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3:01: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中語文閱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閱讀教學 想象能力 創新能力
【論文摘要】研究性閱讀教學的優勢在于提高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和閱讀創造力這些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它能使教學中固有的師生“傳承”教學模式得到根本性的改造,讓學生從令人幾近窒息的接受性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刻保持較好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閱讀中充分融入自我、張揚個性、讀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直以來,高中語文在學科教學中都處于尷尬的境地,學生沒有閱讀的興趣,被動地接受標準答案,教學過程忽略學生的主體認知感受,文本解讀支離破碎,忽視學生審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學生缺乏語文素養的積淀。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
一、與文本對話,張開想象的翅膀,領悟文本內涵
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等都和學生自己的經歷和積累有著巨大差距,有時甚至是難以逾越。因此,鑒賞文學作品,必須要從作品本身出發,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激越的思維火花,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讀課文或閱讀材料,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生活理念去尋求對文學作品的解讀。
如講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時,我請學生用簡明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一個荷葉亭亭、荷花艷艷、荷香裊裊的境界,變課文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并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讓學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從而領略到這段文字的景物美、語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發學生的想象,不在中間作適當的點撥,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難以被學生發現。
二、融入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放在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如學習《阿q正傳》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對學生提問:魯迅筆下的阿q是哪個時代的縮影,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人物,怎么看待這種阿q精神?有學生理解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失為一道心靈雞湯,當考試失利的時候經常自我安慰:題目太簡單了不適合我。有學生認為精神勝利法是一種樂觀豁達,比如皇明太陽能集團就是用精神勝利法啟發員工,激勵員工,使企業做大做強。
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語文教學應與生活相聯系,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基礎,將課文中的生活畫面、人物的喜怒哀樂與學生的情感相銜接,以使學生產生共鳴,與作者共同感悟生活與人生。這樣也是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聯想能力、創新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三、借助網絡輔助教學,拓展學生閱讀空間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利用多媒體技術,集音頻、視頻、圖像、文字于一體,非常利于制造氛圍、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獲得美感與享受。講授《雨巷》一課時,先通過圖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關于丁香的詩歌,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去感受、去感嘆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帶的“愁”的象征意義。靜止的文本完全“活”起來了,亦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進入感知體驗的思維活躍狀態。《祝福》《邊城》等教材選編小說均被改編成了電影,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觀賞電影與閱讀文本相結合的方式解讀小說人物,解讀小說寄寓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的精彩,同時也評析演員的表演。改變過去單一的文本品讀方式,而學生對這種多維的教學模式更感興趣,對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閱讀的能力。再如講授屈原的《離騷》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作者,我們布置了一道探究題《走進屈原》,內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對屈原的認識、有關屈原的習俗、傳說等方方面面。學生通過看書、網上查閱等方式,自主查找資料,學生甚至能對屈原的作品娓娓道來,對屈原在創作《離騷》時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這樣既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進行閱讀針對訓練,總結解題思路
高三階段,文本閱讀直接為高考答題服務,這就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閱讀技能遷移實踐,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就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來說,它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提問會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合作式討論。此時要繼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自由發展的空間放給學生,讓學生多方位展現問題思考的角度,使他們的個性和特長得到充分地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只要重視質疑、重視方法指導、重視創新,努力做到學生的探究與老師的點撥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一定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養。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課改方案即將全面實施。開放型課堂教學必將成為課改后較長的一段時期的教學主旋律。針對高中語文教學,開放型的閱讀教學是怎樣的呢?這是現在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開放型閱讀教學的目的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情感,發展學生個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語文課程總目標第一條提到:要培養愛國感情,道德品質,價值觀念;還要尊重多樣文化。這就說,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加大學生個人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樣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多種民族的情感內涵,營造學生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2、開拓文學鑒賞領域開放型閱讀教學,要超越“封閉性”的閱讀教學,既要繼承以提高文學鑒賞水平為目的傳統,又要開拓文學鑒賞領域。教學上不能夠再“以本為本”、“以資料為資料”,應該以課本為主干,以資料為繁枝,以學生見解為茂葉。我們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有多角度、多層次的見解。總目標第二條提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中華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種課本都只能精選極少的一部分來介紹,單靠課本去體會它,是很困難的。同樣,不管是哪種文化現象,資料中的見解都是因人而異的,要讓學生知道,只能拿來作為參考,拿來啟發個人思維。教師本身更要知道,拿別人的見解強加于別人,在開放型的教學中是吃不香的。
3、練就語言表達技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讓學生感悟到語言表達技巧的優劣與語言表達效果的好壞的密切關系,從而加強訓練,達到總目標第八條“文從字順”和第九條“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達能力。
二、開放型語文閱讀教學的環境
1、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觀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競放的基本條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批有識之士從國外帶回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經驗,向國內廣泛宣傳。同時,教育界對國內教育現狀作了深刻的設想。因此,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應試教育的觀念逐漸被素質教育觀念所替代。觀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豐富多彩,爭奇斗艷。
2、考試形式創新考試形式大膽創新是教育主干(內容)強勁的根本動因。繁、難、偏、僵的考試形式只能引起劇烈的應試教育活動,不可能帶來充滿生機的素質教育活動。素質教育活動必須在考試形式的大膽創新的前提下產生。現在的語文考試已經意識到著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口語能力、寫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語言交際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試形式正在逐步實現,應用性的創造性的考試形式正在逐步出現。這正是我們的教育陣容向素質方向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3、評價標準多元評價標準多元并進是教育根系(基礎)發達的必要保證。畢竟,應試教育觀念經過二十年的實踐已經根深蒂固,一試定終身的經驗已經深入人心。現在轉向素質教育,打破原有的觀念,只有素質教育這個口號是不行的,必須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學、的教學與考試評價標準,才能推進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長足發展。現在,經過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倡議,教學與考試的評價標準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已經逐步出現。這就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開放型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
開放型語文閱讀教學理論正確與否,關鍵的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的。現在的任務就是實踐。如何實踐?
1、克服保守的“圈養式”的閱讀教學,開創開明的“放養式”的閱讀教學,努力拓展閱讀教學基地。傳統的保守的閱讀教學特點是“圈養式”,教學內容控制在極其有限的篇目里,學生視野狹窄。盡管有課外的語文讀本,但是認真讀的學生并不多。這樣很難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實行“放養式”。教學要在課本和語文讀本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圖書、刊物、報紙來增加閱讀量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分析能力。“放養式”閱讀教學法應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2、克服機械的“知識型”的閱讀教學,開創互動的“智能型”的閱讀教學,切實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普遍注重“知識型”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是機械的,教者設法把課文的知識系統交給學生。這才感到踏實。其實,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的對象具有創造性。開放型的閱讀教學方式正是為了培養創造型的人才。閱讀教學必須巧妙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思辨、質疑,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學生的活動過程,實意預言學生的成功人生。這樣,學生閱讀的能動性才能充分發揮,鑒賞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訓練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論性”的閱讀教學,開創具體的“實踐性”的閱讀教學,充分挖掘語文學習潛能。的確,語言文字文學的分析設及到很多理論性的的東西。因此,傳統的閱讀教學強調理論系統的介紹。教者充充實實地在學生腦袋里塞進系統的理論知識。殊不知,考試時,學生卻不能靈活運用,教和學都是事倍功半。我們應該著手開創一種新的方法:追求“實踐性”的閱讀過程。以教者創設問題和學生發現問題相結合為前提,以學生在閱讀中尋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論、在理論中見能力中心,生動活潑的組織教學。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才得到開發,他們的語言文字功底才逐步深厚。厚積薄發,考試時,學生自然地有料可用,自由發揮。
開放型閱讀教學的模式具有明顯的實踐意義,應該說對素質教育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摘 要】:本文根據吉林毓文中學關于閱讀教學結題報告所展示的教學經驗和成果,聯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從閱讀的時間分配、閱讀過程、閱讀評價三個方面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時間分配 閱讀過程 閱讀評價
《中學語文教學》2010年第6期發表了王鵬偉的《“名著閱讀與人文素養形成研究”結題報告》,文章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原來腦子里一些零碎的想法漸漸變清晰起來。
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討論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各占上風,到今天的和諧相處,總算是有了個結果。可是我以為,今天的語文課仍是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外衣下的工具性教學。語文課堂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有高考這個指揮棒在,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實驗失敗是小,耽誤了一批學生的前程是大。也難為吉林毓文中學敢為天下先,并取得了成果向碌碌者證明了前方道路的光明。可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實力去做這樣的嘗試。那么我們怎樣在夾縫中求生存,還語文課堂以閱讀呢?結合毓文中學的成功經驗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怎樣還語文課堂以閱讀進行闡述。
一、語文課閱讀應占的比重
按吉林毓文中學的經驗,閱讀課所占時間約為全學年課程的50%,那么在沒有條件及政策支持下要開展教學試驗,閱讀時間應占課程時間的多少才合適呢?我以為比例不能減,反而得增。這個增是在教材范圍內的增,而不是單純名著閱讀上的增。
以單元教學為例,我們大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其中一或兩篇側重精講,將余下課文作為學生自行閱讀的內容。這樣,我們的課程安排便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精講課文(30%)、教材閱讀(40%)、課外閱讀(30%)。原來近70%的教師替代學生閱讀和體驗,而學生個性閱讀時間不足30%的情況就反過來,無形中閱讀比重就增加了。在一些課改實驗區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鮮見,因為統一教材和實驗教材同時使用,教師往往會采用類似的方式以保證“兩不誤”。
二、如何閱讀
1.精講課文
因為需要給予學生閱讀的鑰匙,這就考驗教師在精講課文上的選擇。需要精講的課文不一定是教參上要求的“重點篇目”,卻必須是技法集中、個性突出的課文,通過這篇課文,教師須交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能讓他們根據此法舉一反三地進行閱讀遷移,所以這一部分的教學體現的是教師“教”的作用,及語文工具性的一面。
2.教材閱讀
精講課文之后,學生的閱讀任務不應該僅僅是余下課文的閱讀,而應該由兩個階梯性部分閱讀組成——未授課閱讀和精講課再創造閱讀。
未授課閱讀考查的是學生精講課中概念性、技巧性知識的掌握。在這一部分閱讀中,教師必須以一個“導”的身份參與進來,不代替學生閱讀,卻引導其閱讀方向,所以在未授課閱讀中教師必須用時間,但所占用時間不應超過整個教材閱讀時間的20%。這一部分閱讀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過渡。
精講課再創造閱讀則是閱讀的精髓所在,它應集中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應該是完全開放的,真正獨立的。它必須有學生的獨特發現,甚至是反傳統的理解。是否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關鍵就在這個部分。
3.課外閱讀
因為我們不可能用大量完整的時間段系統地去解讀文本,而且還要關注到學校教學的規劃,所以課外閱讀必須緊跟教材。鑒于閱讀時間的限制,我們也不可能像吉林毓文中學那樣列出書目讓學生自行選擇,自由閱讀,然后才去展現成果,而是應該聯系教材,根據教材內容來規定閱讀的內容和時間。所以課外閱讀選材的原則是與教材相似,容量小,體裁全,涉獵廣,藝術和情感水準都高的文本,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當代精美小品。
例如,如果教材在編排上接連有兩個小說單元,我們就可以規定學生本教學周期內的課外閱讀內容,又可根據教材的側重點,細致到規定學生看中外名著或者是看時代感強的小小說;如果教材在編排側重散文,我們就選擇散文大家的作品作為輔助閱讀內容。這樣一來,閱讀范圍集中,不但方便師生間的交流,也方便教師的檢查。
這一部分閱讀要充分體現1、2階段的閱讀成果,而以2階段為主。剛開始學生可能不太習慣這樣的閱讀方式,甚至可能不知道怎么入手,吉林毓文中學這方面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可以帶學生走進圖書館或網絡,自己搜集資料;可以充分發揮語文老師的魅力,輔以專題講座;還可以讓學生觀看“百家講壇”,體驗和感受個性閱讀的樂趣,進而躍躍欲試。
在這一階段,教師的身份應完全從“教”和“導”中脫離出來,作為閱讀中的一份子,和學生一起進入自主、個性閱讀。因為一個沒有讀過文本的教師,不可能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一個沒有個性閱讀的教師,不可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一個沒有自主閱讀的教師,更不可能給予學生閱讀中肯而客觀的評價。
三、如何檢查
精講課文部分的檢查應以知識點的落實為主,關于這一部分的練習,市面上和教師自己的日常教學有很多心得,可以完全沿用。
教材閱讀必須有相關的檢查作業,這個作業為了體現教學的知識點,可以根據考綱要求出練習,但更重要的內容,應該以開放性的題目來檢查,比如以小作文或者其它更具特色的作業形式(網絡搜集資料、辯論賽、課件展示)完成;如果專題比較大,甚至可以以合作論文的形式展現。
課外閱讀部分的檢查因為機動性強,不僅僅是課內進行,占用課外時間也很多,學生是否真的按進度完成很難把握,所以在檢查上要及時跟進也有難度。同時,對于大部頭閱讀,學生本身就存在畏難心理,容易依賴或迷信專家的說法。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的作業形式就可以更靈活,除了教材閱讀部分的特色作業外,還可以結合閱讀進度,定期給出有討論價值的話題,利用qq組織集體討論,或者成立專門的博客發出主貼,讓學生以跟帖的形式百家爭鳴,最后可以用文集的形式將所有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火花”集合展示出來。
四、如何評價
鑒于閱讀的自由性和作業的靈活性,教師要對學生評價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它要求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兼容并包的心,能夠沙里揀金,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一些“異端學說”生存的空間,以激勵他們的閱讀熱情;同時還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和智慧的頭腦,能發現學生個性發展中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危險信號,然后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將其從錯誤的道路上引導回來。
學生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就會產生自信,然后產生新的閱讀動力,反之,就會消極倦怠,所以我們的評價必須以賞識、激勵為主。
大多數學校現階段的語文教學還沒有足夠的條件實施閱讀為主體的語文教學嘗試,所以我們更要多多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夾縫中尋找還語文課堂以閱讀的方法。沒有閱讀的語文,是乏味的,最終會被學生邊緣化,淪為主科中的副科。對于語文課的閱讀理想,我曾經玩笑地說,真想不拿課本,每天捧一本大部頭進教室,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討論,一起爭辯。不需要讀書破萬卷,只求每讀有所得,便欣然合卷了。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
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強調了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強調了讀者理解的多樣性和意義生成的不確定性。文本還原它豐富、立體、多維的開放性本質,師生均可實現閱讀主體的地位,借助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圖式去進行富有個性的解讀,閱讀由“教學”狀態進入“真實的閱讀”狀態,通過對現有語言材料的梳理、提煉、概括、整合,學生從語言學習走向言語實踐,從知識積累走向素養提升。批注式閱讀教學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和預設性,課內與課外相互融合,知識積累與創新能力培養同步進行。基于此,當前高中語文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1.批注式閱讀的內涵
批注式閱讀就是運用簡潔精練的書面語言在讀物上作注釋、寫評語,突出重點,啟發思維,以幫助理解和評論讀物的讀書方法。這里的批注,可包括旁注、眉批和總批。
2.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2.1批注式閱讀教學實現了互動教學;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引入批注式閱讀可把這種方式落到實處。批注式閱讀教學有利于在閱讀教學中構成互動態勢,產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溝通,相互交流,有利于群體地擴展,深度地理解文章,豐富作品的內涵。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堅持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體性。
2.2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沒有量的積累,就難以有質的飛躍。現代閱讀活動論證明,只有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背誦,才能生成語感,沉淀素質。批注式閱讀以讀為主,讀寫緊密相連,邊讀邊寫,讀時直接,寫時具體。因此批注式閱讀為閱讀與寫作搭建起融合的橋梁,是讀寫結合的一個有效載體。學生在批注式閱讀中把自己和他人對文章的批注收集整理成寫作素材,借助讀書筆記、讀后感、評論等形式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深刻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真正達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2.3批注式閱讀能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師指導下的批注式閱讀,不但適用于課文學習,也適用于課外閱讀。把閱讀范圍從課內擴展到課外,這不僅使學生可以鞏固課內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知識的遷移,開闊了學生的閱讀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3.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3.1準備形成;這個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有備而來”,消除了畏學心理,積極自信地投入課堂。
在批注起步階段,教師應處處留心學生的學習進展,發現獨立學習中的問題。教師表面上是零作為,實際上是心、腦、眼并用,為下個環節的開展充分作為。在學生產生問題的間歇,再根據學生不同差異給予適當提醒、啟發或幫助。這一階段教師的作為應遵循少說、多看、多想的原則。
3.2自由批注;這個階段教師要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要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工具,運用原有的知識學習新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良好習慣,也就是給他們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感受的機會。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諸如課文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達方法、寫作特色、精彩語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標點、字詞、句段等等,都可進行自由批注。
3.3討論交流;無論是班內匯報,還是小組交流,批注的反饋是毋庸置疑的。智慧與靈感的交融也正是在合作交流中才得以閃現。由于每個人的性格、愛好、知識結構不同,對文本的批注差異很大,所以當學生完成批注式閱讀后,需要有一個交流的機會。交流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學生和學生的個別交流,可以是小組內的交流,也可以是班級內交流,或者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可以是學生課下批注,課堂上交流,也可以當堂批注,集體交流。
3.4總結評價;由于學生批注式閱讀的交流往往沒有一定的章法與順序,前后跳躍性會很大,故總結是很重要的。總結評價不是完成任務結束式的評價,而是以此為基點,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與延伸,應該貫穿學生的整個發言過程。而且應該改變教師“一言堂”的總結評價方式,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就應該允許并提倡他們對閱讀作出或褒或貶的評價,不搞“一刀切”,不規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允許差異的存在,允許風格的多樣。
3.5深入探討;批注式閱讀如果只停留在學生自主個性閱讀的層面上,學生很容易只在“細枝末節”上打轉轉,在文章重點、難點外兜圈圈,這樣必然會造成學生閱讀目標的偏頗,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荒廢,課堂教學效率的降低。因此,開展批注式閱讀必須以一定的問題為中心,以保證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閱讀的效果。如就《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讓學生用文字描繪出它在自己頭腦中浮現的畫面,學生情動于中,自然情發于外。課后對批注筆記的梳理為整個批注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順應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建構起的批注式閱讀教學方式,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閱讀作為人的個體存在的行為,注重了學生內在精神與品質的構建,真正使閱讀活動本身成為個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方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大力倡導批注式閱讀教學。本文對此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給批注式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的應用提供一些借鑒。
論文摘要: 高中實施新課改,對于提高學生能力,促進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喪失人文精神、忽略閱讀本質、忽視個性發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諸多頑疾,語文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功利的危害是導致人的狹隘:追鹿的獵人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人是看不見水的;功利狹隘的人說到底是沒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為此,用充滿詩性與理性的教學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催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個呼喚精神家園回歸的社會中,意義重大。我在日常調查與分析中發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課改面臨嚴重的功利性問題。
一、以喪失人文精神為代價獲得短期“效益”
語文教師缺乏的不是教學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種各樣的理論,而是最起碼的語文素養和必要的人文精神,從而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許多功利主義行為。
部分教師過于追求課堂表現,課堂設計更多考慮的是教師課堂教學表現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標新立異,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從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課堂設計流于表面,華而不實。另有部分教師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分數,只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和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乏味單調的灌輸和機械訓練泯滅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極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內容挖掘。
語文教學的極端探索造成了諸多頑疾,它把解決問題的關鍵指向了閱讀教學外部條件的構建與改進,試圖通過這樣的努力能夠解決問題:通過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形成名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并試圖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非閱讀”(非人文)問題;借助多媒體形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演繹教學內容,意圖解決過去教學手段單調乏味的問題;著力于學生綜合分析理解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純粹接受知識的泥沼中走出來,進而經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驗,等等。種種努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傳統與單一,而且顯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預期效果,仿佛給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帶來了一絲生機與希望。然而,透過好看的表象我們看到的卻是有些糟糕的真實:它追求形式勝過內容,它追求統一勝過個性,它追求“技巧”勝過藝術。這樣的表里不一讓我們再一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語文閱讀教學。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導向牽引。
課堂上一些教師一味迎合新課程標準,追求合作探究這一時髦的學習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時機和過程都有很大的隨意性。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并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學生沒有時間也不愿獨立思考(可能已經習慣了),討論只是泛泛交流,并沒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沒有人愿意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幾乎所有學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師的說教上。這種有名無實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長學生隨心所欲、渾水摸魚的學習傾向,使教學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標小結有虛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開課調研中都有這樣的發現,老師為了凸顯自己設定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小結中將情感目標像知識目標一樣羅列出來,給人虛假的感覺。閱讀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既不能通過生硬的講授來實現,又不能靠某一節課來完成,而是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語文閱讀教學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并不是對每一節課都牽強附會地加上一個環節,只有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駕馭了飽含內里的語文課程。
教師上課耍弄“技巧”,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基本是學“技巧”,他們熟練地答著試卷,如同在機器旁熟練地處理著一批批零件;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內心卻激發不起半點情感波瀾。難怪有人慨嘆:“語文教育正有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煉的可能。”“這是傳統中國語文教育,在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轉型過程中,所發生的最深刻、最驚心、最駭人的核變。”技巧是絕對重要的,但我們絕不可把語文異變為一門單純學習答題技巧并基本用技巧來駕馭的課程。
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對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場所。語文閱讀教學到底應著重于語言技術的應用,還是應著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語文教育說到底實際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驗、豐富發展人的生命個性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沒有語言就幾乎沒有人的精神(或說只有極為簡單、膚淺的精神)。沒有語言,我們根本無法用“人的感覺”來感受這個世界。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觸、懂得諸如“花濺淚、鳥驚心”(杜甫,《春望》)的感時憂國和骨肉分離的苦痛;“滄海明月”“藍田日暖”(李商隱,《錦瑟》)的執著悵惘;“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的揮之不去的思夫凄苦,等等。這諸種感覺與知識是“語言”給予我們的。或者說,我們學得了語言,才懂得了或感觸到了這些。很顯然,語文教育在外在效能上是語言能力教育和訓練。或者說,訓練語言能力就是訓練精神。
在明確語文教育就是精神(不等于思想)教育的“課程的定性”的同時,我們要緊抓語言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基。
二、太多的“統一”制約了師生全面獲益
閱讀教學選文標準的一致性從“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證明當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顯示出語文教育受歷史遺留思想鉗制的悲哀,而學生個性發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們被太多的“統一”(高考的需要)束縛著手腳,語文閱讀教學幾乎不允許廣大師生對文本作出獨立的自由見解,諸如《祝福》批判悲劇的社會環境和封建倫理道德,《雷雨》揭露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象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這些統一的解讀使得閱讀教學的“精神空間”極為狹隘,缺乏應有的個體精神的見仁見智。教法也是如此。一位教師的教法成功了,于是在本地區甚至更大范圍爭相模仿效法、推廣,不顧教師個性,而試題思路和考試模式更是如出一轍。于是,學生犧牲了在這個年齡階段本應有的奇思和幻想,他們過早地成熟和老成,過早地包裹起了真實自由的自我和個性。
成型的教學模式反過來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師生尤其是學生全面獲益,因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終極定型。在模式運用過程中,思維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對接受信息的分析與綜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繹,因為無數次的演練已形成固定的圖譜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導致的思維定勢,不僅導致學生養成了思維惰性,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影響了學生非邏輯性思維的發展。而語文學習,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學習,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發散思維對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藝術性又是至關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壓抑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創新意識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與確立。
語文閱讀教學是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教學,它追求的是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我,通過語言學習塑造靈魂,強化自我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培養叛逆者,不斷創造民主教學氣氛,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認識、探索某種對象的活動中產生一種樂趣,使其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促進他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對話淡化了學生的閱讀認識
閱讀是讀者與作品與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是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是無聲的對話,是精神的對話,是靈魂的問答和心靈的碰撞。
當前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反觀閱讀主體的學生,其閱讀情況又是令人吃驚的,幾乎所有學生除了課堂上跟隨教師分析課文的思路并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后閱讀少之又少,即使閱讀了,也是隨性而為,除非任務所迫。大部分同學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等。存在這種現狀,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高考制度是導致應試化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決定了閱讀教學的應試化傾向,教師在教讀課文時,自覺不自覺受到高考題型的束縛,把各類不同文章的閱讀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題和特點”的固定模式,對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作了標準化、唯一化解讀,顯然在不知不覺中壓制了學生充溢思想的靈性。更有甚者,把教材當做考試閱讀進行指導并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應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絕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難怪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開學時學生最愛看的書是語文書,可是后來最討厭上的課也是語文課。
2.教師“精講”取代了學生“慢讀”。
現在的學生閱讀量少,訓練題多。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作業占據,甚至還上各種輔導班,最后所剩無幾的一點時間只能“身體調節”,哪有精力看書?而課堂上只有可憐的幾分鐘閱讀,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頻繁的提問占據著。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閱讀教學是釜底抽薪,對學生能力的養成就是一句空話。
3.遠離生活實際喪失了生命力。
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閱讀教材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孔子有言:“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因此,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生命力。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4.低估了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和心理世界的差異性。
傳統教學觀念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同時低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及其差異性,并在教學中表現出了過于簡單化的傾向。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由于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因此教學活動就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
在理想語文學習理念下,學生精神的愉悅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悅的精神吸引狀態中,學生才有認知接受的可能和發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換句話說,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訂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優化教學過程的“精神吸引”,實現師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優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追求。
語文學習在現行考試制度下具有“賺分”的“顯性功利”,還有超越“賺分”這一“顯性功利”的更高級和更重要的關于人的素養的“隱性功利”。引導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白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賺分”這樣單一的“顯性功利”上,而應該把目光放到關乎人一生的“隱性功利”。此外,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極力彰顯語文學科魅力,彰顯其承載人類文明與發展和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這一最具有深刻意義的“隱性功利”的重要價值,這樣,語文學習才能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的春天才會到來。為此我們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思維發展、能力提升、人格優化的最佳途徑。
摘 要:閱讀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環節之一,也是教師傾注較多心血的環節。但是“少、慢、差、費”等現象在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將試作淺析。
關鍵詞:高中 語文 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社會各界對中學語文教學不斷進行著反思和總結,最后得出的結論幾乎都是:中學語文教學存在“少、慢、差、費”的弱點。關鍵在于忽視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對文本主動、自主的閱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影響了學生潛能的發揮。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現象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個性化閱讀
第一階段適用于高一學年,強調閱讀的興趣,主要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閱讀范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進行放開,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閱讀對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閱讀的興趣,語文學習將成為無源之水。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迅速閱讀的人來,處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順利些。”日本石井勛博士說:“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習的基礎,因為每一門學問都是從閱讀書籍開始的。”
為了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我在實際教學中是這樣進行的:
1. 發揮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很好地發揮教材的優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以課內閱讀來帶動課外閱讀。例如學習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可以再介紹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還可以介紹美國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可以通過每天語文課5分鐘的口語訓練,內容是個人的閱讀心得;利用各種節日、班會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手抄報比賽、征文比賽、讀書報告會等讀書交流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3.努力營造氛圍,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地積極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探究性閱讀
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光靠個性化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教師要借助第一學年個性化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使學生的閱讀成為自覺行為;要將學生的視線引導到老師指示的范圍上,并要求他們把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并且要培養學生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方法,盡量使學生閱讀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向教學的要求。
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自主閱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著名學者靳玉樂在《探究教學論》中指出:“探究性學習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二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因此,探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結合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從而有效地改變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究性閱讀。在閱讀活動中,要解放學生的童真個性,張揚學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
能力,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目的性閱讀
第三學年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目的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并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使其答題逐步趨于科學化、規范化。規范閱讀和規范答題可以說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當然,后兩學年也并不排除個性興趣閱讀,最好是能把兩者有機合理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會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平等協商的討論。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老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如不同意教師的意見,要進一步質疑,再討論。
現階段,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自我發展的機會。在實施《新課標》所倡導的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思想的過程中,我們應端正我們的觀念,走出誤區,以學生為主體,找到更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多的指導,解答他們的困惑,適應新的教學評價,讓他們揚起興趣的翅膀,翱翔在語文浩瀚的海洋里,到達成功的彼岸。
【摘要】課堂教學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討的一個課題,高中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面臨著對整個基礎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檢測,有效的閱讀教學重要性尤為突出。高中語文課堂上對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最為基礎的環節就是閱讀,所以在開展語文有效閱讀的教學策略的研究,應該是語文教學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有效閱讀;五步閱讀法;悟讀;賞讀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抱住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從字詞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課堂教學中低效或不講成效的現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學中重復機械性的、強行填鴨式的現象隨堂可見,公開課中表演型的、虛假的演戲愈演愈烈。二是對語文課改理解出現偏差。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接受了比較前沿的閱讀教學信息,并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實踐研究,指導不夠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現象,看著熱鬧,卻沒有實效。教學中出現了過分夸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
二、高中語文走有效閱讀教學的必然性
面對這些低效的課堂教學現狀,對照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我們迫切希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創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教師需要在課題研究中提升理論和實踐能力;基礎薄弱的學生,也更需要有更為快捷有效地有效閱讀方法指導。近年來新課程改革在高中語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分解為幾個方面的能力目標: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分類更具語文學科的規范性,要求也更具體,指向也更明確。這給我們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點和新的實踐操作平臺。更重要的是,這些能力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閱讀。閱讀是貫穿提升語文素養整個過程的活動。而當下高耗低效的閱讀教學顯然與新課標的要求存在著明顯的脫節。因此,尋找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是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必然的選擇。
三、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含義
“閱讀教學策略”是指運用語文教學的一定手段,遵循閱讀的一定規律,教師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要求意識,掌握和運用恰當的策略來完成閱讀任務,從而形成監控策略運用的能力。如果說,閱讀興趣關注的是“想不想讀”的問題、閱讀方法關注的是“怎樣讀”的問題,那么,閱讀策略關注的就是“為達到閱讀目的、應當采取何種閱讀方法、按怎樣的步驟來讀”的問題。它的理想狀態是:學生拿到讀物,能夠自覺確定閱讀目標、靈活調用閱讀方法、有效監控維持閱讀過程、最后能夠對閱讀效果作出客觀評價;最終養成自覺運用策略進行有效閱讀的習慣。“有效閱讀教學策略”重點在于有效性的教學閱讀策略研究。這個有效性,絕不同于閱讀的功利性,這個有效性不僅是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還是閱讀審美,以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延伸。
四、我校“五步閱讀法”具體內容
第一步:初讀,了解相關資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釋、文體等。以知識識記、積累為重點,有社會、歷史知識、文體知識。第二步:通讀,梳理文章思路。內容方面,涉及對象(人物主次及關系)、事件、特征(對象的性格或品質)、主旨(對象特征所體現的普遍意義或作者寫作的意圖)。能力要求:準確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事件的概述能力(人物+行為+結果);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能力;由個別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邏輯思維能力。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層次及關系。知識要求:懂得關鍵詞、中心句;了解層次結構的幾種關系(總分、并列、連貫、對照)。能力要求:準確把握關鍵詞、中心句的能力;概括語意的能力;分析層次結構關系的能力。第三步:解讀,理解重要詞句的意義或作用。有表層義、語境義及作用分析。知識要求:詞語積累,語法知識。能力要求:能分析詞語或句子對文章主旨、對象、特征、結構、表達效果等的作用。第四步:賞讀,鑒賞評價文章的內容與藝術手法。知識要求,識記常見寫作手法的定義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斷文章內容的積極或消極意義,能指出文章的寫作特點及其效果。第五步:悟讀,由文章生發見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見解、模仿與創造。知識要求:社會與生活積累,閱讀積累。能力要求:聯想能力,創造能力,遷移能力,表達能力。五步閱讀法,清晰地呈現了閱讀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的閱讀流程,知識點和閱讀的能力點分解到各個步驟,一目了然,閱讀任務的指向性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避免閱讀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五、教師在“五步閱讀法”課堂的作用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體驗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顯。整個閱讀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根據五步閱讀的不同層次,教師參與的程度和發揮的作用不同。初讀,立足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搜索、整理和識記。通讀主要給方法,然后放手學生去操練。解讀、賞讀,教師不僅要給方法,還需要有指導與點撥。悟讀,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可以給以點評。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如同學開車一樣,教師是教練,可以給方法,給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親自開車,永遠學不會開車。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審美的熏陶是心靈感受、體悟的內在過程,教師更無法替代。
作者:肖瑞利 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濱河中學(烏海六中)
摘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其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課文理解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寫作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較多問題,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能夠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本文就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進行相關探討,希望能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貢獻一點微薄之力。
關鍵詞:
新課改;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是我國高中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中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不少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得差強人意,閱讀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語文素養也表現出較多的不足,這說明我國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有效性較差,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因此,新課改時期要求教師能夠從教學現狀出發,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語文發展。以下本文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簡要探討。
1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并不高,這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新課改以來,高中語文教師雖然進行了教學形式上的改革,但是教學本質并沒有改變,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主體,學生需要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被動學習。這種教學現象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提高,自然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2];其次,閱讀教學的質量有待提高。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忽略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主觀理解和體驗,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全面發展,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十分不利;最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對于考試技能的掌握,沒有切實認識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因此導致學生只知道強化自己的解題能力,實際學習效率較低。
2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2.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提高,教師首先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第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題的導入,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一種教學方法比較適合畫面感較強的教學內容,如風景類文章、敘事性文章等[3]。例如,在《荊軻刺秦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前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搜尋相關的視頻。網絡中關于這方面的視頻種類仍然是較多的,教師可以選擇稍微具有深度的視頻,如影視劇中的截取圖片和視頻、或者紀錄片的片段等。課堂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展示視頻,然后再進行自然的導入:“你們知道這段視頻的主要主人公以及內容是什么嗎?”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進一步的教學。第二,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導入課題,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為:“今天我們舉辦一次小型的演講,演講的內容就是‘我有一個夢想’”。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情境教學,教師設置了特定的情境,學生在這情境中進行演講訓練,然后再引入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內容,可以進行自然的教學過度,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作者想要表達情感的理解;第三,通過簡單的小游戲來活躍課堂,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玩“成語接龍”的游戲,也可以挑選學生上臺講幾個小故事,這樣對于活躍課堂氛圍,放松學生的身心有著重要的作用,也能夠有效提高本堂課的學習效率。當然,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創新,改變游戲的形式。同樣是接龍游戲,教師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嘗試以“古詩句接龍”的方式進行游戲,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完成一句“古詩句”,其他組接下去。這種游戲方法不僅新穎,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古詩詞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2.2重視增強教學的探究性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教授學生一定的閱讀學習技巧,更加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探究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的探究學習指的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對文章進行全新的理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創新能力發展等有著重要的意義[4]。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的探究行,讓學生能夠加強對語文閱讀的自主理解和探究。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也可以提問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增強學生的語文語感,也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朗讀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增強學生對文章中心情感的把握,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5]。此外,教師應該每天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讓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3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以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切實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許陽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許中學
摘要: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以新課標為指導,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將從傳授閱讀方法、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評價體系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
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分析;研究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為了使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更加深入人心,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小說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傳授閱讀方法,掌握自主閱讀技巧
1.1從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人物、情節以及環境,這些要素的堆疊可以充分體現出小說人物的性格。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人物,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三方面對人物性格進行分析。
1.1.1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等,為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讓學生對人物產生直觀了解,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人物的基本形態。比如在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候,學生就可以通過“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等外貌描寫,明確別里科夫是一個時時、處處將自己裝在套子里的人,從而對別里科夫的性格有一個基本認識。
1.1.2環境描寫
通常來說,環境描寫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就是社會環境,兩者都可以側面體現出人物的命運和境遇,以及這些經歷對人物性格的影響,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環境的變化,預測人物的潛在性格以及人物命運的走向。比如在閱讀《祝福》的時候,作者通過“魯鎮”的描寫,側面敘述了祥林嫂的生活環境,同時將祥林嫂的社會地位進行凸顯,為其日后的命運發展埋下了伏筆[1]。
1.1.3情節描寫
人物的命運走向與情節描寫息息相關,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情節進行分析,從中找出隱含意義,從而對人物性格進行全面了解。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情節為例,通過對林沖懷匕首尋仇敵、看守草料場等情節的描寫,可以幫助學生預測林沖的后續命運,從而使學生對其性格發展變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1.2從小說結構入手,理清故事脈絡
在小說中,其故事結構相對固定:開端、情節發展、高潮、結局。此外,為了增加小說的可看性,部分作者會采用插敘、倒敘的寫作手法對故事發展進行描寫,以此來豐富小說的故事情節。在閱讀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快速理清故事脈絡,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小說結構進行分析,從框架入手,層層遞進。以《祝福》這篇文章為例,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時通常都會出現邏輯混亂的情況,為此,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從小說的外圍結構入手,明確倒敘手法的使用特點,從而確定時間節點,把握故事的發展走向,以此來充分了解小說情節[1]。
2創新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1開展情境教學
與散文或者是其他載體的文章相比,小說的情節性以及故事性相對較強,因此,小說就極易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由于部分小說結構復雜,使用的語言也較為晦澀,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全面理解小說的內容,對于學生分析文章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為此教師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將抽象的描寫具象化,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如《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讓學生對林黛玉的相貌、衣著、動作等進行直觀理解,讓學生融入到小說情境當中,為學生理解文章帶來幫助[2]。
2.2開展小組討論
為了使學生對小說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從而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沈從文的《邊城》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課后習題中引用的沈從文的“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題展開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闡述,另一方面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進行闡述,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實現共同進步。
3改革評價體系,沿承素質教育理念
3.1開展多元化評價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品格為指導,凈化學生的思想,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良好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為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要開展教師評價,同時還要實施學生的自評,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家長評價,并將其進行結合得出最終評價結果,以此來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3.2開展綜合性評價
為了使教學評價更加全面,教師可以對評價形式進行拓展,通過讀書心得、讀后感、成長日記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的“閱讀園地”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然后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生的進步。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號召下,高中語文教師就需要根據教學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應用情境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加透徹的理解文章,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斷提高,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作者:何長玉 單位: 雞西市第十九中學
摘要:
語文閱讀,是檢驗學生文章認知感和理解力的一個重要標尺。如果一個學生在擁有能夠使用華麗辭藻和優美句子的能力的前提下,還能夠對閱讀水平自成一派,那他就可以說的上是語文水平高的學生。因此,閱讀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師和學生所追求的。然而,學生關于閱讀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依然不盡如人意,本文針對以上現狀提出閱讀教學質量強化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水平;強化
一、關于高中語文閱讀的現狀
閱讀退化這個現象在如今的青少年當中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青少年在語文學習方面的通病。青少年的閱讀退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閱讀量大量減少,閱讀水平局限在沒有掌握好日常閱讀所真正需要的量。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也正是這個道理,再難的文章多通讀幾遍,就算不能對它的意思完全心領神會,至少也不會看的一頭霧水,而量的積累實際上就能夠實現質的飛躍。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使得學生在身心方面都形成對閱讀的重要性的感知,也能夠明白作者寫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深意[1]。因此,閱讀量的積累十分重要。
二、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1.強化興趣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在學習方面更為受用。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要看準時機,為強化學生的興趣意識做準備,學生的興趣隨著教材的內容新穎與否而定,也根據閱讀的內容深淺而產生微妙的變化。因此,除了課本上固有的幾篇閱讀佳作之外,老師應適當的推薦學生去閱讀一些課外優秀文摘,很多文摘非常符合大眾需求,包羅萬象,不乏佳作和發人深省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故事篇章和幽默詼諧的小故事都能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飽眼福,也在無形之中儲備了自己的知識量。督促學生時時閱讀并定時摘抄其中的好段落,加以交流自己關于該篇文章的心得,就能夠使學生獲得一定程度上的閱讀水平提升[2]。另外,學會因勢利導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關鍵所在,以課文《琵琶行》為例,由于是文言文,在背誦上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再加之文章的長度不算短,更令學生望而生畏。教師在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和學生探究這篇佳作背后的故事,了解白居易寫作的意圖和背景,也明白文中的琵琶女為何身世凄涼的辛酸和無奈。通過對琵琶女凄涼身世的描寫和作者“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哀婉,其間的感染力不說自明,很多時候哀轉久絕的傷感故事要比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更容易使人駐足,學生的興趣也就由此引發。
2.強化主體意識
雖說教學是教師的工作,但教學的對象卻是學生。因此,教學過程中如果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的讓教師充當講解者的角色,忽視了學生的感知和反應能力,長此以往,便會讓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強化主體意識,實際上就是強化學生自己的主體意識,學生在課堂過程中需要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貫穿到老師的內容之中,而不是單純的聽講,這樣才能使教學氛圍變得生動而不至于變得僵硬死板。之前所提到的要對學生自己選取的閱讀材料進行一定的指導,以防他們走入“八卦周刊也是為了積累閱讀材料,為提升閱讀水平做準備”的誤區。但是教師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指導不是干預,矯枉不能過正,掌握好這個概念。不能以指導學生為由侵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和課后學習的主體地位,也不能針對學生閱讀素材選擇對象的不恰當肆意進行整改和規范,正確的做法是通過課堂的指導,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閱讀材料是值得積累的。[3]
3.強化訓練意識
除了積累素材時時閱讀之外,老師也可以用一篇好的文章,針對宗旨大意對學生進行提問,而進行的方式可以不按傳統的套路出牌,也不必真的確立一個對的的標準的錯誤答案,一切全憑學生自己的想法回答。[4]此外,除了課上要抓好訓練閱讀之外,也要注意讓學生在課下時時跟進自己的閱讀能力提升訓練,老師可以向學生建議每天花二十分鐘閱讀一篇美文,針對其中的優秀段落進行摘抄和評判,評判的標準依據自己的想法定論即可,對于美文閱讀題目的問答題的對錯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根據題目的訓練之后學生在心中形成的丘壑,這些都是僅靠一個對錯的答案無法形成的瑰寶。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的閱讀能力提升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教學工作,不僅需要廣大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逐一闡明,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也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在激發自己對于閱讀興趣的同時,也要注意尊重教師的主導意識,做到既能夠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上革故鼎新,也要實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的目標。這是一項難度不小的工作,也是實現閱讀優化的有效策略。
作者:孔曉茵 萬婷婷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摘要:
語文素養是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而傳統文化則是人文素養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很難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對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觸和認可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促進高中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在分析高中語文閱讀審美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如何在高中語文閱讀審美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審美;中國傳統文化
一、高中語文閱讀審美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現階段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考試等功利化的認識等因素的影響,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閱讀中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揚和繼承。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進行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新課標中也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語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優秀文化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因此,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字詞句的教學,還需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很多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和閱讀較為發怵,普遍反映很難,如果沒有字典等工具書就很難讀懂,在學習中還是傳統的字詞句、內容理解、句型模仿等學習內容,缺乏對文章的感悟,有的學生甚至很少讀古代的文學名著,不喜歡古詩詞,只看教科書和參考書,缺乏必要的人文滋養。更多的則被現行流行的時尚元素所吸引,認為傳統的孔孟思想、唐詩宋詞、書法繪畫等已經落后于時代,不值得學習。
二、高中語文閱讀審美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方法分析
1.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改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將經典的傳統文化融入閱讀材料中,減少一些說教類的閱讀內容,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給予接觸傳統文化知識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接受傳統美德、愛國主義等思想的熏陶。如,高中語文閱讀中《陳情表》等文章的加入,使學生充分理解勤學、忠孝、珍惜情感等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主動點撥和重點解讀啟發和影響學生,使其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樣不僅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功能,同時對傳統文化起到繼承和發揚作用。
2.引導學生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加深閱讀印象
課堂的講解固然重要,但課下的動手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必要的寫作,以此來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如,在學習完《論語》《陳情表》等內容后,引導他們在課下寫讀后感。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如清明、中秋等可以引導他們去圖書館或網上搜索有關節日的歷史和趣聞進行自主閱讀,然后在班級中進行開放式討論,通過互相學習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程度,產生與傳統文化親密感,通過以上多種途徑來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可,并能更好地促進高中語文閱讀學習的開展。
3.加強課文閱讀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
課文閱讀活動是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互滲透的重要途徑。在課外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經典詩詞、美文背誦與賞析。在每堂課的前五分鐘安排學生將自己喜歡的經典詩詞或者美文以背誦和講解賞析的形式展示給大家,學生通過事先的內容搜索、選擇、閱讀、理解和表述,不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和欣賞程度,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這一活動中,通過每日的堅持和持續不斷的進行,在長期的積累中學生自覺地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并提高了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升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和審美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在每個學期安排學生選擇一到兩部經典名著進行閱讀,課外時間閱讀一些國學經典,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道德修養,讓學生通過博覽國學經典,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讓學生交流和共享讀書心得,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4.在教學中積極營造課堂文化氛圍,加強人文熏陶
在部分傳統文化閱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營造學習的文化氛圍,以此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將李白的《古風》中有關荷花的詩詞融入其中,還有楊萬里的《蓮花》等,再配上相應的古典樂曲,這樣很容易將學生帶入荷塘月色的真實美景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對荷塘月色及相關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內涵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并自覺地形成對該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再現,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誦讀文章來營造課堂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通過文章的誦讀不僅記住文章內容,同時在誦讀過程中準確理解和深刻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主旨和精神,形成對文章內容的認可。
5.深刻挖掘閱讀教材中的文化內涵
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古代作品中的詩詞、小說等內容,這些內容是傳統文化知識的載體和重要傳承形式,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內容。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閱讀時,教師不僅要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如,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等,還需要對文章的寫作歷史背景、作者寫作處境、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等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和說明,只有深刻挖掘這部分學習內容的傳統文化思想,才能真正實現學習和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課外的注釋、閱讀提示入手引導學生關注文章所涉及的文化常識。或者從文章的故事情節入手,給學生主動展示整部著作的文化內涵。或者從課文的主題入手,為學生深入分析文章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文化背景和哲理境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文化意境和趣味所在。通過全面、深入的學習,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的文化意境和內容。
6.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
新課標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因此,在語文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時,要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重視教學內容價值取向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古代詩詞或其他文體內容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找出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表達對該文章的理解,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比較,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題大意及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總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入及深刻挖掘和傳授,主動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國學經典的閱讀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地學習,真正發揮傳統文化對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作者:王華土 單位:浙江省三門中學
摘要:
針對多元化教學法、探究式閱讀和課外自主閱讀這幾個方面,探討了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效率的有效策略,以促使高中語文教師運用多元化教學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和自主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效率;策略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標準指出,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使學生能初步理解并欣賞文學著作,從而接受高尚情操和高等趣味的熏陶,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個性,使自己的內心世界得到完善和豐富。目前的高中語文除教材外,還配備了專用的《語文讀本》,教師要善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從閱讀過程中找到樂趣,感受到閱讀的好處。
一、采用多元化教學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領悟式教學
領悟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體會目標文段的內容,從而使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例如,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荷塘月色》這首歌曲,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感受課文中所描述的意境,體會荷塘月色之美。待學生閱讀完后,教師可以提問:“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怎樣的感受?”“這篇文章中有哪些經典語句?好在哪里?”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并回答,提高領悟能力。
(二)表演式教學
有的課文篇幅較長,教師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讓文中所寫的內容更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學習《邊城》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幾名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把文中的人物、情節等生動地表現出來。對于表演角色的安排,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進行表演,并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活躍課堂氣氛。
(三)學生講課式教學
為考察學生的閱讀成果,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學生上臺講課,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深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講到《失街亭》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如讓學生說出文章的語言特色,討論馬謖的性格等。然后選出表現優秀的學生上臺演講,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分享給其他同學。
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利用課堂提問,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度
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依據文章內容向學生提問,學生通過迅速思考和回答,能夠提高自己思維的敏捷度。例如,學習《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閱讀,再向學生提問:“這篇文章中多處提到‘夢想’一詞,作者所說的‘夢想’究竟是什么?”“這篇文章中最能夠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部分?為什么?”如此一來,教師就能夠引導學生迅速進入閱讀狀態,并帶著問題展開閱讀。
(二)進行課堂拓展,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帶領學生挖掘豐富的閱讀資源,還要擺脫教材的束縛,爭取使學生走出課堂,思考人生。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例如,學習《阿Q正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阿Q,考慮自己應當怎么做,或是聯想阿Q會遇到怎樣的命運和結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自主展開探究式閱讀,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三、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一)擴展閱讀范圍,打開學生的視野
提高高中學生閱讀效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閱讀資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大量閱讀能夠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例如,學到《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先初步了解一下《紅樓夢》的創作背景和主要內容,然后安排一些讀過《紅樓夢》的同學向其他同學講述其中的經典故事,使更多同學能夠在課后自主尋找《紅樓夢》進行閱讀。
(二)進行專題研究,讓學生體驗閱讀過程
專題研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比如,學生在學習“詩歌”這一單元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如《詩歌的發展與鑒賞方法的探索》。有些學生認為:“我國是詩歌的搖籃,詩歌文化是我國的主要文化,已經滲透到祖國的血肉之中。”還有的學生認為:“探索詩歌的歷史和創作手法,可以提高詩歌鑒賞的水平,同時也能為高考打下基礎,作好充足的戰略儲備。”專題研究重在學生的體驗過程,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之美,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勤于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高中語文教師要把閱讀教學和閱讀指導放在首要位置,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會學生掌握語文閱讀的正確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用心體會閱讀的魅力,并從閱讀過程中收獲知識和樂趣。
作者:孟艷玲 趙穎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大,時間緊,同學們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課本及各種教輔材料的學習上。雖然大家也能認識到語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扎身題海,埋頭苦練,卻苦于無法提高語文成績。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糾正學生和家長在認識上的誤區,讓他們認識到課外閱讀對高考語文成績、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性。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活動,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又有利于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高中語文教師要激發高中生對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
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的需求。高中語文教師要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只有高中生自己渴望閱讀,對閱讀材料有了閱讀興趣,自己內心深處才能有對閱讀的需要,他們才能自覺主動地去看書。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首先要培養高中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學生只有對語文課外閱讀產生了興趣,才會把閱讀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才會由被動閱讀轉為主動閱讀,才會自覺去進行閱讀活動。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一些鼓勵手段。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很大收獲時,及時對學生進行鼓勵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讓高中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堅持課外閱讀。做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有所收獲,必須堅持。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各種有趣的閱讀活動,讓高中生對課外書籍保持興趣和閱讀積極性。要培養高中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能力,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課外語文閱讀方法。為了提高學生語文閱讀速度,教師可以個學生限定閱讀時間。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效地獲取信息,加快閱讀節奏,提高閱讀的質量,從而為了學生在考試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限定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對在課外閱讀中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要及時地給予鼓勵,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有繼續閱讀的信心和動力。受到鼓勵后,學生就會自覺地堅持廣泛的課外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得以形成。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開展閱讀活動的同時,還要引導高中生寫好讀書筆記。當學生閱讀到好的詞句后,可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摘抄,也可以寫下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高中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
現在市面上的課外書籍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但并不是都適合高中生進行閱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年齡的課外書籍,多給高中生推薦對他們身心有益的課外讀物,優秀的課外書籍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首先,選擇的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要有益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其次,閱讀材料的內容要廣泛,體裁要豐富多樣。最后,高中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閱讀物的選擇上要注重作品的價值觀傾向,讓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四、高中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課外閱讀方法
教給學生正確的課外閱讀的方法十分重要。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是一件很長遠的事情,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教授學生課本知識,還需要給學生傳授一些正確的課外閱讀方法。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有瀏覽法和精讀法,這些方法同樣也適用于課外閱讀。瀏覽法是對閱讀材料不是逐字逐句讀,而是快速地閱讀全文,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直接跳過,只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大意和作者的觀點。精讀法就是抓住文章中重點的詞句和段落,對文章進行精心的閱讀欣賞,這樣就可以從作者的作品中,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中學思想。例如:平時讓學生閱讀新聞、小說、故事等體裁的文章時,一般采用瀏覽法,讀這類的文章,只需對文章內容大體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閱讀優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時,一般采用精讀的方法,要邊讀邊想,反復的讀,可以理清情節,可以欣賞作者的語言和寫作方法。
作者:楊晶 單位:甘肅民樂縣第一中學
摘要: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感悟和寫作能的基礎,也能帶動學生其他各項能力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語文教學中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在培養學生多閱讀能力的進程帶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感悟能力。
1閱讀教學開展的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開展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地位意義相同,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學生都離不開閱讀教學活動。通過統計相關資料,我國當前很多高中學生在閱讀方面興趣不慎濃厚,導致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欠缺,出現這類情況的原因是閱讀教學的具體有效性不夠。高中語文教學開展的實質意義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讀書,更要教會學生怎樣感悟文章中具體內含,讓學生通過閱讀不斷的提升自我文學的修養以及寫作水平。由于語文的知識面比較廣闊,因而通過閱讀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對文章深入了解的能力,通過各類文章寫作手法的運用,積累文學素材,努力提高原創能力。
2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科學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是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以下兩方面是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2.1注重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根據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對課文教學的需求,就不能鍛煉學生的各項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因而,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的選取語文教材以外的各類文章,把這些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藍本,這是鍛煉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同時也對學生閱讀能力,課文知識累計等方面產生較大的推助[1]。
2.2閱讀教學融合寫作教學: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可以借助于閱讀寫作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這是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真正的學以致用,那么教師需要知道學生將實際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寫作流程內,因而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值得推崇。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教學中《邊城》內容時,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出文章內的各類優美語句以及巧妙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將詳細刻畫人物的寫作方式靈活的運用到作文創作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現在掌握的知識,深化發展中提升知識靈活運用能力。
結語:
高中語文閱讀在整個高考閱讀中地位意義非凡,現在很多高中語文教學還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因而會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出現閱讀教學不盡人意的情況,通過研究了解,當前高中閱讀教學出現的各類問題,都需要在思考中深入研究,找到解決途徑,提升高中學生的文學修養,讓學生的閱讀教學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吳嗣軍 單位:重慶市忠縣拔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