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09:17: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建筑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中國哲學思想概述
儒家以仁、義、禮、智、信為其精髓,主旨是對于每一個面向社會的人,要求以禮儀、仁義以及一系列良好的品德來約束自己,以完善自身的標準來完善社會,使人能夠向天靠攏來獲得舒適自然的感受;而道家則是要求在完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之后,升華于社會,回歸到田林、山地等自然中去,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道互補的命脈由古到今一直貫穿于中國哲學史,實踐到每個人的身上的具體形式,則是人必須在社會中竭盡全力完成自身被賦予的社會責任之后回歸到大自然的環境中,達到無欲無求、名利不爭的“無為”狀態,也就是從“入世”到“出世”的轉變。這一點與佛教最后達到的“涅盤”狀態非常像,也是不執著、不貪欲,但是佛家達到了這個狀態之后還需要回到社會中去,并盡可能地完善更多的人群來繼續修行,并且佛教自魏晉傳入之后才逐漸漢化,究其根本也是外來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同儒家、道家一同發展的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其他流派。法家要求以規范或法律來治理國家,墨家以嚴格的紀律和組織來武裝自身,而陰陽家發展到后期與天文、占卜、五行等方術相關,具有了宗教迷信的性質而不能在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因此,儒、道兩家從眾多的學術流派中脫穎而出而成為中國社會中主導的哲學思想。
二、中國古代建筑設計概述
(一)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發展
大約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國,在長江流域的多水地區就有干闌式建筑,干闌是獨立的底層架空結構,底下架空的一層用來蓄養牲畜,人居住在上面而能夠有效隔潮并且能防御野獸的侵襲;秦漢初期樓閣建筑的興起,促使斗拱結構發展;北魏佛教傳入,建筑明顯受其影響并開始大量興建寺廟、開鑿石窟;轉入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唐代建筑氣魄宏偉,開明之中又見嚴整;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敞肩拱橋——趙州橋。北宋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木構架結構,總結出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營造法式》。
(二)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特點
1.木構架結構
中國古代建筑在結構上創造出了獨特的木結構形式,木構架結構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典型的結構,主要有疊梁式和穿斗式兩種。木構架結構在屋頂與頂梁的交接處運用了一種特殊的構件——斗拱,其將屋面的承重由橫梁過渡到立柱上,造型美觀大方。
2.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中經常采用華表、牌坊、銅獅等依附性建筑來襯托主體建筑的氛圍,達到所謂主次分明、相依相襯的整體效果。
3.封建宗法禮制的設計
中國古代許多宮廷皇室建筑的組群被均衡分布在了中軸線上,封建社會中的均衡分布、規矩方圓被牢牢限定在了建筑組群中,等級制度相當森嚴。
4.庭院式的組合布局
中國古代建筑往往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體,其通過主體建筑、輔助建筑、花草、山木、雕塑、河池等一系列的藝術景觀將各個建筑物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建筑、生態、環境、藝術為一體的建筑綜合體。
三、中國哲學思想在古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仁、義、禮、智、信的儒家精髓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禮制的運用,“禮”作為日常生活中君子自律的修身規范,被運用到建筑物中則是規矩、均衡、定制的體現。作為皇室宮廷的代表建筑,故宮將封建等級制度的劃分發展到極致。故宮的主體和輔助型建筑都被安置在了中軸線上,宮城內外四四方方的布局使主體、輔助性建筑分布鮮明,前三殿與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為重要建筑,在穿過前三殿的主要空間之后,又在太和殿布置了一些庭院以強調前朝的尊嚴。而在空間氣氛的處理上,由大清門、天安門和午門形成三處渲染氛圍的高潮,大清門和天安門是一段,天安門和午門又為一段,在穿過午門以后,繞過金水河才到太和殿,經過一重又一重的空間渲染,使人們在進入大殿之前就感到嚴肅的氣氛。此外,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組群也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禮教制度,四合院的大門均不設在中軸線上,路北住宅的大門開在東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門開在西北角上。大院分前院和后院,以院墻隔開,墻文化是古代建筑中內外隔絕的最好例證。分隔內外院的門設在中軸線上,前院招呼賓客,后院為主人房,賓客不得入內。正房置在中軸線上,一般為長輩居住,廂房在左右兩邊對峙分布,為晚輩居住,前后院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尊卑有致,這種根據封建宗法禮制和等級觀念分布的主次順序、內外有別在住房上相當講究。
儒家禮制在建筑中的嚴格規整、均衡分布使封建等級制度的觀念深入人心,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等級森嚴的建筑中生活與居住,不免會感到乏味倦怠,并且文人“入世”后的悲憤不平與無奈妥協又使其靈魂不由自主地要求解脫放松,于是便有了退隱山林的私家園林,文人們在那里暢談歡笑,將自己淡泊豁達的情懷寄托到山水之中。
蘇州園林是這一思想的典型例子。其中最為出名的滄浪亭,在其園門外,有一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園中,此乃是古代園林專注《園冶》中“借景”的方法。其余的園林設計包括山、石、池等都模仿自然,以達到《園冶》里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這里,道家的思想尤為可見,在經過規范禮制的社會生活之后逐漸升華自身,修行自己的靈魂,形成“天與人”的結合,將人工雕琢嫁接到自然恩賜上,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結語
儒道互補的中國哲學思想使古代的優秀歷史建筑傳承至今、經久不衰,反觀當今的一些新建筑,頻繁地采用新技術與新材料,將形式的運用作為設計的代名詞,這些建筑以夸張新穎的造型與技術獲得了世人的關注,其“為形式而形式”的設計觀念頗符合消費社會的價值需求。但建筑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載,只有將設計與文化的概念巧妙地結合到具體設計物之中,才能實現建筑設計的實質內涵。
當前,高層建筑外部造型設計多以追求新奇造型為目標。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從宏觀的城市環境到微觀的建筑細部角度加以分析,認為在參考人的尺度下,高層建筑設計外部形象的設計,主要處理好五種尺度關系,并試探地提出一些設計指導原則。
當前,我國的高層建筑外部造型設計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為目標,每棟高層都想表現自己,突出自我,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整個城市顯得紛繁無序、生硬,建筑個體外部 體量失衡,缺乏親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認真仔細推敲,因此,對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義一下尺度,所謂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間范圍內,建筑的整體及各構成要素使人產生的感覺,是建筑物的整體或局部給人的大小印象與其真實大小之間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建筑形體的長度、寬度、整體與城市、整體與整體、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對行為主體人產生的心理影響。講到尺度時應注意它與尺寸之間的區別,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實尺寸,而是表達一種關系及其給人的感覺,尺寸是用度量單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對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構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尺度使高層建筑顯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則使高層建筑顯得龐大或輕飄,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見,尺度在高層建筑設計中處于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
高層建筑設計中尺度的確難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據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斷,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層建筑物的體量巨大,遠遠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層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許多要素不是單純根據功能這一方面的因素來決定它們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門,本來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門出于別的考慮設計得很高,這些都會給辨認尺度帶來困難。
高層建筑設計時,不能只單單重視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創造,而應以人的尺度為參考系數,充分考慮人觀察視點、視距、視角,和高層建筑使用親近度,從宏觀的城市環境到微觀的材 料質感的設計都要創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分為五種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
1、高層建筑設計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層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機組成部分,因其體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點,對城市產生重大的影響。從對城市整體影響的角度來看,表現在高層建筑對城市天際輪廓線的影響,城市的天際輪廓線有實、虛之分,實的天際線即是建筑物的輪廓,虛的天際線是建筑物頂部之間連接的光滑曲線,高層建筑在城市天際線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際輪廓線從一個城市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也是一座城市給一個進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層建筑尺度的確定應與整個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脫離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獨尊,不利于優美、良好天際線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高層建筑對城市局部或部分產生的影響,是指從市內比較開闊的地方,如:廣場、干道、開放的水系和綠地所看到的天際線,也直接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際輪廓線不僅影響人從城市外圍所看的景觀,也直接影響到市內居民的生活與視覺觀賞。
高層建筑對城市各構成要素也產生重大的影響,高層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確定,也應充分地考慮該城市尺度、傳統文化,不當的尺度會對城市產生不良的影響,改變了城市傳統的歷史文化,也改變了原來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有機協調的比例關系,如:上海市,黃浦江可謂是城市一條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寬大、雄壯的氣勢。但由于東方明珠塔的建成,又過于靠近黃浦江,其他高層建筑也跟著靠近黃浦江建設,使黃浦江的尺度感變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壯,而改變了老上海的歷史與文化,從這一角度講,東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體尺度
整體尺度是指高層建筑各構成部分,如:裙房、主體和頂部等主要體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給人的感覺。整體尺度是設計師十分注重的,關于建筑的整體尺度的均衡理論有許多種,但都 強調整體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對一棟建筑物時,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該棟建筑物的秩序或規律,如果得到這一點,就會認為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這一點,人對 該建筑物的感知就會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混亂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體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設計時要注意下面的兩點: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協調
高層建筑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裙房、主體和頂部,也有些建筑在設計中加入了活躍元,以使整棟建筑造型生動活躍起來。一個造型美的高層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處理了這幾個部 分之間的尺度關系,而這三個部分尺度的確定,應有一個統一的尺度參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層或幾層的高度作為參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參考系都不同,這樣易使整個建筑含糊 、難以把握。
1.2.2高層建筑中各部分細部尺度應有層次性
高層建筑各部分細部尺度的劃分是建立在整體尺度的基礎上的,各個主要部分應有更細的劃分,尺度具有等級性,才能使各個部分造型構成豐富。尺度等級最高部分為高層建筑的某一整個部分(裙房、主體和頂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層高、開間的尺寸、窗戶、陽臺等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尺寸,使人們觀察該建筑時很容易把握該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 等級之間還有1~2個尺度等級,也不易過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復雜而難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街道行人的視覺影響。這是人對高層建筑近距離的感知,也是高層建筑設計中重要的一環。臨近街道的高層建筑部分的尺度確定,主要考慮到街道行人的舒適度,高層建筑主體因為尺度過大,易向后退,使底層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減少了高層建筑對街道的壓迫感。
為了保持街道空間及視覺的連續性,高層建筑臨街面應與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應。如:在新加坡老區和改建后的一條干道的兩側,為了不致造成新區高層和老區低層截然分開,沿新區一側作了和老區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層稍后退,形態效果良好的對話關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層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給人的感覺。這部分經常為使用者所接觸,也易被人們仔細觀察,也是人們對建筑直接感觸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設計應以人的 尺度為參考系,不宜過大或過小,過大易使建筑缺少親近性,過小則減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猶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處理中,應特別注意建筑底層及入口的柱子、墻面的尺度劃分,檐口、門、窗及裝飾的處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幾個部分更細。對入口部分及建筑周邊空間加以限定,創造 一個由街道到建筑的過渡緩沖的空間,使人的心理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如:上海圖書館門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館的人有一個過渡區,這樣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親人性。
1.5細部尺度
細部尺度是指高層建筑更細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質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們喜歡觸摸,有的事物我們不喜歡觸摸——我們通過說“美妙”或“可怕”來對這些事物做出反應 ,形成人的視覺質感,建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不同材料的質感,來塑造建筑物,吸引人們親手去觸摸或至少取得同我們的眼睛親近感,或者換言之,通過質感產生一種視 覺上優美的感覺。勒。柯布西埃在拉托爾提建造的修道院是運用或者確切地說是留下大自然 “印下”的質感的優秀典范,這里的質感,也就是用斜撐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紋。
2、高層建筑外部尺度設計的原則
2.1建筑與城市環境在尺度上的統一
注意高層建筑布置對城市輪廓線的影響,因為在城市輪廓線的組織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別是高層建筑,因而它的布置應遵行有機統一的原則進行
布置:
(1)高層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為避免其相互干擾,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雖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間距適當,組成有關的構圖。也可以單棟高層建筑布置在道路轉彎處,以豐富行人的視覺觀賞。
(2)若高層建筑彼此間毫無關系,隨處隨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則不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諧整體。
(3)高層建筑的頂部不應雷同或減少雷同,因為這 會極大影響輪廓線的優美感。
2.2同一高層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層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設計中要遵守尺度的統一性,不能把幾種尺度混淆使用,才能 保證高層建筑物與城市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局部與局部之間及與人之間保持良好的有機統一。
2.3高層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須有可識別性
高層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體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臺階、柱子、樓梯等來表示建筑物的體量。任意放大或縮小這些習慣的認知尺度部件就會 造成錯覺,效果就不好。但有時往往要利用這種錯覺來求得特殊的效果。
3、結語
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影響因素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高層建筑中充分地把握 各種尺度,結合人的尺度,滿足人的使用、觀賞的要求,必定能創造出優美的高層建筑外部造型。
1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的幾個關鍵為:
1.1總平面設計水利建筑總平面設計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體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設施的總平面布局,主體建筑物一般包括閘、壩、泵站等,配套設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綠化、活動場地等。以泵站為例進行總平面設計,泵站樞紐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電房、辦公樓以及職工宿舍、食堂、車庫、鍋爐房、大門傳達室等附屬建筑。過去的總體設計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圖,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環境總體規劃設計的傳統設計模式,這樣缺少了對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對環境的規劃,總圖往往有大片位置無設計內容,對這一大片空白區建設單位對其的使用和建設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無序性。我們調整了過去老的設計模式,詳細規劃和建筑環境設計環節,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邊緣或離城市較遠,常與風景區結合等特點,水利建筑的總平面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區布局合理,內部交通流線簡潔、順暢、有序,建筑物之間聯系方便,減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間的交叉干擾,而且應注重環境設計,考慮設計綠化、休息空間.職工體育運動場地等,豐富整體空間造型。同時各個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種布置方式,各有其優點,具體采用哪一種布置方式,則應因地制宜,根據具體環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強調環境。
1.2建筑平面設計同總平面設計類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設計程序首先是由水工專業、水機專業、電氣專業等提出專業設備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專業和建筑專業共同確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專業主要把握建筑在總圖布置中與交通的關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內部交通關系等方面是否滿足規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時建筑設計人員應積極發揮主動性,考慮建筑空間的有效使用和綜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點,其結構的布局是按水工設計規范,滿足水力條件和機泵設備安裝的要求,在與建筑專業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討,才能相互協調。幾年來,從多項工程的設計中我們體會到,水工結構與建筑藝術的配合過程,是一種磨合和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水工設計不僅為水利建筑藝術化創作設計提供了技術保障,更是為營造新型的景觀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水工與建筑設計巧妙結合,可達到減少投資,優化設計,美化環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藝術創作設計,樹立創新意識,對設計思想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才能創造出一流品質的現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設計建筑造型的設計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獷豪放,不拘一格,或溫文爾雅,小家碧玉;或強調現代高科技韻味,或注重歷史文脈,運用符號、象征等手法表現一種文化底蘊。總之一幢或一組建筑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應與它所處的具體環境相協調,而不是靠在設計時憑空想象,或單純為追隨某種所謂“時尚”而臆造出來的東西。同時,即便是在一個整體環境下的一組建筑之間,由于體量的不同,各個建筑物也存在著性格上的個體差異,而這種差異是存在于統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為簡單的矩型,高度較高,體量較大,這是它的體量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性格就是大度豪邁。對于這類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樣有什么大的形體上的組合、對比關系,設計中要注意“粗中有細”,盡量利用其本身大的體量,通過開窗方式、墻面與柱子關系的進退等手法豐富其細部,以使其看起來不那么單調。如泵房配電房毗鄰設計,還可利用與其靠在一起的配電房,使泵房體量作為形體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電房一并考慮,以取得形體對比較豐富的組合效果。
對于像啟閉機房加兩側橋頭堡類的建筑,由于機房本身一般長度較長,有時可達到幾百米,設計中應充分運用“韻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為一個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節奏、韻律的線性體量。橋頭堡作為端部的收尾,則形成類似交響曲尾部的高潮,較高的體量同時成為整個工程的標志性建筑,達到令人過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體的風格是采用現代風格還是仿古甚至所謂歐陸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設單位喜好的影響,更主要的則是建筑設計師要根據當地的地理、人文環境設計出因時、因地,與環境相宜的建筑。
總之,建筑風格的確定,事關整個水利工程外觀表現成敗的關鍵,所以提倡建筑師在設計之前一定要到現場實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實際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顏色和質感取決于所用材料,同時也同建筑的造型設計息息相關。由于水工建筑多處在野外.所以抗風性和耐臟性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抗風性主要表現在所選門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風荷載.耐臟性問題則要求在建筑表面裝飾材料的選材上,盡量選用耐臟性較好,不易積土,耐于水沖刷的材料,如飾面磚、石材、優質外墻漆、鋁塑板等。另外為表現水利建筑的特點,在顏色的運用上常用藍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論,有時暖色系的運用,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新晨
2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緊緊依托大自然,許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間。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運行,年運行時間長的幾個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幾天,有諸多有利條件結合水利工程進行建筑藝術化創作設計。我們應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優勢和秀美的水體環境,通過建筑藝術化創作設計等手段,將單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設計向多功能的環境景觀化水利工程設計轉化,形成集水利工程與觀光、游覽于一體的水利觀光景區。
發展多功能環境水利工程建設,創造豐富的水利環境景觀,讓環境創造價值,實現水土資源的再開發與利用,使之成為都市外花園式的水利觀光區,從而吸引社會消費,形成水利工程結合景觀建設,帶動水利經濟的發展,促進水利的良性循環,推動水利事業進一步向前發展,這將不失為一條水利建筑事業面向社會、走向市場的發展之路。例如我們院做的江寧趙村水庫工程,現在已成為著名的橫山湖風景區,在發揮水利功能的同時,形成了優良的風景,是假日休閑的好去處,水庫管理處完全實現了以庫養庫的目標。結合工程水利,加強建筑藝術創作設計,發展景觀水利的設想,對于水利建筑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將成為水利建筑業的發展目標。
簡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對工作、生活環境要求的提高,人們對給排水工程的設計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進的工藝流程,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水,還需要整個廠區有一個整潔優美的環境和賞心悅目的建筑形態。這就必須對給排水工程的原有設計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個較大的改變,應把設計的全過程看成是一個持續發展的、不斷開放的、經常變化的動態體系,以確保設計出一個優秀工程來。
關鍵字:給排水工程 建筑設計
一、問題的由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對工作環境、生活質量,特別是對美的追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原有的一套設計習慣。并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求對以前不受建筑設計重視的給排水工程的設計來一個較大的改革,以適應日趨變化的業主市場。
長期以來,給排水工程設計采用的是一種封閉靜止的方法,就工藝而工藝,就生產而生產,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單一的一種功能,沒有綜合地考慮各種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終結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滿足業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滿足日趨重要的環境要求。
近年來給排水工程設計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必須在設計的觀念上要有一個較大的革新,或者說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才能真正確保給排水工程的設計質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統一。良好的功能可為生產和管理人員創造舒適安全和整潔優美的環境,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種功能,這種功能不光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水廠建筑的特點:一是工業建筑范疇,但不能忽略其美觀;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單調均一分散、變化不大;三是構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現在體量悶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廠區平面顯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處理廠氣味重而難聞;五是為使水廠的環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積的綠化。因此,水廠的建筑設計的意義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藝(這是很重要的),如何畫出一張美麗的圖畫,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標能得以實現,完美的構思能得以表達,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兌現,以及優雅的環境能得以體現。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水廠的建筑設計首先應該在確實掌握豐富的信息、詳實的資料的條件下,在加強內部工種聯系的前提下,在正確的設計原則指導下和正確的方式組織下,有步驟、有計劃地應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去加以制訂(其中還要特別重視國外的各種先進經驗)。我們不能把設計的全過程看成是一個封閉———自立門戶的模式;單一———就事論事的模式,穩定———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應該看成是一個持續發展的、不斷開放的、經常變化的動態體系,才能確保設計出一個完美的優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幾個因素
1 工藝流程的要求
給水處理廠即一般常稱的自來水廠。由于原水水質不同,工藝流程有各種組合,但它的基本工藝為混合、絮凝、沉淀、過濾和消毒。在城市水廠中,基本流程為原水一級泵房加藥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濾池消毒清水池二級泵房用戶。水廠內的主體處理構筑物中沉淀池、濾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當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時,其池長達100余m,在水廠中會形成單調冗長的池體,都需加以仔細設計。
大多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流程一般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經格柵沉砂初沉曝氣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體是感潮水體,有時亦會在處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決高潮時污水廠的出水問題。
對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區興建的污水廠,為了解決構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構筑物的高度為控制,而將進水泵站以后的構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這樣就必須對這種沉悶不堪的大體量砼面作建筑處理,同時也必須對池間聯系的狹小的通道走廊作恰當的建筑處理,否則作為一個整體環境來講是極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們所接受。
2 總體規劃的要求
總體規劃非常重要,它是設計的靈魂。在規劃時首先要有一個總體布局的構思,其中應包括:工藝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廣場的適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區,其中包括辦公、科研、試驗、管理、會議室、食堂、廚房等內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區合理、簡捷、便利、經濟的原則;②風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則;③構圖優美、對比均衡、空間流通的原則等,根據工藝流程的要求,結合廠址的自然條件及環境條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質條件、廠外道路系統、綠化條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來進行總體規劃。在總體規劃中必須注意要創造良好的日照、空氣和通風條件,還要盡量避免噪聲的干擾,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綠化,把生態環境放在首位統一規劃(特別是廠前區),然后將建筑物(或構筑物)布置在經過深思熟慮的綠化等環境中。在綠化設施中須充分考慮到生態綠化和景觀綠化的有機結合,并多種植些可以釋放有益氣體和減少塵埃的樹種,以改善廠區環境,減少空氣污染,提高廠區的明潔度。
同時,建筑物(構筑物)的設計原則還必須在立足于“環境、空間、形式”三者統一的原則基礎上,使群體形象和個體形象都能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含蓄和諧調,并通過曲直、高低、虛實、明暗、黑白、凹凸、方圓、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設計手法的運用充分體現出工藝工程設計的新境界。
3 傳統觀念的改革
傳統是指技術上、文化上歷史的凝聚、沉淀和積累,它是人們長期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固有的客觀存在。它之所以能長期繼承,經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種固有的心理態勢,就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尋味的余韻,因此它往往極易被人們長久地、習慣地循套,自然地襲用,即使有時會出現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對成功來說總往往可加以原諒,或者最后說總的還是成功的。我們如果辯證地看,則可以這樣說,在繼承傳統之余必須要有充分的創新,即從“現實的需要出發對傳統作轉變的工作”。如果工藝總是老一套形式,形式總是老面孔,色彩總是陳調重彈,即使在功能上還可以過得去,能滿足業主的一般要求,但從社會發展來看,從兩個文明來看,無論如何在組織形式上、在事先指導上、在各專業的協調、在通氣上都應該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舊。在工藝上必須要創新、要提高、要有些新東西。在選型、色彩上必須要美觀、要有所升華,否則就不能使業主感到非常滿意,不能心情舒暢。為此可以說挑戰創新是必須的,是絕對的,沒有創新就會暮氣沉沉沒有生氣,就不能前進。
4 防止專業之間的各行其是
長期以來,給排水工程的習慣做法是工藝一馬當先,先提出設想,后再遞交給其它各工種,盡管各工種可以回提條件給工藝,但由于已成習慣,且因為各專業對工程總的概念認識不足而未能充分進行必要
的商榷了解,互相質疑,因此就提不出內在的、關鍵的問題,致使矛盾隱蔽得不到圓滿的解決,有時還會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尷尬局面,導致項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達不到最理想的質量。
從管理科學上來說事先指導,預先協商,不把問題的解決拖到最后,這是最科學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個專業的設計,一味地關在工作室里,并且總是閉門苦思(即沒有和其它有關專業認真商量研究),就只會把這些設計(即使是本專業中最優秀的設想)從一個社會現象變成了一個孤零零的個體,并且將這個專業完全裹入到“絕對正確”之中而一絲也動彈不得,其結果必然是感覺遲鈍且視感平平,最后遠不能滿足業主的總要求。因此,在整體設計中要非常重視事先的協調,重視事先的各有關專業的參與協商,并且必須認識到這不光是一個單一的項目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優劣的關鍵必然是組成這個組織內的各有關要素的綜合,而決不是一個主導專業的所為(當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決不能允許各專業各行其是,或者說是過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體相融性。只有通過組織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設計安排,我們才能把一個初看好像支離破碎、意見分岐、沒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亂的印象,變成一幅詩意盎然、變化有序、排列恰當、構圖完美的圖畫。
5 建筑設計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建筑設計(特別是工業建筑)在思想上趨于封閉狹隘,在形式上趨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趨于灰暗、單調,總之建筑在如何體現滿足人類的舒適和精神要求這方面考慮得太少了,更談不上在美觀的構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單純地理解為單一的功能性構筑物,僅為滿足生產而已,別無它求,諸如環境、空間、選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無關緊要也無須多考慮。
因此在工業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沒有什么發言權,最后造成廠區建筑不美觀,品味不高,大家不滿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進的工藝、能生產出較好的社會需要的產品,人們的追求向更高層次發展,更需要有一個包括優美的環境,良好的工作條件在內的賞心悅目的舒適的氛圍,更需要防止和減少工業建筑常有的廢水廢氣對周邊環境的污染。這就需要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的建筑設計,對污染進行充分有效的處理,保證有清晰的水質和潔凈的空氣。建筑設計雖然不像工藝設計那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從全局、長遠的效應來看,其對提高生產效率、保障職工的身體健康、社會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給排水工程中建筑設計這個概念有一個新的認識,它必須是全面的、綜合的、整體效應的結果并必須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貫徹始終。設計實踐告訴我們應該有一個懂總圖的設計師來進行總的牽頭、控制和協調,平衡各專業,取其所長限其所短來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我們暫且稱此設計師為總協調建筑師吧。在建筑設計全過程中,總協調建筑師要始終以能形成最佳環境景觀的觀念為依據,充分考慮到工藝流程的最先進、最便捷,結構布局的最經濟、最合理,不斷地向各有關專業的負責人就當地環境景觀的形成進行有方向性的引導,并不時向他們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種狀態建議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構想,以達到最廣泛的共識,統一的行動。
為了對全局進行有效的控制,總協調師還要根據其對環境景觀形成的基本觀念預先策劃制定各項設計細則,它將作為整體設計的原則引導各個單體在循序漸進中得以貫徹、實現、完善,起到啟發創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對各單體專業自由構想的束縛,以細則為依據進行整個設計運作的協調,在各專業之間按照具體的變化情況就整體和單體銜接部分之間進行柔和的調整,使之達到統一。
此外,總協調師還要在尊重各專業特點的前提下,為實現全局的一種“緩和寬松的秩序”而進行工作,也就是說總的協調是指制約的開放性,或者說是在整體觀上充分保持單體設計(專業設計)者的自立性,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點,把所謂的束縛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最后達到辯證的統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長處,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綜合效應。
建筑物的設計處理大體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 公共建筑(1)總平面要結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構圖優美,比例勻稱,并注意韻律。(2)功能相近者盡量合并,減少地面分散的構筑群,要做到大中見小、見透。(3)要處理好內外部空間,做到寬松、明亮、空透、輕靈。(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過于平直、呆板,可適當組織上下、左右、高低參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暢、舒適。(5)色彩上可區別于廠區建筑,但又不能太過于突出,必須符合統一中求變化的大原則,即在和諧中求局部的突變和醒目。(6)屋頂的處理可以在平屋頂的基礎上適當配以小斜頂,或局部注以建筑符號起到全區的點綴、裝飾之用。
2 生產性建筑(1)合并同類型相近功能的設施,多占天,少占地。(2)平面要簡樸,要注意構圖均衡,立面處理不宜運用過細的線條,要突出塊形,要有厚實感。要注意虛實對比,高低有序,前后層次,交錯合理。窗子形式可作為一種圖案,多求變化。(3)要注意細部設計,任何一種粗心大意、不拘小節都會給整個建筑帶來敗筆。特別要注意室內的線路,管道、孔洞都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一般不暴露在外。(4)色彩處理宜平淡整潔為主,另配局部點綴,其鮮明程度要次于廠前區建筑的色彩處理。(5)要考慮到建筑物的連接體處理,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過渡,進行超常規的處理,并顧及相互的空間和環境。(6)屋頂的處理可略同廠前區建筑。
結束語綜上所述,給排水工程的建筑設計是一門多學科又“色、香、味”俱全的特殊工程,牽涉到的因素方方面面,千頭萬緒。本文因涉及到的面較廣,工藝流程也較復雜,目前還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由于這方面的理論較缺乏,實踐不夠,因此肯定會有許多不足,但不管怎樣只是想通過本文能對水廠(污水廠)的建筑設計全過程引起重視,作為提高水廠(污水廠)整體設計質量的一種嘗試、探討。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建筑中自然通風技術的作用原理,指出了自然通風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進而論證了在建筑設計中如何實現自然通風,提出自然通風這項傳統的技術要與建筑所處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特征相適應,并輔以實例分析了自然通風與地域氣候的完美結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設計中對自然通風傳統適宜技術的重視。
[關鍵詞] 自然通風 機理 效益 地域建筑 設計
長久以來,自然通風做為一項傳統的建筑防熱技術,在世界各地的傳統民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濕熱地區,人們看到的傳統民居往往有這樣的外表:建筑都有開闊的窗戶;采用輕便的墻體;深遠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頂棚并且設置有通風口;建筑往往架空,以避開地面的潮氣和熱氣,采集更多的涼風——這樣形象的背后,隱藏著勞動人民對利用自然通風技術的樸素觀念。自然通風是一種具有很大潛力的通風方式,是人類歷史上長期賴以調節室內環境的原始手段。
空調的產生,使人們可以主動地控制居住環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樣被動地適應自然;空調的大量使用,使人們漸漸淡化了對自然通風的應用。而在空調技術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節約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的雙重壓力下,全球的科學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然通風這一傳統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風這種傳統建筑生態技術重新引回現代建筑中,有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意義。
1.自然通風的理論機理
通常意義上的自然通風指的是通過有目的的開口,產生空氣流動。這種流動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壓力分布和不同開口特點的影響。壓力分布是動力,而各開口的特點則決定了流動阻力。就自然通風而言,建筑物內空氣運動主要有兩個原因:風壓以及室內外空氣密度差。這兩種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1風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
風的形成是由于大氣中的壓力差。如果風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礙物,如樹和建筑物,就會產生能量的轉換。動壓力轉變為靜壓力,于是迎風面上產生正壓(約為風速動壓力的0.5-0.8倍),而背風面上產生負壓(約為風速動壓力的0.3—0.4倍)。由于經過建筑物而出現的壓力差促使空氣從迎風面的窗縫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內,而室內空氣則從背風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換氣的風壓自然通風。某一建筑物周圍風壓與該建筑的幾何形狀、建筑相對于風向的方位、風速和建筑周圍的自然地形有關。
1.2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
熱壓是室內外空氣的溫度差引起的,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由于溫度差的存在,室內外密度差產生,沿著建筑物墻面的垂直方向出現壓力梯度。如果室內溫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將會有較高的壓力,而下部存在較低的壓力。當這些位置存在孔口時,空氣通過較低的開口進入,從上部流出。如果,室內溫度低于室外溫度,氣流方向相反。熱壓的大小取決于兩個開口處的高度差和室內外的空氣密度差。而在實際中,建筑師們多采用煙囪、通風塔、天井中庭等形式,為自然通風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條件,使得建筑物能夠具有良好的通風效果。
1.3風壓和熱壓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風
在實際建筑中的自然通風是風壓和熱壓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強有弱。由于風壓受到天氣、室外風向、建筑物形狀、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風壓與熱壓共同作用時并不是簡單的線性疊加。因此建筑師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使風壓和熱壓作用相互補充,密切配合使用,實現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風。
1.4機械輔助式自然通風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風路徑較長,流動阻力較大,,單純依靠自然風壓與熱壓往往不足以實現自然通風。而對于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風還會將室外污濁的空氣和噪聲帶入室內,不利于人體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常常采用一種機械輔助式的自然通風系統。該系統有一套完整的空氣循環通道,輔以符合生態思想的空氣處理手段(如土壤預冷、預熱、深井水換熱等),并借助一定的機械方式加速室內通風。
2.采用自然通風的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自然通風是當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項改革建筑熱環境、節約空調能耗的技術,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調制冷系統。而這一取代過程有兩點至關重要的意義:一是實現有效被動式制冷,當室外空氣溫濕度較低時自然通風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帶走潮濕氣體,達到人體熱舒適,即使室外空氣溫濕度超過舒適區,需要消耗能源進行降溫降濕處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風輸送處理后的新風,而省去風機能耗,且無噪聲。這有利于減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鮮、清潔的自然空氣(新風),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內空氣品質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風。空調所造成的恒溫環境也使得人體抵抗力下降,引發各種“空調病”。而自然通風可以排除室內污濁的空氣,同時還有利于滿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3.建筑設計中自然通風的實現及實例分析
傳統建筑對自然通風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方法,而在我們現代的建筑設計中積極地考慮自然通風,并注意與地域建筑的有效結合,對于自然通風的合理利用、節約能源具有現實意義。
3.1建筑體型與建筑群的布局的設計
建筑群的布局對自然通風的影響效果很大。考慮單體建筑得熱與防止太陽過度輻射的同時,應該盡量使建筑的法線與夏季主導風向一致;然而對于建筑群體,若風沿著法線吹向建筑,會在背風面形成很大的漩渦區,對后排建筑的通風不利。在建筑設計中要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利弊,根據風向投射角(風向與房屋外墻面法線的夾角)對室內風速的影響來決定合理的建筑間距,同時也可以結合建筑群體布局的改變以達到縮小間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對后幢建筑通風的影響,因此在單體設計中還應該結合總體的情況對建筑的體型,包括高度、進深、面寬乃至形狀等實行一定的控制。
3.2維護結構開口的設計
建筑物開口的優化配置以及開口的尺寸、窗戶的型式和開啟方式,窗墻面積比等的合理設計,直接影響著建筑物內部的空氣流動以及通風效果。根據測定,當開口寬度為開間寬度的1/3~2/3時,開口大小為地板總面積的15%-25%時,通風效果最佳。開口的相對位置對氣流路線起著決定作用。進風口與出風口宜相對錯開布置,這樣可以使氣流在室內改變方向,使室內氣流更均勻,通風效果更好。
3.3注重“穿堂風”的組織
“穿堂風”是自然通風中效果最好的方式。所謂“穿堂風”是指風從建筑迎風面的進風口吹人室內,穿過房間,從背風面的出風口流出。顯然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的風壓差越大,房屋內部空氣流動阻力越小,通風越流暢。此時房屋在通風方向的進深不能太大,否則就會通風不暢。
3.4在建筑設計中形成豎井空間,來加速氣流流動,實現自然通風。
在建筑設計中豎井空間主要形式有:
(1)純開放空間——目前,大量的建筑中設計有中庭,主要是平面過大的建筑出于采光的考慮。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我們可利用建筑中庭內的熱壓形成自然通風。由福斯特主持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就是一個利用中庭進行自然通風的成功案例。在這一案例中,設計者利用計算機模擬和風洞試驗,對60層高的中庭空間的通風進行分析研究。為了避免中庭內部過大的紊流,每12層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各自利用熱壓實現自然通風,取得良好的效果。
(2)“煙囪”空間,又叫風塔——由垂直豎井和幾個風口組成,在房間的排風口末端安裝太陽能空氣加熱器以對從風塔頂部進入的空氣產生抽吸作用。該系統
類似于風管供風系統。風塔由垂直豎井和風斗組成。在通風不暢的地區,可以利用高出屋面的風斗,把上部的氣流引入建筑內部,來加速建筑內部的空氣流通。風斗的開口應該朝向主導風向。在主導風向不固定的地區,則可以設計多個朝向的風斗,或者設計成可以隨風向轉動。例如在英國貝丁頓零能耗發展項目中,設計了可以隨風向轉動的風斗,配合其他措施,利用自然風壓實現了建筑內部的通風。
3.5屋頂的自然通風
通風隔熱屋面通常有以下兩種方式:1)在結構層上部設置架空隔熱層。這種做法把通風層設置在屋面結構層上,利用中間的空氣間層帶走熱量,達到屋面降溫的目的,另外架空板還保護了屋面防水層。2)利用坡屋頂自身結構,在結構層中間設置通風隔熱層,也可得到較好的隔熱效果。
b.被動式自然通風實施效果一
c.被動式自然通風實施效果二
a.自然通風原理示意
在云南省永仁縣異地扶貧搬遷規劃設計實施工程中,多數是從冬季較寒冷的山區遷移到夏季較炎熱的丘林壩子中。原住居民的住屋形式是在寒冷地區發展與延續下來的,其夏季的通風問題不是主要的空間約束。而新遷地夏季較炎熱,室外亦有較大的區域風,但是室內風速則相對較小。因后墻及山墻均無窗戶,所以室內通風不是很好。新搬來的住戶對室內的熱環境都表現出很大的不滿。因此,改進建筑的通風效果是克服民居缺陷的主要途徑。在新農居的設計中,二層樓的前部采用窗加百頁的構造,后部加設可開啟的窗戶,以保證二層堆放農作物的自然晾干功能。針對夏季的炎熱氣候,加大了挑檐設計,精心做了堂屋、臥室與閣樓的通風設計,通過簡單的構造措施,對民居的熱環境做了積極的改進與引導(圖a,b,c)。在該工程中,有效的將傳統的自然通風這一綠色適宜技術用于對傳統民居的更新,既滿足了經濟的要求,又符合了生態的效益。
3.6雙層玻璃幕墻維護結構
雙層(或三層)幕墻是當今生態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項先進技術,被譽為“會呼吸的皮膚”,它由內外兩道幕墻組成。其通風原理是在兩層玻璃幕墻之間留一個空腔,空腔的兩端有可以控制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在冬季,關閉進出風口,雙層玻璃之間形成一個“陽光溫室”,提高圍護結構表面的溫度;夏季,打開進出風口,利用“煙囪效應”在空腔內部實現自然通風,使玻璃之間的熱空氣不斷的被排走,達到降溫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實現隔熱,通道內一般設置有可調節的深色百葉。雙層玻璃幕墻在保持外形輕盈的同時,能夠很好地解決高層建筑中過高的風壓和熱壓帶來的風速過大造成的紊流不易控制的問題,能解決夜間開窗通風而無需擔心安全問題,可加強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并能降低室內的噪音。在節能上,雙層通風幕墻由于換氣層的作用,比單層幕墻在采暖時節約能源42%-52%,在制冷時節約能源38%-60%,是解決建筑節能的一個新的方向。
3.7太陽能強化自然通風
太陽能強化自然通風,充分利用了太陽能這一可持續能源轉化為動力進行通風。太陽能強化自然通風的建筑結構主要有:屋面太陽能煙囪、Trombe墻和太陽能空氣集熱器。以上三種結構可以單獨設置來強化通風,但是,為了在夏季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通常將這些做法與其他建筑結構組合成一個有組織的自然通風系統。
4.結語
通風是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動態的平衡,將是建筑在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學要求后應追求的更高目標。
我們現在的建筑設計中,尤其是一些建筑的更新如新民居的設計,不僅要關注自然通風技術,更要注意把這一傳統的技術與當地的地理氣候特征和氣候因素等相結合,提出多層次的、全面的、適宜的建筑技術,體現“氣候決定建筑”的設計理念。
現代主義建筑流派紛呈,但均不可避免地受到哲學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如何做有中國特色的建筑一直以來是我們中國建筑師努力的方向。可以說建筑設計與哲學思想互為同構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我們今天的建筑設計極具指導意義。
1、“整體思維”與“群體形態構成”
中國哲學有著大一統的思想,思維的基點是整體,即把事物作為有機的整體看待。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整體。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群”,一種有序的群體組合特征。因此,中國古建筑的單體形式較為接近,但在群體組織上卻反映出和諧統一,既注重個體與群體,也注重群體與群體以及整個環境的和諧關系,形成以群為主的整體。中國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宮,它的虛與實,空間與實體,內與外的整體和諧,正是中國這種整體思想的體現。同樣,這種整體思想也存在于城市的整體布局,是由一個個樣式大致相同的四合院排列起來,形成一條條的胡同、街道,整個城市簡單而又和諧。(見圖1)
現代建筑應尋找與中國古代整體哲學思維的結合點,可以參照中國古代建筑,以平面展開的形式,表現為院落空間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現為多個單體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間關系。其中,所有的“群”處理,都必須符合“和”的精神,因為整體性是群建筑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
例如,湖南大學天馬西麓建筑群設計,以結構的整體性為依據,建筑單體的位置、體量、取向等因素都與外部空間協調,并利用建筑單體與組群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既在橫斷面上聯系,又在縱斷面上連續,試想如果沒有整體的思維,每一幢建筑都“獨善其身”,那么整個建筑群就很難達到和諧統一。建筑群體的擴大就是城市,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就是若干個建筑群的聚集體。總之,“群體形態構成”在建筑設計、規劃設計及其銜接過程中都可以起到極其有益的作用。(見圖2)
2、“天人合一”與“新地域主義”
中國古代哲學自然觀的基本特征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中國古代哲學流派思想觀點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對立,但是在自然觀上幾乎都是統一的,即“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是指無所不包的自然,是客體;人,是指與天地共存的人,是主體。主體融入客體,達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老子曾講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其意也就是講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著重人與空間的和諧,講求人、建筑、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可以說,崇尚自然,也是一種美學特征,一種人生觀,一種生活方式,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現,例如“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貫穿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反映在建筑設計中,是建筑的重要思想基礎,所以: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觀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發展觀。其對中國傳統城市和建筑的影響表現在大到都城選址、宮域規劃,小到建筑高度、面闊、進深,以及門窗尺寸的確定。其重點在于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節約使用、建筑結構的合理以及藝術構圖的完美等。應該說這種哲學思想和自然觀,在園林藝術方面表現得最明顯,中國園林表現的是順應自然的審美情趣,其首要原則就是——“雖有人作,宛自天開”,建筑群與自然界緊密聯系,處處滲透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見圖3)
在現代建筑創作中,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還應囊括更為廣泛的生態建筑思想與實踐——“新地域主義”,即把建筑置于一個大環境(物質的與文化的)下進行觀察和考量,在特定時空的有機整合中,突出建筑主體與個性,同時強調大環境的整體性。這樣往往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實現創新,環境的不同,又將給每一件作品帶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因此希冀在現代建筑中深刻體現“天人合一”時,還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哲學思維的抽象性及整體性,那么我們的建筑作品將既是現代中國的,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回望中國傳統園林院落式的大學建筑原型,最終呈現為一系列“面山而營”的差異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隨山水扭轉偏斜,場地原有的農地、溪流和魚塘被小心保持,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致詩意與空間語言被探索性地轉化為大尺度的淳樸田園。外墻大量使用木板裝飾,欄桿也采用編織在鋼框架之中的竹篾,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質樸與親切。(見圖4)
3、“陰陽五行”與“現代建筑意向”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陰陽兩分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著統籌作用。將世界萬事萬物分為陰陽兩種屬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負、南北、奇偶等。秦漢時就出現關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思想以及東南西北中五岳廟祭祀。在建筑上主要表現為:規則與自由、實與虛、順凹與逆凸、剛直與柔曲、限定與余地、天功與人代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人內在的陰陽思想。中國住屋的規則嚴整與庭園的自由柔和,常被用來說明儒道兩家思想在人文環境上的反映。其實,這也不如說是中國陰陽思想的流露。(見圖5)
根據陰陽哲學與美學思想,根據現代人的心理感覺,并參照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的表現,可以認為,現代建筑中體現“陰陽相生”,可能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在哲學與美學層面上,即陰性事物與陽性事物在建筑中的基本平衡、相互協調相互包容,以表現“陰陽相成”、“剛柔相濟”的現代建筑意向;二是健康理念,即建筑中朝陽和背陰空間的平衡帶來健康的人居環境。結合陰陽思想,可以規定現代建筑要素的隱形或陽性屬性,根據不同的設計對象,適當搭配不同屬性的建筑要素,以表現“陰陽相成”、“剛柔相濟”的現代建筑意向。
例如,長沙市簡牘博物館整個博物館以黑白兩種顏色為主,很自然地讓人想到了中國傳統的太極圖——其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獨特地表現出“陰陽相生、剛柔相濟”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奧妙。
(見圖6)
4、“善”的美學理念與“適形”的理性主義
中國美學的基本特征——以善為美或稱美善同一。此處“善”非善良,而是有用,屬于功利主義的美學觀,“善”即功利,包含道德功利和現實功利。功利主義美學思想是來自于功利主義的哲學思想。《國語·楚語》中的“伍舉論美”,是中國美學理論第一個關于美的定義,就是關于建筑之美的論述。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現實),強調“實用理性精神”,從“先秦”開始,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就開始貫穿著這個總思潮、總傾向。儒家美學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美和藝術的社會作用的問題,認為“文以載道”,藝術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 情操,反對奢侈浪費。最精到的莫過于“子不語怪力亂神”,表明了儒家以實用理性主義的態度看待問題和實用經驗的價值取向。因此,中國傳統的實用主義美學觀要求建筑注重本身的實用價值,更多地考慮實際需要,講求“話形”不討千追求討分高大與華麗,減少攀比與浪費。(見圖7)
在現代建筑中應繼承其有益之處,一方面,要求從國情出發,樸實節儉;另一方面,建筑設計要有適宜的尺度,表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但這并不意味著建筑不需要創新,在“適形”的同時,也應充分發揮原創精神。
例如,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它結合地形條件,從生土窯洞中借鑒了基于自然資源的生態設計元素。絕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蘆葦等。使用地方材料,營造出豐富、自然的室內外空間環境,并在自然通風采光,保溫和糞便處理等方面獨具匠心,用適用技術達到了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另外,當地工匠的營造,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的結合,也使這個并非引人注目的建筑實踐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成為“高科學、低技術”的“適形”的優秀范例。(見圖8)
5、在傳統中創造未來
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東西總是與新的東西(包括自身系統產生的新事物和外來新事物)發生傳承、整合作用。這個過程是以傳承為基礎并最終揚棄傳統,而在新的傳承中,又把自身作為傳承因素包括在內,也就是說,建筑的發展是對傳統中無意義的信息加以選擇、清洗和淘汰,把傳統中那些對人類今天和未來有意義的部分與來自自身以外的有意義的且有相同或有相似背景的信息,通過特定的媒介和關聯方式重新聚合,融為一體。所以,只有真正領會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關系,懂得創新是根本,腳踏實地、立足現實,以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生活、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既不妄自菲薄以媚外,也不坐井觀天以祟古,運用相關的哲學觀念來指導實踐,終究會找到既延續中國傳統文化、又具時代感的中國建筑之路,創造出與中國厚重的傳統文化相匹配的現代建筑藝術的未來。
摘要:城市是由建筑、綠化、道路、水系、人文風景等共同組成的服務于人的空間。城市規劃解決的是上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覺感受尺度為準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設計則解決諸因素中建筑個體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影響下與城市大環境小環境的協調。
關鍵詞:城市規劃 空間結構 建筑設計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的分析與設計,也即對人活動的區域空間和各區域空間只的關系的協調。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時代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歷史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城市規劃是動態地解決和協調各類建筑之間的聯系、建筑群的整體形象,以生態的、可持續的觀點延續城市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在這里,我試圖對城市空間進行解析,以空間為主導因素,討論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和制約。
解析城市空間
空間:城市空間是空間的一種,但空間是什么呢?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杰出的現代建筑代表人物賴特曾拿出中國老子的一段話來說明自己的創作意圖: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這里的“無”賴特以之為空間。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藝術,被認為是一連串聯系的空間。
中西異同: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 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北京故宮、江南園林都是鐵證!
空間概念: 一直以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舉四合院的空間為例。
許多前人已給過我們明示。G.尼奇凱(G.Nitsche)為空間提出以下定義:“這個空間有個中心,就是知覺它的人。因此在這個空間里具有隨人體活動而變化的方向體系,這個空間,絕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換句話說,它是有限、非均質、被主觀知覺所決定的……”這是其所謂知覺空間。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間論序論》中講:“建筑空間是可以作為體驗空間來談的,”還說,“建筑空間同人及其知覺作用聯系在一起,所謂空間就是繼場所而起的知覺的總和。”海迪加也提出過:“不能把人和空間割裂開來,空間既不是外部對象,也不是內部體驗,人與空間是不能分開考慮的……”舒伯格。舒爾茲也在《存在空間建筑》中說:“單純的現實主義者認為世界對我們一切人來說是共同的、一樣的,但我們所知覺道的卻不是那樣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動機和過去各種體驗所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這關系和空間限定說的是什么?是空間本身嗎?不是,它們只是平面的圖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變化,它代表不了空間。空間怎能與平面等同?
建筑空間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質感、材料、光影和色彩,這一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清晰的表現空間的品質或精神。甚至于一聲呼嘯,一聲聲回音,也會讓人感到空間的存在。因而,現在所闡述的空間概念,不只是視覺感受,必須包括行動、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補充,它應是一種感覺,就如同我們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覺到“辣” 一樣,“辣”不只是一個味道,不只是味覺,而是一種感覺。
空間意識遠不止是腦力活動,它占據意識和感覺的全部, 要求整個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應,因而對空間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間就是某種因場所而產生的人的知覺感受。如同人的聽覺,不能用物體振動或聲波曲線來概括聲音;如同人的色覺,無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譜來描述顏色一樣,空間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來概括。空間就是人的一種感覺,人對周圍環境場所的感受,對自身定位的感覺。
城市空間:城市中的空間,即城市中的人們所體會到的包羅萬象的感受。德國建筑師Robert Krier提出過城市空間的概念:它僅是城市內和其它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以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的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允許人們自覺的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城市空間。簡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間的可被人們領會的所有的空間。人在任何時候都在領會城市,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的構成 :研究城市空間,必然要對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構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間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從人的知覺、心理、行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爾茲在《存在空間建筑》中在談及空間時講到“如果把知覺心理學所帶來的這些基本成果用常見詞匯來表示,那就是初期組織化的圖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場所(place,近接關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線(Path,連續關系),區域(Area)亦即領域(Domain,閉合關系)的成立而確立。人為了給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這些。”舒爾茲這里把空間用知覺心理學的方法分為了中心、方向、區域三部分。
美國奧斯卡·紐曼(Oscar Newman)從領域角度在居住環境中提出了一個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辦公共性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的設想,這種構成是從人的行為心理來分類的。
從人的認知意向來研究城市空間,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歸納了城市形象的五個要素: 路(Paths)、邊沿(Edges)、區域(Districts)、結點(Node)、標志(Landmarks) .這個分析是真正從人的認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間,盡管凱文。林奇本人也許并沒有把城市空間當作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但他的城市五個構成要素恰恰是從城市所提供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即他所謂的人對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發而得出的。
城市空間的本質: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見其表面,而應究其本質,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設計。一直以來,建筑師在談論建筑時,常用平面、模型來說明設計,經常費盡心機在設計平面、模型上。習慣性的,當建筑師、規劃師們談及城市規劃、城市空間時,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來。對建筑設計來說,也許確實離不開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設計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夠說明什么呢?按照圖紙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設計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間嗎?平面與模型,只能表現一種二維的形態,當然,以建筑師的眼光來看,平面上的建筑符號能代表特殊的涵義,在他們的頭腦中由具體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繪制出
一副理想的效果圖來。而這一過程是足以耗費許多寶貴時光,且沒法保存下來;模型,似乎是對設計對象一個整體直觀的表現,但人們觀看模型的視角形成的印象是鳥瞰的效果,而建筑設計要解決人的尺度感受、規劃也解決的是人走在大馬路上視覺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錯落和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趣的效果,這些,模型體現不出來。如昌迪加爾城市中心,這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建筑大師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這張精美的總平面圖,我們感到它的構圖十分嚴謹,極富現代風格,難怪曾有人評價它:“整體的構圖是華麗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盡管圖中加了陰影,使人感到其立體的效果,無非是讓人看到在高空看這個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幾個人能從這個角度欣賞這個偉大杰作呢?人們只能在城市中欣賞和體驗,同時城市空間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亞新都三權廣場及政府建筑群一經問世,震驚全世界,從高空俯瞰十分壯觀,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設計者奧斯卡·尼邁也爾(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視覺藝術是他的創作源泉,無疑這又是一個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從視覺出發,與昌迪加爾類似,他的城市空間需要還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顯其美麗,也就是在高空中觀察才見其壯觀。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當作雕塑來欣賞的。一位曾在那里住過的建筑師這樣評價:“住在旅館里,周圍一個孩子也見不到。整個城市沒有生氣。”城市空間要提供給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覺,不能只是視覺。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衛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干道與母城來聯系,用地170公頃,人口2.3萬。中心商業區占地700×800米為島是布局,由兩個大型百貨商店、70個小型專業商店、咖啡店、飯店等組成。其規劃模型使我們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圖形感受,由空中鳥瞰效果如同模型,“從飛機上看,完成的設計給人印象極深,它將觀者放在設計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樣位置上。然而當一個人實際從地面進入魏林比并在城鎮內走動時,他要想找一個統一組織的空間是徒勞的。事實上,從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絕不如在空中那樣令人滿意。”
因而,我們現在不能再抱著傳統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許時上半個世紀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這樣的設計典范起了改變,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羅(Colin Rowe)等人的理論,都暗示了一個重返街道生活,有歷史感與地點感的全新的城市設計范例的浮現我們應該尋求城市空間的本質以便找到更準確更實際的設計城市空間的方法。
本原問題即第一性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研究城市空間的本原,也就是探討城市空間從哪里來的,是什么東西決定城市空間的問題,從而知道城市設計者的任務,知道設計師應該設計的是什么。
城市空間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們去親身體驗,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們深入,親歷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感受。當水花飛濺,汩汩作聲,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飛來時,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說必須這樣。設計者的課題并不在于創作建筑立面和體量,而是要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感受,以促成人們的介入。
城市空間就是城市提供給人們的那種包羅萬象的感受,城市設計者就應千方百計的創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種感受。什么決定這種感受呢?根據什么來設計呢?城市空間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們知道,城市與社會生活,與經濟、工程技術;與思想意識;與運動;與時間等都有密切聯系。各種因素都影響著城市空間的變化。究其共性,這些全都是“人的行動”——人在城市中的行為運動決定了城市提供給人們的感受,人們在城市中的行動方式的變化決定了城市空間的變化,“人的行動”即城市空間的本質。
空間就是人的空間,為行人考慮是設計的全部。城市設計是為人的,正如J.O.西蒙茲所說:“ 作為計劃著,我們不僅要處理地域、空間和素材,不僅要應付本能等屬于心靈方面的東西……僅僅適應人是不夠的,好的設計必須滿足他,取悅他,提高他,并且鼓勵他。”從城市空間的本質出發,即從“人的行動”出發,我們才能設計出杰出的城市,從而避免重蹈覆轍。設計城市空間,不再是空空的設計,實際是在設計人的行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心理感受;設計在城市中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設計不讓人聽見什么,看見什么,碰見什么,這才是設計城市者的任務。中國園林設計師們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甚至中國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在設計游人的心理、聯想及運動中的感受。當今的城市設計師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取法,細心體會中國園林的精妙之處,探究先輩們是如何設計人的運動、視線和心情,運用何種方法設計出那種豐富的空間。而在具體建筑的形體刻畫和理論設計上則應該取道于西方的先進內理論設計思潮。
空間發展的研究與城市規劃學
城市規劃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空間地域的規劃,其總任務是為各種活動(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間結構。這種規劃也稱“實體環境規劃”。但在研究對象上,城市規劃需要滿足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與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觀形式、性質與分工產業發展與布局、社會發展與設施、規模投資及城市各部分的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間應該是更為基礎的理論,它與城市規劃的結合,是從一個側面研究城市的形態。
現代城市發展與空間研究趨向
城市空間向區域空間轉化:區域交通和信息化發展促使現代城市空間從封閉結構向開放結構轉化,信息的溝通加速了城市網絡化的建設,使每個城市都與所處區域空間的整體密切相關,城市密集地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現象。世界上已經有六大城市密集區,美國東北沿海地區、美國五大湖地區、日本東京地區、英國倫敦地區、歐洲西北部、中國滬寧地區等。
從廣度來說,以往的認為由產業布局的點狀規劃到交通布局的線狀發展再到以創造更好的環境,改善居住與工作套間為目標的面狀規劃的三次時間并沒有解決城市發展的社會病癥,應該探索更整體與立體的規劃,即在國土范圍內建立“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的整體割據和發展模式。特別應注重城鄉空間一體化的發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的作用和關系,強調在大城市地區和城市密集地區建立一種共同發展的秩序,從而促使區域的整體良性發展。
空間意識與行為模式
文化觀念與理想空間: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準則,由此而形成社會空間,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普遍的事實。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與文化》一書中有大量例證闡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區,種族群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市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空間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其空間物質形體積淀和延續了歷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歲居民整體觀念和社會文 化的邊而發展。空間結構形成后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以中國古代為例來說明這一點:中國古人“仰觀為天,俯察于地”是觀察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圓地方說”就是中國早期對宇宙萬物空間形態的基本看法。“天圓地方說”作為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觀,方形成為人類居住空間的理想模式。它從深層次的文化意識上奠定了中國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態。
對中國傳統城市而言,天人感應思想也極為重要。它通過與書等表達方式將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過城市空間布局中象征主義傳統。所謂“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類建筑要素如宮室、宗廟、社稷等都與天相對應,同時由星辰的運動顯示禍福。
行為活動與空間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種社會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空間不僅是一個三維和四維的空間實體,而是包含社會過程的綜合場所。這是一個空間觀念的更新,這一更新進一步說明了空間形式背后的深層社會結構。行為科學的發展對此產生了強烈的促進作用。
20世紀心理學發展經理了兩個重大的挫折,首先從傳統心理學轉向注重行為研究的行為心理學,接著再到注重飲食的認知心理學,它們構成了行為科學的理論基礎。
傳統心理學重視研究意識觀念,而忽視了物質與社會環境的作用。而行為心理學注重行為,否認意識觀念,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否認存在著本能的心理特征遺傳,走入了環境決定論的歧途。后來認知心理學對行為心理學進行了修正,引入了“整體行為”和“中間變量”的概念。“整體行為”是指共同趨向和目的,這種行為帶有選擇的性質,“中間變量”指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結果,而和一系列中間變量有關,包括有目的性的認識,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經驗,它們與觀察的反應相聯系,構成行為的實際決定因素。環境雖然還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重要的原因。環境提供信息,通過人的外部行為的各種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儲存和操作。重視過去實踐經驗成為認知心理學的最重要特征。
人為環境與空間建構
建成環境與空間的肌理:建成環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環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墻、街道、橋梁、建筑物、構筑物等構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間發展都與建成環境有關,城市是一個連續生長和不斷更新的有機體。
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地點、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環境能夠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間肌理。我國傳統城市由于交通形式、營建技術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細密和均質的空間肌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肌理不斷有新的變化。現代中國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間肌理特征,具有了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劃分,每個區內的建筑密度、高度、體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異,形成了整體的不均質、粗獷的空間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上都有新的變化。這說明空間肌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生產、生活和技術相適應。
歷史觀與舊城更新:對待已有建成環境和城市的不同觀念將產生不同的空間結果,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歷史擴展詭計,可以看出城市空間在整體建構上對已有建成環境的不同態度。古代中國的都城作為封建王朝的象征,“從項羽開了一個這樣的像消滅敵人一樣消滅錢鈔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特殊傳統,新的王朝興起就興筑新的城市,王朝的敗亡,就連同作為國都一起毀滅。”
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是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在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基礎上,組織場地中各組成要素(建筑無、交通系統、室外活動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工程系統)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
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對于室內空間的要求是建設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這使建筑物成為一個項目最主要的內容,建筑是場地設計中的核心內容)與其它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是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
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野豬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包括詳細培植項目的組成內容,并對這些內容的規模、形式等一些有關的問題做出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要與業主協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見。
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一是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的切實反應。這些要求一般包括:“對用地性質和用地范圍的控制,對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對交通入口的方位規定等。它們會對場地設計尤其是布局形態的確定構成決定性影響。
⒈對用地性質的規劃:具體建設項目的選址上,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這一項目只能在某一允許區域內選擇基地地塊;對用地進行開發的場地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限定該地只能做一定性質的使用。
⒉對用地范圍的控制:規劃是有建筑紅線與道路紅線共同完成的。
⒊對用地強度的控制:是通過容積率、建筑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來實現的。對容積率、建筑覆蓋率最大值及綠化覆蓋率最小值來限定,可將基地使用強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疇之內。
⒋對建筑用地范圍的控制:由建筑范圍控制線來限定。即基地允許建造建筑物的區域。城規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圍控制線從紅線退后一定距離。
⒌規劃中對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場地設計中也應同時予以滿足。
我國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研究
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中間環節,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條件。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其控制力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同時也出現種種失控現象。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⒈開發商和建設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斷更改建設用地和增加建設密度。
⒉行政領導為了招商引資,強行干預控制性規劃。而美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是典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規劃法規系統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的區劃。美國地方規劃管理工作的三種控制手段:區劃法、土地細分法、和設計指導原則。
其中,區劃法和土地細分法是真正的法規,設計指導原則只是一種引導性的控制手段。
美國的區劃以“保護公眾的衛生、健康和福利”為出發點,其結果是對土 地經濟利益的嚴格控制。包括:
⒈允許的用途。
⒉地段的設計要求(地塊的最小面積和面寬、紅線退后、容積率等)。
⒊建筑設計要求(限高、層數、建筑面積等)。這些區位、用途和開發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地價,關系到房地產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開的法定程序來決定。即每一個影響地價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規中得到了明確控制,而沒有對視覺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國控規傳統做法忽略了經濟規律。目前,我國控規典型的做法是由規劃師在指定的大街區或幾個大街區內,參照甲方提供的容積率(密度),擺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現狀的前提下,追求空間體量的美學關系和視覺效果。然后以此來分割地塊、分配樓板面積、指定建筑紅線,以供將來批租土地之用。這種做法常常土地市場經濟規律。如,規劃師為了追求美的原則,把地塊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規定的高低不一,喪失了統一的標準和公平的原則。還違背了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
我國城市規劃的誤區。歷史上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規劃設計與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設計之間一直難以區分,這種現象造成我國的控規地從美學和視覺效果出發,缺乏對土地經濟體制的全面認識。在控規立法上,我覺得應該注意兩個原則:
⒈對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設開發的經濟規律。
⒉一切對地價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應該在立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求同與求異的原則。在同一區位的相鄰地段,美國區劃的控制原則是求同,即遵循地價運作的經濟規律,在同一區位,保證土地轉讓(批租)時地價相同,自然要把地塊的大小、建筑體量、容積率、紅線后退等做一視同仁的規定。這種控制手法在產生和諧的風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護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視覺美感的控制。美國的經驗:引導性手段。
以美國的城市設計指導原則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視,關心的是人在以街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的心理和視覺體驗。城市設計指導原則對一切影響街景透視的因素提出設計要求,包括建筑體量關系,廣場之間的圍塑關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關系等。
建筑設計之我見
起初,做設計時我經常的手法也是從主觀的感覺出發,通過形體、體量的造型來首先達到視覺上的審美要求,而且設計的大多數時間用在了這方面,對于細部則由于時間的限制而來不及仔細推敲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結合環境總體考慮。
在現今緊促的教學制度下,我學到了什么呢?學到了功能組織、流線分析、快速設計,
而創意真的難以發揮。即使有,也覺得自己的東西太少。我自己擅長的就是三維想象。在與現今教學環境的結合下,我在透視、空間分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而這是不夠的。前段時間看了些論文書刊雜志,結合規劃考慮了設計的做法,逐漸明白建筑更應該怎樣做了。
⒈ 結合環境。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
⒉ 造型。有自己的風格,整體性強、簡單中體現復雜,不變中起變化。這方面我喜歡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輕佻。
⒊ 理性。承傳歷史文脈,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續歷史的痕跡。
當然,最重要的是把視線集中在人的視覺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思考。視線所能及范圍內著重考慮。高層建筑頂部以及多層不上人屋頂等視線不能及處簡潔處理,體現一定秩序,滿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從墻面傾斜、局部層高處理等來控制人的視線和控制小環境,比如:曲面玻璃,將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層或鏤空引進陽光等。
摘要: 辦公室設計顧問、作家弗朗西斯·達菲指出,"所謂的辦公建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標志之一。在各大洲是辦公樓的塔尖勾畫出了城市的天際線。作為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技術發展最常見的標志,辦公建筑已經成為這個世紀世界運轉狀態的象征".這一點完全正確,因為辦公建筑最能夠反映過去一百年來在就業方式方面已經發生的深刻變化。今天,在美國、在西歐、在日本,至少有50%的從業在辦公樓里工作。相比之下,二十世紀初這一數字僅為5%.辦公建筑設計研究
關鍵詞: 辦公樓 辦公建筑 經濟
有趣的是,一個典型的服務機構,在其生命周期內的所有支出中,大約3%-4%是辦公設施開支,4%是運轉費用,1%是家具費用,90%-91%是員工工資,因此,如果辦公機構能夠充分利用這3%-4%的辦公設備開支來提高工作場所的產出率,它將對占服務機構支出費用90%-91%的員工開支產生事半功倍的影響。
為順利達到這一目的,建筑物必須受益于可以完成一系列目標綜合設計思路。通過綜合設計,新一代的高效能辦公建筑正在不斷地涌現出來。這些辦公建筑能夠為業主和承租人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效率,有益健康,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節能環保。特別是通過運用生活周期分析,這些設計方案可以使建筑設計、系統選擇、大樓建設這些先期投資發揮積極的作用。
方案提交團隊
高效能辦公建筑融合了各方面專家的設計成果,包括項目經理、房地產專家、設備經理、策劃師、內部設計人員、圖像設計人員、景觀設計師、土木工程師、結構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照明工程師、消防工程師、聲學工程師、電腦設備工程師、安全顧問、餐飲服務顧問、視聽系統工程師、建設人員(也就是一般合伙承包商等等)。這些專家的成果必須融合在一個涉及各專業的建筑系統內。通過制定并落實詳細的計劃進度表,可以約束方案的實施,并最終使方案成為一個能夠使辦公室達到高效能目的的渾然一體的設計。
方案提交階段
辦公建筑的提交過程需要考慮大型商業建筑在經濟方面的可行性。為了確保計劃購買使用的設備符合美國公共事務總署和承租人的目的,以及他們的要求能夠在高效能辦公建筑的開發中發揮作用,美國公用事務總署已經制定建立了一個指南來指導方案提交過程和項目發展研究。
城市規劃
大量的辦公人員聚集在一個建筑物內將對他們的鄰居們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辦公樓的建筑造型可以通過設立零售店、餐飲店使鄰居關系更加和諧。通過辦公室之間的業務互補還可以為相鄰辦公室帶來業務。開發辦公建筑時,還必須考慮運輸問題。辦公建筑通常與城市規劃和市政區劃沖突,因為城市規劃和市政區劃總是試圖使土地利用和和睦的鄰里關系能夠和諧共處。
空間類型
辦公建筑有建筑外殼和承租人改造部分組成。承租人需要通過不同的空間類型來適應辦公樓的內部構造。可供使用的空間類型包括辦公后勤區、倉庫、小實驗室、私人衛生間、滯留區、醫務室、健身區、護嬰中心、會議室場所、圖書室空間、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室空間、零售店空間、餐飲空間。辦公建筑空間一般還包括地下停車場和地面停車場。
建筑設計必須考慮潛在承租人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他們想要的建筑外觀、開放度、運轉時間、附屬物要求、安全問題,以及大樓受攻擊可能性評估結果、組織和群體大小、發展可能性、長期需求的持續性、集會必要條件,電子設備和技術要求、音響要求、特殊升降和裝卸倉儲要求、特殊公用服務、各種經營材料和生產流水線上的材料,特殊的健康危害,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類型,以及經濟目標等等。
建筑組成
建筑系統和組成包括建筑外殼和建筑內核。建筑內核包括停車場、景觀和綠化、場所照明、場所消耗、場所家具、大樓入口、建筑物包裝(如玻璃窗、大門和其他開放空間)、內部分隔、雨篷、屋頂系統和天窗、披屋結構、地基和下層結構、結構系統和地板背板、空氣流通、垂直運輸(樓梯、電梯、自動扶梯)、郵件支持、泊車場、設備維護、窗戶保潔、大樓安全保衛,以及建筑物標記等等。大樓外殼的機械系統包括供暖系統、降溫系統、送風系統、排氣系統和系統控制。建筑外殼的電氣系統和相關槽隙包括電力服務和配給,照明、緊急電源、照明保護。建筑外殼的管道系統包括公用給排水服務、供氣服務、家庭冷熱水系統、衛生排污系統和管道維修。建筑外殼消防系統包括壓制系統、警報系統、排煙系統。建筑外殼通風系統和空間包括入口裝置、垂直和水平通道、箱體和結合物。建筑安全系統包括場所屏障和縮進,周邊屏障和防爆裝置、公用保衛、進入控制和侵入檢查、入口掃描、包裹掃描和控制、空氣和公用供給保護。建筑外殼包括與建筑核心、公共走廊、門廊、普通空間和公用空間(如機械、電氣、管道、通道、消防、安全等空間)相關的內部建筑。
內部建筑和承租人改造包括分隔、門、標識、活地板、窗戶處理、墻面涂飾、地板涂飾、天花板系統、特殊機械服務、管道服務點、電力接口、器材、鋪設的通訊系統電纜和安裝的接口、配備的家具和辦公設備。為了能夠提供良好辦公環境,內部建筑必須在概念上與建筑外殼相一致。
建筑物屬性
集成性
也就是說,建筑設計要在考慮所有相關因素的前提下構思。除此之外,大樓的建設用途和維護方法也很重要。為保證建筑的完成與建筑物維護相分離,由建筑用途出發而得出的建筑設計就很重要。這意味著高效能辦公建筑的整體設計必須在建筑師、工程師、業主和委托人的合作下,貫穿于整個設計和建設過程。
可變性
高效能辦公室必須能夠簡單、經濟地裝修,必須適應經常性的更新改造。這些更新改造可能是由于經營方重組、職員變動、商業模式發生變化或技術創新的來臨。但是不管怎樣,辦公樓的基礎設施、內部系統、家具配備必須進行升級換代以應對這些需要。
技術創新正在飛速進行,特別是在電訊、照明、計算機領域。先進的辦公室必須通過有效采用不斷涌現的新技術,通過革新設備如電纜匯流、數模配電,來迎接技術的發展變化。
安全、健康和舒適
在辦公環境中,對雇主來說,最大的一筆支出費用就是辦公室中這些雇員的工資。這類支出一般來說超過設備租賃費和所耗用的能源費用。因此,在高效能辦公室中,員工的健康、安全和舒適是最最重要的問題。
在正在形成中的新一代先進辦公室中,這些問題已經被制定為標準列入建筑說明書,如,提高新鮮空氣流通率,采用無毒、低污染材料和系統等。
居住者的舒適度是工作場所滿意度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效能辦公室能夠提供個性化氣候控制,允許用戶設定他們各自的、局部的溫度、空氣流通率和風量大小。
雖然難以衡量滿意度的高低,但有一點被廣泛接受,那就是當辦公室職員被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充滿活力的工作環境后,員工滿意度和業績提高了。提高工作場所滿意度能夠得益于此,部分原因是員工們可以接近自然,視野開闊,有相互交往的機會,還可以控制自己周邊的小環境,
能源效益
根據辦公室大小、局部氣候、使用收益和效用比,能使能源消耗降至最低的策略包括:①減輕負荷(通過綜合考慮建筑與場地狀況,充分運用建筑外殼,如減少透光、提高隔熱性);②使用規格大小合適的取暖、通風和空調系統;③安裝高效能的設備、燈具和器具。
必須考慮可更新能源的使用,如可以為建筑物提供照明用電的與建筑一體化的光電池系統、可以提供家庭熱水供應的太陽能加熱系統、通過抽取地球中飽含的熱量的地熱抽泵系統,提高高壓輸電系統的性能等。
另外,還必須考慮其他可利用能源的應用,包括微渦輪機、燃料電池等等。可利用能源可以提供供電可靠性(如緊急電源和關鍵時刻用電)和獨立的電力系統,減少對化石電力的依賴。
支出效用
高效能辦公室必須運用生命循環經濟模型和材料評估模型來進行評估。在一些情況下,業主必須要認識到,為了今后建筑物能在長期運轉和維護方面節約資金,充分發揮建筑物的性能,必須要心甘情愿地在開始階段投入更多的資金。
工程經濟學
為了使在設備上的投資達到最佳性能,工程經濟學提供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得到與每一個設計元素和建筑構成所花費用相對應的性能、表現。在設計階段,建筑開發商應正確地采用工程經濟學來考慮可供選擇方案,以確保項目完成時能夠達到所預期的支出效用。
工程經濟學通過在減少生命周期費用的同時又可以維持或改善結果得出選擇方案。在建設階段,通過共享節約,鼓勵承包商采用他們特殊的“絕活”來進行方案改動,這些改動必須既能夠降低建設費用又能保持或以高建筑質量、價值和功能。
正確建設和維護
隨著已經提高了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控制的到來,作為質量保險計劃的一部分,各種高效能建筑的正確委托建造顯得極其重要。在許多案例中,對正在建設中的工程進行委托已經顯示是可行的。
一旦建筑物已經建造完畢和投入使用,通過測量、監控、報告等積極處理措施來確保和鞏固其長期性能就很關鍵。這些反饋結果應當告訴維護管理人員,也可以為新的設計成果提供參考。
出現的問題
建筑物安全
回顧在過去的十年中所發生的恐怖,我們的設計要關注于保護居住者和其財產不受暴力襲擊。通過綜合威脅評估、易受攻擊度評估、風險分析,可以被確認特定建筑物的安全需要。應該確保恰當的、合理的應對性設計能夠融合進辦公建筑的設計中。
現代化
過去25年來形形色色的設備的出現給建筑設計帶來了顯著的挑戰。對于現代化這個問題來說,其關鍵領域包括升級外部包裝、機械系統、電訊設施,加強安全性和提高內部涂飾效果。對現代化這些設備來說,提高工作場所質量和能源性能,加強安全使之能適應承租人的頻繁改造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對建筑物的歷史或部分歷史遺跡進行恰當的保護也是現代化效果的一部分。
可通行性
辦公建筑必須根據法律的要求為殘疾人提供無障礙通道
歷史保護
根據美國國家歷史保護法案(NHPA)的要求,國家歷史名冊上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或其部分建筑必須給與特殊對待
可持續設計和建設等級系統
對以這一點,許多系統正在開發之中,如美國環保總局(EPA)的建筑物能源之星計劃和美國綠色建筑理事會(USGBC)的LEED等級系統。這些系統可以使能耗和環境性能可以被正確地測量出來并和普通的國家標準相比較。EPA的計劃專門關注于節能效果,而LEED等級系統則致力于研究涉及范圍更廣的一系列關于可持續設計問題。
活地板系統
活地板的使用是辦公建筑的主要設計特征,它明顯提高了辦公建筑的效能。活地板可以進行高效的電纜鋪設和電力分配,還可以提高送風能力來提高每個居住者的舒適度。
進行委托
一些聯邦機構和私人機構正在積極地開展托管所有的高效能建筑物業務發。在開展業務活動中,委托范圍和委托費用是矛盾所在,所以各方仍要在這方面協商一致。但是,一些組織卻將委托看成是正常的建設過程中多余的、不經濟的干擾行為。
能源效能
包括國防部、公共事務管理局和國家公園服務中心在內的許多聯邦機構,正在積極采取行動來保證能源效能。采用可替代能源系統,如使用太陽光、與建筑一體化的光電池、風力發電,以及充分發揮利用廢熱發電技術或天然氣燃料電池技術的自主發電策略,已經成為高效能建筑設計中的標準要素。
工作場所的連接
許多研究機構和制造公司正在努力開發可以提高工作場所連接性的設備和系統。在這些正在開發的產品中,有改善了的活地板系統,可以插接傳輸電力、數據、聲音的光纖,數字分配線網和匯流器,會議集成交換器和各種各樣的其他產品。正確處理建筑設計和承租人改造之間的關系是改善工作場所連接性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摘要: 建筑設計可以“模糊”嗎? 人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復雜體,所有建筑的誕生及使用都是由人類完成,其規劃、設計、審美、消費以及感知的一系列過程所涉及的諸多評判的標準都不是簡單的是或非可以絕對劃歸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1原理。 關鍵詞: 建筑設計 自然辯證法 模糊
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復雜體,所有建筑的誕生及使用都是由人類完成,其規劃、設計、審美、消費以及感知的一系列過程所涉及的諸多評判的標準都不是簡單的是或非可以絕對劃歸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 1原理。在建筑設計的實踐中,定位一個建筑作品的優秀與否,這個評判和下結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灰色的概念,好或不好都是相對而言,是通過運用一系列的標準或尺寸來進行衡量和評判。比如紅色,可以包括淺紅、桃紅、深紅、大紅……設計中碰到的大量問題都是這樣非絕對概念的灰色問題,或者定義為模糊的問題。
“模糊數學”理論的產生為分析模糊現象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1965 年,美國控制論專家、數學家L.A查德(L.A.Zadeh)教授發表了題為《模糊集合論》(《Fuzzy Sets》)的論文,標志著這門學科的誕生。它以精確數學集合論為基礎,提出用“模糊集合”作為表現模糊事物的數學模型。在模糊集合中,給定范圍內元素對它的隸屬關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兩種情況,而是用介于0和1之間的實數來表示隸屬程度,還存在中間過渡狀態,當隸屬于0和1之間值時,就是模糊集合。很多模糊現象其實都是靠著“度”這個概念來區分,過之或不及,黑或白,都是一種相對界定,有一個過渡過程。比如酸堿度以數字化0~14的PH值來表示,達到7以上為堿性,7以下則是酸性,等于7時呈中性,在其間不同的取值點上則定義出不同的強度:比較酸、特別酸、很酸,或微堿、強堿……(詳細分析涉及到模糊數學理論中集合論、模糊邏輯等相關專業知識,在此不予論述)。建筑設計里也提到可靠性、可靠度的概念,引入概率進行分析,任何房子都不可能永遠不倒,只能保證在常規定義多少年的使用期內,是安全的,所謂安全也就是97.73%的不失效概率。建筑規劃及設計作為系統工程,其間涵蓋有大量的模糊現象,諸如地段區域的功能劃分合理性研究、各種受力面最大或最小承重值的取定、以及空間效果上高與低、寬敞與否、設計風格上古典與現代等等這樣一些對立的概念的運用,都沒有絕對分明的界限。而運用模糊數學則可以把這些模糊問題引入數學模型中進行可操作性處理,L.A.查德采用模糊集合理論來建立模糊語言的數學模型,就是把人類語言和思維過程提煉成數學模型,使其數量化、形式化。
隨著科學知識的進步諸如模糊數學的產生與運用,人們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建筑設計實際上是可以“模糊”的。在處理很多灰色問題時,通過運用相應評析體系,可以對建筑設計加以衡量并作出最終評判,典型的如組織專家組進行考核。一個建筑的好或壞,都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外觀、室內的風格定位、各功能空間的布局劃分、空間利用的實用效果等等,對各種對象和目標用相對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設計指標體系,建立數學模型,得出綜合評價。
比如評判一個房子整體功能的好與差,評判對象:臥室、客廳、廚房、衛浴間、衣櫥;功能評判分成五級標準:好、比較好、一般、較差、很差
據此可以建立關系矩陣:建筑設計以及日常生活里很多事物的差異在中間過渡中的不分明性,都是其本身客觀存在的一種特性,人們在認識過程中,需要真實地反映這種客觀性,辨證地看待,才是真正接近科學意義上的“精確”。所謂建筑設計的評價可以“模糊”,亦是這種相對概念。當然,模糊數學在建筑學上的運用滲透,也不能僅作為一個概念或者一種理論被機械地套用,而是應該作為處理設計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一種方法,與其建立富有成效的關系。最近這些年,許多科學家已建立了模糊評價體系用于建筑設計的評價。
建筑設計是一個創作過程,完成一件設計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理論。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建筑事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在得到收益的同時,也為建筑事業對人類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憂心忡忡。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建筑設計作為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設計中體現這三方面內容必然有對建筑設計有所啟示。
系統觀
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
在建筑設計中不僅要處理好建筑內部各要素的關系,而且在處理好建筑與外部要素和環境的關系。建筑內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結構、設備、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個建筑設計只有符合滿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滿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設計已不單單是一幢建筑的實用、美觀和經濟的問題,它還要涉及到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環境學等多門學科。即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還要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年代,人們已經不滿足居住在一個個孤立的、毫無生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而是要居住在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協調、相統一的綠色建筑體系內。這就要求建筑師在進行設計中必須有綜合思維的能力,在錯綜復雜的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一個建筑的設計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筑師只有解決好各階段的問題,才能設計出一個健康、安全、高效、節能、方便、舒適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在當今建筑設計系統觀主要體現在生態建筑的設計,也就是指建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樣式,即要求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需要,使建筑物不僅有效地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還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這其中好的范例是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的設計。該樓位于清華大學校園東區,建筑地下1層,地上4層,總建筑面積2930m2.該樓的設計盡可能減少一次性消耗能源,降低對外界環境的污染。該建筑結構體系采用鋼結構,圍護結構強調開放性,過濾性;室內環境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能源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相結合的方式,從而為使用者提供和諧的工作空間。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與生態建筑有關的研究,示范先進的生態建筑技術。
科學技術觀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幫助人類不斷創造出光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設計理念和思想。現代建筑設計必然要滿足科學技術觀的要求,在當前設計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的設計思想。智能建筑目前尚無統一定義,但其核心思想是系統集成設計[3].它包括有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縮寫OA)系統,即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使人的部分辦公業務活動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種設備中,并由這些設備與辦公人員構成人機信息處理系統;通信自動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縮寫CA)系統,即在智能建筑中可以迅速進行各種圖像、文字、語音及數據的通信;建筑物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縮寫BA)系統,即以中央計算機為核心,對建筑物的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實時控制和管理。建筑自動化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筑節能技術,這是自能源危機出現后在建筑領域內出現的設計大趨勢,節能設計通過對建筑的圍護結構、環境控制、能源系統和自控測量等系統的設計達到節約能源,使建筑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處于一種超低耗能的狀態。以上三個系統在智能建筑中由系統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ed Center,縮寫SCI)統一綜合管理。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同樣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技術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作為科研基地,該樓匯集了多種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僅以該樓的自控測量方案設計為例來說,它在設計中考慮了根據環境的變化調節建筑物各部位的狀態,實現建筑智能化控制和實時測量的效果。該樓的控制系統可以自動采集各室外測點的日照情況,根據不同的朝向方位調節遮陽板百葉的狀態以減少熱負荷;采集室外氣象參數,決定外窗的開啟狀態和熱壓通風豎井的開啟狀態;另外還可以控制建筑中采光系統、能源管理系統和通風系統等工作狀態。
科學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另一個體現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革命所引發的變化莫大于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作為較早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建筑設計,三維制作軟件的發展無疑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更大的想象和表現空間。當前的建筑設計早已不只是要求畫出平面圖的時代,而是要求有直觀的效果圖,甚至要求有虛擬現實的出現。建筑效果圖是建筑師展示其作品的設計意圖、空間環境、色彩效果與材質感的一種重要方式;而虛擬現實技術則可以使用戶能夠在吸收多種信息后,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計算機技術以其簡單易用、易修改,可重用、準確真實和易存儲傳輸的特點已經成了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創新觀
創新是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永恒主題。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同志也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給建筑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績,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響下,給人一種千街一調、百城一色的感覺,因此建筑設計需要創新,需要營造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新的過程,正如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藝術》中指出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即收集資料的過程,包括古今中外的優秀設計思想以及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取的知識和啟示,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經過一個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的過程,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建筑設計是一件艱辛而復雜的智力勞動,一項優秀的建筑作品的誕生要求建筑師有全面的設計知識、扎實的設計基礎和豐富的想象力。建筑設計的創新過程,決非直接搬用國外的設計作品,而是一個不斷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一個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決了許多難點的基礎上[4],而一個有特色的建筑即有創新意識的建筑往往就會得到大家的欣賞。
建筑設計的創新不僅可以體現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體現在建筑技術中。在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設計中就有多處創新之處,在圍護結構設計中包含了生態艙的設計、相變蓄熱地板的設計、植被屋面的設計及各種幕墻的設計。其中的生態艙位于建筑物一層北部,將綠色植物引入室內,創造性地在建筑內部增加了與自然接觸的人性化空間,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將這些天然能源轉化為電能和熱能,減少了動力電的使用。
結語
建筑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建筑師應學習自然辯證法,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和人文素質,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工具去探索建筑與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在建筑設計中要把握系統觀,體現科技觀,富有創新觀,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建筑作品。
摘要: 建筑設計是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建筑設計的任務是組織空間和創造環境,建筑技術是實現設計意圖的條件和手段,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本文從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這三個方面對建筑設計進行哲學的思考,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科技與文化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 建筑設計 系統觀 科學技術觀 創新觀
建筑設計是一個創作過程,完成一件設計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理論。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建筑事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們在得到收益的同時,也為建筑事業對人類自然環境的破壞而憂心忡忡。
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其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 .
建筑設計作為一項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自然辯證法。系統觀、科學技術觀和創新觀是自然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設計中體現這三方面內容必然有對建筑設計有所啟示。
1. 系統觀
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
在建筑設計中不僅要處理好建筑內部各要素的關系,而且在處理好建筑與外部要素和環境的關系。建筑內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結構、設備、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個建筑設計只有符合滿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滿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設計已不單單是一幢建筑的實用、美觀和經濟的問題,它還要涉及到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環境學等多門學科。即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還要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指導下,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年代,人們已經不滿足居住在一個個孤立的、毫無生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而是要居住在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協調、相統一的綠色建筑體系內。這就要求建筑師在進行設計中必須有綜合思維的能力,在錯綜復雜的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個建筑的設計過程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建筑師只有解決好各階段的問題,才能設計出一個健康、安全、高效、節能、方便、舒適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在當今建筑設計系統觀主要體現在生態建筑的設計,也就是指建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建筑樣式,即要求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的需要,使建筑物不僅有效地滿足各種使用功能的同時,還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這其中好的范例是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的設計。該樓位于清華大學校園東區,建筑地下1層,地上4層,總建筑面積2930m2.該樓的設計盡可能減少一次性消耗能源,降低對外界環境的污染。該建筑結構體系采用鋼結構,圍護結構強調開放性,過濾性;室內環境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能源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相結合的方式,從而為使用者提供和諧的工作空間。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與生態建筑有關的研究,示范先進的生態建筑技術。
2. 科學技術觀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可以幫助人類不斷創造出光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設計理念和思想。現代建筑設計必然要滿足科學技術觀的要求,在當前設計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的設計思想。智能建筑目前尚無統一定義,但其核心思想是系統集成設計[3].它包括有辦公自動化(Office Automation,縮寫OA)系統,即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使人的部分辦公業務活動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種設備中,并由這些設備與辦公人員構成人機信息處理系統;通信自動化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縮寫CA)系統,即在智能建筑中可以迅速進行各種圖像、文字、語音及數據的通信;建筑物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縮寫BA)系統,即以中央計算機為核心,對建筑物的設備運行狀況進行實時控制和管理。建筑自動化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筑節能技術,這是自能源危機出現后在建筑領域內出現的設計大趨勢,節能設計通過對建筑的圍護結構、環境控制、能源系統和自控測量等系統的設計達到節約能源,使建筑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處于一種超低耗能的狀態。以上三個系統在智能建筑中由系統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ed Center,縮寫SCI)統一綜合管理。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同樣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技術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作為科研基地,該樓匯集了多種國內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僅以該樓的自控測量方案設計為例來說,它在設計中考慮了根據環境的變化調節建筑物各部位的狀態,實現建筑智能化控制和實時測量的效果。該樓的控制系統可以自動采集各室外測點的日照情況,根據不同的朝向方位調節遮陽板百葉的狀態以減少熱負荷;采集室外氣象參數,決定外窗的開啟狀態和熱壓通風豎井的開啟狀態;另外還可以控制建筑中采光系統、能源管理系統和通風系統等工作狀態。
科學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另一個體現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革命所引發的變化莫大于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作為較早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建筑設計,三維制作軟件的發展無疑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更大的想象和表現空間。當前的建筑設計早已不只是要求畫出平面圖的時代,而是要求有直觀的效果圖,甚至要求有虛擬現實的出現。建筑效果圖是建筑師展示其作品的設計意圖、空間環境、色彩效果與材質感的一種重要方式;而虛擬現實技術則可以使用戶能夠在吸收多種信息后,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計算機技術以其簡單易用、易修改,可重用、準確真實和易存儲傳輸的特點已經成了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 創新觀
創新是社會前進發展中的永恒主題。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同志也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給建筑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績,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響下,給人一種千街一調、百城一色的感覺,因此建筑設計需要創新,需要營造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新的過程,正如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藝術》中指出需要一個準備的過程,即收集資料的過程,包括古今中外的優秀設計思想以及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取的知識和啟示,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經過一個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的過程,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建筑設計是一件艱辛而復雜的智力勞動,一項優秀的建筑作品的誕生要求建筑師有全面的設計知識、扎實的設計基礎和豐富的想象力。建筑設計的創新過程,決非直接搬用國外的設計作品,而是一個不斷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一個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決了許多難點的基礎上,而一個有特色的建筑即有創新意識的建筑往往就會得到大家的欣賞。
建筑設計的創新不僅可以體現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體現在建筑技術中。在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設計中就有多處創新之處,在圍護結構設計中包含了生態艙的設計、相變蓄熱地板的設計、植被屋面的設計及各種幕墻的設計。其中的生態艙位于建筑物一層北部,將綠色植物引入室內,創造性地在建筑內部增加了與自然接觸的人性化空間,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內環境質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陽能和天然氣,將這些天然能源轉化為電能和熱能,減少了動力電的使用。
4. 結束語
建筑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辯證法,建筑師應學習自然辯證法,提高自己的哲學素養和人文素質,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工具去探索建筑與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在建筑設計中要把握系統觀,體現科技觀,富有創新觀,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建筑作品。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近年來我國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環境設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中西方設計思想和設計文化的比較,找出我國建筑設計及相關學科在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引起我國建筑界和教育界的重視,從而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建筑設計教育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之路。
關鍵詞:設計文化 科學技術 設計教育
近年來,廣大群眾對我國城市建設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許多意見和質疑,從而引發了筆者對我國現代城市建筑設計、環境設計、現代建筑教育狀況的反思。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建筑設計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批的留學生和專家學者到國外學習、進修和交流,可以說他們接受了西方國家最新的設計教育,接觸了西方國家最先進的設計思想,了解了西方國家最新的設計理念,學習了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并把西方各國優秀的設計教育方法帶到我國的建筑設計教育體系中,培養了大批的建筑與環境設計人才。但從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的建設發展來看,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種差距不單是經濟上和技術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認識和審美意識上的。
一、思想觀念的差異
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巫術神學到哲學與美學的發展過程。哲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核
心,從根本上決定著特定時代的發展方向,同時對特定時代的設計思想也產生重大影響。
1. 歐洲在中世紀早期受宗教思想統治,教堂建筑和廣場的產生與歐洲人的宗教信仰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裝飾滲透著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美學和人文思想。
2. 在古希臘時代,生存環境促使古希臘人重視對自然的探索,并在和自然的抗爭中體會出人的理性、力量及形體之美。中世紀之后,這一思想又得以延續,所以,歐洲的歷史是在人類對自然的不斷探索和社會的不斷變革中進步與發展的,這種變革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和美學家,如:蘇格拉底、盧梭、康德等。這種發展促進了歐洲文明的不斷進步,其美學思想對藝術和設計的影響相當大,如古希臘時期強調的尺度、形式、次序、比例、和諧的傳統美學觀念,都表現在歐洲古典建筑設計中。1908年,沃林格爾所著的《抽象與移情》一書對早期的抽象派藝術家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現代著名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藝術理論的形成,就是受沃林格爾美學思想的影響。所以,早期歐洲人認為藝術是探知外部世界的一種手段。
隨著歐洲科學思想的產生,工業文明更加促進了西方現代哲學和科學的發展,從以前關注神的世界逐步轉變到研究人的科學思想觀,近代西方對真理的追求不是要尋找哪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符合上帝旨意的,而是直接地追問:“宇宙是什么?”“地球是什么?”“人類是怎樣產生的?”“社會是什么?”這種追求真理的懷疑態度,促進了近代科學與近代哲學的興起,比如:色彩學、人體工程學、現代心理學、生態學、結構美學等。這些科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設計的發展。
3.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在以農耕為主的年代,中國人的自然生存環境相對優越,最困擾我們先人的不是自然的侵擾,而是社會的變化莫測,許多道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能用邏輯來理解。因此,儒家思想一直被統治階級作為教化民眾的工具,人性的道德化和唯美主義成為衡量人們思想發展的標準。“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就是中國哲學思想總體特征的一種反映。中國人在思想認識領域中普遍采用一些傳統而模糊的思想概念,結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造就了學術上的中國式神秘主義,這種神秘主義的學術理論無所不包,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人類文化和精神文化都統歸于神秘主義思想觀之中,甚至把原始神話概念也作為對某些科學性認識的解釋。某些時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人們用來解釋人與自然矛盾的借口,這種思想至今還作用于我們的社會文化之中。另外,中國農耕民族的特點,造成中國人的主流思維模式是以直覺、體驗、類比、象征來取性、邏輯,因而表現出感性強、理性弱的特點,以及中國哲學與科學觀念的模糊性。
比較中國與西方的社會形態,求真的精神在西方歷史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中國人講“真”主要是社會歷史意義上的真,而對自然物質世界的真、科學的真并不特別關心。這種傳統思想導致了國人缺少創新精神,缺少探求科學真理的主觀意識,造成了思想的保守和科學的落后,至今“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極其重要,只有科學思想的進步,才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會推動設計藝術水平的提高。
二、設計文化的差異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社會形態、宗教信仰、傳統文化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各個國家的設計文化都體現出各自的特點。
當今,在我國城市建設方興未艾的形勢下,我們的建筑設計界和建筑教育界更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西方的先進成果。歐洲諸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從其城市規劃、建筑、繪畫、雕塑、手工藝品中,都可以尋覓到歷史發展的足跡。任何設計都和一個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宗教、地域特征和民族特點緊密相關。歐洲各個城鎮,甚至于鄉村都有不同時期修建的不同風格的教堂,比如倫巴底式風格、哥特式風格、羅馬式風格、巴洛克式風格及鄉村式風格,教堂的產生和歐洲人的宗教信仰有著直接的關系,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教堂的產生又受到各個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不同風格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裝飾滲透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美學、人文思想的印跡。
城市廣場可謂是歐洲的產物,最著名的廣場是被拿破侖稱為“世界著名客廳”的圣馬可廣場。從廣場周圍的建筑可以看出,當時這里是一個為舉行宗教儀式活動而設計的中心,隨著社會的發展,此廣場逐步發展成為宗教、政治、貿易活動的中心。歐洲城鎮傳統式的廣場在功能上大多數是為了滿足當時政治與宗教活動的需要,空間形式變化不是很多,但也有個別的廣場例外,如:法國南錫市的斯坦尼思拉斯廣場。近代,隨著社會與城市的發展,廣場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歐洲國家現有的廣場來看,他們的廣場設計更強調功能性,更關注人性化設計,比如法國的德方斯廣場,它作為交通的集散中心,不僅解決了交通問題,同時在空間設計上富有層次感,在周圍環境設計上給人一種良好的視覺效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是有其根源的,任何一個偉大的設計都是社會的產物。因此,中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如果不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以破壞傳統文化為代價,盲目地向西方學習,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特色的喪失,在這方面我國的設計師應該向日本設計師學習。日本的建筑業正是將獨特的傳統手工業生產和理性化的工業系統相結合,重視開發新材料、新方法和自我維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才在世界建筑領域中獨樹一幟。
三、科學技術水平的差異
工業革命的產生,使人類對傳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重新進行思考,這種思考表現在傳統觀念與現代的碰撞上。碰撞的結果必然引發設計上的變革,從而產生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等。這些設計運動的產生,反映了在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人類對設計的重新認識,以及設計思想與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與完善,使設計成為一種文化。
工業革命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表現最直接的就是在建筑設計和建造上,從英國的“水晶宮”、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美國的“西格拉姆大廈”、德國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到中國的“國家大劇院”、“新中央電視臺”建筑;從維爾德認為的“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格羅皮烏斯主張的“建筑設計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技術”、包豪斯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的統一”設計原則,到現代建筑設計領域倡導的建筑要生態化、節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觀念,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建筑設計及設計理念帶來的沖擊和產生的影響。
我國的工業制造技術和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當今時代,建筑物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工藝和材料。比如現代流行的鋼結構建筑,它打破了傳統建筑的建造模式,豐富了建筑的造型形式,賦予建筑設計師更大的創造想象力。如果離開了科學技術的保證,就不可能建造出具有時代感的現代化建筑物,這在其它設計領域中也得到印證。
四、設計教育水平的差異
我國的設計教育起步晚,這是事實,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很多從事設計教育的教師都在國外或國內學習了西方先進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并把西方的設計教育方法帶到我國建筑設計教育學科中,運用西方的先進教育理論培養了一大批設計人才。但我國的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產品設計等和國外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當然,建筑作品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我們很多建筑設計教師都受過西方最新的設計思想與設計方法的教育,其設計思想、理念、方法不可謂不先進,為什么還設計不出被世界建筑界認可的優秀建筑作品呢?拋開前面談到的幾個因素,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我國大眾基礎審美教育薄弱,甚至是缺乏;我國的設計師審美意識普遍較差,藝術素養較低。2001年,一份日本的建筑學刊物第一次介紹了一棟中國建筑,文章稱這棟建筑不僅具有極簡主義的現代風格,它所散發的獨特氣質,使它成為建筑界一件全新的優秀作品。這棟建筑是一位自由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師就是房子的主人—藝術家艾未未。在為自己建造這棟工作室之前,他沒有接受過任何建筑設計方面的訓練。筆者舉這樣的例子是想說明,建筑師如果只是擁有先進的技術和材料,而自身沒有較高的藝術素質和審美修養的話,設計出的建筑也只能稱得上是房子,而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建筑作品。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設計作品,但成功的城市規劃和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實在是太少。通過筆者多年來和建筑教育學科、建筑師的接觸,感到我國的建筑設計(包括其它藝術設計)教育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審美素質教育。很多設計師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審美修養,或者對藝術及相關的設計根本就不感興趣,缺少厚積薄發之力。我國究竟有多少建筑設計師經常關注現代哲學、美學、現代藝術、工業產品設計、家具設計,關注其它設計藝術的發展?我們在國內大談包豪斯的教學體系,而包豪斯設計學院正是因為有了不同設計與藝術方面的人才,才會形成其辦學思想、設計理論和教學方法,才會培養出許多杰出的設計師。
我國建筑學科專業教學的不足還表現為對建筑技術等相關學科教學的不重視,在資金的投入和師資的培養上都跟不上現代建筑師培養的需要,我們的建筑結構、建筑技術學科等方面的教材還是幾十年前的版本,懂得先進結構技術的師資實在是太少。這樣的教學狀況,如何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優秀設計師?如何能創造出優秀的建筑設計作品?社會上的廣大人士對我們的城市建設、城市建筑表現出的不滿,難道不值得我們的建筑設計教育界反思嗎?我們只要親自到過法國巴黎,就能真正體會到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與他們的差距,就能體會到我國的建筑設計師和學習建筑設計的學生們在藝術素質、審美修養、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和國外的設計師相比存在的較大差距。
中國在中小學階段基本上采用的是應試教育,重理輕文,重分數的高低而輕知識的寬度,不重視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綜合知識的培養,建筑學科錄取的學生在高分光環的照耀下,普遍存在著藝術資質較低的現象。這種隱患的存在,恰恰是影響中國的建筑設計發展和提高中國建筑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筑設計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建筑設計師必須具備較強的造型能力和較高的藝術審美修養。而我國在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只能在短暫的時間里,用教授基礎繪畫的方法來解決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問題,僅此是遠遠不夠的,這種亡羊補牢的教學方法怎么能提高我國建筑師的藝術素質和設計水平呢?當我在巴黎街頭看到法國的學生在畫巴黎圣母院,各種美術館和展覽館里都有學生參觀時,我感到:我們的建筑設計教學何止是方法上的落后,更主要的是思想認識上的差距,不結合國情,盲目學習西方的教學方法,只會走入另一種誤區。
我們在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教學中強調功能的重要性,但形式就不重要了嗎?建筑師、環境設計師都是搞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如果只有功能,沒有美的形式,那算什么優秀的設計?!現在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一下包豪斯宣言中對建筑的論述:“完整的建筑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的,藝術家最崇高的職責是美化建筑。今天,他們各自孤立地存在著,只有通過自覺,并且和所有工藝技術人員合作,才能達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棟建筑是各種美觀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能灌注進建筑的精神,以免流為‘沙龍藝術’。”重溫包豪斯宣言,難道不值得我們的建筑師和建筑教育界深思嗎?
[論文關鍵詞]建筑設計 地域文化 建筑地域文化
[論文摘要]建筑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建筑物質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 “建筑與文化”成為20世紀以來現代建筑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在闡述地域文化內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與表現的基礎上,就建設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以期對我國建筑設計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進我國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的融合,從而體現建筑藝術的個性化提供指導和參考。
建筑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建筑物質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和地理、自然條件構成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這樣的文化環境,是由社會與自然整體構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間,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自然條件的不同,因而出現地域建筑文化的差異。也因此,“建筑與文化”成為20世紀以來現代建筑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本文在闡述地域文化內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與表現的基礎上,就建設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以期對我國建筑設計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進我國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的融合,從而體現建筑藝術的個性化提供指導和參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現
作為人與自然中介的建筑設計,同樣要受到各種地域文化的限制與制約,為適應不同的地域氣候,必須針對氣候進行建筑設計,于是產生了熱帶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溫帶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極地等不同氣候環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為了適應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自然就必須考慮地域文化的要求,將各種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并最終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體而言,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兩大層面。
(一)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體現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兩方面:
1、在物理環境的地域文化上,為適應不同區域的物理環境,需應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學。高緯度地區需保暖,光輻射強烈的地方需遮陽,溫濕地區要防潮通風,雪壓大的地區要防積雪,多雨地區應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區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區特別要注意防震等。我國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緯度差別大,氣候差異也非常明顯,造成了各地建筑設計的差異,從而會產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建設材料地域性的影響。建筑用材多,體積龐大,運輸困難,所占造價比重甚大,因此必須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產,并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力學的、美學的特長。產石地區多石構,生土地區有土筑窯洞,產木的地區用木構,產竹地區有竹樓,這些都是建筑設計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體現。
(二)非物質層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異性,除了表現在物質層面外,還表現在各種地域性的意識形態、地域性的人文習俗等非物質層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類機體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風格也表現出某些差別,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國家性之緣。其次,各個在民族或國家內部,都存在著一定地方界限的社會生活聯系與規則。這種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聯系著種種經濟、政治及宗教性質的公私活動,形成了與建筑文化相互關聯的規則、法律、習慣、規范、道德、情操、宇宙觀等,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聯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個地區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設文化上。再次,由于禮制的不同,各個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禮制文化與禮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國的廟宇,如歐洲史前的圓環巨石建筑等。喪葬制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官場建筑,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與文化。最后,由于風俗習慣的差異,建筑文化與建筑活動也必然會產生差異,最終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國各個地區不同的家庭習慣、村規民俗對宅區、村鎮建設的影響就非常典型。
綜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質基因表現為人們通過不同儀式化行為和標志邊界等各種方法將文化意義賦予場所和行為。建筑中不同的符號、材料、色彩、形式、空間組織和景觀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種文化意義。當意義、空間與活動系統相互一致時,彼此之間就加強;當建筑變得與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時,就有歸屬感。
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的途徑與方式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設計領域同樣如此。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從文化入手,尋求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為此,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從如下方面做起:
1、在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和當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質文化對建設設計的影響與要求。為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尊重當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充分考慮與環境相融合,使建筑成為環境的一分子,找尋天人合一的愜意。同時,還要靈活地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設計出來的建筑風格一方面能本質節儉節約的原則,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來,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得以充分釋放與發揚。
2、在建筑設計時將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地域特色等軟文化要求,與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比如,川西地區傳統的養身休閑文化,使人們樂于找尋并享用幽雅的生態環境,成都人潛意識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識,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歡循規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場、茶館、回家,幾點一線,周末假日閑暇時到附近休閑放松,有滋有味,其樂融融,也是明顯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就要體現出文化背景設計構思感受體驗這一過程,使人們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當地生活風情的文化習俗。
3、在吸收與借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將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體現在建筑設計中,最終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對地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繼承發揚優秀的地域文化傳統,就存在一個正確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西方文化是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無法回避的文化環境,它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模式、思維模式。為此,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代表我們要排斥外來的優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設計中建筑設計師要有意識地汲取西方先進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使地域文化上一個臺階,發出新枝新芽,即在發揚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吸收外域文化精華,滋養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的同時,又不失去自己的精華。為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創作的創意過程中,可遵循這樣的流程:在現有文化的整體感覺中尋找靈感;在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積淀中尋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尋找芽蘗;利用當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觀念拓展建筑設計空間的前瞻性。
摘要: 本文淺談了建筑風水文化與建筑設計問題,從建筑風水文化的角度淺析了中國的建筑設計。
關鍵詞: 建筑文化 風水文化 建筑設計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建筑風水學博大精深,中國建筑文化在幾千年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沒未離開過建筑風水的字眼,從皇宮、皇陵的規劃建設,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無不留著風水學的痕跡,建筑風水學隨著中國文化傳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學者的認同,特別是近30年來建筑風水學在國外受到了高度重視,甚至形成了中國風水業,中國風水也開始進入了百姓安居的視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見在未來的世界聞名進程中,中國建筑風水學必將飾演重要的角色。建筑風水學與當代房地產有效結合是現代風水文化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造福當代百姓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建筑風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長期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易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現在我們共同探討建筑風水文化與建筑設計問題。
說到風水文化我們很多問題一直沒有機會找到答案,比如環境的改變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是應該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改變,如果要改變的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用什么樣的方法?這些方法有規律嗎?有人說這些方法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論也好,在現代社會還有什么樣的現實價值呢?這個現實價值怎么連續、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問題。
風水研究領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難突破從文化來講就是創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產生與現代的結合,文明的進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現在我們不是克隆工業化,要把傳統和現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國有一句格言:風水寶地,人丁興旺。中國是風水寶地,養育著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這些地方都是風水寶地,拿北京來說東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脈,富貴之地能使我們國家昌盛。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建筑風水是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筑領域的靈魂,隨著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風水應有的主導地位,在城市大規模園區的整體風水規劃,房地產開發的整體策劃,房產風水策劃是從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風水的關鍵,從而為更多的百姓營造出一個事業順隨、家庭和美、身體健康的吉祥場所。同時也給開發商帶來了回報。
中國的建筑風水學科是內涵非常豐富的,結合我們中國的建筑設計來講,把建設風水科學與我們現代的設計理念相融合,這樣才能體現出中國在21世紀建筑應該具備的特色。
易經是中華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其中內含天象、地理各個方面,目前易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受了國內外甚至全世界人們的歡迎和重視。近幾年來尤其在東南亞各國眾多的易學愛好者,紛紛把易學知識應用到不同領域當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從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亞成功舉辦“環保與易經”大會以后,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更多的學者把易經風水學和現代建筑、現代家居、現代環境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結合,古為今用。人們不再要求簡單的、外在的氣派、豪華,更多的是追求內在的溫馨、舒適、實用、健康,體現以人為本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風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看法有人揚之,有人抑之。揚者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抑者認為是封建迷信。中國建筑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經驗的總結,在中國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響。隨著建筑行業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產生,更希望建筑風水文化能在新時代得到不斷發展和重視。
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建筑的理論結合,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傳統之所以必須尊重是因為它是創新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合曾經創造了工商文明,未來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產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下,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知之明,中國風水文化傳統的良莠,不能單憑主觀愿望區別,只能在創造未來的實踐中鑒別。傳統是被保存或淘汰,決定于它在創新文明的實踐中是否有積極的貢獻。作為環境文化和環境藝術的中國風水文化,不僅包含某些科學和技術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終身的價值選擇和產業的道德規范。
世界正處在從現代向后現代過渡的歷史性轉折時期,中國正處在與世界文化融合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建筑產業正處在一個創新文化的關鍵時期。讓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寬容的胸胸懷,通過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討論,把傳統的慣性轉變成創造的動力。
我們也希望所有的開發商都有這樣的意識,把健康的概念注入我們的開發和建筑當中。進一步探討、繼承、弘揚、發展中國的風水文化,為我們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為我們國家建設現代化服務,為2008年科技、人文、綠色北京奧運舉辦成功服務,為我們國家昌盛服務,為世界各民族居住健康發展作出我們中華民族及科學、建筑風水文化的應有貢獻。
論文關鍵詞:建筑設計 高層設計 分類設計 安全問題
論文摘要:隨著高層建筑的自身發展,人們對高層建筑中建筑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首先對高層建筑中的總體設計進行概述,對高層建筑分類設計進行分析,同時從建筑防火、電氣以及防雷擊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淺談高層建筑中安全保護設計。
隨著高層建筑的迅速發展,結構理論和建筑技術也不斷得到提高,高層建筑結構形式也開始趨于多樣化發展,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但是也隨之出現了很多在高層建筑設計方面的問題。在作為城市風景線的同時,高層建筑還面臨著如何搞好高層建筑設計的問題,如何多方面實現高層建筑設計的完善是目前高層建筑設計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一、高層建筑整體設計
(一)主體設計
高層建筑設計中的一個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實現建筑本身的生態節能。首先對于高層建筑主體的下部分裙房而言,雖然其裙房的建設對整個城市影響較小,但是對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間的創造等方面的影響都很大。高層建筑的下部門裙房在立面設計上一般跟高層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設計當中需要比較細致的設計,要將下部裙房設計的比較多樣化,以免顯得過于蒼白。同時裙房還要進行一定的人性化處理,原因在于群眾的視覺一般接觸到的都是高層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時裙房對人們所產生的街道空間感的影響以較大。而對于高層建筑的中的樓頂對整個高層建筑的設計形象又起到了個性化體現的作用,雖然對生態環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們體現的是高層建筑的標志性和獨特性,因此在樓頂的設計上也不是不容忽視的。
(二)處理手法上的巧妙運用
在實際的建筑設計過程中,高層建筑設計中的塔樓部分雖然在設計上沒有很大的變化余地,但是在高層建筑的底層部分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處理來實現對空間形式上的豐富,在實際的建筑設計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層架空和入口縮進的處理方法。
二、高層建筑中的分類建筑設計
1.底層入口
首先高層住宅的底層入口處一定要避免設在當地冬季主導風的迎風面,而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由于比較炎熱,因此底層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對夏季通風的妨礙。
2.建筑圍護
由于人們在高層建筑商居住多半都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因此在高層建筑設計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維護的安裝,從而給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時在高層住宅的窗戶設計上,由于高層的風壓過大,一方面會對外窗開關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對人們擦玻璃的同時產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設計上應該設計為推拉的啟閉方式。
3.服務設施
高層住宅建筑在設計上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建筑的服務設施,要在建筑底層入口處設置大樓管理人員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間電梯緊急呼叫裝置、公用電話以及值班人員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時還要在大樓內外設計分戶信箱以及車輛的存放處,在具體的分戶信箱的尺寸安排上,應該大于300mm,同時要保證對墻面面積占用較小的基礎上與墻面垂直。
三、高層建筑設計所必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一)防火的問題
總體布局要保證暢通安全。在樓道的設計上要保證人員的流動暢通,便于緊急情況時人員的疏散。有采光設施或者照明系統,使居住人員在疏散中能保證安全快速的撤離,從而避免發生踩踏等其他傷害。
合理進行防火分區。在高層建筑的樓道內消防器械、疏散通道必須合理的分區,做到在火災發生時,可以及時的采用滅火措施和進行人員疏散。消火栓的位置應保證同層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實現兩個消防栓的水槍同時到達。
(二)電氣的問題
1.消防電源與配電
高層建筑要求供電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第一種是供電電源必須是來自于兩個不同的發電廠,保證一個要是遇到問題或者突發事件無法正常工作時另一個也可以正常工作,從而確保建筑的正常運行;第二種是供電電源來自于兩個不同的區域變電站;第三種是一個電源來自于區域變電所而另一個是自備的發電設備。目前在一般大多數設計中都是采用了第三種方案,經濟合理。
2.應急照明
應急照明就是指當高層發生火災及其它災害、故障時,導致正常照明系統中斷而啟用的照明,也稱事故照明。應急照明的安裝要體現出人性化的特點,應急照明主要安裝在疏散樓梯、消防電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備電源室、變配電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房的墻面上或者頂棚上。當電源斷電時,應該能清晰地看到。
3.電梯
電梯在設計中要保證位置合理,讓電梯在運行中的噪音不會打擾用戶的正常生活。電梯的最大載荷也要根據居住結構作相應的調整,保證居住者平時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電梯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離。為了保證電梯正常而安全的運行,便于在發生事故的時候進行救人和滅火。
(三)防雷擊的問題
高層建筑防雷系統應該按照“綜合治理,整體防御,突出重點,多重保護”的原則,充分利用高層建筑物的結構,做好防雷措施,進行防雷擊問題上的治理。在高層建筑物的頂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擊的部位裝設避雷針或者避雷帶、避雷網。利用結構中的主鋼筋作引下線,利用整個鋼筋混凝土基礎作接地裝置。在建筑物周圍用扁鋼做避雷帶。為了防止靜電感應產生火花,建筑物內的金屬物體和突出屋面的金屬物均要接地。
摘要: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建筑設計方法,減輕設計人員勞動強度,縮短設計周期,提高設計質量,節省投資。設計者設計的建筑物與工程單位可在萬維網上相互溝通交流。 關鍵詞: 虛擬現實 建筑設計 計算機輔助設計 建筑物
1 前言
計算機技術用于建筑設計已有多年,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主要是幫助設計者把設計、計算、畫圖、數據存儲和處理等繁重工作交給計算機完成,而設計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創造性構思。計算機產生的設計結果,可通過圖形設備向設計者展示,并可模擬,允許設計者作出修改。虛擬現實(簡稱 VR) 技術能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
虛擬現實也稱虛擬環境或虛擬真實環境,是迅速發展的一項綜合性計算機、圖形交互技術,它集成了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人工智能、多傳感器、網絡并行處理,利用計算機生成的三維空間形象實現的目標合成技術,通過視、聽、觸覺,以圖表及動畫方式呈現,讓觀看者“眼見為明”。它改變了傳統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被動靜態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的特性包括: (1) 交互性(interactive) ; (2) 想像性(imagination) ; (3)沉浸性(immersion) .虛擬現實就建筑視覺模擬的可行性而言,應用領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擬、室內設計模擬、城市景觀模擬、施工過程模擬、物理環境模擬、防災模擬、歷史性建筑模擬等。在建筑設計中既要進行空間形象思維,又要考慮到以用戶的感受為核心,是一連串的創新過程,包括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維護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執行程序,不能出現過多的差錯,虛擬現實是一種可以創造和體現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虛擬世界是整體虛擬環境或給定仿真的對象的全體,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虛擬現實,可減輕設計人員的勞動強度,縮短設計周期,提高設計質量,節省投資。虛擬現實技術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廣泛。
2 展示建筑物的整個信息
現階段的二維、三維的表達方式,只能傳遞建筑物部分屬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單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展示一棟活生生的虛擬建筑物,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設計不僅僅是設計者的事,住戶、管理部門都可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
3 遠距離瀏覽
設計者設計的建筑物與工程單位可以相互溝通交流,通過萬維網達到遠距離瀏覽,也可以以計算機語言開發與虛擬現實造型語言整合,虛擬現實用于Internet 網中提高其普遍性與實用性。
4 實時多方案比較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一般都會對設計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對未來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種設想,在虛擬的建筑三維空間中,可以實時地切換不同的方案,在同一個觀察點或同一個觀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觀,這樣,有助于比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點與不足,以便進一步進行決策。事實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不但能夠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而且可以對某個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實時地與修改前的方案進行分析比較。
5 專用的人機接互
人機接口是使用者與計算機溝通的橋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圖的轉換及計算機程序的執行,良好的人機接口的建立,可減少使用者對系統的學習時間和增強系統的使用效率。在虛擬現實技術建筑設計中,必須有特定的人機接口模式:
(1) 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進入虛擬現實中,進行觀測與互動操作,以第一人稱的觀測方式,進行虛擬現實的沉浸觀察,隱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時才出現;
(2) 者模式。在虛擬現實中,常因沉浸環境與現實環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間迷失現象,以至于使用者無法掌握虛擬現實中的狀態,以空間者的虛擬環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稱的觀察方式,進行虛擬環境中的觀測;
(3) 監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監控虛擬現實中所有的現實狀態,并進行虛擬物的監視與控制,而接口的產生與虛擬現實的種類并無絕對的關系;
(4) 浸入操作模式。將控制虛擬現實物的接口,置于虛擬現實中,以進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擬,使用者以
第一人稱的操作方式,對虛擬物進行控制。從系統整合的觀點來分析建筑設計,系統的接口連結不當,影響設計質量和施工程序。
虛擬現實系統基本上有兩種:模型式和圖像式。以模型式虛擬現實,以虛擬現實造型語言(簡稱VRML) 為主要描述語言,使得建筑設計可用計算機進行三維建模,利用效果圖和三維施工圖與資料庫,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連結到資料庫作為實時模擬操作。虛擬現實造型語言,可用來在萬維網(3W) 中定義與更多信息相關聯的三維世界的布局和內容,使之能夠在一個交互的三維空間中很容易地被表達出來。當虛擬現實造型語言瀏覽器啟動后,它會將虛擬現實造型語言中的信息解釋成虛擬現實造型語言空間中的建筑物的幾何形體的描述,一旦VRML 空間被用戶的瀏覽器解釋,它將提供實時顯示,一秒鐘可以顯示多次,這樣,用戶的機器上將會有一個活動的場景。
6 應用實例
荷蘭的虛擬現實技術起步較快,Eindoven 大學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設計和咨詢,他們開發的軟件包由一組類CAD 的函數組成,稱為CAAD 軟件,為建筑結構的創建、修改和可視化提供了工具包, 它支持Auto CADDXF 文件的輸入輸出,而且能夠用于虛擬環境中增加動畫和對象的動態行為。已用該系統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體目標是在河中小島上設計一棟博物館。這座城市由好幾百棟建筑物組成,坐落在河邊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島。首先,數字化該城市的地圖,創建基本的Auto CAD 模型;其次,按真實三維位置安排每棟建筑物,同時也考慮山坡的輪廓;再次,加上建筑細節,如門框和窗框設計,以便標準地表現該城市的美學特征。該應用實例讓人們領略了該領域和他們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國洛杉磯和費城的虛擬建筑三維模擬系統被認為是全球最成功的虛擬建筑模擬系統之一。各國對虛擬現實技術都在研究和應用,我國也一樣,在虛擬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復雜的虛擬世界模型。虛擬現實技術所涉領域十分廣泛,技術潛力巨大,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前景廣闊,但軟硬件投資巨大,可重復性低,如計算機輔助設計/ 制造數據庫/ 計算機輔助工程,多媒體/ 臺式視頻,圖形藝術,形象/動畫制作,科學可視化,實時模擬等的硬件價格很高。
7 結語
總之,虛擬現實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隨著網絡的發達及計算機軟硬件的進展,應用層面會更廣,成長幅度會更大。網絡傳輸的便捷與快速處理,利用計算機科技來呈現建筑設計成果,已成為新的趨勢,而且技術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