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8: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產業經濟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摘 要] 戰略管理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年輕分支。20世紀80年代,隨著產業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該學科才形成真正的理論體系。對我國戰略管理學研究現狀的評估表明,目前,我國戰略管理研究的水平還處于國外該學科未形成理論體系的階段,并帶有很強的經濟學思維傾向。但戰略管理并不僅是產業經濟學的具體應用,它具有與產業經濟學截然不同的分析視角。
[關鍵詞] 戰略管理 產業經濟學 聯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的組織和戰略為廣大學者所關注。但這些研究多數未能從戰略管理的視角出發。徐德音、周長輝所做的中國戰略管理學研究現狀評估指出,我國企業戰略管理還處于墾荒階段,其論文帶有根深蒂固的經濟學思維傾向,學界應該明晰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區別。
本文下面的篇幅將對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內容和演化、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間聯系和界限的進行介紹和分析,希望從中探尋出戰略管理所應有的視角。
二、產業經濟學回顧
產業經濟學(也稱為產業組織理論)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產業經濟學源于美國, 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產業經濟學是以“市場與企業”為研究對象的,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行為,是制訂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
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
這一時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簡稱SCP范式。該階段理論通過分析在市場結構的差異下企業行為對資源配置績效的影響,從而指出產業組織的發展應當與市場交易的機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的初步成熟,產業經濟學因此而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
第二階段:1970年至今
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沿以下兩條主線進行:一條是沿著SCP范式繼續前進的“新產業組織學”;另一條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除此之外, 還有以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從制度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的“新制度產業經濟學”,也被稱為“后SCP流派”。
新產業組織學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力量,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并且不存在反饋線路,尋求將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
芝加哥學派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強調對理論的經驗證明,反對“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組織實施干預。
后SCP流派組織理論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引入交易費用理論,徹底改變了只從技術角度考察企業和只從壟斷競爭角度考察市場的傳統觀念,為企業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如果說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注重產業組織之間的關系的話,該流派則將研究重點深入到企業內部。
三、戰略管理回顧
戰略管理學是管理學中比較年輕的一門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半個多世紀一直依賴案例作為研究和教學的手段,其學術成就并不為其他學科所重視。此后,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被引入該領域,戰略管理學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論體系,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科領域。戰略管理關注于組織特別是商業企業的發展方向,如何構建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中心內容。
戰略管理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至70年代
該階段被視為傳統的戰略管理理論階段,理論的核心是要求企業組織適應環境變化, 組織內部結構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在戰略實施過程中, 企業組織結構勢必要與企業戰略相適應。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教授為代表的,以產業(市場)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競爭戰略理論取得了戰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競爭戰略理論將產業組織理論引入企業戰略管理研究之中, 認為企業贏利能力取決于其選擇何種競爭戰略。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戰略管理理論集中于企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的戰略管理理論更加強調企業自身能力和外部環境條件的協調; 更加注重企業間的合作,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競爭。
四、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聯系
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被引入戰略管理領域。波特作為一名橫跨企業戰略和產業經濟學兩個領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為這兩個領域架起“橋梁”。他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構建了競爭戰略理論,并取得了戰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這被視為是產業經濟學對戰略管理的最大貢獻。
戰略制訂過程中必須對組織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企業所處產業的情況正是外部環境中最主要的部分。產業經濟學提供了系統模型來評估產業中的競爭情況,從而消除了戰略制訂過程中的一大障礙,為戰略管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環境分析框架。
隨著產業經濟學的發展,其研究對象從僅局限于產業拓展到產業和企業內部,這些發展使產業經濟學進入到戰略管理的核心。產業經濟學關于產業結構和演變、產業內企業定位及動態競爭戰略的分析框架豐富和推動了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并對競爭戰略的選擇提供了理論解釋和支持。與此同時,產業經濟學的方法論在戰略管理中得以應用。這些都推進了戰略管理的理論發展。
五、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界限
從本質上看,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領域,雙方思維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點:
1.出發點不同:戰略管理從企業自身利益角度出發,產業經濟學則從整個社會出發。
2.著眼點不同:戰略管理是在具體企業中來考慮問題;產業經濟學則是以企業局外人的眼光來進行分析。
3.目標不同:戰略管理關注于企業的多重目標,經濟目標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對象和相關假設不同:戰略關注每個企業個體的問題,并認為每個個體有其獨有的問題,分析基礎是“個性化競爭”(distinctive competence);產業經濟學則關注整個產業,其假設是產業中的企業除了規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決策思想不同:戰略認為領導者個人及更多目標都會影響決策,人是戰略管理的中心;產業經濟學認為企業基于經濟目標,不考慮人的因素。
6.戰略管理會考慮到企業要涉足不同產業;產業經濟學認為企業的產品是單一的。
7.戰略管理認為產業結構是變動的,而且是可以通過企業自身行為對產業發生影響;產業經濟學則認為產業結構是穩定的,對一個企業而言產業結構是給定的,一切決策只能在此范圍內做出。
8.戰略管理對處于獨特環境中的企業個體感興趣;產業經濟學更關注于正常整個產業的結構與績效。
此外,從學科特點上看,經濟學主要是實證表述,管理學則更多注重于規范表述。作為上述學科的分支,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也具有同樣的特點。
六、結語
由于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分析問題的視角不同,兩者間存在著清晰的界限;同時,隨著兩個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雙方在許多領域將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戰略管理理論的沿承有著清晰的經濟學邏輯,同時也受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影響。對戰略管理而言,單純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不足以為企業“把脈開藥”的。
[摘要]產業經濟學是介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中觀經濟領域,其研究對象是由狹義和廣義產業組成的產業系統,因而說,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的經濟學學科。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向市場化的過程中,無論是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還是產業經濟學的實踐都有著巨大的發展,在研究領域,對產業經濟學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西方產業經濟學的幾個主要理論和進展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國構建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產業經濟學。
[關鍵詞] 產業經濟學 西方 理論 發展 中國特色 構建
一、西方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進展
1.“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
西方產業經濟學分為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新奧地利學派,其中哈佛學派的核心觀點為SCP范式,即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構成要素。市場績效的產生由市場行為引起,市場行為被企業所在市場結構所決定。在這一范式下,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總是傾向于提高價格、設置障礙,以便謀取壟斷利潤,阻礙技術進步,造成資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適度競爭。
2.新產業組織理論:SCP范式的修訂和補充
新產業組織理論興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此理論對企業在市場上的行為進行了著重研究,致力于緊密結合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數學方法與博弈方法是此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說,對于此理論的研究主要以理論模型的建立來對企業行為的合理性進行探索,同時對經濟福利問題進行強調。
在上述發展之外,新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組織的具體問題有了新的發展。以產品差別為例,在新產業組織理論中,以模型的建立為依據,產品差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產品差別,一類是水平產品差別。在古諾雙頭壟斷模型下對進入壁壘問題進行考察,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滿足能力決定了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并且企業所能夠承受的沉沒成本的多少決定了企業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論下,對廠商的競爭在不確定性問題和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研究,可競爭理論誕生了。在此理論下,不贊成對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強度對市場競爭的維持,提出企業市場的多少并非由較好市場績效的市場結構所決定,認為可競爭性市場是進入市場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經在市場中的企業存在可感的潛在壓力時的市場,在這種可競爭性市場中良好的市場績效才會產生。
3.產業組織理論: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與新產業組織理論同時發展起來的理論,與傳統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學派所提倡的理論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學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據嚴格的經濟理論,并對理論的經驗證明進行著重強調,認為SCP中的結構、行為、績效三個因素之間的單向因果關系是不科學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雙向的、互動的;在市場經濟發展方面,認為應該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干預。
4.新制度經濟學:“后SCP”流派
科斯、諾斯、威廉姆斯、阿爾欽等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制度角度來進行,是新制度經濟學這個新興流派的主要特點。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其研究內容包括企業“黑箱”內部的產權機構、組織結構的變化、市場績效受到前兩者的影響,簡言之,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已經深入到產業組織內部。所以說,在研究企業行為方面,與其他學派相比,新制度經濟學擁有一個全新的理論施教,不僅對深化了產業組織的理論,更催化了其對企業行為產業的結果。對我國在產業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啟迪意義。
二、構建中國特色產業經濟學的設想
1.在研究對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依然繼續沿用行業、部門等過時的概念,并沒有以市場的角度來進行,也就是說還沒有明確產業的概念。
第二,重點確定方面。與產業組織的內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視對產業之間關聯關系的研究,因而在產業組織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內容構成方面。使一些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等原本不與產業經濟學相關的內容納入到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之中,導致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過大、過雜,模糊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為了使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從而保證產業經濟學的路徑回到正軌之上,使市場機制和企業組織的運作機理得以突顯出來,首要問題就是糾正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在學科體系方面
為了使中國特色在產業經濟學中體現出來,必須以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為依據,主體內容替換為企業組織和市場交易機制來對產業經濟學的盧綸邏輯體系進行構建,同時壓縮目前的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同,將關注點轉移到研究和檢驗產業運作的實證上來,在對產業經濟學體系進行探索時必須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層次差異相結合。
3.在方法論體系方面
規范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是研究經濟學的兩個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規范研究中必須對經濟事物的邏輯合理性與倫理價值觀進行強調;在實證研究中,研究重點必須放在經濟事物的實證檢驗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證理論與實踐時的主要方式是經濟計量、實證檢驗和模擬試驗等,這是研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主要方法。我國在研究產業經濟學時應當對這些方法進行吸收、借鑒。
4.在教育教學方面
在進行財經教育教學活動時,必須將當前的市場發展現狀融入產業經濟學的課程之中,對產業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新為題進行探索,不斷更新、創新產業經濟學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同時,將企業在市場決策中所遇到的新問題
納入到研究范圍之中。
摘要 現代的產業經濟學原理向我們闡釋產業安全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因為產業安全對國家經濟安全有著如此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的政策時對產業發展安全需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關鍵詞 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布局理論
一、關于產業組織理論歷史
我們所研究的產業組織它的基本內容是西方產業經濟理論基礎性理論內容。它的歷史可以起源于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其著名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場競爭理論,其次的重要理論就是勞動分工。我們可以看到理論的提出都是研究競爭的體制我們作為市場主體的競爭經行為,這個理論對現代的經濟學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也為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這個理論中它進一步論證了結構對市場行為、主題績效的關鍵作用,故而我們通常意義上稱之為結構主義學派。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產業組織理論也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產業決策之中逐漸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論本身存在的問題,其弊端也逐漸在社會實踐中日漸顯現,這就是很多專家、學者越來越持批判態度。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理論并沒有重視企業之于市場結構的反作用力,與此同時理論研究中過于的靜態、單一的研究方法也飽受批評。這就是要求我們的理論研究工作者進一步豐富完善理論內容,針對理論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論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視企業行為的研究,這就是這一批的研究者獲得了行為主義學派或廠商主義學派的頭銜。隨著學者對于這一理論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論逐漸的完善,逐漸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在實踐中得以檢驗。
二、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產業經濟學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產業之間的關系以及演化的規律。我們的研究主要分為:首先我們探討的是廣義上來研究產業間的關系;其次從狹義的產業概念出發研究產業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提出了三個產業的劃分,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在三產業理論的研究中我們需要著重研究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G.G.Clark),在對眾多國家的三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終得出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和轉移的規律性,這就是我們確認的關于產業的理論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開始在工業經濟中開展理論研究。其理論主要集結在《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論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劃分
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在這個基礎之上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消費資料產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產業凈產值的比例會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不斷下降,與此同時通過研究還得出結論消費資料產業比重逐步減少,資本資料產業比重逐步上升。這一理論更加深入的闡釋了產業理論,更加深入地解釋了產業中的關系。豐富和發展了西方經濟學的產業理論。
三、產業布局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最開始對專門論述所產生的布局問題的理論,都是把農業區位論和韋伯工業區位論為最經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區位論。古典區位論其實一直處于單一的立足于企業或者是單一的立足與企業中心,古典區位論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運費的理念,古典區位論不對市場的銷售量的問題和消費因素而考慮,所以我們通常將這種區位論稱之為西方區位理論的成本學派。我們由于社會的變化市場的發展和勞動者的生產成果的不斷提高,使得第二與第三產業的不斷的提高,逐漸的將農業給取代了,從而第二和第三產業會逐步的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與此同時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與網絡的迅速發展,運輸不會在是對我國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反而市場的銷售量等問題卻成為我們產業能否成為我們產業盈利與生存的主要關鍵問題。我國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區位理論逐漸的將古典區位理論的弊端逐漸改進為近代區位理論市場學派,由于古典區位理論一直是處于單一的立足于企業或者是單一的立足于工廠當中,從而我們將古典區位理論轉變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區的理論。由于我們必須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運費我們才能滿足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的最大需求。
四、產業政策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通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得知長夜經濟理論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對產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他就是產業政策理論。在沒有產生政策概念之前我們對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實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但是產業政策的概念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產生的結論。
五、結語
我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迅速的變化,產業經濟學理論作為新興的科學我們可以廣泛的應用創新,產業經濟學理論有這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傳統意義上完整的產業的控制權并不復存在,這也是各國所關注的最現實的問題。因而產業安全概論體系的形成是與產業經濟學理論息息相關的最新創新與發展。
摘要: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案例教學是其教學過程中的一種主要手段與方法。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產業經濟學的案例教學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和不足,文章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利于進一步改善我國產業經濟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在產業經濟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以案例為教材,讓學生通過自己對案例的閱讀與分析及在集體中共同討論,并擬身在其位、如臨其境地解決問題,以培養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方法和過程。案例教學是理解深化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對案例具體生動的演示,幫助學生說明、驗證、消化某種理論,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由于產業經濟學的學科特性、研究內容等方面的原因,案例教學應該成為其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從產業經濟學的學科特性看,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1996年在調整研究生專業學科分類目錄時明確將產業經濟學列為應用經濟學中的二級學科,作為應用經濟學學科,它以理論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在科學總結各產業實踐的基礎上,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做出理論概括,形成新的應用經濟理論,以指導各產業的發展。作為應用經濟學,它來源于實踐,也必須指導實踐,理論聯系實際,而案例教學正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橋梁,因此,案例教學法是產業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從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構成來看,我國存在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產業經濟學等同于產業組織學,以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和產業組織政策為基本理論框架,主要圍繞規模經濟問題、進退壁壘、市場集中、產品差別化行為、價格行為等問題展開;二是認為產業經濟學不僅包括產業組織理論,還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等內容,而產業結構則主要圍繞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與優化、主導產業的選擇與扶持等問題展開。不管是哪種體系,這些問題導向都決定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帶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尤其是產業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評估,更是應考慮到不同國家的具體特點和實際情況,這種實踐性和應用性決定了產業經濟學的教學必須運用案例教學,才能達到其教學目的和要求。
二、我國目前產業經濟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學科起步較晚,實踐教學經驗積累不足,案例教學應用還不是很普遍,產業經濟學的案例教學總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師資力量、案例教材建設、教學手段與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由于現代案例教學所體現的現實性、生動性和開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師除了應當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準外,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準備、組織案例教學的能力,同時還應當具備較強的應變和判斷能力,既能及時分析和解決教學過程學生發現的新問題,也能夠對學生的分析方法和結論加以客觀的、科學的評判和引導。由于我國經濟學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忽視案例教學,再加上產業經濟學本身建設時間短,許多高校甚至還沒有開設本科專業,正規科班產業經濟學專業畢業的教師缺乏,致使目前處于產業經濟學教學第一線上的達到以上水平和要求的教師缺乏,更談不上形成一支這樣的隊伍了。
(二)案例教材建設滯后
我國經濟理論界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1985年楊治教授出版的《產業經濟學導論》可以稱得上是國內最早的著作,此后西方的產業經濟理論才陸續傳入我國,一批產業經濟學著作也得到翻譯出版。據筆者對國內目前大部分產業經濟學教材分析,部分教材開設專門的案例章節,但多數案例較為陳舊,而且因為都是附在一章之后,必然是針對本章的知識點,綜合性的案例就較為缺乏,難以串聯前后的基礎理論;在諸多的教材中,專門的案例教材寥寥無幾,與管理學案例教材建設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案例教材建設任重道遠。
(三)案例教學手段與工具相對落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互聯網、投影儀等設備和工具在教學中得以廣泛應用,許多課程都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得以提升。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盡管采用多媒體教學,但利用的深度不夠,只是把以前的黑板換成投影而已,尤其是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更是缺乏對多媒體的綜合利用。另外,案例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實驗性質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配備完備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和有關設備,而在這方面,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相比差距更大,除個別學校建成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具備模擬經濟運行功能外,大多數學校的專業教學實驗室名不副實,認為一個單純的計算機房就是專業教學實驗室,軟件建設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產業經濟學實驗,包括它在經濟學案例教學中的運用,都需要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和相應的計算機軟件等,這需要相當大的一筆投資,這對于教學經費本來就不寬裕的許多高校自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四)師生互動性差,學生參與積極性欠缺
這首先與前面所分析的師資力量薄弱有關,由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欠缺,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對學生發言進行有見解、有深度的總結和科學的引導,致使案例討論流于形式,難以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提高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深度。當然,問題更多的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差、主動性差,將案例分析單純看成是一項作業、任務,而不是將之視為提高其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一種有效手段,案例討論不積極,案例發言的形式單一,案例分析不夠深度。
三、對于改善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若干建議
案例教學是產業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各高校應該加大對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案例教材的建設、改善案例教學設備與工具、改革授課方式,充分實現案例教學在產業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質量從根本上取決于教師水平,對于從事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教師,除了具備深厚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之外,還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掌握案例教學所必需的各種專門技能。在引進師資時要注意考察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案例教學的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師相關技能培訓工作,經常組織教學觀摩,總結經驗,以老帶新,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水平,形成適合案例教學的教學團隊。
(二)注重案例教材建設
有條件的學校要組織專業教師,申報至少校級級別的課題進行案例教材編寫,這不僅可促進本校的教材建設,對我國產業經濟學的教材建設也有極大意義。在案例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體現“四個結合”:既要吸收國外產業發展案例,又要吸收國內產業發展案例;既要有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又要注重對當前的產業熱點問題、案例加以引入;既要注意產業發展的既定歷史,又要從案例深度、廣度的角度加以修飾以利于更好的用于案例分析;既要有具體重點知識點的案例,又要編排綜合性案例。
(三)不斷改善案例教學設備與工具
加大對產業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投入,加強產業經濟學教學中多媒體、互聯網、課件等的建設。對于一些重點高校,根據學校經濟學科的專業設置,可加強產業經濟學教學實驗室的建設,實現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在計算機上的模擬仿真、分析和計量。例如,武漢理工大學產業經濟課程組自主開發了產業結構演變和產業組織變動計算機模擬仿真實驗系統,并編寫了產業經濟學課程實驗指導教材,指導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不僅能創造接近產業變動的真實現狀的學習環境(仿真性),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且具挑戰性,也提供了動態學習的環境(可變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實驗室的建設,為案例教學提供了更好、更廣的平臺。
(四)改革授課方式
改變現有的以講授為主的“滿堂灌”或“填鴨式”的刻板教學方式,加強討論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喻言(2008)的做法相似,筆者也曾在課堂采取課前案例討論、課中案例分析和課后案例調查的形式,將案例貫穿于課堂,學生案例討論、發言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取得過一定的效果。教師一方面要和學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另一方面要把握討論的進度和深度,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要:國內產業經濟學和國際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一直存在著差異和爭論。文章從經濟學文獻分類的角度給出了國內和國際產業經濟學的定位,并指出了二者簡單的內容區分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文獻分類;定位
按照國內一般的文獻分類,“經濟”都是列在“社會科學大部”之下。因為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科社會活動和各科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歷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研究對象包括經濟、政治、法律、軍事、教育、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所以各部分類法將“經濟”列在“社會科學大部”之下都是正確的。關于經濟類目的位置,大概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將“經濟”列在“社會科學大部”之下,“政治”、“法律”、“軍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圖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種是將“經濟”列在“社會科學大部”之下,“政治”、“法律”、“軍事”之后。例如《中圖法》。第三種是將“經濟”列在“社會科學大部”之下,“政治”與“軍事”、“法律”之間。例如《人大法》(白國應,2002)。從國際來看,比較流行的是經濟學論文中經常用到的JEL的經濟學文獻分類系統。該分類系統由著名經濟學雜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創立并推廣實施。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領域的一個二級學科,產業經濟學課程也是經濟學專業本科學生的必修課。由于大部分的國內產業經濟學在內容上不同于國際上的產業經濟學,本文試圖從文獻分類的角度分析一下國內產業經濟學的內容在經濟學文獻分類中的定位。由于文獻分類方法眾多,這里僅僅分析在國內《中圖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國際上JEL分類法中的定位。
一、國內產業經濟學的內容框架及其在《中圖法》中的定位
國內《產業經濟學》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產業組織、產業結構與產業關聯、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等基本內容,還有的教材涉及到了產業集群、產業技術創新等內容。按照微觀和宏觀層面進行劃分,產業組織、產業集群屬于微觀層面的內容,而產業結構與產業關聯、產業關聯以及產業政策則屬于宏觀層面的內容。
在中圖分類法中,F代表經濟。由于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如果是研究理論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F015,微觀經濟學是F016。
第一,產業經濟學可以看成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分類號是F06,具體產業經濟學是F062.9。但由于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從各個分支學科來看,主要與區域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科學經濟學和知識經濟學、技術經濟學以及信息經濟學有關系。所以在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主要看研究內容的側重點在什么地方。具體關系為: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布局、技術創新、產業組織、以及產業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分別和中圖分類法中的區域經濟學(F061.5)、科學經濟學和知識經濟學(F062.3)、技術經濟學(F062.4)、信息經濟學(F062.5)、計量經濟學(F064.1)等分類相對應。
第二,在“世界各國經濟概況、經濟史、經濟地理(F1)”中,中國經濟分類號為F12,其中產業結構為F121.3。由于在產業經濟學教材中,產業結構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內容,所以應該歸入這一部分內容。另外國際或者國內的經濟地理的分析也和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等內容有緊密的關系,所以根據內容的側重點可以歸入這一部分內容。
第三,從產業經濟學的數量研究方法上來看,涉及到了博弈論方法、經濟統計方法、投入產出方法以及運籌學方法等。而這部分內容應該歸入“經濟計算、經濟數學方法(F22)”之中。具體有經濟核算(F221)、投入產出分析(F223)、經濟統計學(F222)、經濟數學方法(F224)等。
第四,在產業組織中必然涉及企業理論問題。企業理論有單獨的分類,位于企業經濟(F27)中的企業經濟理論和方法(F270)。
第五,產業經濟學與工業經濟緊密相關。對于工業經濟中的各個部門,產業經濟學都有相關的研究。在“工業經濟(F4)”中,各個部門的分類號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門的問題,則可以歸入這一類。
如果研究的是國際工業經濟各個部門,則劃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國工業經濟部門則應該歸入F42。
二、在JEL分類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經濟文獻雜志的縮寫,1969年始在美國經濟協會(AEA)贊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發行。該系統將所有的經濟學文獻按內容分為A、B、C、D、E、F、G、H、I、J、K、L、M、N、O、P、Q、R、Z共計19個領域,每個領域又細分為若干個子方向,在每個方向之下再設有專題內容。其中各領域和方向都有專門的綜述欄,專題就不再設有綜述內容欄。
西方的產業經濟學主要是指產業組織,在JEL分類中分類號是L,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根據國內產業經濟的研究范圍,還有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集群以及一些數量研究方法。這些內容在JEL分類中的定位如下:產業結構(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經濟發展、技術轉變和增長”分類中,分類號為O,具體包括“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分析”(O11)和“工業化、制造業和服務產業以及技術選擇”(O14);對于“產業關聯”的分析應該定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區、城市和農村分析(O18);“產業集群”的相關研究內容則涉及范圍比較廣泛,主要是產業組織的相關內容和其他JEL分類中相關內容的結合。
三、國內和國際產業經濟學研究內容的區分及其演進
國際上的產業經濟學主要是指產業組織理論,國內的產業經濟學包括的內容則比較廣泛。目前在中國的產業經濟學中基本上沿用“行業”或“部門”的含義,沒有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結構和政策的不同。在結構問題上,國內產業經濟學不僅僅研究產業結構,也研究市場結構問題,而國外的產業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市場結構及其市場競爭。在政策方面,國內的產業經濟學不僅研究產業結構政策,也分析產業組織政策(競爭政策),而國外的產業經濟學則只研究產業組織政策(競爭政策)問題。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異。內容的不同決定的研究方法的差異。在國內產業經濟學教材中,產業結構和產業關聯部分的內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在產業組織研究中,則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論方法。對于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則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內容的演進。國內產業經濟學最初主要研究工業經濟問題,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他產業發展和競爭問題的研究也顯得日益重要。所以當前的產業經濟學涉及的產業范圍增加,不僅有第二產業的研究,也有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研究。
摘 要: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醫藥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分析了它在醫藥貿易專業中的地位,并探討了課程的內容設置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醫藥產業經濟學;醫藥貿易專業;教學研究
為適應社會對醫藥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醫藥院校開設了醫藥經濟貿易、醫藥營銷、醫藥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這些專業是由醫學、藥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學科的交叉形成的新興專業。教學實踐、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表明,在這類專業中開設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必要的。該課程立足于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針對醫藥院校的醫藥經濟貿易類專業的本科學生開設。
一、醫藥產業經濟學是醫藥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
1.醫藥產業經濟學是產業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介于企業和國民經濟之間的“產業”,主要研究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產業自身、產業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布局規律等的科學。醫藥產業經濟學是將成熟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用于分析醫藥行業,以醫藥產業為研究對象,從中觀產業層面剖析醫藥經濟的性質和運營狀況,運用產業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醫藥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為醫藥領域的宏微觀決策提供支撐的一門應用性學科。
2.醫藥產業經濟學體現了有關學科交叉的特性。醫藥產業經濟學是由產業經濟學、醫藥學綜合知識、藥事法規等多種學科有機結合與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而不是幾門學科簡單拼湊。它從相關學科交叉點出發,展開醫學、藥學、經濟學等多角度探討,建立完整體系的學科。醫藥產業經濟學一方面作為產業經濟學的分支,要應用其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同時醫藥產業本身是一個特殊產業,又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特別是結合醫藥產業實際,注重產業經濟理論的運用。如對醫藥產業經濟總體運行狀態、醫藥產業內部結構協調與發展、醫藥產業內各企業的競爭與合作行為等問題的分析都體現出交叉學科的特點。
二、醫藥產業經濟學在醫藥貿易類專業中的作用與地位
1.醫藥產業經濟學是醫藥貿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當今醫藥行業不僅需要專才,更需要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醫藥專業知識,熟悉醫藥市場,具備醫藥的學術背景;又要兼具經濟管理學科知識體系,能夠將經濟管理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醫藥產業中的人才。目前,這種綜合素質的醫藥專業人才較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關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還不夠完善,使得現有的醫藥產業經濟研究水平整體不高,研究體系也不夠健全。因此,客觀上要求建設一個具備完整且綜合知識體系的獨立的學科專業,醫藥貿易類專業作為交叉型學科專業,較好地適應了這種需求。
在現有醫藥貿易類專業中,經濟學類基礎課程一般都開設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醫藥類基礎課程大多開設了醫藥學綜合、藥理學、藥劑學等;專業課程有醫藥國際貿易學(偏宏觀)、醫藥商品學(偏微觀)、醫藥市場營銷學和醫藥營銷實務(偏微觀)、醫藥企業管理學等。醫藥產業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是該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它的開設使該類專業培養計劃更加合理,課程體系聯系更加緊密,知識結構更趨完善,適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僅能很好地解決了人才培養計劃中宏觀與微觀經濟理論知識之間的溝通問題。也融合了經濟管理類知識與醫藥專業知識。如醫藥產業的分類與介紹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整體概覽;醫藥產業結構與關聯理論對醫藥國際貿易和醫藥商品學的學習都提供了很好基礎。
2.有助于提高醫藥貿易類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有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的調查顯示,醫藥產業經濟學的作用不僅在于成為兩類知識的紐帶,重要的是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管理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解決醫藥行業中的一些問題-的能力。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側重于從總體上把握醫藥市場,將產業經濟學的原理方法應用于醫藥產業各環節的分析中。如運用醫藥市場結構理論可以進行醫藥競爭者分析,解釋醫藥市場中的“過度營銷”現象;企業行為理論不僅對醫藥市場營銷學中4P策略的學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醫藥企業的產品差異化、技術創新行為等許多實際問題;產業政策的學習和相關案例分析則有助于理解醫藥政策法規,并有助于學生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相關政策的能力。
三、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探討
醫藥產業經濟學的地位與作用決定了該課程的內容設置特點,課程設置既要實現醫藥學與經濟管理兩類知識的溝通,又要注重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慮到它是產業經濟學的分支,又要體現醫藥產業的特點。
1.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置與知識結構。該課程的前期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醫藥學綜合知識和藥事法規等。內容上將產業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貫穿其中,以醫藥行業的分類為起點,研究醫藥產業結構與關聯、產業組織等基本問題,揭示醫藥產業經濟的特征和規律。就內容設置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意義以及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概述。第二部分為醫藥產業的結構與關聯。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結構和產業關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應用。通過醫藥產業的分類、醫藥產業結構和醫藥產業關聯的學習,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醫藥產業的概貌,掌握醫藥產業鏈各環節,上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理解醫藥產業結構演變及其規律,了解中國醫藥產業的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第三部分為醫藥產業組織。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組織理論和分析框架及其應用,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本課程核心部分。通過產業組織理論和分析框架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和思維模式分析醫藥產業中出現的大量經濟現象。特別是熟練運用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理論。并將醫藥企業的研發和技術進步等內容納入到企業行為章節中。第四部分為醫藥產業的布局。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目前醫藥產業的區域發展狀況,能夠運用空間聚集理論分析醫藥產業中的一些問題,了解中國醫藥產業的高新園區的建設等。第五部分為產業政策及其運用。介紹產業規制理論,分析中國現行醫藥產業政策,提高學生運用政策的能力。
2.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探討。由于本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把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講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采用理論、方法的講解與其運用相結合,講授法與案例分析法相結合,課后查資料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相結合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如在醫藥市場結構理論和方法的學習中,就要求學生完成關于中國醫藥市場結構分析的課后論文,從而使學生學會運用市場結構度量的相關方法。如針對中國出臺的新醫改政策,就要求同學們先查找資料后,在課堂上就該政策實施后對醫藥行業的生產和流通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展開討論。
四、小結
醫藥產業經濟學科是交叉學科,也是一門新興學科,加之中國醫藥產業處于不斷發展變革中,因此開展該學科的研究以及學科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高等醫藥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醫藥產業經濟學科在醫藥貿易學科中的地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動這門學科發展。
摘要: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產業經濟學理論出發,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經濟特性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基礎上,探討了河南高速公路的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河南;高速公路;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國,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與波恩之間,長約3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了23萬公里。高速公路建設情況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交通發達程度乃至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了大陸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滬嘉高速公路1984年12月21日開始建造,1988年10月31日通車。滬嘉高速公路的南部端點是上海市寶山區的真北路汶水路口,北部端點是上海市嘉定區的博樂南路嘉戩公路口,全長16公里。現階段,我國高速公路正在以世界上罕見的速度發展。交通運輸部相關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我國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萬公里發展到7.4萬公里,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適應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的。城市是產業與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車的增長遠比鄉村快的多,成為汽車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設多從城市的環路,輻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開始,逐步成為以高速公路為骨干的城市交通。同時高速公路的發展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一、高速公路發展對相關產業和經濟起到的促進作用
高速公路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高速公路的建設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先導作用,可以推動沿線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同時高速公路的發展可以帶動消費,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帶動就業。也就是說,高速公路建成后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產生連鎖反應,高速公路在建設和通車后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這樣不僅造成國民經濟各部門產出的增加,同時也產生勞動者收入的變化,進而對居民消費也產生影響。由于居民消費品支出的增加,最終必將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這種連鎖反應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又提出了新的需求,進一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建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速公路建設作為一項數額巨大的投資,對經濟具有長期的拉動作用。據專家測算,每1元公路建設投資帶動的社會總產值接近3元,相應創造國民生產總值0.4元;每億元公路建設投資可為公路建筑業創造2 000個勞動日就業機會,同時為相關產業提供就業機會近5 000個勞動日。
2.高速公路建設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通過提升交通運輸業降低社會物流成本。高速公路上能達到平均時速是普通公路的1~2倍,而且路況好,提高了運輸質量,加大了交通流量,具有快速度、大負荷、遠輻射、高效益等優勢,有效的降低了沿線地區的物流成本,在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高速公路建設可以拉動沿線經濟增長。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優勢,可以加強各類工業園區的建設,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內部升級。高速公路建成后為當地第三產業、旅游等帶來更多的商機,顯著地降低當地的企業的物流成本,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高速公路的建設同時也能對農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高速公路縮短了農產品的運輸時間,保證了農用物資和救災物資的及時調入,加快了農業信息的交流,有助于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助于農業的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生產,有力地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業的現代化經營。據統計,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線地區每年向京津兩市提供鮮菜2億公斤、肉類2.3億公斤、水產品1億公斤、鮮果250萬公斤,這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豐富了兩市人民的“菜籃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4.高速公路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縮小了城鄉差別,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高速公路網絡化發展對沿線的影響是通過沿線的城鎮對周圍地區的輻射作用實現的。高速公路經濟網的形成,將使各區域重新定義其區位優勢和時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導產業和競爭格局。高速公路可以發揮各級中心城市的作用,實現生產布局與沿線基礎設施之間的空間結合,有利于城市之間、區域之間便捷的聯系,進而促進整個區域經濟帶的演進。高速公路的建設加強了農村與城市的經濟聯系,農村的產品結構導向取決于城市,農村的輕重工業都是為城市服務的,受益于高速公路的農村地區發展迅速,從而較快形成城市邊緣區。高速公路使城鄉差別越來越小,極大地促進了中小城鎮的發展和崛起,加快城鎮化步伐。
二、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現狀和在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河南省的高速公路發展比較晚,1994年12月26日,全長81公里的鄭州至開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河南省無高速公路的歷史。隨著河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建設也有了很大突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4年突破1 000公里;2005年突破2 000公里;2006年突破3 000公里,躍居全國第一;2007年突破4 000公里;2010年通車總里程突破5 000公里,達到5 016公里,連續5年保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全國第一。預計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突破6 000公里。目前,全省18個省轄市中有17個省轄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個縣(市)中有99個通達高速公路,通達率92%,其中45個縣有兩條高速通過。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1個半小時中原城市群經濟圈,3小時可達全省任何一個省轄市,6小時可達周邊6省任何一個省會城市。
高速公路建設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都是明顯的。河南省近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與高速公路的拉動作用是分不開的。在高速公路發展過程中,河南省在高速公路養護、路政、收費和運營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屬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盡快加以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河南省到2012年高速公路將突破6 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基本連網,形成規模效益,將充分發揮公路網的整體優勢。要達到此規模,以現行的造價水平3 000萬元/公里計算,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資金缺口很大。而在目前財政資金不足、公路行業貸款總量偏高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籌集建設資金,是發展高速公路所面臨的首要問題。(2)高速公路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速公路大多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建成的。受原有公路管理體制(即政府管理)的影響,管理單位多為政府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或雖為公司實為事業性質,并未形成真正按市場經濟運作的企業主體,所以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問題,束縛了高速公路以自主法人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影響了運營效益的提高。需要轉變經營理念。(3)對高速公路沿線豐富的附屬經濟資源及其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足。應加快河南省高速公路沿線附屬產業的開發利用,促進高速公路附屬產業開發盡快形成并可持續發展。(4)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速公路發展模式的研究不足。與近年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相比,對高速公路這一新興產業的理論研究,卻顯得明顯滯后。特別是對典型地區(如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河南省)的研究更少。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河南省高速公路產業正處在從粗放型的快速擴張向集約型的規模化、網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實踐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迫切要求理論的發展,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去驗證理論。
三、河南省高速公路產業化發展對策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脈,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反過來,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與之發展相適應的發達完善的交通運輸系統,然而高速公路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諸如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的不良影響,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嚴重制約高速公路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針對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充分考慮河南省的實際,最主要的是準確定位,確立經營目標,轉變經營理念。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屬產業為了準確制定經營管理戰略目標,就要對自身有全面清楚的認識,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經濟、社會與文化三個層面進行正確的企業定位,轉變經營理念,實行多元化經營。(1)經濟層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應根據自身實力的強弱、資金的雄厚程度、經營規模的大小來決定近期及長遠發展所要展開的經營業務,以及各個經營活動所要達到的經濟效益和總體經濟效益。(2)社會層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不但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要考慮自身對社會的影響,由于高速公路屬于國家大型基礎設施,服務范圍和影響極大,因而高速公路公司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應該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積極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路行車安全,充分維護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3)文化層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附屬產業應該認識到,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企業,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摘 要】產業組織理論是有關市場經濟中企業行為和組織制度的學科。本文分析了產業組織理論的淵源及發展過程中的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和新產業組織理論的主要觀點、政策主張以及研究方法,并且根據信息化時代產業的變化運用模塊化理論解釋了產業組織理論的新發展。
【關鍵詞】產業組織理論;方法論
一、研究、方法和方法
埃思里奇(Don Ethridge, 1995)對研究作了一個準確、全面而簡練的定義:研究是獲取新的可靠知識的系統方法。這一定義主要包含了四層含義:首先,研究是有系統的、有規則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最后,研究獲取的知識要有新穎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又可分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發現、不是數據搜集、不是在圖書館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個過程、為的是尋求解釋。
經濟學研究是為了產生新的可靠知識,而獲得可靠知識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學。與管理學相比較,經濟學的科學性更強。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有六個:感覺、經驗、直覺、啟示、測量和推理,在獲取知識后要通過邏輯來判斷其可靠性。經濟學的邏輯可被劃分為兩個一般類型,即演繹和歸納。演經濟理論極大的依重于演繹邏輯。博弈論便是一種進行推理演繹的有效工具,泰勒爾(Tirole,1988)的《產業組織理論》一書正是運用博弈論將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學進行了重新構建。歸納邏輯是從特殊的事實或結果得出關于一般事實或結果的結論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為從觀察客觀實際所得到的已知數據和經驗中得出結論或新原理的經驗過程。
二、產業經濟學方法論
產業經濟學演進的歷程就是一個研究方法變化的過程。1879年,馬歇爾(Marshall)夫婦合著的《產業經濟學》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學的誕生。而現代產業經濟學真正的理論基石源于哈佛大學教授張伯倫(Chamberlin,1933)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劍橋大學教授羅賓遜夫人(Robinson,1935)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兩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壟斷競爭理論。張伯倫以壟斷的強弱程度為依據,把市場形態分為從完全競爭到完全壟斷的多種類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觀點成為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重要來源。產業組織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共出現過三個主要的學派,即哈佛學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交易費用理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新產業組織理論(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哈佛學派及其方法論
哈佛大學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貝恩(J. Bain)是哈佛學派的代表人物。1959年,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統闡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出版,標志著哈佛學派正式形成。哈佛學派以實證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導出企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存在一種單向的因果聯系:集中度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方式,而后者又決定了企業市場績效的好壞。這便是產業組織理論特有的“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簡稱SCP)分析范式。按照這一范式,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總是傾向于提高價格、設置障礙,以便謀取壟斷利潤,阻礙技術進步,造成資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限制壟斷力量的發展,保持市場適度競爭。哈佛學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為早期的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該理論得以沿著一條大體規范的途徑發展。然而貝恩最終并沒有就SCP范式作出進一步的更為一般化的完整說明,謝勒(Scherer,1970)通過完善SCP范式中各環節的反饋效應,①才使得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統完整的闡述。
2.芝加哥學派及其方法論
芝加哥學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羅曾(Brozen)和波斯納(Posner)等人為代表的在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有別于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1968年斯蒂格勒的《產業組織》一書的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在理論上的成熟。
3.新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方法論
所謂新產業組織理論(NIO),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的以分析企業策略性行為為主旨的與以往有著根本不同的產業組織理論(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新產業組織理論區別于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首要標志,在于理論研究方法的統一。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重點從結構環節轉向了行為環節,由于行為屬性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難再延用傳統的實證手段,因此新產業組織理論采用了推理演繹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論成為新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統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論居于統治地位。
博弈論方法的廣泛應用導致了整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重構,但其本身在運用于產業組織研究領域也有著難以克服的若干缺陷(Schmalensee,1988)。首先,即使是較為簡單的關于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策略性行為的多階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過深奧的分析才能處理,雖然這在理論上看來是非常完美、精確的,也充分體現了理論分析的嚴密邏輯,但在現實生活中有限理性的決策者似乎不太可能從事如此復雜的博弈。其次,博弈論模型的結論所依賴的一系列假設過于精細,以致其中任何一個細小變化都足以導致有關結論失去賴以立足的基礎。最后,運用博弈論模型所得出的結論尚難以獲得足夠的經驗性分析的支持。
4.實證主義的復興時代
盡管發生了理論革命,理論研究方法的統一也似乎導致了產業組織理論領域向正統經濟理論的回歸,但是產業組織學畢竟是一個經驗性分析的領域,應用性的優劣也從來就是檢驗一種產業組織理論價值的首要標準。新產業組織理論也開始尋求一種更具實證支持的理論研究方法。1987年《產業經濟學雜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選集,盡管這些論文在研究內容上多種多樣,但在風格和方法上卻具有共性。薩頓(Sutton, 1991)在其著作中將理論與實證作了精妙的融合,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樹立了典范。
摘 要:目前,新興產業群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產業經濟學問題,為了能夠促進我國新興產業群實現快速、健康發展,需將我國新興產業群具有的特征作為切入點,對產業經濟學及新興產業群的發展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研究分析可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新興產業群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產業經濟學問題以及產業經濟學學科范式方向,進而為我國新興產業群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可靠參考依據。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新興產業群;思考
進而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不斷涌現大量新興產業,進入21世紀之后,新興產業群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新興產業群快速發展地推動下,我國不斷加強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對新興產業群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該產業群的有效發展路徑。產業經濟學在新興產業群產生及發展地推動下,進展程度得到不斷加深。產業經濟學進展的深入反過來又對新興產業群實現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1 新興產業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術、需求兩個層面。在技術層次方面,相同的一個新興產業群內部、各個新興產業群之間均表現為梯度分布。在需求層次方面,相同新興產業群的內部、各個新興產業群之間均表現為梯度分布。我國經濟性質決定了我國新興產業群表現出梯度性特征。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分兩個階段進行經濟發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導致新興產業群出現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兩個階段指的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后工業化兩個階段同時進行。不同兩個階段的工業化同時發展使得存在于新興產業群中的各個行業在業發展水平上表現出明顯差異性,進而使得該產業群內部表現出梯度性分布特點。此外,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城鄉經濟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使得部分新興產品在結構以及銷量上均表現出明顯差異性,這也是導致我國新興產業群表現出梯度性特點的一個重要原因。
1.2 體制性特征分析
新興產業群所具有的體制性指的是該產業群的健康、穩定發展存在較多的體制性障礙。目前,在我國的公共決策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還深受計劃性思維影響,計劃性思維還未完全消失,主要體現為部分公共部門過多地干預新興產業群的發展以及相關產業經濟的運行。例如,相關公共部門經常選擇部分行業作為重點對象進行扶持,甚至直接選擇具體的企業作為重點對象,對其發展給予更大的支持。這種行為會使得資源出現傾斜,使得各行業在市場上的地位出現不平等現象,進而導致市場上出現不公平性競爭。不公平性競爭的存在使得部分企業的發展受到制約,對我國新興產業群實現穩定、快速、持續發展產生間接阻礙作用,最終導致新興產業表現出畸形發展。
2 新興產業群的產生給我國帶來的影響
2.1 新興產業群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雖然新興產業群的發展需要三種力量的共同推動,但是隨著新興產業群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新興產業群如今己經能夠因為自身的發展來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新興產業群的經濟如今己經能夠很好的與其他行業的經濟形成良性的互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的繁榮。所以說新興產業群己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2.2 新興產業群是實現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新興產業群的發展是實現現代國家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之一,因此發展中的國家想要提升國家的經濟建設水平,加快新興產業群的發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產業的更替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說國家如果能夠抓住新興產業群發展的命},想要實現國家經濟的復蘇便會簡單容易了許多。例如: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依靠信息技術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的經濟水平己經步入了世界經濟水平的前列。因此,新興產業群的發展能夠帶動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興產業群是實現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之一。
3 我國產業經濟學未來發展的研究與規劃
在我國新興產業群的實踐推動下,我國產業經濟學對新興產業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斷的深入新興產業群的產生,促進了產業經濟學的進展,產業經濟學的進展又推動了新興產業群快速的發展。因此可以說產業經濟學與新興產業群具有相互的作用,產業經濟學的未來發展對我國的新興產業群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3.1 新興產業群發展的對策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現代環境中,對傳統產業進行強化改造升級,加大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群的發展力度,兩個方面均為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一個根本性支點。在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上,我國擁有獨特優勢,優勢主要體現在擁有極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高科技新興產業群的發展上,我國也并不處于劣勢,可憑借購買、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方式,促進高科技新興產業群實現快速、穩定發展。因此,當前,我國應緊緊抓住新興產業群出現所創造的有利時機和條件,積極推動國家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3.2 我國產業經濟學學科范式的方向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產業經濟學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特別是在研究內容的選擇和研究方向的規劃上。產品經濟學可以大致的分為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政策以及產業關聯六大部分。這六個部分又可以歸類為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兩個問題這是因為在本質上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產業發展和產業關聯都屬于產業結構上的問題,對產業結構還是對產業組織的關注,這完全取決于國家對我國經濟市場的態度,這也同時決定了我國產業經濟學的學科范式。
從我國新興產業的特點和發展現狀來看,產業組織學應該是重點研究的對象。因為對產業組織學的深入研究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新興產業群“體制性”特征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并且對產業組織學的研究對產業的政策的規劃與制度也有一定的幫助。當然對產業結構學的研究也不容忽視,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改變,市場的產業結構也會相應的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對產業結構學的研究,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新興產業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給市場經濟帶來的影響。
3.3 我國產業經濟學的未來發展規劃
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新興產業群,我國用實踐推動了新興產業群的進步與發展,進而也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對產業經濟學提出了一些要求。新興產業群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實現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新興產業群獨有的“梯度性”特征和“體制性”特征對我國產業經濟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研究是當今我國產業經濟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想要同時將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同時作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產業經濟學就必須要轉換研究思路,從我國新興產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新興產業群中存在的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分別從理論討論和實踐研究兩個方面進行,找出造成我國新興產業群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改善我國新興產業群發展現狀,促進我國新興產業群持續、穩定的發展,進而加快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還存在許多方而要研究的問題,我國新興產業群的發展能給國家經濟帶來新的機遇,而在解決產業經濟學上的問題的同時,能指明我國在產業經濟學發展上而臨的方向選擇。
摘要:本文在經濟學專業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中引入翻轉課堂的理念,結合高等農業院校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基于翻轉課堂的經濟學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在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以驗證教學效果,以期為高等農業院校經濟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創新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農業院校經濟學專業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只是機械地對學生灌輸知識,難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從而導致經濟學專業具有理論性較強、職業指向性不明確的特征。產I經濟學是經濟學科下的應用經濟學二級學科,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以往單純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利用新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和具體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文獻綜述
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高等教育翻轉課堂進行了研究:(1)翻轉課堂的定義(Baker,2000;Mazur,2009;Brian,2012);(2)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Bloom,1960;Savery & Duffy,1995;Sweller,1988;Chickering & Gamson,1987);(3)高等教育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研究(Ayers,2006);(4)高等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Prince,2004;Berrett,2012;Talbert,2014)。
2.國內研究現狀。國內學者對翻轉課堂的研究文獻自2012年以來呈快速增長趨勢,他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1)對翻轉課堂本質的探討(陳玉琨,2014;黃琰、蔣玲、黃磊,2014;張金磊,2013;何克抗,2014);(2)對新型翻轉課堂模式的構建(張金磊,2012;曾貞,2012;鐘曉流等,2013;趙興龍,2014);(3)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具體課程教學實踐(馬秀麟,2013;翟雪松、林莉蘭,2014;田愛麗、吳志宏,2014)。
3.研究述評。從國內外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獻來看,現有研究大都圍繞基礎教育中翻轉課堂的本質、模式、教學實踐及其有效性展開,對高等院校翻轉課堂的研究較少,在這少數文獻中,將翻轉課堂運用于經濟學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高等農業院校經濟學專業的產業經濟學課程為研究對象實施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以期為大數據時代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經濟學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三、產業經濟學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1.課前。根據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課前教學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的方式來進行。線上平臺主要提供以下幾個功能:(1)提供課程要求或重難點清單以及教學參考意見,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內容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和預習。(2)提供課程脈絡樹狀圖,以及基于此鏈接下的微視頻。(3)學科學習網站推薦和熱點問題推送。由于產業經濟學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質的經濟學,它與生活中發生的最新經濟現象密切相關,教師借助平臺分享一些最新的視頻、新聞等電子資料,學生可根據自身時間來安排學習時間。(4)問題留言。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留言,教師可以及時收到反饋,根據學生問題及興趣調整課堂安排。
2.課中。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課中教學以分組合作為基礎,采取專題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演講和討論作為主要形式。我們可以綜合利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1)分組合作教學方法。教學班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自由組合或采取抽簽組合的形式形成4―6人的小組,并對組內成員進行分工。學期開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或網絡平臺設計一些選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教師設定的某一個選題,在查找文獻、聯系現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觀點,制作PPT,每次課前安排1―2名同學講解。教師還可以在每節課前花幾分鐘做一個新聞速遞,以小組為單位查找關于產業發展的不同資訊,將查找的咨詢整理并制成PPT。如果每堂課安排兩個學生,可以采取選題演講和熱點傳遞交替的形式。在具體任務中,輪流指定一名小組成員作為主導者,成員之間相互做出評價,作為教師平時成績的參考。(2)專題教學法。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比較復雜,就基本理論部分來看,理論性都很強。目前各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課時安排大多為40―50學時之間,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將全部理論都灌輸給學生,再加上單純的理論講解會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可以依據基本理論提煉相關專題進行專項講解。例如,產業結構部分的我國主導產業轉換專題,產業關聯部分的各指標計算專題,產業布局部分的產業集群專題,產業組織部分的博弈專題以及產業政策部分的反壟斷專題等。專題教學的形式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相結合,使學生能運用基本理論分析顯示產業經濟中的各種問題,大大增強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應用性。(3)案例教學法。產業經濟學除了理解基本理論之外,還非常強調理論的應用。特別是在產業組織理論部分,結合哈佛學派SCP分析框架衍生出來的案例比較多。例如,結合市場結構中集中度的測量方式討論我國汽車制造業的市場集中度;結合形成產品差異化的因素和產品差異化的測量方式討論現實經濟中廠商的差異化策略;結合市場行為中價格行為的不同方式討論國內外廠商進行掠奪性定價、限制性定價和價格歧視的效果;結合現實經濟中的橫向并購和縱向并購案例討論廠商組織調整行為的動因等。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引入的案例數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結合課堂上案例討論的內容,衍生相關課后案例供學生思考和分析,并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向教師就所分析的內容進行反饋。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方式有三種,即討論式、辯論式和研討式。討論式案例教學的過程是由教師首先對案例的基本概況進行講述,然后提出相應的要求和討論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自由討論并派代表發言,最后由教師做出總結。辯論式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自己提供或根據學生提供的選題選擇出一個現實經濟中有爭議的問題,學生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確定主席及正反兩方的辯手。與一般辯論賽不同的是,這里除了雙方辯手的自由辯論外,還需組織剩余學生進行自由辯論。研討式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負責提供背景材料和參考文獻,學生將扮演具體案例中的決策者,對案例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寫分析報告。
3.課后。產業經濟學課程的課后教學可以采取開展實踐周活動和撰寫課程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來進行。(1)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為了更好的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克服校內資源不足的局限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已有的項目計劃方案帶入實踐基地,或者讓學生直接參與實踐基地的研究項目,并采取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項目的雙導師制度。這樣的合作交流過程,避免了學生沒有目的的參加實踐教學或者在實踐教學基地里僅僅從事簡單機械勞動的現象,能夠充分利用實踐基地的條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2)課程論文或調查報告。課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某一問題開展社會調查,寫成調查報告或課程論文,在期末時給予學生時間做課堂匯報,或者自己就某一問題查閱資料、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寫一篇課程論文。撰寫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評價與反饋。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產業經濟學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推薦一些好的書籍或論文,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推送一些相關新聞內容,拓展學生思路。教師可以結合教授內容設計一些小測試,學生可以通過網頁或者微信平臺做小測試,檢驗學習效果;學生課后可以通過留言等方式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習意見,還可以通過教師設計的平臺自己學習課程后的感想或對某一問題的研究,同學們可以瀏覽、點贊以及在線評論。
摘 要:當前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舉措。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依靠產業經濟類的專門人才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性作用,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這就要求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對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和體制創新。一方面,學校需要提高師資水平,進行教材內容更新,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以實現教學方式創新;另一方面,要求校企結合,改善科研環境,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制。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產業經濟人才的價值,從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
1 我國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現狀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具有高知識密集、高技術密集和高創新性的新興產業,對新興技術類和產業經濟類人才具有強烈的需求。當前正是我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因此與之相適應的產業經濟人才培養問題顯得日益突出,同時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學科相關教學資源也亟待升級改造。
在當前戰略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下,產業經濟學的培養目標是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應用能力,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學體制和資源約束下,我國在產業經濟類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的方法呆板;過于強調理論,脫離實際,缺乏社會實踐,難以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雖然近幾年培養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緊缺。另一方面,雖然產業經濟學課程也已經圍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然而緊密結合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及新興產業教學資源研究仍顯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理論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適應現代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教學理念,關于新興產業經濟類人才培養方式和有效途徑研究尚不多見,面向新興產業發展和需求的產業經濟學教學資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級改造。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1.1 人才培養觀念的保守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學科,學科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老師致力于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課堂之外,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機會不多,課程考核仍然以考試分數為主,學生為應對考試就會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這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邏輯思維體系就不易建立。而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強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在填鴨式的人才培養觀念下,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雖然有所掌握,但應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不強。
1.2 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的單一
和國外人才培養目標相比,我國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就顯得比較單一。我國人才培養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國外注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識基礎,又有創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學校就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學校轉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人才培養側重于校內單方面培養,而與產業企業合作的比較少。學生參加講座、例會的機會雖然多,但是參與校企合作開發的項目的機會不多。這種單一校內培養方式不利于產業經濟類學生將理論與實際很好的結合,使得學生學術研究的價值大打折扣。中國的學術論文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認可的成果卻是少數,這也與我們單一人才培養模式有關。
1.3 教學內容的滯后
教學所用的教材內容滯后。編寫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然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情況又比較復雜,所以產業經濟學的教材一般要滯后于當前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實際。一些產業政策條例和產業案例得不到及時更新,學生掌握的信息過時,這會影響學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的把握和對其發展前景的思索。
2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才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技術人才,還需要熟悉產業戰略布局的產業經濟人才。產業經濟人才是以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掌握專業的產業理論知識的人才。培養高層次的產業經濟人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我國經濟增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參與。雖然近幾年培養的產業經濟類人才在數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經濟類創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效發展,就要求對高層次產業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養更多的產業經濟高層次人才
目前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經濟學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間我國較高層次的人才數量。從趨勢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碩士還是博士的人數整體上逐年增加,海歸人數也在增加。經濟學研究生人數也從2005年的1.87萬人增加到2014年的2.8萬人。但是這些受過較高層次教育的人才在總量上占比全國總的受教育人數還是較少。
2.2 培養有國際視野的產業經濟人才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不可分割。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要求主導產業的更換升級,這就要求產業經濟人才要有國際視野。通過閱讀國外最新產業經濟文獻,了解現下最先進的產業經濟理論,選擇符合我國實際的主導產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2.3 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產業經濟人才
如果說本科教學就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那研究生教學就要求學生開始學會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學術界對其研究還不夠完備。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來完善學術研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比較符合實際的方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產業經濟人才,除了要求閱讀大量的文獻和著作來開拓思維,還要求深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部門,進行實地考察。當然這些都要求教育設施的改善、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正確的教學引導。培養創新型人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需要,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更強大的帶動作用。
3 適應戰略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
產業經濟學人才掌握專業的產業經濟理論知識,可以運用所學很好的幫助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布局規劃,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間雖較短,但發展環境復雜,面臨的問題較多,急需產業經濟類人才改變其發展現狀。這也使得它的發展必然會對高校產業經濟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師資水平與教材內容更新
一方面,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吸納知識的效果。高校產經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還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呆板的授課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豐富的內容,邏輯合理的結構,簡便易懂。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產業經濟學教材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這些實際情況,添加最新產業案例,附上最新產業政策條例,從而引導學生以新的視角思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3.2 注重實驗教學
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和市場運作緊密聯系。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做好產業經濟的理論教學,還要加強其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和具體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實驗教學就是將產業經濟學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建設產業系統平臺,使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對相關知識進行計量操作。雖然一些產業經濟問題的實驗結果,不能代表現實產業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但是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很好的了解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積累自身分析和預測產業發展趨勢的經驗。實驗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熟練相關計量軟件的運用,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這比純粹的理論教學更有成效,也算是對理論教學的一個補充和鞏固。學生也更能展現出積極性和創造性。
3.3 注重實踐教學
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學校為了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可以與當地企業進行溝通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拓寬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師資力量對一些學生進行指導,輔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實踐項目。另外,學校可還以請企業優秀工作人員來校講座會談,與學生互動交流。
4 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體制機制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發強烈,這不僅要求對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還要求對現有人才培養體制進行改進和創新。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產業經濟人才的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需要社會各界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自由的學術氛圍,相對自由的學術環境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
4.1 以市場為導向
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會走向社會,服務于企業。現在很多高校畢業生掌握的知識理論和學習技能是和社會脫節的,并不符合市場需求。學校對產業經濟學學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學好課本知識,查看產業理論文獻。但是只偏重理論教學,就會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實用性不強。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經濟學教學的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要改變高校在產業經濟學課程設計上有理論性而無實踐性的狀況。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產業經濟學人才時,把握市場動向,在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將學生推向企業學習,鍛煉其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與企業雙向合作,整合高校資源。一方面,學校可以為產業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去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實習,切身體會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的發展狀態。盡可能給學生機會,參與相關產業的合作項目,策劃相關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員可以對學生的策劃方案給予指導和點評;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請一些優秀產業經濟學校友來校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產業經濟學。還可以請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層次技術人員和專家來校授課,讓師生更全面的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4.3 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力度
高層次人才培養具有高消耗性。國家對高校高級人才的培養進行投資資助時,要做好整體性培養資助規劃。要結合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基地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實踐對高校高層次人才進行培養,形成一套完整的資助體系。可以通過科研啟動經費、研究生津貼等方式資助優秀青年后備人才。將中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資助對象,納入高校高層次人才儲備隊伍進行培養。并和國外高校保持學術探討,讓優秀人才出國培訓,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產業經濟學的學術成果。
4.4 科研環境的改善
環境可以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學術氛圍是軟環境,學術討論的自由與否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在給出自己的觀點后,要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并允許他們提出質疑。學生和老師在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時,學生才會暢所欲言,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學術討論的過程,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而像好的師資隊伍、先進的實驗平臺這些就是硬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需要進行實驗研究,而實驗的成功需要優秀的教師進行指導,因此師資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優秀學生的培養。學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專業平臺的建設,對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提高學生自身的學術素養有重要的意義。
5 結束語
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和趨勢。面向新興產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和保證。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整合優化產業經濟學的教學資源,進行面向戰略新興產業需求的教學改革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推動創新型產業經濟人才培養,使產業經濟人才面向市場,適應社會需要。
【摘要】本文采用邏輯分析以及文獻綜述等方法,對體育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得到學科理論應以產業經濟學、鄧小平產業經濟思想以及本文經濟學為基礎。研究對象主要包含政策、發展、布局、關聯、結構以及組織。從上述五個部分的學科領域出發,將學科體系劃分為五個層次。
【關鍵詞】理論體系 經濟學 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體育產業研究無論是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國體育產業方面的研究最早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然而時至今日,我國在體育產業研究方面仍存在理論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體育產業方面的有關理論體系進行了深層次的研究與探索,將體育產業經濟學看作是一門具有充分獨立性的學科,希望可以為以后的體育產業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一、構架體育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從經濟發展規律的角度出發,對人類社會的活動特點進行分析與研究,是我國科研部門與政府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本文對體育產業進行探索與研究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各部門的生產關系、再生產規律、競爭理論、壟斷理論以及生產目的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闡述。是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制定產業政策以及產業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對我國體育產業經濟學理論進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論框架。
(二)鄧小平產業經濟思想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的產物,以社會主義實踐經驗與我國歷史發展經驗為基礎并對優秀理論不斷深入與豐富的重要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中的重要體現。鄧小平產業經濟思想是年20年代指導我國經濟實踐與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是未來指導我國經濟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尤其是在我國體育產業建設中,更加離不開鄧小平產業經濟思想對宏觀建設方面的理論支持。
(三)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主要針對類型相同的各經濟組織集團之間相互作用以及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當前我國產業經濟學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尚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是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科研機構的不斷努力下,該學科在實踐以及理論上的進步十分迅速。雖然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生體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較晚,實踐經驗較少。總體上來看,產業經濟學重點探索某一領域內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不同企業之間部分與合作的一般規律,同時也研究某一領域與其他生產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由于我國經濟系統龐大而復雜,其中包含許多不同領域的子系統與細分產業,而這些產業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屬性和經濟活動方式,在物料供應層次上各自體現出了較大的差異,子系統所承擔的責任各不相同。產業經濟學則從產業的角度出發對不同層次的研究對象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活動特點以及區域子系統內所協作關系進行研究與分析。
(四)西方經濟學
在我國產業經濟學領域研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為基礎,并在相關的理論支持下得出的。根據已往的實踐經驗來看,產業經濟學無論是研究方法上還是在原理應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結構理論是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重要框架;通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對市場行為中的均衡價格理論與廠商理論進行應用與分析;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績效理論能夠將生產與消費行為的分配理論與優先行為理論進行模擬。從宏觀角度來看,市場關系結構與產業組織理論為研究對象,根本上是以微觀經濟學中的壟嗉鄹窶礪畚基礎,結合已往的研究結果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而進行的探索。通過現代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微觀經濟學與產業組織理論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與組合,將產業經濟學中的各種微觀與宏觀現象有機結合起來。
二、體育產業經濟學的概念和研究對象
當前我國的體育產業經濟學主要從交換、流通以及生產三個方面出發,對相關的組織集團、經濟活動與發展規律進行闡述。主要的研究對象包含體育產業政策、體育產業布局、體育產業結構以及體育產業組織等。其中體育產業組織即市場上從事體育類產品生產的社會組織集合,重點研究其在宏觀的市場競爭與合作中各部門在利益關系上的發展規律與變化形態。體育產業結構即產業領域內所形成的的行業技術經濟聯系以及數量關系形式,不斷變化的產業結構主要受到關聯機制、就業結構以及需求結構的影響。體育產業關聯即所生產的產品或在中間產品的投入過程中,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在結構聯系、產品技術之間的形態,不同維度下,產業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以產業結構的方式體現出來。在關聯過程方面,體育產業結構是宏觀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是否均衡的研究對象之一。體育產業布局即在某一時刻的生產力條件下,某一區域的空間組合情況與空間布局情況。其中體育產業空間結構是反映體育產業布局的重要體現,產業空間結構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決定該區域能夠充分發揮經濟優勢、促進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產業發展即該產業從開始建立到進行淘汰階段之間不斷發展以及改良的過程,同時也是體育產業在發展狀態下中對企業領域產業影響的過程,其中主要包含體育產業發展周期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有關因素。體育產業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區域內政府部門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的出發,利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針對體育產業所提出的有利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有關措施。
三、體育產業經濟學的學科領域
(一)體育產業組織理論
體育產業組織理論是產業內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明確不同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規律為主要目的。企業關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業內容不同企業之間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行為關系、利益關系以及交易關系等,以上幾方面的關系在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對企業以及行業本身的發展與生態產生重要影響。
(二)體育產業結構理論
體育產業結構理論以體育產業結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具體的經濟活動中影響經濟發展的有關因素與演變規律為基礎,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方案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有關需求為目標,對行業間的結構層次深化以及資源占有關系進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結構為理論基礎來對政府部門的政策優化工作以及產業結構規劃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體育產業結構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研究對產業結構造成影響的決定性因素和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第二,揭示在體育產業不斷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般規律;第三,尋找優化產業結構的具體操作方案;第四,從體育產業長期的發展需求出發,結構調整政策以及體育行業的選擇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等。體育產業結構理論在對體育產業長期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般規律進行研究與探索的同時還重點研究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規劃的基本方案,并對基本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專門的分析。
(三)體育產業關聯理論
體育產業關聯理論通常也被稱為體育產業聯系理論,相比于傳統的體育產業結構理論,該理論能夠對行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進行更加精確的量化描述,該理論的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介于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產業關聯理論主要對產業內容經濟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投入產出關系進行量化的闡述,該理論在解決經濟問題方面主要采用的計算方法為投入產出法。投入產出法通過投入產出模型與具體的經濟活動所生成的投入產出表對投入產出關系進行描述。將某一特定區域內,以一段時期內的經濟活動過程具體到行業內部的各個企業方面,在對企業之間經濟技術關系進行反映的同時以量化的方式對單個企業的投入產出關系進行研究,選取投入產出特性、投入產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結論。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資本需求、就業需求以及體育產業影響力等。
(四)體育產業布局理論
體育產業布局理論主要是對某一特定區域內體育產業布局與該區域中經濟活動內存變化與外在表現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與研究。特定區域內,政府部門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需求對體育產業內部各企業的生產關系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就必然會形成體育產業結構布局。而政府部門接下來政策調整方案的調整也一定要結當前該區域內合體育產業布局的有關特點來制定調整方案。因此,對體育產業布局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也是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項目之一。
(五)體育產業發展理論
當前我國下處于體育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研究人員一定要結合考慮體育產業發展政策、產業轉移、發展周期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問題。有關問題也需要對當前區域內體育產業的發展階段與發展規律有一個全面的深入的認識,根據產業發展理論的基本內涵有針對性地制定產業政策,使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能夠順利實現。發展體育產業需要綜合考慮到發展政策、資源配置、發展周期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問題。其中挖掘體育產生的發展規律是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行業形態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行業政策,才能起到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的作用。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其在人們生產和生活所涉及的諸多領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應用。在市場逐漸成為了社會經濟的決定性因素的環境背景下,如何實現物聯網產業的動態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鑒于此,文章主要針對產業經濟學視域下的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進行相關淺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視域;物聯網;產業發展
前言
近年來,我國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便如此,在技術升級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阻礙。例如:在“頂層設計”上有所欠缺,缺乏相應的核心技術,沒有完善的標準和體系,以及規模應用的范圍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如何實現對物聯網產業的動態優化選擇,使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相關的研究人員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1 什么是物聯網
針對于物聯網,我國一直沒有定義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和定義。但是從形式上來看,物聯網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實現物與物的連接,主要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方面是物聯網依舊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而進行應用范圍的延伸的,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建立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的對信息進行交互傳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將物聯網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的聯結,實現人與物的整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人、設備及其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更為和諧有效的管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從本質上看,物聯網是通過信息傳感技術賦予物品“智慧”,使整個商品的生產、運營和交易能夠實現智能化。它是一種將多種技術進行有效統一和聚合的網絡技術,為人與物提供良好的溝通渠道,不斷打造出一個“智慧”的世界。因此被成為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在這種概念的作用下,我國也逐漸納入了一些新型的產業和技術,早在“十二五”的規劃上就明確地提出了要加強對物聯網的研究和應用。因此,這就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如何在對國外的經驗進行有選擇的借鑒,選擇物聯網產業不同的發展模式,從而更好的推進相關戰略的實施,這不僅能夠促進物聯產業的發展,還能夠使產業的組織更為規范,進而提高行業的業務水平,為企業的目標實現創造有利的條件,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2 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創新整合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物聯網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這種快速的發展進程中,還是缺少“頂層設計”,換一種說法說就是沒有一個統籌的物聯網發展戰略和發展藍圖,沒有合理的整合因素,這就使得物聯網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處于一個自發的狀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企業很據各自的喜好特點來進行沒有秩序的發展,重復的建設,這嚴重的導致物聯網產業無法全面發展。這不僅導致資源不能夠實現有效共享,還會給投資帶來極大的浪費。除此之外,在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進程中,相關的規劃意識和協調機制比較欠缺薄弱,導致研發的成本過高,資源的利用率非常低,這種情況對我國的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國家的高層應該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進行宏觀的規劃,才能夠使物聯網產業鏈得到完好發展。
2.2 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缺少核心的技術
阻礙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還有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能力不足。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內的能源應用型產品產能過剩,但卻沒有擁有本國的核心技術。國內的物聯網的發展首要問題就是缺少相關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上存在著嚴重的缺失,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對關鍵的核心技術進行完善和提高是我國物聯網當前發展的最主要的課題研究。
2.3 物聯網的產業鏈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的物聯網處于發展的初期,因此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應用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這是限制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為產業鏈的產生不夠完善,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資源和利益的分配上存在偏頗,物聯網產業在運行的過程中各個環節涉及的諸多問題,例如:價值產生、管理機制、運行機制以及如何體現價值等等,這些問題都不能促進各個產業鏈之間友好合作。與此同時,我國的互聯網在界定和分工的過程中也不夠明確,一些重要程度環節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例如:物網的系統設計、公共信息平臺、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還處于缺位的狀態,嚴重的限制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3 產業經濟學視域下的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
3.1 加強產業“頂層設計”
相比較互聯網而言,物聯網產業的操作流程和發展進程都更為復雜。設計的社會多部門、多環節的協同運作。從國家戰略層面制定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突破核心技術難題、標準化體系建設等,這些都是加快推進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的關鍵因素。物聯網產業要想實現有力的發展,離不開組織的領導和合理的規劃。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對產業戰略加強研究,建立完善的發展體系,對相關的政策和經濟以及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轉變,提高物聯網的管理水平,從而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完善組織領導體系的建立,在分工上予以明確和強化。
3.2 完善商業模式產業鏈的構建
在物聯網產業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為了促進物聯網行業更為有效的發展,在產業發展的初期可以依靠政府的相關政策給予商業的扶持,物聯網要找到想法找到產業市場,這樣才能夠保證合理的需求度,而且物聯網應用涵蓋了諸多范圍,因此相關的人員要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使流程中的管理體系更為規范和完善,有效促進雙方互利共贏的模式建立,實現物聯網行業的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運行,讓物聯網產業上各個環節和部門都能夠從中獲得經濟利益,這樣才能夠將上下游的產業進行有效的聯動,為整個行業鏈的發展創立有利條件。
3.3 加強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研發
國家在發展物聯網產業的過程中,應該能夠及時找到瓶頸點和技術難點,能夠抓準機遇,建立完善的物聯網的標準化體系,盡快的找到在市場的主動權。而與此同時,還要推進物聯網產業的示范和規模化的應用,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突出發展中的重點,對于研發的新政策和新技術,要采取試點示范帶動社會投入,并且逐步延伸和拓展應用,擴展物聯網的應用范圍。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的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能夠提高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相關的研究人員應該對此加強重視程度,在不斷的發展和應用進程中,對整個模式和技術給予不斷的優化和創新,從而有力實現物聯網產業的輝煌發展。
摘 要: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以產業為具體研究對象。隨著時代特征的變遷,產業也處于變革與升級過程之中。因此,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學習和研究產業的具體問題,強化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特征,就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材料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關鍵詞:信息經濟;產業變革;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
1 信息經濟下的傳統產業變革與升級
隨著信息經濟的發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更加廣泛、深刻,傳統產業也在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縱深發展。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生產方式、產品銷售等全過程滲透。傳統產業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快生產流程創新與突破,對產業自身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產業之間也將以新的形式進行融合發展。例如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利用新的技術、資源和融合方式把農業由一次產業升級為六次產業,不僅拓展了傳統農業功能和社會收益,并且,使得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得以實現。新興信息網絡技術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各個環節的滲透和擴散,催生出各種基于產業發展的服務新業態,生產性服務業將從技術應用、服務內容、商業模式等方面不斷提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僅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也將不斷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這影響不僅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變化、轉型和升級方面,也會影響市場結構、競爭行為、盈利模式及市場績效等方面,對產業組織產生深刻影響;對產業的空間布局及產業政策也將產生強烈沖擊。因此,忽視這些新的變化,將無法對當下的產業經濟現象進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釋,也難以對產業領域的現實問題做出有效的解決,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將難以體現。
2 信息經濟下的市場和產業分布變化
信息經濟經濟使得傳統理論下的很多規律發生改變。長尾理論(Long Tail)和眾包(crowdsourcing)思維已經深入到傳統產業的很多領域,市場細分越來越細,“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概念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商業模式,處于需求曲線尾部的市場正在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影響市場結構的關鍵因素:集中度、差異化和進入退出壁壘也正在發生變化。市場中的競爭行為也隨之變化,處于需求曲線頭部的一級或者二級市場的占有率和利潤率也正在經歷由盛轉衰。在互聯網廣泛應用之后,企業的營銷活動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營銷活動受時空限制越來越少,營銷費用越來越低,營銷結果越來越精準,廣告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交易付費的廣告付費方式使得廣告費用大幅度縮減。這些信息經濟下市場、競爭策略、商業模式的變化應該被充分關注,融入產業經濟學的日常教學之中。
電子商務發展促成產業空間分布新格局。電子商務縱向延展,促進城鎮資源快速流轉,橫向跨境布局,促進全球消費市場的形成。與電子商務相關聯的企業如軟件公司、代運營工地、在線支付、物流公司等圍繞電子商務企業進行聚集,也推動著傳統產業集群升級。互聯網與傳統產業正在加速融合,推動產業集群向“在線產業帶”轉型。信息經濟下的產業集聚現象越來越顯著,與傳統經濟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經濟聯系性的聚集在加強,創新效益的分析也應該被進一步強化。
信息經濟下,傳統產業為適應市場需求在不斷轉變,新的產業形態不斷在催生,市場結構,消費需求和空間布局都在不斷變化,新的現象和新的問題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理論,這對傳統產業經濟學理論是個挑戰,具有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經濟背景下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
3.1 教學理念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學習本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系統掌握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組織,產業政策等基本理論,對目前產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獨立的運用基本理論和概念分析我國目前產業經濟當中的現狀、問題、使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然而,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市場環境,這些新的現象應該被引入課堂,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單純講授傳統理論的教學觀念和對單一教材的依賴,結合網絡資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學生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的學科視野,強化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3.2 教學方法
在信息經濟時代,創新教學方法是產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課堂上理論講解、案例分析是基礎,但是,讓學生在置身市場和具體產業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競爭格局,行為策略以及政府規制等。在創新產業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探索教、學、用協同的產業經濟學課外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深化課堂教學。把“浸入式”的教學理念引入產業經濟學的教學之中,讓學生能夠對某個產業的基本情況做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就業的意愿對具體產業進行追蹤研究,并撰寫行業分析報告;開展產業問題討論,讓學生能夠把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深化對理論和現實的理解,并能夠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3.3 教學評價
要貫徹教學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須相應的做以調整。單一閉卷考試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及運用情況,考核方式需要與教學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學生實際運用相關概念和理論的能力,以及發現、關注產業經濟現象與事實。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對信息經濟下產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變化,傳統產業在網聯網經濟下面對的機遇與挑戰,產業結構的重構、轉型與升級,產業規制面臨的新問題等進行討論分析;讓學生嘗試撰寫具體的產業經濟案例和產業分析報告等。把考試與考查結合起來,更加全面地提升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增強知識的現實應用性。
3.4 教學材料
信息經濟下的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應該更加豐富。毋庸置疑,選擇一本經典但又符合當下經濟形勢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優缺點,為了揚長避短,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學習資源應該引入教學,包括經典案例,統計年鑒、行業報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網絡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網絡公開課程。多樣化的教學材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而且可以作為課后輔助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產業相關的知識和現實,讓學生對產業經濟學的內容形成綜合知識結構體系,為其后續研究與應用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
4 結論
產業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的應用經濟理論。要體現它的應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經濟運行所處的時代特征和市場環境,在大的背景下學習和研究產業的具體問題,產業經濟學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經典概念和理論的講授,更應該關注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不僅要注重傳統的產業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更應該把現實中出現的新的突破性的變化引入教學內容,形成更具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知識體系,增加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特征和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摘要】在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產業經濟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產業經濟學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形式,可以為國家做宣傳,從而擴大國家的影響力。本文通過研究產業經濟學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流派、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產業經濟學及其在我國發展的影響,這為產業經濟學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理論 流派 發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產業經濟學理論源于西方,并且是對經濟學發展的一種詮釋。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經濟學理論對于我國企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產業經濟學理論流派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學發展以及企業的實際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流派代表著不同的經濟學觀點,以及經濟學規律,這也是促進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條件。然而,我國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無法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學理論發展相比,所以這就需要我國經濟學家能夠不斷發展研究,從而促進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發展與進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產業經濟學及其在我國的發展,進一步找出適應現在產業發展的產業經濟學理論,并且通過經濟學理論的分支學科,探討出以公有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關系以及產業結構變化的規律,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我國企業內部產業經濟的發展與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對于我國產業的發展以及我國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產業經濟學理論
產業經濟學換句話說又稱產業組織學和產業組織理論學,在應用經濟學中,人們都把產業經濟學成為應用經濟學的分支結構,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國,產業經濟學并沒有被人們一致認為是獨立的經濟學科,自從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學科是較早的,可以追溯到馬歇爾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從宏觀上來說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各個階段中,關于產業經濟學的代表書作有《產業組織論》,是出自貝恩手寫,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這本書是至今為止最早出現的就關于經濟學展開研究的一本系統性的圖書。同時,《產業組織論》也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然而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產業經濟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第二階段的發展,當時出版了一本名叫《產業組織與公共策論文選》的書,然后就以這本書為中心開始了對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這也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理論已經開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經濟學的各個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論發展。由此,產業經濟學理論開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軌。
三、產業經濟學理論在西方的發展
(一)哈佛學派
哈佛學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貝恩。哈佛學派治理與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在理論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論范式。也正是SCP理論范式的形成,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的初步成熟,也與此同時代表了產業經濟學正式走向了獨立學科的這一道路,對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也就此開始了系統化的理論研究階段。
(二)芝加哥學派
自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許多來自芝加哥的經濟學者開始了對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們的批評,所以正是這個原因,SCP范式開始走下坡路,逐漸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學派開始逐漸取代哈佛學派,走向經濟舞臺。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對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模式具有開創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經出版了一本叫《產業組織》的書,這本書的誕生也正式標志著芝加哥學派對于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三)奧地利學派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奧地利學派的出現也預示著對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走向新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從那以后,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開始對于理論基礎。分析手段等方面展開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產業組織理論》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當今最具權威性的經濟學教科書。奧地利學派從實質上說不僅繼承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了二十世紀以來經濟學理論的主要流派。
四、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構建
(一)初級階段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經濟比較落后,而且經濟發展滯后。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比較傳統而老套,并且發展思維也比較落后,無法跟上產業經濟發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無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進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情況。并且這一理論無法更好地指導產業經濟結構的發展,所以,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以及發展,但是在這一時期,產業經濟學理論卻有了發展的萌芽,這也是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表現。
(二)發展階段
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一些學者開始嘗試運用西方產業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產業組織進行相關研究,這也是促進我國產業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要條件。雖然在建國初期我國產業經濟學理論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改革開放之后所實行的市場經濟為產業經濟學在中國的打下了基礎。大學開展產業經濟學理論課程為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也體現出產業經濟學理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這也是我國產業能夠更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階段
在90年代后,隨著我國產業的發展,也使得產業經濟學理論在我國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業發展的認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很多企業都迅速興起,并且獲得了國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或者是產業結構過于傳統而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面臨這一情況,產業的發展就投向了產業經濟結構理論的指導,很多的企業都希望能夠通過產業經濟學理論而找到促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方法。
(四)完善階段
21世紀是科技發展占主導的時代,所以,這就需要每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大力發展生產力,并且將科技發展作為第一生產。產業經濟學理論在21世紀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并且產業經濟學理論指出,21世紀的發展要以第三產業為發展方向,摒棄傳統的你勞動力為主的第一產業,大力發展科技以及服務行業,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學理論的完善。
五、總結
我國很多企業都進行了產業經濟轉型以及產業經濟優化升級,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經濟的平穩運行與健康發展。雖然產業經濟學理論來源于西方,但是我國產業的發展都運用的是理論,所以總體來說,產業經濟學理論在中國企業具有重要的地位。產業經濟學在我國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并且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于我國產業轉型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何玲玲(1987-),女,漢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央財經大學(申碩中),研究方向:資本運營與投融資分析。
【摘要】產業經濟理論,在經濟學理論中,是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不大相同,它是一個獨立的不可替代的研究課題。產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科,是剛剛興起的一門學科。從企業范圍內來看,產業經濟學主要研究產業的組織結構、組織分布、各種布局、組織聯系和相關的政策等。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較為重要的,可是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主要表現在,產業經濟學理論的重點,是產業結構,結構作為經濟的變量進行考慮,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質,就是從它的經濟哲學觀點上,看待有效的經濟學效用。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 理論地位 應用性質
一、引言
產業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課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才作為研究生研究的專業學科而設立起來。產業經濟學是歸屬于應用經濟學中的一個學科。從國外傳入我國時,已經時一個較為成熟的學科,它的理論內容,已經時一個較為全面的系統。在實際經濟交易過程中,是能夠起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的。產業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重要部分,產業政策與產業經濟理論是一個整體,能夠起到應用經濟性質。
二、產業經濟學概述
(一)產業經濟學概念
產業經濟學結合了產業分析和產業政策,包含了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內容,是相對較新的應用經濟學下的一門學科。從西方的相關經濟學,主要從產業內外關系以及企業組織的結構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因此產業經濟學,主要是產業組織理論為主,可以稱為產業組織學這個稱號。在國際期刊上,可以看到國外經濟學上和管理學的相關內容出發,作為核心的主要學科教學中心,高校主要相關的課程有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加入微觀經濟學的討論,同時注入計量經濟學體現其應用性質,還要就是產業經濟學,這些都是學生必考或者參考較多的課程。
(二)產業經濟學理論國際發展
產業經濟學理論,從機器大工業時代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提到注意市場分工以及機制等問題,這樣的理論與英國經濟學家在十九世紀提出的經濟規模效應,從壟斷引起的競爭,提出一定的矛盾。這樣的產業組織結構,就是產業經濟學的重點。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經驗主義,這是產業經濟學的初步組織理論化過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場的機構和行為、績效等,這些確立了產業經濟學的相關內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相關探討,更多的西方學者,從產業組織的相關內容,結合了博弈論等相關內容,指出了產業經濟學的戰略性分析。
(三)產業經濟學理論國內發展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參與者愈來愈多。到了九十年代,產業經濟學理論到了這時,才進入高校,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有了許多眾多的研究成果。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學科發展的多樣化,人才需求的精細化,這就促進了科目的發展。在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設置中,產業經濟學從各個行業出發,按照經濟的發展需求,在各研究機構和高校,都設定有相關的科目,產業經濟學,也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學科,逐漸受到重視。
三、產業經濟學理論地位
(一)從現代經濟學科上分析產業經濟學理論的地位
在現代經濟學上看,產業經濟學作為眾多內容中的一個體系,內容較為完整。從經濟內容體系中去看產業經濟學,它隨著經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來越規范化和廣泛化。作為二級學科,每個學科都有其特殊性。產業經濟學展示的是組織產業結構的特殊性,有助于人們認識經濟規律的潛在規律,更能夠成為人們進行經濟行為的工具。產業經濟學理論,不僅從概念上,展示其專業的細化特質,更從其研究內容上,可以看出經濟的產業分析的深入化。產業經濟理論的完善和發展,更能夠促進整體現代經濟的發展。
(二)從微觀經濟學上分析產業經濟學理論地位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出發,產業經濟學理論,也是對其深入和細化的過程。微觀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企業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細化分析,這些都是為了找到經濟運行規律服務的。只有對各個研究,才能看到企業經濟學的個體作用,更能夠從社會發展中,找到其相應的經濟位置,從根本規律出發,找到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組織結構地位,促進微觀經濟學的深入化和完善化,這也是和產業經濟學的相關企業分工特點,相符合的一個特性。
(三)從宏觀經濟學上分析產業經濟學理論地位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可以看到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整個社會政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性。這樣的關系,不僅僅是促進作用,還有阻礙和停滯不前的時期。但是每個時期,都應該根據各自的特點,結合相關的理論框架,從而發展經濟。產業經濟學從這樣的整體出發,結合當前國民經濟的特點,從而對經濟結構能夠起到廣域上的整體量上的促進,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多樣化和深入化。產業經濟學理論,是能夠和宏觀經濟學的個量上的促進,更能夠多方面的促進。
四、產業經濟學應用性質
(一)產業經濟學理論經濟性質
產業經濟學理論,可以從其理論經濟學角度出發,以經濟學基礎為導向,結合基本的研究規律能夠促進整個經濟制度的公平化發展,更能夠提高經濟理論發展的效率。從經濟體制的合理性出發,從經濟體制的相關功能,能夠促進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更能夠使得經濟發展的模式多樣化。經濟模式和經濟活動的相關規律,可以包含眾多學科,包括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微觀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結合應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基礎,讓其更實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經濟性質,就是結合實際情況,使其更加具體化和實用性增強。
(二)產業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性質
產業經濟學在其相關的理論研究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其應用經濟性質,從其研究的相關課題上看,產業經濟學的性質,不僅僅包括規模經濟的相關討論,也不只是相關的競爭問題和壟斷問題,其中相關合并和產業結構發展問題,應該注意到產業經濟學理論的應用性結合。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應該注意到經濟發展的方向性問題,產業經濟學的應用性質,從國家的不同特點,地區的不同情況出發,應該是符合當地特殊的情況的。這樣的發展過程才能夠促進產業經濟學的應用經濟學性質,更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研究,促進產業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性質的凸顯。
(三)經濟學理論對應用性質的影響
在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對于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是不斷發展的,從市場的經濟出發,結合經濟發展秩序,從社會的實用性出發,從而得到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各種經濟哲學中的相關理論的有效性。對于產業經濟學的有用性質的凸顯,是結合經濟學理論而得出的。從凱恩斯的相關歷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經濟理論哲學的發展,不僅從經濟角度,更對社會角度,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產業經濟結構也是根據經濟學理論的有用性出發,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產業經濟理論和政策。
摘 要 本文在對一般產業管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金融管制的產業經濟學進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管制中包括的金融穩定函數、金融資源配置等,也分析了產業經濟市場和金融的關系。因為經濟市場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所以對市場加強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在歷史上發揮了避免惡性競爭的作用,保證了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健。但是,金融管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對金融管制進行完善,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金融管制 產業經濟學 分析
一、關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指的是一國的政府采用經濟手段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來保證經濟市場的穩定發展的一種方法,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政府管制指的是政府依據一定的經濟規則,對構成特定社會的個人和構成特定經濟的經濟主體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帶有強制性的。金融管制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產生的,金融市場由于其特性存在著風險,而金融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金融市場的風險,維護金融業的穩定。政府對金融市場實行金融管制主要是通過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來對金融機構的運行實行監督和干預,從而可以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此來建立一個穩定高效的金融體系,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1]
(一)金融管制的性質
金融管制是政府對金融市場進行的管制,具有強制性,它彌補了金融市場的不足。政府通過金融管制這種宏觀調控手段對金融市場的發展進行強制性的干預,設立金融監督機構,制定有關法律,讓監督部門在法律范圍內對金融市場進行監督和干預,以此來降低金融風險,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從而保證金融市場健康穩定地發展。[2]
(二)金融管制的目標
金融管制的目標從根本上是為了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也是為了貨幣職能與金融中介職能的穩定。在20世紀金融大危機發生之前,金融管制實行主要是為了保證貨幣職能的穩定;在大危機爆發后,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將金融資源從富余者轉移到短缺者手中,通過金融市場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益配置。所以近年來金融管制的主要目標是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保證金融職能的實現。
(三)實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自20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方面都進行了制度上的改革,金融自由化是改革的核心內容。對金融制度進行改革,主要包括在利率管制、指導性信貸計劃、金融機構審批權限、金融同業競爭等方面的改革。有些人認為金融管制的存在會對金融進行壓制,對金融競爭進行限制,進而影響銀行效率。但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國家放松對金融的管制,那么對金融市場的秩序就會產生影響。金融管制就是為了克服市場的失靈,保證市場的穩定發展。本文從銀行業的金融壟斷和破壞性競爭方面對金融管制的作用進行了分析,以此來說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二、金融管制對銀行業的影響
金融管制在銀行業方面主要表現為對市場進入限制、存款利息率上限規定、資產組合限制、資本要求、存款保險等的監管和控制。金融管制措施主要是對市場集中度進行干預,進而影響市場競爭。
(一)金融管制對市場集中度的影響
市場集中度又被稱為產業集中度,它是衡量產業競爭性和壟斷性經常使用的一種標準,一般用產業內最大的若干家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來衡量。如果產業內有眾多的企業,那么表示市場的集中度低,如果產業內企業數目越少,則表示市場的集中度越高。市場進入壁壘、規模經濟、市場需求等因素是影響市場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它們的相互結合可以對市場結構產生重大影響。金融管制在市場進入限制、銀行和銀行分支機構設立的限制等管制政策方面對市場集中度有重要的影響。
(二)金融管制對市場競爭的影響
金融管制政策中的市場進入限制會影響銀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它通過制定各種限制性法律法規和措施程序對新企業進入一個產業實行限制來影響市場競爭,如果市場進入限制小,那么進入的企業會增多,市場的競爭性就會加劇,也會導致銀行業擴張過度,進而增加產生金融危機的風險。如果提高市場進入限制,則會增強某一個產業的壟斷性,也不利于市場的發展。
(三)金融管制對銀行市場行為的限制
銀行市場行為指的是銀行為了達到占有更多市場、獲取更多利潤的目的而采取的戰略性行為。國家為了保持銀行市場的穩定發展,銀行市場進行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在價格管制方面,主要是對銀行利率進行管制。通過對銀行的存款利率設置上限來減少銀行發放高風險貸款,這種管制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風險,但是會造成銀行儲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而減少存款,使得銀行發生資金匱乏的現象,迫使銀行削減大客戶的貸款,造成信貸緊縮。在非價格管制方面,主要指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對價格沒有影響和指導力,市場上的競爭也會表現為在服務等非價格方面的競爭,那些服務質量好、信譽高的銀行競爭力較大。因此在利率統一的情況下,有些銀行為了提高競爭力,會將很大一部分資源用到規模擴張上,這會導致銀行費用的增加。
三、在產業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金融管制作用的方法
(一)明確區分金融管制和金融監管
在產業經濟發展中,產業的結構形態和競爭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能夠產生與產業結構和競爭相同的結論,實現有效的結構和競爭。在銀行市場競爭中,不同的銀行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銀行有較大的沉淀成本,而有些銀行的沉淀成本較小,所以對于那些沉淀成本較小的銀行,國家應該放松金融管制,通過金融監制來維護金融效率。對那些沉淀成本較大的銀行就需要采用金融管制。采取金融監制,可以放松對金融的管制,促進沉淀成本較小的銀行市場的發展;采取金融管制,可以對銀行業務的隨意擴張進行限制,維護銀行市場的穩定發展,產生均衡的競爭,以較低的成本帶來較高的效益。所以國家要對金融管制和金融監制進行明確的定位,對不同的銀行市場采用不同的方法,這樣才能促進產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要加強對存貸款市場的金融管制
因為在銀行的傳統存貸款業務方面,有著較高的沉淀成本,并且多種形式的投資都可能成為這種成本的了來源,所以不能放松對存貸款市場的金融管制。在對存貸款市場進行金融管制時,要避免銀行聯合提高沉淀成本效益,也要避免銀行將沉淀成本作為限制市場進入的手段而引起市場的破壞性競爭。對存貸款利率進行管制,不是為了保護壟斷者的利潤,而是為了防止由沉淀成本引起的銀行間的惡性競爭。加強對存貸款市場進行金融管制,可以從對存貸款的最高利率進行控制入手來實現穩定市場的目的。對存貸款的最高利率進行控制是限制進入和實現有競爭者利潤長期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而且它還可以對銀行提供的服務進行調節,提高銀行的競爭力和服務力。
(三)要根據經濟市場具體情況實行金融管制
實行金融管制不是為了限制競爭和保護壟斷,而是為了保障金融體系的安全和健康發展。因此,如果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安全不需要金融管制來維持時,就應該放松或解除金融管制,并通過競爭的效率來維護。當金融市場因為缺乏金融管制而產生破壞性競爭時,就應該實行和加強金融管制。
摘要:結合產業經濟學自身學科特點,首先指出了參與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提升課堂授課效果,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教學模式。從建立學習小組、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形成教學方案初稿、登臺匯報講解、進行評價總結五個方面給出了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步驟。針對實際教學實施效果總結得出,教師在實施參與式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調控能力和組織能力。最后指出建立新型考評體系的重要性,突出過程考核,才能有效引導參與式教學模式深入開展與應用。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參與式教學模式;應用設計
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經濟學科,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論部分和理論應用部分,基本理論部分以傳統的SCP范式,即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為基礎,包括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關聯理論、產業布局理論以及產業發展理論等,主要圍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問題、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產業間的空間分布關系、產業內企業間的行為、關系等問題。理論應用部分主要涉及產業政策,是政府根據產業經濟學的各種基本理論,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產業的狀況及其發展實行必要的干預,與實際聯系緊密。事實上,該課程的邏輯性、應用性須通過學生主動建構加之教師引導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師“好教”輕學生“好學”、重“學會”輕“會學”、重“教材知識”輕“生活世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提出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內容,以參與為中介,以發展為目標”,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個性特點發展,強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創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發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建立在“自我實現論”、“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等多種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模式,是發達國家通行的教學方法模式。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分析問題視角獨特,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展現個人魅力,參與式教學正是在把握學生特點、尊重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上,把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促進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與應用實施
1.建立學習小組,進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組合、抽簽等方式建立學習小組,每組以4~8人為宜,結合組員的性別、能力、個性等情況進行角色分工,包括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確保每個組員均承擔一定的任務。根據實際需要,一段時間后可以對小組進行調整。
2.教師確定討論題目,要求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教師提前將學習內容及教學重點和難點以思考題、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為教學目標。將思考題、案例分析題以小組分發,每組學生可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學目標,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明確學習目標,了解需要什么樣的教學以及需要什么樣的幫助。教師可根據每組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提出相應的問題,充分了解并記錄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同時提供產業經濟學習網站的網址、產業經濟學期刊以及相關的參考書目錄。每個學習小組可選擇一類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本組的學習目標;課后針對所選內容及問題進行討論,將查閱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在產業結構理論的學習中,可結合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討論我國的產業結構演進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在產業關聯理論的學習中,結合所學的投入產出法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可選取某一地區進行簡單的投入產出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產業布局理論的學習中,可結合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分析產業集群的基本構成單位、特征、種類以及我國現階段產業集群的發展情況;在產業組織理論的學習中,可以根據SCP框架的具體內容,即市場結構中的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與退出壁壘,市場行為中的價格行為、非價格行為、企業組織調整行為以及市場績效中的各項指標等,選取具體某一產業討論分析產業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發展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見解。
3.在師生相互討論溝通的基礎上形成教學方案初稿。通過師生討論、建議書或頭腦風暴等方法,學生和教師均可通過相互取長補短來修改完善個人的見解。教師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學生提出的見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闡述想法的機會。通過深入學習討論,各小組形成解決問題的初步設想;根據設想由學習小組拿出教學方案初稿,教師對學生設計的教學方案初稿提出意見與建議,學生根據教師的意見進一步修改教學方案,并形成教學方案定稿。這一階段要求師生間的通力協作,所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應切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遵循學生的意見與建議。比如,在學習“產業結構演進模式之雁行發展模式”時,學習小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為例介紹“雁行模式”;再聯系中國實際,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類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時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狀況;“雁行模式”在中國可以有一個創新性發展,介紹并引導學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長三角”的產業轉移中,河南正面臨的眾多機遇和挑戰。
4.要求學生登臺匯報講解,引導全體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每組派一名代表將本組的教學方案進行匯報,并對疑難問題進行著重分析講解,啟發全體學生對該組內容的思考,全體學生亦可作補充或質疑提問。教師需對關鍵問題及時提示,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思考。各組匯報后,對于學生有價值的見解和看法,指導教師應給予相應的肯定;對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認識,教師應給予一定的鼓勵與幫助;對于一些不恰當的想法,不要急于評判,更不能輕率否定,應予以尊重的基礎上分析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我矯正。
5.進行考核評價與歸納總結。最后,由教師對每組的匯報內容進行點評,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完善建議。當然,他組同學也可以向匯報的同學提出問題,自由討論等。最終由教師根據公平公正原則對該組匯報的內容打分,所打分數即是該組每位同學的分數。在此過程中,學生各方面能力,如團隊協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均得到有效鍛煉與提升,更重要的是對學習知識的把握與理解更為牢固。
三、參與式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對教師的要求
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應用,對授課教師的知識儲備水平、課堂調控與組織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參與式教學的應用設計,需要教師進行積極進行角色轉換和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即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參與者;同時還應以職業和專業的敏感,不斷拓寬自身知識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學科發展前沿和社會熱點,以保持教學內容的鮮活性。
1.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一種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理念與模式,參與式教學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自覺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節和優化師生關系,形成“教”“學”共振,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共同進步。教師在具體設計與實施參與式教學的過程中,應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真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思考與學習的討論。
2.具備調控課堂節奏的能力,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參與式教學過程雖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不是不需要備課,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課,確定具體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提供適合教學活動的材料案例;教師在課中要恰當引導,調控教學圍繞目標開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參與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在課前設計好教學過程的時間,在課中調控好課堂匯報的節奏,保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3.給予學生恰當的鼓勵,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參與式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學的“引導者”和“協助者”,給予學生適時恰當的鼓勵,同他們相互討論、分享觀點,認可他們的學習成果和學習結論,這將給予他們極大的自信。特別是當好學生討論在最激烈、最高漲的時候,要關注學困生、不善表達和發言的學生,在保護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參與到小組討論活動中。通過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居高臨下”式的空洞說教,選擇恰當有效的活動形式,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和方式,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為有效引導參與式教學模式深入實施和應用,還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教師進行參與式教學模式實施的空間,進行考試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評體系,即打破傳統機械記憶、閉卷考試的單一形式,變“終結性考核”為“形成型考核”。在教學評價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過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核。比如,平時考核成績可以占總成績的50%,包括對平時課堂表現(考勤、作業、提問)與課堂匯報成績兩部分,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主要包括知識性考核與能力性考核兩部分,其中知識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這樣,學生在平時討論和參與匯報時就會更積極主動,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摘 要:以往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理論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觀角度進行的,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這種分析角度在解釋當代一些實際問題時,難免會存在偏差,而基于產業經濟學的微觀角度來進行分析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通過這種分析可以揭示外國競爭對本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和競爭機制,著眼于產業底層,這樣分析起來更有力度。本文將從產業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從微觀層面來分析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
關鍵詞: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直接投資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是基于國家利益基礎而進行的,按照要素劃分的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認為,不同國家在生產要素上的稟賦是不同的,也正是這種差異性才有了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糾紛的出現。資本雄厚的國家(比如歐美國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原材料和勞動力富足的國家則主要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但事實上美國這個資本雄厚的國家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中國這個勞動力富足的國家也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這一現象沖擊了舊有理論,同時也催生了基于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的誕生。本文將以此為例,從而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相關現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構成分析
對于一個公司來說,如果他們主要以經營海外市場為主,那么他們有三種經營途徑可以選擇:第一,是將生產環節放在國內,然后將產品在國外進行銷售,這就是出口;第二,將生產放在本國,同時還在海外建設新公司來負責銷售產品,這就是直接的國外投資;第三,跟國外某公司簽定特許權合約,授權這家公司在海外生產并銷售該產品,這就是特許權貿易。一家公司選擇出口時,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發成本、宣傳成本外這些固定成本外,還需要承擔關稅和運費。在海外直接投資辦廠雖然能夠節省運費和關稅,但會產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個公司是選擇出口還是國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衡量哪種方式能夠產生更大的利潤,是商品資本流動還是貨幣資本國際流動成本較高是決定選擇出口還是直接投資的根源。對于一些比較重、體積大、單位售價低的產品,比如礦石、原油等這些產品不管哪種運輸方式,其運輸成本都比較高,就不適合出口而更適合直接海外投資;對于一些單位售價內關稅比較高的產品,比如煙酒、化妝品等,這些也不適宜出口而適合直接投資。中國為了吸引外資而采取的優惠政策,就是為了能使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成本降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少生產經營科技產品的公司都實施了海外直接投資進行全球化運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
二、市場結構分析
產業經濟學理論指出,市場結構包括企業的規模及分布、壁壘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場結構的因素有市場集中度、進入和推出壁壘及產品差異化程度,這些因素是決定直接投資和貿易流的動力。當國內經營一家工廠的固定成本越來越大時,就會出現公司級別的規模經濟,導致公司的經營決策向海外直接投資傾斜,又由于有工廠這一級別的規模經濟存在,這又會使得決策向出口傾斜。對小國經濟而言,企業出口的規模經濟意義重大,只有通過出口才能有機會獲得經濟性強大的規模生產,若在國內市場中大規模出現規模工廠,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資更有優勢。其次,產業經濟學中,將產品差異與規模經濟糅合在一起來分析企業在國際經濟中的的作用,產品差異化更傾向于對單種產品進行多樣化生產,規模經濟則傾向于在某個國家進行多樣化產品生產,并在各個國家各個公司專業化生產基礎上進行貿易。因此可以說,規模經濟和產品差別化的結合是鼓勵國際貿易,但并不鼓勵外國直接投資。
三、交易成本是貿易和投資的決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論是產業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在國際產業經濟學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用于解釋特許權貿易和垂直一體化投資活動的現象。在上文中,我們就有提到過,特許權貿易是一個企業將特許權授權給國外的公司,讓國外公司在該國市場上生產并銷售該產品,這個企業按照銷售情況的一定比例來計提特許權費用。特許權貿易,它的優勢是能夠讓該企業不需要為進入到國外市場支付較高的費用,能夠提升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但在實際操作上,獲得特許權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從而增加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國公司時常會面臨一些國際貿易糾紛,為了在這些貿易糾紛中能夠占據優勢,就有了跨國公司垂直一體化投資的出現,利用垂直一體化方式來組織生產,可以對交易成本進行討價還價,從而獲得交易成本優勢。
四、市場績效、匯率波動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在分析產業園經濟績效的過程中,習慣于局限在國內經濟范圍內進行分析,而忽略了國際經濟關系,在實際中,投資流和貿易都會對國內市場績效產生影響,其影響途徑有兩個方面:第一,通過進出口、投資流和貿易對國內市場產生績效影響;第二,通過匯率的波動來影響國內的價格以及國內市場績效。我們假設有存在美國和英國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在美國市場上進行古諾寡頭競爭,兩者都在常數的平均與邊際成本的條件下各自在國內生產該產品,美企的產品用美元標價,英企的產品用英鎊標價,匯率指的就是用一美與阿奴可以購得的英鎊數量,如果能購的英鎊數量越多,那就意味著英鎊對美元貶值,當用美元等價物進行邊際成本衡量時,匯率的增加的就意味著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國企業的產品用美元來標價,邊際成本越低,其產出就會隨利潤的變大而變大。如果英國企業在產出占主導地位,美元的升值會使得美國的均衡價格下降,其所表現出的另一個現象就是美國在均衡價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國際貿易對國內市場績效的影響分析
當國外的供應商參與到本國市場競爭來時,本國產品在外國產品的沖擊下,競爭力必然會有所下降,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可以提升利潤額,那么主導性廠商將價格控制在編輯成本以上的能力就會被追隨性廠商擴張產量的行為給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場完成生產力轉移的各國外供應商就會全部變成這種帶有追隨性質的廠商。
六、結束語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我國已成為世界產業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是選擇國際貿易還是選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還是取決于如何優化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市場結構的評估及相關貿易及市場績效的考慮,因此,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有著現實指導意義。