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10:17: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實用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實用醫學英語教學的理論依據及主要特征
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上一直存在重輸入、輕輸出的問題。如何在外語課堂上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2008年,我國外語教育家文秋芳在Swain理論基礎上提出“輸出驅動假設”,其內涵包括:第一,從心理學角度看,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一個沒有輸出的學習過程,即便有高質量的輸入,其習得效率也有限。第二,從職場英語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的說寫譯表達性技能比培養聽、讀接受性技能更具社會功能。第三,從外語教學角度看,以輸出為導向的綜合教學法比單項技能訓練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學生未來就業需要。輸出是目標,又是手段。以輸出作為驅動,既能夠促進產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夠改進吸收輸入的效率。且在具體教學中,針對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譯”的五項技能,提出聽是輸入,說是輸出;讀是輸入,寫和譯是輸出。
二、實用醫學英語教學內容
1.醫學視頻及會話。
在這一模塊中,醫學視頻屬于輸入型教學內容,為會話輸出提供依托,同時也為課本學習提供借鑒和補充。將入院、診斷、查房等醫院日常工作場景與醫學會議、學術交流、專業知識介紹等專業場景相結合,為醫學英語交流提供常用表達、語言結構及交際策略。學生可分組進行會話編寫、模擬醫院就診各環節及醫學會議等進行操練,將所看所學的知識外化為口語交流能力。英語會話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醫學生在醫療環境下的交際能力、有效地提高醫學英語口語交際的水平。
2.醫學閱讀與術語。
閱讀是醫學專業學生拓展專業知識、了解國外最新醫療進展的基本途徑,而在擁有基本閱讀技能的基礎上,專業術語仍然是醫學學生面臨的最大難題。因此醫學閱讀部分以人體八大系統為線索,既涵蓋對每一系統的主要內容的介紹,也涉及該系統常見的疾病及治療方法,如中風、帕金森綜合癥、結核病和抑郁癥等。文章均選自英語原版文獻資料,注重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強調基礎和前沿的結合,語言表達規范地道。文獻閱讀部分著眼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了英語文獻的特點,提高其詞句理解能力、結構分析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醫學術語部分則提取閱讀材料中重點詞匯,從語言學入手,重點介紹醫學詞匯的構詞方法,讓學生系統、全面地認知醫學英語常用詞匯及詞根和詞綴知識,為閱讀打下基礎。醫學閱讀與術語知識的輸入和內化,無疑最終也是為醫學翻譯與寫作服務。
3.醫學翻譯與寫作。
翻譯是建筑在文獻閱讀這一輸入基礎之上的技能。主要側重英漢語言對比,醫學專業詞語及長難句的翻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語言的靈活性,初步培養醫學英語翻譯的思維,為日后工作及專業研究中的求職英文和文獻翻譯打下基礎。與此同時,可以在深入學習翻譯技巧提高翻譯技能過程中,促進口語表達技能和醫學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寫作則是醫學生日后專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輸出型技能。在沿承文獻閱讀內容的基礎上,主要加強學生對英文摘要、臨床報告、病歷和藥品說明書等實用技能的了解和訓練。依據教材中提供的專業文獻的體例講解各部分的基本格式和寫作要領。同時注重對學生語言表達基本功的培養,從詞句入手再到段落,最后整體把握,由淺入深,最終使學生能夠寫出內容切題、條理清晰、語言正確的醫學英語短文和修改英語摘要的能力。在當下外資管理醫院涌現、中外醫學交流頻繁、出國進修增多的大環境下,醫學英語寫作課程需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實用寫作技能。
三、課程評價體系———形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中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我們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參與在醫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將學生參與分角色表演、問題回答、小組討論、摘要翻譯、主題內容講演等課堂活動活躍度,參加醫學英語術語詞匯大賽和醫務情景劇模擬大賽等課外實踐活動次數,接受自主學習課程時長和相關作業提交記錄均為成績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成性評估中課程建設的評價方面,注重學生作為評估參與者身份對教學過程的關注。通過定期舉行學生座談會,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以及教學特色等方面進行評估,并反饋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和及時提出整改方案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效推進教師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實用醫學英語課程不僅滿足了大學英語教學從EGP向ESP轉變的時代需求,而且建構了多元化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在有限的學時內,整合教學內容,注重輸入的可理解性,強化輸出的實用性,使學生在醫學英語方面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初步掌握醫學英語的素質要求。
作者:蔣甜王亞敏單位:皖南醫學院英語教研室
【摘 要】針對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開設的現狀,從加強開設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師資力量、設施投入等方面闡述醫藥類高等職業院校應如何加強職業實用性體育的課程改革。
【關鍵詞】職業實用性體育 醫學 高等職業院校
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及將來就業時可能從事的第一職業特點來設置體育課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指在普通的體育課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所要從事的職業及工作內容的特點進行開設的、與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崗位基本素質及崗位技能相適應的,以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為目的、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體育教學。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實現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為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和職業的實用性;教學內容結合學習者身體條件、運動能力以及工作環境等科學規劃和設計課程。隨著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完善和深化,在高職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教學已經成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一、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開設的現狀
(一)體育課教學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幾十年來,高等學校體育課教學改革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其結果是傳統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高校體育門類多樣,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根據調查,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體育課的主要形式有普通體育課、專項體育課(含競技類體育課程)、醫療體育課、保健體育課(含形體類體育課程)幾種。
(二)體育教學效果不明顯
體育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雖然醫學職業院校體育教學課程種類繁多,學生的選擇性更大,老師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間,但總的來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并沒有明顯的提高。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就是,目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僅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學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隊時間稍長就暈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嚴格來說,并沒有達到社會的期望。
(三)醫學職業特點不突出
高等醫學職業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特別需要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身體得到全面鍛煉的基礎上,能根據所學專業的需要和將來工作對身體的特殊需求,加強對某一方面的學習并掌握基本技能,以勝任未來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職業醫學院校基本上是由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升格而來,由于受其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體育老師也是由原來的中職老師轉化而來,再加上受到體育教學場地、器材、觀念等辦學條件和辦學思想的影響,有些學校體育教學甚至還不能夠完全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開展教學。由于辦學成本的原因,多數學校不愿意按照國家體育教學的標準配備體育教師,造成職業院校體育老師長期超負荷承擔教學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學部門能順利完成基本的體育教學課程就算是較好的結果。要求老師能按照醫學院校的專業特點和需要開展體育教學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開出具有實際意義又能受到學生歡迎的特色體育課程,更是一種奢望,因此,醫學職業院校的體育教學課程并沒有體現出醫學院校的特點,也是不爭的事實。
二、醫藥類高等職業院校加強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深入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醫學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實用性體育課程也不例外,沒有科學的理論的指導,只是盲目的,隨意性的。就目前來看,我國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實用性體育課程的開設,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作為指導,對醫學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研究也不夠深入。因此,加強醫學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對于醫學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實用性體育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開設醫學高等職業院校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實踐中,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如在宏觀上,醫學高等職業院校實用性體育課程開設的指導思想、開設的目的等;在微觀上,醫學高等職業院校實用性體育課程開設的方法、模式甚至是開設課程的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時數的確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在實踐中加強理論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醫學高等職業院校的特點,又符合當前學生身體狀況的實用性體育課程的開設規律,反過來用于指導實踐教學,相互促進。
(二)配備更為完備的師資隊伍
目前,在醫學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的開設上,除了普通的體育課程的開設比較規范和要求基本統一以外,其他體育課程的開設,包括實用性體育課程的開設,在課程的性質上,基本上是以選修課為主。一方面,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開設選修課,另一方面,學生根據教師開設的選修課再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提供的范圍內進行非常有限的選擇。其根本還是以教師為主導,課程的開設是根據教師的特點特長設立,而不是根據學生的需要開設課題,就學校的教學目的來說,是嚴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現這種普遍現象和狀況,究其原因,與學校體育課教師的配置有極大的關系。如果教師的基本能力就是這樣,想超越教師的能力去適應學生的需要,開設出新課程,這是難以實現的。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培養高校體育人才的體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調研,并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研究培養針對高等醫學院校開設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所需的專門體育教學人才;其次是高等醫學院校在引進體育教師時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培養目標以及學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師資力量;最后是對現有的體育課教師加強職業培訓,通過進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現有教師的教學能力,使其不斷適應社會發展新需要滿足課程開設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現代職業教育需要的體育課教師隊伍。
(三)進一步改善體育教學的硬件設施
體育教學,離不開場館、場地。沒有一定的條件,體育教學是無法開展的,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開設,僅有理論指導,思想上重視、配備可用的師資力量還不夠,還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的支持。雖然經過辦學水平評估的各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包括體育課開設的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對大規模開辦職業實用性課程,這些設施設備還需進一步加大投入,因為實用性體育課程畢竟跟普通的體育課程不一樣,其授課內容不同,需要的條件也不一樣,學校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需要開設的實用性體育課程建設配套建設體育教學場地、場所,給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四)加強教學內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職業實用性體育實用性
課程建設關系到課程的生命。要在醫學職業院校中廣泛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建設,應加強職業實用性體育的教學的改革研究與推廣,本著全方位整體塑造人才的教學理念,借鑒競技體育的項群理論,深入分析構建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必要性、理論依據、設計思路,把不同職業所需要的特殊身體素質分成不同職業項目群,并根據項目群下各專業的特點、未來職業特點、職業場景、職業素養等內容進行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以人為本,構建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新模式,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結語
實踐研究表明,職業實用性體育與健康課程在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培養醫學方面專業人才為目標的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其在校生人數也不斷增加,醫學類高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體育課程作為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必修課,在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身體素質方面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得到老師和學生的重視。因此,在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深入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育,不僅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增強他們畢業后參與職業勞動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增強醫學類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聲譽和社會吸引力。
【摘要】 目的:比較ATA-ⅡD型自動牽引床和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生存質量,探討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勢。方法:選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運用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治療,對照組運用ATA-ⅡD型自動牽引床治療,治療周期為2周,分別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健康狀況和疼痛評分。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對照組低于治療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 牽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 多功能牽引床; 生存質量; 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多見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1]。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工作壓力增大,其發病率明顯增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存質量[2-5]。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筆者所在科室運用自行研制的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專利號:ZL201120567190.7)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門診和住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3.80±6.08)歲,平均病程(8.15±5.21)個月。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44.50±7.64)歲,
平均病程(7.95±4.96)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即:(1)經MRI明確診斷,均為單個或多個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2)臨床癥狀表現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感,活動困難,腹內壓增加時可誘發加重疼痛,疼痛與體位有明顯關系等[6]。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年齡35~55歲;(3)影像學資料證明突出的髓核組織未形成游離的碎塊脫落于椎管內;(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腰腿痛者;(3)合并有重度骨質疏松或腰椎管狹窄癥;(4)游離型椎間盤突出癥;(5)具有嚴重的原發性心、肝、肺、腎、血液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者;(6)國家法律規定的殘疾患者(如盲、啞、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肢體殘疾等)。
1.4 方法
1.4.1 治療組 采用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進行牽引治療。患者俯臥于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專利號:ZL201120567190.7)上,胸部和雙膝下墊一軟枕,固定帶固定胸廓,戴踝套將雙下肢后伸牽引,重量常規為40~60 kg,,使腰部過伸牽引狀態后,根據髓核突出情況,調整水平移動和側旋治療臺參數,每次牽引20 min,1 次/2 d,連續治療2周。
1.4.2 對照組 采用普通仰臥位機械牽引治療。患者仰臥在ATA-ⅡD型自動牽引床(廣州羊城醫療器械廠生產)上,用固定帶固定胸廓和骨盆,牽引重量為30~50 kg,每次牽引20 min,1 次/2 d,連續治療2周。
1.5 評價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和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疼痛程度、生存質量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是將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個數字表示,0代表無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在11個數字中挑選1個數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又稱簡化36醫療結局研究量表,包括8個分量表,共36個條目,涉及軀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兩方面,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常用的生命質量標準化測量工具之一。根據各條目不同的權重,計算分量表中各條目積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積分,將粗積分轉換為0~100的標準分,分值越高,健康程度越好。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治療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致腰腿痛的機制主要是腰椎間盤髓核向后突出,對相應神經根形成直接的機械壓迫效應和通過壓力損害其血供而產生的間接效應所致[7-8]。因此,在治療LDH時,應盡快解除神經根的機械壓迫狀態,并最大可能回納突出的髓核組織或改變受壓神經根與髓核間的位置關系,減輕壓迫,恢復血供[9]。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僅為20%,因此非手術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首選[10-11]。非手術療法包括針灸療法、物理治療、臥床休息、牽引療法、推拿按摩療法、神經根封閉療法、心理療法、運動療法、小針刀療法等[12-20]。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顯著效果,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方法[21]。牽引療效主要取決于4個方面:(1)牽引力的來源(如自身體重、重錘、動力);(2)牽引時間(如長時間、短時間);(3)牽引的連續性(如持續性、間歇性);(4)牽引的體位與角度(如仰臥位、俯臥位、懸吊)。目前傳統牽引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傳統牽引床由于其設計存在缺陷,沒有從牽引力來源、牽引力的連續性和牽引體位來考慮牽引治療效果,不能滿足和解決解剖學與病理改變的針對性及臨床治療的需要,所以牽引治療方法受到局限且影響療效。傳統的牽引床多采用仰臥位水平或屈曲牽引,由于脊柱的生理彎曲特點,在牽引力作用下會使腰椎出現椎間隙向后張開,造成髓核向后的傾向,不利于突出椎間盤組織的回納甚至會加重突出。本裝置治療的體位采用俯式背伸位,使治療的椎體間隙由后張口改為前張口,有利于突出、膨出的椎間盤回納和修復,減輕神經根壓迫,并且該體位可以使脊柱肌肉在最大限度松弛狀態下進行治療,有助于患者脊柱的生理彎曲恢復。本裝置還設置有旋轉擺動結構,可使腰部水平左右擺動及側旋0~60°,使突出物在三維空間內發生不同程度的變位變形,增加了神經根、硬膜囊的相對空間,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牽引治療。
綜上所述,簡易實用軀干綜合治療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確切。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病情復雜、癥狀多變的特點,更能表現出本治療臺較其他牽引床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摘要:培養適應21世紀醫學檢驗專業專科人才,醫學檢驗專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將從醫學檢驗的相關內容來研究專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現狀和不足,并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教改思路。
關鍵詞:醫學檢驗專業 實用性人才培養 教改思路
醫學檢驗學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在高層次上的結合,也是目前醫學院校發展重心,近年來也為醫學院培養了不少實用型人才,是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養和教改思路中,關于醫學檢驗方面的專業性任務依然很重,主要是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監控和預后判斷提供充分的專業數據報告。本文就從這幾點入手,研究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現狀和不足
檢驗醫學是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科,又稱為實驗室醫學,是實驗室科學技術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一門科學。在目前各醫學院校中均由設立相關的專業課程和系別教學,涉及到的檢驗項目、準確及時的實驗數據和實驗室分析手段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課程內容和實習內容。根據研究發現,目前在檢驗醫學中專業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現狀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學生思想固步不前
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表現也不甚好,這就表現出了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可是,在培養中學生思想固步不前是一個大問題,在當今醫學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這種思想的培養最為重要,這一點可以從國外檢驗醫學的重點專業院校教學模式和思想看出,如果國內的學生思想依然不能得到完整釋放,這樣的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課程部分恐怕依然不能得到很好地傳授和教導。
(二)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在研究醫學檢驗專業的課程內容時,發現大多數的教改課程安排過于強調“知識技能儲備”,而淡化了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善照本宣科的陋習,然而,在某些知識技能儲備和實際經驗培養不成正比的院校,則會導致人才培養目標與臨床第一線對檢驗技術人才實際需求的脫節,這樣的結果非常嚴重,而且往往都是由于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的。
(三)優化師資結構方法不對
醫學檢驗技術人才是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在教學培養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優化師資結構,而目前各大院校對于培養優化師資結構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可是結果就是這樣的師資結構需要的優化形式必須是從實際出發,而不是治標不治本不能改變老化的教學模式的空頭支票。現在很多優化師資結構的方法都缺乏了實際的操作項目,由于師資隊伍臨床工作經驗和專業素質的缺乏,很多優化辦法都不能得以實施。
二、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教改思路研究
在重點分析了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的現狀和較為嚴重的問題之后,下文將針對以上問題,以及行業內部的發展趨勢,整理一些相關的教改思路和研究方案。
(一)樹立學生創新意識
現階段更適合的是“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采用這種理念能夠更有效地梳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梳理學生心理,創建和培養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院校的共識。教學改革一直都是構建以創新教育理念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然而在實際的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培養過程中,卻沒有著重提出關于學生思想培養的教學模式,導致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表現也不甚好。傳統醫學檢驗專科層次教育也應該基于這個模式來教改,這種思路才更適合現在的學生,并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在醫學檢驗專業的教學培養中有更好的指導作用。如果想要改善當前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現狀中的不足,這種傳統的課程模式必須加以改善,減少教學質量參次不齊導致的各種教學陋習。這種已越來越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醫學檢驗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教改思路中較為明確的方針,教學改善也可以從“模擬臨床實際工作過程”教改的嘗試與探索思路開始。
(三)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目前的師資結構大多數還是從教材的內容安排,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完整性,而且相對于優化師資結構的教改方式也沒有更好更直觀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更加嚴謹而有效的醫學檢驗專業教改方案。在教改的教學內容的制定和設計思路上不能總是照本宣科,要注重工作職業的特殊性,作出有價值的調整。如果想要有更直接的教改效果,可以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淡化崗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樣對于醫學檢驗專業實用性人才培養應該具有更直接的改善效果。這些都是目前具有一定實用性的教改思路。
三、結論
本文從醫學檢驗的相關內容來研究專業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現狀和不足,并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教改思路。希望這些內容對于提升醫學檢驗專業性實用人才培養方面有一定幫助,可以在教改中樹立更好的口碑和形象。
摘要: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醫學教材亟待開發,《實用醫學概要》教材從教材編寫主體、教材特色、教材結構、教材建設體系、教材評價等方面對原有教材進行整合改革,將會更加符合高職教材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高職;教材建設;實用醫學概要
高職教育旨在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與高職教育相適應的高質量的教材是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和保證。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載體,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基本渠道,是教學改革成果的結晶,也是教育教學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據。隨著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往的教材在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上存在嚴重不足,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教材仍然缺乏,因此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材開發顯得十分迫切。
一、《實用醫學概要》原有教材的問題分析
《實用醫學概要》作為藥學、藥劑、藥品經營與管理等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原有教材的選用,過分強調學科理論知識,將課程分為――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兩階段來學習,缺乏對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缺少科學的課程理論的支持,教材理論與實際工作不相結合,不利于培養職業型人才。主要表現在:第一,原有教材缺乏“高職”特色,沒有突破傳統的學科課程的羈絆。教材內容多是對本科教材內容的適量刪減或是對中職教材的理論知識的適當添加,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偏重于基礎理論知識,忽視應用型知識。第二,內容比較陳舊,不能及時反映新理論、新技術,而且有些不符合新規范、新規程、新標準,缺乏臨床應用實例,與高等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第三,實訓部分內容嚴重不足。實踐性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高職培養目標要求實踐性教學一般占高等職業教育總學時數的1/3-1/2。但是本門課程教材的實訓內容過少,理論內容過多,嚴重制約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二、對于《實用醫學概要》教材改革的探討與思考
針對原有教材存在的問題,為適應新形勢下高職教材發展職業化、市場化、系列化和多樣化、立體化、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藥學系藥學基礎教研室結合專業改革,并經過反復論證,重組課程體系,確定了《實用醫學概要》教材的編寫計劃。
(一)教材編寫組的確定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特點決定教材的編寫主體主要由學院的教師和來自醫院的醫生組成。教師熟知教學基本規律,了解學生學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而擁有行業背景的醫生掌握醫院的新技術、新標準和新規定,由這兩類主體參編高職教材,在教材編寫形式上保證了工學結合的一體化。為保證教材的編寫質量和教材的適用性,在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成立了由專任教師和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組成的教材編寫組。同時,成立教材編寫委員會,由具有領導統籌能力的專業帶頭人作為編委會負責人,負責本教材編寫前的培訓活動、編寫計劃的制定、職責的分工、督導、協調與定期碰頭交流會議的組織與安排。
(二)教材編寫特色
《實用醫學概要》教材是對原有教材的改革,在編寫上既保留了原有教材的有用的、合理的成分,又融入有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特色的、根據臨床實際需要而增加的內容。第一,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結構體系適應高職高專的教學需要,將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與臨床常見病的診療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學內容符合工作過程,體現高職高專工學結合的特色。第二,在教材體系設計上,也做了相應的改革。以神經系統為例,在篇首都有本篇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學生在預習時可以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每篇又相應地分為兩章,分別為神經系統解剖生理、神經和精神常見疾病。這樣的編寫結構改變了以往的解剖生理與相應系統的疾病分為兩本教材兩個學期來學習的模式,比較適合高職學生學制短,教學內容符合工作過程的特點,在每個系統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識之后,隨即學習相應的疾病,可以起到知識的互相鞏固的效果。第三,體現“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醫藥衛生行業的實際崗位入手,根據崗位對知識與能力的需要選取教材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在疾病教學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實例與練習。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在各篇后,供實踐教學參考用。第五,在編寫體例上,符合高職高專教育規律,有利于教師教學及學生自學、預習和復習。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置每篇內容之首,知識鏈接、知識拓展、課堂互動和病例分析居文中,學習小結、目標檢測居每篇內容末。
在掌握以上原則的基礎上,在具體細節方面的內容選擇問題上,不同的編寫主體會有不同的選取,如病例的選擇和設計,有的教師可能從病例的典型性角度選擇,有的教師則傾向于治療方法的新穎性等等。因此在這一階段的編寫過程中,教材編寫委員會負責人通過不定期的碰面交流、溝通,最終得出一個大家比較認可或滿意的結論,進而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和使用效度。
(三)教材的編寫結構
在教材的編寫結構上,本教材也做了適合高職學習特點的改動。本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是對以往的解剖生理學、診斷學和臨床醫學幾門課程的有機整合,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理論學習負擔,切實做到“必需,夠用,實用”的要求。本教材共分為十四大篇,其中第一篇是“實用醫學概要基本知識”,是關于解剖生理和組織學的基本概念,以及診斷學的基礎知識,是整本教材的基礎篇。第二篇至第十三篇是各論,包括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各個系統的解剖生理和常見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第十四篇是臨床上常用的“實用技術”,包括生命體征的測量,血糖的測定等。在每篇文字內容之中,根據實際需要,適當的穿插知識鏈接、知識拓展、課堂互動等,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學,了解本學科的相關常識、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前沿,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篇末的學習小結,則是對本篇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的系統的歸納梳理,方便學生的復結。在小結之后附帶有目標檢測,題型分為主客觀,是對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可以起到鞏固課堂知識的作用。在每篇的最后,安排有相應章節的實踐教學,主要是給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供師生討論,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知識的掌握運用,以提高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內分泌系統的實踐教學病例就非常典型,甲亢病癥的臨床表現在病案中有明顯的體現,如食欲亢進、心慌氣短、突眼等等,學生可以根據課堂所學,比較容易判斷出疾病類型,進而實施相應的檢查和臨床治療。
(四)打造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導向的教材體系
教材建設不是短期行為,要根據醫學實際發展的需要并結合課程改革和建設的目標和規劃。目前《實用醫學概要》教材編寫組已制訂了詳細的教材建設規劃,努力形成以國家級、省級精品教材為導向的教材建設體系。具體工作包括:積極配合學院,開展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出版單位合作,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教學資源的研發。教師既開發與紙質教材配套的、有助于教學實施的、符合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的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創造一個聽覺與視覺聯動、圖文與音像交互、教師與學生共創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也要積極與電教等有關部門配合,利用網絡技術開發建設共享型教學資源平臺。對于教師來說,如何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建設教學資源,這一任務既顯得十分重要,又顯得十分艱巨。通過此教學平臺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不同的參考資料,如網站、題庫、課件等,使教學雙方能接觸到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內容,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理解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醫學基礎知識理論性強,學習起來比較抽象單調,任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制作形象直觀的動畫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講到細胞膜的幾種物質轉運方式,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動畫視頻,很生動地演示了幾種物質跨膜轉運的方式。
(五)教材評價實施
教材評價是衡量教材編寫效果的重要一環,教材出版正式投入使用后,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教材編寫組廣泛收集使用對象對教材的評價反饋,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通過以下途徑展開評價:教材自評、教材他評(同行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該院目前對教材的評價有規范的評價細則,評價對象也比較廣泛,包括本院的任課教師和學生以及校外使用情況反饋,根據量化得分和書面意見,學院會及時反饋給參編教師,必要的時間做相應的修改。教材評價工作有助于改進教材編寫質量,提高教材應用效度,應該做好教材的評價工作。
三、結論
教材建設要想跟得上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對于教師來說,一定要認真學習高職教育理論和國家有關高職教育的方針政策,圍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展開討論,使參與教材建設的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認識,樹立高職的人才觀、質量觀、教學觀,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職特點的、科學有效的教材建設規劃。
摘 要: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的主要渠道,實訓教學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培養目標的質量。解剖學又是一切醫學專業的基礎,解剖實訓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培養醫學生質量的高低。在教學中通過重視加強解剖學實訓教學,充分利用現代解剖模型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結合活體進行解剖實訓教學來促進學生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學生以后的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解剖實訓教學 培養 醫學實用型人才
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的主要渠道,加強實訓教學則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實際工作能力。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目標――實用型人才,決定了實訓教學在學校整個教學活動中無可爭辯的重要地位。解剖學又是一切醫學專業的基礎,解剖實訓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培養醫學生質量的高低。解剖實訓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解剖理論知識;二是培養學生通過解剖知識分析問題的實用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四是訓練學生解剖學的應用技巧。因此,高水平的解剖實訓教學水平是培養目標質量的重要條件和保證。在高職院校教學計劃中,解剖學的實訓學時接近50%,可見解剖學實訓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的教學質量,影響到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加強實訓教學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現就作者在解剖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加強實訓教學的做法小結如下,以求教于同道。
一、加強解剖學實訓教學,為培養醫學實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認識來源于實踐,人類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要經過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習解剖學也是如此,一個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但是學生沒有見到事物,腦海里沒有建立起立體位置的形象概念,要想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對標本、模型的直接觀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利用標本、模型直觀教學可以取得用語言表達得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實訓課堂上利用標本、模型邊講邊指導學生觀看辨認,既真實又具體,一目了然。例如各系統器官的形態位置,我們均結合實物進行講授,并引導每個學生獨立觀察辨認標本、模型的能力,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開發了智力,在標本、模型的基礎上,變靜態為動態,因為模型、局部標本和整體標本均為靜態的物質,學生將來到臨床實習面對的病人是有生命的、會動的活人,因此,只限于實驗室標本、模型的實驗是不夠的、還要利用好自身或同學的活體多觸摸練習,這樣才能很好的去確認處于動態的病人和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態,因為每個器官的位置、體表投影及形態均隨著體位的改變、運動的改變、呼吸及生理的改變而變化,如肝、肺隨著呼吸運動而發生位置的改變,膀胱隨著尿液儲存量的不斷增多和尿液的排放而發生位置及形態的改變,子宮可因生理變化(妊娠)而發生形態及位置的改變,因此,我們還要求學生以人為本,學會在動態下觀察和確認器官的位置和形態,這樣才能為培養善于認真觀察和辨認識別人體各系統器官形態位置的實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二、充分利用現代解剖模型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次實訓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大量標本模型的觀察,讓學生驗證理論知識,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之中,從學會分析過度到應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利用傳統的尸體標本外,還結合可拆裝的模型人加強實訓教學,用模型具有無氣味、無刺激性、無變異、不易損壞、不變形、可拆可拼、科學性強等特點,是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開展解剖學實訓教學的良好直觀教具,特別是現在大多高職院校都缺少尸體標本的情況下則更適宜。我們利用可拆裝的模型人將學生分組進行實訓教學,可讓每個學生自己認真觀察,動手拆拼,研究每個器官的形態、方位關聯,摸索規律,以指導臨床實踐,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結合活體進行解剖實訓教學,促進學生掌握解剖學知識
學習解剖學的目的是為了把所學的有關人體形態結構的知識用于活體上。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結合活體,凡在活體上能看到的必須要求學生在活體上找,這樣做對于加深理解,學活知識,開發智力,培養實用能力都有一定意義。如全身的骨性標志,肌性標志都要求在活體摸到。講授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三點在一條直線上,屈曲時,三點成一等腰三角形,讓學生結合活體認真觸摸,弄清肘關節的正常解剖學關系之后,接著講授在肘關節脫位時,這種關系即發生改變,緊密聯系臨床,培養實用型人才,做到學有所用。講授口腔的組成時,讓學生對著鏡子觀察咽峽、腭舌弓、腭咽弓、腭垂、唇、頰、牙、舌等;講授視器時,讓兩個學生互相觀察眼球、眼瞼、結膜等;講授心、肺、肝、膽囊、胃、脾、闌尾、腎等胸、腹腔器官的位置與毗鄰及其體表投影時,我們先讓學生在活體上劃線定位,然后對照可拆裝的模型人,拆拆拼拼,不僅能使學生看到每個器官的位置、形態,并且對各器官的毗鄰關系都一目了然,由表及里、逐層觀察、定點定位、活化知識,驗證對在哪里,錯在何處,不但結合標本、模型,還要過渡到人體,在應用的實踐中增長了學生的鉆研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把所學到的解剖學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可拆裝的模型人,加強了應用的實踐,培養了實踐能力,把死的書本知識變成了活的實用型知識。經過這樣有機的結合,使學生明確的認識到我們所講的一切知識,都在活體上可以找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的“標本”,過去由于忽視了活體觀察,又無可拆裝的模型人助教,常常培養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到了臨床不能把所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近年來,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一邊講授,一邊結合活體及可拆裝的模型人認真觀察、驗證,加強了理解,強化了記憶,提高了興趣,開發了智力,培養了能力,為學習后續課程,培養實用型人才鋪平了道路。
四、小結
解剖學說醫學生入學后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其特點為內容繁雜,名詞量多,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專業不同,情況較復雜。但是只要在解剖實訓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因材施教”,就能促進學生盡快掌握解剖學知識,為以后的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作為解剖學實訓教師只有不斷努力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斷總結實踐教學經驗,以保證解剖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簡介:龍敏盛,男,1956年10月生,職稱:解剖助理實驗師,貴州省安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摘 要】醫學檢驗專業的教育要適應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的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就要面向社會,預測未來,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模式,完善教育內容,注重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而要達到這一點,就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素質教育。我們通過在臨床檢驗教學中運用“五階段周期循環職教模式”,加強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素質教育;醫學檢驗;教學方法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在職業教育中,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他們在走向社會后能夠具備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職業、個人發展的能力。其核心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懂技術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用型人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強調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基礎上,注意德智體美等的全面發展。它的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質、專業技能素質、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
二、醫學檢驗的特點和臨床需求
通過多年來的臨床調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臨床上現代醫學檢驗技術在向著經濟、快速、準確、微量化的方向發展,近90%的檢驗項目都實現了全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這些自動化儀器的應用,可提供更多的指標,也不斷出現新的檢測內容。加上各學科的互相滲透和促進,使各方面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都陸續應用到醫學檢驗領域,使之不斷充實、拓寬和更新。與之相適應,對從事臨床檢驗工作的人員不再只是簡單的實驗操作員,要求其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作為培養醫學檢驗人才的高職教育,也要做適當調整。從素質教育的內涵可以看出,采取有效手段加強素質教育,是培養適應社會高度需要的實用型、技術型醫學檢驗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檢驗人才的途徑或方法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素質
臨床檢驗結果對疾病的診斷、療效的觀察、判斷預后、治療用藥的監測、遺傳性疾病的預測和健康狀況的評價等均有重要作用,直接關系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危。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工作結果對臨床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自己工作的神圣和偉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醫學檢驗專業。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嚴肅認真的操作及示范,愛惜標本,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去教育學生和感染學生。同時,結合教師在臨床工作時親身經歷或看到的實際例子,教育和培養學生要養成嚴肅、認真、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對任何一件標本都應作到極端負責、精益求精,確保為臨床提供及時、準確、可信的檢驗結果。這樣在專業教學中貫徹了素質教育,既教書又育人,從而把知識傳授和職業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2.加強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提高文化素質
檢驗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涉及面很廣,并且現代檢驗醫學的目標要求檢驗人員不只是為臨床醫生提供及時、可靠的檢驗結果,而且要求檢驗人員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分析結果,提供臨床診斷、治療等咨詢服務和信息監控。這就需要檢驗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有廣泛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另外隨著檢測方法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各類儀器的說明書、屏幕顯示和打印的內容以及人機對話均用外文;正確使用各種檢測儀器,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應適當調整課程設置,大膽進行課程改革,加大外語、計算機、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的時數和內容,或通過學生選修或自修相關課程,以提高整體文化素質,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培養的學生不只是“高級操作工”,而真正成為現代實驗室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技能素質
醫學檢驗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我們運用“五階段周期循環職教模式”, 即從“市場調查與分析、職業能力分析、教學環境的開發、教學的實施、教學管理與評價”等五個階段入手,以能力本位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從實際出發,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多種現代教育科學理論,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能力提高。
3.1 不斷更新和充實教學內容
因科技的迅猛發展,臨床上醫學檢驗工作發展迅速,新的檢測項目和新的技術不斷出現,造成教材的部分內容和一些檢驗方法與臨床脫節。為確保學生畢業后不落伍,我們通過每年的調查,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及時刪除與臨床脫節的項目,補充與臨床聯系密切的新項目。另外,我們通過改變教學模式,如將部分理論內容改在實驗室講解即邊講解理論邊實踐,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既使學生獲得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增強記憶,又可縮短理論教學時間,增加實踐時間,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2 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
一反面由于學生缺乏學習目標,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這些,學這些以后有什么用,所以很多人在迷茫中懈怠了;另一方面由于檢驗的標本大多比較臟,或由于實驗時需要同學自己采集自己的標本(如血)時有一定的痛苦等原因,部分同學操作時不愿做;再者,部分學生認為將來到臨床上,絕大部分檢驗項目都是自動化儀器了,只要到時學學就行了。針對這些問題,首先我們采取給學生建立“健康小檔案”的方法,將每一個檢查項目的結果給同學記錄下來,并結合當時的身體狀況進行健康分析。另外采取鼓勵檢驗班學生幫助給他們的親戚、朋友化驗。通過這些方法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可從解決問題時遇到的困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知識的缺乏,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
3.3 學生參與實驗的準備工作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試劑的配制、標準液的標定、儀器的安裝和調試等實驗前的準備工作都是由教師來完成的,同學們往往不予重視,因而有時實驗結果出現問題時找不到原因。在醫院檢驗科實際工作中,實驗前的這些準備工作是實驗室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是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由檢驗人員自己完成的。為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驗室工作能力,我們改變傳統的做法,每次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完成。這樣學生不僅熟習了實驗的全過程,而且對分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的動手努力、觀察能力及創新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3.4 開放實驗室
由于醫學檢驗中有很多技術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而學時又有限,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上不能達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開放實驗室的辦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各種操作練習,也可在專業教師的安排和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技能的綜合強化訓練。通過反復練習和強化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了各種檢驗的常規操作及一些特殊儀器的使用方法,鞏固和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后迅速適應實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5 定期到臨床見習
由于經費緊張,檢驗技術更新較快等原因,造成學校實驗條件落后于臨床。為縮短學校與實際工作的差距,使我們培養的學生不落伍,我們組織學生定期到醫院、血站見習。通過見習,不僅可讓學生了解檢驗醫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而且也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知識的缺乏,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激發他們自覺學習,做到課上認真學,課后自覺練,從而提高其專業技能。
3.6 加強技能考核
我們對臨床常用的一些檢驗項目制定了考核標準,模擬實際工作進行實驗考核。在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之后,當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某項檢驗項目的技能時,按考核標準進行考核評分,考核成績與畢業成績掛鉤。這樣促使學生平時就注重每一次實驗課,自覺加強規范化訓練,正確掌握各種實驗技能。
總之,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要想培養高素質的醫學檢驗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探討適應的教學模式,加強素質教育。只有把素質教育寓于專業課的教學中,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的實用型醫學檢驗人才。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西京國際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演示及研討會暨第三屆CCIT青年醫師論壇上,出任本屆大會主席的全軍心血管疾病專業組副組長、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海昌教授在闡述該屆學術會議的理念時這樣概括說:“第七屆CCIT依然秉承了實用、創新的理念,突出復雜病變全程直播,前沿熱點的探討,讓與會代表體驗最新的‘復雜冠脈介入之旅’……”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時刻都在推動著醫學科學前進的腳步;而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立足于“實用”和“創新”的基礎上,否則,就會極大地減弱學科研究和學術交流的普世意義和價值,醫學學科尤其如此。那么,就王海昌教授上述話語所涉及的領域而言,哪些才是學科前沿的熱點話題?王海昌教授在這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和奉獻?圍繞這些話題,本刊記者對王海昌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實用:多位著名專家帶來無限精彩
王海昌教授回顧起在古城西安舉辦的、為期三天的第七屆西京國際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演示及研討會暨第三屆CCIT青年醫師論壇時,首先介紹了這次論壇的盛況。他說:“此次學術會議通過扣人心弦的直播手術,豐富多彩的專題報告,互動熱烈的病例討論,規范實用的精英培訓,為各位同道提供了一場國際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學術盛會,共同探討了復雜冠狀動脈病變介入治療的進展與未來。”
王海昌教授進一步介紹說,由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內科主辦、泰爾茂株式會社協辦的這屆論壇,在2012年12月14日舉行的開幕式上,第四軍醫大學王茜副校長、西京醫院醫教部李謹革主任、廣東東莞市康華醫院賈國良教授等領導及嘉賓出席開幕式并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三天的大會上,本屆論壇的內容涉及了復雜病變介入治療直播與專題熱點討論、導管室并發癥病例專場、死亡病例討論專場、冠心病介入治療最新進展專場、分叉病變專場、深入解析CTO專場、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專場、答疑解惑專場、復雜病變介入治療青年醫師論壇及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精英培訓班等十大板塊。而組委會邀請到的香港大學William. K. Hau教授、北京安貞醫院周玉杰教授、阜外心血管醫院徐波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高傳玉教授、武警總醫院劉惠亮教授等國內著名專家,更是為與會代表帶來了帶來無限精彩。
熱點:
CTO仍是學界未能攻克的“堡壘”
王海昌教授認為,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仍是這屆論壇上的熱點學術話題之一。他解釋說:“這個話題之所以熱得經久不衰,是因為多年以來, CTO一直被心血管病介入專家稱為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壘’,更是冠脈介入術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由于患者冠脈病變的極復雜、極高危決定了介入技術的高難度和高風險,對術者的綜合介入技術以及體力、心理均是一種非常考驗。 所以在這個領域,國內諸多專家學者一致在孜孜以求地做著各方面的努力!”
王海昌教授具體介紹說:“比如說,在本次會議上,北京安貞醫院的周玉杰教授即給與會同行們帶來了左主干分叉CTO病變的介入治療的最新進展。周玉杰教授在談到介入治療左主干、分叉病變臨床治療策略時著重提到:‘PCI處理左主干病變的核心,是單支架技術或雙支架技術。一般來說,對于左主干口、體部狹窄可用單個支架治療。’周玉杰教授還強調了處理左主干病變選擇支架大小的原則是‘選大不選小’,支架長度也不宜太短;因為支架太短不易定位,而且還很容易脫落。另外,周玉杰教授也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給大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在進行左主干病變手術時必須有充分的術前準備,仔細分析患者病變情況,制定可行的臨床策略;手術醫生需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要有強大的外科支持,隨時準備外科手術;術前做好急救措施的準備工作。同時還應該了解患者能否堅持一年的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在手術過程中,造影劑使用量應該控制在最小量范圍內。’而來自西京醫院的郭文怡教授則對此話題作了補充,他認為:‘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要求術者具有必要的手術經驗,在不能確定導絲位置時,一定不能盲目擴張;逆向技術時,要避免損傷微小逆向通路;功夫不到時,不要選擇心外膜通路等。’”
談完這個話題,王海昌教授接著介紹說:“除了有關CTO的討論之外,會上的另一個熱點話題是‘冠脈造影’。一直以來,冠脈造影都被大家公認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因其具有集診斷和治療于一體的優勢。但是,由于傳統冠狀動脈造影不能精細顯影支架情況,對支架擴張情況也無法充分判斷;而在目前,由于血管內超聲――即IVUS,能夠精確量化支架擴張水平,也被認為是判斷支架擴張情況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其操作復雜、費用昂貴,而且還需要經驗豐富的介入人員進行操作,并且需要延長手術時間,以及存在檢查相關并發癥等諸多不足因素,所以尚未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針對近年發展起來的Stent-Boost技術,來自武警總醫院的劉惠亮教授在本次會議上作了簡要的分析:‘與IVUS相比,其具有簡易、快捷、安全和經濟的特點。但是,Stent-Boost技術僅能觀察支架形態,而無法判斷支架與血管壁及鄰近血管的關系,作為支架影像增強顯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Stent-Boost Subtract技術應運而生。該技術在Stent-Boost顯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次造影劑注射顯影,從而能夠判斷支架與血管壁及鄰近血管的關系,更加有效地指導PCI的臨床應用。’”
王海昌教授說:“會上圍繞這些學科內熱點、難點話題的討論,尤其是國內這些知名專家在會上通過各種形式把自己在臨床研究方面多年的寶貴經驗拿出來,毫無保留地和與會同道分享,必將在‘實用、創新’的基礎上,有利于推動陜西地區乃至中西部地區的學科發展。”
而事實上,在本屆論壇的大會主席、西京醫院心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王海昌教授和副主任郭文怡教授的帶領下,以及在大會秘書長王瓊的策劃下,作為“東道主”的“西京團隊”更是與特邀嘉賓合作了20余場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手術的全程直播和百余場的學術講座,通過專家對介入手術技巧的演示和對前沿熱點內容的講解,為廣大與會代表精心打造了一場介入心臟病學的學術盛宴,對與會代表介入治療水平的提高,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交流:古城西安的另一場學術盛宴
多年以來,為了推動區域學術發展,王海昌教授和他領銜的“西京團隊”,一直不遺余力地做著諸多學術交流與推廣工作。僅僅在第七屆西京國際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演示及研討會暨第三屆CCIT青年醫師論壇開幕的5個月之前,仍由王海昌教授出任大會主席的“2012西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暨第十七屆西京-Mayo Clinic心血管病學新進展研討會”也在古城西安圓滿地落下了帷幕。
談及那次學術盛會的舉辦宗旨,王海昌則強調了“交流”與“合作”這兩個關鍵詞。他說:“那次會議是本著交流與合作的目的,同樣是圍繞‘學科新進展’這個前沿話題展開的。在那次研討會上,我們邀請到的各位專家也與大家分享了心血管領域最新的PCI技術、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療進展。國內外著名專家匯集一堂,通過互相交流和探討,共同促進并帶動了心血管領域的臨床實踐、患者護理、醫學研究及教育的革新和進展。”
王海昌教授介紹說,“2012西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是由西京醫院和美國Mayo Clinic共同舉辦的。這次學術會議把學術視界最大化地延伸到了海外。西京醫院的熊利澤院長、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霍勇教授、沈陽軍區總醫院的韓雅玲教授、美國Mayo Clinic的Win K. Shen教授、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等國內外著名專家不但出席了會議并致辭,還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談及這次規模更大的學術會議,王海昌教授有些興奮。他坦言:這次會議仍然沒有背離“追蹤前沿熱點”的核心目標。我們在在大會上設立了前沿熱點追蹤論壇。韓雅玲教授就《2012中國PCI指南》做了詳細解讀。韓雅玲教授在報告中提出,‘最新指南重點講述推薦建議,而對臨床研究及其結果未做詳細描述。指南內容涵蓋了心臟團隊討論治療決策、穩定性冠心病的血運重建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血運重建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血運重建治療、特殊人群(糖尿病、慢性腎病、合并心衰、再次血運重建)、藥物洗脫支架的應用、擇期PCI、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PCI和STEMI PCI的抗栓藥物應用以及血運重建后長期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的控制。同時,韓雅玲教授從STEMI溶栓后早期PCI的策略、抗栓藥物的選擇等做了深入的講解。
規范:介入治療的發展大趨勢
在采訪中,王海昌教授認為:“站在學術的視角回顧,從介入治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就能夠清楚地看到,介入治療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的,因為它在冠心病治療中能夠解決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如何加強和推進‘規范化’的問題。”
王海昌教授繼續介紹說,正因為如此,霍勇教授在2012西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上重點做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的專題報告,他在中指出:“如能規范救治流程,就可以做到早期診斷、危險分層、分類治療,提高發病后早期救治,縮短診斷及閉塞血管再灌注治療時間,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預后并提高患者遠期生活質量,節約醫療資源。”
另據了解,原衛生部不久前在京召開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項目”,計劃利用3年左右時間,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48家試點醫院開展救治體系和區域性急救網絡建設研究。對此,王海昌教授認為:“這將是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注重管理,通過急救體系網、院前急救中心醫師、急診室團隊、輔助科室等共同協作,優化整合醫療資源。”
在采訪中,王海昌教授還坦陳:“近年來,隨著冠脈介入治療器械的改進以及技術的不斷提高,介入治療不同時期的并發癥已明顯呈下降趨勢,但由于操作不當所造成的并發癥,仍然是冠脈介入治療最大的障礙。雖然冠狀動脈夾層是一種少見病變,但隨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廣泛開展,其發病率卻表現得逐漸增多。雖然應對并發癥的最佳策略是防患于未然,但即使對于一名經驗豐富的術者,介入治療并發癥也常常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而且PCI過程中一旦出現并發癥,要求術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處理,稍有延誤或處理不當,便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后果。因此,熟練掌握各種冠脈介入治療并發癥的特點和處理策略,對介入醫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要提高并逐步規范我國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問題,向國外同道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西京醫院與美國Mayo Clinic共同舉辦本次學術會議的初衷之一。王海昌教授就此介紹說,在這屆會議上,大會共同主席、來自美國Mayo Clinic 心臟內科的Win K. Shen教授從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學及病理生理學、患者的危險分層、ICD對于心源性猝死的二級預防和一級預防,以及ICD治療的指南推薦方面,向國內外同道做了極為精彩的報告。他指出,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一些無暈厥病史的冠心病患者,Holter ECG能夠記錄到長達幾十秒的室速發作,提示應當提高對于冠心病患者室速預防的力度。雖然院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室速患者的生存率,但即使在有目擊者存在的情況下,美國院外心臟驟停室顫患者生存率仍低于50%。不明原因的暈厥, 電生理試驗可誘發的血流動力學相關的室速或室顫(證據級別: B),應當盡早植入ICD,進行心源性猝死的二級預防。而同樣來自美國Mayo Clinic 心臟內科的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則對比了冠脈造影及冠脈CTA成像效果后,發現二者對于冠脈病變部位及狹窄程度的評估結果極為相似,冠脈CTA還可以提供精確的冠脈鈣化評分,為患者治療策略的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
王海昌教授進一步介紹說,這次學術會議并未遺忘護理學科。為此,大會還同步舉行了“護理論壇”。這個分論壇參會代表達到了400余人,分別來自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各大醫院。特邀的18位護理專家分別就護理質量與風險控制、安全管理、優質服務、護理科研、護理教學以及專科技能和疾病知識等專題進行了研討交流,帶來了大量國內外醫護界前沿訊息,教授先進的服務理念、教學、工作技巧及管理方法,同時又給大家提出了更高的前進目標。
學科:著眼長遠發展,注重國際合作
據記者了解,在“2012西安國際心血管病論壇”的開幕式上,西京醫院的熊利澤院長對國內外專家多年來給予西京醫院尤其是心血管內科的巨大幫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同時還對西京醫院和心血管內科的學科建設情況及近年來在醫教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簡短的介紹。
據熊利澤院長介紹,主辦此次大會的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內科成立于1957年,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方面形成顯著的醫療特色。1981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85 年開展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TCA),開創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河,并推動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1993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94年被國務院授權成為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組成學科;1996年被批準為國家介入性心臟病學培訓中心,同年成為亞洲急救中心,國際救援中心指定搶救小組成員單位;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被確定為世界健康基金會冠心病診療培訓中心;2005年被確定為原國家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培訓中心。
西京醫院心內科作為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一流水平,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為主的全國各個省市的病人前來就診,其中多數患者是在其他醫院無法處理的情況下轉至該院治療的疑難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為82.3%,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高于88%;所收治的患者中有36%以上來自于陜西省以外的其他地區,為中國西部地區最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心血管疾病診斷治療中心。并且,該學科與各兄弟單位以多種方式攜手合作,如:床旁會診、手術代教、專題講座、短期培訓等,建立了西部地區快速有效的心血管病協作網絡。他們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好時機,提高整體醫療及學術水平,改善醫療環境,以最快、最好的技術服務于西部人民;對提高西部地區心血管病診療水平、加速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尤其是該學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方面形成了顯著的醫療特色,并有力推動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
近些年來,西京醫院心內科在王海昌教授的帶領下,本著“立足學科優勢、著眼長遠發展、注重國際合作”的宗旨,先后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著名醫療機構進行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極大促進了學科的全面建設和快速發展。
另據記者了解,關于王海昌教授在逝去的龍年傾力舉辦的這兩屆學術盛會,業內同道這樣評價說,這兩次學術盛宴,作為心血管醫生與國際交流的窗口,已經成為國家級繼續教育的精品項目,同時也為推動陜西地區乃至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冠心病防治與介入治療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專家簡介
王海昌,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兼任全軍心血管疾病專業組副組長、陜西省心血管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病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心血管內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西安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副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心血管介入診療質量控制專家組成員等職。他所領導的學科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軍隊首批“重中之重”建設學科。曾赴日本岡崎國立共同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和美國Mayo Clinic醫學中心研究和學習。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肌微血管損傷,先后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陜西省基金2項,作為課題組副組長承擔國家“863計劃”1項,作為第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1項及軍隊特需藥1項。作為共同作者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1項、陜西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及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1項;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編或副主編出版專著9部,500余篇,在心血管領域高水平雜志Eur Heart J, Cardiovasc Res等SCI收錄雜志發表論著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46篇。現任多家專業學術期刊的副主編、編委等職。
摘要:近年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給預防醫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對預防醫學本科教學進行了探索與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現場組織指揮能力,以達到培養實用型公共衛生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預防醫學 公共衛生 教學改革
近些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污染、H7N9禽流感、食品安全問題等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對公共衛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意外性、群體性及對社會危害嚴重性的特點[1],因而迫使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職能發生轉變,對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新形勢需求的,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公共衛生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2]。傳統的預防醫學課程體系已顯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要求,轉變傳統觀念,構建完善課程體系是實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核心。
一、修訂培養方案
現代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公共衛生體系和職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專業培養目標需要把衛生防疫技術人才培養轉變為疾病控制、預防保健、衛生監督與行政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方面并舉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在此形勢下,我校預防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轉變思想觀念、夯實基礎、提高教學質量、拓寬專業知識、加強素質教育,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狀況,培養全面發展,既掌握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又有較扎實的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專業理論和技能、衛生檢驗檢測技術,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衛生科研等單位開展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流行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
二、調整課程結構
預防醫學專業課程結構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三個方面,現行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一般由五大衛生即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組成,隨著疾病譜的轉變,傳染性疾病逐漸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及及亞健康狀態等與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逐漸增多,傳統預防醫學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體現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及時反映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我院整合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本著應急與現場的原則,在預防醫學教育中,除開設了傳統的預防醫學專業課外,還開設了人類行為學課程,如醫學行為學和社會心理學等課程,另外系統性開展衛生經濟學、衛生事業管理、衛生法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課程。為了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的能力,還開展生物實驗新技術、現場調查設計、環境醫學檢測新技術、文獻檢索、計算機應用、統計軟件應用等課程。
三、更新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改革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改變填鴨式教學方法,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在某些教學上,采取案例分析或教學討論等教學方式,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引入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調整教學學時,精簡理論學時,增加實驗學時,增加綜合性、探索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在一定條件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動手機會,提高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知識、能力、素質能夠協調發展。三是更新教學內容,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精簡傳統理論教學內容,摒棄過時的內容,增加公共衛生新興課程及現代預防必須的內容,補充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最新進展,系統化、規范化的設置選修課課程,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其他專業領域,加深學生對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學科體系的理解。
四、增加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預防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素質的關鍵環節和有效途徑[3]。傳統預防醫學專業實驗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為主,學生通過觀看教師演示,然后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在此實驗過程中,學生僅是被動的熟悉實驗流程,缺乏獨立思考、設計、完成實驗的機會,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素養。所以我院在預防醫學教學改革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一是根據公共衛生形式的變化將實驗操作或內容上具有相似性或重疊性的實驗內容進行整合,例如對環境衛生學和職業衛生學實習課的空氣采樣、噪聲測定等內容進行整合。在整合時,既要顧及相互銜接又要避免脫節等問題。二是打破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教學內容前提下,大力開展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放實驗室,提供相應的設備、儀器和試劑,使學生能夠自己獨立設計、準備和完成實驗。激發學生潛能,鍛煉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在實驗方法上引進現代技術手段或先進技術方法。如引進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度的檢測檢驗手段(如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對微量元素、重金屬污染物、生物毒素及有機磷農藥殘留物等物質的檢測。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實驗教學改革, 使學生對疾病防治任務的變化有了深刻的認識,熟悉疾病防控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樹立大衛生觀念,提高了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
預防醫學課程體系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面臨著挑戰,又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提高公共衛生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針對我校預防醫學教學的現狀,我們做了以上教學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討,通過對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改革,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強。
【摘 要】在醫學領域中,預防醫學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其教育工作亦越發受到重視,為更好的達到教育目標,預防醫學的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中應該應用各種方法在次學科的重要性、實用性、趣味性上下工夫,并突出其中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預防醫學教學;重要性;實用性;趣味性
預防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醫學領域中有著較特殊的地位。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不斷提高及現代醫學的發展,預防醫學在醫學教育中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而學生往往對預防醫學有片面的認識,認為這一學科不重要,沒有臨床學科實用。因此,為了使這門課真正讓學生掌握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本人總結了多年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經驗,談幾點體會,供同道討論。
1 在教學中突出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針對醫學生普遍存在重視臨床醫學的學習而忽視預防醫學學習的情況,應自始至終反復強調此學科的重要性,尤其應高度重視第1次《緒論》課的教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例子強調預防醫學在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強調如果沒有預防醫學這門學科及其不斷的發展,恐怕我們的衛生工作到現在還處在與傳染病作斗爭的第1次衛生革命運動中[1],“反應停”(Grippex)這種致畸率很高的藥物還會被孕婦濫用,特別是曾威脅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從而引起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的高度重視。同時應讓學生看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趨勢,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加強預防衛生工作,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社區保健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做到不僅會治病,更要會防病。啟發學生要想適應新形勢下衛生工作的需要,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工作者,不僅要學好臨床醫學,更需要學好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2 在教學中體現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突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新學期開始,就讓學生充分認識預防醫學是一門涉及面相當廣泛的綜合性學科,就業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環保部門、城鄉建設、建筑行業、飲水管理、食品衛生管理、氣象局、職業病防治所、學校衛生管理等行業都需要用到預防醫學的專業知識,就業途徑相當廣泛,從而意識到學好預防醫學大有作為。在教學中突出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實用。例如,講到三級預防的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國情適當舉例。比方說,在我國“SARS”流行期間,便可結合當時“SARS”疫情,給學生講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傳染源存在,極易造成大范圍的傳播和流行。因此,為了控制疫情,必須做好“SARS”的三級預防工作,特別是重在防止疾病發生的第一級預防措施,如室內定期消毒、通風、注意個人衛生、適時戴口罩、適當體育鍛煉、改善飲食等,以及重在早發現以控制疾病發展的第二級預防措施,如每天組織學生監測體溫等。這樣將學校制定實施的“SARS”防治具體措施用三級預防的思路一一列舉、講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夠自覺主動地做好“SARS”的預防工作。在授課中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趣味性的表達和例子以調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介紹自我保健的內容時,就可以夸張地介紹說:“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們醫務人員就該失業了,各家都有齊全的診療設施,所有的健康問題在家就解決了,這多好啊!”學生一聽就笑了:這不太可能吧?這時就可以接著點出,自我保健是一種有局限性的非專業性的衛生保健活動,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賴醫生”,強調的是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保健來有效地防止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醫生”,對于這樣的小知識點使大家在笑聲中掌握會更加牢固。
3 將素質教育貫穿到預防醫學教學過程的始終
醫學生的素質決定著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醫療服務質量與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如預防醫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環境與健康,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環境、群體意識及愛國思想。結合現在環境污染的狀況,讓大家觀察身邊那些不環保、不文明的行為和現象,如隨地吐痰、自來水管一開就沒人關、食堂里剩飯剩菜到處可見、一下課教室里粉筆頭亂飛等等,體會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環境負擔的不良行為,教育學生環保行為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意識到熱愛環境就是熱愛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關理論內容又恰恰在預防醫學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課堂上除了進行相應理論知識的講解,也可以結合不同篇章對學生實施適當的健康教育。如在飲食與健康中教會學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譜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會因素與健康中,教會學生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穩定情緒,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現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識[1]。總之素質教育不是經過一時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須從小做起,而且確實可通過教師在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的過程中進行,這種點滴的滲透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總之,在當前社會和醫學發展的大趨勢中,預防醫學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作為預防醫學的專業教師更應認清形勢,在教學中注意突出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體現出預防醫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預防醫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隨時總結經驗,不斷進取,才能培養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質的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
面對各類災害事故時,需要動用當地乃至全社會的各方面力量,去進行高水平的現場救援,最終體現災害醫療救援的核心目的,即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盡最大努力去挽救更多傷病患者的生命。國際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積極進行準備以應對災害事件的發生[1]。我國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過去諸多災害救援過程中暴露出救援水平低下,各自為政、缺乏共識等使得救援現場異常混亂,還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縮小差距最快最好的方法便是進行標準化災害醫學教育普及[2]。但災害醫學教育不同于日常的臨床醫學教育,災害發生后,面對大量的傷病患者,因救援人員、物資和時間均不充足,不可能在救援現場進行實戰指導。如果不是長期生活在持續戰爭、恐怖頻發等極度危險地帶,不可能有對多數傷病患者救援的經驗,即使在自然災害頻發的美國和日本富有災害醫學救援經驗的醫師也很缺乏。目前在國外開展的災害醫學教育,是由災害醫學專家或災害學會等根據既往自身經驗事先作成教學藍本,采用以非床旁直接的醫療教育培訓 (off the job training, OFF—JT)為主的方式在全球數十個國家進行[3]。該方法培訓已成為國際化標準有近30余年的歷史。鑒于我國目前急需培養一支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災難救援隊伍,積極引進國際化標準的災害醫學培訓模式,是當前形勢之所需[4],也是醫療事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1 大型災難醫療管理與支援教育課程(major incident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upport,MIMMS)[5]
1.1 MIMMS教育課程主要內容
MIMMS教育課程是由英國開發,慈善團體charity經營專門針對培養專業災難醫療救護人員開展的醫療教育,它包括講義和訓練兩個部分,主要研究院外特殊環境下系統的災害教育和訓練方法[6]。作為在災難現場全部組織和人員的共識,通用語言而使用。最初每期培訓僅為少數人(24人以下)開設,近年來培訓的對象和規模逐漸擴大。
1.2 MIMMS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
災難發生后在救援現場的活動原則和優先順序用英文簡寫概括為“CSCATTT”,包括C(command and control確立指揮命令系統)、S(safety安全)、C(communication通訊和信息交流)A(assessment評估)、T(triage檢傷分類)、T(treatment現場處置和治療)、T(transportation轉運)7項。 見表1。
“CSCA”屬于災難中的醫療管理(medical management)部分,“TTT”則屬于醫療支援(medical support) 部分。災難現場的活動,要嚴格按照該內容的順序進行施行。即:首先確立指揮命令系統,在確保安全、建立流暢的通訊和廣泛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基礎上,進行檢傷分類、現場處置和治療以及轉運。當救援現場情況發生變化或需要重新判斷時,可反復進行CSCATTT的活動。該救援原則適用于所有的災難現場,包括醫院內應對災難,所有救援人員都應該遵守該原則,尤其對于救援現場行醫療服務指揮的人員來講更為重要。
1.3 MIMMS教育的意義
其意義在于MIMMS的教育內容涵蓋了災害準備、應對、恢復3個階段,特別強調準備階段,“準備”不僅是物資器材的準備,還應包括制定計劃、教育以及培訓,而且對事先想定的“所有危險狀態”必須制定計劃(all—hazard approach),在災害救援中都可使用同一系統應對的理念,其現場處置的內容和方法不分國家制度的差別、民間組織和部隊組織體系的不同,都是一個完整流程和統一應用標準。
2 緊急事態訓練體系(emergo train systemTM,ETS)教育
2.1 ETS教育概況
ETS是由瑞典開發,災害醫療/外傷醫學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isaster Medicine & Traumatology)經過20年開發研究的災害演習體系,Emergo在瑞典語中為“緊急事態”的意思,是災害和急救醫學訓練使用的教育模擬體系,它可以模擬各種事故和災難現場,能夠對不同水平人員的救援能力進行教育、指導、管理以及檢驗其方法的正確性。以瑞典為中心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空軍以及眾多國家采用該模式培訓已達20年以上[7]。
2.2 ETS教育課程的核心內容
ETS的特征為 “有限的人、物、時間+決定方案”,即“受訓者使用有限的人和物資源,利用各種信息傳遞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做出自我判斷(如何救援),對災害進行實戰演習的綜合訓練”,這也是與既往的訓練手法不同的特點。ETS是根據劇本在白板上模擬“災害現場”,使用帶有磁鐵的貼畫做成人形,受訓者根據現場狀況,收集資料匯報災情,對人形道具進行包括救出、檢傷分類、應急處理、選擇轉運方法和醫院進行轉移的一系列過程,直至全部救援完成。特別需要提出人形道具上均標有相應的病情資料,受訓者可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患者的疾病狀態或緊急危重程度,以便做出正確的檢傷分類或應急處理等。而且將患者轉入醫院后還可通過對人形道具添加的傷情進行管理和治療。本演習訓練內容適合醫療救援相關的所有人員,無論規模大小均可進行演習,人數較少時主要訓練部署能力,人數較多時則進行綜合訓練,且在演習中或完成后隨即可以進行討論,讓全部參與人員可分享和思考其中的得失以及顯露的問題。
2.3 ETS教育的意義
ETS教育的意義在于模擬災害現場,通過視覺的沖擊,身臨其境感受醫療救援的壓力、快樂和成就感等,極易理解災害醫療的整體構架、救護活動的流程,能夠理解個人判斷對救災部署決定的重要性,此外還可檢驗現行的應對體系在實際訓練中是否安全妥當。
3 我國開展國際化標準教育課程的意義
以上兩種是具有代表性的災害醫學教育體系,目前在多個國家地區作為災害醫學標準化教育使用。作為意外事故和災害多發的我國,參考MIMMS和ETS的災難醫學教育方法來培養我國合格的標準化醫療救援人才,不僅是國民的期盼,而且對提高我國災難醫療救援的發展以及學科建設有極高的意義。災害是全人類的共同大敵,目前在全球統一的減災行動中,我國勢必會加強雙邊與多邊,區域性與國際性的合作,國際化標準教育不僅可增強人們的災害意識,提高災害救援水平[8—9],而且使用統一標準進行相互國際醫療交流,也是“國際救援一體化”的形勢所趨。
摘要:作為培養人才的衛生職業院校,其教育教學的開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檢驗專業為例,從師資隊伍建設,到教學的整個過程,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醫學檢驗;實用型人才
醫學檢驗專業培養的是在各醫藥衛生機構從事檢驗技術的人才,行業的專業性強,技術性高,且關乎人民的生命。樹立科學發展觀,進行人才培養,是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作為承擔檢驗專業教學的醫學類院校,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如何促進和加快培養實用型醫學檢驗人才,是一個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從師資建設、教學改革等視角,探討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培養實用型醫學檢驗人才的途徑。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校辦好職業教育的基礎,師資隊伍建設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為此,必須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構建健康、合作、和諧的教師文化。要根據專業建設、學科發展和課程結構,全面、均衡、協調發展的要求來做好師資規劃。多途徑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如:①去各重點大學進修學習,學習新理論;②到各大醫院檢驗科從事臨床實踐,學習新技術;③學校或教研室舉辦專題講座、外出參觀、聽學術報告,了解檢驗專業發展新動向;④人才引進,積極吸取檢驗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從教,這是對新辦學校或新升格學校最快捷的方式;⑤在教學之余,開展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相互學習,不斷提高;⑥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重,在課程安排等方面為教師獲得雙師型教師資格提供保障。此外,要加強同各醫院檢驗科的聯系,隨時了解醫學檢驗發展的新動向,充實于教學中去。
二、以“教育為民,服務于社會”的原則,改革教學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檢驗專業教學中,通過對三甲醫院、社區醫院的走訪和調查,了解社會需要和群眾需求,結合《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確定實踐教學內容,自編了實用的實踐技能操作指導手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兼顧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技能的系統性和臨床實用性,刪掉了重復的內容和淘汰的實驗項目,增加了新技術、新方法介紹。對原理相同、方法相似的選做其中的一種,對其他的方法進行了簡介。由于中職、高職檢驗專業畢業生在一些社區醫院、個體經營的醫院就業較多,因此,對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等適用于基層的檢驗項目,要讓每個學生都進行了操作。
三、加強實踐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性強,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和實踐活動,這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關鍵。
1.實訓基地建設。為了確保技能訓練和實踐活動的正常進行,完善的實踐教學環節是保證。因此,根據檢驗專業的教學特點,學院加強了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有實驗室24個、實習醫院50多家,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實訓場所。
2.理論實踐一體化,走產學結合的道路。針對不同課程的特色制訂了相應的實踐教學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更直觀、更生動,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校內學習階段,強化學生技能訓練,除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外,定期開放實驗室,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寄生蟲檢驗教學時,通過實踐教學了解到了廊坊地區某些寄生蟲感染現狀,通過到幼兒園采集幼兒糞便,進行蟯蟲檢查為當地寄生蟲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參與本單位教職工的體檢等,使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將理論知識融于實踐行動中。總之,通過社會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實習階段的管理。實習階段讓學生由課堂走向社會,讓他們感悟到作為一個專業技術人員、一個為社會群體服務的個體對社會的價值,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但這一階段的教育常常被忽視,因此,加強實習管理就顯得很重要。①實習前的培訓:由實習科根據培養目標,制定實綱;召開實習動員大會,為學生說明實習要求及實習的重要性等;請臨床專家進行講座;學習實習資料等。②實習期間的掌控:通過與實習單位有關領導科室的電話聯系溝通信息;實習巡視(到每個實習單位走訪、調查、座談,向實習單位了解學生情況并及時與學生溝通,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抽查某些學生等。③實習結束時的評價:對實習手冊收繳、查閱;檢查實習作業和學生實結;做好出科考試;與實習醫院進行溝通,并評出優秀實習生以調動實習生的實習積極性等。
總之,在醫學檢驗的教學中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實用型人才服務于社會,才使社會更和諧。而整個社會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要樹立和實現科學的教育發展,沒有教育的科學發展,就沒有人的科學發展,也就不能實現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發展終極目標[1]。
摘要:目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依據所選中的教材,教師備課或制作課件,課堂講授。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容易厭學,學習效果不佳。而從實用性出發,結合臨床實踐,進行情景式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明顯。方法:120名英護本科四年級學生,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以傳統方法及創新方法分別講授相同的5單元醫學英語課,調查學生聽課效果、學生滿意率、考核學習效果等進行對比。結果:結合臨床實踐,進行情景式教學方法好評率高,學生掌握情況明顯好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結論:從實用性出發,進行情景式教學,效果明顯,適于在醫學英語教學中推廣。
關鍵詞:實用性;情景式教學;醫學英語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外交流的日益廣泛,醫學英語已成為以醫學生的必修課。尤其是對外護理專業,流利的口語交流能力、英語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考研等。用人單位已不只是將眼光發在學歷上,而是強調能力[1]。即便如此,厭學、缺乏信心等等情況仍然普遍存在。醫學英語詞匯繁多,拼寫發音困難,語法和句型都有特殊性[2],傳統的教學方法培育的學生即使通過了四、六級等考試,仍然不能用英語交流,不能勝任對外醫療護理工作,缺乏實用性。如何提高英語的教學效果是適應新形勢下英語教育的難點與重點。教育學家雅克搏維次(Jakobovits)曾經調查研究發現,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動機占33%,能力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我們從學習動機入手,強調學習的實用性[3],將實際工作場景引入課堂,在英語教學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
本校全日制英護本科120名四年級學生,隨機平均分為兩組,以傳統方法及創新方法分別講授相同的5單元醫學英語課,通過閉卷考試,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比學生對講課內容的掌握情況、接受程度、學生滿意率等。
1.1傳統的醫護英語教學方法:傳統方法由資深教授講課。是以篇章講授為主,也使用多媒體。根據教材逐章講授,教師備課,課堂上領讀新單詞,逐字、逐句、逐段地講授課文內容,逐一講授醫學單詞及用法,包括語法的講授。領讀課文。
1.2實用性,情景式的醫護英語教學方法:由具有臨床經驗的帶教教師,根據大綱要求,使學生明白要講授的內容,如: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首先讓學生真正的知道臨床工作中,實際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做Resuscitation(復蘇),根據課文內容,掌握Cardiac Arrest的原因,實施Resuscitation的步驟。然后,結合臨床工作,列舉出實際工作中的真實例子及場景,講解復蘇過程,分析成功案例,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注意。模擬場景,引導學生對心肺復蘇的相關知識,如病因、復蘇流程等用英語進行表述。闡述過程中會遇到如胸骨:sternum,頸動脈:carotid artery等常用醫學詞匯,首先,看本單元提供的醫學單詞在哪里能夠用到,由同學看音標讀單詞,教師協助矯正發音,講解語音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幫助記憶,在需要時進行引導學習,大家記憶效果非常好。補充英語表述過程中需要的詞匯,結合新學的醫學單詞大家共同完成用英語的表達練習。然后,返回到課文,同學按位置排序每名同學讀一句,下一名同學對句子進行分析,較難的句子由教師總結講評,并講述實際工作中及新進展與教材的差異,更新同學的觀念。課后總結,復習此項操作中用到的常用醫學單詞,并讓同學脫離課本講述學到的內容,或用自己的語言回答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學習有用的、實際的臨床知識,摒棄過期的、無用的東西。
2結果
2.1由教研室主任組織,不記名問卷調查,對兩種授課方法進行調查。并發放考卷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核。
表1120例,不同方法講授情況對比項目 傳統方法講授 實用性,情景式講授贊同教學方式 46 38.3% 116 96.6%能學到知識 91 75.8% 117 97.5%對講課感興趣 62 51.6% 120 100%考試合格率(>80分) 98 81.6% 112 93.3%3討論
隨著對外交流的深入,醫學英語已成為以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課,尤其是有意愿出國發展或從事涉外工作的人員。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隨著因特網的日益普及,90%的醫學網絡信息都是英文[4]的然而,強烈的意愿還必須有好的引導。通過本教學實踐對教學方法分析如下。
3.1傳統性教學方法
第一,選用教材選擇范圍窄,授課內容偏離醫院實際較遠,涉及到的詞匯術語偏窄,不能反映本學科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詞匯,實用性較差,因脫離實際實用性不強,而導致學生厭學,產生逆反心理;
第二,傳統教學法枯燥乏味,教師逐字、逐句、逐段地講授課文內容,逐一講授醫學單詞及用法[5]。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即便學生想好好學習,也難以一直集中精力。這種一多三少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得多,對學生引導啟發少,師生間交流、討論少,語言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少,使學生成為一個簡單的存儲器,是學生對知識缺乏興趣,學習效果差。
3.2實用性,情景式講授:以臨床帶教老師為授課教師,強調所學的實用性、先進行,語言從實際(醫院情境)中來,教學中反映(體現)出醫院的真實情境。本研究首先讓學生了解現狀,實際工作中的情況,再有意識的去學有用的東西,目的性強。進一步去理解課文,在批判中學習,既有互動又有分析,調動整個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單詞的學習以自學為主,先教會自己拼讀,再進行矯正,進行正確引導,學生會產生深刻的印象。加上馬上要用,記憶效果好。課后總結,加深印象,加以互動式提問、總結,讓學生以自己的語言,用英語進行表達,即牢固了所學的知識,又鍛煉了口語。醫護英語情境式教學法,強調實用性,更新性,將實際場景搬進課堂,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帶著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踏踏實實的去學習,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3應用價值:有臨床經驗的教師,結合實際,結合實踐工作,先讓其知道在學什么,帶著目的再去學英語,批判性的接受書本的知識,并鍛煉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練習醫學英語的聽、說、讀、寫,做到現學先用,活學活用。教師有目的的為學生設計實用性的問題,即將書本上的知識變活,創造全新的教學模式。將這一方法推廣,將有助于改變枯燥呆板的教學,為培養實用性的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實習;素質;教學方法
臨床實習是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醫學生進行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綜合訓練的關鍵時期。組織好臨床實習教學是實現臨床實習目標的基本保證。
1 臨床實習教學中的現狀
目前在大多數臨床教學醫院仍普遍存在以下兩種臨床教學模式,第一:科室主任整天忙于繁重的醫療任務。科室的教學查房,隨意性很大,經常是臨時抽一個患者召集一些低年資的臨床醫生、實習、進修醫師到病房,實習醫師或管床醫師匯報病史后,就由高年資醫師或科室主任就該患者進行一言堂講課:從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知識,偶爾也提問1~2個醫學生,但是醫學生回答的效果不理想,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差。另一個臨床教學的模式也與上面類似,召集一些低年資的醫生、實習、進修的醫師坐在教室里,以某一個病例為主線,簡單給實習同學介紹這個患者的病史后,就這個疾病進行系統的講授,類似在學校課堂中教授的講課方式,同學們認為與學校里教授們講授的方式一樣有炒舊飯之嫌。
以上兩種臨床教學形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為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內容較全面,傳授的速度較快,但多是填鴨式的單純講授過程,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醫學生則被動的聽和記,師生互動不足,教學變得枯燥無味,使醫學生常常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在患者床邊時也沒有針對某一疾病,傳授一些臨床技巧,如:如何進行病史采集,問診技巧,專科的體格檢查技巧同時進行規范化的示教操作等,這種“一言堂”、“灌輸式”或“填鴨式”的被動教育形式造就了一些理論嫻熟、但動手、思維能力欠缺的醫學生,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醫學生。
2 倡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式
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不能只是傳授理論知識,更需要培養醫學生的動手能力。要針對目前醫學生的弱項,著重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科學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研究創新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就是以問題為基礎,以醫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向導的啟發式教育,它與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品質相伴隨。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和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只有改進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臨床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以促使醫學生的智力和多種能力得到不斷發展,這在國外已經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PBL的核心是以醫學生為中心的啟發性教學方式,以培養醫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重點。
3 倡導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法亦屬于PBL教學法
倡導以病例引導的教學方法亦屬于PBL教學法,是目前提倡的最佳教學方法之一,選一個典型病例(最好是正在住院的患者;若無正在住院患者,也應選擇典型病史,事先收集典型的陽性體征圖片,陽性輔助檢查結果報告單等),病例要求涵蓋內容要全,同時建立一些假設并提出一些問題,事先印好發給醫學生,以此為綱進行預習。有機會帶領醫學生到床邊查看患者,同時查看各種相關資料。課堂講授時拋開課本,以病例及問題為中心,讓醫學生充分發言,弄明白為何相同的疾病,在每個患者的身上臨床表現、處理原則不一樣。醫學生們相互補充,教師在當中啟發,最后總結歸納并適當介紹相應的治療新進展。
PBL教學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在這里,醫學生可以沉浸在實際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醫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和最新文獻,不斷充實知識,訓練自己成為有效率和有能力的終生學習者,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作為一名醫學生所必備的素質。通過交流不同的意見,醫學生能不斷地收到來自同學和指導教師的各種反饋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使醫學生發展和培養自己解決問題和自我指導學習的能力。醫學生的學習是多向的而不是單向的信息接受,醫學生能夠從書本、雜志、網上資料、同學、指導教師那里得到廣泛信息。在學習過程中醫學生聯系和綜合與他們正在解決的問題相關所有學科的資料,使醫學生把所學各種醫學知識有機的連接起來,不斷進行分析和總結,經常進行交互式討論,這樣做可以使醫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一個更深的印象,保證醫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能熟練運用所學到的多學科的醫學知識。
教學以培養醫學生的能力為重點,醫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從中不僅學到了醫學知識正確的思維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醫學生逐漸地提高了他們在自學、自我批評、實際工作技能及相互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進一步培養和鍛煉了思維創新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深層次理解知識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4 教學效果
我院部分臨床科室運用了PBL收獲較大,普遍認為該法有以下優點。
4.1 能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興趣不僅來源于學習動機,還來源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以及教師的授課技巧和風格,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不聯系實際,很難提高教學質量。實踐證明,在臨床教學中引入病例討論,能把書本上枯燥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護理與臨床實際的患者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使知識易于記憶,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深受醫學生歡迎。
4.2 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思維、分析判斷和應用能力。在病例討論中,醫學生分析病情,總結病例特點,提出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可鍛煉醫學生在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中分析歸納總結,抓住主要矛盾,擬定治療方案,讓每個同學都動腦、動口,最后教師通過適時誘導,不斷提出重點、疑問、假設,通過互問互答的方式,激發醫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使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啟迪。整個病例討論始終貫穿:認識―設疑;思考―分析;判斷―決策的臨床思維模式。這樣既鞏固了醫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提高了醫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3 有利于培養醫學生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在病例討論中,強調醫生服務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診治過程中決不能主觀、片面、馬虎從事,任何診斷和治療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只有具備了認真的工作作風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才能成為優秀合格的醫師。
4.4 有利于醫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強化醫學生的主題意識。在病例討論中,大家積極參與,課堂氛圍生動、活躍,醫學生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變過去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思考,調動了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醫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5 新的臨床教學模式新的要求
教學模式的轉變使教師從“教授”向“向導”的模式轉變:①課前誘導重要:明確醫學生預習章節,發放病例討論指導。②課中引導關鍵:發揮醫學生能動性,創造討論氛圍。抓住新奇觀點、意見,啟發性提示以及做深入性講授。③課尾疏導:在討論課結束前,針對問題因勢利導,做好總結,完成病例討論。
PBL教學法給廣大臨床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學無止境是教學的需求,也是時代的進步體現。要求臨床帶教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既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也要了解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因此,必須改革教師的知識結構,有計劃地參加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優化知識結構,大量獲得和運用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攻關能力。教師應重視自然辯證法和邏輯推理學的學習,對本專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前景要有全面的了解,以利于醫學生樹立現代醫學觀和掌握臨床思維方法。
臨床教學是醫學教學的關鍵,在綜合性的教學醫院,尤其是高等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應該把臨床教學納入醫院工作的議事日程。各級教學醫院應該重視臨床教學,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努力提高臨床教師的待遇,提高廣大教職員工的教學意識。臨床知識、臨床能力、臨床思維創新能力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關鍵。讓教師充分認識臨床實習教學的特點和面臨的困難,并通過鼓勵醫學生積極參與醫療實踐活動,加強臨床思維、臨床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臨床實習中的規范化訓練,以提高臨床教學的水平,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