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09:23: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醫學專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而課程體系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將課程按照其所承載的學科知識及實踐技能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比例關系進行排列組合后而形成的知識系統。人才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來完成,課程體系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質量和水平。本文結合我校臨床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探討。
1 構建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的醫學理論體系
應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尊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將醫學理論知識由學科體系的橫向聯系變為縱向拓展,在對農村及社區基層醫生崗位勝任力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臨床診治疾病的工作過程序化成為教學內容,以系統為主線,以臟器為基礎,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作為問題中心,按照結構、形態、機能、病變、診斷與治療的架構形成知識體系框架,體現了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醫學基礎將學科體系中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藥理學中的部分內容,打破學科界限,按照個體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形成,人體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病變的框架,形成新的醫學教育知識體系,分別為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的反應和人體的病變。
2 強化臨床醫學專業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建構時,我們重點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強化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知識和能力,增加全科醫療的診療思維模式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六位一體”的工作模式課程,強化了對社區常見慢性病的預防、康復、健康教育宣傳,特殊人群保健能力的實踐。使學生畢業后具備從事農村及社區基層衛生工作的基本素質。
3 打造綜合素質培養的“立交橋”
在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我們打造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立交橋,將醫學有關的社會科學方面的交叉學科知識納入課程計劃中去,通過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及學生的社會實踐、名醫講堂、醫德大講堂、生命教育課程實踐等形式涵蓋了醫學倫理、心理、人際交往與醫患溝通、團隊協作、醫學相關法律、醫院管理等知識和能力。同時充分發揮了以校訓“醫道天德”為引領的校園文化在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隱性教育功能。普通教育課程中的“兩課”、外語、計算機技術、體育等課程內容,但本課程體系中通過教學內容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普通教育課程的教學理念,使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準專業課程學習為他人、為患者、為職業生涯服務的技能。 并且由我校教師主編的以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的教學改革系列教材已經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4 全科醫師培養的實踐類課程的建設
在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的課程體系中實踐類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4.1 培養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診治能力相關的實踐課程,包括臨床基本技能實踐課程、臨床輔助診斷技術如檢驗報告單閱讀、心電圖診斷、影像圖片閱讀等實踐課程以及各種臨床應用技術的實訓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未來職業崗位中的核心技術能力。
4.2 培養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相關的實踐課程,包括社區衛生及流行病學調查、社區常見疾病的宣傳教育實踐、特殊人群保健指導等,旨在培養學生服務于基層的“六位一體”的技能。
4.3 培養醫學人文素質的實踐課程,包括生命教育實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項目的課間實習,培養了學生的人際交流、醫患溝通及團隊協作的能力。教學計劃中實踐類課程所占比例達到43%。
4.3.1 以崗位勝任力為根本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的學習完成了從記憶式學習到形成式學習再到轉化式學習的轉變,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為中心的初級衛生服務工作。
4.3.2 打造特色專業,為全科醫師培養提供平臺 圍繞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特點、專科層次的培養目標及教學改革的總體設計,培育專業主干課程的同時,積極開展相關輻射課程的建設。
4.3.3 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注重教材建設,針對新的課程體系自編的校本教材已由人衛社出版。
4.3.4 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尤其是把愛的教育、醫德教育滲透到兩課中,把《中國傳統醫德》、《醫學法律常識》、《醫學倫理學》具體到日常崗位中。
5 改革成效顯著,獲得廣泛認可
2009年我校成功申報吉林省高等職業學校示范學校,作為示范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臨床醫學專業成為試點專業,通過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雙師素質教學團隊建設、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優質教材開發應用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和積極建設,夯實了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基礎,提升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社區醫生崗位能力的培養,并在2011年通過了吉林省教育廳組織的省級試點專業的驗收工作,成為吉林省示范專業。同年12月臨床醫學專業群(中醫學、口腔醫學、針灸推拿學)被吉林省教育廳評為吉林省特色專業群,使得臨床醫學專業的改革成果在專業群中得以廣泛應用。2012年初,臨床醫學專業又通過了中央財政支持發展專業項目的評審工作,是對臨床醫學專業建設和改革過程的又一次肯定和認可,也為臨床醫學專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準備。2012年10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通過了吉林省教育廳的評審,再一次為臨床醫學專業的改革和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微生物及免疫學屬于醫學基礎課,具有名詞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難記憶、難理解等教學特點,理論相對枯燥,實踐性不強,是醫學院校學生普遍感到難學的課程[1],對于文科生占大多數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過難、過深的東西都不會感興趣。因此結合中醫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來提高他們學習這門課程興趣和主動性。
中醫專業的學生特點是學生家庭以從事醫務和知識分子為主,尤以中醫名家子弟較為突出;而生源結構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數相對偏多[2]。據統計我校中醫專業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數可以達到70%。針對中醫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微生物及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高教學效果。
1.找到兩者共同點—類比(利用優勢攻克難點)
醫學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為中醫學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中醫藥及相關專業學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學屬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學思想如精氣、陰陽、五行等,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構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是古代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醫學理論是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蘊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識豐富、善于閱讀、思維活躍,考慮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夠比較好的理解中醫理論。這是文科生的優勢。并且中醫的基礎理論在大一就已經學過了,包括醫古文、中藥、方劑等課程已經學過,中醫對他們的熏陶已經使學生對其很認可了,所以利用他們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識理論來類比性的介紹新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容易一些。
例如中醫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這種樸素的哲學理念上的,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包括人體內部和環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學實際上也講究平衡,講究病原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間及外界環境之間的平衡。這一點使他們的最基本的共同點。所以在講課時把微免的這些平衡與中醫的陰陽平衡進行類比的方式進行講授,受到學生的認可。在講消毒和滅菌的這一章時可以強調對于病原微生物與我們人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狀態,而是我們也要與它們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目的,我們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滅菌的方式是來保持這種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殺死病原微生物。緊接著舉一些例子來證明。例如我們生病了,進行輸液時,這個注射用的生理鹽水一定是無菌的,因為生理鹽水是要進入我們的血循環中的,血循環是沒有任何細菌的,為了不破壞這樣的平衡,我們注入血循環中的任何藥物都必須是無菌的。但是對于人體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陰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細菌,是以乳酸桿菌為主,有些女性經常沖洗陰道,破壞了陰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陰道炎。就這些生活中生動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體的這種微生態的平衡與中醫上講陰陽平衡很相似,無論哪種平衡被破壞都會引起疾病,這樣理解起來也就不困難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學的整個授課過程中不時的去穿插一些學生熟知的中醫理論知識,可以進行類比。微免課程探討的就是病原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終是——平衡或不平衡。這要求教師大概了解中醫理論的知識。
2.在緒論中介紹背景知識
中醫專業學生因為沒有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上課聽不懂。即認知結構中沒有適當的起鞏固作用的知識觀念可利用,阻礙了新的學習與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關的概念將有助于啟動他們的學習[5]。例如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本學科的背景知識教學效果較好。對于大多數是文科生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他們的想像力是十分豐富的,需要教師去組織語言,可以通過這幾點來將微免的發展簡史講的生動而具體:人類在沒有發現微生物時對疾病的看法,以及人類是怎樣發現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樣把它和疾病聯系到一起的,是怎樣來尋找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做好這一點,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本門課程有很大的幫助。
3.增加內容的趣味性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圖片、視屏、生活(增加與原有知識相關性)等各種方式來提高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加速劑,是一切創新動力的重要源泉,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6]。例如介紹培養基時,可以將科赫發明培養基的過程較詳細的講給學生,不單單增強內容的趣味性,而且在這些發明的過程中滲透了很多科學家的優秀的科學素質和道德品質,無形中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和道德品質有了一定的影響。課堂上還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視屏,例如在講到流感病毒時,播放了一個《流行感冒的發病過程》的視屏,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在視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學中的免疫細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至突然對微免學茅塞頓開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課中去花一些心思來設計好每一次課的引課,也是可以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醫專業學生條理性的思維可能比理科學生占多數的一些專業的學生稍遜色,但發散性的思維較好,介紹課程中的與人文科學相關的內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動學生的歷史過程,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效果較好。
4.介紹書籍網站
閱讀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活動, 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7]。文科生較多的中醫專業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強,可以通過介紹與之相關的有趣的的內容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課外書籍和網站。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視野開闊,相當于本課程是一個原點,以這個原點向外發散出去,了解了相關內容,再回到原點,則感覺課本中的內容并不是難以理解和枯燥,這樣學生就會覺得學這門課程很輕松。
綜上說述,結合中醫專業學生特點,利用其特點進行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進,的確可以讓學生不再覺得微生物及免疫學是比較枯燥、抽象和難學的一門課程。實際上中醫學與微生物及免疫學都與哲學有很多聯系。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學。在課堂內容中加進些人文性的(包括哲學,科學,思想、人文素質等)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生命科學。它研究的是最高級、最復雜的物質運動形態,物理學與醫學有密切的關系。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的物理課屬于公共基礎必修課,它對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推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質的運動規律和醫學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某些較自覺的學生在學習物理時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數學生對待物理課的學習就只是為了通過最終的期末考試,甚至有一些數理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應付考試。這類學生由于沒有學習物理的動力和興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難度的物理在學生的心里變得更加恐怖和難學,所以不少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學習物理。他們對課堂講過的課程內容不愿意復習,更不愿意將課堂沒有弄懂的問題繼續鉆研,抄襲作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針對上述情況,淺析物理教學中的一些想法。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1揭示物理學和醫學“相融”的歷史整在教學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地打開學生們的思維。在教學具體醫學知識的同時,可先講解與這些醫學知識相關的物知識,例如:生物、護理、生理、生命等學科的知識,然后把這些學科中的一些知識和醫學聯系起來。其主要是讓學生明白三個道理:一是,每個學科之間都有交叉和浸透之處,這是科學整體化的表現和趨勢。二是,讓學生把醫學知識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更好的認識醫學知識。三是作為醫學研究、工作人員,應詳細了解其他學科。例如:物理實驗派創始人伽利略年少時是一名醫學生。英國醫生托馬斯·楊發現了光的雙縫干涉現象,為光的波動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倫琴發現X射線,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活體骨骼影像,從而開辟了醫學影像學。居里夫人第一次將放射線引入到治療中,開創了放射療法。
12介紹物理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的推動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物理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的推動,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對醫學研究的重要性。例如顯微鏡的發明使醫學研究從解剖水平提高到細胞水平,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醫學研究從細胞水平提高到亞細胞水平;X射線衍射技術、波普技術的應用,使醫學研究從細胞水平進入分子水平,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實現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2課堂教學重概念、穩基礎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物理課采用的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熱、光、電等普通物理學及原子物理知識。書中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學時間為一學年,每周四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學生講述如此多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有計劃的選取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應注重概念的講述,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鉆難度,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數理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而言,只能讓學生對物理學習望而怯步。
21在教學中就簡避繁,傾向醫用物理在教學中應把與醫學有聯系的物理知識講透、講清。例如《液體的流動》一章中先向學生講述連續方程與伯努利方程兩個關于液體流動的基本規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動時流速及血壓的變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導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教師演算即可,而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是方程中所敘述的內容,以及在醫學和生活中的應用。
22教學中注重講述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與物理過程中的密切關聯為了讓學生在醫學知識的學習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中應注重講述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與物理過程中的密切關聯。例如人的神經傳導、心電、腦電、肌電等生理過程與電現象的聯系,體溫調節與熱現象的聯系,人的機械行走與機械運動的聯系,眼的成像原理與光學知識的聯系,聽覺與聲學知識的聯系。
23教學中注意介紹一些與醫學相關的新知識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不失時機的向學生介紹一些新信息、新進展,拓寬學生的思路。例如超聲原理、核磁共振技術、激光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等。這些內容新穎,貼近現代醫學水平,頗受學生歡迎。
3注重學前預習
由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數理知識較為薄弱,而預習是為了學生在學習前做好準備,對不能理解的內容進行標注,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的時候,選擇性的聽取,有助于學校效率的提升。同時,作為教師,還可以安排適當的預習作業給學生,讓他們找出本次學習的重點、難點,然后課堂教學時,重點講解和解答。從形式上來看,課前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的情況下親身感受和學習新知識。從功能上來看,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醫用物理教材的特點是知識性、邏輯性強,預習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教材,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教學效果來看,有預習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會提前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有一些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過思考,帶著問題來聽課,就會有利于提高上課效率。
4組織好課堂教學
對學生的課堂教學,采取較為靈活多樣的方式,包括教師講授、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通過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識之前,引導留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提出問題的時間,鼓勵留學生質疑教師、質疑課本內容。這樣,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確的物理相關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探索精神。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夯實了學生的物理學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會了生用物理方法解決醫學上的相關問題,為學好醫學奠定了基礎。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生命科學。它研究的是最高級、最復雜的物質運動形態,物理學與醫學有密切的關系。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的物理課屬于公共基礎必修課,它對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推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質的運動規律和醫學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某些較自覺的學生在學習物理時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數學生對待物理課的學習就只是為了通過最終的期末考試,甚至有一些數理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應付考試。這類學生由于沒有學習物理的動力和興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難度的物理在學生的心里變得更加恐怖和難學,所以不少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學習物理。他們對課堂講過的課程內容不愿意復習,更不愿意將課堂沒有弄懂的問題繼續鉆研,抄襲作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針對上述情況,淺析物理教學中的一些想法。
1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1揭示物理學和醫學“相融”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地打開學生們的思維。在教學具體醫學知識的同時,可先講解與這些醫學知識相關的物知識,例如:生物、護理、生理、生命等學科的知識,然后把這些學科中的一些知識和醫學聯系起來。其主要是讓學生明白三個道理:一是,每個學科之間都有交叉和浸透之處,這是科學整體化的表現和趨勢。二是,讓學生把醫學知識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更好的認識醫學知識。三是作為醫學研究、工作人員,應詳細了解其他學科。例如:物理實驗派創始人伽利略年少時是一名醫學生。英國醫生托馬斯·楊發現了光的雙縫干涉現象,為光的波動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倫琴發現X射線,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活體骨骼影像,從而開辟了醫學影像學。居里夫人第一次將放射線引入到治療中,開創了放射療法。
12介紹物理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的推動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物理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的推動,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對醫學研究的重要性。例如顯微鏡的發明使醫學研究從解剖水平提高到細胞水平,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醫學研究從細胞水平提高到亞細胞水平;X射線衍射技術、波普技術的應用,使醫學研究從細胞水平進入分子水平,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實現了醫學史上的飛躍。
2課堂教學重概念、穩基礎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物理課采用的教材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熱、光、電等普通物理學及原子物理知識。書中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學時間為一學年,每周四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給學生講述如此多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有計劃的選取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應注重概念的講述,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鉆難度,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數理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而言,只能讓學生對物理學習望而怯步。
21在教學中就簡避繁,傾向醫用物理在教學中應把與醫學有聯系的物理知識講透、講清。例如《液體的流動》一章中先向學生講述連續方程與伯努利方程兩個關于液體流動的基本規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動時流速及血壓的變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導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教師演算即可,而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是方程中所敘述的內容,以及在醫學和生活中的應用。
22教學中注重講述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與物理過程中的密切關聯為了讓學生在醫學知識的學習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中應注重講述人體內部的生理過程與物理過程中的密切關聯。例如人的神經傳導、心電、腦電、肌電等生理過程與電現象的聯系,體溫調節與熱現象的聯系,人的機械行走與機械運動的聯系,眼的成像原理與光學知識的聯系,聽覺與聲學知識的聯系。
23教學中注意介紹一些與醫學相關的新知識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不失時機的向學生介紹一些新信息、新進展,拓寬學生的思路。例如超聲原理、核磁共振技術、激光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等。這些內容新穎,貼近現代醫學水平,頗受學生歡迎。
3注重學前預習
由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數理知識較為薄弱,而預習是為了學生在學習前做好準備,對不能理解的內容進行標注,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解的時候,選擇性的聽取,有助于學校效率的提升。同時,作為教師,還可以安排適當的預習作業給學生,讓他們找出本次學習的重點、難點,然后課堂教學時,重點講解和解答。從形式上來看,課前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的情況下親身感受和學習新知識。從功能上來看,則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醫用物理教材的特點是知識性、邏輯性強,預習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教材,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教學效果來看,有預習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會提前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有一些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過思考,帶著問題來聽課,就會有利于提高上課效率。
4組織好課堂教學
對學生的課堂教學,采取較為靈活多樣的方式,包括教師講授、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通過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識之前,引導留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提出問題的時間,鼓勵留學生質疑教師、質疑課本內容。這樣,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確的物理相關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探索精神。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夯實了學生的物理學基礎知識,讓學生學會了生用物理方法解決醫學上的相關問題,為學好醫學奠定了基礎。
一、 培養目標分析
下面表1是某985工程大學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由解放軍駐校軍選辦和學校國防生管理辦共同制定國防生總培養目標和分目標,主要體現在軍政方面的要求,然后由教務處醫學辦確定專業培養方案,下面是該校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的描述。
(一) 對培養目標的分析:
一般來說,作為某一專業的培養目標的理論依據是有關課程理論或教育政策,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而作為一個專業培養目標是執行對我國教育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至少要體現為誰培養人才(性質)怎樣培養人才(途征),培養什么規格的人才(定位)。在以上兩個培養目標中的描述,一是文字的描述不夠精煉;二是為誰培養人才專業目標中未見體現;三是培養規格上既不統一又定位不準。醫學辦的是高級醫學人才,軍選辦的是合格后備軍官;四是培養途征未體現。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課程設置的重要方向和行動指南,可以說,如果培養目標定位不準,就會影響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就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而言,畢業后主要從事臨床工作,也有從事醫院和軍隊衛生事業管理的或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因此,本文對國防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以下梳理流程。
(二) 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目標梳理:
為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為軍隊衛生事業服務(培養目的),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方式)培養德智體美軍全面發展的、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經身學習能力,優良人文素養和軍人素質的醫學專門人才(規格與定位)。目標中是為國防建設培養人才為目的,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培養途征中注重實踐部分;人才規格上,五年的學習只能說是初步臨床能力。畢業后需要工作2-3年的崗前教育或崗位實踐才能成為一名獨立工作者。目標中的人文素養和軍人素質一詞,因為醫學工作特別是臨床醫學要求人文性很強的工作,而軍人素養一詞,涉及到軍人的特殊性,所以在培養目標中強調了它的重要性,為課程設置提供方向和要求。
二、 課程設置分析
課程設置一般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評價四個部分,課程目標上面已述,此處重點闡述課程內容,實施和評價在此休述。下面表2是某大學國防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計劃(不包括軍政課程)。
課程設置問題分析:
(一) 課程內容明顯缺少軍需醫學專業知識
從課程設置的內容中沒有考慮軍隊衛生事業之特色,如軍人的常見病、戰傷救護、軍隊流行病、生物與化學防護、高原病、航天、航海特殊環境下所致的疾病。為軍隊培養醫學專業人才,在五年的學習中對以上軍需專業知識至少要有了解。究其原因是課程資源或教師缺乏。
(二) 課程理念寬基礎、薄專業
經調研多所學校多年的課程設計規律,臨床醫學生的公共基礎和普通基礎從未有過這么多課程,而本文研究對象的公共和普通基礎課大約21門,如果加上軍政課程15門,共有36門課程。比過去獨立醫學院多出20余門課。全部課程中必修課有58門,必選課34門,軍政課15門,該校國防生臨床醫學事業達107門課程,如果四年八學期平均分配,每學期有13.4門課程,作為醫學生每學期承擔這么多課只能囫圇吞棗、走馬觀花。因此,本文認為公共和普通基礎課過多,有待優化。
(三) 重理論、輕實踐
從上述課程計劃表中的92門課程中只有5-6門的實驗或實踐課程,其他的都是理論課,基礎醫學院的課程中,某些講座和進展性課程,比如生物學講座,完全可以融入主干課程中去。哪些講座、進展類課程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課程,至于本科有沒有必要設置值得討論。如果需要,在主干課程中花1-2學時概要性的講一講即可。
三、討論與建議
(一) 加強學術交流,進一步完善國防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方案。
至今綜合性大學醫學院培養臨床醫學國防生已十二年,據電話調查幾所大學醫學院,國防臨床醫學生的培養和普通生一樣,只是加了些軍政課程,因此,建議加強學術交流,完善國防生臨床醫學培養方案。
(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軍需專業知識的內容。
據調查,很多學校開不出防化、戰傷救治、軍隊衛生和有關軍需專業知識課程,普通高校需要加這個方面的師資培養和引進。
(三) 壓基礎,厚專業
臨床醫學是一門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最多的專業,如果公共課或普通基礎課程太多,意味著擠壓了專業課程。因此本文建議壓縮部分通識中的思政、英語、數理化等學時數,或把部分設置為任選課,同時培加軍需的戰傷救護,軍 隊流行病學、軍隊衛生課程為必選課。而防化醫學、防原醫學、高原醫學、航天航海醫學、防核醫學為任選課。
(四) 重實踐,壓理論
從課程設置中可知,在選修課中要求學分太多,對某研究或進展性課程可作為任選課程,同時壓縮軍政理論和公共、通識基礎課程,讓多數學生節省更多的時間學習臨床醫學,加強實踐能力。
國防生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統籌考慮學科、個人和社會(軍隊)三個價值取向:首先站在大醫學學科的視角,側重軍隊臨床醫學的特殊性;同時要考慮國防生的個人發展;有的理想當一名臨床醫務工作者,有的可能成為軍隊衛生事業管理者,有的可能成為一名軍隊科研工作者,還有的可能要從事醫學教育工作;在課程設置中,以醫學課程為中心,增設個人發展的相關課程。設置的原則:要遵循協調、發展、靈活原則。首先要考慮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來設置課程、以專業為主線進行縱向和橫向組織課程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志向的差異性來組織選修課;在課程設置中一定要盡可能的處理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個性教育與共性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大學教育管理部門和二級學院中,有相當一部分缺乏教育學和課程理論知識,應加強對這一部分人員的教育理論培訓,才能提高各專業課程設置水平。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就業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長,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將會有更多高新技術應用到醫學領域,要求醫生不但要掌握人體科學,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領,還要了解新設備新技術的運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變化能力,善于溝通正確處理醫患關系能力。醫學雙學位教育為培養這種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徑,但由于醫學院校專業單一,專業性較強,教學資源不足,雙學位教育開展相對滯后,甚至有些單獨設置的學校尚未開展,不利于培養醫學復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雙學位教育的意義、組合形式及注意事項做簡要闡述,以期促進醫學院校雙學位教育的開展。
1、開展雙學位教育的意義
1.1 開展雙學位教育有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醫學雙學位教育就是結合社會對不同醫學人才的需求,培養英語能力強,計算機知識豐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學等知識的復合型醫學人才。這樣的人才不但專業技術好,知識面廣,且知識結構合理,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高人們健康水平,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1.2 雙學位教育是彰顯學生個性、就業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專業流動性非常小,學生一但被錄取到什么專業學習,一般是不能夠改變的,這種做法雖有利于穩定高校教學秩序,但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1]。加之很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由于對社會的了解不夠,不明確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隨意性比較大,到學校后專業又不能夠改,只好硬著頭皮學,導致很多學生產生厭學,不通充分發揮學生的專長,制約了學生個性發展。雙學位教育開展使學生有了選擇的機會,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掌握主修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了更多知識。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約2100萬,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空間和自由度很大,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們的唯一,他們更喜歡實踐能力強,善于溝通,團隊精神好,知識面廣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雙學位的學生無疑更容易獲得他們的青睞,就業機會顯著提高。
1.3 雙學位的開展有利于學校的發展
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大學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學校除必須加大教育投入外,應注重內涵建設,雙學位教育以其靈活性和實用性越來越被高校領導重視,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而且根據相關精神收取一定費用,彌補學校硬件建設資金不足,促進學校的發展。
2、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雙學位的幾種組合形式
雙學位是指在校本科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第一專業,即指學生入學時所選專業)獲取學士學位的同時,又修讀其他學科門類專業(第二專業,即指學生入學后兼修的專業)而獲取的學位。結合現代醫學的發展及市場,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較強外語應用能力與高科技術能力的復合型醫學人才[2],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輔修學位常見有以下幾種形式。(1)臨床醫學專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通過對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學習,具備管理學知識,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較好鍛煉,這種組合有利于提高醫院管理水平。(2)臨床醫學專業+應用心理學專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有些心理疾病是無法通過藥物治愈。這種形式為醫學人才解決人們心理障礙提供了有利條件。(3)臨床醫學專業+英語專業:就目前而言,西方國家醫療水平較高,能夠閱讀外國文獻的醫生就多一條信息來源的渠道,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先進技術先進理論。(4)臨床醫學專業+法學專業:通過法理學,憲法,法社會學,中國法制史,民法總論,刑法總論,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經濟法,勞動與社 會保障法,刑法分論,物權法,債權法,合同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的學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更好地解決醫療糾紛,保護醫生的合法權益。
3、開展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雙學位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達到本科雙學位教育目的,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目,應做好如下幾點。
3.1 大力做好雙學位的宣傳,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雙學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綜合性大學已開始實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對剛入大學校門的學子來說就是新鮮事物,他們對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雙學位”。為保證雙學位教育質量,學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雙學位的宣傳[3]。可以通過專題報告,現場解答,印制宣傳單,師兄師姐介紹經驗,邀請剛參加工作同學做報告等形式進行宣傳,使每位學生了解雙學位制度,了解各個輔修學位情況、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一經確定,就是學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學生根據職業規劃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修讀學位,更能夠實現雙學位教育的目的,同時避免因隨意選擇而導致中途退出,無法獲得學位等情況的發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優化師資結構,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
輔修學位的課程除和主修學位課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進行,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導致有些教師產生抵觸,而且有些教師正常情況下課已經很多,根本就沒有精力在業余時間再教學,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教師難以承受。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雙學位課程精心安排,盡可能的安排教師教學相對較松的時候開展,要優化師資結構,讓年輕的教師多承擔些任務。除課時酬金外給予適當的補助,在外出進修、職稱晉升等優先安排等,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熱情各積極性,確保授課質量和效果。
3.3 加強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
由于雙學位是各高校根據自身條件開展的一種教育形式,國家沒有對其提出相關管理制度[4],這就要求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建立相關制度,確保經費投入,加強教學管理和監控。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管理,做好修讀學生的篩選,設立課堂簽到制度,督促學生學習。另一面要加強考試管理,不能因為是輔修學位,或學生另外交了雙學位修讀費就放松考試制度,要按主修課程一樣對待。第三,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加強對課堂的巡視,對教師備課情況不定期檢查,對雙學位教師實行競聘上崗。第四,通過網絡教學,教師答疑、定期輔導等多渠道為學生自學提供條件和便利
開展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雙學位教育,有利于培養知識結構優化、綜合素質較高的醫學復合人才,有利于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摘要: 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在我國已經開展了近10年,而軍隊醫學院校則剛剛起步。如何加強臨床型研究生培養,造就醫德兼備的高級臨床醫師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從管理機制不完善、臨床特點不明確、考評制度不完善、醫德教育未重視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起步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
對于專業學位,我國以前舊的學位條例沒有明確的界定和表述,對于學位的認識只是側重于學術的標準,培養的目標基本是教學、科研人員。而醫學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除少數研究生畢業后從事基礎研究外,多數都將進入醫院從事具體的臨床工作,而診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高素質、會看病、能做手術的臨床醫師更為需要。培養目標與實際需求的脫節導致了研究生不會看病的“高學位低能力”局面,培養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1998年我國開展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將醫學學位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從而使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逐步進入制度化、規范化階段。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要求側重于某一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衛生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明確突出了臨床醫學的特點[1]。我校近年才開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受到了各附屬醫院和導師、研究生的歡迎,招生報名踴躍。但在實際的培養工作中發現尚存在較多的問題,有待我們探討與解決。
1 目前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機制不完善 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公共課程學習于前一、二學期完成,教學實踐及臨床實踐一般安排在第三至五學期完成,五、六學期完成學位論文工作和論文答辯工作。其中臨床能力訓練時間不少于一年半。在完成公共課程的一年中,研究生主要由研究生管理大隊進行管理,這一階段的生活學習基本比較正規。但在公共課程結束后的教學和臨床實踐階段,研究生多半處于“放羊”狀態,學校(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管理大隊)和科室兩頭都疏于管理:學校研究生院機關在研究生進入臨床階段后將管理職能轉歸醫院,基本沒有相關的監管措施;研究生管理大隊則認為研究生進入臨床后應屬于醫院管理,手術、值班等導致作息時間不確定,沒必要也沒辦法再進行管理了;而反過來,研究生進入科室后,醫院機關對他們并沒有具體的管理措施,認為這是科室的事;而科室領導和導師,因為忙于繁雜事務和臨床事由,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課題和工作后,也就很少過問其他的具體問題了,研究生多數時候其實是科室的“邊緣人”,科室對其工作和學了導師和指導教師外基本無人知曉也無人關心,只在考試的時候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考評;還有教學實踐,任務是分配了,但沒有專門的培訓教研究生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員,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時候是從聽前輩的講課中獲取經驗。這些顯然都是非常不規范、不科學的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從學校到醫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統一和連貫,不僅缺乏有條理的監控和測試機制,各科室更缺乏專業、規范的臨床技能培養和教學培訓計劃,研究生多的大科室還有專人負責研究生的管理,只有幾個研究生的小科室則多數無專人管理。這樣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很難使研究生在一年多的臨床實踐中學到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這將大大影響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1.2 臨床特點不突出 盡管是明確的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但實際的培養計劃中仍存在著“輕臨床重科研”的傾向。臨床實踐的一年多時間,大部分學生把精力集中放在課題的完成和畢業論文上,而且大部分課題為了凸顯“水平高”,都會不自主地加重基礎研究的比例,而能夠轉化為臨床應用的應用型課題研究明顯不足。不能結合臨床實際,更不能用于臨床,輕實踐重理論的情況依然普遍存在。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臨床診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專業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據統計,我校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碩士、博士)用在臨床輪轉學習的時間有近80%不到一年,因此,畢業前夕的臨床技能考核被專家組普遍認為差強人意,尤其是沒有接觸過臨床的應屆研究生,和基層醫療單位考來的研究生,他們入校前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與本校在職研究生均存在不小的差距。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對臨床型研究生的培養導向缺乏引導和對不同背景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不夠具體化等問題。
1.3 考評制度不完善 我校3個附屬醫院目前已初步制定出各自的臨床型研究生培養和考評方案,但明顯不夠細化,沒有量化和統一。臨床技能雖有專業區別,但其臨床學科性質是共同的,各醫院沒有制定統一細化的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培訓的考核指標,這使得各專業學科臨床能力的考核沒有統一標準,也使導師制訂研究生個體化臨床培訓計劃缺乏依據。
1.4 醫德教育未重視 臨床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這類研究生畢業后不僅要懂得科研,更重要的是能熟練地運用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技能為病人解除痛苦。由于直接與患者接觸,臨床型研究生應首先具備高尚的醫德情操,牢記學醫的初衷與誓言,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工作的宗旨。而經實際調研發現,我校各附屬醫院在對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重技能培訓,輕思想教育”的傾向。醫德教育不是如蜻蜓點水流于形式,就是根本就沒有相關的教育內容,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一個技術出眾的臨床醫師如果沒有好的醫德和品行,就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優秀人才,不僅不利于其自身的長遠發展,對醫院的聲譽也會造成影響。
2 對策探討
2.1 健全各級管理體系 臨床型研究生的管理應該呈現統一連貫的結構。學校主要由研究生院培養處統一管理,為宏觀調控管理,如培養過程的監督、文件的發放等。應由專人負責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進入臨床實踐階段的培養監控。首先應與研究生管理大隊及時溝通了解研究生的生活和政治思想狀況,更為重要的是應與各醫院機關教學辦隨時聯系,督促其定期上報研究生臨床技能實踐的培訓計劃與考核結果,要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研究生管理大隊應對住校研究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務負責管理,了解并解決研究生的實際困難和思想動態并及時上報研究生院;醫院的研究生管理則更為具體直接和重要,涉及導師管理、所在科室管理、輪轉科室管理和機關教學辦公室管理。每一層次都應有專人負責,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導師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導師應負起責任,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知識、臨床技能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和直接的管理。可根據研究生的考核成績對各導師進行相關的指導評定記錄并全院定期通報,評出年度優秀導師和輔導教師,以此督促導師對研究生的負責;除了導師個人外,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應重視本科各級研究生的培養,指定專人負責進入臨床實踐的研究生管理,會同各研究生導師制定本專業研究生技能培訓計劃并有不同和側重,指定專業技能好的人員進行最好是一對一的臨床實踐指導,做到研究生導師、科主任和指導教師三級管理,負責學生的思想教育,專業知識、臨床診療技能的學習與考核,并對考核結果進行評價;各臨床科室也應對來科輪轉研究生制定統一的管理制度,應在指定的輪轉時間內指導研究生熟悉并掌握本專業常見病、疑難病的臨床診治技能,對每一個輪轉出科的研究生作出本專業的臨床技能評定報告;醫院教學辦應有專人負責研究生臨床培養階段的全面管理。應制定臨床考核量化指標,組織專家組進行中期考核、畢業前綜合技能考核等。定期抽檢學生崗位情況,組織學生統一進行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急癥搶救、病例分析等考試。定期下科室檢查研究生的學習情況,并將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上級主管部門,協調解決。
2.2 課題、培養突出臨床特點 醫學專業是一個經驗性很強的學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有近28個月的臨床技能實踐時間,對臨床技能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指二級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能對下級醫師和實習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衛生部頒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中規定的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掌握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能結合臨床實際,學習并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2]。因此,臨床型研究生的培養應大力加強臨床技能的培養和考評。首先應在研究生課題的選擇上進行相關指導,明確臨床特點,引導研究生和導師確定臨床實用型研究課題,在完成課題的同時加強臨床技能的培養,避免課題與臨床培訓脫節,而使研究生為完成課題不得不減少臨床技能的培訓時間,或為應付考評雖然不得不完成培訓,但在思想上不夠重視,不能全身心投入和鉆研進去。其次是加強各級臨床技能培訓與考評措施,比如,規范臨床研究生指導教師的各項醫療行為,并由專家組對此進行檢查;聘請操作規范的專家、教授,組成臨床實踐技能指導小組,定期為研究生安排臨床操作示范,規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輪轉科室實行科主任負責制,盡量多為研究生提供學習機會,提高研究生動手能力;健全各級學科導師組,在導師與研究生人員不對等的情況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師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盡量做到一人一師,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醫院管理部門定期組織某方面有所專長的專家或學者作專業知識及臨床技能操作報告,給研究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及機會。
2.3 規范、嚴格考評制度 在制定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臨床培養方案后,相關的考評制度也直接關系到培養質量,應制定完善的考評制度,如輪轉科室出科考核,中期基礎知識考試,中期臨床實踐技能測試,畢業臨床實踐考核,末期綜合評估等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考評制度[3]。應重點組織好二級學科的考核小組,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把握好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公正評分關,力求使研究生的考核工作做到規范、公正。應采取研究生管理人員和學科專家組共同審議的辦法,嚴格按照考核要求進行考核。臨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礎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技能考核兩部分。基礎理論知識為筆試內容,考核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臨床技能考核是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考核,兩者結合起來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各項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應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各項考核均達標者,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培養,否則需延長培養年限或作結業處理。目前我校各附屬醫院對臨床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有形勢化的傾向,有時為照顧導師情面而打人情分,這大大地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放松了研究生本身的緊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應按照制度嚴格執行,考核時學校和醫院機關應有監管人員在場,對不公正的考核人員應提出警告和撤換。
2.4 加強醫德教育,提高綜合素質 應將醫德列入臨床型研究生的考核重點。國家衛生部和軍隊頒發的《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方法》等文件明確規定了醫德規范,這是指導臨床型研究生醫療活動的思想和行為準則,是醫德考核的主要依據。醫院,尤其是科室,應隨時強調醫德醫風的重要性,大力宣傳好的醫德事跡,進行醫德醫風教育系列講座等。對研究生在臨床培養過程中的違紀率、獎懲數量、患者的滿意率等都應記錄在冊,并最好制定具體的量化考核標準。量化考核指標可包括自我評價、患者抽查評價、科室評價等多種形式。總之,我們應大力加強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醫德教育,并和臨床技能培訓兩者兼顧,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優秀合格的臨床應用型人才。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類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突出實踐能力培養[2]。藥理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主干專業核心平臺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課程。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人為分割,致使高職教育特色不特。按照工作過程開發課程,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改革的突破口[3]。我們結合藥物基本理論、臨床崗位需求、執業醫師資格要求及我院學生實際情況,積極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并通過教學實驗,取得較好效果,介紹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擇我院臨床醫學專業2010級的一個班為實驗班(50人),另一個班為對照班(50人)。兩個班均為高中畢業的統招生,實驗班男生23人,女生27人;對照班男生24人,女生26人,年齡19~21歲,學制三年。兩班入學時成績、已修課程、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課程改革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采用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的由蘆靖、葉莉主編的《藥理學》教材;實驗班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方法授課,采用自編教材。兩班均為72學時。課程改革由藥理教研室全體教師和實驗教師、臨床見習和實習的帶教教師共同參與,1人授課,其余跟蹤評價,兩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
1.2.1.1 課程標準制定 在充分進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臨床崗位和西藥房調研的基礎上,堅持面向市場、依托行業、服務社會、就業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進行課程設計。實踐引導理論,實踐與理論由原來的1:3改為1:1。構建以工作過程的順序為主線的項目課程,實施“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
1.2.1.2 課程內容開發 課程打破原來的學科體系,按照病人就診順序和藥物治療工作流程設計,并參考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將課程內容從簡單到豐富、從單一到綜合,形成一系列彼此聯系、層次漸進的項目序列。構建了5個學習情境、13個學習單元、56個項目任務。5個學習情境包括臨床見習藥物治療過程、依托臨床典型病例親自完成制定治療方案-選藥-開處方-觀察療效-防治不良反應-調整用藥方案的基本用藥循環、角色扮演、動物實驗、臨床實習用藥過程。13個學習單元包括藥物基礎、傳出神經系統用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用藥、心血管系統疾病用藥、血液系統疾病用藥、呼吸系統疾病用藥、消化系統疾病用藥、泌尿系統疾病用藥、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用藥、內分泌系統疾病用藥、感染性疾病用藥、腫瘤治療用藥、中毒治療用藥。其中藥物基礎單元有藥物效應動力學、藥物代謝動力學、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等3個項目任務;傳出神經系統用藥單元有激動膽堿受體用藥、阻斷膽堿受體用藥、激動腎上腺受體用藥、阻斷腎上腺受體用藥等4個項目任務;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麻醉用藥、鎮靜催眠用藥、抗驚厥用藥、抗癲癇用藥、抗帕金森病用藥、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用藥、抗精神失常用藥、鎮痛用藥、解熱鎮痛用藥、抗痛風用藥、興奮中樞用藥、恢復大腦功能用藥等12個項目任務;心血管系統用藥單元有抗高血壓用藥、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用藥、抗心律失常用藥、抗心絞痛用藥、抗動脈粥樣硬化用藥等5個項目任務;血液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促進凝血用藥、抗凝血用藥、抗血栓用藥、抗貧血用藥、促進白細胞增生用藥、擴充血容量用藥等6個項目任務;呼吸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鎮咳用藥、祛痰用藥、平喘用藥等3個項目任務;消化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治療消化性潰瘍用藥、調節消化功能用藥等2個項目任務;泌尿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利尿用藥、脫水用藥等2個項目任務;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興奮子宮平滑肌用藥、抑制子宮平滑肌用藥等2個項目任務;內分泌系統疾病用藥單元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臨床使用、甲狀腺激素的臨床使用、抗甲狀腺用藥、降血糖用藥、性激素類藥物使用、避孕用藥等6個項目任務;感染性疾病用藥單元有抗化膿性感染用藥、抗結核用藥、抗麻風病用藥、抗真菌用藥、抗病毒用藥、抗寄生蟲用藥、抗變態反應用藥等7個項目任務;腫瘤治療用藥單元有抗惡性腫瘤用藥、調節免疫功能用藥、基因治療用藥等3個項目任務;中毒治療用藥單元僅有特殊解毒用藥1個項目任務。每個項任務設計上述5個學習情境。每個單元結束后,先用一個綜合實訓項目(仿真病房綜合模擬藥物治療)將所有內容串聯在一起,然后選擇執業醫師考試歷年真題的藥理模塊和臨床疾病藥物治療部分進行考核。
1.2.1.3 教學方案設計 按照明確任務-計劃-決策-實施-控制-評價等六大步驟組織教學。首先教師根據工作過程確定任務,再明確為了實施工作任務,必須要做什么。課前從布置任務入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教學醫院相關科室見習、收集資料、自學課程相關內容;課上首先學生展示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案例討論或角色扮演,教師與學生共同點評,教師再答疑解惑、提煉總結,如此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第二,每個項目任務的學習均讓學生先學會選什么藥物、如何應用此藥,再明確為什
么用此藥物、如何監測和防治不良反應、注意事項是什么,即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實踐引導理論;第三,改變傳統理論與實踐分離的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或動物實驗融入到每一個項目任務中一起完成,教、學、做、評一體化。
1.2.1.4 教學方法實施 教學過程以情境性原則為主、科學性原則為輔,教學方法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和引導文教學法,輔以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場景教學法,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音像資料、專業網站、輔助教學系統等輔助手段,組織學生參與、探究、討論。多種教學方法和輔助措施的綜合運用,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的弊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其依賴、懶惰心理,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1.2.2 評價方法 課程進行過程中由授課教師、帶教教師、學進行形成性考核,包括出勤、課上表現、實驗操作、處方分析、階段性考核、見習表現、實習表現等,突出職業行動、專業內容、職業情感、關鍵能力的綜合評價;課程結束后由未授課的4名專職教師負責對學生進行綜合終結性考核,包括期末理論考試和綜合實訓考核,期末理論考試盡可能采用執業醫師考試題型和歷年真題,主要考察學生對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藥物治療問題的能力,兩個班采用相同試卷考核并統一標準,最后將總評成績進行比對。此外,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實驗班學生、醫院帶教教師進行調查。學生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向醫院帶教教師發放問卷18份,收回18份,有效收回率均為100%。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10.0進行u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班綜合終結性考核成績比較 期末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對照班(77.90±5.73)分,實驗班(89.36±3.64),兩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14.752,p<0.01);綜合實訓考核成績比較:對照班(73.52±6.41)分,實驗班(83.42±2.77),兩班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13.033,p<0.01)。
2.2 實驗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見表1。
3 討論
3.1 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起引導、組織、答疑解惑的輔助作用。例如在學習抗心絞痛用藥時,課前先組織學生到教學醫院心內科見習,然后全班分為8個“診療小組”,教師精選7~10個真實病例,各組抽簽選擇病例,以病例的藥物治療為項目任務,課前通過小組合作自學心絞痛的病機、表現、診斷、治療及相關的藥物知識,通過小組內頭腦風暴法為本組病例選擇藥物,通過思維導圖法制定用藥方案。課堂教學時,在高仿真病房借助多媒體、藥物、高仿真模擬人等輔助手段,綜合模擬演練用藥方案實施、控制、評價等環節,教師采用蘇格拉底式提問[4]進行必要的引導,增進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最后由其他組成員和教師進行評價和補充。課程改革初期,部分學生并不適應新的授課方式,他們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方式,但很快接受并喜歡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98.0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學能力,86.00%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習興趣。
3.2 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醫學類高職教育,學生將來的服務對象是病人,任何知識上的缺失和技術上的失誤都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要求很高。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通過實踐引導理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課程內容[5],使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建構專業知識體系,發展相應的職業能力。由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在教上實現了“手把手、放開手、育巧手,手腦并用”,在學上實現了“學中做、做中學、學做會,做學結合”,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用人單位調查顯示學生剛參加工作要經歷一段“發呆期”,醫患關系、護患關系、上下級關系因缺乏溝通而變得不和諧,甚至僵化緊張,而這是從事醫療工作的大忌,因此,教學中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就十分必要。從表1不難看出,學生的團結協作、溝通交流、自主學習、創新思維、應變能力、崗位適應等能力大大提高,使學生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
社會能力于一身。
3.3 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有最前沿的專業知識、最新的診療理念。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很多年輕教師經過努力考取了執業醫師資格證,積極申請臨床進修學習,創造機會外出短期業務培訓,以增加臨床實踐經歷、提升職業素質;很多高年資教師通過訂閱專業期刊雜志、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加強學習,豐富自身內涵。另外,授課前不僅要備知識,還要備學生,熟悉每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授課過程中,建立班級反饋小組,通過定期座談,探索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并通過教研室集體備課解決問題、彌補不足。參與課改的教師均認為自身素質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3.4 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臨床診療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能夠體現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任務、教學情景與工作環境、教學情境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6],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完整的工作過程,并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知識,以工作過程為坐標,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7],并以過程性知識為主,同時參考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考核時大量采用歷年執業醫師考試真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臨床醫師身份進入學習狀態,增加學生見習、實習機會,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職業意識,最大限度地貼近臨床,消除學生進入臨床后的不知所措。醫學知識更新和診療技術創新日新月異,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學會終身學習,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前必須自主合作學習、動手收集資料,課堂參與模擬或討論,學習方法逐漸得到完善,學習潛能不斷得以開發。結果顯示72.22%的醫院帶教教師認為學生能夠很快適應臨床。
傳統醫學教育對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創造力得不到有效發揮。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興的一種醫學人才培養類型,重點培養他們的臨床勝任能力,以最終培養成為合格的臨床醫師為目標。實踐表明,這種重臨床的培養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科研能力的培養[1]。尤其兒科臨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時間已安排在臨床第一線工作,故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顯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學生畢業論文的研究不能緊跟學科發展,也進一步影響臨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時間參與科研是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及導師面臨的挑戰[2]。本研究結合目前臨床型研究生的重臨床輕科研的現狀,旨在為提高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參考,對于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高級醫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
1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培養特點
臨床實習時間不同。臨床專業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臨床型專業學位研究生有4年的時間在臨床實習,七年制研究生在臨床實習的時間僅僅只有2年半,因此,對于臨床問題的發現和科研思維及科研問題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層次的科研能力差別較大。科研能力是一個人在其所從事的專業中,以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對未知領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在臨床輪轉的時間較少,同時學生主動性不強,指導教師督促力度不夠,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規范的培養,科研水平也就參差不齊。部分兒科專業學生錯誤地認為,臨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練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和兒科臨床技能,具備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及臨床工作能力就可以當一名好醫生,對于科研能力的培養認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視對臨床問題的發現、分析和整理,對學科發展方向把握不準,無法掌握新技術、新方法[3]。
2結合兒科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加強兒科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加強學生專業外語閱讀與翻譯能力的培養。科研課題的新穎性取決于在大量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試驗或臨床數據[4],發現新方法、新熱點,其中對國外醫學文獻的仔細研讀,對把握本學科前沿知識至關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須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譯文獻的能力在科研活動中非常重要。如果學生外語能力強,查閱、分析文獻的能力就會明顯提高,也容易產生興趣點,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還會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及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專業外語水平和實際工作應用能力。所以,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就要掌握好專業外語,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進入呼吸科輪轉實習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閱讀全英文版的小兒呼吸病學書籍,以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特點及英文專業術語書寫方法,積累主要的專業術語和重要的專業英語表達方法。其次,每2~4周將1篇有關小兒呼吸系統專業的文獻進行翻譯鍛煉,導師給予糾正和指導。在日常臨床查房中,要針對不同病種進行英語提問,比如,該患者有哪些癥狀?(cough、feverand wheezing);該患者診斷是什么?支氣管哮喘(Asthma)等,以培養學生的日常專業英語聽說能力。每1~2個月進行專業英語考核,了解學生掌握程度,對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寫英文文章打下基礎。
3注重師生溝通,增強學生科研動力
3.1培養學生思考科學問題方法及科研興趣
要引導學生在臨床實習中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作為一名碩士生導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應該是且必須是智慧的啟迪師。在臨床工作中,需注重師生間的溝通,倡導師生互動,交流問題。兒科臨床工作非常繁重,師生間除了在工作時進行面對面交流以外,還可通過其他形式如E-mail、QQ、微信等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將臨床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及時溝通交流,減少盲目性和問題的堆積。通過啟迪學生“從臨床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刺激學生對科研探索的興趣,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與技術手段為目的[5]。例如,針對整天忙于臨床工作的學生,要積極引導其在所管病例中甚至交叉學習中發現問題。比如為什么胖體質的小孩容易吼喘;為什么有部分孩子呼吸道感染喘息反復發作;是否過敏體質的孩子更應患哮喘。針對這些問題去查閱文獻看有沒有相似的研究,研究的樣本、方法和內容是什么,培養其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有意義的信息。學生在科研思維培養過程中,導師應該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饋。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在實驗室做出大量的實驗數據才能寫出好的研究論文,忽略了基礎數據的來源除了動物實驗的反饋,更有意義的還是臨床工作中所搜集的臨床患者的資料、標本真實數據等。要總結科學研究中的失敗,尤其對剛參與科研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其思路、方法均不成熟,失敗的時候需要導師的鼓勵和安慰,學生的科研興趣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減弱,科研思維也會逐步形成。例如,在腎臟免疫科實習的學生發現有些過敏性紫癜的小孩有哮喘病史,經查閱文獻后,發現兩種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并調閱本院多年的病例進行研究,最后順利完成了高質量的學位論文。
3.2鼓勵科研創新
兒科臨床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科研選題應當遵循“從臨床實踐出發”“與國際前沿接軌”“具有創新性”3個原則[4]。科學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最大程度發揮意識能動作用并激勵學生開拓創新[6]。(1)學會運用專業文獻是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工具[7]。充分利用閑暇時間查閱相關領域的國內外文獻資料,掌握最新國內外進展,再結合自身研究方向考慮選題。(2)要積極參加醫院組織或科室之間組織的專家學術交流、專題討論等,感受學者或同事們的創新過程,從中來領悟科研創新并獲取有用的信息。(3)對于臨床型研究生應著眼于臨床,在臨床實踐中要勤于思考,主動培養科研意識,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以及進行臨床總結的能力,形成有意義的探索題目。例如,自PM2.5在全國引起廣泛的重視以來,2013年開始重慶地區也進行了實時監測,臨床醫學七年制研究生在臨床管理患者中發現哮喘兒童發病率確實有上升趨勢,門急診的哮喘患者每月發病人數都不同,而哮喘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于是想到PM2.5這個新的課題,其與兒童哮喘之間是否有聯系。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閱資料,與環境部門聯系獲取數據,再經過統計學教師的指導,最終形成的研究論文被Environmental Pollution雜志錄用,獲得了外國專家的首肯。當前,基于轉化醫學理念的科研創新思路同樣對研究生科研思維培養起重要的作用[8]。轉化醫學的實質是基礎與臨床專業的整合,對兒科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提出了新要求。(1)要確定兒科臨床輪轉階段導師負責制。臨床導師工作在一線,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結合臨床開展科學研究,對學生的操守、品行、臨床技能及科研探索等進行有力的監督和指導,使其樹立轉化醫學理念,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最后明確專業研究方向。對于兒科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而言,導師應當在具備副高級職稱、碩士以上或有省部級科研課題任務的,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隊伍中選拔。(2)要為兒科研究生構建多學科課程體系,兒科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應開設適合自己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應確立重點教學內容。(3)建立臨床與基礎學科聯合培養方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必須采取臨床與基礎學科聯合培養的方式,要配備科研導師作為第二導師,這樣才能將基礎研究轉化為臨床服務。
4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導師指導效果
4.1學校和教學醫院應注重導師選拔、考核,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1)應健全導師的遴選制度,制訂嚴格的研究生導師選拔方案。要注重導師的師德和教風,因為這不僅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而且對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只有建設起一支有著高尚師德、獻身教育、獻身臨床的導師隊伍,才能言傳身教、嚴謹治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及科研思維和創新精神。因此,要想培養技術精湛、醫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質研究生,必須具備一支醫學素養高、治學嚴謹、積極創新的導師隊伍[9]。(2)醫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要有規劃,要重點培養具有獻身精神同時又具有潛力的青年骨干,積極培訓他們的帶教理念、責任感及科研能力、學術水平,并為他們提供臨床理論授課、臨床帶教及脫產教學的機會,進一步提高其專業技術和學術水平,為青年導師后備力量的建設,為申報臨床型碩士生導師打下基礎。
4.2注重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碩士生導師素質
作為一名合格的碩士生導師要保證終身學習的習慣,要經常參加院內外的相關講座和培訓課,參加重要的學術會議,掌握本專業的前沿動態,完成知識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不斷有所發展和創新。同時還要注重多學科交叉學習,使自身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醫院應采取有效積極的措施,不斷提高導師的臨床業務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如每月舉辦疑難病例討論,請外院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會等,加強各學科導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本院每年均選送較優秀的骨干導師出國進修或專項研究,有助于培養綜合能力強、學術視野寬的研究生。
4.3建立監督機制,提高導師指導效率
應進一步明確導師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建立起有效的導師指導監督機制。研究生處定期檢查學生科研進展,從而督促導師進行定期的指導。此外,加強研究生對導師的評價,將評價表反饋給導師,從而增強導師的責任心和指導效率。建立導師考評系統,定期組織師生交流會,并將其列入考核指標,獎罰分明。還可通過研究生管理部門建立專用郵箱收集學生反饋信息、學習需求、意見建議等,再與導師進行反饋,這樣能增強導師對學生的了解并認識自己的不足。同時有利于針對性的組織專家講座、調整培養計劃,甚至可以作為導師考評系統、導師培訓課程和導師的遴選工作的參考。因此,建立健全了監督機制,有利于強化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以更好地發揮研究生導師的作用[10]。
5加強學位論文管理,鼓勵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
(1)組織專家小組進行開題報告,對學生課題的文獻查閱、選題方向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創新點進行審核,以保證論文選題方向的正確性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使后期工作能順利開展。(2)在學生課題設計、開展及撰寫科研論文過程中,導師要對其論文中實驗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嚴審,對文字表達、論文格式進行審核、修改,直至達到畢業論文要求。學位論文及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是科研能力的體現[11]。醫院或科室應制定獎勵政策以提高學生的科研熱情,同時對其導師也給予相應的獎勵。對于在具有國際影響力雜志的學生,可作為畢業留院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納入考核。科研處對發表在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版面費給予全額報銷,以激發學生的科研積極性[12]。總之,臨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應堅持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培養并重。通過兼顧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能使臨床醫學專業型研究生在掌握臨床技能和診治能力的同時培養科研意識和科學思維,了解本專業研究領域的前沿發展動態,掌握先進的試驗操作技術,來解決臨床面臨的新問題。使臨床勝任能力及科研能力相互促進,最終才能培養成為高素質,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高級醫學人才。
作者:彭東紅 黃英 舒暢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中心二病房
摘要:
為實現臨床醫學專業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無縫接軌,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改革傳統的“2+1”教學模式,形成新的“1+2”教學模式,實現課崗對接,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
校院合作;教學模式;高等職業教育;臨床醫學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制三年,時間較短,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真正學有所成,成為各高職醫學類院校積極探索的課題。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泉州醫高專)不斷深化校院合作辦學機制,校院雙方共同實踐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1+2”教學模式,努力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農村和社區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療衛生技術人才。
1“1+2”教學模式的構建
在我國傳統的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科教育主要采用“2+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2年、醫院實習1年。這種模式的弊端有:教學方法單一,以填鴨式為主,以教師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晚接觸臨床,實踐能力不足;較不利職業道德養成。因此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新形勢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此,泉州醫高專根據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積極推行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基于校院合作共育人才的“1+2”教學模式,即學生第一學年在校部學習人文學科和專業基礎課程,第二學年進入教學醫院和附屬醫院完成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任務,第三學年在教學醫院和附屬醫院實習。這種“1+2”教學模式以“校院合作”為基石,搭建對接臨床工作崗位和融通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1〕。
2“1+2”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2.1有序安排教學工作
學校目前有1所直屬附屬醫院、3所附屬教學醫院為臨床專業專業課教學基地。根據各教學基地的實際,分別安排50~80名學生進基地教學班。校部教務處下達教學任務給臨床學院教學辦,并指導院辦統籌安排各教學基地的教學任務,各教學基地教務科召集相關教研室開會研究,落實分配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各項工作,保障專業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各臨床教研室負責某一專業課的教學安排、組織大講課、小講課、床邊教學、病歷討論、評教評學、考核等教學具體工作。建立關于備課、授課、實訓見習、課程考核等各個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保障教學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2.2確立教學內容、制定課程標準
通過調研,按照基層醫生崗位能力需求與工作任務的要求以及執業助理醫師準入標準,確立臨床專業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制定專業核心課程標準,重新設計、開發實訓項目、改進實訓條件、增加實訓時間,加強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課堂與臨床崗位的無縫對接。為適應教學內容改革,校院共編特色校本教材。
2.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根據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特點,采取案例、情景(床邊)、實踐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保證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理論講授與實訓見習按照1∶1或1∶1.5的比例交替進行。充分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源和教學優勢,注重圍繞多形式床邊教學這一關鍵環節〔2〕,通過教學查房、臨床情景、病歷討論、問診查體示范、社區實踐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豐富生動了床邊教學內容,高效地將理論授課、床邊教學、技能培訓三者有機融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突出學生臨床崗位能力的培養。
2.4教學管理組織與實施
2.4.1組建教學管理機構,形成院系合一的管理機制:為保證附屬及教學醫院按質按量完成第二學年臨床專業課的教學,校院聯合成立專門的教學管理機構,明確學校、教學醫院和附屬醫院的教學任務。專業課教學工作在學校由分管教學校長負責,在教學醫院或附屬醫院由1名副院長負責,醫教科負責統籌、協調、落實教學工作。每個教學醫院或附屬醫院為1個教學點,成立教學辦,可以單獨設立或與醫務科合署,配備1-2名專職醫務人員負責專業課教學。根據醫院實際和教學的需要,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專業課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臨床各科主任或副主任擔任,各教研室配備至少1名教學秘書,教學秘書須由高年資醫師擔任〔3〕。學校至少派出1名教師負責聯絡每個教學點的工作,上傳下達,其職責是:協調安排教學工作;協助抓好學生管理;做好學校與每個教學點的溝通聯絡等。通過整合臨床醫學系與附屬、教學醫院的關系,形成比較健全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深化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管理機制為深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搭建了平臺。
2.4.2制訂管理制度:校院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臨床教學基地教學管理辦法》、《專業課教師選聘管理辦法》、《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評價辦法》等一系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規范臨床專業課的教學設計、過程控制、師資管理、教學考核、質量評價等方面的管理,為專業課教學的正常進行及按質按量完成提供制度保障。
2.4.3規范教學環節:依據“1+2”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以臨床崗位職業核心能力需求與國家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標準為依據,優化教學內容,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建立教學文件制定、備課、授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實訓見習、課程考核等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以臨床工作崗位任務為依據,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制訂并推行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規范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訓見習,體現臨床醫學專業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工學結合”教育理念,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2.4.4過程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是保證教學計劃順利實施和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保證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的基礎〔4〕。校院聯合組成教學督導組,通過以下措施加強教學過程的控制與評價:①對各教學點進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階段性地掌握教學狀況、教師授課效果,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②深入課堂隨機聽課、訪談等形式,監控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提高。③深入開展評教評學活動。評教由學生評教、領導評教、督導評教、同行評教等環節組成,根據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對教師教學進行綜合評價;評學主要是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平時表現、學習興趣、接受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定性評價,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④由教學秘書及學校派出教師進行常規教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⑤建設理論和實踐試題庫,堅持教考分離。⑥實行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結合、階段性綜合考試與實習前綜合技能考核結合、畢業前理論考試與綜合技能考核相結合。
2.4.5實訓場所管理:實訓教學是實現專業課程教學目標所必需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校院共建了實訓教學場所。由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提供場地,學校投入設備,建成了多媒體教室、各病區多媒體示教室、體格檢查實訓室、急救實訓室、仿真手術室、動物手術室等,為教學提供硬件支持。
2.4.6教學質量評價:校院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以“督導、反饋、評價”為總體思路,校院合作共同構建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開展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時進行教學質量糾偏。成立了教學質量監控小組,負責制定專業教學質量監控細則,檢查督導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實行醫院臨床實踐教學月報制度,學生定期座談反饋教師教學與帶教情況;校院每月信息互通。成立了教學質量評價小組,負責制定聽課評課制度、“以老帶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教學評價制度和用人單位評價制度,采取教學檢查、教學反饋、督導評價、領導聽課、同行評教、學生評教、教師評學、教學信息員反饋等評價方法,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價活動,教師教學活動由校院雙方給予督察和評價,根據綜合評價,由校院雙方給予相應獎懲。
2.5教學團隊建設
教學團隊質量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校院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的教學團隊建設。
2.5.1教學團隊“準入”條件:按照《專業課程教師選聘管理辦法》的規定,承擔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8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且必須具有較好的臨床教學能力。保證專業課教師全為有經驗的臨床一線醫生,實現專業課教師雙師資格的預定目標。
2.5.2教學能力培訓:根據各教學醫院師資狀況,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對任課教師采取崗前集中培訓、分散培訓、定期培訓,加強其醫學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技巧、課堂藝術培訓,增強教學基本功,提高其教學能力。每年寒暑假,學校對每個教學點的專業課程教師進行為期1~2周的教學能力集中培訓;每年派出2~3名教學名師到各個教學點舉辦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等講座或示范課教學活動。
2.5.3“雙師型”教師培養:為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優秀“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泉州醫高專“建站立室”,即建立臨床醫學專家工作站和教師工作室。主要成效體現在:一是學校教師不脫離臨床崗位,課余參與醫院的臨床診療工作,將理論付諸臨床實踐、豐富臨床經驗,以更好地培養學生;二是充分利用醫院資源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強化青年教師的專業理論,豐富其臨床經驗,提升工作熱情和職業素養,完成了“雙師”教師的跨越;三是臨床醫生更多機會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不僅自身理論知識得到夯實和教學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將臨床實際案例、診療經驗融于教學之中,使學生受益匪淺。
2.5.4教師激勵機制:為調動臨床一線醫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校設立了“雙師型”教師專項津貼,給予教學醫院專業課程教師的課時津貼明顯高于校本部教師,有效地激發了臨床醫師從事專業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學校出臺了《臨床教學基地優秀教師評選辦法》,對在教學工作中成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同時,醫院將教學工作作為業務人員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使專業課程教師自覺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凡教學點承擔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學校為其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并創造條件支持其申報或轉評為高校教師職稱。
3“1+2”教學模式實踐效果評價與展望
為考察“1+2”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成效,泉州醫高專委托獨立第三方(麥可思)全面、客觀、公正地評估近五年校院合作的“1+2”教學模式實施效果。效果評價主要從2個維度進行:①臨床教師評價。向4個教學點共發放臨床教師調查問卷82份,回收有效問卷8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8%。調查結果顯示,98.8%的臨床教師支持此種教學模式。按照《專業課程教師教學質量量化考評細則》對82名臨床教師進行考核,其平均分數為(84.5±2.7)分,優于以往校本部專業課程教師的考核成績。②學生評價。設計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表,從每個年級中隨機抽取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97份,其中有效問卷59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7%。調查結果顯示,98.9%的學生贊成或接受此種教學模式。在4個教學點學習的學生,其實習前理論考試和綜合技能考核成績,以及畢業理論考試和綜合技能考核成績均較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相關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近3年來,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5%以上(2013年97.5%,2014年97.9%,2015年98.1%);基層就業率達到85.5%以上(2013年85.5%,2014年86.9%,2015年85.9%);用人單位滿意度達到94.7%以上(2013年94.7%,2014年95.1%,2015年95.6%);2014年專科升本科考試上線率達98.7%;執業助理醫師初次過線率達68%以上(2012年68.9%,2013年68.4%,2014年69.2%);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對學校培養的滿意度(2013年98.2%,2014年97.9%,2015年98.5%)、各用人單位對泉州醫高專臨床專業畢業生滿意度高(2012年97.9%,2013年98.6%,2014年98.5%)。從2006年來,校院合作共同實施“1+2”教學模式,在促進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崗位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可以說是成功的實踐。但是在深化校院合作、培養合格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如校院合作機制應當更加完善、全面和科學,以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需要;專業課程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和專業課程教師的培養機制、激勵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今后,將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深入探索,改革與完善校院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技術技能醫學人才。
作者:吳海容 黃幼霞 單位: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
[摘要]
在醫學教育過程的備課、課堂互動以及課后師生交流等不同環節,從人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出發,分別對醫學生進行了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培育,醫學發展史中的人文知識傳輸,人文知識與醫學的互動,人際交流中的人文關懷等實踐,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又使師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
[關鍵詞]
醫學;人文教育;人際交流
醫學專業教育是醫學生職業生涯的專業能力教育過程,這個過程是醫學職業生涯所需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臨床基本知識和技能傳授的過程,也是一個醫學科學社會發展史的宣講過程。通過醫學發展史的穿插介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醫學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良好的人文教育媒介,發掘和利用好醫學專業課所蘊藏的人文素材,結合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現實和就醫環境中,因人文知識匱乏、意識形態社會化等造成醫患矛盾重重等社會需求,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已經成為當前醫學教育工作者的一項基本技能。[1-2]
1崇尚生命、敬畏生命是形成良好學習和教學態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人文教育中,備課也是重要環節。醫學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尸體和各種實驗動物打交道。醫學基礎課中,許多課程都要在了解了人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組織結構以及各結構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上,才能深刻理解人的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通過不同的動物實驗,進一步觀察、分析和驗證動物各系統、結構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分布和對不同器官組織的影響。因此,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對使用尸體和動物的課程中的人道主義教育。在需要尸體和動物的課程中,要求在課前先向尸體標本默哀,以此來喚起學生對向醫學事業奉獻遺體的死者的尊重、崇敬和對生命的敬畏。在使用動物的實驗課上,要求學生以輕柔的動作和安樂的方式處理動物,不采取粗暴、殘忍的手法處理實驗動物,盡可能地減輕動物的痛苦,盡可能地減少使用動物的數量,養成崇尚生命、愛惜生命、憐惜生命的習慣。通過這種教育,可以形成學生面對生命時的審慎態度和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職業習慣。
2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人文知識做補充,有血有肉地傳授知識
醫學專業課中的絕大多數內容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但其中也蘊藏了豐富的人文知識。醫學專業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既經歷了由淺入深、逐步細化的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同時也經歷了社會發展變革的洗禮,其中蘊藏了豐富的階級斗爭、宗教紛爭的歷史素材,甚至是飽含著腥風血雨的歷史。我們現已熟知的許多專業基礎知識,甚至很多醫學常識,在其最初被提出、被論證的過程中,都曾經歷了血腥的紛爭,并有一些科學家為此歷經磨難,甚至為此獻出了性命。在教學過程中,當筆者有意識地將這些充滿血淚,包含無數科學家冤屈的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形成過程所經歷的撼天動地的歷史事件介紹給學生時,無不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撞擊,而這些附加了人文知識的專業知識,也深刻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若干年后,當我們師生再相逢時,談論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些人文化了的專業知識點。
3人文知識是活躍課堂氣氛的一劑良藥
人文知識在專業知識理解和改善教學效果方面有著特殊的促進作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有些知識需要一定人文知識的幫助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解后的記憶才更加深刻難忘。如神經生物學中,“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一節,如果僅僅從其定義和各自的特點來講解,學生理解和記憶就不夠深刻。若這時能引入一點人文方面的知識,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喜愛和讀過《紅樓夢》的人很多,學生也是如此。在講述陳述性記憶時,我引入了其中中秋賞月時的一段小詩中的兩句,“寒湖度鶴影,冷月葬花魂”。并提問學生:此句子來自何處?由誰在什么情景下吟出?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通過這樣的問答,同學們既回憶了紅樓夢中群芳中秋賞月情景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事件等關系和順序,對大觀園中的美景來一次神游,又對陳述性記憶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另外,在講授“知覺”一課中,引入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鮮活的實例,來加深對影響知覺的因素,以及在知覺的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在同樣大小的兩個圓盤周圍,分別用較大的一組圓盤和較小的一組圓盤環繞。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原來同樣大小的兩個圓盤,由于周圍環繞的圓盤大小不同,我們就將其知覺為大小不同的兩個圓盤了:被小的一組圓盤環繞的圓盤,看起來比被較大的一組圓盤環繞的要大一些。這就是錯覺。這樣既讓同學們明白了錯覺的概念,又了解了周圍環境對知覺對象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使學生認識到,在一些情況下,眼見并不為實,培養了學生批判性認知事物的能力。
4人文關懷是師生交流溝通的潤滑劑和聯系紐帶
教學工作中,師生交流、學生工作者與學生的交流,除了專業知識學習方面的“授業解惑”式交流外,更多的交流是學習以外的東西。學生在學校學習,除了應對正常教學安排的活動以外,還要應對許多各自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來自不同的層次和方面。在物質方面,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經濟狀態的家庭。而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吃飯,吃飯離不開錢。因此,家庭經濟條件差別必然影響到學生的生活和與之密切相關的課外活動;認知方面,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入學前生活環境差別較大,教育環境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能力也有顯著差別。當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受到的影響不同,應對問題時采取的方法也會不同;精神追求方面,經歷過不同的生活環境的人,其精神追求顯著不同,對精神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有差異。同樣,有不同生活、學習經歷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和學習動機和動力不同。因此,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首先要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充滿愛心地與學生交流,真誠面對學生,對學生多一份愛心,少一點責備,多一份肯定和鼓勵,少一點批評和懷疑,其次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分析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站在學生父母的立場上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給予學生幫助和鼓勵,做學生的朋友和生活的引領者。最后在和善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渴望,了解學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了解學生人生道路上的疑惑,有針對地給予學生幫助、指導和鼓勵,用肯定堅定學生學習、生活的信心,用指導矯正學生的不良言行,用贊許促進學生向著優秀發展。
5行為示范是人文教育良好的載體
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體現在以后職業生涯的醫療活動中,只有在醫學生構建醫學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使他們能勝任今后醫療工作中的人文關懷需求,把醫學知識和技能在關懷患者、重視其疾病、尊重人格的情況下,加以利用和實施。而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為此,我們一方面在備課過程中設置一定量的場景,為學生提供與他人在特定環境中交流的機會,以實際考察和訓練學生的社會交流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同時,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注重以文雅得體的行為方式與學生交流、互動,以規范的言語和文明高雅的舉止影響學生,并與學生一起評判、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案例,使學生明確什么樣的行為是文明而切合醫療實踐的,什么樣的行為有利于醫患溝通,促進醫療效果提高,什么樣的行為方式符合人文精神,怎樣做更能在體驗人文關懷的情況下獲得可靠的醫學資訊,達到尊重患者,與患者友好相處,以增強醫療效果。同時,定期邀請醫德高尚的老專家到課堂,進行人文實踐講座,以發生在職業生涯幾十年中的鮮活事例,激發學生的人文精神,組織學生到專家應診的現場觀摩,親身感受老一輩醫務工作者人文魅力在醫療實踐中的作用,使學生對人文精神既有理論上的認知,又有行為實踐上的成果支持,促進人文精神深入到醫學生心靈,并轉化為初步的人文行為。
作者:肖延麗 彭磊 單位:泰山醫學院研究生部 泰山醫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摘要:
為了克服目前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弊端,體現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本研究探析了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切實可行,可以幫助提高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
關鍵詞:
任務;教學;口腔;英語
一、引言
醫學英語教學已經在不少醫學院校廣泛開展,也是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教材的使用、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無法滿足現實需求。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了克服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傳統教學法的弊端,本研究試圖探析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目的是為了提高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質量。
二、文獻回顧
由交際教學法發展而來的任務型教學法,在班加羅爾實驗的基礎上,在印度由珀拉胡于1983年首次提出。像其他語言教學法一樣,任型教學法也有其理論基礎,比如發現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等。NunanandKeobke(1995)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了任務難度問題,探討了學習者對任務難度的觀點和導致問題的原因,香港城市大學35名一年級學生完成了一系列任務難度的檢查及其對任務難度產生的因素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對任務難度的認識及其在任務中由成功的言行所衡量的實際困難是低的,缺乏對任務類型的熟悉、學生對任務目的混淆、及文化知識是由學生識別的任務難度的主要因素。Willis(1996)將任務分為六類:聽力,順序和分類,比較,問題的解決,分享個人經驗,創造的任務。吳旭東(1997)探究了外語學習任務難易度原則的理論框架,五階層復雜度來衡量任務難易度,“更易”條件是由最簡單的衡量,“更難”的條件是由最“難”的衡量,在兩極中間的任務隨著難度增加,取決于任務遇到“更難”條件的因素。趙守亮,王光華,王勝朝,等(2003)從教學過程中探討了多種口腔專業英語教學模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口腔專業英語詞匯的積累,專業英語閱讀和翻譯的不斷強化,與口腔英語相關的專題講座,口腔專業英語病例答辯考核,豐富完善了現有基礎上的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汪慧(2011)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探討了實施任務型教學法的問題,35位大學英語老師完成了問卷調查和訪談,144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完成了另一個問卷調查,根據數據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大部分老師不太了解任務型教學法的相關知識;第二,在大班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有難度;第三,評價簡單且不能滿足期望;研究結果還表明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但無法提高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孫健,陳惠,徐維寧,等(2014)針對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問題,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入手探討了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劉躍良(2015)針對目前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和問題,以語域理論為指導,探究了醫學英語教學的特點,結合實例探析了語域理論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三、任務設計
Ellis(2006)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模式包括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任務前是師生可以在任務開始前進行的各種活動,比如是否給學生時間實施任務。任務中主要是任務本身并且提供一些教學選擇,包括是否要求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任務。任務后包括緊隨其后的任務實施過程,它包括重復表演,回顧任務,及聚焦于形式。本研究中的任務設計將遵循Ellis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模式。任務前:上課開始,老師檢查課前布置的預習任務,課前預習任務是搜查關于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單詞、短語、圖片,視頻等)的相關知識。檢查完課前任務后,老師通過一段關于牙齒構成的英文視頻簡要介紹話題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看完視頻后老師鼓勵學生回憶之前所經歷過的和電影中看到過的關于牙齒的場景。這一階段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回憶先前知識和經驗完成任務,老師將學生說出的相關單詞和短語寫在黑板上,比如teeth,enamel,mouth,dentine,pain,patients,doctor,nurse,ma-chine,andsoforth.還有少部分學生用英語講述了自己看牙醫的經歷。師生共同將這些詞分類。任務環任務:老師告訴學生這節課的任務是閱讀討論Thedevelopmentandcomponentofthetooth并回答以下問題:whatisthecomponentofatooth?學生在小組內用英語討論并回答問題,老師在教師走動,必要時提供幫助,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查詞典,有的學生在講英語時感到緊張。老師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計劃:每個小組都計劃在全班進行任務結果的報告,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報告內容,更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老師在教師來回走動,必要時幫助學生。報告:每個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報告任務結果,組內成員可以補充,其他同學認真聽,老師在報告結束后進行積極的評價并糾正錯誤。任務后:老師就每個小組的報告進行了積極的評價總結,主要歸納為:Atoothiscomposedofenamel,dentine,cementum,andadentalpulp.在黑板上列出重點詞和短語并對其進行分類。同時鼓勵每組就課文、黑板上、和自己腦海中的相關知識進行一個關于牙科醫生和病人在門診的英文會話。而且,布置下節課的任務,搜查關于“Lesson2TheDentitionandOcclusion”的相關知識。
四、結束語
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是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醫學院校廣泛開展。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既體現了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又滿足了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的需求。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教材的選擇比較單一。建議未來的研究加強口腔醫學專業英語教材的建設,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課程設置及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等。
作者:慕秀榮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部
一、進行崗位調研,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及基本工作能力
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主要面向社區培養醫療衛生技術人才。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擔預防醫學教學的教師要轉變觀念,深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崗位調研,了解真實工作環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家共同分析,確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是集“預防、保健、康復、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服務。因此,應具備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與轉診;能開展傳染病的預防及社區管理;能分析判斷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預防措施;能對社區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自我保健;能對社區三大公共衛生進行管理;能初步開展醫學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檔案。
二、制定課程標準,實現校內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
在崗位調研基礎上,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課程標準。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求和執業標準為依據”的設計理念,將《預防醫學》定位為臨床醫學專業核心課程,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基本思想,強化“群體觀念、環境觀念、預防觀念、大衛生觀念”,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預防意識、水平和技能。使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夠開出臨床處方,更為重要的是具有開出預防處方的能力,以適應將來從事社區醫療服務的需要。將課程內容整理為環境、職業、食品等三大衛生;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醫學統計與流行病學方法;健康檔案的使用與管理等五大學習任務,努力實現校內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其課程目標按照執業考試大綱要求與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識、技能與態度三大目標。例如,在知識目標中除要掌握環境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懂得如何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避開和消除危險因素,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三級預防原則與措施,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內容、自我保健與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技能目標要求具備開展社區衛生保健服務的能力,具有指導群眾開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預防疾病和增進人群健康措施與計劃的能力。職業素質目標要求樹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觀念,具有維護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使命感。
三、加強社區實踐,獲得崗位工作的初步經驗
預防醫學的實踐性很強。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是要教會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這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應將課堂外延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學生在工作環境中學習,提升專業適應能力,深刻感知就業崗位,從而獲得基層工作的初步經驗。例如,為培養學生在社區開展慢性病預防的工作能力,教師提出“生活方式與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課題組織學生到社區完成。到社區前,學生分別收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資料進行準備,到社區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合作,精心制作社區健康宣傳板報、印制發放宣傳單,進入社區高危人群家庭幫助制訂個性化的干預計劃,實踐結束后班內開展總結交流。大多數學生表示,通過社區實踐,學會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時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更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感,獲得了崗位工作的初步經驗。
四、改革課堂教學,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課堂上,大多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知識,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課堂知識,更沒有時間對課堂知識提出質疑,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課堂教學,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課改中的體會是:一是教師課前備課要充分,悉心編寫或選擇恰當的案例,從案例中引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和典型性,能覆蓋講授內容;二是課前將問題布置給學生后,學生需要通過網絡、雜志、專著等途徑搜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此過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過學生自查、教師抽查來嚴格落實;三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特點,在教學中可采用提問、討論、講授、學生專題發言等多種教學手段,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正確有效地傳播知識,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及時引導、不斷糾偏,具有較高的課堂駕馭和教學組織的能力。同時,通過課改實踐我們感受到,學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醫學的發展是無限的,要使學生學會利用各種渠道獲取和掌握不斷涌現的前瞻性知識,成為自主學習者,滿足終身學習的需要,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
五、建設精品課程網站,實現共享互動平臺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通過高職院校多年來的實踐表明,精品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我院《預防醫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起步較晚,課改組成員以借鑒現有優質資源為基礎,搜集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課程標準、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案例、習題、模擬試卷、圖片、表格、flash動畫、視頻、網站等,并將其進行整合、優化和共享,建成了更加適合我院教學實際情況的精品課程網站。網站的建立,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本課程優質教學資源,提供良好的資源上傳、下載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可以利用教案、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提前預習和準備,上課沒充分理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復習。教師還可以通過互動平臺適時布置學習任務和相關練習,學生可以通過互動平臺向教師提出需要解答的問題,由教師答疑解惑。通過這些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教師間的互動交流。既可使學生的疑難問題得到適時解答,又可使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可因材施教,體現個性化教育。從而在教與學兩方面提高了教學質量。總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作為高職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勇于探索,在課程改革中做出積極嘗試。
作者:趙俊 單位:陜西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1明確預防醫學在高等醫學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引起學生的重視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三大學科之一,是貫徹我國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研究環境因素與健康的關系,探討改善和利用環境因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減少危險因素,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目的的一門學科。和臨床醫學相比較,預防醫學具有更加直接和現實的意義,代表了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預防醫學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相互滲透,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1995年世界衛生大會提出,要利用現有的衛生資源更好地為個人和社區衛生保健服務。WHO(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要求,指出未來的醫生要具備5個方面的能力:(1)能根據病人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總體需要提供高質量、綜合、持續和個體化的保健;(2)能從倫理、費用與病人等方面綜合考慮和合理選擇各種診療新技術;(3)能承擔健康教育的任務、有效促進個體和群體的健康;(4)滿足個體和社區的衛生需求,并代表社區倡導健康促進活動;(5)利用衛生資料,在衛生系統內外與個體或組織一起工作,滿足病人和社區的要求。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基層醫療服務體系較落后,因此,我國實行三年制的專科臨床醫學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的助理全科醫生。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有6個任務,即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因此,全科醫生不僅要知曉臨床知識,還應掌握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
2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搞好預防醫學教學工作
目前,大多數預防醫學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和職業病、營養與食品衛生、疾病預防和控制、衛生統計、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國對基層醫療人員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增加社區衛生服務、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新發傳染病的防治等內容。預防醫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特別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只看重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認為預防醫學無關緊要。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轉變學生的醫學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自覺將預防醫學知識應用到醫學實踐中,從而培養合格的、面向社區的、全面型的醫學人才。
2.1理論課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大多數高校已經實現多媒體教學,其與傳統教學比較,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提供大量、直觀、生動的信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照本宣科,應利用多媒體將文字、圖片和視頻有機結合起來,講課內容盡量貼近生活。如講維生素C時,可以講述哥倫布在探險過程中是如何發現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的故事;講環境污染物鉛、鎘對人體的危害時,可以播放新聞調查等視頻,以事實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在講臺上講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環境污染事件;講塵肺時,可以引出我省的開胸驗肺事件,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這種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體現以人為本的創新教學理念。預防醫學會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無法看懂這些知識,從而失去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等方式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復習相關的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在課堂中可以使用網絡語言,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
2.2實驗課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注重實踐應用
預防醫學實驗課中流行病與衛生統計部分占的學時比例較大,這兩部分內容主要講授的是方法學,理論和公式比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會經常應用到,而有些學生在高中學的是文科,數學基礎較差,因此僅僅依靠課堂的時間消化這些抽象知識難度較大。通過對我校臨床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很少有學生在課后對流行病和衛生統計這兩部分內容進行復習,鑒于此,實驗課應多安排流行病和衛生統計的內容。以往的實驗教學通常是教師出一道或兩道計算題,讓學生參考書上的例子進行解答,學生普遍反映只會“依葫蘆畫瓢”,對理論課上講授的知識如何應用沒有理解和掌握,此種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學條件的限制,無法讓學生上機練習。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實驗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如可以讓學生運用現況研究的方法使用調查表實地收集、整理資料,然后運用統計學知識對數據進行編碼和資料類型的轉換;有條件的院校可以讓學生學習用軟件進行信息錄入,建立數據庫,然后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并根據研究目的采用合適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咨詢者引導學生,不受學時的限制,讓學生自己支配時間,獨立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實際中熟練應用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的知識。
2.3嚴謹治學,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做好教學工作,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的教學態度,不斷拓寬知識面,在課堂上與學生積極溝通,用自己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課本知識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師應經常學習、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其次要加強科研工作。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實用型、高技能型醫學人才。醫學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科研過程中收集的資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成為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使學生初步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我教研室正在進行農村學齡兒童營養干預的項目,可以在課堂中將項目的開展過程向學生講述,并將涉及的營養學基本知識、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醫學統計學的統計方法進行介紹。
3考核方式的改革
預防醫學知識零碎、自成體系,高職院校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傳統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閉卷筆試為主,理論分值較大。這種考核方式雖然操作簡單、便于評分,但導致許多學生平時不用功,考前采取突擊背誦的方式過關,因此有必要對這種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筆者認為,可以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提高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的比重,在每一部分內容結束時,進行單元測試,使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在期末考試中,除了閉卷考試以外,還可以增加實踐技能考試,并將成績計入總成績,例如教師可以在課程快結束時出幾個題目讓學生自選,學生通過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以綜述或調查報告的形式上交。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更好地體現考試的公平性。
作者:張軍 李艷 劉建濤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面向城鄉基層培養的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2013屆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6份,收回23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75.82%。
1.2方法
根據該校研發的臨床醫學專業建設情況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畢業生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對在校內實訓(或實驗)室講解理論知識的認可度、校內實訓(或實驗)室講解理論知識獲得認可的原因、理論課教師授課方式獲得認可的原因、對實訓基地的滿意度等。受訪者通過登陸專業性網絡問卷調查平臺完成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輸入、整理與分析。
2結果
2.1受訪畢業生基本情況
在2013屆畢業生中,受訪畢業生所在單位的類型主要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占65.52%,15.95%(表1);受訪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類型主要為內科和全科,分別占25.86%和18.97%。
2.2學生對教學實踐的滿意度情況
71.47%的受訪畢業生認可教師在校內實訓(或實驗)室講解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25.35%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此種教學方式獲得認可的主要原因為“教學展開形式好”,23.94%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是“知識呈現方式好”(表3);70.09%的受訪畢業生認可理論課教師的授課方式,24.47%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教師授課方式獲得認可的主要原因為“教學方法選擇恰當”,21.28%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是“教學媒體生動形象”;40.95%的受訪畢業生認可教師采用“運用典型工作案例”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76.29%的受訪畢業生認為實訓基地能滿足學習需要,基本實現了通過網絡教學、輔導、討論、答疑、考試的一體化教學。
3討論
在校內實訓(或實驗)室講解理論知識可將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及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有效地融為一體。其融合點主要是該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即“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由于大部分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形象思維優于邏輯思維,習慣于在具體的實踐場景中認知和學習,故而將理論知識放在實訓(或實驗)室內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吸收。例如在《診斷學》中,心臟檢查一直是學習的重難點,若在傳統教室中講解心臟視診、觸診、叩診、聽診的內容,一方面學生難以形象理解和記憶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到實訓(或實驗)室進行操作時,容易忘記相關理論,導致操作不到位或錯誤。直接在實訓(或實驗)室中進行心臟檢查理論知識講授,教師可邊講解邊示范,學生邊聽講邊在體格檢查模擬人上練習操作,既解決了純理論學習時的枯燥及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操作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理中有實,實中有理”,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了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受到學生的好評。案例教學法是臨床醫學專業教師授課的常用方法,該教學方法首創于哈佛大學法學院,之后廣泛應用于多個學科領域,臨床醫學是應用最為深入和系統的領域之一。臨床醫學教育既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多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只是知識的單純接受者,特別對3年制的專科醫學生來說,由于在校時間短且學習內容多,故教師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此舉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多不太理想。案例教學法一方面通過教師對實際病例的剖析,引導學生對病例中的相關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已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以實踐者的身份去分析、解決問題,在模擬臨床實際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例如,講授原發性高血壓時,教師首先將原發性高血壓的典型病例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討論。在課堂上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如患者的病史有什么特點?初步診斷是什么疾病?診斷依據是什么?原發性高血壓有哪些危險因素,其發病的病理生理機制是什么?原發性高血壓的主要臨床表現和并發癥有哪些?患者所做檢查是否合理?還需要進行哪些檢查?考慮患者是否為繼發性高血壓?鑒別診斷有哪些?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原則是什么?患者的治療方案如何制定等,鼓勵學生針對提問輪流發言,其他學生可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看法,通過各種觀點的交流碰撞,學生不斷對比并反思自己的觀點,引發新的思考,從而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在討論中學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取得新的收獲,教師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薄弱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完全理解和明白病例中涉及到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案例教學法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培養了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臨床綜合能力,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在相互探討中了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對該種教學方法認可度較高,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在實訓教學方面,學生對該院實訓基地的滿意度較高。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國家教育部十分重視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實踐教學,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該院十分注重學生創造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訓中心有業務用房4158m2,62間實訓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2888臺。為了能讓學生畢業后做到從實習生到醫生的無縫對接,實訓中心按照醫院臨床科室設置劃分為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等12個功能區,學生所有的訓練、操作相當于在“醫院”進行。在各科室中設置相應實訓室,如在內科設置體格檢查實訓室、模擬診斷實訓室、心電圖診斷實訓室、超聲診斷實訓室、穿刺實訓室;在外科設置急救實訓室、止血實訓室、包扎固定實訓室、搬運實訓室、清創縫合實訓室、手術室等,以滿足學生實訓學習要求。同時,還將體格檢查模擬人、心肺復蘇模擬人、穿刺模擬人和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尿液分析儀、12導聯心電圖機等結合在一起構建“模擬病房”,使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富有逼真性和吸引性。另外,嘗試啟用標準化病人進行實訓教學,標準化病人是指一些經過訓練、旨在恒定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的人,他們可充當正常人、病人和評估者。學生一方面通過與標準化病人的接觸學習問診及體格檢查技巧,從病人反饋中明確操作的標準模式;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與標準化病人的交流,了解到自己最終的接觸對象是真實的病人,而不單是從病人身上掌握某種操作或技巧。因此,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在實訓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保證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今后仍將繼續完善實訓室建設,打造更為真實的職業環境文化,并大力推廣啟用標準化病人進行實訓教學。
作者:劉彥 何坪 王燕 單位: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1應用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加強探究式閱讀教學法的應用思路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醫學專業的英語教學與普通的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切實做好以下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1.1精心選材
在選取學習材料時,確保所選的學習才能不僅要滿足教學大綱中的相顧炎需要,還要緊密結合醫學專業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并致力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才能更好地確保其應用成效的提升。以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常見的各種臨床疾病為例,其不僅具有較強的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英語詞匯較多且常見,尤其是內容通俗易懂,能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并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就能使得學生基本上掌握所學的內容,即便沒有掌握的內容,也能在課后通過努力而掌握。如果是采用涉及理論的相關內容,這不僅對學生而言較為生疏,而且具有較大的詞匯量,這就需要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和掌握,而且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也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失去學習的興趣。基于此,作為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盡可能的在臨床常見病探究教學中穿插一定的理論內容,就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學生掌握有關內容。
1.2創造機會
在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時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發現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機會,當學生在面對未知的知識時,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其的引導,尤其是學生在質疑之后,應引導其通過查詢和論證進行釋疑解惑,并在整個過程中采取獨立、合作以及討論三者之間相互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才能使其更加快速而又主動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及時的進行學習成果的溝通和交流,通過交流實現互相啟發和融通以及吸收,進而在促進自身提高的同時促進學生整體性的提升。
1.3加強引導
就探究性的閱讀教學來看,其主要是以發現問題為前提,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求證,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以及思考和分析得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進行自我求知,而且學生還能在這一過程中總結出與自身學習相符的學習方法。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在應用探究式閱讀教學法時,應對自身在課堂中的角色進行精準定位,一般而言,教師只是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扮演著設計和管理的角色,而學生是整個探究活動的合作者以及被鼓勵的對象,從而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答問題,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出符合自身學習和發展的學習方式方法,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
2結語
綜上所述,對探究式閱讀教學法在醫學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作為醫學專業的英語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始終堅持生本原則,確保所提出的問題具有較強探究性的同時還應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尤其的醫學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才能更好地促進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在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培養更多符合時展的醫學人才,并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終身。
作者:辛艷平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醫學院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從北京教育考試院調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區整體與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統招統分臨床醫學專業招生錄取分數類數據,摘取北京教育考試院編著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京招生錄取分數分布統計(理科):提前批次(含藝術類提前批)及本科錄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數類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主要評價指標
1.2.1實際錄取人數。本研究中,實際錄取人數是指被北京地區普通高校臨床醫學專業實際錄取的考生人數,該指標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際就讀群體的數量規模,它與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計劃招生人數密切相關。
1.2.2平均分數順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數順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區普通高校臨床醫學專業錄取平均分數在北京地區高考理科考生分數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總數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體生源具有一定同質性、考生分數分布呈現相似正態性的情況下,該指標主要反映了臨床醫學專業錄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體生源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1.2.3報名招生比。本研究中,報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區以一志愿一專業報考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數與該專業計劃招生人數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同時報考競爭1個臨床醫學專業計劃招生名額的人數,該指標主要反映了臨床醫學專業對于高考生源的報考吸引力以及招錄競爭激烈程度。
1.3統計方法
采用Excel20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根據不同類型數據資料分別采用均數或者中位數描述其集中趨勢,按照時序繪制相應折線圖,直觀地呈現主要評價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對主要評價指標進行線性趨勢預測。
2研究結果
2.1招生數量規模
近10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際錄取人數在數值上依次歷經激增、漸減、回升的變化,與計劃招生人數變化趨勢相同。2006年實際錄取人數最多,2012年實際錄取人數最少,兩者相差82人。總體來看,近10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實際錄取共計2735人,平均每年實際錄取約274人,招生數量規模總體呈現出減少的變化趨勢。
2.2錄取生源的整體質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數數據,2014年缺乏分數分布情況,故該指標只統計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錄取平均分數順位百分比在數值上歷經漸增、回落的變化,2012年平均分數順位百分比最高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數順位百分比最低為前5.59%左右,兩者相差5.47個百分點。總體來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錄取生源在理科整體生源中的相對位置總體呈現出下滑的變化趨勢。
2.3專業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報名招生比在數值上呈現波動性下降,2005年報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報名招生比最低,兩者相差1.28)。總體來看,近10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對于高考生源報考的吸引力總體呈現出降低的變化趨勢。
3原因初探
3.1臨床醫師執業狀況不佳
由于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高度專業化的學科,其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會選擇擔任醫師、從事一線臨床醫療工作,故醫師執業狀況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招生質量及吸引力有著最為主要的影響。從目前來看,醫師執業狀況不佳主要體現為“三大三低”,即“工作負荷大、壓力大、風險大”與“職業待遇低、聲譽低、安全感低”,我國臨床醫師似已“惡化”成為一種危險職業。當前,臨床醫師一方面要謹慎地完成“醫、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負荷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承擔職業發展的高壓力和醫療行為的高風險,與此相應的卻是相對較低的、與勞動復雜專業程度不相適應的收入待遇,以及醫患缺乏信任、關系趨緊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臨的威脅,加之極少數醫務人員出現醫德下滑等不良現象致使醫師群體的社會聲譽受損,這些正是造成我國臨床醫師職業和專業吸引力不足以致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質量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3.2臨床人才培養尚存弊病
我國臨床醫學人才教育培養分為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3個階段,緊密銜接著臨床醫學生的招收環節,因此,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方面某些行業性、體制機制性、人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國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質量下降的一個直接原因。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5對矛盾:一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長、投入花費大與快節奏的經濟社會發展及“低投入、高產出、快產出”的社會心理追求之間的矛盾;二是教學質量較高的醫學院校招生數量少、生源品質較好與教學質量欠佳的醫學院校招生數量多、生源品質較差之間的矛盾;三是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與人才需求在規模數量、專業結構、區域分布等方面不夠協調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增性與其教學資源承載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五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臨床實踐、人文素養、醫患溝通等方面薄弱與臨床醫療崗位能力要求之間的矛盾。上述5對矛盾或將造成人才“貶值”、人才流失、人才競爭優勢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對于就讀臨床醫學專業的前景預期不樂觀,不利于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質量的提升。
4思考與建議
4.1不斷改善臨床醫師執業狀況
面對目前臨床醫師“三大三低”的執業狀況等因素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質量的問題,需要逐步完善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引導患者合理就診、有序流動,減輕醫院醫師過重的工作負荷。健全醫療執業保險制度,分擔醫師執業的過大風險。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完善激勵約束、激活人力資源;改革職稱晉升與績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適應不同崗位特點及工作內容的指標體系,實行評聘分開,緩解醫師職業發展的過大壓力。落實財政投入政府責任,建立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薪酬體系,逐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至合理水平,切實提高醫務人員收入與待遇。堅決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努力營造安全執業環境,提升醫務人員職業安全感與工作幸福度。鼓勵媒體對臨床醫療工作進行體驗式、紀實性報道,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宣傳優秀醫務人員的先進事跡,提高醫師職業群體的社會聲譽,提升臨床醫療職業對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進而改善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質量。
4.2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
面對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制度不健全而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質量的問題,需要遵循醫學教育規律,醫、教協同深化改革。從宏觀層面來看,需要建立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機制,加強針對醫學院校數量設置、區域布局、專業結構、招生規模、教學資源配置的宏觀調控,根據人才需求規劃以及醫學院校教學資源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及時調整臨床醫學專業的招生規模及結構。從微觀層面來看,需要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推進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強化臨床實踐教學以及實習實訓管理,培養臨床思維、提升臨床技能,增強臨床崗位的勝任能力。統籌各方資源健全多渠道經費籌措的機制,加大對臨床醫學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實高校學生“獎、助、勤、貸、補”方面政策,加大對臨床醫學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地醫學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臨床醫學專業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臨床醫學人才的招收與培養質量。本研究對近10年北京地區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質量進行探索分析,主要評價指標依據經驗選取。隨著社會、經濟、政策、文化發展,高考考生人數有所減少,報考錄取方式、考試方式難度等有所變化,加之醫學教育與人才培養改革推進,高等院校臨床醫學專業計劃招生人數也有所調整,上述種種或將對本研究的分析立論造成影響,故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客觀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慮繼續完善。
作者:陳秉喆 王辰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 中日友好醫院
1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是合法行醫的前提
按照農村醫學專業教學計劃,生物化學屬醫學基礎課,在第二學期開設,每周3學時,共54學時。臨床類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基礎知識部分涉及生物化學內容一般有15個選擇題(15分),題雖不多,但涉及面較廣,難度較大。針對考試涉及知識范圍而言,生物化學學時少、內容多,且抽象難懂,教學難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質量普遍下降,學生基礎差,要學好生物化學更為困難。筆者通過多年教學的不斷摸索、實踐,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學日常教學與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緊密銜接,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化學成績,學生畢業后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時,生物化學答題正確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學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
2.1考綱引導教學法
第一次上課筆者就把當年新頒布的臨床類執業助理醫師生物化學考試大綱印發給學生,并明確告知學生,今后生物化學課程就是緊緊圍繞這個大綱來教學的。每次開課前,先給學生展示本次課對應考綱要學習的內容,明確達成目標,按目標進行教學。
2.2內容摘要引導學習法
由于生物化學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并且開課的第二學期節假日較多,會耽誤一些課時;加之學生書寫較慢,只顧抄筆記,影響了聽講,導致學期教學任務難以保質保量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將教學中學生要做筆記的板書,以及歸納總結的重要內容課前印發給學生,減少學生記筆記的時間,為學生贏得深入思考、記憶和做題的時間。
2.3復習題引導師生一對一考核法
農村醫學專業開設課程多,學生平時學習任務繁重,需要教師加強平時學習過程的督導;生物化學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選擇題,為使學生全面掌握、理解、記憶考點,筆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常用縮寫符號及結構的綜合性復習題印發給學生,題目涵蓋了考點,同時將復習題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題目,將每類題所占分值進行公布,平時考核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20%(即20分),由教師對學生一對一考核獲得。具體實施如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完一章或一節后,做復習題上有關的題目,由教師課堂提問學生,并點評、講解。到學期中期,用兩節課時間和課余時間,學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動找教師進行考核,教師按每類題所占的分值隨機抽取復習題上的各類題目逐個對學生進行考核。
2.4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題強化法
為了使生物化學教學與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零距離,筆者參考當年的臨床類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卷,以及歷年考試真題和最新公布的考試大綱,編印了生物化學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模擬題。每學完相應章節,就布置相應章節的題目讓學生來做,通過批閱發現存在問題,進行點評講解,強化學生記憶,使其在校期間就接觸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生物化學部分真題,減輕畢業后考試的壓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綱進行教學,做到了有目標、有內容;內容摘要引導學習法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使教學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復習題引導師生一對一考核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較為懶惰的學生,有了面對教師考核的壓力,不得不去學習、記憶,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了期末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同時考核合格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助理醫師資格考題強化法,讓學生了解了考題類型與難度,畢業后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時,生物化學答題正確率普遍提高。課程結束后,對農村醫學專業3個班共156名學生進行測評,結果如下:認為內容摘要引導學習法好的學生人數占75%,較好占20%,一般占5%;認為復習題引導師生一對一考核法好占77%,較好占19%,一般占4%;認為助理醫師考題強化法好占64%,較好占32%,一般占4%。
4結語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以上教學方法減輕了學生學習壓力,學生較牢固地掌握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知識點,增強了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生物化學日常教學與臨床類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緊密銜接,提高了學生生物化學考題得分率,為其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順利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楊萍 單位:云南大理衛生學校
1問卷設計與錄入
問卷采用自編的醫學專業學生(以下簡稱醫學生)人文素質調查問卷,分別考量了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醫學生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以及醫學生對人文教育的滿意度情況.在調查問卷設計、預調查與現場調查,資料整理與錄入環節認真進行質量控制,確保數據準確、真實有效.問卷調查結果數據用SPSSl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調查結果
2.1醫學生對高校人文教育的態度
(1)對人文素質重要性的認識.調查顯示,對人文素質的重要性,67.5%認為非常重要,29.9%的同學認為比較重要,認為毫不重要的占1.1%,無所謂的占1.5%.(2)對選修人文課程目的:有74.1%的同學選擇是為了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68.2%的同學選擇了養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學選擇了追求人生真諦;60.9%的同學選擇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學選擇了僅僅為了修滿學分.(3)對學校人文教育情況的調查.對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情況的調查顯示,滿意的占13.3%,比較滿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滿意的占6.3%;對學校人文課程設置情況,滿意的占8.9%,比較滿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滿意的占7.4%;對學校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滿意的占10.3%,比較滿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滿意的占8.7%.(4)制約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因素.在制約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調查中,38.3%的學生認為是“社會主流導向,造成醫學生忽視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23.0%的學生認為“學校措施乏力,無法吸引大量同學參與其中”;27.7%的學生認為“課業負擔較重,影響了在人文素質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5.1%的學生認為是“家庭氛圍的影響,造成從小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也有6%的學生興趣不大,不喜歡在人文素養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
2.2醫學生對自身人文知識的學習情況
(1)醫學生對自身人文知識滿意度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對自身人文知識非常滿意的占9.1%,比較滿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滿意的占4.6%.(2)醫學生獲取人文社科知識的主要途徑調查通過調查發現,醫學生獲取人文社科知識的主要途徑有閱讀人文書籍和刊物(42.2%)、電視和廣播(24.6%)、網絡(25.7%)和教師傳授(7.6%)等.其中,對醫學生人文書籍和刊物的閱讀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能做到”經常閱讀人文書籍和書刊的”只有17.5%,“偶爾閱讀的”占到71.5%,“對人文書籍和書刊不感興趣的”占了7.4%“,覺得浪費時間”的同學占3.6%.
2.3醫學生價值觀的調查
對于問及學醫的目的時,選擇“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選擇“醫生職業比較穩定”33.3%;選擇“醫生職業社會地位和收入比較高”的占11.3%;有15.9%的醫學生選擇了“學醫并非本人意愿”;選擇其他的占1.4%.對醫生收受紅包的態度,有9.3%的同學認為“醫生那么辛苦,收紅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學認為“病人及其家屬送紅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買個放心”;44.5%的同學認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責所在,道德上不允許收紅包”;也有11.5%的同學認為醫院有明文規定不能收受紅包,醫生應該遵守規定.
3分析與討論
3.1醫學生能夠認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但現實中重視不夠
人文知識的積累是醫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人文實踐是醫學生將人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人文行為的具體體現.通過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能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養非常重要,但從制約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影響因素和醫學生人文知識閱讀量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醫學生對人文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人文書籍的閱讀也比較欠缺,主動學習人文知識的時間不足.因此,醫學生想提升人文素養的愿望是強烈的,積極的.但是由于課程壓力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的影響,投入到人文知識學習和實踐中的精力不夠,這也是導致醫學生人文素養欠缺的重要原因.
3.2醫學生對學校開展人文教育的滿意度不高
開展醫學生人文教育的主體是學校,學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對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十分重要.調查顯示,有23.0%的學生認為學校措施乏力,無法吸引同學參與人文課程的學習和提升;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醫學生的滿意度不高.在對醫學生職業道德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有69.4%的醫學生認為教師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對學校教師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情況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出非常滿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較滿意的占36.2%,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所占調查人數的比例仍不足50%,可見,教師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
3.3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教育發生偏差
上述的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對醫生的認識已經發生變化,醫學生的價值觀比較功利,容易受到金錢和物質的誘惑,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缺乏.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亟待加強.
4建議與對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等醫學教育有其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將來面對的是一個個特殊的群體,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當前,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生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視不夠,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是新時期醫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高等醫學院校要充分認識到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校范圍內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認識到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師生員工,附屬教學醫院和實習基地的帶教老師,深刻領會人文素質教育對于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平時教學、管理和臨床實踐之中.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體系,科學合理設置人文課程的比例,發揮專業教師在醫學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讓人文精神在醫學科學知識的傳授中和醫學的實踐中,體現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專業教學中融入人文教學
專業課在醫學生的學習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絕不單純是人文社科教師的事情,醫學專業教師更應擔負起重要的責任.因此,專業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學優勢,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運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情懷,闡述醫學的人道主義精神,用強烈的責任感、崇高的敬業精神,感染和教育學生,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3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西方發達國家積極推進醫學教學改革,教學中采取了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務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國內,也有部分高校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如中山大學醫學院在醫學人文教育過程中采用了理論教學-調查研究-撰寫總結相結合的三段式教學模式,把學生自學、專題講座、師生討論、社會調研等教學方法融入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在探索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方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較國內和國外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在醫學人文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在講授的基礎上廣泛采用包括學術研討、課外閱讀、情景模擬等教學模式,并積極探索“基于案例的學習”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師在學校的教學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教師人文素養的高低對于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至關重要.一名優秀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教師,必須兼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和豐富的醫學素養,從而實現在教學中將醫學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優秀的醫學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醫學知識和豐富的醫學經驗,也要具備高尚的職業情操,從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之中.只有通過專業教師和人文社科教師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實效.當然,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引培并舉“,充實學校人文師資隊伍:一是要結合學校的特點,建立人文教育培訓機構,分層次、分階段地對校內人文教育專職教師和醫學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國內外知名的人文教師,不斷提升學校的人文學科實力;三是要充分發揮各附屬醫院中醫德高尚、臨床經驗豐富醫師們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優勢,打造具有醫學特點的人文師資隊伍;四是要積極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激勵教師提升自身素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教學氛圍.
4.5搭建醫學院人文學習的平臺,增強醫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高等醫學院校應該進一步加強人文平臺建設,積極打造人文知識學習的活動平臺和網絡平臺;通過開展人文書籍閱讀月等活動,引導醫學生投入到人文知識的學習中,積累自身的人文素質;通過建設網絡平臺等形式,為醫學生學習人文知識提供便利平臺.同時,要進一步加大人文閱讀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獎學金評定等方面的權重,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供政策導向.
作者:于寧波 周亞夫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南京醫科大學
1方法
1.1方法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家庭關系、閱讀習慣、對消極事件的歸因方式、性格。
(2)情緒管理能力量表:由孟佳編寫,該量表共22個條目,分為5個維度,即情緒調控能力,情緒表現能力,情緒覺察能力,情緒理解能力,情緒運用能力。量表采用5點量表計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分1到5,總分范圍為22~110分,22~52為低水平,53~82分為中等水平,83~110分為高水平,分數越高表示越符合,情緒管理能力越好。為了進行維度間比較,各維度計分采用平均分(即維度總分除以總人數,得分范圍為1~5)。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2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均在0.70以上,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1.2數據分析
全部研究資料用Excel2003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一般資料用頻數和率描述,情緒管理能力現狀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情緒管理能力現狀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
男生74人,占13.83%,女生461人,占86.17%;大一200人,占37.38%,大二150人,占28.04%,大三185人,占34.58%;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63人,占30.46%,護理學專業本科生257人,占48.04%,康復醫學專業本科生115人,占21.50%;農村生源365人,占68.22%,城市170人,占31.78%;家庭關系較差的為6人,占1.12%,一般的為93人,占17.38%,較好的為436人,占81.50%;閱讀習慣中,基本不閱讀的為58人,占10.84%,想起來才讀的為383人,占71.59%,規律閱讀的94人,占17.57%;將消極事件歸因于外界原因的為78人,占14.58%,歸因于自身因素的為457人,占85.42%;性格偏內向的為259人,占48.41%,偏外向的為276人,占51.59%。
2.2醫學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
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總平均分為(82.36±12.94)分,情緒管理能力處于高水平的為287人,情緒管理能力平均分為(91.14±7.46)分;中等水平的為233人,情緒管理能力平均分為(74.03±7.08)分;低水平的為15人,情緒管理能力平均分為(43.80±10.89)分。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情緒理解能力(3.78±0.71)分、情緒運用能力(3.78±0.67)分、情緒表現能力(3.73±0.67)分、情緒調控能力(3.73±0.66)分、情緒覺察能力(3.73±0.64)分。
2.3醫學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年級、專業、家庭成員關系、閱讀習慣、歸因方式、性格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醫學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有統計學意義的6個因素(年級、專業、家庭成員關系、閱讀習慣、歸因方式、性格)為自變量,以情緒管理能力為因變量(得分<82.36分賦值為0,得分≥82.36分賦值為1)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關系、閱讀習慣、歸因方式、性格為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醫學專業學生情緒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得分較高,說明其能夠有很好的判斷出自己的情緒狀況,這可能與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后,醫學教育比以往更重視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識的傳播有關。情緒覺察能力是指體會自己的各種情緒及其變化,覺察他人的各種情緒表現,而情緒調控能力是指尋找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式,本研究結果表明,這兩個維度得分較低,說明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在遇到不適情緒時,感知他人的情緒能力及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較差。可能原因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學習時間長,壓力較大,與他人溝通交流時間較少;此外,專門情緒管理教育缺乏所致情緒感知及控制技巧不足也是導致無法顧及他人感受和有效管理自己情緒的原因之一,如何將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醫學相關教育中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關系越好,學生與家庭成員之間越依戀,情緒管理能力越強,不易產生不良情緒,與甘強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原因為家庭關系和諧的家庭中,家長往往懂得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得子女也習得了一定的情緒管理技巧,能夠較好處理自身情緒問題,提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對學生家庭背景的評估。有規律閱讀習慣的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最強,可能原因為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獲得較多的情緒管理知識。歸因方式,是指個體對積極或消極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在習慣上傾向于做出怎樣的解釋。
本研究結果表明,將消極事件歸于他人原因的學生要比歸于自身原因的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強,祁珍華等的研究也表明,傾向于把積極事件歸因于外界因素,把消極事件歸因于自身因素的個體,會體驗到較高的抑郁焦慮情緒,其情緒控制能力較低。此外,偏外向的要比偏內向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強,可能原因為外向學生往往更多地將自己與外界人或事件聯系在一起,并在此過程中有機會不斷體會和調整各種應激對自己帶來的情緒體驗,使其與自身身心狀態處于和諧狀態;而內向學生缺乏這種鍛煉經驗,因此情緒管理能力也較弱。程冉等人研究也表明,個性特征外傾型的大學生在面對生活事件時更多地尋求其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而社會支持程度較高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良好心理健康狀態。
作者:郝玉婷 李長仔 趙佳 張盼 劉廣天 汪鳳蘭 景麗偉 單位:河北聯合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 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外科
一、醫學教育系統與人文教育子系統
醫學是科學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的學科,醫學教育可分為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部分,因此可以把醫學教育這個系統分解為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子系統。其中,專業教育子系統是通過教學,進行醫學知識的傳授和醫療技能的訓練,具體又可分為各個專業的教育子系統,目前已有結構完善、層次清晰的知識體系,并應用于各個專業的學校教育與工作實踐培訓中;人文教育子系統則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知識的傳授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內容組成、層次結構尚未形成共識。整個醫學教育系統由兩個子系統及其內部元素組成為一個立體、有層次、網絡狀的整體。在其之上,還有社會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教育系統等大的系統。在醫學教育系統中,人文教育子系統相對薄弱,不僅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目標、內容組成沒有形成共識,師資隊伍、教學方法、考評方式等也不完善。醫學作為最具人文精神的學科,雖然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約醫療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認為是導致醫患緊張關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統基本特性對做好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啟示
1.醫學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目標和手段必須協同推進
我國目前醫學教育存在的重專業、輕人文現象,本質是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子系統不協調。系統的目的性要求,為了實現醫學教育系統的目的,內部子系統之間必須相互協調;系統整體性也要求,為了提高醫學教育系統的整體效應,內部各個部分要注意協調。因此,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部分應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為目的,不能顧此失彼,“單兵突進”。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終究只是實現醫學目的的技術方面手段,這種手段使用正確與否、結果好壞,有賴于醫學人才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起著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視了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再好,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是社會期待的。技術使用只有與人文素質緊密協同,才會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療的結果———患者生命的延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標和手段要協同匹配,即以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專業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質為主要目標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學手段應該有所差別。前者可以通過集中傳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則更多地需要習慣的養成,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2.醫學人文教育應該貫穿醫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和職業過程
目前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時比重不足、教育階段集中在低年級等問題。同時,忽視醫學生畢業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職業準入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對人文知識和能力的測試不如國外合理。系統的開放性要求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人文教育保持開放性和連續性,因此在醫學人文教育中,不僅要進行知識理念的傳授,更要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育時段不僅僅集中在低年級,也要擴大到高年級,尤其是實踐實習階段;不僅在學校內重視,也要擴大到校外,持續到社會實踐系統,要貫穿醫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和職業過程。尤其要重視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的醫學人文教育,重視導師對研究生、高年資醫生對低年資醫生的言傳身教作用,并開展繼續醫學人文教育工作。如果僅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視后續的教育和習得養成,那么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3.改進醫學人文教育應該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醫學教育系統之上還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統。“存在決定意識”,現實的環境必定影響個人的行為。首先,市場經濟因素、多元價值觀必定沖擊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學教育功利性的增強,使醫學教育過多地成為提高謀生能力、改變社會地位的工具。這種過于強調功利性的教育,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強化專業課程,削弱人文課程,導致醫學生知識面狹窄,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醫生更多地成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醫”。其次,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及其相應的教育路線、目標和功能等,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影響也體現在課程設置、課時比重、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等諸多方面。例如有的醫學院校將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主要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就是一種受過度政治化影響、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統開放性和環境適應性要求,在改進醫學人文教育時要考慮各種外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功利性的影響。學校人文教育要適應社會的變化,過度逐利、精神空虛等行為要批判,傳統文化精髓要發揚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糾正,人文課程設置和教學效果考評方式要適時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醫學人文教育
目前醫學人文教育的師資大多來自醫學院校,內容單一,教學方法死板,以課堂講授、理論考試為主“,填鴨式教學”現象普遍。系統開放性要求系統動態、連續地從臨近系統中吸收負熵,以維持系統有序化。首先,應引入醫學教育系統以外的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與教學力量,拓展師資隊伍來源,增強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外部力量的加入,將會促進醫學人文教育內容的深化,推動科學合理課程體系的建立,促進教育教學與考核方式的創新。例如按系統論的要求,為體現系統的層次性,課程應有核心課程與輔助課程、必修與選修之分;為體現系統的目的性和整體性,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應有融合、滲透。其次,還應打開大門,多向國外學習。美國等國家無論是人文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和考核方式,都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第三,學校和相關教師應主動適應外部變化,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對其賦予一定的自主權,使其能夠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容與考核進行調整。例如針對醫患矛盾比較突出的實際,可以及時增加溝通交流方面的課程。
作者:李顯文 單位: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