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11:43: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藝術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設計教育像雨后春筍迅速成長。這無疑給廣告設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在日益強調科學技術的當今社會,人文教育的遺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代教育的嚴重失誤。在當今課程改革的同時,挖掘廣告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創造,也是教師尤其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從社會層面上看,社會大眾對廣告設計的認識過于簡單化。經濟利益驅動下許多廣告設計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設計形式或簡單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淺層的形式上的挪用、拼湊甚至抄襲,使我們的設計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個性。這對于中國廣告設計及設計教育的發展是有害無益的。從學校層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場導向下一哄而上,而師資力量和理論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廣告教育在根基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快速膨脹,必然造成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學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給學生真正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一方面在理論上的研究和建設也很有限。面對廣告這個不斷變化,重視市場規律和團隊合作的綜合學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從學生層面上看,盲目重技術,急功近利。學生沒掌握好設計基礎,沒有設計理念就盲目重技術,對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不夠重視。社會上大部分廣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實際操作熟練的畢業生,并不很重視創意、文化、藝術這些層面的需求。他們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設計生產。這種完全是經濟利益趨勢的需求對于已經或將要學習廣告設計的學生來說是一種誤導。導致學生無法安心全面扎實的學習,而是僅僅急于掌握各種設計軟件的操作。
以上三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各環節、各層面缺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諸多文化要素的復合體。如認知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處世哲學、道德意識、人格理想、審美情趣等等,都是構成一個民族人文精神系統的重要因素。人文精神是改造社會和我們人類自身的武器。它能引領我們提升社計理念,提高廣告設計作品的文化藝術質量。廣告設計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廣告設計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則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涵養及創造力。
一切設計都存在著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即為什么而設計?設計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樣的設計才是美的?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養為其提供精神指導。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實用性強的綜合性學科。是功能效用與審美意識的統一,是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設計的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設計以人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設計人性化是發展的大趨勢。
那么怎樣在廣告設計教育中體現人文精神,注入以人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實現”,培養創新精神呢?
當前部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加之對計算機的過分依賴,使得思維上缺乏創新,思想上缺乏深度。從近幾年的學生作品來看,對計算機的依賴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內涵,機械的從素材庫里東拼西揍的完成設計作業,自己的創意思想越來越少。這種現況我認為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強。
(1)教學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殺學生的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設計教育過程的重點。要營造創新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教學方法上多用采用啟發、對話、討論、講評的方式去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特別是在廣告設計學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師應當是“引導者、組織者、指導者”的定位,引導學生專業學習和志向愛好,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專業實踐。目前我國的廣告設計教育模式主要還是以教師單方面授課,學生個人動手實踐的模式居多。我們應探討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廣告項目為中心的方法,學生自組團隊,模擬廣告公司競標的流程,或者與企業合作共同完成課程的嘗試。教師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驟,并給予不同團隊一些建議。在這種模擬現實的互動教學中,學生會更加投入,互相協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為自己深入學習指明了方向。在為企業培養有潛力的人才的同時也給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2)加強培養學生的人文涵養。我們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有技術的素養,還要有人文的涵養。其范圍博大而豐富,如中國的哲學思想、古典文學、藝術精神、審美境界、書畫篆刻藝術、民間藝術、漢字、園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樂、詩詞、戲劇、典故、傳說、中藥、針灸、武術、圍棋、飲食、茶道……這些都是現代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文化資源。為此我們在廣告設計教育環節中要積極倡導設計的人文精神,樹立先進的現代設計文化理念,注重設計對文化的再創造。在每個設計課題中引導學生感悟此項設計的思想內涵,精準所要傳達的信息。在建立清晰準確的設計思想、發現并創造獨特視覺語言的前提下大膽嘗試,用自己的設計語言去表達人文思想,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創造中體現設計的人文精神。
總之,在廣告設計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個體的 精神道德和專業知識平衡發展的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盡管在實現的過程中,真正實現整合還有待于我們做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的廣告設計教育若要更加積極穩固的發展必將需要人文精神作為基礎支撐。
一、發展農村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實施的素質教育倡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在內的藝術教育工作卻遲遲難以開展,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藝術教育更是無從談起。缺少了藝術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為培養一種審美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小接受良好的藝術熏陶,對實現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實施完善的藝術教育,可以促進每一位學生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的校園藝術教育也更有利于喚起社會對農村的關注,促進農村地區藝術師資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農村地區孩子自我封閉的個性,完善審美。不僅如此,學習藝術課程,可以促進學生們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在緊張的學習之后,藝術教育課程還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重要作用。
二、發展農村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藝術教育的開展長期面臨著諸多困境,也正因為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利因素,農村的藝術教育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盲點”。
1.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包括學校、家長、學生自身在內,都對應試教育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而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深刻認識,單純以最求文化課的高分以及升學為目標,藝術課程被普遍認識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學校甚至占用美術、音樂課的時間來學習語文、數學等主課,長此以往,便對藝術教育的產生輕視的看法,更不利于參與藝術教育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甚至連相關主管部門對藝術教育課程的開展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在制定相關教育規定是并沒有將藝術教育列為“必修”的重要課程,只是將這些藝術課程屈居主課之后。
2.農村藝術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
藝術教師是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學校,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師往往都是非專業的,這也是造成農村地區開展藝術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困難之一。在有些農村中小學中,美術、音樂等課程往往都是由語文、英語老師兼任,在進行藝術教學時缺乏最基本的專業素養,而學生的學習內容也往往是單純的娛樂性質,無法掌握繪畫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學質量也是可想而知的。這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更加削弱了人們對素質教育的深刻認識,不利于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也阻礙了良好審美的培養。
3.財政對農村中小學的投入不足,造成藝術教學缺少最起碼的設備
充足的教學設備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輔助,而在很多農村學校之中,相關的教育教學設備卻是極其缺乏。最基本的音樂器材,美術用具都顯得捉襟見肘,更不用說專門的舞蹈教室、音樂教室、畫室。由于沒有專業的教學設施,藝術教育課程便很難開展。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財政支持也明顯不足,而學校只能將有限的資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課程上,首先保證“主科”的師資,對藝術教育的投資總是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會對農村的教育關注力度不足,人們對在農村工作存在偏見
由于農村地處偏遠,距離較為發達的城市較遠,所以廣大藝術專業畢業生寧肯在城市中做著不對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遠跑到農村學校任職藝術教師,心中對農村工作存在抵觸心理。長此以往,便很少有人會愿意到農村做教師,教育資源的傾斜變得更加嚴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卻顯得捉襟見肘,無人問津。
三、發展農村藝術教育的對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轉對藝術教育不合理的偏見,讓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藝術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認識到農村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是藝術的力量深入人心,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要積極穩妥的開展教育規范的制定和實施工作,深入貫徹素質教育中對藝術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試點,后推廣的辦法,逐步打開農村藝術教育的局面,讓農村藝術教育成為常態化的課程,讓每一位農村學生都可以享受到藝術教育帶來的快樂。
2.要確保農村藝術教育課程的師資,引進專業過硬的教師進行授課
一方面,要呼吁上級部門制定政策,為農村地區補充大量的藝術教育的專業教師。要建設一支數量充足,專業過硬的藝術教育人才隊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斷的服務于農村藝術教育工作。可以與專業院校建立對口支援,讓優秀的畢業生能夠直接從專業學習跨入專業教學。另一方面,還要給與藝術課程以充分的空間,要合理增加藝術課程的課時,并將課程列入實施計劃嚴格遵守,讓廣大的農村學生可以充分學習藝術,更好的感受藝術的魅力。
3.各級政府要重視農村教育工作,在資金投入上給予更大支持
在進行教育撥款時,要留出專項資金保證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工作,應為各校區合理添置相關的教學設施,并且要不定期舉辦文藝節目,為校園增添藝術氛圍,積極創造條件讓農村的學生享受到較好的藝術教育。
4.加強宣傳引導工作,進一步均衡教學資源
要從根本上改善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農村的藝術工作中,要開動腦筋充分調動藝術課教師的工作積極 性。選派一定數量的市、縣級學校中優秀的教師到農村地區支援當地的藝術教育,分享各校區、各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讓農村的藝術教育共開展的更有活力。
5.要認清農村藝術教育工作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盡管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規模,但農村的藝術教育水平卻往往落后于其他課程的發展水平,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藝術教育是一件長期性的工作,遠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一錯而就的,應堅定長期目標,認清發展規律,采取循序漸進的發展方式,讓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只有在思想上認識到農村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主管部門和學校、學生、家長之間對藝術教育給與高度支持,加大對藝術教育人才的培養力度,農村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才能迎來更好的未來。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困境
根據2011年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藝術學已經單獨作為一個學科門類與理學、工學并列,而傳統理工科大學是以理學、工學為主干學科發展起來的,藝術學的教學活動沒有歷史的積淀,無論是從學科背景、師資隊伍,還是整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與綜合院校或文科類院校相比都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人文學科力量相對薄弱
從1992年開始,一些較大的理工科大學合并了農、醫、師等院校成為綜合性大學或者多學科門類的理工科大學。但在高校擴大規模的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全國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學還是在自身的基礎上增設了人文學科院系,這些人文院系的設立大都是在學校開設的人文社科公共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于時間相對較短,其專業設置、學科力量、師資水平一般很難趕上綜合性高校的人文學科。所以,理工科大學目前的人文學科設置在整體上還是相對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學本身對人文學科的重視力度和資金投入普遍不夠,沒有同理工科大學的其他專業同步發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學的人文學科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堅實的有利于學校公共藝術教育開展的人文學科體系。
(二)校園人文類學生社團影響力不夠
高校的藝術教育,除了專門的課堂教育以外,還需要依賴大量的學生社團來組織各項活動。目前,理工科大學雖然成立了許多社團,但是人文藝術類的學生社團卻不多,而且不論是社團的學生規模、水平,還是社團的影響力都遠遠不及那些理工類學科社團的影響力大。
(三)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一般來源于學校專門引進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藝術專業人才和學校的人文社科類院系的專業教師。由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一般都是選修課,對教師的知識廣度、深度和授課水平,乃至個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所以承擔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師壓力還是很大的。為此,公共藝術教學現狀,帶來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
二、藝術教育的認識誤區
各理工科大學雖然按照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2002)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的要求開展了藝術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體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仍遇到諸多困惑和困難,對藝術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頗之處。
(一)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制定學生培養計劃時,當把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列入正式第一課堂教學時,個別理工科大學的決策者認為沒有必要,認為是占用了專業教學時間。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過要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藝術教育則體現了對于人的個性培養,這是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內容。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也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當代社會大眾文化中庸俗化傾向的挑戰,加強藝術教育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一項重要任務。公共藝術教育是理工科大學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看作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
有些理工科大學把校園內的藝術教育僅僅看作是豐富校園文化氛圍,滿足學生業余娛樂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將公共藝術教育上升為學校素質教育層面進行規劃和建設。其實各種藝術活動如繪畫、舞蹈和唱歌等是體現人類精神發展的重要領域,生動的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實現自身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公共藝術教育是當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
(三)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當成激發大學生的智力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有些理工科大學雖然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作為課堂教學列入了培養計劃,但與整個人才培養計劃存在“兩張皮”現象,沒有真正從專業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藝術課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類藝術課程教師就開哪類的課程。從多年的人才培養實踐中得知,公共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在激發學生進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覺能力,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嚴肅的審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門類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獨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藝術素養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公共藝術教育的具體舉措
(一)健全課程體系
在公共藝術教育實踐過程中,應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把提高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納入到學校本科教學質量體系之中,通過改革,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加強第一課堂的建設,使藝術教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更加符合藝術教育規律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把公共藝術教育課列入學校課程評價體系。目前, 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按照選修課進行實施和管理,此性質決定了這些課程必須滿足學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開設,若存在教學質量不好、課程內容匱乏,自然會被學生“淘汰”。同時,這些課程授課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務管理中往往疏忽對這些課程的日常督導。所以,必須將公共藝術課納入到課程評價體系中,保證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理論教育與藝術實踐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開展藝術教育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在重視藝術理論教育的同時,必須十分突出藝術教育的實踐性,著力于提高學生對藝術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比如學校要重視大學生藝術團這個平臺,把藝術教育落實到器樂演奏、聲樂表演、話劇排演、舞蹈訓練、書畫作品等具體藝術實踐活動中,提高他們的藝術實踐能力和水平,并通過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巡禮”,參與“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走出校園、走出國門進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藝術教育成果的同時,也展示出各個學校大學生的風采。
(三)做好藝術教育的組織和制度建設
第一,理工科大學要建立公共藝術教育的組織機構。學校要明確分管公共藝術教育的校領導,成立類似于“學校文化素質教育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對全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進行宏觀指導、規范管理,對有關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項進行專題研究。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承擔公共藝術教育部門與教務處、學工處、宣傳部、團委以及人文社科類專業院(系),必須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職、各負其責,又要積極協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的各項制度建設。理工科大學要根據公共藝術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并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制定相應的制度內容。
(四)加強藝術教育的專門師資隊伍建設
理工科大學要從整體發展規劃和學生培養的需要出發,按照公共藝術教育應具備的人才隊伍素質的客觀要求,專兼結合,多措并重舉,努力做好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規劃工作。為加強公共藝術課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請包括教學名師、專家,堅持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進行嚴格的審查、試講評比活動,推行教師多媒體課件進課堂的“準入證”制度,定期組織專家對公共藝術課程的教案、課件進行考查;同時,把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列入學校教學督導組的督導對象,不定期進行督導、檢查。通過這些措施,來確保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五)加強各種條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藝術教育的經費投入,這些經費主要包括日常建設經費、課程建設經費、大學生藝術團活動專項經費、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專項經費等,來保證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正常運轉以及各類藝術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教學技術手段方面,一是要為公共藝術課配備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二是要為大學生藝術社團配備樂器及圖書、音響、影像資料等。在活動場地方面,高校要營建專門的藝術教育場館,滿足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藝術教育的獨特性
目前,許多理工科大學都是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高校,一些院校還專門設立了藝術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學還要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要逐漸形成自己的公共藝術教育規律,進一步結合學校實際,形成理工科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鮮明的特色。但各個學校都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尤其是學科建設和服務領域,所以公共藝術教育要與本校特色相結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優勢。
結語
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專業教育,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建設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筆者認為必須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依托公共藝術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把加強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堅持將藝術教育作為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活躍學生生活,繁榮校園文化;三是堅持藝術教育普遍規律與學校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學人才培養特點的模式,實現藝術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層次的價值;四是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分類指導,針對全國招生、生源層次多、藝術基礎差別大的大學生群體,構建不同層次的藝術教育。
促進幼兒發展是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確定教育目標、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幼兒教育的多種教育內容、多種教育形式都在各盡所能,發揮各自的優勢來促進幼兒發展。音樂教育則要盡音樂藝術之所能,發揮音樂藝術教育之優勢來促進幼兒的發展。音樂藝術之所能,音樂教育之優勢,都可從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為此,從事幼兒音樂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兒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又要熟悉音樂藝術的特殊性,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幼兒音樂教育能夠切實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本文想著重談談與音樂教育密切相關的音樂藝術特殊性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一、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人們用聽覺感知音樂
這是音樂區別于美術、文學等其他藝術的基本特征,也是體現音樂藝術特殊性的基礎。音樂的聲音主要是樂音,樂音有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特性,這些特性為使音樂藝術具有豐富多采的藝術表現力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要把握聲音藝術的特點來做教育工作,譬如,音樂中的聲音要有準確的音調,無論歌聲、琴聲都要注重音準,音樂的聲音要動聽,不僅要選擇動聽的旋律還要注重演唱演奏時音色的美。在音樂活動中要善于運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音樂的情感內涵。
人們用聽覺感知音樂,一切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唱歌要用聽覺辨別、檢驗、校正歌唱的音調是否準確,聲音是否動聽,吐字是否清楚,節奏是否正確,歌唱的情感表達是否感人。舞蹈要用聽覺感知音樂的節奏和音樂的起、止,才能隨音樂合拍地跳舞,并隨音樂的起止而起止動作;用聽覺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才能用舞蹈動作表達情感。音樂欣賞則更要用聽覺去感知、辨別、想象、領悟音樂的藝術形象和情感內涵。音樂是用聲音塑造藝術形象,通過聽覺在頭腦中喚起聯想、想象中的形象。聽覺形象不像視覺形象那么具體可見,因此。在音樂欣賞中首先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基本情緒和情緒的發展變化,聯系有關音樂的生活體驗,喚起聯想、想象中的形象,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藝術美,進而領悟其情感內涵。聽覺是接受音樂教育的“窗口”,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應當重視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
二、音樂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藝術
畫家創作的畫,文學家創作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而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作品則必須經過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樂藝術供人們欣賞。所以說,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包括三個方面——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而音樂表演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掌握的音樂技能技巧,通過演唱、演奏,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力。因此、音樂表演成為溝通音樂創作和音樂欣賞之間的橋梁,成為展示音樂藝術魅力的重要環節。為此,音樂藝術十分重視技術的磨煉和藝術的創造。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幼兒的歌唱和樂器演奏都屬于音樂表演的范疇,也應當重視幼兒音樂素質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發展,使他們有能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夠從音樂活動中得到情感激動和美的感受,借以培養感受美、表現美、愛好美、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樂是擅長抒發感情的藝術
聲音是生活中人們用以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聲調有觸動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樂音,經過藝術加工而創作出來的,用以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因此,音樂藝術具有抒發、激勵、表達人的感情的特長。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從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材教法到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都要抓住音樂藝術這一特長,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兒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引導幼兒在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中參與音樂活動,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教育功能。無論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發揮音樂藝術教育這一優勢,把教育活動設計、組織得富有音樂藝術特色,愉快活潑,寓教于樂,生動感人。
為了敘述方便、把音樂藝術主要的特殊性分為三個部分來闡述。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它們是互有聯系、互相影響的。如,正因為音樂是用聲音構成的藝術,是用聽覺感知的藝術,因此作曲家寫在樂譜上的音樂作品不能發出音響,必須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樂產生社會的、教育的影響。正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有傳情達意的功能,而且聲音與人的情感活動都是在時間過程中進行的,所以音樂不僅能抒發、激勵、表達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還能表達感情的發展變化。把握音樂藝術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發揮音樂藝術教育的特長,做好音樂教育工作,促進兒童發展。
唱歌在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樂藝術形式。歌曲中有詞有曲,詞曲共同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人們可以借助歌詞較為具體地理解歌曲的含義。而旋律中聲音的起伏、節奏的長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都是在和歌詞一起表達歌曲的情感內涵,發揮激勵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詞曲共同表達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詞的教育意義,忽視旋律的作用,就會忽視歌唱的藝術表現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論文摘要: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也緊跟計算機發展步伐,加入了諸多新內容。通過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進行探析,以期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及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 藝術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技術成為一個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了各個行業和領域,對我們的學習、生話、工作、思維等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學科得以充分應用,與其它學科完全結合的一門跨學科的課程科目,這種結合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技術和職業。如電子美工、動漫設計,電腦譜曲等。教育應面向未來,面向社會實際需求,培養真正有用,有實用技能的人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們應該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啟蒙、基礎階段讓學生了解信息信息技術的社會性應用,認識到其與其它學科交融一體,讓學生形成這種意識,培養其適應未來需要,社會就業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術技能,有基于此,筆者力圖改觀過去單一的,單純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和內容,根據初中課程學習和社會應用實際,探討信息技術與藝術整合的方式和內容。
二、整合的科目類別和初步設想
信息技術與美術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現今電腦美術的廣泛應用和盛行,及由此產生的對電腦美術人才的需求,包括電子美工,動漫設計,游戲場景制作和影視視覺電腦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內容體現于四個方面,電腦美術背景知識和應用領域介紹,電腦美術作品頎賞,信息技術與美術的嫁接和常用電腦美術工具軟件的學習使用。其中,前三者為基礎內容部分,重在將學生帶入電腦美術的世界,讓學生形成對電腦美術的基本認識,引發其興趣,最后者為基本技術也為整合學習的重點,將培養學生電腦美術制作的基本技能、技術,為以后的專業電腦美術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其作為一種啟蒙,就如畫畫對畫筆的使用一樣,主要包括電腦平面美工、三維制作基本工具軟件的認識,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電子美工工具軟件的認識和使用。
信息技術與音樂藝術的整合。初中信息技術與音樂藝術的教育整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電腦音樂背景知識傳授、音樂頎賞、音樂信息傳播工具和音樂信息制作工具認識與感受。其中,音樂頎賞包括傳統音樂能過信息技術的演繹表達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樂的頎賞;音樂信息傳播工具主要介紹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視頻播放工具,介紹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時介紹音頻文件的格式構成知識等,對于音樂信息制作工具的認識與感受,可通過對制作歌曲的軟件認識和操作予以實現,如國產軟件作曲大師V6.0將中國人常用的簡譜、五線譜進行同時處理,實現音樂電腦化。可實例介紹作曲大師V6.0歌譜制作過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國初中信息技術教育陷入了“教者無心,聽者無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在這種情形下,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既能增強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豐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造就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級(包括初中一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上半學年),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因而說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時,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可以為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進入中專、職高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例如,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會對從事電子美工的專業人員的需求大增,導致了電子美工的人員異常缺乏(齊魯晚報等諸多報刊雜志都曾大篇幅報道),不少企業雖高薪求才,卻無才可用的。在我國,電子美工人員的培養數量有限,國內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也大幅低于國外,癥結在于電子美工需要雙向復合型技術(美術和計算機作圖相關知識),而我國在雙向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諸多問題。為了使進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電子美工的知識,可以在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的課程里面加入相關的美術知識,提升日后學習電子美工專業的效率。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在促進初中生今后的發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途徑
1.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不同于以往的計算機課,不單講計算機知識,練習計算機相關操作,現在的信息技術課比以往的計算機課更正規化了。信息技術在中學階段要以計算機技術為主,但絕不是以計算機科學知識為主,而是以應用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為主。所以,要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信息技術教師除了要掌握滿足教學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和知識,還要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 文化底蘊,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思想和模式,結合學科特點,具備教學組織、教學設計能力以及靈活的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教師自身能將兩者整合好,具備新的素質教育理念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有機整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2.精心設計,拓展思維
信息技術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微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我們應當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進行拓寬知識面的教學。例如,將網絡曲庫應用于音樂課中,達到音樂鑒賞的目的;將美術教學的相關內容融匯與信息技術課程之中,使學生在電腦上完成繪畫要求,教師將一些常用的繪圖軟件的使用方法傳授給學生,這樣既能兼顧美術教學的要求,又能增強吸學生們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從而實現了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完美整合。
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不僅能鞏固學生們所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們各種基本操作及適應能力的發展,將所學的知識與生話和社會更加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從事相關的職業打下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五、結語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筆者在此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探索,希望能對大家產生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能培養和健全學生的審美結構,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能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前有些農村、高中的辦學存在擇優招生的現象,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對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學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誤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就必須全面改革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正常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賴于各級領導的真正重視。作為藝術教師更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勇于創新,不斷探索,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悅、輕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大膽參與、重于實踐,在感受美、體驗美、表現美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教育觀念的全面更新,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過程中,藝術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藝術教育之所以在整個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與作用,是因為它可以培養和健全學生的審美結構,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造力,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藝術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悅性能有效地調節學生心理,使之淡化厭學的情緒,激發學生積極性,調動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國目前教育,主要是側重與左腦的教育,而右腦的教育卻忽視了。美國西北理工教育大學校長謝佐齊教授曾經指出:中國教育非常嚴謹,具有十分嚴密的邏輯性和豐富的知識性,培養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雖然左腦比較發達,而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這說明缺乏左腦的訓練。他帶過不少中國留學生,大多數的筆試成績優秀,可是解決實際問題和協作的能力比較差。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就是左右腦的訓練失衡。要想改變這種落后的狀況,就必須加強對藝術的教育,這是推進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一代‘四有’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幫人。”可見黨和國家已把美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論述了實施美育的全面性;強調了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時期美育的重要任務,即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加強中小學音樂、美術課堂教學,同時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加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大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漸趨一致,各項法規建設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體到市縣教育局、中小學領導在大小會議上也能做到與中央與上級“保持一致”,不過這種跚跚來遲的教育改革卻沒能像經濟改革那樣迅猛,依然是蕾聲大,雨點小,舉步維艱,特別是廣大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存在不少問題:
一、 校園文化結構不合理。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農村中小學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虛設或少設音樂、美術課,把藝術科目的課程作為語數科的“機動課”或簡化成“唱歌、畫畫”課,加上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把升學率當作唯一奮斗目標,因而每天上課不是語文就是數學。使課堂藝術教育得不到落實,教學內容和測試考核形式極其單調草率。
二、藝術教育設施不完善。很多學校雖然校舍很現代氣派,一般的辦公設備也不甘落后,但作為藝術教育的教學設備卻極其陳舊落后、殘破不堪或有其物未盡其用甚至不可用,不少音樂、美術教室置于善未改建的舊房,擺設的課桌椅不少是“退役”的。很多學校甚至不設或未設音樂、美術室。教學商店設施如:樂器、石膏模型等的購置、維護和更新置之不顧,更談不上多媒體教學。
三、藝術師資隊伍不健全。全省共有小學24720所,在校生917.01萬,據1997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全省專職的小學音樂教師人數為11808人,美術教師人數為10200人,即使按平均一所小學一個音樂教師和一個美術教師計算,還有一萬多所小學連一個專職音樂教師和一個美術教師也沒有。藝術類師資數量嚴重缺乏是人人共知的問題,雖然近幾年來各大中專院校陸續為廣大農村培養輸送一批批的藝術師資,但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求。對于緊缺的專業人才,本應得到搶聘重用,但大多數農村學校領導卻把這少之又少的專業人才“改裝”成語數“主科”教師,使這些人才學非所用才能未能得到發揮,從而未能得到發揮,從而出現了不少專業思想不牢固的識時務的:“俊杰”。深知當音樂、美術教師被人認為是“副科”老師,而且極不“吃香”,每當碰到評優、拿獎金等實際事時,音樂、美術教師往往是靠邊站,因此,主動要求擔任“主科”教師。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些教師在上崗后不久,專業知識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退化,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凈。嚴重地浪費了國家培養出來的藝術類人才資源。
四、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缺乏。
同在一個市鎮里,城鄉之間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對比起來,懸殊就很大。城市的中小學除了學校;里內外的藝術教育活動外,走出校外,還有很多像“少年宮”一樣的藝術場地加以熏陶,而農村中小學生則僅有學校里的“唱歌、畫畫”課,出了校門受藝術的教育則是一片空白
筆者從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近20年,單從我擔任的音樂教學這一方面而言,我認為造成上述主要原因有下面
幾個方面:
第一,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學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誤區。由于主管地地方教育的中下層領導人員教育觀念滯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不夠抓學校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一套落實的措施。
第二,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忽視藝術教育。有些地方初中階段存在擇優(分級)招生現象,學校領導為了升學率,只重“知識素質”語數“主科”的教學效果,而放棄了其他術科。
第三、農村農民對藝術教育意識淡薄。為了適應所謂的“應試升學”,農村中大多數農民認為:只要自己的孩子“語數”兩科學得好,能順利靠上重點中學就心滿意足了,并不支持孩子學“圖音”,怕影響語數科的學習。
不少學校仍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圈圈,藝術教育哪怕再重要,但作用不是能立桿見影,更談不上升學率的重要,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主科”教師的“作用”,也決定著學校的聲譽。
我們正處于一個大改革的時代,社會的變革要求學校教育要重新審視時間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策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現實要求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開放、敏感、活躍、和諧的心靈結構。因此,那種忽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而把升學率當作唯一奮斗目標的應試教育,是整個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要不相適應的。
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全面改革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落后局面,提高藝術教育質量,促進其它教育的和諧發展。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學校領導,必須把藝術教育真正重視起來。尤其校長乃一校之魂,學校藝術教育正常化的形成與發展是校長帶領下廣大師生革舊定新、充分發揮藝術教師創造才能的結果。更具體地說,就是:
一、要加大力度宣傳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識,營造適應藝術教育的大氣氛。
二、要有一個總體的辦學規劃包括總體教育目標和藝術教育目標。學校領導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在安排課程表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改。像“語數”主科一樣。把藝術科目的課程落實到實處。在擇優生入重點中學的考試形式上,必須增設藝術科目。
三、要重視藝術類專業人才。學校領導應充分用好現有的藝術師資,專業專職。鼓勵專業教師進修培訓。教學上定期進行教學觀摩,多開展文娛活動,營造一個適應藝術教育的文化氛圍。發掘教師特長強化教師的專業思想,使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藝術得到不斷提高。
四、要有一套與藝術特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設備。特別是新建設的學校,在設備上都應該有所計劃與考慮,例如把音樂室、合唱室、舞蹈室合成一個多功能、多媒體教室。這樣即能豐富教學內容、方法和方式,更能使教科書的結構和形式發生變革和革新。
此外,要備有一套能反映藝術教學成果的資料。
藝術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創新,不斷探索。
九年義務教育既是中小學時期,這個時期的藝術教育主要落實在音樂、美術科目上。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全面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突破口。2002年9月國家頒布的音樂教學大綱,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核心,以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拓展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實施藝術教育,下面單從音樂學科的教學談一談我們的點滴體會和做法:
一、面向全體學生,培養音樂興趣。
大綱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對祖國音樂的感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新大綱淡化了音樂教學的技能目標,對“雙基”的內容做了調整,較大幅度降低了樂理、識譜知識及技能的難度,更符合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使音樂真正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
音樂興趣不僅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又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上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利用學生求趣心理,一趣激發學習熱情。如果不能把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出來,個別對上音樂課興趣不濃的學生就如球盲看足球,毫無樂趣可言。因此,教師要根據音樂的特有功能,以悅耳動聽的旋律、神奇變幻的節奏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啟其蒙而引其趣”,將每節課的知識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化平板為有趣。
在課堂教學方法上,可以組織學生唱游、歌表演、配樂詩朗誦等,還可以進行音樂節奏及簡單旋律的即興創作,舉行樂理知識搶答比賽,以及樂理接龍游戲等有趣活動,讓學生平等參與課堂教學。課堂上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動口、動手、動腦。這樣,使學生感到音樂課十分有趣并能學有所獲,及時看到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得到某種程度的逾悅與滿足,自然而然地產生愉快興奮的積極心理,激發他們上好音樂課的熱情。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品質,對于音樂學習產生賓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要加強音樂教學內容與現代化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大學習信息量,為學生們提供各種不同情緒的體驗,擴大知識面,不再受制于閱歷的框架,主要是學生能從中體會到人類蓄含于音樂中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必須在成績評價上,改變“一歌定成績”的草率、單調的懶辦法。學生音樂素質的高低并不能單憑一首歌或一次考試來評價,教師可設計好音樂成績評定名冊表。評定內容包括欣賞、歌唱、器樂、律動、樂理、學習態度等方面,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得以全面發展成績以1平時為主,期末為輔。每節課按照教學內容分別考核2——4名學生,以減輕學生期終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提高平時的課堂效率。期末測評主要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出現或書面閱歷及欣賞知識的測試。期終是學生考試最頻繁時期,將音樂可改為班級音樂會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調節緊張心理。
二、堅持導字當頭,培養探索能力。探索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但學生受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探索任務。因此,學生的自行探索活動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指導。
誘導。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參與探索活動的動機就愈明確,而且表現比別人更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教學《音的高低》一課時,教師課前準備很多的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等,課上啟發學生:“講臺上這些都不是樂器,你們想把它們作成什么樂器嗎?快開動腦筋,試試它們可以發出什么聲音?聽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在新課一開始就能感知探索目標,萌發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能為后續的探索培養興趣。
指導。在組織六年級學習《介紹貝多芬及欣賞其代表作品》時,教師可先讓學 生去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音樂背景中,交流有關貝多芬豐富的個人資料與傳說。接著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去感受樂曲的情緒與段落的劃分。
疏導。由于知識經驗、能力等各種因素影響,部分學生的探索活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目的,對學生的暫時的“失敗”,教師一定要通過疏導、適當點撥,讓學生始終充當“主角”,引導他們去探索自己失敗的原因,避免因“失敗”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進一步探索的信心。
三、重視藝術實踐,培養協作精神。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特長,開展豐富多采的課外文化活動,如組織合唱隊、舞蹈隊、鼓號隊、器樂班等,或定期開設藝術節,積極參加社會的音樂活動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到鍛煉和發展。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試教育不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素質。如何加強和改進農村藝術教育工作,造就一代“四有”新人,這還需我們和各級領導重視和改善藝術教學的軟硬環境,更需要廣大藝術工作者勇于創新,不斷探索出一套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教育工作措施,才能在素質教育中成分發揮藝術學科的作用。
內容摘要:文章在深刻認識藝術設計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從知識結構、業務素質、創新能力幾個方面,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 鍵 詞:設計 藝術設計教育 創新
設計的英文為“design”,該詞源于拉丁語“designnge”。美術詞典對設計的解釋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構思和意圖,運用符號形象地表現為可視的內容,作為造型活動的重要階段的造型計劃可稱為設計”。王受之先生指出:“設計,是指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活動。”設計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將內在的觀念轉變為外在的形象或產品,依靠一定的物質手段和技術,借助于現代生產條件,實現設計者心理——物質——產品——藝術商品——大眾化的審美教育創造過程。
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起步于20世紀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藝美術教育開始向藝術設計教育轉變。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高等教育專業目錄,調整的專業設置,正式以“藝術設計”取代了沿襲多年的“工藝美術”學科,設計學科和設計教育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體系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速發展,各行各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各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使得設計教育成為普及教育。目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風助長了重藝術設計實踐,輕設計教育理論研究;重外國的藝術設計流派,輕中國的傳統藝術。其二,由于采用傳統的純藝術教育模式,導致學生所學部分知識和市場脫節,導致“畢業”就是“失業”的現象時有發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藝術類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樣式的教育,對工科知識傳授較少;工科類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課程,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及人文科學的關注不多。這種功利性、重藝輕技、單向度設計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發展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就有必要研究當今時代藝術設計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重點。
“所謂藝術設計,從內涵上說就是從技術的、經濟的、社會的、物質的、文化的角度出發,以功能效用與宜人性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構想籌劃,使之轉化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態、人機關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實用品的設計,也包括審美性較為突出的觀賞品的創作;從其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發展屬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藝為媒介的傳統型設計,又包含以工業化生產為基礎的現代型設計。”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協調人與自然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一目的的實現取決于設計師是否真正了解社會的需求,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傳統的重要地位,繼而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設計。任何一件設計作品都是設計師智慧的結晶,是設計師價值觀、美學觀以及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體現。以上種種又和我們現階段的藝術設計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藝術設計的內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人才的培養應該是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學生不只是接受純藝術技能的培訓,還必須學習和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創新是設計藝術的靈魂,對學生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們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點。下文從知識結構、業務素質、創新能力幾個方面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進行探討。
一、良好的知識結構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基礎
對設計師而言,只有具備良好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具有廣泛的修養和完整的知識結構系統,才能形成科學的設計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邏輯和意象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
自然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包括數學、天文學、地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子技術、激光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融入設計,為設計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實現手段,改變了設計的方法和觀念;社會科學包含政治學、經濟學、消費心理學、法學、教育學、
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社會學、新聞學等,為設計師理解客戶的需求、情感、價值體系等提供了知識資源。這有利于幫助設計師正確判斷和預測消費的趨勢,進而在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引導和創造新的消費潮流。設計師懂得法學、倫理學的基礎知識,能保障設計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健康的發展,并且有助于設計者遵守道德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設計風氣。
人文科學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強通識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識結構實質上是使設計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創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礎。這些知識的價值會在實踐過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二、過硬的業務素質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關鍵
業務素質包含專業知識修養和技能。專業知識素養包含藝術史、設計史、建筑史、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它幫助我們了解中外藝術設計的傳統、現狀與發展趨勢,從而開闊眼界,汲取精華并進一步發展和重構傳統。專業知識素養的高低是設計師與操作工的一大區別,它決定了一個設計師是否最終形成自己的設計觀念和審美觀念的關鍵。
專業技能就是對事物的觀察和概括能力,對材料、結構、功能等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設計的實際制作和動手能力是設計師的技能的最直觀的體現。鍛煉專業技能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整合、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加強社會實踐鍛煉,諸如參觀實踐法、案例教學法、模擬崗位實踐、項目實戰法、頂崗實習法等。由此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交際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能及時掌握社會、企業所需的設計潮流動態。通過優化組織教育過程,打破舊有的教與學的組合形式和封閉的教學局面,建立一種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其創造力的師生合作開放式教學體系。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習者素質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強學習者創造能力,激發其創造欲望的有效途徑,使我們的設計教育從藝術的自由性、個性、非標準化、反團隊工作性轉化為強調集體工作、強調標準化、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與藝術表現結合的方式方法。
三、創新能力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本質特征
設計藝術的本質在于啟發創造性思維,發揮創造力,創造性是設計過程最重要的部分,是決定設計事物生命力的強弱、優劣、成敗的關鍵所在。藝術設計作品的成功在于設計人員對創造性思維的靈活運用。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只有將良好的知識結構、專業知識、技能素養進行不斷實踐和深化,對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獨特、創造性的見解,才能不斷地向新領域挑戰,產生好的創意和好的作品。黃永玉先生正是運用傳統和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的創新設計理念,才設計出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強烈時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裝。2008年的奧運會的35個體育圖標的創意,來源于書法中的大篆,把中國的傳統書法和現代圖形設計緊密結合,而篆書來源于甲骨文,可以稱為中華文明的“遠古足音”,將中國延續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輔以運動的現代感。這種造型意趣體現了中國迎接奧運的現實精神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發展、認知領域的深入以及社會需求的多樣化,消費內涵由物質層面走向精神層面,藝術設計成為精神和物質、技術與藝術、實用和審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學科。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成為技術創新和知識應用的主力軍,我們只有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環境和藝術土壤,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站在設計領域的前沿,把握設計教育的脈搏,最終跟上時代迅速前進的步伐。
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在進大學之前,便已經過了文、理、藝術的分科,使其在認知能力培養最重要的時期,綜合素質的培養計劃為題海所湮沒,從家長到學校,只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入大學之后,由于專業劃分細致,而且壁壘森嚴,學校在培養學生成為專門人才的過程中,又忽視了學生的藝術和人文素質教育。隨著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的失衡所引發的人類危機的頻繁出現,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我國高等教育這種“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輕素養”的教育偏向提出了質疑和思考。20世紀末,我國高等學校傳統辦學模式遭到了急劇的變化和社會需求的挑戰,素質教育的命題應用而生。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標志著素質教育這個嶄新的辦學理念已經被提升為國家意識。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標在于“立人”。
這里的人,指的是是豐富、完滿、富有創造力的人,而不是像馬爾庫塞所說的“單面人、”和“機械人”。大學的目的不是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機器”,而是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戲劇是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藝術形態之一,是一種融文學、舞蹈、音樂、美術、造型、表演多種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承載著人類悠久的文學傳統和豐富的舞臺實踐,積淀了深厚的理論體系,并且開始從舞臺走入生活,成為離人類生活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也成為最便捷、最適當的人文素質教育。正如有的學者提出的“戲劇教育對于人們的綜合素質、自我表達能力,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以及社會活動的能力,對于培養人的個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途徑。”①2006年3月8日教育部辦公廳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該方案明確提出把《戲劇鑒賞》列為大學生藝術限定性學修課程之一,對于戲劇教育在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文件的形式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為了進一步完善戲劇教育教學體系,更好發揮戲劇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切身體會,談一談對當代大學戲劇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本人于2008年開始在本校開設戲劇鑒賞課程,至今已有3年,選課人數累計逾千人。在這門課的初期,采用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即在課堂上主要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戲劇藝術的審美特性、發展歷史以及藝術流派等基本知識,并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闡述。幾個學期的教學下來,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固然有其優點,比如信息量大,可以使學生系統了解戲劇藝術的發展脈絡,掌握一些戲劇欣賞與評論的一般方法與途徑,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內容上,偏重于對“戲劇史”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而這些知識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從諸多的教科書中獲取,沒有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特性,因而不能完全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戲劇藝術的“文學性”,忽視了戲劇藝術的“舞臺性”。人為割裂了戲劇藝術的多維性,從而使戲劇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授課方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激發出他們的內在潛能。鑒于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圍繞著如何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對戲劇教育課程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和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說來:
一、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努力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當中來。在講解具體的戲劇作品時,不僅僅是由老師來講解劇本主題,分析人物性格,還要充分發揮戲劇藝術的特性,讓學生來“演”。戲劇不像其他敘事文學那樣通過故事的敘述啟發讀者的生活想象,而是通過充滿戲劇性的人物關系、戲劇動作、戲劇場面來展示生活情境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戲劇是場面的藝術。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戲劇作品時,要適時抓住劇本中那些“戲劇性”的地方,讓學生通過“扮演”來了解劇本的場面配置和調度技巧,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劇作深刻的思想內涵。比如在講解曹禺的名作《雷雨》時,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演出第一幕中周樸園逼繁漪喝藥的那一場戲,就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結合戲劇藝術的特性,貼近學生的生活。戲劇藝術區別于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綜合了語言和形體,是人和環境的結合,戲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的知解力,學會用適當的言行來表現自己。”
②人生大舞臺,舞臺小世界。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種場合表現自己。通過戲劇教育使學生在不同場合學會適當、恰當地表現自己,是戲劇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紐約大學戲劇學教授理查?謝克納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戲劇研究,開始從人類行為和儀式本身去研究戲劇表演,提出了“人類表演學”的概 念,并且已經在西方國家引起強烈的反響。該理論認為,表演是恢復和解放人類天性,塑造人類自我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應該讓戲劇文化走出劇場,讓戲劇表演融入到學生的整體生活中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的主渠道是去人才市場求職應聘,而求職應聘的最后一道門檻是用人單位的面試。面試的本質,就是通過當面交談測試求職者的當眾表演能力,并依據其表述考察對象的綜合素質。在戲劇課堂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這樣類似求職面試的鍛煉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的面試場景進行情境設計,分角色合作表現各種面試情境,體驗面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景,提供臨場應變能力和面試處理技巧,使戲劇教育與學生日后的求職面試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的發揮戲劇的育人功能。
三、在課程的考核上,改變之前的以學生撰寫論文為主的考查方式,改為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戲劇實踐活動。戲劇的真實生命在于舞臺,采用這樣的考查方式,不僅可以有效地檢查學生的戲劇素養,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之前戲劇鑒賞課程主要采取的考查方式是由老師出一個題目,然后讓學生來撰寫論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去完成這個作業,論文質量不高,甚至出現了很多雷同的內容。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嘗試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戲劇的實踐活動來感受戲劇藝術的魅力。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指導他們進行戲劇的自編、自導、自演。在這個過程中,既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可以在編劇、導演、表演的過程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使自身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較大的提升。
總之,當代大學戲劇教育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探索戲劇教育的有效模式,發揮戲劇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不同藝術形式的獨特性與藝術的統一性,實現審美主體的情感與動作結構形態的溝通。通過舞蹈教學過程中的群體配合、位置和隊形的變化、節奏的起伏、姿態的變化所構成的波斕曲折、豐富多彩的動態畫面,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積極引導學生感受在先并加以理性點撥,從而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利用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其欣賞能力。舞蹈課應選擇優秀的教學錄像帶,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充分體驗感受優美的動作所帶來的舒適、愉悅以沖破審美感知的局限,通過錄像的視覺感受,使學生在練習中積極主動地模仿完美的整體動作與優雅的姿態,在模仿中掌握動作要領,同時在教師準確而恰當的語言點撥下,感知、體驗并把握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畫內與畫外、主體與客體的融合統一。
利用文學語言的感染力,為學生提供馳騁想象的自由天地。舞蹈課應運用放松、富有情感的語言調動學生潛在的文學意識,使學生從語調、語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動作的身體語言而不是矯揉造作地機械模仿。這樣可以積極調動學生在文學領域的審美經驗去領略、同化與順應舞蹈動作的審美信息,從而達到文學體驗與舞蹈體驗的融合統一,創造出美的藝術形象。
利用音樂藝術的渲染力,提高學生對情緒節奏的感受力,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用音樂誘導啟發學生通過動作表現出音樂的內涵,使音樂與動作水乳交融,使學生將情緒思維感受聯成一體,通過雄渾有力的音樂與有力度的動作搭配、歡快跳躍的音樂與活潑的動作揉合,優美抒情的音樂與柔和、舒展的動作聯系,使學生在舞蹈中將音樂語言的獨特魅力轉化為形體語言,表現兩者的共同性與互通性。這樣,不僅可將音樂與舞蹈融為一體,而且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更高層次的音樂與舞蹈的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基于這種研究,我們在長時期的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教師的實踐過程中,堅持把民族文化、民族藝術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方法和途徑,特別是將少數民族藝術教育貫穿于教師教育的全過程。民族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更是民族文化的關鍵載體。如果說民族文化是抽象的、廣泛的,那么,民族藝術則是具體的、鮮活的。我們在民族地區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增設了諸多民族藝術教育的課程和內容。如藏族祥巴(版畫)、納啵藝術、藏族舞蹈、羌族舞蹈、藏羌歌曲、藏羌體育等等。每年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果桌比賽、沙朗比賽、大體舞比賽等。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多種形式進行民族藝術教育,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方便他們將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能夠盡早、盡快地被民族同胞所接納,融入民族生活習慣、習俗,出色地完成民族教育工作。
一、少數民族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普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創新型人才與普通型人才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思維。人類思維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思維的性質、特點也相當廣泛,很難研究或探討。換一種方式,從人們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說,思維可能又變得非常簡單,思維就是人開動腦筋思考(想)問題。當然,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如果說普通人是順向思維,那么,創新型人才就是逆向思維;如果說普通人是聚合思維,那么,創新型人才就是發散思維;如果說普通大學生、知識分子具有較豐富的形象思維和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創新型人才就必須還要具有靈感、頓悟和直覺思維能力。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應具有獨立性,不能人云亦云;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應具有敏捷性,不能反應遲緩,思維遲鈍;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應具有批判性,凡事應有挑剔的眼光,不能不加審視一概而論的“拿來主義”;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應具有廣泛性,不能思路狹窄,一葉障目,以偏概全。思維的性質復雜而廣泛,但創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思維的關鍵在教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培養了學生較嚴密的邏輯思維。知識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知識學習過程本身訓練了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形成了邏輯思維的習慣。我們這樣說并不否定知識的創新性,知識本身就是創新的產物,沒有創新就沒有知識;知識是創新的動力源,沒有知識就沒有創新,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非常豐富的知識。但是,并不是說知識多者就一定能創新。學生學習知識過程本身不是知識創新過程,學習不能等同創新,也不能替代創新。在學生的視域中,知識的邏輯性淹沒了知識的創新性。因為學生學習的是書本知識,是前人創新的成果。創新者必須有足夠豐富的知識;但不是知識足夠了、豐富了就一定能創新;知識不等于創新。與知識相比較,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新異性,尤其是少數民族藝術。如果說知識的首要特征是邏輯嚴謹,那么,藝術的突出特征就是新異。基于此,我們認為藝術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元素,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件。我們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高等學校,長時期堅持進行民族文化傳統教育,特別是少數民族藝術教育,這已經是我們長時間形成的傳統或者說習慣。長時間的民族藝術教育使我們師生收益匪淺。我們回味起長時間反復進行的民族藝術教育過程覺察到,民族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藝術使我們產生了靈感、頓悟和直覺,啟發了我們,誘導了我們。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藝術隨處可見,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到處都滲透著藝術的元素。人們評價也是贊美少數民族及其少數民族藝術“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是對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藝術的最好的稱贊,同時也是對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藝術最恰到好處的評價。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同胞就是在這些歌舞中完成工作或學習任務,也同樣是在這些民族歌舞中享受生活與快樂。
民族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藝術本身的特征決定的。首先,民族藝術的娛樂性讓人心情放松,消除心理壓力,化解內心抑郁,每一個人的心理都充滿陽光,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無論什么人,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當他(她)唱歌或跳舞時都要比在進行緊張工作或者深入思考問題時心情輕松得多、放松得多、愉快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當我們心情愉快時,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氣;學習英語背單詞記得多、記得快。當我們心情不愉快時,身心疲憊,全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學習英語背單詞一個也記不住。簡單的生活小事(常識)尚且如此,發明創造、創新之重大事件就無需再論了。所以,民族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民族藝術的新異性使人思維活躍,產生靈感、直覺與頓悟,誘導創新。知識是嚴謹的,藝術是快樂的;知識督促人審慎地思考,嚴密地推理、論證或抽象地思維;藝術讓人放松心情,展開想象的翅膀,隨心所欲,異想天開,產生靈感、直覺與頓悟。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在聆聽小提琴美妙樂曲中產生靈感,創造人類最偉大的創新———相對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到處追殺愛因斯坦先生,他不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簡直無處藏身。當然,美國等國家也有很多大學很想接納愛因斯坦先生。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愛因斯坦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為愛因斯坦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或研究環境條件。校長安排工作人員悉心照料愛因斯坦先生的生活起居,當得知愛因斯坦非常喜歡小提琴樂曲時,專門聘請當時最好的小提琴家現場為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曲,使愛因斯坦先生非常高興,心情特別愉快。當他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那時候自己就像個小孩子一樣“樂的跳起來”。正式這種藝術的快樂讓人陶醉,愉悅身心,催生了大師產生靈感,創造了鴻篇巨著。總之,民族藝術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少數民族藝術教育是增進民族和睦、促進民族團結的紐帶
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民族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面臨的問題。很多國家或地區因為沒有處理和解決好民族問題,社會穩定被破壞,民眾生活質量直線下降,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更嚴重者甚至引發戰爭,造成殺戮,乃至國家分裂。民族問題歷來是敏感問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嚴重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加強民族團結,促 進民族和睦與進步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每一個民族包括每一個民族成員也都在積極地為增進民族和睦、民族團結與友誼而努力。民族團結、和睦從各民族間的相互認同開始。如果各個民族之間、各個民族成員之間不能相互認同,那么,民族團結與和睦就無從談起。民族認同是民族團結與和睦的起點。民族認同的內容、層次非常廣泛,其中,國家認同是最根本的民族認同;而存在于各個民族成員中的公眾認同(百姓認同)是最基礎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層次最高,而公眾認同的基礎性最強,往往更受到關注。
教育在民族文化的傳播,民族藝術的推廣、普及和發展,民族生活方式、習慣、習俗的接受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民族藝術教育在增進民族和睦、促進民族團結與友誼方面發揮了很好的連接、溝通和紐帶的作用。當一位漢族青年學生,接受了羌族藝術教育,如,羌秀、羌族歌舞等,從而對羌族文化有了一些認知(藝術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懂得了如何欣賞羌族藝術,如何表演羌族藝術,進而更多地了解到一些羌族的生活方式、習慣、習俗,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到羌民族的生活之中。同樣,一位羌族青年,接受了藏族藝術教育,如,祥巴、果桌等,從此啟程了他的藏文化之旅,開始了解和學習欣賞藏族藝術,不可避免地就要接觸藏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習慣、習俗,自覺不自覺地走入藏族的生活之中。每一個民族之間,每一個民族成員之間都是如此。“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1990年總書記視察新疆講話)。每一個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團結與和睦、發展與進步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與追求,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民族成員都在為之努力。民族藝術教育在增進民族和睦、促進民族團結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連接、溝通和紐帶作用。我們每一位民族成員都應當積極發掘民族藝術教育的巨大魅力,為促進民族團結和睦,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一份力量。
內容摘要:21世紀藝術人才的培養有賴于創作能力的發揮,而創作能力的培養依賴于人的個性解放,文章著力探索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性教育研究,培養藝術人才的健康個性,挖掘藝術創作能力,最終實現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關 鍵 詞:思想政治教育 個性教育 個性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全面發展”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告訴我們:高校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把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即個性的教育。
一、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教育內涵
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和人的健康個性的實現和超越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培育健康個性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把實施個性教育作為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對于教育工作者應首先清楚個性及個性教育的內涵。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在時間和空間的縱橫擴展中,每個人都以其獨立的個性存在著。”“都是作為無可替代的獨立個體存在著。”在人的個性品質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賴性等不良個性品質,也有獨立性、開拓性、創造性等積極的個性品質。個性教育是為了自覺地、有意識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個性品質,防止與克服消極的個性品質,使受教育者積極的個性在當前條件下得到自由發展。也就是說,在促進受教育者個性發展方面,做得更自覺、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教育在重視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更注重人的主體性、人固有的潛能和創造精神的發揮,試圖通過培養個性健全、人格獨立、富有創造性的人來滿足社會的需要,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教育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整合。具體來說,能動性是個性教育的基本內容。能動性相對于被動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選擇性。明確的目的支配著主體始終處于積極、主動和活躍的狀態中,能自覺地調動潛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個性教育的核心內容。主體性是相對于依賴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積極個性特征的人絕非依賴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夠認識自己和自己的主體地位,能夠自然而又充分地顯示個人的潛能、意志和魅力,表現出獨特的能力和品質,最大限度地求取發展。創造性是個性教育的最高目標。創造性不僅是對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對主體自身的超越,它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具有創造個性特征的個體,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權威挑戰,能獨立提出問題、設想并進行驗證。激發人的創造性是個性培養的最終目的。
鮮明獨特的個性和充滿活力的創造性是一個杰出藝術家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每個藝術家終生為之奮斗的方向。藝術創新的基點是藝術個性。一個有個性的藝術家總是能從前輩沒有走過或沒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他們總是能用獨特的眼光尋找適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無人問津的領域和地帶獨辟蹊徑。而一代代藝術家富有個性的不斷變革、不斷創新,才是推動藝術繁榮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個性教育的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為思想政治個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德性人格影響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動。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學的育人理念。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應避免三種偏見:一是懼怕個性教育,認為學生有個性,就會影響集體的教育;二是過分強調個性,把個人與群體對立起來,甚至以個人需要代替群體需要;三是認為強調個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師作用的“度”,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相結合。克服以往把德育處理成一個單向的知識傳授與灌輸的過程,不顧及學生發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適宜的空氣,使正確的育人目標無法實現,又常通過開會和聽報告的形式,把馬克思主義世
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灌輸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接受的被動與抵觸情緒。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更新觀念,改善育人辦法。
1.堅持民主原則,營造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民主性原則要求我們通過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藝術氛圍,注重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樂于創新的原則。英國哲學家約翰·密兒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們所面對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學生,但他們同樣需要自由的空氣,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給學生一片民主、和諧、寬松的天地。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活躍,擅長形象思維,這是推行個性教育的良好基礎,老師們要讓學生的思維任意馳騁,心理獲得自由安全,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開展藝術思維活動,突破舊的傳統觀念,很難想象一個思想保守、因循守舊的人會在藝術上有所造詣。
2.堅持合作性原則,創造良好的協作關系。藝術教育的合作性原則就是要努力完善個體獨立與群體協作關系,激起學生的創新欲望。首先,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樹立自立、自信、自強的信念,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挑戰現有的藝術形式及思維,發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體協作關系。學生個體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的沐浴,而集體中個體與個體的碰撞更能產生創造的火花、藝術的靈感。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知識不僅僅是來自于老師和書本,還可來自于同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樣,通過集體學習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堅持實踐性原則,以實踐促學習。藝術教育的審美特性,需要實踐作導向。而重視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以及獨立思考和創作的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藝術院校要把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藝術節、“全國大學生短劇小品大賽”“桃李杯”舞蹈比賽、CCTV舞蹈大賽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營造“第二課堂”“實踐課堂”,激勵學生在實踐中突顯專業個性。
(二)堅持充分發揮環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是環境的產物。個性發展與人的成長都需要良好環境的滋潤和呵護。在適宜的環境下,人的個性會得到健康發育而豐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視和排斥的氛圍里,個性發展會受到壓抑、扭曲甚至扼殺。素質教育理論大力倡導“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為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良好環境,還需要從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去努力,務必實現三者目標的一體化,并形成緊密相連、不可或缺的“教育環”,努力做到齊抓共管、相互配合,從而使三者形成個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優化社會環境要求社會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長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和文化條件。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社會的輿論工具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民族優秀文化,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的輿論環境,增加黨和社會主義的凝聚力。社會是源,學校和家庭是流,學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依據。寬松自由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具有啟蒙性、基礎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響更大。不能只重視智力培養,重智輕德的危害性很大。個性形成和發展,學校環境的作用最為關鍵。這不僅因為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還在于處在性格鑄造最佳時期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活動在學校,這里個體性格豐富多彩,可比較、參照的對象眾多,相互激勵效應好。
(三)建立科學評價機制,采取發展特長的“多維評價”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對學生的評價,但評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為評價不是為了甄別,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評價學生力求將負面作用減少為零。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種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化。我們往往只強調重視遠大理想、宏偉目標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對人的基礎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質教育關注較少,強調政治教育較多,強調思想教育較少。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差異,缺乏層層遞進的演進,沒有將所有學生納入自己的工作視野。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極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發展形成“兩張皮”的現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就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一個學生的發展狀況,建立多元評價指標體系,這個評價指標體系反映在評價內容上應該是多維度的,不要將一切評價的出發點僅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滿意的基礎上,也要同時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滿意的基礎上。要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素進行評價,還可以通過采用多視角、多維度評定,提高測評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體評價,有自我評定、同伴評議、輔導員評定、任課教師評定等。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國的民族文化多彩紛呈,歷史悠久;不同地區的文化藝術形式與亦獨具風彩。然而,在眾多的文化種類中,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代表的戲曲藝術更絢麗多姿。據統計,中國有戲曲劇種300余種。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劇目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種種觀念的影響,在一些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忽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戲曲知識的傳播和戲曲音樂的滲透。總書記多次號召振興京劇事業,這是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功能,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重要舉措。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并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表演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門類;是集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之大成,經無數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具有頗為豐富的各種表演手段。戲曲文化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所以,提倡學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戲曲藝術含有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單一局面,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我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所見甚少。有些學生對西方音樂卓有興趣,對貝多芬,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較多,而對中國音樂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對我國戲曲藝術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徽班進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對千百年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對中國自己的戲劇創作大師象關漢卿、湯顯祖、王實甫、田漢、夏衍等知之甚少;對古往今來著名的戲曲劇作《西廂記》、《竇娥冤》、《桃花扇》、《白蛇傳》、《紅燈記》、《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作出極大的努力。
實踐證明:藝術形式與藝術追求和思想意識與精神風貌密切相關。不同的形式與追求其結果不盡相同。時下,從中小學音樂教育找到與戲曲藝術結合的切入點異常重要。通過戲曲藝術教學,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是擁有豐富文化遺產的文明古國,在這些遺產中戲曲則是獨具風貌的重要藝術形式。這里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表演,有長久傳唱不衰的樂曲,還有傳播范圍極廣的民間傳說。這些必將激起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文化的追求與興趣,激發他們的民族信心與自豪感。因此,為弘揚民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對中小學生進行戲曲藝術教育是音樂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徑 實踐證明在中小學校開設音樂戲曲,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戲曲是一種集服裝、化妝、表演、舞蹈、歌唱、術、雜技等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學生通過初學可置身于戲曲藝術熏陶之中,將使他們的藝術鑒賞力不斷提高。那些膾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蘭”、“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賢”、“小女婿”,以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學生帶入了優美的境界,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也得以豐富和提高。
戲曲藝術教育的初級階段是了解和賞析的階段。教師從戲曲的形成、發展、歷史的沿革出發,試從經典劇目、劇中人物、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識入手,將學生逐漸引入戲曲藝術的欣賞之中。由欣賞著名藝術家,如梅蘭芳、馬連良、尚長榮、葉少蘭等有代表性的演唱與表演,進而發展到對戲曲藝術風格、表現形式、內容主題及典型人物的分析與鑒賞。
要把賞析與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通過看錄相、聽錄音、看演出、參觀演出前的準備工作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藝術實際。通過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聽,化被動為主動,很快進入學唱階段和學習表演階段。只有進入這樣階段,學生的鑒賞力才能得以升華。這一階段要努力開發學生內在的表演才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使之循序漸進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學習之中。象京劇《沙家浜》,“智斗”一場,評劇《花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據不同角色,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一改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為全方位音樂教學模式。
三、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因此,在戲曲藝術教學中有一點不可忽視,即革命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這主要體現在現代戲曲中,特別是象楊子榮、郭建光、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通過學生傳唱,振奮他們的精神斗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課所不能替代的。
當然,傳統戲也同樣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頌民族英雄主義、杰出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有:《岳母刺字》、《蘇武牧羊》、《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燈照》、《秋瑾》等;體現正義、懲惡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劇目有京劇《趙氏孤兒》、《除三害》、《鍘美案》、《赤桑鎮》等;取材于歷史名著和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打漁殺家》、《將相和》、《霸王別姬》、《打龍袍》、《二進宮》等;其他劇種、曲藝等也是同樣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好戲,如評劇《井臺會》、《打金枝》、《茶瓶計》、《三節烈》等戲曲教育都豐富充實了音樂藝術教育,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力的提高,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校中普及和推廣戲曲教育既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
四、實施戲曲藝術教育的建議 在認清對中小學生音樂課和課外
活動進行戲曲知識學習與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更應抓緊實驗操作。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面上調查,摸清底數,選擇確立好試點校、試點班。由點帶面,讓典型帶動一般,先進行普及戲曲基本知識的工作,然后步入實際課教學。
2、欣賞與演唱要同步進行。學生在欣賞戲曲時教師要注重劇情人物介紹,并滲透思想內容,讓學生先激起對劇中正面人物的熱愛;然后,讓京胡、手風琴、錄音機交錯進行伴奏,重點對有影響的生旦凈優秀唱段進行教唱與練唱,以至排練20分鐘左右的小折子戲等。
3、嘗試舉辦中小學生戲曲知識競賽和中小學生京、評劇票友比賽,在更多中小學生中逐漸營造熱愛戲曲,愛唱戲曲的學習氛圍。
4、隨時進行調查。教師要在學生中對喜歡、比較喜歡、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歡戲曲的情況進行隨時調查摸底,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教育,促進戲曲藝術的普及教學。
[摘要]我們初步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藝術教育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動機為鑰匙,以創設情境為鋪墊,以認知操作為主線,以積極情感為動力,以方法審美化為手段,以成功反饋為調節。變傳統教學唯心史觀智的認識活動為知、情、意互動的求真、立善、創美的全面心理活動,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表演才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了信心。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整合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決定既明確了美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加強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指明了美育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強藝術課程教學的同時,德、智、體、美等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美育就是審美教育,它不僅能培養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養正確感受美、鑒賞美、 創造美的能力,而且還能影響人的思想感情、聰明才智和精神面貌。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學科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學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課堂活動將會變得苦燥乏味,毫無生機,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美育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英語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我們把藝術教育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 不僅能極大地豐富美育的內涵,拓寬美育實施的途徑,并能獲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藝術教學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可以以美啟智,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以美育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以美健身,提高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通過審美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我們從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對美育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但藝術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還是一個全新的實踐,這個實踐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藝術教學與小學英語教學整合研究則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也是一個很有創新意義的課題。如何借助現代教學技術,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學、系統的美育融入英語學科教學全過程的實踐模式,通過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以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藝術教育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曾說:“按照美的規律建設生活,教學也要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教法。”把藝術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可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也易使學生對教育目標產生強烈的感悟作用,它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
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毫無疑問,學生是這種特殊認識活動的主體,把藝術教育融入英語教學,教學過程就是充滿美感的過程,它使學生處于一種極其自由和諧狀態而達到教學效果,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每一種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主體產生輕松愉快的感覺,從根本上保證主體活力得到空前的激發。
(二)教育藝術化原則
教育藝術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將知識與審美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愉悅中進行學習。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講究教育藝術,就是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進行審美性學習。學生的審美性學習,從理論上講有三個層次,即“求知欲——自我實現欲——審美欲”。三個層次中,審美欲是最高層次,若在教學中學生實現了審美欲,其求知欲也會得到更好發展,自我實現欲也會表現出來。因為審美就是自我本質力量的投射和發現,審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去創造美,真正實現自我價值。藝術教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審美欲層次,從而變“苦學”為“樂學”,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實現學習上質的轉變。
(三)教育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是教育藝術的精髓。實踐證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創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無定法。”關鍵在于創造,把藝術教育融于小學英語教學,能改變傳統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形式。教師創造性地教,必然會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讓學生體驗到自身力量的價值和興趣,學生就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課前教師努力挖拙教材的審美因素,課堂中采用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努力使社會美、藝術美的因素充分展示,從而使教學內容成為真善美的統一體,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真的、美的觀念和獲得美感享受熔為一爐。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實現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使學生在審美性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
三、實驗的操作
(一)建立民主、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營造美的環境。
教學環境對學生的激發,品格的形成、視野的開擴具有極大的影響。小學英語教學所面對的都是少年兒童,他們正處于一種趣味性與時代感相融合的階段。因此,優美、有趣的教學環境能使他們對英語課產生強烈的興趣,并能擴展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如,在教室墻壁上懸掛一些英文字母的裝飾品,在黑板上張貼一些充滿藝術趣味的教學掛圖,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產生豐富的想象,靈感不斷迸發出來,更容易產生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或者在課上和課間播放英文歌曲,歡快的音樂使學生融于濃厚的氣氛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師的人格美對學生也是一種不同于說教的灌輸,正如陶先生說的“教師的生活是藝術生活”。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師愛是師德的核心,是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的源泉。教師應對學生慈愛關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誘。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定是教書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愛生情感滲透到教學中去。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什么法離開了學生的熱愛和學習主動性,教學都不會取得理
想的成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學形式要多樣化,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師要以情感人,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給全體學生以熱愛、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 課堂上,我總是以親切的教態出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所學的陌生的英語知識也有“親切感”。走進教室我習慣于親切地對學生們說“How are you!”孩子們總會面帶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 .”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微笑著傾聽,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會走到他面前輕輕問一句:“Can I help you ?” 課余時,我常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教師多鼓勵,多與他們相處,師生的心理距離才會越近。別林斯基說:“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當學生對老師不是敬而遠之,而是喜而近之時,學生就敢于在課堂上大膽開口,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躍躍欲說,教學活動更能溶于學生的生活。教師的人格美是一縷縷春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吹開了他們智慧的花朵。
(二)挖掘審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內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優勢。它通過美的形象去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教師的舉手投足、語言的幽默與技巧、板書精心巧妙的設計、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甚至連教師的穿衣打扮等等無處不存在美育。 因此,教師應努力塑造美的講臺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少年兒童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師在課堂上和課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現出來的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示范作用(如學識淵博、氣質優雅、聰慧、自信、幽默、真誠,服飾、舉止得體等),以及教師的某些愛好、特長和教學“絕活”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美育資源,也是教師有效實施美育的一種手段,我們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東西總是讓人賞心悅目,愛美、求美是兒童的基本心理。讓學生在學習中欣賞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還應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推行愉樂教育,變苦學為樂學。愉樂教育又稱快樂教育,它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較為薄弱的特點,通過創設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對學生已不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而是成為了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自身的精神需要。
為此,教師應有一顆愛美之心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敏銳、準確地發掘、提煉教學內容之美。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小學英語教材的獨特優勢是實施愉樂教育的有利條件。一般來講,小學生初接觸英語,比較新奇,好奇心特別強,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學中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充分發揮這一時期的優勢,制造懸念,層層推進,激發學生美的感受,使他們形成正確、高尚的藝術審美觀。對此,我們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設計出精美、實用的課件,使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由靜態變為動態;有的設計出新奇的實驗,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樂、美術手段引進課堂,創設出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學生長期耳濡目染教學的美,必然會引起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這種由教學美感所引起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將在他們心中形成美的沉淀,從而對其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
(三)講求教學方法的審美化、藝術化, 精心設計美的活動。
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種審美活動中去,要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個性化體驗,自由嘗試和充分表現自我的條件,并對每個學生的個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師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和引路人,而不總是一個好與差、對與錯的評判人,這樣有利于學生在民主、安全的環境中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改變目前美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得多和偏重于知識傳授或技能訓練等忽視美育特征的做法,而應該讓學生做(動)得多,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實現的,因此要精心設計主體活動,寓教育于娛樂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組織活動要了解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主體情況指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客體情況指英語特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環境指英語輸入和輸出的外部條件。精心設計主體活動就是要根據階段性教學要求,把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情況聯系起來,并尋找出三者間相互作用的最佳聯結點,使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方面的有效訓練。
按照英語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活動可分為:a.呈現活動;b.練習活動;c.交際活動。每一類英語活動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動是可以交叉進行的。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呈現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造情景,呈現新的教學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
2、練習活動的設計要多層面,要考慮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一個機會可鍛煉,可自我展示。
3、交際活動要從頭抓起,從培養交際意識到交際能力,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活動、生生活動,使交際活動在模擬的或課堂教學本身真實的環境中展開。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交往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又要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使在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操作中獵取知識,鍛煉和提高求真、立善、創美的能力。
(四)創設情景,激勵學生創造美。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還不是將美育融入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將美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激勵學生創造美。創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勞動,直至你感覺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名創造者、一名能手,成為自己理想事業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創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們有激勵學生創造美的意識,鼓勵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反復嘗試創造美,就能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1、講中創造美——說一說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必須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課堂表演就是要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孩子一份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小學英語的許多對話可以說是引起學生進行“審美再創造的刺激物(德國美學家克羅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句型結構,訓練學生創造美。
2、練中創造美——唱一唱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把音樂和英語融合在一起,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好動、活潑,喜歡唱歌、跳舞。針對他們的這一特點,就盡量多編、多教英語歌曲,借助音樂的優美旋律和節奏進行英語單詞和句型的教學、鞏固。如在教句型單詞monkey, duck,panda 時,把單詞溶入歌曲之中,學生邊唱邊表演。這種做法,不僅能使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趣味,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3、畫中創造美——畫一畫
學完有些知識后,教師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畫一畫,更是激勵學生創造美的好途徑。小學生特別喜愛這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活動。學生在充滿激情的繪畫中創造出可以看得見、觸得著的美的形象。如教學水果類單詞時,讓學生畫出
自己喜歡的水果,并涂上顏色,學生的學習勁頭倍增。
4、演中創造美——演一演
英語課本中美的對話內容,可讓學生進行情景表演。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必須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課堂表演就是要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孩子一份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學生在表演中“把這種美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才能引起欣賞者的審美愉悅(《美與審美觀》語)”,這是激勵學生創造美的好方式。教學口語交際時,就要放手讓學生演一演,使學生通過虛擬情景表演創造出行為美、語言美。
5、仿中創造美——寫一寫
在寫字教學中可以強化學生的審美修養,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寫漂亮字,雖說始于幼稚的模仿,但這卻是美的創造。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指導學生寫好字、練好字,寫出比較漂亮的字,將“美統一于實用”之中。
教學中學生創造美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收集謙虛的名言、諺語,辦英語手抄報等。這些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啟發和引導了學生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師有激勵學生創造美的意識,就一定能組織好創造美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創造出美。
四、實驗總結
課堂教學中知識教學與藝術教育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認知的發展與情感的發展共同構成個性的和諧,同時,智與美又是互相滲透、互相連結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內容可以構成審美的對象,而美育確有一種對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啟真,以情感人。因此藝術教育與小學英語學科整合,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通過對審美對象的觀賞,情不自禁地參與學習,主動熱情地投入審美創造,并感到樂在其中。這樣,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支撐著毅力,激化為認知,從而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展開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進行美的創造,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審美修養,善于把學科知識中的審美因素、教師的人格光彩和審美化的教學氛圍三者動態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與英語學科整合是一種“無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詩所描寫的,其內容應是與學科內容相聯系的“好雨”,其投放應是“當春”(學生產生相應的心理需求時)那樣的恰到時機,其方式應是“隨風(教學知識點)潛入夜(教學過程)”,其效果應是“潤物(學生的心田)細無聲”,即教師雖不言美而使師生真切地感受到美,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結束語
放眼二十一世紀,整個時代的進步已使人類實踐活動審美尺度的意義日顯突出,功利主義已使人厭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審美、立美活動已從狹窄的藝術空間、迅速、自覺地滲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領域。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學。教學與審美應該也完全有可能統一起來,二者合則相得益彰,二者分則兩敗俱傷,這已為大
量事實所證明。藝術教育與英語學科整合反映了這一教學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學科教學的應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發展方向和教育創新的需要。其實施將變傳統的唯智的課堂教學活動,為知、情、意互動的求真、立善、創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動,將盡情地展現教學應有的魅力,從而實現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返樸歸真——滿足人類愛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為強制性的、功利性的行為,而真正成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規律育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重要標志。
中國青年報訊(張劍 記者李新玲)“藝術教育不應只重技術,應更加注重人文內涵。”北大教授、著名美學家葉朗近日做客南開大學名人講座,就當前中國青少年的藝術教育作出如上點評。
針對現實中不少家長逼迫孩子彈鋼琴、學畫畫的情況,葉朗指出,藝術教育首先是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漸進中獲得自身修養的提高,而不應帶有功利色彩。他說:“如果學習藝術的目的只是為了考級,或是升學考試時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那就談不到去欣賞音樂、舞蹈和繪畫之美,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
他強調,藝術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內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這才是美育的靈魂。“如果沒有這個靈魂,單純地學技術,這樣的培養就不是藝術教育,更不是美育。”他認為,對孩子進行藝術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他們形成較高的人生境界、達觀的人生態度和完善的人格結構,從而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讓孩子在多才多藝的個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現生活,甚至創造自己追求的一種存在方式。因此,把音、體、美簡單地理解成為孩子將來的謀生準備,必然貶低了藝術審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
“因為一個指法不到位,就嚴厲指責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這么不用心’等等,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和信心,得不償失。”他說,“彈琴本身是一項很復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搞準指法,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做這么多事情,確實不容易。但家長不應只看到藝術的技術性,更應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身素質的培養。”
葉朗認為僵化的“藝術教育”會將藝術的美感消磨殆盡,是對孩子欣賞美的一種干擾。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藝術已經充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藝術教育也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成為滿足每個社會公民審美需求和情感表達的常態手段。藝術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培養藝術家等專業藝術人才,更在于提升每個社會公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進步,人們更加關注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藝術教育也已深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但在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上,卻存在著一些誤區。這主要表現在:
其一,把藝術教育簡單等同于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藝術理解為美術和音樂,在教育實踐中,學校的課程設置則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藝術的誤解。比如,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美術和音樂是藝術院校傳統的兩大學科,而中小學課程設置中更是以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為主。在各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術和音樂,而無藝術。
其二,把藝術教育簡單等同于藝術技能的訓練。藝術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訓練人的藝術技能,而且更有著豐富的內涵。但現實中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幾乎以藝術技能的訓練為主,而忽視了藝術綜合素養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比如,過于重視各種繪畫技術和技巧的訓練,忽視了美術史及美術作品的欣賞,忽視了對人的美的情感及鑒賞美、創造美等藝術修養的塑造。音樂教育則只重視各種樂器的彈奏技巧,忽視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忽視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對人的心靈的滋養和品德的熏陶。
各種樂器的考級制度進一步助長了藝術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認為學音樂就是練習彈好各種樂器,學美術就是把畫畫好,而藝術內蘊的美感及藝術對人的精神家園的價值則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長讓孩子學美術、學樂器只是想讓他們以后多一門手藝,增加一些就業機會。這種教育和訓練由于背離了藝術的宗旨和規律,忽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只是變成簡單枯燥的技能訓練,反而使學生把一種高級審美活動當成了一種負擔,甚至使一些學生對藝術產生了厭倦心理。
其三,藝術教育沒有起到促進全體學生藝術素養提升的價值,相反卻成了培養少數藝術類人才的獨享產品。藝術本身是一種以審美為目的的高級精神活動,藝術創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摯表達,人在各個年齡段對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考,都會有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感受的欲望,兒童的涂鴉、少年時的各種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詩歌朗誦等,實際上都是寶貴的藝術萌芽或是藝術的創作。事實上,以各種藝術形式對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和釋放是每個人所共有的特點,是人的天性。藝術教育就應該予人的天賦為前提,根據每個人的興趣給以加工和培養,從而促進所有人藝術素養的提升,最終使人的德行高潔,精神家園豐富。但現實中,本應對所有學生和社會公民所實施的藝術教育,卻僅僅變成了少數藝術類專業院校和少數人的獨享產品。
當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藝術教育的邊緣化傾向,一些學校和家長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無視藝術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之所以選擇學習藝術類課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養,大多數學生都是把藝術的學習當成了未來謀生的手段。
藝術教育的種種認識誤區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當做法,不利于藝術教育的正確開展和有效實施,影響藝術教育價值的實現。為此,必須深入研究藝術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克服藝術教育實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堅持藝術教育的大眾化取向和審美取向。
首先,確立以提高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主的藝術教育宗旨。藝術教育的價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養成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總體上應以培養人們的藝術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建構豐富的精神家園。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創造美、表達美的能力,對那些少數確有藝術天賦和對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專門指導,為他們選擇藝術專業作準備;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則主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藝術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對學生的藝術審美教育,做到藝術技能與藝術審美并重。只有藝術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匠或樂器演奏者,而很難成為真正的藝術大師。
其次,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為契機,豐富藝術教育課程的形式和內容,把《藝術課程標準》落到實處,適當增加戲劇、舞蹈、影視、書法、雕刻、篆刻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各地根據地方文化傳統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藝術內容。增加藝術作品欣賞方面的內容,重視對藝術史及各國文化藝術的介紹。
再次,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使藝術教育復歸理性。藝術教育中的功利主義取向一方面源于家長對藝術本身缺少必要的認識和理解,他們往往以社會上少之又少的明星的成功為范例,誤以為學習藝術就可以成為藝術家,就可以出名從而獲取高收入。近年來以“超級女生”為代表的各種“造星運動”助長了家長和學生的明星夢。事實上,藝術創作需要一定的天才成分,藝術家的成功道路充滿艱辛,在藝術領域獲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要完善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制度。為真正實現藝術教育的價值,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健全發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教育的督導,確保教育方針的貫徹實施和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另一方面必須改革藝術類專業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協調文化課與藝術專業加試的關系,適當增加文化課分數的比重,在專業加試方面適當增加藝術史及藝術欣賞等與藝術修養有關的內容,增強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