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10:3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農業機械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時代需求
論文摘要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迫切需要多種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何滿足時代的需求問題亟待解決。從農機產品價格與售后服務、農機產品的研制開發、農業機械的推廣、宣傳及農機發展政策層面,提出了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機化發展步伐較快。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在生產中對適用機械化新技術和各種配套機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已從過去的單項作業向多功能復式作業方向發展,從過去的大宗糧食作物生產機械設備的需求向經濟作物的種植、收獲加工處理機械設備的多樣化需求延伸,飼料機械、園林機械、青貯機械、棉花、油糧及薯類等經濟作物的播種、收獲機械等將是以后農業機械發展的重點。
1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迫切需要多種農業機械
(1)牧草收獲機械。牧草收獲機械過去只有在牧區需求,而現在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需求,養殖業發展較快,農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們小麥種植區的麥秸稈和玉米秸稈,以前都是白白燒掉,而現在可以收集起來加工成牛羊飼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麥草打捆機和玉米秸稈收獲機等收獲加工機械。
(2)馬鈴薯和果蔬機械。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果蔬面積的不斷擴大,采用機械收獲也是當務之急。油菜、花生收獲機械也有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機。水稻插秧機在南方大部分稻區已經開始應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嶺地帶小面積的水稻種植區卻很少見到,這里的農民早就希望擺脫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買不到適應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機械。
(4)秸稈還田機。隨著農民科學種田意識的加強,秸稈還田機在我們這個地方已開始使用了,玉米收獲機配套的還田設施,已基本上能夠滿足玉米秸稈還田的需要,不足之處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稈有點長,對整地和小麥的播種有一定的影響,現在唯有小麥秸稈還田還在困繞著農民,他們也不情愿燒麥稈,只是沒有好的辦法來消滅秸稈,以便夏種能夠順利進行。
(5)烘干設備。烘干設備過去只有在制種企業才有使用,而現在為了減少霉爛造成的損失,增強優質農產品供應,糧食生產區逐步重視產后的烘干設備的投入,來解決無日光照曬所造成的損失。因此,烘干設備的應用意義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隨著烘干品種的擴大和能源的多樣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設備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6)養殖機械。隨著農村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規模的擴大,為養殖機械的運用帶來了商機。養殖也可以運用機械,它不僅可以減輕人的勞動,而且還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所以現在大量需求。自動給料設備、清潔設備、溫控設備和監測設備等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7)設施農業機具。目前我國蔬菜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工作量和勞動強度較大。發展優質、高產、生態安全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設施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是當務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業機,為設施農業帶來了新的需求。目前雖然此類機械種類較多,但還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民需求。
(8)田間管理機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機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機具。如今糧食作物的田間管理需求已向高層發展,如小型的植保機械將會被大型的植保機械所替代。而對于蔬菜、苗木等生產的田間管理機械相對較少,特別是溫室大棚的種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費時、費工。因此,目前需要發展的田間管理機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間管理機、中耕除草機、滴灌、噴灌機具等。
(9)玉米采摘機。現在的品種不少,但大多數機械只能采摘站立著的玉米,對于倒伏的玉米就無能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還有一些玉米采摘機在生產技術上達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機器不能隨著玉米行距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割寬和行走寬度。因此,造成玉米損失過大,雖然農民需要機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這種性能不好的機械。
此外,隨著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打穴、推土、運輸、起苗等農村環境改造及農田基本建設機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農業機械化如何滿足時代的需求
(1)產品價格。由于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民的經濟收入還不高,如果產品的價格過高,農民雖然需求,但考慮到一次性投資過大,投資的效益又比較低,影響到機械設備的銷售和推廣應用。如:用于設施農業的電動卷簾機、微耕機等產品,產品的性能和產品的質量已經能夠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民也迫切需要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但考慮到價格和使用成本過高,所以一直未能較快地普及與推廣。如果產品的生產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價格又可以接受的話,農民還是愿意購買的。如新疆地區進口的采棉機,每臺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凈率高達95%以上,用機械采摘比用人工經濟,經過幾年的比對,盡管采棉機的價格高達160萬元,但農場職工也愿意購買。
(2)售后服務。現在農民非常注重農機產品的售后服務。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機產品能夠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服務,做到用戶基本滿意。但有少數產品因銷售數量有限,服務網點又比較少,影響了售后服務工作;還有一些生產廠家對機具的研制和開發較快,忽視了老產品配件的供應,用戶買不到配件,致使未到報廢期的機械提前報廢。售后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責任心等也影響到服務工作。有的服務人員服務不到位,配件供應不及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廠家雖然承諾24h內隨叫隨到,但由于服務區較遠,而延誤了服務,農民怨聲和責難時有發生。另外,村鎮道路的好壞也是影響售后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廠商應當注重售后服務工作,農民買產品也就是買的售后服務。
(3)農機企業要加大對農機產品的研制和開發,要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過去,我國的農機產品都是吸取國外技術發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資金少、底子薄,當然無法和外國的一些大企業相比。近年來,日本的洋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華售銷的產品不少,對我國的農機行業,無疑是個挑戰,同時也是為中國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農機企業逐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有的企業現在已經躋身于國際市場。
(4)農業機械推廣機構的完善和推廣人員的穩定以及推廣經費的運用,也影響著農機化的發展步伐。一些新式、先進的農具,必須經過推廣、示范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普及運用。如水稻插秧機,我們這個地方就很少見到使用,雖然農機經銷商曾引進過,但農民從未見過,不敢購買,也不敢使用。
(5)農機管理部門應當利用農閑的時候送科技下鄉,對機手進行技術輔導和培訓,同時,要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有關農機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使機手能夠自覺守法,自我維權,化解和減少矛盾的發生,維護地方的穩定。
(6)農機化能健康地發展,也離不開好政策的支持。目前全國各地對農村實行惠民扶民的政策,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享受到政府的補貼。現在盡管資金有限,但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較高,一些地方相繼出現了不少的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協會等。農機服務組織使農村的農機化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進一步得到提高。
論文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對策 措施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及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1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應做好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一個關鍵問題。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業。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農業機械化正逐漸改變“三農”落后的面貌,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助推器。
2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
2.1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大中型農機具較少,小型、微型機具居多,配套率較低,農機作業范圍較窄,從而制約農機具整體功能。在種植業和農產品粗加工領域,已基本上由機械取代了役畜生產,但是多數為小型機械,對農業提質增效作用不高,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向生產集約化生產的轉變。
2.2農民的觀念更新不夠目前,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還處于觀望狀態,一些農戶購機只為“面子光”,與今天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2.3經濟性制約農民收入低,買機用機都遇到困難。農業機械往往一次性投資較大,與世界主要經濟強國比較差距很大。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美國68540美元/人,日本16234美元/人,法國45607美元/人,中國536美元/人;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拖拉機數量:美國1586臺,日本732臺,法國1406臺,中國45臺LlJ。由于機車老化,無用功多,油料價格上揚等因素,使農戶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降低。據統計,目前構成農機作業的各項成本中,油料成本占45.6%。
2.4體制方面的制約由于土地經營分散,農戶家庭式作業與大中型機械大規模作業矛盾突出。以機耕作業為例,在實行土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作業,功率為22.8kW的拖拉機臺班8h可耕地3.63~4.03hm,作業成本為150元/hmz;而對于農戶耕作,由于田塊小,布局分散,機車無用功多,臺班最多可耕1.67hm。,作業成本至少為210元/]amz。由于機械作業效率低,成本高,致使農機作業費用提高,效益下降。
2.5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社會整體的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縣、鄉機構改革后,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撤并,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使其職能難以正常發揮。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站缺乏服務力度,在農機作業過程中,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嚴重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
2.6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中國與競爭力強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較低,農業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農業勞動產量和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的拖拉機數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1/128,加拿大的1/100,西班牙的1/35,日本的1,30。
2.7法制力度不夠假冒偽劣農產品充斥市場,使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農具權益保證體系不夠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尚未健全,農機具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力保護,農機化發展尚需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3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3.1強化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大宣傳力度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從宣傳教育人手,支持開發引進具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力爭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
3.2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培植農機龍頭企業、農機專業戶,加強組織協調和引導服務,幫助其優化機具配置,拓寬服務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各級作用;二是要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紐帶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經營效益;三是要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為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3.3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機制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實施,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農機化發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歷史川。農機部門要運用一切宣傳手段和相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和落實農機法律、法規的熱潮,使之家喻戶曉。地方農機管理部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農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真正使農機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管理。
3.4實行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機械化連片作業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是以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基礎的,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農民在一定區域內從事某種產業開發,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例如,法國把農業生產區域分為:巴黎大區以生產小麥、玉米等谷物為主;西南部以豬、雞等畜產品為主;盧瓦溝流域以奶牛生產為主;中部以肉牛和羊為生產區;南部為向日葵、蔬菜主產區;東部為主要林業區;波爾多為葡萄生產區。
3.5加大國家財政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機械化我國已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2002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人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的1.3%。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亦將逐漸進入反哺農業階段,政府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日本的農業機械化基本是靠政府反哺資金得以實現的。因此,政府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采取中央與地方結合的方針。
3.6全面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全面推進大型農機具的發展速度,使多種機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努力實現農機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大宗作物農機具向兼顧經濟作物農機具轉變。
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要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切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
論文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時代需求
論文摘要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迫切需要多種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何滿足時代的需求問題亟待解決。從農機產品價格與售后服務、農機產品的研制開發、農業機械的推廣、宣傳及農機發展政策層面,提出了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機化發展步伐較快。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在生產中對適用機械化新技術和各種配套機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已從過去的單項作業向多功能復式作業方向發展,從過去的大宗糧食作物生產機械設備的需求向經濟作物的種植、收獲加工處理機械設備的多樣化需求延伸,飼料機械、園林機械、青貯機械、棉花、油糧及薯類等經濟作物的播種、收獲機械等將是以后農業機械發展的重點。
1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迫切需要多種農業機械
(1)牧草收獲機械。牧草收獲機械過去只有在牧區需求,而現在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需求,養殖業發展較快,農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們小麥種植區的麥秸稈和玉米秸稈,以前都是白白燒掉,而現在可以收集起來加工成牛羊飼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麥草打捆機和玉米秸稈收獲機等收獲加工機械。
(2)馬鈴薯和果蔬機械。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果蔬面積的不斷擴大,采用機械收獲也是當務之急。油菜、花生收獲機械也有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機。水稻插秧機在南方大部分稻區已經開始應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嶺地帶小面積的水稻種植區卻很少見到,這里的農民早就希望擺脫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買不到適應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機械。
(4)秸稈還田機。隨著農民科學種田意識的加強,秸稈還田機在我們這個地方已開始使用了,玉米收獲機配套的還田設施,已基本上能夠滿足玉米秸稈還田的需要,不足之處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稈有點長,對整地和小麥的播種有一定的影響,現在唯有小麥秸稈還田還在困繞著農民,他們也不情愿燒麥稈,只是沒有好的辦法來消滅秸稈,以便夏種能夠順利進行。
(5)烘干設備。烘干設備過去只有在制種企業才有使用,而現在為了減少霉爛造成的損失,增強優質農產品供應,糧食生產區逐步重視產后的烘干設備的投入,來解決無日光照曬所造成的損失。因此,烘干設備的應用意義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隨著烘干品種的擴大和能源的多樣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設備有很好的發展空間。
(6)養殖機械。隨著農村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規模的擴大,為養殖機械的運用帶來了商機。養殖也可以運用機械,它不僅可以減輕人的勞動,而且還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所以現在大量需求。自動給料設備、清潔設備、溫控設備和監測設備等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7)設施農業機具。目前我國蔬菜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工作量和勞動強度較大。發展優質、高產、生態安全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設施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是當務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業機,為設施農業帶來了新的需求。目前雖然此類機械種類較多,但還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民需求。
(8)田間管理機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機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機具。如今糧食作物的田間管理需求已向高層發展,如小型的植保機械將會被大型的植保機械所替代。而對于蔬菜、苗木等生產的田間管理機械相對較少,特別是溫室大棚的種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費時、費工。因此,目前需要發展的田間管理機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間管理機、中耕除草機、滴灌、噴灌機具等。
(9)玉米采摘機。現在的品種不少,但大多數機械只能采摘站立著的玉米,對于倒伏的玉米就無能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還有一些玉米采摘機在生產技術上達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機器不能隨著玉米行距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割寬和行走寬度。因此,造成玉米損失過大,雖然農民需要機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這種性能不好的機械。
此外,隨著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打穴、推土、運輸、起苗等農村環境改造及農田基本建設機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農業機械化如何滿足時代的需求
(1)產品價格。由于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民的經濟收入還不高,如果產品的價格過高,農民雖然需求,但考慮到一次性投資過大,投資的效益又比較低,影響到機械設備的銷售和推廣應用。如:用于設施農業的電動卷簾機、微耕機等產品,產品的性能和產品的質量已經能夠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民也迫切需要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但考慮到價格和使用成本過高,所以一直未能較快地普及與推廣。如果產品的生產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價格又可以接受的話,農民還是愿意購買的。如新疆地區進口的采棉機,每臺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凈率高達95%以上,用機械采摘比用人工經濟,經過幾年的比對,盡管采棉機的價格高達160萬元,但農場職工也愿意購買。
(2)售后服務。現在農民非常注重農機產品的售后服務。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機產品能夠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服務,做到用戶基本滿意。但有少數產品因銷售數量有限,服務網點又比較少,影響了售后服務工作;還有一些生產廠家對機具的研制和開發較快,忽視了老產品配件的供應,用戶買不到配件,致使未到報廢期的機械提前報廢。售后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責任心等也影響到服務工作。有的服務人員服務不到位,配件供應不及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廠家雖然承諾24h內隨叫隨到,但由于服務區較遠,而延誤了服務,農民怨聲和責難時有發生。另外,村鎮道路的好壞也是影響售后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廠商應當注重售后服務工作,農民買產品也就是買的售后服務。
(3)農機企業要加大對農機產品的研制和開發,要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過去,我國的農機產品都是吸取國外技術發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資金少、底子薄,當然無法和外國的一些大企業相比。近年來,日本的洋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華售銷的產品不少,對我國的農機行業,無疑是個挑戰,同時也是為中國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農機企業逐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有的企業現在已經躋身于國際市場。
(4)農業機械推廣機構的完善和推廣人員的穩定以及推廣經費的運用,也影響著農機化的發展步伐。一些新式、先進的農具,必須經過推廣、示范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普及運用。如水稻插秧機,我們這個地方就很少見到使用,雖然農機經銷商曾引進過,但農民從未見過,不敢購買,也不敢使用。
(5)農機管理部門應當利用農閑的時候送科技下鄉,對機手進行技術輔導和培訓,同時,要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宣傳有關農機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使機手能夠自覺守法,自我維權,化解和減少矛盾的發生,維護地方的穩定。
(6)農機化能健康地發展,也離不開好政策的支持。目前全國各地對農村實行惠民扶民的政策,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享受到政府的補貼。現在盡管資金有限,但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較高,一些地方相繼出現了不少的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協會等。農機服務組織使農村的農機化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進一步得到提高。
論文關健詞:統籌 城鄉經濟 發展 農機化 措施
論文摘要: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針對浙江省紹興市的特點,提出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要“培育一個主體,突出二個重點,做好三篇文章,配套四項措施”。
0引言
按照浙江省紹興市委、市府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根據“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思路,紹興市農機部門緊緊抓住“五個統籌”和“二個率先”的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堅定不移地加強現代農機建設,堅定不移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到“培育一個主體,突出二個重點,做好三篇文章,配套四項措施”,為實現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做出新貢獻。
1培育一個主體
培育一個主體,就是要把農民真正培育成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體。提高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只有農民成為發展農業機械化強有力的主體,農業機械化事業才能健康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培育農民可以通過兩個途徑:提高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首先要解決提高的問題。一是要通過實施千萬農機手培訓工程,對從事農機行業的農民進行現代農機技術、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和二三產業所需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機手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把農民培養成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勇創業的現代農民。為此,從2004年開始,市縣農機部門要把培訓農民放到議事、做事日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爭取每年培訓、復訓3萬人次以上,落實培訓經費和場所,統籌農機化學校的教育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要積極爭取各級征地調節基金中的1/3用于農民培訓的經費,并把這項工作納入現代農業建設的崗位目標考核責任中,以積極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拓展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二是要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實行企業化管理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著力做好緊密型、規范化文章,不斷提高農機手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利益資源共享、風險責任共擔。調整現有基層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結構,市級著重抓好跨區域農機服務組織的建設,為面上推廣提供經驗。
2突出二個重點
一是突出城市農業配套機械化的重點。隨著紹興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為城市發展服務功能日益突出。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配套機械化,提高全市溫室大棚的生產能力;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要大力發展科技含量較高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益。二是突出農機裝備結構調整的重點。調整農機裝備結構是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傳統的觀念上,一提到農機就是拖拉機,農機作業就是拖拉機耕地,以拖拉機為標志的農機時代已經過去,僅僅局限于大宗農作物產中技術服務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要努力使紹興市的農業機械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大宗農機向特種經濟作物機械轉變,從種植機械向農產品加工機械轉變,樹立大農業、大農機的觀念,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的農機服務。
3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設施農業、加工農業配套機械化的文章。要圍繞城市農業開發新項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農機。
—實施《萬畝蔬菜生產機械化項目》。針對目前要構建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框架,需要大面積的蔬菜種植基地來保證城市居民的蔬菜需求,而目前袍江工業區的開發,袍江的蔬菜基地又需要搬遷。農機部門要積極參與蔬菜基地的規劃與建設,實施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工程,提高生產效率。我們計劃與上虞市、紹興縣共同開展海涂萬畝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建立示范化作業基地700hm,其中海通農業有限公司133.3hm'`作為核心示范區,通過現代農業機械裝備,實施全程機械化生產試驗,以解決目前海涂蔬菜生產過程機械化程度低下,生產能力低下的發展狀況。通過項目實施帶動全市蔬菜生產技術和效益的全面進步。
—繼續抓好“萬噸農產品貯藏保鮮庫建設及保鮮技術的推廣應用”項目的實施。通過項目實施使全市農產品貯藏保鮮庫達到約100個,容量達20000m,年農產品貯藏保鮮,在全省率先初步建立起農產品貯藏保鮮網絡,解決農產品貯藏保鮮難的問題,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條件。
二是做好農機安全生產的文章。保障農民生命財產安全是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首要任務,衡量農機執法工作的標準就是減少農機事故。一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已于2004年5月1日開始實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確立了農機監理執法的法律地位。拖拉機的管理變以前受公安部門委托為法律授權。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宣傳渠道,大力做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傳工作,大力開展農機安全宣傳教育,營造一個農機安全生產的氛圍,使每一位農機執法人員、拖拉機駕駛員及農民都能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機執法系統的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嚴格執法,文明執法,依法打擊各類坑害農機手的違法案件,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二要抓好源頭管理。嚴格把好拖拉機上牌發證關、檢驗關和駕駛員考試關,嚴格執行誰發證誰負責、誰檢驗誰負責、誰考試誰負責的制度;確保拖拉機的培訓時間,嚴格考試標準,不斷提高拖拉機的培訓質量;切實抓好農機安全村建設,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力度。三要文明監理,優質服務。抓好農機監理文明窗口建設,依法行政,以理服人,杜絕亂收費,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觀念,增強為農服務意識,扎扎實實搞好服務、辦好實事。市本級要完成省級農機監理文明窗口創建達標活動。
三是做好自身建設的文章。抓好自身建設始終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作為就沒有地位,沒有實力就不能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在自身建設這方面我們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和事業單位改革發展的要求還是不相適應。在新的一年中,我們要創造一流的辦公條件,一流的辦公設施,創造一流業績,做好為農服務工作。一要以人為本,建立嚴格的考核辦法,來確保工作的積極開展。二要加大投人,在2004年抓好農機推廣及辦證中心的建設,建立全省一流的集農機管理、培訓、辦證、新農機推廣和服務于一體的農機管理服務中心。三要改善辦公設施,建立一流的農機OA自動辦公系統,深化農機監理業務遠程處理系統。對農機監理軟件加快深人開發,以實現網絡、電話語音查詢等功能,使系統更加完善,實現農機信息資源全社會共享。我們設想,通過創造一流的辦公條件、一流的為農服務設施,來進一步調動全系統干部職工的積極哇和創造性,努力完成農機監理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4配套四項措施
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必須加強和改善領導,從政策、投人、科技、法制上扶持農機。一是要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扶持政策。農業機械化是為農業基礎產業服務的弱質產業,且在較長時間內不會改變。因此,各級農機部門要積極當好政府的參謀,加大對農機的扶持政策,對農機科技項目、對新農機推廣、對農機專業戶要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對農機服務企業在用地指標、地價、稅收等方面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樣的優惠政策。對已經出臺的政策,要弄清弄懂,用足用好,真正發揮政策的推動作用。二是加大對農機產業的投人。沒有投人就沒有產出,也就無所謂發展。現代新農機是高投入的產業,更要加大投人。在現階段,投人要有新思路,當前要特別重視對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投人,對高新農機的投人。除了政府加大投人之外,還要利用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等,走多元化、多渠道投人之路,為農機化發展創造物質條件。三是實施科技興機戰略。農機科技進步與創新是新階段農機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決定因素。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要抓好五個環節:一是抓好國內外高新農機的引進、試驗與示范;二是切實抓好實用技術的示范和應用,重點發展設施農業,提高溫室大棚的生產能力;三是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四是主動和大專院校合作,引進高科技項目,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的應用水平。五是依法保護農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要充分運用法律這一武器來保護農民和機手的利益。
論文關鍵詞:農業機械化;影響因素;支持政策
論文摘要: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標志。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退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以農民私人為投資主體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動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研究表明,土地經營規模、農民收入、農業機械價格水平、農業勞動力轉移、政策變化等因素對農業機械化產生重要影響,對現階段的促進政策有重要啟示。
一、導言
現代農業的重要內涵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政府已經將發展農業機械化列入國家支持政策,提出走符合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近幾年來,有關學者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如何發展農業機械化開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理論支撐。
(一)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制度的歷史變遷
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從建國后開始的,伴隨著制度變遷發生了重大波折。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以市場需求機制為基本特征,農業機械作為商品進入了流通領域,個體農民擁有和經營農機數量迅猛增長,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了活力。當改革的設計目標還遠遠沒有定位在市場經濟體制上時,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一系列實踐清晰地走在市場化道路上,承包制中的農機戶是最早的市場活動主體,農機經營服務一經誕生即按市場機制運作,自買自用的小農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個體私有私營農機為主導的歷史時期。農民成為農機投資與經營的主體。
(二)農業機械的功用
農業機械是在農業生產中代替人力和畜力來進行農業耕作的現代化裝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了傳統農業的勞動強度,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另外,農業機械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現在的購機者主要將農業機械作為資本品投資購置,用于提供作業服務來獲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農機的購置還滿足了購機戶自身的生產、生活需求,如完成自己的農田作業,甚至將運輸機械還作為交通工具使用,成為生活水平的一種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業機械在農民中所擁有和使用的程度已成為農民致富、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和手段。這些都說明了農業機械在我國具有多功能性這樣一個獨特的特點。
(三)與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之間的關系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頗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農村剩余勞動的轉移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原有農用機械化水平、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程度等因素影響了農機的戶有戶營發展水平(陳升,1986)。楊敏麗等學者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農業機械化水平與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顯著相關,農機化作業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約1個百分點(楊敏麗,2003)。祝華軍利用農機凈值建立估計模型得出了農業勞動力轉移數量同農業勞均農機凈值和勞均耕地面積呈顯著的正相關性的結論,即農業從業人員人均農機凈值增加1元,則全國將有11萬農業勞動力被農業機械替代出來(祝華軍,2005)。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本文將進行分析。
二、樣本數據的選取與變量設置
(一)數據資料的選取
在樣本指標選取上按照全面性、簡潔性、可操作性原則,參閱國內相關農業機械化與經濟發展的文獻,選取全國時間序列數據建立模型,選取時段為1983~2006年。這是因為安徽鳳陽地區極少數生產隊從1978年年底開始試驗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在我國農村的大范圍推行是逐步實現的。1980年1月。全國只有1.0%的村莊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1980年12月為14.4%,到1983年底,97.7%的村莊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本文認為1983年是我國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時間分界點。
本文數據均取自歷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并進行適當處理,其中,2006年的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是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提供的統計數。同時,本文認為在這個時期以1996年為分界時點,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受到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方式和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和改革的影響,本文也有意考察這個政策變化的影響。
(二)變量設置
本文在度量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時,選取了勞均土地經營規模、農民可支配純收入、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勞動力轉移比率、農業機械產品價格、政策變化等指標作為解釋變量。
1 被解釋變量——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本文關注的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這一概念,對其測算是一個關鍵,農業部根據耕整地、播種和栽植、收獲、糧食、植保和灌溉機械化程度計算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學術界通常取前三項作業機械化程度,按其權重其平均值,但是,這種方法誤差很大,業界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計算也頗復雜。考慮到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生產環節差異太大,對機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測算各項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而是采用畝均農業機械總動力(PAM)的高低來反映農機化發展狀況,其高低可以直接測度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這里不考慮農業機械從事非農生產和用于農民生活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圍的農業機械從事的都是農業生產活動。
2 解釋變量。農業機械的使用目的直接決定其發展的一些因素選擇。改革開放前,農業機械以規模經濟技術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勞動強度,影響其增加的因素顯然不同于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業成為一般的資本品,私人投資成為主體,投資的目的主要是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獲得收益,增加收入,而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目的是降低農業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生活舒適性。因而,農民的收入等個體因素均會對農業機械投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這里設定農機作業價格、作業成本以及單位面積作業收入不變,綜合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計量分析中考慮以下幾個:
(1)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本文以農業從業人員的勞均經營耕地面積(PFL)來反映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據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調查表明,地塊平均大小(即耕地細碎化程度)比該指標還要小,更適合用在此處分析,但是系統的統計資料并不完整,無法使用,因此,本文借PFL來反映土地經營規模,規模越大,越能充分發揮農機作業的規模效應,降低單位作業成本、地塊間轉移成本和交易成本。從農業機械發展的總量上看,一些學者預計的由于受到戶營耕地細碎化對農業機械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似乎并沒有出現,其中原因值得研究,難道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可以背離基本的技術和經濟方面的“自然規律”?
(2)農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農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農民接受教育時間越長,對新技術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會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RPFI)的提高,使農民生活條件改善的主要經濟指標,生活舒適程度的提高創造了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需求,推動著農機作業服務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大,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農民更加有經濟能力投資購置農業機械來開展服務,獲得過多的收入。
(4)農業機械產品價格。這里取機械化農具定基價格指數(FIP)來反映其影響,該指數越高,農民增加農業機械投資的可能性會越少。
(5)勞動力轉移數量。農業勞動力轉移越多,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農村勞動力轉移率(RLT)來考察其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
(6)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文中采用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CAP),即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相對比重與農業勞動力占社會所有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之間的比例這一相對數值來比較研究農業勞動報酬的差別。同時,對其與農業機械化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
(7)有關政策的變化。雖然1983年后農業機械的生產和銷售取消了計劃經濟下的調撥配給制度,并已按照市場化運行,但是農業機械作業所需的柴油、生產所需的鋼材等原材料還維持著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價格雙軌制狀態,因此,該時期內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還維持以物資調撥、平價供應隱性補貼的形式。補貼數據與力度無法按照經濟指標來獲取統計數據。而市場化改革后,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以財政資金為主但資金分散雜亂,本文認為,此研究期間的國家支持農業機械化的力度不變,本文以1995年為界線設立政策變化虛擬變量(D1)進行檢驗。
除上述因素外,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受到國家總體經濟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率的影響。如GDP的增加,改善了農業機械生產和作業的社會經濟環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考慮到與農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線性相關性,這里僅以RPFI變量進行考察,以避免引進嚴重的多重共線;國家整體水平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制造業的技術進步使更多品種型號和更高質量的農業機械得以設計生產,農業生產的需求得以滿足,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由于農業機械研發方面的投人數據如R&D投入強度沒有相關歷史統計對比,而且基礎理論研究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滯后期難以量化,故本文對這些綜合因素的影響歸入隨機誤差項。
三、模型構建與分析
(一)模型構建
本研究使用全國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釋變量因素可能對農業機械化造成的各種影響及其水平,以及它們中間可能存在的其他關系。首先對畝均耕地擁有農業機械動力(PAM)和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CAP)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經過取滯后期m=1,2,6分別檢驗,可以看出,PAM不是引起CAP變化的Granger原因,但是,CAP是引起PAM變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回歸方程的解釋變量中不宜排除CAP。本文采用了普通多元線性單方程形式進行回歸分析。
(二)估計結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估計,并使用Newey-West異方差自相關一致協方差方法校正參數估計值的標準差,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擬合程度較好。除了農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cAP)這兩個變量外,其他變量都達到了1%和5%的顯著水平。但是,農民人均耕地面積(PFL)這一變量的符號與預期并不一致。
對模型估計的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1 從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受到農民人均純收入(RPFI)和農業勞動力轉移比例(RLT)的顯著影響,且都有正向影響關系,影響方向與理論預期一致。農民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著農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農民租用農業機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農田勞動的愿望也會隨之增強,而且也更具有經濟的負擔能力;另一方面,農民收入的提高使的農民有經濟能力購置更多的農業機械為自己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和開展對外作業服務賺取更多收入。而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數量越多,意味著在相對穩定耕地上從事生產的勞動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農業機械來完成更多的農業生產環節,推動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受到農業機械銷售價格水平的影響。從總體上來講,機械價格越高,租用農業機械的價格也會高,相對收入較低的農民對其反應越敏感,會較少購置和租用農業機械,這也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因此,價格水平(FIP)對農業機械化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與理論預期也相一致。
3 從理論和經驗認識上看,農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術,有利于購置和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但從估計結果看,這一影響不很顯著;同樣不很顯著的還有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CAP),理論認為該指標越大意味著農業生產給農民帶來的收益會越高。農民從種地中獲得的收入比例越高,會從根本上鼓勵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但估計結果僅在10%的水平顯著。
4 農民人均耕地面積(PFL)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構成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是與理論預期方向不相一致的一個變量,也與眾多學者一致認為的耕地細碎化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觀點似乎矛盾。但就我國農村現階段的具體發展狀況和農業機械功用而言,這一結果具有現實性。因為農民購置農業機械一方面為他人提供作業服務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大量的小型農業機械,如小四輪拖拉機、農用三輪車等主要是農民自購自用,有的兼用農民生產、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因此。這一結果說明農業機械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已經出現。
5 本文對于政策變化(D1)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的估計結果也是顯著的,表明農業機械化對政策具有一定的依賴性。
四、結論與啟示
從本文對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因素分析來看,可以得出以下四點結論,與對相關政策的啟示一并總結如下:
第一。農民收入、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增加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都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內在力量,國家促進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收尤其是種糧農民的收入也有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
第二,農業機械的價格水平還是影響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的重要因素,因此,對農民購置農業機械進行直接補貼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農民的購機積極性,提高新型農業機械的存量水平,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而目前不應將小型的行走動力機械納入補貼范圍,通過下面的結論會更清楚其中原因。
第三,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承包制造成的耕地細碎化并沒有對農業機械化產生負面影響,表明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重復投資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效率損失,對此應當引起關注。應從如何引導農機專業戶開展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上來尋找解決辦法,方式和機制需要發展和創新。
第四。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政策是適宜的,符合我國農民、農業發展現狀。但是,政策的調整應慎重,尤其是注意政策的變動會對農業機械化發展造成重大起伏,強調政策的連續性和長期穩定是必要的。
論文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啟示
論文摘要 闡述了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從中找出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啟示:一是農業產業化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三是堅持“技術創新、完善法制、推進社會化服務”的道路。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目的在于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推進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
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方式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美國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的模式;歐洲土地規模適中,走的是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規模精細機械化的模式。下文對3種方式分別如下闡述。
1 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1.1大規模機械化模式
美國是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地多人少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美國政府對農業一直采取支持和保護政策,使農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肉類等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農場的各個環節,已全面進入機械化、自動化、社會化的階段。與此同時,美國農機的生產、科研部門正在研究推廣把高尖技術應用到拖拉機等農機具上,實現拖拉機等農機的無人駕駛、自動操作、自動監控等,使各種農業機械能更準確、迅速地實施各類作業,農業出現了向精準方向發展的趨勢。
1.2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模式
以荷蘭為例,荷蘭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來看是一個小國,但卻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園藝產業的強國。荷蘭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國家都更重視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大多數農業企業都采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園藝和畜牧產品,從1989年起,其農業凈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僅次于美國。這主要是因為荷蘭在農業領域推行集約機械化的道路。
1.3小規模精細機械化模式
日本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農業規模雖小,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視集約化生產和機械化耕作,積極開展品種引進和改良,大力發展堆肥和高效農藥,科學防治病蟲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農業作業實現了機械化,水稻栽插和收獲的機械化分別達到98%和99%。日本有著健全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完善的社會化服務。
2 國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發展的啟示
2.1必須緊密結合國情,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
我國推進農業機械化,必須處理好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農機跨區作業開辟了一條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要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就必須把農民作為主體,同時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想方設法解決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問題。
2.2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農業生產條件各異,因此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找準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重點地區、重點作物和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發展上進行突破,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東部地區應將農業機械化生產范圍拓展到外向型農業、城郊型農業和觀光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中部糧食主產區,應重點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提供農業機械化支持;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機械化、草原建設和草場改良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
2.3堅持“技術創新、完善法制、推進社會化服務”的道路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體系是世界各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有益經驗。要堅持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普及應用,采取技術攻關、試驗、示范等措施,促進基礎性、關鍵性和公益性農業機械的科學研究和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支持產學研結合,鼓勵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研究開發先進適用、安全高效的農業機械。堅持依法推進、依法監管。在全面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規定的燃油補貼、稅收信貸優惠、建設農機化示范基地和建設機耕道等扶持措施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配套法規,構建促進農業機械化的保障機制。堅持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和完善適應家庭承包經營和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支持農機大戶發展;積極引導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實現規范化運作。
論文關鍵詞:農業機械化 對策 措施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及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1發展農機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們要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應做好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三農”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是一個關鍵問題。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民,難點在農業。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繁榮了農村經濟,農業機械化正逐漸改變“三農”落后的面貌,已成為縮短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助推器。
2阻礙農機化發展進程的因素
2.1農業機械裝備不合理大中型農機具較少,小型、微型機具居多,配套率較低,農機作業范圍較窄,從而制約農機具整體功能。在種植業和農產品粗加工領域,已基本上由機械取代了役畜生產,但是多數為小型機械,對農業提質增效作用不高,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向生產集約化生產的轉變。
2.2農民的觀念更新不夠目前,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很難改變。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還處于觀望狀態,一些農戶購機只為“面子光”,與今天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
2.3經濟性制約農民收入低,買機用機都遇到困難。農業機械往往一次性投資較大,與世界主要經濟強國比較差距很大。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美國68540美元/人,日本16234美元/人,法國45607美元/人,中國536美元/人;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拖拉機數量:美國1586臺,日本732臺,法國1406臺,中國45臺LlJ。由于機車老化,無用功多,油料價格上揚等因素,使農戶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降低。據統計,目前構成農機作業的各項成本中,油料成本占45.6%。
2.4體制方面的制約由于土地經營分散,農戶家庭式作業與大中型機械大規模作業矛盾突出。以機耕作業為例,在實行土地集中連片適度規模作業,功率為22.8kW的拖拉機臺班8h可耕地3.63~4.03hm,作業成本為150元/hmz;而對于農戶耕作,由于田塊小,布局分散,機車無用功多,臺班最多可耕1.67hm。,作業成本至少為210元/]amz。由于機械作業效率低,成本高,致使農機作業費用提高,效益下降。
2.5農機化服務體系薄弱社會整體的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縣、鄉機構改革后,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撤并,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使其職能難以正常發揮。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站缺乏服務力度,在農機作業過程中,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嚴重阻礙農業機械化發展。
2.6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中國與競爭力強的國家之間的主要差距在于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較低,農業裝備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中國農業勞動產量和每千名農業勞動者擁有的拖拉機數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農業增加值)僅為美國的1/128,加拿大的1/100,西班牙的1/35,日本的1,30。
2.7法制力度不夠假冒偽劣農產品充斥市場,使農戶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農具權益保證體系不夠完善,農機產品質量投訴監督體系尚未健全,農機具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力保護,農機化發展尚需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
3科學發展農機化的措施及對策
3.1強化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大宣傳力度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各級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從宣傳教育人手,支持開發引進具有市場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力爭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
3.2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培植農機龍頭企業、農機專業戶,加強組織協調和引導服務,幫助其優化機具配置,拓寬服務項目,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在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各級作用;二是要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紐帶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經營效益;三是要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和制度,為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服務。
3.3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機制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開始實施,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農機化發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歷史川。農機部門要運用一切宣傳手段和相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和落實農機法律、法規的熱潮,使之家喻戶曉。地方農機管理部門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做好農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真正使農機化發展納入法制化管理。
3.4實行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機械化連片作業創造條件農業機械化是以區域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為基礎的,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引導農民在一定區域內從事某種產業開發,形成獨特的產業優勢。例如,法國把農業生產區域分為:巴黎大區以生產小麥、玉米等谷物為主;西南部以豬、雞等畜產品為主;盧瓦溝流域以奶牛生產為主;中部以肉牛和羊為生產區;南部為向日葵、蔬菜主產區;東部為主要林業區;波爾多為葡萄生產區。
3.5加大國家財政扶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機械化我國已進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有能力加大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2002年,全國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的總投人為24億元,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的1.3%。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亦將逐漸進入反哺農業階段,政府對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投資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日本的農業機械化基本是靠政府反哺資金得以實現的。因此,政府部門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采取中央與地方結合的方針。
3.6全面推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全面推進大型農機具的發展速度,使多種機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積極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機械,努力實現農機從低性能向高性能,單一作業向復式作業轉變,從單純發展大宗作物農機具向兼顧經濟作物農機具轉變。
根據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要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切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就必須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
為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實施“四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全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以實施農機惠民行動為載體,以水稻全程機械化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以建設和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主線,以農機安全生產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機裝備總量,進一步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
二、發展目標
三、工作重點
(一)以落實國家惠農政策為重點,促進農機化快速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科學制定今年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方案,力爭擴大補貼機具范圍和種類,加強購機補貼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農機補貼政策的全面落實。全力做好支農、惠農服務工作,加強農機場庫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土地集約經營,擴大連片作業面積,突破制約農機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夯實發展根基。今年計劃爭取購機補貼資金800萬元,帶動農戶自籌資金1870萬元。
(三)以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2個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組建地點分別在鎮村和鎮村,兩個合作社計劃總投資為1000萬元。同時,利用合作社購置的激光平地設備,使水田達到方田化、條田化,減少池埂占地,有效增加土地利用面積1%左右,達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的作用。
(四)以加強農機隊伍建設為關鍵,深入開展農機化教育培訓。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加大農機“陽光工程”培訓力度,大力組織開展農業機械化管理、技術和作業服務人員特別是新購機農民的培訓,力爭使培訓人次大幅度增加,培訓質量進一步提高。全縣計劃培(復)訓農機駕駛操作人員3000人。
(五)以推進“平安農機”建設為主線,強化農機安全監管。深入開展“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加強農機法規的宣傳工作,提高為民服務意識和農民自覺守法意識。加強路檢路查工作,對“黑車非駕”徹底清理,備春耕生產期間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整治工作,做好反光標識的粘貼工作。要繼續加強與安監、公安交警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組織開展農機安全大檢查,全面加強農機安全監管工作,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
一、充分認識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機化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全市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推進全市農業機械化。
二、發展目標
(二)年。農機裝備總量增加到2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力爭達到50%特色經濟作物、林牧漁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機械化取得突破性發展。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任務
(三)加快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步伐。各縣市區要穩步推進小麥耕播機械化、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機械和聯合收獲機械推廣力度,積極發展油菜生產機械化。同時,要圍繞我市的八大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產品機械化生產,推廣輕便、實用、低耗、適合我市山區特點的中小型機械。各地要結合本地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特點,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茶葉、魔芋、柑橘、蔬菜、食用菌、中藥材和園藝作物、畜牧業、水產業生產以及農產品冷藏、保鮮、加工等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促進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年,力爭在每個縣市建設2-5個高效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重點扶持、多元發展、全面推進的原則。優先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重點培育5-8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年,全市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100個以上。引導政策、資金、技術、信息和服務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支持有條件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開發和新技術推廣項目。培育和規范各類農機協會、農機作業經紀人(公司)等農機中介組織,建設一批農業機械維修示范網點,滿足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加強抗旱排澇和搶收搶種的機械化應急裝備、應急隊伍和應急機制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抗災能力和應急水平。形成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干,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農機銷售、維修綜合服務企業為保障,多種組織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加強農業機械化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項目爭取工作。聯合相關單位,包裝實施項目,共同爭取和實施農業和農機化項目,特別是研發一批適應山區農業發展的特色產業機械。圍繞保護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主題,實施“機牛替代”等工程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重點抓好秸稈綜合利用、生態保護等科技項目申報工作。
(七)積極促進農機農藝協調推進和地方農機工業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相互適應的機械作業規范和農藝標準。有針對性推廣一批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和種植模式。完善農業機械化、種子、土肥、植保等推廣服務機構緊密融合的工作機制。各地要依托我市汽車制造工業的優勢,緊密結合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和本地農機工業發展的實際,組織適應山區特色農機具研發工作,積極發展適合當地需要的中小型輕簡化農機和特色農機,促進地方農機工業發展。
四、完善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八)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財政對農機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長。用于農機新機具的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示范園區建設。對農機合作社建設、農機項目、農機裝備結構優化、農機具創新示范等進行重點支持。對農機企業發展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進行扶持。
(九)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要加強購機補貼資金監管。確保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民手中。發揮購機補貼的示范引導、帶動拉動作用,對農業生產急需、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和替代勞動力作用明顯的農機進行重點補貼,對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種糧大戶、養殖大戶進行重點扶持。
(十)加強金融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扶持力度。貸款種類、額度、利率、期限、擔保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優惠,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發展。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原則的農機制造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和農機流通設施建設,給予信貸支持。中小型農機制造企業可享受國家和我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扶持發展農機互助合作保險,支持各地結合實際創新農機保險和服務方式。
(十一)切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農業機耕、排灌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免征營業稅;企業從事灌溉、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務項目免征企業所得稅;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十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發改、農業、國土、水利、扶貧、規劃部門要將基層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機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設施等建設內容納入相應規劃。統籌組織實施。符合鄉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農機具停放的場庫棚用地,按農業用地對待。要把區域性農機銷售維修市場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將農機流通納入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規劃。建立重要農時農機加油“優先、優質、優惠”制度,支持流動加油車等設備發展,保障農機作業用油。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三)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困難和問題。要把農業機械化發展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指標,納入縣域經濟考核體系。要加強農業機械化隊伍建設,理順市、縣農機管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執法、監管和服務能力,保障全市農村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認真履行規劃指導、監督管理、協調服務職能,做好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安全監理等工作;水利部門要做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畜牧、林業、漁業部門要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機械設備,積極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發展改革部門要落實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本建設投資;財政部門要落實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資金,加強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業機械化項目實施的監管;科技部門要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科研開發支持力度;質監部門要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管;工商部門要加強農機市場管理;商務部門要加強農機對外合作交流和商務貿易的指導;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部門要督促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積極開展農機信貸、保險業務;其他各有關部門、單位也要根據職責積極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
1、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現狀
基于農業部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我校結合我縣實際特點制定了培訓管理制度,加強組織領導,確立辦學基點和方向。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農業機械化培訓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是推動地方農機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此農機主管部門把農機培訓列為考核農機化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校推行領導負總責,培訓負責人抓落實的工作責任制,從而保證了農機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2、農業機械教育培訓發展面臨的問題
2.1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缺少師資,目前我校現有專職教師專業知識單一、知識與人員老化問題突出。學校現有教師繼續再教育機會少,不能及時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教師素質已經不能適應新技術發展需求。
2.2教育培訓機構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培訓機具、教學設備缺乏,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學校校舍老舊,不便改造。學校現有教學設備更新機會少,有大量損壞和丟失,需補充實物教具和教學掛圖等。
2.3由于農機操作人員文化水平低,認識差,安全觀念淡薄,主觀上不愿意參加專業技術培訓。農民買得起農機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低的問題突出。
2.4農業機械化培訓教育生源不足,不能充分發揮農機學校、農機推廣和農機監理一體的培訓作用,僅僅依靠行政手段,沒有面向社會和市場開展辦學。
3、農業機械教育培訓的發展對策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鼓勵教師深造學習、更新知識,建立一支既有專業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對現有在職教師要有計劃地安排進修培訓,補充新知識、新技術,逐步使教師一專多能,進一步提高勝任教學工作所需的素質。積極開展學校間教學交流,不固步自封,學習各地先進教學經驗,增強自身學習能力。
3.2增加資金投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逐步增加對農機校的資金投入,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增強學校的發展后勁。同時研發培訓模擬器材、器具和軟件,更新教學設備,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和培訓服務能力。
3.3整合現有資源,加強培訓合作
培訓工作中加強各種合作,一是將培訓工作與農機化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相結合。二是將培訓工作與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相結合。三是將培訓工作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四是將培訓工作與購機補貼工作相結合。五是將培訓工作與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和創建平安農機工作相結合。六是將培訓工作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相結合。
3.4加強宣傳,提高農民認識
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是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機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一是加強農機操作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正確使用、安全操作農業機械的水平。二是通過開展重點季節和農機化新技術專項培訓,并廣泛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采取課堂講解、現場演示、送科技下鄉等形式向廣大農民群眾傳播農機化技術,提高農民掌握應用農機化新技術的水平。三是通過開展“農機科技入戶”、“農機陽光工程”、職業技能培訓等,加強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和農機維修工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高技能農機使用和維修人才。四是農機農藝相結合,根據當地發展需求,開展特色農機培訓,提高農機手的綜合知識水平。人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培訓是先進生產力的孕育基地。當前是我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農機化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而農機教育培訓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持續性工作,事關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農業發展。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加強農機化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認真開展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業生產和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和人才保障。
作者:趙蓮飛 盛德蘭 單位:新疆巴里坤縣農機校
1夯實平安農機工作
河池多年來對“平安農機”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對“平安農機”示范縣、鄉、村建設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案,方法、步驟和措施,各部門任務職責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2012年,河池市農機局被評為全區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南丹縣、金城江區分別被評為全國、全區“平安農機”示范縣(區),環江縣被評為全區“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示范窗口,南丹縣吾隘鎮同貢村被評為全區文明交通示范村等。截止2012年底,全市農機擁有854329臺(套),且年均增幅5%以上。大數量的農機耕作于廣大鄉村田間地頭,保障機手和村民安全,不能半點松懈。各級農機管理和服務部門需強化安全意識,落實安全責任,不斷創新管理和服務工作,采用“人盯人、人盯機和人盯路”的辦法,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檢查,提升群眾尤其是拖拉機駕駛員的安全意識,力保農機安全生產穩定;以深化“平安農機”創建活動、深入實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為抓手,多渠道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深入宣傳國家、自治區、市人民政府關于安全生產的重大決策部署,使農機安全知識全覆蓋,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農機事故的發生。
2多渠道強化隊伍建設
抓好農機管理人員、農機維護技術人員、農機操作人員培訓,三者缺一不可。各級農機部門嚴格管理,定編、定崗、定職責,強調其專業性。同時,要有計劃地從高校、社會招入專業人員充實隊伍,保持農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縣級農機推廣、科技培訓、政策咨詢等公益型事業機構,安排農機化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公益型服務工作。以鄉鎮農機站(或農業服務中心)為載體,配備1-2名技術人員,專職從事農機公益性服務工作。通過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和進入農機生產企業培訓,以提高其安全意識、農機操作和維護技能,用政府力量助推過去只重視農機購置而輕維護情況的好轉,提高農機具的完好率;對農機操作人員采用主管部門定期培訓與農機具生產(銷售)企業組織購前專門培訓相結合,對具體農機具的安全注意事項、操作技術進行必要的強制培訓,努力提高機手的綜合素質,確保農機使用安全、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
3健全農機管理和服務體系
以縣(市)級農機行政管理部門和農機推廣機構建設為抓手,創新基層農機管理和服務體系。行政管理部門做好農機化發展規劃、農機安全生產管理、信息服務網絡建設,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建立良好的農機服務市場秩序、執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建好各種農機服務組織檔案,對農機服務組織實施動態化管理,為農機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市、縣級農機推廣機構,在做好新農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常規工作外,創新工作方式,與鄉鎮農機技術人員聯合開展送技下鄉活動,將農機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強化對農機化知識和技能培訓、為農民和機手提供跨區作業信息、維修服務信息、指導機手合理使用農機,不斷提高農機使用效率。
4實施農機購補動態監管
為確保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公開、規范、高效、廉潔實施,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效應,讓農民增收獲實惠。該市各級農機管理和服務部門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從購機指標申請、資格審查、自主購機、登記備案和驗機、公示、撥付補貼資金到結算補貼公布全程公開,用科學嚴謹的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流程落實“全價購機、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補貼方式,確保了資金使用安全。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政府重視,農民關心,社會關注。因其資金量大、涉及面廣,保障資金安全是社會各屆十分關注的問題。僅靠農機行政管理部門自查自糾顯然力度不夠,需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專項治理工作力度,確保補貼工作規范、陽光。加大縣際交叉不定期或突然檢查力度,重點檢查各地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三個嚴禁”、“五項制度”、“八個不得”落實情況。除采取聽取匯報、檔案查閱、電話抽查、進村入戶檢查購機農戶、證、機三合一的狀況,聽取農戶意見等方式外,設置群眾舉報熱線,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對農機經銷商是否存在虛假宣傳、冒用農戶名義申請購機補貼指標、套取補貼資金和購機補貼實施情況實行動態監管。
5做大做強農機專業合作社
農機專業合作社對推動農機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快農機化發展步伐具有積極作用。該市對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十多年探索,共建成130多個合作社,2013年全市擬新建22個。但數字并不能說明問題,相當一部分合作社因生產服務單一,主要集中水稻的育插秧和機收、機耕;組織程度不高,穩定性差。合作社規模小,經濟實力弱,服務功能不強,應對風險能力差;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管理運行有待規范,收益分配和監督保障等機制不完善;農機管理部門沒有出臺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支持等問題,合作社發展并不順利,不能適應農機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各級農機管理和服務部門通過加大宣傳,強化扶持引導、提高購機補貼率、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支持,購機優先提供小額貸款和優惠貸款,積極引導社員到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幫助解決農機作業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做大做強一批農機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機化可持續發展。
6大力推廣水稻機械育插秧技術
河池年種植水稻150多萬畝,農戶基本都購置有小型旋耕機或中耕機,對農田進行耕耙,沒有購置的一般也請人用機械犁耙,在收割方面多以人力或半機械化為主。2011年以來,羅城縣實施農業部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以點帶面推廣效果明顯,在龍岸、小長安、喬善等鄉鎮建立了10個機插示范點,帶動全縣水稻機插作業面積12045畝。2013年7月自治區推廣總站到羅城檢查水稻育插秧項目實施情況,對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今后河池將以實施農業部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為契機,重點推廣水稻機械育插秧技術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帶動玉米、甘蔗和桑蠶等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機械化,對提高全市農機化水平至關重要,更是幫助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韋美清 單位:宜州市農機局
1、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
農業機械化職能總體上講屬于經濟職能的范疇,不同農業機械化職能的內涵包括社會經濟戰略研究層次,組織管理層次和經營管理層次。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說,又是有限的,的職能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包攬所有的農業機械化職能。的職能主要是制定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機械化公共服務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部門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仍然負有績效管理的職能。
必須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公共管理宏觀調控的職能,確立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標準,向廣大農民和機手提供充分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信息,建立起公平競爭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協助廣大農民和機手有效地使用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部門應建立廣泛的協商機制,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應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為依據,促進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的不斷改善,提高服務的質量。
2、農業機械化公共管理與服務模式
農業機械化是服務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農機服務產業化嚴格地講應是農機服務體制產業化。農機服務產業化應具有以下特征:農機作業的計劃制定和實施建立在市場需求之上,農機作業服務突破地區界限,農機服務產業化經營從自用走向社會化服務,加快農機科技普及化進程,區域性合作不斷擴大,現代信自、技術在農機服務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農機服務產業化是農業機械現代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大力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可以實現小生產與人市場的對接,可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可以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可以使農業產業化的鏈條大大拉長,是當前解決我國農業生產基本矛盾的有力措施。
科學高效的服務是減少產業組織的交易成本和制度變遷代價的最有力途徑,是農機服務組織與制度創新的重要保障。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應面向機手的多層次需要,強化公共管理與服務手段,需要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的重復、浪費,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有利于農機服務業的正常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是農機行業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的必由之路,其具體組織形式主要有:農機服務公司、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機人戶和農機服務協會以及農機服務聯合體。為解決農民勞動力轉移和使農民盡快富裕起來,農機服務產業化能夠兼容不同的農業生產規模和經營體制,即社會化服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能夠形成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使農機經營者的目標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相統一,可以加速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逐步建立起持續、穩定的農業機械化投資和發展的運行機制。
3、農業機械化改革發展現實途徑
統籌規劃,確立農機服務產業化的戰略地位,因勢利導,培育好農機服務產業主體,完善扶持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的保護政策和配套措施,規范管理,保持農機服務產業化健康發展,建立健全保障農機服務業發展的法律體系,確保國家對農業及農機化所投資金及時到位和高效應用。理順農機管理體制,恢復縣以上農機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體制,恢復農機安全監理行政執法部門地位,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結合縣鄉機構改革,理順鄉鎮農機管理體制,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設立農機化區域服務中心,防止黨和的形象遭到不應有的損害。
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有償農業機械作業服務,部門應當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農業機械作業質量標準,鼓勵農機跨區作業并依法實施安全監督管理,要求各級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跨區作業的組織與協調。鼓勵和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在扶持方面,應采取積極的財政和稅收政策措施。
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絡建設,合理地配置資源,引導參與農業機械服務的主體有序流動。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農業機械服務,明確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的責任和義務。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業機械推廣機構建設,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的生產經營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開展公徐比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
作者:解艷玲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西葦鎮農機站
1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1.1農業機械門類品種上有一定的缺陷
在不同的生產環節和不同作物上,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也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著明顯的降低的趨勢,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水稻機械化的水平明顯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拋荒的現象,棉花目前還沒有機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數地區也還是剛剛起步的階段,一些節種節肥節水性能較好的機具普遍都存在著水平低、數量少的問題,所以始終都無法大面積的推廣使用。另外,由于我國農機產品還存在著短缺和過剩并存的問題,這也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機產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1.2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問題
農民之所以愿意購買農業機械產品,就是要在省時省力的同時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在我國的很多地區的農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購買農業機械,或是他們用不好這些產品,這也就制約了農機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為:
一是“買不起”,我國農田機械產品的價格基本都在1-10萬元之間,最小型的產品也在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臺了購買農機產品的補貼政策,但補貼的力度較小,對于普通的農民來說,價格還是無法承受的;
二是“不會用”,在農民購買了這些產品后,各地的農機管理部門對于農機具的引進、推廣以及使用技術的培訓等工作都還無法有效、順暢的開展,所以很多農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這些農機產品;
三是“效益差”,因為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所以在他們使用農機產品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問題,設備也容易出現故障,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機作業市場,很多農機具都處于閑置的狀態,無法發揮出農機產品應有的經濟效益,這也就降低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產品的積極性。
2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
2.1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策略
首先,我國的農業機械發展應更加重視對高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技術應與信息技術、儀器與控制技術、現代液壓技術以及現代微電子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機的融合,同時應該向著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了;其次,當前我國應繼續研發和生產與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特點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國農業的生產規模、農業資源、經濟實力以及農藝制度等現狀,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自身特點,從而發展出與之更加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最后,應逐步提高農業裝備產品的質量,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生產農業裝備產品的企業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產品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的體系,提高農機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適性,進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員的作業條件,從而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2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智能化以及自動化將是我國社會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我國發展高效節約農業的最重要措施。
(1)應用農業傳感器技術
要想真正的實現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首先我們必須能夠實時的監測農業裝備的工作狀態,發現問題及時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夠準確的評價農產品的生物學的活動和性狀,所以應用農業專用的傳感器技術就顯得尤為關鍵了。現階段,農業傳感器的應用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采用谷物濕度傳感器谷物的濕度進行實時的監控;采用溫度傳感器能夠準確的測量糧食烘干和儲存過程中的實時溫度等等。
(2)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應用
在農業機械裝備中應用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將進一步的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現也為農機產品實現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說在農機裝備上安裝電子監控裝置,這樣農民就可以實時的掌握裝備的工作狀態,出現故障時可以即使的進行調整,提高作業的質量。我國電子設備的性能越來越完善,農業裝備也能夠更好的適應灰塵、潮濕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環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3)農用機器人技術
作為機電一體化的實例,農用機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以及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多種高新技術,農業的作業對象和環境的復雜多變性對農用機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現階段農用機器人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隨著計算機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項技術也將越來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確的農業體系
這一內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時的獲取農作物的產品并掌握影響生物生長的環境因素的有關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從而制定出經濟上有效并且技術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調控,主要的支持技術有智能化農業機械技術、決策支持系統、3S技術以及信息采集和處理技術等。在我國工業上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所以,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也將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3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了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新世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要想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策略,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也應體現出多學科綜合和交叉這一特色,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以及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也必將向著更高的水平快速發展。
作者:宋新宇 單位:山西省代縣灘上鎮
1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1)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重點關心的問題,而農業問題更是重中之重,農業的發展將會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所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扶持農業的發展,比如,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及允許農民自行購買經營農業機械等政策。自從政策出臺后,我國農業機械的銷售總量迅速上升。而且,農機裝備的總量和種類也一直不斷增加,因此推動了農機化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作業領域不斷拓寬。對于我們河南是小麥主產區,目前基本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機械化。
(2)由于農村的生產規模比較小,組織管理不方便,不可能每家每戶都購買農業機械,但是購買的機械如果只在本區域使用,就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因為一年中播種和收獲的時間非常短。由此,農民朋友探索出了跨區域作業的服務模式。比如,我們河南省內,南方作物成熟比較早,北方比較晚,那么在進行收割的時候就從南方的信陽開始,隨著時間推移,到達北方安陽作業結束的時候,基本上河南省內的作物已經收割和播種結束。這樣就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的利用率,增加了農機經營者的收入。
(3)隨著農機服務市場化的發展,社會化程度也明顯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正不斷的擴大,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發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業全面發展。比如,水稻插秧機、食用菌生產機械、薯類收獲機、藥材挖掘機畜牧水產養殖機械類等。這些農業機械的運用,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村、農業、農民的經濟發展,為實現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4)隨著現代化機械技術的發展,為加快農機化新技術的開發和制造,農機科研機構專門成立了從農機的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完善體系。重點還是糧食經濟作物方面的技術裝備的完善,對于其它優勢經濟作物也積極開發。目前我過生產的農業機械類產品種類繁多,對于河南省內的農機產品,2013年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共有12大類、38小類、104個品目。包括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排灌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動力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設施農業設備和其他機械等。對于我國總的農機產品種類目前有3000多種,這些種類繁多的產品滿足了農民和農業生產多樣化的需求,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對于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也越來越完善和壯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的發展。
2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能力,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農機產品種類和技術還有待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將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今后農業機械化繼續發展小麥、水稻生產產品,目前小麥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在機械化的基礎上,還要開發產品,為糧食穩定增長服務,著重在提高糧食品質,為此要在糧食生產環節機械化的基礎上,要注重產品后期的烘干、精深度加工等機械設備,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于技術不夠完善的設備,要積極開發研制,像玉米收割機,有些只能把玉米棒收下來,有些只能收剝過皮的,近兩年的才能收玉米粒。應該在前兩種不完善的基礎上研發一種產品直接收玉米粒。這樣可以節約資源。
(2)對于蔬菜產業的發展,像移栽機具、土壤消毒設備以及無土栽培設備都將會較快的發展。畜牧業的機械發展,利用粉碎機把秸稈打碎作物牲畜的飼料;畜產品采集加工機械設備有:擠奶機、貯奶罐、冷藏罐等比較先進的機械。畜牧業方面的機械產品也將有很大的發展,
(3)中國農業經濟在發展的同時,要積極倡導走節約型、綠色化的道路。保護環境也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推廣有利于減輕污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機械設備。要注重農業機械的再利用,因此,環保的農業機械技術應大力增加。農業機械達到環保要求和具有節約能源的性能,這將是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大力發展的一個方向,這樣農業機械才能更好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
(4)隨著市場的需要,目前我們缺乏的是大規模的實用性很強的機械,像小型機械非常多。但是,隨著人們生產要求的提高,那些小型設備以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對于那些不利于生產的設備要堅決淘汰。大家需要的是實用性更強、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機械。這些要求將會促進農業機械更好的發展。
3結論
農業機械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大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發制造更先進的農業機械將會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農業生產。提高機械化的綜合水平從而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這樣使我們的農產品生產的更好,相信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會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作者:李志國 單位:鄲城縣農機局
本文作者:劉金榮 單位:黃淮學院經濟管理系
0引言
黃淮地區是我國古代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傳統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由于歷史原因,這一地區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關鍵。從這一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來看,短期內難以實現中央提出的農業機械化的要求。為探尋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筆者2011年2月對地處黃淮地區的遂平縣、平輿縣和汝南縣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對遂平縣G村的農業機械化情況進行了深度的典型調查。G村位于遂平縣的西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由3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組成,人口3634人,773戶居民,266.53hm2耕地,基本上以種植冬小麥和玉米為主,經濟作物較少。2010年底,全村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臺、小型拖拉機586臺,聯合收割機2臺、玉米收割機1臺、玉米脫粒機15臺,耕地用小型機械572部、小型旋耕機57部、大型旋耕機1套;小型播種機131部、噴灌機20臺。夏糧收獲主要靠跨區作業的外來收割機,秋糧收獲主要靠傳統的作業手段。收稿日期:2011-11-11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02400420043)作者簡介:劉金榮(1970-),男,河南遂平人,副教授,(E-mail)ljr689@126.com。
1黃淮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1農業機械數量上的“三多三少”
1.1.1小型農業機械多,大中型農業機械少
從G村和全國2008年底的資料比較可以看出,G村的情況與全國基本一致。但大中型拖拉機比重,低于全國4.04個百分點,小型機械多,大中型機械少的現象更為突出,見表1所示[1]。
1.1.2耕種環節機械多,其他環節機械少
G村與全國耕種和收獲環節機械比較[1]見表2所示。從表2可明顯看出,G村收獲環節機械數量與全國相比,只占全國比重的1/8,。G村至今沒有化肥深施機和機動噴霧機,個別環節基本上是人工操作。1.1.3農業機械擁有數量多,單臺機械使用時間少G村與全國拖拉機數量和使用情況比較[1]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全國共有農業作物經營戶(單位)20055.4萬個,戶(單位)均擁有拖拉機0.13臺;G村773戶,戶均擁有拖拉機0.77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9倍。全國每臺拖拉機平均耕地面積4.52hm2,而G村每臺平均只有0.445hm2,不足全國的平均水平的1/10。單臺拖拉機的使用時間太少,使用效率太低。
1.2農業機械化水平上的“三高三低”
1.2.1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而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低
黃淮地區冬小麥從種到收各主要環節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而油菜、大豆等經濟作物的播種與收獲等主要環節基本上使用傳統的作業方法,機械化水平較低。
1.2.2夏糧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而秋季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低
黃淮地區夏糧主要是冬小麥,秋糧南部以水稻為主,北部以玉米為主。夏糧從耕種到收獲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但秋糧中水稻的插秧、玉米的收獲和秸稈清除等主要環節主要依靠傳統作業手段,機械化水平低下。
1.2.3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高而丘陵山地的機械化水平低
從地貌上看,黃淮地區基本上以京廣鐵路為界,東部是平原,西部多丘陵或山地。東部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比較高,而西部丘陵與山地機械化水平較低。西部丘陵與山地部分沒有退耕還林,坡度較大的耕地基本上是靠畜力與人力進行耕種和收獲,根本談不上機械化。
1.3農業機械化發展勢頭出現停滯現象
黃淮地區農業機械的數量在2003-2008年間有較快的增長。以G村為例,586臺小型拖拉機中的80.3%是在這一時期購置的。這一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民對土地有較深的難以割舍的情節,土地流轉緩慢,所以幾乎家家擁有農業機械。G村現有773戶居民,擁有拖拉機的農戶為599戶,占77.49%。這種家家戶戶購買農機,又幾乎僅限于自家使用的局面,使得農機作業的利用率低,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機閑置時間長,使用效率低和農業機械的購置投入大相矛盾,不僅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打擊了農戶在農機方面進一步投入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該地區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在0.067hm2左右,現有耕作技術水平下,單位土地提供的收益增長乏力,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非農收入比重上升。因此,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加之土地使用權流轉緩慢,推進農業機械化,建立現代農業的動力不足。這種發展停滯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延緩了建立現代農業的進程。
1.4農機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
黃淮地區農業機械大多屬于農戶家庭所有,自用居多,農機專業戶規模不大,又比較分散。農機專業服務組織設施簡陋,服務功能單一。農業機械(含農機零配件)銷售、作業、維修以及售后服務處于零散無序的狀況。近幾年,縣鄉機構改革后,多數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撤并,農機推廣網絡出現斷層,使其難以發揮正常職能,致使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及社會服務等工作不能有效開展和落實。
從G村的情況看,聯合收割機較少,不能滿足需要,在夏收期間主要依靠跨區作業的外來機械。而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農機協會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少量的也集中在平原地區,丘陵山地農機服務組織更少,有的地方幾乎是空白。
2阻礙黃淮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分析
黃淮地區是多平原少丘陵山地的地區,是我國糧食主要產區,本應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較快完成農業機械化,較早過渡到現代農業,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延緩了這一進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現有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體制難以適應農業機械化的要求
廢除體制,確立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國廣大農村脫貧致富、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黨和政府未來一段時期農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方針。然而,隨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有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已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國家現階段雖然提出了鼓勵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政策,但在黃淮地區這一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現代工業發展嚴重滯后的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土地流轉緩慢。尤其是國家免除農業稅和逐年加大農業補貼政策實施后,農民更不愿意轉包自己的承包地。以G村為例,全村只有29戶人家,由于子女大學畢業后在城鎮有較好的工作把老人接走,或在外地經商等原因,把土地轉包給他人外,其余仍是自家耕種。據筆者調查,G村最后一次調整土地是在1998年,11個村民小組在調整時均把地塊按肥沃程度和離村子遠近分為3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地塊每戶平均不到0.2hm2。這種農戶經營的嚴重規模不經濟,不僅增加了機械耕種的成本,而且嚴重阻礙了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p#分頁標題#e#
2.2現有農民市民化的政策滯后于土地流轉的需求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是一個各業現代化、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只有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對糧食主產區土地的集中經營、規模經營提出了強烈的要求,而現有農民市民化的政策嚴重滯后,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金融危機以來,不少地方出臺了鼓勵農民進城購房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本身不是真正把農民市民化的政策,而是為了穩定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就G村來看,有23戶農民在縣城購房,而不是在打工地購房,購房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到縣城讀書。只有5戶在自己經商的城市購房。這些人雖然購了房,卻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和勞動權利。由于我國農民市民化政策的嚴重滯后,才會有每年的春運農民工大流動。農民工大流動的背后,是農民十分強烈進入城市的渴望和無法離開承包地無奈的一種悲歌。這一悲歌嚴重阻礙農民市民化的步伐,阻礙了我國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進程。
2.3機械投入與土地收益之間的矛盾
近10年來,黃淮地區糧食產量增長乏力,在現有的小規模經營狀況下,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增長緩慢甚至停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相對于農業機械設備的銷售價格上漲有很大的差距。農業機械設備往往一次性投入較大,回收期長,加之由于機械老化、維修、油料價格上漲等因素,降低了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尤其是大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雖然從長遠來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但在現有農業機械化前期投入大,而土地收益難以增長的矛盾前提下,農民對農業機械的購買需求下降,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科技推廣項目的實施,也制約了基層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開展。
2.4農業機械化研發、推廣和服務落后
黃淮地區農業機械化的“三多三少”與“三高三低”現象,充分說明這一地區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和整體水平不高。農業機械化并不是簡單的人力與畜力替代型的機械化,而是建立在使用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機械裝備基礎上的農業機械化。我國現有的農機研發體系不完善,在農業機械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方面相比國外農業機械化發達國家更顯落后。在農業機械推廣方面,存在推廣領域狹窄、推廣方法單一、推廣人員素質偏低和推廣機制不靈活等現象。在農業機械化服務方面,國家和社會服務體系還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在運作模式上缺乏市場化,在農機技術標準與檢測上缺乏規范化,在服務組織的建立缺乏社會化。
2.5農業機械化發展配套政策不完善
2004年11月,我國頒布了《中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目前,國家及各級政府在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相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具體表現為:一是在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示范推廣與技術培訓、安全監管、基礎設施和社會化服務方面投入不足。黃淮地區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業區,地方政府欠賬太多。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沒有相應的扶持政策和穩定的財政投入資金與渠道。黃淮地區多是以農業為主,地方財政十分困難,國家要求的各項配套資金絕大部分無法落實。三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及政策缺乏創新,難以滿足種糧大戶和發展現代農業農民的融資需求。以上這些因素嚴重影響農業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
3日本農業機械化的經驗
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與黃淮地區情況相似。其農業機械化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經歷了5個階段的發展,已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并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由于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日本農業在大量減員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3.1減少農民,保證土地的規模經營
早在1673年以前,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開荒造地,之后土地擴大變得緩慢,而人口增長卻較為迅速。為了避免土地過渡分割,1673年日本政府實施了土地“分割繼承禁令”—即“長子繼承制”。這一制度的實施,不僅從農村轉移出大量日本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同時也保證了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的實施提供了基礎條件。
3.2農業機械化立法
日本政府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使得日本農業機械化一開始就有了法律保障。在發展過程中,及時地根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先后兩次修改這一法律,使其更趨完善,更具有現實性。同時為了給推近農業機械化提供更寬松的環境,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農業經營基礎強化法》和《農業現代化資金補助法》。建立了一系列旨在支持并保護農業和農民利益、促進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日本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體系。
3.3財政信貸補貼和扶持政策
日本政府構建了“農業補助金制度”,對先進農機具的補助金額從1972年的491億日元增長到1981年的2439億日元。日本“農業機械銀行”、“農業機械化基金”和“農業改革基金”的建立,通過小農戶聯合、分別購買、統一協調使用和無息、低息貸款的獲得,解決了農戶農機投入大的難題。
3.4完善的研發和監管體系
日本把農業機械化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中來。在全國建有由國家和公立大學、民間(企業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體系,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制定了詳細系統的研發計劃,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為了保證農業機械的技術和質量,從1962年起,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成為日本農業機械唯一管理和監督機構,通過對農業機械的各項技術指標、功能進行嚴格的現場測驗和實驗室檢測,為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使農業機械的質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4黃淮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4.1強化發展意識,實施差別化的國家扶持政策
黃淮地區靠其自身內部的力量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靠外力才能加快推進其發展步伐。培育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識,以科學發展的態度建立和完善各種國家扶持政策,將有力地促使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意識的形成。建議對農戶和種糧大戶(或農業協作組織),在糧食種植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與農用柴油補貼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的支農財政補貼政策。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用柴油補貼是對于農戶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服務的直接激勵,糧食種植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也會間接影響農戶對農業機械服務的需求。#p#分頁標題#e#
4.2推進農民市民化,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黃淮地區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小是制約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針對這一狀況,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積極探尋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實施有利于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國家和地方政府適時地予以立法和給予政策支持;二是制定實施行之有效的農民市民化的政策或法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真正地減少農民,這不僅是農業機械化的要求,也是該地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4.3革新現有體制,提高農機使用效益
針對農機投入大而使用收益小的矛盾,必須進行體制創新才能實現。根據調研,黃淮地區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制定相關的扶持和鼓勵政策,如差別性補貼政策與專門補貼政策等,推進農機協會或農機服務社等企業性質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提高農機的服務時間和使用效益,縮小購機投入和使用效益之間的矛盾;二是應政府考慮制定小型農機的“以舊換新(或以小換大)”和“回收”政策。對于種糧大戶和農業生產企業,國家采取“以舊換新(或以小換大)”政策;對于已經加入農業合作組織或轉租土地的農戶,國家可以將其所有的小型(或舊的)農業機械折價后予以“回收”。這種政策的推行,一方面有利于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和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另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國家稀缺鋼鐵資源的浪費和農民的損失。這一政策的實施,對于推進黃淮地區乃至其他糧食主產區的農業機械化將起到積極地作用。
4.4完善服務體系,推進市場化與社會化進程
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包括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技術服務和監管、人員培訓及各類企業性農機服務組織(跨區域農機服務組織)和種糧大戶的技術服務等,必須區別對待,在加大國家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強化農機市場加強管理,建立完善檢查、監督機構和法律法規,清理整頓農機供應市場,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確保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穩步推進市場化與社會化。對于各類企業性農機服務組織和種糧大戶的服務,需要進行體制創新,加快市場化和社會化的進程,要走經營服務一體化道路,通過經營創收,增強農機服務組織的自身活力,更好地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