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11:20: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公司理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要:公司在理財過程中經常面臨多種制約因素,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理財戰略以及理財理念等都會給公司理財帶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些理財風險,公司必須加強業務人員培訓,理順公司治理結構與理財目標的關系,防范金融機構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和風險報告制度,才能確保最終理財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公司理財;風險管理;道德風險
公司在理財過程中往往面臨各種風險,比如,由于突發因素導致股票市場大幅下跌而使股票套牢風險;在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宏觀調控周期中,由于銀行基準利率上升,會導致債券的實際收益率下降的風險;外匯匯率因為國際上不可預見因素導致大幅變動,特別是人民幣匯率的大幅升高對外匯理財產品必然產生沖擊,收益不確定的風
險在逐步加大 。公司如何預見并防范這些風險成為當前公司理財業務管理的重要任務。
一
暴露的問題只是公司在理財中的具體風險表現,如果要從根本上防范理財風險,就必須挖掘其業務開展過程中的深層次風險根源。公司理財業務表面上看是一種單純的資金與資產的運用,實際上其風險卻往往來自于資金層面之外。
(一)公司治理結構對公司理財目標的制約
現代公司需要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機制,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協調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關系的一種機制。長期以來,大多數公司的治理結構框架是股東至上原則,在這種公司治理邏輯下,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要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大化的財富。但是在現代企業中,除了股東投入資本外,一般管理者、職工、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都為公司的發展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如果單純地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忽視了公司的其他群體的利益,就會導致他們自動割裂與公司之間的利益紐帶,無法培養長期忠誠于公司的員工,這與現代管理理論中逐漸重視人力資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因而以股東至上原則為基礎建立的公司治理結構需要發展與調整。而公司理財目標作為公司治理結構框架中存在和運行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它不但直接反映著公司治理結構環境的變化結果,而且還需要根據治理結構的變化適當地進行調整。因此,公司理財目標應該適應公司治理結構的發展而變化,進而通過財務管理活動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否則將會給公司發展帶來極大的無形風險隱患。
(二)公司理財戰略缺失帶來的風險
對于現代公司管理而言,已經不再是單純地運用生產和銷售工具來為股東和其他相關利益者創造更多的財富了,資金的合理運營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著公司未來的發展。因此,制定一個適合自身及市場環境的理財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公司理財戰略是包括公司理財資產和資金的可使用范圍、分層次實現的階段目標、外包的金融機構、規劃的理財工具以及對可能出現風險的最大承受度和防范、化解的方法等。理財戰略是個全方位的綱領性文件,包含理財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因素,公司必須按照既定的程序穩步地執行。在理財戰略規劃執行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對理財目標實現情況的及時反饋和調整。因為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對公司理財工具的使用效果可能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到理財目標的實現。總之,理財戰略規劃是公司理財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制定理財戰略規劃,而是憑借對市場的感覺任意操作,就將會給公司的資產和資金運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三)非理性的投資觀念導致的理財誤區
公司理財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公司能夠取得較高的收益以滿足各方相關利益者的需求。在這種觀念支配下,許多公司往往總是以資金運營的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始至終的目標來貫徹。尤其是當市場經濟發展還不成熟以及相關法規還不健全時,而市場監督機制也尚未完全完善,市場制衡力量還非常薄弱,就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去追求違規所帶來的利益。錯誤的理財觀念雖然有時會給公司帶來短期的利益,但是潛在的深度風險終究會導致公司遭受沉重的信任危機,掉入自己挖掘的財務陷阱。有一些提供理財業務的金融機構盲目提供保底承諾的理財產品,利用理財計劃或產品進行變相高息攬儲,也不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公司還可能陷入以下理財觀念誤區:注重短期收益,忽視長遠理財戰略規劃;對風險和收益的關系認識不足,盲目追尋機構宣傳的所謂“低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完全忽視了資金自身內在的運行規律;分散風險意識不強,很多公司在投資理財產品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入到其看好的高風險項目中去。
(四)新型公司理財工具帶來的風險
從開展理財業務公司的內部角度看,通過采用創新金融工具來提高其資產經營的流動性與安全性,并有效降低財務運營成本與交易成本來實現價值最大化,這是公司財務活動部門在內部推動新型理財業務發展的動因。金融機構則通過開發風險管理技術,可以提高理財公司的資產贏利能力以及提高現金的投資利用能力,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而進行創新。但是,創新的理財工具都是以傳統理財工具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如期權、期貨交易等,其風險明顯大于傳統的理財工具。隨著金融市場規模的日益擴大和復雜化,資本活動的不確定性也愈發突出。公司在努力進行多方位經營,做出合理的投資組合的同時,所面臨可能爆發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運用新型理財工具開展業務的公司必須對其交易活動制定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措施,包括交易頭寸的限額,止損的限制,內部監督與稽核等。如果內部控制制度缺失和不完善,這些新型理財工具所導致的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將十分巨大,公司無法承受這種可能比本金放大若干倍的風險損失。
二
開展理財業務的公司常常忽視對于風險的防范與管理,主要原因是對于所選擇理財產品的盲目和對于理財金融機構的盲信,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公司遭受較大損失,從而背離了公司初期所制定的資金保值增值目標。因此管理理財風險本身就是一種理財能力的體現。
(一)理順公司治理結構與理財目標之間的關系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便更好地實現公司的財務目標。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模式主要在股東財富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之間進行選擇。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對公司理財目標和理財戰略將產生極大影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治理結構模式下的財務管理目標只強調股東的利益,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重視不夠,但公司的效率需要建立在利益相關者平等的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出來。這種情況下,就容易產生由于公司治理結構與理財目標之間不協調而造成的運轉風險。因此,就必須進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即創建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治理結構模式,使公司主體之間形成平等互利的關系。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治理結構模式決定了公司的目標是為全體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服務。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發生轉變,則公司進行理財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必然要發生相應變化,公司理財目標、理財戰略規劃、甚至理財工具也要隨之改變,從而避免了因為各種因素不協調而產生的風險。
(二)公司定期進行自我財務診斷
公司理財有著自身的運行規律,這就要求公司在理財戰略運行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診斷,才能始終保持比較清晰的理財思路。公司理財規劃的制定者和具體操作者必須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并且有目的地開展業務問詢和追蹤調查,發現問題征兆及時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共同會診,并使用必要的理財工具進一步進行全面的論證,以保證對于本公司財務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最后根據診斷結果,及時調整理財目標和理財戰略規劃。公司的自我診斷還需分解自身的發展戰略,從中尋找適合的理財工具。整個公司有其發展的總體戰略,它是由各個職能領域——研究與開發、生產運營、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以及信息系統等具體戰略目標組成的。公司一旦制定了理財目標和理財戰略后,就需要將其分解為具體目標,而這些個性化的理財目標,必須恰好是公司的個性化理財需求,這也同時決定了理財工具的特性。因此,公司的自我診斷也必須從每個細化的具體目標開始,逐層排查,找出最終問題所在,從而完善理財戰略和理財工具。
(三)防止理財機構道德風險的轉移
公司理財機構主要包括證券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信托機構等,不同機構的理財業務品種、期限、收益各不相同,尤其是風險程度差異較大。對于公司而言,在委托理財機構進行理財時,不能把全部焦點放在收益率的比較,一定要評估各家理財機構在保證收益前提下的風險度。公司理財是將暫時閑置的資產和資金交給理財機構去獲得短期收益,但這不是公司的最終經營目標。因此,強調過高的收益率一定會帶來較高的風險,而理財機構也會利用各種契約、合同和反向保證等手段,將可能的風險轉移給委托公司。因為公司理財是一種委托關系,理財機構是受托機構,從法律角度看,的確不應當承擔資金運用過程中的風險。但對于委托公司而言,必須能夠區分風險是來自于自身委托指令還是來自于理財機構的操作失誤,明確責任如何承擔。另外,理財機構除了接受客戶委托開展理財業務外,還有大量自有資金在金融市場上進行運營,因此,還要特別防范理財機構將自營業務失誤和損失向委托公司理財賬戶的轉移。對理財機構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的防范和監控是非常困難的,其為委托公司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四)建立有效的理財風險報告制度
公司一旦進入金融市場從事理財活動,就意味著成為市場中一種受險主體,必須對自身業務經營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防范、控制及管理。公司除了建立與理財規模相當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還應當建立理財風險報告制度。理財風險報告制度實際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各個層級和崗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對已經暴露的業務風險和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做出反應并及時進行報告;二是各個層級的理財人員必須對匯總在本部門的風險信息進行分析,并將可能產生的結果和應對措施進行報告。理財風險報告制度能夠讓管理層持續了解公司的理財風險狀況,同時理財信息的雙向傳遞性也使基層管理人員能夠及時得到信息反饋,然后解決問題。為了保證理財信息的真實準確,必須規范理財風險報告的格式和傳遞路徑,明確每個崗位在理財風險報告制度中的責任和作用。
(五)強化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觀念
由于市場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要求,公司理財業務除了一部分是自己開展的,還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委托給金融機構來操作。但無論是公司委托金融機構理財還是開展自營業務,公司理財業務都主要是在金融市場上通過金融策劃、金融機構安排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來完成的,例如,以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充當企業財務顧問,為企業資產重組和兼并、收購提供咨詢、策劃和安排等服務;通過委托方式進行資產管理;直接在資本市場上開展證券投資活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利或保值等金融服務。這些理財業務活動都涉及到復雜的金融活動,就需要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素質才能進行全面掌控。因為,理財業務中必要的操作和委托指令還是需要公司財務管理人員發出,尤其是當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就需要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審時度勢,快速反應,及時決策。此外,當今的金融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并且為了提高收益不斷組合創新,在更加吸引客戶的同時風險也不斷提高。因此,公司理財人員必須能夠加強學習,在對新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保持敏感的同時,對風險也能夠保持清醒的判斷,這樣才能保證公司資金運營的安全。
三
綜上所述,理財業務已經逐漸成為現代公司資本運營和資金使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如同其它金融業務一樣,公司理財也具有其兩面性,在提供較高收益的背后,總隱藏著隨時可能爆發的風險。制定正確的理財戰略規劃、選擇適合的(包括收益率和風險度)理財工具、加強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成為公司理財業務中必須強調的步驟。而這些因素的整體有效組合則是理財收益能夠得到最終實現的保障。理財風險雖然伴隨開展業務過程中,但又不完全來自于業務本身,這就需要從理財的管理與經營全程去進行控制。公司必須擺脫狹義的資金風險概念,而去主導理財業務的理念、建立風險控制系統,這些措施反過來給公司資金和資產的運營營造了安全的氛圍。理財風險是不確定的,但公司卻必須用確定的方法、工具和理念來防范和管理風險。
【摘要】 筆者認為: 會計 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 企業 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在 現代 理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關鍵詞】 會計利潤;現金流量;差異;關注
一、會計利潤,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賬面數據
在現實 經濟 活動中,企業作為營利主體,獲利無疑成為其核心目標。但是,許多企業盡管賬面上表現出豐厚的利潤,卻因無力支付和清償到期債務而陷入財務困境,仍然擺脫不了破產清算的厄運。相反,有些企業則可能賬面利潤表現并不突出,但因其現金流量狀況良好,支付能力強,而獲得投資者、債權人的“青睞”,得以不斷地 發展 。這難免給人們帶來困惑,也打擊了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信心。通過對其深層次因素的剖析,從中得出結論,這主要是因為利潤與現金差異的存在。
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會計利潤,是遵循一定的會計原則,按照一定的會計程序與方法,將企業在一定期間所實現的營業收入及其他收入減去為實現這些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與費用而得來的。在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完全是以現金形式進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資產折舊以及費用攤銷的情況下,利潤與現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現金的流入,費用的增加造成現金的流出,這也就體現出利潤與現金的一致性。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假設,在企業現實經營活動中無法實現,企業利潤與現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主要根源于:
(一)利潤與現金的記賬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
即利潤與現金的確認與計量基礎不同。利潤的 計算 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現金的計算則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由于這種差別的存在,在商業信用廣泛采用以及固定資產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企業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現金的流入。同樣,費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現金的流出。于是,作為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由于確認與計量基礎的差別,利潤與現金既存在著一致性,又存在著差異性。例如受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資產減值準備、信用政策引起的應收與應付、付現性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以及預提與待攤費用等因素影響,都會產生會計利潤與現金的差異。
(二)會計方法選擇以及會計估計應用產生的差異
在利潤的計算過程中,會計方法選擇的差異以及會計估計的應用,也都會對企業會計利潤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就折舊方法來說,涉及到是采用直線折舊法還是加速折舊法,而會計估計則涉及到折舊年限長短以及預計凈殘值大小的問題,都會影響企業各期計入折舊費用的金額大小,進而影響企業各期的會計利潤。
由此可見,會計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是企業現金流量的真實反映,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從這個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經理人對凈利潤、主營業務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了對現金流量指標的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現金流量,企業決策與經營管理的首要變量
從經營角度看,企業任何日常經營活動均始于現金而終于現金,現金以及從現金到存貨、應收賬款,然后再回復到現金的及時轉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血脈”。企業現金流轉的順暢與否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任何環節的不暢或阻滯,都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輕則造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陷入困境,重則引發企業財務危機的出現,造成企業陷入破產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一個企業現金流入的“管道”其實只有現金性收入、現金性融資等幾條,而現金流出的“管道”卻實在太多,可以說,有經營業務的地方可能就是現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調節現金流入與流出的失衡并盡可能維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財的難點之所在。
現金流量作為一項財務指標,在企業價值管理與行為管理中展現出利潤指標所不具有的優勢,其意義主要表現為:
(一)惟有現金性收入作支撐的利潤增長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
強調現金和現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潤表的局限性,賬面利潤可能異化公司決策和歪曲經營業績。比如,一個公司如果通過價格戰、廣告戰實現了銷售額和市場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內很容易形成一種“欣欣向榮”的增長景象,但是如果這些景象沒有現金流入作支撐,很難說這種景象不會因“貧血”而曇花一現。這類只在市場上“瀟灑走一回”的企業并非個案。由此可見,沒有現金性收入的增長其實并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在公司內部業績評價中,收益性指標如果單純從利潤表取數,盡管用“主營業務利潤”來計算,也不能真實反映收益質量,因為極有可能主營業務利潤也是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的。在企業內部業績評價中應該提倡使用“現金性利潤”來計算考核收益性指標,以達成財務目標、財務決策和財務評價的一致性。
(二)惟有現金流量才能提升企業價值
通俗地說,企業價值是指企業本身值多少錢,來源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現有資產創造收益的能力。利潤及現金流量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指標, 自然 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由于利潤代表企業新創價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潤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但是,企業價值不僅僅包括新創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包括其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潤作為指標衡量企業的價值,其局限性十分明顯。在企業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價值主要由其每年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決定,現金流量的增加代表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企業價值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現有資產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最終形式則表現為一系列現金流量。企業現金流量的數量和速度決定了企業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價值最大化即是現金流量最大化。
(三)現金流量是企業維持增長和控制風險的關鍵因素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追求收益的強烈愿望與客觀環境對流動性的強烈要求,使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企業發展規劃一般都反映其經營戰略,以獲利為目標,通常包括更高的經營規模、市場占用率和新的投資項目等內容,其實需以更多現金流出為前提,一旦現金短缺,其發展規劃無疑就成了“無源之水”。因而,企業規劃、戰略風險都必須以現全流量預算為軸心,把握未來主流量的平衡,以現金流量規劃作為其他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對資本性支出應該遵循“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公司發展與擴張也應該負債經營,但是負債經營的規模,也應該以未來現金流量為底線。突破底線必然會導致財務風險的擴大。所以,維持增長也罷,控制風險也罷,現金流量規劃是關鍵制約因素。
(四)經理人在關注 企業 財務報表信息中,應把現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資產負債表最關鍵的是“結構”和“風險”問題,而利潤表最重要的是“規模”和“收益”問題。但是能夠總覽公司“結構”和“風險”,“規模”和“收益”問題的卻只有現金流量表,只有現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業的現金流量狀況,從整體上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并對企業的未來 發展 前景做出合理預測。經營者不把握現金流量表的內在信息,就不可能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對企業財務狀況做出快速和準確的判斷,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
綜上所述,現金流量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猶如企業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經理通過對現金流量規模與結構等的密切關注,能夠正確分析企業在不同時期的支付能力,客觀評價企業 經濟 實力,優化企業決策行為,從而達到未雨綢繆,防范和化解破產風險,提升企業價值。在 現代 理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三、現金流量在企業理財活動中的應用
現金流量分析,對企業理財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現金流量對企業籌資決策的影響
企業籌集資金額根據實際生產經營需要,通過現金流量表,可以確定企業籌資總額。一般來說,企業財務狀況越好,現金凈流量越多,所需資金越少,反之,財務狀況越差,現金凈流量越少,所需資金越多。
(二)現金流量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
現金流量是企業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標,投資項目可行性評價方法有動態法和靜態法,動態法以資金成本為折現率,進行現金流量折現,若現金凈流量大于0或現值指數大于1,則說明該投資項目可以接受,反之該投資項目不可行。靜態法投資項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資額除以每年現金凈流量,若小于預計的回收期,則投資方案可行。否則,投資方案不可行。
(三)現金流量對企業資信的影響
企業現金流量正常、充足、穩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債務,公司資金運作有序,不確定性越少,企業風險小,企業資信越高;反之,企業資信差,風險大,銀行信譽差,很難爭取到銀行支持。因此,現金流量決定企業資信。
(四)現金流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企業價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者對企業資產如股票等的估價,在估價方法中,現金流量是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估價高低取決于企業在未來年度的現金流量及其投資者的預期投資報酬率。現金流入越充足,企業投資風險越小,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越低,企業的價值越大。企業價值最大化正是理財人員追求的目標,企業理財行為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
(五)現金流量對企業破產界定的影響
我國現行破產法明確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可依法宣告破產,即達到破產界限,這與以往的“資不抵債”是兩個不同概念,通過現金流量分析,若企業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償到期債務,或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期間內持續不能償還,而不是因資金周轉困難等暫時延期支付,即使該公司尚有盈利,也預示企業已瀕臨破產的邊緣,難以擺脫破產的命運。因此理財人員對現金流量要有足夠的重視,未雨綢繆,透過現象看本質,將信息及時反饋到公司管理層,當好公司的理財參謀。
【摘 要】 本文從國際大公司的理財案例分析中得出穩健理財是公司財務的基本原則,從理論上研究穩健理財的動因,探討了穩健理財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 公司理財; 穩健性原則; 案例研究
理財是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遵循收益和風險的對稱的基本定律,當企業財務決策面臨收益和風險抉擇時,該何去何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分別從融資、投資、控制等角度,以國際成功企業的案例來論證穩健原則這一企業理財的精髓。
一、國際公司穩健理財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宏?公司:保守的資金結構
宏?公司從5 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百億美元的的超大集團。在快速而又穩健的增長過程中,公司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獨特的財務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再造宏?》中他專辟一章介紹其穩健的理財觀念。
1.謹慎對待負債的杠桿作用。借錢投資能夠發揮“四兩撥千斤”的財務杠桿作用,在臺灣企業界流行“做生意不借錢是傻瓜”理念時,施振榮先生卻清醒地堅持“借錢擴張必倒論”,他看到的是經濟衰退或投資失敗時,負債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
控制負債比例成為宏?公司的基本理財觀,快速發展的資金又從何而來呢?僅僅靠自我積累顯然是不現實的,宏?公司的解決辦法是:(1)吸收員工入股籌集資金;(2)變賣閑置資產;(3)提高資源運用效率,從而達到縮小資金規模。其中宏?公司尤其注重營運資金的管理,努力減少存貨和應收賬款的規模,從內部擠錢,認為“內部擠出來的錢,比外部找來的錢更健康。”公司堅持“薄利多銷”的政策,寧可價格低一點、利潤少一點,也要以現金銷售為主,降低庫存量,回收現金。對于實在需要賒銷的,則要求客戶必須提供資產抵押或銀行擔保,進行嚴格的信用管理,避免壞賬的發生。
2.從緊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宏?公司建立有一套財務預警系統,從報表指標的異動中掌握公司財務狀況的變化,以及指標異動背后的意義,而且關注數字之間的關聯性,形成整體概念。宏?公司還針對海外公司建立了財務風險控制,幫助他們控制存貨規模,強化資金的周轉。
(二)耐克公司:基于核心業務的投資戰略
多元化經營曾經風靡一時,認為多元化的經營戰略能夠分散經營風險,為企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事實證明,多元化不僅沒能給企業降低風險,有時反而增加了企業投資失敗風險。返回核心業務的歸核化戰略的興起,由于企業在核心業務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圍繞核心業務“毗鄰擴張”在為企業贏得增長機會的同時,降低了投資風險。諾基亞、耐克、聯邦快遞、戴爾等國際大公司無一不是實行了歸核化的投資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耐克公司自1964年以藍帶運動鞋成立以來,實現了以平均40%的綜合增長率發展,核心業務強大以后,通過發現新的、合乎邏輯的毗鄰業務來補充實力,從1983年至1987年的平均水平看,運動鞋的增長放慢,直至零增長。從1987到1991年,耐克通過將其運動鞋經營權擴展到包括服裝業在內的新生產領域,增長率再次上升為36%。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耐克公司曾于1988年收購了一家時尚運動服裝公司cole-haan,犯下了一個與其精于主業的戰略相沖突的錯誤,但其很快就意識到,并將其剝離了。耐克公司不僅業務專業,而且集中了公司的所有精力和資源專注于那些增加市場價值的關鍵經營活動,耐克將資源主要集中在新產品的開發、推廣及營銷活動上。
耐克公司在發展歷程中始終追求高增長,當原有業務增長受到限制時,就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選擇的方式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多元化,而是選擇自己熟悉的、與原有業務密切相關的領域,可以沿用原有的人才隊伍、制造商、經銷渠道等,避免進入完全陌生領域的風險,體現的是穩健的增長策略。
(三)艾默生公司:持續增長中的財務控制
世界500強的艾默生公司創建于1890年,總部設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最悠久的跨國公司之一。股東回報豐厚,年平均增長16%,1956年投資艾默生公司,在2000年價值達638美元。能與艾默生公司的業績媲美的屈指可數。艾默生的秘訣何在?
艾默生的秘訣在于“管理過程”(the management process)六要素:保持簡化、注重計劃、強大的跟進和控制系統、以行動為導向的組織結構、卓越經營和創造利于員工發揮才能的環境。其中強大的跟進和控制系統是公司快速增長過程中的“保護帶”,保證公司在健康軌道上運行。其基本觀念是“計劃不是完美無缺的,所以我們每年都進行計劃。”
艾默生公司每年在計劃、執行和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ceo有超出一半的時間都用于計劃,coo(首席運營官)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則更多地投入到控制周期中去。艾默生公司首先從子公司層面發起計劃周期,為不同的子公司以及整個組織制訂利潤和增長計劃,在作利潤評估時,子公司的管理層與總公司的“利潤沙皇”(高級管理人員)舉行會議,利潤評估將審查前五年的歷史、當前年份的現狀以及未來五年的預測數據,時間跨度11年,以此建立利潤評估模型,模型會將價格變化、通貨膨脹、生產率提高、成本減少,業務重組等因素考慮進去;接下來是在業務平臺的戰略評估,從公司整體上評估執行計劃所需的資源,而不是從子公司的角度討論。若發現有子公司能力不足以應對某些機會時,能夠在公司層面上進行資源整合,確保公司整體的高效率。
在有效制訂計劃的基礎上,如何保證有效執行就成為更為重要的議題,沒有強大的跟進和控制系統是無法實現的,艾默生公司的控制是全過程的控制。第一,年度控制在每個財務年結束之前舉行財務評估會議——年度預算會議,主要內容是上一年的評估以及本財年的總結、未來一年的預測;第二,月度控制或常規控制。各個子公司的總裁每月都要提交總裁運營報告,關注重點是當月和未來三個月。對前一年的計劃與當年的實際結果逐季度進行跟蹤,并對以后幾個季度和當年的績效進行展望,實時更新年度預期,調整預算,是一種滾動式的計劃和預算模式,所以,“在艾默生公司,預算的壽命只有一個月。”除此之外,艾默生公司每個月召開一次董事會,評估子公司計劃中的財務計劃和行動計劃。
二、財務穩健原則的理論思考
從上述幾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大公司在理財過程中均秉承穩健原則,貫穿于融資、投資、營運資金等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的全過程,其原因何在?
(一)通過財務穩健控制企業總風險
企業的總風險是由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構成的。企業經營風險是指企業在市場經營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具體包括環境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生產風險等,而且隨著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加劇,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在經營風險控制中的主動權降低。基于經營風險的不可避免和難以控制,穩健理財、降低財務風險則成為企業主動性的選擇。相對經營風險的外部性,財務風險是內生性的,企業可以主動通過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化解財務風險。
穩健理財,控制財務風險是保證企業現金流量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生存的基本要求。因為法律對企業破產界限的規定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反映在財務上就是現金流量失衡,企業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穩健理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穩健理財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保證投資收益、經營收入等開源方面的穩健性;另一方面是從財務成本控制、費用控制等節流方面的穩健性。
(二)通過財務穩健實現企業可持續增長
財務穩健是企業可持續增長的“保護帶”,保障企業在健康的軌道上增長。很多企業在快速增長過程中,激進的財務政策和不健全的財務控制是導致企業失敗的重要原因。愛多曾經因為“標王”而名噪一時,但又迅速隕落,而在其失敗時的狀況是:企業的現場和技術管理一流;品牌形象完好、市場銷售良好、無投資失誤。失敗的誘因是財務體系脆弱,經不起任何沖擊,財務失控導致巨額資金不明流失;過度依賴客戶資金使得企業財務體系失去彈性,無法面對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最終導致現金周轉不靈,企業破產。
財務穩健是企業可持續增長的“保護帶”,保障企業在健康的軌道上增長。財務穩健的具體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穩健的投融資決策,其目的是實現現金流量的均衡;二是積極有效的財務控制,其目的是保證企業成本控制和增長戰略的執行。
三、穩健財務管理模式的構建
(一)柔性的融資戰略
“柔性管理”是相對于“剛性管理”提出來的。與“剛性管理”規則的硬性約束不同,“柔性管理”強調跳躍和變化、速度和反應、靈敏與彈性。將這種思想運用于財務戰略管理就要求財務戰略的動態性,根據企業環境的動態變化相機決策,而不是一成不變,增強企業的適應性,提升企業理財的穩健程度。企業應根據宏觀的經濟周期和自身的生命周期適時調整投資戰略和融資戰略,當國家銀根收縮時,企業應壓縮不必要的投資,提高自有資金比例,減少負債規模。柔性財務戰略管理還要求遵循彈性原則,留有余地。企業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必須控制現時的負債比例,為未來的融資需求留下較多的可能性。
(二)科學的投資決策方法
基于現金流量貼現的凈現值法是投資決策常用的方法,但面對眾多估計上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人們也許會認為現金流量估計毫無意義,沒有進行正式投資評價的必要。這種做法對管理實踐是沒有好處的。雖然不確定性毫無疑問給決策者進行現金流量估計帶來了嚴重的問題,但仍然需要使用投資評價方法。通過科學的投資評價方法,決策者仍有可能制定出明智的決策。
1.期望凈現值標準
期望凈現值標準是一個處理風險的極為簡單的方法。這種方法基于以下觀點:在現金流量不確知的情況下,根據與投資結果相關的一組假設條件(比如,與銷售水平、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關的假設等)得出的某一組現金流量估計值進行投資評價是不明智的。決策者首先應當以多種情形為基礎進行現金流量估計;其次,計算出每種可能情形的結果的預期現金流量和凈現值;最后對每種可能狀態的發生概率進行計算后,計算凈現值的期望值。
2.風險調整貼現率法
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們要求較高的收益率以彌補他們為承擔風險付出的代價。風險越大,收益率必須越高。風險調整收益率法將這個簡單的概念付諸于實踐。決策者應首先決定零風險投資所需的收益率(這是現金流量確定情況下使用的無風險收益率或貼現率);然后根據投資的風險狀況加上風險報酬。風險越大,風險報酬應越大。用這種方法計算出的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加上風險報酬)將作為凈現值計算中的貼現率使用。
這兩種方法均考慮了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因素和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增強了企業投資獲利的成功率,增強企業財務的穩健性。
(三)有效的財務風險控制
財務風險管理是應對外部理財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內部資金管理不確定性的過程,包括評估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和財務風險管理戰略兩個部分。戰略性的財務風險管理不僅是降低企業財務體系不確定性的過程,還是企業機會監測的重要工具。
財務風險分為市場風險和內部風險。市場風險包括外匯風險、利率風險、證券投資風險、信用風險等;內部風險則主要包括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系統風險。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第一,識別主要財務風險并區分優先順序;第二,確定合適的風險容忍水平;第三,實施與風險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風險管理戰略;第四,對風險進行度量、報告、監控,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穩健理財的本質就是將財務風險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圍內。企業應在對風險分類的基礎上,對各類風險進行評估,充分利用實施相應的管理戰略,如利用公司內部借貸、資產負債管理、利率互換協議等方式控制利率風險;利用遠期合約、互換協議、期權期貨等方式控制外匯市場風險。利用零庫存和應收賬款管理方法加強營運資金管理,控制現金失衡的風險。總之,企業需要建立應對各類風險的管理戰略和控制方法。
【摘要】公眾一直十分認同上市公司應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但是將社會責任引入到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的確定中尚未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當前只有少數公司意識到在確定理財目標的同時應考慮社會責任。本文將社會責任融入到公司理財目標的確定之中,分析上市公司在理財目標的選擇過程中社會責任意識所引發的問題和對上市公司長久利益的影響,并針對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確定的社會責任缺失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理財目標;公司理財
一、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確定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普遍接受西方理財目標觀念,把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我國公司理財的最優目標。有少數的公司選擇利潤最大化、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這樣確定的理財目標較極端,在確定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的時候沒有將社會責任考慮其中,這樣引出了一系列有關社會責任的問題。
(一)上市公司領導層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上市公司前期社會責任的投入比較大,由于這種原因,很多上市公司領導層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沒有把社會責任確定為的公司理財目標之中,只顧過分的追求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公司價值最大化。最終造成公司的誠信缺失、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社會上假冒偽劣產品橫行、責任事故頻發等問題,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社會不和諧程度增加。他們沒有意識到社會責任投入后所引出的回報將會更多,同時可實現公司長久競爭力的提升。
(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審計及報告缺少規范性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明確要求上市公司要進行社會責任審計并編制社會責任報告。上市公司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沒有經過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其他專門的機構進行審計,人們對這樣的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出質疑。雖然上市公司有意識地主動披露社會責任,沒有法律、法規的依托,很難促使社會責任成為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確定的考慮范圍,最終導致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缺失,上市公司也很難為和諧社會創造長久的價值。
(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激勵及約束機制不健全
從目前總體情況看來,約束我國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規并不夠健全,沒有涵蓋到社會責任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且,由于懲戒力度不夠,導致一些公司不惜以身試法。比如有的公司寧愿被罰款處罰,也不愿安裝排污設備,因為一旦被發現查處,只不過罰個幾萬的,但安裝一套設備至少需要幾十萬。這樣就使得原本社會責任意識很好的公司缺乏了繼續保持下去的積極動力,在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僥幸心理的綜合作用下,也紛紛效尤,造成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二、解決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確定問題的對策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是指上市公司對所有者、職工、客戶、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自然環境承擔責任,以實現企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同時,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紀守法,遵守商業道德,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并積極承擔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責任,參與社會捐獻、贊助等各種社會公益事業。
(一)增強上市公司領導層社會責任意識觀念
領導層是公司內部控制的核心與關鍵,是公司為來決策與發展的掌舵人。強化公司領導層的社會責任意識觀念,有助于推動社會責任意識在公司的形成。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不僅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精要,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在許多產業陸續迎來微利時代的情況下,未來的公司競爭不再是單純的新技術、新產品、人才的競爭,而是社會責任品牌的競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是聰明的公司占領市場份額的經營方略。因此,上市公司不僅可以在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同時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兼顧到社會責任,穩定社會,協調社會,融入社會,減少利益的沖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二)推動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審計的發展并規范及完善社會責任報告
公司社會責任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發展迅速。隨著社會責任意識的提高,人們評價上市公司不僅僅局限于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還會考慮其對社會承擔的責任的多少。2000年我國出現了第一份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石油)的《健康、安全與環境報告》。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后,先后有39家包括深交所上市的20家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了2006年度社會責任報告。2008年有132家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09年達到371家,2010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中,其中有超過七成存在不規范行為。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與其財務報表一樣,都是對外報出,同時提供給社會信息。而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報缺少強制性要求和相關法律的約束,應通過專門的機構進行獨立的審計,方可對外報出。這樣,一方面提高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可信度,使社會責任報告更有應用的價值,讓相關利益者做出科學、合理、正確的決策,另一方面社會責任報告更加規范、真實,促進社會責任審計的發展,提高社會責任在上市公司理財目標確定的地位。
(三)形成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社會責任激勵與要積極約束機制,形成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和獎懲體系,并且科學的運用到上市公司的理財目標的確認上。比如sa800作為全球第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第三方社會責任標準,其最終很可能成為全球公認的國際標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作為為社會提供利益的上市公司在良好的社會責任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環境下,不但能夠為本公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起到了榜樣的導向作用,更好的促進了我國公司發展的良性循環。
【摘要】 筆者認為:會計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在現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關鍵詞】 會計利潤;現金流量;差異;關注
一、會計利潤,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賬面數據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企業作為營利主體,獲利無疑成為其核心目標。但是,許多企業盡管賬面上表現出豐厚的利潤,卻因無力支付和清償到期債務而陷入財務困境,仍然擺脫不了破產清算的厄運。相反,有些企業則可能賬面利潤表現并不突出,但因其現金流量狀況良好,支付能力強,而獲得投資者、債權人的“青睞”,得以不斷地發展。這難免給人們帶來困惑,也打擊了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信心。通過對其深層次因素的剖析,從中得出結論,這主要是因為利潤與現金差異的存在。
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會計利潤,是遵循一定的會計原則,按照一定的會計程序與方法,將企業在一定期間所實現的營業收入及其他收入減去為實現這些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與費用而得來的。在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完全是以現金形式進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資產折舊以及費用攤銷的情況下,利潤與現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現金的流入,費用的增加造成現金的流出,這也就體現出利潤與現金的一致性。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假設,在企業現實經營活動中無法實現,企業利潤與現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主要根源于:
(一)利潤與現金的記賬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
即利潤與現金的確認與計量基礎不同。利潤的計算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現金的計算則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由于這種差別的存在,在商業信用廣泛采用以及固定資產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企業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現金的流入。同樣,費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現金的流出。于是,作為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由于確認與計量基礎的差別,利潤與現金既存在著一致性,又存在著差異性。例如受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資產減值準備、信用政策引起的應收與應付、付現性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以及預提與待攤費用等因素影響,都會產生會計利潤與現金的差異。
(二)會計方法選擇以及會計估計應用產生的差異
在利潤的計算過程中,會計方法選擇的差異以及會計估計的應用,也都會對企業會計利潤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就折舊方法來說,涉及到是采用直線折舊法還是加速折舊法,而會計估計則涉及到折舊年限長短以及預計凈殘值大小的問題,都會影響企業各期計入折舊費用的金額大小,進而影響企業各期的會計利潤。
由此可見,會計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是企業現金流量的真實反映,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從這個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經理人對凈利潤、主營業務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了對現金流量指標的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現金流量,企業決策與經營管理的首要變量
從經營角度看,企業任何日常經營活動均始于現金而終于現金,現金以及從現金到存貨、應收賬款,然后再回復到現金的及時轉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血脈”。企業現金流轉的順暢與否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任何環節的不暢或阻滯,都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輕則造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陷入困境,重則引發企業財務危機的出現,造成企業陷入破產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一個企業現金流入的“管道”其實只有現金性收入、現金性融資等幾條,而現金流出的“管道”卻實在太多,可以說,有經營業務的地方可能就是現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調節現金流入與流出的失衡并盡可能維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財的難點之所在。
現金流量作為一項財務指標,在企業價值管理與行為管理中展現出利潤指標所不具有的優勢,其意義主要表現為:
(一)惟有現金性收入作支撐的利潤增長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
強調現金和現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潤表的局限性,賬
利潤可能異化公司決策和歪曲經營業績。比如,一個公司如果通過價格戰、廣告戰實現了銷售額和市場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內很容易形成一種“欣欣向榮”的增長景象,但是如果這些景象沒有現金流入作支撐,很難說這種景象不會因“貧血”而曇花一現。這類只在市場上“瀟灑走一回”的企業并非個案。由此可見,沒有現金性收入的增長其實并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在公司內部業績評價中,收益性指標如果單純從利潤表取數,盡管用“主營業務利潤”來計算,也不能真實反映收益質量,因為極有可能主營業務利潤也是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的。在企業內部業績評價中應該提倡使用“現金性利潤”來計算考核收益性指標,以達成財務目標、財務決策和財務評價的一致性。
(二)惟有現金流量才能提升企業價值
通俗地說,企業價值是指企業本身值多少錢,來源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現有資產創造收益的能力。利潤及現金流量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指標,自然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由于利潤代表企業新創價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潤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但是,企業價值不僅僅包括新創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包括其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潤作為指標衡量企業的價值,其局限性十分明顯。在企業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價值主要由其每年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決定,現金流量的增加代表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企業價值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現有資產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最終形式則表現為一系列現金流量。企業現金流量的數量和速度決定了企業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價值最大化即是現金流量最大化。
(三)現金流量是企業維持增長和控制風險的關鍵因素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追求收益的強烈愿望與客觀環境對流動性的強烈要求,使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企業發展規劃一般都反映其經營戰略,以獲利為目標,通常包括更高的經營規模、市場占用率和新的投資項目等內容,其實需以更多現金流出為前提,一旦現金短缺,其發展規劃無疑就成了“無源之水”。因而,企業規劃、戰略風險都必須以現全流量預算為軸心,把握未來主流量的平衡,以現金流量規劃作為其他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對資本性支出應該遵循“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公司發展與擴張也應該負債經營,但是負債經營的規模,也應該以未來現金流量為底線。突破底線必然會導致財務風險的擴大。所以,維持增長也罷,控制風險也罷,現金流量規劃是關鍵制約因素。 (四)經理人在關注企業財務報表信息中,應把現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資產負債表最關鍵的是“結構”和“風險”問題,而利潤表最重要的是“規模”和“收益”問題。但是能夠總覽公司“結構”和“風險”,“規模”和“收益”問題的卻只有現金流量表,只有現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業的現金流量狀況,從整體上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并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做出合理預測。經營者不把握現金流量表的內在信息,就不可能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對企業財務狀況做出快速和準確的判斷,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
綜上所述,現金流量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猶如企業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經理通過對現金流量規模與結構等的密切關注,能夠正確分析企業在不同時期的支付能力,客觀評價企業經濟實力,優化企業決策行為,從而達到未雨綢繆,防范和化解破產風險,提升企業價值。在現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三、現金流量在企業理財活動中的應用
現金流量分析,對企業理財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現金流量對企業籌資決策的影響
企業籌集資金額根據實際生產經營需要,通過現金流量表,可以確定企業籌資總額。一般來說,企業財務狀況越好,現金凈流量越多,所需資金越少,反之,財務狀況越差,現金凈流量越少,所需資金越多。
(二)現金流量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
現金流量是企業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標,投資項目可行性評價方法有動態法和靜態法,動態法以資金成本為折現率,進行現金流量折現,若現金凈流量大于0或現值指數大于1,則說明該投資項目可以接受,反之該投資項目不可行。靜態法投資項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資額除以每年現金凈流量,若小于預計的回收期,則投資方案可行。否
則,投資方案不可行。
(三)現金流量對企業資信的影響
企業現金流量正常、充足、穩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債務,公司資金運作有序,不確定性越少,企業風險小,企業資信越高;反之,企業資信差,風險大,銀行信譽差,很難爭取到銀行支持。因此,現金流量決定企業資信。
(四)現金流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企業價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者對企業資產如股票等的估價,在估價方法中,現金流量是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估價高低取決于企業在未來年度的現金流量及其投資者的預期投資報酬率。現金流入越充足,企業投資風險越小,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越低,企業的價值越大。企業價值最大化正是理財人員追求的目標,企業理財行為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
(五)現金流量對企業破產界定的影響
我國現行破產法明確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可依法宣告破產,即達到破產界限,這與以往的“資不抵債”是兩個不同概念,通過現金流量分析,若企業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償到期債務,或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期間內持續不能償還,而不是因資金周轉困難等暫時延期支付,即使該公司尚有盈利,也預示企業已瀕臨破產的邊緣,難以擺脫破產的命運。因此理財人員對現金流量要有足夠的重視,未雨綢繆,透過現象看本質,將信息及時反饋到公司管理層,當好公司的理財參謀。
摘要:筆者認為:會計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在現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關鍵詞:會計利潤;現金流量;差異;關注
一、會計利潤,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的賬面數據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企業作為營利主體,獲利無疑成為其核心目標。但是,許多企業盡管賬面上表現出豐厚的利潤,卻因無力支付和清償到期債務而陷入財務困境,仍然擺脫不了破產清算的厄運。相反,有些企業則可能賬面利潤表現并不突出,但因其現金流量狀況良好,支付能力強,而獲得投資者、債權人的“青睞”,得以不斷地發展。這難免給人們帶來困惑,也打擊了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信心。通過對其深層次因素的剖析,從中得出結論,這主要是因為利潤與現金差異的存在。
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會計利潤,是遵循一定的會計原則,按照一定的會計程序與方法,將企業在一定期間所實現的營業收入及其他收入減去為實現這些收入所發生的成本與費用而得來的。在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完全是以現金形式進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資產折舊以及費用攤銷的情況下,利潤與現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現金的流入,費用的增加造成現金的流出,這也就體現出利潤與現金的一致性。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假設,在企業現實經營活動中無法實現,企業利潤與現金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主要根源于:
(一)利潤與現金的記賬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
即利潤與現金的確認與計量基礎不同。利潤的計算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現金的計算則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由于這種差別的存在,在商業信用廣泛采用以及固定資產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企業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現金的流入。同樣,費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現金的流出。于是,作為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一項指標,由于確認與計量基礎的差別,利潤與現金既存在著一致性,又存在著差異性。例如受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資產減值準備、信用政策引起的應收與應付、付現性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以及預提與待攤費用等因素影響,都會產生會計利潤與現金的差異。
(二)會計方法選擇以及會計估計應用產生的差異
在利潤的計算過程中,會計方法選擇的差異以及會計估計的應用,也都會對企業會計利潤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就折舊方法來說,涉及到是采用直線折舊法還是加速折舊法,而會計估計則涉及到折舊年限長短以及預計凈殘值大小的問題,都會影響企業各期計入折舊費用的金額大小,進而影響企業各期的會計利潤。
由此可見,會計利潤僅僅是一個賬面數據,易受人為因素的干擾與操縱。而現金流量則表現為企業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是企業現金流量的真實反映,從而體現出客觀性。從這個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經理人對凈利潤、主營業務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了對現金流量指標的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現金流量,企業決策與經營管理的首要變量
從經營角度看,企業任何日常經營活動均始于現金而終于現金,現金以及從現金到存貨、應收賬款,然后再回復到現金的及時轉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血脈”。企業現金流轉的順暢與否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任何環節的不暢或阻滯,都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輕則造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陷入困境,重則引發企業財務危機的出現,造成企業陷入破產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一個企業現金流入的“管道”其實只有現金性收入、現金性融資等幾條,而現金流出的“管道”卻實在太多,可以說,有經營業務的地方可能就是現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調節現金流入與流出的失衡并盡可能維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財的難點之所在。
現金流量作為一項財務指標,在企業價值管理與行為管理中展現出利潤指標所不具有的優勢,其意義主要表現為:
(一)惟有現金性收入作支撐的利潤增長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
強調現金和現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潤表的局限性,賬面利潤可能異化公司決策和歪曲經營業績。比如,一個公司如果通過價格戰、廣告戰實現了銷售額和市場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內很容易形成一種“欣欣向榮”的增長景象,但是如果這些景象沒有現金流入作支撐,很難說這種景象不會因“貧血”而曇花一現。這類只在市場上“瀟灑走一回”的企業并非個案。由此可見,沒有現金性收入的增長其實并不是財務理念上追求的增長。在公司內部業績評價中,收益性指標如果單純從利潤表取數,盡管用“主營業務利潤”來計算,也不能真實反映收益質量,因為極有可能主營業務利潤也是以“應收賬款”為基礎的。在企業內部業績評價中應該提倡使用“現金性利潤”來計算考核收益性指標,以達成財務目標、財務決策和財務評價的一致性。
(二)惟有現金流量才能提升企業價值
通俗地說,企業價值是指企業本身值多少錢,來源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現有資產創造收益的能力。利潤及現金流量作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衡量企業財富增長狀況的指標,自然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由于利潤代表企業新創價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潤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但是,企業價值不僅僅包括新創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包括其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潤作為指標衡量企業的價值,其局限性十分明顯。在企業持續經營的情況下,企業價值主要由其每年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決定,現金流量的增加代表著企業價值的增長。企業價值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現有資產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最終形式則表現為一系列現金流量。企業現金流量的數量和速度決定了企業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價值最大化即是現金流量最大化。
(三)現金流量是企業維持增長和控制風險的關鍵因素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追求收益的強烈愿望與客觀環境對流動性的強烈要求,使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企業發展規劃一般都反映其經營戰略,以獲利為目標,通常包括更高的經營規模、市場占用率和新的投資項目等內容,其實需以更多現金流出為前提,一旦現金短缺,其發展規劃無疑就成了“無源之水”。因而,企業規劃、戰略風險都必須以現全流量預算為軸心,把握未來主流量的平衡,以現金流量規劃作為其他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對資本性支出應該遵循“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公司發展與擴張也應該負債經營,但是負債經營的規模,也應該以未來現金流量為底線。突破底線必然會導致財務風險的擴大。所以,維持增長也罷,控制風險也罷,現金流量規劃是關鍵制約因素。
(四)經理人在關注企業財務報表信
息中,應把現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資產負債表最關鍵的是“結構”和“風險”問題,而利潤表最重要的是“規模”和“收益”問題。但是能夠總覽公司“結構”和“風險”,“規模”和“收益”問題的卻只有現金流量表,只有現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業的現金流量狀況,從整體上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并對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做出合理預測。經營者不把握現金流量表的內在信息,就不可能通過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對企業財務狀況做出快速和準確的判斷,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
綜上所述,現金流量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猶如企業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經理通過對現金流量規模與結構等的密切關注,能夠正確分析企業在不同時期的支付能力,客觀評價企業經濟實力,優化企業決策行為,從而達到未雨綢繆,防范和化解破產風險,提升企業價值。在現財環境下,關注現金流量應該成為公司經理人關注經營運行的重點。
三、現金流量在企業理財活動中的應用
現金流量分析,對企業理財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現金流量對企業籌資決策的影響
企業籌集資金額根據實際生產經營需要,通過現金流量表,可以確定企業籌資總額。一般來說,企業財務狀況越好,現金凈流量越多,所需資金越少,反之,財務狀況越差,現金凈流量越少,所需資金越多。
(二)現金流量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影響
現金流量是企業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標,投資項目可行性評價方法有動態法和靜態法,動態法以資金成本為折現率,進行現金流量折現,若現金凈流量大于0或現值指數大于1,則說明該投資項目可以接受,反之該投資項目不可行。靜態法投資項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資額除以每年現金凈流量,若小于預計的回收期,則投資方案可行。否則,投資方案不可行。
(三)現金流量對企業資信的影響
企業現金流量正常、充足、穩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債務,公司資金運作有序,不確定性越少,企業風險小,企業資信越高;反之,企業資信差,風險大,銀行信譽差,很難爭取到銀行支持。因此,現金流量決定企業資信。
(四)現金流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在有效資本市場中,企業價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者對企業資產如股票等的估價,在估價方法中,現金流量是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估價高低取決于企業在未來年度的現金流量及其投資者的預期投資報酬率。現金流入越充足,企業投資風險越小,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越低,企業的價值越大。企業價值最大化正是理財人員追求的目標,企業理財行為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
(五)現金流量對企業破產界定的影響
我國現行破產法明確規定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嚴重虧損,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可依法宣告破產,即達到破產界限,這與以往的“資不抵債”是兩個不同概念,通過現金流量分析,若企業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償到期債務,或在可預見的相當長期間內持續不能償還,而不是因資金周轉困難等暫時延期支付,即使該公司尚有盈利,也預示企業已瀕臨破產的邊緣,難以擺脫破產的命運。因此理財人員對現金流量要有足夠的重視,未雨綢繆,透過現象看本質,將信息及時反饋到公司管理層,當好公司的理財參謀。
摘要:隨著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公司理財的重要性也逐漸的顯現出來。理財目標是理財主體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下,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標。從根本上而言,理財目標和公司的治理結構存在較大的聯系,隨著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公司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必然要相應變化,也就是作為財務進行驅動的理財目標也要相應變化。
關鍵詞:理財目標;治理結構
國內外各相關學科的學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步深化的發展的過程。
一般說來,公司理財的目標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種:
(1)營銷最大化。
(2)擴大市場占有率。
(3)利潤最大化。
(4)每股收益最大化。
(5)股東財富最大化。
前兩者的實質即收入最大化。在現代企業“經理革命”之后,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理財的目標就基本鎖定在“公司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上了。
1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理財的目標的選擇
從上圖可以得到,不同的國家對公司的所有者持有不同的看法,這也造成不同的國家公司理財的目標的差異。總的來說為以下兩種情況:
1.1美國的樹形持股模式
樹形持股的集團公司內,各子公司之間通過資本紐帶建立聯系,理論上聯系的方式可以是絕對控股,也可以是參股,但實證分析發現絕對控股方式的公司基本不存在,因而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是企業經理,而不是股東,股東的真實權利體現在分紅收益方面。顯然,對于經理人而言,如果不能經營好企業,不但股東會選擇用腳投票,企業因此不能獲得新的股權投資進而影響到債權投資,而且該經理人的職業經營生涯也可能從此結束。可見,在樹形持股模式下,企業的經營決策者實際上是企業的經營者,而理財的目標卻必須鎖定在股東利益上,“股東財富最大化”就是必然的選擇。至于內部人控制下的各種可能弊端,則由企業經營者選擇決策機制、社會監督制度、法律法規等去避免。
1.2日本的環形持股模式
環形持股的集團公司內,企業之間以相互持股為特征,此時企業的股東實際上由于權利的互相制衡,即使對“子”公司具有絕對控股的股權,也很難對“子”公司的經營指手畫腳,因而,環形持股模式下的經營者控制更加明顯,但企業經營者卻需要股東、債權人、員工等的支持,不以股東為第一利益者,而以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理財對象,就成為環形持股的理財目標選擇,這就是“企業價值最大化”。
從“樹形持股”和“環形持股”兩種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理財的目標選擇直接與市場的健全和完善相聯系,有效的“經理市場”和有效的“資本市場”,才有公司以“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可能性。
2我國公司理財目標選擇的現實狀況
與西方發達國家公司理財目標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國公司理財目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選擇上存在許多不同。且理財目標表現出隨意性和盲目性,常見如下選擇:
(1)選擇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
(2)選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目標;
(3)選擇企業資產保值增值作為目標;
(4)選擇社會效益作為目標;
(5)選擇企業員工收益最大化作為目標;
(6)選擇企業各關系人(股東、經理、員工、債權人、客戶等)利益平衡作為目標等。
3問題分析
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六個方面
(1)股權過分集中。上市公司多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國有企業的股權又十分集中。流通股在上市公司總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低。
(2)內部人控制嚴重。公司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內部人操縱公司運作,進行大量關聯交易。
(3)中小股東、債權人權益得不到合理保護。公司大股東擁有公司的絕對或相對控制權,中小股東的投票權難以與大股東相抗衡,致使中小股東失去監督大股東的有效方式及動力。中小股東的權益難以得到司法程序上的有力支持。在企業破產程序上,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真正保護。
(4)董事會的功能難以發揮。公司董事會結構不盡合理,執行董事所占比例過高。
(5)法律環境不完善。《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信息披露、會計準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中存在許多與現實的公司運行環境不相宜的規定,法律法規相對滯后。孱弱的法律體系已在事實上阻礙了公司治理結構的持續改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
(6)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預。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預企業運營的情況還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企業決策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預。有些需要破產的企業也不能履行破產程序。另一方面,國有銀行對企業的貸款往往會受到來自政府部門的壓力。
4實際案例
根據有關調查發現,公司治理中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大量存在。據不完全統計,曾有680余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東通過多種形式占用資金的情況,資金總額達970億元,有超過20%的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提供擔保。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從猴王集團中“剝離”出去,改組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團公司成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但此次資產重組實際上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剝離”,猴王集團和猴王股份從未在人員、資產和財務上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分開剝離。這也就為后來的猴王集團破產以及猴王股份演變為“空殼”埋下了禍根。
猴王股份公司自上市以來,經營狀況江河日下,1999年開始出現虧損。由其2000年公布的債務往來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來,借貸給猴王集團的長期借款高達8.91億元,未還款數額為5.9億元;自1998年4月份以來,猴王公司為其下屬企業提供信用擔保金額45862.4萬元。由于突然宣告破產,有近3億的擔保金額血本無歸。這兩項數額加起來達近9億。而根據猴王公司2000年中期報告的數據,猴王公司總資產才93408萬元。也就是說,隨著猴王集團的破產,猴王股份公司已經變成一家空殼公司,幾乎沒有什么凈資產而言。
5結束語
理財目標是企業從事財務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結果,只有確立恰當的理財目標,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才能有的放矢。從國內外的理財目標來看,國內和國外的公司理財的目標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反映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差異,我國的公司治理相當復雜,這是由其所處的轉軌經濟特點所決定的,雖然在這樣一個階段會存在著很多投機的不良現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濟轉軌促進了中國公司治理機智的不斷完善,提升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并且在資本市場上,監管部門的監管思路和方式也在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改進。在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必須正確把握公司治理結構的內涵,實現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并需要根據環境變化調整理財目標。
「摘要現代財務理論吸收心理學、行為科學、決策科學等相關成果,注重對財務主體決策過程的探索,逐步發展成了一門新的學科———行為財務學。行為財務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給轉軌過程中的我國公司理財活動提供了理論指引,我國公司的理財活動也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公司理財實踐中最典型的“異象”,借助已有的行為金融理論和心理實驗發現,解釋公司行為的“非理性”必然,尋找公司理財決策行為的合理性基點———制度基礎和市場依據。
「關鍵詞行為財務學;公司理財;行為偏好
一、行為理財學研究的意義和要點
在實際財務決策中,人們常常發現財務決策者的種種行為“異象:公司的管理決策者往往在他們負有責任的失敗項目上投入比成功項目更多的錢(L.May,1988);大多數公司決策是在群體環境下作出的,群體行為經常擴大個體錯誤(E.Russo,和P.Schoemaker,1989);過度自信的財務主管可能會選擇一個負債比率過高而導致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的資本結構;過度悲觀的決策者,則會選擇一個過于保守的資本結構而喪失可能的發展機會;利潤操縱,包括粉飾報表、選擇披露和盈利的短期偏好等都是公司理財實踐中常見的行為表現。
根據現代財務理論模擬出的公司價值行為總是與現實財務實踐發生偏差,人們究其所以,發現在理財決策過程中把人抽象掉了。這里引用著名行為金融學家RichardThaler的一段話:“在金融學術研究和午夜新聞的報導中存在著有趣的對比。只要金融市場出現在新聞中,那么新聞報導中就充斥著人們進行各種瘋狂活動的畫面:……。與此相反,當我們閱讀標準的金融教科書時,比如說Brealey和Myers著名的《公司財務原理》,我們就會留下這樣的印象:金融市場幾乎沒有人類活動存在。如果公司部門和金融部門被機器人取代,那么我們在金融教科書中看到的幾乎不會有什么變化”。
行為理財學研究就是要把現實中有差異的人拉回到現代財務理論的研究框架中,行為財務已成為我們研究公司財務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新范式。行為理財的研究重點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1)公司價值估計。行為財務理論認為,部分投資者因非理性或非標準偏好的驅使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而且具有標準偏好的理性投資者無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資者的資產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為資本資產定價理論(BCAPT),對傳統的CAPM進行調整。(2)公司融資決策與資本結構的決定。根據MM理論及其修正模型確定的公司最優資本結構是在抽象掉公司行業特點和公司市場地位等諸多因素基礎上確立的,現實的財務決策結果就必然與理論測算結果存在偏差。公司資本結構理論的研究已被納入行為金融研究的框架之中。通過分析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表現,決策融資方式,選擇公司股票發行時機;通過研究財務決策中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模式,構建公司融資決策的理論模型成為行為金融學致力解決的問題。(3)投融資者個體行為研究。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和行為認知學角度對投資者產生理性偏差的原因作了研究。行為金融學借助這些行為研究成果對證券市場中出現的種種“異像”進行系統性的解釋。(4)公司理財中的投資策略。利用行為金融理論中所揭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系統性地戰勝市場,實現對資產的有效管理。在中國進行行為理財研究具有獨特的土壤和現實意義。第一,財務學是一門研究財務主體選擇的科學。社會經濟、文化和個性的差異已被證實是影響財務主體決策的因素,在財務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對決策者行為的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我國轉軌經濟形態下,政府的影響力滲透到經濟的各個層面;政府決策滲透下的企業理財決策、個人行為選擇必然遵循獨特的行為軌跡。中國當代行為財務必須注重從政府行為、資本市場條件和投資者心理特征等方面來分析財務問題,以更好地解釋和預測財務主體的實際行為。第二,中國的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具有廣泛的、典型的“非理性”表現。這一低效率市場可以為行為財務的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相對于成熟市場,在中國的新興市場出現的“異像”及其表現有它的獨特性,基于新興市場的行為財務研究必將豐富和促進行為金融的發展。第三,在中國進行行為財務理論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內在驅動力。行為財務的實踐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一種針對決策者非完全理性和非完全市場的投資操作策略。研究行為理財策略對中國廣大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中廣大投資者無疑具有重大價值。
二、對我國典型理財行為決策偏差的分析
(一)股利相關和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股票股利偏好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分紅主要采用的是派現和送股這兩種形式。這兩種方式對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是不同的:派現使公司的資產和所有者權益同時減少,股東手中的現金增加;送股使流通在外的股份數增加,每股賬面價值和每股收益同比例下降,同時公司賬面上的未分配利潤減少,股本增加。根據經典金融理論,投資者對紅利和資本利得無偏好差異。在不考慮稅收與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公司保留盈余增加,意味著公司有較大的擴張潛力,公司股價上升,投資者隨時可以通過賣出股票自制“紅利”。
事實上,投資者偏愛現金紅利。行為金融學的分析認為,在行為人進行決策的時候,是無意識地把一項決策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分別管理:一部分是風險低的投資,用來規避貧窮;另一部分是風險較高的投資,用來一朝致富。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往往一次只考慮一個心理賬戶,實施“分離決策”。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對不同行為選擇下的行為結果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就是遺憾理論(也稱后悔理論)。后悔總是和責任相連的,而責任來源于選擇。買賣股票是一種重大的抉擇,自然可能導致重大的遺憾。而等待分紅是一種不必選擇的選擇,自然遺憾較少。投資者偏愛現金紅利由行為金融理論給予了很好的解釋。與此同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股利政策有信號揭示的作用。現金紅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企業即期和未來經營狀況的指示器。盈利能力是公司選擇現金股利的前提,投資者的“理性”告訴他們,現金紅利是真正的現金流出,沒有一定盈利能力和足夠現金的公司是不可能發放的。其他的分紅方式不需要企業資金的流出,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更改會計政策等手段,在公司實際經營情況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虛增企業利潤,然后通過賬面上的處理,向股東“分紅”,所以其他分紅方式所能反映的信息不如現金紅利那么可靠。有研究人員對滬市上市公司1998、1999年度以及2000年度中期的分配政策與公司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1998年采取派現分配政策的公司在當年及此后幾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都顯著高于不派現的公司(傅繼波等,2002)。米勒認為與其說投資者重視分紅,莫如說投資者更為關注分紅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內涵和信號。清楚內情的公司經理人制訂的分紅政策反映了他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對不知內情的股
東來說,披露的分紅方案則是一種可以解讀的信號。
我國的上市公司在確定股息政策時,更加偏愛紅股派送。為什么選擇送紅股呢?有以下幾種可能:首先,送紅股固然不會增加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對股東來說將收益作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種再投資行為。只要公司經營長線看好,股票紅利就很誘人。其次,從市場評價來看,送股題材相當吸引人。大劑量送股后每股收益被稀釋,為了填補每股盈利的缺口,給公司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信息理論,大劑量送股給市場這樣一個信號:公司對盈利增長有信心。再次,公司紅股決策最直接的動因還是為了更多地圈錢。比如承銷商會建議某些小盤股,先送紅股將盤子做大,然后配股,這樣配股價不致太高,還可以多圈錢。最后,送股還有避稅、沒有交易成本等優點。
(二)融資決策中的權益融資偏好
現代財務理論主張,相同資產類型、經營風險和稅負的公司應有大致相同的最優資本結構。20世紀60年代,許多學者從公司融資行為的實際考察發現,企業一般遵從先內后外,先股后債的融資順序。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經理人占有更多的關于企業經營和發展的信息,當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時,公司發行普通股后市場股價上漲,新股東坐享其成,老股東被挖走一大塊既得利益。當公司舉債融資時,老股東獨享企業價值增值的全部利益。所以當公司發展前景看好時,公司管理層將傾向于更多的負債而盡量避免發行新股;當公司經營境況和前景不好時,企業更傾向于股權融資,使新老股東分攤可能的損失。投資者在獲知公司將發行新股時,會把這個信息看成是壞消息而拋售股票,引起股價下跌,公司融資成本增大。
我國企業具有極端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這種融資行為選擇有較強的制度性依據和市場發展階段的必然。第一,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的發展失衡,相對于債券融資,股票融資有較少的制度約束。有資料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內源融資比例非常低,那些“未分配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幾乎完全依賴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股權融資所占比重平均超過了50%.2000年企業債券發行額只相當于A股籌資額的8.48%.債權市場的流動性差,截至2001年8月,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家數已達1151家,流通股份為1273.36億股,而在交易所債券市場上掛牌交易的企業債券僅有12個,發債主體6家,日成交金額平均不足5000萬元(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課題組,2002)。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結構失衡,直接加大了企業融資的成本和難度。因無法進行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就成為大多數企業直接融資的“獨木橋”。事實上,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上市公司,都把上市作為一種籌集低成本資金的來源來使用,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外延數量型經濟和國有企業“賴賬機制”所帶來的必然的公司融資選擇。所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權制度的體制深化是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必然選擇。第二,制度設計缺陷。我國上市公司中三分之二非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股東擁有決定權、表決權、資金支配權,但國有股不能流通,其價值一般以凈資產多少來衡量。一般地,增發價高于凈資產價,增發新股后將顯著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處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大股東是最大的受益者。增發后,非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股東的股權迅速增值,可支配資金數額大增,二級市場的價格波動對非流通股東的利益也不產生影響。這樣的制度機制激勵上市公司追求股本擴張,而忽視擴容資金的收益率。第三,管理制度缺陷。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問題是人們長期關注的問題,在留存利潤較少的情況下,企業競相爭取配股資格。由于會計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上市公司有可能為了獲得配股資格而粉飾利潤。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編造虛假財務指標、作假賬、編制假報表來蒙騙股東和監管機構。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還不完善,廣大中小股東無法了解公司經營的真實狀況,也就不可能對配股資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判斷。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協調發展是企業多渠道、低成本籌集資金的市場基礎,也是平衡債權約束和股權約束、形成有效企業治理結構的必要條件。
(三)上市公司的報表管理
趙宇龍(1998)、陳曉等(1999)對上市公司所作的研究發現,盈余數字具有很強的信息含量。趙宇龍和王志臺(2000)研究發現中國股票市場具有“鎖定效應”。這說明投資者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但是,投資者并不能“看透”財務報表。在實際工作中,投資者通常根據公司財務報表所提供的利潤對股票進行心理定價,根據其盈余水平和未來變動趨勢判斷當前及未來企業的經濟價值并據以做出投資判斷;債權人根據企業的獲利能力和資產規模確定對企業的信用規模,判斷信貸資金的風險程度;政府部門則根據企業的利潤產生情況制定不同的財稅政策,扶植企業發展。
既然會計盈利可以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計量指數,并對公司股價形成產生影響,那么公司管理當局選擇盈利管理或稱“披露管理”就會成為必然的選擇。公司的盈利管理并不增加企業的實際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會計估值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的時點控制等都是典型的盈利管理手段。
綜上所述,中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為行為金融素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機會,將豐富行為金融的理論研究;中國上市公司在融資方式選擇、股息政策確定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有悖于現代公司財務理論的行為模式,根源于與轉軌經濟密切關聯的制度設計缺陷、市場初級階段的管理約束和弱勢有效市場的管理者行為選擇“規律”所決定。在現財理論基礎上考察公司理財中管理者的行為傾向和選擇,有助于投資者更好地把握認識現實市場,根本地,價值回歸應該成為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主線;對于政府管理當局,把握上市公司決策行為,有針對性地調整體制偏差、完善法規、實現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
一、營銷組織架構
為確保本次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順利發行,本公司內部特成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工作小組”,其中營銷策劃組、銷售管理組、客戶服務組(參見圖7-1)具體負責本次計劃的營銷組織工作。
圖7-1計劃的營銷組織架構
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工作小組
銷售管理組
客戶服務組
營銷策劃組
二、代銷活動組織安排
(一)組織安排
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行期間,對于代銷活動的組織安排,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擬定了以下基本思路:通過與代銷機構建立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充分調動代銷機構的積極性,在為代銷機構提供人員培訓、市場推廣、業務指導、客戶服務等全方位支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代銷機構現有的資源優勢。將本公司代銷業務管理體系與代銷機構業務營銷管理體系有機結合,形成一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代銷業務營銷體系。
在本次計劃的代銷組織安排中,營銷策劃組負責整個代銷活動的組織策劃,與代銷機構共同協商確定宣傳定位、推廣方式、宣傳推廣實施方案等,共同組織系列宣傳材料,聯合開展投資者輔導工作。
銷售管理組負責代銷機構的市場調研,組織實施業務培訓、業務指導與業務考評工作,及時準確地傳達相關信息。在發行過程中與代銷機構管理部門一起巡視各代銷網點,督促銷售活動的開展,就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客戶服務組負責為代銷機構的客戶提供全方位、優質的客戶服務,收集客戶的反饋信息,跟蹤市場反應情況,及時準確地上報相關情況。
(二)協議簽訂
為規范代銷機構的銷售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本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證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管理合同》及其他有關規定,本著平等自愿、誠實信用的原則,與代銷機構簽訂了《證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銷售協議》(以下簡稱“代銷協議”),明確了本公司與代銷機構的權利義務關系。針對代銷業務的日常管理工作,本公司還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規章制度。在具體業務活動開展過程中,本公司將與代銷機構密切合作,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并做好風險防范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
(三)銷售活動安排
1、按照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規定,對代銷機構進行資格審查,以促使代銷機構的各項業務準備工作符合要求,確保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銷售活動順利開展。
2、獲得批文前,銷售管理組配合代銷機構對其一級分支機構開展市場調研、業務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本公司證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簡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指南、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業務規則與業務流程以及客戶服務介紹等。同時要求代銷機構對其下一級分支機構開展業務培訓。
3、獲得批文后至發行前,營銷策劃組與代銷機構確定整體宣傳推廣方案,并組織實施,在發行公告刊登日前將所有宣傳材料送達代銷機構指定營業網點。銷售管理組為代銷機構一級分支機構提供強化培訓,配合各重點地區舉辦路演推介會,為發行工作進行市場策動。
4、發行期間,營銷策劃組與代銷機構共同組織宣傳推廣活動;銷售管理組負責各地區代銷機構的巡查工作,現場解決銷售過程中的有關問題,向本公司總部及時準確地傳達相關信息;客戶服務組為銷售活動提供全面客戶服務支持。
5、發行結束后,按照中國證監會的有關規定要求,由銷售管理組與代銷機構共同對整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銷售活動進行總結,對各地區發行工作進行考核評價,總結內容包括發行組織安排、銷售業績及客戶服務等。
三、直銷活動組織安排
(一)組織安排
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行期間,直銷部分主要針對機構客戶及資金量充裕的個人客戶。本公司根據客戶需求特征及地域分布情況,對直銷組織活動安排如下:
1、機構設置
目前,本公司在全國設有24家營業部以及北京、上海2個地區管理總部,為直銷客戶提供高效、優質服務。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工作小組負責直銷業務的統一管理與協調工作。
2、人員安排
為做好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直銷工作,本公司將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周密計劃,統籌安排。
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行期間,從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路演推介領導小組與各地區工作組,具體如下:
(1)路演推介領導小組負責對整個路演推介工作的統籌安排與監督實施。負責人:張躍;
(2)北方地區工作組負責華北、東北地區直銷客戶的路演推介、開發工作;
(3)華東地區工作組負責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山東等地區直銷客戶的路演推介、開發工作;
(4)南方地區工作組負責深圳、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區直銷客戶的路演推介、開發工作;
(5)西部地區工作組負責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新疆等地區直銷客戶的路演推介、開發工作;
根據直銷客戶的特點,各工作組應由銷售管理組及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相關投資、研究人員組成,從計劃的產品、投資、研究等方面向機構客戶進行推介。
(二)銷售活動安排
1、獲得證監會批文前的直銷客戶走訪工作
自著手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發行準備工作開始,本公司便將核心客戶群的培育作為工作重心,與重點客戶保持密切聯系。為確保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順利發行,本公司按照四大地區的分工對潛在客戶進行了走訪,介紹了公司的運作情況以及產品的投資理念等內容,同時與客戶加強了溝通,了解了客戶需求,為確定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銷售活動安排提供了決策依據。
2、獲得證監會批文后的路演推介工作
(1)本公司內部進行各地區路演推介活動的動員工作,協調一致,合理安排;
(2)各地區路演推介工作組全面展開實際工作,加強對各地潛在客戶的推介、開發工作;
(3)在各地區的路演推介活動,注意與代銷機構的協同配合,防止銷售活動出現混亂。
3、本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發行期間的直銷活動
(1)在就近接受各地直銷客戶認購的基礎上,深入挖潛客戶資源;
(2)對首次認購金額超過500萬元的客戶,本公司提供上門開戶及認購辦理服務;
(3)發行期間不斷跟蹤核心客戶,落實認購意向;
(4)向本公司總部及時、準確地傳達相關銷售信息;
(5)路演推介領導小組根據各地區的銷售情況,動態調配公司資源。
摘要:近年,由房地產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所帶動的嚴重通脹,是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最嚴峻的一次。對于普通人來說,中國經濟過熱的一個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物價處于大約10%以上的上漲過程中。為抵御物價上漲的壓力,從鐘點工、保潔工、送水工、護工到民工,紛紛以各種方式提出加薪要求,作為主要用工量的企業,也面臨著這些問題帶來的沖擊。那么,企業如何應對通脹,本文試對通貨膨脹對公司理財的影響及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工程;項目;成本;控制
一、我國企業面臨通貨膨脹的近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數據,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同比達到5.8%。對消費影響最直接的是,豬肉、蔬菜等消費品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專家認為,我國存在通貨膨脹的風險。通貨膨脹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動和成本推進兩個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貨膨脹惡化的時期,需求和成本兩個會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貨膨脹,這時人們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貨膨脹難以在短期內抑制。對于企業來說,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面對步步逼近的通貨膨脹,該用什么樣的策略應對,以減少損失,渡過難關。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加強流動資金的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在物價不斷上漲時,企業的經營風險加大,銀行貸款的風險也隨之上升,國家緊縮銀根,即使是財務狀況較好的企業也很難貸到款。此時,因為應付款項在不斷貶值,在不影響企業信用的前提下,應盡量推遲應付款項的支付,越遲支付對企業越有利。由于貨幣性資產在不斷貶值,而進貨成本在不斷上漲,應盡快把貨幣資產轉換為生產物資,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企業應對通貨膨脹時,很容易將通貨膨脹造成的損失轉移到下游企業,然后下游企業繼續轉移,這樣企業無休止的轉移行為將導致市場價格一輪又一輪排浪式上漲,這將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造成障礙。總之,如果通貨膨脹到來,它對企業生產和經營帶來的影響將是普遍性的,此時企業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應對,切莫產生恐慌心理,因為對通貨膨脹的恐慌其實比通貨膨脹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公司理財的對策
1.合理確定現金持有量
一般來說,企業持有現金主要是滿足三個方面需要:預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機性需要。發生通貨膨脹時,現金作為流動資產,其購買能力會下降,如果企業在此時持有大量現金,肯定會因貨幣貶值而遭受損失。但是,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對現金的需求量卻增加了。這是因為,通貨膨脹使得貨幣的供應量小于需求量,在貨幣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果企業持有的現金量不足,不僅難以支持日常生產開支,錯失良好的購買機會,還會因無錢付款問題影響到企業的信譽和品牌。因此,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現金不足將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更嚴重的還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企業必須要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來應付各種不確定問題。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企業現金管理目標首先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合理確定現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慮因通貨膨脹帶來的購買力損失問題。
2.合理確定存貨數量
存貨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通貨膨脹時期。為了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企業最基本的目標是及時供應在生產經營中企業所必需的存貨。而儲存一定數量的存貨,會發生存貨的存儲成本、磨損成本以及存貨占用資金的機會成本等,所以,一般來看,企業應該盡量減少持有的存貨數量。在通貨膨脹時期,首先,企業應充分考慮通貨膨脹對存貨的影響,合理確定持有存貨數量。其次,通貨膨脹時期國家一般會采取通貨緊縮的政策,受政策的影響,在消費、出口、投資等各方面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會大大減少。因此,企業不宜儲存過多數量的存貨,應結合自身情況權衡利弊,合理持有適當數量的存貨。此外,不管是否發生通貨膨脹,企業在銷售產品時應盡可能地與客戶簽訂長期購貨合同,這樣可以降低因物價上漲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3.盡快收回應收賬款
作為貨幣性資產,在通貨膨脹期,應收賬款會因貨幣購買力下降而給企業帶來損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貨膨脹時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企業本身資金會很緊張,企業間的資金也很緊張,這時,很難收回應收賬款,出現壞賬的概率增大。因此,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企業應指派專人催收應收賬款,設定更嚴格的信用標準,并且要縮短信用期間,采取種種有效措施盡快回收應收賬款,將其轉化成為現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壞賬損失。
4.科學調整長期投資策略
投資有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之分。短期投資,即是持有時間不超過1年(含)并能隨時變現的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基金投資等,短期投資流動性僅次于現金,一般可以被認為是現金的暫時形式,變現能力很強。因此,對于短期投資來說,其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微乎其微。在經濟結構穩定下,通貨膨脹率的提高對短期投資的影響很小,短期投資就不需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但是對于長期投資,就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長期投資是指持有時間超過1年并且不能夠隨時變現的投資,包括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其他長期債權投資等。發生通貨膨脹時,通脹率的突發性較強,肯定會對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產生嚴重影響,如果企業能夠準確地預測通脹率,會對企業的長期投資決策產生重要意義。因此,企業在長期投資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并應根據其產生影響及時調整長期投資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資失誤和損失。
5.采取有效方法減少稅賦負擔
如前所述,發生通貨膨脹時,企業會出現表面上盈利實際虧損的現象,而這時企業應計稅的所得額卻實實在在的增加了。為了減少損失,企業應采取有效方法減少應負擔的稅賦。這些有效方法包括:一是加速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費,也可以縮短折舊期限,增加時期內的成本開支;二是采用后進先出法使用存貨;三是對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四是對未收回的應收賬款計提更多的壞賬準備。當然,企業在采取以上方法時,應該及時將采取方法告知稅務部門,加強溝通聯系,爭取在稅務部門的認可下實現企業會計政策的變更,依法實現降低負擔稅賦的目的,從而盡量降低因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作者:高王樂;劉開峰;盛利 單位:空軍勤務學院財務系
1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質量的平衡關系
在案例的選擇上,選擇公司常見的財務決策案例,給與一定的假設條件讓學員分析,取消假設條件讓學員再進行分析。這種將純理想狀態放松至實際條件的邏輯次序便于學生形成參照系,理解理論框架形成的邏輯,把握在現實中進行財務決策需考慮的各種復雜因素。
2正確處理好教材講義與講授內容的取舍關系
“公司理財”課程的教學要做到有教材、有講義、有作業、有案例。教材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也應該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到教材的先進性、概念的嚴謹性、實證資料的豐富性以及高職學生英文水平和專業術語的限制,筆者認為選用權威譯文版教材比較適當。但是選用時要注意譯者的英文水平和專業背景,以保證所選教材有較高的翻譯質量。根據調研及教學實踐,建議選用羅斯等著的《公司理財》作為教材。除了教材中的內容外,還需要在三個方面對講義進行補充:一是國內外有關公司理財的前沿理論;二是國內公司理財的本土理論;三是國內外企業理財環境方面的差異。
3正確處理好案例教學與實際應用的合理關系
3.1選擇好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學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選擇恰當的案例。精選出的案例應當是典型、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學理論的案例。
3.2合理劃分案例小組。案例準備通常以4~5人的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的形成以分散化為目標,這種分散化體現在多個維度:年齡、經驗、教育背景、職業背景,以期達到經驗互補的效果。
3.3創造良好的案例教學環境。一個良好的案例教學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指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現代化的案例討論室等。軟環境主要指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學生們踴躍發言的場面和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與鼓勵。相比之下,軟環境比硬環境更重要。
3.4創新考核機制。雖然案例來自于現實,但畢竟不是參加討論的學生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所以學生們可能會產生偷懶心理,不認真研究案例,不積極思考,而是不負責任地陳述觀點或做出決策,即產生了案例討論中的所謂“道德風險”。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對案例的準備情況,盡量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綜上所述,“公司理財”課程是個涉及知識面廣、應用性強的綜合經濟類學科,要講好這門課,就要在總結其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在某個或某些環節中進行創新,形成自身課程建設的特色,樹立課程的品牌,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教學相長,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趙陽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商貿分院
摘要:在大資管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各種類型的企業理財業務,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眾多商業銀行面對公司理財業務也需要逐漸進行轉型與升級。本文通過對大資管時代進行分析,探討大資管時代的表象特點,進一步研究商業銀行公司理財業務進行轉型的基本原則,探討商業銀行進行公司理財業務戰略轉型的具體策略選擇。
關鍵詞:大資管時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
前言
大資管時代,總的來說是與壟斷時代相對比而言的,是關于人民群眾對資產進行自主管理的總稱,實現了人民大眾能夠發揮自主性對個人存款、個人外匯、股票買賣、基金投資、信托以及購買保險等多種類型的財富進行主動管理。大資管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對資產的管理和支配主動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是立足于資本流通自由的形式下產生的。同時,我國商業銀行在大資管時展的推動下,迎來了新一輪的監管放松和業務創新熱潮,各個商業銀行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都紛紛進行理財業務轉型,降低投資門檻,擴大投資范圍并減少了相應的理財業務限制。
一、大資管時代的表現特點
由于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逐漸深入,不論是金融機構還是居民個人的財富都得到了快速積累和豐富,那么就更加需要種類多樣的理財業務作為投資渠道,實現資本的多樣化集成和升值。自2012年開始,我國出臺了新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推動了新一輪的金融監管制度,為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類型創新鋪墊了良好的墊腳石。
首先,在大資管時代的背景下呈現出來的表現特點之一就是商業銀行的各項資管業務被納入了標準管理范圍,并且我國證券監督委員會和銀行監管會也積極推動各大商業銀行面對期貨公司的理財業務范圍擴大,促進多種理財業務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也進一步轉變了商業銀行原本的單一盈利模式,使依賴手續費進行業務盈利轉變成利滾利的形式實現多倍利潤增長,不僅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更使得期貨公司的長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其次,商業銀行開拓了面對保險公司進行理財業務的門檻,使得保險監管業務范圍得到大大的拓寬。最后,允許證券公司私下里進行資本募捐,進而組成基金協會將資本集合交給商業銀行進行托管。然而在新政策的推動下,商業銀行為各個期貨公司辦理托管、結算和的多種理財業務類型,實現了資本增值和后臺幫助,提升了商業銀行資管業務范圍,提升了商業銀行的融資能力和在整個金融市場的地位[1]。
二、大資管時代對商業銀行公司理財業務的影響
“大資管”前提下,存在著“多種類型單位共同參與”的現象,所謂的“多種類型單位共同參與”的現象主要是商業銀行公司中各種職能不同的部門、機構以及角色都參與到大資管業務的進行過程當中,無論是管理、通道,還是委托、托管的過程中,每一個業務運行鏈條和業務運轉環節都存在著多種類型單位共同參與,如此一來就導致商業銀行公司中各部分部門以及機構的分工和職能定位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由此,類似于“父類”與“子類”的結構構成關系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考核對象由原有的“父類”(以分支機構)為主,“子類”(部門條線)為輔,開始慢慢的向著子公司、分支機構等并重轉變,同時由于跨板塊、跨行業的聯合營銷事項開始慢慢增多,因此,聯動業務的前提考核訴求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因為金融資本的逐漸累積,多元化的社會資產配置結構發展開始逐漸成為定勢,傳統形式的存款等金融基本資產比例呈現出越來越萎靡的狀態,新型的金融資產比重呈現出穩步提高的趨勢,并且,由于表外資產管理范圍的逐漸拓寬,尤其是正處于增長狀態的開放式產品形式越來越良好,導致表內資產負債項目的變動呈現出更為明顯的不穩定性,依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沖時點”現象[2]。
三、大資管時代下商業銀行進行理財業務轉型的對策
(一)推進理財產品創新,實現產品體系的多樣化
我國各大商業銀行要全面建設理財產品類型的創新發展,根據各個企業需要的不同理財產品類型推出不同的業務種類,實現切合度高的金融服務,加強銀行與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的密切合作,主動拓展理財業務體系,實現多樣化發展。
(二)推進銀行體制創新,進一步改善業務流程
商業銀行的體制要從傳統的總分行形式實現轉變升級,更加側重與銀行內部的部門職能擴大,發散部門的管理組織結構,實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改善銀行的理財業務流程,從而提升服務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樹立正確觀念,重視理財產品的研發
就商業銀行而言,實現管理業務端的顧客需求比較明顯,因此要根據商業銀行的不同客戶進行理財產品的研發,注重客戶的需求程度和分層管理。并且根據風險機制測評來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盡可能規避風險發生幾率,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承受力不等的理財產品[3]。
(四)推動理財業務品牌建設,樹立鮮明的形象
伴隨著大資管時代的作用,要重視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品牌形成,發揮品牌效應,樹立銀行的招牌理財業務類型,從而上升到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這樣不僅能提升商業銀行的自身競爭力度,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結論
綜上所述,大資管時代是關于人民群眾對資產進行自主管理的總稱,實現了人民大眾能夠發揮自主性對個人存款、個人外匯、股票買賣、基金投資、信托以及購買保險等多種類型的財富進行主動管理的一種綜合業務形式,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發展完善,商業銀行更要對公司理財業務進行戰略轉型和升級,進而提升銀行自身的盈利程度。總的來說,各個商業銀行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都紛紛進行理財業務轉型,降低投資門檻,擴大投資范圍并減少了相應的理財業務限制,要更進一步的實現利率市場化和投資規范化,為理財業務實現更進一步的升級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