也要因循守舊。現在,我改變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法,如在一堂音樂課中,我可以在黑板上寫一段歌詞,讓學生在理解簡單的作曲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任意譜曲,然后再拿到琴上彈奏,讓學生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曲子效果。然后,對于不恰當之處再指導修正。有時,可以拿出一個熟悉的譜子,在框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填寫音符、減少音符,看是否改變了音樂風格。這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方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是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利用學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學具就是鋼琴,在傳統教學中,鋼琴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為學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我改革了教學方法,鋼琴的作用遠不止于上述那些,我可以利用琴聲巧妙地在為音樂課教學的輔助手段,在一堂音樂課中,學生對于歌曲的學唱,既要注意歌唱方法,又要注意曲調歌詞,還要注意歌曲所要求的速度、力度的變化。他們的注意力被搞得四分五散,很難做到顧全大局。如何幫助學生用歌聲表現好歌曲呢?我在教唱《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時,利用力度變化夸張,較明顯的琴聲來提示學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琴聲還可以提示學生演唱速度的變化,以及連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學巧用幻燈、投影、錄音等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領會教法,還可以讓他們學到如何制作電教教材的知識。講授理論課時,經常需要給學生補充、提供一定的材料內容,此時若用板書費時費事,如用文字投影片,則簡便快捷,且容量大,可以重復使用,以增強記憶,這樣既增加了課堂信息量,又節約了教學時間。
一、課程改革后的基礎教育
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音樂教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音樂課程標準》從方法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音樂不如會學音樂,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在音樂上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基礎音樂教育的育人本質,體現了社會發展對國民基本音樂素質的要求。毫無疑問,《音樂課程標準》比《音樂教學大綱》更為準確、科學和完善,更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
在日常教學和各種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身上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缺乏作為一個健全的、全面發展的人所應具備的人文素養:知識面窄,精神資源匱乏,功利思想嚴重,人文價值迷失,缺乏理想信念,受挫能力不強,行為出現偏差……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理解“人”的使命與歸宿,無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與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一些學生認為只要學好主要課程就行了,其他的課差一點無關緊要,忽視人文科學的學習和自身人文內涵的提高。不少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急功近利、無終身學習的思想;缺乏一種精益求精、不斷攀登高峰的精神;精神空虛,對待學業、對待生活態度消極,毫無動力。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出意志薄弱、情感波動較大,稍有不順,便情緒低落,灰心喪氣,缺乏進取精神。在逆境面前,畏縮逃脫;在困難面前,灰心喪志。于是,同學之間相互猜忌、抬杠;個人私心較重、我行我素,做事不考慮他人和集體的利益;胡思亂想、疑慮重重,不愿檢查自身之不足而總是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有的同學由于一時的挫折,抑或由于精神的空虛,破罐破摔,最后一無所長,對社會無所適從。這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思考和面對的,當然也包括音樂教師在內。
21世紀的中國學校教育和教學所承擔的現實責任,不應再是簡單地傳遞知識,更不應是單純地強調智力、能力、個性或者別的什么具體的價值。當前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總體趨勢和基本理念都是為了人的發展的需要,中國應借鑒世界上基礎教育改革較成功的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針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現實問題,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高度,以知識為基礎,關注人性發展為宗旨,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藝術教育的重中之重。
音樂教師如何面對現在和未來?如何面對學科綜合和課程改革?音樂教學應該怎樣為培養具有全面文化素質的新世紀人才作出自己的貢獻?高中音樂欣賞,僅僅教給學生一些音樂知識、介紹一些音樂作品是遠遠不夠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更應當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現實人生,更貼近生活,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強調品味人生,突出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同時也要反映現實中的人生態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如高中課程改革所說的:“在選擇中學習規劃人生,確立發展方向。”
二、豐厚的人文理念是新時期人才的必然要求
所謂人文理念,是相對于專業技術教育而言的一種人文科學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旨在通過知識傳授和環境熏陶,使人類優秀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品格、氣質修養、處世哲學,從而成為維系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逝者如斯”。時間已把我們帶入了21世紀:地處全球各地人們交往的密切超出以往任何時候,各門學科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也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社會亟待適應新時展的新型人才:高尚的品格、創新與合作的精神、綜合的文化素養和較高的審美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創新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尤其在提高人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音樂教師,我們在傳授給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應該重視對學生音樂文化的傳播。培養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并同時具備較為完善的人格,具備一定的人文內涵的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內涵,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
今天的音樂教師,重點不在教給學生多少音樂知識技能、多少音樂名作,而在于是否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扎實的知識、接觸到富于生命力的文化,是否在教學中培養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及綜合的文化素養。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堅持教書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種課程和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內涵和美學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思想,完善學生的品格,從而把他們塑造成為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有了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學生才能健康、和諧地發展。所以,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內涵,是音樂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豐厚的人文理念是學科綜合和音樂課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藝術課程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很好地結合起來;把學生的發展置于中心地位,強調多門 藝術學科的溝通和融合,發揮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創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藝術課程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大大開拓和豐富了教學內容,既有藝術知識技能,又有藝術制作、藝術表演、藝術批評、藝術欣賞等方面的內容,并強調這些內容與日常生活、情感體驗、文化背景和科學知識的緊密聯系;創設了體驗式、探究式、對話式等教學方式,豐富了藝術課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著眼于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藝術教育課程標準的改革與創新,使藝術教育的本質真正回歸到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層面。
音樂欣賞課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我們應引導學生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同時注意吸收文學、美術、影視、戲曲、曲藝等姊妹藝術,強調多種藝術的結合,從而大大開闊文化視野,促進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音樂鑒賞、表現、創造與藝術審美的能力。
社會主義公民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高水平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公民都需要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過去那種強調學科專業化,知識、技能必須全面、系統的教學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培養高水平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提倡學科綜合正是為了解決這種不適應,以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正因為如此,基礎教育的各個學科都有必要淡化學科體系,強化課程體系。隨之而來的是,既然要強化課程體系,提倡學科綜合也就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反之,因循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體制,必將導致實施素質教育的停滯不前。如何適應時展的要求,培養一大批既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關系到我國國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大事。因此,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這是每一個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將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樂欣賞的思考
1.正確認識音樂文化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關系
德國教育家斯普郎格說:“教育也是一種文化。”音樂是人類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樂藝術本身所表現和涉及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詩歌、地理、社會、民族、精神、地域、時代、宗教、倫理、道德、民風、習俗、風格的文化特征,無不打上深深的人文科學的烙印。由此可見音樂文化是一門多元文化,它自身就綜合了其他很多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一定要把音樂作為文化來認識,努力拓展知識面,為學生提供從多方面看待音樂的機會。文學藝術素養會激發學生的靈感和想象,大自然的無窮奧秘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了解音樂背面所凝結的歷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識,特別是理科知識中不斷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創造意識的培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會促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問題。
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具有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優勢。音樂藝術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是那樣的自然、協調、有機。它會在許多方面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及綜合素質。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充分地發揮它的優勢呢?這不僅不會削弱音樂的內涵,反而能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學習音樂的質量。同時,音樂向其他學科的拓展、延伸,會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其他學科的相關文化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認識和理解。它們之間應該是一種互補的、強化的關系。試想:一個文化底蘊淺薄的學生,又怎么能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去進行創造性的音樂活動呢?
2.把人文理念充分融入到實踐教學中
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極富人文情懷、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的藝術門類,它更多地關注人生,關注人的精神世界;更多地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應當說,音樂藝術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的教材。聲樂作品中那些優秀的民歌、藝術歌曲,無不隱含著動人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音樂欣賞中所呈現出的精妙絕倫的人類靈魂的聲音、無盡的人性之美,它們所蘊涵的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所負載的人類文明成果充分顯示了其鮮明的人文性。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藝術感染力的亮點挖掘出來,呈現給學生,引領他們主動地去感悟美、發現美,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求知態度。
音樂藝術發展的每一時期,都有大量的音樂家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那種對藝術、對人生的熱愛與執著,身處逆境依然頑強拼搏、勇敢地與命運作斗爭的積極的人生態度,無一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譬如貝多芬憑借“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的精神,雙耳失聰后依然創作不止,終將古典音樂流派推上巔峰。又如大家熟悉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從小家境貧寒,成功道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可他并沒有放棄,也正是他這種堅強、不服輸的性格使他成功地為電影《風云兒女》譜寫了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作品一經問世,就在祖國大地上到處傳唱,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聶耳的愛國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和力量。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可在困難面前我們應該毫不退縮,勇敢面對,[,!]戰勝困難。聶耳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對藝術、對人生那份摯愛和熱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鼓舞人心的優秀音樂作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都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樂課以引導學生在更廣泛的領域來領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乃至世界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情、關注、了解、思考,這正是我們將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樂欣賞課堂教學出發點和目的,同時也是我們音樂教師為弘揚人類優秀音樂文化傳統而應盡之責。
3.音樂教師尤其需要具備人文理念的思想
20世紀以來,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在音樂教學領域的變化和音樂教學內容的拓展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1993年,美國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并于1994年3月完成立法程序,該法令首次將藝術(包括音樂、視覺藝術、戲劇與舞蹈)增列為美國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從哥倫布第一次踏上這塊土地至今才五百多年的歷史,美國建國至今也才不過兩百多年,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美國已成為世界的頭號強國,僅僅就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每一個有思想的人去深思和研究嗎?美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動向,的確值得各國教育決策者和執教者的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的音樂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的訓練,忽略了對音樂文化的傳播,甚至忽視了對自身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提高。音樂是世界人類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樂教師應努力使自己在具有較高音樂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人文內涵。有的教師說音樂欣賞課最好上,而另一些教師說音樂欣賞課最難上。其實,在這“好上”與“難上”之間確實有著一些辯證關系。對于那些對要講授的作品非常熟悉的,有著較深刻理解的教師;平時注意積累,掌握 大量音像素材的教師;知識廣博,并能旁征博引的老師;了解學生,掌握教學心理的教師;富于激情,語言流暢、幽默的教師來說,音樂欣賞課并不難上,并且也是展示教師才華的絕好機會。對于在以上方面捉襟見肘、難以啟齒的教師,欣賞課難上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將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樂欣賞課,這種教學難度更大,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也更高,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而且要了解各種音樂文化及相關文化知識的背景和歷史淵源。同時,還應注意廣泛地攝取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法學、文藝、語言學、歷史、文學、詩歌、地理、社會、民族、精神、地域、時代、宗教、倫理、道德、民風、習俗、民俗學,以及其他社會相關姐妹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理論知識,不斷豐富人文素質內涵,提高道德修養,發展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以全面促進學生藝術水平的提高。
因此,音樂教師對自身音樂教育的認識水平不提高,工作就缺乏高標準,教學質量就很難得到提高,只有用先進的思想和觀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藝術。只有自身具備多元性文化知識,基礎牢固,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旁征博引、語言豐富,用自己的教學魅力強烈吸引和感染學生,擴展學生的思路,真正引起學生對優秀作品的興趣。
音樂專業自身有著龐大的知識系統,知識點多,覆蓋面大,只有基礎知識掌握得牢固、知面寬,課堂上才會做到表述準確、舉一反三、游刃有余。要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相適應,教師就要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發展性能力,其中包括自身必須會學習,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習經驗和較強的自學能力。對新的有價值的教育信息要有濃厚的興趣和敏銳的感受力,要堅持不懈,廣開積累渠道,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積累各種資料,廣泛吸收和借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要有高遠的追求、頑強的意志,有一種攀登不息的精神,形成進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才能不怕困難和挫折,做到厚積薄發。
教學應該成為師生在具體的教與學中,感受成長、學會生活、積累經驗的過程,通過日常交往、組織活動、科學探索和社會實踐的交替與整合,師生共同感受生命、觀察世界、體驗生活,形成現實的存在感和對未來的預期。教學過程是使人的精神從個體發生走向社會存在和人類的存在,從生物存在經由文化發生走向歷史存在的過程。在不斷的學習、嘗試、批判和自我校正中,師生逐步走向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諸方面的和諧,走向一個具有獨立的精神世界、豐富的生存感悟和鮮活的生活歷史的人——走向文化的存在和生命的完滿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融合的意義
(一)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高音樂教學的趣味性
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屬于聲音與圖像的綜合作用,高校學生可以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感受到更多的學習樂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對生動具體的新鮮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學習欲望,所以高校音樂教學應該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與其他學科不同的課堂環境與氛圍。比如:在學生進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優美、情感積極的樂曲,將學生帶入到音樂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加入適當的背景音樂作為襯托,將枯燥的講課內容與音樂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性以及獨特性。又如:在介紹西方音樂歷史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相同時期的音樂進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進行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一邊了解中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一邊感受當時音樂的特點與形式,這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而且對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避免了過去那種枯燥的講解式教學形式。
(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感受音樂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并誘發美感的產生,而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非常重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協助下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樂魅力,為音樂審美氛圍的營造提供幫助。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對教材中的文字、符號、樂譜等形成了教學依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感到乏味,這樣也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對音樂的偏見,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音樂的美,而只是束縛在課本的知識點之中,產生一種學習態度上的消極應對,并且教學材料只能呈現文字、樂譜這些可以看和閱讀的知識內容,而對于其中蘊含的關于音樂的實質性的卻不能明確的、直白的表達出來,也就是通過聽覺所感受到的音樂,它與通過看和讀所感受的音樂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色彩圖片、新穎的譜面、重點強調的內容引入課堂,還可以利用計算機對構成音樂的各種聲音進行數碼形式的采集與編輯,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樂內容,也可以讓學生指導音樂形成的具體過程,將聽覺與視覺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達到聲、韻、義先融合的學習狀態,更加深入的感受音樂,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個體情感,最終實現音樂學習中的領悟,對于教學成果的實現非常有益。
(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除了要選擇有藝術價值的表演曲目外,還要注意活動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廣泛性。音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可以對學生參與音樂學習起到推動的作用,在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這一點內容,不僅要將需要的知識囊括在其中,還應該使課件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直觀的、清楚的對學習的音樂知識進行了解,也可以調動起學生加入音樂實踐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進行足夠的音樂欣賞之后,可以通過內容豐富的課件展示的知識去參加更多音樂學習活動。在音樂的表達上就可以對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刻畫的音樂形象做一個很好的闡釋和展現,比如:在學習民謠《櫻花》的時候,通過視頻為學生展示出日本櫻花開放的盛況景象,給學生帶來直觀、強烈的視覺上的震撼,學生在觀賞視頻并學習歌曲后可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體會傳統情感的表達。另外,現代信息技術使得音樂獲取的渠道更加廣,這就為音樂創造能力的養成提供了條件,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加強音樂方面的想象能力的培養,比如:在音樂劇的表演中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動物的角色,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展示動物的活動、習性的視頻以及在不同的場合的聲音等內容加深了解和體會,為生動形象的塑造角色提供幫助,也使學生進行更加真實的音樂表演創造。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通過錄音機、譜例、磁帶等工具進行教學,而且課前的準備工作也非常繁瑣,耽誤了正常的教學時間。這種音樂教學形式對于學生也是一種煎熬,需要耐心的等待,而且由于教學的中斷也會使學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是極大的阻礙。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利用各種先進的科技將聲音、畫面進行完整、清晰的呈現,而且不會受到空間、時間的影響,也不會耽誤課堂教學的時間,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操作就可以將需要呈現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屏幕展示給學生們,實現音樂視聽結合的發展效果。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和補充,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真實、完善的教學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的興趣,增加音樂創造的靈感來源。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需要接受更多方面的音樂知識來對自身的水平進行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將世界各地的音樂相關的內容快速及時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抽象的音樂理論轉變為更加直觀的畫面或者聲音進行具體分析,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音樂教學的整合
藝術課程之間都是相同的,在音樂教學中開展多種藝術形式的整合可以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藝術的美,感受到音樂與其他藝術的內在聯系以及音樂的重要作用。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融合則是實現這種多形式藝術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條件,通過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以將音樂課教學作為一個切入點形成影視課、戲劇表演課等教學形式,可以達到藝術的高度融合。比如:在教學中以“黃河”做為主題進行藝術綜合課程的教學,首先需要讓學生對黃河有一個整體的了解,通過多媒體觀看配有輕緩音樂的黃河風光介紹視頻,然后結合《黃河船夫曲》進行美術作品《黃河船夫》的欣賞,然后在音樂的襯托下進行形體表演,讓學生通過音樂表達的情感通過形體展現出來,如與風浪進行抗爭、船夫的堅毅精神等。還可以讓學生欣賞具有地方
文化特色的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對與黃河相關的詩句進行有感情的朗誦等,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呈現,將舞蹈、影視、詩歌等多種藝術進行了整合,在這種變化之中對學生的聽覺與視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音樂教學的情景化
大部分的音樂作品都是進行的具體內容的表示,尤其是歌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對這部分的音樂配上適合的畫面,不僅可以詮釋音樂想要表達的內容還可以將學生帶入情景之中。比如:在進行《長江之歌》這首歌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表現的內容,可以根據這首歌截取一些具有實際表達效果的畫面,如長江的源頭、奔騰的波濤、灌溉土地等,然后進行重新的編輯,與這首歌曲結合在一起進行觀看欣賞,學生可以更好的體會到“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等歌詞的具體意義,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中的情感,將學生直接帶入相似的情景之中,加強學生對歌曲音樂的理解。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高校音樂教學的科學化發展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介紹不同音區、聲部的音色的時候,是不可能通過自己的模仿去讓學生完全領會掌握,而且也容易出現理解的偏差。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以更加科學的實現音樂知識的教學。比如:在《黃河大合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影像資料,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介紹其中的演唱知識以及進行聲部、不同音區音色的劃分等內容,然后可以進行教學的拓展,讓學生理解獨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區別,而且可以對混聲合唱中的四個不同聲部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這些教學內容的實現都需要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也是傳統教學形式無法實現的,所以說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必須對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重視,增強兩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音樂教育教學水平。
三、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它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對音樂課堂的優化是兩者融合的目的,可以為課堂帶來新的生機與新的教學方式,現階段的信息技術與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融合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需要師生共同努力,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真正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心,實現開闊眼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成效。
2006年11月11日第四屆“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在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落下帷幕,來自全國45所高校的119名參賽選手參加了包括“綜合文化素質考試”、“自彈自唱”、“合唱指揮”、“鋼琴演奏”、“歌唱與伴奏”等五項比賽。從此次比賽的內容和結果來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和值得思考的問題。就這次比賽談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音樂教育要重視音樂背后的文化修養
這次綜合文化素質考試滿分160分,100分以上的只有一個人,多數學生的成績都在40到80分,其實是處在一個不及格的階段。例如,其中一道題是請寫出歌曲《歌唱祖國》的歌詞和詞曲作者,曲調立刻就在耳畔想起,但是能把三段歌詞都寫上來的為數不多,再把詞曲作者寫全的就更是寥寥無幾了。想想這些學生還都是在校的優秀生。就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目前高校的音樂文化教育普遍松懈。唱歌的強調方法、強調聲音的解決;彈琴的注重基本功的訓練、技巧的提高。把音樂的背景、年代性和為什么產生音樂的“故事”也就是“文化”丟失了。這就是我們的音樂為什么有時顯得那么蒼白。所以提高在校音樂專業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是當務之急。對此我有幾點建議:
(1)在我們學習唱歌和彈奏器樂時,要同時注意作品的作者、創作年代、文化背景,這就把音樂史跟我們的主修課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放在作品所處的時代大環境下演唱和演奏,從作者的情緒情感出發,把握藝術的內涵。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是一定會打動和吸引觀眾的。
(2)分析作品。從曲式結構、復調功能、配器上了解作品的框架、構成。在這次“鋼琴比賽”的考場中,有許多學生演奏回旋曲式的作品。回旋曲式有一個特點:主題旋律在不同段落多次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要想,它每次出現的表情和效果是一樣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都是同樣的旋律,我們要通過強弱對比的情緒變化表現出它不同位置的不同感受。例如:第一次見到的感覺和再見面或者熟悉了之后所抒發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要通過分析,把得出來的感受應用到音樂的表現中去。讓我們的藝術有血有肉。
(3)多聽、多看、多感受。我在這次大賽的舉辦學校(武漢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課程表上看到這樣一門課———主修視聽課。它的內容是要求學生每學期要聽夠30到40首音樂作品。這樣雖然自己在一學期內演唱或演奏不了那么多作品,但能從視聽課上了解和感受到很多作品的處理、變化,以便于以后有機會接觸到時,更好的發揮。確實,我們在學校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很有限,但我們可以多聽一些名家的音樂會甚至是看一些電影圖片,哪怕是旅行,只要細心、勤思考、多感受,都會獲得很多知識和道理。我認為,從中受到的感染是一種音樂情結的積累,它能使我們更好的把握音樂風格和音樂方向。
2一專多能
“一專”指一門專業課。它對一個人的發展很重要。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價值,大多是按“一專”的高低來衡量的。所以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一定要重視自己的主修課程,勤奮、用心。我們熟悉的大音樂家們,可以說大部分是靠這“一專”的突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要想成為“常青樹”,就要攝取更廣泛的知識了。國際藝術理事會主席芬蘭人理斯托?羅赫內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個藝術專業的學生,應該盡量多學藝術方面知識,但一定不要忘記掌握比較全面的基礎知識,即使你是一個頂級的藝術家,也應該有一個寬廣的知識面。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它之所以又高又尖,是因為它有無數寬厚的基石所壘建。在學校期間,我們在用心學好主修課程外,還要注意自己其他能力的培養。比如:講臺和舞臺的歷練。現在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音樂專業的同學只要畢了業可以考教師證去當老師,也可以考演員證去舞臺上演唱演奏。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能上得了舞臺,又能上得了講臺。就像這次比賽的考核內容,只會彈不行,只會唱不行,還得自彈自唱,甚至還要考即興抽來的作品。這確實展現了一個學生整體的藝術能力。那么,怎樣在上學期間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藝術能力呢?首先拿專業課來說,一般院校主修課一周一節,同學們一半是自己上完就完事大吉了,也從不注意別人上課的內容和問題。其實在別人上課的時候去旁聽,從老師教課的一點一滴中體會教學的內涵,能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獲,這就是教學教法的獲得。其次,要多參加音樂會、比賽,鍛煉自己。把自己平常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音樂會、比賽等形式與大家交流,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和不足,為以后更好的表現和發揮做鋪墊。由此看來,“一專”是關鍵,“多能”是條件。在“多能”的基礎上鞏固“一專”,在“一專”的前提下發展“多能”。
3做好從學校到社會的變位準備
現代的教學模式是以人才培養為關鍵,服務社會為目的。通過這次比賽,我也一直在思考。教育部考了這么多項內容,他真的就要求我們樣樣精通嗎?我認為不是,并且我們也做不到。但是很多人認同了他,并積極地去參賽。其實他真正的意義是告訴我們,大學生活不能僅僅是學了幾首歌,練了若干作品,更多的是在這個階段完善自己,包括知識、情感、人格的健全。這就涉及到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了。當你步入社會的時候,你要通過這么多年的所學所想去真正的實踐了。那么,我們在學校期間就要做好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社會的準備,讓我們的學習有針對性,實用性。有些高校重視理論培養而忽視 實踐的重要性。畢業的學生只能在紙上做音樂、配伴奏。坐在鋼琴前來個即興就手忙腳亂了。所以我們的音樂人才絕不能是“音樂人”和“音樂才”,而是讓所謂的音樂人才能通過音樂與社會交流、融合,從而順利地發展自己,做一個社會的有用人才。最后,關于高校音樂教育的問題還有很多值得討論和探究。讓我們的思考和結論在社會實踐中錘煉,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完善。
0.引言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肉體,一個有形,一個有聲,二者完美的結合構成美麗的豐富世界。音樂與舞蹈作為一種精神糧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當中,雖然起的只是輔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卻不容小噓。
1.現行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形體舞蹈模塊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1.1教材全國各地不統一
音樂舞蹈教材是學習傳遞知識點的主要載體,對學生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目前教學大綱中細分化和整體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知識點和基本技能的一種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根本依據。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課程中有關音樂舞蹈板塊的教學體系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現在全國各地所用的教學素材不統一、雖然它們大致的內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論和技能這兩大部分,但是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版本過于雜散、知識點的排布也不夠系統、也沒有相關的資料做有關參考學習,缺乏一個整體的策劃意識,并且很多在教學過程中都忽略了對學生能力正確認識和相關技能的培養。
1.2內容過于單一、動作過于簡單
目前在很多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過程中內容都過于單一,舞蹈的動作過于簡單,教學觀念不夠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藝術體操為例,主要內容都是些基礎的動作訓練。由于在基礎訓練過程中動作過于簡單,練習機械化、枯燥無味,再加老師不端正的心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個學習疲累,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學習效果不明顯,使得學生沒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從而學生產生厭學情緒[1]。
1.3教學對理論知識的重視不夠
音樂舞蹈理論知識是學習掌握音樂舞蹈的基石,是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的去學習音樂和舞蹈的思想導向,對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很多學校的音樂舞蹈課的理論學習很少甚至就沒有,很多學生對音樂舞蹈課的形成歷史作用和存在的意義都不清楚,這樣就導致上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再加上內在外在的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不能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把要我學觀念轉化成我要學的觀念。
1.4教學對音樂舞蹈的觀念意識重視不足
音樂舞蹈教學作為一個輔助性的課程,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被學校忽視不重視,學生學習當作把玩逃避其他課程學習的一個中場休息,因此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音樂舞蹈課程中不積極的負面影響,也從而影響整個音樂與舞蹈的板塊學習。
2.音樂與舞蹈板塊教學的內容的重新締構
2.1改變教學體系,完善教學大綱。
在實際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現在和將來需要考慮,把握現在學生的一個生理心理需求,將各大理論體系相文秘站:關資料進行一個統一的討論、系統的編排,以做到一個全面海納百川的集體力量,形成一整套適合相關年齡階段學習的教材并制作出相應的影像資料供于學生學習。同時也還要借助音樂與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現代化元素做到內容豐富有特色,以達到音樂舞蹈與時俱進的效果。
2.2精選教學的基礎教學內容。
把握住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重點,使得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將學習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師應將繁雜的學習課程進行一個有效的分類,挑選出實用的,重要的進行一個整合性教學,加強基本知識技能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舞蹈的基本理論,以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
2.3利用遷移理論將教學特色化。
遷移作為一個詞語時,它的意思是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從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學中,它指的是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2]。實現遷移的必要條件是需要幾種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會很多技能理論功能等,一進行一個學習上的遷移,然而通過遷移理論達到教學目標。
3.建議
3.1統一教材,在資料理論的統一討論、編排下進行一個更有效的學習,并形成自編教程相應的資料,配合著影像進行教學。
3.2加強學生的意識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學有所用,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運用到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到達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學生的興趣,以學生喜愛作為教學的背景依舊,結合學習的重點,進行簡單易學的現代化教學。
3.4創新教學內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學當中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加強學生的創新學習[3]。
4結束語
本文以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提出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統一教材、創新知識點、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討論,促進和改善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為廣大的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音樂欣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怎樣才能培養和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呢?比如欣賞《勞動回家轉》,這是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的一首歌曲。教學中我簡單介紹了迪斯尼樂園中的動畫人物,然后請大家欣賞。音樂中動聽、明亮的聲響,活潑跳躍的節奏感染著學生。于是我插入了圖片,迪斯尼樂園的建筑壯觀美麗,設施新穎奇特,有孩子們喜愛的動畫人物,學生們目睹了迪斯尼樂園的美。優美的音響和動人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之中,為學生創設了身臨其境的情境,有的學生說:“如果能到那里去游玩,我一定高聲歌唱。經過前面的體驗,學生很自然的進入角色,歌曲唱的異常動聽感人,這是他們自己找到的小世界。
二、運用律動讓學生感受樂曲的內在情緒
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小學生生性好玩,“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理解和體驗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們好“動”這一特點,通過律動來激發他們對音樂欣賞課的興趣和期待,在音樂課上讓學生跟著音樂動起來,就是律動,就是對學生渴望用肢體語言表達音樂感受的滿足。當學生的這種渴望被滿足時,內心會非常愉悅。例如老師在講解音樂中關于力度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下《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整個力度平緩舒和,學生能夠敏銳感受到節拍的變化,并在欣賞過程中跟著節拍拍打;而當我切換到《黃河大合唱》時,小學生又可以明顯感覺到力度的加大,手跟著拍子的節奏也變得急促。通過這兩首歌曲,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律動的變化,同時學生通過跟拍用拍手的形式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渴望。
三、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
音樂是一門藝術,它主要是通過聽覺來刺激人們表達一種情感的訴求,因此,聽是欣賞音樂的主要途徑,也是音樂欣賞課的難點。小學生的性格還未成熟,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同時對于一些故事性的東西比較敏感。針對這一點,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時,可以巧妙的安排一些故事性和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音樂作為欣賞課的主要內容。如在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時。我向同學講述了王二小的故事,同學們在故事背景下了解了歌曲的創作背景,更加有興趣去學習和欣賞這首歌,又因為這首歌通俗易懂,而且王二小是語文課本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在理解歌曲內容也較為容易。故事性的音樂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在發散思維創造故事,因此音樂能夠真正刺激他們的創作欲,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四、用動畫片引入欣賞教學
動畫片的情節與音樂始終緊密結合,加之其色彩鮮明、造型夸張,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動畫片具有形象鮮明、畫面豐富、音樂旋律輕松活潑的特點,優秀的動畫片吸引孩子的除了豐富多彩、動感十足的畫面外,還有與畫面交相輝映的背景音樂,挖掘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趣動畫片,在音樂欣賞課與動畫有機的結合能收到一定良好效果。如在欣賞《勞動最光榮》時,這首歌曲是電影美術片《小貓釣魚》的主題歌,我在課前導入時,播放了《小貓釣魚》的動畫片,學生們看的津津有味,畫面上兩只可愛的小貓深深的吸引了他們。讓學生看著動感的畫面,聽著優美的圓舞曲,體驗溜冰的愜意心情,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
五、在游戲中欣賞音樂
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運用音樂游戲,有利于學生們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音樂游戲與活動,為學生們創設一個活躍的思維環境,這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很有益處。我在欣賞課教學中創編了放音樂,猜一猜歌曲出自哪部動畫片的游戲。首先請學生戴好各自的頭飾,圍成一大圈,邊聽音樂邊按著節奏拍手,聽到相關音樂,就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例如:我播放《一個師傅三個徒弟》的音樂,戴《西游記》中人物頭飾的學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我播放《勞動回家轉》的音樂,戴《西游記》中人物頭飾的學生退回到圈外,戴《白雪公主》頭飾的學生拍手走到圈里,圍成一個小圈。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游戲中,學生輕松的聽到了不同的音樂,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情緒,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六、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下欣賞音樂
現在的孩子都喜歡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和睦相處。依據學生的意愿和愛好,選擇比較適合且健康的歌曲進行欣賞教學。小學音樂課堂的宗旨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由想動、愛動到行動、意動、情動,就是創造吸引力的過程,也是活躍性原則的中心內容。只有在一個動靜結合的課堂上,學生才能愉快主動地學習,盡情地享受音樂的美,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音樂欣賞的學習中,塑造自我。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而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我們為了音樂美,而共同努力。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情感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歌曲。只有創設一種與音樂情境相和諧的環境、氣氛,以情動情,才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音樂中,進而用各種豐富的音樂語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這一課教案設計時,我請了一位男同學,扮成四川當地一少數民族兒童,在PPT背景下的樹林中迎著太陽邊唱邊跳,通過這一組生動的電視畫面,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一個情感氛圍,使學生以景帶情,情景交融,從而促進對歌曲的理解與感受,提高學生對學唱這首歌的興趣。在教唱《彩云追月》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我在PPT背景音樂下,伴著明月圖片的展示,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中秋佳節之際,對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的思念之情,想象著自己在節日之際盼望與他們團聚的心情。這樣一來,在學唱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把歌曲所表達的思念之情用自己的歌聲來演唱了。
二、親自參與,體驗情感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心目中的音樂課是快樂的、輕松的,應該是充滿笑聲的。如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親自參與音樂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活動,當然這些活動必須要緊緊圍繞歌曲來進行,那么,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時,就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思想火花,對歌曲情感的把握就會有所提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跳柴歌》這一課,它是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一個典型的課,于是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用繩子代替竹竿,讓學生按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分組跳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一對一、面對面蹲在地上,雙手拉著繩子貼在地板上,反復做開、合的兩拍練習,再和著《跳柴歌》的音樂進行,最后請學生跟老師一起跟著音樂,在開、合的跳繩中間跳來跳去,感受跳竹竿舞的快樂,學生也從中體驗到快樂的情緒。這樣的活動,就為后面歌曲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演唱時也比較順利。教學《小小雨點》這一課是時,課前,我讓學生收集雨點的聲音,讓學生自制簡單的樂器來模仿雨點的聲音。沒想到這一任務布置下去,一年級的小朋友十分感興趣,課堂上帶來了各種各樣自制的樂器,有用瓶子灌水的,有用瓶子灌沙子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雨點的聲音,我分別讓學生模仿小雨點的聲音,模仿雷雨的聲音,學生們都模仿得十分到位。于是在歌曲的學唱中,他們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小小雨點》的聲音大小了,而且通過自制樂器來模仿雨點聲,加上老師的引導,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情感把握也十分到位了。
三、走進文化,升華情感
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當演唱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演繹。在音樂學唱中要使得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價值觀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以陶冶心靈的目的。《愛的人間》這首歌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專門為盲童寫的一首感人的歌曲,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內涵,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觀看殘奧會視頻,介紹青年盲人歌手楊光,8個月就因病而雙目失明,他以樂觀的方式尋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繪著美好的生活。在星光大道的舞臺上,楊光用音樂唱出人的心靈、情感的美好、生活的恩賜。還播放了《千手觀音》錄像,借助音響資料讓學生了解殘疾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殘疾人以頑強的毅力超越殘障、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充分讓學生感受文化底蘊與內涵,讓學生產生心靈與情感上的共鳴。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兩者相輔相成。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讓歌曲在感動自己的同時也感動學生。這樣,我們就發揮了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了學生的性情,提高了審美趣味,使他們不僅有美的心靈,更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盡情地領略美、創造美!
引言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肉體,一個有形,一個有聲,二者完美的結合構成美麗的豐富世界。音樂與舞蹈作為一種精神糧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當中,雖然起的只是輔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卻不容小噓。
1.現行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形體舞蹈模塊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1.1教材全國各地不統一
音樂舞蹈教材是學習傳遞知識點的主要載體,對學生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目前教學大綱中細分化和整體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學生學習掌握基本知識點和基本技能的一種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根本依據。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課程中有關音樂舞蹈板塊的教學體系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現在全國各地所用的教學素材不統一、雖然它們大致的內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論和技能這兩大部分,但是教材內容過于陳舊、版本過于雜散、知識點的排布也不夠系統、也沒有相關的資料做有關參考學習,缺乏一個整體的策劃意識,并且很多在教學過程中都忽略了對學生能力正確認識和相關技能的培養。
1.2內容過于單一、動作過于簡單
目前在很多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過程中內容都過于單一,舞蹈的動作過于簡單,教學觀念不夠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藝術體操為例,主要內容都是些基礎的動作訓練。由于在基礎訓練過程中動作過于簡單,練習機械化、枯燥無味,再加老師不端正的心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個學習疲累,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學習效果不明顯,使得學生沒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從而學生產生厭學情緒[1]。
1.3教學對理論知識的重視不夠
音樂舞蹈理論知識是學習掌握音樂舞蹈的基石,是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的去學習音樂和舞蹈的思想導向,對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很多學校的音樂舞蹈課的理論學習很少甚至就沒有,很多學生對音樂舞蹈課的形成歷史作用和存在的意義都不清楚,這樣就導致上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再加上內在外在的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不能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把要我學觀念轉化成我要學的觀念。
1.4教學對音樂舞蹈的觀念意識重視不足
音樂舞蹈教學作為一個輔助性的課程,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被學校忽視不重視,學生學習當作把玩逃避其他課程學習的一個中場休息,因此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音樂舞蹈課程中不積極的負面影響,也從而影響整個音樂與舞蹈的板塊學習。
2.音樂與舞蹈板塊教學的內容的重新締構
2.1改變教學體系,完善教學大綱。
在實際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現在和將來需要考慮,把握現在學生的一個生理心理需求,將各大理論體系相關資料進行一個統一的討論、系統的編排,以做到一個全面海納百川的集體力量,形成一整套適合相關年齡階段學習的教材并制作出相應的影像資料供于學生學習。同時也還要借助音樂與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現代化元素做到內容豐富有特色,以達到音樂舞蹈與時俱進的效果。
2.2精選教學的基礎教學內容。
把握住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重點,使得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將學習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師應將繁雜的學習課程進行一個有效的分類,挑選出實用的,重要的進行一個整合性教學,加強基本知識技能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舞蹈的基本理論,以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
2.3利用遷移理論將教學特色化。
遷移作為一個詞語時,它的意思是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從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學中,它指的是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2]。實現遷移的必要條件是需要幾種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會很多技能理論功能等,一進行一個學習上的遷移,然而通過遷移理論達到教學目標。
3.建議
3.1統一教材,在資料理論的統一討論、編排下進行一個更有效的學習,并形成自編教程相應的資料,配合著影像進行教學。
3.2加強學生的意識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學有所用,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運用到實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到達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學生的興趣,以學生喜愛作為教學的背景依舊,結合學習的重點,進行簡單易學的現代化教學。
3.4創新教學內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學當中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加強學生的創新學習[3]。
4結束語
本文以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提出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統一教材、創新知識點、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討論,促進和改善音樂與舞蹈模塊的教學,為廣大的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