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3:39: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中學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漢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早在三國時,就發明了焰火的制作,之后這些發明相繼傳入阿拉伯,傳入歐洲,走向世界。指南針以及印刷術的發明也同樣讓世界震驚,四大發明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江西生產的瓷器譽滿全球在介紹硅酸鹽的知識時,可以向學生交待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許多地區就開始制作陶器。西方把制造瓷器的瓷土叫做“kaolin”(高嶺土,是指江西景德鎮高嶺的瓷土),把瓷器叫做“china”,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物質的化學特性。
我國現代資源蘊藏豐富建國后,豐富的資源不斷地被科學工作者發現。我國是石油儲量較豐富且利用石油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國最遲在西漢時,就己經發現石油,并用來作燃料。宋代的沈括研究了石油燃燒的性能,并取它的煙炱(碳黑)做墨。我國的煤儲量也極為豐富。2005年我國的煤產量21.1億噸,居世界首位,儲量也居世界第三。我國己探明的稀土元素的儲量也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結合化學知識的灌輸,讓學生了解建國以來我國在化學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比如,講鹽的一節時,要重點介紹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侯德榜。他成功地摸索和改進了西方的制堿方法,創新出“侯氏制堿法”。講蛋白質一節時,可向學生介紹我國科學家在1965年9月17日,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獲得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講甲烷的一節時,可向學生講述近年來我國在沼氣的利用上,已居世界首位,因此被國際譽為“沼氣之鄉”。
化學學科的教學,也有它自身的特點:它是己經具備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初三學生的啟蒙課;它的教與學是一門與操作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之一,學習中學生親自動手是本學科的重要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五彩繽紛的化學世界離學生越來越近。這些給我們開辟了更多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渠道。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讓學生深刻領會,化學是一門應用十分廣泛的學科。遠自衛星上天的各種特殊材料以及高能高效的推進劑的使用等,近至身邊每天食用的餐品、穿戴的飾品以及住房用的各種建筑材料等;大自裝配成巨大的航空母艦中的各種高質規格的建材以及涉及到防擊防腐知識的運用等,小至原子、中子彈裂變的原理以及現行使用的納米材料結構中的基本微粒等,無一不和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讓學生深刻體會,運用化學知識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尋找許多樂趣。帶領學生走進工廠,參觀工人們怎樣把黑褐色的石油變成五彩日常化學用品的過程,然后在他們的臉上反饋驚奇與驚喜;帶領學生步入農村,給因缺乏某些元素而焦黃的農作物施加化肥,在農作物慢慢轉青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成就感在綠葉和花穗中綻放;讓學生回到家中,經父母指導,把適量的調料香醋與黃酒相混合,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美味的酯,在品嘗自己做的糖醋魚的同時,也在品味化學知識給自己帶來的飲食樂趣。3.在第二課堂里,引導學生能積極參與舉行一次化學實驗操作演示活動,讓我們的學生“貴在參與”的自我意識在心中澎湃;舉辦一次化學魔術晚會,讓有愛好及特長的學生在晚會上給同伴們展示才能;聽一場化學專場報告會,讓學生擴大化學知識面;出一期化學知識墻報,把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向自己的老師及父母作匯報。
在實驗室中,指導學生多動手操作化學實驗課,可以讓學生在兩種無色的液體相混合后產生有色的沉淀中尋求樂趣,在二氧化碳能滅火的實驗原理中給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增強安全感,在我們的祖先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中感悟自己的責任感,在燃燒各種鹽產生五顏六色的焰光中,使其興趣發揚光大。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化學情感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而又是有效的重要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根據課程的需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作為教師,要不斷地收集有關生活化學和化學工業的新成果以及生產發展的焦點數據等資料,用以充實對學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體材,同時教師更要提高自身的熱愛化學素質的覺悟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以飽滿的熱情去影響學生,才能用有效的技巧去感染、熏陶和引導學生。
一、利用化學史進行優良品質的教育
聰明在于積累,天才出自勤奮。英國化學家原子論的創史人道爾頓,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為治學的座右銘,自學成才。瑞典化學家舍勒原來是一個藥店的學徒工,由于他頑強的學習精神,刻苦鉆研,結果發現了許多氣體并合成了許多有機物。求真理,頑強不屈。如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仆后繼,毫不退縮。
嚴肅認真,敢于創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把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燒現象,徹底推翻了統治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而英國化學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測量氣體的密度時,發現由亞硝酸銨制得的氮氣和由空氣分離所得的氮氣密度不同,但是僅幾毫克的差別。別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們卻認真地分析研究,進一步地分離測量,最后發現了稀有氣體。
二、通過中外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度堅決,斷然拒絕,后率眾入川,籌建了川廠。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二戰時期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于王水隱藏起來。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而那瓶溶有獎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戰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諾貝爾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艱辛努力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
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三、通過環境保護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漲,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國外,如英國的煙霧事件,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俁病等,都是由于工業“三廢”沒有有效處理造成的。在我國,每年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也相當大,而且有增無減。大部分城市出現酸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達數千次。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除教師本身的素質外,則取決于教學設計的優劣,即看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的構思和安排是否達到最優化。下面就我們的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堅持教學目標多元化是前提
教學目標是教學雙方積極活動的準繩,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的方式以及學生學的方式起著決定和制約作用。因此,制訂教學目標時要考慮以下問題:(1)使學生學到哪些知識?學到什么程度?(2)鞏固哪些知識?為學習哪些知識作準備?(3)要結合哪些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內容?(4)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技能?并達到什么程度?(5)使學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糾正哪些錯誤的觀點?(6)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結合哪些知識、技能的教學來培養?等等。教學目標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過高、過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執行和落實。
當然,并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要包括上述的各個方面,但必須有所依據,例如《鹵族元素》這節教材的教學目標可確定為:①在學習氯的性質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質以及它們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學生初步掌握鹵素的原子結構及其性質的關系,并通過鹵素性質的比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為學習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準備;③通過鹵素性質的比較,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依據現象作出結論的能力;④對學生進行物質結構決定物質性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對教學的認知目標突出了,但對教學的非認知目標比較忽視。如在教學的知識運用和發展階段,把練習內容一步到位與高考“接軌”等,而較少考慮教學內容聯系社會和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較少考慮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指導及創造精神的培養等,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日,我們應該自覺地堅持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讓化學教學圍繞提高公民素質的總體目標運作。
二、堅持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根本
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指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達到這一點,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精心搞好以下四個設計。
一是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一般認為,按時間序列把化學課劃分為課的開始、課的中心和課的結尾,這樣固定的三個部分較為合適,這種劃分適合于任何一種課型。課的開始,重要的是應該向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使他們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課的中心部分是一節課的核心,課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這部分,所以課的開始和課的結尾都要緊密圍繞課的中心來進行。在課的結尾部分,要使學生對所學到知識得以歸納、概括,重點強化,加深理解和記憶,便于使本節課和下節課更好地銜接起來。
二是問題設計。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將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高潮疊起。如在《鹽類的水解》這節課中,首先設疑:“鹽溶液是顯中性還是顯堿性或顯酸性?為什么?”接著通過實驗演示說明現象,最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學習《氮氣》一節,講氮氣的化學性質時,首先分析分子的鍵能,提出:氮氣在通常情況下化學性質如何?當在高溫等條件下,氮氣分子獲得足夠能量后,從氮元素的主要化合價來看,氮氣可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由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必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布置適當數量的考查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各種類型的習題,以便打好基矗還要注意布置綜合性和有一定靈活性的習題,并加強解題指導,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要布置學習解答過深、過難和過量的習題,以減輕學生負擔。”認真實施這一要求,加強化學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是極為必要的。對于課堂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著重考察學生剛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及時反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所以要緊密配合上課內容,適時地穿插安排,多選用難度不大,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可以答對的習題;對于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配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達到加深理解,綜合運用,并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結構的作用。
因此,課外作業題的綜合性、題型的多樣性、例題的靈活性及答案的隱蔽性等都要比課堂練習高一些。這樣經過相當時間的培養、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伴隨教學進程的發展得到提高。四是板書設計。課堂教學的板書,是教師教學思維的文字表達形式,它既可以彌補語言難以表達的不足,如化學用語,又可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學教學板書,應有科學性、直觀性和藝術性。板書設計要體現以下原則:①體現教學目標性,能揭示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一堂課的精髓;②體現教授的系統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③體現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上課的注意中心。
三、堅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關鍵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要得法。目前書刊上介紹的化學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如探索法、自學輔導法、發現法、程序教學法、單元結構教學法、“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邊實驗、邊觀察、邊討論”教學法……一堂課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要視課型、內容及教師、學生的實際而定。只要“省時、啟智、輕負、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學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掌握好化學教學中的基本方法,如啟發性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地等,針對高中學生的認識水平,還可著重運用探索法、討論法、自學法等。應用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特別要注意的是,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無論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化學教師必須充分運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認真開展實驗設計,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展問題、研究問題,這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電池》一節可設計以下實驗來突破:①觀察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②在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中用銅板接觸鋅板,有何現象?③在鋅板和銅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觸,用導線在外電路通過電流計連結,觀察現象;④將稀硫酸換成蒸餾水重復上述實驗,發現什么問題?上述實驗問題是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的,學生在完成一系列實驗的進程中,經老師點撥,不但掌握了知識,
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由上可知,化學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值得去探討,教師在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
中學化學教學應以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中心,這是時代的要求。本文試就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科學素質教育的內容作一初步探討。
1.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知識科學知識在構成科學素質五要素中起著基礎作用,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它是今后學生從事科學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矗因此,在中學階段通過化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活動,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化學的基本知識。
化學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但化學知識總量大,應該選擇那些對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社會以及自身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關鍵性知識讓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主要有:①最基本的化學現象和事實、最普遍的化學常識及科學史知識。②化學計量系統,化學用語,命名法。③最重要的化學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包括溶液理論、氣體定律、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④典型金屬、典型非金屬、過渡元素、稀有氣體以及有關的化合物知識。⑤無機化學、有機化學、核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地球化學、化學分析、化學合成。⑥化學與社會、化學科學新進展、化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化學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重大應用以及與當前社會發展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問題。
2.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科學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方面應該強調培養、發展學生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應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從社會的生存和進步來看,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對具體科學概念的掌握,不論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筆者認為,科學能力應是獲取科學知識和探索科學新知識的能力,自然科學方法論是培養學生科學能力的依據,科學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在科學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師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組織學生學習各種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科學能力。
科學能力是一個屬于能力范疇的概念,其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有觀察、思維、想象、實際操作和創造能力等,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1)實驗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觀察與實驗能力是科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種全面的綜合能力,包含相當高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把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具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的活動。②讓學生獨立地完成觀察與實驗。③使學生學會如何記錄、分析、觀察和實驗所得的資料及數據,導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進行報告。
(2)思維能力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廣,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對事物進行對比、類比、邏輯推理的能力。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利用有關化學知識的特點,進行相關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進行堿金屬族元素教學時,利用該族元素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數的特點,在已知鈉元素的性質后,可以演繹推理出其他元素的性質,培養學生演繹思維能力。同時,利用它們具有不同的電子層數,又可以進行各元素性質的對比,找出它們性質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一種較高要求的科學能力,是建立在觀察、理解、思維、記憶等能力基礎上的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學生具有自學能力,能獨立地獲得和探求新知識,這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給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②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訓練。
(4)理解能力理解能力能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學習、消化知識,不斷擴大知識范圍和增大知識深度,以及提高自學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學化學的教學實際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幫助學生和要求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做到:①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或實驗條件和現象。②掌握所學化學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會分析物質發生變化時的原因。③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化學知識的聯系、區別。④掌握所學的化學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且會依據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解釋作出正確的推斷。
(5)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創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創造能力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予以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有意識地使用創造教育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②注意創造性思維的發散性特點,培養學生善于對已知事物進行懷疑和再思考,能夠打破習慣性思路,提出幾種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注意聯想能力的培養。由于化學學科知識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中,讓他們有機會充分施展才能和創造性。
廣東省順德市第一中學特級教師 李開祥
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強調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能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學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近幾年來,提高化學實驗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實驗教學仍然是化學教育中薄弱的一環。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學校和教師對實驗教學不夠重視和實驗條件缺乏之外,實驗教學過程中忽視必要的嚴格的思維訓練,也是重要的因素。筆者認為:在具備必需的實驗設備和條件之后,提高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
必須強化實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為什么應當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強化思維訓練呢?
第一,這是掌握化學科學知識的需要。
化學實驗既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又是掌握化學知識規律的入門的向導和手段。學生從實驗事實出發,形成化學概念,上升為化學規律,進而編織知識網絡,建筑知識架構,非經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過程,由感性上升至理性不可。因此,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當適時引導學生結合實驗觀察過程,激發思維活動,實現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的飛躍。
第二,這是學習活動的需要。
化學實驗活動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活動的核心成分是思維。中學基礎教育階段思維訓練的重點應放在思維品質──獨立性、整體性、邏輯性、精密性、發散性和敏捷性等的形成與鍛煉上。而化學實驗活動的過程,自始至終都充滿著培養和鍛煉學生上述多種思維品質的契機。化學教師如果沒有引導學生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地把握這些契機,是教學的嚴重失職。
第三,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科學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指出的:“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培養化學科學素質應把著力點放在實驗功能的開發上。筆者十分贊賞重慶市知名化學特級教師王作民先生把化學實驗功能凝煉成“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十字概括,因為通過化學實驗教學,應當也可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綜合提高,而它們的獲取與提高,離不開思維的訓練。
事實是,由于“應試教育”颶風的吹襲,也由于不少師生對實驗活動里思維訓練的忽視,國內不少中學的化學實驗教學出現許多大家司空見慣卻又不能容忍的現象: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或動手實驗,只求機械記憶儀器名稱、實驗步驟、現象要點之1、2、3、4……,把生動活潑的實驗活動,變成僵死呆板的條條,而忽略了誘導學生把在實驗觀察時激發起來的興奮中心,及時轉移到透過現象認識變化的原理和實質上來;有的學生對于課堂曾觀察過乃至自己動手做過的化學實驗,在腦海里留下的僅是一片空白,毫無印象;有的學生靠死記硬背對付實驗問題,往往“張冠李戴”;有的學生做實驗時求應付,走過場,未曾動手,就已經按課本所述,先填好實驗報告的“正確結論”……。凡此種種,不正說明了實驗教學欠缺思維訓練的嚴重性么!
應當怎樣克服上述不良現象,切實加強實驗教學的思維訓練呢? 這先得全面了解一下化學實驗思維訓練的基本內容。筆者認為,重點是——
圍繞實驗的“三大原理”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
化學實驗理論的主體內容,可概括為⑴實驗原理;⑵裝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師應當在具體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對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終滲透著思維訓練活動。
首先,是實驗原理的思維訓練。
“實驗原理”即反應原理,指的是每個具體的化學實驗,反映了或說明了或推斷了什么樣的物質發生何種變化的理論。可以圍繞如下的角度引發學生思考:
1.變化實質──什么化學物質(有時還應進一步分析為什么要選用這些物質)?
發生什么特征、屬何類型的變化?得到什么結果?為何會得到此結果?
2.定量關系──反應物之間采用怎樣的物質的量(或質量、或體積、或微粒數目)的關系?為什么要采取此種定量或過量關系?
3.反應條件──實驗時應選擇怎樣的物質狀態、變化溫度、壓強或催化劑條件?
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條件?
其次,是裝置原理的思維訓練。
“裝置原理”指的是為了達到某個具體實驗的目的,應當選用何種儀器、設備,采用何種組合、聯接方式的道理。可以圍繞如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
1.儀器選用──根據實驗原理,對特定的反應物或生成物,應選用哪種量取、混合、反應、加熱、除雜、干燥、檢驗、收集、吸收、分離、緩沖(安全)的儀器?為何選用這些儀器更適宜?
2.配套組合──根據實驗需要,選用的儀器之間,大小、規格應怎樣協調、搭配?如若不這樣組合會出現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種調換或代用?
3.連接順序──為達到良好效果,選用的儀器應采取怎樣連接的位置順序和安裝與拆除的先后順序?為什么要安排這種順序?不遵循此順序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
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維訓練。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儀器,進行實驗操作活動的理由。可以圍繞如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
1.操作步驟──為達某一實驗目的,應當經過哪些操作步驟?這些步驟先后順序如何確定?為什么要經過這些步驟?為什么要安排這種順序?省略或調動某些步驟會有什么影響?
2.注意事項──實施某個實驗步驟時應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
3.安全措施──實驗過程可能會出現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萬一出現事故應如何處置?依據何在?
應當說明的是:上列種種圍繞“三大原理”引發學生展開思維活動的角度,是從化學實驗教學的整體來闡述的,實際上,對于某一具體的化學實驗活動,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需從教學內容和學生水準的實際出發,抓住某些側重點展開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從某些典型的實驗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規律性的認識,逐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層次。
那么,怎樣圍繞上述“三大原理”的教與學,來強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呢?筆者提出如下思維訓練引導過程——
值得注意的問題
其一,挖掘啟發思維的因素。
現行化學教材對每個具體的化學實驗,一般都是采用操作步驟介紹性的敘述,缺乏對學生思考的激發和引導。因此,教師備課時要善于透過課本里敘述性的文字,將隱含在其中的“三大原理”的因素挖掘出來,設計層層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誘導他們研討探究。例如,即使象初中化學“用簡易裝置制氫氣”這樣的簡單實驗,也可以設計出系列啟發學生分析原理的思考題,請看下表:
其二,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一般說來,學生對化學實驗都頗有興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驅使所致,由于觀察實驗時目的性不明確,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關鍵設備的主要現象,加之演示實驗時儀器小而教室范圍寬、學生多,所以他們觀察實驗并不準確。為此,在可能條件下,教師宜改演示實驗成并進實驗,或借助CAI軟件或VCD光盤、錄相帶等播放實驗錄像,盡可能結合并進實驗或錄像播放,穿插圍繞“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展開思維訓練活動。
其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活動中,為了避免學生先入為主,想當然,走過場,要提倡學生養成據實完成實驗報告的良好習慣,即使實驗失敗或出現異常,也要按的觀察的實情填報實驗現象和結果,然后及時分析失敗或異常的原因,從分析原因的過程中鍛煉思維。例如,學生做“乙醛滴進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的實驗,按理應當出現美麗的桔黃色最后呈磚紅色沉淀,但有的學生卻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強調學生據實填答沉淀顏色,并通過討論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沒有搖勻,加熱過猛造成乙醛揮發,結果氫氧化銅過量,稍高溫度時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銅,混雜在其中,掩蓋了氧化亞銅的磚紅色。于是學生從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維訓練,也提高了對反應物適當用量和控制條件對實驗成敗影響的認識。
其四,運用典型實驗導思。
為了提高化學實驗教學中思維訓練的效能,教師應當借助典型的化學實驗來誘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這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教師宏觀地把握大綱、教材的整體,作出不同年級將通過哪些典型實驗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思維訓練的規劃,分階段、分層次實施;二是激發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將教材規定的某些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改為實驗設計或實驗習題,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己提出實施方案,以提高其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三是選用一些“高考”或“中考”試卷的典型綜合實驗題,指導學生解題,乃至跟動手實驗結合起來訓練,中學教材和歷屆高、中考試題,不乏優秀的典型化學實驗題型,如氫氣、氯氣、硫化氫、二氧化硫、氨氣、乙烯等的制取與系列性質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頗有作用。就以1997年全國高考化學試卷里制取二溴乙烷的28題來說,其實驗、裝置、操作原理,早在高二《化學(必修本)》第四章“乙烯”一節中就應當得到充分的學習和訓練,通過制取乙烯及其性質檢驗,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⑴實驗室制乙烯用什么試劑?通過什么類型的反應制得乙烯?
⑵實驗室用制氯氣的裝置改為制乙烯氣,有什么變動?為什么制乙烯氣不需用分液漏斗而改用溫度計?為什么反應器內要放一些碎瓷片或玻片?
⑶為什么反應要迅速升至170℃左右?加熱一定時間后,反應液為何會變黑?
⑷將產生的氣體經過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洗氣瓶洗滌,除去什么雜質氣?這些雜質氣是如何產生的?
⑸將乙烯分別通過高錳酸鉀溶液和溴水都會褪色,兩者原理有何不同?
⑹如果原料氣產生乙烯通入溴水是為了制得二溴乙烷,結果發現所消耗原料試劑的用量大大超過所得產物,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⑺空氣里點燃產生的乙烯氣體與點燃甲烷氣體,它們火焰的現象不同,原因何在?
如果上述問題早在進行乙烯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就已通過思維訓練逐步解決,那么,解答1997年高考化學試卷28題,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五,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
中學生學習各門學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素質、改造自然、服務社會,作為化學學科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的實驗活動也不例外。因此,除了課堂實驗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外,還要倡導學生配合課內學習,在課外日常生活中,開展力所能及的化學小實驗和解釋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某些化學現象,例如對土壤成分的檢測,對大氣、水質成分的分析及污染、防治的調查,對鋼鐵銹蝕及保護的認識;對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應用的了解……。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結論十分明顯: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容忽視,化學實驗活動中的思維訓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通過教師演示實驗或組織學生親手實驗操作,能把書本知識由微觀變為宏觀,把抽象變成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易于獲取多方面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一、創設趣味實驗,培養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學生注意聽課,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講述;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示范操作上。學生能專心致致地獲取知識,引起注意,學習興趣盎然,產生探求知識的強大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
以往有學生反映,學習化學難,對教材內容不理解,記不祝他們在完成作業時屢見錯誤,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沒有留心引起的,而創設趣味實驗進行教學,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講授酒精性質時,用一塊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燒杯中浸泡,待均勻濕透后取出。展開手帕,用鑷子夾住兩角,在火焰上點燃,當火焰熄滅后,手帕完好無損。奇妙的實驗表演,一片嘩然欣喜,學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揭示奧秘的興趣。學生進入了學習心理的最佳狀態。
二、投影演示實驗,培養觀察能力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不斷用實驗啟發學生積極感覺、知覺事物的變化,自覺地進行觀察實驗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借助攝影演示實驗,即能放大實驗現象,增強實驗的可見度,更易于學生認真、細膩有序的觀察。例如,教學《分子運動》時,把一培養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養皿中加入約2/3體積水,然后用藥匙取一小粒品紅,放入到培養皿中。品紅是一種紅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緩緩溶解,漸漸地明顯分成兩支,待片刻后,擴散完成。此時,分子運動的全過程通過光學投影到銀幕上,學生都真實清楚地觀察到,并透過觀察到的現象,認識分子是處在不停地運動狀態中。這就避免了以往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又把微觀物質運動狀態,通過投影產生清晰的表象,展現在學生眼前,直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加深對分子概念、性質、結構的理解。實踐證明,借助投影演示實驗,能強化實驗演示效果和實驗的直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組織分組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鞏固驗證,加深和擴大他們所學得的理論知識。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因此,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分組實驗。對每一章每一節實驗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掌握操作技術。如,使用試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們能正確地拿試管,夾持試管,洗刷試管等。在進行堿和酸的反應實驗中,要求他們會振蕩試管,用試管加熱物質,注意試管的傾斜方向等。要使學生掌握操作要領,培養動手能力。
學生動手實驗時,教師必須及時防止和糾正在實驗操作上的錯誤,訓練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例如:學生做粗鹽提純的實驗時,常因儀器不干凈,過濾時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濾紙邊緣,做不出理想的實驗效果,教師就應及時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錯誤后,重新操作,保證實驗現象明顯,效果良好。學生動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實驗基本技能后,堅持經常練習,久之就會熟能生巧。事實證明,通過組織分組實驗,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
四、利用選做實驗,培養思維能力
通過選做實驗,可以培養和誘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在對某些化學反應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中,認識物質變化的規律和實質。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而且還能使他們逐步學會從事物的本質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選做的實驗內容有九個。根據教學進度,有目的地選做實驗,應用實驗課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學生學完酸、堿、鹽知識后,選做鑒別氯化銨、硫酸銨、碳酸銨、硝酸銨等四種鹽的實驗。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讓他們動腦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驗過程中許多學生都能主動、認真地聯想以前學得的知識,專心研究和組織實驗程序,找出“鑒別”、“區別”或“分別”認識的幾種不同的物質解題答案。然后他們根據四種銨鹽各自的特性,通過一定的實驗操作、將其一一區分開來,并說明實驗的根據,解釋所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物質的鑒別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通過實驗、分析、鑒別,推斷出所鑒別的某種物質。這種實驗過程,就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可見利用選做實驗,不僅達到完成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培養。
五、布置實驗作業,培養理解能力
化學實驗作業,是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一種多邊活動。它包括書面練習、學做實驗、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完成實驗作業,將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識,是又一次靈活運用知識的再實踐。又如,在進行中和反應的實驗時,堿中滴入石蕊試液變藍色,酸中滴入石蕊試液變紅色,學生用已學過有關酸堿的性質來理解實驗現象,因而對中和反應的實質獲得本質上的理解。總之,布置實驗作業,不僅能使學得的理論知識系統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養。正如同志所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
六、做家庭小實驗,培養創造能力
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需要獨立思考,去想象、去鉆研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這就有助于學生智力與創造才能的發展。如,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個家庭小實驗,證明蠟燭的成分里含有氫。他們會積極動腦思考,聯想過去學得的知識,并認真加工整理,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根據實驗原理,設計優良的實驗方案,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據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質,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凈水器等實驗。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發明,為將來學生成為科學的創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所述,只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闡述實驗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六種能力,其實在每種能力的培養中,又都包含著其它能力的發展。它們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教師如何真正運用好實驗這個教學手段,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好壞和學習效率的高低。我們國家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城鄉發展不平衡,各地區、各學校的教學條件也有差別,許多儀器設施還不具備,這就要求我們依據當地學校的實際情況,增加實驗投入,自購、自制一部分教具,盡可能給學生創造實驗條件,讓學生在較好的學習環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多的能力,為二十一世紀的祖國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教學中如何將教學過程設計成為一個愉快學習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觀察絢麗多彩的化學現象,積極探索化學奧秘,發展智慧和創造能力,形成穩定的學習動機,是我們化學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一、妨礙學生實驗興趣發展的原因分析
1.實驗課的內容與形式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有所了解卻又非完全已知、能夠引起思考的東西,而現行教材中的實驗大多具有已知操作過程、已知實驗結果的特點,有些還是教師曾演示過的,很容易流于重復與枯燥。此外,實驗課也大都是“填鴨式”的,即教師與教材設計好了一切,為保證實驗正常進行,教師準備得較多較細,學生只管“照方抓藥”,根本談不上獨立思考。實驗室開放時間有限,實驗內容多而時間少,沒有給學生留下實驗失敗后重做的時間。
2.考試作為一種外部激勵手段是有一定作用的。雖然近年來一再強調重視并加強實驗教學改革,但從考核學生成績、評價學生素質的標準與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論課、輕視實驗課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與時間用于理論課學習。上實驗時,心中無數,只求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操作過程完成實驗,很少考慮實驗原理、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實驗結果的處理等。長此以往,化學實驗也就失去了培養學生能力的意義。
3.教師重視實驗,嚴格要求學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策略不當,也是妨礙學生興趣發展的主要因素。過分強調實驗儀器珍貴的做法,會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使不少學生做實驗時小心翼翼、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實驗。還有的教師過分強調試劑藥品的毒害作用,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實驗時采取避而遠之的態度。教師在實驗中應以身示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應人為增添實驗的“緊張”氣氛。教師在提示過藥品用量、實驗操作規范以后,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做,同時加強巡視指導,給學生帶來鼓勵和安全感。總之,實驗教學和其它課堂教學一樣,如何從情感陶冶、示范引導等方面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或消除學生實驗時的心理障礙,是教師應認真重視的。
二、激發實驗興趣和學習動機
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使學生從內心體驗到他們親自動手實踐而帶來的喜悅、驚訝和滿足感,有意識地把實驗所帶來的直覺興趣引導到化學變化的因果關系或對實驗本質的研究上來,有目的地激發和培養學生持久的認知興趣,使之不僅成為做好化學實驗的動力,也成為促進學生心理品質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1.化學實驗的中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及實驗工作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目標、有重點地進行訓練,既重視操作技能的培養,又注意科學思維方法的養成,還要鍛煉其從事實驗教學的能力。同時,也可增加一些實驗在技巧上的難度,除做好規定實驗外,還可增加探索性實驗,開放實驗室,增加實驗考核的權重,設計含有新信息的綜合實驗等,以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
2.化學實驗是由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等構成的一個統一體,學生實驗能力的大小不僅表現在實驗結果的準確率上,而且更多地體現在實驗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學生在實驗中也許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實驗不會次次成功,但應引導學生如實分析失敗原因并安排重做,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3.若能設立一些內容不很確定,無現成教材,學生有充分自由來組織和發揮的實驗,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學生實驗設計的邏輯性和創造性、實驗總結與討論中的知識性和探索性、以及表達方式的科學性,使學生能較多地以科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分析實驗問題,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強烈的成就動機,濃厚的興趣,熱烈的情感所形成的非智力心理優勢,會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使智力發展達到更高水平。在諸多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化學實驗能同時以聲、光、色等多種渠道,大容量地提供生動的信息,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興趣而產生探究的欲望……
在實驗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注意探索實驗教學的規律,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育氛圍,便能為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創造有利的條件,從而使知識與能力同步增長,把素質教育落在實處。
一、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最優化的問題情境,使問題突出鮮明,具有目標性。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1)揭題提問。即揭示課題后,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第一能使學生從上課開始就明確本課的目標,第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自學提問。學生的自學應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系的學習要素組成。教師只要相信學生,給學生以充分的自學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自學能力肯定會迅速提高。
(3)嘗試提問。在延伸知識或難度不大的例題教學時,我們直接讓學生嘗試,使其在嘗試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和探索空間,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1.根據需要選用恰當的探究形式。組織探究活動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獨立探究,即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獨立探究能使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晰、結論更準確。三是班級集體探究,班級集體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集中解決難點。我們在組織探究活動時,對學生獨立探究能解決的問題,就組織獨立探究;對獨立探究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組織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組織全班集中討論。
2.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組織探究活動,除了選用恰當的探究形式外,還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時使學生熟悉并掌握這些科學的探究方法。我們經常讓學生用下列方法進行探究:
(1)操作——發現。即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2)猜想——驗證。即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對化學問題大膽猜想,尋找規律,合理論證,這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途徑。
(3)觀察——歸納。即讓學生通過大量具體事例,歸納發現事物的一般規律。問題的歸納過程,實質就是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也是從中總結規律的過程。在歸納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抽象概括能力。
(4)類比——聯想。即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思維方法以及聯想的思維方法,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化學原理、方法、推出結論。雖然類比推出的結論必須經過驗證,但類比、聯想在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5)引導——探索。即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以導促學、以情激趣,以疑引思,多方調控,要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的特質和潛能。學生在自主參與、情感體驗、思維升華的過程中達到學會學習、學會操作、學會探究、學會創新,從而形成了師生平等互動、靈活開放的雙方不可或缺的教學模式。
三、探究過程中要防止以下幾個不良傾向的發生
1.防止教學過程窄化探究性學習的功能。探究性學習必須能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現,在過程中領悟探究的真諦。
2.防止教師作用的邊緣化和空洞化。教師和學生都應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探究性學習中,師生間通過廣泛的信息交流,就形成了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學習共同體”,從中也體現出教師在其中應發揮的作用。
3.防止教師過度干預學生的探索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而不是學生學習的領導者、驅趕者和攙扶者,這個“度”的把握在讓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探究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發現、創造,以適應未來終身學習的需要,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情景引入”是指在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教師有目的引入和創設一定的教學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目的。化學情景的引入時應遵循科學性、相關性、啟發性、趣味性、簡明性等原則,在新課程的化學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化學課堂的情景,使教育教學成為學生的主觀需求,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擁有最佳的學習心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牢固程度。因此,導入新課講究方法和技巧尤為重要,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淺談八種化學課堂中的情景引入方法。
一、直觀(圖片)引入
如環境保護中的水污染教學中,可以展示無錫太湖的水污染圖片。再如《二氧化硫》的教學中,通過展示酸雨對環境污染的圖片、工業制硫酸的圖片、二氧化硫漂白過的銀耳圖片等,從二氧化硫的用途及危害等不同角度引起學生對二氧化硫的興趣,從而促使其主動學氧化硫的性質。
二、文字(名句)引入
生石灰、熟石灰和石灰石的轉化關系可以運用“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代于謙的這首《石灰吟》之所以傳唱千古,在于作者巧妙地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再如講授《乙醇》時,引入中國詩歌里有許多跟酒有關的名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實際生活中,少量飲酒可以活血,有解除疲勞和振作精神之效,而過量飲酒會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人酒精中毒。
三、故事引入
化學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在理解硝酸的強氧化性時,通過玻爾保護諾貝爾金質獎章的故事,引發學生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不僅用他的知識和智慧保住了獎章,還用他那蔑視敵人、熱愛祖國的精神鼓舞著后人。再如在講《甲烷》時可以用“東陵大盜”的故事引入新課。又如“燃燒和緩慢氧化”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引用英國戰艦“歐羅巴”號失火事件,采取邊講故事邊傳授知識的方法進行趣味教學。
四、影視引入
鐵與鐵的化合物教學中,通過播放一段關于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及我國鋼鐵發展情況的視聽錄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再如氮族元素中砷的毒性可以播放《水滸傳》18集里西門慶、潘金蓮和老大娘的對話,既觀看了古典名著中的內容,又引發學生產生好奇心。
五、重大發現引入
在硫酸鹽的教學時,可以采用波爾多液的發現過程引入。再如氮肥的作用時,可以舉出與雷雨發莊稼的原理相似的發生在新疆與青海交界處有一山谷,化學論文人稱“魔鬼谷”,經常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把人畜擊斃,然而谷內卻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的奇怪現象。
六、實驗引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觀察到大量生動、有趣的化學現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因此,實驗不僅有教學意義,而且還有教育意義。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演示試驗和學生實驗,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景。如在講解“過氧化鈉的性質”之前,可以讓學生做“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實驗,這樣便把學生引入到一個非常好奇的意境中來了。再如在講碳酸鈣的化學性質時,可以在燒杯中放一個生雞蛋,然后加入稀鹽酸,浸沒,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過程。
七、問題引入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階段的開始,思維起于疑問。”在課堂中建構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矛盾運動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如在講酯的內容時,首先提出問題①為什么老陳酒有一股醉人的香味?②廚師做菜時經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作調味劑,為什么?問題輕松,涉及生活,學生興趣非常高,之后演示乙酸乙酯的制取實驗,學生親眼觀察到在Na2CO3溶液中凝結一層油狀液體,親自聞到了它的特殊香味。結合前面所提的問題,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情境后,再講解相關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應略高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不能過高或過低。
八、模擬情景引入
如原電池的學習中,原電池的原理比較難理解,通過動畫模擬原電池中微觀粒子的實際變化情況,有助于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再如在乙烯的教學中,學生對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的原理往往不大理解,不能深入進行運用;這時可以用動畫模擬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的斷鍵過程,讓學生深入理解反應中鍵的變化過程。又如在電子云的學習中,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時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電子云的形成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此外,在一些工業生產的流程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工業生產中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動畫模擬生產中物質的流程圖,像硫酸工業中的流程圖模擬,有利于學生對熱交換原理、物質變化過程的理解。
總之,在高中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構建富有針對性、合理性和普遍性的教學情景,引入良好的教學情境,無疑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課存在的最顯著的問題往往是課堂紀律不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分析出現紀律不好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教師未使學生充分認識實驗課的意義,忽視學生實驗課的準備和組織指導工作等因素而造成的。
例如,教師忽略了指導和嚴格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實驗教材,以致不少學生對實驗目的、內容、操作步驟不甚明確。有的學生只是抱著“好玩”的態度來實驗。到實際操作時,就形成盲目混亂。又如教師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實驗用的儀器和藥品,到實驗開始時,學生發現沒有某種儀器或藥品,或儀器已有破損,就會圍住教師要這要那,造成混亂局面。再如,教師沒有根據實驗目的要求和學生實際,作好周密的指導計劃上課時,往往顧此失彼,陷于被動、忙亂。有困難的學生常因得不到及時指點而呼喊教師;實驗技能比較好的學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實驗而未得到很好安排,就無事可作,互相談論,甚至來回走動,影響別人操作等等。因此要上好學生實驗課,提高學生實驗課的質量,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好課前準備工作。
首先要求教師做好實驗的預試。與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的預試相比,對學生實驗課的預試實驗的要求應更高一些。除掌握實驗成敗的條件和關鍵外,還要估計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時可能發生的困難,擬出上課時向學生交待的注意事項,并作好課中巡視指導計劃。指導計劃應包括重點指導實驗內容和操作技能,重點指導的學生以及巡視指導的路線等。
其次,應充分準備好儀器、藥品和器材,并將儀器,藥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實驗室的清潔、整齊。
最后按實驗內容的多少和難易程度,以及實驗室的設備情況將全班學生合理分組。盡量照顧人人都有動手的機會,防止造成某些同學只能作“觀察員”或“記錄員”的機會,還要擬訂實驗思考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實驗教材和學習有關章節內容,要求學生在預習中作到明確實驗目的,搞清實驗內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實驗裝置和注意事項(包括操作、儀器的使用和安裝、藥品用量、觀察現象、廢物處理,安全防護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項),扼要地作好筆記,為能自覺地、‘有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實驗打好基礎。
二、加強上課時的組織指導。
實驗課開始時先要提問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有時還要進行課前討論和個別操作示范,然后掛出事先寫好了實驗項目以及重點內容與安全注意事項的小黑板,待學生檢查實驗用品齊全后,再允許學生動手實驗,檢查時間不宜過長,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通常采用重點深入與普遍照顧相結合的方式巡視指導,即在重點指導的學生中發現問題,立即普遍巡視,如發現某個問題具有共同性,則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應著重從下面兩個方面巡視指導。
一是指導學生嚴格遵守化學實驗操作規程。在中學里,學生違反操作的情況是存在的。例:未墊上石棉網,就用酒精燈直接加熱燒杯,不按需要量取藥品,常將剩余的藥品倒回原瓶,不是用手腕而是用整個胳膊的活動來振蕩試管;手握試劑瓶傾倒液體藥品時,瓶上的標簽不是向著手心,而是向著下方,面部靠近瓶口去聞氣體,用同一支滴管吸取一種液體試劑后,未經沖洗清潔,又去吸另一種液體藥品等。指導學生遵守操作規程是一項必須堅持不懈進行的重要工作,指導中既應重視使學生明確每一個正確操作所依據的原理,認識錯誤操作可能發生的危害,更要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嚴格要求學生養成正確操作的習慣和熟練的技巧。”不能代替學生操作如需教師示范,示范后也要求學生重做,在糾正錯誤中向學生分析說明原理。
二是通過答疑與質疑,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和積極思維。教師在巡視指導中,要善于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情況給學生恰當地揭示觀察要點。例如,觀察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某些特征性質,反應中發生的某些特殊現象等。要善于對學生恰當地啟發提問。例如在講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引導學生觀察黑色粉未逐漸變為亮紅色,證明有銅生成,同時試管口有水珠,證明反應后有水生成,概括出發生的現象,以及化學反應方程式等;要善于及時啟發學生解決實驗失敗的問題。例如,當學生觀察到反常現象或實驗失敗而不知如何解決時,教師必須及時地給予提示,或從理論方面,或從儀器裝置方面,或從操作方面去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使之重新做實驗并獲得成功。這樣,既保證了實驗進度,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實驗課的質量。
三是指導學生作好實驗記錄。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實驗題目,所用儀器、藥品、操作步驟,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數據,對現象的分析解釋和結論。四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實驗習慣。教師在巡視指導中,應隨時記下學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體表現并作為小結中講評的依據。
三、實驗結束后要認真總結。
在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要作好小結,要求學生認真寫好實驗報告,并布置學生洗滌儀器和整理實驗用品,做好整潔工作。小結時既可補足重點指導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又能全面鞏固和發展實驗的成果。小結要全面地指出學生實驗中的優缺點,并分析原因。應以學生是否能自覺地、熟練地把理論運用于實際作為小結的主要內容。此外,對實驗效果方面;哪些實驗做得好,哪些實驗做得不好;實驗操作技能方面,哪些操作有錯誤,哪些試劑用得不適當等等。每次實驗都應結合當時具體情況,對以上各方面有所側重地進行小結,同時予以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取得經驗教訓,明確努力方向。
以上是筆者在學生實驗課教學方面的一些粗淺作法。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驗課的質量,又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化學實驗設計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要求
1.深刻理解化學基本理論的實驗基礎
化學學科中,任何理論(或假設)的提出、發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實驗事實作根據,如:原子結構理論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實驗根據是電離能的測定;原電池原理的實驗根據是銅—鋅原電池實驗;某些有機物之間反應機理的確定是在實驗中利用了示蹤原子等。許多類似的實例道出了以下規律:實驗事實理論的建立(或假設的提出)再實驗理論的發展和完善。這是人類在自然科學中發現真理、認識真理的過程。要讓學生明白:化學家就是這樣去認識化學世界的。
2.熟練掌握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實驗事實以及單質、化合物的制備原理和方法
化學實驗是證實某物質是否具有某種性質的唯一手段。中學階段的大部分化學實驗都是定性實驗,這些實驗雖然簡單,但確實可以培養學生透過實驗現象(或實驗數據)看清反應實質,進而推斷物質的微觀組成、結構與實驗結果的相互關系。物質的制備原理是以物質的性質為基礎的,某一物質的制備方法不止一種,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則是實驗室中最常見的最好方法,熟悉了這些實驗,在設計實驗時就能夠靈活選擇實驗原理。
3.能查閱、運用有關圖表、數據和其它資料。
4.掌握中學化學常規實驗手段,熟悉常見儀器的規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項
常規實驗手段是化學實驗的基礎,綜合實驗是常規實驗的綜合運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實驗也離不開常規實驗,因而教材中所有實驗(包括教師的演示實驗)都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內或課外一絲不茍地完成。通過動手,一方面達到對常規實驗操作(加熱、蒸發、過濾、分液、稱量、滴定、儀器的組裝等)的熟練掌握,同時熟悉常見儀器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注意事項。
二、設計實驗必須有化學實驗總體觀
任何一個化學實驗都包含以下內容:(1)實驗目的(2)實驗原理(3)實驗設計(4)實驗藥品、儀器、裝置(5)實驗操作及操作規程(6)實驗結果的處理,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可稱為化學實驗的六要素。實驗目的是核心;實驗原理是達到實驗目的的理論根據;實驗程序是能否完成實驗的關鍵,它的設計以實驗原理為基礎;藥品、儀器、裝置是物質保證,這些物質條件的選擇是由實驗原理和實驗程序決定的,同時對實驗程序也起著制約作用;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是實驗得以順利、安全進行的保證,它的制定要由實驗程序和實驗用品來決定;實驗結果的處理是對實驗是否達到預期目的所進行的檢驗,在解釋實驗現象、處理所測得的數據、分析實驗誤差等項工作中必須對各要素進行綜合分析。
三、思維能力是化學實驗設計的核心
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思維。化學實驗的設計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探索、創造的過程,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層次較高,而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還處于從經驗型向抽象型過渡的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設法加速這一轉化,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盡快趨于成熟,盡早地具備辯證思維的能力,同時培養出較好的思維品質。
四、創造性是實驗設計的靈魂
學生在設計時,首先是通過模仿、移植現有的實驗方案,然后通過獨立思考、探索逐漸在設計中體現自己的個性,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可引導學生閱讀、查找一些實驗小竅門、實驗藥品及儀器的代用品、實驗裝置的改進等有關資料,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同時也應經常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創造欲望和創造興趣的問題,盡量給學生一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21世紀是創新知識的世紀, 教育 、特別中學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中學教學、素質教育中創新意識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創新人才是學校教育的目標,各科教學都要貫穿創新人才的培養,都要開展創新教育。為此,我對化學創新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并努力探求解決途徑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創新的動力源泉。
1、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當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即創造一個 自然 、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就有利于消除上課過于拘謹的場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才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
2、好奇是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之一。在人類認識史上,正是個別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產生了好奇感、驚奇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發明創造。瓦特對蒸汽沖動壺蓋好奇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司空見慣的狗流唾液的現象感到好奇,通過探索,終于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心理學 。
例如,學習“鹽類水解”時,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許學生馬上會回答,但通過實驗后,學生感到很詫異,為什么結論與自己不一樣,為什么這些鹽溶液會呈不同的酸堿性?于是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
二、培養創新思維
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創造活動中往往具有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而思維的“發散”是創造思維的基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實驗教學要創設開放式的創新環境。
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從化學自身特點來看,化學實驗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理性的化學充滿樂趣,這是許多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對實驗現象的感知興趣上,老師特別要注意在保護這種興趣的同時,把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現象本質,結合啟迪思維,理解概念,掌握 規律 ,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在開放式的實驗環境中,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課程和興趣,在實驗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裝和研究一些課題,如學生在研究生銹的鐵釘放入稀硫酸中的實驗中發現,剛開始生成的溶液變為黃色,但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發生了改變,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沉淀的顏色也并非紅褐色,學生大為不解,老師在這種時候啟發學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與課本上的現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終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2、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的目的是讓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一種激情情境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設情境的途徑可以是提問、展示事實、播放錄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
演示一個趣味實驗來創設情景(邊講邊操作):在燒杯中放入適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潤濕,倒入一種無色透明油狀液體,攪拌。讓學生觀察現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漸變黑,體積膨脹(為什么);②摸:燒杯壁發熱;③聞:有刺激略帶酸味的氣體(什么氣體)。(問)這種無色透明的油狀液體是什么呢?
利用學生進入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之中并積極思考的有利時機,教師及時展示教學目標,學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學生將已經激發起的學習熱情、定向思維與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從而保證教與學雙方在情感上和目標上的一致。
三、培養創新技能
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周密精確的觀察是一切 科學 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的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要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最好是增加學生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觀察、實驗操作不同視角去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應,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得出結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領“創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養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
中學生抱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輕文態度的人很多,事實上,據國內外研究,人文科學有著培養人的創造力、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靈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專業領域,往往會形成模式化的思維定勢,難有創新。另外,消極和錯誤的人文精神也會阻礙、壓抑創新活動,略舉幾例:牛頓晚年相信上帝而無所作為;近代化學之父道爾頓在榮譽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靜和謙遜,最終 發展 成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棄“槍打出頭鳥”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保守意識,聽天由命的宿命論,“順者昌,逆者亡”的權威心理,與世無爭的無為思想等。
美能激發創新意識。愛因斯坦說:“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于 音樂 的啟發。”所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化學中美育主要有化學物質美(如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化學結構美(如金剛石、石墨、硫酸銅晶體)、化學變化美(如指示劑變色,沉淀生成等)、化學實驗美(如各種精美化學儀器等)、化學用語美(具有簡潔準確特點)等。
綜上所述,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改進實驗以增強可視效果、簡化操作或消除環境污染等,可將某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通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修改、完善,不但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的理解,熟練基本的實驗操作,掌握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而且有助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化學教師應努力學習 現代 教育 教學理論和有關創新教育學說,使之與化學教學有機結合,并創造條件,揚已之長,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通過多種途徑開發實驗,找出其能力培養的生長點,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出不懈的探索。
提起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一些教師不知從何下手,我認為:對于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來說,由于學校實驗條件簡陋、實驗經費緊張,教師更多地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用一些替代品來完成本來無條件完成的實驗,如微型試驗、用礦泉水瓶以及經過消毒處理的一次性注射器等來完成的某些實驗,這些地區的教師們要盡量地想辦法創造條件開足開全實驗;對于實驗條件較好的中學教師來說,可從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教材中現有的某些實驗的改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究性實驗等方面出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
在初中化學評優課會議上,有一位老師在講《燃燒的條件》時,當她按教材中的設計進行白磷在水下(熱水)燃燒的演示實驗時,第一次沒做成功,我想她之所以沒做成功是因為在水下氣流吹的白磷到處移動,氧氣與白磷無法充分接觸的緣故,她若把通氣的導管改成倒扣的小漏斗罩在白磷上,然后再通氧氣,實驗就能很容易成功。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就應該從這些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
在第九屆十省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研討會上,有很多省市的作品很有創意,我認為這些好的作品對中學化學一線教師進行實驗改進、實驗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下面把我認為有創意并且比較實用的作品分類整理如下:
1.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原創性的作品。如河北邯鄲永年二中(鄉鎮中學)曹治淮老師的《安全環保型氣體發生器》,該作品已獲國家專利。此裝置是曹老師使用優質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氣門、接口熱合而成。該裝置能用于中學化學實驗的十多種氣體的快速制取、儲存并能進行一些性質的實驗,該裝置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安全環保,便于攜帶,很適合農村及老、少、邊、窮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使用。
2.為了節約藥品的微型試驗。如云南省富源縣一中的湯學周老師多年來研制、使用的《中學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該套裝置比較好地解決了富源縣一中的實驗教學問題,。
3.利用廢舊物品的實驗。如云南省建水縣建民中學的祁有金老師的《用礦泉水瓶解決西部貧困地區開展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就是為了解決西部貧困地區的初中化學實驗能夠正常開展而想出的辦法。據祁老師展示、介紹,用無毒、無害而生活中到處都有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代替化學實驗中的好多儀器,如水槽、試管、燒杯、集氣瓶、漏斗等,把大的礦泉水瓶從下半部剪開即是水槽,把小的礦泉水瓶剪開,下半部分即可作燒杯,上半部分可作漏斗,想往礦泉水瓶上安一個支管,利用塑料的熱塑性,把一根玻璃管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往礦泉水瓶上一插即可,非常方便。祁老師介紹說:“用此辦法可解決初中化學教材中85%的實驗。他在大會上用礦泉水瓶制品演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非常成功,贏得了與會專家和參會教師的尊敬和好評。
4.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如上海市風華中學陸惠蓮等老師的《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在化學中的應用——測定冰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以前在中學講這一部分內容時只是從理論上分析、推導得出結論。而陳老師等通過實驗直接得出結論,使原來枯燥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我認為這對中學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是一種嘗試和突破。
5.對教材中現有實驗的改進。如天津市扶輪中學的梁天真老師的《鋁在氧氣中的燃燒》。高中化學第二冊原有實驗中“把薄鋁箔卷成筒狀,內部裹一紙片,點燃紙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這樣做有時紙片引燃不了薄鋁箔,為了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梁老師改進如下:先將濾紙剪成條狀后用水浸濕,然后在濾紙上沾滿鋁粉,最后把粘好鋁粉的濾紙在陽光下晾干,引燃粘好鋁粉的濾紙立即深入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濾紙上的鋁粉劇烈燃燒,火星飛濺,發出耀眼的白光;再如天津市靜海一中的張希彬、李東平老師的《用濾紙做半透膜滲析實驗》,他們首先是對半透膜本身加以改進,將膠水均勻涂布在玻璃片上,晾干揭下即可。其次他們對實驗裝置與程序加以改進,在半透膜兩面各放一張濾紙,在一張濾紙上滴加淀粉溶液,在另一張濾紙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片夾住,一分鐘后將兩張濾紙揭開,可以看到:滴加淀粉的濾紙變藍色,另一張不變色,證明:半透膜準許小分子(碘分子)通過,而拒絕高分子(淀粉分子)通過;再如上海市閔行中學張順鏕老師的《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改進》,由于原實驗反應劇烈,蒼白色火焰不便于觀察,張老師則用一個針管抽取一管氯氣,在氫氣燃燒的火焰內緩緩推出注射器中的氯氣,這樣可明顯地長時間觀察到火焰的蒼白色;還有重慶市巴蜀中學錢勝老師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實驗的改進》,原來實驗是用木炭粉,實驗現象有時不太明顯,錢老師把木炭粉改成了激光打印機用的墨粉(粉末極細,價格便宜),實驗現象變得非常明顯;另外,北京市密云縣教研中心任連俊老師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改進》,就是為了克服教材上的氯水見光分解實驗用時很長,一節課的時間根本無法看到明顯現象的缺點,而自制了一個強光光源,把盛裝氯水的平底燒瓶放到該光源上,反應變得非常迅速,幾分鐘即可完成此試驗,并且實驗現象明顯,分解后的氧氣檢驗科學合理;還有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中學的張艷萍、王崇慶老師的《石蠟蒸汽點燃改進》,教材中采用的是直接點火的方式,由于白煙(石蠟蒸汽與固體的混合態)容易散失,因此,點火時要求火柴離燭芯很近才能成功,這樣學生會認為是燭芯被點燃,說服力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張、王老師設計了一個螺旋銅絲圈,當蠟燭熄滅后,馬上在其上方罩上這個螺旋銅絲圈,白煙順著該圈上升,這時在圈的上方點燃白煙,現象明顯,說服力很強。
6.改進、創新最基本的實驗儀器。如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中學的王興中、王偉老師的《復式試管夾》,就是為了克服現有的試管夾一個只能夾一個試管的不足而發明的,他們發明制作的復式試管夾既能夾一個試管,同時又能夾兩個或三個粗細一樣或粗細不等的試管,這就為中學 化學某些對比實驗的演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7.課本實驗的延伸。如天津市楊村第二中學的任培文、楊士祥老師的《氫氣驗純后試管中余焰的檢驗》。氫氣驗純后試管內應有余焰,但是試管內的余焰卻很難觀察到,任、楊老師為了讓學生確信試管中有余焰,他們設計了如下操作:驗純后立即把試管口朝上、微傾斜浸沒在水槽中,水進入試管,氫氣被排出,在試管口則可以看到剩余氫氣繼續燃燒的火焰,現象特別明顯,該實驗贏得了在場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8.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如北京市牛欄山一中姜璐璐老師的《氯氣與乙炔反應的探究實驗》。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學生提出:“乙炔和氯氣發生什么樣的反應呢?”姜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是用兩個針筒分別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氣,針頭用膠管連接分別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動兩針管,當兩氣體在水面下相遇時,立即發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濃黑煙絮上升,反應原理為:C2H2+Cl2=2HCl+2C+Q;再如北京市昌平區南口學校谷永起老師的《用于演示臭氧的制取及其化學性質的簡易實驗裝置》。氧氣不能使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褪色,臭氧能使他們褪色嗎?谷老師自制了一個簡易臭氧發生器,讓氧氣通過該裝置,在放電的情況下使氧氣轉變成臭氧,再使生成的該氣體通過品紅溶液、碘化鉀淀粉溶液,溶液均褪色;還有四川省江油市第一中學的劉忠心老師的《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有學生問:“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迅速反應嗎?”劉老師設計了如下實驗:用一小團脫脂棉包上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迅速投到事先準備好的瓶底鋪滿一層細砂的二氧化碳集氣瓶中,再迅速蓋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時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燒起來,我認為此設計很成功,它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環保。
以上這些作品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有意義的,對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和創新是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對其他教師以后的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也是有一定啟示的。
我認為實驗改進、實驗創新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簡約性、安全性、環保性和創新性的原則。
教師實驗探究、實驗改進、實驗創新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不過,我認為,中學化學實驗改進、實驗創新不能只是教師的事,要把它變成學生的事,要通過教師積極引導,有計劃地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點我在河北保定滿城中學聽劉永勝老師的課時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劉永勝老師在講《硝酸》這節內容時,認為現行高中化學第二冊(人教版)中銅與稀硝酸的反應的演示實驗,存在反應器試管中的空氣無法除去,生成的NO馬上和試管中的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的NO2,使學生無法很清楚地觀察到無色的NO的問題,另外,NO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針對這一情況,劉老師組織了一次探究性的實驗教學活動,他把教材中的實驗裝置展示給學生,請學生自己分析此裝置有何不足,并讓學生設計改進的方案,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交流等過程,設計出了很多種方案,劉老師先讓學生小組研討,相互評判,再讓學生把他們小組選出的比較理想的方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師生共同分享創新的成果,最后師生綜合考慮共同選出了一套比較理想的設計方案。該過程中,通過學生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我認為這樣的探究性的實驗改進是值得提倡的。
摘要: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教學模式只能體現一定的教學思想,解決一類的教學實際問題。復習課是中學化學課堂中一類重要的課型,如何在復習課中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是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通過《中學化學創新學習研究與實驗》課題五年以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構建了中學化學復習課創新學習模式,該模式注重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將課堂教學程序分解為激發興趣、明確目標、分析類比和運用創新四個步驟,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形成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協作、自主構建知識網絡濃厚的創新學習氣氛,凸現了新課程改革理念,使課堂復習教學豐富多彩、高質高效。
關鍵詞:復習課 創新 學習模式
復習課,是中小學各學科重要的教學課型,這種課型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強知識的縱橫聯系,提升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好的復習方法,可使學生在認知和掌握知識水平上,產生質的飛躍。
復習課中的內容,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不少學生覺得什么都會,但應用起來卻不能得心應手,知識網絡化和可具體化水平較低。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時,采取簡單的知識重復和題海戰術的方法,知識點機械羅列、知識網包攬構建,則無益于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水平。
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復習課教學活動的組織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善于促進、啟發、引導和激勵學生,形成主動參與、積極協作、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的學習方式,千方百計地開發學生學習上的主動性,讓學生在理解中有創新、在舊知上有發展,在歸納知識中善于梳理和對比,在運用知識水平上得到完善和升華。這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學習的模式可表現為:
激發興趣: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激發興趣,興趣是創新學習的原動力。當學生對一個事物充滿興趣時,他的感覺會變得敏銳,想象會變得自由,思維會變得活躍,構成了自由創新的心境,學習就有了自覺性,主動性,創造力。不少教師的復習課常常是炒現飯,把知識要點重復一次,一點也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復習效果差,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創新學習方法的培養。因此,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獨出心裁,創設情境,根據那些和學生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但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在知識的結合點上巧妙設疑,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了解解決新的問題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入到復習的氛圍之中。如復習烴的衍生物知識時,可采用通過設計實驗的方式來證明乙酸、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強弱;復習電解質概念時,可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1)判斷新物質是否電解質?(2)氯化氫的四氯化碳溶液能否導電?(3)氯化鈉晶體不導電,晶體中是否存在離子?(4)氧化鈉、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導電,它們是否是電解質?靈活地設置不同的情境,在于持續不斷地激發學生認知沖突,養成學生分析、探索、猜想、體驗的習慣,把握問題的本質,培養創新思維。因此,創設情境要注意有趣性原則,如對一個知識點的復習,可向學生換角度提問,換形式(實驗、實例)呈現,換方式思考(一題多變)。
明確目標:教師應根據情境創設的氣氛和復習的內容,恰當的引入復習目標,復習目標一要抓住并列與相關的知識間的橫向聯系,進行橫向整合。二要抓住知識的上、下位關系,構建起按包攝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層次性知識結構來組織教學,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設計出難易程度、思維強度、思維容量、提出時機適中的高質量問題。對于實驗內容的復習,應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實驗中的規律,加強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明確專題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并能進行表述和記憶。簡明扼要的點撥,是使學生明確本堂課復習的知識目標、要求和復習的重點,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復習、小結,并用自己所總結的知識去解決目標所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類比:教師應根據本堂課設定的知識目標,開放學生的思維,及時點撥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歸納整理、分析類比,使零散知識條理化、網絡化、系統化。對于實驗的裝置、操作方法、原理都相似的實驗,如實驗室制氧氣和氨氣等,復習時應從反應原理入手,將反應裝置、試劑、條件、氣體的收集、驗滿、尾氣的處理等進行比較,讓學生辨別異同,對比歸納,發現和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與本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設計實驗的能力。化學中許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關,許多物質的結構、性質、制法也相似或相關,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在比較中區別出它們的個性,在歸納中提煉出它們的共性,這樣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會更準確、更全面。如氯氣和氯化氫、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氧化鈉和過氧化鈉、氧化劑和還原劑、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等等,它們有某種聯系,學習時容易混淆,只有加以比較才能準確掌握它們的特性。教師在學生自主提煉時,必須巡回輔導,收集學生信息,把握學生的疑點、難點、心理動態,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歸納得法或偶有所得時,要真心欣賞他們的獨特發現,注意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回放他們思維上的閃光點,提供每一個學生表現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做學生能力培養、思維發展的促進者。
運用創新:在夯實知識、方法內化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歸納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在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如在《堿金屬》一章中,當分析了鈉與水的反應后,提出將金屬鈉放入到硫酸銅溶液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在《原電池》一節中,討論了銅鋅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后,提出“形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是什么?讓舊知萌發“新意”,讓老題再生“新知”,將知識縱橫聯系,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遷移再加工,將原來死知識加工成規律性好、條理性強的活知識。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著重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特別要注意引導探索適合學生自己個性特色的學習方法,并能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將各類學習方法內化成自己的學習素質,以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運用創新能力的養成與學生能否自覺、主動、順利地進行“知識遷移”有著必然的聯系,運用創新能力愈強,學習效率愈高,學習方法也隨之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師生平等,民主和諧,才能造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因此,復習課的教學,并不是新瓶裝舊酒,只要注意方法同樣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復習課中,通過教師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學生疑、合作質疑、歸納釋疑、分析類比,融會貫通、運用創新,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進而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怎樣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化學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本人想在這里談幾點粗淺看法,與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學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學素質。
初中和高中化學教學大綱都明確要求: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教好學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兩個觀念需要更新:
其一,強調化學“雙基”教學,不只是為了升學需要,不只是為學生考進高一級學校進一步學習化學打好基礎,還要考慮到學生畢業后未能升學(事實上大多數學生是不能升學的),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化學基本知識和初步的化學科學素養;另外,“大綱”提出的“進一步學習”也不單指“升學”,還包括在實際工作需要時,以中學化學知識為基礎,對化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如自學或業余進修等。
其二,“大綱”在提出要重視“雙基”教學的要求之后,緊接著就強調化學“雙基”教學必須同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密切聯系,要使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重要應用。要“教育學生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等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中學是基礎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德、智、體等方面的素質基矗中學開設的課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課程,目的是要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厚的文化、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學化學教學必須改變那種以應考、升學為目的,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脫離實際的傾向。
將新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和即將投入實驗的新編高中化學教學大綱與過去的舊大綱相比較,我們會發現明顯的區別是:新大綱都一致強調:在化學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培養他們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說,化學教學的任務是,既要用化學基本知識武裝學生,也要使他們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發展。這些教學目的,是主張“分數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迫使學生埋頭于應考練習的“應試教育”所不能達到的。
二、設計好“教”與“學”的兩種過程,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 “應試教育”偏面強調灌輸,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教的過程,不重視學的過程。教師習慣于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講給學生聽,唯恐因某一點沒講到而造成考場上的失分。學生的學習被老師包辦代替,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功能,實施發展性教育行為。在課堂教學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主動地獲取知識。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現代教學論的根本觀點。
科學發展的基本過程是: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化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化學實驗的優勢,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問題,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參與;
第二步:觀察實驗(教師演示或學生親自動手),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第三步:啟發學生思考,把生動的直觀引向抽象思維;
第四步: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互啟發,得出結論;
第五步:組織課堂練習,達到學以致用。
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觀察、實驗、思維、自學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變只有必修課的單一模式和課堂教學的封閉格局,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成才渠道 “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設置單一的必修課程,只有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強調跟應考指揮棒對口接軌。教學視野封閉、狹隘。對全體學生不加區別的統一要求,忽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其結果是扭曲和束縛了人才發展;素質教育則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構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課程結構。重視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主張人才資源的多樣化、多層次。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形式,教好化學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同時,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相對寬松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保證。積極組織學有余力的學生參加選修課的學習,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觀、講座、興趣小組、社會調查、閱讀科普讀物等。使課內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全面發展教育與個性發展教育相結合,從多方面、多渠道開發學生潛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我們要努力學習黨和國家關于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學習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轉變教育
觀念,堅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質,振興中華為己任,在工作實踐中,逐步開創出一條新路。
一、利用化學史進行優良品質的教育
聰明在于積累,天才出自勤奮。英國化學家原子論的創史人道爾頓,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為治學的座右銘,自學成才。瑞典化學家舍勒原來是一個藥店的學徒工,由于他頑強的學習精神,刻苦鉆研,結果發現了許多氣體并合成了許多有機物。求真理,頑強不屈。如氟單質的制取,從1813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開始對氟進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國科學家莫瓦桑制得單質氟,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仆后繼,毫不退縮。嚴肅認真,敢于創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把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燒現象,徹底推翻了統治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而英國化學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測量氣體的密度時,發現由亞硝酸銨制得的氮氣和由空氣分離所得的氮氣密度不同,但是僅幾毫克的差別。別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們卻認真地分析研究,進一步地分離測量,最后發現了稀有氣體。
二、通過中外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度堅決,斷然拒絕,后率眾入川,籌建了川廠。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
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在二戰時期被迫離開被德國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于王水隱藏起來。后來納粹分子竄進玻爾的住宅,而那瓶溶有獎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戰爭結束后,玻爾又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諾貝爾獎章。重新鑄成的獎章顯得更加燦爛奪目,因為它凝聚著玻爾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艱辛努力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
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三、通過環境保護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漲,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國外,如英國的煙霧事件,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俁病等,都是由于工業“三廢”沒有有效處理造成的。在我國,每年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也相當大,而且有增無減。大部分城市出現酸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達數千次。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