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06:10: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和青年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要增強民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須緊緊扭住機制這個根本。本文重點從思想教育機制的內涵、作用,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措施入手,對領導機制、反饋機制、評估機制、保障機制進行了構建。
關鍵詞:民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隨著國家“科技興國”戰略的推進,民辦院校作為一個新興的院校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不斷增多,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意識形態領域尖銳復雜的斗爭,如何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都是“四有”新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從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這個根本入手,以開闊的胸襟、寬大的胸懷、全新的思維和積極的心態來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進行不斷地創新。
一、建立領導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龍頭”,其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能否得到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實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調控,形成黨政都重視的“大政工”格局,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杜絕 “大政工”變成“大而空”的現象發生。
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校實行在黨委統一部署下,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實行這一機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轉政治和業務“兩張皮”現象,形成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辦院校重專業輕思想,政治和業務“一手軟、一手硬”的問題比較明顯。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夠,各部門只注重抓好本部門的業務工作,與己無關的思想嚴重,導致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滲透。專業教師中也存在著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
對策建議:第一,建立健全領導組織。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是各級黨委的重要職責,必須擺上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書記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切實負起領導責任。成立以黨委書記或黨委副書記為組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做好思想領導、政治領導、組織領導工作,確保方向正確,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學的目標管理機制。科學確定教育目標是增強教育自覺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在制定教育目標時,要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標和具體目標結合起來。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社會閱歷、生活經歷等情況,按層次、分階段確定目標,按照最近層次和最高層次的順序循序漸進加以實現。第三,建立明確的責任分工機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構成一個明確的工作責任制體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納入評教內容,作為年終獎懲的重要依據,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實,導致思想政治工作運轉不靈,甚至由此出現重大問題的,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使各部門和人員都能依自身職責,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開展工作,從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饋機制
反饋是控制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系統輸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過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輸入端,從而對系統的輸入和再輸出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必定產生對教育者所實施教育的反應信息,這些信息通過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對教育的調控和再決策實施影響,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個暢捷的反饋系統是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反饋信息收集少。對教育內容、受教育人員落實情況要求多、抓得緊,而對教育方法學生是否滿意,教育內容是否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報喜藏憂現象突出。即“只報喜、不報憂”,對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績重墨濃彩;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即使反饋存在的問題也都是一些共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深層次的分析。第三,反饋渠道不順暢。反饋方法滯后時展,反饋渠道比較窄,導致信息反饋不上去。
對策建議: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機制。要設置以思想動態的調查研究為專(兼)職調研機構或調研人員,建立橫行到邊、縱向到底的反饋機構,確保各個層次的信息都能及時反饋上去。要健全反饋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內反饋調節制度,以協調系統內上下左右的反饋調節行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反饋調節制度,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對其他系統更好地發揮服務作用和促進作用。要靈活反饋 方法。采取走訪調查、聽取匯報、設立郵箱等方法,及時收集大量信息,為科學決策和調整方案提供依據。第二,建立信息處理機制。信息匯總處理是整個反饋機制建設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的效果直接決定整個后繼反饋調節的水平。由于受眾的反饋信息比較零碎、分散,不利于調節,必須對信息進行匯總處理。信息匯總處理要堅持準確性與及時性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對獲取的原始信息加以匯總,并對其進行整理、分類、解剖,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細審思,得出科學性的結論,從而為實施有效調節提供依據。第三,建立信息調節機制。依據信息處理得出的科學性數據和信息,采取正反饋調節與負反饋調節、目標調節與手段調節、直接調節與間接調節等多種方法,及時對教育進行調節。
三、要建立評估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就是根據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對象的實際,確立指標體系,運用測量和統計分析等先進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有效管理和正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評估主體單一,評估主體主要由教務部門人員擔任,缺乏其他部門人員參與;而且評估主體只有機關干部,缺乏作為受教育者和基層人員的參與和監督。第二,評估標準、內容隨意性比較大,在評估過程中,各單位評估的標準、評估內容不統一,評估標準比較隨意的現象多。第三,評估方法缺乏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運用,以定性考評為主,憑經驗、憑印象、憑感情的現象比較突出,缺乏數據支持和科學的分析測評。
對策建議:首先,科學確立評估原則,堅持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穩定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絕對性與相對性相統一的原則。其次,科學選擇評估主體,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過去只有教務人員進行教育評估的現狀,廣泛吸收各層次人員參與到教育評估中來,做到既要有機關人員,又要有基層人員;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實現評估主體多元化。第三,科學確立評估標準,堅持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近期效益與長期效益、個體效益與群體效益、靜態效益與動態效益相統一,力求科學把握評估標準。第四,科學設定評估內容,既要評估教師隊伍,又要評估教學制度;既要評估教育內容落實,又要評估教育實效;既要評估教學方法,又要評估經費投入,做到評估全面、客觀,真實反映情況。第五,科學確立評估方法。充分借鑒現代管理學中的檢測、評估方法,堅持“硬標準”和“軟標準”的統一,采取重點抽查與全面考核、精確與模糊、定性與定量等相結合的評估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綜合性評估,從而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
四、要建立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運行。保障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人才保障匱乏,由于民辦院校興起時間短,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年輕老師多,兼職教師多,高職稱教師少的“兩多一少”現象比較突出,教學經驗缺、精力難集中、能力跟不上的問題比較突出。第二,規范保障約束力不強。在立法上,規章制度不夠健全,離形成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法規制度體系還有較大差距,原則性要求多、操作性步驟少,靜態描述的制度多、動態組織的規定少。在執法上,憑經驗、拍腦袋作決策,“以言代法、以權代法”、隨意定標準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監督上,流于形式的現象比較嚴重,面上了解得多,走馬觀花、聽一聽、看一看、轉一轉的現象比較突出,對具體細節關注的少;在群眾監督上,雖然公布了舉報電話和信箱,群眾對操作的程序參與少,舉報的人員少。第三,外部保障不健全,由于民辦院校主要由個人承擔學校的建設費用,經費有限,必要的教育設施、設備和活動場所缺乏,特別是圖書館各類書籍儲量較少。
對策建議:第一,隊伍保障。要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教師選拔到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來,切實為教育的有效開展提高人才支撐。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關心、愛護、培養,通過解決待遇、生活等方面的難題,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通過送學深造、在職函授、專家輔導等方法,提高開展工作的能力,切實做到生活上關心、政治上愛護、工作上培養,使之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第二,制度保障。強化法規意識,使廣大師生牢記政策這個“生命線”、制度這個“保障線”、紀律這個“警戒線”,使制度體系成為自律與他律、自覺與強制相統一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經費投入、考評獎勵等方面的制度規定,依法加強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制度化、規范化。第三,經費及物質保障。要改變過去只靠“嘴皮子”的做法,加大經費投入,購置投影儀、音響、多媒體等設備資料,改善教育條件,確保學習有資料、教學有設備、活動有經費。要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總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須建立健全高效運行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實處。
摘 要:大眾傳媒正以其強大的力量滲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大眾傳媒對大學生 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此形勢下,積極研究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 革創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眾傳媒; 思想政治教育
大眾傳媒是一個由符號構筑的話語體系,是一種特殊的文本系統,通過文字、圖像、聲 音、故事情節等傳遞話語主體的價值觀、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已經成 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社會生存資源的重要途徑,它的主要載體是報紙、電視、電影、雜志和 互聯網。大眾傳媒是一種話語權威,它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從言說權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 者,受眾盡管千差萬別,但都只能是受動者,雖然手握遙控器或鼠標可以部分擁有選擇權, 總體而言,單向接受傳媒符號體系的傳遞是受眾們唯一的選擇。因此,在傳媒網絡體系覆蓋 下展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眾傳媒的挑戰是不可避免的。
一、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物質條件,達到及時、省力的 效果。首先是信息傳遞的及時性。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具有明顯的事后 效益。大眾傳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其時效性,尤其是互聯網絡 的發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大學生具有了平等的參與權。由于大眾傳媒受眾多、傳播快、 覆蓋面廣,而且自然、親切、輕松,沒有強制性,加之手段多樣、形式靈活,因而在大學生 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十分強大。大學生通過網絡,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生 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大事。這種迅速、及時、準確的傳播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 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傳播健康、科學、正確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強網絡空間的正確輿論 導向,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教育信息內容的廣泛性。通過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 ,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第三是教育活動的替代性。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計算 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其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具有強大的替代功能。現在,網絡傳播被視為繼 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不久的將來,也必然會成為宣傳思想戰線的主要陣地之 一。第四是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大眾傳媒的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形 式,如聲音、文字、圖像、文娛節目、現場采訪、現場參與等。大眾傳媒具有聲色俱全、圖 文并茂、聲情融會等特點,實現了多種感覺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獲取量,為人們提供 真實的表現效果,感染力極強。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教育教學中,思想得到升華 ,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大眾傳媒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眾傳媒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單調、陳舊的缺陷,它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較多素材和信息。大眾 傳媒可以撇開一時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追求一種團體精神,可以無條件地傳遞社會的正 義和良知,客觀、公正地揭露和抨擊阻礙社會進步的丑惡現象,從而凈化和提升人類的精神 ,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斷地為大學生提供了人文精神。大眾傳媒還對社會發展的熱點、疑 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廣泛宣傳,進行追蹤報道,深入討論。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熱、疑 、重、難點問題,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研究的,通過大眾傳媒可以對人們明確方 向、弄清是非、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提供有益幫助。
三、大眾傳媒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大眾傳媒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的環境,其教育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吸引大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教育,變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并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導,把傳統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對面的直接教育方式變成 為間接方式。形成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輸”的實效性。其次是 與現在的電視教學、錄音、錄像教學手段相比,網上教育不僅具有快捷性、交互性,而且教 學水平高,學生收獲大。第三是網上教育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把許多無法單純地用 語言表達的思想情感,借助于聲音、圖像、動畫等手段形象地表達出來。
四、大眾傳媒的發展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大眾傳媒以其廣闊的覆蓋面, 向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傳遞著不斷產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從而必將深刻地影響 人們的思想,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另外大眾傳媒的根本性質決定了它本身具有宣傳、鼓 勵、教育、引導、批評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把大學生欲知、應知、未知的信息傳達給 他們,使大學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時展的步伐,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五、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環境。高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 重要搖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起著基礎性的導向作用。如何將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深入分析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和有利條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如何應對大眾傳媒的挑戰 ,因勢利導,使大眾傳媒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 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黨的領導下,保證輿論宣傳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基本格 調,創建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強化大學生對網絡造假行為和有害信息的防范意識 ,積極做好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分析、解釋和引導,堅定大眾傳媒輿論的引導功能,形成積極 、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眾傳媒應正確引導,在激烈而復雜的文化沖突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和態度,使現代文化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
在正確輿論導向的 傳媒文化中才能有效展開。
傳媒新文化應是一個全面開放的、多元的、協調的文化體系,以開放的姿態不斷吸納、 整合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傳媒新文化應有雙重文化結構。所謂雙重文化結構,就是使大眾 文化和提高性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并存。但這種并存并不是各 種文化平分秋色,而是在一定的關系下并存,使之能夠處于一種生長機制的良性狀態。沒有 提高性文化的滋補引導,大眾文化確實可能走向低谷;而沒有大眾文化作為支撐的基礎和市 場,提高性的文化完全可能在高唱陽春白雪中變成文化上的孤家寡人。
輔導員工作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時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新形勢下,我們要繼續發揮好輔導員工作的作用,就必須認識和把握其中的新特點。輔導員工作,是開導人的思想的工作,是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工作,也是以理服人的工作。既然輔導員工作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這就要求輔導員工作者,必須以自己的品德、情操、風范、感情、行動,去影響和帶動工作的對象,也就是說,對工作的對象要有一種“親和力”。輔導員工作者的“親和力”,實質上是指輔導員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質,在輔導員工作中所產生的一種親近、和諧的力量,一種感染、凝聚的力量。通過形成“親和力”,使說理產生更好的效果,使工作的對象真正感到心悅誠服。增強“親和力”,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輔導員工作的需要,也是新形勢下輔導員工作新的特點。尤其是在高校,更需要通過這種親和力,在師生員工之間搭起一座心靈和情感的橋梁。那么,輔導員工作者的“親和力”如何形成、如何體現呢?我認為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人格力量的“親和力”
人格,是一個人品德、情操、氣質的集中體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由于教育、修養、經歷的不同,人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高尚,有的卑下。輔導員工作者的人格,理所當然應當是高尚的人格。這也就是說,輔導員工作者的品德、情操,應當是他人的楷模,應當在他人中間產生一種榜樣的力量。通過人格的榜樣作用,形成“親和力”,做到“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團結大家實現共同的目標。這種人格力量的“親和力”,主要體現在:一是“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在品德方面將自己擺在群眾的前面,在利益方面將自己擺在群眾的后面,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輔導員工作者人格力量的基本立足點。只有在品德、情操方面為群眾做出表率,才能在群眾中說得起話。也只有在各種利益面前,首先為他人和群眾著想,群眾才會對你信任、敬佩。如果一事當前,首先為自己打算,甚至將群眾的利益擱在一邊,那就勢必在群眾中失去威信,群眾在你的背后就會指指點點,也就談不上有什么“親和力”,談不上去做什么輔導員工作了。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輔導員工作者,要在群眾中形成一種凝聚力,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到品德高尚,始終將人民、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真正做到高風亮節。
(一)“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熱情寬厚,是一個人情操、胸懷的根本體現。只有時時、處處、事事對自己要求嚴格,才能站得直、行得正。也只有對他人熱情寬厚,才能虛懷若谷.,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作為輔導員工作者,對己嚴,對人寬,更為重要。你要求人家做到的,你先做到了,人家才會跟著做。你要求人家不能做的,你首先沒有做,人家才會跟你學。如果你對群眾是一套,對自己又是一套,對他人要求嚴格,對自己無所約束,那就只能在群眾中產生一種離心作用,是談不上產生“親和力”的。所以,嚴以律己,群眾才會對你敬慕;寬以待人,群眾才會對你親近。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將輔導員工作做得富有成效。
(二)“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準則,也是輔導員工作者在群眾中形成“親和力”的重要前提。輔導員工作是以理服人的工作。以理服人,不僅要求所講的道理正確,而且要求講道理的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這種道理。因此,作為輔導員工作者,不僅要會說,而更重要的是要會做,要使所說的正確道理與自己的實踐行動保持一致。從效果上講,實踐行動的“做”,是更有說服力的輔導員工作。這樣,群眾才會認為你既說得對,也做得好,才會將你說的道理自覺變成他們的行動。如果你在會上說的是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在群眾面前說的是一套,在群眾背后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你說得再動聽,群眾也不會相信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卑下的人格損害了輔導員工作的威信。因此,要取得輔導員工作好的效果,在人格上以身作則是至關重要的。
二、平等態度的“親和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做好輔導員工作,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調節。通過調節好人際關系,以充分調動每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將我們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輔導員工作中,采取一種平等態度,以形成“親和力”,是取得輔導員工作成效的一種重要藝術。輔導員工作的平等態度,首先體現在相互尊重,不居高臨下。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部門,大家在一起工作,都是集體中的一員,目標都是為了將單位和部門的工作做好,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好。無論是領導還是一般師生員工,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工作責任上都是平等的。一般師生員工應當尊重領導,而領導更應當尊重一般師生員工。而領導在做輔導員工作時,以尊重人的平等態度對待他人更為重要。你對師生員工采取了平等態度,師生員工受到了尊重,他就會感到領導是師生員工的貼心人,他也才會對你說真話,才會按你講的正確道理去做。如果居高臨下,擺出架式,他就決不會與你親近,反而對你的態度十分反感,甚至離你越來越遠,這是很難取得輔導員工作的成效的。
輔導員工作的平等態度,還體現在相互理解,不強詞奪理。輔導員工作的過程,是心境相互溝通的過程,也是人際關系相互梳理的過程。這中間就有一個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問題。輔導員工作的目的是要讓大家都知道正確的道理,是要妥善解決好有關思想問題。這就需要有針對性地講述某些道理,平等溝通,達成共識。這樣,也才能形成一種“親和力”,融洽相互關系。如果強詞奪理,以勢壓人,那就會壓而不服,不僅思想問題不能解決,而且還可能造成新的思想問題,甚至激化相互之間的矛盾。
輔導員工作的平等態度,還體現在相互友善,不疾言厲色。輔導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更廣泛地團結群眾,更廣泛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加快推進各方面工作。因此,與人為善,和顏悅色,十分重要。如果疾言厲色,盛氣凌人,動不動就火氣沖天,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就是對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對有某些毛病的同志,也應當抱著善意的態度,而不是整人的態度,耐心細致地做好說服教育工作。這種善意態度產生的“親和力”,在輔導員工作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正確方法的“親和力”
輔導員工作中的“親和力”,還來源于正確的方法。方法對頭,少走彎路。方法不對,費力受累。特別是在輔導員工作中,盡管出發點是好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對,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就要通過尋求正確的方法,恰當地解決好某些思想問題,達到團結人和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目的。
在輔導員工作中采用正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輔導員工作的不同任務和不同對象,確定適當的正確的解決思想問題的途徑。比如,對某些帶有共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就可以采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方法。對某些帶有傾向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則可以采用典型引導、現身說法的方法。對某些個別的思想認識問題,則只能采用個別談心、循循善誘的方法。這樣,針對不同的問題和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能產生一種“親和力”,使矛盾和問題迎刃而解,達到預期的效果。確定了正確的方法,還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好這些方法。不顧實際情況,將各種方法隨便套用,也是不能產生“親和力”的。如果對于共性的思想認識問題個別談心,那就會你通我不通,認識難以一致。如果對于個別談心的思想認識問題在大會上說一氣,那就會適得其反,加深思想矛盾。因此,在輔導員工作中,出發點正確還要方法好,方法好還要運用好。
四、真誠情感的“親和力”
人既有思想,也有情感。輔導員工作雖然主要在于說理,但是也離不開動情。許多事實說明,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的輔導員工作,是最有效的輔導員工作。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能產生極大的“親和力”,從而使人們對某些道理不言自明,激發人們去自覺地實現共同的目標。以情感密切關系,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一。輔導員工作者與工作對象,領導與群眾,實際上是多重關系。這中間除了同志與同志之間的關系之外,還體現了組織與個體、單位與員工、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的輔導員工作者,需要我們的領導者,對師生員工、對群眾有一種很深的情感,要學會以情感密切其中的關系。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兩次赴工作,他除了不畏艱難、吃苦耐勞外,還對人民傾注了深厚的情感。正是這種深厚的情感,密切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使黨和政府與**人民之間形成了強烈的“親和力”。“為民書記”鄭培民同志,正由于他一心為民,所以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強的“親和力”。由此可見,對于有“親和力”的輔導員工作者,群眾才是最信服的。 以情感凝聚人心,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二。做輔導員工作,是為了及時有效地解決好人民群眾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和困難,團結大家為自己的共同利益而奮斗。要在群眾中形成一種凝聚力,很多時候需要領導者要有真誠的情感,要有體現這種情感的實際行動。在當前抗擊“非典”的斗爭中,許多黨員干部和醫護工作者視患者為親人,在為患者進行精心治療的同時,也在黨和政府與患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他們以自己的真誠情感,消除了患者心理上的恐懼感。在病房里,醫院領導和白衣戰士形成了一種將大家團結在一起的“親和力”。他們實際上以自己的言行,做了一次次很有成效的輔導員工作。以情感振奮精神,這是產生“親和力”的條件之三。輔導員工作,不僅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的工作,而且也是鼓舞人、激勵人的工作。這就需要輔導員工作者,要學會以情感振奮[:請記住我站域名/]群眾的精神,鼓舞大家團結一致,矢志不移,克服困難,奪取勝利。比如,在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最緊張、最危險的時刻,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來到長江大堤,以自己的真誠情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精神,也形成了極強的“親和力”,增強了廣大軍民的抗洪斗志。在其他時期的輔導員工作中,我們同樣需要更多的領導同志,以自己的情感去振奮群眾的精神,形成新的“親和力”,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偉大事業。
一、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趨于復雜性
當今社會,各大高校已經拆除了傳統的“圍墻”限制,學校在人們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隨著各種新媒體的興起,外界的各種誘惑、語言、文化以及思想不斷的傳播至學校,社會上的這些復雜的東西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此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學生獲取資料以及信息的方式變得多樣,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而帶有籠統色彩的地方性文化就容易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新媒體中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宗教等會極力推崇他們自身的思想,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接受這些觀念、思想,從而改變自己的理念以及信仰,可見,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新媒體可能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定,進而引發爭斗
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傳播速度快,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身邊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學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時下無論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召開還是馬航事件,打開電腦或者手機,你都會收到一系列的消息通知,如果大學生的情緒得不到控制,最終將會被輿論所吸引,導致過激行為的出現。此外,新媒體有可能導致校園群體事件的發生,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9至22歲,這個年齡階段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在思想、心理、價值觀等方面都不穩定,一旦矛盾產生,他們就會拉幫結伙,以武力來解決問題。
二、解決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理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標牌,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且對學生進行悉心的引導,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正確的明辨是非,認清楚事情的真假,從而做到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最終走出新媒體所帶來的陰霾。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到新媒體的雙刃劍的本質,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建立起廣闊的交流平臺
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要了解一個人,你就必須與其進行思想上的以及精神上的交流,交流永遠是了解對方的最快捷的方式,也是走近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各大高校,學校可以建立溝通平臺,在平臺上,眾人皆是采用匿名方式進行交流。在這里,學生、輔導員或學校領導可以盡情的表達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在這里進行反應,對于學校存在的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因素,要積極的提出來,并要求學校杜絕這些因素的傳播,最后促進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共同發展。
三、結語
新媒體是新時期大學生面臨的一把雙刃劍,在未來,新媒體還將持續不斷的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以及祖國的崛起,大學生必須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出發,認清新媒體帶來的益處與弊端。對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的將其延續下去,對于不好的一面,我們要做到堅決取締,因為這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還與學校、社會、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目標、理念和原則,是教育主體對教育方向的選擇和把握,是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邏輯架構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科學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特點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予以厘清對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特點則對此提供了諸多啟發。
改革開放前及改革開放一段時期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注重工具性的價值取向。統觀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所要求的價值目標,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過分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而忽略個體價值。在這種評價導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在內容上表現為,往往圍繞黨和國家的發展任務、發展目標來設定,而較少考慮個體的利益訴求,也就是注重集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體現了評價取向的工具性特點。
盡管這種取向有其局限性,但其產生和發展卻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外資本主義勢力的極力扼殺和國內殘余反動勢力瘋狂破壞的復雜環境下,維持社會秩序穩定、肅清封建殘余、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成為首要的歷史重任。這一時期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穩定。這種特殊的現實情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評價必須以政治為中心、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和根本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面臨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加快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的形勢。這一時期,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這是工具性價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繼續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言,教育是關于人的活動。人本身就是兼具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存在物,而其本質屬性則是社會性。“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①因此,僅僅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工具性價值,無視其目的性價值,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變成遠離人們社會生活需要的空洞的理論說教,這必將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觸,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由于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政治價值或經濟價值,否定或無視本體價值和育人價值,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人”即受教育者的空場,內容設計上的片面性與殘缺性、手段方法上的單一性和刻板性、教育手段的單一性、目標規劃上的狹隘性和短視性。這種評價的價值取向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零效應或負效應,值得深思。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向以人為本轉變。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開始了從工具性到以人為本的偉大轉折。“以人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即要求通過評價活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而不是客體和對象。從“四有”新人目標的確立到“以人為本”價值目標的提出,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上的歷史性轉變。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轉變與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所帶來的種種變革息息相關。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是一個不斷深入發展的歷史過程,先是國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領域轉向經濟建設,而后注意到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進而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繼而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最后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格局的轉變,這就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辯證看待和處理一手抓經濟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關系,把二者統一到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又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從國際來看,世界多極化格局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日益明顯。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阻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國外各種思想文化潮流乘勢而入、相互激蕩;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各種社會問題矛盾突出,國際敵對勢力采取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竭力對我國大學生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原有社會背景與現代社會背景的置換,決定了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由工具性向以人為本的歷史轉變。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未來發展
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分突出社會價值而忽視人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也表現出過分倚重工具性價值的傾向。②這不僅使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大打折扣,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成效不盡如人意,嚴重阻礙著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地位的鞏固。
由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仍然處于轉型期,所以歷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偏頗所帶來的影響依舊存在。這使得現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呈現諸多不足之處。
第一,價值取向單一化,這主要是指單一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評價上,傾向于知識性的傳授,而忽視思想、靈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評估上,重視認知過程評測,忽視情感體驗、意志鍛煉和行為訓練過程的檢驗;在評估方法層面則表現為定量成分太多,定性成分不足。
第二,育人本位的錯位與迷失。現行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過分依賴科學的范式,使評價過于重視數的測量而不是質的探究;注重終結性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這種價值取向指導下,評價的“管理主義傾向”凸現,其根本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地位的不平等,是“忽視價值的多元化”。具體表現為,在評價中,重視評價者(即管理者)的價值觀,而忽視被評價者的價值觀,長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能將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或者會被淡化,從而導致個體的畸形發展、精神價值的喪失和道德水準的下降。
第三,學生本位價值觀的缺失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大學生理應是評價的主體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大學生僅僅是作為被評價的對象而參與評價,其主體性得不到體現,直接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利益受損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話語權的喪失。學生主體性在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雙重擠壓下無法釋放。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種種現實弊端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興起的背景下日益凸出,時代呼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理論的創新,實踐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轉變。面對新形勢、新境況,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須堅持以下價值取向的發展要求。
第一,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價值觀念及價值取向都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都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得以改變的工具性、理論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與教育體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水平現狀等實際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是時代性的價值觀念體現。然而,就教育而言,它總具有前瞻性,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也應該著眼于未來,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到時代性與前瞻性相統一,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進和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第二,多元性與一元性相統一。人們價值觀的豐富性決定了價值取向的多元性。但從人類社會發展來說,價值取向又存在必然的一元性,價值取向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反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上有兩個層次:在具體的層次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應該反映參與教育評價的各個主體的多元性特征;在較高的層次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又應該反映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的目標。強調多元性與一元性相統一,是一種發展性評價,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人本價值取向與政治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
第三,個人與社會需要相統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基礎和關鍵是價值判斷。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活動也是一種價值活動,而價值活動的主體在價值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時必須遵循主體原則。馬克思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③根據價值活動主體原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不應僅僅對客觀的教育現象作判斷,而首先要對主體本身及其需要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但是,在階級社會里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的發展需要會制約社會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滿足依賴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社會的發展必需人的推動才得以進行。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必須將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統一起來。
三、以人為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總標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歷史演進闡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發展規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未來發展趨勢指出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構建框架。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價值取向的總標準,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一致。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現時代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總思想原則下進行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必然要求科學發展思想的指導,必然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現代主體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種貫通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教育實踐活動。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地位的不可動搖性,決定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秉承其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另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性也決定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所當然地應承擔起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光榮使命。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精神需求與物質需要、目的與手段的統一。
在以人為本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的指導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為以塑造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它的主客體都是人,是解決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是從人出發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的一項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需要,而“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人文關懷的價值旨歸,使其掙脫了“理論世界”條條框框的束縛,回歸教學意義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活的疏離、對人的割裂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淡漠。繼而扎根“生活世界”,關注人、促成人的主體性不斷優化;關切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際和諧與個人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個人的生命價值得到最真的實現;關愛人的現實生活需要,使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融合,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意義上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精神需求。
人文關懷的價值宗旨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同時也升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現效性,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從“文本”向“人本”的轉變,促成其教學形態由單向灌輸走向平等對話,教育方式從“獨白范式”向“對話范式”轉換。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文關懷不僅為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而且為教育者的自我發展與完善搭建了寬廣的平臺。因為,人文關懷的價值訴求作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貫穿于其交往活動的始終,使其真正達到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融洽的教育環境氛圍中彼此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筑、意義共建,雙方相互影響、彼此促進、共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真正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統一。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難見成效的癥結就在于其缺乏交往意識和人本精神。所以,時展內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歷史性的實踐活動應然地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就其本質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成人之學”,它理應成為以“人”的方式來關注人、認識人、理解人,促進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交往實踐活動,其交往的目的在于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展和教育者的提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環節,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客觀指標,對其進行評估的過程,它是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服務的,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也必須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秉持其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和完善的價值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要在測評中充分體現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就是要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中體現其對促進大學生個體人格發展和完善的價值所在及其對于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性;就是要使評價的結果能夠顯現大學生思想政治和人格發展中的缺陷,為我們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明方向;就是要在評價后的調整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總之,無論在評價指標的設計、評價活動的開展過程,還是評價結果的反饋、調節中都要時時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為本理念,使其無愧于“成人之學”的贊譽。
四、全面、協調、平衡:以人為本總標準的具體體現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將以人為本作為總的評價標準,而這一總標準在具體操作中又必須通過一系列具體標準體現出來,這些具體標準則呈現出全面、協調、平衡的特點。
1.經濟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作為上層建筑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并且通過自身的教育活動,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⑤就這一層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體現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要求,體現了一定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經濟價值,對其考評自然也要堅持經濟價值取向。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堅持經濟價值取向就是要考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為黨的領導服務、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是否樹立了科學的市場經濟觀念、是否能夠引導大學生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增強自我創新意識和競爭能力等。
2.政治價值取向
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仍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堅強保障。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捍衛黨的領導地位。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領導階級,共產黨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為其階級統治服務的,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所決定的。換言之,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的和價值都要服從、服務于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三個代表”的體現者,黨的理論與實踐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⑥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以擁護黨的領導為己任,以傳授、貫徹和落實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為價值追求。進而,在此基本價值觀的指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這種價值取向貫通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全過程,就是要做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指標設立中,不僅要對大學生對于黨的擁護程度予以定量的測定,還要給予定性的考察;就是要做到將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政方針政策作為評價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就是要做到將評價的結果,經過科學的分析和總結,歸依到黨的領導上來,使其為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服務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鑒,為改革、創新黨的領導指明理路。
3.理論價值取向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⑦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但是,馬克思主義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我們要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創新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測評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這一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掌握和踐行程度;就是要考量大學生對于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對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理解水平;就是要考察大學生對于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態度;就是要在綜合考評的基礎上,使當代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政治社會觀,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4.知識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不僅涉及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倫理學的相關內容,而且包括法學、社會學以及人學的知識成分。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人、發展人、完善人,但其同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承擔著向受教育者傳輸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的責任,尤其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創新促進其學科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指標之一就是考察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吸收“內化”情況以及“外化”成效;大學生對于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的熟識程度;道德知識的習得和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等。這些觀測點都是基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知識傳授效果的考評。
5.生活化價值取向
從歷史源頭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需要,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遷,離開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從根本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才可以進行。但是,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理想化、知識理論化、工具化的誤區,脫離了現實的生活世界。只有實行生活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的母體,在生活中進行,為生活服務,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命的活力,更有實效。
堅持生活化價值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時刻關心大學生多層次的現實需要,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能力的發揮發展,注重大學生個性的彰顯和主體性的弘揚,營造生活化的學習環境。
論文摘要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勢不容樂觀,常用實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單一,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加強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迫切的任務。時代要求我們在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借鑒古代豐富理論資源,并學習國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實施方法的科學化邁出重大的一步。
論文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鑒方法
高校作為發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科學化的重要使命。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科學化,突出表現在將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結合,以及東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滲透,即在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之精華的同時,借鑒西方一些國家成功的德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科學運用。
一、堅持自我教育
隨著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顯,它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指導著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科學化發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未能有效地體現“以學生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課仍以灌輸為主,其內容僅僅停留在知識化層面,教育過程偏簡單形式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思想道德觀點,難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無論是通過對古代還是國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都離不開引導學生堅持自我教育。
(一)學思結合與克己自律
學思結合是自己解決認知問題的一種修養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通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自己解決認知,提升理論修養。克己自律就是要通過行為修養方法達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約束的要求,讓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內求與慎獨
儒家思想中,自省內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處進行的自律修養。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并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他認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種途徑。慎獨,是一種習慣的自律養成,指在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小心謹慎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準則來思考并付出行動。它們二者不僅是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應當追求的崇高境界,均為我國古代修養傳統中的精華。
當代西方國家的德育體系無疑是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與他們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而單純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發展,要看到他們的德育發展長處,實現一定條件下的“洋為我用”。在加強“自我教育”這一問題上,英國和荷蘭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如,英國在實施德育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大德育觀念給于我們很好的啟示,他們國家德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淡化學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讓他們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點具體說來,英國學校的德育既通過一些與德育緊密相關的課程開展,也用過其他課程的滲透方式進行,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自覺學習;還廣泛開設道德課,使用討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礎。荷蘭高校則主張讓學生在開放中去思考,去選擇,重視挖掘他們自身的潛能,教師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給于學生自由的空間去釋放創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須引起我們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潛力,教育工作不能離開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真切關懷,如,將豐富政治理論學習置于生動的載體之中,與分組思考討論相結合等方法。由于每一個學生秉賦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教育對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對他們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充分注重從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出發解決不同的思想問題,把“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順情引導增強學生對道德的判斷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一個人應該通過自己內心不斷反省,產生對一種思想的認同感,通過道德認識上升到道德實踐,即要求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這是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斷強調身體力行,重視道德踐履,如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賢都高度贊揚那些雖不善于辭令卻躬行實踐道德規范的人士而恥于那些言過其實,知行不一的小人。
聯系今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重理論,輕實踐”的德育現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傳授思想政治道德觀點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實踐離不開富有創新的理論指導,反觀美國近百年的道德教育發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規律辦事,在不斷反思傳統德育模式的基礎上才能創新符合現實實踐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來,只有形成符合我國高校實情的創新德育理論,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滿足高校現代科學化的德育發展要求。然而,在達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規范培養過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輔助方式幫助學生內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國古代教化民眾的方法就擁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強制訓化和民間自發養成為主;類似于這一性質的還有英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制定校規,硬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嚴格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三、堅持滲透式教育
(一)隱性教育
西方國家在表面上雖不太強調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們重在將政治觀點和價值取向滲透在教育規范之中。我國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實際工作中,不僅要抓好顯形教育,還要學會運用隱形教育的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古代人們除了利用制度載體,教育載體外,還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開展教化活動,如編寫和普及啟蒙教學的手段進行道德教化等。隨著現代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僅限于課堂灌輸與開會宣講等傳統方法,更應當充分利用傳媒資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豐富化。西方大多數國家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營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美國在德育教育方法上開展多樣化教學,重視隱形教育與顯形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資源來豐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在堅持課堂教學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努力把它融合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如,通過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過校園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紀念碑石等物質形態來激發學生成長,且開展生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等,這種以滲透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二)環境陶冶與教育者
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的事,也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甚至是國外一些國家,運用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結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認為良好的環境熏陶會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家庭環境是教育的基礎,學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構建需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除了環境陶冶對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還特別重視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孔子認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為,卻要求教育對象遵守道德準則,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讓學生行有方向,用負責的精神和謙恭的態度去感化學生,最終令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教師不僅需要有深厚的道德修養,還要學會用豐富的道德實踐去鍛煉學生,這點上韓國在培養德育教師的工作上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韓國的德育教師一般要求具有專門進行道德教育學科的教學執照,在具體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韓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對教師提出了四點重要的要求,即教師應該重視傳統道德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能夠使用不同的圖片、表格以及音頻視頻媒體等來反映傳統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傳統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讓學生能對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進行理解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之中。
我國高校在培育優秀的德育師德和師資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給教育對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還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質,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儒家思想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張通過塑造理想人格來激勵人們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各種需要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來作為引導人們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的榜樣和標準;孟子塑造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當今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時期,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但同時也帶來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貪污腐化等負面問題,這些負面影響著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發展,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著示范效應和感召力,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擁有優秀品格。
論文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又是一個溝通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效果,在積極構建和諧高校教育的今天,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指出了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培育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思政工作者溝通能力培育的具體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論文關鍵詞 思政教育工作者 溝通能力 培育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個教育過程,又是一個溝通過程,而成功的溝通可以使主客體在認識上產生認同,情感上發生共鳴,達到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思政教育者其溝通能力的強弱決定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進而制約著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實效,所以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溝通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基石
高校思政教育溝通是教育者與大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能夠及時全面了解大學生的想法,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減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其有效性。
(二)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當今時代大學生強調個性,喜歡追隨新奇事物,不滿足于接受現成的理論,表現出很強的主體意識。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能夠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幫助其認識自身價值,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三)構建和諧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上的“敏感點”,進行雙向溝通,使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認識的升華,從而達到大學生個人和群體的和諧。另一方面能促進師生的有效溝通,增進彼此的理解,達到大學生和思政教育者間的和諧,促進高校教育的和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溝通能力的內涵及基本結構
溝通能力是人與人之間借助信息、情感交流而達到溝通目的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即在高校從事思政教育的人為了完成特定目標,用語言、文字等方式與學生交流,以相互了解、信任并達成共識產生一致行為的本領。本文的溝通能力特指在高校思政教育者同大學生溝通的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由溝通傾向、溝通技能和溝通認知能力三元成分組成。溝通傾向是指溝通的偏好與行為動力。溝通技能即溝通的行為表現能力,溝通認知能力是一種對溝通過程中的自我、他人以及溝通情境做出準確理解、正確判斷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當代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相對于過去有了很大提高。如服務意識、尊重意識增強,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等明顯提高。然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溝通傾向方面的問題。沒有敞開心扉與學生溝通。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者雖然愿意與學生溝通,但卻很少將心理感受告訴學生,沒有敞開心扉,不利于雙方信任關系的確立,導致思政教育溝通效果較差。
其次,溝通認知方面的問題。第一,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師生代溝和地位差異的存在,在實際溝通中學生大多沒能發揮自身的積極性。第二,不能切實體察學生的感受。思政教育溝通中存在著由于主客觀因素而造成的溝通障礙,使得教育者不能切實體察學生的感受。第三,正確選用溝通方式的能力不強。在高校思政教育溝通中教育者在針對男女生、理工科和文科學生,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方面做到還不夠好。
再次,溝通技能方面的問題。第一,不注重鼓勵學生反饋。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大多只顧自己表達意見,而沒有積極鼓勵學生反饋。第二,沒有做到有效傾聽。良好的傾聽是有效溝通的開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開始意識到了傾聽的意義,但還沒能做到有效傾聽,釋疑、重述等技能用的比較少。第三,不善于使用非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在溝通中起著強化效果、體現真相的重要作用。而思政教育者在溝通中使用非語言表達的頻率較低。第四,沒能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網絡溝通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一種新型溝通模式,深受大學生喜愛。然而高校思政教育者對網絡載體的開發利用程度還較低,手機短信、QQ和EMAIL還好,MSN、BBS、微博和貼吧的利用率則超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溝通能力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溝通能力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究其原因具體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其中沒有具體的溝通理論作指導,沒有建立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是外部原因;高校思政教育者自身思想上不重視,沒能與時俱進,客觀精力限制,沒能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是內部原因。
首先,來看外部原因。雖然溝通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溝通能力是成就思政教育者職業的重要因素,但是從現實狀況來看,溝通能力的現實地位低于其應有地位,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沒有具體的溝通理論作指導。在我國思政教育理論體系中并沒有專門研究溝通能力的文獻,或者在教學中沒有設置專門的關于溝通能力的課程,即沒有一套嚴整的關于溝通的理論去指導現實工作。
第二,沒有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高校領導者沒有切實把溝通能力作為選拔教育者的重要指標,沒有將溝通能力強弱作為教育者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沒有實施思政教育者能力提升工程,沒能提供鍛煉溝通能力的機會。
其次,來看內部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思想上不重視。思政教育者有的思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在實際工作中對受教育者不是平視而是俯視,認為溝通就是“我說了算”。有的認為,溝通就是說教,這種對溝通的歪曲認識阻礙了他們溝通能力的培育與提升。
第二,沒能與時俱進。網絡等現代化的溝通形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深受大家喜愛。
第三,客觀精力限制。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高等教育出現了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高校學生人數增多,而思政教育者隊伍人數有 限,通常出現一個教育者負責幾個班級的情況,加上科研任務、生活壓力等,都導致教育主體沒有更多時間來提高自身溝通能力。
第四,沒能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溝通是需要技巧的,掌握有效溝通的技巧對于教育者溝通能力的提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發現高校思政教育者沒能做到有效傾聽,沒有鼓勵學生積極反饋,表達能力和非語言表達技能都沒有得到提高,這都制約了他們溝通能力的提高。
三、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培育的途徑
由于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很多,分為內因和外因,所以在培育教育者溝通能力時也應該從多個角度針對內外兩方面來進行。
(一)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溝通研究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增強溝通的有效性,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本身,并將研究成果寫入教材,供高校思政教育者學習。
首先,深化一般理論的研究。理論是實踐的導向因素,加強理論研究是更好實踐的前提。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溝通一般理論上的研究,即進一步研究和界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內涵。
其次,深化特殊規律的研究。深化特殊規律的研究即重點研究溝通目標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規律;溝通目標與大學生本身思想狀況的矛盾規律;教育者與大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相互作用規律;教育者與溝通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等。
再次,深化溝通心理的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溝通活動是溝通雙方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進行的。溝通者的心境如何,是否有良好的情緒情感狀態,是否有樂于接納對方意見的積極態度,都將影響溝通效果。因此,深化溝通心理的研究,應重點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信息的接受心理。
(二)建立健全溝通能力培育機制
首先,建立科學的選拔制度。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仰堅定、業務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這就需要嚴格把好選拔關,建立科學的選拔制度。其中將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作為選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標,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將溝通能力強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并將考核結果也與獎懲、晉級掛鉤。積極與學生溝通且溝通能力強的思政教育者要受到表彰獎勵,同時還應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努力造成重視溝通能力培育的良好氛圍。
再次,建立領導參與的制度。建立領導參與溝通的制度,有利于暢通信息溝通渠道,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高校思政教育者客觀精力限制的問題。高校領導參與溝通的制度應包括領導參與溝通的行為上的硬性規定和參與次數的數量上的規定。基于領導所居的位置考慮,高校領導與大學生每月進行一次,每學期進行三、四次溝通與交流,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最后,實施能力提升的工程。高校要根據實際,從組織戰略和隊伍建設的高度實施多種形式的思政教育者溝通能力提升工程,提供鍛煉溝通能力的機會,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者知識積累、知識更新和能力拓展,使其人人自覺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三)加強工作者溝通技巧的學習
首先,學會有效傾聽的技巧。傾聽是心理溝通的基本技術,研究表明,在心理溝通中,聽的方面占40%,為此,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和提高傾聽技術。首先要善于傾聽,在溝通中,要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并鼓勵學生敞開心扉與你交談。其次要耐心傾聽,抓住學生語言中的關鍵點,全面理解學生講話的意圖。再次要運用“點頭”和“噢”、“啊”的聲音,不時回應學生。另外,要適當運用釋疑,對所講信息進行質疑和確認。第五要適時重述,以確定沒有誤解對方的意思。
其次,掌握基本的語言技巧。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很多,從目前的情況看,談話仍然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之一,思政教育者是塑造人的靈魂的,關鍵在于把親切感人的話語傳達給對方,使人受啟發、受教育。因此,思政教育者要用情真意切的話滋潤學生的心田,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提高非語言溝通技能。非語言表達在溝通中起著強化效果、體現真相的重要作用。在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矛盾的情況下,接收者更信任非語言提示。為此,教育者應利用非語言信息加強自己語言信息的力度,同時也應避免添加不必要的非語言信息,以免產生誤解。我們應經常自省自己的非語言表達,確保其與使用情境及自己角色的一致。
總之,現代社會溝通能力非常重要,而作為主導者的思政教育者其溝通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關系到高校師生的全面發展,關系到和諧高校教育的構建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實現教育目標、傳授教育內容,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當今世界,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擴大和深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國家為了使國民適應現代社會尤其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國家從本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國情出發,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現出豐富多采的面貌。
一、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
(一)內容豐富,地位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因而在國外日益受到重視和鐘愛。新加坡政府把它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礎之一(另外兩個基礎是能力教育和雙語教育),使之具有戰略地位。美國許多州的大學都硬性規定,必須拿到政治科目的學分才能拿到學位。有的國家還專門建立了“社會道德委員會”等機構,實行專人專做道德教育的有關工作。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政府,撥出相當數量的專款,資助道德教育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逐漸豐富起來。美國的政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有兩個主旋律:一是把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作為最高經典進行傳播和灌輸;二是宣揚美國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顧、五強調”,即個人、社會、國家兼顧;法育與人情味兼施;理想與現實兼行;強調國情,強調國家利益,強調新加坡特色,強調內容形式應符合時代要求,強調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國的中小學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標準,使他們具有為發展社會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的獻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這與韓國、德國十分相似。
(二)途徑廣闊,方法靈活。
第一,學校德育。
1.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英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專門設置了德育課。英國中學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線》,很有特點。如教材上有這樣一些問題:有人縱火會發生什么?一個男孩請他喜歡的女孩看電影,該由誰付款?為什么?讓學生討論,學會做判斷。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關心和發展深思熟慮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課教學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如講解、討論、看錄像、演劇、唱歌、辨論等。不拘一格、活潑有趣。道德課的評估不打分,而是對學生的有關認識特點和行為傾向進行分析。在美國,雖沒有專設道德課,但包含了許多德育課程的科目。而且,美國很注意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倫理問題,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以上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國學習。
2.組織課外校外活動。新加坡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必須選擇參加課外活動,并把分數計入成績冊。他們推行真實教育,課堂講授結合社會生活,不但帶學生去參觀社會發展的成就展覽,也帶領學生參觀監獄、禁毒展覽、反艾滋病展覽等。這樣學校德育就是開放的,延伸到學生的校外生活中。
3.隱蔽課程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關系、教師對教學所持的態度、學校提倡的東西、校內的輿論導向、校園的面貌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亞于正式的課程,所以西方國家稱之為“隱蔽課程” 。日本極其重視隱蔽課程的作用,對教師的學歷、儀表、言談舉止甚至容貌都有規定;對學生的要求就更加嚴格,有詳細具體的學生守則、操行評定標準、多種多樣的獎懲制度。美國教育界歷來重視隱蔽課程對于學生思想品德成長的作用。一是力求課堂學習與環境教育活動目標一致。二是校園環境應與社會環境相一致;校內生活的倫理準則、價值觀念應該與社會一致,這樣在校內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4.務實的管理。許多國外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道德行為導向的管理。世界導師制發祥地的英國牛津大學對學生的衣食住行幾乎都有規定,導師對學生要求也非常嚴格。美國的公立學校也有類似我國學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學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還有管理學生的“硬任務”,如學生的注冊、考勤、身體及心理狀況,組織參觀、旅游,與學校和學生家長聯系等。香港地區的學校對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重視充分發揮學生會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第二,社會性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西方國家除直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繼承了把宗教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的傳統。通過遍布全國的宗教團體和廣泛的宗教活動,把民眾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轉化為對政府的順從。美國政府極其重視利用公民宗教作為實行統治的思想輿論工具,美國公民自幼年起就時時處處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國精神”也隨之一點一滴沁入心脾,鑄成他們的靈魂。在今天,俄羅斯總人口中有一半以上處于東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會日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機構。
2.政黨與政治活動。政黨是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兩黨競選往往被看成是一場政治鬧劇,但從普及和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來看,又是很有時效的。新總統的就職演說的主旋律就是愛國主義
。約翰·肯尼迪在就職典禮時講的“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么。”成為美國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歲的比爾·克林頓在就職典禮上喊出了 “振興美國”的口號,他號召年輕一代為美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政治活動給美國公民上了一堂關于美國價值觀念的政治課。
3.家庭教育。新加坡視家庭價值為東方社會生存發展的核心觀念,所以對于家庭教育格外關注。政治通過立法、政策導向來維護家長的完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是對學校教育很好的補充和深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通過建立家長教師協會等組織來促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和配合。
4.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媒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徑。政府通過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媒介宣傳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響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電影、廣播、電腦網絡、高保真唱片等技術已被國外學校廣泛運用于各類教學,包括德育教學。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高了教學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知識水平。
二、對我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第一,借鑒別國經驗,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提醒我們,務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戰略地位上來。西方發達國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視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敗壞、家庭崩潰等社會問題,現在各國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國現代化比發達國家晚了近一百年,我們已沒有時間重演別人的悲劇。必須借鑒別國成功的經驗,汲取其教訓,加強對社會成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對教育效益的研究。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做法,由政治撥專款資助研究工作的進行。
第二,堅持“意識形態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
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新加坡、韓國則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忽視。中國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并且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含義,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將學校德育重點轉移到發展道德思維和培養道德能力上來。
學校德育的任務是向學生灌輸社會的主導思想意識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往,我國的學校德育特別注重觀念的灌輸,在方法手段上缺乏靈活性,學生的道德思維得不到培養和發展。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學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對象置于一定的認識情境,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提高處理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維模式,達到使他們獨立自主地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道德觀念的建立到道德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只有重視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維,培養道德實踐能力,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真正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
第四,加強社會大環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國外非常重視社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思想教育對象生活在現實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也必須搞“大政工”的觀念,調動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團體和大眾傳媒,注重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強烈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使人們在良好的大小氛圍中經受精神的洗禮,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覺性、社會良好的控制手段、專業人員的良好素質以及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共危機管理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影響受教育者的心智模式來塑造人的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服務于公共危機引致的心理問題的救治,也可以配合其他公共危機管理活動。一方面,公共危機往往造成嚴重的心理后果,公共危機管理也就需要關注人的心理問題。具體的,公共危機發生的不可預料性容易使人心理失控。公共危機的發生一般是人們預料不到的,甚至是不可預料的,往往在人們沒有心理與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給人們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公共危機發展的不易控制性容易使人陷入深深的恐懼。突然爆發是公共危機的基本要素之一,人們對事態的發展方向也難以做出客觀的判斷,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制和處理危機的難度;公共危機及其后果的難以消除性會帶來嚴重的危機心理疾病。公共危機的發生,往往會給人們的心理和社會生活帶來很大的危害,而且有時還會引起連鎖反應甚至威脅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價值觀,而這些危害(特別是對人們心理造成的傷害)往往又都是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消除的。人們每每在此類事件面前驚慌失措、進退失據,個體失去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謠言滿天飛而致使群體失去理性。嚴重的個體還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如此種種的危機性心理后果需要開展適當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化解。另一方面,公共危機管理需要輔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公共危機管理屬于管理學的范疇,其對象主要是人,是現實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管理不再是讓人們一味服從,而更多的是使人在為組織服務中獲得自身滿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就是做人的工作,其現實目的是“促進人的主體性發展,使人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以高昂的主體精神和激情投入人類發展的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手段和目的上都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幫助人們保有特定的精氣神去面對大災大難,還能有效動員多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到解決公共危機的工作中來。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公共危機管理的關系機制
1.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柔性公共危機管理管理有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之分,剛性管理是一種單向管理,往往不關心管理客體的心理感受,更多強調管理客體的服從。單純的剛性管理不僅可能無法化解危機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還有可能激化矛盾、影響社會和諧。而柔性管理則以人為本,管理者靠情感感召,通過建立良好的團隊人際關系使管理客體獲得歸屬感,從而提升凝聚力和戰斗力。無疑,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公共危機管理中柔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剛性的公共危機管理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則更能夠準確地把握公共危機中群眾的思想狀況和心理趨勢,因勢利導,千方百計穩定和理順群眾的情緒,對人們因公共危機事件導致的心理危機、道德失衡、政治信念動搖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疏導,幫助人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賴,架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共同戰勝危機的連心橋。
2.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保障公共危機管理的有效性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價值導向,能通過引導思想從而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危機管理中能統一認識、提升境界,教育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塑造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堅定的政治信仰,從而有效地對人們的心理進行疏導,緩解和消除公共危機的負面影響,重新建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最終提升政府管理危機的有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不斷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的權威作用,教育對象只能服從。這種模式采取“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灌輸方式,往往不分對象地一刀切、一律化,要教育對象“老實聽話”、機械模仿。而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管理部門不可能只要求群眾盲目服從,這樣反而會激起群眾的反感甚至抵制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模式,始終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積極引導群眾從大局從發,把自身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結合起來,同黨和政府一同戰勝危機。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人們的思想疑慮,不再單純地說教而是去解釋和用科學的實驗和數據來還原事情的真相,讓人民群眾對危機有一個真正科學的認識,從而樹立起戰勝危機的決心和信心。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關注點被擴展到生命觀、財富觀、民族團結觀、公共危機法制觀、危機心理、突發性危機事件知識和危機管理辦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得到不斷重組與創新。
三、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整合社會力量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公共危機特別是自然災害事件會對整個社會造成重大損失。受害對象具有全體性,社會公眾往往會成為最廣泛、最直接的受害者。而政府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僅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對危機實行高效、靈活的處理。為了有效化解公共危機,政府往往需要社會相關力量共同應對,結成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完整的組織體系,該體系是涉及多部門、全方位的應對網絡。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恰恰就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和能夠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構建一個全程全員的教育合力網和立體工作模式。因此,應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優勢,充分發揮其社會動員作用,動員各行各業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中來。為了能夠有效整合社會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的方式是,通過運用科學知識使公眾了解危機的真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亂,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通過宣傳鼓動,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的社會氛圍,提升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民眾的團結協作精神,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管理部門同唱一臺戲,形成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巨大合力。
2.榜樣示范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兩種模式進行。如果單純用顯性教育而忽略隱形教育,將未免過于簡單僵化,很難收到明顯的效果。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榜樣示范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可以大力宣傳報道先進典型,用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來帶動群眾,以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來感染群眾,引領社會風氣,鼓舞干群斗志,激發民眾熱情,從而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和衷共濟的精神氛圍,調動和積聚應對公共危機的強大社會資源和力量。在歷次公共危機中,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與危機的斗爭中去,涌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跡和人物,如果及時宣傳出來就能夠對廣大民眾產生極大的示范引領作用。這些都應該成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3.利益導向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公共危機面前,人們的利益受損,有人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甚至失去所有,對生活產生了絕望。公共危機發生后,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始終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從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著手,用真心去感受群眾在危機事件中的真實感受,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 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多安慰和鼓勵,用關切的眼神、鼓勵的話語、溫暖的擁抱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就能夠給他們帶來戰勝災害的勇氣和力量,使他們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并以積極的心態和政府一起應對和戰勝危機。
4.積極面向新媒體的“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就可能發揮綜合立體的滲透作用,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配合政府做好公共危機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及時在網上真實信息,讓群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揭露各種虛假信息和謠言,以事實真相安定人心。
5.關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咨詢是新的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突破,主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對教育對象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予以調整、排除。實踐表明,公共危機往往導致消極社會心理的滋生和蔓延,進而催生一系列帶有一定破壞性和沖擊力的行為。如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心理恐慌的人數,在震區估計是實際受災人數的10倍以上。因此,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心理咨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采取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短信咨詢等多種方式,為受災群眾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幫助人們恢復心理平衡,引導人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對失去家園和親人的重點人群的心理疏導工作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危機的信心和勇氣。而對那些存在嚴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人群的恰當甄別和處理則為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機會。
(一)破解全國高校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經費短缺難題
如何破解全國高校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經費短缺兩項難題?筆者以為下述實踐教學可以采用。1.大學生社會調查。1997年,清華大學劉美珣教授等國內首創“大學生假期返鄉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法:放假前教師布置給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調研任務,假期學生返鄉調查(通過親友幫助,社會調查容易實施),開學后學生交調查報告,思政課理論教學時聯系學生社會調查實際。社會調查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實踐教學最普遍的教學法。在這次問卷調查中,調查全國40所高校,有29所搞學生社會調查,是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學法。有的學校搞假期返鄉社會調查,有的學校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社會調查。2.大學生為社會志愿服務。2005年初,為破解全國高校實踐教學資源開發難題,筆者國內首創“志愿服務”實踐教學試點。為防止學生社會實踐沒有單位愿意接待,筆者設計的實踐教學法是:大學生以“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志愿者”為主題,學生用專業技能或者公益活動假期返鄉為家鄉基層單位(工廠、農村、學校、社區等)志愿服務。教改試點班級是我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3個班級學生,53%的學生用專業技能為基層單位設計、安裝局域網,組裝和維修計算機;47%的學生為基層單位公益服務,舉辦鄧小平理論和科學普及宣傳欄,到敬老院志愿服務等。許多單位給我校寫來感謝信,北京佑安醫院給我校來信中說,“你校學生為我單位提供計算機技術服務,展示了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此種社會實踐值得提倡。”學生為社會志愿服務,社會基層單位自然愿意接待學生社會實踐,互利雙贏機制突破了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的瓶頸。3.大學生志愿服務結合社會調查。2011年,筆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周”試點“志愿服務結合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法。學生在為社會志愿服務過程中結合社會調查。學生為基層單位志愿服務,受到基層單位歡迎。與實踐單位的實踐接待人員熟悉后,在志愿服務中結合社會調查,就容易實施。既培養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奉獻精神,又使學生調查國情和基層,更深刻領會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倍增。4.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展覽館。學生小組課余時間乘公交自行參觀免費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免費的公益德育展覽(例如,“學雷鋒展覽”“反腐敗展覽”等),這是很好的實踐教學法。學校沒有必要租車組織成百上千學生參觀。上述四種實踐教學法成本極低,并且志愿服務實踐教學服務社會,受到社會歡迎。這些教學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國高校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經費短缺的難題。
(二)破解全國高校實踐教學師資短缺難題
許多教師受傳統的實踐教學理念,認為實踐教學就是教師組織學生校外參觀,一名教師無法組織和管理幾百個學生校外參觀。如何破解實踐教學師資短缺難題?筆者所在學校政治理論教育學院在實踐教學上統一調配全體思政課師資的方法可資借鑒。我校實踐教學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門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每門課的1/4學時安排為實踐教學,主要教學法是看視頻(或DVD、或者觀看政治教育影視)后討論問題,視頻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主要是校外社會實踐,專門安排32學時,2學分。校外實踐分為個項目與集體項目。個人項目有:學生小組“參觀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參觀反映“”的北京新 文化運動紀念館等),或者參觀公益德育展覽(例如,“學雷鋒”或“反腐敗”展覽等),或者觀看政治教育影視,學生小組任選一項。集體項目有:在校外社會調查、校內調查、校外志愿服務、校外志愿服務結合社會調查、創作和表演德育文藝作品(小品)等實踐形式中,學生小組任選一項。通過師資調配,全院思政課教師每學期無論有無思政課教學任務,都要指導大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1-2個班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全院四門思政課教師統一調配,互相協作,破解了師資短缺難題。
(三)破解全國高校實踐教學學生安全難題
如何破解學生校外實踐人身安全難題?一是把學生實踐教學規模由大化小。把傳統的實踐教學教師帶領大批學生校外參觀或參加生產勞動等,分解為學生小組(3-5人)校外參觀,社會調查、志愿服務。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亂,有利于保障學生社會實踐安全;二是教師指導學生注意社會實踐安全。教師在實踐教學指導講座中,首先重點指導和強調學生高度重視社會實踐人身安全,注意社會實踐的交通安全和實踐場所安全。教師指導學生重新學習《大學生安全知識手冊》。三是請社會實踐單位接待人為學生講“社會實踐安全注意事項”。四是學生小組組長負責與學生互相關照相結合。每個學生小組推選出組長,負責學生安全和實踐任務的實施。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內的學生團隊協作,互相關照實踐安全。學生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持續不斷接收校內外安全教育。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成人,具備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學生已經在課余時間到校外參加專業實習、志愿服務、家教等形式的社會實踐。筆者這套校外實踐方法已經實施4年,沒有出現學生校外實踐安全問題。
(四)破解廣義實踐教學概念誤區
傳統的、狹義的實踐教學概念含義是: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校外參觀、社會調查和生產勞動等,使學生深入領會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活動。狹義實踐教學概念把實踐教學局限在校外三種實踐教學法范圍之內,不能適應今天多樣化實踐教學發展的需要,需要拓寬實踐教學含義。什么是思政課實踐教學?人們的認識尚未統一。為了區別于狹義實踐教學和沒有邊際的廣義實踐教學概念,筆者提出“中義”思政實踐教學概念。它是思政課教師指導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社會調查、校外參觀等社會實踐,或者教師指導學生在思政理論教學中觀看理論教學相關視頻、照片等,或者學生通過模擬實踐(模擬法庭等),或者觀看德育文藝表演等間接觀察、了解思政理論相關實踐和歷史,以達到深入領會思政理論等教學目的的教學。閱讀文獻(有照片、圖畫的文獻除外),使學生深入領會思政課理論,指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和相關史料的教學環節,屬于思政理論教學環節。它沒有使學生直接參加或間接感知思政課理論相關社會實踐,不屬于實踐教學。不能把實踐教學庸俗化,不能混淆思政理論教學與思政實踐教學的界限。目前,許多高校思政教師有一個理論誤區:簡單地把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等這些獨立的教學環節等同于思政實踐教學。應該這樣認識: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它們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可以附屬于傳統思政理論教學,也可以附屬于思政實踐教學。如果學生以首先閱讀文獻(有照片、圖畫的文獻除外)、教材為學習對象,然后進行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這個條件下,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就是附屬于思政理論教學的教學環節;如果學生以首先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視頻、DVD、照片、圖畫等)間接感知實踐或歷史,然后再進行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那么,課堂學生演講、課堂討論、寫小論文和讀后感等這些教學環節就附屬于實踐教學。應該劃清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否則,在實施實踐教學時,把理論教學混在其中,不夠規范,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在最近召開的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有關領導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強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確了面向新世紀思想政治工作肩負的歷史任務,要緊密聯系實際,在工作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科學。由于其內容的豐富性、特殊性以及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尤其需要講究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指在人們進行思想教育中,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在塑造人們靈魂、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和調動起人們積極性,完成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所應用的各種手段、辦法和程序的總和。它是架設于教育內容和教育目的之間的橋梁,是實現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雙向交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志曾形象地把工作方法比喻為過河的船或橋,強調沒有橋或船就不可能順暢到達彼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而教育方法的選擇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種內容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教育方法往往又可以適用于多種不同的教育內容。對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內容來源,其教育方法的選擇應該考慮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對象的情況,以及變化的形勢和環境,即因時因地為轉移,因條件因人而異。同一類教育對象的不同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群眾和個體在不同時空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也是確定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和特定的群體中進行的,不同學校的培養目標、專業方向是有較大差異的。同樣,同一專業中不同年級又各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年級的不同對象的思想品德狀況又有上、中、下之分。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方法的選擇上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特殊的情況。當然,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不管教育方法如何千變萬化,思想教育的目標無非都是通過群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直接教育和間接教育的形式去實現的。因此,最后采取什么方法都應該從實際出發,強調效果,有針對性地進行取舍。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社會面貌的深刻變化,迅速改變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觀念。高校這個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躍的地方,對社會的變革不可能無動于衷,在其現實表現上,反應更快捷、更強烈,更富有現代意識的青年學生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對高校思想教育本身來說,所面臨的則是更為嚴峻的挑戰。
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雖然積累很多經驗、很多好的辦法,原有的傳統的有效方法固然可以繼承,但畢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勉強應付的水平上,這需要不斷創新,需要科學地選擇。而是這種創新和抉擇的需要,比過去已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只有抓住機遇,重視方法的研究和改進,加快改革的步伐,改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溫故而知新,在教育過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處于主動的地位。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自主性、競爭性,以及等價交換特征,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須跟上新的形式,迅速擺脫過去那樣單調的說教、單項的灌輸、簡單的“你說我教”的方法,而向具有平等對話、開發式的、自我感受與現實生活的自我審視和比較的方式方法過渡,引導人們自覺去評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確立人生的正確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選擇作為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其主要的根據,首先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總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是一個動態的不穩定過程,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客觀環境的變遷,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思想意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從思想的規定性看,它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從量的規定性看,思想狀況則具有一定的范圍性;
從思想狀況的發展變化趨勢看,它又具有不同的階段性;從思想存在的內容和形式看,它還具有社會生活的廣泛性;而從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看,思想在不同階段的狀況,則受到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影響。總之,人的思想是以紛繁復雜而多彩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具有多樣性和適用性的特點,這決定了每一種方法并不是萬能的,也不具有完全等效的可能,這說明,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抉擇的需要。這種抉擇的原則:
第一要堅持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對象的協調性。方法的選擇要從實際出發,從深入研究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入手,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方法的最佳方案。做到即有的放矢,又使得教育方法、內容、對象三間處于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之中。
第二是要堅持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對象層次的適應性,教育內容與教育對象是具有一定層次的。教育方法的選擇,應照顧到不同層次,方有可能為多數的教育對象所適應和接受。就高校而言,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側重。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就不能整齊化一,鐵板一塊了。
第三要堅持教育方法對教育內容、對象影響的實效性。教育方法的選擇,要著重考慮它在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效用。當代青年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齡人的感染,對現實中發生在身邊的先進事物容易產生共鳴,有一種親切感和仿效傾向。而對上輩的先進典型,多數覺得有較大的距離感,認為是屬于“那個年代”的不可比、也不可學,他們的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事跡,只能令人贊嘆而無法企及。因而,無法從內心去產生趨近。據此,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榜樣教育時,就應注意挑選同齡人的先進事跡,這會更具感召力和說服力,同時要反對形式主義,不搞花架子,不搞繁瑣哲學,要提倡方法上的簡易而具時效、自然而富有技巧。那些兜圈子、拐彎摸角的方法,只能使人不得要領,無所收獲。最后,堅持教育方法對教育對象的正導性。思想教育強調以正面教育為主,主張多做宣傳鼓動工作。正面激勵的方式,有助于創造寬松愉快的氣氛,使教育對象能夠自
覺地把枯燥的說教變為有趣味的精神食糧,又不自覺地達到最佳的領悟程度。其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還要注意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說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講理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為此,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在對學生進行正面“灌輸”時即要有系統的理論教育,又要運用正確的時事,加以分析,;即要講明成績,又要講透其不足,同時還要指明前進的方向。在解決同學的思想問題時,首先要弄清事實,摸準摸透,剖析得當,分析合理,不夸大,不縮小,不懷偏見和成見。只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才能提高學生惡毒縮小認識,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二、對比教育
對比教育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典型材料進行比較,教育學生看問題不要只看到矛盾的一個方面,而要看到矛盾的諸方面,正確的分析是非,全面認識事物的本質。
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學生會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真理與謬誤的比較中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因而,需要對學生進行某些必要的比較教育,對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理論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比較。如:運用新、舊中國的對比,兩種制度的對比,好壞典型的對比,改革前后的對比等方法,都有助于學生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須關心和體貼受教育者,真心實意地去愛學生。大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老師和組織的關懷和幫助,并把這種關懷和幫助看成是對自己的信任,鼓勵與安慰。教育者應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大學生身上,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在思想、政治、學習、生活上關心他們,真心實意地為他們排憂解難,從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當他們有了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了困難,滿腔熱情地幫助解決。尤其是對少數后進生,要情真意切地給予教育,決不能諷刺、挖苦,刺傷他們的自尊心,以使其感到溫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氣,盡快進步。
四、個別教育
個別教育是針對學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談心的方式解決各種不同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經常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學生的氣質不同、性格各異,若忽視了他們實際存在的個性差異,而企圖用一個標準去要求,一種模式去塑造,一種方法去對待,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在進行普遍教育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個別的工作方法,去打開學生的心房。
個別教育有時需要比共性的教育花費更大的氣力,講求更高的藝術。在個別教育中要注意與大學生互相交心,以心換心,真誠坦率。循循善誘、不急不躁、耐心工作、耐心等待。這種個別教育會起到特殊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樹立榜樣、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等,都要注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靈活運用。
上述各種方法,常常由教育者交叉和綜合使用,僅僅依靠某一種方法有時并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改進,還會創造出更好、更好的方法。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總結、善于學習、善于創新、不斷提高工作水平,爭取獲得更優的效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是新形勢下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當前,深入學習貫徹《意見》的精神,就必須按照《意見》的要求,加強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堅持以人為本,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在教育當中的主體地位,既是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在教育事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實際。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學習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和引導他們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并分解為具體化、層次化的階段性目標和學習計劃。通過有效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道德觀、法制觀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把學習與成才結合起來,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與持久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大學生活賦予青年學生以廣闊的空間和比較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和引導他們鍛煉自理自立的能力,自主自覺地來駕馭生活。通過正確的生活觀、消費觀教育,把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到學習和能力、素質的培養上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
第三,要貼近大學生的交往實際。從中學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遠離父母家庭的客觀現實,大學生活、學習和環境的新特點,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人際儲備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起指導大學生交往的任務。既要指導他們學習相關的人際交往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引導他們培養交往的能力,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誠信、寬容、開放的良好人際關系。
第四,要貼近大學生關心的社會實際和熱點問題。當代大學生是隨著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他們思維活躍,思想敏銳,胸懷遠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強,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們關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關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關心黨風廉政建設,關心國際政治;當然,他們也關心自己的就業創業前景和未來出路。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在國內與國際的結合上,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下功夫、出實招;真正在充分說理和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出高招。
構建“一體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
構建“一體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就是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它主要是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協同運作的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決策、管理與實施的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內容、方法、途徑、渠道的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制度、基地建設的一體化。
這種新機制具體來說就是:第一,建立在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行政全面負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管理體制,形成校黨委領導,校黨委和行政共同決策,校行政全面負責組織實施與管理的工作體系;第二,建立以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兩課”教師、政治輔導員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黨委、行政、共青團、學生會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明確各自的責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齊抓共管的育人合力;第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開辟校內校外結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基地的作用,開展軍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第四,建立學校與大學生家庭溝通的機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長要教育子女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促使其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同時,建構“一體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還需要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致力于營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宣傳、理論、教育、新聞、出版、文藝等部門必須堅持“育人首位”的原則,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國家 公安司法部門必須嚴厲打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凈化社會環境,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為了適應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必須探索新思路,拓展新渠道新途徑,努力實現“全方位育人”。
第一,建立以“兩課”教育教學為主渠道,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其它所有課程教學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把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系統教育與專題教育、理論武裝與育人實踐、形勢政策教育與常規法紀教育結合起來,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用優秀的文化培育大學生,發揮各門課程的整體性功能。
第二,積極營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調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校園精神、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開展各種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第三,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或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第四,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和長效機制,使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不斷總結、創造和推廣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經驗
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管理,必須不斷總結、創造和推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經驗。
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實現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的轉變。建立開放務實責任制的管理機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決策、管理權力、管理運作、管理方法、管理責任、管理利益一體化。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優秀的德育管理經驗和方法,實行開放式管理,把民主性管理與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與他律性管理有機統一起來。
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運用現代工程建設的辦法來抓。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大系統工程,我們可以借鑒工程建設中的科學程序與辦法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這幾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了“校風建設工程”、“德育建設工程”、“師魂工程”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應實行責任制。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必須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要抓好落實,這就首先要求責任到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應把管理的各個環節具體規劃并加以分解,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基層組織,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權力、任務、投入、利益、效果責任到人。
四是注重培養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培養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尤其要建設好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和懂得現代管理與網絡技術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當前最為重要的是抓穩定、優培養、重選拔、嚴管理,在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員素質上下功夫。一是抓穩定,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待遇、職稱、地位問題;二是抓選拔培養,要采取切實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機制,舉賢選能,把有敬業精神和較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點加以培養,并通過各種渠道,使他們盡快脫穎而出,選拔、充實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隊伍中來;三是各級黨組織、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各高等學校都要高度重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保證他們應有的待遇,維護他們的威信,提高他們的地位。
一、各類高校大幅度擴招,部分大學生出現了許多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稱的思想。主要表現:
(1)政治思想觀念淡化。有些學生思想上不關心政治,認為“政治可有可無,唯有金錢是真的”,在他們的思想上認為“誰富誰光榮,誰窮誰狗熊”,“誰賺大錢,誰發大財誰就是英雄好漢”等等,對政治理論學習缺乏熱情,沒有興趣,感到厭倦、沒有動力;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志向;認為考上大學了,個人理想實現了。因此,對待學習,馬虎從事,抱著“60分萬歲”的思想,到了要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甚至考試作弊。
(2)集體主義觀念弱化。部分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很薄弱,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奮斗,不顧集體、國家利益,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3)人際關系僵化。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事業的成功和發展。因此,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同學與社會人之間都應建立一個健康向上、互幫互愛,彼此尊重的和諧氛圍。這對于增進身心健康,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工作的開展大有益處。
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構建和諧社會理論之一,就是要強調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內部各階層、各群體之間的和諧,又要爭取外部環境的和諧。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創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培養誠實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講文明,懂禮貌,有知識,樂于奉獻的社會主義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1)堅持正面引導,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習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方法應該從培養其自我教育的途徑入手,大學是培養和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場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人,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要加強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來教育和啟迪新時代的大學生,例如:參觀革命烈士館,參觀故居,請石戰輝等模范人物作先進事跡報告,觀看革命歷史故事片等。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心靈貼近、思想有促進。活動結束后,組織同學討論,談體會寫心得,出黑板報、墻報,寫廣播稿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知、情、意、行方面觸動學生的靈魂,激發出高昂的學習熱情,有效地促進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和擇業觀的形成,從而為樹立遠大的抱負、志向和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走向社會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競爭和應對職場的挑戰,鼓足勇氣、加強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強理想信念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價值觀正在被越來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著感覺走”一度被許多人當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學生處在各種思想觀念沖突和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也難免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于是,有的同學懈怠了,學習不上進,紀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針對大學生可塑性較大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把實現個人價值融入到為社會為人類作貢獻中去,引導他們樹立競爭意識,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從而克服自卑情緒,認識自我,欣賞別人。
(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十分必要,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因此,在校期間就要培養他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之成為具有較強公民道德意識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4)加強法制教育。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主與法制。21世紀的青年大學生必須掌握和具備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懂得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受和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更要懂得履行作為公民應盡的義務。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面臨著許多新挑戰,我們必須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從復雜多變的現實出發,深入分析、研究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重新審視和思考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新途徑、探索新辦法、創造新經驗,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喚起大學生對全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以公正、公平、合理的高尚道德行為去改變非道德傾向,才能培養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論文摘要 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因“微時代”的到來而發生變化的今天,全面掌握“微時代”對大學生生活學習產生的影響,分析引發大學生從行為到心理變化的原因,利用好各種新型媒介平臺對大學生開展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微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時代,而一系列以“微”為標志的文化傳遞媒體如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更為現代生活開啟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微時代”。“微時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內容短小簡練、分散度高,文化內涵簡明淺顯、通俗化,媒體語言豐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體龐大、參與度高等等。正是由于這些特征,才使得“微時代”的空間范圍迅速擴張,成為開啟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時代。
伴隨著“微時代”的到來,社會大眾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理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并進一步對其心理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時把握新形勢下的新變化,應對可能產生的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無法深入持續的在大學生中開展。因此,在“微時代”中,積極探索和發現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占領思想政治新高地,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智力稟賦和環境優勢,使大學生更容易成為新型信息技術手段的敏感群體,對掌握新型信息文化傳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和巨大的擴散效應。因此,大學生更容易成為“微時代”的推動者和引領者。而這種短小簡便的信息文化傳遞,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狀態和思想政治現狀,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和挑戰。
(一)“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微行為”
在“微時代”特定背景下產生的行為可以被稱為“微行為”。短小是“微時代”下媒體語言的重要時代特色之一,如微博、微小說要求一次表述不超過140字,微電影放映時常不超過300秒等等。這些都極大的適應了當今社會人們的快節奏生活,使人們可以便捷高效地接收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信息。但這種要求卻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呈現出瑣碎、不完整等特點,因而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也缺乏深度、系統性。媒介是文化的載體,但由于“微媒介”對內容簡短的要求,使得媒體工具的選擇性很強,文化內涵的完整性被破壞,因而形成了一種淺嘗輒止的文化輿論氛圍。這種傾向對大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知識學習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對社會問題的了解膚淺,缺乏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和人生態度,呈現出一種集體浮躁心理。
“微時代”下的另一重要時代特色是追求高速傳播。無論是哪種“微媒介”,其主要作用就是延伸人際關系鏈條,擴大輿論影響力,將自己的生活狀態,價值取向,社會觀察,基本觀點以最快方式傳遞給最多的人。這就容易產生為了追求快速吸引眼球而夸大甚至扭曲事實,采用極端態度和言語表達價值取向,漠視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流價值,逆反大眾文化追求小眾文化心理等問題。由于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面對復雜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海量信息讀取,其雖然吸收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較差,因而這些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二)“微時代”下的大學生“微心理”
在“微時代”特定背景下產生的心理可以被稱為“微心理”。“微時代”下人們的網絡人際空間空前膨脹,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隨意認識任何人,說任何話,由關注度引發的自我價值肯定滿足了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抵消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挫折感,因而會更加依賴這種虛擬時空帶來的需求滿足感,而放棄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大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一些學生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對大學人際關系產生疏離感和懼怕感,轉而投入到網絡人際關系的構建中,在那里尋找滿足感。雖然這一定程度能夠緩解現實挫折所帶來的心理情緒,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際關系供求矛盾,從而導致現實人際關系的惡化。這一惡性循環會加劇這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自卑情緒,從而產生自閉行為。網絡環境中的“得意”與現實生活中的“失意”這一矛盾又為大學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層沉重的負擔,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
二、“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要與時俱進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微時代”全面影響思想、文化、生活的當今社會,要全面了解“微時代”的特征,深入掌握“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規律,充分論證“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當今社會輿論環境復雜,思想引領難度加大,堅持不懈的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目標最終實現的有力保障。
(一)搭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利用“微時代”增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將前沿技術手段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結合時代特色,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現實困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答疑解惑,有效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大學學習中收獲成長。
“微媒介”的利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全面了解并掌握“微媒介”的技術特點、媒體優勢和缺陷不足,并在實際應用中揚長避短,將“微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發揮到最大。學校可以有意識地組織政工干部和思政教師進行新型媒體手段的培訓,通過系統科學全面的學習和探討,將新興媒體手段的應用方法落實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其次,建立 起“微媒介”工作長效機制,切實將“微媒介”工作方法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學校牽頭搭建起“微媒介”技術平臺,對長效工作機制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專門人員對技術平臺進行運行維護和監督管理。如學校可以建立起從上而下的微博教育平臺,組織一只專業隊伍負責微博信息的和監督,力求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持續創新的方法,貼切學生實際的內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制定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綱甚至教材,系統深入地利用“微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然要將“微媒介”工作常態化,就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不能無目的無系統性的開展工作。“微媒介”只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廣泛生動開展的技術平臺,落腳點還是如何有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有目的性的,系統規范的通過“微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大綱或教材為指導可以有效避免其盲目性。但是,介于“微媒體”的特殊性,教育大綱不能像傳統教學方式一樣因循守舊地制定,而要考慮時代元素,大膽創新,探索變革。
(二)做好“微行為”素質修養引導教育,提高“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有效性
“微媒體”教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單向式灌輸教育,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參與其中,進行雙向溝通。因此,不能以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來教授,而是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動力。大學生目前在“微時代”下的“微行為”引導是“微媒介”最便于開展和最為有效的引導。主要包括:首先,引導大學生文明言論,言之有物。這就要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教育大學生在沒有嚴格輿論控制下,提高自身素養,能夠正確表達自我,體現高尚的道德修養。同時,在大量信息面前學會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有選擇性的接受信息和文化,提高對不良言論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其次,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地投身到“微時代”中。既能在微博、微信中結交四海也能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既能利用各種“微媒體”開闊眼界又能在百家爭鳴中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微時代”中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的心態,接受來自技術更新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革。
“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但也提供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地新機遇,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時調整思路,在新形勢下堅持不懈地探討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論文摘要:交往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貫穿于人的發展過程始終。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視界。將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閾,對我們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多元主體;范式;差異性;生活情境
人們的交往實踐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實踐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是一種以促進人的發展,培養人的豐富精神世界為目的交注實踐活動。將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引入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們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交往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
“交往實踐是指多元主體間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體而結成物質交往關系的物質活動。”實踐概念是從人們物質生產活動和現實生活關系中抽象出來的,它包含著人對自然界以及人對社會的雙向互動關系,即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生產實踐活動和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實踐活動。實踐本質上就是具有交往性的實踐。
“交往實踐觀,就是將交往實踐作為理解世界歷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礎和一以貫之的主線的哲學觀念,其本質是一種世界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交往實踐具有“主體——客體——主體”相關性模式。傳統的實踐理論是建立在“主體——客體”框架或單一主體觀的基礎上,這種框架中的單一主體觀忽視了“人生活在社會中”這一前提,忽視了“他人”,排斥社會主體間的差別,忽視了主體間關系對主體實踐活動的制約和影響,容易導致“個人中心論”。后現代實踐觀以“主體——主體”的框架為基礎,具有明顯的烏托邦的色彩,撇開了客體中介,消解了主客體關系,在這種交往模式上,主體際關系實際上難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虛無主義。交往實踐觀是傳統實踐觀和后現代實踐觀的統一。交往實踐觀認為,“主體——客體”與“主體——主體”雙重關系和相關律決不是相互脫離、相互沖突的雙元過程,它們是以實踐客體為中介而聯結起來的諸主體模式,在交往實踐中,任何單一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都不過是“主體——客體——主體”結構的一個片斷和環節,主體在作用于客體的同時就承載、實現著“主體——主體”交往關系,并受其牽引和制約。另外,客體既不是脫離主體關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諸主體間物質交往活動的中介,“主體——主體”間交往關系的建立與實現,必需借助于客體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實踐是一個雙向建構、雙重整合的過程。交往實踐一方面作為主體改造客體的現實過程,發生“主客體關系”,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中建立和改變“主體際關系”。交往實踐不但發生主客體雙向變換過程,而且還在主體間運轉,發生雙重整合過程。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過程,表面是看來是主體客體化、對象化過程,實際上不過是通過客體的中介而實現的主體際交往過程,是通過中介客體的聯結而打入社會化普遍交往網絡的過程。
(三)交往實踐具有諸主體性或主體際性。馬克思認為,社會和歷史是多元主體間交往實踐的關聯體系,它反對單一主體中心論,強調多元主體的存在意義。同時,交往實踐是發生在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和活動,在現實的交往關系中,每個人都是主體,都是彼此間相互關系的創造者。
(四)交往實踐具有差異性和互動性。交往實踐中的主體是多元主體,是人或人群的結合體,因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各個個體或群體在空間上具有分離性的特點,主體間在文化和價值觀上表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體現出差異性。在交往實踐中,交往的每一個主體都通過交往向對方施加影響,同時又作為客體接受對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極主體間相互影響、彼此滲透的交流活動過程。
二、交往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實踐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交往”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交往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無論是指導性教育、教育科學實驗還是自我教育,歸根到底都是交往實踐的直接或間接的體現。
三、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視師生主體間的交往作用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體——客體”二分的思維范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體,學生看成教育客體,強調教育主體對客體的改造運動,學生的價值觀主體性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和排斥,容易走向單向的“輸出——接受”的灌輸式教育,容易變成被動的“刺激——反應”教育關系。而交往實踐“主體——客體——主體”的思維范式,強調多極主體的存在意義,不再是單一主體與客體之間兩極擺動過程的抽象化。它將教師和學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體,而社會生活、教育內容等是教育中的客體,它強調在教育關系中教師不再是控制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服從者和接受者,師生在教育過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通過與互相之間的思想碰撞和平等對話,達到理性的共識。學生能夠從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學得知識,教師也應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快慢,掌握學生學習的規律,及時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二)重視多元主體的差異性,因材施教
交往實踐在肯定交往主體的多極化的同時,還強調主體間的差異,差異是交往的基礎。首先,要承認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認識水平上的差異。教師在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等各方面都暫時優于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外,學生個體、學生群體之間在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習慣、脾氣性格等各方面也存在著 差異,教育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個體、學生群體的差異,設計不同的教育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交往實踐活動與教育教學活動不是為了消除差異、排斥差異,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視差異。
(三)要重視客體的作用,對教育客體進行創新和改革
現代實踐觀由于夸大單一主體性而走向了極端,而后現代實踐觀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時又拋棄了客體依托、主客體關系等合理成分。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不能只是純烏托邦式的思想、精神交流,需有客體作為中介。就即便是思想、精神交流,也在現實世界中有其物質基礎,脫離了客體底板的支持,交往觀將不可避免的滑向虛無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以教育內容為中介客體,雙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內容構成完整的教育活動,它需要教育主體在創造性活動中將教育內容這一對象觀念化,通過自身的知、情、信、義、行的思想政治品德內在矛盾運動轉化過程,將這些觀念內化為自身的品格。
(四)重視生活情境,強調全程化教育
一切的交往都具有教育性。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與自我的交往、與他人的交往、與自然界的交往。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如果我們僅僅把思想政治教育囿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囿限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活動,而忽視了在生活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將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過于重視知識世界而脫離了生活世界,重知識的灌輸而輕情感的體驗,重邏輯與理性,輕直覺與靈感,使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動變得單一、刻板與機械。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輸的內容往往過于“大、空、遠”,遠離了生活情境,讓學生覺得深奧和玄虛。可能受教育者在課堂上接受了教育內容,但一旦脫離課堂回歸實際生活情境,這些教育內容又被拋之腦后,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更新教育觀念
交往實踐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各地之間的交往也在進一步拓寬和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在各國、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吸收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創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觀念。另外,在教育的方法上,也需保持一定的開放性。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強制的灌輸,對于非主流的價值取向也不是避而不談、:請記住我站域名一味遮掩,而是引導、鼓勵學生在各種價值取向與價值規范中進行分析、比較與鑒別,自主合理的選擇個人所應確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
論文關鍵詞:;軍隊思想理論;形成;發展
論文摘要:從我軍所處的新的條件出發,對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和鄧小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
江澤持軍委工作以來,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政治工作的重大措施,提出了反映時代要求的、富有創新性的軍隊思想政治。認真學習研究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對于進一步加強我軍思想政治建設,履行“打得贏”、“不變質”的歷史使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以來,始終以鄧小平軍隊建設思想為,高度重視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l2月,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針對部隊官兵受腐朽思想和“酒綠燈紅”侵蝕影響的問題,作了題為《必須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的講話,指出:“在加強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中,在發揚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和組織廣大干部戰士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思想,中心是深入學習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主義理論,用以武裝干部戰士的頭腦和指導各項工作。這是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前軍隊的實際情況,我覺得還要著重抓好愛國奉獻教育、革命人生觀教育、尊干愛兵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在上述講話中,不僅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而且闡述了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并把“四個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這篇講話回答了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根本任務、基本內容等,標志著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初步形成。1999年7月8日,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站在時代的高度,對軍隊思想政治建設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戰略思考。他在強調必須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的前提下,圍繞如何加強新形勢下軍隊思想政治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會議根據的講話,集中全軍的智慧,形成了《關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黨中央轉發的《決定》將關于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歸納為十個方面。這些重要思想,涉及到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方方面面,回答了思想政治建設的地位、目標、使命、內容、途徑等基本問題。《決定》體現了、鄧小平關于軍隊建設的原則和重要思想,體現了古田會議以來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了新時期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實踐經驗,作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署。因此,《決定》是軍隊思想政治建設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也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的重要標志。
以2000年2月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發表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如何做到“三個代表”》講話為標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改進,從本質上說,是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具體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內容都是黨的理論、路線、政策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和體現。回顧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黨的每一次重大理論突破和認識上的飛躍,都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打開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領域,提升到新的境界。黨的理論創新,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主要標志。
二、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高度重視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指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必須把它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搞好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是搞好軍事訓練、后勤保障以至整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思想政治建設是革命化建設的核心,是引導全軍干部戰士拒腐蝕、永不沾,永葆人民軍隊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為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服務。同時,認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性基礎性工作。他明確指出:我們軍隊的“軍魂”是黨的絕對領導。從我軍建設的歷史實踐來看,只有始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才能有力地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全黨、全軍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因此,“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要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部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做到聽黨的話,跟黨走。”還十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加強軍隊各項建設、完成各項任務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軍是黨絕對領導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我軍的性質不同于任何國家的軍隊,我軍的現代化也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軍隊的現代化”。無論從我軍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還是從現階段的任務來看,思想政治教育都貫穿軍隊各項建設的始終,為加強軍隊各項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為順利完成各項任務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證。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強部隊凝聚力、提高戰斗力的重要保證。
(二)明確提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指導原則。
培養有理想、有、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軍人,是鄧小平于1985年提出來的。反復強調:“我們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作用。)還指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圍繞實現“四有”根本目標,遵循以下四 個指導原則。(1)要始終堅持用教育人培養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決定著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2)要把整體上的先進性要求與具體工作中的層次性要求統一起來。堅持先進性與層次性要求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官兵思想觀念多樣性和道德素質層次性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加強和改進宣傳教育工作。宣傳教育工作要特別注意宣傳的內容、形式和效果。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二要分別不同對象,采取多種形式,分層次地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不堅持先進性的要求,教育就偏離了正確目標和方向;不注意工作的層次性,教育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3)要善于吸收和運用體現社會進步的時代精神。“現在戰士的思想狀態,完全用過去的老辦法去推理,解決不了問題,他們遇到的許多新問題是你想不到的。所以,一定要重視和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4)要一切著眼于解決問題。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強調貼近實際、解決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力戒形式主義的需要。教育搞得如何,關鍵看質量和效果。搞教育就要管用,就是為了解決問題。
(三)大力倡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
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大力倡導者。他指出:要“改革那些實踐證明已經成為弊端的東西和已經過時了的不再適用的東西”。1996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在新環境、新形勢下治軍的特點和規律,在繼承我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總結新經驗,把治軍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同時,還對探索有時代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堅持改革創新,首先,要更新觀念。他指出: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改變因循守舊、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狀態對待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既要繼承和發揚,又要發展和創造。其次,“要適應改革開放和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形勢,緊密聯系干部戰士的思想實際,加強針對性、系統性和創造性。”再次,要借鑒社會和國外有益的經驗。站在跨世紀的高度,強調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和我們的好傳統,同時學習借鑒國外的好東西好經驗,并且在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優良傳統。
(四)極為重視軍隊思想方法的改進。
一是要求發揮大眾傳媒的教育功能。指出:“我們黨歷來非常重視工作。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報紙、廣播、等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是因為,它作為現代化的傳播手段,能夠最迅速、最廣泛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群眾中去,并變為群眾的實際行動;能夠廣泛地反映群眾的意見、呼聲、意志、愿望;能夠及時地傳播國內國際的各種信息,直接影響群眾的思想、行為和政治方向,引導、激勵、動員、組織群眾為認識和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斗爭。”二是要求運用信息網絡開展教育。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輿論宣傳,總的方針是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趨利避害,發揮優勢,主動出擊,不斷增強網上宣傳的影響力和戰斗力,使之成為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三是要求強化軍營的熏陶。指出:“加強軍隊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大力提倡健康向上、催人奮進、豐富多彩的軍營文化生活”。并要求文化生活既要發揮娛樂功能,更要著力于培養新一代“四有”軍人。四是要求重視法規約束和服務的教育作用。明確指出:強調注重思想政治建設,同打擊和懲處違法犯罪、加強法制建設,是相輔相成的。“要把加強制度建設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
(五)強調加強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領導。
首先,必須探索新時期治軍的特點和規律,按照部隊教育規律抓教育。1997年7月,在慶祝建軍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認識我軍在新時期所處的條件,深入研究和認識我軍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治軍的特點和規律,著力解決新形勢下部隊政治工作、軍事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和國防科技工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新經驗,有所創造,開拓前進,進一步豐富、發展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這一論述對我們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取得領導和教育的主動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多次強調,“各級各類領導干部都要把抓思想政治建設作為首要職責”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委書記主管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工作,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各級黨委領導班子的一把手,要努力加強自己的理論功底,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鑒別力,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還要帶領黨委一班人齊心協力做好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教育的方向原則,確定重大教育任務;重點是抓好干部教育,力戒形式主義,堅持求真務實。這些論述對于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三、軍隊思想政治的科學價值
搞好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價值,堅持把這一理論作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針。
(一)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軍
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格局發生新變化、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興起、我國經濟深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以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著眼于解決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馬列主義軍事理論、軍事思想和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緊緊圍繞進一步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軍隊這個總目標,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如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加強軍隊建設至關重要;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全面加強軍隊建設;加強軍隊政治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發揚我軍優良傳統;大力加強軍隊質量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要協調發展;依法從嚴治軍,加強部隊紀律建設。在軍隊建設思想中,包括了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思想和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思想和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軍隊建設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貫徹和運用。
(二)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是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代宗師,他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創立和形成了體現我軍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時期軍隊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繼承、鄧小平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軍隊肩負的使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內容方法等作了全面闡述,并親自倡導和推動了一些全軍性的重大教育,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思路,即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我軍建設所處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從保證我軍“打得贏”、“不變質”的戰略高度出發,以警惕“酒綠燈紅”的影響和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為突破口,狠抓鄧小平理論的學習和四個教育,保證廣大官兵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上的純潔。實踐證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完全符合我軍思想政治建設的實際,在保證官兵思想的發展方向、澄清官兵的模糊認識、提高官兵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軍隊思想理論為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我軍各項任務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主義經濟的新形勢下,我軍在思想政治上面臨的挑戰和考驗是空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大量未曾有過的矛盾和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按照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從發揚老紅軍傳統、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教育,到進行三場重大政治斗爭的教育;從警惕“酒綠燈紅”、腐朽思想侵蝕影響的教育,到堅定信仰、保持革命氣節的教育;從全軍普遍開展“四個教育”,到集中搞“三講”教育等,每一步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思想政治的指導下,我軍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地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了部隊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保證了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新的發展。
(四)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新世紀我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科學揭示了新形勢下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是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我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指明了正確方向。實踐證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直接回答了新形勢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它來自于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實踐,同時又服務于實踐,為實踐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導。這些年來,我軍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是在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其中包括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認真學習和貫徹。只要以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堅持不懈地探索和揭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就一定能夠開創新形勢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