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6: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中學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對于學校教育的理解和認知
1從觀學校教育的管理點,學校管理人員的教育過程管理往往被忽視
許多學校出現這種情況,只要科研項目的設立和時間節點的把控,忽視教育各個方面的監管。一般情況教師教育問題研究申報成功,拿到項目研究工作就會停止不前,會將申報的研究工作放在一邊,學校的領導層在這種問題上沒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階段,申報者會到處的尋找資料拼湊信息,完成一組材料,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勵或證書將告一段落。因此,中學的教學任務的執行者不能單單的重視科研課題的研究上。
2教師的理論指導的缺乏存在于教育過程數據支持
中學教師的常規的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很多的教學經驗。恰恰是這樣,往往中學的老師沒有時間去學習理論知識充實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論相對的淺顯,這是很難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論和教育方法,大多數中學教師不能使用它們來解決實際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論基礎相對的不完善。
二、加強中學教育的基本思路
1.樹立正確的科學概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的研究已成為時代賦予教師要求的新形勢。所謂科研型老師是教日常以實踐和中學教師的理論分析相結合并創新,促進專業化和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中學教師“研究型的改變”離不開教育。在一方面,中學教師的教育科學和教育專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個方面。中學教育應該是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以豐富的教育理論和創新。因此這樣的研究不會過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會和和原有基礎教育相互分離。而另一方面,中學教師要發展自己,彌補學校教育的發展的基礎,放棄研究是晉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義和處理態度的問題。廣大中學教師認識到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們本身教學素質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2.完善教育管理體制
教學管理體系的完善和建立,要從評估,項目開始,鑒定和獎勵貫穿始終,整個過程需要繼續提高和不斷完善。一些教師在動課題研究時,,學校的表現是非常積極的,但無所謂整個研究過程中,教師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個研究過程中極度消極,研究變空想。鑒于這種情況,學校必須處理整個研究跟蹤檢查,并及時完成研究任務,無法積極完成研究課題的取消其研究教師資格,撤銷科研的課題。
3.加強教育和科學理論的培訓
高級中等教育理論來指導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師接受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而不是遇到問題的情況下進行的沒有方向的,沒有計劃,理論實踐創新盲目的實踐。具體而言,學校可以聘請專家教育理論到學校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教育和培訓,熟練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驟用理論本身武裝。在教育理論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統的指導,提高科學素養,和教師教育的質量。
4.教育成果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的推廣會將教學的水平提升一個很高的層次。這種科研的推廣可以是在學校內部進行的,也可以是在管理部門的主導下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推廣。結合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改善,適應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教學和科研管理部門可以概括總結,并指導進行成果的研究,探索更多的途徑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鄒麗麗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
好奇心是中學生年齡發展的典型特征。在英國為了能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教育者們想盡了辦法。具體保障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給每一個入職前的師范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一定包括學生好奇心的激發的技巧、策略及方法。二是在教師的繼續教育中,也會進一步加強相關內容的培訓。因此中學課堂上教師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激勵學生探究的欲望。具體做法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在課堂中大量應用各種小活動。如:在講低體溫癥的特征時,準備三個水缸一個常溫、一個冰水、一個熱水,讓學生一只手放入冰水,一只手放入熱水中,保持5分鐘后再將兩只手放入溫水中,通過這樣簡單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能理解低體溫癥時的狀態。在講述人體的組織結構前,先讓一位學生躺在一張足夠大的紙張上,讓其他同伴把他的輪廓畫下來。在通過小組互助,在這個輪廓內完成一個人體組織結構圖。通過這個活動,老師可以知道每個小組的學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識的水平,幫助他更好的實施新授課的教學內容。將游戲引入課堂,在講解標志重捕法時,利用大米和一塊手帕完成模擬實驗。可以看出英國的教師們以生為本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迎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2以生為本尊重人的發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使人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需要繼承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所獲得的已有知識,并通過一定形式世世代代傳承延續下去。但同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能只一味的要求一個人要承擔社會責任,而忽視了個體發展的個性需求。只有當一個個體自身的發展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才能更好的發揮他的能動性,展現更大的社會價值,承擔起社會責任。個體的發展包括生存技能的培養、個性特征的養成、自我認可、自我反思能力的養成。在英國的課程教育體現了尊重人的個體發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現在課程的編制上。在英國一般學生只是進行到Ks4的學習。即高中畢業后絕大多數人進入準工作狀態,很少部分學生進行Ks5階段的學習,即為了考大學而進行為期2年的高強度的高中學習。(一般這類學生站的比例為一個班級里的5/25的人數。換句話理解就是中學階段的Ks3、Ks4階段的學習及課程安排,不是為了這5個人而開設的。這有別于國內,為了班級中的前5位同學考上清華,其他同學陪讀。跟著開設同樣的課程,聽同樣難度的課,做同一份作業,考同一份試卷。這么多的時間與精力本該可以發展屬于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才能的。
在中學階段開設很多生存技能課等為了提高個體生存能力、生活質量類的課程。如:烹飪課、野外生存訓練課、騎馬課、歌劇表演課、服裝設計、縫紉課、木工課等。第二個表現在:學期教學時間比較寬松。每年有三個學期,每個學期:6周教學時間+1周假期+6周教學時間。一個學期結束后就是一個長假。每天學生在校時間比較短,一般為9:00--15:30,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多,這樣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科目的延伸和探究,就有了時間的保障。這個時間不會因是高考班或中考班而改變。學生的作業量是按周布置,而非每天完成上交。在英國采訪了一位家長,了解到一名初二的學生一周的作業量,大概是100分鐘。
作者:張加梅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
一、中國傳統美術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現狀
1.中國傳統美術受西方文化沖擊較大
隨著世界各國交流的增多,世界文化發展也呈現多元化趨勢,這種發展趨勢讓中國傳統美術有機會被世界所了解,但同時中國傳統美術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西方美術文化也有高雅庸俗之分,對于一些庸俗美術文化的侵入,我國并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進行篩選,一些庸俗的文化進入中國的美術界之后,影響了中國傳統美術的發展。
2.中國傳統美術課程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老師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考試課程上,美術作為一門輔助課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學校對于美術課程的安排一般是一周一節課,課時不但少,而且部分教師對于教學應付了事,學生別說了解中國傳統美術,就連基本的美術技能都學不到。全部中國傳統美術文化底蘊厚重,教師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會學生中國傳統美術的知識,學生不了解、不熱愛,更不重視這門課程,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3.中學美術教師對中國傳統美術的了解不足
現在大部分中學的美術教師掌握的僅僅是繪畫技巧,雖然這些老師能畫摘要:中學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重要作用,美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能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奧妙和事物的美好,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意義。中學美術課程雖然按新課標要求進行了開設,但在各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不足,本文將對中國傳統美術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現狀進行陳述、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關鍵詞:傳統美術;中學;美術教育;現狀;策略中國傳統美術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現狀及策略研究劉光宇出風格各異的圖畫,但是由于其自身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了解的不足,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只講授畫畫技巧,并沒有對中國傳統美術文化進行講解、鑒賞、傳播。
4.應試教育的影響
中高考并不對美術課程進行考察,學校不可能對美術課程給予過多重視,即使部分藝術生的美術考試,也只是進行繪畫方面的考查,這也導致了教師教學更側重于實際的繪畫技巧,鮮有提及中國傳統美術。
二、改善措施
1.在中學美術課程中專門設立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板塊
中國傳統美術是我國文化的精髓、民族的驕傲。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熱愛祖國文化,增強文化底蘊。只有自己有了一定的美術文化底蘊后,再去學習西方美術、接受西方美術文化時,才能更有選擇性,才會辨別真假善惡美丑,對于西方庸俗的美術文化才會自動篩選。
2.提高中學美術老師的傳統美術文化素質
由于美術課程沒有作為高考考試科目,造成多數學校和老師對于美術課程不夠重視,多數美術老師沒有充分地去學習、了解、掌握中國傳統美術文化,造成傳統美術文化知識的缺失,更導致了在美術教育中傳統美術教育的缺失。為改變這種狀況,學校應讓美術老師定期參加培訓,讓老師開闊視野、增強素質,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改善課堂內容與教學方式
美術教學中應當兼有文化課程和實踐課程,但是現在的中學美術教學中,并沒有實現這一點。為了提高中國傳統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對傳統美術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傳統美術的鑒賞能力,增加學生對傳統美術的了解熱愛,在美術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書法和剪紙等傳統的中國文化,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熱愛傳統文化,獻身傳統文化。當今世界,科技在不斷進步,文化在迅猛發展。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和變革時期,中國傳統美術文化在這樣的大背景、大環境下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弘揚中國傳統美術文化刻不容緩。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只要各級教育部門、學校和師生能共同努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一定能讓中國傳統美術在中國、在世界大放異彩。
作者:劉光宇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一、對鄉中學學生留守實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筆者從鄉中學校的教務處獲得了一份關于全校學生留守情況的統計數據,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其中單親留守兒童為118人,雙親留守兒童為43人,單親留守兒童指的是孩子的父母一方在外常年打工,雙親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打工,將單親留守兒童和雙親留守兒童的數字綜合起來,留守兒童的總人數占到學生總人數的74.5%。此外,我也從教務處得到了一份關于全校學生獨生子女情況的統計數據,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獨生子女家庭為4人,非獨生家庭為212人,而且在我同很多同學的接觸中了解到,大多數家庭都有三個以上的孩子。這樣造成的情況是,本來家里的孩子就多,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這對孩子們的教育肯定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不良影響。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們良好的人格、性格和心理狀態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作用是學校教育所無法彌補的,父母常年不在孩子們身邊極有可能使孩子們產生性格或心理上的缺陷。造成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經濟落后,只依靠在當地種地的收入根本不能滿足家里的日常開銷,我們前面也提到,整個鄉沒有一家企業,當地村民在當地沒有打工的機會。要解決這些問題,當然要依靠當地經濟的發展,那么作為我們師范院校來說,其實也是可以盡一些微薄之力的。留守兒童最缺的是父母和親人的關心和愛護,他們的內心非常的孤獨和自卑,各地的師范院校有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老師和學生,這些師范院校可以和當地山村開展一種長期的留守兒童志愿心理疏導活動。大部分的孩子在暑假和寒假里都是在他們自己的家里度過,很多孩子的家里只有老人,我們師范院校的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志愿者可以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將這些孩子組織起來,多開展一些活動,輔導他們做寒暑假的作業,讓這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以及社會對他們的愛,這無疑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二、對鄉中學學生父母文化素質的調查與分析
根據自編《關于某中學學生基本情況的調查問卷》的調查問卷對鄉中學的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在我收回的187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39位同學父母(20.90%)的最高學歷是小學,有131位同學父母(70.06%)的最高學歷是初中,有15位同學父母(8.02%)的最高學歷是高中或中專,沒有一位同學父母的最高學歷是大學專科及大學專科以上。教育部曾經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三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行專項測量與分析,測量中國孩子的學業水平,并分析學生學業水平與父母學歷高低的相關性,數據表明,父母的學歷越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就越優秀。這也足以說明父母對孩子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教育和輔導的重要性。一般認為,學歷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和輔導孩子方面的能力會更強。而鄉義務階段教育階段的孩子的父母的學歷大多為小學和初中,父母自然對他們孩子學業水平的提高沒有太大的幫助。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在各地的師范院校的繼續教育學院開展面向山區農村居民的成人教育。培訓的內容主要應該是教育孩子方面的,對山區農村地區的父母實施再教育也應該納入到我們師范院校的社會責任中。黨中央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學習絕對不僅僅是中小學階段才應該去做的工作,尤其是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只有不斷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理念來武裝自己,才能讓自己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很多山村的父母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此山村的廣大父母朋友應該本著為下一代人的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不斷地充實自己,尤其要學習和教育孩子相關的知識。
三、對鄉中學教師實際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鄉中學是我所支教的學校,全校注冊學籍的學生共有216人,三個年級,六個班,教職工共有26人,一線教師18人。據調查,全校共有14位教師(77.80%)的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共有2位教師(11.10%)的年齡在31歲至40歲之間,沒有一位老師的年齡在41歲至50歲之間,共有2位老師(11.10%)的年齡在51歲至60歲之間。根據以上我們對鄉中學教師情況的了解,我們認為鄉中學在師資方面存在如下問題:
1.嚴重缺乏教學經驗豐富并且安心本職工作的骨干教師
我們一般認為教齡越長,經驗越豐富。從表2中能夠看到,在鄉中學的師資隊伍中,年齡段在20至30歲的教師總人數占到了77.80%,而且這些老師的教齡大都為3至4年,教學經驗不足,而且在與這些年輕老師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大多有不安于本職工作,大多有隨時跳槽的心理準備。原因主要是當地落后的生活和交通條件。因為鄉距離縣城接近100公里,并且從壺關縣到鄉里基本全是山路,非常難走,車程大概是三小時,車費是20元,每天有兩趟車。大多老師都不是本鄉人,所以幾乎所有老師都寄宿在學校。教師沒有辦公室,學校沒有自來水,他們需要挑井水用。教師在食堂里基本值能只有土豆和白菜這兩種蔬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作為我們師范院校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我們的師范院校可以和貧困山區的教育部門合作,定向為貧困地區的學校培養一些老師。我們可以要求這些被培養的對象必須是當地生源,因為一般來說,從當地貧困地區走出來的學生更有可能長期在自己的家鄉工作,這對當地師資隊伍的穩定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我們的師范院校和貧困山區的教育部門合作來組織或招募本校以及社會上的一些心理輔導和文化藝術專業人員,這些人員可以定期為山村的一線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和慰問演出等活動,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我們前面提到,鄉中學教師的生活和交通條件特別差,尤其是年輕教師很難適應如此艱苦的生活環境,除了有關部門應大力提高他們的生活和交通條件以外,我們也應該想辦法做好這些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讓這些教師認識到山村中學教師的圣神職責,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
2.從教師對教學設備與教學實踐結合使用的情況來看,兩者的結合狀況非常不理想
我們前面提到過,鄉中學的大部分老師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老師,雖然他們也會經常會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但他們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的認識卻顯得十分膚淺。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是用來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在聽各位老師講課時發現,老師們用多媒體教學更多地是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去朗讀課件內容,而且據了解他們所使用的課件大多是直接從網上下載的,教師基本不加修改就直接拿到課堂上去使用,課件的質量很難保證,這樣的多媒體教學很難真正地去實現多媒體教學工具的優勢,很難達到多媒體教學的真正目的。為解決山區農村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師范院校可以和當地教育部門合作,經常選派一些大學教師到各個貧困的山村進行教學設備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培訓與指導工作,這項工作不能只走形式,要把多媒體教學相關理論的傳授和多媒體教學的實踐指導相結合起來,而且這項工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內就看到明顯效果。
3.從學校教師的年齡結構來看,鄉中學的年齡結構非常不合理
從上文的表1中我們了解到,30至60歲的教師只有4人,其他14人均為30歲以下的教師,年齡結構斷層明顯。據了解,十幾年前,中學的大部分老師均為年齡在50歲以上的老師,這些老師基本都是民辦老師出身,后來,在2008年前后,這些老師大多退休了。為了補充鄉中學師資隊伍,壺關縣政府于2008年統一招錄了一批老師,這些30歲以下的大都為剛畢業才幾年的學生,在學校這種年齡結構的情況下,他們缺少老教師的指導,教學水平很難有大的提高。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教育部門對師資力量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造成了如今教師年齡結構嚴重失衡的現狀。為此,當地師范院校可以和教育部門合作,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第一,師范院校可以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合作從社會招聘一定量的年齡在30至50歲的有志于山區農村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要求這些老師必須要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尤其要注重城市學校中那些工作多年但仍然沒有解決編制問題的優秀教師,招聘考核工作必須要有當地師范院校的老師參與,因為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師范院校對課程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更了解,對師范人才的選拔更有發言權。第二,選調一些優秀中學的中老年教師到山村中學任教數年,將這一要求與老師們的職稱晉升相掛鉤,他們在山村中學中既能發揮他們的教學優勢,又能指導那些奮戰在教學一線的年輕老師,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既能。第三,加大對年輕老師在職培訓的力度和范圍。目前,國家已經開展了國培頂崗支教計劃,但力度和范圍太小,就拿我們鄉中學來說,每個學期只有一名教師有這樣的機會,當地教育局雖然也經常進行一些短期培訓,但基本上都是在走形式,而且培訓費用還需要老師們自己來負擔,這些老師的意見很大。在這一點上,當地師范院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盡力建立以當地師范院校為主的在職教師培訓體系,當地教育部門要加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使每個老師都能經常享受到在職培訓的機會,期末或年末要對每位老師的培訓效果進行考核。以上是我從師范院校的職責和歷史使命的角度,分別對鄉中學學生留守的情況、學生父母的文化素質、師資力量及其年齡結構等方面進行的調查和分析,并針對每一個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作者:雷滿元 李媛
一、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學科的教學,作為人文學科教育,是以認識和敘述歷史為特征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認識和社會認識為目的的教育。
1.歷史學科就其性質來講是對過去發生事情的了解和認識
歷史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具體的歷史史實,而且也包括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還包括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些都具有借鑒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從而具有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2.歷史教育有鮮明的價值觀念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概括地說包括兩類:一類是指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類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如觀察能力、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
3.學習歷史是提高人生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們在平時閱讀書籍、觀看影視作品、游覽名勝古跡時,都會處于歷史的體驗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是一門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學問”。綜上可以得出結論:歷史教學是素質教育中不能缺少、不能輕視、不能替代的重要內容。
二、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應遵循的幾個方向
1.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
愛因斯坦說:“優秀的品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更重要。”在歷史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激勵,使他們以史為鑒,升華思想。
如充分發揮優秀歷史任務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像“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等等。
2.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精神
開拓進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不衰敗、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都江堰和大運河的修鑿,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四大發明,這些都是民族進取的體現。
中華民族智慧之果,如繁星滿天,璀璨奪目,數不勝數。它將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感情的陶冶,促使他們形成“龍的傳人”所持有的自強不息的氣概。
特別是近代民族進取精神更為熾烈,林則徐的“師夷”、康有為的“上書”、孫中山的“開創”、的“探索”、鄧小平的“開拓”,都是中國人民為改變本國落后面貌勇于開拓的典型事例。歷史教學要恰當運用這些豐富的養料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3.結合歷史教學,強化學生的現代意識,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
當代社會是信息高速發展的實惠,隨著中國加入WTO組織,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及時代使命感的“現代人才”十分重要。
鑒古而知今,在講述清朝前期的歷史時與唐朝做比較,中國在唐朝時經濟繁榮,對外交往活躍,出現了“大唐盛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朝前期實行閉關政策導致統治者對外國的事物幾乎一無所知,中國在世界競爭中逐漸落后。
世界當代史表明,和平與發展雖然是世界的主流,但國際舞臺上仍存在著許多不安定因素。中學生應從現在就培養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準備為世界和平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4.在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既要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留下的歷史事實和歷史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不受歷史的約束,而敢于另辟蹊徑,提出自己新的見解和觀點,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那么,如何去實踐呢?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
(1)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即創造意境,制造懸念。
問題的設計,一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例如,在講四大文明古國時,隨即提出了:既然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亞非,那么為什么現在最發達的地區卻在歐美?
在分析中國的沒有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獲得成功時,可問:“假如19世紀60年代中國也同日本一樣進行改革,會不會成功?假如你是19世紀60年代的清朝官員,你將會怎樣做?”
問題不僅使學生能思考多種答案,又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2)積極設疑問難,鼓勵獨立思考。
“疑”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懷疑感”,是對客觀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評價的體驗。只有對現有的資料的觀點、結論敢于質疑,才能有創新。
宋代的教育心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歷史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合理引進課外知識,擴大信息,對現有的觀點提出質疑。
(3)讓學生多角度地考慮問題。
歷史教師在向學生提問后要注意啟發。例如,根據中國近代史上的問題提出假設問題:“落后一定挨打嗎?”教師可以啟發:①落后一定挨打。因為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會發生弱肉強食的情況。②落后不一定挨打。如我國古代遼夏金元進占中原。讓學生討論、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三、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應遵循的原則
1.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科學的歷史觀、人生觀是學生素質最基礎最集中的體現。歷史教學以其獨特的內容構成了培養學生歷史觀和人生觀的廣闊空間,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即在向學生傳授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的同時,闡明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給學生以啟迪。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地認識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就其本質而言,是在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實現其個性心理品質全面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認識的主體,是進行教學過程的出發點、歸宿和依據。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充分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貫徹啟發性原則,讓學生積極思考、互相交流、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盡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個體差異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選拔教育、淘汰教育。教師關心的是少數尖子學生,而后進生往往受到忽視。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是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因此,教師要樹立起面向全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4.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歷史知識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如何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展現給學生,是歷史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電教的使用、投影片的播放不容忽視,歷史教師必須樹立起教學觀念,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四、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改革的途徑
1.轉變教育思想,正確認識歷史課程的功能,真正發揮其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而起的作用。
2.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因此教師應積極拓寬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能力,切實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
3.改善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課程的設置,要從強調內容向強調過程轉變,從以教科書為中心,向多媒體組成復合的教學媒體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為教學服務,而不是教學為教材服務的觀點。教學的內容要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與世界相結合。
4.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模式。歷史教師既要繼承傳統教學模式的精華,又要積極創建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使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在歷史教學中。
總之,信息時代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既具備良好的文化知識,又要具備人文精神的素質、科學的實踐精神、高尚的人生觀,切實提高學生素質,達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標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89年關于健康第四次定義:健康的涵義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性。
我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
1.個性心理: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強,個性結構完整;善于、樂于與他人合作相處,人際關系協調;具有樂觀向上的品質,在群體中有安全感,適應能力強,具有較好的社會心理。
2.學習心理:認知能力正常,輕松、愉快的上課,能基本掌握上課基本知識,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出廣泛的興趣愛好,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對于學業有滿足感、成就感;對考試成績既看重又不過分依賴,對考試既重視考試結果更重視過程,能客觀的對待冷靜的分析考試結果,制定出今后學習更切實際的計劃。
3.生活心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關心身邊的人,熱愛生活,富于幻想而不沉溺,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現在;社會適應能力強,行為規范,行為與年齡相符;樂于交友,珍惜友誼,與異性交往正常、自然。
4.擇業心理:人生目標明確,人生態度積極,對未來充滿信心;富于進取心,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一旦確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就會采取行動向既定目標努力。
二、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提出的,它是素質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內容的確立上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目標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圍繞這些目標,學校應進行相關內容的課程安排,進行咨詢輔導、心理測驗、活動訓練等。
2.科學性原則。學校應組織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認真學習學校教育學、心理學。在教材選擇上要注意教材的系統性、可操作性,教材必須是經過一定科學研究篩選后確立其內容;在教學手段上,要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以人為本,強調學生心理能力提高;在評價方法上,多采用科學方法,如測量工具、統計技術等。
3.活動性原則。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發展不是靠“聽”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生聯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提升心理素質。
4.差異性原則。即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差異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獲得實效性的前提。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里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升學的激烈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現代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對學生的愛和尊重,對教育事業的執著,飽滿的教學熱情,奮發向上的理想,頑強不屈的意志,樂觀的人生態度,嚴謹的治學風格,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學生為基礎,以創設和諧氣氛和良好關系為前提,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再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失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針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耕具有靈活性。
3.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情緒調節、情感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決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所能奏效的。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密切相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應在有機的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的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體會心理健康教育來源與生活。
4.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
人的情緒極易被周圍環境所感染,因此,創設良好氛圍,對于影響學生心理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于校園內,而應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條途徑對學生施加影響,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形成最大的合力。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造健康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同時,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凈化社會環境,通過使學生參與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文明的社會環境中塑造學生的心理品質。
一、實現由提高政治學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養的轉變
形勢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國際國內形勢;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實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擴大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和范圍,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想更解放、觀念更新異,同時,也給青年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意識形態的斗爭形式出現了異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對抗逐步轉向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沖突,這對我們開展形勢教育是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形勢教育的功能,形勢教育作為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科考試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對是非的判斷力。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中學生形勢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簡單地讀讀報紙,也不是以純中立的價值取向來講評國內外某些重大事件。我們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這些事件,而且對其發生的背景、現狀及發展趨向要有比較深入的理論思考,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黨如何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需要來制定正確的政策。經過形勢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并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
形勢教育具有鮮明的導向功能,可以彌補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現在,有不少學生只管讀書,不關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責任意識淡薄,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強形勢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與認識形勢,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青年學生對實現現代化事業的信心,增強學生愛黨、愛國的信念和對社會的歸屬感,懂得青年學生只有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上來,把強烈的愛國心、報國情轉化為刻苦學習、全面發展的實際行動,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形勢教育具有強勁的激勵功能,形勢教育往往從當前國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戰略高度,用國家政策與法規解讀當下的形勢和面臨的任務,以大量翔實的數據分析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對青年學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導學生堅定理想,珍惜學習光陰,積聚才智,塑造品格,激發學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二、實現由單講“形勢一片大好”向全面辯證地看世界的轉變
形勢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僅是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評述,還有形勢與政策的有關理論、國際形勢與我國對外政策、我國的基本國策、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中學生關心的時事問題等。中學生形勢教育的教育內容設計應該體現“三性”。
(一)要體現時代性
形勢與政策的內容是動態的,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因此,形勢與政策教育必須根據形勢與政策的動態發展及其對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論事,通過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深刻理解黨的政策。比如,以“黨的十七大精神解讀”“八榮八恥與弘揚民族精神”“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奧運精神與自信、自強、自尊”為專題的形勢教育等,使其與時俱進,內容鮮活生動。
(二)要體現針對性
在當今信息化背景下,變化著的世界時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在他們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信息、從中吸取精神營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必然產生和積累許多疑惑和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中小學生對媒介的依賴性和迷戀性的增長,使得負面影響更加難以防止和消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他們對媒介傳播辨識、判斷和分析的能力,已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形勢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教育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質與現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長遠等各種關系,防止認識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絕對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形勢教育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緊緊抓住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通過對一些關鍵問題的剖析、討論,力求把困難講透,把方法講明,把前景講清,達到消除疑惑、統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關系與臺灣問題”“伊朗與朝鮮核危機”“藏獨的陰謀與本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學生的歷史使命”“關注民生與和諧發展”等為內容的形勢教育。
(三)要體現知識性
形勢教育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內容,既有現實問題,又有歷史問題;既有社會改革,又有經濟發展;既有國際局勢變化,又有國內形勢動態;既有科學技術,又有生產建設。其知識性很強。對中學生的形勢教育,太膚淺與太深奧都不妥,既不能新聞事件的簡單羅列,也不能純政策理論的宣講,應根據內容需要適時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史料翔實,事例生動,脈絡清晰,語言幽默,既適應學生的求知欲強的特點,又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增強形勢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興國戰略與當代高科技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網絡與我們的生活”
“科學發展觀與綠色循環經濟”“我國環境保護現狀與我們的責任”“汶川地震與我們的責任”等系列教育活動,與中學生生活閱歷密切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掌握,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實現由領導干部作報告向采用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的轉變
從信息化時代和青少年年齡特征要求出發,形勢教育的授課方式必須講求實效,避免單一說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載體,采取靈活的形式,使形勢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過傳統的大型報告會、專題講座、時政知識競賽的形式;可通過國旗下講話、課堂主題班會、討論與辯論會、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還可以開辟網絡專題教育、音像教育及學生編寫時政報等新形式。同時,形勢教育要采取與聽眾平等對話的方式,輔之以當場提問討論,圍繞主題、突出重點,解決疑點,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問題,交換各自不同意見和看法等。這種包括言語與情態(如手勢、動作、表情、體態等)相結合的雙向交流、雙向互動,往往能達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氣氛活躍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課者也應該多元化,不一定是領導干部和政治教師,全體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專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們曾邀請一位優秀導游講“我國旅游業的改革與發展趨勢”,請當地報社的副總編輯講“余姚區域優勢及其發展遠景”,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別好。有時還可以讓學生輪流在政治課里講“新聞”,由教師來點評,這樣學生既學習了時政,又鍛煉了自己。
此外,在形勢教育中還應該加強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開展調查訪問、參觀考察及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和加深學生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巨大進步的認識。比如,可以舉辦形勢教育為主題的黑板報(手抄報)評比與攝影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大型企業、種養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組織學生撰寫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反映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調查報告等。這樣既重視了學生自身的實踐體驗和自主參與,又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
1.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1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表現。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初中學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緊張,學習所造成的壓力和“自我”方面造成的困難,這三方面聯系在一起造成許多并發癥。如任性孤僻、焦慮、神經衰弱、學習不良、厭學、逃學、違紀等層出不窮,青少年犯罪、自殺等惡性事件常見之報端。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初中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是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后果將不堪設想。要預防、減少和解決初中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就離不開扎實而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2對學生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1.2.1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使個性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不良的學生在病態人格、攻擊性、撒謊、沖動性等測驗中,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對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意志薄弱、厭學、自卑、粗心、神經衰弱等心理行為問題,則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發展存在著交互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焦慮、抑郁、恐懼等,往往會使人產生各種身體疾病,如“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心理健康是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對他們來說,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種美,沒有健康的心理,也談不上外在美和內在美。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的培養,而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會在勞動中采取逃避的態度。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為其日后有效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一項基礎工作。
1.2.2心理健康教育對發揮學生創造挖掘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世紀的人才將是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相結合的人才,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學校家長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因為心理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具有基礎與核心的作用,是發揮人的能動性的唯一基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在學習、勞動中就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所創造、有所創新,挖掘自身的巨大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水平,這對以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今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號,如開發智力、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對某些重要心理素質的概括。
1.3對社會的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檢出率不僅很高,而且還在逐年增高。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現代神經生理學家認為,只有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才把創造潛能付諸實現。初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時期,大都是獨生子女,競爭的日益加強,加上獨生子女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容易使其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產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在我教的120名學生中,11人有心理障礙;5人有心理缺陷;有9人有心理異常。1994年我國學者黎修禮寫的一篇文章《精神病是21世紀之患》中提到,1980年—1984年北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對我國的幾個地區抽樣調查,發現15歲以上人口各類中度、重度精神障礙的發病率為12.96%,以此推算全國共有各類精神病人1395萬。與此同時,上海的調查數據還表明這一比率在持續上升,人數每年以3000人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形下,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對當前初中學生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正確認識。
在當前,雖然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有了認識,但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往往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分析、調查研究不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事實上,我國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形成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數目的增多,加上沒有正確的家庭指導,教師和家長們很多都不懂運用心理學去研究孩子的各種能力素質。而初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如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家庭離異。超級恐怖片、一些有模仿性質的電視劇,社會生活的怕見所聞等,這些都是造成初中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然而學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心理狀況造成的成因分析不透徹,調查不深入,導致心理教育取不到良好的教育。
2.2誤用濫用心理測驗,致使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代初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極易形成不健康的心態,這是一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伴隨其身心的快速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社會經驗的豐富和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滋生各種心理問題,萌發心理疾患,這是客觀存在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恰當運用心理測驗是必要的,但有些學校卻違反心理測驗的準則。一些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論,甚至使用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試題和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測驗中,不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這樣做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影響其教育質量。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檢測有其局限性,加上初中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還處于不穩定變化之中,如果只用一次測驗就給學生定論,是極端錯誤的。鑒于上述原因而導致了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媒體甚至大肆宣揚。目前由于人們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有異,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計取樣不當。評判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得出了許多相互矛盾的統計結果,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評價。
2.3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選擇的隨意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理論素質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從總體來看,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非專業人員兼任,學校對滿足開課的需要,在選擇從教人員時,隨意性強,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隨意安排幾個,這些從教人員既不知曉知識,也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如我校是地處郊區的一所學校,于2000年開設心理課程教育,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可有可無的事情。為了應付檢查和點飾學校形象,隨意安排了不能上英語課的老師,同時對機構的設置、組織規劃、實施途徑未做規范要求。
2.4不能正確處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由于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定位不當,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界限。在具體的操作中,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從教人員,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并在開展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而實質上,兩者是有區別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其目標在于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強調道德灌輸、榜樣示范、實際鍛煉、陶冶教育和品德評價等方法的運用。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避免簡單機械灌輸和理論教化,強調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方法的運用。所以,學校應當正確處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2.5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和知識化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就心理輔導而言,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向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要求學生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這種用學科知識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它不利于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反而加大學習負擔,增加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需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特定條件下,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能片面地用學科的方法去操作運行。因為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隱蔽性和緩顯性等特點,不是靠知識的灌輸、原理的闡釋就能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是靠某門課程的開設可簡單達成,要靠課程教學、學科滲透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靠家庭、社會學校多方面來形成合力,領導、教師、家長、學生的參與,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否則,強調學科化、知識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無力。
3.對初中學生心理實施健康教育的對策
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傾向,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維護初中學生的健康心理,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1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
學校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還要一一落實課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包括組織機構,從教人員的配備,實施的手段和方法等,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后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不至于產生苦悶和壓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礙。由于當代初中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倍受呵護,基本上形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態。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兒童伙伴,在家庭中又處于特殊的地位,家長為了孩子,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產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實行了雙休日制度后,學生在家里度過的時間相對增加了,生活內容豐富也復雜了,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就更多了。這樣,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就尤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中得到愉快和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開展戶外文娛活動,象春游、冬游等,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祖國的錦秀山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3.2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教人員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重大事情,對從教從員的素質有明確的規定。學校應選擇具備一定心理學理論的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學、遠程教育等,提高從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并將心理輔導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從事心理健康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另一方面,盡快做好在職教師的受訓工作,使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持證上崗,逐步扭轉目前雜拼人員的現象,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狀況。
3.3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進行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培養和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教師首先要認清常見的心理障礙種類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閉、虛榮、妒忌、冷漠、厭學、趨向、求刺激、性差異、早戀等心理,以便對癥下藥,及時疏導,其次尋求心理障礙防治的措施與途徑,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
3.3.1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條件。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長不但要生活中關心愛護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家長要做不溺愛和嬌寵孩子,而應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的孩子,有時還可以創設條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有著健康的心理。
3.3.2正確的學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學生知識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絕大多數是在這時得到完成的。因此學校不能劃分班級等差,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導,忌用堵塞,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時,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
3.3.3加強學生的修養是關鍵。
要讓學生有著健康的心理,必須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目標,適應各個年齡段的過渡,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在行動上要善于自我激勵和反省,通過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沖動,把自卑感、虛榮心、厭學癥成人化導向自強、自尊、自愛、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盡快適應、關心和熱愛班集體,團結同學,與大家建立真誠的友誼,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會辨別是非、美丑、真假、善惡,懂得堅持真理,抵制不良影響,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完善班集體。再次告訴學生每當遇到煩惱、苦悶、失意時,要坦誠向老師、長者、朋友傾吐,求得理解和幫助。遇到表揚批評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誘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開朗和愉快。
3.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僅僅靠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生活動中,而班主任是聯系班組最緊密的紐帶。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勢在必行。首先班主任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樂于與學生交往,關心學生的成長,有博大的胸懷和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為人正直、坦誠、樂觀;為事公正;善于學習、興趣廣泛、知識面廣;有較強的進取心和開拓精神。其次,樹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可從確定一個實際的共同目標,抓好班級管理并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根據學生身心需要,舉辦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如文娛、體育活動、演講會、知識、智力競賽等,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能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蝕。再次,班主任要給學生一把維護心理健康的金鑰匙。學生具備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班主任要把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他們自我排除煩惱、保持健康情緒、避免消極心理、保持積極心理等能力,從而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3.5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時,伴隨此項工作的普及,它已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成為每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專業從教人員的事情。不論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全體師生,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的能力,使得專業化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并齊。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增強體魄,使青少年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一、化學科學知識教育
在基礎教育中,化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是化學科學素質的基礎,是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意味著可以淡化“雙基”教學,相反,加強“雙基”正是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質。問題關鍵是怎樣擺脫應試教育束縛,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拋棄“滿堂灌”和“題海戰術”,走出以“考綱”代替“大綱”,以“考點”代替“雙基”,以“解題”代替“實踐”的純應試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師應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借鑒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堅持啟發式教學,加強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大綱語),素質教育下的“雙基”教學就是教會學生“會學”,重視學生動腦、動手,指導學生真正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和聯系,最終達到“會用”。
二、化學科學能力教育
這是科學素質的核心,大綱上說:“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綜合應用化學和其他科學知識、技能解釋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其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能力型和創造型人才。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就應充分發揮實驗的優勢,加強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的效果要明顯,要使全班學生都能看清楚,同時要引導學生對各種實驗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及時如實地記錄觀察的結果。通過觀察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啟迪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實驗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多創設一些學生動手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際問題,在學生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并對實驗全過程進行指導和評價。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向學生充分展示教學的思路和解題的思路,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特別應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鼓勵他們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渠道積累知識,開闊視野,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三、化學科學方法教育
這是科學素質的翅膀,是獲取科學知識的手段。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記憶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學的方法對人一生的學習和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掌握科學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在化學教學中,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指導和訓練學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學方法。如在“堿金屬”的教學中通過實驗和觀察,將實驗現象和數據等資料加以分析找出規律性的知識,并根據這些規律性的知識,進一步對一些物質的性質做出推論和預測,當這些推論和預測以過多次論證后,即可將其中的正確部分上升為理論。又如在有機物烴的教學中,以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烴為典型的物質,分析它的結構、性質以及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歸納、推導出這類烴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學科學意識教育
這是化學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科學意識包含辯證唯物的世界觀和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科學意識教育就是促使學生樹立物質第一的觀點、尊重客觀事實的觀點、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的觀點、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等。
在化學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事例來強化學生的科學意識。如結合鹽類水解的有關內容,介紹如何利用鹽類的水解為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服務,教育學生學以致用;學氧化硫的用途時,介紹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及當前世界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的初步知識,提高環境意識。
五、化學科學品質教育
這是科學素質的動力,包括興趣、情感、意志、作風、態度等。良好的科學品質能使人樹立堅強的意志,表現出高度的自學性、頑強性和自制性,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遵規守紀、不怕挫折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勤于思考、積極探索、謙虛謹慎、尊重他人、樂于協作的習慣。
在化學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品質教育,如在“堿金屬”中介紹候氏制研,大膽創新、無私奉獻、執著愛國等高貴品質。
1.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1初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表現。
近年來,國內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初中學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緊張,學習所造成的壓力和“自我”方面造成的困難,這三方面聯系在一起造成許多并發癥。如任性孤僻、焦慮、神經衰弱、學習不良、厭學、逃學、違紀等層出不窮,青少年犯罪、自殺等惡性事件常見之報端。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初中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是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后果將不堪設想。要預防、減少和解決初中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就離不開扎實而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2對學生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1.2.1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使個性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先決條件,是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不良的學生在病態人格、攻擊性、撒謊、沖動性等測驗中,得分顯著高于普通學生。對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而意志薄弱、厭學、自卑、粗心、神經衰弱等心理行為問題,則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發展存在著交互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焦慮、抑郁、恐懼等,往往會使人產生各種身體疾病,如“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心理健康是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對他們來說,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種美,沒有健康的心理,也談不上外在美和內在美。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的培養,而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會在勞動中采取逃避的態度。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也是為其日后有效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一項基礎工作。
1.2.2心理健康教育對發揮學生創造挖掘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1世紀的人才將是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相結合的人才,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學校家長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因為心理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具有基礎與核心的作用,是發揮人的能動性的唯一基礎。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在學習、勞動中就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所創造、有所創新,挖掘自身的巨大潛能,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水平,這對以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今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號,如開發智力、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對某些重要心理素質的概括。
1.3對社會的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檢出率不僅很高,而且還在逐年增高。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現代神經生理學家認為,只有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才把創造潛能付諸實現。初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時期,大都是獨生子女,競爭的日益加強,加上獨生子女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容易使其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產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在我教的120名學生中,11人有心理障礙;5人有心理缺陷;有9人有心理異常。1994年我國學者黎修禮寫的一篇文章《精神病是21世紀之患》中提到,1980年—1984年北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對我國的幾個地區抽樣調查,發現15歲以上人口各類中度、重度精神障礙的發病率為12.96%,以此推算全國共有各類精神病人1395萬。與此同時,上海的調查數據還表明這一比率在持續上升,人數每年以3000人的速度增長,在這種情形下,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2.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對當前初中學生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正確認識。
在當前,雖然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有了認識,但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往往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形成心理問題成因的分析、調查研究不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事實上,我國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形成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數目的增多,加上沒有正確的家庭指導,教師和家長們很多都不懂運用心理學去研究孩子的各種能力素質。而初中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是很大的。如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家庭離異。超級恐怖片、一些有模仿性質的電視劇,社會生活的怕見所聞等,這些都是造成初中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然而學校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對心理狀況造成的成因分析不透徹,調查不深入,導致心理教育取不到良好的教育。
2.2誤用濫用心理測驗,致使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代初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極易形成不健康的心態,這是一個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過渡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伴隨其身心的快速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社會經驗的豐富和升學競爭壓力的增大,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滋生各種心理問題,萌發心理疾患,這是客觀存在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恰當運用心理測驗是必要的,但有些學校卻違反心理測驗的準則。一些施測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熟悉測驗內容,測量程序不科學,把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均用測驗的手法加以定論,甚至使用刊物上登載的游戲性試題和問卷來檢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測驗中,不遵循心理測量的保密性,隨意處置測查結果,暴露學生隱私,這樣做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影響其教育質量。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檢測有其局限性,加上初中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還處于不穩定變化之中,如果只用一次測驗就給學生定論,是極端錯誤的。鑒于上述原因而導致了過分夸大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的媒體甚至大肆宣揚。目前由于人們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有異,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計取樣不當。評判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得出了許多相互矛盾的統計結果,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評價。
2.3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選擇的隨意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理論素質和較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從總體來看,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非專業人員兼任,學校對滿足開課的需要,在選擇從教人員時,隨意性強,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隨意安排幾個,這些從教人員既不知曉知識,也不懂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如我校是地處郊區的一所學校,于2000年開設心理課程教育,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可有可無的事情。為了應付檢查和點飾學校形象,隨意安排了不能上英語課的老師,同時對機構的設置、組織規劃、實施途徑未做規范要求。
2.4不能正確處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由于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定位不當,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分學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界限。在具體的操作中,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從教人員,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并在開展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而實質上,兩者是有區別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其目標在于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強調道德灌輸、榜樣示范、實際鍛煉、陶冶教育和品德評價等方法的運用。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于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避免簡單機械灌輸和理論教化,強調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方法的運用。所以,學校應當正確處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忽視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滲透,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2.5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和知識化而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現代醫學、社會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學生身心正常發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就心理輔導而言,有會談、角色扮演、信心訓練、行為矯正、心理溝通和心理測量等。但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向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名詞、定義、概念,要求學生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這種用學科知識來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它不利于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反而加大學習負擔,增加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類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需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特定條件下,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能片面地用學科的方法去操作運行。因為心理問題具有偶發性、隱蔽性和緩顯性等特點,不是靠知識的灌輸、原理的闡釋就能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也不是靠某門課程的開設可簡單達成,要靠課程教學、學科滲透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靠家庭、社會學校多方面來形成合力,領導、教師、家長、學生的參與,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否則,強調學科化、知識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無力。
3.對初中學生心理實施健康教育的對策
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傾向,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維護初中學生的健康心理,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1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
學校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還要一一落實課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輔導系統,包括組織機構,從教人員的配備,實施的手段和方法等,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后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不至于產生苦悶和壓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礙。由于當代初中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倍受呵護,基本上形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態。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兒童伙伴,在家庭中又處于特殊的地位,家長為了孩子,寧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為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產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實行了雙休日制度后,學生在家里度過的時間相對增加了,生活內容豐富也復雜了,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就更多了。這樣,對初中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就尤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中得到愉快和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對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開展戶外文娛活動,象春游、冬游等,使學生能有更多的機會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與祖國的錦秀山河,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3.2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教人員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素養和出色的人際交往策略。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確的認識,視其為重大事情,對從教從員的素質有明確的規定。學校應選擇具備一定心理學理論的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專家講學、遠程教育等,提高從教人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并將心理輔導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從事心理健康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另一方面,盡快做好在職教師的受訓工作,使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持證上崗,逐步扭轉目前雜拼人員的現象,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狀況。
3.3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進行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培養和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教師首先要認清常見的心理障礙種類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閉、虛榮、妒忌、冷漠、厭學、趨向、求刺激、性差異、早戀等心理,以便對癥下藥,及時疏導,其次尋求心理障礙防治的措施與途徑,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
3.3.1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條件。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長不但要生活中關心愛護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家長要做不溺愛和嬌寵孩子,而應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的孩子,有時還可以創設條件,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有著健康的心理。
3.3.2正確的學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學生知識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絕大多數是在這時得到完成的。因此學校不能劃分班級等差,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導,忌用堵塞,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時,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結合起來。
3.3.3加強學生的修養是關鍵。
要讓學生有著健康的心理,必須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首先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目標,適應各個年齡段的過渡,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在行動上要善于自我激勵和反省,通過自我暗示、自我克服,克服盲目的沖動,把自卑感、虛榮心、厭學癥成人化導向自強、自尊、自愛、自控的境界。其次教育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盡快適應、關心和熱愛班集體,團結同學,與大家建立真誠的友誼,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會辨別是非、美丑、真假、善惡,懂得堅持真理,抵制不良影響,完善自我的同時也完善班集體。再次告訴學生每當遇到煩惱、苦悶、失意時,要坦誠向老師、長者、朋友傾吐,求得理解和幫助。遇到表揚批評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誘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開朗和愉快。
3.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活動,僅僅靠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生活動中,而班主任是聯系班組最緊密的紐帶。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勢在必行。首先班主任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樂于與學生交往,關心學生的成長,有博大的胸懷和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為人正直、坦誠、樂觀;為事公正;善于學習、興趣廣泛、知識面廣;有較強的進取心和開拓精神。其次,樹立良好的心理環境。可從確定一個實際的共同目標,抓好班級管理并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入手,根據學生身心需要,舉辦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開展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如文娛、體育活動、演講會、知識、智力競賽等,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能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蝕。再次,班主任要給學生一把維護心理健康的金鑰匙。學生具備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保障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班主任要把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他們自我排除煩惱、保持健康情緒、避免消極心理、保持積極心理等能力,從而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3.5全員參與,共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時,伴隨此項工作的普及,它已成為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必將成為每位教師必備的職業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專業從教人員的事情。不論哪一個學生的問題,它指向全體師生,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知識的能力,使得專業化心理輔導和非專業渠道并齊。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的優化、學科教育的滲透、課外活動的熏陶和學校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教合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整體教育合力,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摒棄德育化、課程化和醫學化的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更好更快地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增強體魄,使青少年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一、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學生初中畢業后升入普通高中還是進入職業學校,基本上取決于初中畢業的升學考試分數。而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擴招,普通高中也隨之擴招,把原本讀職高的成績中等甚至中下等的初中畢業生都搶了去。這樣,進入職校讀書的學生,他們的平均成績就可想而知了。據調查,這批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著學習的障礙或是根本沒有看到自身的學習潛能。杜威在著名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這樣說:“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我們說未成熟狀態就是有生長的可能性。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指現在沒有能力,到了后來才會有;我們表示現在就有一種確實存在的勢力——即發展的能力。”所以筆者認為,職校教師更應該看到在校學習的每一位學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潛在能力,認識到學生是尚未成熟,有待發展與成長的人,分析學生學習的障礙及原因,再根據教學原理判定出相應的對策。
二、數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現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人進行某項活動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習慣及人的素質的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學習成績的影響雖不是直接的,但卻是重大的、影響深遠的。職業中學的許多學生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⑴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⑵缺乏求知的欲望、興趣和信心;⑶缺乏堅韌的毅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障礙嚴重影響了正常智力因素的發揮,導致數學學習成績較差,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
三、解決的辦法及對策
1.加強思想教育,端正學習動機
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以數量關系而言,日常生活中從買賣收支到社交活動,到處充滿了計算的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的出現,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就更加明確,如何使學生認識到學好數學對現代化社會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是多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們數學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在數學教學中,既要克服忽視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脫離教學內容牽強附會的空洞說教,這就要求教者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有關數學史料及其它題材,有日的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函數圖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函數圖像的變換,向學生提示:“為什么能進行變換,是因為函數的對應法則f中x與y的制約關系沒有變,即圖形的基本形狀未變,只是位置發生了改變,這一點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普遍聯系、運動變化的觀點。”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傳授的是深刻的知識、蘊含著數學思想和方法,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思想。又如,在排列組合中,組合公式系數與冪指數存在的關系時,就講到了楊輝三角形,而楊輝三角形的發現比歐洲國家早了上千年的歷史。新中國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科學的研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在數學領域里研究的成果在世界上取得了領先的地位。通過古今中國數學成就的介紹,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端正其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性。
2.把握學生心理,培養學習興趣
人的心理生活既包含著一定的心理動作也包含著一定的心理內容,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就是說,在認知的領域中了解學生都認識了什么問題和怎樣認識總是的;在情感的領域中了解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和為什么感興趣,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握學生在想什么和怎么想。
在職業中學里,不同年級的、不同專業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不少同學在初中階段由于部分教師偏重于“應試”教育,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淡化,學好數學的信心受挫,能力下降,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因此,在職業中學的數學過程中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通過輔導、課余活動等與他們平等交談,了解其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制定學習計劃,從而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其次在教學活動中,要把握學生心理,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方式出發,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例如,在講授“弧度制”一節時,教師用鐵絲為教具,讓學生以鐵絲的長為半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再將鐵絲彎成弓形,在圓上量出弧AB的長,并提問AB的長與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容易得到“相等”的結論,在此基礎上給出“等于半徑長的弧所對的圓心角是一弧度角”的概念,使學生由直觀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概念。通過這樣的精心設計和實施教學過程,喚起和激發學生們學習教學的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的輕松愉快地接受了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重新確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3.加強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數學的抽象程度較高,計算較多,學習中要以堅韌的毅力克服困難,這使得意志品質成為學生正視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的能力教育,是關于意志品質的教育。
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首先必須提高學生對挫折的認識。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數學的發展史充滿了挫折,數學家的奮斗史更是不斷戰勝挫折的奮斗史,因此在課堂上適時地簡短地介紹一些數學史科,讓學生真正理解“在科學的道路上從來就沒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句話的含義,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講正確的方法,而要努力提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選擇過程,特別要重視歧路的剖析,例如:問y=2x與y=(1/2)x是否是互為反函數的函數,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異口同聲回答說是,我就讓學生親自動手求一下,這下學生傻眼了,知道了想法的錯誤。于是我馬上接著給學生推導出了這兩個函數的反函數其實是對數函數,講明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是互為反函數的函數,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這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對待學生提出的“難題”時,應把自己置于“險境”,給學生一個機會,讓學生看一看教師的最初解題設想是怎樣碰壁的,更要讓學生看看遇到挫折后教師是怎樣調整方案,逐步尋求到正確的對策戰勝挫折的,從而教給學生正視挫折,戰勝挫折的方法,當然意志品質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方法還要因人而異,一般說來,對意志弱、成績較差的學生應多提供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建立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對優等生則應使之看到不足,建立不斷攀登的恒心,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1素質教育貫徹于課前演講活動中
從小學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特別是剛從農村來的孩子進入了初中沒有閱歷,缺乏膽量,不會表達;在公眾場合更不敢談吐。這些孩子心中的話說不出,說不準。根據這些客觀實際,口語訓練尤顯重要。課前訓練時不能超出學生實際,不能要求的過高,要逐步引導,堅持鼓勵,長期鍛煉;在內容安排上要由簡單到復雜,這樣循序漸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素質教育滲透于作文教學之中
作文成功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對學科本身的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心理學家赫爾克曾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充分說明,在教學中實施成功教育,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是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的源泉之一,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滲透成功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有沒有興趣,是學習效果好壞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從鼓勵開始。寫作文是許多學生感到頭痛的事,他們怕寫,懶得寫,不愛寫,尤其是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有時一節課下來才能寫兩三行。每當這時,我就耐心給予指導或適當給以提示,或幫他選材,鼓勵他按自己的思路寫下去,只要能寫夠規定的字數,就給予表揚,然后再讓他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修改,最后謄寫在作文本上。批閱作文時,對那些差生寫的作文,只要發現他頭開的好或結尾好,甚至作文中那一句話寫的好,那幾句話寫的通順都給他畫圈加以肯定,作文評講時再給予鼓勵。堅持這樣做,他們慢慢就不再怕寫作文了。
3素質教育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而學生不是容器、口袋,他們無法忍受機械被動的灌輸,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們需要情感的滋潤。人類不僅依靠認知而行動,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動。情感與認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甚至彼此沖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擾認知。困此,融洽的師生關系,親切、友好的學習氣氛是教學成功的因素之一。只有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才能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發揮師生間的悅納作用,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即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滿腔熱情地去愛學生,才能時刻關注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縮短,學生才能信任教師,進而喜歡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育,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當然,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并不是無原則的,以鼓勵、表揚為主的鼓勵性評價并不一概否定批評。對于可塑性很強的青年學生來說,必要的批評也是非常必要的,只不過要注意方式、方法,講究批評的藝術,善意的批評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溶于成功教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可以得到普遍的激發和培養,語文水平就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一、美育與語文
美育是通過對感性形式的直觀,達到對其中蘊含著的意味的領悟和把握,從而啟迪人的創造力。它是“以直觀形象的豐富性來培養人的有機的、整體的反應能力”,是溝通人類感性與理性的橋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從而用溫暖的色彩裝點邏輯嚴密、嚴格規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華人的感性、引導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35條也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強調:“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美育,就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活動,這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語文為美學載體,其中既有文學形態的優美呈現,也有教學形態的審美表現。縱觀中學語文課本,就是一個美不勝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雜文、每一句詩歌,都是美的極端表現。這幾乎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從不同角度呈現了美的各種豐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審美情感,挖掘語文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課程的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抽象概念與鮮活形象有機統一起來,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之中也揉入動情的美感體驗。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積極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中學語文課程中的美育問題
我國語文美育的理論準備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課改力度不夠,因此,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問題,表現在:
1.日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所謂的語文美育,只是抓住課文中的某些詞句,刻意同美學概念掛鉤,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學術語的套路,實際上課程內容與美學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結合的兩張皮。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育,甚至會因為重形式而無法落實語文內容的教學。這樣的美育,并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部分老師之所以能把語文課同美育較好地結合起來,往往得力于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或者是自己獨創性的教學經驗。他們的課充滿詩意,氛圍活躍,能收到“陶冶情操、啟發智慧、傳授知識”的綜合效益,但其實踐帶有濃厚的經驗色彩,缺少自覺性、主動性,也缺乏推廣性。他們創造的寶貴經驗,并不能讓其他教師也同樣獲益。因此,加強理論研究,構建一個完整的語文美育理論框架已是刻不容緩的一個問題。
2.構建語文美育的新框架時,有必要進一步明確語文美育的性質。美育不是語文教學的附屬或者點綴,也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情感陶冶。從根本意義上說,語文美育是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21世紀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心靈健康、個性完善、勇于開拓的創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嚴重地束縛著語文美育的手腳,教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則是推動語文美育現代化前進的動力。
3.教師自身審美素養不高是制約語文美育的瓶頸。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則更加具有藝術特性。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是主導者,應激發、調動學生的審美熱情和獨創沖動。同時,教師自己應更多地在課堂上實施創造性教學,參與到課堂藝術的設計中來。這需要教師既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的脈絡結構,同時又要組織自己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板書,投入教學,引導學生。
三、中學語文教育中的美育實施
1.開發課本中的美育資源
中學課本中有許多關于自然景物的描寫,在作家的感性審美之中,融注了個體對世界的領悟和感知,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個人獨特性。清代學者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課堂上,教師可利用這些“景語”,引導學生去感悟其中潛藏的“情語”,從而進入文本境界,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再如,在詩歌中領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靜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適性之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生命感悟之美,“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凄艷之美。這些美,格調雖然不一,但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引導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挖掘作品中蘊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體會受到美讓人產生聯想,從而達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悅,還有很多的詩詞,反映了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可以讓學生在其中,去分辨是非,體驗道德之美。
2.促發聯想,引導學生鑒賞美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一方面要訴諸形象,另一方面則必須訴諸感情。劉勰曾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認為文章必須借助藝術形象,才能感染讀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藝術形象,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從而獲得審美的情感與審美的愉悅,并同時獲得道德、知識方面的教育。為此,在講解分析中,必須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他們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獲得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并有意識地將自身的審美經驗與之相互聯系,積淀審美財富,成為他們一生享之不盡的寶藏。如教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焉。”可鼓勵學生,根據平時觀察積累,再發揮聯想,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畫面,從色、香、味的角度,全面體會其美感特質。
3.強化作文訓練,提高審美創造力
作文教學是實施語文美育的一塊重要陣地,教師通過課程教學,會給學生的腦海中形成許多寫作范本,而學生的作文創作,是范本實踐的重要基地。學生能學會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社會、人生之美。這一全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也能使學生學會如何辨別社會和人生、如何審視真善美和假惡丑,也就培養了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以防學生跨入審美誤區。
4.開展課外活動,寓學于樂
教師平時都應注意中學年齡學生的獵奇心態,適時地開展多種課外娛樂活動,這也是實施語文美育的一條好途徑。如創辦校園文學詩社、電影評論小組、校文工團等,開展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拓寬學生審美領域、陶冶情操,激發愛美情感,調動追求美的熱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審美創造力。
1、背景
1.121世紀數學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紀之交的2000年定為“世界數學年”(WMY)。
在歷史上是第一次用學科來命名一個年代,其宗旨是“使數學及其對世界的意義被社會所了解,特別是被普通大眾所了解。”
在21世紀,數學的作用不僅表現在科學技術之中,在社會發展中也將大顯身手,成為構筑當代文明的基石。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數學及其應用》中指出:數學與人類文明同樣古老,有文明就必須有數學,缺乏數學不可能有科學的文明,數學與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數學將是社會變化的有力工具。
數學的確定性,使它成為一種國際規范語言,保證人們準確進行信息交流,數學將從單純的學科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普通技術。
數學的嚴謹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數學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王梓坤院士指出:今日的數學對國家的貢獻不僅在于國富,還在于民強。數學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數學思維與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人類巨大的精神財富。所以,數學是21世紀公民的重要素質。
1.2現代數學教學觀
傳統教育把“傳道、授業、解惑”當作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以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的下一代,所以知識就是目的。這種模式就是應試,升學!而知識增量的加速,知識外儲化的趨勢,以及伴隨知識不斷更新而出現的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的興起,對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挑戰。教育再也不被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想、熱情、信心、責任感等。
從創造的角度講,知識為創造提供了材料支持。獲取知識的能力,即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創造提供了技術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為創造提供了動力支持。這一切正是創新的源泉,是個人發展不竭的動力。進而知識在教育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教育是以育人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體意義上的人格為中心。
1.3教育發展的需要。
社科院四川分院研究員查有梁在《論新世紀的新教育》一文中指出,21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和平發展教育、終身素質教育和科學人文教育。這是新世紀的三大特點,彼此交叉滲透,走向整合。新世紀的素質教育落實,必須實施科學人文教育。科學類課程,包括理工學科和技術學科在內的課程;人文類的課程包括文史哲學科,以及音樂、美術、藝術在內的課程。20世紀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嚴重分割,形成素質有明顯缺陷的兩類知識分子群體:科學知識分子和人文知識分子。這兩類知識分子存在一條難以理解溝通的鴻溝。科學人文教育是新世紀新教育的價值觀,有科學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價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才是有價值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兩者緊密相關,在新世紀應相互滲透,走向整合。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文為學科綜合、學科滲透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2、數學作文
2.1作文。簡單的說,作文就是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作為名詞“作文”一般指學生作為練習時所寫的文章。
從小學到中學,作文幾乎都是語文單科的專利,作文的內容豐富多彩,文體也別具一格,如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詩歌等。
2.2數學作文。簡單地界定,數學作文就是學生寫自己有關學習數學的體驗與收獲的文章,其內容一般應是學生通過老師的教、自己的學和探索的過程,根據自己的體驗、感受和收獲,來揭示數學的本質,揭示數學素質教育的功能,揭示數學的知識價值、文化價值、應用價值,甚至是更高層的理性價值。可簡單地認為:數學作文可以是對數學現象、數學問題的看法、認識和探索;可以是對數學中簡潔、統一、對稱等美的認識和感受;可以是對數學學習興趣、動機、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對數學知識、教師教學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對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知識的應用探索,跨學科應用、整合的理解;可以是科學與人文的整合的創新,甚至是由數學而產生的科學幻想和猜想,……就文體來講,數學作文也可以是說明文、記敘文、應用小論文、議論文、詩歌、散文、故事等。
2.3數學作文題設計與實施應遵循的原則
2.3.1雙主體原則
教師主體、學生主體的雙主體原則是設計和實施作文的關鍵。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廣泛閱讀和理解相關內容,精心設計引言,并在實施過程中,積極指導,開拓學生思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主動參與,積極思想,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2.3.2科學性原則
教師設計作文題應當遵循學生目前的認知結構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知識結構的有序性和適應性,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學生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學生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理性具體)的認知程序。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礎,又是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點。所以,在設計和實施前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鮮活的生動的事例、圖片、圖形、幻燈、錄像、教具等,并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演繹、抽象、概括等,從而豐富數學內涵。
2.3.3學生自愿參與性原則
設計時既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又要給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又因為數學作文題是數學新問題,還沒有形成重要的經驗和教學目標、內容及完整的評價體系,尚處探索之中,應當遵循學生自愿參與的原則,比如在選修課、活動課等校本課程中開設作文訓練課,它將是有益的探索,也將有光明的前景。
2.4數學作文的評價初探
總之,評價是主觀的,是難駕馭的,但其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明確的,對數學作文的評價總結以下三個原則:
2.4.1激勵性原則
學生學習的本質是為了人的發展,激勵性原則將產生強有力的內驅力和外驅力,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良好的動機,有利于對數學深入的學習和探索,也有利于綜合學習。
2.4.2開放性原則
對學生的數學作文,沒有象學生在語文高考作文那樣的評判等級,最好也不去產生。因為數學有它本質的特征,筆者認為,只要是學生原始的、真實的感受和大膽的猜想,都給予充分肯定,即使學生的觀點、結論是錯誤的,只要他說得有道理,都當評定為優秀作文。數學作文中,沒有差生。評價項目多一點,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長的好學生。
2.4.3美學原則
列寧在《唯物論與經驗判斷論》中,說我們對某種事物的感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則可以說人對客觀事物的審美評價就是美,即使是丑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從批判性的角度來認識其中的美的存在。對數學作文的評價,應從各個維度去表揚學生,發現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2.5數學作文題目的設計與實施
2.5.1選題
選題應遵循前面的原則,下面談一點體會:
選題可以只從某一角度入手,也可以從某一事物的各個維度入手。涉及到智育、德育、美育、心理、動手能力等方面,讓學生有廣闊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從知識、方法、問題、變式訓練、課外活動、數學史話等具體事物入手,選定有意義的題目。
2.5.2寫引言
引言,相當于材料,通過老師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并查閱相關理論、科學的資料,把所選題目闡述清楚,并作出有益的引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思考方向。
2.5.3實施
把寫好的材料發給學生,讓學生操作,一般給三天左右時間,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反思、分析,完成較高質量的文章。
2.5.4批閱,交流,總結
學生交作文后,教師認真評閱,對每一篇文章指出其閃光點,找準學生的創意和有益的地方,并作出評議,給出恰當的評語。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一般一個小組4—6人為宜,相互交流,包括創作的動機、思想和結果。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發生了思想根源上的交流與碰撞,將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有時它比老師的認識還要深刻,還要深遠!最后總結,發現同學們的變化令人欣慰;他們實現了學科綜合,涉足寬廣,他們濃烈的興趣和對數學的熱愛,他們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更深刻的了解,他們的創新思想,……都讓我感激不已,這是多年來教學中從未有過的現象。
2.6數學作文實施的意義
2.6.1數學作文的探索可能是中學教改的有益探索。社會科學與自然
科學的滲透和結合,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必然,學科綜合是教改的必然。
數學作文從各個側面滲透,從而實施素質教育。比如美育教育,這是最不好實施的目標,但在學生的作文中,自己對數學美的體驗和見解可以入木三分。(例文略)21世紀的課程改革應當適應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素質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主流,相應的數學觀、數學教學觀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2.6.2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
我校作為“國家首批示范性高中”在課程改革上邁出了大步伐,國家
課程、選修課程、校本課程共同發展,為國家培養高級管理、高級技術的后備人才。“數學作文”作為活動課程,在實施的半年中產生了很大的效益。
2.6.3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了提高
首先是對數學的興趣更高,更加熱愛數學了,興趣與愛好更廣泛了,因為在參與數學作文中,都得到了肯定和表揚,數學作文沒有差生。在數學作文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格與人品,保護他們的自尊與自強,激發他們的激情與夢想。其次,數學成績普遍提高。因為有了興趣,方法改進,學得更扎實,更有信心。再次,學生對數學的本質認識更加深刻,從作文中發現學生從不同角度的認識都給老師們提出了挑戰!
2.6.4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實施中,數學通過廣泛的學習,收集整理資料、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寫出了令人深思的文章,甚至是有很多新名詞、新事物、新觀念,讓我們老師深感知識上的不足和涉及范圍不廣,給我們提出了挑戰。這樣激發教師不斷進行繼續教育,提升自己,向科研型方向轉化。
培養兼備高尚品德與聰明才干,兼備“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鮮明個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社會對教師的期望。
2.6.5發展學生的個性
相信人人都有才,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不是每一個學生在數學成績上都是姣姣者,有的同學甚至數學分數很低,但他(她)在數學作文中表現的獨到超過了高分同學。每個人都有進步的愿望,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數學作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每一個參與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3、反思
數學作文題,是數學教學中的新問題,需要全社會積極投入、探索,完善它的目標、內容、評價原則,從而在數學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將是一片沃土,孕育無限的創新!摘要: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世紀發展的必然。數學教育在新世紀的競爭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發揮數學學科特點和作用,實現數學素質教育和數學人文素質教育,是新世紀探索的主題,數學作文為學科綜合、學科滲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關鍵詞:創新數學作文
摘要: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意味著語文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智育,而且肩負提高學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①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根據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本文結合語文教材談談中學語文中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順德區選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②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感染學生,三首歌詞《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岳陽樓記》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鼎湖山、黃山、桂林、岳陽樓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寫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學生學了不僅感動,而且羨慕,更有一些學生帶回家和家人欣賞,說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偉人細胞》可以讓學生學會友愛,重友誼。《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像順德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生大多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十三歲的際遇》講述了中學生田曉菲十三歲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啟發學生早立大志,為理想而奮斗。《貝多芬傳》通過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謳歌歡樂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敬業和樂業》則告訴學生如何對待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
1中學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1中學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1)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有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成長在不同的環境,在家庭、學校、社會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響,所以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觀察社會,選擇人生道路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提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國國民素質: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如果素質不高而且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群體甚至主流的話,勢必造成社會秩序的雜亂無章,影響社會穩定,危機社會治安,帶來種種社會問題。所以,中學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學政治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迫在眉睫。
1.2中學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以往的政治課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簡單,采用滿堂灌的形式組織教學,學生死記硬背,對知識不理解,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的發展,學習很被動,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乏興趣,學習態度消極,甚至厭學心里特別嚴重。
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需要轉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變被動為主動,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等問題,結合政治課中的相關知識點、觀點,通過討論、辨析從中達到對教材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能力。
2中學政治課的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方法的單一,使學生極少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間,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意識。教師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的長期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占主導地位,這種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就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遠不像現象上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它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思想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
2.2在教學評價上往往重視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過程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思維的開發。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評價作為新課程的重要環節,在中學政治課實施中起重要導向和促進作用,如何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堂教育評價體系,是當前中學政治課亟待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中學政治課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其蘊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缺陷與當今新課程實施不相適應。
3中學政治課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3.1擴寬教學領域,豐富教學內容:以教材為基礎,講解熱點問題,增加信息量,開拓學生的視野。從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思想敏銳的一代,視野的觸角延伸到校園以外的廣闊世界,尤其是對國內外的熱點問題懷有莫大的興趣。而且,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在老師面前處于被動地位,講什么聽什么,老師怎樣說都是對的。
3.2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標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教學不在于教什么、學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即重視教法研究,把兩者真正的統一起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能力,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必須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的教學方法。
3.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舊的教學方法容易將教學中的“主體”變成“客體”,將“主導”變成“主宰”,教師應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從教材中跳出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素質教育特別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點,杜威極力反對在教學中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反對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主張解放兒童的思維,以兒童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兒童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
21世紀是創新知識的世紀,教育、特別中學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思維的關鍵。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中學教學、素質教育中創新意識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創新人才是學校教育的目標,各科教學都要貫穿創新人才的培養,都要開展創新教育。為此,我對化學創新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并努力探求解決途徑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創新的動力源泉。
1、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當努力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即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就有利于消除上課過于拘謹的場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才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
2、好奇是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之一。在人類認識史上,正是個別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產生了好奇感、驚奇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發明創造。瓦特對蒸汽沖動壺蓋好奇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司空見慣的狗流唾液的現象感到好奇,通過探索,終于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心理學。
例如,學習“鹽類水解”時,首先提出酸溶液pH<7,堿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許學生馬上會回答,但通過實驗后,學生感到很詫異,為什么結論與自己不一樣,為什么這些鹽溶液會呈不同的酸堿性?于是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
二、培養創新思維
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創造活動中往往具有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而思維的“發散”是創造思維的基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實驗教學要創設開放式的創新環境。
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從化學自身特點來看,化學實驗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理性的化學充滿樂趣,這是許多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對實驗現象的感知興趣上,老師特別要注意在保護這種興趣的同時,把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現象本質,結合啟迪思維,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在開放式的實驗環境中,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課程和興趣,在實驗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裝和研究一些課題,如學生在研究生銹的鐵釘放入稀硫酸中的實驗中發現,剛開始生成的溶液變為黃色,但放置一段時間后,顏色發生了改變,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沉淀的顏色也并非紅褐色,學生大為不解,老師在這種時候啟發學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與課本上的現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終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2、創設情景。
創設情景的目的是讓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一種激情情境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設情境的途徑可以是提問、展示事實、播放錄像、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
演示一個趣味實驗來創設情景(邊講邊操作):在燒杯中放入適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潤濕,倒入一種無色透明油狀液體,攪拌。讓學生觀察現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漸變黑,體積膨脹(為什么);②摸:燒杯壁發熱;③聞:有刺激略帶酸味的氣體(什么氣體)。(問)這種無色透明的油狀液體是什么呢?
利用學生進入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之中并積極思考的有利時機,教師及時展示教學目標,學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學生將已經激發起的學習熱情、定向思維與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從而保證教與學雙方在情感上和目標上的一致。
三、培養創新技能
觀察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周密精確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的能力的總和,是創意和創新的橋梁。培養實驗觀察能力,要加強和補充課堂演示實驗,最好是增加學生實驗,要求學生從實驗觀察、實驗操作不同視角去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應,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得出結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領“創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養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
中學生抱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輕文態度的人很多,事實上,據國內外研究,人文科學有著培養人的創造力、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靈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專業領域,往往會形成模式化的思維定勢,難有創新。另外,消極和錯誤的人文精神也會阻礙、壓抑創新活動,略舉幾例:牛頓晚年相信上帝而無所作為;近代化學之父道爾頓在榮譽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靜和謙遜,最終發展成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棄“槍打出頭鳥”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保守意識,聽天由命的宿命論,“順者昌,逆者亡”的權威心理,與世無爭的無為思想等。
美能激發創新意識。愛因斯坦說:“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所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化學中美育主要有化學物質美(如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化學結構美(如金剛石、石墨、硫酸銅晶體)、化學變化美(如指示劑變色,沉淀生成等)、化學實驗美(如各種精美化學儀器等)、化學用語美(具有簡潔準確特點)等。
綜上所述,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改進實驗以增強可視效果、簡化操作或消除環境污染等,可將某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通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修改、完善,不但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的理解,熟練基本的實驗操作,掌握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而且有助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化學教師應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有關創新教育學說,使之與化學教學有機結合,并創造條件,揚已之長,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通過多種途徑開發實驗,找出其能力培養的生長點,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出不懈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許多中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學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狀態。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學生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了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
一、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現狀
許多調查研究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青少年學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們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
(二)自私狹隘,虛榮心強
一些學生缺乏包容開放意識,學習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后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
中學生獨生子女多。有的從小過著“眾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讀書學習缺乏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
(四)情緒易波動,自控能力差
有的中學生智商高、能力強,但脾氣環(情緒反應強烈)、情商低。表現為急躁、沖動。缺乏忍耐性,面對一點不順心、一點委屈。就大動肝火,怒氣沖天,與人相處。常常只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而自己卻很少考慮應該適應別人,與自己的生活學習環境難以和諧,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時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而神經失常,或走上輕生的道路。
二、體育鍛煉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而且體育鍛煉的實踐性、進展性、競爭性、廣闊性、系統性和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
(一)體育鍛煉可以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乃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學生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競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負水平,可以獲得同伴和集體的承認。從而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體育鍛煉有益于情緒的調節和控制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與否的反映。健康、穩定的情緒能使人對現實保持積極的態度,有效地從事學習和工作。體育鍛煉內容的多樣性與吸引力,能誘發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愛好,體育鍛煉內容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又能激發人們的應變行為與能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既能很快激發起強烈的情感,保持樂觀、穩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緒的沖動性、易變性。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標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體驗。
(三)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人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是一個人在意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鮮明的心理特征,其內涵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體育活動是由一系列隨意動作構成的,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
(四)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相互傳達信息、交換意見、表達情感、需要等目的,運用言語、行為等方式而實現的溝通過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寬容、熱情、友愛、合群等品質,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體育運動能把人們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諧地練習和比賽,使他們之間產生親切感。在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中。他們不用言語,只需一個手勢。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信息,交流心聲,在不自覺中就會產生親近感,并會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見,體育運動能使人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融洽關系。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令人心情舒暢、振奮。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加強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也能增進心理健康。體育與健康課程十分重視通過體百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防止只重視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要努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既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又發展心理品質;要注意創設一些專門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別的手段,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在從事青少年體育運動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體育教師只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才能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因而。體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的融洽程度,是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據甘肅心理學研究者楊永龍先生進行的一項針對體育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心理承受力差48.57%:適應不良37.14%;人際關系緊張、敏感與偏執31.43%。情緒不平衡28.57%;女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排在前四位的是:心理承受力差47.06%;適應不良41.18%,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32.35%。偏執29.41%。由此可見。加強體育教師心理輔導勢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素養,建立一支業務能力過硬,自身心理健康,具備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懂得心理輔導技巧和方法的體育教師隊伍。才能充分發揮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功能。
(二)優化體育教學環境
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這里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一方面,學校要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購置充足的體育器材。改善體育教學和鍛煉環境。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包括學校和家庭的物質環境、文化心理環境、組織制度環境等,特別是校風、班風、家風、教風、學風等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潛在因素。更重要的是,體育課堂內的心理氣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激勵、維護和調控作用。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趣又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相處。使師生成為朋友,課堂成為樂園,師生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體育運動環境。讓學生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的感覺,從而樂于接受體育,對防止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傾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因材施教,加強體育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活動是一項實踐活動,體育教學必須包括學習技能、鍛煉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重任務。體育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然后,因人而異地開設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譬如,給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學校不良影響的學生多一些關心、愛護和幫助,并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免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泄和正確引導而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心理健康。關注那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他們也會因多次練習后仍不能達到要求而產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緒,失去鍛煉的興趣。體育教師要耐心輔導,不斷發現他們的優點,以表揚、鼓勵為主,保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信心、上進心。增強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體育課的特殊功能,使學生情緒穩定,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四)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多選擇性相結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和手段。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而不同的教學任務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教法要體現多樣性和多選擇性。多樣性是指體育教師所能展現給學生的不僅是豐富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富于變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樣性是需要通過多選擇來顯示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健康的身體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充分運用體育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心理及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