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10:49: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藝術欣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如果我們對藝術的理解水平是停留在這樣一個水平上,那么對藝術來說這不是什么侮辱,但對我們來講的話,這的確是一種損失。因為,我們喪失了對生命本身的思考與體驗能力,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再創造的意識。這是一個高素質欣賞者應該達到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狀態。如果還無法從一副油畫,或一首詩中深切的體驗到幸福與自由的話,那么,我們也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藝術欣賞者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藝術欣賞者之前,重要的不是先要具備一身豐富的藝術知識與美學思想,而是首先要解放自己的心靈與思想。一個心靈充滿枷鎖與束縛的人,怎么會體驗到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重獲自由之身的激動與幸福;一個充滿著世俗觀念的人又怎能理解偉大的古希臘的身體雕像中所透射出的那種健康而飽滿的生命力;一個安于現狀的人又怎么能認識到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中與現實丑陋徹底決裂的革命精神。為什么在我們少年時候,會喜歡讀詩,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與社會的接觸,會喪失掉那份心境。原因就在這里,我們的身體愈來愈不自由,我們不得不緊跟時代的步伐來安置自己的去路,在工業文明的壓制與扭曲之下,在我們的意識里是否還依舊相信忠貞不渝的愛情?我們還會一如既往的對自由與幸福充滿著向往嗎?我們已經被生活打磨的無棱無角,在歲月與現實的雙重磨練下我們變得平庸而又圓滑。當我們的肉體在生存現實與物質誘惑下喪失了最初的愿望與理想下,心靈也遭遇了同樣的打擊與詰難。
有人曾經說自己是因為缺乏藝術的訓練而導致自己無法獲得心靈上的解放與幸福。其實,一個人的心靈已經庸俗不堪,給他再多的藝術訓練也無法讓藝術在他的心靈之中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莊子的心靈是純粹與自由的,因此盡管在物質貧乏的時代里也依舊獲得生活的自由與快樂。一個有著自己的心靈世界的人是最容易與藝術結緣的,因為在他的世界之中,現實中的慣常娛樂與消遣方式是乏味而輕浮的,是無法與人的內心產生深入而親和的交流與共鳴的。與藝術發生關系則不完全是這樣了,藝術除了賜予我們感官的愉悅與滿足之外,實際上也是在通過一種輕松而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人生的真諦與世界的真理。一部上乘的藝術作品絕對是如此。如果連這樣的能力都達不到的話,藝術也就無法與普通娛樂方式相區別而獲得哲學與美學上的價值與地位了。日本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曾經說過《二泉映月》這樣的音樂要跪著聽。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與深厚音樂感知能力的小澤征爾給予《二泉映月》的評價是公正的,也是真實的。
這個時候的我們必須具有一種對生活或人生的理解與思考的預設,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再偉大的藝術作品也無法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舉個例子,涉世未深的少年聽周杰倫早期的作品就如同找到自由與愛情的寄托一樣;但是,當他聆聽阿炳《二泉映月》的時候,則無動于衷,甚至有些排斥。為什么一個年幼無知的少年無法從這么經典而偉大的作品中獲得飽滿的藝術體驗呢?因為,他們缺乏生命的深度,還不能理解苦難與不幸對于人類的關系與意義,他們充滿著對未來幸福與理想的想象力,但是卻缺乏對人生與現實的深刻理解與體會。如果面對這樣一首經典的藝術作品不能推崇、領會,這個時候的藝術體驗者是還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沒有勇氣去思考那些伴隨我們從生到死但又沉重無比的東西。我們的審美取向更愿意選擇那些輕松而單純的話題,也指導了我們對藝術作品的選擇與定位。一個人對生命的思考越深就越不容易與粗淺而無聊的事物產生聯系,相反他會有意識的去與之疏遠。就像越是文化水平與審美水平高的人越是不容易跟大眾所喜愛的電視發生關系的道理一樣,一個有著極高的哲學素養與人生深度的人越容易從一些深沉而嚴肅的藝術作品獲得精神的共鳴與心靈的陪伴。
人的生命走向不是已經被命運規劃好了的,人的審美水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一個靈動而自由的事物,如果我們認為這些是死板固定的,也就是承認了人是毫無學習與進步能力的事實。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與學習階段,欣賞同一件作品,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懵懂或者敏銳的分辨出藝術作品的水平高低與意味深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所青睞的藝術作品也有格調高低與品味雅俗之別。一個人的藝術品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像人的心靈一樣,可以由粗俗變的精致,也可以由俗庸變的富有靈性。而關鍵的問題是,身處世俗中的我們能否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保持住靈魂的高貴,面對高低優劣的文化產品,我們能否具備一雙分辨精華糟粕的慧眼,這才是作為藝術欣賞者的素質中最為關鍵的東西。只有這樣,藝術欣賞者才能在擁有這一審美辨別力的基礎上完成對審美意識的高度把握及藝術體驗的完滿實現。
作者:劉先進 單位:濟寧學院音樂系
一、注重提高高職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
欣賞者的藝術欣賞水平常常與知識文化素養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知識豐富、文化素養高的人,其藝術欣賞能力也會比較高。高職學生要提升藝術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必須積累必要的知識文化。首先,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各個領域人的活動是藝術作品題材的來源。因此,只有對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包括歷史的、現實的)具有一定主題了解的人,才能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例如,不了解發生于15-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人們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產生于此間的眾多藝術精品,如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意大利達?芬奇與拉斐爾的繪畫,米開朗琪羅的雕塑等等。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人們就不能很好地欣賞產生于其間的眾多的詩、詞、賦、散文、小說以及音樂、繪畫、雕塑、戲劇等藝術作品。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建基于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創作出的觀念形態的東西。所以,每當我們要深入地欣賞一部藝術作品時,我們總要了解它產生的時代社會背景,了解創作者的經歷及其思想、感情等。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生活經歷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所以必須從社會生活的實踐經驗和書本知識兩個方面來引導他們,使他們具有越來越豐富的知識文化素養,為他們欣賞藝術做準備。高職院校應該在藝術欣賞課中注重加強知識文化的傳授。其次,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情感活動,有自身發展規律與軌跡。各類藝術家都是在繼承前輩的創作經驗與成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努力將藝術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境界。因此,了解具體藝術門類的本質特征、創作規律、美學特征和藝術手法,并適當地了解中外藝術史上的一些藝術精品及其創作者的情況,對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大有益處。例如,不了解《詩經》,你就不了解何為現實主義的創作源頭;不了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你就不能很好地領略唐詩的絢麗多姿。同樣,不知道莎士比亞及其著名悲劇,不了解關漢卿及其悲劇《竇鵝冤》的人,也就很難理解悲劇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外,各類藝術的藝術家所運用的藝術語言和物質媒介是不同的,因此,其創作的規律及藝術手法也就不一樣。如果我們不懂何為音樂的旋律、節奏、和聲、調式、織體、曲式等基本知識,就很難聽出音樂的美是怎樣形成的;不懂得何為蒙太奇、何為電影鏡頭的景別等,你也不能很好的理解電影藝術的技法運用。各個門類、體裁、樣式的藝術,具有各自的審美特征和表現技法,必須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知識,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領略作品奇妙的藝術魅力。因此,高職學院應該引導學生了解具體藝術門類的審美特征、藝術手法、創作規律等基本知識,讓他們能夠由“看熱鬧暠的外行逐漸轉化為“看門道暠的內行。
二、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審美情趣
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藝術欣賞也同樣離不開社會生活。欣賞者總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感受、體驗和理解藝術作品。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越有助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理解也越深刻。尤其是那些對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藝術作品,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廣博社會閱歷的欣賞者是很難透徹理解和認識的。同一件藝術作品,人在年少和年老不同時期去欣賞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只有具備較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閱歷,才能深刻體會和透徹理解對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藝術作品,也才能真正欣賞它。[2]藝術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除了具有調節精神、愉悅情感的功用外,還具有陶冶性情、啟迪思想和凈化心靈的重要作用。如果僅把藝術欣賞視為一種休息或看成是一種娛樂的話,那么這種欣賞只能停在一種較淺薄的層次上,只有不滿足于此,更進一步地追求思想上的啟迪,情感與心靈的凈化,乃至對社會生活理性認識的提高,才能將藝術欣賞提到一種較高的層面上。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欣賞能力。例如,對于電影欣賞,有的學生只愛打斗片、槍戰片、愛情片,原因往往在于學生只尋求感官上的刺激與快感。殊不知,即使是動作片、槍戰片或反映愛情的影片也有品位高低之分。作為高品位的影片,既不排斥生動、緊張的情節,也不排斥激烈、驚險的格斗與槍戰,又不排除真摯熾熱的愛情,但更追求藝術形象的感人和主題的深刻。為什么我們不能在獲取情感愉悅的同時也尋求精神上的教益呢?關鍵就在于我們是否致力于培養自己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有些人在腐朽、落后、消極的人生觀驅使下,一味地從那些黃色小說、畫冊與錄像中尋求刺激,完全違背了藝術欣賞的主旨。實際上,這些人的思想意識中,美與丑已經被完全巔倒,這就不僅僅是欣賞品位的問題了,而是精神墮落、思想腐朽的表現。上述行為又往往與社會犯罪聯系在一起。對于青年來說,有時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人生觀與審美觀,也可能導致上述“欣賞暠行為。作為當代的青年,除了應接受先進人生觀教育之外,還應該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此外,在古今中外一些經典藝術作品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不美的瑕疵,這對于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來說,常常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就需要學校、社會與家庭加強對他們審美教育,當他們欣賞這些作品時,給予一定的指導,而不應采取封閉和禁止的辦法。因為那是一種因噎廢食的不明智做法,不僅禁止不住,反而會導致青少年更大的好奇心乃至思想上的混亂。高職院校責無旁貸地擔負著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任務,高職院校切實履行這一職責,才能使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達到健康、正確、先進的高度,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藝術欣賞能力,促進他們審美人格的形成,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作者:黃慶蘭 單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作者:王宇 單位:哈爾濱學院
開放式教學,需要解放教學思路上的禁錮,對學生的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和興趣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對于現在的大學生,往往已經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著年輕人特有的屬于這個年齡上的求知、好奇,同時他們是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尤其是隨著信息化的加速,網絡和通訊對教學傳統模式產生了很大改變。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會使用手機查閱一些資料,無疑這樣會對課堂的聽課質量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如何利用學生對互聯網知識的熱情,用引導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網絡上的資料覆蓋面廣、查閱方便、知識更新快且雜這些快餐式的特點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我們就在課后布置一些研討性的開放命題,將課堂的學習延伸至課外,例如調研花園街一帶舊有建筑風貌保護,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現場調研,從一個小的課題引申出多個知識點。這樣課下的功夫已經做到,學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課堂上分心,同時對于老師提到的知識點又有事先的查閱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吸收。
開放式的教學環境需要聯想、啟迪等教學方法相適應
開放的教學課堂,需要能帶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問答式、啟發式、聯想式教學都可以創造出更活潑、開放的教學環境。梁思成先生在課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學的直觀性,他曾經用自己補牙來比喻古建筑修復上的“修舊如舊”,這種比喻既直觀又生動,使得學生記憶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開放式的課堂,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位置,而不是培養專一型的人才。建筑專業本身,就是既有專業性,也具有大眾化的一面,教學中和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是極其必要的。在建筑藝術賞析的課堂上,就可以利用學生對其他學科的認識和了解加深對建筑的印象。中國古典建筑,本身與詩詞、繪畫關系密切。中國古典的造園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園家計成在他的《園冶》中就提到“構園無格,借景有因”,可見在面積有限的園林重要體現出無限的意境是很難的。課堂上結合古典詩詞“窗含西嶺前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為什么被稱為“文人園”的深刻意境。還有古典園林中的月門、瓶門,都是利用聯想的方式達到建筑上的目的,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隱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學科相互聯系貫通。而學生能把新學到的知識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掛鉤,學習興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開放式的教學需要開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測試學生的多層次能力
打破傳統封閉教學思維上的禁錮,改變過去與實踐相脫鉤的教學目的。如何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開放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建筑藝術與賞析,本身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過去曾經試驗過采用論文方式、試卷方式作為考核,但是結果不是十分理想,不是演變成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點,就是有時會出現論文借鑒部分過多而失去想要學生自我思考的意義。開放式的考核方式,需要能全方位的考核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更重要是學生學習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對于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工作的成長非常重要。基于這些考慮,加大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約占百分之四十。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上,我們采取多種方式并重,例如講到中國古代施工中土堆亭的時候,組織學生課下分組討論、研究,并繪制施工方法的示意圖;另外要求學生動手組裝實驗室的斗拱模型,從而加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古建筑結構形式的理解;講到折衷主義建筑風格時候,組織學生調研哈爾濱的這種建筑的分布,產生以及現狀。而在期末的考核上增大開放性試題的比重,不強調單一答案,更注重學生對于命題的理解與深度。這些方法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避免“平日作業基本靠抄,期末考試基本靠背,高分低能”的現象。而且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還鼓勵了創新精神。
在藝術創作的領域,個體生命的投入非常深,因此,藝術創作常常被形容為一種類似生產嬰兒的過程。中國清代的偉大文學作品《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生命最后十年嘔心瀝血的創作;俄國19世紀偉大的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也以最后十年的生命,投入于他最后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這兩部偉大的小說,都沒有完成,但似乎絲毫不影響它們在人類文學史上長遠廣大的影響。
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已經是家業頹敗、窮困潦倒,他對自己一生的回顧,有極深的眷戀、感嘆,他形容這本書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好的藝術創作往往是創作者個人執著的癡迷。“癡”這個字,在中國藝術中常常被用到,用來形容藝術創作中最動人、最不可解,執著而又專注,以至渾然忘我的那種情境。
“癡”在一般世俗的意義上,并不是一個有正面意義的字。從字形上來看,“癡”是“廣”的部首,合起來,是“理知”的“病”。我們一般說“白癡”,大約也特別指智能上的某種障礙。但是,在中國,許多藝術創作者喜歡“癡”這個字,也有許多藝術的欣賞者,把“癡”當成欣賞藝術的最高情境,·我們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聽某一個人形容自己閱讀小說、看電影、欣賞舞蹈或聽音樂,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中國古代與“癡”有關的兩個藝術家,一個是晉代的顧愷之,一個是元代的黃公望。
顧愷之幾乎是中國最早被著錄的繪畫創作者之一。他的《女史箴圖》現在收藏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是中國早期的繪畫杰作之一。顧皚之也以三國時曹植著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題材畫成了美麗的故事畫,以后歷代都有臨摹,是繪畫史上的名作。
曹植的《洛神賦》據說是描寫他一段隱秘不可告人的戀愛,曹植在愛情的失望與感傷中回家,路過洛水,神思恍惚,看到有一美麗的女子在水面云端飄飛,旁邊的人告訴他那就是洛水之神——竊紀。曹植因此寫下了動人的《洛神賦》,是中國非常早的一篇專門描寫女子美麗形貌的文章。這樣美麗的傳說,加上文字的優美,當然激發了畫家顧皚之用繪畫表現的渴望。
年代太久遠了,顧愷之的《洛神賦》原作已經失傳,但是依據宋代的摹本,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顧愷之塑造的“洛神”容貌舉止細膩,衣帶裙據飄飛,的確是凌波微步、儀態萬千的女神。
歷史上贊美顧悄之,說他“畫絕、才絕、癡絕”。
“絕”有“登峰造極”的意思,表示顧俏之繪畫、比的“一絕”。才能都到了無人可
我們對“畫絕”“才絕”,都比較容易了解。在繪畫、才學方面的努力,達到一種無人可比的登峰造極之境,使人鼓掌喝彩。
但是,怎么解釋“癡絕”呢?
“癡”如果是一種“理知”的病變,為什么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兩方面都如此被特別看重呢?
元代的大畫家黃公望,以“大癡”作為他畫畫的名號。不但要“癡”,而且要“大癡”,似乎也繼承了顧愷之以下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
正如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感慨:“都云作者癡。”
“癡”是一種狀態,是在藝術創作的領域,創作者完全忘掉現實的理知,像一個瘋傻的癡呆者一樣,一心專注于別人無法了解的領域的一種執著和沉迷。
曹雪芹的癡,顧愷之的癡,黃公望的癡,都是經由藝術創作,把自己的生命提高到了一股理知以上的層次。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大多在追求“理知”。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考試,也都在測驗、培養我們“理知”的能力。一個是非題。訓練我們判斷“是”與“非”;一個選擇題,訓練我們辨別的能力。這種理知、分析、判斷的能力當然對我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人是不是只需要理知、思維、判斷?
用一生的時間,培養了判斷是非與選擇的能力,生命就沒有了介于是非之間、難以選擇判斷的時刻?
當然不是。是不是說明我們的
我們的生命,其實充滿了各種復雜的矛盾。我們理知所能了解的部分,在整個宇宙中,其實微乎其微。
真正的理知,到了深邃之處,也可能不是是非與選擇。甚至,沒有解答,只是一種近于“癡”的專注與執著而已。
我們其實對“死亡”一無所知。科學上對“死亡”的界定,是心臟停止,是呼吸停止,是腦波停止,也都還有爭論;而在廣闊的哲學或宗教的領域,“死亡”更是不斷被不同的理論所拴釋。
莊子曾經懷疑過簡化的是非二分法。他說:“此亦一是非,被亦一是習F。”
這種對于是非理知的質疑,為中國保留了一個個人繼續執迷、探索、思考的過程。
藝術創作中的“癡”,藝術欣賞中的“癡”,都非常像這種執迷、探索、思考,卻又不斷進人新的困惑的處境。
藝術創作者嘔心瀝血,在創作的過程中,是一種“癡”;藝術欣賞者,在作品中陶醉癡迷,如醉如癡,也是一種“癡”。前者比較辛苦,后者則是分擔前者的傷痛與喜悅,也同時釋放了自己的憂傷與喜悅。
因此,“如醉如癡”的確是欣賞藝術的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健康的態度。
“醉”和“癡”都有一點逃開理知的暗示。
我們平常的現實生活中,“理知”的運用太多了,我們總是用太過目的性的方式看待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一切都從現實的利益考慮,一切都斤斤計較。但是,當我們微“醉”和微“癡”的時候,我們會忽然發現生命除了現實之外,還有其他海闊天空的領域,我們借著藝術欣賞上的“醉”和“癡”,把自己從狹窄的理知世界中解放出來,得到一種自由,得到另一種對生命不同的愛與享受。
因此,藝術的欣賞,雖然不同于藝術創作,沒有那種整個生命投人其中的嘔心瀝血的辛苦,但是藝術欣賞本身,也一定是個人生命經驗一次難得的釋放。
我們是否曾經被一首詩感動,到了眼熱心酸的地步呢?唐代的李商隱寫他自己的愛情,寫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們或許都心中一驚。我們小時候也許養過蠶,看到春天的蠶,不斷吐絲,把自己纏繞起來,那吐絲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生命死亡的過程,然而,它那么專注,那么執著于完成一個繭;蠟燭也是我們熟悉的經驗,蠟燭一燃燒,放出了光亮,也同時是它毀滅自己的過程。李商隱這首詩,一般被認為是一首戀愛的詩,但是,好的藝術作品,經歷一千年,與千千萬萬人分享它的憂傷與喜悅,通常都不會狹窄到只是很個人的戀愛。或者說,李商隱是借著自己對愛情的執著癡迷,分享了春蠶與蠟炬的生命的莊嚴,又借著春蠶與蠟炬,和我們分享了生命不可言說的美麗與辛酸的情境。
在這首詩的欣賞中,我們可以借由李商隱的生平傳記,經由唐代社會的一些資料,經由一些有關詩的典故或格律的知識,來增加我們欣賞的信心。
但是,我們已經在前面討論過,藝術欣賞是對我們理知層次的一種提高,伎我們從單一狹窄的理知思維中解放出來。因此,真正使我們進入藝術欣賞核心的,永遠是藝術作品本身。分析性的資料或許有佐助的好處,但絕不能代替藝術欣賞經驗本身。
李商隱的生卒年代、李商隱的出生地、李商隱做過什么官、哪一年中進士,這些是屬于理知范圍的資料,我們在其他課程中,都可能有機會得知。這種理知的訓練也比較容易用考試來測驗一個人的用功程度。例如:李商隱生于哪一年,可以設計成是非題,或選擇題,答案也只有一個。
但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好像一下于說出J我們自己的心事,使我們經驗到生命中那種自負而辛酸的記憶,使我們仿佛感覺到一種至死無悔的愛的執著,使我們一剎那經驗到宇宙間一種生命本質的莊嚴,使我們有了生命的慨嘆、觀照,使我們對這似乎又可愛又可憐的生命有了一點點領悟,這些,遠遠超出一般是非題與選擇題的判斷,也遠遠超出理知的范疇,是我們與自己、與歷史、與直古宇宙的對話,沒有人可以測驗,也沒有人可以判斷。
藝術欣賞的態度,其實是一種專注。我們在聆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感覺到一種層層的阻礙,而生命在阻礙中前行,一次一次地仆倒,一次一次地沮喪與絕望,而最后,不知道是不是通過了一切的阻礙,只是感覺到阻礙已不再成為壓力,因為生命的前行找到了自己的意義,可以昂首挺胸,可以高聲歡唱,可以站起來迎向巨大的光明。我們專注地進入聲音的領域,聲音會告訴我們有關貝多芬的種種:和我們一樣,和大部分的生命一樣,他,有過夢想,有過渴望,有過夢想的破滅,有過致死的沮喪與悲痛,然而,他也和我們一樣,要穿過那黑暗、幽邃、陰郁的通道,努力攀爬到光明的頂峰。
在貝多芬的樂曲中使自己熱淚盈眶吧!也許從來沒有一種課程,使我們知道“熱淚盈眶”的意義。生命,只有在觸到自我最深的底層時,才可能熱淚盈眶。而一切對生命的理解與信仰,都要從“熱淚盈眶”開始。
“熱淚盈眶”中,沒有絕對的是非,沒有選擇的武斷,“熱淚盈眶”是因為我們知道生命艱難,我們愿意向艱難中掙扎的生命致敬,我們不去判斷生命的是非,我們只是致敬,致敬不只是理知,也是一種信仰。
藝術的欣賞也正是一種對生命寬容的學習。
一般來說,人在現實中,常常有從個人利益出發的喜惡愛恨。
但是,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往往可以把這種太過個人的利益抽離,使我們的喜惡愛恨可以擴大,也可以提升。
例如,我們閱讀小說時,小說中的人物,有時候會很近似現實中的人物,而小說中的人物,又不完全是我們現實中的人物。這種藝術上的若即若離,使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得以與現實保持一種游離關系,也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觀察現實,對現實的喜惡愛恨就不會那么膠著,相對有了可以凈化和沉淀的機會。
越偉大的文學,越偉大的藝術,越有能力使人對現實進行持續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也往往使一件好的文學或藝術作品使人看了又看,聽了又聽,似乎永遠可以獲得啟發與滿足。
《紅樓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許多人都反復閱讀著這部小說,而且都有共同的一種奇異經驗,就是:不同的年齡讀《紅樓夢》,會有不同領悟和啟發。
一般來說,一部小說,如果只是一個故事,閱讀完之后,知道了故事情節,就不會想讀第二次。是什么因素使人想一再閱讀《紅樓夢》?為什么在每次閱讀中會得到不同的經驗呢?
我們大概逐漸會發現:文學藝術上的閱讀,不只是在閱讀作品,其實也有一部分在閱讀自己。藝術欣賞的過程,不只是欣賞藝術作品,也同時是在學會以寬容之心欣賞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紅樓夢》提供了許多人物的典型,賈寶玉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搖擺于薛寶釵和林留玉之間的愛情成為全書的主軸。十幾歲的少男、少女,他們彼此眷戀、向往,愛恨糾纏,使我們想到自己年少時的種種。隨著全書的發展,我們也仿佛經歷著一次青春的愛恨,只是,隨著年齡的不同,對愛根的看法也可能很不一樣,年少時執著纏綿的戀愛,很可能在中年以后,會變成一種淡然一笑的自嘲。因此,曹雪芹不只提供了他的愛情,其實也伎讀者在他的世界中經歷了每一個人自己的成長與變遷。好的文學與藝術一定會留很多的余裕與空白給欣賞者自己去避游。文學與藝術,借著“欣賞”這樣的心情,跨越了創作者與閱讀者,跨越了時間與空間,使我們覺得文學與藝術中的事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事,可以與古人對話,也可以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領域的人對話。
因此,我們說,藝術欣賞是學習寬容。《紅樓夢》中也有心機狡詐的人,如王熙風,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子,卻非常好強,喜歡表現自己的能力。她與尤二姐爭風吃醋,便設計害死了尤二姐,我們初讀這段,大概都會覺得王熙風狠毒,但是,作者還是很心平氣和地寫王熙風其他的事:她年紀輕輕,一個人掌管幾百口人的大家族,處事非常果斷明快,又很像一個自主能力強的現代女性。
曹雪芹在小說中不讓我們立刻覺得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紅樓夢》的每一個人物似乎都有可愛之處,又都有可憐之處。好的文學與藝術讓我們學會用更全面的方式去“欣賞”一個人,而不是用片面的成見去判斷一個人。
我們在現實中,一定也常常碰到自己喜歡的人或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做同學或做同事,朝夕相處,大概是很痛苦的事。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成見,有對他人“不喜歡”的判斷。如果有機會用欣賞小說中人物的方式去觀察這個自己“不喜歡”的人,你可能會發現好的小說不會單方面只寫壞人的壞,或好人的好,因此,我們就需要一種全面周全的觀察,也慢慢會發現,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一個人大多受周遭環境的影響,形成某種特性,小說或藝術,都是要處理這種特性,也就必然要拋棄成見,逐漸養成對人的“欣賞”,而不是“判斷”。
因此,我們可以說,懷有藝術欣賞的心情去看人生,是一種有福氣的生命。因為“欣賞”是一種包容,一種寬恕,一種同情與悲憫,也是一種真正的愛。
在現實社會中,看到妓女,我們可能會咳之以鼻,覺得是敗壞道德的人。這個妓女若是犯了罪,被人判定是謀殺親夫,被押解到法院審判,我們大約也會不加懷疑地判斷這是一個“壞”人吧。
中國傳統戲劇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出戲叫《玉堂春》,描寫一個叫蘇三的妓女,被進京趕考的書生王金龍愛上,在妓院中歡度一段時光,錢花完了,王金龍被趕出妓院,潦倒街頭;蘇三便偷偷拿了錢給王金龍,鼓勵他去參加考試。王金龍赴考,中了狀元;蘇三卻被妓院賣給一個性沈的商人為圭,被大妻陷害,下毒調殺了沈氏,蘇三便被誣告為下毒的人,從此下獄,受盡苦刑。她從洪洞縣被押解進省城受審的一段,叫做“蘇三起解”,是許多人愛看的一段。通過戲劇的欣賞,我們忽然覺得蘇三不再是我們成見中的“妓女”或“罪犯”,她和我們一樣,有愛情的渴望,有對人的深情,她到了下獄受苦,仍念念不忘曾經信誓旦旦的王金龍,惦記著他的安危,希望有他的訊息。
藝術的欣賞,一步一步,使我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以更全面的方式觀照生命,使冰冷殘酷的現實中多了一些溫暖的深情。
一片風景或一個人,被一個畫家處理成一張畫,就不只是一種現實,也同時加入了作者對風景或人的信仰與愛。我們透過畫去看一片風景或一個人,也是在經驗這風景與人所透露出的信仰與愛。
我們在看一張畫時,常常會忍不住贊美說:“畫得真好,像真的一樣。”我們在欣賞一個人的時候,也常常會忍不住贊美說:“真美,像畫兒一樣。”
藝術使我們懂得“欣賞”真實的人生,“藝術”與“人生”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欣賞人生,使人生變成藝術;欣賞藝術,使我們更懂得寬容人生。
生命中有現實的苦悶、污穢、殘酷、不幸,那么,到藝術甲云職爍自己,去看畫、聽音樂、讀詩、讀小說、看戲劇或電影,讓我們在苦悶中看到舒暢,在污穢中看到明凈清潔,在殘酷中看到溫暖仁慈,在不幸中期待一切的圓滿幸福。藝術,在某一個意義上,非常像宗教,懂得欣賞藝術,懂得向美致敬,也就懂得了寬容、悲憫與贖罪。
對于電影美學研究來說,“電影美學”本身還是一個問題,就更不必說“中國電影美學”了。盡管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將會遇到一系列麻煩的理論問題,但是,只有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電影美學的研究框架和學術規范的問題才能恰當地提出來并且得到確定。很顯然,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不管我們已經有了多么豐富的電影美學思想,電影美學的研究都不大可能卓有成效地展開(因為電影美學研究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提出這一問題的初衷,不是為了限制電影美學研究的創造性,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發揮這種創造性。這一點,從學術研究的群體性(科學研究越來越需要合作與協作,而不是單干)和機構性(即有組織地進行)運作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其意義在于,最大限度地節約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文化資源(包括財力與智力的投入)。在國內有關高校正在積極申請國家影視學術基地之時,這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便具有更為緊迫的現實意義。
首先是電影美學的研究對象亟待明確。
電影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切電影審美現象。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界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界定電影審美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電影審美現象是一種效果現象(當然同時它也是一種等級現象)。也就是說,電影審美現象只能根據電影觀眾的審美接受狀況來確定。
而電影審美接受只有在與電影藝術接受的區分中才能更明確地加以確定。這又涉及到對于審美與藝術的理解問題。我認為,電影審美接受可以界定為對廣大觀眾接受起來比較順利、而且一般來說也比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電影藝術接受可以界定為廣大觀眾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而專業工作者卻特別敏感的因素的帶有探索性的職業性接受。在這個意義上,電影審美接受不同于電影藝術接受。但必須說明的是,電影藝術接受可以轉化為電影審美接受。也就是說,電影藝術現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轉化為電影審美現象,而電影審美現象則必定曾經是電影藝術現象。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所謂的“娛樂片”,還是“藝術探索片”,都是既有審美因素,又有非審美因素,只是,這兩者的兩種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娛樂片以審美因素為主,探索片以藝術因素(較嚴格意義的藝術)為主。應該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殘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既不是審美因素,又不是藝術因素,而是非審美因素。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審美色彩。但這并不意味著非藝術、非審美的因素在電影中是應該絕對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電影美學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確。
電影美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對電影作品(一部或一批)進行美學分析。對電影作品作美學分析,不同于對電影作品作藝術分析。這種不同主要是著眼點的不同。其次是所針對的電影作品的斷層不同。藝術分析更著眼于電影作品在專門化和創造性兩個方面的貢獻。美學分析更著眼于電影作品作為審美對象(或者更嚴格地說,電影審美形態)這一既成事實的形成規律,或者說電影作品審美效果的形成機制和規律的分析與運用。因此,美學分析比藝術分析更關心電影作品作為整體的復雜構成。在對電影作品的美學分析中,電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為只是一種簡單的線性構成物,而是必須被理解為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多級表意生成系統。可以把這種分析稱之為系統性分析。在這樣的理解與分析中,電影美學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
與此同時,還應當有另一種分析,即對在電影作品的各個層面中都發揮作用的審美規律與審美原則的分析。可以把這種分析稱之為規律性分析。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米特里所說:“電影美學就歸結為確定一種形式由于某種內容和某種意圖的關系,怎樣和為什么優于另一種形式,換句話說,它要在特定情況下為這些形式確立其心理學的依據。”[1]
如果說電影藝術學研究的是電影作品媒介的“特化”特征,那么,電影美學研究的就是產生電影作品效果的“普化”規律(盡管它要面對大量個別的電影作品)。也就是說,電影美學必須在同電影藝術學的區分中加以界定。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提出中國電影美學之時所必須考慮的。
摘要:職業教育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程,把藝術教育融入職業教育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生活,對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和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藝術欣賞;職業教育;作用及意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用人需求水平的提高,現代職業教育領域中,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特長的學生在就業上往往會占有更大的優勢。因此,很多職業教育學校紛紛開設藝術欣賞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素養能力,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本文從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藝術欣賞現狀出發,探討藝術欣賞對推進職業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1職業教育院校藝術欣賞現狀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還要求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質,同時還要具備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對于職業教育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藝術欣賞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很多職業院校開設了藝術欣賞課程,但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仍存在著以下幾種情況:
(1)藝術素養不高。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多來自中小城市或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影響,生活水平低,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不高,藝術覆蓋面差,很多學生來只有在進入大學后才有機會接觸到電影、戲劇、畫展和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藝術門類和藝術作品,因而導致職業院校學生藝術基礎差,藝術素養相對不高。
(2)審美和欣賞能力落后。由于經濟和文化環境影響,大中城市和城鄉間在藝術課程的教育水平上存在極大的差異,加上家庭對藝術的重視程度和學校師資力量等條件的影響,學生對藝術基礎知識和藝術常識了解甚少,只能通過電視或網絡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然而電視或網絡多樣的藝術和娛樂形式經常是高雅與低俗并存,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年齡上和心理上正是世界觀和審美觀形成的階段,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感官刺激的事物所吸引,進而導致學生對藝術的審美和欣賞能力較為落后。
(3)想象力和創造力差。城鎮的一些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專業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較為缺乏,因而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正規的藝術課程教育,往往只是學習一些通俗的藝術門類,如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的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也僅僅是以唱歌或畫畫的方式來教學,忽視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學生們雖然在唱歌和畫畫,但真正能夠從音樂和美術的角度去理解知識的學生少之又少,藝術欣賞就更無從談起了。思維方式較為守舊,難以激發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藝術欣賞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及意義
開設藝術欣賞課程能夠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凈化思想、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
(1)藝術欣賞有助于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綜合素質。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研究發現,藝術欣賞能力在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起到得天獨厚的作用。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分數不高,加之很多學生來自一些中小城鎮或經濟條件差的地區,上大學之前很少接觸多樣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活動,因而藝術素養不高。藝術欣賞課程作為職業教育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揮一技之長,能夠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為完成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藝術欣賞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業余生活。藝術欣賞一方面讓學生在課堂上開闊眼界,拓寬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擴大知識領域;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精神境界,讓學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藝術欣賞就像將一粒美的種子種植于學生的心田中,這粒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長開花,讓學生一生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藝術欣賞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讓學生以藝術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和欣賞周圍的事物,進而去發現美、欣賞美和不斷地追求美。
(3)藝術欣賞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發現,藝術欣賞能夠使人精神愉悅,能夠凈化心靈,增進健康。例如,優美的音樂旋律能夠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讓人心情舒暢,解除疲勞。再如,美好的畫面能夠讓人視覺愉悅,放松心情。現代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身體和心理承受的壓力較大,枯燥乏味的專業課讓學生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這些情況極易引起學生情緒波動,導致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因此,職業教育院校開展藝術欣賞課,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放松,通過欣賞、鑒賞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進而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4)藝術欣賞有助于情感教育。人在面對美好的事物時會產生愉悅感和愛慕感,這種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即為情感。在現實生活中,情感在人的實際行動中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藝術欣賞有助于培養人的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等方面的情感教育,因此,藝術欣賞已日益融入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體系中。在職業教育的藝術欣賞課堂上也會采取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藝術欣賞課中為學生播放愛國主義歌曲能夠讓學生精神振奮,情感得到共鳴。當國歌響起的時候,學生會在莊嚴的節奏中產生重任在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黃河大合唱》等愛國歌曲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歌唱祖國》等歌曲會讓學生對祖國山河產生深厚的使命感。因此,藝術作品的展現和欣賞能夠讓學生在真、善、美方面得以啟迪,從而喚起學生對健康、高尚、向上精神的追求。由此可見,藝術欣賞在情感方面的教育是其他形式難以企及的。
(5)藝術欣賞有助于審美力和創造力的提高。藝術欣賞課中,一系列藝術活動和藝術門類的開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從而讓學生在藝術創造中得到審美力和創造力的提升。例如,很多職業院校開展音樂欣賞和美術鑒賞等教學形式,在“寓教于樂”“、寓教于美”的環境下借助音樂、美術形象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打動學生的情感,藝術的感染力在輕松的氛圍下引發了學生的審美力和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精神方面獲得享受和滿足。還有的職業教育院校經常開展藝術節、藝術展等多樣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得以提升,實現了角色上的轉變,由課堂上的欣賞者轉變為生活中的創作者。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作熱情。總之,美的藝術作品能夠打動人心,有益的教育能夠讓人受益終生。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并具備良好的自身修養和藝術素養,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重中之重。讓學生以藝術的角度去欣賞美和感受美,進而將藝術的審美力和創造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也成為職業教育院校開展藝術欣賞課的意義所在。因此,將藝術欣賞運用到職業教育培養體系中,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建立高雅的藝術品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在高校審美教育中,藝術欣賞課的開設,是為了讓大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藝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含義,達到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的目的。高校藝術欣賞課的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社會的進步,大學生的思想也在進步,而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也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藝術欣賞是視覺思維的過程。也是欣賞者審美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點或不足,及時改進。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扼要闡發我對高校藝術欣賞課教學的學生培養功效。
一、重視藝術欣賞課中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創造力,是高等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素質的核心問題,所以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欣賞的過程,也是培養欣賞者創造力的過程。藝術欣賞課可以使學生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對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間、節奏等視覺思維得到培養和訓練,以欣賞的方式幫助學生開拓視野,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藝術欣賞和美術創作一樣。都是一個思考與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眾所周知,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激發欣賞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藝術欣賞課過程中。由于欣賞者面對的是具有啟發性的視覺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種種聯想和想象。拿國畫的留白來說,留白,并非沒有實際意義,國畫的留白即畫中的虛景,是國畫特有的一種表現方式,作畫者為了讓畫面達到完美的效果,使畫中景物看起來更協調,也給欣賞者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在畫面中做留白的處理,使畫面關系更清晰。在繪畫中,要善于處理好留白與繪畫的關系,使畫面達到完美的視覺效果。在創作中,可以使作品表現得很完整或很具體,但是都不要忘記留給欣賞者一些想象的空間。在藝術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由局部觀察轉為整體觀察,由平面觀察轉為立體觀察,由自然觀察轉為藝術觀察,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二、重視藝術欣賞課中對學生審美觀的培養
美術課的專業教育目標,首先是讓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觀。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在審美實踐中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認識,培養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鑒別美與丑的能力。藝術欣賞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觀教育的方式之一。藝術欣賞課可以讓學生集中的、長久的體驗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認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藝術語言(表現藝術形象及感情的點、線、面、體、色彩、明暗、質感、量感等)的認識,例如,線是點移動的軌跡,有直線、曲線、折線之分,線有粗細、長短、曲折、濃淡等變化,不同的線給人傳達的是不同的心理感覺;色彩的審美特性是十分明顯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夠向我們傳達出一定的感情意味,傳達出能夠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紅色表現的是熱烈而興奮的,黃色表現的是明朗而歡樂的,藍色表現的是抑郁而悲哀的,綠色表現的是和平而穩定的等。
三、重視藝術欣賞課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心理素質控制著人的行為活動,使這些行為活動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并以此來指揮人參與社會活動,當代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心理素質的形成既含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后天鍛煉的因素,以及環境影響的因素。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有所增多.心理問題已經明顯地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和高校共同關注的焦點。、高校藝術欣賞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也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手段。我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例,談一下藝術欣賞課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松”、“竹”、“梅”是中國繪畫中經久不衰的表現主題,被敬稱為“歲寒三友”,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青睞。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儒、道、佛”哲學思想的影響,繪畫藝術也不例外。那么,畫家為什么要選擇“松”、“竹”、“梅”作為他的精神影射對象呢?通過對“松”、“竹”、“梅”的外形和生活習性進行分析:松樹是四季常青的,寓意著不屈不撓;竹子是中空而挺拔的,寓意著特立不茍,引申為節氣、操守;梅花在寒冬怒放,寓意著傲霜斗雪,威武不屈。例如,清代畫家鄭板橋,他的人生經歷和心理素養就體現在繪畫創作上。他先在山東濰縣做官,親政愛民,后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在揚州以賣畫為生。為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便選擇了竹子作為他的繪畫題材,來表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氣節。通過鄭板橋的人生經歷。教育學生在逆境中要不卑不亢、不浮不躁。要勇于面對失敗和挫折,更要學會沉淀自己的心,為下一目標積累更多的力量。美術作品,可以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如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使很多人對美有所感悟,受到了愛美情操的感染。美術欣賞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在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從事藝術教學,旨在開掘學生的藝術才智,豐富學生的藝術素質。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造力、審美意識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藝術的技藝和素質。提高人生的修為和境界,達到人生和藝術的雙豐收。
當前,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改革形勢喜人,加大了藝術欣賞內容的幅度,高中藝術欣賞課的開設增補了中小學藝術教育在高中階段長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開設的藝術課程門類多達數十門,其內容涉及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書法、攝影、美學、文藝理論等方面,為學校藝術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把藝術欣賞放到了學校藝術教育的前鋒,擔負著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新一代的重責,如何進一步重視學校藝術欣賞教育和怎樣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開展藝術欣賞,解決在學校藝術教育實踐中,藝術欣賞內容的豐富與教學課時的稀少,藝術欣賞形式的多樣與教學方法的單調等充滿種種矛盾的藝術欣賞教學現狀,找出能夠有效解決這些矛盾的途徑和辦法來改變它,使我們的學校藝術欣賞教育真正短時高效,豐富多彩’,這就需要我們去努力探討能順應時代要求的科學的藝術欣賞教育觀念。
一藝術欣賞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
一些地方存在著重技能,輕審美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傾向,重視少數尖子,忽視面向全體;重視比賽,忽視教學藝術欣賞就成了薄弱的環節,違背了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則,嚴重阻礙21世紀全民族的整體的審美素質的提高。
有專家預言,藝術產業將成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之一,為適應21世紀產業發展新形勢的客觀需要必須通過學校美術欣賞教育對學生實施美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陶冶情操,提高素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李嵐清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總結講話中強調指出,要重視美育,不僅小學、初中要開好音樂、美術等謙握,高中、大學也應開設藝術欣賞課,教會學生欣賞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書法等。
“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通過學校藝術欣賞教育這一具體形式,喚起人們的美感,能正確的理解美和感受美,從而為創造美打好基礎。
二藝術欣賞是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
藝術欣賞是在接受藝術中經過玩味、領略、產生喜悅愛戴之情。在開放.的藝術博物院,一個個畫展,一堂堂藝術欣賞課中,讓學生在漫漫的藝術長廊中流連忘返,品味在人類文化寶庫中蘊藏著數不盡的藝術珍品,感受藝術世界的廣闊無限,從藝術的解放去認識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國家的人民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賞彩陶,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歷史的人類童年時代”。正如別林斯基說的,人們認識世界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科學的,一是藝術的,早在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把德國杰出的、為無產階級大聲吶喊的女性藝術家坷勒惠支的版畫作品《面包》介紹給國人,通過畫中處在歷史重壓下,為捍衛勞動者而獻出自己一切的偉大的母親形象,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從而使欣賞者達到對世界最深刻的認識,擴大生活的視野。在藝術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藝術強大的魅力牽引下,去感慨一個時代或者是一個國家、地區文明發展的程度。
三藝術欣賞以情感介入為重要標準
欣賞中國花鳥畫,認識一個人的情緒、意識,進而體會一個時代的一代人的命運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歷史”內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情緒和點點淚痕般的墨葉,使欣賞者在傷口的形式技巧的審美之外,進一步體味到作者凄苦的命運和倔強的個性,對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民族意識,以及封建專制下的平民的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藝術考核教育的重要特點,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欣賞者只有對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達到了“共鳴”,才能使藝術品的存在具有價值,才能使藝術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的情感、趣味、氣質、情操、胸襟。
隨著思維科學的發展,科學家日益認識到,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統一的基礎上,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藝術通過欣賞作用于人,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心靈的震撼,激發和強化了人的創造沖動,利于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四藝術欣賞以個體感受為評價標準
21世紀對全民族素質的一項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體的審美素質水平,.針對學生而言,則指,使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愛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審美經驗,有較強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就不能沿用舊有的“優、良、及格、不及格”等作業評價或用所有學科共用的“百分制”來抽象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實踐結果。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有利于藝術的個性發展,對藝術欣賞評價的改革應首先注重藝術的這種個性發展,對每一個學生的實踐都給予極其個性化的評價。
教師在對學生的肯定評價中,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同樣以博愛的情緒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情緒、’性格.、個性等,以便有效地提高藝術欣賞教學效益。
總之,藝術欣賞是時代賦予學校藝術教育提高整體藝術素質的主旋律,我們只有遵循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認識藝術教育的特點,尊重藝術教學對象的心理特點,才能獲得藝術欣賞教學的藝術效果,實現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高級的潛在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審美需要即是其中的一種。而且當人的其他非審美需要得到相當的滿足之后,那種整合的審美需要才能逐漸被主體意識到,從而化為人們追求美的積極動力,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活動便隨之產生。但是由于藝術趣味的差異性,又使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活動因個體的差異而不同。一個人的藝術趣味決定了其藝術創作或欣賞活動的方向,同時藝術趣味的健康或病態、進步或落后亦決定了其藝術創作或欣賞活動的優劣,因而,藝術趣味是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范疇。
《當代世界美學藝術辭典》中對于藝術趣味的定義如下:“藝術趣味使之人以相應的方式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藝術趣味是個人(社會)藝術經驗的概括,主要是在藝術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但是不能認為藝術趣味只是派生與藝術客體的品質和與藝術客體接近的強度。在藝術趣味的形成和確立上,許多東西取決于一個人本身的生物心理特點:藝術感知能力,對于這一方面的過分強調唯心主義美學得出藝術趣味的本性以個人的天賦特性為基礎的結論。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的觀點,藝術趣味的感性基礎是受客觀因素制約的。按伏爾泰的說法,藝術趣味是一種特殊的“對藝術中的美和丑的敏感”。藝術趣味的形成取決于許多因素,除了藝術經驗外,還有個人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個人一定的社會群體屬性和階級屬性、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興趣和需要的不同等。藝術史上常有某些藝術家由于思想和藝術立場的不同而不能接受其他藝術家創作的情況,列夫托爾斯泰曾否定莎士比亞的創作,斯塔索夫對布留洛夫的回話持批判態度,柴科夫斯基否定勃拉姆斯的音樂。這并不等于說列夫托爾斯泰等人的藝術趣味不高,而是在他們高度發展的趣味中存有某些片面的成分。趣味的多樣性對藝術趣味中的個人判斷與集體判斷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有影響,千百年來,唯心主義美學在這個問題上形成了“從少數人出發”的觀點,這種觀點把貴族“藝術行家”的個人主見同“大眾”的意見加以對立。但也有與此完全不同的觀點,即以“多數”表決的方式機械地解決藝術作品價值的問題。但是,無論哪一種觀點都不能真正決定趣味判斷的高低,真正的高低只能取決于對趣味水平客觀的判斷,但是要為真正客觀的藝術趣味而斗爭,必須始終注重講求論爭的文化修養,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論爭者的趣味人格。
通過以上對藝術趣味的分析,可以看出,藝術趣味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藝術趣味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即表現為主體個性的差異和時代、民族、階級的差異。
主體的個性特征,由先天與后天,生理與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復雜影響所造成,因而是千差萬別的,而這種差異性又給藝術趣味打上了深刻的印記,使藝術趣味也呈現出個性的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形象感知的差異和內容領悟的差異兩方面。主體各感覺器官敏感程度的不同以及感官功能發展的不平衡是引起形象感知差異的主要生理原因,此外還有復雜的心理原因,如知覺不同,分析型和綜合型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分析綜合型對于事物的感知會有不同的結果,即由于生理心理上感知的差異,造成了個體形象感知的差異。再者,由于不同的主體對具體美感對象的態度、關系不同,感受時主體的選擇方向、敏感程度、注意程度以及記憶聯想的具體內容亦會有很大差別,因而其感受時的領悟和情感反應也就各不相同。同時主體對于某一藝術門類的形成、技巧和手法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響到對藝術作品的體驗和領悟的深度。
藝術趣味除了其存在主體個性特征的差異,不同時代,民族和階級的藝術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特定時代的人們,由于受到時代特定的實踐內容和社會思想的影響和制約,會形成特定時代的審美思想,并在這種審美理想的指導和規范下,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趣味。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思想文化傳統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異,使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心理各相歧異,其藝術趣味也就隨之不同。由于階級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不同的階級,以其經濟利益為基礎,再結合不同的民族和時代特色,便形成自成一體的政治、思想、倫理和道德觀念,同時亦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
其次,藝術趣味除了其存在差異性外,亦存在著共同普遍性。藝術趣味欣賞的主體是人,人是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做為一定生產關系、階級關系、家庭關系及宗教關系等諸多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其藝術趣味就不能不包含和體現著其特定時代、民族和階級的共同審美要求和趨向。正如黑格爾所說;“真正不朽的藝術作品當然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賞的”,也就是說藝術趣味的共同性不僅存在于特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中,不同的時代、民族和階級亦存在著共同的藝術趣味。當然藝術趣味的差異性和共同性并非截然分開,二者相互滲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既然藝術趣味存在著差異性和共同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和優化藝術趣味時要看到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既要注意其差異性,又不能忽視其共同性。在優化藝術趣味的具體措施方面,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要優化藝術趣味首先要培養和提高欣賞者的藝術感知能力。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必須以直接感知的方法去感知對象的色彩、線條、形狀、聲音等。現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感知所得信息總和的85%以上來自視聽感官,正如馬克思所講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樂美的耳朵”。知覺則是在感官的基礎上對事物整體和綜合的把握,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人們只有具有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才能對藝術作品具有較強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領略到藝術美感,從而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審美需要和審美期待,并形成健康濃厚的藝術趣味。同時藝術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審美欣賞水平的提高,使人們避免停留在庸俗或低級趣味的作品之上,而是轉向典雅藝術,從而使藝術趣味得以優化。
第二,要優化藝術趣味,要求欣賞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要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思想修養,如此才能更好地深入藝術作品深層,體驗藝術的巨大魅力,獲取更高級的審美愉悅。只有以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為指導,才能使人不致滿足沉溺于低級庸俗時的津津自得,同時得益于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對藝術規律的獨特把握,使欣賞主體能夠充分自由地想象、回味、輕咂、細品作品的深邃,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獲得一種“高峰體驗”,達到一種至高境界。好的作品能引起人們心靈上的共鳴,可以凈化人的靈魂,而正是由于藝術作品如此強大的魅力,才吸引著無數的藝術創作者和藝術欣賞者為開拓和體驗一個又一個藝術巔峰而努力和超越。
第三,由于藝術趣味的差異性,要求藝術家們根據不同的藝術趣味創作出符合不同審美需要的作品,以適應趣味多樣化的要求;同時人們求新立異的心理也影響藝術趣味的多樣性。猶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中物種的變異產生了物種的多樣性,進而才有了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藝術作品也需要有多樣性來挑逗人的視覺和感官。因為,如果藝術作品單一,長此以往,欣賞者對此類藝術作品的趣味就會減弱甚至消失,因此藝術需要變異。一些美學家曾認為美在新奇,主張藝術家要善于發現,選擇新的角度、途徑和方法形式去創造新的藝術風格,“一部藝術史實際便是風格史,所謂風格史,也即是自我感受的變遷史”。如在文學中,新詞麗句,怪字僻語、獨特比喻等易于產生陌生感和新鮮感,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某些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主張寫作要選擇異于日常語法規范的詞匯和句子。但是若單獨為追求關注而在藝術創作上孤投一擲,又會使藝術陷入畸形和扭曲的病態。真正的藝術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只有藝術家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出不平凡的內涵,才能真正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看米勒的《拾穗者》,恍惚之中,自己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在金色的夕陽下,正置身于歸家的途中。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作為自我實現的途徑之一,亦愈來愈被人們傾注了更多的感情。但是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藝術界亦是異彩紛呈,藝術作品好劣不等,參差不齊,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對人們的藝術欣賞的選擇性加以規范和引導,培養健康穩定的藝術消費群體,而非放任自流,任其發展。同時要優化藝術趣味,政府主管部門也要對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加以規范和引導,禁止低級庸俗的藝術品流入市場。
“不通一藝莫談藝”。從事美學,及藝術理論研究必須有具體深厚的藝術修養,否則在談論藝術時難免隔靴搔癢。從另一個角度,藝術家是通藝的,但未必非要談藝;而美學家、藝術理論家則必須談藝。尤其是藝術教育工作者,既要通藝,更要能談藝。“談藝”談何容易!藝術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藝術欣賞是具有個性化、朦朧性的。但藝術理論、藝術賞析卻必須去“談”這些“不可談”者,必須概括一定的藝術規律和特性,說明作品的情感意蘊與表現形式,突出所談內容的明確性,讓學生更清楚地明白、理解,盡快提高、掌握藝術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是一種經過培訓而得到的欣賞藝術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是對一種復雜的視覺或聽覺構圖以及它們的深奧的意義的整體把握能力,不同與藝術創作和表演技能,這是一種審美鑒賞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種認識性的能力,是一種通過訓練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它與不經意的習慣不同,技能是一種通過培訓而獲得的智能,最終目的卻是要幫助學生獲得一種默契的知識和無法說清的訣竅,在各門類藝術的欣賞中,作為一種認知性的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不同藝術樣式在藝術表現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規律,進而運用這些知識和規律去欣賞具體的藝術作品。
藝術欣賞:主要是從繪畫、雕塑、書法、舞蹈、音樂、戲劇、影視等藝術樣式的藝術特性、基本表現手段和名作賞析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系統性、藝術性講解。藝術的綜合主要是從藝術特性、表現手段和名作賞析三個方面進行講解。不同藝術樣式的藝術特性和表現手段。抓住重點、核心,切入關鍵知識,避免面面俱到的介紹,把具體藝術體裁、歷史形態、流派以及象征、變形、夸張等手法放在個部分講解。
一、在藝術特性上,側重不同藝術樣式在情感意蘊表現、藝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基本規律,從時間與空間、立體與平面、動態與靜態、造型與非造型、具象與抽象、視覺與聽覺、實用與審美、單一與綜合諸方面進行論述。可分為:1、造型的視覺靜態藝術(繪畫、雕塑、書法)2、非造型的聽覺動態藝術(音樂)3、造型與非造型、靜態與動態結合的視覺視聽綜合藝術(舞蹈、戲劇、影視)。
二、在表現手段上,著重講解不同藝術樣式的形式因
其構成的藝術表現性,說明多種藝術手段及其塑造形象、表現情感的功能特性。既強調不同形式因素的基本形式美的要求,又說明不同形式因素與特定情感意味的審美對應關系。注重培養學生對不同色彩、線條、形體、旋律、節奏、音色等的形式感。注意有層次性、條理性地講清楚某種藝術手段的多種表現功能。
三、在名作賞析上,側重藝術性的欣賞,避免過多的講
述生平事跡,歷史背景,藝術主題的說明和故事情節等的描述要簡明扼要。著重講解賞析不同藝術樣式的作品如何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欣賞時按手段形式、表現特色進行有層次的講解,主要目的是通過作品的賞析進一步掌握特定藝術的表現規律。在作品中將藝術的普遍手法(象征、夸張、變形、抽象等)考慮進去,并注意選擇不同時代、流派、風格、體裁的名作進行賞析,強調藝術作品的審美理想的聯系。
藝術是人類審美情感的符號表現形式,在藝術理論礎上的藝術欣賞主要可以沖兩個方面把握:
(一)、情感意蘊的領悟
藝術的情感意蘊是豐富微妙的,既有具體性的情感態度,又有抽象的情感意味。具體性的情感態度是對具體社會、時代、情景、事件、人物的愛與憎、贊揚與批判的道德性、倫理性的情感評價。它主要體現在具象征性、敘事性的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當中。抽象的情感意味主要是情感力度和概括性的審美情調。它主要體現在音樂、舞蹈、書法、抽象繪畫、抽象雕塑等藝術樣式中。前者相對明確清晰,后者模糊朦朧。
在藝術表現中,蘇珊.朗格說:“一件藝術品就是一件表現性的形式,就是創造出來的形式是供我們的感官知覺或供我們想象的,而它所表現的東西就是人類的情感。”一是具體明確的情感(喜、怒、哀、樂、愛怨、希望、嫉妒等),既具體情感。一是抽象、模糊、無名的情感。既抽象情感。
當我們面對幾何裝飾、建筑、音樂作品時,并不感到有象人一樣的嘆息,呻吟等具體情感,但當把這些看成好象是一些符號,通過它交流心理狀態,再同旋律、節奏等結合在一起,這便是抽象的移情。從不同表現情感內容的角度,可以將藝術分為具體情感藝術和抽象情感藝術。前者包括具象繪畫、具象雕塑、書法、音樂、表現性舞蹈等。可以通過具體事物、場景的描繪,表現明確的具體審美情感。后者則以色彩、線條、形狀、等傳達寬泛、朦朧的抽象審美情感。直接表達情感力度,正是音樂、書法等抽象情感的特長。文學在表達情感是只能是說明和描繪,而音樂卻能同時表達感情的內容,又能表達感情的強度。
(二)、藝術形式的體味
1.對藝術形象的把握
藝術是審美情感的形象性表現。從題材看,有與主題直接聯系的題材,如浪漫主義美術中的海難、戰爭題材,現實主義中的農村、勞動者題材。有與主題無直接關系的題材,如印象主義繪畫中的草垛、教堂、舞女、立體主義美術中的房屋、樹木、人體等。
從對形象的理解看,有具體形象,如具體的人物、風景山水、花鳥、靜物等。有變形形象——“不象”之象,如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繪畫、中國寫意畫等。有抽象形象——“無象”只象,由純粹的點、線、面構成,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的抽象繪畫等。在非造型性藝術(音樂)的聽覺想象形象中,有自然生態的模擬形象,視覺形態的聯想形象和心理情態的抽象形象等。
不同藝術樣式在藝術形象塑造方面有自己的特性和規律。在造型藝術中,繪畫的形象更具體豐富,雕塑單純簡單,書法是塑造字形的抽象形象。音樂的聽覺形象是聯想性、抽象性的。舞蹈以人體自身構成藝術形象,情感表達直接性、強烈性。戲劇在集中的矛盾沖突中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影視是自由調度的鏡頭來表現各種形象更直接細微。
藝術家為了表現個性化、時代性的情感,而選擇恰當的題材,來塑造最具表現力的形象。新古典主義美術崇尚永恒理想的古典美,以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和端莊靜穆的人物形象為主要題材;而浪漫主義展現放縱的激情,表現海灘、戰爭、廝殺場面。
在藝術作品中,許多形象塑造是理想化、夸張化、變形化、抽象化。比如梁楷的《潑墨仙人》以夸張變形的造型、奔放的筆勢和酣暢淋漓的潑墨刻畫一個充滿醉意的仙人形象。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中的大衛形象雕塑成一個體格雄健、體現著理想化的男性美的裸體青年巨人。只是用了夸張手法,其大衛只是個牧羊少年。另外,同是女性人體,提香的豐肥亮麗,布歇的嬌艷透明,魯本斯的渾圓健碩,還有安格爾的《大宮女》通過對宮女肌體的變形描繪,表現出舒展流暢、婉轉起伏的形式美意味。還有浪漫主義形象塑造更是強調理想化的夸張、變形、虛構,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等。《國王與王后》是亨利.摩爾的代表作,富有現代意味的,以夸張、變形的造型塑造坐在大自然中的兩個人,軀體拉長,結構簡練,眼睛被鏤空成一個洞,稱“摩爾洞”,遠看自然而神秘的童話般的靈性感。
2.在表現手段的感受上
不同的藝術樣式有其獨特的形式因素、表現手段:如繪畫的線條、色彩、構圖、明暗、筆觸、肌理;雕塑的形體、質感、起伏、明暗、材質、環境;書法的筆畫、結字、章法、墨色;音樂的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和聲、音色、調式、調性、曲式;舞蹈姿勢、動作、表情、構圖、節奏;戲劇的動作、臺詞、結構、音響、造型因素;影視的畫面構圖、鏡頭、蒙太奇、光影、色彩、聲音等。
從繪畫、雕塑構圖來看,可分:三角形、S形、之字形、V形、方形等。例如《擲鐵餅者》S形,具有旋轉起伏的旋律感。《自由引導人民》三角形,具有穩固堅實之感。舞蹈》卡爾波的作品,將女青年環形的手臂連接與男青年V形手臂伸展結合,既有環繞的律動,又有升騰展放的姿態。水平線構圖開闊、平穩;垂直線構圖肅穆莊重又有升騰之感;曲線、弧線構圖波動舒緩;斜線構圖動蕩沖擊.崇尚和諧靜穆的古典主義的繪畫大多是水平、垂直線和金字塔形的構圖。在突出運動感的巴洛克繪畫中,是大斜線、對角線為主的構成線,且給人以有沖出畫面的勢態。優美秀麗的洛可可美術看重舒緩暢達的曲線弧線。張揚激情的浪漫主義繪畫則是對立沖突的斜三角、交錯的縱橫線為主。
在音樂形式中,音調的連續上行的旋律,給人以激昂、樂觀、沖擊力;連續下行則是悲觀、憂傷、肅穆。比如進行曲多是上行的,例如:老約翰施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聶耳的《畢業歌》以級進的上行旋律表現熱血沸騰的豪邁激情。二拍、三拍、四拍不同的節拍體現或明快或柔和或寬廣穩健的情調。就象大調的明快、歡樂氣氛,小調的暗淡委婉深沉情緒。復調手段可同時描繪不同的音樂形象,能多層次、多角度地揭示同一形象的不同側面和多樣情感。冼星海的《怒吼吧,黃河》以其層層迭起的復調來描繪波濤洶涌的黃河景象,表現出激奮的氣氛。在音色上,我國的竹笛清脆,二胡溫和(例<<二泉映月>>),蕭的淳厚而雅,琵琶明亮清新(例<<高山流水>>);西洋樂器中,雙簧管純凈,單簧管的開闊,長笛的流暢清潤,大管的渾厚沉郁,小號嘹亮高昂,長號圓潤輝煌,大號高貴雄偉。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中用甜美的小提琴音色和實的大提琴音色來分別表現祝英臺和梁山伯的形象。比才的〈〈卡門序曲〉〉中各種的樂器,不同的演奏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它同不同的繪畫材料一樣,表現的手法不同則效果不同。虛實輕重緩急各不想同。
在舞蹈動作中,雙手雙臂的交叉是封閉的手勢,舉手叉腰擺動等是具有自信、喜悅、興奮情感的意味。在舞蹈構圖中,斜線呈有力的推進之勢,具有開放性奔騰性的感情,徑直向前的豎線,具有強力的動勢,有急迫感和壓力感,例如:05年春節晚會的舞蹈《千手觀音》中構圖時有直線時有斜線,時緩時急,充分表達作品思想感情及內涵。舞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場景是娘子軍戰士和群眾一起排成的隊伍,向觀眾徑直走來,造成一種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
在綜合藝術的戲劇和影視,具有更豐富多彩藝術表現力。戲劇以演員的動作,形體、言語、動作等為手段,有充分利用道具、布景、燈光、色彩、音樂、音響等進行多角度的藝術刻畫。例如:〈〈中國式離婚〉〉連續劇,在陳道明和蔣雯麗的表演下,使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國當代婚姻現狀,既三種婚姻狀況(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通過三個不同家庭的婚姻,來反映現實。在娛樂的同時也很深刻地給現代婚姻狀況一個警示。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中的色彩用的非常好(綠黃白藍)等,加之章子怡的舞蹈表演,再通過開闊的場景和技術攝影,使劇本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色彩在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戲劇、影視中都存在。同樣的形式因素在不同藝術家手中有不同的藝術處理,具有了不同的情感表現意義。古典主義繪畫、安格爾繪畫的白色體現是樸素、淡雅、圣潔;蒙克的白色則彌漫著恐怖、悲哀、死亡。
形式因素的表現性具有鮮明的時代審美風貌。從色彩上看,古希臘單純靜穆的素色無色;中世紀張揚神性光輝的色彩斑斕;文藝復興色彩寫實和諧;巴洛克的運動感的色相明度對比;洛可可的在銀白之上的透明鮮麗;新古典主義以素描為主的中間色、調和色;浪漫主義的激情強烈與紛雜;現實主義以描繪勞動人民為主的沉實凝重;印象主義的瞬間的光色明亮跳躍;野獸派表現的裝飾情趣的純粹鮮明;表現主義充滿悲情的濃郁狂亂等等,不同時代,不同藝術流派的繪畫有多樣化的追求。堅持教育創新,堅持創新教育,堅持藝術創新,愿教育充滿希望,愿藝術充滿生機,愿國家充滿希望,未來充滿希望!
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是我們廣大教師所努力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目前可以用“問題解決法”即是教師為學生裝創設多種多樣接近實際的情景,激發學生獨立提出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不同的條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思路,或是用多種對立的思路去解決同一問題,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例如,在高中藝術欣賞課中,欣賞《蒙娜麗莎》達?芬奇作品和齊白石的《蝦》,在教會學生如何欣賞基礎上,你又怎樣表現它?怎樣表現作品內涵,方式方法靈活多變,主要能反映積極向上,生機活力和對未來充滿希望。學生表達方式不一:有畫出來的、剪貼的、寫詩的、寫心得體會的、還有直接說出來的,或是表演形式表達出來的,充分利用自己特長來發揮。另外,還可以用“評論性思維的培養”方式,整個教學過程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大家提出看法,相互間進行不斷評論。
“學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讓學生參與更多社會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學生在校學到的東西,必需與實踐結合,才能變得活起來,才有生機,只有經過實踐,知識才能變得更豐滿,更深刻。也就是說:“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在提高藝術鑒賞能力上,可以采用一個主題繪畫作品,一場特色演唱會,一套優美攝影作品,出版報,設計班徽班歌,和主題班會等,都可以是鍛煉學生設計、分析、思考、行為等方面能力最好的機會。那些貼近生活,重在實踐行動的作業,對培養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最有效果的。
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尊重學生屬于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世界,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即使是失敗,也可能是他們終身受益無窮的財富。例如:藝術課上的制作,剪紙,貼畫,泥塑,對印畫,歌唱中的跑調現象等。讓學生大膽去設想,敢于創新,敢于動手動口,鼓勵參與,樹立信心的勇氣,確信那獨一無二的作品是自己的佳作,允許失敗,敢于面對挫折,勇敢地再去嘗試,這對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起到了鍛煉。
另外,興趣是學習首要,實踐是掌握知識的關鍵,交流是激發人的思維和創造的源泉。這三點不可分割。將快樂引人課堂,用心去交流,用愉快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生存,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對話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切實為學生搭建合作實踐舞臺。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各種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的新型課程實驗,將大大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例如:把藝術課(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等)綜合上,讓藝術融為一體,使美術課中輸入音樂作品,讓音樂與繪畫結合起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手、腦、口、四肢等多種感官利用,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提高藝術效果,從中更好的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因為藝術是不可分割的,是緊密聯系的。它比以往傳統的授課形式——單純的美術課或音樂課更有趣,學生感興趣,有生機活力,還可參照學生多數建議,自編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采用些室外上課,游戲,并把流行音樂現代服飾引入課堂等。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靈活多樣,充分體現藝術的創造性,更好地把握機會,有利于提高培養學生“藝術感”的都可行。以至于歷史地理的綜合,雙語教程綜合等,都是我們教學所要改革實踐的課題。
總之,不同的藝術樣式的藝術特性,在不同的作品賞析中突出藝術性、審美性,著重賞析不同的藝術樣式的代表作品如何運用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集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注重在系統講解、相互比較中具體恰當地把握各藝術樣式的欣賞規律,抓住重點、核心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述,使學生扥到藝術方面的全面提高,更加有利與提高高中階段的學生的藝術素養及欣賞水平,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滿足學生自我表現,自我設計,自我完善的需求;同時對提高和完善國民素質起到促進作用。
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感受美,在認知的過程中去鑒賞美,在實踐過程中去創造美。總之,讓高中藝術教育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實踐中逐漸走向成熟!
摘 要:與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培養技能型、專業型人才,但是也需要重視德育。作為提升高職學生藝術欣賞能力的重要發展途徑,高職院校需要重視美育教育,鼓勵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到藝術實踐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提升高職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高職學生;藝術欣賞能力;素質教育
一、前言
在高職階段,提升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審美教育,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實踐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需要重視其重要作用,結合社會實踐來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藝術欣賞能力等。
二、提高高職學生藝術欣賞能力的對策
1.重視藝術審美性質活動
藝術實際上都具有物態性質的外部形態,主要是藝術家借助藝術語言或者是物質方面的媒介來體現藝術。諸如藝術家可以利用發音器官、樂器等表演音樂作品,從聽覺以及視覺等角度給予聽眾審美享受。藝術家主要是利用和聲、樂音等來構建聽覺形象,只有形成藝術以及審美方面的享受才能夠被把握。在高職院校的教育過程中,需要開展多樣化的藝術審美活動,培養高職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感受能力。藝術家利用顏料以及畫筆等原料,利用色彩以及線條等形成視覺上的形象,給予高職學生以審美享受,有利于提升其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高職學生可以重視繪畫方面的訓練,這樣能夠提升繪畫審美的能力。在審美實踐工作中,需要從視覺以及聽覺等角度來提升藝術的感知力,提升學生對藝術作品感知能力。例如,在音樂欣賞課程教育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樂感比較差,實際上是由于學生平時并不接觸音樂或者是并沒有深入鉆研音樂造成的。在培養審美實踐過程中,需要重視培養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利用中外優秀作品來提升高職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感受能力。
2.注重題材方面的生活化
作為社會生活的準確反映,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就需要從社會生活現實以及社會生活歷史等多個角度來著手分析主題,這樣有利于加深對思想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莎士比亞戲劇、意大利繪畫以及雕塑等內容的理解過程中,如果學生并不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那么在作品理解過程中存在著非常大的障礙,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就不能提高。作為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是構建在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上的,屬于意識形態中的部分,藝術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創作出與意識形態相關的藝術作品。因此,高職學生在了解藝術作品時,需要了解藝術作品創作者的實際經歷、思想發展以及情感軌跡,等等。
3.培養高職學生審美情趣
如果欣賞者具有非常豐富的生活經驗,那么更容易理解藝術作品,在理解深度方面也更加深刻。特別是較為深沉的作品,假設沒有豐富生活經驗以及社會閱歷,那么在理解以及認知方面都會存在問題。針對同一幅作品,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在欣賞方面會存在差異性。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閱歷對理解藝術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審美性比較強的活動,藝術欣賞不僅能夠愉悅心情,還具有凈化心靈的作用。因此,需要轉變過去的藝術欣賞認知形式,更加注重思想追求以及心靈凈化,提升對社會生活方面的理性認識,提升學生藝術欣賞能力。例如,在電影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特點來選擇針對性更強的影片,在追求生動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深刻的內涵。因此,需要培養出更加積極、更加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三、結語
任何作品都存在一定的瑕疵,高職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不成熟的現象,如果不會欣賞作品,這樣會對高職學生造成消極影響。教師需要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重視高職學生審美教育,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提升實際教學效率。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高職院校需要從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角度著手,提升高職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人格,發展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摘 要:聲樂是一門以聽覺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它是眾多表演藝術中表現形式最具特色、最具個性的藝術種類。聲樂藝術表演是在領會原作思想情感,結合自身特點以及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聲樂作品的演繹,因此聲樂表演藝術也通常被認為是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本文從聲樂與美學理論的聯系出發,探究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欣賞中的表現,并對如何提高聲樂表演的藝術內涵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聲樂;表演藝術;美學表現
0 引言
聲樂表演藝術是人類社會實踐中最早誕生的藝術種類,它以表演者的聲音這種獨特的“樂器”為基礎,結合個人情感、創作者情感與受眾進行溝通,從而表達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聲樂表演藝術也以一定的美學原理為基礎。因此,我們要想衡量、判斷一個聲樂作品是否具有美學價值,就應該在聲樂表演藝術與美學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并樹立一個評判的標準。而這不僅有助于人們對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原理的認識,同時也可以豐富聲樂表演藝術的美學內涵。
1 聲樂美學的概述
1.1 聲樂美學的意義
藝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聲樂表演就是其中之一。聲樂是一種最原始的藝術形式,在樂器沒有出現之前,嗓音就是一種最便捷的樂器,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聲樂的呈現形式與欣賞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人們開始將聲樂視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并賦予其獨特的審美內涵,因此便形成了聲樂美學。在聲樂美學的探究中,人們將音樂歸納為行為、形態、觀念這三個要素的集合體,其中行為是表演者的表達方式,形態是音樂的音響效果,而觀念則是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從這一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聲,樂美學的意義就在于人們從思想到行為上所進行的一種藝術性的探索和表達。
1.2 聲樂美學的本質
任何藝術創作都是創作者主觀意識的表達,聲樂的創作也不例外。聲樂與其他藝術創作的不同點在于,它的創作不僅包含了詞曲作者的主觀意識,也包含了表演者的主觀意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聲樂美學是多重主觀創作的集中體現。詞曲作者對聲樂題材和音樂表達形式的選擇是影響聲樂美學的第一層主觀因素,而表演者對聲樂的表現則是影響聲樂美學的第二層主觀因素,而一階段的表現藝術不僅受到前一個主觀因素的制約,還受到表演者自身對聲樂作品的解讀的影響,因此,聲樂表演藝術只有在兼顧創作情感和演繹情感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聲樂的完美呈現。
2 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欣賞中的表現
首先,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演唱者利用專業的表達技巧,將作品中的情感基調以一種能夠體現個性特征,展現情感層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既來自于表演者對作品的專業理解,也來自于自身的情感體驗。而用美學觀點來分析,這種藝術表達方式不僅包含了聲樂的形式美,也體現了人們對于某種情感的真實反映,既實現了理性與感性的高度統一。
其次,聲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通過人們對某種聲音的模仿和演繹,使表演者與模仿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通過這樣的溝通,一方面表演者可以進一步了解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豐富聲樂表演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勵表演者融入音樂之中,激發創作靈感,并從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從美學角度分析,這樣的藝術表達充分體現了聲樂表演藝術的創造美。
最后,由于表演者在生活環境、個人經歷、知識結構、性格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審美水平必然會有所不同,進而也導致了他們在作品創作和藝術表達方面的差異。美學理論在聲樂表演藝術欣賞中的表現主要通過聲樂的真實性和創造性體現出來,即一方面詞曲作者和演唱者收集真實的聲樂信息,并進行藝術加工完成作品創作,另一方面又利用創新思維突破傳統,甚至自身的局限,來完成藝術的表達。
3 如何實現聲樂表演藝術與美學理論的結合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在表演過程中,不僅要求表演者能夠熟練地運用表演技巧,還要求其實現對聲樂作品情感的完整解讀與呈現,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表演者就應該在聲樂理論、演唱技巧、藝術理念以及演出經驗等方面不斷積累并實現突破。
3.1 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結合
表演者要想在表演過程中體現聲樂的藝術性,不僅要充分理解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內涵,還要結合自身的個性特征進行二次創作。現代聲樂表演藝術的系統性越來越強,即一個完整的聲樂表達藝術不僅包括藝術創作的靈感,表演者的形態、表情、動作,還包括各種樂器的伴奏,而在這一表達的過程中,聲樂結合樂器實現聲音、情感的傳遞,進而實現了聲樂表演藝術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結合。
3.2 傳統理念與創新理念的結合
任何聲樂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它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更體現了某一發展時期的社會情感,因此表演者在挖掘聲樂情感內涵時應該從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所屬的藝術流派以及其生活經歷進行把握,并努力將自己置身其中,重現其當時的內心情感,從而深化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在面對聲樂表演藝術中傳統理念與創新理念的沖突,我們應該辯證地進行思考,以保證傳統理念與現代聲樂創作的和諧統一。
3.3 藝術表現與聲樂技巧的結合
技巧是聲樂表達藝術的基礎,再準確的情感理解如果沒有聲樂技巧的支撐,也會變得毫無意義。然而聲樂表演藝術是表演者聲樂技巧與聲樂情感的統一,因此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一方面要注重對聲樂理論的解讀,聲樂技巧的掌握以及演出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聲樂情感的融入,即重視個性表達,體現個人風格,利用充沛的情感,提高作品的藝術性。
3.4 重視欣賞者的反饋意見
前面已經說過,聲樂藝術是創作者和表演者主觀意識的體現,而在聲樂表演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由于欣賞者在價值觀、人生觀方面的差異,對同一作品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理解方式,而這時他們就會在欣賞表演者藝術表達方面出現分歧,因此,表演者不僅要重視個人的主觀藝術理念,還應該重視欣賞者的反饋意見,以便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創作性的改進。
3.5 注重聲樂表演藝術的留白
留白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是指表演者在藝術創作中留有一定的表達空間,以供欣賞者結合自身的實際進行聯想和補充,而這樣的補充不僅調動了欣賞者的欣賞熱情,還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內涵。聲樂在表演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留白的作用,并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激發欣賞者的藝術想象,從而實現對聲樂作品美學價值的而進一步挖掘。
3.6 推動表演者與欣賞者的互動交流
聲樂表演藝術要想調動欣賞者的積極性,不僅要有熟練地表達技巧,還應該注重與欣賞者的互動,從而活躍舞臺氣氛,增強舞臺效果。對于一個優秀的聲樂表演者而言,在與欣賞者的互動過程中,不僅要實現語言、動作的互動,還要實現情感的互動,從而滿足欣賞者的藝術體驗。
4 結語
要想提高聲樂表演的藝術水平,我們首先要保證表演者對作品的領悟能力,創作能力和欣賞能力,并在準確把握作品情感的基礎上,結合創作的背景以及創作者的經歷等信息,發揮自身的表演優勢,與欣賞者實現互動溝通,將真實的情感與藝術創作相融合,進而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并實現聲樂美學與聲樂表演的和諧統一。
摘 要:藝術欣賞的意義以及自己對藝術欣賞的一些理解,了解到怎么樣去提高欣賞力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藝術;欣賞;審美;見解
藝術欣賞,又稱藝術鑒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
藝術欣賞與生活,這是一個老話題,提起來便令人興味索然的話題。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并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藝術與生活關系微妙,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才是妙境。藝術和生活相比,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時空跨度,是心靈與想象的意象再現。生活是藝術源泉,藝術是生活提煉加工后的結晶。生活是美好的,藝術是永恒的!
藝術作為一種藝術觀念或文化現象是當代大眾美學以及日常生活美學的延伸和利于民主化進程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突破與傳統藝術的藩籬將藝術的概念大眾化。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游、休息等等。藝術是什么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融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藝術與生活曾經是混沌一體、不分彼此的,那時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漁獵時代,人們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愛的藝術品。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說當時藝術還沒有從生活中分娩,人們的審美意識還萌動在生活實踐的母胎中,譬如中國古代的玉璧、玉瑛、玉蹤,以及佩帶的各種美玉,既是藝術品,同時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種觀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的、倫理道德的、政治活動的實用意義。即使到了孔子那個時代,藝術仍然很難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詩、樂、舞,并不是后來人們觀念中的純粹藝術。故至中古時期的佛教石窟壁畫雕像,很難說當初有多少人是把它們當作藝術品去塑造的。
藝術的真實性。藝術反映客觀現實生活,從一定的生活原型出發塑造藝術形象。任何作品的主題、人物、情節,雖是產生于藝術家的意識,卻是反映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和看法,歸根結底是受一定社會條件所制約的作家從現實生活中吸取來的。真實反映生活是藝術家們進行精神生產的基本動機和目的。 藝術屬于精神生產,它作為反映現實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必然經過藝術家的世界觀的透視和折射。藝術是站在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感受以及對社會人生關注的立場上看待客體世界的,因而其對客體世界的認識、感悟與表現帶有濃厚的主觀性。藝術以主觀性的把握方式,在自己的產品中建構起從屬于人的目的和意義的世界,從而幫助人們加深對自身的認識,體驗并激起關注社會人生的積極感情。
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從嗅覺上,我們嗅到花兒的清香;從味覺上,我們嘗到酸甜苦辣;從肢體上,我們感覺到冷熱溫涼、粗糙光滑;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藝術與生活的存在在大眾化的角度來說是已經形成匯融,也就是藝術與生活的交叉。同時形成了兩個命題,一個是藝術生活化,另一個就是生活藝術化。這兩個命題一個偏重于藝術,適宜于那些藝術家在追求藝術層次上對生活的塑造結果的呈現,這就是藝術生活化的進程和結論。而另一個則側重在生活上,是一些生活品質追求的層次超越感,她們來自于藝術的渲染,同時又會來源于生活體驗的靈感的提升,是生活的一種人為有意識的進化。
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絕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也愈來愈進入多元化狀態,藝術真實的標準也進入了多元化時期。藝術真實的終極目的是生活,是客觀世界,這一點可以肯定,但對生活與客觀世界的表達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輕易認定這一類藝術品具有藝術真實,而那一件藝術品缺乏藝術真實。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當以更開放的眼光來看待藝術,應當具體評價一件藝術品是否具有藝術真實,而無須爭論哪種藝術模式更接近藝術真實。
藝術對人類社會有很大的作用,包括認知作用,審美作用,交流情感作用,引導教育作用,存在刺激作用。通過藝術的傳承,我們才了解我們的祖先的文化行為,人類怎樣從原始時展到現在,通過藝術的傳播,我們才學習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認識未知的世界。人們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獲得豐富的美感享受,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藝術欣賞實乃人間一大樂事,它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真的值得我們重視。藝術欣賞還是一個反復審美的感受的過程。有些藝術作品,乍一看未必有什么驚人之處,但細細品味,其中的美感就如泉眼的泉水一般地流出。同時藝術作品往往需要一些理性思考,否則是很難完整地感受藝術作品體現出來的美的。比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究竟其性格特征是什么,至今還爭論不清,故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說法;還有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中主人公那微妙的笑容,究竟意味著什么,也是眾說紛紜,爭論了幾百年,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真正內行的欣賞者,那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的,首先要加強藝術修養,不斷進行藝術欣賞活動,積累欣賞經驗,逐步熟悉藝術的內容、形式及其特征,掌握藝術的規律。第二,還要多觀察、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只有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有真知灼見,才能正確認識藝術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
在生活中,我們想要開啟自己的藝術創造,就得培養自己對周圍事物的關注,在關注中培養自己對對象的觀察,在觀察中有所發現,再由發現引發自己個人的思想與情感的聯系;在近距離的可視的現實環境中與想象的空間翱翔,在三維與平面中有機轉換,在運動與靜止間探索追尋美之所在,美之所存。
摘要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感知、觀賞、思考、接受、再創作的一種人類活動,它與藝術理論的存在與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從藝術欣賞分析的角度,闡述了藝術欣賞在藝術理論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 藝術欣賞;藝術理論;發展
1 引言
眾所周知,藝術欣賞是人類將藝術形象作為審美對象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觀賞與接受的過程,是在藝術欣賞當中進行體驗、理解、再創造的一種綜合心理活動。藝術欣賞與藝術理論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藝術理論是藝術欣賞的基礎,是催生藝術欣賞的土壤,相反,藝術欣賞作用于藝術理論,是藝術理論的一種實現方式,對于藝術理論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 藝術欣賞是產生美的主觀條件
在藝術領域,藝術作品給人們帶來美感的主觀條件來源于對于美的鑒賞,對于藝術作品而言,藝術美感是藝術理論產生及發展的基調,同時,藝術欣賞必然是藝術美感產生的原理及內在機制,其主要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藝術欣賞不等同于認識行為。康德認為藝術欣賞對藝術美感的一種感知,而不是對藝術作品的單純認識活動,認識行為僅僅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對于一件事物產生記憶和理解,而藝術欣賞是一種基于感性層面的活動,是對于藝術作品所散發出來的藝術美感及其內涵所做的一種感性體驗,并由此產生美感。
2.2 藝術欣賞是一種主觀行為。人類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體驗,是一種主觀的、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體驗過程,他并不關心藝術作品作為客體而言的一種存在及其性質,僅僅關心藝術作品的完滿性及其是否滿足觀賞者的內心期盼。譬如一把椅子,首先只有符合觀賞者對于椅子的概念,它才稱得上是一個具有完滿性的美的椅子,因此,在藝術作品當中,其形式表象是作為藝術欣賞當中審美愉悅感迸發的根據所在。
2.3 藝術欣賞帶來精神上的快感。藝術欣賞過程當中產生的美感通常以快感的形式為觀賞者所感受,這種快感不同于感官上產生的生理快感抑或道德上的產生的理性滿足,而是一種來自于精神上的,淡漠純然的快感,是觀賞者主觀情感上的滿足,并不會參雜外在的功利及利害因素。并且,只有人類才能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產生美感,并據此迸發出快感。
2.4 藝術欣賞的美感具有普遍必然性。藝術欣賞當中所產生的美感與愉悅并不會隨著時光或者觀賞者的變化而變化,只要面對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就會普遍并且必然地迸發出審美的愉悅與快感。
3 藝術欣賞是藝術理論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上出現了一度對藝術欣賞理論不足的狀態,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現當代藝術在"中國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藝術欣賞以及藝術理論本身無關。殊不知,我國近現代藝術無論是理論的發展還是實踐的飛躍都是基于和西方藝術體系不斷碰撞、不斷融合的過程。從這一層面上來看,藝術欣賞是藝術理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讓普通民眾和藝術工作者不斷提升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層次,才能夠不斷加強藝術品評的說服力,進而反過來推動藝術理論以及藝術實踐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人們在眾多藝術門類上的基本理論方面、方法論方面、范疇體系方面、理論形態方面以及學理規范方面的誤區,但是這種種誤區的形成必然后促進人們對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的思考。評價以及批判,從而避免了人們對藝術的過分迷戀和盲從。
近年來,相關理論研究文獻說明,在當前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人們接受藝術的機會越來越多,而對藝術的追求也是越來越理性。人們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藝術欣賞體系,從而基于自己的藝術欣賞體系對藝術品進行品評。在這種欣賞的過程中完成了兩方面的飛躍:一方面,藝術愛好者以及藝術工作者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的藝術欣賞體系,實現了對藝術品欣賞過程中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飛躍;另外一方面,人們對藝術品的欣賞也左右了業內藝術品風格的走向,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斷促進藝術相更高層次前進,這個前進過程自然包括藝術理論的發展以及藝術實踐的進步。
從以上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在藝術理論發展的過程中,藝術欣賞是必要條件。但是藝術欣賞并不是藝術理論發展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僅僅進行藝術欣賞就能夠推動藝術理論的發展,這顯然是天大的玩笑。
4 藝術欣賞是實現藝術批評的直接手段
藝術批評來自于藝術欣賞,藝術欣賞是藝術批評的直接手段,藝術批評推動藝術理論的改革和發展。一般說來,藝術作品的價值以及功能主要就是通過公眾的欣賞而得以體現,藝術欣賞作為藝術實踐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斷促進著人類藝術理論的發展和演變,而這種演變,主要通過藝術批評來獲得推動力。
藝術批評是一種建立在藝術欣賞基礎之上的一種藝術品評活動,基于某種立場、某種角度或者某種動機來對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的功過成敗做出品評。通常來說,藝術作品習慣于將藝術家的思想、觀念隱藏在其中,而藝術批評家們的工作就是要挖掘出隱藏域藝術作品深處的創作思想與觀念,并加以概括和綜合,將之提升到一個帶有規律性的理論層次,從而推動藝術理論及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促進藝術的繁榮、提升藝術家的創作水平、提高普通大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水平及藝術素質。
藝術批評與藝術欣賞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緊密聯系。藝術欣賞作為藝術批評的基礎,為藝術批評提供生存土壤,藝術批評作為藝術欣賞的發展和生活,為藝術欣賞提供上升的空間。然而,藝術批評具有明顯的社會層次性,這也就要求其對應的藝術欣賞也要具備相應的層次性,在社會中,不同階層、不同分工之下的文化心理結構以及藝術欣賞水平都不盡相同,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在藝術批評過程當中,需要層次性,以適應不同環境下的藝術欣賞需求。
5 藝術欣賞促進現代藝術理論的生成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藝術欣賞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理論的生成,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點:
首先,藝術欣賞者是藝術活動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以及審美感受起到了一種接受者的作用。對于中國藝術領域而言,其現代藝術欣賞是在受到西方藝術欣賞以及中國古典藝術欣賞的融合與碰撞當中發展變化而來的,并在其形成與發展當中推動了藝術理論的發展和變化。從總體角度看來,中國的現代藝術欣賞的基本理論、方法、形態以及學理規范均是在西方藝術欣賞理論體系的影響下發展而來的,這也就不可避免的被納入到現代藝術理論的知識體系當中。
其次,我國藝術欣賞理論的研究當中,絕大多數的研究基準均來自于藝術欣賞的體驗與總結,也就是說,藝術欣賞過程當中產生的感性體驗與總結為藝術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形成提供了實例素材,藝術理論從藝術欣賞的體驗過程中抽象總結出規律性的理論依據,在藝術作品的更替與藝術欣賞的交互中,不斷總結并更新。
6 結語
藝術欣賞是一種由審美與反審美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感性體驗與心理感應活動,在欣賞者與藝術作品的主客體交互過程中,產生審美的快感。本為從藝術欣賞與美感產生、藝術欣賞與藝術數理論的發展關系、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的依存關系以及藝術欣賞與現代藝術理論生成并發展的相互作用關系,闡述并分析了藝術欣賞對于藝術理論體系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希望能夠對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以及愛好者提供一些參考。
摘 要:書法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的書寫基本技能和書法欣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愛國之情,還能夠促使小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書寫,加強監督和引導,提高小學生的書寫能力。文章主要探討提高小學生書寫水平和書法欣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希望能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幫助。
關鍵詞:寫作技能;書法;欣賞能力
書法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瑰寶。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養成的書寫習慣會影響他們一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書寫,在日常教學中規范學生的書寫行為,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指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要善于培養小學生對于書法藝術的欣賞能力,以鍛煉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對于小學生的寫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習慣,書寫的文字需要清晰、整潔、端正。下面筆者談幾點自己提高小學生寫作技能和欣賞能力的做法,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一、加強技巧指導,營造寫字氛圍
提高小學生的書寫技能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樹立長期教育意識,加強對小學生的技巧指導,提高小學生對書寫的興趣,從而給小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寫字氛圍。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小學生書寫姿勢不符合標準,容易出現頭歪、身斜、腰彎等現象,這些不良習慣對小學生影響深遠,需要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重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會對小學生進行科學規范的寫字訓練,先從端正坐姿開始,正確的坐姿應該是頭部端正,離桌面一尺,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兩肩齊平,兩腳自然下垂分開平放在地上,然后給小學生講解一些書寫的技巧,比如怎樣下筆,怎么執筆,怎樣提高寫字效率,怎么確保書寫清晰等。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發揮主導性,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對學生的寫字基本技能的指導,鍛煉小學生的意志力。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把寫字訓練當作教學重點工作,并且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
二、注重示范引領,提高書寫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寫字教學時必須為小學生樹立榜樣,給小學生做出表率,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寫板書時字跡潦草,小學生根本看不懂,無法跟隨教師的步伐,以至于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對此,我的做法是:在書寫板書時堅持用標準的字體,確保小學生能夠認清,做到“寧可少寫,不可草寫”,并積極地為小學生拓寬識字量,幫助小學生會認和會寫更多的漢字。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能寫出優美的漢字,批改作業的評語也要工整,用漢字本身的魅力去影響小學生,激發小學生的寫字興趣。此外,我還會表揚班級中具有良好寫字習慣和寫字能力的小學生,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并且定期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展示小學生的優秀作品,以提高小學生的參與度,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班風和學風。同時,每周對學習園地的書法作品進行一次更換,確保每個小學生的作品都有機會進行展示,從而使小學生沉浸于濃郁的書法氛圍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挖掘出小學生內在的書寫潛能。
三、豐富寫字形式,加強過程評價
在規范小學生的寫字基本技能時,語文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設計豐富多樣的寫字活動,鼓勵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小學生寫字過程的評價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小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激勵他們不斷進步。我在工作中會定期組織小學生進行寫字比賽,先任選一篇課文作為書寫的材料,讓小學生當場書寫,然后教師當場評分,對于書寫工整、清晰的小學生要給予獎勵。小學生在這樣的寫字活動中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從而找出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我還會組織小學生做寫字的游戲,先在黑板上寫出一些小學生學過的詞語或者成語,然后故意把每個詞語或者成語少寫一個字,讓小學生積極進行思考,然后到黑板上補充。另外,我也會把文字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聽,以幫助小學生快速掌握新的漢字。比如“休”字,就是一個人累了,在一棵樹旁靠著,就是休息的意思。當小學生聽到教師的講述,對于文字就會更加感興趣,也會在書寫時記憶更深刻。
四、欣賞書法作品,形成思想共鳴
為了從小培養小學生書法藝術的欣賞能力,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小學生欣賞的書法作品,讓小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加深對書法的了解,形成不斷追求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意識,并且與書法中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有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給學生選擇欣賞的書法作品時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感受,選擇了草書或者行書等作品,導致小學生對書法失去了興趣。我在實際教學中組織了書法觀摩活動,即利用多媒體、電腦、實物等形式,帶領小學生一起欣賞古今中外的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并在小學生欣賞和觀看的過程給他們講述一些關于作者的小故事,以增強小學生對作者的理解,這對今后進行課文教學有重要作用。同時,我也會給小學生講一些名人練習書法的例子,讓小學生明白“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讓他們樹立寫字的信心和勇氣。
綜上所述,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培養小學生的書寫技能和書法欣賞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能培養小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還能讓小學生養成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質。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把教學當成終身奮斗的事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的訓練內容,提高小學生的書寫能力,進而讓每一名小學生都能夠從寫字中收獲到快樂。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要擅長給小學生選擇書法作品,讓小學生可以在欣賞的同時受到熏陶和教育,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