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3:59: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國民經濟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政府管制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經濟、社會、壟斷三個方面來探討政府管制的積極作用,并提出通過規范政府管制的依據、方式和標準使得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有效功能,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
[關鍵詞]政府管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失靈 反壟斷
一、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作為行政機構依據法律對企業市場行為進行監督、管理與規范的一種制度安排。政府管制包括經濟性管制、社會性管制和反壟斷。經濟性管制是以某個具體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社會性管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對環境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管制。反壟斷主要研究對象是具有市場壟斷力量的壟斷企業及其壟斷行為,特別是市場集中形成的經濟性壟斷行為。
二、政府管制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作用
(一)政府管制是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失靈的手段
市場失靈包括自然壟斷、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方面。
首先,自然壟斷方面政府管制的作用。不被管制的壟斷會造成社會損失,因為壟斷者憑借壟斷地位通過提高價格剝奪消費者的福利。對自然壟斷企業的某些決策行為尤其是價格行為進行政府管制是為了防止壟斷企業利用其市場支配力可能造成的資源無效配置。
其次,不完全信息方面政府管制的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不完全信息對交易的雙方都是存在的,而在政府管制領域里討論的“不完全信息”,則強調的是一種信息偏在—即消費者對企業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在價格和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識的缺乏。一般而言,消費者處于信息劣勢的位置。政府管制的目的是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政府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提供公共信息來降低交易成本,創造出理解、信任和安全的環境。
再次,外部性方面政府管制的作用。負外部性的經濟后果是造成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產生很大的偏差,沒有排污裝置的企業和個人為了降低成本而污染了環境,但他們不會承擔周圍受害者在防治污染、醫療等方面的損害費用,其結果造成污染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當消費單位的效用不僅取決于該單位的消費,而且取決于其他單位的效用時,就存在著消費中的外部性。政府管制可以使外部成本和外部效應內部化。如知識產權方面,政府管制通過建立專利法和專利制度,讓應用新技術的人向發明新技術的人付費的方式使科技進步的收益部分地內部化,實施知識產權保護。
最后,公共物品方面政府管制的作用。公共物品是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管制對于公共物品提供很有必要。政府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于公共物品提供,為社會公眾服務,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市場經濟中實行經濟管制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存在缺陷。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市場經濟還不完善和發達,有其特殊性,在我國政府管制更是進行經濟調節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政府管制在社會領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社會性管制不是以特定的產業為研究對象,是以達到一定的社會目標進行全方位、跨行業的管制。政府管制在社會領域主要是作用于如食品衛生、工作場所和環境安全等與生活息息相關方面。
社會性管制在食品衛生方面作用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現實生活中信息不對稱較為普遍,一般消費者處于信息劣勢。信息不完全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加強藥品質量監督,提高食品衛生方面進入門檻,是政府部門的職責。工作場所安全與居民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是政府管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工作場所安全主要體現在礦產工作場所。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政府管制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積極地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環境安全方面的社會性管制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負的外部性在環境污染表現最為典型。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管制體現出其重要作用。環境管制主要有制定標準等手段,使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防治,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環境。
(三)壟斷行業進行政府管制是必要的。
政府管制主要適用于全部自然壟斷和少數合理性的行政壟斷行業。因為完全靠市場化不合適,政府管制仍必須存在。我國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壟斷性行業市場體制的建立是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一部分,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改革目標考慮,建立比較完善、規范的政府管制制度是必需的。
三、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構建規范的政府管制
規范的政府管制對于完善國民經濟管理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科學的政府管制依據。政府管制依據科學合理,才能保證政府管制的執行和結果的有效。我國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和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科學合理化,使得我國政府管制能夠更為規范的執行。
(二)建立規范的政府管制方式。政府管制方式有進入管制、價格管制等。進入管制的形式有國家壟斷、營業執照等。不同行業采取不同的進入管制。政府管制方式規范能夠更好實現政府管制的目標。
(三)建立合理的政府管制標準。政府管制達到的效果有賴于合理的政府管制標準。標準有悖于公平原則,就會違背政府管制最終目標的實現。合理政府管制標準的制定需要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政府管制標準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符合其發展的目標。
四、總結
政府管制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作用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壟斷行業的作用。經濟性管制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失靈的手段,社會性管制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反壟斷解決壟斷行業存在的資源配置失效問題。政府管制有科學的依據、規范的方式和合理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構建規范的政府管制,發揮其在國民經濟管理體系中的積極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經濟管理體制的創新,是當今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如今存在的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應用,所以對其進行創新則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系統的工作過程。經濟管理制度的管理理念的創新是必然的。經濟管理內容創新的概念,從收入分配方面來定義,則是創造的價值在初次分配中的成果,也就是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分配,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的情況下,獨特的經濟功能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則在日益彰顯。
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新中國成立以來顯示發展的重要時期,在經濟總量,人民的生活標準,經濟結構等方面都已經取得了顯著地成果,但區域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而且還存在有擴大的趨勢。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窮人更窮,富人變得更富”的現象更加的顯著。這一差距的產生是受各種自然、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的,這些差異的存在是不會在短期內得到改善的。因此對于經濟管理體制創新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今的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因此對于它的創新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系統的過程。由于中國正處于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仍然處于一個不成熟的階段,社會主義還是被世界資本主義所包圍。舊體制下的經濟管理理念并沒有改善,國家經濟管理體制的新概念尚未建立,創新管理體系的國家制度是很難啟動的。
創新管理體制管理方面的一個經濟概念
管理內容的創新經濟概念。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的主線是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從宏觀上把握國家的天然資源及采礦,國家的物力,國家的貨幣資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股票存款總量和結構的全國流動和資本市場的存量,主要是集中在如何調動物力以及如何進行貨幣的流通。對于管理的人力資源一般是在貨幣基金和貨幣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輸入和輸出,勞動和物質資源的配置。經濟管理的概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調動和配置。然而,在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的輸入輸出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主要的生產要素不再是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當今時代人類的知識和創新已經成為獲取財富的主要來源。符合人力資本的輸入輸出的系統主要是圍繞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配置,將貨幣資本的潛力轉化為現實的能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經濟管理是以人力資本作為主線的。經濟管理首先應要考慮的就是我國的人力資源有多少,創新的潛在的知識資源有多少,知識和管理業務的創新構成國民經濟的核心,人力資本的潛力的開發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線。因此,看一個行業是否存在主導產業,已經不再是簡單地看放入材料和金額的多少,而且還要看尋找到的知識有多少,人力資本投資有多少,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才能成為主導產業。人力資本的投資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經濟中主導產業的排行。
國家經濟管理視覺觀念的創新。從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管理的空間視野,主要包括經濟管理和國家管理的時間跨度。從空間國家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傳統的觀點認為主要是國內范圍,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目前的主要表現是視野比較窄。從的空間狀態來看,在傳統的工業結構運作中雖然也存在有進出口,但在未加入WTO之前,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仍然大多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國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大量的外國企業和大批的外國公民進入中國,而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開始大量的進行邊境貿易。經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實力顯著提高,開始具備了參與國際貿易,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中國開始完全融入到全球經濟網絡體系之中,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較量主要集中在從事經濟創新,在信息經濟中,國家的經濟管理和知識管理越來越受重視,經濟的管理必須從一個純粹的國內角度轉向國際化的視野,在全球范圍內對國民經濟進行綜合的規劃,目標是提高國民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從國際創新的高度出發。
從時間的狀態進行分析,傳統的國民經濟管理是工業結構的傳統管理的運作,傳統產業結構所具有的技術條件都比較落后,傳統產業的經營效率和體制結構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對于經濟管理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主要是對材料的貨幣流通,或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國家經濟管理主要是模仿,總是處于跟進狀態,未打破時空格局,主要是引進跟進。經濟管理不只是專注于技術的現狀,資源的當前狀態以及現在的制度狀態,當前的系統狀態質量,而應該是注重對所引進技術的發展,了解未來的技術狀態,進行原始創新,力爭再創造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尋找更多的未來的資源,不單純是著眼于現有的天然資源,物質資源,對于人力資本也要通過創新活動,重新生成更多的新經濟資源,發揮知識和人力資本等主要經濟資源的生產潛力,從而創造在傳統的模式下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產力,創造未來質量的狀態,改變為外國品牌服務的狀態、OEM的地位,努力創造中國品牌創造知識產權,用自己的品牌走向國際市場,進行國際競爭,注重從世界強國著眼,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體系并進行創新探索,尋求未來的系統狀態,將不利于創新轉化的體系變為有利于創新的體系,提供激勵機制,打破傳統,鼓勵創新,將經濟管理系統的創新作為主要宏觀管理的中心任務,堅持創新導向,而不是簡單的堅持傳統的類型。微觀主體的創新可以繼續被認可,宏觀體系機構將給與更多的支持,宏觀本身主要包括創新預知,鼓勵創新,宏觀能夠在微觀主體戰略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創新,創新的預見規劃方案是一個新的國家的經濟管理功能。
國家的概念,創新管理體制運行鏈接
政府組織的變化。組織結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政治和經濟的分開。政府組織和商業組織,經濟組織合理的分離,經濟管理的組織結構應該退位,正位,到位。退位就是政府組織退出對直接的經濟活動的管理,使民營企業進入該領域的經濟活動自由化,最大限度地鼓勵公眾創業,為組織創新消除障礙。特別是政府組織領導人可以通過組織結構革新從經濟中退出,打破行政壟斷的現象。國民經濟管理結構改革要求政府的其他組織能夠到位。若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活動過多,就會出現與民爭利的現象,阻礙人性化功能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人們可以自由退出競逐的經濟部門,進入政府支持的經濟部門,這樣就直接創建了政府的社會公共經濟組織,如對公共機構的支持如公立學校,公立醫院,公園,公共業務平臺支持公共組織的生產和創新,例如,創建中小企業支持基金,基礎設施用于公共消費投資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啟動投資。
社會自組織系統建立。社會自我組織的興起是國民經濟管理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這也成為了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管理組織模型是系統的行政組織,從企業到各級政府出現了行政層次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出現,便于中央政府發出的行政指令從上到下的執行,這種組織的基本形成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粗放型發展時期是比較適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要求行政組織結構類型的人力資本的集中,向自主權橫向合作發展。管理層致力于對國民經濟和國家組織之間建立了大量的行業協會、行業商會、律師協會、文化組織和其他非營利性的第三部門都是自組織網絡,其主要承擔的責任就是建立經濟的法律和經濟秩序。這樣政府的宏觀責任可以由非政府的第三部門承擔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同時也擴大了經濟和政治的民主,法治,是有利于法治社會的發展和形成。因此就必須有一個社會自組織系統。企業和國家機構之間存在的社會自組織,是國家的經濟管理的組織保證。新的國家管理機構的重點不僅僅是對下級領導,更注重創新的活力,微觀管理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棋子,組織結構不僅要對上級的意圖進行執行,而且也是聚合微觀和宏觀的主體使其能量達到最大化。
權利和權利部門協調制衡的組織結構。在自組織網絡的基礎上,設立的國家經濟管理機構,主要包括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都是權利制衡和平衡協調的組織結構。政府是從事行政組織的主體,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后,也有一個新的組織功能。如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管理任務,但它不能由行政部門完成,但通過立法,行政,司法共同完成的。因此,在新的國家經濟管理機構中,權力指向應該更加明確。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本質上是創新管理體系的概念鏈接
國家創新管理理念的功能。傳統的工業經濟發展的過程,國民經濟的管理主要是促進國民經濟的微觀管理職能,是建立經濟主體的需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物質財富的需要,實現在宏觀層面的供需平衡。為了達到這個平衡,經濟管理就需要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進口和出口的平衡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這種物質財富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管理職能,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能夠滿足供應需求。有效的經濟管理,不僅涉及人民的物質需求,而且還關注人的社會和精神需求,物質的材料供應和產品需求的一個全面和自由的發展是建立在人民的需求平衡的基礎之上的,以建立社會精神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了解人民的物質需要,了解人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不斷地引導和挖掘人們的物質需求,以便指導和挖掘人民的社會需求和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需求。
特性的經濟概念,創新管理體制。現行的經濟管理體制具有非常明顯的行政管理特點,經濟管理體制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行政級別的管理體系。宏觀經濟管理是行政管理機構的重要組成的部分,行政的上下級關系是從宏觀和微觀上構成的主要關系,經濟管理主要是上級對下級的行政管理,行政命令,成為最常用的和最好的宏觀調控手段。這種行政慣性在中國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既與中國的傳統工業經濟的基礎上的粗放式經營重合,也與我們現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相適應,從傳統的工業經濟向一個以現代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傳統的轉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經濟管理的行政特征。
宏觀管理功能變動的同時,而宏觀主體的和微觀主體的關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宏觀管理機構,已經不再是單純使用上級行政機關控制下屬的經濟活動,但在微觀經濟權利的經濟實體的基礎上成立一個談判體系,微觀和宏觀的主體意圖在談判中達成一個統一的格式建立契約,運用法律規范對微觀主體的行為進行約束。也就是說,宏觀微觀主體的權威主要是來自法律而不是來自于行政,法律權威使得行政機關具有了權威,行政權威在法律的權威之后。宏觀調控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依靠過去的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而是要依據法律規范,在調節國民經濟的管理時必須采取行動,是依據立法原則和立法程序做為法治監管的基礎,即使在緊急情況下的行政干預,必須是在明確授權立法的基礎上實現。
摘 要:在金融危機時期,國家對于國民經濟的管理在促進經濟復蘇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大環境下,國民經濟管理更顯示出其強大的影響力。本文根據我國環境下國民經濟的現狀,總結了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常用手段,并對其具體的實施方案做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國民經濟 經濟管理 實施方案
1.我國國民經濟的現狀分析
1.1國民經濟的概念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進行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工業、農業、運輸業、建筑業、服務業等等,產業、行業間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一般地,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主導是工業,然后帶動其它行業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結構隨著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也代表著國民經濟現代化水平。
1.2我國國民經濟的現狀
(1) 經濟實力和發展速度大幅度提升
改革開放以后,經過多年的市場化發展,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獲得相當顯赫的成就,不管是從經濟實力還是從發展速度方面,都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趨勢。過快的發展會導致原有的經濟體系更不上時代的變化而或多或少出現一些問題。
(2) 過度自由的經濟已經無以為繼
經濟泡沫的破滅以及金融危機的產生于是著粗放經濟將要走向盡頭。雖然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不贊成在經濟活動中加入政府的調控,但是事實證明,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離開政府這只“有型的手”的控制,經濟有可能會走向崩潰的極端。
(3) 不協調狀況日益加劇
我國原來實行“以先富帶動后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以及市場經濟的弊端現在已經凸顯無疑。貧富、城鄉、區域發展之間差距越來越來大,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治安。
2.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理念以及常用手段
2.1國民經濟管理的概念
國民經濟管理,就是要國家這個社會經濟體出發,對全局進行統一的控制管理,屬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范疇。這要求管理者有很好的大局觀,有扎實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基礎,深入了解宏觀經濟調控的常用手段,才能對國民經濟進行高效的管理,促進其健康向上發展。
2.2目前國民經濟管理常用的手段
(1) 財政手段
這是國家對于國民經濟管理最常用的手段,常利用國家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的影響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如在金融危機中,國家就是采用增加在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等方面的投資來拉動內需。政府也會采用對某一行業的補貼等來促進該行業的發展。
(2) 金融手段
這一手段,我國在國內用得比較多的是調整利率和存款準備金,都是“重料”,見效也比較快。在國際方面,多是控制匯率以及購買其他國家的國債。
(3) 政治手段
我國對國民經濟管理的政治手段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制定相應的制度以及政策法規。我國不僅控制了對市場經濟制度如工資制度等的管理,而且會制定一些法律法規來實現對市場的調控。第二,采用政治強壓的方法實施某些經濟上的管制。我國的社會權利距離比較大,在某些時候,政府在管理經濟的時候會采取強制干預的方式。
3.國民經濟管理的具體實施方案分析
3.1對國民經濟的整體監督協調和調控
國民經濟是一個大的系統,下面有很多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在各自運行。國家和各級政府管理的根本就是要從整體利益出發,對國民經濟進行監督、協調和調控,實現子系統之間的良好溝通協作,在個體最優和總體最優方面進行權衡。現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在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由于體制的落后,也給未來的發展埋下了一些隱患。在管理國民經濟的時候,就是要利用國家機關的力量,盡量消除這些隱患,保證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3.2對國民經濟內的各部分進行管理
只有保證每個子系統自身都能良好的運營,才能去支持國民經濟整體的良好發展。
(1)市場管理
首先,政府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商品、資本、勞動力市場,使得市場交易能夠順利地進行。然后,要建立并且維護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主要有“兩只手”來控制。“看不見的手”是潛在的經濟規律,而政府就是要很好發揮自己“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了解市場動向,完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2) 產業管理
要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現代化運作,產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國家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剔除一些對環境污染大、效益低得產業。第二,國家要提高國民經濟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一直以來我國依賴低成本的制造出口來贏得市場份額,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沒有發展潛力,政府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調整。
(3) 區域經濟管理
現在通過中國版圖可以明顯看出,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程度相差是很大的。為了達到平衡協調的發展,國家一方面是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開發模式,幫助貧困地區改善經濟體制,實現內部的可持續性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優先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吸引資本的流入,提升在產業鏈中的地位。
4.總結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是全國人民幾代人艱苦奮斗出來的結果。如何對國民經濟進行科學地管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將這個成果延續下去,值得后來的人們不斷地研究和改進。
摘要:輕重論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建立后逐漸形成的一種封建壟斷的專制主義經濟理論。這種理論形成后,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文章從分析輕重論的概念、內涵入手,著重分析該理論指導下的漢朝經濟改革實踐及其特點,最終落腳于探討輕重論的演進對我國當今經濟管理實踐的現實意義及啟迪。
關鍵詞:輕重論;經濟改革;宏觀調控
一、“輕重”概念及輕重理論概述
“輕重”是《管子》輕重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定概念。它最早是指金屬貨幣分量的輕重,后來漸變為價值大小即貴或賤的同義詞,即由表現貨幣價值的概念演變成表現商品的貴賤的概念。
延伸到輕重理論,其實質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通過壟斷工商業推行經濟上的專制主義。正因為這種理論是研究市場上商品供求和物價“輕重”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封建國家如何利用商品貨幣的“輕重”變化,對商品貨幣流通進行調節、干預,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經濟目的,故稱之為輕重論。
二、西漢武帝時期輕重理論指導下的經濟改革及其成效
輕重理論早期最深入的實踐運用要追溯到漢王朝時期。它直接指導了桑弘羊主持的經濟改革,有力地扭轉了漢王朝財政收入不足的局面,促成了漢朝的鼎盛發展。當時桑弘羊對輕重理論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整頓和發展鹽鐵官營。鹽鐵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漢初在“無為而治”思想指導下,鹽鐵生產放任。到了武帝時期,為解決財政不足問題,桑弘羊呈諸武帝批準,對鹽鐵官營進行整頓。他設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區主管各郡國的鹽鐵、均輸,代表朝廷貫徹和執行有關經濟政策。在整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鹽鐵官營事業。從此,鹽鐵官營以更大的規模在全國范圍內蓬勃地開展起來。
第二,推廣均輸。試行地區以賦稅形式交給政府的物資,定為一向由工商奴隸主運往外地銷售的那些土特產。上交后有多余的,由政府收購,由均輸官將其運往貴價地區出售。朝廷所需的物資則用錢到價錢低的地方購買。這種辦法既克服了貢輸中存在的中途損耗、運費高昂等問題,還限制了工商奴隸主的投機活動,又使國家獲得商業利益。
第三,實行平準。平準就是政府在京師和各商業城市進行商品買賣,“貴即賣之,賤則買之”,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而萬物不得騰踴”。為了保證這一政策的成功,在京師設“委府”(商品倉庫),貯存大量商品,作為調節物價的后盾。
桑弘羊實行的這三項政策,進一步打擊了工商奴隸主的掠奪和兼并活動,使封建國家占領了主要工商業陣地,促進了在封建國家控制下的工商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制的經濟基礎。而又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源泉的充裕。國家呈現“民不益(加)賦而天下(國家)用饒”的繁榮景象。
三、從管仲時代到桑弘羊輕重論呈現出的新特點
從管仲時代到桑弘羊,輕重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的同時,也經過一系列的演進和發展,從而不斷呈現出與《管子?輕重篇》即前期輕重理論不同的一些新的特點。
(一)國民經濟管理的重心不同
前期輕重論認為,貨幣和糧食是封建王朝控制全國經濟,奪取“輕重之勢”的關鍵。但是,這種把貨幣和糧食視為重心的思想,并不完全適用于封建國家經濟管理實踐。一方面,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糧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這二者的輕重變化對國計民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封建國家人為地制造貨幣流通量的時多時少,糧食價格的暴漲暴落,以操縱物價,謀取暴利,必然會引起市場活動的嚴重混亂,引起國民經濟的劇烈的震蕩,其結果弊遠大于利。歷史上,漢武帝幾次在貨幣上做文章,實行貨幣減重。但事與愿違,卻方便了富商們渾水摸魚,是個嚴重的教訓。另一方面,封建社會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統治地位,盡管在西漢時代,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商品交換在整個封建經濟中仍然不起決定性作用,只有很小比重的糧食進入市場,轉化為商品。
鑒于封建國家通過壟斷貨幣來掌握糧食并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實際情況,故而,桑弘羊把國民經濟管理的重心轉向鹽鐵、均輸和平準,以達到控制工商業,打擊富商,增加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
(二)對鹽鐵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實行全面控制
前期輕重理論提出的“官山海”,主要是對鹽鐵的流通方面加以壟斷,通過鹽鐵專賣,增加財政收入。他們不主張封建國家直接控制和經營鐵的生產,而是提出與私人三七分成。
桑弘羊的鹽鐵官營,不僅限于流通領域,進一步發展到干預和控制鹽鐵的生產過程。當時工商業中的奴隸主殘余勢力,不僅在鹽鐵的流通方面采用奴隸制經營,而且驅役大批奴隸,從事鹽鐵生產,而封建國家壟斷經營后則用“發征”、“更徭”等徭役取代了奴隸勞動。這更徹底的鏟除了奴隸制殘余,使封建生產不僅在鹽鐵的流通領域,而且在生產領域均取得統治地位。桑弘羊的官營鹽鐵工業,還是較大規模的手工工場生產,人力、物力、財力都有較好的保證,有雄厚的資金和齊全的生產設備等,因此官營鹽鐵工業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比起私營有更大優越性。
(三)在保持物價穩定的基礎上,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前期輕重論雖然提出了調節物價的要求,“貴賤可調”,以打擊富商巨賈的投機活動。但是他所著重分析的是封建政府如何人為地造成物價的漲落,掌握時機,賤賣賤賣,以增加國庫收入,穩定物價畢竟居于次要地位。
桑弘羊的經濟改革,實質上也是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產品,增加財政收入。但是,他比較重視穩定物價,保持市場上商品供求平衡。即使對鹽鐵這樣為廣大人民所必需的東西,也不任意加價,而是主張平價銷售。更重要的是,桑弘羊建立了平準機構,調節市場上商品的供求和價格,使“萬物不得騰涌”。同時沉重打擊了富商豪民的不法投機活動。他關于平衡物價的改革為封建政權經營商業,獲取巨額盈利,提供了更穩定更充分的基礎。
(四)在國民經濟管理中,比較注重經濟方法和行政方法搭配使用
《輕重篇》極大夸大了封建國家行政管理的作用,認為借于號令,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實際上在前期輕重論中,經濟方法和行政方法并沒有很好結合。
桑弘羊擔任經濟領導職務后,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在國民經濟管理工作中,把經濟方法和行政方法結合起來。一方面,主要是依靠經濟組織,運用經濟手段,來調節、干預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桑弘羊取消了告緡令,鹽鐵、均輸等方面的經濟收入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桑弘羊充分發揮國家財政和法令的權威作用,采用行政命令、規定等強制性手段,壟斷工商業,有效地實現了西漢王朝對國民經濟的集中統一管理。
四、以古鑒今,輕重論的演進對我國當今經濟管理實踐的啟迪
輕重論在漢武帝時期經過桑弘羊的充實和推廣,已擴充為包括輕重之勢、輕重之學和輕重之術的封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體系。他還提出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運用輕重論,因為“時世不同,輕重之務異也”,“輕重之制導,而利害之分明也”。輕重論雖然不可否認地存在一定歷史的局限性,但其對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認識對今天仍有啟發。認真剖析輕重論的思想內核,對我們當今的市場經濟建設來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國家的有效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保障
輕重理論的實質便是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來達到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因而,輕重論者也論證了實行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首先,宏觀調控是平抑物價、富國富民的需要。“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余。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同時,也是消除貧富對立,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分地若一,強者能守;分財若一,智者能收。……然而人君不能調,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最后,輕重理論者指出國家宏觀調控是減免百姓賦役,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
(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措施
第一,輕重論要求封建國家掌握流通手段――貨幣。在現代經濟中,國家也必須通過中央銀行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和金融形勢,對貨幣、信貸總量與結構進行控制與調節,從而保持貨幣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輕重論主張國家掌握貨幣是為了實現統治階級對經濟活動的控制,現代經濟保持貨幣穩定也有類似意義:首先,可以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尺度和換算手段,便于企業換算成本和盈虧,有利于國家測算和確定主要經濟比例,促進經濟協調增長;其次,為商品交易提供穩定交易手段,促進城鄉和地區間商品順暢流通;再次,提供一個有效的支付手段,組織國民收入再分配。
第二,輕重論主張封建國家對鹽、鐵實行集中控制,實行國家經營,依靠官營工商業控制市場和物價。在現代社會,國家必須對某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及某些重要行業加以控制或壟斷,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和發展國有經濟,以此確保國家在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可以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與社會和諧。
第三,輕重論主張國家通過高價收購來調節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供求關系,用低價拋售來抑制求大于供的商品的價格的飛漲。現代經濟中,這同樣是政府影響和干預市場價格形成和價格水平變動而采取的一項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例如,為了穩定農產品價格,在糧食收獲季節,我國政府總是要求固定價格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在農產品市場供求矛盾較大時,通過政府吞吐儲備的農產品縮小市場供求缺口,穩定市場價格水平。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一、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管理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經濟形勢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對國民消費支出的貢獻作用。反映國民消費支出的指標有很多,如居民最終消費占GDP中的比重、勞務支出指標等。這些指標數據可以有效的作為國民消費支出核算的原始數據,有很強的參考價值,能夠很好的反映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另外,消費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費中的構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類的支出份額。有了這種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導居民進行適當的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的詳實科學,能夠促進我國的稅務改革,了解當下消費熱點,樹立居民理性科學的消費觀。核算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居民的儲蓄與投資有很大的貢獻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投資儲蓄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庫存增加等指標,可以很好的分析當前的各種貨幣供給與需求狀況,了解我國的居民儲蓄在國內儲蓄中的地位,以及儲蓄對投資的貢獻率。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政府投資與居民投資的比例關系,更科學的實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實際上,儲蓄、投資、稅收是聯系很密切的三個環節,對儲蓄與投資信息的嚴格審讀,有助于稅務部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除此之外,儲蓄的變化狀況還可以反映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的住房制度和醫療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間,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40%、農村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120%。
預期心理對消費需求的制約作用是顯而易見,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工人就業狀況糟糕、醫療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居民對未來隱憂加劇而讓銀行儲蓄增加。對此,相關的部門對我國的各個體制進行了適度的改革,讓居民放心消費。雖然,我國的社保制度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畢竟居民的消費心理需求有了適當的提高。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統計部門與政府部門有很好的參考依據,各個職能部門也據此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從而促進我國居民儲蓄與投資的良性發展。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可以讓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國民經濟的循環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生產只是一個階段,對于最終成果的消費才是目的。不過,成果的消費并不是生產者一個人“享有”,而是要經過“分配與交換”的多個環節,才到達消費者手中。而國民經濟的核算就是要對消費品在“分配與交換”的各個環節進行統計與核算,這其中也包括對最終產品的使用情況。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與科學,提升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收入分配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層展開,有次序的進行。為了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核算的信息應該包含更多的機構部門,應用SNA在核算整個收入分配時,就應該按照“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兩個階段進行。在收入分配增長動態分析的基礎上,可以讓宏觀收入分配的結構更好的得到調整,初次分配可以讓收入結構得到很好的轉移,調整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結構狀況。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對外與對內經濟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在世界上享有的經濟待遇與政治待遇,也就間接的影響到了我國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的制定。例如,聯合國根據連續六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的會費;世界銀行業根據相應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能否享受到相應的優惠待遇。所以,國民經濟核算還深層次的影響到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間接影響到了我國與外國的經濟往來。
(二)國民經濟核算的投入產出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對投入產出分析的貢獻很大。也有相應的投入產出方法,用于國民經濟的核算。投入產出方法又稱為投入產出分析,以一定的國民經濟產業分類為基礎,結合比例系數與結構分析,從數量上研究經濟系統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最后利用相關的經濟模型來分析國民經濟結構以及原因和影響。投入產出的方法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有一個漫長的歷史。1950年,投入產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議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1968年,SNA就吸納了投入產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產出納入到了整個核算體系。實際上,我國的投入產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歷史了。1974年,我國就編制出了第一張實物性的投入產出表,涵蓋了61種產品。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更是編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產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更是讓投入產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投入產出表考慮了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來源”與“使用去向”,是一種棋盤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投入”與“產出”,同時能夠很準確的表明“投入的來源”與“產出的去向”。另外,對于各個部門之間很復雜的技術經濟關系,投入產出表也能夠很好的把握。投入產出表的樣式多樣,分類齊全,結構清晰明了。如“實物性”與“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就充分考慮了計量單位的特點,便于審核統計工作。另外,也有根據地域劃分的投入產出表,如“全國投入產出表”與“地方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數據結構表”,可以直觀地反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中。“對稱性投入產出表”用于預測和制定計劃。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三)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效益分析的貢獻價值
宏觀經濟效益能夠很好的反映各個產業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在當今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增長,一味追求GDP的量與速度,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因為,在宏觀經濟的背景下,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會總產出。一定的情況下,GDP的數字越大,就代表這個國家的產品以及服務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識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財富數字的增長來衡量GDP。如果犧牲了環境與浪費掉了大量的資源,雖然換取了經濟財富的增長,GDP指數的上升。但是,GDP并不體現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實際上,這種GDP的數字是一個虛假的數字,過度的夸大了“財富”,卻忽視了對成本的折算。鑒于此,一味的追求財富GDP的增長不是一個很明智的辦法,要考慮環境與資源的因素,減去相應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了綠色GDP這樣一個概念,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也是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一個“綠色GDP”概念的產生,是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結果,也是人們在權衡了環保與經濟發展兩者關系以及利弊后的一個結果。
二、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及宏觀經濟模型建立的基礎
在宏觀的經濟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統計數據以及模型,而國民經濟核算就可以為這種數理統計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礎。作為基本框架,國民經濟核算確定了很多宏觀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指標設置以及基本分類。這樣的功能讓經濟統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大的提高了宏觀經濟分析的效率,增強了其應用功能。
三、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國民經濟計劃涉及到很多的宏觀經濟指標,這些經濟指標所反映的現象,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經濟聯系。為了更好的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計劃與規劃的指標數量也必須滿足這種經濟聯系。國民經濟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學,也正反應了這種內在的經濟關系。因而,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四、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方法
地區間貨物及服務的流入流出問題是很多的核算人員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計算GDP核算的一個準確性問題。此外,近年來,我國的第三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統計部門缺乏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制度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現在核算的方法單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為缺乏年度財務統計,推算系數使用時間過長。針對流入流出核算等長期估算和推算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核算人員應該考慮國家各個部門的實際核算狀況,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國民經濟各個系統的不同,核算實際狀況的差異,“自上而下”的提出相關的要求。當地的長駐單位要向統計部門提供相關的統計報表與財務指標,解決上級部門的資料供應問題。此外,加強完善服務業的統計工作,高度重視服務業統計中出現的難題。服務業市場增加值核算分為市場產出、自給性產出、非市場產出三個部分。關于市場產出,如金融保險產業,應該建立起它的財務指標統計制度。對于自給性產出和非市場產出,要積極的研究改善統計工作的方法,運用多元化的數據搜集方式,讓數據更好的反映服務業的發展狀況。
作者:許妲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呈現出的重數量、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總量、輕結構,重視經濟增長、忽視社會發展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等,均與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設計直接相關。隨著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追求,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相應地改變發展戰略,更新發展觀念,充實和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內容,以符合新時展的要求。
充實和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現實性
(一)社會問題的突出要求經濟增長必須服務于社會發展
總體而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既包含有直接促進生產力進步的經濟活動,又包含對生產力進步起間接推動作用的社會活動,或曰非經濟活動。前者主要指全部的物質生產、交換、分配、生產性消費以及所有與此有關的服務與管理活動;后者是指與物質生產只有間接聯系和非物質的分配、交換和生活性消費活動,以及與經濟活動在形式上全然無關的其他活動[2]。這二者共同構成人類社會向前推進的整體內容,當然也內含著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不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人類社會發展都要求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必須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是一種相輔相成和彼此依賴的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經濟活動是各項社會活動的源泉,社會發展總是依賴于經濟發展;反過來看,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發展。但同時,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又有自身特有的運行和發展規律,不能相互取代。所以,二者之間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同步協調的,相反,社會活動同經濟活動則往往保持著超前、同步或滯后的關系[2]。不管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時期,還是同一時期的不同國家都可以看到二者協調與非協調關系的存在。
盡管理論上講,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應該同步發展、協調運行,但現實中真正將二者很好地兼顧起來則是較為困難的,多數時間往往是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結果較低的社會發展水平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二戰后世界各國經歷的道路來看,這種情況不乏其例。遲至冷戰結束后,聯合國才日益意識到社會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才把包括維持地區和平與發展在內的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任務提到議事日程。為此,相繼召開了一系列涉及社會發展問題的世界首腦會議,如1990年世界兒童問題會議、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1994年的開羅世界人口大會、1995年的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尤其是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開了有史以來的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把消除貧困、增加就業和促進社會融合定為此次會議的議題,盡管會議只是通過了沒有約束力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兩個文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分歧也未因此完全消除,但是這次全球性的會議無疑開辟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進入新世紀后,社會發展問題普遍受到各國政府的大力重視。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諸多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化與轉型。雖然我們在“六五”計劃以后就將社會發展計劃從原有的經濟計劃體系中劃分出來,計劃名稱也由原來的“國民經濟計劃”改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但實際工作中仍未將其置于與經濟計劃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們的認識也未真正到位,反映社會發展的指標也不明確、全面,措施更不得力,以至于我國社會發展長期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社會與經濟的非協調發展至今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就必須大力改變經濟與社會相互脫節的現象,要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社會發展。
(二)資源與環境已成為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約束瓶頸”
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社會發展,均離不開資源與環境的因素。資源是人類生產的重要載體,也是生產要素之一。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空間,具有整體性、持續性及相對穩定性等特點。一方面,經濟增長的速度與可持續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另一方面,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要求經濟必須有一定的發展速度,社會發展更要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目標,并從環境的質量改善中得到進步。因此,從完整的意義上講,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共同構成了含義更加廣泛和完整的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
與上述輕視社會發展的問題一樣,長期以來,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的有效保護同樣沒有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不僅如此,甚至還往往不惜一切代價來保持所謂的高速度,這種增長實際建立在高耗能-低效率極端不平衡的基礎上,使全球資源和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浪費和破壞,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環境噪音、氣候變暖等,不僅使當前人類的現實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也加劇了代際公平的矛盾。西方國家長期實施的發展戰略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已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治理難”的慘痛之路。這本是前車之鑒,應當汲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尤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擠壓下,眾多發展中國家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可避免地選擇了趕超型戰略,國民經濟發展多以極端追求高速度、高增長為目標,其結果是經濟總量提升的同時也日益付出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沉重代價,誘發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更為嚴峻的是,由于經濟結構仍舊滯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缺乏治理污染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治理問題困難重重。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曾通過環境道瓊斯指數──“生命地球指數”①來反映環境破壞的情況,結果表明,20世紀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世紀,也是人類對環境破壞最嚴重的世紀[2]。
人類為了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忽視了生態平衡,造成了環境污染,反過來,環境污染又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工業革命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以西方為代表的全球性工商業擴張活動熱衷于對自然界的征服,很少有人認識到人類也只是自然的一體和組成部分,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上世紀70年代以后,人與自然失衡的加劇所帶來的種種經濟社會環境問題,才促使人們逐步認識到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迫切與重要,也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直到1978年才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實現的前景和途徑。9年后即1987年2月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才對人類發展及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評價,并把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明確界定為“在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求的發展途徑”。用我們現在公認的表述就是,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可見,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通過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二是這種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利益為代價,要為后代人的發展能力考慮。可持續發展雖然起源于環境保護問題,但已超出了單純的環境保護領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理念,它要求人們從全新的角度處理好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從管理的角度來講,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使資源和環境問題游離于管理者的視野之外,必須把其納入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要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
我國長期以來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協調,這主要表現在以往對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比例分配失調,過于強調經濟增長指標,而缺乏環保指標等的約束,使得諸如“生產掙錢,環保花錢,經濟上不去,環保搞得再好,也不能算政績”的竭澤而漁式的觀點在地方發展中流行。結果是決心在嘴上,行動在會上,落實在紙上。“十一五”規劃前,雖然也召開過數次全國性的環保大會,制定了若干個環境保護發展規劃或計劃,但總的來說,落實效果非常不理想,一直到“十五”計劃結束時,我國的經濟增長乃至社會發展等指標都完成的較好,但唯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未完成。近幾年我國才十分重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問題,將其提到是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并按照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對各級政府的考核進行了補充,增加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等方面的指標,說明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
(三)經濟結構優化與升級嚴重滯后
人們一般把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從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經濟發展,稱為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現代經濟發展的特征主要表現是: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急劇變革;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迅速改變,世界經濟更趨于一體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和經濟結構的高變動率這兩大基本特征。長期以來,眾多經濟學家都看到了二者的聯系,如早期的威廉?配第,后來的克拉克,近代的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且觀點較為一致。但觸及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經濟學家則出現了較大分歧,以庫茲涅茨為代表的經濟學認為,現代經濟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總量增長的過程,總量增長比結構變化更為重要,后者是依附于前者的;而以羅斯托為代表的經濟學則把結構變動的過程視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認為結構比總量更重要,離開了結構分析,就無法解釋總量為什么增長和如何增長[4]。
表面上看這種孰輕孰重的爭論意義似乎不大,然而,這場爭論的焦點絕非僅僅停留在國民經濟的技術剖析層面或方法論意義上,其現實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它啟發我們必須從總量和結構的辯證關系和交替演進中來尋找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這自然便是與現代經濟發展實踐密切相關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經濟發展必然有一個總量問題,但它又不僅如此,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人們就難以正確解釋經濟總量增長的原因和途徑。因而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應該是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總量變化的作用)。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總量與結構本身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共同決定著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及質量。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依附的關系,其中總量是結構的基礎,而結構則是總量擴大的必要條件。但是,二者并非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一致,所以把總量與結構割裂開來乃至對立起來都是錯誤的。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般是通過兩種基本方式來進行:一是由新增投資的邊際推動所引起的結構變動;二是由傳統產業的存量衰減而導致的結構變動。當一國結構變動以前一種方式為主時,宏觀經濟的總量變動與結構變動便出現不等的非對稱性,且結構變動對經濟運行的作用要大于總量變動的作用。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動基本上是以后一種方式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調控的重心必須移到調整與優化經濟結構上,否則,就會影響調控與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第二,技術創新對總量增長的作用只有通過結構的關聯效應才能實現。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創新對于經濟總量的增長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但是,新的技術引進一般只能是在某個或某些產業發生,不可能在所有產業之間同時平均分布。因而技術創新也總是首先在特定產業內部出現后,通過各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向其他產業不斷拓展,這樣就會猛烈激發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變動,最終導致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如果一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關聯度小甚至產業鏈條斷裂,那么就會使技術創新的擴散受阻,也就不可能對經濟總量的增長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經濟結構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資源的配置效果,并最終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因此,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本質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結構調整與優化,決不是像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政府可束之高閣,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發來進行調節,它實際上是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市場變化的要求而自覺、主動地進行調控與管理的過程,因此必須把其納入到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之中,否則就難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和進一步的發展。
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當前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內容的反思,筆者認為,應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對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內容加以充實和完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1.加大社會發展方面指標的比重。現有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四個內容,僅充分就業目標部分反映了社會發展方面的狀況,其他三個基本上都是反映經濟方面的,這是造成經濟與社會不協調的重要原因。按照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在國民經濟管理目標中加大社會發展方面指標的比重,并逐步將其量化,以引起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對社會問題的高度重視。當然,社會發展是復雜、多方面的,難以通過某一單項指標來反映,開始可以選用若干個指標來反映其主要方面,如國民受教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居民收入差距、國民享受醫療保障率、國民社會保障程度等。隨著發展逐步可借鑒國外的做法,通過計算“國民幸福總值”①來綜合反映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以及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和諧程度。
2.增加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如果說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中雖然不多、但畢竟還涉及社會發展某些方面的指標(如充分就業)的話,那么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指標則基本上是空白,上至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所制定的目標,下至對各級政府的具體考核目標,均未考慮對資源的利用狀況和環境保護程度,只重視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和總規模的擴大,而并不關心取得這些成果背后所付出的資源與環境代價,投入與產出嚴重脫節。這些都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密切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增加這方面的指標,可遵循“先單項,后綜合;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首先考慮采用“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環境污染程度”等指標,待條件成熟后,也可考慮用上述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所倡導的“生命地球指數”來衡量。只有加大對各級政府環保方面考核的力度,才能逐步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3.引入能夠反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隨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以后,結構性矛盾會愈加凸顯,乃至會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正因如此,各國都把結構是否優化作為經濟發展可持續程度和競爭力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然而,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內容中仍只有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缺乏反映結構性變化的指標。對此,應增設此方面內容。經濟結構的內容也很廣泛,鑒于我國目前情況,可先考慮選用反映產業結構變動的“三次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和反映區域結構變動的“三大地帶經濟占全國經濟比重”來作為此方面的代表性指標,今后可視發展再進一步細化。(本文作者:胡榮濤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務處)
一、國民經濟管理的職能理念的創新
國民經濟還要能夠將創新融入進去,使我們的社會各個方面,體現著健康的創新氣息。它還要能夠在一些新產業新產品爆發出巨大經濟力量的同時,凸顯出文化的內涵,甚至于讓文化產業成為社會真正的主導產業。另外,我們希望,將傳統的一些產業也要賦予其新的內涵,新的時代內涵以及意義。就拿農業來說,我們要以信息化,生態化,知識化,自動化來改造,并且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與主導產業鏈接,使之在總體上,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才能讓它維持作為最基礎的產業的地位,讓它不衰落下去,還能在這個社會獲得好的發展。不過它已經獲得了新的面孔,有了新的面貌了。我們認為,現代社會的轉型不應該徹底抹殺以往的舊產業,舊產業應該存在,只是它存在的方式較以往已經有了巨大的不同。我們當然也不能以這些傳統產業尚存在,尚落后為借口,去否認我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職能創新的這個必然趨勢。之所以會有人否認,是因為先前的舊觀念實在是太過于根深蒂固并且強大了。
二、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特征理念的創新
我國現行的經濟管理有著一種歷史的慣性與沿襲。所謂歷史的慣性與沿襲指的是和我國以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有一定的繼承,與我國傳統工業經濟粗放式的經營相匹配。仔細看就能發現,行政指令幾乎是宏觀調控中十分常用和十分好用的手段。緣何?因為我國這一套國民經濟管理幾乎是上級對下級的行政調控。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向里追溯又能發現,因為我國的經濟管理系統是帶有很強的封閉性的,類似于行政登記管理系統。現在,我們站在的是現代新經濟的高度上來看待這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重新審視國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行政慣性特征。在能夠把握這個特征的基礎上,還要能夠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自從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們的政府將服務兩個字提出地很多,尤其在與經濟層面,政府確定了自己的職能不是管理,而是服務,不是主導,不是上位者,它應該放權,在保留必要的法制管理,契約管理的基礎上,將權力大膽地交給市場,交給企業。這樣的理念無疑是正確的,它能夠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比的優越性。并且,它也和西方以前鼓吹的政府只要當好守夜人,政府無用的論調不同,我們的政府并不是在現代的經濟管理中將行政管理徹底放棄,而是要在法治的前提下。這是依法的,合乎我國市場經濟的實際的。因而現在宏觀調控的主體該明確了,只能是立法,執法,司法這三者。與之一起改變的,還有一些關系的變化。比如宏觀主體與微觀主體的關系。它們之間,再也不是類似于行政管理的那種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宏觀主體不會再有那種上級的權威,而微觀主體將得到充分尊重,它再不是被控制的對象,它有充分的自主權,有充分的的空間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天地中一展手腳。因而我們能夠預料,一個談判協商程序將被或者正在被建立,這個協商談判程序,類似于契約的形式。那么現在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十分清楚明白了。宏觀主體能夠對微觀主體產生規范的,唯有法律手段,而不是先前的行政手段——這體現出我國法律體系更加健全,法治社會更加健康發展——進而,我們能夠以更加深層的角度來看待二者關系。他們之間關系的第一個進步是先前所說——不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而第二個進步,則是由第一個進步衍生的。因為宏觀主體是政府,政府的權力是由人民授予,微觀主體的經營者是來自于人民,那么,現在的宏觀主體與微觀主體有了那種委托人與人的關系。宏觀主體自然要依照法律程序對微觀主體進行管理和引導,而微觀主體卻也自然擁有監督宏觀主體的權利了。有了這樣一層關系的回歸(說回歸而不是出現,是之前這種關系本來就存在,只是長期被淹沒在舊的體制之下),將會比較有效地促進宏觀主體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因為現在這個創新是來自于人民的訴求,是人民為了自身利益的呼聲。那么這樣的創新則勢必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總之,在新的形勢下要對經濟管理制度做一個創新,進行一個突破,這樣才能使得我國國民經濟良好發展的新格局。
作者:李闖 單位:黑山縣委黨校
雖然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已經運行了幾十年,形成了一種制度的慣性,它的創新必定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系統的工程。從目前的創新起點看,為了順利啟動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理念作為必要的思想前提必須先行創新,在舊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改變,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確立之前,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系統創新難以起步。
一.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理念的創新。
我們習以為常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以物質資本與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為主線,從宏觀上掌握全國自然資源的存量與開采,全國物質資源的流入與流出,全國貨幣資金的存貸總量與結構、全國資本市場的流量與存量,致力于如何調動物質資源,如何進行貨幣投放。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一般是圍繞物質資源和貨幣資金的投入產出而配置,勞動力是作為與物質資源和貨幣資源同樣的生產要素對待的。
這種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以物流和資金流為主線。在傳統產業結構運作中,在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中,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為主的物質財富生產中,這種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可厚非。但是,在以知識和信息的投入產出為主線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中,物質資本、貨幣資本不再是主要的生產要素,主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人的知識和創新能力成為財富的主要來源。過去考慮的是如何開采自然資源,將現有的物質資源、貨幣資源轉化為產品,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開采人們的思想,開采人們的知識和潛能,如何將人們的創意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用符合人力資本投入產出要求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將人力資本的潛能轉化為現實能量,圍繞人力資本的創造潛能配置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
人力資本成為國民經濟管理的主線。國民經濟管理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我國有多少物質資源,多少貨幣資源,而是我國有多少人才資源,有多少具有創新潛能的知識資源,從這條主線出發,對人力資本的知識和創新潛能的運作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人力資本成為國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需要把國民經濟管理的著力點從物資流、貨幣流轉變到知識流、信息流。圍繞知識流、信息流組織物資流、貨幣流,必須從宏觀上改變產業結構的原有排序。從物質資本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教育、醫療并不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是屬于社會管理的內容。但是從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教育應該列入國民經濟管理的范圍。因為教育是否能夠生產出有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運行的起點,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前提,所以教育構成知識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知識型國民經濟的基本建設;同樣,從物質資源的管理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也不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因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構成的新的技術周期對舊的技術周期有替代作用,而企業一般是在既定技術條件下形成物質資源的投入產出,從直接的物資流看產業結構,就無法容納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的整個過程,但是從人力資本管理的角度看,科技研發就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因為科技研發是將人力資本的知識轉化為社會財富,人力資本的知識和創新潛能在科技研發中才能轉化為生產力,離開科技研發,人力資本的知識只能停留在潛在狀態下,無法轉化為現實獲利。過去我們只是把科技轉化當作科技部門的事情,在知識經濟的運行中,通過科技研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成果本身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內在工序,所以科技研發和轉化中介也成為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
二、國民經濟管理視野理念的創新
國民經濟管理視野包括國民經濟管理的空間視野和國民經濟管理的時間視野。傳統的國民經濟管理視野從空間狀態看,是以國內范圍為主;從時間狀態看,是以現在時態為主,視野還是比較狹窄的。從空間狀態看,傳統產業結構的運作雖然也有進出口貿易,但在加入WTO之前,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還大多在國內從事經濟活動,主要是在國內自我循環的生產銷售運作。傳統計劃經濟的體制中雖然也有國際關系,但高度集權的行政指令性計劃主要是國內的制度運作。但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國企業和外國公民大批進入中國,而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也大批走出國境。經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實力大為提高,初步具備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中國完全融入了全球經濟網絡中。中國進行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也使中國的經濟制度運作從封閉走向開放,中國進入了國際市場體系。產業的開放度和體制的開放度決定了國民經濟管理的開放度。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本身就是國與國之間在全球范圍內創新能力的較量,從事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管理的國民經濟管理必須從單純的國內視野擴展到國際視野,將國民經濟的運作放在全球背景綜合規劃,目標定位在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國際創新力的高度。從這個高度思考國民經濟的管理,如何提高科學技術的原創性,如何創建國際品牌,如何打造勝任國際競爭的企業,如何與世界各國形成和諧的具有民族自尊的國際經濟關系。
一、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管理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經濟形勢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的指標分為直接指標以及間接指標,如產業結構、國民收入(NI)、國民生產總值(GNP)等,如表1所示。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對國民消費支出的貢獻作用。反映國民消費支出的指標有很多,如居民最終消費占GDP中的比重、勞務支出指標等。這些指標數據可以有效的作為國民消費支出核算的原始數據,有很強的參考價值,能夠很好的反映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另外,消費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費中的構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類的支出份額。有了這種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導居民進行適當的消費支出,從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的詳實科學,能夠促進我國的稅務改革,了解當下消費熱點,樹立居民理性科學的消費觀。核算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居民的儲蓄與投資有很大的貢獻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投資儲蓄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庫存增加等指標,可以很好的分析當前的各種貨幣供給與需求狀況,了解我國的居民儲蓄在國內儲蓄中的地位,以及儲蓄對投資的貢獻率。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政府投資與居民投資的比例關系,更科學的實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實際上,儲蓄、投資、稅收是聯系很密切的三個環節,對儲蓄與投資信息的嚴格審讀,有助于稅務部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除此之外,儲蓄的變化狀況還可以反映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的住房制度和醫療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間,我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40%、農村居民的儲蓄傾向增長超過120%。預期心理對消費需求的制約作用是顯而易見,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工人就業狀況糟糕、醫療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夠完善導致居民對未來隱憂加劇而讓銀行儲蓄增加。對此,相關的部門對我國的各個體制進行了適度的改革,讓居民放心消費。雖然,我國的社保制度不夠完善,這種局面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畢竟居民的消費心理需求有了適當的提高。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統計部門與政府部門有很好的參考依據,各個職能部門也據此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從而促進我國居民儲蓄與投資的良性發展。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可以讓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國民經濟的循環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生產只是一個階段,對于最終成果的消費才是目的。不過,成果的消費并不是生產者一個人“享有”,而是要經過“分配與交換”的多個環節,才到達消費者手中。而國民經濟的核算就是要對消費品在“分配與交換”的各個環節進行統計與核算,這其中也包括對最終產品的使用情況。國民經濟的核算可以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與科學,提升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收入分配與國民經濟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層展開,有次序的進行。為了讓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學合理,核算的信息應該包含更多的機構部門,應用SNA在核算整個收入分配時,就應該按照“初次分配”與“再次分配”兩個階段進行。在收入分配增長動態分析的基礎上,可以讓宏觀收入分配的結構更好的得到調整,初次分配可以讓收入結構得到很好的轉移,調整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結構狀況。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對外與對內經濟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核算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在世界上享有的經濟待遇與政治待遇,也就間接的影響到了我國對內對外經濟政策的制定。例如,聯合國根據連續六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的會費;世界銀行業根據相應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決定一個國家能否享受到相應的優惠待遇。所以,國民經濟核算還深層次的影響到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也間接影響到了我國與外國的經濟往來。
(二)國民經濟核算的投入產出分析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對投入產出分析的貢獻很大。也有相應的投入產出方法,用于國民經濟的核算。投入產出方法又稱為投入產出分析,以一定的國民經濟產業分類為基礎,結合比例系數與結構分析,從數量上研究經濟系統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最后利用相關的經濟模型來分析國民經濟結構以及原因和影響。投入產出的方法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有一個漫長的歷史。1950年,投入產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議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1968年,SNA就吸納了投入產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產出納入到了整個核算體系。實際上,我國的投入產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歷史了。1974年,我國就編制出了第一張實物性的投入產出表,涵蓋了61種產品。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更是編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產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編制”更是讓投入產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投入產出表考慮了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來源”與“使用去向”,是一種棋盤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投入”與“產出”,同時能夠很準確的表明“投入的來源”與“產出的去向”。另外,對于各個部門之間很復雜的技術經濟關系,投入產出表也能夠很好的把握。投入產出表的樣式多樣,分類齊全,結構清晰明了。如“實物性”與“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就充分考慮了計量單位的特點,便于審核統計工作。另外,也有根據地域劃分的投入產出表,如“全國投入產出表”與“地方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數據結構表”(見表2),可以直觀地反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廣泛應用于經濟分析中。“對稱性投入產出表”用于預測和制定計劃。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三)國民經濟核算對宏觀經濟效益分析的貢獻價值
宏觀經濟效益能夠很好的反映各個產業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受到行業的高度關注。在當今的經濟發展狀況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增長,一味追求GDP的量與速度,卻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因為,在宏觀經濟的背景下,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會總產出。一定的情況下,GDP的數字越大,就代表這個國家的產品以及服務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國民經濟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識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財富數字的增長來衡量GDP。如果犧牲了環境與浪費掉了大量的資源,雖然換取了經濟財富的增長,GDP指數的上升。但是,GDP并不體現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實際上,這種GDP的數字是一個虛假的數字,過度的夸大了“財富”,卻忽視了對成本的折算。鑒于此,一味的追求財富GDP的增長不是一個很明智的辦法,要考慮環境與資源的因素,減去相應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了綠色GDP這樣一個概念,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也是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一個“綠色GDP”概念的產生,是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結果,也是人們在權衡了環保與經濟發展兩者關系以及利弊后的一個結果。
二、國民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及宏觀經濟模型建立的基礎
在宏觀的經濟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統計數據以及模型,而國民經濟核算就可以為這種數理統計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礎。作為基本框架,國民經濟核算確定了很多宏觀經濟統計的基本概念、指標設置以及基本分類。這樣的功能讓經濟統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大的提高了宏觀經濟分析的效率,增強了其應用功能。
三、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國民經濟計劃涉及到很多的宏觀經濟指標,這些經濟指標所反映的現象,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經濟聯系。為了更好的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計劃與規劃的指標數量也必須滿足這種經濟聯系。國民經濟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學,也正反應了這種內在的經濟關系。因而,國民經濟核算是一種科學的制定與檢驗國民經濟的方法。
四、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方法
地區間貨物及服務的流入流出問題是很多的核算人員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計算GDP核算的一個準確性問題。此外,近年來,我國的第三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統計部門缺乏服務業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制度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現在核算的方法單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為缺乏年度財務統計,推算系數使用時間過長。針對流入流出核算等長期估算和推算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核算人員應該考慮國家各個部門的實際核算狀況,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國民經濟各個系統的不同,核算實際狀況的差異,“自上而下”的提出相關的要求。當地的長駐單位要向統計部門提供相關的統計報表與財務指標,解決上級部門的資料供應問題。此外,加強完善服務業的統計工作,高度重視服務業統計中出現的難題。服務業市場增加值核算分為市場產出、自給性產出、非市場產出三個部分。關于市場產出,如金融保險產業,應該建立起它的財務指標統計制度。對于自給性產出和非市場產出,要積極的研究改善統計工作的方法,運用多元化的數據搜集方式,讓數據更好的反映服務業的發展狀況。
作者:許妲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
論文摘要:為適應新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中國國民經濟管理的制度理念需要系統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職能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特征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視野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組織理念的創新。
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從傳統工業經濟向現代信息經濟、知識經濟轉型,產業結構正在從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轉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正在從高成本、低產出的粗放型經營向低成本、高產出的集約型經營轉型,科學發展、民主發展、和諧發展,盡快建成創新型國家已經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產業結構、新的發展模式需要有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作保障。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是適應傳統工業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適應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要求、適應粗放型發展模式的要求建立的。既然現在發展轉型了,制度也需要轉型,轉型意味著創新。
雖然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已經運行了幾十年,形成了一種制度的慣性,它的創新必定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系統的工程。從目前的創新起點看,為了順利啟動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理念作為必要的思想前提必須先行創新,在舊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改變,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確立之前,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系統創新難以起步。
一、從本質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理念創新環節
國民經濟管理的職能理念的創新。在傳統工業經濟發展中,國民經濟管理的職能是促使微觀主體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財富,達到宏觀層面物質財富供給與物質財富需求的均衡。為了達到這種均衡,國民經濟管理在勞動力供求均衡、生產資料供求均衡、消費資料供求均衡、進出口供求均衡等要素均衡中進行宏觀調控。這種以社會物質財富供給滿足物質財富需求為職能的國民經濟管理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會造成嚴重的管理缺位,因為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生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形成,表明人們的經濟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需求層次上升到了社會和精神需求層次。合格的國民經濟管理,就不能只是關注人們的物質需求,更要關注人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在物質產品供給與物質產品需求均衡公式的基礎上圍繞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去建立社會與精神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公式,要像了解人民的物質需求一樣,了解人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像引導和開掘人民的物質需求一樣,引導和開掘人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需求管理比傳統工業經濟時期具有更多的社會和文化嵌入性。
從供給角度看,因為要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將現代社會和現代文化理念轉化為現代經濟產業和產品成為國民經濟供給管理的重要職能。在傳統工業經濟時期不被列入國民經濟供給管理的閑暇、娛樂、學習、健康、運動、咨詢、時尚、創意、安全、滿意、幸福、和諧等社會和精神產業逐漸被國民經濟供給管理所關注。主動而有序地創造滿足新的需求的新產業、新產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更多地具有了社會和文化內涵,甚至文化創意本身就成為主導產業。當然,在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中除了滿足人們社會和精神需求的產業外,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農業、制造業以及傳統服務業還是大量存在,還要提供大量的物質產品和服務。但是,即便是農業和制造業等各種傳統產業,也必定通過信息化、知識化、生態化、自動化改造,被新型產業主導、連接、提升到一個新的運作水平,傳統產業因此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傳統產業想固守在傳統產業結構中止步不前就會失去生存的可能。在中國已經融入全球化、國際化的今天,我們不可能以目前中國傳統產業依然存在、依然落后為理由,否認我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職能創新的必要性。產品從原材料和資金的投入到物質產品的生產,其最鐘情的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為了GDP的增長,各級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致力于抓投資,搞引資,上項目,擴規模,地方政府之間的政績以GDP的多少來衡量,GDP增長得快,得到上級政府的表揚,干部的提升也快;GDP增長得慢,受到上級政府的批評,干部的升遷也慢。這種國民經濟管理評價理念必須創新。
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特征理念的創新。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鮮明的行政特征,國民經濟管理系統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行政等級管理系統。宏觀行政主體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主體,行政上下級關系構成宏觀與微觀之間的主要關系,國民經濟管理多半是上級對下級的行政調控,行政指令成為宏觀調控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手段。這種行政慣性在我國有深厚的社會、歷史、文化積淀,既和我國傳統的工業經濟基礎上的粗放式經營相吻合,又與我國原有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從傳統工業經濟向現代知識經濟轉型,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行政慣性特征。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集約經營模式,現代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需要國民經濟管理從行政等級型特征轉變到法治契約型特征。新的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特征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法治管理,不是等級管理而是契約管理,這并不是說新的國民經濟管理沒有行政管理,而是指新的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行政管理只能是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是依法行政管理。所以在新的國民經濟管理中,立法、執法、司法共同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宏觀主體。在宏觀管理特征變化的同時,宏觀主體與微觀主體的關系也發生根本的變化,宏觀管理主體不再簡單地用上級的行政權威控制下級的經濟行為,而是在尊重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權利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談判協商程序,微觀主體權利與宏觀主體意圖在協商談判中達成統一,形成契約,用法律規范微觀主體行為。也就是說,宏觀主體對于微觀主體的權威首先來自于法律而不是來自于行政,法律權威先于行政權威,法律權威導致行政權威。過去基本上靠行政權威進行的宏觀調控不再簡單地是行政調控,而是依法調控,所謂依法調控,指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調控行為一定是通過立法原則和立法程序進行,是以法治為依據的調控,即便是緊急情況下的行政干預,也一定是通過立法特別授權的。
國民經濟管理的法治特征的更深層的含義是,宏觀管理主體的權力是微觀主體憲法意義上的授權,微觀主體當然是宏觀主體的管理對象,但是由于宏觀主體是國家機構工作人員,根據國家是受人民委托的人的憲法內容,微觀主體與宏觀主體的關系從人民與國家的關系角度看,有一個委托人與人的法律授權關系,微觀主體作為社會民眾對宏觀主體具有委托人意義上的監控權利。過去以為宏觀主體對微觀主體的關系只是行政等級關系,現在則要在行政層面上再進一步看到憲法層面上的關系,宏觀主體是為全體人民進行宏觀管理。這樣一來,宏觀管理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在內本質上是憲法意義上的服務型管理,是市場經濟平等競爭條件下的有限管理,是社會自治合作基礎上的和諧管理。鑒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度集權特性,我國當前階段尤其要強調微觀主體可以監控宏觀主體,宏觀主體的行為首先受到法律的約束,微觀主體對宏觀主體有監督的權利。宏觀主體與微觀主體之間的關系從單純的行政單向關系變成法治雙向關系。宏觀主體必須依法辦事,宏觀主體違法必究,這樣一來,國民經濟管理自然構成新時期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體制的改革實踐也證明,如果只強調宏觀管理主體的絕對權力,忽視微觀主體的權利,極有可能出現宏觀主體對微觀主體的侵權,過多的行政審批、過多的收費罰款擾亂微觀主體正常的經濟活動。更嚴重的是,在有利可圖時,宏觀主體直接把持經濟領域形成的行政壟斷,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等競爭形成阻礙。目前中國出現的房地產熱、投資熱,壟斷中體現的官商勾結,以及愈演愈烈的腐敗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政府部門已經直接或間接地成為經濟活動的謀利主體。為什么現在會出現如此普遍的政府謀利行為呢?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只把國民經濟管理當作行政問題看待,嚴重忽視了法治層面的特征,忽視了全體人民對于政府職能、政府行為的監控,造成目前的調控困境。既然問題的根源出在法治層面,光靠中央政府用行政強制控制地方政府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國民經濟管理是全體人民都依法參與的管理,是全體人民授權政府的管理,人民有權管官,有具體的組織結構和組織程序保障人民及時校正政府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與民爭利的問題,這是目前將國民經濟管理從行政化特征轉到法治化特征的關鍵。
二、從管理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理念的創新。我們習以為常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以物質資本與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為主線,從宏觀上掌握全國自然資源的存量與開采,全國物質資源的流入與流出,全國貨幣資金的存貸總量與結構、全國資本市場的流量與存量,致力于如何調動物質資源,如何進行貨幣投放。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一般是圍繞物質資源和貨幣資金的投入產出而配置,勞動力是作為與物質資源和貨幣資源同樣的生產要素對待的。這種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以物流和資金流為主線。在傳統產業結構運作中,在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中,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為主的物質財富生產中,這種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可厚非。但是,在以知識和信息的投入產出為主線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中,物質資本、貨幣資本不再是主要的生產要素,主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人的知識和創新能力成為財富的主要來源。過去考慮的是如何開采自然資源,將現有的物質資源、貨幣資源轉化為產品,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開采人們的思想,開采人們的知識和潛能,如何將人們的創意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用符合人力資本投入產出要求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將人力資本的潛能轉化為現實能量,圍繞人力資本的創造潛能配置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人力資本成為國民經濟管理的主線。國民經濟管理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我國有多少物質資源,多少貨幣資源,而是我國有多少人才資源,有多少具有創新潛能的知識資源,從這條主線出發,對人力資本的知識和創新潛能的運作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
人力資本成為國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需要把國民經濟管理的著力點從物資流、貨幣流轉變到知識流、信息流。圍繞知識流、信息流組織物資流、貨幣流,必須從宏觀上改變產業結構的原有排序。從物質資本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教育、醫療并不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是屬于社會管理的內容。但是從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的角度看,教育應該列入國民經濟管理的范圍。因為教育是否能夠生產出有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運行的起點,是整個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前提,所以教育構成知識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知識型國民經濟的基本建設;同樣,從物質資源的管理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也不是國民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因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構成的新的技術周期對舊的技術周期有替代作用,而企業一般是在既定技術條件下形成物質資源的投入產出,從直接的物資流看產業結構,就無法容納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的整個過程,但是從人力資本管理的角度看,科技研發就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因為科技研發是將人力資本的知識轉化為社會財富,人力資本的知識和創新潛能在科技研發中才能轉化為生產力,離開科技研發,人力資本的知識只能停留在潛在狀態下,無法轉化為現實獲利。過去我們只是把科技轉化當作科技部門的事情,在知識經濟的運行中,通過科技研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成果本身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生產的內在工序,所以科技研發和轉化中介也成為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此外,直接用社會和文化元素生產服務以滿足人的社會和精神需求的軟產業構成新的主導產業,如創意產業、廣告業、休閑業等。所以,看一個產業是否具有主導性,不再看它投入的物質和資金的多少,而是看它投入的人力資本的知識的多少,人力資本投入越多從而創造價值越多的產業,越能成為主導產業。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從根本上改變了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排序。公務員之家
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區別在于,人力資本是依附在人身上的生產要素,進行人力資本為內容的國民經濟管理,就是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人的管理,如何用高效的制度系統,將人身上處于潛在狀態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現實狀態的人力資本,就是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的核心層面。那種把錢看得比人重的國民經濟管理觀念必須拋棄。國民經濟管理用制度保障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包括人力資本的財產權、人力資本的競爭權、人力資本的交易權、人力資本的組織權、人力資本的創業權、人力資本的創新權、人力資本的流動權。國民經濟管理從本質上看就是人的權利的管理。圍繞人盡其才,關注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財產權落實沒有,是否有平等競爭的機會,是否可以與貨幣資本所有者談判交易,是否可以組織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是否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創業創新,是否有與人力資本能力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格局,經濟效率與公平是否統一,收入增長與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否統一,那種單純以GDP增長作為發展目標的管理轉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發展目標的管理,以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為主線的國民經濟管理,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本管理。國民經濟管理視野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視野包括國民經濟管理的空間視野和國民經濟管理的時間視野。傳統的國民經濟管理視野從空間狀態看,是以國內范圍為主;從時間狀態看,是以現在時態為主,視野還是比較狹窄的。從空間狀態看,傳統產業結構的運作雖然也有進出口貿易,但在加入WTO之前,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還大多在國內從事經濟活動,主要是在國內自我循環的生產銷售運作。傳統計劃經濟的體制中雖然也有國際關系,但高度集權的行政指令性計劃主要是國內的制度運作。但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國企業和外國公民大批進入中國,而中國企業和中國公民也大批走出國境。經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實力大為提高,初步具備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中國完全融入了全球經濟網絡中。中國進行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也使中國的經濟制度運作從封閉走向開放,中國進入了國際市場體系。產業的開放度和體制的開放度決定了國民經濟管理的開放度。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本身就是國與國之間在全球范圍內創新能力的較量,從事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管理的國民經濟管理必須從單純的國內視野擴展到國際視野,將國民經濟的運作放在全球背景綜合規劃,目標定位在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國際創新力的高度。從這個高度思考國民經濟的管理,如何提高科學技術的原創性,如何創建國際品牌,如何打造勝任國際競爭的企業,如何與世界各國形成和諧的具有民族自尊的國際經濟關系。
從時間狀態看,傳統的國民經濟管理是對傳統產業結構的運作的管理,傳統產業結構的技術條件相對落后,傳統產業結構的體制運作效率也落后于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管理或者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的物質貨幣循環,或者是技術引進基礎上的模仿改良,在國民經濟管理的時態模式上處于跟進式、引進式。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在具有了空間狀態的全球化視野后,在時間狀態上應具有未來時態視野。就是國民經濟管理不是僅僅著眼于現在的技術狀態,現在的資源狀態,現在的品質狀態,現在的制度狀態,而是著眼于開發未來的技術狀態,在引進技術的同時進行原始性創新,爭取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尋找未來的資源狀態,就是不單純地看到現有的自然資源、物質資源,更要通過人力資本的創新活動再生出新型的經濟資源,更要將人力資本的知識和潛能當作財富生產的首要經濟資源,從而創造在傳統模式中不可思議的生產力;創造未來的品質狀態,改變給外國品牌打工、貼牌生產的狀態,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世界品牌,用自有品牌去占領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探索未來的制度狀態,著眼于從成為世界創新型強國的要求構建制度系統,將不利于創新的制度改造成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將動態地提供鼓勵打破常規、鼓勵創新的制度作為國民經濟管理的中心工作,宏觀管理主體是創新引導型而不是固守傳統型。不是簡單地用戰略規劃,用長期計劃,框住微觀主體的活動,而是規劃計劃本身對于微觀主體的創新具有彈性和包容性,承認規劃本身的非規劃性、非預見性。微觀主體的創新能夠不斷被宏觀主體認可扶持,宏觀主體的規劃計劃本身就包括對創新的預見、對創新的激勵,宏觀主體能夠在微觀主體充分參與基礎上創新戰略,這是新國民經濟管理的特點。
三、從運行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一是政府組織的變革。組織結構的另一種特點是政企分開,政經分開。政府組織與企業組織、與經濟組織的適度分離,國民經濟管理組織結構要退位、正位、到位。退位,就是政府組織從直接經濟活動領域退出,讓民營企業最大限度進入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競爭,為民眾創業、創新在組織上掃除障礙,提供方便。特別是政府組織的一把手通過組織結構退出經濟領域,打破行政壟斷。國民經濟管理組織結構改革的另一方面是政府組織到位。當政府過多地在經濟領域活動,甚至與民爭利時,國民經濟圍繞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職能沒法盡到,退出民眾可自由競爭的經濟領域,進入需要政府直接扶持的經濟領域,創建政府的社會公共經濟組織,比如扶持公共消費的公立組織如公立學校、公立醫院、公園,扶持公共創業平臺的公立生產組織,例如,中小企業扶持基金、基本建設的引導投資、戰略產業的前期起步投資。
二是國民經濟管理組織中的社會自組織生長起來,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中的國民經濟管理組織模式是行政組織系統,從企業到各級政府基本上形成行政等級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便于中央政府從上到下的行政指令的下達,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粗放型發展時期比較適合。知識經濟的人力資本的集約經營需要的組織結構不是行政等級型,而是橫向合作的自治契約型。國民經濟管理致力于在企業組織和國家組織之間,建立大量的行業協會、行業商會、法律社團、文化社團等非營利的第三部門為自組織網絡,承擔建立法治經濟秩序的責任。原來由政府承擔的宏觀秩序責任可以交由非政府的第三部門承擔,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又擴大了經濟和政治民主,有利于法治社會的形成。一定要有社會自組織系統。企業與國家機構之間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依法進行國民經濟管理的組織保障。新型國民經濟管理組織注重的不單是上級對下級的領導,更注重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微觀主體在國民經濟管理中不再只是被動的棋子,組織結構不只是為了貫徹上級的意圖,而是為了微觀與宏觀主體的聚合能量的最大化。
三是在社會自組織網絡基礎上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是包括立法組織、行政組織、司法組織,權利分割與權利制衡相協調的組織結構。政府從事國民經濟管理的行政組織本身,也在政府職能轉變之后有了新的組織特色。比如知識產權保護,是知識經濟中的國民經濟管理任務,但卻不可能由行政部門完成,而是立法、執法、司法共同的責任。所以在新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中,權力可能分得更明確,同時,在只能分得更明確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國家機構的各部門統籌運行的綜合部門,國家機構之間的扯皮現象應該減少。
當代世界的文化產業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迅猛向前發展,引起了各國之間新一輪的文化和經濟的競爭。這一總體的態勢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理論和實踐的全面進步。但也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制約或阻撓著這一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
假如在20年前,某一縣市提出以旅游業為地方經濟的龍頭產業或支柱產業,那簡直是天方夜談,無異于癡人說夢。但在今天,它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實踐。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首先表現為市場占有率的大幅度提高。比如從日本就業人員構成比來看,其第三產業就業者占總人數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20年23.8%,1930年30%,196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到八、90年代這一比率又大大提高。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在其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中,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韓國最近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正在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基干產業。在美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內新經濟已為其140萬“知識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如今,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NP的70%,加拿大GDP的60%。1997年世界超大企業500強中,科技、文化、信息產業越來越多。美國的廣電、娛樂、報刊雜志的總收入在1000億美元以上。前年風靡世界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15億美元的票房價值,僅一部影片即可與我國幾大產業的利潤相敵,且預計收入可達50億美元,其中索尼公司單靠發行其一首主題歌原聲帶已收入2億美元。美國《讀者文摘》已發展成年收入25億元的國際性大企業。至于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的計算機信息產業,更是來勢如虹,在97世界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獨占鰲頭,數家企業躋身世界前十強。據稱,美國的視聽產品已經成為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換匯產品。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工業”。毫無疑問,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而文化產業也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60年代以后,美國頂著國內外的強大壓力,堅持進行產業調整,將發展高科技高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方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越來越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好萊塢大片《豪門恩怨》之類的肥皂劇、迪斯尼樂園、流行音樂、全球傳播業、《時代》雜志和《讀者文摘》......這些大眾文化產品席卷這個世界,甚至抵達非洲最貧困的角落。再加上可口可樂、麥當勞和牛仔褲,美國文化走進了世界每一個家庭。迪斯尼的主題公園甚至比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更令人神往。1997年到迪斯尼樂園參觀陸游的人數達到3800萬,而同期到英國旅游的人數才1920萬。所以英國記者邁克雷指出,“美國真正的優勢是文化與知識財產這兩個非常人性化的資源”。英國也不示弱,其文化產業在80年代便已達到170美元的年產值,僅次于其汽車工業的年產值。
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傳統觀念中根本無法被稱作產業的行當,今天已是世界頂尖級的跨國企業。娛樂產業迪斯尼,1994年以190億美元收購ABC(美國廣播公司),1997年其產業規模及贏利穩入世界企業500強中的前十強。當年的沃爾特?迪斯尼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卡通畫家,在家徒四壁、困苦無依之際,一只在墻角爬來爬去的小老鼠成了他的安慰。于是,這只小老鼠在他的第一部配音卡通片中亮相,從此風靡世界。誰能想到,米老鼠、唐老鴨兩個卡通形象,竟然造就了一個如此龐大的集娛樂、影視與零售于一體的跨國集團。迪斯尼的經營策略說起來也簡單,這就是不斷創造明星品牌然后授權開發,它僅靠收取版權費就已財源滾滾而來。今年,他們把眼光轉向了中國文化,已經在發掘“花木蘭”的經濟價值了。
NBA不過是美國國內的籃球聯賽,而它現在已無疑是超大型的“跨國企業”。這個每年經營幾十億美元的巨型企業,運動隊是其小小的核心部分,它的周圍是一些更大得多的信息業。比賽是核心企業,但周遭的信息企業則更具發散力。這些信息企業包括發放零售業執照,家庭錄像和光盤,生產電視節目,出售比賽活動,出售廣告權、版權、轉播權等等。過去,喬丹每年從公牛隊獲得3500萬美元的年薪,而這一令人心驚的數目竟然還遠遠不如他將自己的形象賣給耐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來得多。易言之,作為CI的喬丹要比打球的喬丹更有價值。今天,姚明所經歷的一切,已經更清晰地揭示了文化作為產業的秘密,這就是文化作為經濟的現實,這就是所謂文化心理學要替代經濟學的所指。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不斷推進的歷程,大致經過了這樣幾個階段。從1985年到1991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準備階段。1985年,國務院轉發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把文化藝術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列入國民生產統計的項目中,這就表明了文化藝術可能具有的“產業”性質。從1985年到1991年,我國文化產品的制造業和服務業有了一定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各種形態的文化企業和文化服務、消費場所。如唱片公司、歌舞廳等。這一階段以文化流通領域的發展為標志,特別是由港臺歌曲的進入帶動的娛樂業從無到有,有力地沖擊著我們既有的文化觀念。1991年,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經濟”的概念。
1992-2000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醞釀探索的起步階段。1992年,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提到要“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同年出版的國務院辦公廳綜合司編著的《重大戰略決策——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一書,明確起用了“文化產業”的說法,這是我國政府主管部門第一次使用“文化產業”概念。其后,以國有大型文化單位的轉軌或轉型為標志。1996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組建報業集團,先后成立的南方報業、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深圳特區報4家報業集團,文化產業化的浪潮從多種所有制企業向國有骨干企業延伸,從較小規模的事業單位向大的文化企業集團擴展,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也都在增強。
在這一階段中,我國文化產業界逐步轉變了觀念,初步探索了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道路。從歷史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研討的起步與歐洲、日本、韓國相比并不晚,但在觀念上卻徘徊多年,造成實踐上長期猶豫不決的局面。歐洲、日本和韓國90年代中期先后致力于發展文化產業,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進會議在其重要報告《新文化立國:關于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中,確立了日本在未來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其后,韓國也提出,知識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文化產業是最適合韓國的產業。政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在韓國經濟中起先導作用的國家基干產業。方針政策確定之后,日韓兩國的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游戲軟件、動漫畫、日劇韓劇等文化產業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振興本國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和討論并不遲緩,《中國文化報》早在1994年就率先舉辦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征文和討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探索。但我國總體社會發展階段的限制、計劃經濟框架下的文化體制和觀念的陳舊滯后,嚴重束縛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文化產業在總體上呈現為徘徊不前的局面。
第三個階段是從2000至今,以中國入世為契機,以文化產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為標志,以不斷加深和推進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一個飛躍發展的新時期。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十五"規劃的建議》,令人矚目地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要"推動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有關文化產業的說法達六處之多。2001年3月,這一建議為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所采納,并正式被納入全國"十五"規劃綱要。于是,"文化產業"這個頻頻出現于報端的概念,才第一次正式進入了黨和國家政策性、法規性文件,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下一個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11月,黨的16大明確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標志,它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在第六部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中,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第一次把“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作為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并把文化產業定性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們黨在文化產業理論上的一個重大創新與突破:“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報告還指出“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結合起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加強宏觀管理,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些總體指導意見,明確地將文化產業納入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
2003年10月,黨的16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貫徹和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決定》指出,要“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這是繼十六大之后,中央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作出的又一戰略部署。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再次突出強調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2004年3月29日,《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正式由國家統計局出臺,不僅是首次從統計學意義上對文化產業概念和范圍所做的權威界定,而且為建立科學、系統、可行的文化產業統計制度,推動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緊接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出“文化生產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一系列思路。這不僅體現了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精神(文化)生產力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而且體現了黨與時俱進的偉大品質,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隨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才能獲得更強勁的發展動力。沒有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支撐,經濟發展就不可能獲得質的提升。
縱觀我國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我國的文化產業走過了一條曲折徘徊但不斷推進的發展道路。應當看到,從某種程度講,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至今仍不是十分雄厚,市場程度不高。但是,1.經濟全球化與加入WTO,為我們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創造了條件,也逼迫我國文化產業不得不進入國際大循環。2.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迅速進入小康社會的現實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內在的需求;3.特別是高新技術如IT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科學基礎與技術保障;文化產業需要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迫切需要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4.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提供了發展的契機,也提供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同模式:形成階梯式發展與跨躍式發展同時進行并行不悖的格局;5.作為古老的文明古國,5000年悠久的文化的確是我們最足以援用的真正的財富,5000萬全世界華人及亞洲漢語文化圈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在市場;6.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必須同時實施文化產業與文化藝術保護的雙向對位性互補的策略。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
近十多年來,我國文化獲得了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戰略決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產力,我國文化市場迅速開拓,文化產業迅速壯大,呈現出充滿矛盾又充滿生機的新的發展景觀。其基本態勢是積極、穩步、適時、漸進,發展勢頭總體呈現良好態勢。
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與國際接軌的文化市場。音像市場最早脫穎而出,初具規模;演出市場(以至商業體育比賽)漸趨成熟,冷冷熱熱;圖書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巨大;工藝美術品市場溝通海內外,機制健全;而文物市場與藝術品拍賣市場則從無到有,起點不凡;電影電視市場起起落落,交易熱烈;娛樂、旅游市場遍及全國,迅速壯大;文化廣告傳播市場,異軍突起勢頭兇猛,特別是與網絡高新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游戲、手機增值業務等一系列文化市場的建立健全,開拓了文化發展的現實途徑,為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準備了現實條件。
其次,與文化市場的逐步建立相適應,我國一大批文化產業也逐步建立起來。他們要突破改革初期以文補文,以多業助文作為文化“謀生”的權宜之計的思維框架,而開始全方位的文化產業改革。文化產業的經濟實體迅速發展起來。其中網游業、廣告業、音像業、圖書業、高檔娛樂業、電影業、電視業、信息內容業等率先走上產業化道路。
目前,我國以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為創作演出和制作主體的傳統格局已被打破。過去在舞臺演出和影視制作領域中,國有文化單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由它們確定創作項目,申請國家經費,組織藝術生產,通過上演、播放推出作品。現在,這種單一的所有制方式已經改變。一大批民營機構憑借資金、機制特別是人才優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和很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以社會力量參與為主攝制的電視劇和電影在影視作品總量中的比率越來越提高,已占據相當大的份額。
與我國其它產業門類相比,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起點低,不僅有與其它產業相同的資金籌措、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困難,還受到原有的“計劃”文化觀念的影響制約,因而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都無法與我國經濟領域其它產業相媲美,尚不具備市場化的強大的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的能力。
隨著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興起,與之相應的文化機制的變革也在不斷發生發展。各業經紀人、制作人、拍賣人、人等新的文化經營者和經濟流通經營環節逐步產生和建立,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業逐步發展,多種文化經營的運作方式也開始大膽探索、實驗。可以說,我國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困難重重而又生機無限。
從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2004年,是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新的發展時期的第一年。從國際發展的一般經驗來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標志著一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依照產業發展下游化與需求的上游化、高檔化、文化化的規律,將逐步向發展型、娛樂型升級,將帶動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成為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基本也最可靠的推動力。
《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總報告披露,根據2004年初的2003年的數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結構都開始出現較大的變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0%。2004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7072元,同比增長11.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0%。引人注目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前三個季度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收支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增長11.6%,其中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52%,在所有消費支出項目中居于首位。盡管在經歷了2003年“非典”后,這一增長具有恢復性質,但仍能說明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增長開始提速。當然當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主要集中于教育、旅游和餐飲娛樂服務費用支出,適時調整消費結構,解決當前教育收費等問題,城市文化娛樂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與此同時,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狀況也有較大改善。2003年人均收入2622元,實際增長4.3%。2004年上半年人年均現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長1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同比加快8.4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增收最多的一年。
據《2005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總報告,從總量上看,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3577億元占GDP的3.1%.200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有從業人員1274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7.44億人)的1.7%。如果按照GDP增長持平計算,200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將接近3900億。
從結構上看,我國文化產業的特點是:以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如新聞、出版、廣電和文化藝術等為主構成的“核心層”有從業人員223萬人,實現增加值884億元;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如網絡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游、廣告及會展等為主構成的“外圍層”有從業人員422萬人,實現增加值835億元。新興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已超出傳統文化行業近1倍,創造的價值已接近傳統的幾個行業部門。從事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相關層”有從業人員629萬人,實現增加值1858億元,其發展規模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中占據了一半。
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面對飛速發展變革的社會現實,我們必須實施我國當代文化的創新發展工程,以推動我國當代文化的更新發展,創新擴容,轉換生成為與當代高新技術時代相適應的新文化、新藝術。從科技方面來看,我國面對知識經濟挑戰,已部署了“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戰略步驟。在科學界,中國科學院組織實施了“知識創新工程”,國家經貿委和科技部聯合推出了以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為目標的“技術創新工程”,教育部推出了旨在提高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水平、培養科技人才的“985工程”。這在宏觀層面上形成了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總體戰略布局。但文化產業似乎被遺忘在知識經濟與創新工程之外。文化似乎與未來的國家創新體系無關。這里存在著嚴重的思維誤區。難道當代文化產業不是創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難道文化的發展不應包括在國家知識創新的體系之中嗎?
實際上,如前所述,現代科學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娛樂方式不斷創生。同時,文化也全面滲透到高科技產品之中。一切高科技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為人服務的,它們都離不開文化,離不開文化所昭示的生存的意義、意味和人的生命的本質。高科技產品也只有最終依賴人們對文化服務的越來越廣泛全面的需要而獲得日益廣闊的市場。一種無關人和人的文化的高科技既沒有必要發展,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所以,實施文化創新發展工程不僅僅是在文化產業中提高高科技含量,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從觀念、形式、體制、管理到操作實踐全面實施文化創新工程。文化領域必須積極參與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參考借鑒科技創新工程的成功經驗,建設國家文化創新生成體系,豐富、擴大和補充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內容與含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風行的經濟類著述,都沒有把文化產業列入研究和發展的主要范疇,知識經濟所指的高新科技也僅僅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等硬科技,而沒有把社會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人文科學技術等軟科技包括在內,它所標榜的高科技產品也主要是指物質產品等硬產品,而沒有把體現“軟實力”的社會產品、精神文化藝術產品等軟產品包括在內。這是西方傳統的科學主義——實際上是唯科學主義的產物。其經濟觀念無疑也是狹隘的,仍然沒有超越物質經濟的片面認識,沒有深入到大經濟和大生產力觀的層次。這不僅是從事經濟、科技工作的人們必須注意的,就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特別是負有領導責任和決策責任的人,也必須認真注意,更新觀念的。
國有企業實現的利潤,絕大多數來自政府壟斷行業和公司。對于這個經濟現象,讀者怎么看?我個人的看法是,政府壟斷行業的巨額利潤,拖累國民經濟的增長。
利潤是他人的成本
讓我從一般的道理下筆:天下所有的“利潤”——不論來自什么行業、什么部門——統統構成他人的成本。這個論點不容易反對。不是嗎?你在報攤上買的這份《21世紀經濟報道》,市價2元,是你獲得閱讀滿足的“成本”;這2元錢進了賣家的口袋就是“收入”,減去開支,就是報社的“利潤”。很清楚,報社的利潤構成讀者的成本。
買報如此,買其他產品和服務也如此。燃油公司購買油輪的運輸服務,所付費用當中,含有后者的利潤。航空公司購買燃油,燃油公司的利潤因此打進航空服務的成本。電力公司的老總乘飛機出差公干,他的機票費用是電力成本的一部分。電力公司再向燃油公司賣電,順手把電力利潤又“裝進”了燃油成本。
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市場里,上述游戲日復一日地進行著。節日期間外出旅行度假嗎?車馬費用、住店開支、飲食購物等等,就是我們獲得閑暇的代價。不要說休閑不是生產就談不到成本:上班時間一到,你我要工作就不得不放棄閑暇。因此,閑暇為工作之“成本”,其中包括了旅行社、交通運輸公司、飯館商店等等機構和個人賺取的利潤。
賣家利潤以少為佳
如此說來,賣家的利潤怎么可能是“好事”?從買家——包括為賣而買的買家——的角度看問題,最佳境界是天下賣家的利潤全部為零。不但利潤為零,最好他們的成本也為零,買家可以免費得到產品和服務!兩年前“免費經濟”大行其道,歡呼者眾,是有道理的。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不是理想國,免費經濟不能普遍而持久——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然。退而求其次,我們希望賣家的成本和利潤小一點、再小一點。要是你象我一樣對減少賣家利潤念念不忘,靠什么可助我們如愿以償?
市場拉低利潤
中外經驗的答案是一致的。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賣家要謀得利潤——全部經營收入比開支多一點——殊為不易。好不容易爭得了利潤,要保住更是難上加難。合并起來,市場競爭好象是優先保佑買家的。
先說市場競爭中賣方的利潤來自不易。試想諸多賣家彼此競爭,物買價廉的供應商為勝,哪里輕易就要得一個好價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當年的掌門人斯隆先生有言在先:在商業世界里要創造滾滾財源,首要的法門是“與眾不同”。這就是現在大家朗朗上口的“創新”。不錯,創新可能獲取特別的報酬——所謂“創新利潤”是也。但是商場很無情:標新立異固然不難,但在市場上要人買帳的創新就絕不容易。
讓市場買單的創新可遇而不可求。世人英雄惜英雄,所以總把眼光盯著商場上最成功的企業家。可是,怎么可以忘記“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教訓?每一個成功的商界故事背后,有多少雄心勃勃、富有新意的商務計劃泡了湯——血本無歸,到哪里去談利潤?打平了算,市場給“獨到”付報酬的時候,吝嗇得很。
更多的情況,還是我們山西前輩商人講的“省下的、就是掙下的”——通過不斷降低成本獲取贏余。不要以為這一套很“土”,它與斯隆先生另外一個現代贏利策略——成本優勢——暗合。也不要以為“不斷降低成本”很容易,在保證產品和服務品質的前提下,成本領先是大學問。無論如何,賣家爭相節約成本來圖利,對買家是好事。如果下周每份報紙的利潤提高5毛、但成本降低1元,你不會不贊成吧?
最重要的是,無論因為獨到、還是成本優勢取得贏利,市場總會把信息透露出去。由于市場是開放的,利潤信息就刺激別人進入市場爭利。就是說,競爭把賣家的利潤不斷往下拉,直到“平均利潤趨近于零”。1985年前,在北京隨便開一間小飯館的毛利率總在50%以上,現在這樣的好事哪里去找?
另類“利潤”拖累經濟
但是,政府壟斷行業產生的“利潤”是另外一回事。利潤在這里被打上引號,不是說它就不是經營贏余。而是說,行政壟斷下收入大于支出的的贏余,產生的根據及其變動的邏輯,自成一家。嚴格一點,這不是什么利潤,而是“行政壟斷市場權力的租金”——實在過于拗口,我們還是叫“行政壟斷利潤”吧。
“行政壟斷利潤”是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實施市場禁入或限入的產物。在政府壟斷市場的條件下,在位賣家的地位非常特殊——遠離價格競爭壓力,無須不斷節約成本,也可以將“平均利潤趨向于零”的市場威脅屏蔽在經營活動之外。在這些約束下,希圖賣家利潤小而又小,等于與虎謀皮。市場的禁入和限入削弱了競爭的壓力,行政壟斷利潤哪里會有“趨向于零”之理?
拖累國民經濟的“利潤”
這不是說行政壟斷改變了市場供求規律。只要買家拒絕購買——因為買不起、或者買得起也不買——行政壟斷利潤是無法找消費者報帳的。幾年前我在中部地區農村看到拉上了電線的村子不點電燈,知道當地農民對付高電價使的就是“不買”這一招。問題是,“不買”意味著放棄消費——進而就無法從事相應的生產,對經濟的損害很大。
消費者也可以買替代品。廣東、福建沿海的鄉鎮企業,家家有自用柴油發電機——高價電的替代品是也。不料許多電廠并不好惹,他們要政府發文、以環保名義禁用柴油發電機。類似的戲文——行政壟斷部門“打擊”替代品——在許多地方時有所聞。要是替代競爭的大門不能洞開,可選的替代品質過于低下,對經濟還是有損害。
最不可思議的地方還有兩處。其一,許多行政壟斷部門在設備能力過剩的情況下,依然不降價、不讓利。典型如民航運力供大于求,管理當局還是堅持機票禁折令,好象誓與降價為敵。其二,政府壟斷的行當多為國民經濟的上游、上上游,現在這些部門成了“創利和資產增值”的主力,一大塊硬邦邦的“利潤”要下游千家萬戶買單,把國民經濟頂得渾身難受。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行政壟斷利潤拖累國民經濟增長。現在論千億人民幣計的燃油、電力、通訊等國有部門的巨額利潤,不是國民經濟之喜,而是國民經濟之憂。
摘要:數學經濟理論有非常多的分支,彈性管理就是其中之一,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經濟理論當做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基本的方法和理念。文章在探討彈性的應用的時候,分了很多方面,包括利率彈性、稅收彈性、價格彈性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可以明確地得出結論,國民經濟的管理發展運用彈性管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關鍵詞:彈性管理;國民經濟;稅收彈性;貿易條件
一、前言
除了可以作為基本理論基礎,還可以將經濟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度量指標,來評價現代經濟決策的各種活動,經濟決策的很多不合理性需要用彈性管理來彌補。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都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一項不同于原來的嶄新體系。經過優化的各個領域都應用了彈性管理。雖然彈性管理應用的時間并不早,但是彈性管理這個概念提出的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期,是由法國的古諾一個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所以可以說1838年就已經有了經濟理論。
二、對于彈性的理解
彈性理論可以分為三種,首先就是交叉需求彈性,其次是價格彈性,最后是需求彈性。在運用彈性理論之前,需要明確彈性理論的內涵,這樣才能在企業實踐中將彈性理念當做工具,實際上這個問題的應用提出已經是一種新的嘗試了。彈性實際上就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具體描述的是一種敏感程度,也可以說描述的是一種反應,簡單的理解就是兩個變量之間的互相影響。需求彈性就可以理解為,需求彈性隨著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敏感程度的表達式就是用需求變量的百分比作為被除數,將影響需求變量的百分數作為除數,所得結果就可以表示彈性敏感程度的大小。
三、國民經濟的作用
國民經濟主要有三個作用,第一方面就是在宏觀經濟循環中的應用,第二就是核算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應用,第三就是在構建宏觀經濟模型中的應用。
1.在宏觀經濟循環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其實是設立了許多目標的,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正在慢慢改變方向,所以在國民經濟的管理方面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計算,全面的描述。宏^經濟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部門的內在聯系都可以通過國民經濟管理發現規律。
2.核算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國民經濟的系統性安排都是有預算的,對于目前形勢的分析主要有國民經濟綜合性生產分析,國民經濟收入分配分析,國民經濟消費支出分析,國民的儲蓄與投資分析。在宏觀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生產的分析是備受關注的,因為它牽扯到了國民經濟的變化趨勢和方向,反映了經濟的主要內容。收入分配主要包括結構方面和增長方面,在分析各個階層的收入時要制作成動態的分析,國民經濟核算其實只要核算主要經濟體就可以,而主要經濟體包括政府、企業和居民。結構分析主要是從結果入手,然后多次考察增長的趨勢。
3.國民經濟核算在構建宏觀經濟模型中的應用
在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時,其實是一個變化過程,由定性到定量的變化過程,并且需要不斷地精化發展的方向,數據基礎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了,宏觀經濟需要的是內在平衡、有邏輯、思維謹慎的系統。與此同時,宏觀經濟管理有自己的模型,主要模型就是投入生產模型,經濟計量模型,以及最優化模型。
四、彈性理論應用的三個方面
1.需求收入彈性
在需求收入彈性這一方面,我們需要用到控制變量原則,前提就是假定其他的變量不變,之前提到過的彈性系數大小也就是彈性的敏感程度,需求收入又可以繼續細分,主要是收入單位彈性、收入富有彈性、收入缺乏彈性、收入負彈性、收入無彈性。對于富有彈性這一類,這一類包括耐用消費品和高檔消費品。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收入彈性的商品就包括衣服等。缺乏彈性的這一類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最后一種負彈性就是一種呈下降趨勢的劣質產品。
2.需求價格彈性
價格變動的百分比,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各個百分比之間的比率,都是反應商品價格和商品需求量的互相互動關系的一個重要依據。正常情況下,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得知,價格上漲必然會導致商品的賣量減少,從而使需求量減少。相反,當價格降低時就會使價格產品的需求量上升,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國民經濟管理。但是價格的上下浮動,并不會影響總收益的太多變化,價格高賣的少喝和價格低買的多實際對于國民經濟而言都是一個意思。
3.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需求交叉就是把產品分類,文章在這里將產品分為了互補品,替代品與無關品。根據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可以知道,帶動產業的影響對于國民經濟來講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種產品迅速收到大家的歡迎,那么這個產品的有關產品需求量也會隨之增長。但是對于與從產品有競爭關系的產品,需求量就會大大下降。我們將互補品和替代品都看作分析國民經濟動態變化的一個重要依據。
五、需求彈性在決策中的應用
彈性需求在國民經濟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主要體現在給產品定價,對產品的新開發,確立主要的競爭關系都非常重要。
產品的定位主要體現在價格定位方面,有些需求量特別大的產品,最好不要最易變動價格,盡可能維持住價格。比如有些產品缺乏彈性就應該相應的提高價格,然后是價格具有彈性變化條件。產品的開發方向非常多,所以彈性需求有助于確定一個主要方向。
六、結語
綜上所述,彈性管理在國民經濟中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國民經濟這個抽象性的全貌被彈性管理系統而生動的描述了出來。經濟運行過程的平衡與否和結構的合理性都可以通過互相比較體現出來,既可以跟國際從橫向對比,也可以跟中國自身的發展進行縱向對比,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管理得到發展。
摘 要: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宏觀經濟管理調控的作用,其也是保證國家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宏觀經濟管理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調節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矛盾,使其穩定、快速的發展,而國民經濟核算也直接影響了宏觀經濟管理的進行。本文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國民經濟核算所具有作用,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分析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存在價值,并從幾個方面論證了國民經濟核算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宏觀經濟管理;國民經濟核算;價值;分析
國民經濟核算是對社會資源、投入產出等一切社會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經濟總和的核算,也是各個國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重點關注的內容。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離不開宏觀經濟管理的作用,由于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生產活動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宏^經濟管理體系,而這離不開國民經濟核算的作用,其實際執行的效果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管理展開。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經濟形勢分析價值
為了更好的對宏觀經濟管理中國民經濟的價值進行核算,我們必須要首先準確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的綜合生產形勢。眾所周知的是,如果我們要評估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綜合生產形勢的所有成果,以及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進程以及狀況,我們就必須要首先明確國民經濟的具體價值,然后根據國民經濟的具體價值確定出一個合理的經濟評估指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決定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市場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管理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產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視的。通過對國民經濟價值進行核算,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狀況。由于是國民經濟價值核算是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進行國民經濟的核算過程中,必須要注意核算的基礎,即總需求決定了總供給,并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總需求和總供給永遠是相同的。
二、國民經濟核算的投入產出分析價值
在宏觀經濟管理中需要對投入產出進行平衡,目前我國對于投入產出制定出了許多相應的政策,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對投入產出進行分析,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進行核算,通過對經濟產業的分類核算,確定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產出所占的比例數據,利用這些信息對其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在國民經濟核算的投入產出分析中還可以對國家經濟運行中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進行確定,以此來對國家經濟結構模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并對其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
而在使用投入產出方法進行國民經濟價值核算的時候,投入產出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國民經濟價值核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當我們在使用投入產出表進行國民經濟價值核算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綜合考慮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來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這種投入產出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國所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投入以及經濟產出,同時,通過這一投入產出表,我們還可以更好的準確了解各個部門經濟投入的來源以及經濟產出的方向。
三、國民經濟價值核算對于宏觀經濟效益分析的貢獻價值
宏觀效益分析是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宏觀經濟效益的分析可以對我國的經濟產業的運行情況、投入產出等進一步的了解,以此來確定宏觀經濟管理的走向。宏觀經濟效益內容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而國民經濟價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觀經濟效益中的總投入與總產出之間對比的核算,其也是進行宏觀經濟效益分析的基礎。
當今社會,宏觀經濟已經成為了評價一個國家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觀經濟的背景之下,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個社會的總產出,如果國內生產總值越大,也這個國家相對應的產品以及服務的增加值也就會越來越大。目前各個國家在宏觀經濟管理工作中開始意識到自然環境與其它資源的價值,在國民經濟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會經濟效益的價值,還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去看待環境與資源的效益,需要綜合考慮環境以及資源等其他因素,并且減去相應的成本。
四、宏觀經濟管理中國民經濟價值核算的重要意義
1、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對國民消費支出的重要性
宏觀經濟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對國民消費支出的管理工作,通過國民經濟核算可以得到國民消費支出的相關指標,其所產生的各項指標數據可以為宏觀經濟管理工作提供真實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費支出數據,為宏觀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通過國民經濟核算中國民消費支出數據可以直接反映出國民的消費水平,并且通過核算數據可以分析出我國居民各部分消費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閑娛樂、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費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開展宏觀經濟管理的作用,對各項產業的生產進行調控,擴大內需,從而促進消費。同時也不能一味的以發展經濟為前提進行投入產出,還要提倡居民進行適當消費,形成適當的消費觀念,這樣才能保證消費支出的合理性,使國家經濟穩定持續的發展。
2、核算信息對于宏觀經濟管理中居民的儲蓄與投資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居民在進行儲蓄與投資時可以通過對國民經濟核算信息的了解對我國經濟形勢、資金儲備量、儲蓄率及固定資產等進行分析,根據國民經濟核算信息中的各項指標及資產形成總額等進行儲蓄及投資。國民經濟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國家經濟動向的各項指標,這樣可以使居民對國家經濟有一定的了解,在儲蓄及投資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并且國民經濟核算還可以對居民所產生的投資及儲蓄情況進行統計,以此來掌握居民在經濟活動中儲蓄及投資所占據的比例,根據國民經濟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數據,可以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對貨幣供給及需求進行更好的控制,并通過對相關財政政策的調整,增加居民增加儲蓄與投資量。儲蓄與投資與稅收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通過國民經濟核算對居民儲蓄及投資信息的確定可以幫助政府制定更為合理的稅收政策,幫助居民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使國家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3、國民經濟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學和合理性
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現出的一種特有性質,根據國民經濟核算信息來進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證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呈現出更健康的發展模式。宏觀經濟管理主要是為了實現社會再生產,使其可以正常的運行,其內容則是通過生產增加消費,再利用消費刺激生產。在生產及消費的過程中需要經過許多的環節,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費者對產品的享有,而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內容就是對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進行核算,通過國民經濟核算為宏觀經濟管理提供相應的數據進行收入分配,這樣可以有效促進生產活動的進行,并且還可以更好的對國家經濟進行調控。
結語:從經濟形勢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經濟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國民經濟核算在宏觀經濟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國民經濟核算是建立國家經濟分析模型及宏觀經濟體系的基礎,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宏觀經濟管理的運行。宏觀經濟管理作為保證我國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以此來保證國民經濟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價值,從而促使我國在宏觀經濟管理下可以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
作者簡介:趙航瀾(1994-),女,四川合江人,學生,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經濟管理系財務管理1303,研究方向:國民經濟管理。
摘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會計這個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建設中祈禱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不可缺少,會計行業的崛起也經歷了兩個高潮和低谷階段,這對會計行業來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會計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點,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應該進一步擺正會計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會計;國民經濟;地位;作用
引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的形式和內容在逐漸發展、豐富。在資本主義社會,會計是資產階級和壟斷資本家管理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社會,它是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講求經濟效果的基礎,比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地位和作用更為重要。但是,在今天,會計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被人們所充分認識、重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一、會計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地位
(一)會計可以維護我國的財經制度和財經紀律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奉行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國的所有制是以集體主義為主,公有制經濟下也產生了許多其他的生產資料分配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通過稅收的形式實現國民收入的增長,這些國民收入又將以財政分配的形式分配到國家的各個行業,以促進國家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繳納稅收時可能會存在一些偷稅漏稅或隱瞞真實收入的情況,這就要求會計行業能充分發揮其職能,嚴格的進行會計檢查,將一些損害國家經濟利益的情況間距揭發出來。比如一些公司或者企業只顧自身的利益,使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來增加自身收入,截留、擠占財政收入或者濫發獎金、補貼等。此時,國家應該在會計檢查過程中對一些違法的企業進行嚴懲,同時制定相應的財經制度和財經紀律,如果企業或公司違反了該條例,則會依次為準繩給予其嚴重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會計行業維護財經制度和財經紀律重要手段的職能。
(二)會計可以加強 國家或企業的經濟管理并且提高其經濟效益
我們知道除了國家會設立專門的會計檢查部門,各個公司或企業也會設置會計財務部門。因此,我們可知,會計除了幫助國家審查一些非法公司偷稅漏稅的情況,還可以幫助各企業進行成本預算,經濟預測,促進資金周轉,提高經濟效益等。我國的各企業先前對會計行業的重視不足,因此導致了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資金消耗高、收益低等情況,但好在后來國家以及各企業在不斷探索中了解了會計對于降低運行風險,控制成本的重要作用,開始設立會計部門,加強對其的管理。充分發揮了會計行業的加強 經濟 管 理、提 高 經濟效 益 的重要職能。
二、會計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一)會計可以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計劃性作用
在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和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之上的,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主義經濟,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發展和資金投入,如果超出了規定的比例,就會為社會所不允許。在這種全面的計劃的管理的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經濟的在發展過程中最不可能缺少的部分就是對經濟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核算監督。這樣的經濟體制在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在列寧看來,要想實現共產主義,那么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要做好經濟的控制和安排工作,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社會主義。
除此之外,他還認為,核算和監督控制要精確到每一件衣服,每一份產品,每一份糧食。將列寧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如果我們要想實現社會主義,就必須要進行精確的核算和嚴格的控制監督。然而當前,我國已經拋棄了計劃經濟體制轉而采取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樣的條件下,會計行業有了其存在的必要,會計能夠對企業所擁有的資金進行仔細的預算,對企業的利潤成本等指標進行計算,同時還可以對企業的生產時間和勞動產量等進行調節。總的來說,會計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不能忽視其的重要功能,作為企業必不可少的部分,會計部門應該得到企業的支持和管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需要會計行業進行國家審計,企業也需要會計部門對公司運營情況進行計劃。
(二)會計對于國家的各項政策法規貫徹的重要作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的所有部門一直堅持著勤儉建國,勤儉辦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國家為了保證和促進我國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的發展,每年話費了數以億計的國民收入在這些方面,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國民收入都被充分的運用到了所需的地方,一些地方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放棄對國家的政策的執行,對國家發放的資金進行了挪用或是不正當使用,這些情況的出現,導致了國家的重大的經濟損失,也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因此,國家設立的會計審計體系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對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工作進行審計,是監督各地方部門徹底貫徹和執行國家政策的有力手段。可以防止一切貪污、盜竊和侵吞社會主義財產的破壞活動。
(三)會計行業發展新趨勢
在未來的發展中,會計行業不再是依靠傳統的手工作業的形式來實現工作,轉而會依靠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把整個企業聯系成一個組織,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經濟的預測和重要決策方面,如此,會計將會在企業和國家經濟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